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1420发布日期:2020-02-22 04:14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液冷装置技术,尤指一种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不断提昇,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除了陆续开发高导、散热效能的热管或均温板外,亦有业者朝着液冷式散热装置的方向进行设计和研究。

熟知的液冷式散热装置,主要包括一水冷头、水泵、一水箱、一水冷排及复数输水软管,其中水冷头、水泵和水冷排大都是透过输水软管和接头进行连通。

然而,熟知的液冷式散热装置,虽然具有高效能的散热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上却存在以下的问题点,其仅能够提供单一热源来进行热交换,在多数热源的环境中,往往必须同时装设多数组的液冷式散热装置来提供使用,如此不仅成本高,且会占据内部的有限使用空间,进而在安装和维护过程皆相当的繁琐和不容易,且会造成通风效率及热传效率的不明显。另,由于各组成元件之间是透过输水软管和接头做连通,如此极易在各连接处产生难以解决的漏水问题,并导致其周边电子元件因受潮而损坏。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之问题点,即成为本发明人改良之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其是透过水冷排结构的共用,不仅结构紧凑、成本低廉,还能够确保通风效率及热传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包括一水冷排结构、一第一泵送结构和一第二泵送结构,该水冷排结构包括一第一储液盒、与该第一储液盒间隔设置的一第二储液盒及分别连通该第一储液盒和该第二储液盒的复数排管,在该第一储液盒、该第二储液盒和一部分各该排管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输水流道,在该第一储液盒、该第二储液盒和另一部分各该排管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输水流道,该第一输水流道和该第二输水流道互不相通,该水冷排结构还包括复数散热片,各该散热片是套接在各该排管且形成在该第一储液盒和该第二储液盒之间;该第一泵送结构固定在该水冷排结构且连通该第一输水流道;该第二泵送结构固定在该水冷排结构且连通该第二输水流道。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功效,透过对各组成元件做适合布置,如此以大幅度地缩小液冷装置的整体体积。本案透过各排管与各内盒体的焊固结合,不仅能够解决漏水的问题,还具备有高效能的散热机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组合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之另一视角组合外观图;

图3是本发明之水冷排结构的基底座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之第一储液盒、第二储液盒、排管和散热片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之第一泵送结构和第二泵送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液冷装置之使用状态组合剖视图(一);

图7是本发明液冷装置之使用状态组合剖视图(二);

图8是本发明液冷装置之使用状态组合剖视图(三);

图9是本发明液冷装置之使用状态组合剖视图(四);

图10是本发明液冷装置之另一实施例组合外观图;

图11是本发明液冷装置之另一实施例之另一视角组合外观图;

图中各符号说明:

10、10a-水冷排结构

11、11a-基底座

111-框架

112、112a-出水管件

1121-容水腔

1122、1122a-出水接口

1123-进水孔

113、113a-入水管件

1131-容水腔

1132、1132a-入水接口

1133-排水孔

1134、1134a-补水孔

114-侧盖

12、12a-第一储液盒

121-内盒体

1211-槽孔

122-外盒体

1221-隔板

123-第一腔室

1231-第一出水孔

124-第二腔室

1241-第二出水孔

125-第三腔室

126-第四腔室

1261-第二入水孔

13、13a-第二储液盒

131-内盒体

1311-槽孔

132-外盒体

1321-隔板

133-第一腔室

1331-第一入水孔

134-第二腔室

135-第三腔室

14-排管

15、15a-散热片

20、20a-第一泵送结构

21-第一泵体

22-进水管

23-出水管

30、30a-第二泵送结构

31、31a-第二泵体

32、32a-第三泵体

33-进水管

34-出水管

a-第一输水流道

b-第二输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其主要包括一水冷排结构10、一第一泵送结构20及一第二泵送结构30。

请先参阅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水冷排结构10是以铜或其合金等材料所制成,其主要包括一基底座11、一第一储液盒12、一第二储液盒13及复数排管14,基底座11主要包括一框架111、一出水管件112和一入水管件113,入水管件113连接在框架111的一侧边,出水管件112则叠置在入水管件113上方且形成在框架111和入水管件113之间。

在出水管件112内部具有一容水腔1121,且开设有连通容水腔1121的复数出水接口1122和一进水孔1123;入水管件113内部具有一容水腔1131,且开设有连通容水腔1131的复数入水接口1132和一排水孔1133(见于图8),另在入水管件113的中间位置设有连通容水腔1131的一补水孔1134。于出水管件112和入水管件113的首、末端位置分别结合有一侧盖114。

进一步地,各出水接口1122和各入水接口1132可分别提供给不同的水冷头(图未示出)做连接,并供给不同的热源做热交换;其中出水管件112之容水腔1121的容积大于各水冷头容积之和,且入水管件113之容水腔1131的容积亦大于各水冷头容积之和,因以达成均匀分流的效果。

请参阅图4所示,第二储液盒13与第一储液盒12间隔设置,第一储液盒12主要包括一内盒体121和对应内盒体121罩合的一外盒体122,在内盒体121开设有复数槽孔1211,本实施例的槽孔1211为4*5规格(即有四行,每一行有五个槽孔),但不此种型态为限;外盒体122内部设有复数隔板1221,因以将第一储液盒12内部分隔出一第一腔室123、一第二腔室124、一第三腔室125和一第四腔室126,在第一腔室123开设有一第一出水孔1231,第二腔室124开设有一第二出水孔1241,第四腔室126开设有一第二入水孔1261,此第二入水孔1261是与前述进水孔1123连通(如图9所示)。

第二储液盒13主要包括一内盒体131和对应内盒体131罩合的一外盒体132,在内盒体131开设有复数槽孔1311,本实施例的槽孔1311为4*5规格(即有四行,每一行有五个槽孔),但不此种型态为限;外盒体132内部设有复数隔板1321,因以将第二储液盒13内部分隔出一第一腔室133、一第二腔室134和一第三腔室135,在第一腔室133开设有一第一入水孔1331。

各排管14大致呈一扁平状,但不以此种形状为限,各排管14是横向设置在第一储液盒12和第二储液盒13之间,每一排管14的二端分别焊固结合在每一槽孔1211、1311。其中第一储液盒12的第一腔室123通过一部分的各排管14仅与第二储液盒13的第一腔室133相通。第一储液盒12的第二腔室124、第三腔室125和第四腔室126通过另一部分的各排管14与第二储液盒13的第二腔室134和第三腔室135相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水冷排结构10还包括复数散热片15,各散热片15是套接在前述各排管14且形成在第一储液盒12和第二储液盒13之间。

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泵送结构20主要包括一第一泵体21、一进水管22及一出水管23,第一泵体21是设置在前述框架111内部,进水管22的一端连接前述第一出水孔1231,进水管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泵体21的入口,出水管23的一端连接第一泵体21的出口,出水管23的另一端则连接一水冷头(图未示出),用以提供给一热源热做交换;同理,水冷头可为多数个设置,因以提供给不同的热源做热交换。

本实施例的第二泵送结构30主要包括一第二泵体31、一第三泵体32、一进水管33及一出水管34,第二泵体31和第三泵体32并列设置且相互连通因以提昇扬程,且其是设置在前述框架111内部,进水管33的一端连接前述容水腔1131的排水孔1133,进水管3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泵体31的入口,出水管34的一端连接第三泵体32的出口,出水管34的另一端则连接第二出水孔1241。

进一步地,其中第一储液盒12的第一腔室123、第一出水孔1231、第二储液盒13的第一腔室133、第一入水孔1331和一部分各排管14共同构成一第一输水流道a,此第一输水流道a是与第一泵送结构20的进水管22和出水管23连通。

其中第一储液盒12的第二腔室124、第三腔室125、第四腔室126、第二入水孔1241、第二入水孔1261、第二储液盒13的第二腔室134、第三腔室135和另一部分各排管14共同构成一第二输水流道b,此第二输水流道b是与第二泵1送结构30的进水管33和出水管34,且第二输水流道b和第一输水流道a互不相通。此外,第一输水流道a和第二输水流道b是可共用各散热片15。

请参阅图6至图9所示,经由上述各元件的组合,使用时透过第一泵体21的运转,水将从出水管23流入一水冷头(图未示出)中,并依序从第一入水孔1331、第二储液盒13的第一腔室133、一部分排管14内部做热交换、第一储液盒12的第一腔室123和第一出水孔1231,再流入进水管22如此不间断的循环运作。透过第二泵体31和第三泵体32的运转,水将从出水管34依序流经第二出水孔1241、第一储液盒12的第二腔室124、各排管14、第二储液盒13的第二腔室134、各排管14、第一储液盒12的第三腔室125、各排管14、第二储液盒13的第三腔室135、各排管14、第一储液盒12的第四腔室126,流经第二入水孔1261、进水孔1123、容水腔1121和出水接口1122,透过一输水管连通一水冷头,如此不间断的循环运作。

请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装置是以铝或其合金等材料所制成,其中水冷排结构10a、基底座11a、出水管件112a、出水接口1122a、入水管件113a、入水接口1132a、补水孔1134a、第一储液盒12a、第二储液盒13a、散热片15a和第一泵送结构20a大致皆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唯第二泵送结构30a包括一第二泵体31a和一第三泵体32a,其中第二泵体31a和第三泵体32a是分离设置,并且透过一输液管(图未示出)予以连通,如此亦具有前述实施例的等同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确可达到预期之使用目的,而解决熟知之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发明专利申请要件,依据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批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发明人之权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