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拾取系统、图像拾取装置和可交换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8240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拾取系统、图像拾取装置和可交换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
技术背景总的来说,具有可交换镜头的数字静止照相机已经得到使用,在 这样的数字静止照相机中,可交换镜头和照相机主体相互通信(传送) 以获取有关对方的信息。曰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布第2003-295047号公开了具有可交换镜头 的数字照相机,其中,通过包括在可交换镜头中的镜头控制电路,将 位于可交换镜头中的聚焦位置检测器所检测的有关聚焦透镜的位置 的信息传送到包括在照相机主体中的照相机控制电路。发明内容但是,在公开在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布第2003-295047号中的数 字照相机中,由于通过可交换镜头和照相机主体之间的通信将聚焦透 镜的位置信息从可交换镜头传送到照相机主体,照相机主体可能未实 时地获取聚焦透镜的位置信息。因此,当计算用于利用对比度检测系 统(对比度AF系统)的聚焦检测的AF评估值时,照相机主体可能 未实时地获取聚焦透镜的位置信息。当进行对比度AF操作时,这会 导致失败。因此,期望提供即使用于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检测器包括在可交换镜头中,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对比度AF操作的图像拾取装置的技 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包括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 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可交换镜头、和可交换镜头安装在上面的图 像拾取装置的图像拾取系统。该图像拾取装置包括(a-l)图像拾取 单元,配置成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成图像信号; (a-2 )聚焦信息获取单元,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 检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元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 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a-3)聚焦时间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利用 聚焦信息获取单元根据图像信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 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号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 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焦时间。该可交换镜头包括(b-l)透镜位 置检测器,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连 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b-2)存储单 元,配置成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其中通过将有 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检测的聚焦透镜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 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来生成所 述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和(b-3)聚焦位置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 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 透镜在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焦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可附装具有利用预定透 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可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该图像拾 取装置包括(a)图像拾取单元,配置成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 摄体光图像来生成图像信号;(b)聚焦信息获取单元,配置成当进 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 元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c)聚焦时 间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单元根据图像信号获取的 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号时的时间 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焦时间。该可交换镜头包括透镜位置检测器,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 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 镜的位置;存储单元,配置成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 息,其中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检测的聚焦透镜位置的多段 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 相关联,来生成所述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和聚焦位置确定单元, 配置成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 来确定聚焦透镜在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焦位置。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 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并可附装在图像拾取装置上的可交换镜头,该可 交换镜头包括(a)透镜位置检测器,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 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 焦透镜的位置;(b)存储单元,配置成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个透镜 位置历史信息,其中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检测的聚焦透镜 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时间点的多 段时间信息相关联,来生成所述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和(c)聚 焦位置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多个透 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焦位置。 该图像拾取装置包括图像拾取单元,配置成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 被摄体光图像来生成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单元,配置成当进行利 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元连 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单 元,配置成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单元根据图像信号获取的多段聚焦 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号时的时间点的多段 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焦时间。如上所述,根据在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 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元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 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号时的时间的多段时间信 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焦时间。而且,根据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聚焦时间的位置(聚焦位置),其聚焦透镜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关聚焦透镜^ilit些位置时的时 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来获得所述多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这 样,即使用于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检测器包括在可交换镜头中,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对比度AF操作。


图1是例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从前侧看过去的照相机系统的外 部配置的图形;图2是例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从后侧看过去的照相机系统的外 部配置的图形;图3是照相机系统的垂直截面图;图4是用于描述相差AF的图形;图5是例示整个照相机系统的电配置的方块图;图6是用于描述对比度AF操作的图形;图7是用于描述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可交换镜头的存储器中的多 个透镜位置历史信息的表格;图8是用于描述照相机系统的对比度AF操作的图;和 图9是例示照相机系统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照相机系统的外部配置图1和2是例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照相机系统1的外部配置的 图形。图l示出了前视图以及图2示出了照相机系统1的后视图。图 3是照相机系统1的垂直截面图。照相机系统1用作配置成单镜头反射式静止数字照相机的图像 拾取系统,并包括用作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主体10和可从照相机 主体10上拆卸的用作图像拾取镜头的可交换镜头2。如图1所示,照相机主体10在其前侧包括安装部分301、镜头 交换按钮302、抓握部分303、模式设置拨盘305、控制值设置拨盘 306和快门按钮307。安装部分301具有大致位于其前中部的可交换 镜头2。镜头交换按钮302位于安装部分301的右侧。抓握部分303 以突出的方式位于照相机主体10的前左端部(在X方向上的左侧), 以便用户用一只手(或用两只手)牢固地抓握照相机主体IO。模式设 置拨盘305位于照相机主体10的前左上部(在Y方向上的左上方)。 控制值设置拨盘306位于照相机主体10的前右上部。快门按钮307 位于抓握部分303的上面。如图2所示,照相机主体10在其后侧包括LCD (液晶显示器) 311、设置按钮组312、箭头键314和按钮315。设置按钮组312位于 LCD 311的左侧。箭头键314位于LCD 311的右侧。按钮315位于 箭头键314的中心。而且,照相机主体10在其后侧包括EVF (电子 取景器)316、眼罩321、主开关317、膝光校正按钮323、 AE (自动 曝光)锁定按钮324、闪光灯单元318和连接端部分319。 EVF 316 位于LCD 311的上侧并^皮眼罩321围住。主开关317位于EVF 316 的左侧。膝光校正按钮323和AE锁定按钮324位于EVF 316的右侧。 闪光灯单元318和连接端部分319位于EVF 316的上侧。安装部分301包括用于将安装部分301与安装在其上的可交换镜 头2电连接的多个电触点、和用于将安装部分301与可交换镜头2机 械连接的多个耦合器。当按下镜头交换按钮302时,将可交换镜头2从安装部分301 上卸下。抓握部分303具有形成与用户手指匹配的不平表面,以便用户在 捕获图像时牢固地抓握照相机系统1。注意,抓握部分303内含电池 室和卡片室(未示出)。在电池室中,存放电池69B (参照图5)作 为照相机系统1的电源。在卡片室中,存放记录介质(例如,存储卡), 以便记录代表捕获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介质是可去除的。注意,在 抓握部分303中,可以放置用于检测用户是否抓握所述抓握部分303的抓握传感器。模式设置拨盘305和控制值设置拨盘306的每一个由在大致与照 相机主体10的上表面平行的平面内旋转的大致盘状材料构成。模式 设置拨盘305用于选择各种拍摄模式和再现模式之一。各种成像模式 包括自动曝光(AE)控制模式、自动聚焦(AF)控制模式、用于拍 摄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拍摄模式、和用于连续拍摄图像的连续拍摄模 式。再现模式用于再现存储的图像。控制值设置拨盘306用于为照相 机系统1的各种功能设置控制值。快门按钮307允许半按下快门按钮307的"半按下"操作和全按下 快门按钮307的"全按下,,操作。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下,当半按下快 门按钮307时(Sl),进行拍摄被摄体的静止图像的准备操作(例如, 设置膝光控制值的操作和聚焦控制操作)。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下, 当全按下快门按钮307时(S2),进行拍摄操作(一系列操作,即, 啄光成像传感器的操作、对通过曝光操作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预定图 像处理的操作、和将从图像信号中获得的图像记录在例如存储卡中的 操作)。LCD 311包括能够显示彩色图像的液晶面板,并显示利用图像拾 取设备IOI (如图3所示)捕获的图像和记录的图像。而且,LCD 311 显示用于设置照相机系统1的功能和模式的屏幕。注意,有机EL(场 致发光)显示器或等离子显示器可以用来取代LCD311。设置按钮组312用于操作照相机系统1的各种功能。设置按钮组 312包括用于确认利用显示在LCD311上的菜单屏幕选择的条目的选 择确认开关、选择取消开关、用于改变显示在菜单屏幕上的项目的菜 单显示开关、显示器打开/关闭开关、和显示放大开关。设置按钮组 312进一步包括用于设置实播模式的按钮312a (下文被称为"LV模式 设置按钮312a,,)。箭头键314由环状构件构成,环状构件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以预定 间隔排列的多个按下部分(具有如图2所示的三角形标记的部分)。 配备成与按下部分相对应的多个触点(开关,未示出)检测利用按下部分进行的按下操作。按钮315位于箭头键314的中心。箭头键314 和按钮315用于输入当捕获图像时改变比例因子(通过在广角方向或 摄远方向上移动变焦透镜)的指令、当利用LCD311再现记录图像时 进行逐帧前进操作的指令、和设置拍摄条件(光阑值、快门速度、和 闪光灯的使用)的指令。EVF (光学取景器)316光学地显示要拍摄的被摄体的区域。具 体地说,通过可交换镜头2将被摄体的图像引入光学取景器316中。 因此,用户通过光学取景器316来观看要利用图像拾取设备101拍摄 的被摄体。主开关317是具有两个触头并沿着水平方向滑动的滑动开关。当 主开关317处在允许主开关317滑动的区域的左端时,打开照相机系 统l,而当主开关317处在允许主开关317滑动的区域的右端时,关 闭照相机系统1。闪光灯单元318是并入照相机主体10中的弹出式闪光灯单元。 可以利用连接端部分319将例如外部闪光灯单元附在照相机主体10 上。眼罩321是具有光屏蔽功能并防止外部光进入光学取景器316 的U形光屏蔽构件。曝光校正按钮323用于手动控制曝光值(光阑值和快门速度)。 AE锁定按钮324用于固定膝光。可交换镜头2用作接收从被摄体发出的光(光图像)的镜头窗, 并用作将从被摄体发出的光引入包括在照相机主体10中的图像拾取 设备101的图像拾取光学系统。通过按下镜头交换按钮302,可从照 相机主体10上拆卸可交换镜头2。可交换镜头2具有包括沿着光轴LT对准的多个透镜的透镜组21 (如图5所示)。透镜组21包括用于通过沿着光轴LT移动来进行聚 焦控制的聚焦透镜211 (如图5)、和用于通过沿着光轴LT移动来改 变比例因子的变焦透镜212 (如图5所示).而且,可交换镜头2具 有沿着照相机镜筒的外围周安排并旋转的操作环。变焦透镜212根据操作环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沿着光轴LT移动,以便根据变焦透镜 212移到的位置来设置变焦放大率(拍摄放大率)。 照相机系统1的内部配置现在描述照相机系统1的内部配置。图3是照相机系统1的垂直 截面图。如图3所示,照相机主体IO包括图像拾取设备101、取景器 单元(取景器光学系统)102、镜单元103、和AF相差模块107。图像拾取设备101安排在包括在安装在照相机主体10上的可交 换镜头2中所包括的透镜组21的光轴LT上,以便与光轴LT垂直。 作为图像拾取设备101,以例如矩阵形式排列包括光电二极管的多个 像素。多个像素的每一个都具有光接收面,光接收面具有CMOS(互 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彩色区传感器(CMOS图像拾取设备),CMOS 彩色区传感器包括具有不同镨特性的三种色彩成分,即,k(红色)、 G (绿色)、和B (蓝色)成分的滤色器。滤色器根据Bayer (拜耳) 排列来排列,以便获得例如1:2:1的RGB滤色比。图像拾取设备(图 像拾取传感器)101生成与利用可交换镜头2形成的被摄体光图像的 R、 G、和B成分相对应的模拟电信号(图像信号),并且输出模拟 电信号作为与R、 G、和B成分相对应的图〗象信号。镜单元103安排在光轴LT上,以便朝取景器单元102反射从被 摄体发出的光。利用镜单元103 (如后所述的主镜1031)向上反射从 被摄体发出并经过可交换镜头2的光。从被摄体发出并经过可交换镜 头2的光的一部分进一步经过镜单元103。取景器单元102包括五棱镜105、目镜106、和光学取景器316。 五棱镜105的横截面具有五角形,并通过在五棱镜105中上下颠倒光 图像和通过利用被摄体的光的反射来对光图像进行左右反向,来生成 从五棱镜105的下表面进入的被摄体光图像的正像。目镜106将被摄 体的光图像的正像引到光学取景器316的外部。对于这种配置,取景 器单元102用做用于在等待拍摄操作时检验视野的光学取景器。镜单元103包括主镜1031和副镜1032。副镜1032被布置成在 主镜1(B1的背面上旋转,以便朝向主镜1031的背面倾斜。利用副镜1032来反射经过主镜1031的从被摄体发出的光的一部分,并且反射 的光入射在AF相差模块107中。镜单元103是具有作为支承点的回转轴1033并在膝光时和在设 置成实播模式时向上转动的所谓急回镜。当镜单元103处在五棱镜105 下面时,副镜1032朝向主镜1031折叠,以^更排列成大致与主镜1031 平行(参照图6)。因此,从被摄体发出并经过可交换镜头2的光不 受镜单元103阻挡地到达图像拾取设备101,从而膝光图像拾取设备 101。当如此利用图像拾取设备101来终止图像拾取操作时,镜单元 103返回到原始位置(如图3所示的位置)。AF相差模块107是包括例如用于检测被摄体的聚焦信息的测距 元件的所述AF传感器。AF相差模块107位于镜单元103的下面,并 用于通过进行利用相差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下文被称为"相差AF") 来检测聚焦位置。具体地说,当用户通过光学取景器316来检验被摄 体时,如图4所示,在主镜1031和副镜1032都处在其下面位置的同 时,从被摄体发出的光被引入AF相差模块107。另外,包括在可交 换镜头2中的聚焦透镜211被驱动,以便根据来自AF相差模块107 的输出信号来进行聚焦操作。快门单元40沿着光轴方向位于图像拾取设备101的前面。快门 单元40包括沿着垂直方向移动的门帘,并用作对沿着光轴LT引入图焦^面快门。注意,如果图像拾取设备101完全能够进行电子快门操 作,则可以省略快门单元40。 照相机系统1的电配置图5是例示整个照相机系统1的电配置的方块图。将相同的标号 用于与如图l到3所示的那些相似的部件。为了便于例示,首先描述 可交换镜头2的电配置。除了上述构成图像拾取光学系统的透镜组21之外,可交换镜头 2还包括透镜驱动机构24、透镜位置检测器25、镜头控制器26、和 光阑驱动机构27。除了聚焦透镜211和变焦透镜212之外,透镜组21还包括用于 控制入射到包括在照相机主体10中的图像拾取设备101的光量的光 阑23。聚焦透镜211、变焦透镜212、和光阑23沿着光轴LT的方向 排列在照相机镜筒中,以便接收被摄体的光图像并在图像拾取设备 101中形成图《象。通过利用包括在可交换镜头2中的AF致动器71M 在光轴LT的方向上驱动透镜组21,来进行聚焦控制操作。聚焦驱动控制器71A根据从主控制器62通过镜头控制器26提 供的AF控制信号,来生成要提供给AF致动器71M的驱动控制信号。 驱动控制信号用于将聚焦透镜211移动到聚焦位置。AF致动器71M 是例如步进电机,并且将透镜驱动力提供给透镜驱动机构24。透镜驱动机构24由例如螺旋体和旋转螺旋体的齿轮(未示出) 构成,并利用从AF致动器71M提供的驱动力在与光轴LT平行的方 向上转动例如聚焦透镜211。注意,聚焦透镜211的运动方向和运动 量分别根据AF致动器71M的旋转方向和转数来确定。透镜位置检测器25包括编码板和编码器刷,并在聚焦控制操作 时检测透镜组21的运动量。编码板具有在透镜组21的移动范围内以 预定间距在光轴LT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码图案。编码器刷与照相机 镜筒22整体移动并可滑动地与编码板接触。注意,输出利用透镜位 置检测器25检测的透镜位置,以便通过脉冲数来表示。镜头控制器26是包括存储例如控制程序的诸如ROM (只读存 储器)的存储器261、和存储代表状态信息的数据的闪存的微型计算 机。镜头控制器26进一步包括用作根据基准时钟操作的时间记录器 的计时器263。镜头控制器26进一步包括通过连接器Ec与包括在照相机主体 10中的主控制器62通信的通信单元262。通信单元262向主控制器 62传送诸如焦距、出射光瞳的位置、光阑值、聚焦距离、和外围光量 的透镜组72的状态数据、和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25检测的聚焦透镜 211的位置信息。同时,镜头控制器26从主控制器62接收代表例如 聚焦透镜211的驱动量的数据。当捕获图像时,通信单元262向主控制器62传送诸如有关在完成AF操作之后获得的焦距和光阑值的信息 的数据。注意,存储器261在其中存储透镜组21的状态数据和从主 控制器62传送的代表例如聚焦透镜211的驱动量的数据。光阑驱动机构27通过耦合器75接收来自光阑驱动致动器76M 的驱动力,以便改变光阑23的直径。接着,描述照相机主体10的电配置。除了上述的图像拾取设备 101和快门单元40之外,照相机主体10还包括AFE (模拟前端)5、 图像处理器61、图像存储器614、主控制器62、闪光灯电路63、操 作单元64、 VRAM 65 ( 65a和65b )、卡I/F 66、存储卡67、通信I/F 68、电源电路69、电池69B、镜驱动控制器72A、镜驱动致动器72M、 快门驱动控制器73A、快门驱动致动器73M、光阑驱动控制器76A、 和光阑驱动致动器76M。如上所述,图像拾取设备101包括CMOS彩色区传感器。定时 控制电路51控制诸如开始(和停止)图像拾取设备101的膝光操作、 选择要用于输出信号并包括在图像拾取设备101中的像素、和读取像 素信号的图像拾取操作。AFE 5将定时脉冲提供给图像拾取设备101,以便图像拾取设备 101进行预定操作。而且,AFE 5对从图像拾取设备101输出的图像 信号(利用CMOS彩色区传感器中的像素接收的模拟信号)进行预 定信号处理,以便将图像信号转换成要输出到图像处理器61的数字 信号。AFE 5包括例如定时控制电路51、信号处理器52、和A/D转 换器53。定时控制电路51根据从主控制器62输出的基准时钟来生成预定 定时脉冲(生成例如垂直扫描脉冲(pVn、水平扫描脉冲cpVm、和复位 信号(pVr的脉冲),并且将定时脉冲输出到图像拾取设备101,以便 控制图像拾取设备101的图像拾取操作。而且,定时控制电路51还 将预定定时脉沖提供给信号处理器52和A/D转换器53,从而控制信 号处理器52和A/D转换器53的操作。信号处理器52对从图像拾取设备101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进行预定模拟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器52包括CDS (关联双取样)电路、 AGC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箝位电路。A/D转换器53根据从定 时控制电路51输出的定时脉冲,将从信号处理器52输出的与R、 G、 和B成分相对应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每一个具有多位(例如,12 位)的数字图像信号。图像处理器61对从AFE 5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信号处理, 以便生成图像文件。图像处理器61包括黑色电平校正电路611、白平 衡控制电路612、和Y校正电路613。提供给图像处理器61的图像数储器614中。此后,包括在图像处理器61中的电路访问写入图像存 储器614中的图像数据并进行相应操作。黑色电平校正电路611校正利用A/D转换器53转换的与R、G、 和B成分相对应的图像信号的黑色电平,以便获得具有标准黑色电平 的图像信号。白平衡控制电路612基于根据光源作为基准获得的白色电平来 转换与R、 G、和B成分相对应的数字信号的电平(白平衡(WB) 控制)。具体地说,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的WB控制数据,白平衡 控制电路61根据被摄体的亮度和色饱和数据,来确定被认为与被摄 体的白色部分相对应的图像部分。而且,白平衡控制电路61获取R、 G、和B成分的每一种的平均电平和每个部分中的G/R比和G/B比, 并且将平均电平、G/R比、和G/B比用作R和B成分的校正增益来 进行电平校正。y校正电路613校正经受WB控制的图像数据的灰度级特性.具 体地说,y校正电路613利用事先设置的y校正表,对图像数据的色彩 成分的电平进行非线性转换,并且进一步进行偏移控制。在拍摄模式下,图像存储器614将从图像处理器61输出的图像 数据暂时存储在其中,并且当主控制器62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处理 时用作工作空间。在再现模式下,图像存储器614将从存储卡67读 取的图像数据暂时存储在其中。主控制器62是包括将控制程序存储在其中的诸如ROM的存储 单元、和将数据暂时存储在其中的闪存的微型计算机,并且控制包括 在照相机系统1中的单元的操作。主控制器62包括根据基准时钟操 作的用作时间记录器的计时器621。照相机系统1具有作为在LCD 311上进行实播显示(预览显示) 的功能的实播模式,以便根据在图像拾取设备101中连续生成的图像 信号,将被摄体显示为运动图像。用户在进行实拍(为存储图像而拍 摄)之前,在LCD 311上检验利用图像拾取设备101捕获的被摄体的 图像。当按下LV模式设置按钮312a时,设置实播模式并在主控制器 62的控制下开始实播显示。在实播模式下,由于从被摄体发出的光应当被引入图像拾取设备 101中,快门单元40如图6所示打开,并且主镜1031和副镜1032向 上移动。因此,由于AF相差模块107未接收到从被摄体发出的光, 作为实播模式下的聚焦检测(AF),取代如上所述的相差AF,进行 应用对比度检测系统(对比度AF)的聚焦检测(如后所述),其中 根据从图像拾取设备101输出的信号,驱动聚焦透镜211移动到聚焦 位置。闪光灯电路63控制从闪光灯单元318发出的光的量或从与连接 端部分319连接的外部闪光灯单元发出的光的量,以便满足利用主控 制器62设置的预定光量。操作单元64包括如上所述的模式设置拨盘305、控制值设置拨 盘306、快门按钮307、设置按钮组312、箭头键314、按钮315、和 主开关317,用于将操作信息输入到主控制器62。VRAM 65具有能够存储与包括在LCD 311中的像素的数量相对 应的图像信号的存储容量,并用作安排在主控制器62和LCD 311之 间的緩冲存储器。卡I/F 66用于在存储卡67和主控制器62之间进行 的信号传送和接收。存储卡67是将利用主控制器62生成的图像数据 存储在其中的记录介质。通信I/F 68用于将图像数据传送到诸如个人 计算机的外部装置。电源电路69是例如恒压电路,该恒压电路生成用于驱动包括主 控制器62的控制器、图像拾取设备101、和各种驱动单元,即整个照 相机系统l的电压(例如,5V)。注意,根据从主控制器62提供给 电源电路69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激活图像拾取设备101。电池69B 是诸如碱性电池的一次电池,或诸如氢化镍电池的二次电池,并且是 将电力提供给整个照相机系统1的电源。镜驱动控制器72A在进行拍摄操作时生成用于驱动镜驱动致动 器72M的驱动信号。镜驱动致动器72M驱动镜单元(急回镜)103, 以便镜单元103转到水平位置或倾斜位置。快门驱动控制器73A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的控制信号来生成要 提供给快门驱动致动器73M的驱动控制信号。快门驱动致动器73M 驱动快门单元40,以便打开或合上快门单元40。光阑驱动控制器76A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的控制信号来生成要 提供给光阑驱动致动器76M的驱动控制信号。光阑驱动致动器76M 通过耦合器75将驱动力提供给光阑驱动机构27。照相机主体10进一步包括对比度AF计算电路77,对比度AF 计算电路77根据从黑色电平校正电路611输出并经过黑色电平校正 处理的图像数据,来计算进行对比度AF时使用的对比度AF评估值。下面详细描述利用对比度AF计算电路77进行的照相机系统1 的对比度AF。照相机系统1的对比度AF在作为具有可交换镜头的数字照相机的照相机系统l中,通过包 括在可交换镜头2的镜头控制器26中的通信单元262,将利用透镜位 置检测器25检测的聚焦透镜211的位置信息传送到照相机主体10。 因此,在照相机主体10中,难以实时地获得对比度AF所需的聚焦透 镜211的位置信息。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系统l中,未实时地连续获得聚焦透 镜211的多段位置信息,而是只获得利用时间信息(时钟时间信息) 聚焦被摄体时(下文称为"聚焦时间")聚焦透镜211的位置信息。具体地说,在可交换镜头2中,以年月日次序将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 存储在包括在镜头控制器26中的存储器261中。每段透镜位置历史 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在对比度AF时驱动聚焦透镜211的同时利用透镜 位置检测器25检测的聚焦透镜211的多个位置的每一个的历史信息 与有关聚焦透镜211经过多个位置的每一个时的定时(时间)的时间 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另一方面,在照相机主体10中,在通过计算 AF评估值而确定了聚焦时间之后,从在其中以年月日次序存储多段 透镜位置历史信息的可交换镜头2中获取聚焦透镜211在聚焦时的位 置信息。下文将详细描述对比度AF。
在本实施例的对比度AF中,以年月日次序将多段透镜位置历史 信息存储在包括在可交换镜头2的镜头控制器26中的存储器261中。 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在存储器261中具有地址AO-Am的部分中, 存储着代表利用包括在镜头控制器26中的计时器263获得的时间(例 如,可交换镜头2的镜头控制器26激活之后经过的时间)的多段数 据(时间数据)TO-Tm、和代表与时间T0-Tm相对应的聚焦透镜 211位置的多段数据(位置数据)P0-Pm。当开始对比度AF时,将 多段时间数据和多段位置数据连续地存储在存储器261中具有地址 AO-Am的部分中。当到达具有地址Am的部分时,再次将多段时间 数据的下一个和多段位置数据的下一个存储在具有地址AO的部分 中。由于多段时间数据和多段位置数据存储在诸如环形存储器的存储 器261中,可以减小指定给存储器261的存储容量,并可以可靠地存 储聚焦透镜211的聚焦时间前后的多段时间数据和多段位置数据。作 为存储容量,例如,可以将能够存储100ms (毫秒)的多段时间数据 和多段位置数据的容量指定给存储器261。作为多段位置数据,存储 在进行对比度AF的同时通过检测图像拾取设备101生成图像信号的 循环(240fps)所对应的每个循环中检测的聚焦透镜211的位置而获 得的多段位置数据。因此,照相机主体10和可交换镜头2的时间轴 具有相同的分辨率,并因此获得了聚焦透镜211的平衡聚焦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对比度AF中,在照相机主体10中,读取定义在要捕获的区域的一部分(例如,中心部分)中的AF区中的像素组, 并且计算AF评估值。AF评估值被计算为AF区中相邻像素之间的差 值的绝对值的总和。
当聚焦透镜211以例如恒定速度在固定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连续 计算AF评估值时,获得如图8所示,AF评估值首先单调增大,接着 在达到峰值Qk时单调减小的时间与AF评估值之间的关系。如图8 所示用横坐标轴表示的时间是利用包括在照相机主体10的主控制器 62中的计时器621测量的(例如,接通主开关317之后经过的时间)。 注意,聚焦透镜211移动,直到达到并经过聚焦的峰值,即,AF评 估值的峰值Qk。
如图8所示,获得了例如在峰值Qk附近的AF评估值Dn-l、 Dn、和Dn+1、和利用图像拾取设备101生成用于计算AF评估值的 图4象信号的时间Tn-l、 Tn、和Tn+1,并且利用如下式(1)所示的 二次内插近似公式来获得AF评估值达到峰值Qk时的聚焦时间Tf。<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3</formula>
照相机主体10向可交换镜头2传送有关在照相机主体10中计算 的聚焦时间Tf与当前时间之间的时间差的信息。根据有关时间差的 信息,可交换镜头2根据如图7所示存储在存储器261中的多个透镜 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211的位置作为聚焦时间Tf的聚焦 位置。然后,游有关确定的聚焦位置的信息从可交换镜头2传送到包 括在照相机主体10中的主控制器62,从而驱动-控制聚焦透镜211 移动到聚焦位置。注意,由于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多段透镜 位置历史信息包括以恒定周期(1/240秒)获得的多段时间数据和多 段位置数据,在聚焦时间Tf的时间数据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利用 紧接聚焦时间Tf之前和之后的两段时间数据和成比例的相应两段位 置数据进行计算,来确定聚焦透镜211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对比度AF (爬山式AF)中,由于利用对比度AF增益。
利用上述这点,在第一实施例中,加法处理过程中的频分速度被设置 成更高速度(参考信号Vslop取决于加权值而进一步改变),并执行加权 加法。
这时,为了在处理中实现更高速度或更高精确度,有必要使列A/D电 路25的速度更快。在列A/D电路25中,为了实现更快速度,如果不对参 考信号Vslop的斜率进行调节,则计数器254需要更快地操作。为了增加 计数器的速度,需要加快计数时钟的速度。但是,可能发生功耗增加等的 问题,原因在于必须通过列A/D电路25来传递高速时钟,并且每个列中 的所有列A/D电路25都以高速度来执行计数操作。
为了实现高速A/D转换处理,同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想到在不加 快计数时钟的速度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参考信号Vslop侧来使得A/D转换 的等级可变,从而压縮计数时间并实现高速处理。
例如,如图18A所示,已知的是,对于与从单位像素3输出的光强度 相关的光信号输出(传感器输出),除了与光粒子(light particle)相对应 的信号分量(信号响应)之外,还将诸如像素信号发生器5中的背景噪声 (传感器噪声本底)之类的噪声分量与光散粒噪声(光子散粒噪声)相 加。
当对传感器输出进行A/D转换时,如果在传感器噪声本底的电平以下 的传感器输出被A/D转换,则其毫无意义,原因在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分 量埋没在传感器噪声本底之下。因此,对于A/D转换来说,至少超过传感 器噪声本底电平的传感器输出才处在有效范围中。
光子散粒噪声相对于与光信号相对应的光电子按1/2次幂变化。因 此,当信号量很小时,几乎没有光子散粒噪声,从而可以通过以高分辨率 来执行A/D转换而精确地对光信号进行A/D转换。但是,当信号量变大 时,光子散粒噪声量也不可忽视地变大,从而使得即使以高分辨率来对光 信号进行A/D转换,也由于光子散粒噪声量而使得无法总是精确地对光信 号进行A/D转换。
在光信号量很大且包含许多光子散粒噪声的区域中,使分辨率足以用两倍于景深的距离,获取聚焦透镜211稍微移动之前和之后的AF评 估值,并且将具有较大AF评估值的一个方向确定为聚焦位置所在的 方向(聚焦方向)。此后,以例如恒定速度在聚焦方向上移动聚焦透 镜211。注意,在聚焦方向上移动聚焦透镜211,直到在步骤ST12中 确定AF评估值已经过了峰值。
在步骤ST9中,根据来自图像拾取设备101中的AF区中的像素 组的输出,对比度AF计算电路77以240 fps的周期来计算并获取AF 评估值。也就是说,根据在对比度AF操作时利用图像拾取设备101 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来获取AF评估值(聚焦检测信息)。
在步骤ST10中,利用包括在主控制器62中的计时器621,来获 取与用于在步骤ST9中计算AF评估值的图像信号的充电时间(膝光 时间)的中心时间相对应的时间(膝光中心时间)。
作为与步骤ST9和ST10相对应的操作,在可交换镜头2中,在 对比度AF操作时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25连续地检测利用AF致动器 71M和透镜驱动机构24驱动的聚焦透镜211的位置,并且以时间顺 序将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参照图7)存储在包括在镜头控制器26 中的存储器261中。每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聚焦透镜211 的相应位置的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211经过相应位置时的定时 (时间)的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
在步骤STll,根据在步骤ST9中获得的AF评估值,进行对比 度AF (爬山式AF)。
在步骤ST12中,确定AF评估值是否经过了峰值Qk (如图8 所示)。也就是说,确定在步骤ST9中获得的AF评估值是否小于最 后时间获得的AF评估值。当确定AF评估值已经过了峰值Qk时, 进程转到步骤ST13,而当确定AF评估值还未经过峰值Qk时,进程 返回到步骤ST9。
在步骤ST13中,根据在步骤ST9中获得的AF评估值和在步骤 ST10中获得的啄光中心时间,利用如上所示的公式(1)来确定AF 评估值达到峰值Qk时的时间(聚焦时间)Tp。也就是说,基于根据从图像拾取设备101提供的图像信号获得并在步骤ST9中获得的AF 评估值(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在图像拾取设备101中生成图像信号 的时间的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211到达聚焦位置的聚焦时间。
在步骤ST14中,利用包括在照相机主体IO中的主控制器62中 的计时器621来获取当前时间Tq。
在步骤ST15中,计算差时间Ts ( - Tq - Tp ),即在步骤ST14 中获得的当前时间(当前时间点)Tq与聚焦时间(聚焦时间点)Tp 之间的时间差。
在步骤ST16中,照相机主体10发出请求命令,请求可交换镜 头2提供有关在所述差时间Ts以前的时间聚焦透镜211所在的聚焦 透镜211的位置(聚焦位置)的信息,所述差时间是在步骤ST15中 计算的。
在步骤ST17中,响应于在步骤ST16中从照相机主体10传送的 请求命令,可交换镜头2向照相机主体10传送有关在到达所述差时 间Ts以前的时间聚焦透镜211所在的聚焦透镜211的位置的信息(有 关聚焦位置的信息)。具体地说,包括在可交换镜头2中的镜头控制 器26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器261中的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 (参照图7),来确定在从当前时间往回与所述差时间Ts相对应的时 间段的时间点聚焦透镜211的位置(聚焦位置),并且将有关聚焦位 置的信息传送到照相机主体10。这样,照相机主体10获得了有关在 可交换镜头2中精确确定的聚焦透镜211的聚焦位置的信息。
注意,当在步骤ST17中确定聚焦位置时,最好将与从当前时间 往回 一个时间段的时间点相对应的聚焦透镜211的位置确定为聚焦位 置,所述时间段是通过将传送请求命令所需的时间,即,将信号从照 相机主体10传送到可交换镜头2所需的时间加入所述差时间Ts而获 得的。因此,利用可交换镜头2更精确地确定了聚焦透镜211的聚焦 位置。
在步骤ST18中,将聚焦透镜211移动到所述差时间Ts以前的 时间聚焦透镜211所在的位置(聚焦位置),该位置是在步骤ST17中获得的。这里,主控制器62通过镜头控制器26和聚焦驱动控制器 71A来驱动AF致动器71M,从而使聚焦透镜211移动到聚焦位置。 因此,终止对比度AF操作。
在步骤ST19中,与步骤ST5—样,确定用户是否半按下快门按 钮307 (S1)。当该确定是肯定时,进程转到步骤ST20,而当该确定 是否定时,重复执行步骤ST19。
在步骤ST20中,进行相差AF操作。具体地,在主镜1031和副 镜1032处在如图4所示的下面位置的状态下,根据从AF相差模块 107输出的信号来驱动聚焦透镜211。
在如上所述的照相机系统1中,以年月日次序将多段透镜位置历 史信息存储在包括在镜头控制器26中的存储器261中,所述多段透 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聚焦透镜211的每个位置的历史信息与 有关聚焦透镜211经过每个位置的时间的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 另外,根据在图像拾取设备101中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来计算AF评 估值,从而确定聚焦时间。而且,参照以年月日次序存储的多段透镜 位置历史信息,来获取在聚焦时间聚焦透镜211的位置(聚焦位置)。 因此,即使照相机主体10不从可交换镜头2实时地获取聚焦透镜211 的位置信息,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对比度AF操作。
修正
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的AF评估值不仅可以通过计算AF区中相 邻像素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总和来获得,而且还可以通过计算AF 区中相邻像素之间的差值的平方值的绝对值的总和来获得。
根据本实施例的AF致动器71M不一定包括在可交换镜头2中, 也可以包括在照相机主体10中。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不一定将利用可交换镜头2确定的聚焦 透镜211的聚焦位置的信息发送到包括在照相机主体10中的主控制 器62,也可以将利用镜头控制器26根据聚焦透镜211生成的AF控 制信号发送到聚焦驱动控制器71A。
当进行对比度AF操作时,或当将可交换镜头2装到照相机主体10上时,根据本实施例的聚焦透镜211的聚焦位置不一定通过计算差 时间Ts来确定,也可以利用利用包括在镜头控制器26中的计时器263 获得的时间与利用包括在主控制器62中的计时器621获得的时间之 间的时间差来确定。具体地,当进行对比度AF操作时,主控制器62 获取利用包括在镜头控制器26中的计时器263获得的时间与利用包 括在主控制器62中的计时器621获得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a,并且将 通过从在照相机主体10中确定的聚焦时间Tp (图9中的步骤S13) 中减去时间差a并加以校正以便用在可交换镜头2中获得的时间的信 息传送到可交换镜头2,也就是说,将与可交换镜头2的计时器263 相容的时间的信息传送到可交换镜头2。这样,利用包括在可交换镜 头2中的计时器263,来确定聚焦透镜211在聚焦时间的位置。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 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修正、组合、子组合和变更,而它们都在所附权 利要求书或其等效物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拾取系统,包括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部件驱动的聚焦透镜的可交换镜头;和在上面安装所述可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装置包括图像拾取部件,用于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成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部件,用于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部件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部件,用于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部件根据图像信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部件生成图像信号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焦时间,以及所述可交换镜头包括透镜位置检测部件,用于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部件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储部件,用于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所述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部件检测的聚焦透镜的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和聚焦位置确定部件,用于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部件中的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所述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焦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拾取系统, 其中,所述图《象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计算部件,用于计算利用聚焦时间确定部件确定的聚焦时间与当前时间之间的差时间,以及所述聚焦位置确定部件根据以时间顺序获得的多段透镜位置历 史信息,来确定在从当前时间往回追溯与所述差时间相对应的时间段 后的时间点处聚焦透镜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系统,其中,通过预定传送时间将信号从图像拾取装置传送到可交换镜 头,以及所述聚焦位置确定部件根据以时间顺序获得的多段透镜位置历 史信息,来确定在从当前时间往回追溯通过将所述预定传送时间加入 所述差时间而获得的时间段后的时间点处聚焦透镜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拾取系统,其中,所述聚焦信息获取部件根据利用图像拾取部件以预定周期 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来获取多段聚焦检测信息,以及所述透镜位置检测部件以与所述预定周期相对应的周期来连续 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
5. —种可附装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部件驱动的聚焦透镜的可 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所述图像拾取装置包含图像拾取部件,用于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成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部件,用于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部件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 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部件,用于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部件根据图像信 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部件生成图像信号 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的聚焦时 间,其中,所述可交换镜头包括透镜位置检测部件,用于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部件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储部件,用于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所述 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部件检测的 聚焦透镜的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和聚焦位置确定部件,用于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部件中的多 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所述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 焦位置。
6. —种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部件驱动的聚焦透镜并可附装在 图像拾取装置上的可交换镜头,所述可交换镜头包括透镜位置检测部件,用于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部件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储部件,用于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所述 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部件检测的 聚焦透镜的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 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和聚焦位置确定部件,用于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部件中的多 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焦位 置,其中,该图像拾取装置包括图像拾取部件,用于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成 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部件,用于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部件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 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部件,用于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部件根据图像信 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部件生成图像信号 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的聚焦时 间。
7. —种图像拾取系统,包括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可交换镜头;和在上面安装所述可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装置包括图像拾取单元,配置成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 成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单元,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 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元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 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单元根据图像 信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 号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的聚焦 时间,和所述可交换镜头包括透镜位置检测器,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储单元,配置成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所 述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检测的 聚焦透镜的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 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和聚焦位置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 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所述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 聚焦位置。
8. —种可附装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可 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所述图像拾取装置包含图像拾取单元,配置成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 成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单元,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 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元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单元根据图像 信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 号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 焦时间,其中,所述可交换镜头包括透镜位置检测器,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储单元,配置成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所 述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检测的 聚焦透镜的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 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和聚焦位置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 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所述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 聚焦位置。
9. 一种具有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并可附装在 图像拾取装置上的可交换镜头,所述可交换镜头包含透镜位置检测器,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测 操作时,连续检测利用预定透镜驱动单元驱动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储单元,配置成以时间顺序来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所 述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是通过将有关利用透镜位置检测器检测的 聚焦透镜的位置的多段历史信息与有关聚焦透镜经过这些位置时的 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相关联而生成的;和聚焦位置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 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所述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 聚焦位置,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装置包括图像拾取单元,配置成根据经过可交换镜头的被摄体光图像来生 成图像信号;聚焦信息获取单元,配置成当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系统的聚焦检 测操作时,获取根据利用图像拾取单元连续生成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聚焦时间确定单元,配置成根据利用聚焦信息获取单元根据图像 信号获取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和有关利用图像拾取单元生成图像信 号时的时间点的多段时间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的聚焦 时间。
全文摘要
图像拾取系统包括可交换镜头和在上面安装可交换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该图像拾取装置包括生成图像信号的图像拾取单元、获取根据图像信号生成的多段聚焦检测信息的聚焦信息获取单元、和确定聚焦透镜经过聚焦位置时的聚焦时间的聚焦时间确定单元。该可交换镜头包括连续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的透镜位置检测器、以时间顺序存储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的存储单元、和根据以时间顺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多段透镜位置历史信息,来确定聚焦透镜在聚焦时间的位置作为聚焦位置的聚焦位置确定单元。
文档编号H04N5/232GK101227561SQ20081000208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6日
发明者藤井真一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