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5069发布日期:2020-06-16 21:1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热装置一般用于加热、保温、取暖、烘干等用处。但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保温效果不明显,加热后的装置时间不久就会处于温度过低的状态,或当加热装置到达一定温度后电路便会自动断开,且不再自动加热;在取暖过程中,会出现温度过高,发生烫伤烧伤事故,造成电热装置不仅不够安全,且这些装置需要的能量过高,耗费的电资源也过大;更多的加热装置为了保证温度恒定,会使装置一直处于加热的状态,这些装置无形之中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电热装置上不能够实现两个区域或者更多区域加热到不同温度的情况。因此,一种温度恒定、使用过程安全可靠、能有效的聚热集能且耗电低,同时可在电热装置的不同区域加热到不同温度,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在电热装置的两个或多个区域上加热到不同温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包括底板和温控器,其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隔热板、第一电热板和第二电热板;所述第一电热板上设有第一加热线和第一过热保护器;所述第二电热板上设有第二加热线和第二过热保护器;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第一电热板和第二电热板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热线经多次弯折后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热板,所述第二加热线经多次弯折后设置在所述第二电热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热保护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加热线的两端,所述第一加热线与所述第一过热保护器位于所述第一电热板的同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过热保护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加热线的两端,所述第二加热线与所述第二过热保护器位于所述第二电热板的同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一过热保护器和所述第二过热保护器外部均设置有过热保护盒。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温控器包括相应设于所述第一加热板和所述第二加热板上的多个测温探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板呈矩形结构,且所述底板的相邻两角设置有电线盒,所述电线盒中并排依次穿设有接地线、备用线、多根测温线和多根加热连接线,且所述接地线、备用线、多根测温线和多根加热连接线的两端均连接有快插接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地线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热板(11)和所述第二电热板,另一端穿出所述电线盒。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多根测温线相应的电连接于多个测温探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多根加热线连接线相应的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过热保护器和第二过热保护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温控器通过所述快插接头分别电连接于所述多根测温线和多根加热连接线。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第一电热板和第二电热板上均设置有第一加热线、第二加热线和多个过热保护器,隔热板又位于第一加热板和第二加热板之间。整个装置结构简单,通过设置隔热板、多个加热板和过热保护器,且由温控器来控制不同加热板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值并恒定,可使本电热装置的不同区域加热到不同温度,同时各个区域的温度不会相互影响,而且能有效的聚热集能,耗电量低,适用于北方冬天取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板;11、第一电热板;111、第一加热线;12、第二电热板;121、第二加热线;13、电线盒;131、接地线;132、备用线;133、测温线;134、加热连接线;

2、第一过热保护器;21、过热保护盒;

3、隔热板;

4、测温探头;

5、快接插头;

6、第二过热保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包括底板1和温控器,其特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设置有隔热板3、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第一电热板11上设有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一过热保护器2;第二电热板12上设有第二加热线121和第二过热保护器6;隔热板3位于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之间。整个装置结构简单,通过设置隔热板、多个加热板和过热保护器,且由温控器来控制不同加热板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值并恒定,可使本电热装置的不同区域加热到不同温度,同时各个区域的温度不会相互影响,而且能有效的聚热集能,耗电量低,适用于北方冬天取暖。

优选的,第一加热线111经多次弯折后设置在第一电热板11,第二加热线121经多次弯折后设置在第二电热板12。

其中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上设置的多次弯折呈s型均匀分布的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避免了电热板局部加热,使电热板加热均匀;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在满足本发明的需求下采用能耗较低的材料制成,节约了电能;同时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表面均附了一层薄膜,该膜优选的采用pet膜,具有聚能集热的良好性能,使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散热慢且长时间保持设定温度值。

为了使第一过热保护器2和第二过热保护器6反应迅速,安全保护电路,第一过热保护器2电连接于第一加热线111的两端,第一加热线111与第一过热保护器2位于第一电热板11的同一表面上;第二过热保护器6电连接于第二加热线121的两端,第二加热线121与第二过热保护器6位于第二电热板12的同一表面上,保证了整个电热装置的安全性,且第一过热保护器和第二过热保护器外部均设置有过热保护盒21,过热保护盒21的设置,避免了第一过热保护器2和第二过热保护器6被异物触碰,导致保护电路不及时或电路不通,电热线不加热的情况。

优选的,温控器包括相应设于第一加热板11和第二加热板12上的多个测温探头4。需说明的是,测温探头4用于及时测量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并将第一加热板11的温度值和第二加热板12的温度值传递给温控器,保证了温控器对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温度的获取以及获取的及时性。

如图2所示,底板1呈矩形结构,且底板的相邻两角设置有电线盒13,电线盒13中并排依次穿设有接地线131、备用线132、多根测温线133和多根加热连接线134,且接地线131、备用线132、多根测温线133和多根加热连接线134的两端均连接有快插接头5。

需说明的是,电线盒13容纳了过长的接地线131、备用线132、多根测温线133和多根加热连接线134,同一条接地线131两端的快插接头5的位置互相对应设置;同一条备用线132两端的快插接头5的位置互相对应设置;同一条测温线133两端的快插接头5的位置互相对应设置;同一条加热连接线134两端的快插接头5的位置互相对应设置;且接地线131、备用线132、多根测温线133和多根加热连接线134并排依次设置,方便本电热装置后期的测试或者维修以及更换电线设备;而本身多根测温线133、多根加热连接线134和快接插头5方便了本装置与温控器和其他设备的连接,从而保证温控器分别与第一加热线111、第二加热线121和测温探头4的连接可靠性,使得温控器控制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对应的将第一加热板11和第二加热板12加热到不同的恒定温度值。

其中,接地线131一端连接于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接地线131的另一端穿出电线盒13,接地线131有效的杜绝了触电事故的发生。

具体的,多根测温线133相应的电连接于多个测温探头4。测温线133的设置保证了测温探头4与温控器的连接,进而保证温控器对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两个不同温度的获取。

具体的,多根加热线连接线134相应的电连接于第一过热保护器2和第二过热保护器6。保证了温控器与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的连接,进而温控器控制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进行加热或加热停止,从而控制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保持在两个设定的温度值。

具体的,温控器通过快插接头分别电连接于多根测温线133和多根加热连接线13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整个电热装置接通电源,当温度过低时,第一过热保护器2和第二过热保护器6自动连通各自的加热电路,此时测温探头4测出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低于各自设定的温度值,温控器就会控制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温度升高,随之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温度升高;当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升高到各自对应设定的温度值或高于各自对应设定的温度值时,第一过热保护器2和第二过热保护器6会立马自动断开各自的加热电路,同时,测温探头4测出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高于各自设定的温度值,温控器停止对第一加热线111和第二加热线121的电流输入,随之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不再升高,这样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的温度均会保持在各自设定的温度值,且由于隔热板3的设置,使得第一电热板11和第二电热板12不互相影响彼此的电热板温度。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区域加热的电热装置,第一电热板和第二电热板上均设置有第一加热线、第二加热线和多个过热保护器,隔热板又位于第一加热板和第二加热板之间。整个装置结构简单,通过设置隔热板、多个加热板和过热保护器,且由温控器来控制不同加热板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值并恒定,可使本电热装置的不同区域加热到不同温度,同时各个区域的温度不会相互影响,而且能有效的聚热集能,耗电量低,适用于北方冬天取暖。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计数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计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