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0028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电话,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具有双用户识别卡的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众所皆知,移动电话中的用户识别卡的功能在于识别合法的移动电话用户,并作为通话以及计费的依据。然而,现有的移动电话只能搭配一个电话号码,对于有些用户使用不便。
美国专利第6,099,337号专利公开了一种用户识别卡自动扣合连接器,此连接器包括用于容纳用户识别卡的金属护盖以及读取凹槽,金属护盖的内表面两侧分别设有槽,而一对活动钩则设于上述槽的顶端;一对固定凸块设于读取凹槽的顶端;一个弹簧安装在护盖的底部。金属护盖可自动扣合于读取凹槽上,用户识别卡所储存的信息可被读取。这种连接器也仅能适用于具有一个用户识别卡的移动电话上。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具双用户识别卡的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措施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其用于具二个用户识别卡的移动电话的用户识别卡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连接;包括外壳、绝缘本体及接线端子;还包括一个固定在外壳及绝缘本体之间的内罩;接线端子分为三组与第一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一组端子、与第二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二组端子;与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三组端子;绝缘本体为一个长方体,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容纳第一组端子的第一槽和至少一个容纳第三组端子的第三槽,绝缘本体的下表面设有容纳第二组端子的第二槽;外壳为一个长方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外壳的上表面前缘设有一个切口,左表面和右表面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内罩为一个长方壳体,其上表面的前缘设有与外壳切口匹配的受力部,左、右表面分别设有长形开口,每一开口的后端上、下两侧皆设有可插入外壳的狭长缝中的隆起部,内罩的内罩上、下表面的中间位置相错开地分别设有用于推动第一、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一、第二致动部。
其中,所述第一、二组端子分别依序包括首段、中段和尾段;所述第三端子依序包括两个首段、中段和尾段,每一首段的未端皆设有用于接触用户识别卡的接触部,每一尾段皆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的焊接部。
其中,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数个与所述第一槽导通的凹陷,第一槽和第三槽分别在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界定出若干个切口,下表面设有数个与第二槽导通的凹陷,第二槽在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界定出若干个较小而浅的凹陷,该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与第三槽导通的通孔;绝缘本体的左、右侧壁在接近其前端处分别设有突起部,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凹陷;左、右侧壁与后表面邻接处分别设有凸缘。
其中,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有一对用来夹箝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夹箝构件,外壳的下表面亦设有一对用来夹箝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夹箝构件,外壳下表面的前缘设有两道平行纵向缝;一对板锁分别设于外壳下表面的左前角落和右前角落。
其中,所述内罩上、下表面的后缘相应于所述夹箝构件处设有一对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太增加移动电话体积的前提下,可同时容纳两片用户识别卡,也就是可利用一个移动电话同时搭配两个电话号码。


图1A和图1B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B中的内罩被推出外壳外;图2A、2B、2C分别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前视图、后视图和俯视图。
图3图1所示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2、数个接线端子3、外壳4及可相对于外壳4移动的内罩5。绝缘本体2设在内罩5中,接线端子3固定在绝缘本体2的后端面。
如图3和图4所示,接线端子3分为三组,即第一、二、三组端子31、32、30;第一、二组端子31、32分别用于与第一及第二用户识别卡(未显示于图式中)接触,第三组端子30可同时与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卡接触。
第一组端子31和第二组端子32的形状略有不同,端子31、32分别依序包括首段311、321、中段312、322和尾段313、323。端子31、32的首段如一个悬臂梁,其末端设有接触部311’、321’,而尾段的末端设有焊接部313”、323”。端子30的形状较为特殊,其依序包括两个首段301a、301b、中段302和尾段303,尾段303亦设有焊接部303”,而且首段301a、301b皆具有各自的接触部301a’、301b’,彼此相对。
如图3所示,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21上设有数个容纳第一组端子31的第一槽211和容纳第三组端子30的第三槽200,以及与第一槽211导通的凹陷211’。绝缘本体2上另设有贯穿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并与第三槽200导通的通孔200’。此外,第一槽211和第三槽200分别在绝缘本体2的后表面24上界定出若干个用于固持第一组端子的尾段313的切口211”以及一个用来固持第三组端子的尾段303的切口200”。
绝缘本体2的下表面22上设有数个容纳第二组端子32的第二槽221,以及与第二槽221导通的凹陷221’。槽221在绝缘本体2的后表面24上界定出若干个用来固持第二组端子的尾段323的凹陷221”,凹陷221”较小,且较浅。
绝缘本体2的左侧壁、右侧壁25、26上接近其前端处,分别设有突起部251、261;而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凹陷255、265。此外,左侧壁25、右侧壁26与后表面24相邻处分别设有凸缘257、267。
外壳4为单一金属构件,其上表面41上设有一对用来夹箝第一用户识别卡的夹箝构件417,且其前缘中央部位设有一个浅而长的切口410。
外壳4的下表面42亦设有一对用来夹箝第二用户识别卡并与上述夹箝构件417相对的夹箝构件427,下表面42的前缘设有两道平行纵向缝425。此外,一对板锁429分别设于外壳4的下表面42的左前角和右前角。
外壳4的左表面45和右表面46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与绝缘本体2上的凹陷255、265匹配且略成C形的止动构件451、461;而在其适当处则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的狭长缝453、463。在本实施例中,狭长缝453、463的长度约为8mm。
内罩5亦为单一金属罩体,内罩5的上表面51的前缘中央部位设有一个与上表面51正交连接并与外壳切口410匹配的片状受力部511;内罩5的后缘设有一对为避开上述夹箝构件417,使内罩5完全插入外壳4的缺口510,如图1A及图3所示。
如图2C所示,当内罩5完全收纳于外壳4内时,缺口510的位置与夹箝构件417的位置在垂直方向重叠。此外,内罩5的上表面51的后缘在介于两缺口510之间适当处,设有用来推动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第一致动部512,第一致动部512处于可同时避开第一组端子31、第三组端子30以及夹箝构件417的位置。内罩5的下表面52的后缘亦设有一对为避开上述夹箝构件427,并使内罩5完全插入外壳4的缺口520(由于夹箝构件427相对夹箝构件417,缺口520亦相对缺口510)。此外,内罩5的下表面52后缘在介于两缺口520之间适当处设有用来推动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二致动部522,第二致动部522处于可同时避开第一组端子31、第三组端子30的位置。
第一、第二致动部512、522为略呈钩状的构件,不过,由于本电连接器的构造复杂且端子数多,第二致动部522和第一致动部512在垂直方向上是互相错开的。
内罩5的左表面55和右表面56是相互对称的,两者皆设有长形开口550、560,其宽度与外壳4的成对狭长缝453、463的间距相等。开口550、560后端的上、下两侧设有隆起部551、561,其宽度略小于狭长缝453、463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的组装过程说明如下首先,将第三组端子30、第一组端子31和第二组端子32分别插入位于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的对应槽200、211、221中。一旦端子30、31安装定位,其接触部301a’、301b’和311’正好位于绝缘本体2的通孔200’和凹陷211’的上方,而焊接部303”、313”则受到切口200”、211”的固持。另一面,一旦第二组端子32安装定位,其接触部321’正好位于绝缘本体2的凹陷221’的下方,而焊接部323”则固持在凹陷221”中。
接下来,将绝缘本体2推进外壳4内。一旦绝缘本体2安装定位,外壳4的止动构件451、461分别抵住绝缘本体2的凹陷255、265,可防止绝缘本体2沿着箭头A的反方向移动。
下一步是将内罩5插入绝缘本体2与外壳4之间,外壳4的下表面42上的窄缝425使得下表面42具有一定弹性,以利于内罩5顺利插入。一旦内罩5完全插入绝缘本体2与外壳4之间,其受力部511将与外壳的切口410接触,成对的隆起部551、561将分别位于外壳4上成对的狭长缝453、463内,而绝缘本体2的突起部251、261则分别位于内罩5的开口550、560内;使用者只要对盖子的受力部511施加一点力量,内罩5便会借隆起部551、561沿着狭长缝453、463相对于外壳4稳定而顺利地滑动。
利用本电连接器1上的成对板锁429可将其锁定在电路板P上(见图2)。
如图1B所示,移动电话用户只要沿着箭头A1、A2方向分别将第一、第二用户识别卡推进电连接器1,即可启动移动电话,使用两个号码。若欲将用户识别卡推出外壳4外,只要对内罩5的受力部511施力,第一致动部512和第二致动部522可立刻将收纳于电连接器1内的第一、第二用户识别卡推出外壳4之外。
上述内容是利用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即使有人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其用于具二个用户识别卡的移动电话的用户识别卡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连接;包括外壳、绝缘本体及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固定在外壳及绝缘本体之间的内罩;接线端子分为三组与第一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一组端子、与第二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二组端子;与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三组端子;绝缘本体为一个长方体,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容纳第一组端子的第一槽和至少一个容纳第三组端子的第三槽,绝缘本体的下表面设有容纳第二组端子的第二槽;外壳为一个长方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外壳的上表面前缘设有一个切口,左表面和右表面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内罩为一个长方壳体,其上表面的前缘设有与外壳切口匹配的受力部,左、右表面分别设有长形开口,每一开口的后端上、下两侧皆设有可插入外壳的狭长缝中的隆起部,内罩的内罩上、下表面的中间位置相错开地分别设有用于推动第一、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一、第二致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组端子分别依序包括首段、中段和尾段;所述第三端子依序包括两个首段、中段和尾段,每一首段的未端皆设有用于接触用户识别卡的接触部,每一尾段皆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的焊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数个与所述第一槽导通的凹陷,第一槽和第三槽分别在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界定出若干个切口,下表面设有数个与第二槽导通的凹陷,第二槽在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界定出若干个较小而浅的凹陷,该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与第三槽导通的通孔;绝缘本体的左、右侧壁在接近其前端处分别设有突起部,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凹陷;左、右侧壁与后表面邻接处分别设有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有一对用来夹箝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夹箝构件,外壳的下表面亦设有一对用来夹箝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夹箝构件,外壳下表面的前缘设有两道平行纵向缝;一对板锁分别设于外壳下表面的左前角落和右前角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上、下表面的后缘相应于所述夹箝构件处设有一对缺口。
专利摘要一种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包括外壳、绝缘本体、接线端子及内罩;接线端子分为三组分别与第一、二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一、二组端子,与第一、第二用户识别卡接触的第三组端子;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分别容纳第一、三组端子的第一、三槽,本体下表面设有容纳第二组端子的第二槽;外壳包覆在绝缘本体外,其上表面前缘设有一切口,左、右表面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内罩插置在外壳与绝缘本体之间,其上表面前缘设有与外壳切口匹配的受力部,左、右表面分别设有长形开口,每一开口的后端上、下两侧设有可插入外壳狭长缝中的隆起部,内罩的上、下表面中间位置分别设有用于推动用户识别卡的第一、二致动部。本连接器可同时容纳两个用户识别卡。
文档编号H04M1/02GK2529466SQ02201469
公开日2003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15日
发明者陈惠君 申请人: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