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3400发布日期:2020-04-21 19:0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磁加热器具(如ih炉、ih锅)的线圈盘组件的线圈大多绕制成圆形,使得与之相应的加热容器的结构受到极大限制。例如,当采用圆形的线圈盘组件对底部呈矩形设置的锅体进行加热时,会使得磁场接收面积不匹配,导致锅体的发热面积和均匀性无法满足煮食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线圈盘组件在对底部呈矩形设置的锅体进行加热时,存在磁场接收面积不匹配,导致锅体的发热面积和均匀性无法满足煮食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

一种线圈盘组件,包括:

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的上下两面分别设有绕线槽和容置槽;

线圈绕组,绕置于多个所述绕线槽内而形成矩形环簇;以及

磁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上述的线圈盘组件通过将线圈绕组绕置于多个绕线槽内而形成矩形环簇,使得线圈绕组整体呈类似矩形跑道的结构。当使用该线圈盘组件对底部呈矩形设置的锅体进行加热时,线圈绕组通电后可产生交变磁场,磁场作用于锅体底面以使锅体发热。由于线圈绕组及锅体底面均呈矩形设置,线圈绕组可最大限度地作用于锅体的底面,使得锅体的磁场接收面积匹配,锅体的发热面积和均匀性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锅体的发热效率,以满足使用者的煮食要求;同时,在线圈支架的容置槽内安装有磁条,通过磁条可有效防止电磁泄露,以使磁场可集中作用于锅体,进一步提升锅体的发热效率,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因电磁泄露对外部电子元件产生干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盘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线圈支架上的感温探头,所述感温探头位于所述线圈绕组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槽与所述容置槽的位置相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支架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呈矩形设置;所述线圈支架还包括第一支撑条和/或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框相对的两个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框相对的两个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上侧均设有所述绕线槽,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下侧均设有所述容置槽,每一所述容置槽内均设有所述磁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支架还包括四个第三支撑条,每一所述第三支撑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的角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三支撑条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绕线槽和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有所述磁条。

一种电磁加热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及如上所述的线圈盘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器具本体包括底座和锅体,所述底座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线圈盘组件的容置腔,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锅体的凹腔,所述锅体的底部呈矩形平面设置,所述线圈盘组件与所述锅体的底面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腔的底壁还设有与所述线圈盘组件相对的穿孔,所述器具本体还包括微晶玻璃板,所述微晶玻璃板设于所述凹腔内并覆盖所述穿孔,所述锅体放置于所述微晶玻璃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体为铝材质制成的铝质锅体,所述锅体的底部设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片为不锈钢加热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器具本体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主控板及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的功能键,所述线圈盘组件和所述功能键分别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功能键用于向所述主控板发出操作指令,所述主控板根据所述操作指令对所述线圈盘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线圈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线圈盘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线圈盘组件的线圈支架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的线圈盘组件的线圈支架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电磁加热器具去掉底座和锅盖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电磁加热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0、线圈盘组件,11、线圈支架,101、绕线槽,102、容置槽,111、支撑框,1111、第一侧边,1112、第二侧边,112、第一支撑条,113、第二支撑条,114、第三支撑条,115、固定部,12、线圈绕组,13、磁条,14、感温探头,20、底座,201、凹腔,202、穿孔,21、底盘,211、电源线插座,212、支脚,22、座体,221、把手,30、锅体,40、加热片,50、微晶玻璃板,60、控制组件,61、主控板,62、功能键,621、电子板,622、功能旋钮,623、开关按键,70、锅盖,71、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线圈盘组件10包括线圈支架11、线圈绕组12及磁条13,其中,线圈支架11的上下两面分别设有绕线槽101和容置槽102;线圈绕组12绕置于绕线槽101内而形成矩形环簇;磁条13设于容置槽102内。

该线圈盘组件10可用于电磁加热器具(如ih炉、ih锅等),以对锅体进行加热。其中,线圈支架11大体呈平板状结构,线圈支架1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绕线槽101和容置槽102,从而可同时安装线圈绕组12和磁条13,使得线圈盘组件10整体结构更为简单紧凑、占用空间较小。线圈绕组12可采用铜线盘绕而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相较于传统的圆形线圈,将线圈绕组12设置成矩形环簇可很好地适用于底面呈矩形设置的锅体。磁条13可用于防止电磁泄露,以使磁场可集中作用于锅体,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因电磁泄露对外部电子元件(如电磁加热器具的主控板或周边电器)产生电磁干扰。

上述的线圈盘组件10通过将线圈绕组12绕置于多个绕线槽101内而形成矩形环簇,使得线圈绕组12整体呈类似矩形跑道的结构。当使用该线圈盘组件10对底部呈矩形设置的锅体进行加热时,线圈绕组12通电后可产生交变磁场,磁场作用于锅体底面以使锅体发热。由于线圈绕组12及锅体底面均呈矩形设置,线圈绕组12可最大限度地作用于锅体的底面,使得锅体的磁场接收面积匹配,锅体的发热面积和均匀性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锅体的发热效率,以满足使用者的煮食要求;同时,在线圈支架11的容置槽102内安装有磁条13,通过磁条13可有效防止电磁泄露,以使磁场可集中作用于锅体,进一步提升锅体的发热效率,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因电磁泄露对外部电子元件产生干扰。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线圈盘组件10还包括设于线圈支架11上的感温探头14,感温探头14位于线圈绕组12的中部。通过感温探头14可对线圈盘组件10的加热温度进行实时检测,避免出现干烧现象。可选地,线圈盘组件10还包括与线圈绕组12电性连接的温控器,当感温探头14的检测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温控器自动控制线圈绕组12断电,从而使得线圈盘组件10停止加热,以保证安全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绕线槽101与容置槽102的位置相对应。如此,将线圈绕组12及磁条13分别安装于绕线槽101和容置槽102后,线圈绕组12与磁条13之间的距离更接近,以使磁条13和线圈绕组12配合更为紧密,可进一步减少漏磁的发生,提高磁场利用率,提高加热效率。此外,由于线圈绕组12与磁条13接触更为紧凑,线圈绕组12产生的热量可传递到磁条13,增加了散热面积,进而可以提高散热效果以有效降低线圈绕组12表面的温升。

请参照图3及图4,在一实施例中,线圈支架11包括支撑框111,支撑框111呈矩形设置;线圈支架11还包括第一支撑条112和/或第二支撑条113,第一支撑条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框111相对的两个第一侧边1111,第二支撑条1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框111相对的两个第二侧边1112,第一支撑条112和第二支撑条113的上侧均设有绕线槽101,第一支撑条112和第二支撑条113的下侧均设有容置槽102,每一容置槽102内均设有磁条13。

具体地,第一支撑条112的上侧面设有多个沿第一支撑条1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隔筋,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隔筋之间形成与第一侧边1111平行的绕线槽101,线圈绕组12可绕置于第一支撑条112上的绕线槽101内而形成矩形环簇;和/或,第二支撑条113的上侧面设有多个沿第二支撑条11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隔筋,任意相邻两个第二隔筋之间形成与第二侧边1112相平行的绕线槽101,线圈绕组12可绕置于第二支撑条113上的绕线槽101内而形成矩形环簇。其中,第一支撑条112及第二支撑条11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一个或多个。通过在支撑框内设置第一支撑条112和/或第二支撑条113,使得线圈支架11整体呈镂空设置,不仅可减轻线圈支架11的重量,同时还便于线圈绕组12的散热。

进一步地,线圈支架11还包括四个第三支撑条114,每一第三支撑条114的一端连接于支撑框111的角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条112和/或第二支撑条113,第三支撑条114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绕线槽101和容置槽102,容置槽102内设有磁条13。具体地,第三支撑条114的上侧面设有多个沿第三支撑条114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三隔筋,第三隔筋呈弧形设置,任意相邻两个第三隔筋之间形成弧形的绕线槽101,将线圈绕组12绕置于弧形的绕线槽101内,而可使得线圈绕组12的角部弯曲呈弧形,可避免线圈绕组12角部因弯折应力过大而产生折断。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及图4,线圈支架11包括支撑框111、第一支撑条112、第二支撑条113和第三支撑条114,支撑框111呈矩形设置,第一支撑条112、第二支撑条113及第三支撑条114均设于支撑框111的内部,第一支撑条112、第二支撑条113及第三支撑条114的上侧面均设有若绕线槽101,第一支撑条112、第二支撑条113及第三支撑条114的下侧面均设有容置有磁条13的容置槽102。

具体地,线圈支架11可为一体成型的塑料件,线圈支架11整体呈镂空设置,不仅可减轻线圈支架11的重量,同时还便于线圈绕组12的散热。线圈绕组12的两个侧边可分别卡接于第一支撑条112及第二支撑条113上的绕线槽101内,线圈绕组12的角部可卡接于第三支撑条114上的弧形的绕线槽101内,可方便地对线圈绕组12进行安装固定。并且,通过第一支撑条112、第二支撑条113及第三支撑条114上的多个绕线槽101的配合,使得线圈绕组12的安装更为稳定,还可保证线圈绕组12的表面平整,不会产生翘曲变形,以保证加热效率。通过在第一支撑条112、第二支撑条113及第三支撑条114上分别安装有磁条13,多个磁条13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延伸,使得磁条13的分布更为均匀,从而可起到较优的防漏磁效果。可选地,为了便于线圈盘组件10的安装固定,支撑框111的外侧面可设有若干固定部11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器具,该电磁加热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及线圈盘组件10。其中,电磁加热器具可为不带锅体的电磁炉,也可为自带锅体的电磁锅。线圈盘组件1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磁加热器具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技术方案,因而至少具有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照图5至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器具本体包括底座20和锅体30,底座2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线圈盘组件10的容置腔,底座20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锅体30的凹腔201,锅体30的底部呈矩形平面设置,线圈盘组件10与锅体30的底面相对设置。如此,线圈盘组件10的线圈绕组12可最大限度地作用于锅体30的底面,使得锅体30的磁场接收面积匹配,锅体30的发热面积和均匀性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锅体30的发热效率,以满足使用者的煮食要求。

具体地,如图7所示,底座20包括底盘21及设于底盘21顶部的座体22,座体22与底盘21内部可采用螺丝固定连接,底盘21与座体22之间围合形成容置腔,座体22的顶部设有凹腔201。座体22可采用五金材质,使得电磁加热器具整体金属感更强,座体22的相对两侧可设有把手221,以便于用户将电磁加热器具整体进行移动。优选地,把手221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隔热电木pf,以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座体22温度过高而烫伤用户。此外,底盘21的侧部可设有电源线插座211,底盘21的底部四个角部可设有支脚212,以保证电磁加热器具整体的放置平稳性。

进一步地,凹腔201的底壁还设有与线圈盘组件10相对的穿孔202,器具本体还包括微晶玻璃板50,微晶玻璃板50设于凹腔201内并覆盖穿孔202,锅体30放置于微晶玻璃板50上。微晶玻璃板50兼具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可在加热过程中对锅体30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微晶玻璃板50表面易于清洁。可选地,凹腔201的底壁设有供微晶玻璃板50容置的沉槽,微晶玻璃板50设于沉槽内,使得微晶玻璃板50的表面与凹腔201的底壁平齐,便于清洁,无卫生死角。

优选地,锅体30为铝材质制成的铝质锅体30,锅体30的底部设有加热片40,加热片40为不锈钢加热片40。具体地,锅体30可采用铝材压铸成型,工艺简单,且整体重量较轻。不锈钢加热片40用于接收线圈盘组件10产生的磁场。当电磁加热器具进行烹饪时,线圈盘组件10产生的磁场使不锈钢加热片40内部的铁分子高速运动,铁分子间高速摩擦产生热量传递到锅体30,从而可对锅体3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加热效率高。

进一步地,加热片40上设有若干通孔,锅体30的底部设有若干与通孔对应的凸起,凸起嵌设于通孔内。具体地,锅体30与加热片40可通过二次压铸的工艺连接于一体,凸起嵌设于通孔内,使得锅体30与加热片40之间紧密贴合,从而可有效提升热传导效率,提升加热效率。

请参照图5及图6,器具本体还包括控制组件60,控制组件60包括主控板61及与主控板61电性连接的功能键62,线圈盘组件10和功能键62分别与主控板61电性连接,功能键62用于向主控板61发出操作指令,主控板61根据操作指令对线圈盘组件1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具体地,主控板61通过内部电子元件将交流市电调整为直流高压电输出到线圈盘组件10,由线圈盘组件10输出磁场,锅体30接收磁场后通过锅体30内部分子高速运动摩擦发热加热食物。如图6所示,功能键62包括电子板621、功能旋钮622及开关按键623,开关按键623设于功能旋钮622内。功能旋钮622固定在电子板621上,功能旋钮622用于输出功率调节信号到主控板61,开关按键623用于输出整机开关信号到主控板61。通过旋转功能旋钮622可对电磁加热器具的功率进行调节,通过按压开关按键623可控制电磁加热器具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器具本体还包括盖合于锅体30敞口端的锅盖70。通过设置锅盖70,可在烹饪过程中,对锅体30内的食物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通过底座20顶部的边框结构与锅盖70配合,保证锅盖70与底座20配合稳固,防止锅盖70晃动。此外,为了便于打开锅盖70,锅盖70顶部的提手71。可选地,提手71与锅盖70之间可采用紧固件(如螺丝、螺栓等)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提手71的更换。

进一步地,器具本体还包括设于线圈盘组件10下方的散热件,底座20上设有与散热件对应的散热口。散热件具体可包括风扇及散热片。散热件可用于降低由于主控板61和锅体3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电磁加热器具内部的零件温升降低,提高电磁加热器具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