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3885发布日期:2019-12-27 15:4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呈现出多功能、高密度封装、高速工作等特点。由此,电子元件的体积在不断减小的同时,发热量也在不断提高。为确保电子设备可靠稳定地工作,高热流密度元件的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电子设备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在当前的电子设备中,散热技术主要采用石墨散热膜、金属支架、导热界面材料,但往往仍然无法避免系统过热导致热沉失效的现象。具体地,在移动终端中,基于其发热元件的高热流密度的特点,一般采用热管作为中框支架与器件之间的热通路。但是,由于现在移动终端越来越薄,使热管的长度受到了限制,加上热管蒸汽和液体处于同一狭小空间,易产生挟带现象而使凝结液回流减小,故热管的效能很难发挥至最大。热管已经较难满足当前移动终端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移动终端的散热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热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连接的微槽群蒸发器、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的保温软管、以及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的回液软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采用微槽群相变技术对移动终端内的发热组件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在移动终端狭小的空间内以高传热效率完成了发热组件的散热,提高了元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微槽群相变技术利用液-汽-液相变取热和放热模式实现了无功耗循环(被动式循环),系统无需另外供电给散热系统,还减少了系统的耗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b-b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工质循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导液微槽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微槽群蒸发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微槽群蒸发器的受热壁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c-c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导热支撑条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器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冷凝器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受热壁面示意图。

其中,发热组件1、毛细芯槽道2、微槽群蒸发器3、保温软管4、冷凝器5、外壳6、粘贴层7、导液微槽连接器8、电路板9、电池10、气体进口12、液体出口13、回液软管14、y型结构15、气体出口16、液体进口17、导热支撑条18、集液槽道19、非受热壁面20、受热壁面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外壳6、设置于所述外壳6内的发热组件1、与所述发热组件1连接的微槽群蒸发器3、与所述外壳6连接的冷凝器5、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保温软管4、以及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回液软管1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6包裹移动终端的内部元件,所述外壳6可以包括塑胶、玻璃、陶瓷、金属等材料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1可以为移动终端中产生热量的元器件,比如处理器、电池10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为利用微槽群相变技术实现热交换的器件。其内部抽真空,进入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内的液体可以吸收所述发热组件1散发的热量,并蒸发为气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5与外壳6接触,进入所述冷凝器5的气体与外壳6进行热交换,并冷却为液体,所述外壳6通过对流和辐射将热量散发至移动终端外,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内部的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保温软管4用于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将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气体出口16排出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冷凝器5的气体进口1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回液软管14用于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将所述冷凝器5的液体出口13排出的液体输送至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液体进口1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质按照微槽群蒸发器3-保温软管4-冷凝器5-回液软管14-微槽群蒸发器3单向循环流动,形成一个具有工质单向流动、液-汽-液相变取热和放热模式的无功耗循环(被动式循环),达到使发热组件1冷却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示例,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6内的发热组件1、与所述发热组件1连接的微槽群蒸发器3、与所述外壳6连接的冷凝器5、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保温软管4、以及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回液软管14。所述发热组件1设置于一电路板9上,所述电路板9一侧还设置有电池10。所述保温软管4以及所述回液软管14绕所述电路板9设置,所述冷凝器5设置于所述电路板9背部。从而实现对所述电路板9进行冷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示例,如图4所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6内的发热组件1、与所述发热组件1连接的微槽群蒸发器3、与所述外壳6连接的冷凝器5、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保温软管4、以及连接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的回液软管14。所述发热组件1设置于一电路板9上,所述电路板9一侧还设置有电池10。所述保温软管4以及所述回液软管14绕所述电路板9一电池10设置,所述冷凝器5设置于所述电路板9以及所述电池10背部。从而所述冷凝器5可以具有更大体积,并进一步提高冷凝效果,同时冷凝器5也可以吸收电池10散发的一部分热量,从而实现了电路板9以及所述电池10同时进行冷却。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采用微槽群相变技术对移动终端内的发热组件1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在移动终端狭小的空间内以高传热效率完成了发热组件1的散热,提高了元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微槽群相变技术利用液-汽-液相变取热和放热模式实现了无功耗循环(被动式循环),系统无需另外供电给散热系统,还减少了系统的耗电。

参考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导液微槽连接器8,该导液微槽连接器8一端与所述回液软管1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微槽连接器8为带状,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微管,由塑料软管、软金属等可弯曲的材料制成。所述导液微槽连接器8可以与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相贴靠,为回液软管14的液体输送提供毛细力,使液体可以更顺畅地流入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中。

参考图6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包括蒸发器外壁以及中空的蒸发器内腔,所述蒸发器外壁包括与所述发热组件1连接的受热壁面21,以及远离所述发热组件1的非受热壁面20;其中,所述受热壁面21的内侧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受热壁面21可以与所述发热组件1相贴靠,传递所述发热组件1发出的热量,液体可以在所述发热壁面上吸收热量并蒸发为气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受热壁面21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翅片,所述毛细芯槽道2由相邻的翅片两两之间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体可以在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自身结构所形成的毛细压力梯度下所述毛细芯槽道2流动,同时在槽中形成扩展弯月面薄液膜蒸发和厚液膜核态沸腾的高强度微细尺度复合相变强化换热过程,带走所述发热组件1的热量,并蒸发为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一端设置有液体进口17,另一端设置有气体出口16,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沿液体进口17至气体出口16的方向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沿液体进口17至气体出口16的方向排列,利用毛细力将液体从所述液体进口17导向所述气体出口16,同时液体在从所述液体进口17流向所述气体出口16的过程中受热蒸发为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非受热壁面20的内侧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非受热壁面20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翅片,所述毛细芯槽道2由相邻的翅片两两之间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1散发的热量可以传导至所述受热壁面21,并由所述受热壁面21传导至所述非受热壁面20。由此,所述非受热壁面20的内侧也可以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进一步提高所述微槽道蒸发器的吸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微槽群蒸发器3还包括至少一根设置于所述受热壁面21与所述非受热壁面20之间的导热支撑条18。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与所述受热壁面21以及所述非受热壁面20相连接的导热支撑条18,所述导热支撑条18可以将所述受热壁面21受到的热量传递至所述非受热壁面20,使液体可以同时在受热壁面21上的毛细芯槽道2以及非受热壁面20上的毛细芯槽道2吸收热量,进一步提高所述微槽道蒸发器的吸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支撑条18内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支撑条18内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液体进口17至所述气体出口16的方向设置,所述通孔内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沿液体进口17至气体出口16的方向排列。从而所述导热支撑条18在将所述受热壁面21收到的热量传递至所述非受热壁面20的同时,其也可以利用自身内部的毛细芯槽道2,使液体吸收热量,进一步提高所述微槽道蒸发器的吸热效率。

参考图10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5包括冷凝器5外壁以及中空的冷凝器5内腔,所述外壁包括与所述外壳6相贴靠的散热壁面,以及远离所述发热组件1的非散热壁面;所述散热壁面的内侧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壁面可以与所述外壳6相贴靠,从而将所述气体冷凝散发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外壳6,由外壳6将热量散发至所述移动终端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壁面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翅片,所述毛细芯槽道2由相邻的翅片两两之间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可以在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自身结构所形成的毛细压力梯度下所述毛细芯槽道2流动,基于微槽群相变技术,快速散发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非散热壁面的内侧设置有若干毛细芯槽道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散热壁面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翅片,所述毛细芯槽道2由相邻的翅片两两之间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可以同时在散热壁面上毛细芯槽道2以及非散热壁面上的毛细芯槽道2上冷却成液体并散发热量,所述非散热壁面上吸收的热量可以传导至所述散热壁面上,并通过所述外壳6散发至所述移动终端外部,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冷凝器5的冷凝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5一端设置有气体进口12,另一端设置有液体出口13,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沿液体进口17至气体出口16的方向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毛细芯槽道2沿气体进口12至液体出口13的方向排列,利用毛细力将气体从所述气体进口12导向所述液体出口13,同时气体在从所述气体进口12流向所述液体出口13的过程中散热冷凝为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毛细芯槽道2的两端为y型结构1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毛细芯槽道2的两端可以为y型结构15,接近所述液体进口17、气体出口16、气体进口12、液体出口13一侧较为宽敞。y型结构15具有导流作用,便于液体或气体更好地进入毛细芯槽道2,并便于液体或气体更加快速地从所述毛细芯槽道2中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5还包括与回液软管14相连接的回液壁面,所述回液壁面的内侧设置有若干集液槽道19。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回液壁面上设置有所述液体出口13,所述集液槽道19由所述回液壁面四周,延伸至所述液体出口13处。所述集液槽道19可以利用毛细力,将液体向所述集液槽道19处引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回液软管14内设置有若干毛细输液管,和/或,若干输液纤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毛细输液管,和/或,若干输液纤维可以为回液软管14的液体输送提供毛细力,引流液体从所述冷凝器5的液体出口13流向所述微槽道蒸发器的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凝器5以及所述外壳6之间的粘贴层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粘贴层7可以包括导热硅胶、导热凝胶、导热胶带、相变化材料、导热硅脂等材料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凝器5向所述外壳6散热的能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