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磁型振动单元的软骨传导接听装置及电磁型振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650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利用电磁型振动单元的软骨传导接听装置及电磁型振动单元的制造方法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种发明涉及接听装置(hearingdevice)、以及用于接听装置的振动单元。



背景技术:

先前为实现各种目的而提出有多种接听装置。例如,在移动电话的领域,为提供即便在高噪音环境下也可清晰地接听或可呼入呼出通话的移动电话,提出了采用骨传导扬声器,且在该骨传导扬声器一并设有外耳道闭塞机构的移动电话(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还提出:作为骨传导扬声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手动操作调节抵接于耳屏的振动面与耳屏抵接的压力,由此对照外部噪音的大小而变更经由软骨传导的声音信息及经由空气传导的声音信息的传递比率(专利文献2)。进而,还提出了使用压电组件作为骨传导的振动源。此外,提出了作为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附带无线通信功能的耳机,其经由通信网而可无线通信地连接到可语音通话的通信设备,经由通信设备而可与通话对象进行语音通话(专利文献3)。进而,作为呼入呼出通话装置还提出了眼镜式接口装置,其设有将自移动电话等传输至无线通信单元的影像信息显示在镜片上的显示单元、包含骨传导耳机及话筒的音频单元(专利文献4)。此外,在所谓的智能手机类型的移动电话中,作为辅助装置通常覆盖有软壳。此外,还提出了通过有线或近程无线方式而与移动电话通信的耳机等各种移动电话辅助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348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5411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6-86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5-3520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关于接听装置、以及用于接听装置的振动单元,仍有很多应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改进的接听装置、以及用于接听装置的振动单元。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电磁型振动元件中夹置弹性体而支承彼此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且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由此,可通过电磁型振动元件提供用于移动电话或耳机等接听装置的有效的振动源。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弹性体成为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弹性体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壳体的上部角部或角部附近。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将上述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支承在移动电话的壳体构造,由上述壳体构造支承上述弹性体,并以上述弹性体支承上述两个部分的另一个。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以上述弹性体支承上述两个部分中重量较重的。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将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或连接到它的部分作为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且在上述两个部分之间夹置上述弹性体。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将上述两个部分及上述弹性体配置在壳体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的另一特征,接听装置是构成为耳机。由此,可通过电磁型振动元件提供用于耳机的有效的振动源。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弹性体成为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耳机是构成为从上述两个部分取出向弹性体传导的振动。根据又一具体特征,在上述弹性体内的空间上对置的面分别支承上述两个部分。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软骨传导单元内的空间上对置的面的一个面夹置上述弹性体而支承上述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在另一面支承上述两个部分的另一个。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上述弹性体构成为电磁型振动单元,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提供一种电磁型振动单元,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电磁型振动元件中夹置弹性体而支承彼此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且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由此,提供用于软骨传导的有效的电磁型振动单元。

根据具体的特征,电磁型振动单元具有单元外壳,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被支承在上述单元外壳内,另一部分夹置上述弹性体而被支承。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弹性体成为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电磁型振动单元中,上述另一部分或连接到它的部分成为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电磁型振动单元中,上述单元外壳由弹性体构成。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电磁型振动单元具有成为移动电话的角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提供一种电磁型振动单元,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包含设有具有对置的一对面的空间的弹性体,将彼此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支承在上述一对面的一个面,且将上述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的另一部分支承在上述一对面的另一个面,从上述弹性体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根据具体的特征,电磁型振动单元构成为以上述弹性体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耳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改进的软骨传导接听装置、以及用于软骨传导接听装置的改进的电磁型振动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实施例1)。

图2是表示右耳使用状态与左耳使用状态的功能的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框图。

图4是图2的实施例1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2的立体图(实施例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3的立体图(实施例3)。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4的立体图(实施例4)。

图8是实施例4的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4的耳塞骨传导效应关联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概念框图。

图10是图8的实施例4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5的立体图(实施例5)。

图12是图11的实施例5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6的立体图,(a)是正面立体图、(b)是背面立体图、(c)是背面立体图(b)的b-b截面的剖视图(实施例6)。

图14是图13的实施例6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7的立体图,(a)是正面立体图、(b)是背面立体图、(c)是背面立体图(b)的b-b截面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实施例7)。

图16是图15的实施例7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8的立体图,(a)是正面立体图、(b)是背面立体图、(c)是背面立体图(b)的b-b截面的剖视图(实施例8)。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9的立体图,(a)是正面立体图、(b)是背面立体图、(c)是背面立体图(b)的b-b截面的剖视图(实施例9)。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0的立体图(实施例10)。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1的立体图(实施例11)。

图21是表示右耳使用状态与左耳使用状态的功能的实施例11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2的立体图(实施例12)。

图23是图22的实施例12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3的立体图(实施例13)。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4的立体图(实施例14)。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5)。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6)。

图28是实施例16的框图。

图29是实施例17的框图(实施例17)。

图30是图29的实施例17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1是实施例18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实施例18)。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9)。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0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20)。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实施例21)。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2的俯视图(实施例22)。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3的框图(实施例23)。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4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24)。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5的框图(实施例25)。

图39是实施例25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0是表示图19的实施例1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6的立体图(实施例26)。

图42是图41的实施例26的框图。

图43是图42的实施例26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相关的流程图,其为采用图10而表示上述步骤s42的详细内容的图。

图4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8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28)。

图45是表示实施例28的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6是实施例28的第3变形例及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9及其变形例的立体图(实施例29)。

图4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0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30)。

图4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1的纵剖视图及横剖视图(实施例31)。

图50是表示实施例31的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1是作为适合移动电话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而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2的立体图(实施例32)。

图5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3及其变形例的透视立体图(实施例33)。

图53是实施例33及其变形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5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4的透视立体图(实施例34)。

图5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5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实施例35)。

图5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6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实施例36)。

图5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7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实施例37)。

图5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8相关的断面框图(实施例38)。

图59是表示实施例38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向移动电话固定的情况的背面透视图及剖视图。

图60是图58的实施例38的控制单元3439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9及其各种变形例的剖视图(实施例39)。

图6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0及其各种变形例的剖视图及主要部分的透视立体图(实施例40)。

图6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1的剖视图(实施例41)。

图64是实施例41的各种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2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42)。

图6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3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43)。

图6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4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44)。

图6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5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45)。

图6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46)。

图7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47)。

图7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6的变形例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图7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48)。

图73是实施例48及其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9及其变形例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49)。

图75是混合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0相关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的框图(实施例50)。

图76是混合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1相关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的框图(实施例51)。

图7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2相关的剖视图及内部框图(实施例52)。

图78是图77的实施例52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图79是表示基于图69的实施例46所构成的移动电话的实测数据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80是耳的侧视图及剖视图,是表示耳的构造的细节与本发明的移动电话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3的框图(实施例53)。

图8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4的框图(实施例54)。

图8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5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55)。

图84是图83的实施例55的框图。

图85是用于说明图83的实施例55的移动电话的振动能量的分布的侧视图。

图8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6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56)。

图8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7的框图(实施例57)。

图8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8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58)。

图8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9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59)。

图9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0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60)。

图9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1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61)。

图9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2的立体图及侧视图(实施例62)。

图93是图93的实施例62的框图。

图94是图92的实施例62及其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的侧剖视图。

图9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3的剖视图(实施例63)。

图9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4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俯视图(实施例64)。

图9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5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俯视图(实施例65)。

图9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6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俯视图(实施例66)。

图99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7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67)。

图10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8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68)。

图10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9的系统构成图及使用说明图(实施例69)。

图102是实施例69的框图。

图10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0的立体图(实施例70)。

图104是实施例70的框图。

图10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1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71)。

图106是实施例71的框图。

图10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2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2)。

图108是实施例72的对电荷泵电路的供电控制的定时图。

图109是实施例72的应用程序处理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3相关的立体图(实施例73)。

图111是表示实施例73的各种视频电话模式的立体图。

图112是表示实施例73的视频电话处理的流程图。

图113是表示图112的步骤s376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1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4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4)。

图1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5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5)。

图1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6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6)。

图1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7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7)。

图1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8相关的正面及侧面的剖视图(实施例78)。

图1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9相关的正面及侧面的剖视图(实施例79)。

图1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0相关的正面及侧面的剖视图(实施例80)。

图1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1及其第1变形例与第2变形例相关的侧面的剖视图(实施例81)。

图1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2相关的框图(实施例82)。

图123是图122的实施例82的应用程序处理器的流程图。

图1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3相关的立体图(实施例83)。

图125是表示图124的实施例83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84)。

图127是图126的实施例84的框图。

图128是图126的实施例84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9是图128的实施例84的变形例的框图。

图1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5及其变形例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85)。

图13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6相关的框图(实施例86)。

图13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31的实施例86相关的压电双晶片元件、耳软骨、及向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驱动输出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

图133是图131的实施例86的控制单元的流程图。

图134是表示图131的实施例86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7相关的框图(实施例87)。

图13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88)。

图137是用于说明图136的实施例88的通话状况的侧视图。

图138是表示图136的实施例88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89)。

图14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0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90)。

图14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1相关的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91)。

图14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2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92)。

图143是用以表示实施例92的变形例的耳的侧视图。

图14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3的背面图及框图(实施例93)。

图14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4的背面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94)。

图14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5的框图(实施例95)。

图14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6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96)。

图148是图147的实施例96的移动电话部分的框图。

图149是表示图148的实施例96的控制单元的功能的流程图。

图15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7的正面立体图(实施例97)。

图151是表示图150的实施例97的控制单元功能的流程图。

图152是表示图151的步骤s554及步骤s560的详细的流程图。

图15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8相关的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98)。

图154是表示实施例98的实测值的表。

图155是表示图114及图115所示的实施例74及实施例75中可采用的升压电路单元及模拟输出放大器单元的组合电路的详细的电路图。

图15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99)。

图157是图156的实施例99的各种变形例中的挂耳单元的侧视图。

图15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0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00)。

图159是表示图158所示的实施例100的压电双晶片的构造的细节的模式剖视图及电路图。

图160是说明用于量产图158的实施例100的压电双晶片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01相关的框图(实施例101)。

图162是图161所示的实施例101的第1变形例的框图。

图163是图161所示的实施例101的第2变形例的框图。

图164(a)、(b)是将图161的实施例101的特征应用在图155的电路时的部分省略详细电路图。

图16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2相关的框图(实施例102)。

图166是表示实施例102中的应用程序处理器功能的流程图。

图167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02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

图16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03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03)。

图169是图168(d)所示的实施例10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7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0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04)。

图17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5相关的框图(实施例105)。

图172是图171的实施例105的扩展系统框图。

图173是图171的实施例105的移动电话的控制单元的流程图。

图174是图171的实施例105的耳机的控制单元的流程图。

图17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6相关的框图(实施例106)。

图176是说明对图175的实施例106的话筒的指向性的方向及指向性的锐度的自动调整的影像的示意图。

图177是图175的实施例106的移动电话的控制单元的流程图。

图17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07)。

图179是“弗莱彻-曼森之等响性曲线”的曲线图。

图180是沿用图87的图178的实施例107的应用程序处理器的流程图。

图18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08及其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108)。

图18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9的示意图(实施例109)。

图18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0的示意图(实施例110)。

图18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1的示意图(实施例111)。

图18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2的示意图(实施例112)。

图18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3的示意图(实施例113)。

图18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4的示意图(实施例114)。

图18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5的示意图(实施例115)。

图18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6的示意图(实施例116)。

图19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7的示意图(实施例117)。

图191是图190的实施例117的概念立体图。

图19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8的剖面示意图(实施例118)。

图19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9的示意图及框图(实施例119)。

图19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0的示意图(实施例120)。

图19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1的示意图(实施例121)。

图19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2的示意图(实施例122)。

图19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3的示意图(实施例123)。

图19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4的剖视图(实施例124)。

图199是图198的实施例12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及框图。

图200是图199的实施例124的控制单元的流程图。

图20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125)。

图20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126)。

图20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127)。

图20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8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28)。

图205是图204所示的实施例128的系统框图。

图206是表示实施例128的移动电话的功能的流程图。

图20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29)。

图20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0的示意图(实施例130)。

图20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1的示意图(实施例131)。

图2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2的示意图(实施例132)。

图2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3的示意图(实施例133)。

图2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4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34)。

图213是图212的实施例134的通话姿势的说明图。

图214是图212的实施例134的其它通话姿势的说明图。

图215是实施例134的系统框图。

图216是表示实施例134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功能的流程图。

图2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5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35)。

图218是实施例135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219是实施例135的不同显示状态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220是实施例135的系统框图。

图221是实施例135中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控制单元的流程图。

图2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6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36)。

图2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7及其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实施例137)。

图2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8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38)。

图2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9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39)。

图22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0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40)。

图22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1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41)。

图22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2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42)。

图22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3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43)。

图23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4的示意图(实施例144)。

图23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5的立体图、剖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实施例145)。

图23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6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实施例146)。

图23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7的框图(实施例147)。

图234是图233的实施例147的应用程序处理器的流程图。

图23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8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实施例148)。

图23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9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实施例149)。

图237是图236的实施例149的使用状况的耳的侧面及头部上表面的示意图。

图238是表示图237所示的实施例149中的移动电话使用方法的说明的一例的移动电话的立体图。

图23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0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俯视图(实施例150)。

图24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1相关的框图(实施例151)。

图241是图240的实施例151的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2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2)。

图24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3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3)。

图24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4)。

图24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5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5)。

图246是实施例155相关的图245(c)的主要部分放大详细剖视图。

图24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6)。

图24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7)。

图24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8)。

图25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9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59)。

图25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0的前视图(实施例160)。

图252是图251的实施例160的整体框图。

图25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1的前视图(实施例161)。

图254是图253的实施例161的整体框图。

图25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2的系统框图(实施例162)。

图256是图251至图255的实施例160至实施例162的变形例的前视图。

图25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3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63)。

图25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4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64)

图25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5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65)。

图26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6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66)。

图26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7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实施例167)。

图26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8的正面剖视图(实施例168)。

图26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9的正面剖视图(实施例169)。

图26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70的剖视图及向耳的佩戴说明图(实施例170)。

图265是实施例170的框图。

图266是表示实施例170的声音处理单元的详细的框图。

图267是实施例170的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的动作相关的基本流程图。

图268是表示图267的步骤s1112的详细的流程图。

图269是表示图267的步骤s1114的详细的流程图。

图27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71相关的侧视图(实施例171)。

图271是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的整体框图。

图272是将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与电动助力自行车一并表示的系统概念图。

图273是与图272所示的实施例171对应的系统框图。

图274是实施例171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在图1中,移动电话1构成为包括:上部7,其包含显示单元5等;以及下部11,其包含数字小键盘等操作单元9及收集操作者之口发出的声音的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23;且上部7可通过铰链部3而折叠至下部11之上。在上部7上设有向操作者的耳朵传递声音的耳机等呼入通话单元13,且该呼入通话单元13与下部11的呼出通话单元23一并构成电话功能单元。此外,在上部7配置有视频电话用内置相机17,在将移动电话1用作视频电话时可拍摄观看显示单元5的操作者的脸部,并且也用于自拍时。进而,在上部7上设有构成用以探测移动电话1为通话而抵接在耳的邻近传感器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及接收自耳的红外反射光的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再者,图1中虽未图示,但在上部7的背面设有背面相机,可拍摄位于移动电话1的背面侧且在显示单元5上显示的被摄体。

在上部7上进而在内侧(触碰耳的侧)的上部角设有包含用以接触耳屏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这些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构成为不会自移动电话外壁突出而有损设计,而通过设在移动电话外壁的角可有效地接触到耳屏。由此,可接听来自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另外可通过来自耳屏的软骨的骨传导进行接听。再者,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已知耳屏系耳乳状突起、外耳口后部软骨面、耳屏及鬓角部等耳软骨构成中可获得最大听觉,并且按压压力增大时的低音部的上升高于其它位置。关于该见解已在专利文献2中详细描述,故可参照专利文献2。

移动电话1放在右耳上时在图1中向顺时针方向略微旋转,变成图1中右下倾斜的状态。而且,这样的移动电话耳侧上端的倾斜下侧角设有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由此可不使振动单元自移动电话外壁突出而使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自然地接触到右耳的耳屏。该状态是接近通常的通话通状态的姿势,无论对于通话者本人还是旁人而言均无不协调感。再者,呼入通话单元13位在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附近,故经由耳屏软骨的声音信息及经由外耳道的声音信息均传递至耳。此时,通过不同发声体及路径而传递相同的声音信息,故以彼此不抵消的方式进行两者间的相位调整。

另一方面,将移动电话1放在左耳上时,移动电话1在图1中向逆时针方向略微旋转,在图1中变成左下倾斜的状态。而且,与右耳的情况同样地,变成在移动电话耳侧上端的倾斜下侧角设有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状态,可使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自然地接触到左耳的耳屏。与右耳的情况同样地,该状态是接近通常的通话通状态的姿势,且呼入通话单元13位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附近,经由耳屏软骨的声音信息及经由外耳道的声音信息均传递至耳,故进行两者间的相位调整。

再者,上述邻近传感器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分时地交替发光,故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可辨别接收来自哪一发光单元的红外光的反射光,且可据此判断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哪一个接触耳屏。由此,移动电话1可判别由哪一耳使用,而可使抵接耳屏一方的振动单元振动,使另一方断开。然而,由在移动电话1向耳的接触方式、耳形状的个人差异存在不均,故实施例1中,构成为进而如下述那样内置加速度传感器,根据由该加速度传感器探测出的重力加速度,探测移动电话1向哪一侧倾斜,使倾斜下侧角的振动单元振动,使另一方断开。关于以上的右耳使用及左耳使用,根据与各使用状态对应的图示再次进行说明。

在上部7上进而设有环境噪音话筒38,其配置在外侧(不接触耳的背面侧)以收集环境噪音,且施加有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振动的传导防止机构。该环境噪音话筒38进而收集自操作者之口发出的声音。环境噪音话筒38所收集的环境噪音及操作者自身的声音经波形反转后,在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中混合,将经由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所含的环境噪音及操作者自身的声音消除而容易地接听通话对象的声音信息。该功能的详细说明将在下文叙述。

图2是表示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功能的移动电话1的侧视图,图2(a)表示右手拿着移动电话1而触及右耳28的状态。另一方面,图2(b)表示左手拿着移动电话1而触及左耳30的状态。再者,图2(a)是自脸部的右侧面观察的图,图2(b)是自脸部的左侧面观察的图,故移动电话1分别可见背面侧(图1的背侧)。再者,为图示移动电话1与右耳28及与左耳30的关系,移动电话1用点划线表示。

如图2(a)所示,移动电话1触及右耳28时在图2中向逆时针方向(与图1为背面表面的关系)略微倾斜,在图2中变成左下倾斜的状态。而且,由在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是设于这样的移动电话耳侧上端的倾斜下侧角,故可使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自然地接触到右耳28的耳屏32。如上述所示,该状态是接近通常的通话通状态的姿势,无论对通话者本人还是旁人均无不协调感。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移动电话1触及左耳30时,在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与图1为背面表面的关系)略微倾斜,在图2中变成右下倾斜的状态。而且,由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是设于这样的移动电话耳侧上端的倾斜下侧角,故可使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自然地接触到左耳30的耳屏34。该状态也与右耳28的情况同样地,是接近通常的通话通状态的姿势,无论对通话者本人还是旁人均无不协调感。

图3是实施例1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1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移动电话1通过依照存储单元37内储存的程序动作的控制单元39而被控制。存储单元37可临时储存控制单元39的控制所需的数据,并且也可储存各种测量数据、图像。显示单元5的显示是基于控制单元39的控制,根据显示驱动器41保持的显示数据进行。显示单元5包含显示用背光装置43,控制单元39基于周围的亮度而调节显示单元5的亮度。

包含呼入通话单元13及呼出通话单元23的电话功能单元45通过在控制单元39控制下的电话通信单元47,可连接到无线电话线路。扬声器51通过控制单元39的控制进行来电音及各种向导,并且输出视频电话时的对象的声。该扬声器51的声音输出并不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输出。在视频电话时,其原因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并无触及耳的可能性。此外,图像处理单元53受到控制单元39的控制,对通过视频电话用内置相机17及背面主相机55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将这些处理后的图像输入至存储单元37。

如上述那样,邻近触传感器中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基于控制单元39的控制而分时且交替地发光。因此,通过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而输入至控制单元39的红外反射光可辨别出是由哪一发光单元的红外光所致的反射光。控制单元39在从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两者探测到反射光时,将这些反射光相互比较,判断是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哪一个触及耳屏。进而,加速度传感器49探测所探测出的重力加速度的朝向。基于该探测信号,控制单元39判断移动电话1是以图2(a)及图2(b)的哪一状态倾斜,如图2所说明的,使位于倾斜下侧角的振动单元振动,且使另一方断开。

移动电话1还包含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该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用以对来自控制单元39的声音信息进行相位调整,使声音信息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该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以在呼入通话单元13产生后自外耳道经由鼓膜传递的声音信息与自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产生后经由耳屏软骨传递的相同声音信息不会相互抵消的方式,以自控制单元39传递至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为基准,对来自控制单元39的声音信息进行相位调整,将声音信息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再者,该相位调整是呼入通话单元13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之间的相对调整,故也可构成为以自控制单元39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声音信息为基准,对自控制单元39传递至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的相位进行调整。该情况时,向扬声器51的声音信息也调整为与向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相同相位。

再者,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除了具有使如上所述的来自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与来自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相同声音信息不会相互抵消的第1功能以外,还具有与环境噪音话筒38进行协动的第2功能。在该第2功能中,环境噪音话筒38所收集的环境噪音及操作者自身的声音通过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而经波形反转后,混合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声音信息中,由此将经由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所含的环境噪音及操作者自身的声音消除而容易接听通话对象的声音信息。再者,此时为了无论来自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与来自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声音信息的传递路径的差异如何,而有效抵消环境噪音及操作者自身的声音,还加入基于第1功能的相位调整而进行混合。

图4是图2的实施例1中的控制单元39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4的流程为主要说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功能,而以关联功能为中心抽取动作予以图示,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4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39的动作。图4的流程是通过移动电话1的操作单元9接通主电源而启动,在步骤s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并开始显示单元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4中,将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功能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6。在步骤s6中,检测有无邮件操作或因特网操作、其它各设定以及已下载的游戏等不使用电波的操作(以下统称为“非通话操作”)。而且,若有这些操作则进入步骤s8执行非通话处理,然后进入步骤s10。再者,在非通话操作中,未将移动电话1的上部7的呼入通话单元13或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功能假定为触及耳而进行的功能。另一方面,在步骤s6中未探测到非通话操作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0。

在步骤s10中,检测行动电波的通话是否正处于来电中。而且,若为通话来电中则进入步骤s12,检测是否有对在移动电话1的通话呼叫的来自对象的响应。而且,若探测到响应则进入步骤s14。另一方面,在步骤s10中探测到行动电波的通话处于来电中时,则转移到步骤s16,检测移动电话1是否被打开,即检测是否自上部7与下部11重合而折叠的状态变成如图1那样打开的状态。而且,若无法探测到移动电话1打开,则返回至步骤s10,之后重复步骤s10及步骤s16而等待移动电话1被打开。再者,若该重复过程中移动电话1维持未打开的状态而结束通话的来电,则流程自步骤s10转移到步骤s12。另一方面,若步骤s16中探测到移动电话1被打开则进入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将呼出通话单元23及呼入通话单元13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18。在步骤s18中检测通话是否为视频电话,若并非视频电话则转移到步骤s20而确认此时刻通话是否断开,若通话未断开则转移到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检测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是否探测到耳的抵接,若探测到抵接则进入步骤s24。另一方面,在步骤s22中,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未探测到耳的抵接时则返回至步骤s14,之后重复步骤s14及步骤s18至22,等待步骤s22的邻近传感器的探测。在步骤s24中,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探测信号,检测是否产生如图2(a)所示的右耳通话状态的倾斜。而且,若相符则进入至步骤s26,将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28。另一方面,在步骤s24中,未探测到产生右耳通话状态的倾斜时,加速度传感器49的探测信号表示探测出如图2(b)所示的左耳通话状态倾斜,故进入步骤s30,将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28。

再者,在上述图4的流程的说明中,无论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探测出的红外反射光是红外光发光单元19所致还是20所致都进入步骤s24,在步骤s24中根据加速度传感器49的信号而探测是否为右耳通话状态倾斜。然而,由于通过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也可探测是否为右耳通话状态倾斜,故步骤s24中也可构成为代替加速度传感器49的信号,若红外光发光单元19的发光定时中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输出大于红外光发光单元20的发光定时中的输出,则判断为右耳通话状态倾斜。此外,在步骤s24中也可构成为将加速度传感器49的信号与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的发光定时中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输出比较结果综合而判断是否为右耳通话状态倾斜。

在步骤s28中检测通话状态是否断开,若通话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24,之后重复步骤s24至步骤s30,直至步骤s28中探测到通话断开。由此,应对通话中的右耳通话状态与左耳通话状态之间的移动电话1的换手。另一方面,若步骤s28中探测到通话断开则转移到步骤s32,将处于接通状态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及呼入通话单元13以及呼出通话单元23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34。另一方面,步骤s12中未探测到通话呼叫响应时立即转移到步骤s34。此外,步骤s18中探测到为视频电话时转移到步骤s36的视频电话处理。在视频电话处理中,进行视频电话用内置相机17的本人的脸部的摄像、扬声器51的对象的声的输出、呼出通话单元23的灵敏度切换、显示单元5的对象的脸部的显示等。而且,若这种视频电话处理结束,则进入步骤s38而将扬声器51及呼入通话单元13以及呼出通话单元23断开,转移到步骤s34。此外,步骤s20中探测到通话断开时也转移到步骤s38,但此时由于扬声器51本来未接通,故将呼入通话单元13与呼出通话单元23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34。

在步骤s34中,检测主电源的断开操作的有无,若有断开操作则结束流程。另一方面,在步骤s34中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操作时,流程返回至步骤s6,之后重复步骤s6至步骤s38。如上所述,在移动电话1未打开时,移动电话1处于非通话状态时,即便通话状态为视频电话通话时,以及即便为通常通话状态但移动电话1未触及耳时不会接通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然而,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一旦变成接通状态,则除了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接通断开切换以外,只要未探测到通话断开,则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不会断开。

[实施例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2的立体图。实施例2中由于构造存在较多共同点,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2的移动电话101并非分离为上部与下部的折叠电话,而是无可动部的一体型电话。因此,该情况时的“上部”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此外,在实施例1中,当移动电话1维持折叠状态时,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是被夹在上部7与下部11之间而收纳的形状,相对于此,实施例2中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变成始终露出在移动电话101的外壁的形状。实施例2中,也基本可使用图3的内部构造及图4的流程图。其中,关联于上述构造的差异,将图4的流程图的步骤s16省略,在步骤s10中确认为通话来电中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4。

[实施例3]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3的立体图。实施例3中构造存在较多共同点,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3的移动电话201是上部107可相对于下部111滑动的构造。在实施例3的构造中,上部107重合于下部111的状态并非上下关系,实施例3的“上部”是指移动电话201伸展时变成上方的部分。

在实施例3中,如图6那样在将上部107伸展而露出操作单元9的状态下,可使用全部功能,并且将上部107重合于下部111而隐藏操作单元9的状态的情况时也可使用来电响应及通话等基本功能。实施例3中如图6那样无论是移动电话201伸展的状态及上部107重合于下部111的状态的哪一个,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也变成均始终露出在移动电话201的外壁的形状。实施例3中,也基本可使用图3的内部构造及图4的流程图。然而,如上述那样实施例3即便在上部107重合于下部111的状态下也可通话,故与实施例2同样地,将图4的流程图的步骤s16省略,步骤s10中确认为通话来电中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4。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也可实施为其它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应对换手及改变用户所致的右耳使用时及左耳使用时,而设置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但在软骨传导时以仅右耳或左耳使用为前提的情况时也可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设为一个。

此外,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原本是以分别与右耳及左耳的耳屏抵接为前提而设置,但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耳乳状突起及外耳口后部软骨面等耳屏以外的耳软骨构成中也可进行软骨传导,故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两者也可在例如右耳使用时同时按压右耳软骨的适当部位而使用。该点表示2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26并非必须限于右耳用及左耳用。该情况时也可代替如实施例那样仅将2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26的任一个接通,将两者同时接通。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呼入通话单元13及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同时接通,但也可构成为将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接通时使呼入通话单元13断开。该情况时,无须声音信息的相位调整。

[实施例4]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4的立体图。实施例4中构造存在较多共同点,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4的移动电话301是与实施例2同样地并非分离为上部与下部的折叠电话,而是无可动部的一体型电话。此外,构成为包含具备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接口)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智能电话。实施例4中所谓“上部”也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表示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再者,实施例4中,数字小键盘等操作单元209被显示在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上,对应手指对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触控或滑动而进行gui操作。

实施例4的软骨传导振动功能是由包含具有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25及振动传导体227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承担。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是接触到振动传导体227的下部而配置,将振动传递至振动传导体227。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是与实施例1至3同样地构成为不自移动电话外壁(图7中为正面)突出而有损设计,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振动通过振动传导体227而传递至侧方,使两端224及226振动。振动传导体227的两端224及226是位于与耳屏接触的移动电话301的上部7的内侧部位,故与实施例1至3同样地不从移动电话外壁突出而有效地接触到耳屏。这样,振动传导体227的右端部224及左端部226分别构成实施例1中所谓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再者,振动传导体227并非仅其右端224及左端226振动而是整体振动,故实施例4中,即便移动电话301的内侧上端边的某处接触耳软骨,也可传递声音信息。这种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结构由于通过振动传导体227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振动导至所需位置,并且无须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25自身配置在移动电话301外壁,故布局自由度高,对于在空间无余量的移动电话中安装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言是有用的。

实施例4中还追加有2个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并非实施例4所特有,也可应用于实施例1至3。追加功能之一是用以防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误动作。实施例1至4的任一实施例中,都通过红外光发光单元19及20与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而探测移动电话触及耳,但例如实施例1中以移动电话1的内侧为下而置于桌上等的情况时存在邻近传感器的探测,故误认为移动电话1触及耳,有可能从图4的流程的s22进入步骤s24。而且,由于也不符合步骤s24中探测的右耳通话状态倾斜,故存在流程进入步骤s30而误将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接通的可能性。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能量较大,故若有这种误动作则与桌子之间有可能产生振动噪音。实施例4中为防止该状况,构成为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探测水平静止状态,若相符则禁止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振动。关于该点的详细说明在下文叙述。

继而,对实施例4中的第二个追加功能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是通过使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实施例4中为振动传导体227的右端部224或左端部226)接触到右耳或左耳的耳屏而传递声音信息,但通过提高接触压使耳屏闭塞耳孔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可以用更大的声音传递声音信息。进而,通过耳屏闭塞耳孔而可阻断环境噪音,故这种状态下的使用可实现减少多余环境噪音、增加必要声音信息之一举两得的接听状况,例如对于车站噪音下的通话等较佳。当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时,来自声带的经由骨传导的本人的声也变大,产生左右的听觉失衡的不协调感。实施例4中,为缓和这种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中的本人的声音的不协调感,构成为使呼出通话单元23收集的本人的声音的信息的相位反转而传递至软骨传导振动源225,将本人的声音消除。关于该点的详细说明在下文叙述。

图8是实施例4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7相同的标号。此外,由于与实施例1至3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这些各部分相同的标号。而且,对于这些相同或共同部分,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4中,对电话功能单元45进行了略微详细的图示,但结构与实施例1至3是共同的。具体而言,图8的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与耳机213相当于图3的呼入通话单元13,图8的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与话筒223相当于图3的呼出通话单元23。另一方面,图7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25与振动传导体227在图8中汇总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而予以图示。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将话筒223收集的操作者的声音的一部分作为侧音而传递至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在电话通信单元47的通话对象的声音上重叠操作者自身的侧音而输出至耳机213,由此使移动电话301触及耳的状态下的本人的声音的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平衡接近自然状态。

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进而将话筒223收集的操作者的声音的一部分输出至音质调整单元238。音质调整单元238将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输出而应传递至耳蜗的本人的声音的音质,在调整为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时近似自声带以体内传导传递至耳蜗的操作者自身的声音的音质,将两者有效地消除。而且,波形反转单元240对以此方式经音质调整的本人的声进行波形反转而输出至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在按压传感器242所探测的按压为规定以上且通过移动电话301使耳屏闭塞耳孔的状态时,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39的指示,将来自波形反转单元240的输出混合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由此,将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中的过度的本人的声消除,实现不协调感的缓和。此时,调节消除程度以使相当于侧音的本人的声不消除而保留。另一方面,在按压传感器242所探测的按压低于规定按压的情况时,相当于耳孔未被耳屏闭塞而未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故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基于控制单元239的指示,不进行来自波形反转单元240的自声波形反转输出的混合。再者,在图8中,音质调整单元238与波形反转单元240的位置也可构成为颠倒。进而,音质调整单元238及波形反转单元240也可作为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内的功能而一体化。

图9是表示实施例4中移动电话301触及右耳屏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概念框图,其为对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中的本人的声音的消除进行说明的图。此外,图9对按压传感器242的具体实施例进行图示,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5为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前提而构成。再者,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7及图8相同的标号,且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9(a)表示以耳屏32未闭塞耳孔232的程度将移动电话301触及耳屏32的状态。该状态下,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基于来自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的通话对象的声音信息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5。按压传感器242监控将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5连接的信号线中出现的信号,探测根据向振动传导体227的按压而施加的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压电双晶片元件)225的变形的信号变化。这样,若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通过接触到耳屏32而传递声音信息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5,则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自身也可兼做用以探测对耳屏32的按压的按压传感器。按压传感器242进而监控将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与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连接的信号线中出现的信号。此处出现的信号不受对耳屏32的按压的影响,故可作为用于按压判定的参照信号利用。

如上述那样,图9(a)中为耳屏32未闭塞耳孔232的状态,由在按压传感器242判定的按压较小,故基于该判定,控制单元239指示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不将来自波形反转单元240的波形反转自声混合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5中。另一方面,图9(b)表示在箭头302的方向上使移动电话301更有力地按压耳屏32,而以耳屏32闭塞耳孔232的状态。而且,该状态下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按压传感器242基于规定以上的按压的增加探测而判定耳孔232被闭塞,控制单元239基于该判定指示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将来自波形反转单元240的波形反转自声混合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5中。如上所述,可缓和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中的自声的不协调感。相反,通过按压传感器242自图9(b)的状态探测出规定以上的按压的减少,则判断如图9(a)那样变成耳孔232未被闭塞的状态,停止波形反转自声的混合。再者,按压传感器242基于按压的绝对量及按压的变化方向,判定图9(a)与图9(b)之间的状态过渡。再者,在两者的声音均无的无声状态下,按压传感器242通过将耳无法听见的按压监控信号直接施加于骨传导振动单元225而探测按压。

图10是图8的实施例4的控制单元239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10的流程与图4的实施例1的流程存在较多共同的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步骤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0也为主要说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功能,而以关联功能为中心抽取动作进行图示。因此,与图4的情况同样地,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0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239的动作。图10中与图4不同的部分以粗字表示,故以下以这些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步骤s42是将图4的步骤s6及步骤s8汇总,故图示也包含步骤s42的非通话处理中不进行非通话操作而直接进行至下一步骤的情况,但其内容与图4的步骤s6及步骤s8相同。此外,步骤s44是将图4的步骤s10及步骤s12汇总,且图示为无论系来自对象侧的来电还是本人的去电均检测两者间的通话状态的有无的步骤,但其内容与图4的步骤s6及步骤s8相同。再者,实施例4中并无开关移动电话301的结构,故不包含相当于图4的步骤s16的步骤。

步骤s46是有关于实施例4的第一个追加功能,检测移动电话301是否自手持状态离开规定时间(例如0.5秒)而以水平状态静止。而且,通过步骤s22而有邻近传感器的探测时,在步骤s46中确认并非这种水平静止状态的情况时首先转移到步骤s48,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接通。另一方面,步骤s46中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时进入步骤s50,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断开而返回至步骤s14。再者,步骤s50是与下述流程的重复过程中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接通的状态下返回至步骤s46,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时进行应对,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断开的状态下至步骤s50时无其它动作而返回至步骤s14。

步骤s52是有关于实施例4中的第二个追加功能,检测是否因移动电话301有力地按在耳屏32上闭塞耳孔232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上述检测根据按压传感器242的规定以上的按压变化的有无及其方向而进行。而且,探测到为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时进入步骤s54,将本人的声音的波形反转信号附加至软骨传导振动源225而转移到步骤s58。另一方面,步骤s52中探测到为未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56,不将本人的声音的波形反转信号附加至软骨传导振动源225而转移到步骤s58。步骤s58中检测通话状态是否断开,若通话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22,之后重复步骤s22及步骤s46至步骤s58,直至步骤s58中探测到通话断开为止。由此应对通话中的耳塞骨传导效应的产生及消除。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置换或者组合。例如,图10的实施例4的流程图中,并无图4的实施例1的流程图中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的切换的结构,但采用如实施例1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作为实施例10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结构,在步骤s22及步骤s46至步骤s58的循环的重复过程中,除了支承耳塞骨传导效应的产生及消除以外,也可构成为一并应对基于图4的步骤s24至步骤s26的功能所致的右耳通话状态与左耳通话状态之间的移动电话的换手。此外,图10的实施例4中的水平静止状态的检测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断开功能也可追加至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进而,实施例1至3中,也可采用如实施例4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

[实施例5]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5的立体图。实施例5是以图7的实施例4为基础,其构造的大部分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省略说明部分为避免图示的繁杂而也省略标号自身的赋予,但图式上共同的部分的功能及名称是与图7共同。再者,详细构成基本采用图8及图9的实施例4的框图。实施例5与实施例4不同的第1点在于,移动电话401可将所谓的触控面板功能(以手指触摸显示有数字小键盘等操作单元209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通过触控位置探测或滑动探测而进行gui操作的功能)设定为断开,并且具备仅于该触控面板功能为断开设定时有效的弹出式按钮461。触控面板功能的断开设定可通过触控面板自身的操作进行,并且对触控面板功能的接通的恢复设定可通过将弹出式按钮461长按规定时间以上而实现。此外,弹出式按钮461有效时具有如下功能:在第一次按下时开始通话,通话中进行第二次按下时切断通话功能(接通及断开均以按下进行的交替开关功能)。再者,上述弹出式按钮461的第一次按下是在向特定对象的呼叫时、或来电的响应时进行,任一情况时均由此开始通话。

实施例5与实施例4不同的第2点在于,实施例5构成为通过移动电话401、与用以收纳移动电话401的软壳(softcover)463的组合发挥作用。再者,图11中,为便于说明结构,是图示为软壳463透明,但实际上软壳463不透明,如图11那样将移动电话401收纳于软壳463的状态下,移动电话401自外部不可见。

上述弹出式按钮461的功能在移动电话401收纳于软壳463的状态下,也可自软壳463上按下弹出式按钮461。进而,软壳463构成为与包含移动电话401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25及振动传导体227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连动,在移动电话401收纳于软壳463的状态下可进行通话。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软壳463是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或如透明捆包片材等的一层的气泡群通过合成树脂的薄膜分离密封而成的构造等)制作而成,收容移动电话401时传递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振动的振动传导体227是接触到该软壳463的内侧。而且,维持收纳有移动电话401的状态使软壳463的外侧触及耳,由此夹置软壳463而使振动传导体227的振动以较广接触面积传递至耳软骨。进而,通过振动传导体227的振动而共振的软壳463的外面的声音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由此,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较大的声音被听到。此外,触及耳的软壳463为闭塞外耳道的形状,故也可阻断环境噪音。进而,若增大软壳463触及耳的力则外耳道大致完全被闭塞,其结果为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更大的声音被听到。再者,虽为经由软壳463进行探测,但与实施例4同样地,基于软骨传导振动源225的按压力探测,在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对来自呼出通话单元23(话筒223)的自声信号附加波形反转信号。

在移动电话401仍然收纳于软壳463的通话状态下,传递至软壳463的振动传导体227的振动也传递至呼出通话单元23,有可能会引起啸声。作为其对策,为阻断振动传导体227与呼出通话单元23之间的声频传导,而在软壳463上在两者之间设置声频阻抗与软壳本体不同的绝缘环部465。该绝缘环部465可通过使与软壳本体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一体成形或接合而形成。此外,绝缘环部465也可通过在以相同材料成形的软壳463的外侧或内侧接合声频阻抗不同的层而形成。进而,绝缘环部465也可在振动传导体227与呼出通话单元23之间夹置多个而提高绝缘效果。

此外,软壳463可进行收纳有移动电话401的状态下的通话,可作为呼出通话单元23(话筒223)附近不妨碍声音的空气传导的话筒护罩部467而构成。这种话筒护罩部467采取如例如耳机护罩等的海绵状构造。

图12是图11的实施例5的控制单元239(采用图8)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12的流程中,对与图10的流程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步骤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2也为主要说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功能,而以关联功能为中心抽取动作予以图示。因此,与图10等同样地,实施例5中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2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239的动作。

图12的流程中,到达步骤s62后检测触控面板是否通过上述说明的操作而变成断开设定,若并非断开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64,使弹出式按钮461的功能失效而转移到步骤s66,直至步骤s34。步骤s66中作为通常处理表示的部分是将图10的步骤s14、步骤s18至步骤s22、步骤s32、步骤s36、步骤s38及步骤s42至步骤s58(即步骤s44与步骤s34的间的部分)集中汇总而成。换言之,在自步骤s62转移到步骤s64的情况时,图12的流程执行与图10相同的功能。

另一方面,若步骤s62中探测到触控面板断开设定,则流程转移到步骤s68,使弹出式按钮461的功能有效而进入步骤s70。在步骤s70中,使触控面板的功能失效而在步骤s72中探测有无弹出式按钮461的第一次按下。此处在未探测到按下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34。另一方面,若步骤s72中探测到弹出式按钮461的第一次按下,则进入步骤s74,探测移动电话401是否收纳于软壳463内。该探测可通过例如构成邻近传感器的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功能而实现。

步骤s74中探测到向软壳463的收纳时,流程进入步骤s76,接通呼出通话单元23同时断开呼入通话单元13。进而,步骤s78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接通而进入步骤s80,将移动电话401设为通话状态。此外,若已为通话状态则继续维持通话状态。另一方面,步骤s74中未探测到向软壳463的收纳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82,将呼出通话单元23及呼入通话单元13均接通,进而在步骤s84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25断开而进入步骤s80。步骤s80的后续的步骤s86中,进行耳塞骨传导效应处理而转移到步骤s88。步骤s86中的耳塞骨传导效应处理是将图10的步骤s52至步骤s56汇总而图示。

步骤s88中,探测有无弹出式按钮461的第二次按下。而且,若未探测到第二次按下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74,之后只要未探测到弹出式按钮461的第二次按下则重复步骤s74至步骤s88。而且,通话中的该重复过程中始终检测移动电话401是否收纳于软壳463内,故用户在例如环境噪音较大而呼入通话单元13难以接听时通过在通话途中将移动电话401收纳至软壳463内,可阻断环境噪音、或者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而进一步容易接听声音等予以应对。

另一方面,在步骤s88中探测到弹出式按钮461的第二次按下时流程转移到步骤s90,将通话切断同时在步骤s92中将所有呼入呼出通话功能断开,直至步骤s34。步骤s34中检测主电源是否断开,故若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62,之后重复步骤s62至步骤s92及步骤s34。而且,在该重复过程中,通过步骤s64而进行已经说明的触控面板的操作所致的触控面板断开设定或弹出式按钮461的长按所致的断开设定的解除予以应对,故可适当地与通常处理进行切换。

[实施例6]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6的立体图。图13(a)是与图7相同的正面立体图,如下述所示实施例6是构成为具备移动电话功能的数码相机,故与图7相差90度进行旋转,以作为数码相机的使用状态的角度进行图示。图13(b)是背面立体图(作为数码相机的情况时为正面立体图),图13(c)是图13(b)中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实施例6也以图7的实施例4为基础,其构造的大部分为共同,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省略说明部分为避免图示的繁杂而也省略标号自身的赋予,但图式上共同的部分的功能及名称是与图7共同。再者,关于详细构成基本上采用图8及图9中的实施例4的框图。实施例6与实施例4不同的第1点在于,移动电话501构成为具备移动电话功能的数码相机。即,如图13(b)所示,不同点在于作为背面主相机的摄像镜片而采用具备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镜片555。再者,变焦镜片555在使用时在图13(b)中是突出为以点划线表示的状态,但不使用时是后退至与移动电话501的外表面成相同平面的位置为止、即所谓的折叠式的镜片构成。此外,包括当被摄体较暗时投射辅助光的频闪观测器565及快门释放按钮567。此外,移动电话501包含适于右手握持相机的抓握部563。

实施例6与实施例4不同的第2点在于,该抓握部563是与实施例5的软壳463同样地,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制作而成,具有适于使抓握感良好的弹性。而且,与实施例4的配置不同地,在抓握部563背侧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源525。从图13(c)的剖面可知,软骨传导振动源525是接触到抓握部563的背面。

因此,通过使抓握部563触及耳,以夹置抓握部563而将软骨传导振动源525的振动以较广接触面积传递至耳软骨。进而,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525的振动而共振的抓握部563的外表面的声音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由此,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5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较大的声音而被听到。此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触及耳的抓握部563为闭塞外耳道的形状故也可阻断环境噪音。进而,与实施例5同样地,若增大抓握部563触及耳的力,则外耳道大致完全被闭塞,其结果为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5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更大的声音被听到。再者,虽为经由抓握部563的探测,但与实施例5同样地,基于软骨传导振动源525所致的按压力探测,在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对来自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523的自声信号附加波形反转信号。

此外,与实施例4不同,如图13(b)所示,呼出通话单元523并非设在移动电话501的正面而是设于端面。因此,无论是呼入通话单元13触及耳进行通话时,还是背侧的抓握部563触及耳进行通话时,呼出通话单元523均可共同地收集用户的声音。再者,使呼入通话单元13有效或者使软骨传导振动源525有效,可以通过切换按钮561切换设定。此外,变焦镜片555突出为图13(b)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状态的状态下,不适于使抓握部563触及耳进行通话,故这种状态下操作切换按钮,执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525有效的设定时,自动折叠变焦镜片555,直至该折叠完成为止保留切换的执行。

图14是图13的实施例6的控制单元239(采用图8)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14的流程中,对与图10的流程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步骤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4也为主要说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功能,以关联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予以图示。因此,与图10等同样地,实施例6中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4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239的动作。

图14的流程中,到达步骤s104后检测是否已进行通话开始操作。而且,若无操作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34。另一方面,若探测到通话开始操作则进入步骤s106,检测是否通过切换按钮561已执行软骨传导设定。而且,若有软骨传导设定则在步骤s108中检测变焦镜片555是否突出。该结果为,若无变焦镜片555的突出则转移到步骤s110,接通呼出通话单元523同时断开呼入通话单元13,在步骤s112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525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46。

另一方面,步骤s106中未探测到软骨传导设定时转移到步骤s114,将呼出通话单元523及呼入通话单元13均接通,在步骤s116中断开软骨传导振动源525而转移到步骤s118。进而,步骤s106中探测到软骨传导设定时也在步骤s108中探测到变焦镜片555突出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111,指示变焦镜片555的折叠后转移到步骤s114。再者,在已开始折叠的情况时,指示继续折叠。如下述那样,只要通话状态未断开则重复步骤s106至步骤s116。这样,依照步骤s106的软骨传导设定探测,在步骤s111中指示折叠,且当折叠开始后,直至折叠完成而在步骤s108中未探测到变焦镜片555的突出为止,不转移到步骤s110而是维持步骤s114及步骤s116的状态。

步骤s112后续的步骤s46至步骤s56与图10是共同的,故省略说明。若自步骤s54或步骤s56转移到步骤s118则检测通话状态是否断开,在未探测到通话断开的情况时,流程返回至步骤s106,之后重复步骤s106至步骤s118及步骤s46至步骤s56。由此,用户在例如环境噪音较大而呼入通话单元13难以听到声音时,通过在通话途中操作切换按钮561而切换为软骨传导设定,可以阻断环境噪音、或者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容易地听到更大的声音等予以应对。此外,此时若变焦镜片555为突出状态则自动折叠。

[实施例7]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7的立体图。实施例7的移动电话601是与实施例1同样地构成为上部607可通过铰链部603而折叠于下部611之上。图15(a)是与图1相同的正面立体图,并且图15(b)是背面立体图。此外,图15(c)是图15(b)的b-b截面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实施例7的构造大部分与实施例1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省略说明部分为避免图示的繁杂而也省略标号自身的赋予,但图式上共同部分的功能及名称与图1是共同的。再者,概述与实施例1是共同的,但内部的详细构成是基本采用图8及图9的实施例4的框图。

实施例7与实施例1不同的第1点在于,如图15(b)所示,在上部607的铰链附近侧设有面积较广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该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是与实施例5的软壳463或实施例6的抓握部563同样地,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制作而成,且具有适于保护移动电话601外壁受到异物撞击的弹性。而且,与实施例1的配置不同,在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的背侧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源625。从图15(c)的剖面可知,软骨传导振动源625是接触到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的背面。

因此,通过折叠移动电话601而将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触及耳,夹置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625的振动以较广接触面积传递至耳软骨。进而,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625的振动而共振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外表面的声音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由此,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6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较大的声音被听到。此外,与实施例5及实施例6同样地,触及耳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系闭塞外耳道的形状故也可阻断环境噪音。进而,与实施例5及实施例6同样地,若增大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触及耳的力则外耳道大致完全被闭塞,其结果为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6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更大的声音被听到。再者,虽为经由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进行探测,但与实施例5及实施例6同样地,基于软骨传导振动源625所致的按压力探测,在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对来自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623的自声信号附加波形反转信号。

实施例7与实施例1不同的第2点在于,如图15(a)所示,呼出通话单元623并非设在移动电话601的下部611的正面而是设于下部611的下端面。因此,无论是打开移动电话601而将呼入通话单元13触及耳进行通话时,还是合上移动电话601而将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触及耳进行通话时,呼出通话单元623均可共同地收集用户的声音。再者,在使移动电话601设定为应对软骨传导切换的情况时,是以打开移动电话601时呼入通话单元13有效,并且合上移动电话601时软骨传导振动源625有效的方式自动进行切换。另一方面,未设定应对软骨传导切换的情况时,软骨传导振动源625不会自动有效,无论移动电话601的开关如何,均发挥通常的呼入呼出通话功能。

从图15(b)的背面立体图可知,在移动电话601的背面设有背面主相机55、扬声器51及背面显示单元671。进而,在移动电话601的背面具备进行软骨传导切换对应设定而在移动电话601合上时有效的弹出式按钮661。弹出式按钮661是与实施例5同样地具有通过第一次按下而开始通话同时于通话中通过第二次按下而切断通话的功能。再者,上述弹出式按钮661的第一次按下是在对特定对象的呼叫时、或来电响应时进行,无论哪一情况时均开始通话。

图16是图15的实施例7的控制单元239(采用图8)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16的流程中,对与图14的流程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步骤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6也为主要说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功能,以关联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予以图示。因此,与图14等同样地,实施例7中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6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239的动作。

图16的流程中,开始通话后到达步骤s122时,检测是否已执行软骨传导切换对应设定。然后,在步骤s122中确认软骨传导切换对应设定时进入步骤s124,检测移动电话601是否打开,即检测是否自上部607重合于下部611而折叠的状态变成如图15那样打开的状态。而且,若确认移动电话601未打开而处在上部607重合于下部611而折叠的状态则转移到步骤s110,接通呼出通话单元623同时断开呼入通话单元13,在步骤s112中接通软骨传导振动源625而转移到步骤s46。这样,移动电话601可在折叠状态下通过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进行接听。

另一方面,步骤s122中未探测到软骨传导切换对应设定时无论移动电话601是否折叠均转移到步骤s114,将呼出通话单元623及呼入通话单元13均接通,在步骤s116中断开软骨传导振动源625而转移到步骤s118。进而,步骤s106中探测到软骨传导切换对应设定时,且在步骤s124中确认移动电话601打开时,转移到步骤s114。

图16的流程也为在步骤s118中检测通话状态是否断开,在未探测到通话断开的情况时流程返回至步骤s122,之后重复步骤s122、步骤s124、步骤s114至步骤s118及步骤s46至步骤s56。这样,在预先进行了软骨传导切换对应设定的情况时,用户在例如环境噪音较大且呼入通话单元13难以接听声音时,通过在通话途中将移动电话601折叠而切换为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的接听,可阻断环境噪音、或者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进一步容易地接听声音等予以应对。

若将以上的实施例5至6的特征进行汇总,则移动电话包含软骨传导振动源、及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耳软骨的传导体,该传导体是作为弹性体而构成,或具有以多个部位接触耳软骨的大小或者接触耳软骨而闭塞外耳道的大小、或具有至少接近耳朵的面积、或具有近似耳软骨的声频阻抗的声频阻抗。而且,通过这些特征的任一个或其组合,可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此外,这些特征的有效利用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例如,通过将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材质、大小、面积、配置及构造的优点的有效利用,也可不将传导体设为弹性体而构成本发明。

[实施例8]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8的立体图。实施例8是与图13的实施例6同样地,构成为具备移动电话功能的数码相机,与图13同样地,图17(a)是正面立体图,图17(b)是背面立体图,图17(c)是图17(b)的b-b截面的剖视图。实施例8的构造大部分与图13的实施例6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8与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从图17(c)的剖面可知,软骨传导振动源725嵌埋在抓握部763内部。与图13的实施例6同样地,抓握部763是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制作而成,且具备适于使抓握感良好的弹性。再者,内部的详细结构与实施例6是相同的,基本上采用图8及图9的实施例4的框图。

图17(c)的可挠性连接线769将嵌埋在抓握部763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725、与图8的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等的电路单元分771连接。如图17(c)剖视图所示的软骨传导振动源725嵌埋在抓握部763内部的构造,可通过将软骨传导振动源725及可挠性连接线769嵌入至抓握部763一体成形而实现。此外,也可通过将抓握部763以可挠性连接线769及软骨传导振动源725为边界分割为两部分,使抓握部763夹着可挠性连接线769及软骨传导振动源725而将两者粘结。

在实施例8中与实施例6相同之处在于:通过将抓握部763触及耳而在夹置抓握部763下将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振动以较广接触面积传递至耳软骨;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振动而共振的抓握部763外表面的声音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触及耳的抓握部763为闭塞外耳道的形状故阻断环境噪音;及若抓握部763触及耳的力增大则外耳道大致完全被闭塞,其结果为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音源信息作为更大的声音被听到。此外,基于软骨传导振动源625所致的按压力探测,在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对来自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523的自声信号附加波形反转信号的方面也与实施例6相同。再者,在实施例8中,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系嵌埋在抓握部763内,故探测到通过伴随按压力增加的抓握部763变形所致的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变形,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

实施例8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725嵌埋于如抓握部763的弹性体内部的意义,除了如上述那样获得良好声音传导以外,也作为对在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撞击对策。实施例8中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725而使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具有不耐撞击的性质。这里,如实施例8那样通过构成为自周围包住软骨传导振动源725,可实现对施加在移动电话701刚性构造的撞击的缓冲,且可使始终存在掉落等风险的移动电话701的安装变得容易。而且,包住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弹性体并非仅作为缓冲材发挥作用,且作为如上述那样使软骨传导振动源725的振动更有效地传递至耳的构成而发挥作用。

[实施例9]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9的立体图。实施例9的移动电话801是与实施例7同样地构成为上部807可通过铰链部603而折叠于下部611之上。而且在图18中,与图15同样地,图18(a)是正面立体图、图18(b)是背面立体图、图18(c)是图18(b)的b-b截面的剖视图。图18的实施例8的构造大部分与图15的实施例7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9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从图18(c)的剖面可知,软骨传导振动源825被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及内部缓冲材873相夹。与实施例7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663同样地,该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是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制作而成,且具有适于保护异物对移动电话801外壁的撞击的弹性。此外,内部缓冲材873只要是以缓冲为目的的弹性体则可通过任意材料构成,但也可设为与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相同的材料。再者,内部的详细结构是与实施例7同样地基本上采用图8及图9的实施例4的框图。

如图18(c)的剖面所示,在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与内部缓冲材873之间,夹有软骨传导振动源825及可挠性连接线869。与实施例8同样地,该可挠性连接线869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825连接在图8的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等的电路单元分871。将这些软骨传导振动源825及可挠性连接线869夹于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与内部缓冲材873之间的构造纳入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75内,且这种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75系嵌埋在移动电话801的上部807内。

实施例9与实施例7之相同之处在于:通过将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触及耳而夹置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将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振动以较广接触面积传递至耳软骨;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振动而共振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的声音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触及耳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为闭塞外耳道的形状故阻断环境噪音;及若增大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触及耳的力,则外耳道大致完全被闭塞,其结果为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音源信息作为更大的声音被听到。此外,基于软骨传导振动源825所致的按压力探测,在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对来自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623的自声信号附加波形反转信号的方面与实施例7是相同的。再者,在实施例9中,软骨传导振动源825都夹在弹性体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与内部缓冲材873之间,故与实施例8同样地,探测到通过伴随按压力增加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变形所致的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变形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

在实施例9中,软骨传导振动源825都夹在弹性体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863与内部缓冲材873之间的构造的意义,除了如上述那样获得良好的声音传导以外,也设为对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撞击对策。即,与实施例8同样地,通过构成为自周围以弹性体包住软骨传导振动源825,可实现对施加在移动电话801刚性构造的撞击的缓冲,且可使始终存在掉落风险的移动电话801的安装变得容易。而且,夹着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弹性体并非仅作为缓冲材发挥作用,也可作为通过使至少外侧的弹性体利用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成形,如上述那样使软骨传导振动源825的振动更有效地传递至耳的构成发挥作用。

[实施例10]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0的立体图。实施例10的移动电话901与实施例4同样地为无可动部的一体型,其构成为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的智能电话。而且,由于其构造上共同点很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4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与实施例4同样地,实施例10中所谓“上部”也并非指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实施例10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变成软骨传导振动源,并且兼做产生通过空气传导而传递至鼓膜的声波的呼入通话单元的驱动源。具体而言,与实施例4同样地,接触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上部而在移动电话上边配置振动传导体227。进而,在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前方,配置与实施例7同样地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制作而成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此外,如下述那样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兼做用以产生通过空气传导而传递至鼓膜的声波的呼入通话单元,故实施例10中并未另外设置如实施例4的呼入通话单元13。

根据以上的结构,首先,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振动通过振动传导体227而传递至侧方而使其两端224及226振动,故通过使任一个接触到耳屏便可利用软骨传导而听到声音。此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振动传导体227并非仅右端224及左端226振动而是整体振动。因此,实施例10中,即便使移动电话901的内侧上端边的某处接触耳软骨也可传递声音信息。而且,与通常的移动电话同样地,为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的一部分到达外耳道入口正面的形状故而当移动电话901触及耳时,振动传导体227接触到耳软骨的广范围,并且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接触到耳屏等耳软骨。通过这种接触,可通过软骨传导而听到声音。进而,与实施例5至实施例9同样地,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振动而共振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的外表面的声音自外耳道作为声波从外耳道传递至鼓膜。这样,在通常的移动电话使用状态下,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可作为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发挥作用。

软骨传导根据对软骨的按压力的大小而不同,通过增大按压力而可获得有效的传导状态。若难以接听接听音则可将增大移动电话触及耳之力的自然行为利用于音量调节。而且,这种功能例如即便并未在操作说明书中对用户说明,用户也可通过自然行为而自发地理解此功能。实施例10中,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振动构成为作为刚性体的振动传导体227与作为弹性体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两者可同时接触耳软骨,主要通过调节作为刚性体的振动传导体227的按压力,而可更有效地进行音量调节。

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上述本发明的各种优点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享有。例如,实施例10中构成为使软骨传导振动源925与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的组合作为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专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时,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的配置位置上也可配置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以外的适合作为扬声器的谐振体。该情况时,实施例10也可享有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变成软骨传导振动源,并且兼做产生通过空气传导而传递至鼓膜的声波的呼入通话单元的驱动源的特征及优点。

[实施例11]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1的立体图。实施例11的移动电话1001与实施例4同样地为无可动部的一体型,且构成为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的智能电话。而且,由于构造大部分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4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与实施例4同样地,实施例11中所谓“上部”也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实施例11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并非设在移动电话1001的正面,而是分别设于侧面1007、及因图示关系而省略标号的相反侧的侧面(再者,需注意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的配置系相对在图7的实施例4而左右相反)。功能上而言,与实施例4同样地,实施例11中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也分别构成为振动传导体1027的两端部,且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1025接触到振动传导体1027的下部而配置,将振动传递至振动传导体1027。由此,软骨传导振动源1025的振动通过振动传导体1027而传递至侧方,使两端1024及1026振动。振动传导体1027的两端1024及1026是以移动电话1001的侧面(例如1007)的上端部分触及耳时与耳屏接触的方式配置。

此外,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1023是以即便在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的任一个触及耳屏的状态下也可收集用户发出的声音的方式,设在移动电话1001的下表面。再者,实施例11的移动电话1001设有用于一面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一面进行视频电话的扬声器1013,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1023在视频电话时进行灵敏度切换,而可收集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过程中的用户发出的声音。

图21是表示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的功能的移动电话1001的侧视图,图示的方法是基于图2。然而,如图20所说明的,实施例11中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分别是设在移动电话1001的侧面。因此,实施例11中将移动电话1001触及耳时,如图21所示系移动电话1001的侧面触及耳屏。即,并非如图2那样移动电话1的显示单元5的表面触及耳屏,故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不会因触及耳或面颊而被皮脂等弄脏。

具体而言,图21(a)表示右手握持移动电话1001而触及右耳28的耳屏32的状态,移动电话1001可看到与触及右耳28为相反侧的侧面,并且图示剖面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表面变成与面颊呈大致直角而朝向脸部的下后方。该结果为,如上述那样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不会因触及耳或面颊而被皮脂等弄脏。同样地,图21(b)表示左手握持移动电话1001而触及左耳30的耳屏34的状态,该情况时也与图21(a)同样地,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与面颊呈大致直角而朝向脸部的下后方,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不会因触及耳或面颊而被皮脂等弄脏。

再者,如图21的使用状态在例如图21(a)的情况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自右手握持移动电话1001观察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状态,直接不扭动手而是移动移动电话1001使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触及耳屏32。因此,无须换持移动电话1001或扭动手,通过使肘与手腕的角度略微变化的右手的自然动作便可实现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观看状态与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触及耳屏32的状态之间的过渡。再者,上述为简化说明,图21的状态是将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设为与面颊呈大致直角,但手的角度及移动电话1001触及耳的姿势可由用户自由选择,故大画面显示单元205对于面颊的角度并非必须为直角,也可适当地倾斜。然而,根据实施例11的结构,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分别是设在移动电话1001的侧面,故无论以何种姿势使这些振动单元触及耳屏32或34,大画面显示单元205均不会因触及耳或面颊而被皮脂等弄脏。

再者,实施例11中,大画面显示单元205并未面向面颊的方向而被隐藏,其结果为通话对象等显示内容有可能被前后的其他人看到。因此,实施例11中为保护隐私而在右耳用振动单元1024或左耳用振动单元1026触及耳的状态下,自动将通常显示切换为隐私保护显示(例如无显示)。详细内容在下文叙述。

[实施例12]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2的立体图。分别为图22(a)表示下述把手1181未突出的状态,图22(b)表示把手1181突出的状态。实施例12的移动电话1101与实施例11同样地,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设在移动电话1101的侧面(图22中观察为左侧的侧面,为便在图示而将该面隐藏,故未赋予标号)。再者,实施例12中作为移动电话是基于与实施例11同样的无可动部的一体型,且构成为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的智能电话。而且,由于构造大部分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11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与实施例11同样地,实施例12中所谓“上部”也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实施例12与实施例11不同之处除了关于下述把手1181的结构以外,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还设置在移动电话1101中的图22中观察为左的单侧的侧面上。此外,触及耳者并不限于左侧的侧面,故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1123也如图22所示设在移动电话1101的靠近左侧面的下表面。再者,实施例12中,一面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一面进行视频电话时,进行呼出通话单元1123的切换,而可收集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过程中的用户发出的声音。

实施例12中,如图22那样可自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状态,与实施例11同样地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触及右耳的耳屏。另一方面,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触及左耳的耳屏时,通过将移动电话1101换持为朝向背面而可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与左耳对置。这种使用即便在如图22(a)那样把手1181未突出的状态下也可应用。

接着,对把手的功能进行说明。如图21那样以大画面显示面205与面颊呈大致直角的角度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触及耳时的一个自然握持方式,是以拇指及其它四指夹住设有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移动电话1101的表面及背面的形式,此时变成手指触摸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状态,故存在误动作的可能性,并且有可能因通话中的较长时间且较强接触而产生指纹污渍。

因此,实施例12中,为防止手指对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触摸同时容易地保持移动电话1101,构成为视需要自图22(a)的状态至图22(b)的状态而使把手1181突出,而可将该把手1181利用于保持。由此,在图22(b)的状态下可通过拇指及其它四指夹住把手1181及移动电话1101的本体端部,不触摸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而可容易地保持移动电话1101。此外,在构成为突出量较大的情况时,也可握住把手1181而保持移动电话1101。再者,与图22(a)的状态的情况同样地,也可通过使移动电话1101朝向背面保持,而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触及左耳的耳屏。

根据图22(a)为使把手1181突出,通过按压突出操作按钮1183,释放把手的锁定而使其略微突出,故可将其抽出而设为图22(b)的状态。图22(b)的状态下为锁定,故握持把手1181而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触及耳屏时也无障碍。收纳把手1181时,是在图22(b)的状态下按压突出操作按钮1183则释放锁定,故若按压把手1181则锁定而变成图22(a)的状态。

图23是图22的实施例12的控制单元239(采用图8)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23的流程大部分与图14的流程是共同的,故对相应部分附加相同的步骤标号,且省略说明。图23也为主要说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功能,以关联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予以图示。因此,与图14等同样地,实施例12中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23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239的动作。图23中与图14不同的部分以粗字表示,故以下将这些部分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3的流程中,到达步骤s104后检测通话开始操作是否已进行。而且,若无操作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34。另一方面,若探测到通话开始操作则进入步骤s132,检测把手1181是否处于突出状态。而且,若并非突出状态则进入步骤s134,检测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是否处于接触耳软骨的状态。而且,若探测到接触状态则进入步骤s136。再者,在步骤s132中若探测到把手1181处于突出状态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136。

步骤s136中将呼出通话单元1123接通同时在步骤s138中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接通。另一方面,在步骤s140中将扬声器1013断开。继而,进入步骤s142,将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显示设为隐私保护显示。该隐私保护显示被设为不含隐私信息的规定的显示或者设为无显示状态。再者,此时刻并不断开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自身而是仅变更显示内容。这样的显示控制进行之后,转移到步骤s52。再者,步骤s136至步骤s142中,在已成为所需状态的情况时,在这些步骤中最终无任何动作而直至步骤s52。

另一方面,步骤s134中未探测到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处于耳软骨的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144,将呼出通话单元1123接通,同时在步骤s146中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断开。另一方面,在步骤s148中将扬声器1013接通。继而,进入步骤s150,将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显示设为通常显示。进行了这样的显示控制之后,转移到步骤s118。再者,步骤s144至步骤s150中,在已成为所需状态的情况时,在这些步骤中最终无任何动作直至步骤s118。

步骤s142的后续的步骤s52至步骤s56、步骤s118及步骤s34、以及步骤s150后续的步骤s118及步骤s34与图14是共同的,故省略说明。再者,若转移到步骤s118则检测通话状态是否已断开,在未探测到通话断开的情况时流程返回至步骤s132,之后重复步骤s132至步骤s150及步骤s52至步骤s56。由此,通过把手1181的取出放入或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的接触非接触,而自动地进行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与扬声器1013的切换及显示切换。此外,在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124接通的状态下,基于有无耳塞骨传导效应而自动进行自声波形反转信号附加的有无的切换。

再者,在上述步骤的重复过程中,也可在步骤s142与步骤s52之间插入如下步骤:判断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显示在步骤s142中最初变成隐私保护显示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步骤;及经过了规定时间时为省电而将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自身断开的步骤。此时,对应于此,在步骤s148与步骤s150之间插入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断开时将其接通的步骤。此外,图23的流程通过省略步骤s132而也可应用在图20的实施例11。

[实施例13]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3的立体图。图24(a)表示下述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与移动电话1201为一体化的状态,图24(b)表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分离的状态。实施例13的移动电话1201在图24(a)的状态下处在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配置在移动电话1201的侧面1007的状态。关于该点与实施例11及实施例12是相同的。再者,实施例13中作为移动电话基于与实施例11及实施例12相同的无可动部的一体型,其构成为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的智能电话。而且,由于大部分构造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12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与实施例11及实施例12同样地,实施例13中所谓“上部”也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实施例13在图24(a)的状态下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及呼出通话单元1223在图24中观察时被配置在右侧,除此之外构成与实施例12的图22(a)相同。其中,如图24那样自可见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状态起,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系触及左耳的耳屏。而且,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触及右耳的耳屏时,通过以移动电话1201朝向背面的方式换持而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面向左耳。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2不同之处在于,包含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及呼出通话单元1223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如图24(b)那样可自移动电话1201分离。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的自移动电话1201的装拆可通过操作装拆锁定按钮1283而实现。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还包含用于控制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及呼出通话单元1223的含有电源单元的控制单元1239、及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单元1209。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包含可通过电波1285而与移动电话1201无线通信的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近程通信单元1287,将呼出通话单元1223收集的用户的声音及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的向耳的接触状态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1201,并且基于自移动电话1201所接收的声音信息而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振动。

如上述那样分离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是作为笔式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发挥作用,通过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自由握持使其接触右耳或左耳的耳屏而可进行通话。此外,通过提高对耳屏的接触压也可获得耳塞骨传导效应。此外,分离状态下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即便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的长轴周围的任意面或前端触及耳,也可通过软骨传导而听到声音。进而,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通常如图24(a)那样收纳在移动电话1201内且适当地如图24(b)那样分离,除此使用方法以外,也可为如下的使用方法:在如图24(b)那样分离的状态下,例如将移动电话1201收纳于内侧口袋或皮包内,并且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如笔那样插于胸前的外部口袋内,呼叫及耳来电时的操作及通话仅通过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进行。再者,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226也可作为来电的振动器发挥作用。

如实施例13的笔式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并不限于通过与包含收纳部的专用的移动电话1201组合而构成的情况。例如,也可构成为包含具有利用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进行近程通信的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饰品。

[实施例14]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14的立体图。图25(a)表示下述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收纳在移动电话1301的状态,图25(b)表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抽出的状态。实施例14的移动电话1301在图25(a)的状态下变成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配置在移动电话1301的侧面1007的状态。该点与实施例11至实施例13相同。再者,实施例14中作为移动电话是基于与实施例11至实施例13相同的无可动部的一体型,且构成为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的智能电话。而且,由于大部分构造共同,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实施例13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与实施例11至实施例13同样地,实施例14中所谓“上部”也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实施例14中在图25(a)的状态下也为与实施例13的图24(a)同样的结构。实施例14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5(b)所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并非通过无线而是通过有线与移动电话1301相互通信。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的自移动电话1301的装拆是与实施例13同样地可通过操作装拆锁定按钮1283而实现。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中,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与呼出通话单元1323之间及呼出通话单元1323与移动电话1301之间分别是通过缆线1339连接。再者,在图25(a)的收纳状态下,缆线1339内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与呼出通话单元1323之间的部分收纳于侧面1007的槽内,并且呼出通话单元1323与移动电话1301之间的部分收纳于呼出通话单元1323,此时通过弹簧而自动地卷绕至移动电话1301内部。再者,呼出通话单元1323包括用于呼叫及耳来电时的操作的遥控操作单元。如上所述,实施例14中,可将呼出通话单元1323收集的用户的声音及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的向耳的接触状态的信息通过有线发送至移动电话1301,并且基于通过有线而自移动电话1301所接收的声音信息,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振动。

如图25(b)那样抽出后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是以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的部分接触耳屏的方式挂在外耳道入口的下部软骨上而进行使用。而且,该状态下由于呼出通话单元1323处于接近口的位置,故可收集用户的声音。此外,通过握持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的部分而增大对耳屏的接触压,也可获得耳塞骨传导效应。进而,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通常是如图25(a)那样收纳在移动电话1301内且适当地如图25(b)那样抽出,除此使用方法以外,也可为如下的使用方法:如图25(b)那样在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抽出的状态下,例如将移动电话1301收纳于内侧口袋等内,并且将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一直挂在耳上。再者,与实施例13同样地,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326也可作为来电的振动器而发挥作用。

如实施例14的有线耳机型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并不限于通过与包含收纳部的专用的移动电话1301组合而构成的情况。例如,也可构成为包含外部耳机话筒连接端子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饰品。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各实施例所特有,各实施例的特征只要能有效利用其优点,则也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组合、或者重组。

此外,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有其优点则也可以其它实施例予以实施。例如,实施例11至实施例14中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相对于显示面而向侧面的配置是构成为通过软骨传导而自耳屏传递声音信息,由此使耳屏接触变得容易,可将声音信息的传导点设为耳屏,故而实现与以耳接听的先前的电话类似的无不协调感的接听姿势。此外,利用软骨传导的声音传递无须如空气传导的情况那样在外耳道口前形成封闭空间,故适于配置在侧面。进而,通过软骨传导而传导声音信息,故因振动体的振动而产生空气传导的比例较少,即便在宽度窄的移动电话侧面配置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也可不伴随向外部的实质漏音而将声音传递至用户的外耳道内。原因在于软骨传导中,声音并非作为空气传导音进入外耳道内,音能是通过接触软骨而传递,其后通过耳组织的振动而在外耳道内部生成声音。因此,实施例11至实施例14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的采用并无因漏音而使得旁人听到接听音造成困扰或者泄漏隐私的可能,即便将声音信息输出单元相对于显示面而配置在侧面也可获得较大效果。

然而,就享有防止接听声音信息时的接触耳或面颊而使得显示面产生污渍的优点而言,相对于显示面而向侧面的配置并不限于所配置的声音信息输出单元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情况。例如,也可构成为将声音信息输出单元设为空气传导的耳机,将该耳机相对于显示面而设于侧面。此外,也可构成为将声音信息输出单元设为触及耳前的骨(面颊骨弓)或耳后的骨(乳突部)或前额的骨传导振动单元,将该骨传导振动单元相对于显示面而配置在侧面。即便在这些声音信息输出单元的情况时,通过相对于显示面而向侧面的配置,接听声音信息时显示面不会接触耳或面颊故可享有防止产生污渍的优点。而且,即便在这些情况时,耳机或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配置仅限于单侧的侧面的情况时,也可如实施例12至实施例14那样将话筒相对于显示面而配置在侧面。此外,与实施例11至实施例14同样地,以如图21的姿势将耳机触及耳进行通话时,或者将骨传导振动单元触及耳的前后的骨进行通话时,通过将显示面设为隐私保护显示,可防止含有隐私信息的显示被前后或左右的其他人看到。

[实施例15]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5是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且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15的系统构成与实施例13中如图24(b)那样使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自移动电话1201分离的状态的系统构成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且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移动电话1401是与实施例13的移动电话1201同样地,并不限定于通过与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组合而使用特殊构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为作为具有利用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进行近程通信的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而构成的情况。该情况时,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与实施例13同样地,构成为这种一般的移动电话1401的饰品。关于这两个情况的详细说明在下文叙述。

实施例15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并非如实施例13的笔式,而是构成为耳机1481。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481在以下方面是基于实施例13:包含含有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及呼出通话单元1423;包含用于控制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及呼出通话单元1423的含有电源单元的控制单元1439;及包含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单元1409。进而,基于实施例13,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481包含可通过电波1285而与移动电话1401无线通信的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近程通信单元1487,将呼出通话单元1423收集的用户的声音及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的向耳的接触状态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1401,并且基于自移动电话1401所接收的声音信息而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振动。

接着,对实施例15特有的结构进行说明,耳机1481是通过挂耳单元1489而安装在右耳28上。耳机1481包含通过弹性体1473而保持的可动部1491,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是通过该可动部1491而被保持。而且,构成为耳机1481通过挂耳单元1489而安装在右耳28上的状态下,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接触耳屏32。再者,弹性体1473可使可动部1491向耳屏32的方向弯曲,并且也作为对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的缓冲材发挥作用,保护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免受施加于耳机1481的机械撞击。

在图26的状态下可通过通常的软骨传导接听声音信息,但因环境噪音而难以接听声音信息时,通过自外侧按压可动部1491而使其弯曲,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更有力地压接在耳屏32上,由此使耳屏32闭塞耳孔。由此,产生其它实施例中也说明的耳塞骨传导效应,可以用更大的声音传递声音信息。进而,通过使耳屏32闭塞耳孔也可阻断环境噪音。此外,基于可动部1491的弯曲状态的机械探测,使呼出通话单元1423收集的本人的声音的信息的相位反转而传递至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426,从而将本人的声音消除。该效用等在其它实施例中已作说明故而省略详细内容。

[实施例16]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6也与实施例15同样地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1401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1581,且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16与实施例15的共同点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移动电话1401如实施例15的说明所示,也可为特殊构成的情况及作为一般的移动电话构成的情况的任一个。这两个情况时在下文叙述。

实施例16与实施例15不同之处在于,可动部1591全体是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制作而成。此外,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是与实施例8同样地嵌埋于可动部1591的内部。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动部1591可通过自身弹性使包括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在内的耳屏32侧弯曲。再者,为简化说明而省略了图示,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与控制单元1439等的电路单元分是通过与图17(c)的可挠性连接线769相同的连接线而连接。

实施例16中,在图27的状态下可动部1591是接触到耳屏32,将来自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的声音信息通过利用可动部1591的弹性材料的软骨传导而传导至耳屏32。该构成的效用是与实施例5至实施例10所说明者相同。进而,因环境噪音而难以接听声音信息时,通过自外侧按压可动部1591而使其弯曲,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更有力地压接在耳屏32,由此使耳屏32闭塞耳孔。由此,与实施例15同样地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可以用更大的声音传递声音信息。通过使耳屏32闭塞耳孔也可阻断环境噪音,该点与实施例15相同。此外,基于可动部1591的弯曲状态的机械探测,使呼出通话单元1423收集的本人的声音的信息的相位反转而传递至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从而可将本人的声音消除,这点也与实施例15相同。

进而,在实施例16中,由在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系嵌埋于可动部1591的内部,故构成可动部1591的弹性材料是作为缓冲材发挥作用:保护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免受施加于耳机1581的机械撞击,并且也保护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526免受对可动部1591自身的机械撞击。

图28是实施例16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27相同的标号。此外,框图的结构与实施例4大部分共同,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这些各部分相同的标号。而且,对于这些相同或共同部分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在实施例16中,图28的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与耳机213是相当于图27的呼入通话单元13,且图28的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与话筒223是相当于图27的呼出通话单元23。与实施例4同样地,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将话筒223收集的操作者的声音的一部分作为侧音而传递至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使操作者自身的侧音重合于来自电话通信单元47的通话对象的声音而输出至耳机213,由此使移动电话1401触及耳的状态下的本人的声音的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平衡接近自然状态。

图28中的实施例16的框图与图8的实施例4的框图不同之处在于,图8中的实施例4的移动电话301在图28的实施例16中系分割成移动电话1401与形成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1581。即,图28是相当在实施例16中通过移动电话1401与耳机1581的组合而使用而特别地构成的情况时的框图。

具体而言,图28中,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的输出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1446而无线发送至外部。近程通信单元1446将自外部话筒以无线接收的声音信号输入至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进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虽省略了图示及说明,但图28中图示有包含向移动电话1401全体供电的蓄电池的电源单元1448。

另一方面,耳机1581的结构为包含通过电波1285而与移动电话1401的近程通信单元1446相互通信的近程通信单元1487,并且包含向耳机1581全体供电的电源单元1548。电源单元1548是通过可更换的电池或内置的蓄电池而进行供电。此外,耳机1581的控制单元1439将由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423收集的声音自近程通信单元1487无线发送至移动电话1401,并且基于由近程通信单元1487所接收的声音信息,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526进行驱动控制。进而,控制单元1439将操作单元1409的来电接听操作或呼叫操作自近程通信单元1487传递至移动电话1401。弯曲探测单元1588机械性地探测可动部1591的弯曲状态,控制单元1439将该弯曲探测信息自近程通信单元1487传递至移动电话1401。弯曲探测单元1588可通过在例如弯曲角度达到规定以上时机械接通的开关构成。移动电话1401的控制单元239基于由近程通信单元1446所接收的弯曲探测信息而控制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决定是否将基于自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423传递至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的本人的声音的波形反转单元240的信号附加至来自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的声音信息上。

[实施例17]

图29是在图27的实施例16中将移动电话1401构成为一般的移动电话,并且将耳机1581构成为其饰品的情况时的框图,为避免与图28混淆,作为实施例17进行说明。图29与图28共同的结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与图28相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

如上述那样,在图29的实施例17中,移动电话1601是构成为具有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具体而言,近程通信单元1446将与自话筒223输入者相同的来自外部话筒的声音信息输入至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并且将与输出至耳机213者相同的声音信息输出至外部。而且,通过这些近程通信单元1446而与外部之间输入输出的声音信息与内部的话筒223及耳机213的切换是通过控制单元239而进行。如上所述,图29的实施例17中,图28的实施例16的音质调整单元238、波形反转单元240及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的功能系转移至耳机1681侧。

与上述对应地,图29的实施例17的耳机1681中,在以下方面与图28的实施例16的结构不同。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中通过耳机1681的控制单元1639的控制而输入有由近程通信单元1487所接收的接听声音信息,但进而也可输入有来自波形反转单元1640的声音信息。而且,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视需要将来自波形反转单元1640的声音信息混合至所接收的接听声音信息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更详细而言,将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423收集的操作者的声音的一部分输入至音质调整单元1638,将应自包含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8传递至耳蜗的本人的声音的音质,调整为与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时自声带通过体内传导而传递至耳蜗的操作者自身的声音近似的音质,从而有效地将两者消除。而且,波形反转单元1640使以此方式经音质调整的本人的声波形反转,且视需要输出至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

若对混合控制进行具体说明,则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在弯曲探测单元1588探测的可动部1591的弯曲角度达到规定以上,符合按压的耳屏闭塞耳孔的状态时,根据来自控制单元1639的指示将来自波形反转单元1640的输出混合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8。由此,将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中的过度的本人的声消除,缓和不协调感。此时,以保留相当于侧音的本人的声而不消除的方式调节消除程度。另一方面,当弯曲探测单元1588未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弯曲时,符合耳屏未闭塞耳孔而未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故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基于控制单元1639的指示,不进行来自波形反转单元1640的自声波形反转输出的混合。再者,与实施例4同样地,在图29的实施例17中,也可构成为音质调整单元1638与波形反转单元1640的位置颠倒。进而,音质调整单元1638及波形反转单元1640也可作为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内的功能而一体化。再者,控制单元1639将操作单元1409的来电接听操作或呼叫操作自近程通信单元1487传递至移动电话1601的方面,与实施例16是相同的。

图28及图29的框图不仅可应用在图27的系统图的结构,且也可应用在图26的实施例15的系统图。此外,若将弯曲探测单元1588替换为如图8的按压传感器242,也可应用在图24的实施例13或图25的实施例14。其中,在替换为实施例13的情况时,在移动电话1201及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上设置如图24(a)那样使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与移动电话1201合体的情况时将两者直接连接的接点部。在图24(a)的状态下,近程通信单元的移动电话1201与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281之间的无线通信的相互通信系自动切换为经由这种接点部的通信。此外,替换为实施例14的情况时,在移动电话1301及呼入呼出通话单元1381上代替近程通信单元而设置将两者有线连接的连接器接点。

图30是图29的实施例17的耳机1681的控制单元1639的动作的流程图。图30的流程是通过操作单元1409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16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继而,在步骤s164中指示与移动电话1601之间的近程通信连接,转移到步骤s166。再者,基于步骤s164的指示确立近程通信后,之后只要主电源未断开,则耳机1681处于始终与移动电话1601连接的状态。在步骤s166中,检测与移动电话1601之间的近程通信是否已确立,若确认已确立则转移到步骤s168。

在步骤s168中,检测来自移动电话1601的来电信号是否已通过近程通信被传递。而且,若有来电则进入步骤s170,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进行来电振动。该来电振动可设为可听范围的频率,也可设为耳屏32可欣赏到振动的振幅较大的低频域的振动。继而,在步骤s172中检测来电信号是否通过打来电话侧的呼叫中止操作等而停止,若未停止则进入步骤s174,检测是否存在操作单元1409的接听操作。而且,若有接听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176。另一方面,步骤s174中若无接听操作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170,之后只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的来电振动未停止或无接听操作,则重复步骤s170至步骤s174的循环。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8中未探测到来电信号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178,检查是否通过操作单元1409进行了对已注册的通话目的地的单触方式的呼叫操作。而且,若探测到呼叫操作则进入步骤s180,将呼叫操作传递至移动电话1601而进行呼叫,检测是否自移动电话1601传递了通过呼叫对象的响应而建立电话连接的内容的信号。而且若在步骤s180中确认已建立电话连接则转移到步骤s176。

在步骤s176中,为接听声音信息而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接通,并且在步骤s182中为向话筒1423呼出通话而将话筒1423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184。在步骤s184中,检测是否探测到可动部1591的规定角度以上的弯曲。而且,探测到弯曲时进入步骤s186,将本人的声音的波形反转信号附加至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而转移到步骤s188。另一方面,步骤s184中未探测到规定角度以上的弯曲时转移到步骤s190,不将本人的声音的波形反转信号附加至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而转移到步骤s188。在步骤s188中检测是否自移动电话1601收到了通话状态已断开的内容的信号,若通话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176,之后重复步骤s176至步骤s188,直至步骤s188中探测到通话断开为止。由此,应对通话中基于可动部1591的弯曲的耳塞骨传导效应的产生及消除。

另一方面,在步骤s188中探测到自移动电话1601收到通话断的信号时进入步骤s192,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的接听断开并且将话筒1423的通话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194。在步骤s194中,检测无通话状态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若相符则转移到步骤s196。在步骤s196中进行如下处理:在近程通信单元1487的维持待机状态所需的最低水平之前,进行至降低时钟频率等的省电待机状态,并且响应来自移动电话1601的来电信号接收或操作单元1409的呼叫操作,将近程通信单元1487设为用以回复为通常通信状态的中断。而且,这种处理之后转移到步骤s198。另一方面,步骤s194中未探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无通话状态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98。再者,步骤s166中确认未确立近程通信时,或步骤s178中未探测到呼叫操作时,或步骤s180中确认未建立电话连接时,均直接转移到步骤s198。

在步骤s198中,检测主电源是否通过操作单元1409而断开,若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时则结束流程。另一方面,若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时,流程返回至步骤s166,之后只要主电源未断开,则重复步骤s166至步骤s198,应对耳机1681的各种状态变化。

再者,图30的流程不仅可应用在图27的系统图的结构,也可应用在图26的实施例15的系统图。此外,若将步骤s184的“弯曲探测”替换为图10的步骤s52的“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状态的有无探测,则也可应用在图24的实施例13或图25的实施例14。

[实施例18]

图31是代替图30的实施例17中通过机械开关进行弯曲探测,而通过软件进行弯曲探测的结构耳机的控制单元的流程图,为避免与图30混淆,而作为实施例18进行说明。此外,图31中对与图30共同的步骤附加相同的步骤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而且,图31中对于不同部分是以粗框及粗字表示,以这些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实施例18中,构成为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为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前提,基于图9的实施例4而监控将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连接的信号线中出现的信号,通过可动部1591的弯曲或自弯曲的恢复的瞬间操作撞击的变形而探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压电双晶片元件)1626中出现的信号变化。而且,通过软件处理该信号变化而探测弯曲状态。

基于以上前提,若对图31中与图30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则首先步骤s200是将图30的步骤s170至步骤s174、步骤s178及步骤s180汇总而图示的步骤,内容上相同。而且,若基于对来电的接听操作或呼叫对象的响应而建立电话连接则转移到步骤s176,若无电话连接则转移到步骤s198。

步骤s202至步骤s210系弯曲探测相关的步骤,若自步骤s182到达步骤s202,则首先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的输入端子(将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连接的信号线)中出现的信号进行采样。而且,在步骤s204中对以相同定时(timing)自控制单元1639面向相位调整混合单元1636的软骨传导单元驱动输出以相同定时进行采样。继而,在步骤s206中对这些采样值之差进行演算,在步骤s208中探测演算后的差是否为规定以上。该功能是对应于图9的按压传感器242的功能,但图9的按压传感器242中系持续探测按压状态,相对于此图27的系统中是通过弯曲或自弯曲的恢复的瞬间操作撞击而捕捉弯曲状态的变化。

在步骤s208中探测到两采样值产生规定以上的差时转移到步骤s210。在步骤s208的阶段,并不知晓两采样值之间规定以上的差是通过弯曲产生还是通过自弯曲的恢复产生。然而,在步骤s210中基于差的产生历程,在步骤s176中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接通之后,检测差的产生是否为第奇数次。而且若为第奇数次则转移到步骤s186,并且若为第偶数次则转移到步骤s190。可动部1591的弯曲或自弯曲的恢复必须交替产生,故如上述那样每当产生操作撞击时切换是否附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再者,万一因误动作导致差的计数颠倒时可通过操作单元1409将差的产生历程复位。

在步骤s212中,是将图30的步骤s194及步骤s196汇总而图示,内容上相同。如上所述,实施例18中,与实施例4等同样地,利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自身的传感器功能进行可动部1591的弯曲探测,由此判断耳塞骨传导效应的产生状态。再者,图31的流程不仅可应用在图27的系统图的结构,也可应用在图26的实施例15的系统图。此外,在如实施例5至10那样通过弹性体保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情况时,即便当耳塞骨传导效应的产生状态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不继续变形时也可采用图31的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探测方式。

[实施例19]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9也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且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19中,如图32所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眼镜1781。实施例19与实施例15是共同的系统构成,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且无特别说明时其构成是与实施例15共同。再者,实施例19中,移动电话1401也可为通过与形成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眼镜1781的组合中使用而特别地构成的情况、及构成为具有近程通信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情况中的任一个。在后者的情况时,与实施例15同样地,眼镜1781是移动电话1401的饰品。

实施例19中,如图32所示可动部1791是可旋转地安装在眼镜1781的镜架的部分上,在图示的状态下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726接触到右耳28的耳屏32。在不使用的情况时,可动部1791是如点划线1792所示旋转退避至沿眼镜1781的镜架的位置。该退避状态下,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726也可以低频振动,由此可通过脸部欣赏到眼镜1781的镜架的振动而获知来电。此外,在眼镜1781的镜架的前方部分配置有呼出通话单元1723。此外,在眼镜1781的镜架的部分配置有含电源单元的控制单元1739,进行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726及呼出通话单元1723的控制。进而,在眼镜1781的镜架的部分配置有可通过电波1285而与移动电话1401无线通信的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1787,将呼出通话单元1723收集的用户的声音发送至移动电话1401,并且基于自移动电话1401所接收的声音信息而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726振动。再者,在眼镜1781的镜架的后方端部设置有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单元1709。该位置为眼镜1781的镜架触及耳28后的骨(乳突部)的部分故以背面状态被支承,无须使眼镜1781变形而可从镜架的表侧容易地进行按压等的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再者,上述各要素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所有要素或其一部分也可适当地汇总于可动部1791而配置。

可动部1791在其中途夹置弹性体1773,因环境噪音而难以接听声音信息时,自外侧按压可动部1791使其弯曲,通过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726更有力地压接在耳屏32,由此容易地使耳屏32闭塞耳孔。由此,产生其它实施例中也说明的耳塞骨传导效应,可以用更大的声音传递声音信息。此外,基于可动部1791的弯曲状态的机械探测,使呼出通话单元1723收集的本人的声音的信息的相位反转而传递至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726,从而将本人的声音消除。这些内容与实施例15是共同的。

再者,图28及图29的框图通过将“耳机”替换为“眼镜”也可应用于实施例19。此外,图30及图31的流程图也可应用于实施例19。

[实施例20]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0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20也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且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20是与图32的实施例19共同的系统构成,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实施例20中也与实施例19同样地,移动电话1401也可为通过与形成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眼镜1881的组合中使用而特别地构成的情况、及构成为具有近程通信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情况中的任一个。在后者的情况时,眼镜1881是与实施例19同样地构成为移动电话1401的饰品。

实施例20与实施例19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826是设在眼镜1881的镜架触及耳28的耳根的挂耳单元1893内。其结果为,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826的振动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经由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而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传递至鼓膜,并且一部分通过软骨而直接传递至内耳。优选为眼镜1881的镜架触及耳28的耳根的软骨的外侧1828接近内侧的外耳道口,通过自外耳道口周围软骨向外耳道内部的空气传导产生及软骨而直接传导至内耳。

挂耳单元1893上进而在触及耳朵背侧的部分设有耳按压探测单元1888。耳按压探测单元1888机械探测在外部噪音较大时为阻断外部噪音而手掌触及耳28而按压耳朵的状态,控制单元1739将该耳按压探测信息自近程通信单元1787传递至移动电话1401。耳按压探测单元1888可通过例如通过耳朵背侧按压时机械接通的开关构成。移动电话1401的控制单元239(采用图28的结构的情况)基于由近程通信单元1446接收的弯曲探测信息而控制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决定是否将基于自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723经由近程通信单元1446传递至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的本人的声音的波形反转单元240的信号附加至来自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的声音信息。再者,与该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时的对策相关的结构是与实施例19同样地也可沿用图29而构成。

[实施例21]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实施例21也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与实施例20同样地与移动电话1401(省略图示)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21是与图33的实施例20类似的系统构成,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具体而言,实施例20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专用眼镜,相对于此图34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可安装于通常的眼镜镜架的挂耳单元1900的眼镜附件1981。其它构成是与图33的实施例20共同。再者,实施例21中与实施例20同样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1401也可为通过与形成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眼镜附件1981的组合中使用而特别地构成的情况、以及构成为具有近程通信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情况中的任一个。在后者的情况时,眼镜附件1981是与实施例20同样地构成为移动电话1401的饰品。

眼镜附件1981是作为可被各种尺寸及形状的挂耳单元1900覆盖的自由尺寸的弹性体护罩而成形,其一端的开口插入有挂耳单元1900时,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926接触到挂耳单元1900的上侧。该接触可为直接接触,也可夹置眼镜附件1981的弹性体的保护膜而接触。为实现该目的,作为弹性体较理想为选择声频阻抗与耳软骨的声频阻抗近似的材质。通过如上所述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926的振动被传递至挂耳单元1900,且该振动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故与实施例20同样地,经由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而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传递至鼓膜,并且一部分通过软骨而直接传递至内耳。

实施例20中设在眼镜1881内的呼出通话单元1723、控制单元1739、近程通信单元1787、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单元1709及耳按压探测单元1888在图34的实施例21中分别被配置在眼镜附件1981内,但其功能共同故省略说明。再者,虽未图示但例如右挂耳单元1900覆盖眼镜附件1981的情况时,提供左的挂耳单元用的利用弹性体成形为相同外形、材质及重量的虚设护罩,通过该虚设护罩的覆盖,可保持佩戴眼镜时的左右平衡。再者,眼镜附件1981及虚设护罩是通过弹性体成形,故构成为通过略微变形便可分别任意地佩戴在左右挂耳单元的任一个。例如,与上述相反地,可将眼镜附件1981覆盖于左的挂耳单元,同时将虚设护罩覆盖于右挂耳单元。因此,无须对右耳用及左耳用分别分类眼镜附件1981。

[实施例22]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2的俯视图。实施例22也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与实施例21同样地与移动电话1401(省略图示)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22是与图34的实施例21类似的系统构成,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22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也与实施例21同样地,构成为眼镜附件2081,该眼镜附件2081是作为能被通常的眼镜的各种尺寸及形状的挂耳单元1900覆盖的自由尺寸的弹性体护罩而成形。

图35的实施例22与图34的实施例21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1中由单侧挂耳单元1900覆盖的眼镜附件1981内集中配置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各构成要素在左右挂耳单元1900中被分散配置。具体而言,实施例22的眼镜附件2081是由右侧弹性体护罩2082、左侧弹性体护罩2084及将它们通过有线可通信地连接的兼做玻璃丝绳的缆线2039构成,这些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各构成要素被分散配置。再者,为便于说明,分别将弹性体护罩2082设为右耳用,将弹性体护罩2084设为左耳用,但也可将这些一对弹性体护罩左右颠倒而分别覆盖于挂耳单元1900。

在上述基本构成中,右侧弹性体护罩2082内配置有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926、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单元1709及耳按压探测单元1888。由此,与实施例21同样地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1926的振动经由挂耳单元1900而传递至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传递至鼓膜,同时将一部分通过软骨而直接传递至内耳。

另一方面,左侧弹性体护罩2084内配置有呼出通话单元1723、控制单元1739、以及近程通信单元1787。兼用玻璃丝绳的缆线2039在设计上而言系当取下眼镜时用在将眼镜挂于脖子上的玻璃丝绳,在功能上而言是将右侧弹性体护罩2082及左侧弹性体护罩2084内分散配置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各构成要素连接的配线。此外,通过兼用玻璃丝绳的缆线2039将右侧弹性体护罩2082与左侧弹性体护罩2084连接,由此可防止自眼镜取下时单侧遗失的状况。

[实施例23]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3的框图。实施例23是与实施例19或实施例20同样地,包含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眼镜2181,且与移动电话1401(省略图示)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此外,实施例23是与实施例22同样地作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各构成要素分散配置于右镜架单元2182及左镜架单元2184内。各构成要素及功能可基于图29的实施例17的框图及图35的实施例22的俯视图的内容而理解,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23也将配置于右镜架单元2182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826的振动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使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振动,由此将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传递至鼓膜,同时将软骨传导的一部分通过软骨而直接传递至内耳。

图36的实施例23进而具有用以使镜片部2186中自移动电话1401接收的三维(3d)影像视频的构成。眼镜2181的镜片部2186设有眼镜本来的右镜片2110及左镜片2114,且作为通常的眼镜发挥作用。进而,近程通信单元1787自移动电话1401接收3d图像信息后,控制单元1639指示3d显示驱动单元2115进行显示,3d显示驱动单元2115基于上述图像信息,分别使右显示单元2118及左显示单元2122显示右眼用图像及左眼用图像。这些图像通过包含成像镜片及半反射镜等的右眼导光光学系统2129及左眼导光光学系统2141而分别于右眼及左眼的视网膜上成像,从而可观看3d图像。该3d图像是以在从右镜片2110及左镜片2114进入视网膜的原始图像上合成或重叠的方式观看。

[实施例24]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4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24也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且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构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24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采用助听器等的挂耳单元2281,但除了该点以外是与图33的实施例20共同的系统构成,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实施例24中也与实施例20同样地,移动电话1401也可为通过与形成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挂耳单元2281的组合而使用而特别地构成的情况、及构成为具有近程通信功能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情况中的任一个。在后者的情况时,挂耳单元2281是与实施例20同样地构成为移动电话1401的饰品。

实施例24中,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2226被配置在触及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的后部的位置上。其结果为,与实施例20同样地,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2226的振动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经由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而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传递至鼓膜,并且将一部分通过软骨直接传递至内耳。优选为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均接近内侧的外耳道口,且通过自外耳道口周围软骨向外耳道内部的空气传导产生及软骨而直接传递至内耳。再者,如实施例24那样将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构成为挂耳单元2281的情况时,用以接触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的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2226的配置自由度较大,故可于考虑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构成上的安装布局及振动传递效果的最佳位置上配置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2226。因此,实施例24中也与实施例20同样地,也可采用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2226触及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的上部的配置。

挂耳单元2281捏与实施例20的眼镜1881的情况同样地设有呼出通话单元1723、控制单元1739、近程通信单元1787、呼入呼出通话操作单元1709及耳按压探测单元1888,其功能是共同的而省略说明。再者,在实施例24的挂耳单元2281的情况时,呼出通话单元1723被配置在耳的前方。

[实施例25]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5的框图。实施例25与实施例20至实施例23的共同的处在于:在眼镜式设备的镜架的挂耳单元上配置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2324及2326,将振动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但并非构成为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而是构成为3d电视的观看眼镜2381,且与3d电视2301一并构成3d电视欣赏系统。实施例25可欣赏立体声音频信息,将配置于右镜架单元2382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经由接触单元2363而传递至右耳的耳根的软骨外侧,使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振动,由此将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传递至右鼓膜,同时将软骨传导的一部分通过软骨而直接传递至右内耳。同样地,配置在左镜架单元2384的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的振动经由接触单元2364而传递至左耳的耳根的软骨外侧,使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振动,由此将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传递至左鼓膜,同时将软骨传导的一部分通过软骨直接传递至左内耳。

再者,欣赏眼镜2381构成为即便佩戴通常眼镜的人也可在眼镜上佩戴,该情况时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的振动经由接触单元2363及2364而分别传递至直接接触的左右耳的耳根的软骨,同时也分别传递至通常的眼镜左右镜架的挂耳单元,经由该挂耳单元而间接地传递至耳的耳根的软骨。接触单元2363及2364构成为无论为裸眼的人直接佩戴欣赏眼镜2381的情况时,还是自通常的眼镜上佩戴的情况时,均合适产生向耳的耳根的软骨的软骨传导的形状。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3d电视2301基于控制单元2339的控制自立体声音频信号单元2331产生声音信号,红外通信单元2346通过红外线2385将该声音信号传递至欣赏眼镜2381的红外通信单元2387。欣赏眼镜2381的控制单元2339基于所接收的声音信号自右音频驱动单元2335及左音频驱动单元2336输出左右的声音信号,使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振动。以上的红外通信单元2387、控制单元2339、右音频驱动单元2335、左音频驱动单元2336、下述快门驱动单元2357、右快门2358及左快门2359是与电源单元2348一并配置在眼镜主体单元2386。

另一方面,3d电视2301基于控制单元2339的控制,将视频信号单元2333的视频信号传送至显示驱动器2341,使包含液晶显示单元等的3d屏幕2305上显示3d图像。控制单元2339进而与3d图像显示同步而自3d快门同步信号单元2350产生同步信号,红外通信单元2346通过红外线2385将该同步信号传递至欣赏眼镜2381的红外通信单元2387。欣赏眼镜2381的控制单元2339基于所接收的同步信号控制快门驱动单元2357,交替打开右快门2358及左快门2359。由此,3d屏幕2305上交替显示的右眼用图像2360及左眼用图像2362同步而入射至右眼及左眼。这样,实施例25中,软骨传导振动单元驱动用的立体声音信号及3d快门同步信号是通过红外通信单元2346及2387间的红外通信而传递。它们的两信号是通过分时或合成而同时发送。再者,这些通信并不限于红外线通信,也可如其它实施例那样为近程无线通信。

图39是上述实施例25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其为在佩戴通常眼镜后佩戴欣赏眼镜2381的状态下图示右镜架单元2382的剖面的图。图39(a)表示实施例25相关的右镜架单元2382的剖面,图39(b)表示变形例的剖面。首先,对图39(a)进行说明,右镜架单元2382的下方的挂于耳28的部分上设有接触单元2363。该接触单元2363包含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体,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以包于其中的形式被右镜架单元2382保持。此外,接触单元2363的剖面如图39(a)所示设有用以使通常眼镜镜架的挂耳单元2300嵌入的槽。由此,实现欣赏眼镜2381的右镜架单元2382与通常的眼镜镜架的挂耳单元2300的确实接触,同时通过接触单元2363的弹性而防止右镜架单元2382与挂耳单元2300的接触单元分因振动有酥麻感的状况。而且,在图39(a)的状态下,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系经由接触单元2363而传递至直接接触的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同时传递至通常的眼镜的右镜架的挂耳单元2300,经由该挂耳单元2300而间接地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

另一方面,裸眼的人直接佩戴欣赏眼镜2381的情况时,接触单元2363全体直接接触到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传递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接触单元2363的外侧经倒角,故该情况时右镜架单元2382也无不协调感地挂在耳28上。

接着,在图39(b)的变形例中,根据其剖视图可知,右镜架单元2382下方的挂在耳28上的部分上与图39(a)同样地设有接触单元2363。而且,与图39(a)同样地,接触单元2363包含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体,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以包于其中的形式被右镜架单元2382保持。如图39(b)所示,变形例中接触单元2363的剖面形状不同,设置凹斜面来代替槽,由此欣赏眼镜2381的右镜架单元2382于通常的眼镜镜架的挂耳单元2300外侧挂在耳28上,实现两者的确实接触,同时通过接触单元2363的弹性而防止右镜架单元2382与挂耳单元2300的接触单元分振动导致有酥麻感的状况。而且,在图39(b)的状态下,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经由接触单元2363而传递至直接接触的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同时传递至通常的眼镜的右镜架的挂耳单元2300,且经由该挂耳单元2300而也间接地传递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

另一方面,裸眼的人直接佩戴欣赏眼镜2381的情况时,接触单元2363全体直接接触到右耳28的耳根的软骨外侧1828,传递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接触单元2363的外侧在图39(b)的变形例的情况时也经倒角,故即便在直接佩戴欣赏眼镜2381的情况时,右镜架单元2382也无不协调感地挂在耳28上。如图39(b)所示,软骨传导重要的并非眼镜镜架内侧的脸部的骨,而是眼镜镜架下方或外侧的耳软骨的接触,且接触单元的形状可视目的决定。

如上所示,实施例20至实施例25是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传递至耳的耳根的软骨外侧,使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振动,由此将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传递至鼓膜,同时将软骨传导的一部分通过软骨直接传递至右内耳。因此,仅将眼镜以通常状态佩戴便可通过与耳软骨外侧的接触而获得良好传导。相对于此,在先前的骨传导的情况时,需要通过眼镜镜架内侧的部分有力地夹住耳的前或后的骨,伴随痛苦且不适于长时间使用。本发明中不存在这种问题,可以与通常眼镜相同的使用感而舒适地接听声音信息。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也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替换或组合。例如,图34的实施例21的说明中,也可使另一方的镜架的挂耳单元覆盖虚设护罩,若将图34的结构准备一对,分别覆盖左右镜架的挂耳单元,则如图38的实施例25那样可接听立体声音频信号。此时也可将两者间通过无线通信连接,也可如图35的实施例22那样通过兼用玻璃丝绳的缆线连接。再者,关于玻璃丝绳的特征,也可在实施例21中将图34的结构及虚设护罩之间利用玻璃丝绳连接以防止遗失。此外,关于上述立体化的特征,图36的实施例23也与上述同样地不将构成要素分设左右镜架,将必要构成要素准备2组而分别位于左右镜架单元,通过该构成不仅可将影像设为3d且也可如图38的实施例25那样接听立体声音频信号。此时,以实施例25为参考,可使左右的结构的一部分(例如至少控制单元或电源)适当地共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移动电话及其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或3d电视欣赏眼镜为例对本发明的效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优点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有效利用于其它实施。例如,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对于助听器的实施也有效。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只要可享有其特征的优点则也可变形而在各种实施例中实施。例如,图40是表示图19的实施例1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该变形例中,也与图19同样地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为软骨传导振动源,且兼做产生通过空气传导而传递至鼓膜的声波的呼入通话单元的驱动源。其中,在图40的变形例中,软骨传导振动源925自身是在移动电话901的侧方伸出,使其右端224及左端226振动。因此,与图19同样地,通过将任一端接触到耳屏便可利用软骨传导接听声音。此外,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系仅使右端224及左端226振动而非整体振动。因此,与图19同样地,即便使移动电话901的内侧上端边的某处接触到耳软骨也可传递声音信息。再者,与图19同样地,在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前方,配置有通过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制作而成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

此外,关于图36的实施例23,可进行如下的变形例。即,实施例23中,呼出通话单元1723是通过通常的空气传导话筒构成,代替于此若使呼出通话单元1723通过骨传导话筒(骨传导的接触型话筒或拾音器)构成则可于噪音下不收集噪声而选择性地收集呼出通话者的声音。进而,也可小声说话以不妨碍周围。眼镜镜架一般是自然地接触耳之前的骨(面颊骨弓或、面颊骨弓之上的颞骨的一部分)或耳之后的骨(颞骨乳状突起)。因此,若采用图36则通过将骨传导的接触型话筒构成的呼出通话单元1723配置在眼镜的左镜架单元2184的与如上述骨的接触单元,而可通过骨传导收集呼出通话者的声音。此外,如图36那样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826及骨传导的接触型话筒构成的呼出通话单元1723分设于左右镜架单元2182及2184,由此可防止骨传导的接触型话筒收集来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826的振动。

再者,在图36的实施例23或如上所述的变形例中,也可镜片部2186中省略3d显示关联的结构而设为仅右镜片2110及左镜片2114的通常的眼镜结构。

另一方面,在图38的实施例25中,也可进行如下的变形例。即,实施例25是构成为欣赏眼镜2381,故立体声音频信息的音源位于3d电视2301,基于红外通信单元2387所接收的声音信号使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振动。然而,代替于此,若构成为将立体声音频信息的音源单元的立体声音频信号单元及向该立体声音频信号单元提供数据的声音内存分设在图38的眼镜主体单元2386或右镜架单元2382及左镜架单元2384的一个或两个而内置,则本发明可构成为独立的移动型音乐播放器。采用图38而理解这种变形例的构成时,上述立体声音频信号单元及对该立体声音频信号单元提供数据的声音内存系包含于控制单元2339内。再者,在该变形例的情况时,无须与3d电视2301的连接,在图38中眼镜主体单元2386内代替右快门2358、左快门2359及快门驱动单元2357而配置如图36的实施例23的通常眼镜的右镜片及左镜片。

此外,如上述那样在眼镜主体单元2386配置右镜片及左镜片而设为通常眼镜的变形例的情况时,控制单元、音频驱动单元、红外通信单元、及电源单元等图38中配置在眼镜主体单元2386的各构成要素,也可如图36的实施例23那样适当地通过分设配置于右镜架单元及左镜架单元而防止眼镜主体单元2386的大型化。再者,变形例的红外通信单元2387也担负自个人计算机等外部的音源数据保持装置输入音源数据等的功能。红外通信单元2387可作为通过手的遥控等进行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的音量调节、或者用以调节左右的振动输出平衡的无线通信单元发挥作用。进而,当移动型音乐播放器与移动电话连接时,也可接收移动电话的声音信息。此外,该情况时,若在移动型音乐播放器中设置空气传导话筒或骨传导话筒,也可使移动型音乐播放器作为移动电话的外部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的眼镜主体单元2386与右镜架单元2382及左镜架单元2384的结构要素的配置的研究并不限于上述变形例。例如,即便在图38的实施例25的欣赏眼镜2381自身的情况时,也可将控制单元2339、红外通信单元2387、电源单元2348、右音频驱动单元2335及左音频驱动单元2336适当地分设配置于右镜架单元2382及左镜架单元2384。

[实施例26]

图4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6的立体图,且构成为移动电话。实施例26的移动电话2401是与图40所示的实施例10的变形例同样地,为无可动部的一体型,构成为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所谓的智能电话。而且,由于构造大部分是共同的,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图40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与实施例10及其变形例同样地,实施例26中所谓“上部”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实施例26与图40所示的实施例10的变形例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振动兼做形成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触控面板功能中的触控操作的反馈感触的振动源。具体而言,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及其下部的结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之间,设有氯乙烯类、聚胺基甲酸酯类等的振动隔离材2465,通过声频阻抗的差等而使软骨传导的声音信号不容易传递至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等。另一方面,通过触控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而利用其触控面板功能接受某种输入时,为对触控显示单元的手指进行反馈,软骨传导振动源925以可听范围以下的低频振动。而且,振动频率系选择与振动隔离材2465的谐振频率实质上一致的频率,故振动隔离材2465因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振动而共振,并传递至大画面显示单元205。如此防止声音区域的振动的振动隔离材2465对于反馈用低频振动而言是作为振动传递材发挥作用。由此,向触控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手指传递低频振动,可获知已受理了触控输入。再者,为防止触控操作自身的撞击与响应撞击的反馈振动混淆,软骨传导振动源925自触控瞬间设置规定的延迟,从触控撞击平息后进行反馈振动。

再者,实施例26中,设有操作按钮2461,用在将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触控面板功能接通断开的操作等。此外,实施例26中为简化图示,构成为省略图40所示的实施例10的变形例中设置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但是否设置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是任意的。

图42是实施例26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41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图42的框图的结构与图8的实施例4的框图存在较多共同点,且可采用图9的主要部分的概念框图的结构,故对与图8共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再者,图42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中图示有触控面板2468、以及受到控制单元2439的控制而驱动该触控面板2468的触控面板驱动器2470,但并非实施例26特有,与大画面显示单元205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另一实施例共同,且在其它实施例中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再者,图42中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及触控面板2468的部分分别图示有振动隔离材2465,但此仅为考虑框图的图示空间而如此描绘者,振动隔离材2465为相同者,并非意味着分离后分设在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及触控面板2468的位置上。即,图42所示的是,振动隔离材2465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低频振动而共振,且传递至触控面板2468。

如图42所示,实施例26中,设有产生与振动隔离材2465的谐振频率实质上一致的频率的驱动信号的低频源2466,控制单元2439在触控面板驱动器2470感知到手指的触控而受理输入时,经过规定的延迟而指示来自低频源2466的低频输出。相位部调整混合单元2436在通话状态下基于电话功能单元45的信号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源925,而在操作触控面板2468的非通话操作状态下阻断电话功能单元45的信号,取而代之地基于低频源2466的信号来驱动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再者,在通话状态下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436将低频源2466的信号阻断。

实施例26的图42的控制单元2439的功能可采用图10的实施例4的流程图。而且,作为实施例26的特征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作为触控操作反馈感触振动源的兼用可理解为图10的步骤s42的详细功能。

图43如上述那样是表示图10的步骤s42的细节者,若流程开始则首先在步骤s222中检测是否进行了非通话操作。该步骤是与图4的实施例1的步骤s6相同,其为对邮件操作或因特网操作、其它各设定以及已下载的游戏等不使用电波的操作等的非通话操作的有无进行检测。而且,若有这些操作则进入步骤s224,检测触控面板2468是否处于无感状态。而且,若并非无感状态则在步骤s226中将包含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通。另一方面,在步骤s224中探测到触控面板2468处于无感状态的情况时,表示非通话操作是利用操作按钮2461进行,故转移到步骤s228,进行与操作对应的按钮设定处理。继而,在步骤s230中检测触控面板2468是否通过按钮操作而变成有效设定,若为有效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226。再者,在步骤s222中未探测到非通话操作的情况时,或步骤s230中未探测到触控面板2468的有效设定的情况时均立即结束流程。

若步骤s226中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通,则流程进入步骤s232,控制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436而阻断自电话功能单元45的输出,同时在步骤s234中将低频源2466的输出连接至软骨传导振动源925而到达步骤s236。步骤236中检测触控面板操作的有无,若有操作则进入步骤s238而进行依照操作的响应处理。而且,进入步骤s240后经过规定的延迟时间(例如0.1秒)后,转移到步骤s242。步骤s242中自低频源2466以规定时间(例如0.5秒)输出低频,向操作指反馈操作感触而进入步骤s244。

在步骤s244中,检测触控面板2468变成无操作状态是否达到最后的触控面板操作后的规定时间(例如3秒)以上,若未达到则返回至步骤s236。之后只要规定时间内触控面板2468的操作持续则重复步骤s236至步骤s244,继续触控面板输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操作感触反馈。

另一方面,步骤s244中探测到触控面板2468无操作状态达到规定时间以上,则转移到步骤s246而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断开,进而在步骤s248中控制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436而将自电话功能单元45的输出连接至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同时在步骤s250中阻断低频源2466的输出,暂时结束流程。之后,依照图10执行流程,若图10的步骤s44中未探测到通话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34,进而若主电源未断开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42,故图43的流程重新开始。因此,触控面板的操作中经过规定时间后自步骤244结束图43的流程时,也可迅速地再次到达步骤236,继续进行触控面板输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操作感触反馈。

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实施例26的振动隔离材2465并不限于具有传递共振频率的振动的带通滤波器功能的材质,也可为具有将声音信号区域内的电话功能单元45的规定频率以上的振动阻断、同时传递更低频率范围内的触控操作反馈用的低频源2466的振动的低通滤波器的功能的材质。

[实施例27]

接着,沿用实施例26的图41至图4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7进行说明。再者,该情况时分别将图42中的“触控面板2468”替换为“运动传感器2468”,将“触控面板驱动器2470”替换为“运动传感器驱动器2470”。实施例27在如实施例26那样使软骨传导振动源925兼用于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gui功能的触控操作的情况时,不仅可作为触控感触的反馈用的低频输出组件利用,也可作为探测向移动电话2401的触控的撞击输入组件而利用。为实现该目的,在实施例27中,软骨传导振动源925是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用以将压电双晶片元件兼做撞击输入组件的具体构成可采用图9所说明的实施例4的框图、及图31所说明的实施例18的流程图而构成。

更具体而言,实施例27中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gui功能并非利用接触型的触控面板、而是如上述那样非接触地探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附近的手指动作的运动传感器2468构成。而且,作为探测用以决定非接触选择的功能的手指的触控(相当于鼠标等的“点击”)的撞击传感器,系利用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撞击探测功能。更具体而言,例如通过非接触的手指动作的探测而进行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上的滚动或图示选择,同时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兼用而探测相当于“点击”操作的移动电话2401的触控撞击,由此进行操作的“决定”或“注册”。再者,此时的触控可并非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上而是移动电话外壁的任意场所,故可不于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上残留指纹而进行“点击”操作。

再者,采用图41的实施例27的振动隔离材2465将声音信号区域内的电话功能单元45的振动阻断,同时将可传递的带通滤波器区域或低通滤波器区域内的撞击振动成分传递至包含压电双晶片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软骨传导振动源925探测到手指的触控撞击后,经过规定的延迟时间而自低频源2466产生低频以使软骨传导振动源925振动,对触控指进行反馈,该点与实施例26是共同的。而且,该情况时,需要对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输入组件的功能及作为输出组件的功能进行切换,但该切换可利用上述延迟时间进行。

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如实施例27的非接触型的运动传感器的点击撞击的探测时,也可代替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撞击探测功能而利用图42的加速度传感器49。此外,也可使加速度传感器49的功能与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撞击探测功能的两者适当组合而并用。

此外,实施例26及实施例27的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作为低频振动源的兼用的特征并不限于向手指反馈触控感触的目的,也可以兼做使移动电话2401的来电设为无声通知的振动器为目的。该情况时,当然低频源2466向软骨传导振动源925的振动信号导入并非通过触控探测进行,而是通过响应来电信号进行,此时无须延迟而使振动信号的导入比较长时间(例如2秒)地间断性地(例如间隔0.5秒的振动停止期间)重复。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定为各实施例所特有,各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则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组合、或者重组。例如,作为具有如实施例26或实施例27的特征的用在移动电话的外部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可组合作为上述图38的实施例25的变形例所说明的眼镜式的立体移动型音乐播放器。该情况时,可欣赏内置于音乐播放器的音源的立体播放,同时可自移动电话的音源接收音频信号而欣赏立体播放。而且,可通过眼镜式移动型音乐播放器中内置的空气传导话筒或骨传导话筒,徒手进行移动电话的通话。

[实施例28]

图4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8相关的图,图44(a)是表示其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并且图44(b)是表示图44(a)的b-b剖面的剖视图。实施例28是移动电话2501,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4同样地,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传递至振动传导体2527,其两端部分别接触到右耳屏或左耳屏而可通过软骨传导接听声音。再者,图44的实施例28中,所谓“上部”也并非分离后的上部,而是指一体构造的上方的部分。

图44的实施例28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及振动传导体2527保持在移动电话2501的保持构造。用以向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输入声音信号的结构等可适当采用基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27的结构,故省略图示及说明。实施例28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是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而构成(以下称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但如图44(b)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为在金属板2597两侧分别贴合有压电陶瓷板2598、2599,且利用树脂加固周围的构造。而且,在构造上是沿图44(b)所示的y-y′方向振动。因此,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树脂表面上y-y′方向的振动成分较大,x-x′方向的振动成分变小。

以如上所述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构造为前提,实施例28的保持构造中,根据图44(b)的剖视图可知,通过保持体2516而自x-x′方向将振动成分较小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相夹。再者,保持体2516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之间是通过粘结剂而接合,且保持体2516刚性地结合在移动电话2501中。另一方面,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y-y′方向上,图44(b)中作为右侧的内面侧与保持体2516之间设有间隙2504,允许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在y-y′方向上的自由振动,同时使振动成分难以传递至保持体2516。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y-y′方向上的图44(b)中作为左侧的外表面侧通过粘结剂而刚性接合有振动传导体2527。而且,移动电话2501包含用以使振动传导体2527露出的开口部2501a。而且,振动传导体2527与保持体2516及移动电话2501的开口部2501a之间嵌入有包含氯乙烯类、聚胺基甲酸酯类等的弹性体的振动隔离材2565,允许振动传导体2527在y-y′方向上的自由振动,同时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成分难以传递至保持体2516及移动电话2501。再者,上述说明中,也可构成为通过与振动隔离材2565相同的弹性体而嵌入于间隙2504。

通过如上所示的保持构造,握持移动电话2501的手的力刚性地施加于振动传导体2527,可容易地控制向右耳屏或左耳屏的接触及其压力。此外,实现允许振动传导体2527中的y-y′方向上的自由振动的构造,故振动传导体2527有效地振动而将振动传递至耳软骨,同时可有效防止振动传导体2527的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2501而产生多余的空气传导。

图45是与图44的实施例28的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图45(a)是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其为基于图44(b)而进行图示,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同样地,图45(b)表示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45(a)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保持体2516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之间全体扩展有间隙2504,且在两者之间设有用以自x-x′方向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保持辅助单元2506。保持辅助单元2506选择与保持体2516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者或至少一个声频阻抗不同的刚性材质。再者,保持辅助单元2506若无保持力上的问题,则也可为弹性体。此外,保持辅助单元2506是构成为避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y-y′方向的振动表面而配置于中央单元,故即便作为保持体2516的一部分而通过相同材料一体成形,与图44(b)相比,允许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中的y-y′方向上的振动且减少向移动电话2501的振动传递的效果更大。

图45(b)的第2变形例中,也构成为在保持体2516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之间整体地扩大了间隙2504,但为自x-x′方向相夹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而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重要部位设置多个螺杆2508。该螺杆2508以其尖锐的前端向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表面深入若干的方式螺合,可靠地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

图46是与图44的实施例28的再一其它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图46(a)系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与图45同样地,基于图44(b)而进行图示,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同样地,图46(b)表示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46(a)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以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表面形成凹部2580的方式对树脂进行成形,且在保持体2516上一体成形对应的凸部。通过这些凹凸部的啮合而可靠地利用保持体2516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再者,在组装时可利用保持体2516的若干弹性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嵌入,可构成为将保持体2516分割成两部分,也可构成为夹住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后将它们一体地拧紧。

在图46(b)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是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表面形成凸部2590的方式对树脂进行成形,且在保持体2516上一体成形对应的凹部。而且,与图46(a)同样地,通过这些凹凸部的啮合而可靠地利用保持体2516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再者,在组装时与图46(a)同样地可利用保持体2516的若干弹性而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嵌入,可构成为将保持体2516分割成两部分,也可构成为将夹住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后将它们一体地拧紧。

[实施例29]

图4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9相关的图,图47(a)是表示其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同时图47(b)是表示其变形例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实施例29具有与图44的实施例28大致相同的保持构造,但构成的不同点在于,使接触右耳屏或左耳屏的振动传导体自设在移动电话2501外壁的开口2501b及2501c而露出在移动电话表面。因此,对与图44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以下,仅对与图44的实施例28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图44的实施例28中,振动传导体2527构成为呈带状露出在移动电话2501的整个上端部,其两端部分别接触右耳屏或左耳屏,并且也可以较宽的面积接触耳软骨。相对于此,在图47(a)的实施例29中,振动传导体构成为分离成右耳用振动传导体2524及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而分别粘结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两端。而且,仅分离后的右耳用振动传导体2524及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的部分分别自移动电话2501的上端的两角部的开口部2501b及2501c露出。因此,用以将右耳用振动传导体2524及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与移动电话2501之间填埋的振动隔离材2565也分别为分离设置。

另一方面,在图47(b)所示的实施例29的变形例中,构成为仅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粘结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而且,仅该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的部分自移动电话2501的上端的角部的开口部2501b露出。此外,用以将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与移动电话2501之间填埋的振动隔离材2565仅设在移动电话2501的左侧角部。再者,图47(b)所示的实施例29的变形例是将图47(a)的结构简化后构成为左耳专用者,但也可构成为使振动传导体自设于右角部的开口部露出而作为右耳专用的移动电话。再者,作为图47(b)所示的实施例29的变形例的又一变形,在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表面整形为适在移动电话外表面的形状的情况时,也可不经由振动传导体而使压电双晶片元件直接自开口部露出。这种变形在图47(a)所示的实施例29及图44所示的实施例28中也可进行。

[实施例30]

图4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0相关的图,图48(a)是表示其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同时图48(b)是表示图48(a)的b-b剖面的剖视图。实施例30构成为移动电话2601,与图24所示的实施例13及图25所示的实施例14同样地,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配置在移动电话侧面。此外,图48的实施例30与图44的实施例28同样地,特征在于用以允许压电双晶片元件的耳软骨传导的振动且用以减少对移动电话的振动传递的保持构造,故对与实施例28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关于用以向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输入声音信号的结构等的图示及说明因与实施例28相同而省略。

图48的实施例30中,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嵌入在移动电话侧面的构造,但如图48(b)所示那样嵌入部的内部弯曲,其结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脊线部2525a与移动电话2601的弯曲部内面接触。通过与上述弯曲部内面的接触,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被定位于嵌入深度方向,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对于压入方向的保持力得以强化。此外,通过如上所述的接触构造,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y-y′方向上产生月牙状的间隙2604,从而允许自由振动。再者,在实施例30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基本保持系自x-x′方向进行。图48中为便于说明而以移动电话2601的一体构造的一部分为其保持构造的方式进行图示,但也可采用实施例28及实施例29的保持体2516的构造,将其固定在移动电话2601上。其它构造可基于图44而进行理解故省略说明。再者,图45及图46所示的各种变形例也可应用在图48的实施例30。

[实施例31]

图4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1相关的图,图49(a)是表示其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此外,图49(b)系相同部分的横剖视图,可理解为与图48(b)相同。实施例31是移动电话2701,且与图48所示的实施例30同样地,将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配置在移动电话侧面。此外,特征之处在于用以允许压电双晶片元件的耳软骨传导的振动且减少向移动电话的振动传递的保持构造,故对与图48的实施例30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用以向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输入声音信号的结构等的图示及说明也与实施例30相同故而省略。

图49的实施例31与图48的实施例30不同之处在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保持构造。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与实施例30同样地构成为嵌入至移动电话2701的侧面的槽内,但如图49(a)的纵剖视图及图49(b)的横剖视图所示,槽的内面为凹凸面2794,其结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通过凹凸面2794的多个顶部而保持,并且两者之间产生多个间隙2704。图49中也为简化而以移动电话2701的一体构造的一部分作为其保持构造进行图示,但也可采用如实施例28及实施例29的保持体2516的构造,将其固定在移动电话2701上。该点于下述变形例中也相同。

图50是表示实施例31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可基于图49(a)进行理解。图50(a)系第1变形例,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触及耳软骨之侧设有振动传导体2727(硅、聚胺基甲酸酯等)。此外,图50(b)系第2变形例,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与移动电话2701之间夹置振动隔离材2765,将该振动隔离材2765触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面设为凹凸面2795。再者,也可为将图50(a)的第1变形例的振动传导体2727及图50(b)的第2变形例的振动隔离材2765并用而成的变形例。

[实施例32]

图5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2的立体图。实施例32是构成为适宜用于例如图47(a)所示的实施例29的移动电话2501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图51(a)是实施例32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外观立体图,图51(b)系透视立体图。再者,图51中为便在图示是以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自图47(a)的状态旋转90度,以y-y′方向为上下的方式进行作图。

图47(a)的实施例29的保持体2516是与图44的实施例28同样地,自图44(b)所示的x-x′方向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允许y-y′方向的自由振动同时使振动成分难以传递至保持体2516。进而,保持体2516构成为夹着两端分别粘结有右耳用振动传导体2524及左耳用振动传导体2526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

图51所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如上述那样构成为可自x-x′方向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具体而言,如图51(a)所示,实施例32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以用以输入驱动信号的电极2597a及2598a位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的方式构成。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部分自配线连接中释放,而可自由振动。进而,电极2597a及2598a的突出方向构成为沿振动方向的y-y′方向的方向。由此,即便将电极2597a及2598a配置于中央单元分,自x-x′方向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时,电极2597a及2598a也不会变成阻碍,无须将保持体2516设为特殊构成。

由于可进行如上所述的电极配置,故如图51(b)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构成为,使自金属板2597的中央单元导出的电极2597a向上方弯曲90度,并且使自压电陶瓷板2598及2599分别导出后连接为一个整体的电极2598a也向上方弯曲90度,分别自树脂的上表面突出。由此,电极不会向x-x′方向突出,可以容易地自x-x′方向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而予以支承。

再者,作为图51的变形,也可构成为使金属板2597的中央单元导出的电极2597a及压电陶瓷板2598及2599的中央单元导出的电极2598a分别自树脂的侧面突出。该情况时,为自x-x′方向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而予以支承,设置避免保持体2516与电极干扰的部分的空隙而连接信号线、或者于保持体2516内侧设置插口构造而与电极连接。该情况时,保持体2516必须设为特殊构成,但电极2597a及2598a设于中央单元的方面不变,故可享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部分自配线连接中释放而可自由振动的优点。

[实施例33]

图5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3相关的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2801。图52(a)系自背侧观察上端侧的一部分的透视立体图,并且图52(b)系自相反侧的侧面观察变形例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的透视立体图。如图52(a)所示的实施例33具有与图47(a)的实施例29大体相同的保持构造,不同之处在于构成为使连接到耳软骨之一对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自移动电话表面露出。

具体而言,在图47的实施例29中,振动传导体2524及2526系直接露出在移动电话2501的上部角。相对于此,图52的实施例33中,角部2801d及2801e变成具有移动电话2801自身的充分强度的外壁的一部分,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分别以保护它们的形式露出在移动电话2801的显示面侧。该露出状态及其意义在下文详细说明。其它构成是与图47的实施例29共同,故图52中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实施例33也为实施例32所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安装例,且一并图示有电极2597a及2598a的位置。

图52(b)的实施例33的变形例是以将与图52(a)所说明的振动单元单元同样的结构置在图48的实施例30或图49的实施例31而使移动电话2801的侧面振动的方式组装而成。图52(b)的实施例33的变形例中,一对振动传导体中的上侧的振动传导体2824也被具有充分强度的移动电话2801的角部2801d保护,而露出在移动电话2810的侧面。再者,下侧的振动传导体2826原本并不位于角部故可自然地进行保护。

图53系分别从正面观察图52的实施例33及其变形例的外观立体图,分别为图53(a)表示实施例33,图53(b)表示其变形例。图53中与图41的实施例26等共同的结构也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如图53(a)所示,一对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分别以被移动电话2801的角部2801d及2801e保护的形式露出在移动电话28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面。再者,与图47的实施例29同样地,图53(a)的实施例33中一对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与移动电话2801之间也分别由振动隔离材2865填埋。

这里,对图52及图53所示的上述实施例33的结构的意义进行说明。移动电话2801的角部2801d及2801e系适宜触及耳屏等的耳软骨的部位,同时也为掉落等时容易受到直接撞击的部位。因此,例如采用图47的实施例29的结构的情况时,振动传导体2524及2526、以及粘结有它们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而保持体2516等的振动单元单元必须设为耐撞击的结构。相对于此,根据图52及图53所示的实施例33的结构,振动传导体2524及2526是通过移动电话2801本来的角部2801d及2801e保护,故与实施例29的情况相比,撞击对策简化。

图53(b)的变形例中,根据图也可知,一对振动传导体中的上侧的振动传导体2824被移动电话2801的角部2801d保护而露出在移动电话2801的侧面。此外,下侧的振动传导体2826位于难以受到直接撞击的侧面。再者,与图53(a)的情况同样地,一对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与移动电话2801之间分别由振动隔离材2865填埋。

如图52(b)及图53(b)所示的实施例33的变形例那样将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设在侧面的二部位(其中一部位为上部角2801附近)的情况时,可将两者在纵方向上触及耳软骨的二部位。该情况时,振动传导体2824与振动传导体2826之间隔设为2cm至5cm左右时,下侧的振动传导体2826触及耳屏时上侧的振动传导体2824也可触及耳软骨。当然,将上侧的振动传导体2824触及耳屏而接听的使用方法为任意。同样地,在图52(a)及图53(a)所示的实施例33的情况时,也可将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的两者于横方向上触及耳软骨的二部位。此外,如图47的实施例29那样,可任意地分别将振动传导体2824设为右耳屏抵接用、将振动传导体2826设为右耳屏抵接用。

无论如何,向耳软骨的二部位抵接可将同时振动的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的能量均导入至耳软骨,故能量上的传递效率良好。另一方面,为获得耳塞骨传导效应而将耳屏有力地抵在移动电话2801的情况时,将位于角部的振动传导体仅以一个触及耳屏,可容易地按压耳屏而闭塞耳朵。

[实施例34]

图5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4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2901。实施例34是构成为如图48的实施例30或图49的实施例31那样使移动电话2901的侧面振动者,可应对右手握持使用时及左手握持使用时的任一个,而使两侧面可振动。换言之,图54的实施例34是将图52(a)的实施例33中的一对振动传导体2824及2826替换为侧面配置用的一对振动传导体2924及2926而成,振动传导体2924及2926为实现侧面的广范围与耳软骨接触,而为纵长的形状。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保持构造是与图52(a)的实施例33共同,为避免繁杂而省略详细图示。

实施例34中,也可构成为振动传导体2924及2926的颜色与移动电话2901的外壁的颜色不同,而自侧面接听声音,且用户知晓此时触及耳的部分。另一方面,在构成为自侧面接听声音且用户知晓触及耳的部分的情况时,可设计将振动传导体2924及2926的颜色设为与移动电话2901的外壁的颜色相同,或者进而实施使与移动电话2901的外壁的交界线不明显的表面处理。实施例34的其它构成是与例如图41的实施例26共同,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35]

图5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5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001。实施例35也与图54的实施例34同样地,构成为使移动电话3001的两侧面遍及广范围而振动。其中,与图54的实施例34不同地,为能分别独立地控制两侧面,将一对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及3026配置为纵长姿势。因此,与图1至图6所说明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3同样地,可仅使所使用的一方的压电双晶片元件自动振动。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及3026的保持可适当采用图44至图52等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保持构造,故为避免繁杂而省略详细图示。

实施例35中将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及3026配置在侧面时,也可构成为通过如图48的实施例30的振动传导体2527的材质覆盖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及3026,使该振动传导体的颜色与移动电话3001的外壁的颜色不同,而自侧面接听声音,且用户知晓此时触及耳的部分。另一方面,与实施例35同样地,在构成为自侧面接听声音且用户知晓此时触及耳的部分的情况时,也可设计将振动传导体的颜色设为与移动电话3001的外壁的颜色相同,或者进而实施使移动电话3001的外壁的与其它侧面部分的边界线不明显的表面处理。实施例35的其它构成是与例如图41的实施例26共同,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36]

图5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6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101及移动电话3201。图56的实施例36是与图55的实施例35大致共同的结构,其构成为使移动电话可选择如图56(a)所示的左手握持用移动电话3101及图56(b)所示的右手握持用移动电话3201的任一个而提供给市场。即,在图56(a)的左手握持用移动电话3101中,设有用以触及左耳软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在图56(b)所示的右手握持用移动电话3201中设有用以触及左耳软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026。此外,由于限于单侧使用,关于话筒等呼出通话单元而言,分别在图56(a)的左手握持用移动电话3101中在左侧面下方设置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223,在图56(b)的右手握持用移动电话3201中在右侧面下方设置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123。再者,这些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123或1223是与实施例12或实施例13同样地,一面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一面进行视频电话时,进行呼出通话单元(话筒)1123及1223的切换,而可收集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中的用户发出的声音。

在图56的实施例36中,如上述那样将接听及呼出通话相关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及话筒等音频关联的结构汇总在移动电话侧面,同时将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等的视觉关联的结构汇总在移动电话正面,故将移动电话3101或3201触及耳等的脸部时使用侧面,观看移动电话3101或3201时使用正面,如此可分开使用形成为90度的移动电话3101或3201的2面,从而可防止移动电话3101或3201的正面因脸部而导致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等产生污渍。

在图56的实施例36中,未配置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或3026的相反侧的侧面主要系利用在移动电话保持,故为使用手自然地保持,通过粗糙感触的材质3101f或3201f覆盖侧面,而容易地进行保持,并且可明示触及耳的侧为哪一侧。再者,实施例36中,与实施例35同样地,也可构成为将覆盖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或3026的振动传导体的颜色设为与移动电话3101或3201的外壁的颜色不同。此外,实施例36中如上述那样通过粗糙感触的材质3101f或3201f覆盖相反侧的侧面的情况时,可辨别接听声音侧的侧面,故也可设计将振动传导体的颜色设为与移动电话3101或3201的外壁的颜色相同,或者进而实施使移动电话3101或3201的外壁与其它侧面部分的边界线不明显的表面处理。实施例35的其它构成是与例如图41的实施例26共同,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再者,实施例36的“右手握持用”及“左手握持用”是假定如下状态:例如以左手握持图56(a)的移动电话3101而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状态起,不转动手腕而将移动电话3101的侧面触及耳时,系设有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的侧的侧面触及左耳软骨。然而,用户的使用方法为任意,可右手握持图56(a)的移动电话3101,触及耳时将手腕转动180度而使移动电话3101翻过来,则为设有压电双晶片元件3024的侧的侧面触及右耳软骨。因此,“右手握持用”及“左手握持用”至多为暂定者,购入任一个后用户可自由选择如何使用。因此,对于如上述那样转动手腕进行使用的用户而言,也可将图56(a)的移动电话3101视为“右手握持用”。

[实施例37]

图5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7相关的透视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301。图57的实施例37与图40的实施例10的变形例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37与实施例10的变形例不同之处在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中,并非前面而是移动电话3301的上边的前后左右及上侧,被利用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形成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3363覆盖。该软骨传导输出单元3363是与实施例10或其变形例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963同样地,通过例如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的材料形成。

根据实施例37的结构,若为移动电话3301的上方部位则无论何处触及耳软骨均可获得软骨传导,故无须在意部位,仅将移动电话3301的上部触及耳,便可以最佳音量听到声音。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组合。

[实施例38]

图5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8相关的断面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401。图58的实施例38与实施例26或实施例27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与图42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38与实施例26或实施例27不同之处在于,构成为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系刚性固定在移动电话3401的框体构造3426上,且使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3401的整个表面。再者,将构成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固定时,为积极地传递振动,不设置如图44(b)的间隙2504而贴靠在框体构造3426上,使得主振动方向(y-y′方向)的振动容易传递至框体构造3426。由此,将移动电话3401的整个表面作为振动传导体发挥作用,即便将移动电话3401的表面的某处触及耳软骨也可获得软骨传导。

实施例38是以上述方式构成,故将移动电话3401的正面或背面的大面积部分触及耳软骨全体的情况时,与实施例5至实施例9同样地,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经由框体构造3426而以移动电话3401的表面的较广接触面积传递至耳软骨。进而,通过移动电话3401的表面的振动产生的空气传导音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由此,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较大的声音被听到。此外,触及耳的移动电话3401的表面系形成为闭塞外耳道的形状,故也可阻断环境噪音。进而,若增大将移动电话3401触及耳的力则外耳道大致完全地被闭塞,其结果为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音源信息可作为更大的声音被听到。

此外,将实施例38的侧面触及耳软骨的情况时,与实施例11至实施例14、实施例30、实施例31、实施例33的变形例、实施例34至实施例36同样地,可防止设有显示面等的移动电话正面因与脸部接触而产生污渍。进而,在将实施例38的上边角部触及耳软骨的情况时,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4、实施例10及其变形例、实施例26至实施例29、实施例33同样地,可实现向耳屏等的容易的接触,并且通过按压耳屏而闭塞外耳道入口而可容易地获得耳塞骨传导效应。再者,图57的实施例37是构成为若为移动电话3301的上方部位则无论何处触及耳软骨均可获得软骨传导,图58的实施例38扩展该特征,仅通过将移动电话3401表面的任意一处无须在意部位而将移动电话3401的上部触及耳,便可以最佳音量接听声音。

再者,在图58的实施例38中,是以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与gui显示单元3405(图58中以框图概念化,若采用实施例26相关的图41的立体图则为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正交朝向的方式,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固定于框体构造3426(再者,在图58中未图示固定剖面,固定情况在下文叙述)。由此,设有gui显示单元3405的移动电话3401的正面或背面的大面积部分可有效地振动。再者,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固定,在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非振动方向(x-x′方向)上能量较小地产生振动,故即便将移动电话3401的侧面触及耳软骨也可通过软骨传导听到声音。由此,图58的gui显示单元3405是将图42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显示驱动器41、触控面板驱动器2470汇总而图示。

图58的实施例是与实施例27同样地,通过非接触探测gui显示单元3405附近的手指的动作的运动传感器而选择功能,且作为探测用以决定选择功能的手的手指触控的撞击传感器,而利用构成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撞击探测功能。图58所示的撞击传感器3442具有与图9所示的按压传感器242相同的功能,抽取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撞击探测信号。将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设为与gui显示单元3405正交的朝向的配置,适于探测自移动电话3401的正面或背面的触控。此外,图58的实施例是与实施例27同样地,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兼做触控感触的反馈用的低频输出组件,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的配置适于相对在移动电话3401的正面或背面的触控而有效地将反馈振动传递至手指。再者,图58的实施例是与实施例26所说明者同样地,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也兼做以无声通知移动电话3401的来电的振动器的振动源。

图58的实施例进而与实施例4同样地,且与实施例27同样地,构成为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探测水平静止状态,若相符则禁止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由此,在将移动电话3401处于通话中而置于桌上等的情况时,防止因对象侧的声音输出而与桌子之间产生振动噪音的可能性。再者,关于上述gui操作及来电振动器的功能,在移动电话3401置于桌上等的情况时也有效,故在这种情况时,构成为即便加速度传感器49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也不禁止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关于该点的详细说明将作为控制单元3439的功能而在下文叙述。

再者,在图58的实施例中,构成为使移动电话3401的框体构造3426积极地振动,故存在该振动也传递至话筒223而引起啸声的可能性。作为其对策,为阻断移动电话3401的框体构造3426与话筒223之间的声频传导,而在两者之间设有声频阻抗与框体构造3426不同的绝缘环部3465。再者,关于啸声防止,也通过电话功能单元45的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向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的信号传递路径而作为电路对策。

图59是表示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固定至图58的实施例38的移动电话3401的框体构造3426的情况的背面透视图及剖视图。图59(a)是表示实施例38的移动电话3401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的背面立体图,并且图59(b)是表示图59(a)的b-b剖面的剖视图。此外,图59(c)系自相反侧的侧面观察实施例38的变形例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的透视立体图。压电双晶片元件自身的结构是与图44(b)相同,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

根据图59(a)可知,在实施例38中,构成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金属板2597是以与移动电话3401的正面平行的方式配置,其结果为作为主振动方向的y-y′方向变成与gui显示单元3405正交的朝向,以此方式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固定于框体构造3426上。此外,根据图59(b)可知,构成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无间隙地密接固定于框体构造3426内侧,主振动方向(y-y′方向)的振动容易地传递至框体构造3426的表面。

图59(c)的实施例38的变形例是将构成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金属板2597配置为与移动电话3401的侧面平行,其结果为作为主振动方向的y-y′方向变成与移动电话3401的侧面正交的朝向,以此方式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固定于框体构造3426上。由此,将移动电话3401的侧面触及耳时可有效地获得软骨传导。再者,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固定,关于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非振动方向(x-x′方向)上也产生能量较小的振动,故即便将移动电话3401的正面或背面触及耳软骨全体也可通过软骨传导接听声音。再者,图59(c)的实施例38的变形例中,也与图59(b)同样地,将构成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无间隙地密接固定于框体构造3426的内侧,主振动方向(y-y′方向)的振动容易地传递至框体构造3426的表面。

图60是图58的实施例38的控制单元3439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60的流程主要为说明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控制,以关联功能为中心抽取动作进行图示,但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60的流程中未描述的控制单元3439的动作。图60的流程是通过移动电话3401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26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同时开始gui显示单元340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264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功能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266。

在步骤s266中,检测移动电话3401是否为通话中。而且,当连接有新的线路时为通话中,故进入步骤s268而将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及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接通,转移到步骤s270。再者,在已连接有线路而处于通话中的情况时也自步骤s266进入步骤s268,该情况时持续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及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的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270。

在步骤s270中,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检测是否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若并非水平静止状态则转移到步骤s272,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274。再者,在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已经接通时继续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在步骤s270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时进入步骤s276,检测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及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是否处于接通状态。而且,在该情况时为接通状态故进入步骤s278,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274。再者,当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已经断开时继续断开状态。在步骤s274中检测是否为通话中,若为通话中则返回至步骤s270。之后只要为通话中则重复步骤s270至步骤s278。这样,通话中将移动电话3401暂时置于桌上等时,该期间即便接收了对象的声音也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中断,防止与桌子之间产生令人不适的振动噪声。当然,若步骤s270中未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则在步骤s272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而恢复通话。

另一方面,步骤s266中探测到未进行通话的状态或者因通话结束而并非通话中时进入步骤s280,将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及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282。再者,在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及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已经断开的情况时继续断开状态而转移到步骤s282。在步骤s282中,检测是否有来电,若无来电则转移到步骤s284,检测是否为gui模式。而且,若为gui模式则进入步骤s286,进行撞击传感器探测处理,同时在步骤s288中进行触控感反馈处理后转移到步骤s290。步骤s286及步骤s288若均无任何操作则直接转移到步骤s290,并且若有操作则基于此操作执行撞击传感器探测及触控感反馈的处理。

在步骤s290中,将低频源2466接通,输入触控感反馈信号等。而且,进入步骤s270后检测水平静止状态探测的有无。而且,若并非水平静止状态则转移到步骤s272,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输入触控感反馈信号等。此外,步骤s270中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时进入步骤s276,该情况时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及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并未接通,故仍然转移到步骤s272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这样,当低频源2466接通时即便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也为接通。此外,当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时也维持其撞击传感器功能。

另一方面,步骤s282中探测到来电时进入步骤s292,输出用以通知来电的振动信号,转移到步骤s290。该情况时步骤s290中低频源2466也为接通,步骤s272中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但步骤s270中即便探测到水平静止也进入步骤s272而将传导振动源2525接通,该点与gui模式的情况相同。

步骤s274中探测到并非通话中时转移到步骤s296,检测主电源是否已断开。再者,经过步骤s290的低频源2466的接通到达步骤s274时也并非通话中,故转移到步骤s296。此外,步骤s284中探测到并非gui模式时,进入步骤s294,将低频源2466断开而到达步骤296。而且,步骤s296中探测到主电源已断开时结束流程。另一方面,步骤s296中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时返回至步骤s266,之后重复步骤s266至步骤s296,以应对各种状况变化。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有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此外,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者组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38中,关于水平静止相关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控制,检测是否为视频电话模式,且相符时时,可与图60的步骤s278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断开连动而将视频电话用扬声器接通。

此外,实施例38中将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应对在移动电话3401的框体构造3426的形态并不限于如实施例38那样刚性地直接固定。例如,只要可传递振动,也可为经由其它保持构造而间接地刚性支承。此外,支承并非必须限于刚性,只要声频阻抗近似且向框体表面传递振动,则也可为经由弹性体的保持。

[实施例39]

图6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9及其各种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501a至3501d。再者,实施例39中除了由例如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以下例示地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行说明)的配置以外,是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共同,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并且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1(a)是与实施例39相关的图,其是将移动电话3501a以与其侧面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后俯视观察的剖视图。根据图示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如图59(c)的实施例38的变形例那样沿移动电话3501a的一方的侧面配置。然而,图61的实施例39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并非垂直于侧面而是相对于侧面倾斜地被支承。具体而言,实施例39的侧面设有将4个侧面脊线部分倒角后的倾斜侧面3507a,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于该倾斜侧面3507a的一个内侧粘结主振动面(将“与金属板2597平行的压电双晶片2525的外表面”定义为“主振动面”)而被支承。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上且与主振动面垂直的方向)是与倾斜侧面3507a垂直。

通过这种构造,移动电话3501a的用户可防止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接触面颊而产生污渍,且可容易地将移动电话3501a的倾斜侧面3507a触及耳软骨。如已经在其它实施例中说明那样,将音频关联的结构汇总在移动电话侧面同时将视觉关联的结构汇总在移动电话正面的构成,可在将移动电话3501a触及耳等的脸部时使用侧面,在观看移动电话3501a时使用正面,从而将移动电话3501a的2面分开使用,在防止移动电话3501a的正面接触脸部而使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产生污渍上有意义。然而,也考虑如下使用形态:相比使用侧面时将侧面完全垂直地接触耳,也使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略朝向脸部而将移动电话3501a接触到耳。图61(a)的实施例39是假定这种使用而构成。

如上述那样,图61(a)的实施例39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于内侧粘结的倾斜侧面3507a上箭头25a的方向为主振动方向,但由于主振动方向倾斜,故产生以箭头25b表示的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成分、及以箭头25c表示的侧面振动成分。由此,即便在移动电话3501a的正面(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或背面、进而移动电话3501a的两侧面的任一个触及耳软骨的情况时也可听到声音。因此,可将箭头25a的方向作为最佳位置而任意使用移动电话3501a的任意位置。再者,图61(a)的实施例39中,倾斜侧面3507a系接近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的倾斜,故箭头25b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大于箭头25c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

图61(b)是实施例39的第1变形例,移动电话3501b将倾斜侧面3507b的倾斜设为相对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而大致为45度,由此使箭头25b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与箭头25c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大致变得均等。相对于此,图61(c)是实施例39的第2变形例,移动电话3501c将倾斜侧面3507c设为接近侧面的倾斜,由此使箭头25c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大于箭头25b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

再者,图61(a)至(c)系为概略说明倾向而简化图示,但传递至移动电话3501a~3501c后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不会维持极端的指向性,故设在移动电话内侧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的朝向的微妙变化不会敏锐地导致振动成分变化。然而,考虑向耳软骨的接触的最佳位置,如实施例39及其变形例那样调节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配置方向的意义较大。例如,如图61(a)至(c)那样设为平面状的倾斜侧面的情况时,在实用性上而言移动电话3501a~3501c的正面(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与倾斜侧面3507a~3507c的倾斜被设为30度左右至60度左右之间。

图61(d)是实施例39的第3变形例,移动电话3501d的侧面为半圆柱面3507d。此外,箭头25a的主振动方向相对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而呈大致45度,以此方式按压支承在半圆柱面3507d内侧,以箭头25b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与箭头25c表示的方向的振动成分大致均等。由此,用户可自侧面的半圆柱面3507d将移动电话3501d的正面(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或背面的任意部位触及耳软骨。再者,在图61(d)的实施例39的第3变形例中,并不限于箭头25a的主振动方向相对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呈大致45度的情况,如图61(a)至(c)那样可设定各种倾斜。进而,也可构成为将保持的倾斜设为可调节,提供根据用户的意愿而变更倾斜的服务。

[实施例40]

图6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0及其各种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及主要部分的透视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601a至3601c。再者,关于实施例40,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以下例示地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行说明)的配置以外,是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共同,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同时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2(a)是与实施例40相关的图,其是将移动电话3601a以其侧面3607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后俯视观察的剖视图。根据图示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如图59(c)的实施例38的变形例那样沿移动电话3601a的一方的侧面3607配置。然而,图62的实施例40中,与实施例39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并非垂直于侧面而是相对于侧面3607倾斜地被支承。此外,在实施例40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侧的主振动面的振动分别传递至彼此正交的侧面3607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

具体而言,图62(a)的实施例40的移动电话3601a的框体上,设有自侧面3607延伸至内侧的第1支承构造3600a,粘结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方的主振动面,并且设有自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侧的框体延伸至内侧的第2支承构造3600b,粘结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另一方的主振动面。由此,以箭头25a表示的方向的主振动被分解为箭头25d表示的振动成分及与其正交的方向的箭头25e表示的振动成分,且分别传递至侧面3607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侧的框体面。这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个主振动面的振动系于与移动电话3601a正交的方向上分解而传递,即便将移动电话3601a的正面、背面、侧面的任意部分触及耳软骨也可听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再者,图62(a)的实施例40以自两侧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相同部分的方式设有第1支承构造3600a及第2支承构造3600b。

相对于此,图62(b)系自内侧观察实施例40的第1变形例的移动电话3601b的主要部分的透视立体图。根据图62(b)可知,在实施例40的第1变形例中,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对置的主振动面相互交错的位置上粘结在移动电话3601b的方式,设有第1支承构造3600a及第2支承构造3600b。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粘结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的自由度抑制变少,可有效地将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3601b的框体。

图62(c)是将实施例40的第2变形例的移动电话3601c以其侧面3607a及上表面垂直的平面切断后自侧方观察的剖视图。图62(a)的实施例40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系分解为与正面及侧面分别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成分,但图62(c)的实施例40的第2变形例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系分解为与正面及上表面分别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成分。

具体而言,根据图62(c)可知,在实施例40的第2变形例中,移动电话3601c的框体上设有自上表面延伸至内侧的第1支承构造3600c,且粘结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方的主振动面,并且设有自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侧的框体延伸至内侧的第2支承构造3600d,且粘结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另一方的主振动面。由此,箭头25a表示的方向的主振动被分解为箭头25f表示的振动成分及与其正交的方向的箭头25e表示的振动成分,且分别传递至上表面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侧的框体面。这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个主振动面的振动于与移动电话3601c正交的方向上分解而传递,即便将移动电话3601c的正面、背面、上表面、下表面的任意部分触及耳软骨也可听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再者,图62(c)的实施例40的第2变形例是与图62(a)同样地,为以自两侧夹着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相同部分的方式,设置第1支承构造3600c及第2支承构造3600d的剖视图,也可构成为如图62(b)那样分别粘结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面的交错部分。

图62(c)的实施例40的第2变形例除了适在将移动电话3601c的正面或背面触及耳软骨接听声音以外,较佳用在将移动电话3601c的上表面略微上顶而触及耳软骨,通过这种使用也可防止显示面触及脸部而产生污渍,此外于通过加强上表面的上顶力而以耳屏闭塞外耳道,容易地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上也较佳。

[实施例41]

图6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1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701。再者,实施例41中,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以下例示地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行说明)的配置以外,是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共同,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并且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3(a)是将实施例41的移动电话3701以其侧面3707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而俯视观察的剖视图。根据图示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如图59(a)的实施例38那样沿移动电话3701的上表面而配置。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y-y′方向)是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相对在从移动电话3701的背面延伸至内侧的支承构造3700a而粘结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并且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部分均设为自由端而不阻碍振动,在此状态下予以支承。结果为,如箭头25g及箭头25h所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部分的自由振动的反作用,自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经由支承构造3700a而传递至移动电话3701的框体。

图63(b)系自移动电话3701的侧方观察图63(a)的b-b剖面的剖视图,可理解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通过自移动电话3701的背面延伸至内侧的支承构造3700a而被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系沿移动电话3701的上表面配置。如图63那样、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面的一部分支承在移动电话3701的框体内侧同时使主振动面的一部分浮动而允许自由振动的构造,较佳用于不对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固有的声频特性施加本质变更而有效地将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框体。再者,如实施例41的双层压电电晶体组件2525中央的支承尤其适于如图51所示的实施例32那样端子位于组件中央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情况。

图64表示图63的实施例41的各种变形例,为分别与图63(a)同样地将移动电话3701以其侧面3707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而俯视观察的剖视图。

图64(a)是实施例41的第1变形例,尤其适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子2525b位于组件端部使得重心不平衡,且通过向组件的电极连接而使箭头25g表示的端子2525b侧的自由振动相比箭头25h表示的完全自由端的振动略有约束的情况。图64(a)的第1变形例为补偿它们的不平衡,与图63的实施例41的支承构造3700a相比,将支承构造3701b的位置向图上左侧移位。

图64(b)是实施例41的第2变形例,为相对在从移动电话3701的背面延伸至内侧的一对支承构造3700c及3700d而分别粘结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予以支承。由此,箭头25i所示的压电双晶片2525的中央单元分的振动变得自由,该振动的反作用经由支承构造3700c及3700d而传递至移动电话3701的框体。

图64(c)是实施例41的第3变形例,相对在从移动电话3701的背面延伸至内侧的支承构造3700e粘结端子2525b侧,由此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支承为悬臂构造。由此,箭头25h所示的压电双晶片2525的自由端的振动的反作用经由支承构造3700e而传递至移动电话3701的框体。

图64(d)是实施例41的第4变形例,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经由包含弹性体的两面粘结片3700f而粘结在移动电话3701的背面的框体内侧。该包含弹性体的两面粘结片3700f是通过具有自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向框体的传导性的弹性体(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等)等制作而成。通过这种弹性粘结,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各部分获得如箭头25g、25h及25i等所示的振动的自由度,并且可将振动经由两面粘结片3700f而传递至移动电话3701的框体。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者组合。例如,图63及图64的实施例41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自由振动中考虑的支承构造,也可用在图61的实施例39及图62的实施例40的压电双晶片2525的倾斜保持的情况。具体而言,图62(b)的支承构造在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而使中央单元自由的方面为共同点。此外,并不限于该例,例如在图61的实施例39及其变形例中,也可不将振动面全体粘结于倾斜侧面的内侧,而在倾斜侧面设置与图63(a)的支承构造3700a类似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上仅粘结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而使两端部为自由端。或者,在图61的实施例39及其变形例中,粘结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时,也可如图64(d)的实施例41的第4变形例那样夹置弹性体。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有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在图61的实施例39中,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在移动电话内部系粘结在倾斜斜面的内侧而被支承,但支承的具体构造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为基于图49的实施例31,在倾斜斜面的外侧设置槽,自外侧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嵌入该槽的构造。

[实施例42]

图6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2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801。再者,实施例42中,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以下例示地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行说明)的配置及其保持构造以外,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是共同的,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并且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5(a)是将实施例42的移动电话3801以其侧面3807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而俯视观察的剖视图。此外,图65(b)是从移动电话3801的侧方观察图65(a)的b-b剖面的剖视图。根据图65(a)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与图59(a)的实施例38或图63的实施例41等同样地,沿移动电话3801的上表面配置。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如箭头25g所示是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这样,图65的实施例42基本上是与图64(c)所示的实施例41的变形例同样地,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单侧支承为悬臂构造,由此将箭头25g所示的压电双晶片2525的自由端的振动的反作用传递至移动电话3801的框体。

图65的实施例42与图64(c)所示的实施例41的变形例不同之处在于,移动电话3801的框体中适于触及耳屏等耳软骨的部位的上部角3824尤其有效地振动,并且避免掉落等时容易直接受到撞击的部位的上部角3824不耐撞击。具体而言,如图65(a)及图65(b)所示,自移动电话3801的侧面3807及上表面3807a延伸至内侧的支承构造3800a的孔内,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端作为保持端2525c插入而予以保持。再者,保持端2525c是未设置端子2525b一方的一端。这样将未设有端子2525b的一端设为保持端2525c,由此可使支承位置靠近上部角3824附近。相对于此,设有端子2525b的另一端作为自由端而振动。再者,端子2525b通过可挠性配线3836a而与安装在框体中的电路3836连接,设有端子2525b的另一端的自由振动不会受到实质性阻碍。电路3836包含用以提升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驱动电压的放大器等。

通过如上的结构,以箭头25g表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另一端的自由振动的反作用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保持端2525c经由支承构造3800a而传递至移动电话3801的框体。此时,如上述那样支承构造3800a构成为在框体的上部角3824从移动电话3801的侧面3807及上表面3807a延伸至内侧,故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另一端的自由振动的反作用有效地传递至上部角3824。此外,如上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被保持在移动电话3801的框体内侧,故不会变成容易直接受到撞击的部位的上部角3824不耐撞击的构造。

图65(c)是实施例42的第1变形例,如箭头25j所示,以主振动方向变成与上表面3807a垂直的方向的方式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其它结构与图65(a)及图65(b)的实施例42是同样的,故省略说明。图65(c)的第1变形例中,与上表面3807a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成分较多,故适于在将移动电话3801的上部角3824的上表面侧略微上顶而触及耳软骨的使用。通过这种使用也可防止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触及脸部而产生污渍,此外通过增大上表面3807a的上顶力而以耳屏闭塞外耳道,在容易地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上较好。再者,图65(c)的第1变形例与图65(a)及图65(b)的实施例42同样地,也可将移动电话3801的上部角3824的显示面侧触及耳软骨而使用。该情况时也可通过增大显示面侧触及耳软骨的力而以耳屏闭塞外耳道,从而可容易地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

图65(d)是实施例42的第2变形例,如箭头25k所示,主振动方向相对于上表面3807a倾斜45度。由此,振动成分分解为与上表面3807a垂直的方向及与其正交的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即便从任意方向使上部角3824进行耳软骨接触,都可获得相同程度的软骨传导。

[实施例43]

图6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3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3901。再者,实施例43中,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以下例示地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行说明)的配置及其保持构造以外,是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共同,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并且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6(a)是将实施例43的移动电话3901以其上表面3907a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而横向观察的剖视图。此外,图66(b)是自移动电话3901的上方观察图66(a)的b-b剖面的剖视图。图66的实施例43是与图65的实施例42同样地,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未设有端子2525b的一方的一端作为保持端2525c而被支承为悬臂构造。实施例43与实施例42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66(a)可知,与图61的实施例39及其变形例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与移动电话3901的侧面平行地配置。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如箭头25m所示是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

因此,图66的实施例43中,移动电话3901的框体中适于触及耳屏等耳软骨的部位的上部角3924尤其有效地振动,并且避免变成上部角3924不耐撞击的构造。具体而言,与实施例42同样地,如图66(a)及图66(b)所示,在从移动电话3901的侧面及上表面延伸至内侧的支承构造3900a的孔内,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端作为保持端2525c插入而予以保持。因此,实施例43中将未设有端子2525b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端设为保持端2525c,由此可使支承位置靠近上部角3924附近。其另一方面是与实施例42共同故省略说明。

图66(c)是实施例43的第1变形例,如箭头25n所示,以主振动方向变成与侧面3907垂直的方向的方式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其它结构与图66(a)及图66(b)的实施例43相同故省略说明。图66(c)的第1变形例中,与侧面3907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成分较多,故适在将移动电话3901的侧面3907触及耳软骨,避免脸部触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的使用。再者,在图66(c)的第1变形例中,也与图66(a)及图66(b)的实施例43同样地,也可将移动电话3901的显示面侧触及耳软骨来使用。该情况时,将上部角3924触及耳软骨时也可通过增大抵压力,以耳屏闭塞外耳道,从而容易地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

图66(d)是实施例43的第2变形例,如箭头25p所示,主振动方向相对于侧面3907倾斜45度。由此,振动成分分解为与侧面3907垂直的方向及与其正交的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即便从任意方向使上部角3924进行耳软骨接触,都可获得相同程度的软骨传导。

[实施例44]

图6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4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001。再者,实施例44中,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构造、配置及其保持构造以外,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是共同的,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并且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7(a)是将实施例44的移动电话4001以其侧面及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平面切断而俯视观察的剖视图(包含部分概念框图),其为可理解为与图65(a)的实施例42同样的剖视图。此外,图67(b1)及图67(b2)分别系自移动电话4001的侧方观察图67(a)的b1-b1剖面及b2-b2剖面的要部剖视图。进而,图67(c)是图67(a)的重要部分详细剖视图(包含部分概念框图)。图67(b1)、图67(b2)及图67(c)中,对与图67(a)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7的实施例44是与图65的实施例42同样地,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支承为与上表面平行,与实施例42的不同点在于设有端子2525b的一方的一端侧支承在悬臂构造中,及将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电路4036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一体化而作为振动单元。再者,与实施例42的共同点是,在移动电话4001的框体中适于触及耳屏等耳软骨的部位的上部角尤其有效地振动,并且可避免变成该上部角不耐撞击的构造。

具体而言,如图67(a)及图67(c)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子2525b通过导线4036a而连接到载置于端子2525b上的电路4036。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子2525b侧与电路4036通过声频阻抗与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封装的树脂近似的树脂封装4025被再次封装,作为振动单元而一体化。再者,连接销4036b贯通树脂封装4025而从电路4036向外部突出,与固定在移动电话4001的框体侧的控制单元和电源单元4039连接。

如图67(c)所示,电路4036包括用以提升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驱动电压的放大器4036c、及用以对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偏差进行电性补偿的调整单元4036d。调整单元4036d相对于控制单元和电源单元4039的供电及控制而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无不均地动作而进行调整,故进行调整后利用树脂封装4025再次进行封装。再者,代替于此,也可构成为以调整单元4036d的调整操作单元或调整电路图案露出于树脂封装4025的表面的方式进行再次封装,组装后进行调整。

在图67的实施例44中,与实施例42同样地,设有从移动电话4001的侧面及上表面4007a延伸至内侧的支承构造4000a,孔内插入通过再次封装而形成的振动单元的树脂封装4025的部分,由此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再者,如上所述在实施例44中,设有端子2525b的一方的一端侧受到支承,未设有端子2525b的一方的一端2525c为自由振动端。而且,一端2525c的自由振动的反作用自树脂封装4025经由支承构造4000a而传递至移动电话4001的框体。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便可自由地置换或者组合。例如,图67的实施例44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支承为与上表面平行,并且其主振动方向如箭头25h所示变成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然而,实施例44所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与电路4036的一体化封装构造并不限于图67的配置,在如图65(c)及图65(d)所示的实施例42的变形例、及图66(a)至图66(d)所示的实施例43及其变形例的支承配置也可采用。上述采用基于图65(a)与图67(a)的关系进行便可,任意情况时均与图65(a)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设有端子2525b的一端变成支承侧。

此外,图65的实施例42至图67的实施例44的支承构造3800a、3900a及4000a,并不限于自移动电话4001的侧面及上表面延伸至内侧者,可为各种支承构造。例如,也可构成为将支承构造设为仅自侧面或上表面的一方延伸。进而,可为从正面或背面的任一个延伸、自正面及上表面延伸、自背面及上表面延伸、自侧面及正面延伸、自侧面及背面延伸、作为上表面、侧面及正面的三面延长而自角部的背侧延伸等各种构造。任意情况时,通过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或与其一体的树脂封装4025的支承部设于角部附近的框体内侧,可避免角部变成不耐撞击的构造,且可通过另一端的自由振动的反作用而使角部有效地振动。

进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须为各实施例特有,各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可适当地变形后有效利用、或者组合而有效利用。例如,图1的实施例1、图5的实施例2、图6的实施例3及图55的实施例35中,分别对右耳用及左耳用而在移动电话内设置2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然而,为从多个方向获得所需的软骨传导,而在移动电话的多个部位分别设置多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例子并不限于它们。另一方面,图61的实施例39、图62的实施例40、图65(d)的实施例42的第2变形例及图66(d)的实施例43的第2变形例中,在侧面与正面、上表面与正面等多个方向上产生软骨传导的情况时,使1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主振动方向倾斜而分割振动成分,但使多个方向上产生软骨传导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45]

图6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5相关的剖视图,表示在上述侧面与正面、上表面与正面等多个方向上产生软骨传导的结构相关的另一例。具体而言,图68(a)所示的实施例45的移动电话4101a及图68(b)所示的其变形例的移动电话4101b中,代替如图62的实施例40那样将1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成分分割,仿照图55的实施例35等而采用2个压电双晶片元件。而且,这些压电双晶片元件4124及4126的主振动方向是以与正面及侧面、或正面及上表面分别平行的方式彼此相差90度而被支承在移动电话框体的内侧。由此,与图62的实施例40同样地,在侧面与正面、上表面与正面等多个方向上产生软骨传导。图68的实施例45除了采用2个压电双晶片元件以外,与图62的实施例40的结构是共同的,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其它说明。因此,图68(a)及图68(b)分别是与图62(a)及图62(c)对应。

再者,图68中,例示有2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配置,但多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配置为一方沿上表面、另一方沿侧面的2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长度方向彼此正交。进而,主振动方向不同的多个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支承并不限定于如图68那样为移动电话框体的内侧,例如也可如图48至图50所示的实施例30、31及其变形例那样由框体外侧支承。

[实施例46]

图6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201。再者,实施例46中,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配置及其保持构造以外,与图58至图60所示的实施例38是共同的,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并且在图示部分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69(a)是从正面观察实施例44的移动电话4201的立体图,在移动电话4201意外掉落时等容易受到撞击的4个角上,设有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263a、4263b、4263c及4263d。此外,位于上侧的2个角的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内侧兼做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保持部,并且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外侧兼做与耳软骨接触的软骨传导单元。因此,至少弹性体部4263a、4263b采用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或包含透明捆包片材等的以合成树脂的薄膜将一层的气泡群分离密封而成的构造等)。

图69(b)是以图69(a)的b1-b1截面将移动电话4201以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根据图69(b)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是通过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内侧而被支承。再者,弹性体部4263a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子2525b侧,且将端子2525b与电路3836连接的可挠性配线3836a穿过。

弹性体部4263a、4263b为固定支承在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通过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弹性,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以某种程度确保振动的动作自由度,减少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阻碍。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无任何接触,而可自由振动。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外侧形成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外壁,变成保护来自外部的撞击的保护体,并且兼做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由此,例如,如图2(a)及图2(b)的实施例1的说明那样,可使移动电话4201接触右耳及左耳的任一个以进行软骨传导。进而,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与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声频阻抗不同,故可减少弹性体部4263a、4263b向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的传导成分,从而实现从弹性体部4263a或4263b向耳软骨的有效的软骨传导。

图69(c)是以图69(a)或图69(b)所示的b2-b2截面将移动电话4201以与正面及上表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根据图69(c),也可知弹性体部4263a、4263b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而将其固定支承在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及其外侧形成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外壁,变成保护来自外部的撞击的保护体,并且兼做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再者,根据图69(c)可知,实施例46中位于下侧的2个角的弹性体部4263c及4263d专门作为保护体发挥作用,且被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覆盖。

[实施例47]

图7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7相关的图,图70(a)是表示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并且图70(b)是表示图70(a)的b-b剖面的剖视图。实施例70也构成为移动电话4301,采用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嵌入移动电话侧面的构造。该构造与图48所示的实施例30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图70中,与图48同样地省略用以向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输入声音信号的结构等的图示及说明。

图70的实施例47与图48的实施例30不同之处在于,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传递至耳软骨的部分的构造。即,图70的实施例47中,移动电话4301的侧面设有略有台阶(例如0.5mm)的凹部4301a,该凹部4301a的底部配置为抵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面。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面也可露出于凹部4301a的底部,实施例47中,通过较薄的保护层4227覆盖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再者,该保护层4227为不阻碍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的振动面的伸缩,贴附或涂布具有弹性的材质。

通过上述构造,可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面尽可能直接接触耳软骨,并且保护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免受外部撞击带来的损伤。即,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被配置在凹部4301a的底部,位于距移动电话4301框体的外表面台阶大小的较低位置上,即便移动电话框体的侧面与外部撞击,由于台阶的存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也不会直接与外部撞击。再者,如图70(a)所示,实施例47中为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不会因角部的撞击而损伤,凹部4301a在移动电话4301的侧面设于略低于角部之处。由于耳软骨柔软,故即便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面抵接凹部4301a的底部而配置,也可通过少量的台阶而容易地变形,接触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面或其覆盖面。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则可自由地变形、置换或组合。例如,在图69的实施例46中,是以相对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心对称的方式配置弹性体部4263a、4263b,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支承并不限于这种配置,也可以接近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心对置的角部的任一个的方式偏芯配置。例如,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并非相对于其中心完全对称,在有端子2525b的一侧及无端子2525b的一侧使重量及振动的自由度存在若干差。此外,支承端子2525b侧的弹性体部4263a中通过配线3836a而连接到电路3836。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在两角部之间偏芯而被支承的结构对于如上所述的非对称性的补偿而言有效。此外,弹性体部4263a、4263b各自的长度必须根据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长度及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的宽度而决定。换言之,弹性体部4263a及4263b分别需要自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的两角部外表面直至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的长度。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在两角部之间偏芯而被支承的结构,对于一面考虑移动电话内的安装零件的布局一面进行如上所述的长度调整而言也有效。再者,在弹性体部4263a或4263b变长的情况时,构成为使弹性体部4263a或4263b向内侧延长以不接触框体内面而到达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部,由此也可增加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部的振动自由度。

图7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6的变形例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表示如上述那样弹性体部变长的情况时的结构的实例。即,如图71所示,在弹性体部4263a、4263b变长的情况时,为不接触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内面而设置使弹性体部4263a、4263b向内侧延长的延长部4263e、4263f,采用通过这些延长部4263e、4263f而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部的构成。根据该结构,延长部4263e、4263f不会接触移动电话4201的框体内面,故弹性变形容易,且通过这种延长部4263e、4263f而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部,可增加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自由度。图71的其它结构与图69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则可自由地变形、置换或组合。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软骨传导振动源是作为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等。然而,除了说明特别作为压电双晶片元件特有的结构的情况以外,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在软骨传导振动源采用电磁型振荡器、超磁变形组件等其它各种组件的情况时也可享有其优点。

[实施例48]

图7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301。而且,实施例48是在图69的实施例46的结构中,采用电磁型振荡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时的例子。图72(a)是从正面观察实施例48的移动电话4301的立体图,外观与图69(a)的实施例46的立体图是相同的。即,实施例48中,在移动电话4301意外掉落时等容易受到撞击的4个角上,设有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363a、4363b、4363c及4363d。此外,位于上侧的2个角的弹性体部4363a、4363b兼做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保持部,并且弹性体部4363a、4363b的外侧兼做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而且,弹性体部4363a、4363b是与实施例46同样地,采用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或如透明捆包片材等以合成树脂的薄膜将一层的气泡群分离密封而成的构造等)。

图72(b)是以图72(a)的b-b截面将移动电话4301(图72(b)中表述为4301a)以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根据图72(b)可知,弹性体部4363a、4363b中分别嵌埋有电磁型振荡器4326a、4324a。此外,主振动方向如箭头25m所示是与设有gui显示单元的移动电话4301的正面垂直的方向。电磁型振荡器4326a、4324a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嵌埋至弹性体部4363a、4363b的结构中,如上述那样弹性体部4363a、4363b兼有保护体功能及软骨传导单元功能,并且如图17的实施例所说明的、也兼有保护软骨传导振动源免受撞击的缓冲功能。

如图72(b)的实施例48那样,在弹性体部4363a、4363b上分别另外设置电磁型振荡器4326a、4324a的结构中,可独立地控制电磁型振荡器4326a及4324a。因此,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探测到的重力加速度,探测移动电话4301的倾斜方向,依照弹性体部4363a、4363b的哪一个触及耳(即,如图2所示移动电话的角部触及右耳与左耳的哪一个),使位于倾斜下侧角的电磁型振荡器振动,而将另一方断开。该点于下述变形例中也相同。

图72(c)是实施例48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与图72(b)同样地,其是以图72(a)的b-b截面将移动电话4301(图72(c)中表述为4301b)以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第1变形例也与实施例48同样地,在弹性体部4363a、4363b中分别嵌埋电磁型振荡器4326b、4324b。其中,主振动方向是如箭头25n所示变成与移动电话4301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其他方面与图72(b)的实施例48相同。

图72(d)是实施例48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与图72(b)同样地,其是以图72(a)的b-b截面将移动电话4301(图72(d)中表述为4301c)以与背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第2变形例也与实施例48同样地,在弹性体部4363a、4363b内分别嵌埋有电磁型振荡器4326c、4324c。其中,主振动方向是如箭头25p所示变成自移动电话4301的侧面倾斜45度的方向。因此,与图66(d)的实施例43的第2变形例同样地,振动成分分解为与侧面垂直的方向及与其正交的正面垂直的方向,即便自任意方向使弹性体部4363a或4363b接触到耳软骨都可获得相同程度的软骨传导。其他方面与图72(b)的实施例48相同。

图72(e)是实施例48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与图72(b)同样地,其是以图72(a)的b-b截面将移动电话4301(图72(e)中表述为4301d)以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在第3变形例中,弹性体部4363a、4363b内分别嵌埋有电磁型振荡器4326d、4326e及4324d、4324e。而且,振动方向对在电磁型振荡器4326d及4324d而言是与箭头25d表示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并且对在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4324e而言是与箭头25e表示的正面垂直的方向。由此,与图68所示的实施例45同样地,从多个不同软骨传导振动源向侧面及正面分别产生软骨传导。

如图72(e)的实施例48的第3变形例那样,自电磁型振荡器4324d等产生与侧面垂直的方向的振动,并且从电磁型振荡器4324e等产生与正面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的结构中,可独立控制振动方向不同的电磁型振荡器4324d及4324e。具体而言,根据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速度传感器49那样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探测到的重力加速度,探测移动电话4301的倾斜方向,根据弹性体部4363b自侧面及正面的哪一个触及耳,而使触及耳的一方的电磁型振荡器振动,并且将另一方的振动断开。再者,这种振动方向不同的多个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独立控制并不限于图72(d)的电磁型振荡器的情况,例如也可为采用图68所示的实施例4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124、4126的结构的情况。

图73是实施例48及其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3(a)将图72(b)的弹性体部4363b及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部分放大,尤其图示有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详细内容。电磁型振荡器4324a在其机壳内部通过波形阻尼器4324i而悬空设有保持磁铁4324f及中央磁极4324g的磁轭4324h。此外,磁铁4324f及中央磁极4324g上固定有含有间隙的顶板4324j。由此,磁铁4324f、中央磁极4324g、磁轭4324h及顶板4324j成为一体,与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机壳相对地在图73中观察的上下方向上可动。另一方面,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机壳内部固定有音圈骨架4324k,卷绕在该音圈骨架4324k上的音圈4323m进入顶板4324j的间隙内。在该结构中,若向音圈4323m输入声音信号则磁轭4324h等与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机壳之间产生相对移动,此振动经由弹性体部4363b而传导至与该弹性体部4363b接触的耳软骨。

图73(b)表示实施例48的第4变形例,其将对应于图73(a)的部分放大而图示。再者,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内部结构与图73(a)相同,故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对各部的标号的图示及说明。在图73(b)的第4变形例中,在移动电话4401的角部设有台阶部4401g,其外侧覆盖弹性体部4463b。而且,在台阶部4401g的正面侧设有窗口部4401f,面向该窗口部4401f的部分的弹性体部4463b的背侧粘结有电磁型振荡器4324a。此外,在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相反侧粘结有包含弹性体的缓冲部4363f。该缓冲部4363f在通常的振动状态下,设有间隙以不接触台阶部4401g的背侧,并且作为缓冲材发挥作用,即,弹性体部4463b因与外部的撞击等过度压入时,与台阶部4401g的背侧接触而阻止更多的弹性体部4463b自由压入。由此,防止因弹性体部4463b变形使得电磁型振荡器4324a剥落等的不良状况。此外,缓冲部4363f也作为通常的振动状态的平衡器发挥作用,故可以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声频特性为最佳的方式调节其形状及重量等而进行设计。此外,在缓冲部4363f仅作为平衡器发挥作用的情况时,也可并非弹性体而是刚性体。再者,图73(b)中虽未图示,但实施例48的第4变形例的相反侧的角部(相当于图72(b)的弹性体部4363a的位置)也为与图73(b)左右对称的结构。

图73(b)的第4变形例是基于图72(b)的朝向的电磁型振荡器的配置。然而,如第4变形例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可应用图72(c)至(e)的各种朝向的电磁形振荡器的配置。

在图72及图73(a)所示的实施例48中,弹性体部4363b与电磁型振荡器4324a是构成为可更换的组件零件。而且,弹性体部4363b的外观因与外部的撞击而损伤时,在美观性而言可将弹性体部4363b与电磁型振荡器4324a作为单元进行更换。该点在图73(b)所示的实施例48的第4变形例中也相同,弹性体部4463b、电磁型振荡器4324a及缓冲部4363f是构成为可更换的组件零件。弹性体部4463b的外观在美观性上损伤时可将全体作为单元进行更换。这种单元零件构成具有将弹性体部4463b等构成为保护体,符合位于有可能与外部撞击的角部的零件的有用特征。进而,也具有受到撞击的角部系适于软骨传导的接触的部位的有用特征。进而,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构成为可更换的组件零件的特征,在使移动电话的其它部分的结构基本上共同,提供安装有对应用户年龄等的最佳声频特性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例如图73(b)所示的调节了缓冲部4363f的形状、重量)的商品而言也有用。此外,不仅是声频特性,在使移动电话的其它部分的结构基本共同,对应用户的喜好,例如根据订单变更图72(b)至(e)中的任意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提供商品上也有用。

在角部的弹性体部设置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具体构成并不限于图73所图示的,可适当地变更设计。例如,图73(b)所示的缓冲部4363f也可粘结于台阶部4401g的背侧,而代替粘结在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相反侧。该情况时,缓冲部4363f在通常的振动状态下设有间隙以便不与电磁型振荡器4324a的相反侧接触。此外,弹性体部4463b耐于与外部的撞击等所致的压入的情况时,也可省略缓冲部4363f。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能享有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此外,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也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者组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48及其变形例中,表示有采用电磁型振荡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不同角的弹性体部上设置可独立控制的其它电磁型振荡器的示例。然而,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上所述,在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情况时,也可如图1的实施例1那样,相互独立地控制分别设于不角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该情况时,压电双晶片元件也可基于实施例48而设在不同角的弹性体部。相反,在采用电磁型振荡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情况时,也可如图7的实施例4、图11的实施例5、图19的实施例10、图20的实施例11等那样,构成为使一个电磁型振荡器的振动传递至左右的角。该情况时,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无论是压电双晶片元件还是电磁型振荡器,均可基于实施例48可利用弹性体构成左右的角部的振动传导体。此外,也可根据电磁型振荡器的形状,基于实施例46或其变形例,构成通过设于左右角部的弹性体支承电磁型振荡器的两侧。

[实施例49]

图7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9及其变形例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501。再者,实施例49除了用于下述空气传导产生切换的结构以外,与图69的实施例46是共同的,故附加相同标号而引用说明。具体而言,实施例49如图74(a)至图74(d)所示,其中图74(a)至图74(c)是对应在实施例46相关的图69(a)至图69(c)。图74(d)是图74(c)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此外,图74(e)是实施例49的变形例相关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根据图74(c)的b2-b2剖视图可知,实施例49中,以覆盖显示单元3405的方式设有空气传导产生用的透明共振箱4563。透明共振箱4563为空心且在移动电话4501内部侧部分设有通气孔。此外,透明共振箱4563极其薄,故用户可通过透明共振箱4563而观看显示单元3405。此外,根据图74(b)及图74(c)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设有可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振动传导体4527。而且,当振动传导体4527位于图74(c)所示的实线表示的位置时,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向透明共振箱4563的振动传递被阻断,并且振动传导体4527位于图74(c)中虚线表示的位置且连接透明共振箱4563上部时,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的振动经由振动传导体4527而传递至透明共振箱4563,由此自透明共振箱4563整体产生空气传导音而使透明共振箱4563整体变成面扬声器。该情况通过图74(d)的主要部分放大图而清晰地予以图示。再者,振动传导体4527的上下可通过使移动电话4501的外部的手动操作调节器4527a上下滑动而进行。手动操作调节器4527a包含用以确定上下两位置的定位机构。此外,振动传导体4527滑动至虚线的位置时,为有效压接于透明共振箱4563而具有弹性。

如上述那样、振动传导体4527位于图74(c)或(d)的虚线表示的位置的状态下,自透明共振箱4563整体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且从弹性体部4263a、4263b产生软骨传导。因此,用户通过将弹性体部4263a或4263b触及耳,而可利用软骨传导接听声音,并且将设有透明共振箱4563的显示单元3405的任意部分靠近或触及耳,便可利用空气传导而接听声音。这样,可根据用户的喜好及状况而进行多种多样的使用。另一方面,在振动传导体4527位于图74(c)或(d)所示的实线表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向透明共振箱4563的振动传递被阻断,停止自透明共振箱4563的空气传导音产生,故尤其在环境肃静的状态下,可一面防止因空气传导的漏音给周围带来困扰或泄漏隐私,一面通过软骨传导而接听声音。

图74(e)的实施例49的变形例是构成为通过使振动传导体4527b旋转,而进行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向透明共振箱4563的振动传递的断续。具体而言,振动传导体4527b位于图74(e)所示的实线表示的位置时,振动传导体4527b均远离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及透明共振箱4563,振动传递被断开。另一方面,振动传导体4527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位于图74(e)中虚线表示的位置时,振动传导体4527b均连接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及透明共振箱4563的上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的振动经由振动传导体4527b而传递至透明共振箱4563。其他方面与图74(a)至图74(d)的实施例49是同样的。再者,振动传导体4527b的旋转是通过使移动电话4501的外部的手动操作拨盘4527c旋转而进行。手动操作拨盘4527c包含用以确定旋转的两位置的定位机构。此外,振动传导体4527b也具有弹性,且旋转至虚线的位置时,有效压接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中央单元分及透明共振箱4563的上部。

如上所述的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切换并不限于图74所示的实施例49及其变形例,而可为各种构成。例如,图74中,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及透明共振箱4563,使其之间的振动传导体4527或4527b移动,由此进行振动的断续。然而,代替于此,也可通过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及透明共振箱4563的至少一方自身设为可动,而进行两者间的振动的断续。此时移动者也可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或透明共振箱4563的至少一部分。进而,图74中表示有软骨传导+空气传导的情况及仅软骨传导(严格而言也存在若干的空气传导成分,但为简化为称为“仅软骨传导”,以下相同)的情况的切换示例,但代替于此,也可构成为进行仅软骨传导的情况与仅空气传导的情况的切换、或软骨传导+空气传导的情况与仅空气传导的情况的切换。此外,图74中,表示有人工切换的例子,也可构成为设置判别环境是否肃静的噪音传感器,并且基于噪音传感器的输出而自动驱动振动传导体4527或4527b,由此当噪音传感器探测的噪音为规定以下时,自动地将软骨传导+空气传导的情况切换为仅软骨传导的情况。

[实施例50]

图7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0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601。再者,实施例50是基于图72(e)的剖面表示的实施例48的第3变形例的构成,通过与图3的实施例1的框图大致共同的结构,对电磁型振荡器4326d、4326e、4324d及4324e进行控制,由于配置说明的需要,使电磁型振荡器的部分混于剖视图而进行图示。实施例50是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故图75中对与图72(e)及图3共同的部分附加共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实施例50中,除了设有电磁型振荡器4326d、4326e、4324d及4324e以外并未设置呼入通话单元,故图75所示的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右耳用驱动单元4624、左耳用驱动单元4626、空气传导减少自动切换单元4636、电磁型振荡器4326d、4326e、4324d及4324e构成电话功能单元45的呼入通话单元(图3中为呼入通话单元13)。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例50是与实施例49所示的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切换相关的另一实施例,电动且自动地进行切换。以下,以该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72(e)所示,图75的实施例50构成为从多个不同的电磁型振荡器4326e、4326d、4324e及4324d向侧面及正面分别产生软骨传导。而且,嵌埋在弹性体部4363a的电磁型振荡器4326d、4326e的组由左耳用驱动单元4626控制,并且嵌埋在弹性体部4363b的电磁型振荡器4324d、4324e的组由右耳用驱动单元4624控制。这种结构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探测弹性体部4363a及弹性体部4363b的哪一个触及耳的状态,将右耳用驱动单元4624及左耳用驱动单元4626的任一个接通而将另一方断开。伴随于此,可使电磁型振荡器4326d、4326e的组及电磁型振荡器4324d、4324e的组的任一个振动,同时使另一方不振动。

在图75的实施例50中,进而设有判别环境是否肃静的环境噪音话筒4638。而且,环境噪音话筒4638探测的噪音为规定以上时,根据控制单元39的指令,空气传导减少自动切换单元4636发挥作用,使电磁型振荡器4326d及4326e的双方、或电磁型振荡器4324d及4324e的双方振动。另一方面,环境噪音话筒4638探测的噪音若为规定以下,则在控制单元39判断的肃静状况下,通过空气传导减少自动切换单元4636的功能而仅使电磁型振荡器4326d、或仅使电磁型振荡器4324d振动,停止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4324e的振动。再者,代替为探测环境噪音的大小而另外设置如图75的专用的环境噪音话筒4638,也可采用电话功能单元45的呼出通话单元23的话筒输出而抽取噪音成分。该抽取可通过话筒输出的频谱分析或声音中断时的话筒输出的利用等而实现。

接着,对上述构成的意义进行说明。如图72(e)所示,图75的实施例50的电磁型振荡器4326d及4324d的振动方向是与侧面垂直的方向,并且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4324e的振动方向是与正面垂直的方向。而且,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4324e在与配置有显示单元5等的正面垂直的方向上振动,故移动电话4601中面积较大的正面整体共振,与电磁型振荡器4326d及4324d的侧面振动相比,空气传导成分变大。因此,若对应在实施例49而言,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4326d的双方振动的情况,或电磁型振荡器4324e及4324d的双方振动的情况时,相当于“软骨传导+空气传导的情况”。另一方面,仅电磁型振荡器4326d振动的情况,或仅电磁型振荡器4324d振动的情况时,相当于“仅软骨传导的情况”。再者,如实施例49那样“仅软骨传导的情况”多少会存在空气传导成分,故该情况的区分仅依据空气传导成分的大小的相对比较。

如上所述,在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4326d的双方振动的情况时,或电磁型振荡器4324e及4324d的双方振动的情况时,用户将弹性体部4263a或4263b触及耳而可通过软骨传导接听声音,并且将移动电话4601的正面的任意部分靠近或触及耳,也可通过空气传导而接听声音。这样,可根据用户的喜好及状况而进行多种多样的使用。另一方面,在仅电磁型振荡器4326d振动的情况时,或仅电磁型振荡器4324d振动的情况时,空气传导产生相对变小,尤其在环境肃静的状态下可一面防止因空气传导的漏音导致对周围的困扰或者泄漏隐私,一面通过软骨传导而接听声音。此外,在实施例50中,通过环境噪音话筒4638与空气传导减少自动切换单元4636的功能,自动进行环境肃静的状态下的空气传导减少。

图75的实施例50是构成为采用电磁型振荡器,但电动且自动地进行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切换的结构,并不限于采用电磁型振荡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例如,如图68的实施例45那样将可独立控制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设置多个的情况时,可基于实施例50自动地进行这些控制。此外,在图75的实施例50中,设有如图74的实施例49的空气传导产生用的透明共振箱4563,使电磁型振荡器4326e及电磁型振荡器4324e的一方或双方始终接触这种透明共振箱4563,由此也可构成为自移动电话4601的正面积极地产生空气传导。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能享有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此外,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也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者组合。例如,在本发明中,将用于软骨传导与耳的接触单元设在移动电话的角部。该特征是对例如图7的实施例4的结构为智能电话的移动电话301(以下为简化而称为智能电话301)考虑。如图7那样智能电话301中在正面包含具有gui功能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通常的呼入通话单元13被迫配置在智能电话301的上角。而且,通常的呼入通话单元13是设于智能电话301部的中央单元分,故将智能电话301触及耳的情况时,是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触及面颊骨而难以使呼入通话单元13靠近耳朵,并且若为清晰听到对象声音而将通常的呼入通话单元13有力地触及耳,则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接触耳或面颊而导致皮脂等污渍产生。相对于此,图7中于智能电话301的角部配置右耳用振动单元224及左耳用振动单元226时,如实施例1相关的图2所示,智能电话301的角部系收纳在耳屏32附近的外耳道口周边的凹坑内。由此,可将智能电话301的声音输出单元容易地触及外耳道口周边,即便在有利按压的情况时,也可自然地避免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接触耳或面颊。这种声音输出单元的向移动电话角部的配置并不限于利用软骨传导的情况,在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呼入通话单元的情况时也有用。再者,该情况时,优选于智能电话的上部的2个角分别设置右耳用及左耳用的空气传导扬声器。

此外,如上所述,软骨传导因向软骨的按压力的大小而导致传导不同,通过增大按压力而可获得有效的传导状态。该点意味着可将若难以听到接听音则将移动电话更有力地触及耳这一自然行为利用于音量调节。而且,若进而增大按压力直至耳孔被闭塞的状态,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而使得音量变得更大。这种功能即便未利用例如操作说明书向用户说明,用户也可通过自然行为而自动地理解此功能。这种使用上的优点即便在不采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作为声音输出单元,而为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呼入通话单元的情况时也可虚拟实现,从而为有用的移动电话的特征。

[实施例51]

图7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1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701。再者,实施例51构成为并非如上述那样采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作为声音输出单元,而是采用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通过自然行为而虚拟地实现自动音量调节。此外,为说明外观配置而使移动电话的概述图混在框图中进行图示。再者,图76的框图的大部分与图3的实施例1是共同的,概述的大部分与图7的实施例4是共同的,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图76中图示的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右耳用驱动单元4724、左耳用驱动单元4726、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构成电话功能单元45的呼入通话单元(图3中为呼入通话单元13)。

图76的实施例51的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是由右耳用驱动单元4524控制,并且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是由右耳用驱动单元4526控制。而且,与实施例50同样地,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而探测是否处于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的任一个触及耳的状态,将右耳用驱动单元4524及左耳用驱动单元4526的任一个接通而将另一方断开。伴随于此,将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的任一个接通,并且将另一方断开。

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及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附近分别设有右耳用按压传感器4742a及左耳用按压传感器4742b,探测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或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中的接通一方的按压。而且,左右按压传感器处理单元4742对探测出的按压的大小进行分析,向控制单元39传送音量/音质控制数据。控制单元39基于音量/音质控制数据,向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发出指令而自动调整右耳用驱动单元4524或左耳用驱动单元4526中的接通一方的音量。音量基本上是以按压越大则音量越大的方式进行调整,适于作为若难以听到接听音则增大将移动电话4701触及耳的力这一自然行为的响应。

若对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的功能的细节进行补充说明,则为避免按压变化带来的不稳定的音量变化,首先构成为音量变化仅响应按压的增加而使音量仅向增加方向逐级地变化。进而,为避免意外的音量变化,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仅回应特定的按压增加平均地持续规定时间(例如0.5秒)以上时,而逐级地增加音量。此外,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在探测到按压下降为规定以下(相当于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及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中的接通一方离开耳朵的状态)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秒)以上的情况时,使音量一下子降低为标准状态。由此,用户于音量过大的情况时等有意地使移动电话4701略微离开耳朵(也与声音过大而使音源远离耳朵的自然动作相符),将音量回复为标准状态后再次增大按压力,获得所需的音量。

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进而也可进行音质的自动调整。该功能是与图3中实施例1相关说明的环境噪音话筒38相关联。即,实施例1中,是使环境噪音话筒38收集的环境噪音经波形反转后混合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6,将经由呼入通话单元13的声音信息所含的环境噪音消除而容易地接听通话对象的声音信息。实施例51的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利用该功能,当按压为规定以下时将噪音消除功能断开,并且当按压为规定以上时将噪音消除功能接通。再者,也可不仅将噪音消除功能简单地接通断开,通过逐级调节环境噪音反转信号的混合量而逐级或连续地进行增减。这样,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基于左右按压传感器处理单元4742的输出不仅可自动调整音量,且也可自动调整音质。再者,图76的实施例51是,在智能电话的角部配置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时的上述优点不仅于采用软骨传导时可享有,且在采用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呼入通话单元的情况时也可享有。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能享有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此外,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也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者组合。例如,图76的实施例51中,根据加速度传感器49的输出而决定将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及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的哪一个接通,但也可利用右耳用按压传感器4742a及左耳用按压传感器4742b的输出,将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及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中的按压较大一方所对应者接通,而将另一方断开。

此外,在图76的实施例51中,设有右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4a及左耳用空气传导扬声器4726a及对应于它们的右耳用按压传感器4742a及左耳用按压传感器4742b,但若仅为利用按压实现自动音量/音质调整,则也可如先前那样在移动电话上部中央设置一个空气传导扬声器,且对应地设置一个按压传感器。进而,在图76的实施例51中,作为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的音质的自动调整的具体构成,是表示有波形反转的环境噪音的消除,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在音量/音质自动调整单元4736设置截止环境噪音的滤波器(例如低频域截止滤波器),当按压为规定以下时将该滤波器断开,并且当按压为规定以上时将该滤波器功能接通。此外,代替利用滤波器将低频域等截止,也可构成为减小低频域的放大率(或提高高频范围的放大率)。这种滤波器功能或频域选择性增幅功能也可不仅简单地接通断开,而且阶段性地调节滤波器功能或频域选择性增幅功能,由此可根据按压而逐级或连续地改变环境噪音减少能力。

[实施例52]

图7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2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801。再者,在图77中为说明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及2525b的支承构造及配置,而图示移动电话4801的剖面,并且其控制相关的剖视图内部并非实际配置而是以框图进行图示。此外,该框图部分是以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框图为基础者,对于共同部分除了相互关系的理解所必需者以外基本上省略图示,且即便图示时也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再者,图77的实施例52与图74的实施例49及图75的实施例50同样地,是构成为可切换“软骨传导+空气传导的情况”及“仅软骨传导的情况”的实施例。此外,图77的实施例52与图69的实施例46同样地,在移动电话4801意外掉落时等容易受到撞击的4个角上设有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863a、4863b、4863c及4863d。然而,弹性体部4863a、4863b对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及2525b的支承并非采用两端支承构造,而是与图65的实施例42及图66的实施例43同样地,将其单侧支承为悬臂构造。如上所述,图77的实施例52是与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特征相关联,故对于各特征的说明而言可通过对应的实施例的说明进行理解,故若无需要则避免重复说明。

首先,在说明图77的实施例52的构造及配置时,如上所述在移动电话4801的4个角上设有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863a、4863b、4863c及4863d。而且,这些弹性构件的角的外表面为触及耳软骨时不产生实质上的疼痛,而实施倒角成为平滑的凸面状。该角部的形状于下文详细叙述,可较好的吻合外耳道周边软骨而实现舒适的软骨传导的接听。

在图77的实施例52中,如上述那样采用右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左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同样地,可个别地进行控制。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2525a为获得较佳频率输出特性而具有适宜的长度,为将它们两者精简地配置在移动电话4801内,如图77所示对于右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而言,使其变成横向未设有端子的一端由弹性体部4863b支承。另一方面,对于左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而言,使其纵向时未设有端子的一端由弹性体部4863a支承(再者,右耳用与左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纵横配置也可与上述相反)。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2525a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端子,但通过柔软的导线而与控制单元39连接,故在支承构造上而言为自由端。这样,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2525a的自由端振动,而使其反作用出现在弹性体部4863b及弹性体部4863a上,通过接触耳软骨而可获得软骨传导。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2525a的主振动方向是与图77的图纸垂直的方向。

接着,说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2525a的控制。由弹性体部4863b支承的右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经由开关4824a而受到右耳用放大器4824驱动。另一方面,由弹性体部4863a支承的左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经由开关4826a而受到左耳用放大器4826驱动。来自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的声音信号分别被输入至右耳用放大器4824及左耳用放大器4826,向左耳用放大器4826的声音信号经由开关4836a而利用波形反转单元4836b经波形反转后输入。结果为在图77图示的状态下,彼此相位经反转的振动自弹性体部4863a及弹性体部4863b而在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相互抵消,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表面整体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实质上消除。

另一方面,例如使右耳的软骨接触弹性体部4863b的情况时,自弹性体部4863b产生对耳软骨的直接软骨传导,相对于此,关于弹性体部4863a的振动而言,一次性传递至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后到达弹性体部4863b,作为软骨传导而传递至耳软骨。因此,相位反转后的振动的强度出现差,故该差量作为弹性体部4863b的软骨传导而不抵消地传递至耳软骨。使左耳的软骨接触弹性体部4863a的情况时也相同。因此,实施例52的图77图示的状态变成与图74的实施例49及图75的实施例50的“仅软骨传导的情况”相当的状态。空气传导消除用增益调节单元4836c通过如上所述的弹性体部4863a及弹性体部4863b向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的振动抵消,调节左耳用放大器4826的增益,使得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变得最小。再者,如上所述的开关4836a、波形反转单元4836b及空气传导消除用增益调节单元4836c是设于左耳用放大器4826侧,但也可代替于此而设在右耳用放大器4824侧。或者,也可仅将空气传导消除用增益调节单元4836c设在右耳用放大器4824侧。

在图77的实施例52中,进而设有判别环境是否肃静的环境噪音话筒4638。而且,当环境噪音话筒4638探测的噪音为规定以上时,根据控制单元39的指令,将开关4836a切换为图示的下侧的信号路径。由此,来自相位调整混合单元36的声音信号不经波形反转而传递至左耳用放大器4826。此时,自弹性体部4863a及弹性体部4863b传递至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的振动不抵消,相反变成两倍而产生自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表面全体的空气传导音。该状态变成与图74的实施例49及图75的实施例50的“软骨传导+空气传导的情况”相当的状态。再者,该状态下来自框体表面全体的空气传导音变成两倍,故适在进行视频电话等的移动电话4801离开耳朵而接听声音的情况,在视频电话模式的情况时无论环境噪音话筒4638的探测,根据控制单元39的指令而将开关4836a切换为图示的下侧的信号路径。

另一方面,当环境噪音话筒4638探测的噪音为规定以下时,在控制单元39判断的肃静状况下,根据控制单元39的指令,将开关4836a切换为图示的状态。由此,如上述那样,自弹性体部4863a及弹性体部4863b传导至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的振动相互抵消,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实质上消除,变成相当于“仅软骨传导的情况”的状态。

此外,在图77的实施例52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而探测处在弹性体部4863a及弹性体部4863b的哪一个触及耳的状态,通过控制单元39的控制,而可控制开关4824a及开关4826a。而且,通过操作单元9而可切换无论加速度传感器49的探测状态将开关4824a及开关4826a均接通的两侧始终接通模式、以及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探测状态将开关4824a及开关4826a的一方接通而将另一方断开的单侧接通模式。在单侧接通模式下,例如若弹性体部4863b触及右耳则将开关4824a接通并将开关4826a断开。若将弹性体部4863a触及左耳则相反。

单侧接通模式于进而与环境噪音话筒4638的功能组合,当环境噪音话筒4638探测的噪音为规定以上时,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探测状态将开关4824a及开关4826a的一方接通而将另一方断开。另一方面,当环境噪音话筒4638探测的噪音为规定以下时在控制单元39判断的肃静状况下,根据控制单元39的指令无论加速度传感器49的探测状态而将开关4824a及开关4826a均接通,并将开关4836a切换为图示的状态,使自弹性体部4863a及弹性体部4863b传导至移动电话4801的框体的振动相互抵消。

图78是与图77的实施例52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图78(a)是从正面观察实施例52的移动电话4801的立体图,其表示有以作为保护体而设在移动电话4801的四角的弹性体部4863a、4863b、4863c及4863d的角的外表面变成平滑凸面状的方式进行倒角的情况。如上述那样,这样的移动电话4801的角部的外表面形状系使弹性构件4863a或4863b触及耳软骨时不产生实质上的疼痛,并且移动电话4801的角部较佳匹配耳廓内侧的外耳道入口部周边软骨,可进行舒适的软骨传导的接听。此外,经倒角的角部闭塞外耳道入口部由此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来自移动电话4801的声音信号在外耳道内被增强,并且通过闭塞外耳道入口部而阻断外界的噪音,由此在噪音环境下也可容易地接听声音信号。

图78(b)是以图78(a)的b1-b1截面将移动电话4801在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图78(c)是以图78(a)或图78(b)所示的b2-b2截面将移动电话4801在与正面及上表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根据图78(b)或图78(c),可知弹性体部4863a、4863b、4863c及4863d的角的外表面经倒角而变成平滑的凸面状。此外,图78(b)或图78(c)中如箭头25g所示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的主振动方向是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进而,图78(b)中如箭头25m所示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的主振动方向是与gui显示单元3405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

再者,在实施例52中,图77的各开关4824a、4826a及4836a是以机械开关的符号进行图示,但实际上利用电子开关构成。此外,实施例52的这些开关除了两侧始终接通模式与单侧接通模式的切换的情况以外,是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或环境噪音话筒4638的探测结果而自动切换,但也可构成为通过操作单元9而任意地人工切换。此外,也可适当地省略这些开关。例如,若将实施例52简化为始终处在图77图示的连接状态,则框体表面全体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实质上被消除,并且可获得使弹性体部4863a或弹性体部4863b接触耳软骨时产生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各实施例,也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替换或者组合。例如,在图77及图78的实施例52中,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但软骨传导振动源也可置换为如图72及图73的实施例48、或图75的实施例50、或图76的实施例51的电磁型振荡器等其它振荡器。

图79是表示基于图69的实施例46而构成的移动电话的实测数据的一例的曲线图。图79的曲线图是将实施例46的移动电话4201(外壁的内侧的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的构成)基于实施例1的说明中使用的图2(a)或图2(b),表示不接触耳轮而使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的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的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图的纵轴是声压(dbspl),横轴是对数刻度的频率(hz)。此外,曲线图中,对在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的外壁表面与外耳道入口部周边软骨的接触压的关系,分别以实线表示非接触状态的声压,以虚线表示略微接触的状态(接触压10克重)的声压,以点划线表示移动电话4201为通常使用的状态(接触压250克重)的声压,以双点点划线表示通过增加接触压而闭塞外耳道的状态(接触压500克重)的声压。如图所示,声压自非接触状态起由于接触压10克重的接触而增加,进而由于250克重的接触压增加而增加,且从该状态进一步增加接触压至500克重,由此声压进一步增加。

根据图79的曲线图,可知包含外壁表面及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且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的构成的移动电话4201的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在声音的主要频段(500hz~2300hz)中增加至少10db(将实线表示的非接触状态、与点划线表示的移动电话4201为通常使用的状态进行比较参照)。

此外,根据图79的曲线图,可知使移动电话4201的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由于接触压的变化,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在声音的主要频段(500hz~2500hz)中变化至少5db(对虚线表示的轻微接触状态与点划线表示的移动电话4201为通常使用的状态的接触状态进行比较参照)。

进而,根据图79的曲线图,可知使移动电话4201的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闭塞外耳道入口部(例如通过将移动电话4201的外壁表面有力地触及耳屏外侧,使耳屏折返而闭塞外耳道)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在声音的主要频段(300hz~1800hz)中增加至少20db(对实线表示的非接触状态、与双点点划线表示的外耳道闭塞的状态进行比较参照)。

再者,图79的测量是基于所有振动源的输出无变化的状态而进行。此外,设为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图79的测量是在外壁表面自耳屏外侧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此外,图79的外耳道闭塞的状态下的测量是通过如上述那样自外侧更有力地按压耳屏使耳屏折返从而闭塞外耳道的状态下进行。

如上述那样、图79的测量是在使图69所示的实施例46的移动电话4201的外壁角部的表面接触耳屏外侧的状态下进行,实施例46的角部变成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263a、4263b,且由与外壁的其它部分不同的材料构成。而且,振动源系保持在由弹性体部4263a、4263b构成的外壁角部的内面侧。再者,移动电话4201的外壁角部是会受到外部撞击的部分,在由弹性体部4263a、4263b构成的情况时,也牢固地接合以便不产生与外壁的其它部分之间的相对偏移。

再者,图79的测量曲线仅为一例,若细微考虑则会存在个人差异。此外,图79的测量曲线为实现现象的简化及标准化,是在使外壁表面仅限于耳屏外侧以较少面积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测量。然而,接触所致的声压的增加也依赖于与软骨的接触面积,在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情况时,若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围的更广软骨部分则声压的增加进而增大。若考虑以上方面,则图79的测量曲线所示的数值系具有表示移动电话4201的结构的一般性,且存在由非特定的多个被测试者所致的再现性。进而,图79的测量曲线是在闭塞外耳道入口部时通过自外侧按压耳屏而增大接触压以使耳屏折返,在将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压入外耳道入口部而将该外耳道入口部闭塞的情况时也可获得相同结果。再者,图79的测量是基于如图69的实施例46的移动电话4201那样将振动源保持在外壁角部的内侧而进行者,但并不限定于此,其它实施例中也存在再现性。例如,即便为如图72所示那样将振动源保持在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363a、4363b内部的结构(例如嵌埋构成)也存在再现性。

换言之,图79的测量曲线是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移动电话自身的特征而成的,即,使包含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且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的结构的移动电话的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在声音的主要频段(500hz~2300hz)的至少一部分(例如1000hz)内增加至少10db。

此外,图79的曲线是本发明的移动电话自身的特征而成的,即,使移动电话的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由于接触压的增加,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在声音的主要频段(500hz~2500hz)的至少一部分(例如1000hz)内增加至少5db。

进而,图79的曲线是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移动电话自身的特征而成的,即,使移动电话的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闭塞外耳道入口部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在声音的主要频段(300hz~1800hz)的至少一部分(例如1000hz)内增加至少20db。

此外,通过图79的曲线的测量而确认的本发明的移动电话具有如下意义。即,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含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及音量调整机构,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使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接听声音,其特征是通过下述内容定义。即,在噪音电平(a特性声压电平)为45db以下的安静房间内,将外壁表面接近外耳道入口部而非接触地设置,自振动源产生音量最小的1000hz的纯音,并且从距外耳道入口部为1m的位置上的扬声器喇叭产生将1000hz的纯音掩盖而无法被听到的极限电平(level)的1000hz窄频带噪声(1/3倍频带噪音)。可通过依序增大1000hz窄频带噪声,求将1000hz的纯音掩盖而无法被听到的大小来确定。继而,将1000hz窄频带噪声从极限电平提高10db,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电话,使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无须音量调整机构的调整变更便可听到1000hz的纯音。

进而,将1000hz窄频带噪声自如上述那样求出的极限电平提高20db时,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电话,使外壁表面不接触耳轮而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以闭塞外耳道入口部,由此无须音量调整机构的调整变更便可听到1000hz的纯音。

图80是耳的侧视图及剖视图,其表示耳的构造的细节与本发明的移动电话的关系。图80(a)是左耳30的侧视图,点划线表示的位置4201a是图示使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接触耳屏外侧的状态。位置4201a是相当于进行图79的测量的状态。另一方面,双点点划线表示的位置4201b是图示使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围的更广软骨部分的状态。位置4201b上可通过接触耳软骨而实现如图79所示的更大声压的增加。

图80(b)是右耳28的剖视图,其图示自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产生的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鼓膜28a的情况。再者,图80(b)的状态的移动电话4201是基于图80(a)的位置4201b而接触到外耳道入口部周围的更广软骨部分(再者,仅剖视图部分并不明确,但该状态下外耳道入口部并未被闭塞)。从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产生的振动28b自接触单元分传导至外耳道入口部周围的软骨,继而自软骨部外耳道表面向外耳道28c产生空气传导音。而且,该空气传导音进入外耳道28c内而到达鼓膜28a。再者,自移动电话4201的角部也直接产生空气传导28d,依然进入外耳道28c内而到达鼓膜28a。移动电话4201中以不接触软骨的状态到达鼓膜28a的情况仅为该直接空气传导28d。

这里,对图69的实施例46等使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频率特性进行补充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直接空气传导产生相关的频率特性并非采用平滑的频率特性,而是以大致1khz左右为界,采用低频侧的空气传导产生小于高频侧的空气传导产生。这样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直接空气传导产生相关的频率特性是与自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直接经由软骨而与外耳道内进行空气传导音的情况时的频率特性良好地匹配。即,依照经由软骨传导的空气传导音的频率特性的外耳道内的声压,以1khz左右为界,在低频侧大于高频侧,故如上所述的使用直接启动产生频率特性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情况时,是两者互补的结果并使到达鼓膜的声音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这样,本发明中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采用表现出与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逆倾向的空气传导音产生频率特性。

这种情况以作为图69的实施例46的实测数据的图79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图79的曲线是一面对图69所示的构造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改变频率一面以相同电压施加正弦波而观察声压电平的曲线,图79的曲线中以实线表示的非接触的声压大致表现出自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产生的频率特性。即,根据图79的曲线的实线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空气传导音产生的频率特性并非平滑,关注例如100hz至4khz左右的频带时,主要在低频区域(例如200hz至1.5khz)中声压较低,主要在高频波区域(例如1.5khz至4khz)中声压较大(再者,图79中所测量者为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认为在2.5khz至3.5khz中受到裸耳增益所致的声压增强效果的影响,即便将该影响扣除进行解释,也可知相比低频区域而言高频波区域内的声压相对较大)。这样,根据图79,也可知图69的实施例46等所使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频率特性并非平滑,而是以大致1khz左右为界,低频侧的空气传导音产生小于高频侧的空气传导音产生。

接着,图79中以点划线表示的通常接触状态下的250g的曲线中,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自低于1khz的低频区域侧的数百hz附近起,断定声压显著增加,该增加持续至至少2.5khz左右。因此,关于相同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而言,断定外耳道内测量的声音的频率特性在经由软骨传导的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中存在明显差别(即,与直接空气传导相比,经由软骨传导空气传导尤其在数百hz至2.5khz的声压增加较大)。结果为如图79中以点划线表示的通常接触状态下的250g的曲线所示,在经由软骨传导的空气传导的情况时,外耳道内的声压最终传递至鼓膜的声音的频率特性比以实线表示的直接空气传导的情况而相对平滑地接近。

进而,在图79以双点点划线表示的外耳道闭塞状态的500g下,断定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进而在数百hz至1khz中声压显著增加,关于相同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而言,无论是通常接触状态的250g还是非接触状态均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频率特性的差异。再者,在以双点点划线表示的外耳道闭塞状态的500g下,并无裸耳增益,故认为出现外耳道开放状态下断定的2.5khz至3.5khz的声压峰值所致的影响已被消除。

[实施例53]

图8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3的框图。实施例53是与图38的实施例25同样地,构成为可接听立体声音频信息的3d电视的观看眼镜2381,且与3d电视2301一并构成3d电视欣赏系统。而且,与实施例25同样地,配置于右镜架单元2382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的振动经由接触单元2363而传递至右耳的耳根的软骨外侧,并且配置在左镜架单元2384的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的振动经由接触单元2364而传递至左耳的耳根的软骨外侧。实施例53与实施例25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以上的说明。再者,图81中虽省略图示,但3d电视2301的内部结构与图38所示的相同。

再者,图81的实施例53是与图38的实施例25同样地,作为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而使用与图69的实施例46相同构造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表现出与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逆倾向的直接空气传导产生频率特性,采用以大致1khz左右为界,低频侧的空气传导产生小于高频侧的空气传导产生。具体而言,图81的实施例53中采用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是500hz至1khz为止的平均空气传导输出与1khz至2.5khz为止的平均空气传导输出的差,与假定空气传导所设计的平均的通常扬声器相比相差5db以上,故呈现出通常扬声器无法期望的频率特性。

图81的实施例53与图38的实施例25不同之处在于,对如上所述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进行驱动时,经由频率特性修正单元4936而进行。频率特性修正单元4936中设有考虑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以外耳道内作为空气传导音的声压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的方式进行修正的软骨传导均衡器4938。软骨传导均衡器4938将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的驱动信号的频率特性修正为基本上相等,且也可利用于对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的偏差的个别修正。频率特性修正单元4936中进而设有用以截止高频波的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4940(例如截止10khz以上)。目的在于防止实施例53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326为不覆盖耳的形状,而导致向外部的令人不适的空气传导发散。该低通滤波器的特性也考虑不将对于软骨传导有利的频段(例如10khz以下)截止而规定。再者,作为音频装置,构成为由于可听范围(例如10khz至20khz)及可听范围以上的频域若截止则于音质上不利,故于可不考虑向外部的令人不适的空气传导发散的环境下,也可手动断开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4940的功能。

[实施例54]

图8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4的框图。实施例54是与图8的实施例4同样地,构成为移动电话5001。实施例54与实施例4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图82的实施例54是与图81的实施例53同样地,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振动源而使用与图69的实施例46相同构造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即,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振动源表现出与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逆倾向的直接空气传导产生频率特性,采用以大致1khz左右为界,低频侧的空气传导产生小于高频率侧的空气传导产生。具体而言,图82的实施例54中采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是与实施例52同样地,500hz至1khz为止的平均空气传导输出与1khz至2.5khz为止的平均空气传导输出的差,与假定空气传导所设计的平均的移动电话用的扬声器相比相差5db以上,故呈现出通常扬声器无法期望的频率特性。

图82的实施例54与图8的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对如上所述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进行驱动时,是经由用以截止高频波的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例如截止2.5khz以上)及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而进行。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是与实施例53同样地,考虑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以外耳道内作为空气传导音的声压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的方式进行修正。经由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后的声音信号是进行考虑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的频率特性的修正,故频率特性与以直接空气传导的产生为前提的视频电话用的扬声器51的声音信号不同。

实施例54的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进而在通过按压传感器242探测到耳孔被闭塞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时,将修正用频率特性自通常接触状态的频率特性用自动切换为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状态的频率特性用。此时切换的频率特性修正的差相当于例如图79的点划线(通常接触250g)与两点差线(外耳道闭塞500g)之差。具体而言,进行如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时低音域不会过于强调,并且补偿外耳道闭塞所致的裸耳增益的消除的频率特性的修正,缓和音质因耳塞骨传导效应的有无而导致的变化。

实施例54的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是以防止耳朵能听到的频带的声音不向外部泄漏而保护隐私为目的,尤其于静寂时有用。这种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的特性也考虑不截止接触耳软骨所致的声压增强效果显著的频段(例如2.5khz以下)而规定。移动电话的声音原本为截止3khz以上,但即便无裸耳增益,有效利用软骨传导所致的声压增强效果较高的数百hz至2.5khz左右的频带,且将出现软骨传导特有的效果的频带外的2.5khz以上的频率截止,由此可合理地实现如上所述的隐私保护。再者,如上述那样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的效果尤其在静寂时重要,故较理想构成为可手动进行接通断开,或者设置如图75的实施例50的环境噪音话筒4638者而仅于静寂时自动接通。再者,在可手动接通断开的结构中,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变成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状态的频率特性用时,系假定噪音较大,故若手动接通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则使其强制断开。

上述各实施例所示的本发明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53及实施例54中,使经由软骨传导的最终的空气传导音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时,是并用招致与通常的空气传导产生频率特性不同的频率特性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软骨传导均衡器,但也可省略其中之一。例如,当软骨传导振动源使用与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良好匹配的振动源时也可省略软骨传导均衡器。此外,与之相反地,也可构成为,软骨传导振动源采用具有招致基于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频率特性的振动源,使用以使经由软骨传导的最终的空气传导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的功能集中于软骨传导均衡器。

[实施例55]

图8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5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101。再者,实施例55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保持构造及下述t线圈的附加以外,与图69所示的实施例46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首先,说明实施例55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保持构造。根据图83(a)的立体图可知,移动电话5101的左右的角部上设有包含硬质材料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作为该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例如优选为abs树脂、纤维强化塑料、韧性较高的精制陶瓷等。在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与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之间,插入有氯乙烯类、聚胺基甲酸酯类等的弹性体5165b及5165a,作为振动隔离材及缓冲材发挥作用。

进而,根据图83(b)及(c)可知,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构成为在内侧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通过弹性体5165b及5165a的插入而变成不与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直接接触的保持构造。由此,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能量集中在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而不会分散至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

此外,如图83(a)的虚线所示,在实施例55的移动电话5101的上部中央内部配置有t线圈5121。t线圈5121是用以相对于具备对应t线圈的助听器通过电磁感应而传递声音信息。t线圈所致的声音信息传递与软骨传导所致的声音信息传递的关系在下文叙述。

图84是图83的实施例55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83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图84的框图的结构与图82的实施例54的框图共同之处较多,而可采用它们故对共同构成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实施例55包含t线圈5121,移动电话5101的用户佩戴具备t线圈的助听器的情况时,可通过t线圈5121所致的电磁感应将声音信息传递至助听器。具备t线圈的助听器有时也构成为能将t线圈功能接通断开,且在t线圈接通的情况时可选择助听器的话筒的接通断开。相对应地,在实施例55的移动电话5101中,可响应操作单元9的操作而将开关5121a接通断开,选择是否使t线圈5121发挥作用。而且,设有开关5121b,在选择接通t线圈5121的情况时,与此连动地使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强制断开。

如上所述,软骨传导即便在闭塞耳的状态下也可伴随耳塞骨传导效应而在外耳道内部产生空气传导音。结果为即便在因助听器而闭塞外耳道口的情况时,可不接通t线圈5121而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为振动源通过软骨传导接听声音。软骨传导基本上是通过使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接触耳软骨而产生,但也可通过使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接触助听器,而将振动传导至助听器周围的耳软骨,由此在外耳道内产生空气传导音。此外,也可根据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的按压方法,产生向耳软骨及助听器的两者的接触,在上述并存状态下使外耳道内产生空气传导音。这样,本发明的移动电话5101即便在t线圈5121断开的状态下也可被助听器的用户利用。

开关5121b用于通过开关5121a接通而使t线圈5121发挥作用时同时产生如上所述的软骨传导,防止与通常的t线圈所致的声音接听相比产生不协调感,并且在t线圈5121动作时防止多余的软骨传导所致的耗电。再者,为防止因误操作使得t线圈5121接通时的软骨传导的连动断开与故障混淆,优选构成为于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所显示的操作单元9的操作菜单上通常不出现用以接通t线圈5121的菜单,只要未依照特定次序有意地对操作单元9进行操作则不将t线圈5121接通。

图85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例55的移动电话5101的振动能量的分布的侧视图,其与图2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如图83所示,直接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通过插入弹性体5165b及5165a而保持在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上。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自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有效地传导至耳软骨,并且由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不直接接触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故难以传递振动。即,变成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能量集中在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而不向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分散的构造。

若通过图85进行具体说明,则由于振动能量集中在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故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表面的位置(1)及(2)(参照图中的圆圈数字1、2)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幅最大,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的中间的位置(3)(参照图中的圆圈数字3)上振动加速度及振幅略微变小。而且,按照位置(4)、位置(5)(参照图中的圆圈数字4、5)的顺序越远离位置(1)及(2),则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表面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幅变得越小。例如,距位置(1)及(2)分别为5cm以上的位置(5)的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表面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幅,变成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表面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幅的1/4以下(25%以下)。图85(a)表示将这种振动分布的移动电话5101触及右耳28而获得较佳软骨传导的状态,图85(b)表示将移动电话5101触及左耳30而同样获得良好软骨传导的状态。

如上所述的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能量集中在与外耳道入口部的耳软骨接触的假定部的特征并不限于图83至图85所示的实施例55,在若干已经说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出现。例如,实施例1~3、11~14、29~33、35、36、42~44、46~50、52、55系接触假定部的振动加速度或振动的振幅大于远离接触假定部的部分的振动加速度或振动的振幅的例,如下述那样的实施例29、30~33、42~43、46~50、52、55的结构中尤其显著,根据下述理由,以接触假定部为中心随着远离接触假定部,振动加速度、或振动的振幅单调减少。

再者,本发明中使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能量集中的接触假定部不从框体突出,形成为不妨碍移动电话使用的形状。进而,接触假定部位于自框体的上下中心轴且也自左右中心轴远离的位置上,变成适在与外耳道入口部的耳软骨接触的配置。具体而言,接触假定部位于移动电话的角部或角部附近的上边部或侧面部。换言之,根据上述配置结构,可获得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的良好结构。

如上述那样,在本发明中,不仅图83至图85的实施例55,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使振动能量集中在与外耳道入口部的耳软骨的接触假定部。若对该特征进行分类,首先,实施例29、实施例30、实施例31的变形例2、实施例32、实施例33、及实施例55是通过弹性体将接触假定部与移动电话框体之间隔离而实现该特征的第1例。实施例29、实施例30、实施例32、实施例33是通过避开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主振动方向由移动电话框体支承而使振动能量集中于接触假定部的第2例。实施例30、实施例31、及实施例47是通过减少接触假定部与支承该接触假定部的移动电话框体的接触面积,而使振动能量集中于接触假定部的第3例。实施例42至实施例44、实施例46及其变形例、实施例48至实施例50、实施例52、及实施例55是通过将振荡器的保持位置限定在接触单元附近而使振动能量集中在接触假定部的第4例。实施例46及其变形例、实施例48至实施例50、实施例52、及实施例55是通过使接触假定部的材质与移动电话框体不同而使振动能量集中在接触假定部的第5例。再者,可知上述分类中存在重复的实施例,上述分类的特征实际上可组合多个而采用。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例如,作为实施例55的变形例,也可构成为在图83(b)中表示剖面的弹性体5165b及5165a上分别设置较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剖面更大的孔,通过该孔而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保持在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该情况时,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也不与弹性体5165b及5165a直接接触,可防止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能量经由弹性体5165b及5165a而向移动电话5101的框体分散。

此外,上述实施例55是与图69所示的实施例46同样地,构成为使一个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两端的振动传递至左右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如实施例55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如图65的实施例42那样,对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单侧支承为悬臂构造的构造中应用图83的实施例55的保持构造。进而,如图77的实施例52那样,采用右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b及左耳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a的结构中,将它们分别支承为悬臂构造时,也可应用图83的实施例55的保持构造。

再者,如上所述,如图1至图7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3及图77的实施例52那样可独立控制右耳用及左耳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构造中,可阻止不与耳软骨接触的振动单元的振动。该情况时,在表示软骨传导单元5124触及右耳28的状态的图85(a)中,阻止软骨传导单元5126的振动时的振动能量的分布为位置(1)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幅最大,继而按照位置(3)、位置(2)、位置(4)、位置(5)的顺序振动加速度及振幅不断变小。相对于此,在表示软骨传导单元5126触及左耳30的状态的图85(b)中,阻止软骨传导单元5124的振动时的振动能量的分布为位置(2)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幅最大,继而按照位置(3)、位置(1)、位置(4)、位置(5)的顺序振动加速度及振幅不断变小。

[实施例56]

图8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201。再者,实施例56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保持方向以外,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在图83的实施例55中,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金属板2597系配置为与移动电话5101的正面平行,主振动方向是与gui显示单元3405正交的朝向。相对于此,在图86的实施例56中,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225的金属板2599系配置为与移动电话5201的正面垂直,其结果为与图65(c)所示的实施例42的第1变形例等同样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225的主振动方向变成与gui显示单元3405平行。实施例56的结构优选为与图85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将移动电话5201的角部(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的正面侧触及耳软骨后,与实施例42的第1变形例同样地,以角部的上表面侧轻微上顶的形式触及耳软骨来使用。再者,由于振动系集中在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故即便仅通过将角部(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的正面侧触及耳软骨也可获得充分的软骨传导。

此外,在图86的实施例56中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225的主振动方向是与移动电话5201的正面(包含gui显示单元3405)平行,故传递至移动电话5201的外表面中的占据大面积的正面及背面的振动成分较小。结果为可进而减小这些大面积部分产生的空气传导音所致的漏音。

再者,如上述图86的实施例56的朝向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225并不限于实施例56,此外,也可采用在图69的实施例46、图71的实施例46及图74的实施例49等其它实施例。

[实施例57]

图8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7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301。实施例57是构成为将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的驱动电路与向移动电话5301的各单元供给电源的电力管理电路一并作为单片的集中电力管理ic5303。

集中电力管理ic5303包含电力管理单元5353,基于电池5348的电源电压,分别向构成电话通信单元的数字基频单元5312、模拟基频单元5313及天线5345上连接的rf电路单元5322等供给规定的不同的电源电压。电力管理单元5353进而向相当于其它实施例所示的控制单元39等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相机单元5317(将其它实施例所示的背面主相机及视频电话用内置相机汇总图示)、显示单元5305的液晶显示装置5343及触控面板5368等分别供给规定的不同的电源电压。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与内存5337(将程序保持功能及数据写入保持功能汇总图示)协同而控制移动电话5301整体,并且经由存储卡5319(将扩展槽及卡汇总图示)及usb(注册商标)连接端子5320而可与外部设备进行信号收发。

电力管理单元5353向集中电力管理ic5303内部的控制单元5321、模拟前端部5336、视频电话扬声器5351用的放大器5341、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电荷泵电路5354等也分别供给规定的不同的电源电压。电荷泵电路5354是为了需要高电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而进行升压。

模拟前端部5336自集中电力管理ic5303外部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受理模拟声音信号,经由放大器5341而供给至视频电话扬声器5351,并且也向耳机插孔5313及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供给模拟声音信号。此外,模拟前端部5336将话筒5323所收集的用户的模拟声音信号传递至外部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

电荷泵电路5354与经由外设端子5355a及5355b而连接的外装电容器5355协动而进行升压动作,将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的驱动所需的电压供给至放大器5340。由此,来自模拟前端部5336的声音信号经由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及放大器5340而对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进行驱动。再者,作为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的功能的例子,有图8的实施例4所示的音质调整单元238及波形反转单元240、图82的实施例54所示的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等,但并不限于它们。

控制单元5321与集中电力管理ic5303外部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进行数字控制信号的收发,而进行电力管理单元5353的控制。此外,控制单元5321基于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指示控制模拟前端部5336,进行为驱动视频电话扬声器5351而将自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受理的模拟声音信号传送至放大器5341、或者传送至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的切换等。此外,模拟前端部5336也进行不将伴随切换的爆音输出至耳机插孔5313等的处理等。

进而,控制单元5321与集中电力管理ic5303外部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进行数字控制信号的收发,进行上述例示的音质调整、波形反转、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软骨传导均衡器等相关的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的控制。

如上述那样,在图87的实施例57中,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电路与电力管理电路一并构成单片的集成ic,故可直接进行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并且可集中地进行移动电话内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电源电压供给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电源电压供给,且也可集中地进行其控制。此外,也将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与电力管理单元一并设为单片的集成ic,由此也可集中地进行用于声频处理的控制与电力管理单元的控制。在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情况时,其驱动需要高电压,但如图87的实施例57那样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电路与电力管理单元一并构成为单片的集成ic,由此无须另外追加作为升压电路的芯片而可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进而,通过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特有的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也与电力管理一并设为单片的集成ic,也可集中地进行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声音信号控制。因此,仅通过向集成ic输入通常的声音信号而在集成ic上连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便可对移动电话赋予较好的软骨传导功能。

进而,通过将模拟前端部也与电力管理单元一并设为单片的集成ic,也可集中地进行声音信号输出的切换调整。具体而言,可集中地进行包含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功能的移动电话全体的功能相关的集成ic与应用程序处理器之间的数字控制信号的收发、及集成ic与应用程序处理器之间的模拟声音信号的收发。

如图87的实施例57那样,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电路与电力管理单元一并构成为单片的集成ic的电路构成可应用于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各种实施例。

[实施例58]

图8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401。再者,实施例58除了下述空气传导音所致的漏音的对策的结构以外,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88的实施例58中,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同样地,自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硬质材料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经由弹性体5165b及5165a而向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传递若干振动。由此,移动电话5401的外表面中的占据大面积的正面及背面振动,产生空气传导音所致的若干漏音。在图88的实施例58中,作为对这种漏音的对策是,除了gui显示单元3405及话筒23的部分以外通过弹性体5463覆盖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外表面。此时,弹性体5463是以与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一体化的方式粘结。再者,gui显示单元3405的部分变成开口部,以便不妨碍gui操作。此外,话筒23的部分是与图11的实施例5同样地,构成为不妨碍声音的空气传导的海绵状构造等的话筒护罩部467。

将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外表面覆盖的弹性体5463优选设为与弹性体5165b及5165a相同或近似的氯乙烯类、聚胺基甲酸酯类等的振动隔离材及缓冲材。由此,在图88的实施例58中,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硬质材料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经由弹性体5165b、5165a及弹性体5463而被包住后接触到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因此,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自身并不直接接触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

此外,弹性体5463并非如图11的实施例5的可装拆护罩而是以与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表面的大面积部分一体化的方式粘结,故通过其重量及弹性而将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表面的大面积部分的振动遍及其振幅的内外两方向予以抑制并且吸收振动能量。进而,与空气接触的移动电话5401的表面也产生弹性。通过它们,可缓和因传递至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引起的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弹性体5463的声频阻抗是与耳软骨近似,故自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向耳软骨的软骨传导良好。再者,弹性体5463对移动电话5401的框体表面的覆盖也作为移动电话5401与外部撞击时的保护体发挥作用。

[实施例59]

图8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9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501。再者,实施例59除了空气传导音所致的漏音的对策的结构以外,与图65所示的实施例42是共同的,故在图89(b)及图89(c)的剖视图中对与图65(a)及图65(b)的剖视图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此外,图89(a)的立体图与图88(a)的实施例58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89的实施例59中,自移动电话5501的侧面3807及上表面3807a向内侧延伸而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支承构造3800a的孔内,保持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端。因此,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从支承构造3800a经由移动电话5501的侧面3807及上表面3807a而传递至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移动电话5501的外表面中的占据大面积的正面及背面振动。而且,由此所致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带来的漏音较图86的实施例56的情况更大。然而,图89的实施例59中,与图88的实施例58同样地,作为这种漏音的对策,除了gui显示单元3405及话筒23的部分以外,通过弹性体5563覆盖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外表面。此时,弹性体5563是以与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一体化的方式粘结。再者,gui显示单元3405的部分变成开口部以便不妨碍gui操作。此外,话筒23的部分是与图11的实施例5同样地,构成为不妨碍声音的空气传导的海绵状构造等的话筒护罩部467。这些方面与图88的实施例58是同样的。

将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外表面覆盖的弹性体5563是与图88的实施例58同样地,优选氯乙烯类、聚胺基甲酸酯类等的振动隔离材及缓冲材。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图89的实施例59中,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表面的大面积部分的振动也通过覆盖的弹性体5563的重量及弹性而遍及其振幅的内外两方向而得以抑制,并且可吸收振动能量。进而,与空气接触的移动电话5501的表面也产生弹性。通过它们,可缓和因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引起的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弹性体5563的声频阻抗是与耳软骨近似,故自适于触及耳屏等的耳软骨的部位的上部角3824向耳软骨的软骨传导良好。此外,弹性体5563对移动电话5501的框体表面的覆盖也作为移动电话5501与外部撞击时的保护体发挥作用,这点也与图88的实施例58是同样的。

[实施例60]

图9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0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601。再者,实施例60除了空气传导音所致的漏音的对策的结构以外,与图69所示的实施例46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90的实施例60中,与图69的实施例46同样地,在移动电话5601的上部2个角上设有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而且,内侧兼做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两端的保持部,并且外侧兼做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而且,这些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可采用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硅氧系橡胶、硅氧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或如透明捆包片材等的通过合成树脂的薄膜将一层的气泡群分离密封而成的构造等)。

在图90的实施例60中,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的振动中的若干成分传递至移动电话5601的框体,移动电话5601的外表面中的占据大面积的正面及背面振动而产生空气传导音。然而,图90的实施例60中,作为对上述空气传导音所致的漏音的对策,是从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呈片状延伸出同材料的弹性体5663,使该弹性体5663覆盖除gui显示单元(与图88及图99的3405相同的部分)及话筒23的部分以外的移动电话5601的框体外表面。在图90的实施例60中,也与图88的实施例58及图89的实施例59同样地,弹性体5663是以与移动电话5601的框体一体化的方式粘结。再者,gui显示单元3405的部分变成开口部以便不妨碍gui操作。此外,话筒23的部分是与图11的实施例5同样地,构成为不妨碍声音的空气传导的海绵状构造等的话筒护罩部467。这些方面与图88的实施例58及图89的实施例59是同样的。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图90的实施例60中,移动电话5601的框体表面的大面积部分的振动通过覆盖的弹性体5663的重量及弹性而遍及其振幅的内外两方向而得以抑制,并且可吸收振动能量。进而,与空气接触的移动电话5601的表面也产生弹性。通过它们,可缓和因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振动所致的移动电话5601的框体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再者,弹性体5663对移动电话5601的框体表面的覆盖也作为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以外的部分的保护体而发挥作用。

[实施例61]

图9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1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701。再者,实施例61除了空气传导音所致的漏音的对策的结构以外,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是共同的,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在图91的实施例61中,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同样地,通过硬质材料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两端,且经由弹性体5165b及5165a而被支承在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上。该构造中,如图88的实施例58所示,若干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因自其正面及背面产生的空气传导音而产生漏音。在图91的实施例61中,作为对这种漏音的对策是,包括将包含电池等的移动电话5701的内部结构零件5748按压固定在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内面的螺固金属板等的按压固定构造5701h。由此,包括电池等的内部结构5748的重量与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一体化,框体的大面积部分的振动遍及其振幅的内外两方向而得以抑制,故可缓和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在图91的实施例61中,进而,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内的剩余空间是通过包含不织布等的吸音填充材5701i而填埋。由此,将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内的剩余空间细分化而防止框体内的空气的共振,从而缓和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在图91(c)中,为便于理解而将内部结构5748、按压固定构造5701h及吸音填充材5701i的填充简化后予以图示,但它们实际上具有复杂构造,按压固定构造5701h也不限于如图示那样将内部结构5748仅按压固定在移动电话5701的背面侧。再者,将移动电话5701的框体内的剩余空间细分化时,也可代替吸音填充材5701i的填充而在框体内侧设置间隔壁。

上述各实施例所示的本发明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上述图88至图90中,移动电话的外表面中的占据大面积的背面等部分,覆盖用的弹性体断面的厚度及框体剖面的厚度是图示为相同程度。然而,只要能保证框体强度,可使框体剖面的厚度尽可能薄,并且使覆盖框体的弹性体断面的厚度尽可能厚,如框体由弹性体构成那样进而提高漏音防止效果。此时,在框体内部设置剩余空间细分化用之间隔壁的结构对于保持强度而言也有利,且有助于使框体变薄。

此外,在图90所示的实施例60中,兼做保护体、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的两端的保持部及软骨传导单元的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是用相同材料与弹性体5663连续,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与弹性体5663可为分离后的零件,并非必须接触。此外,弹性体部5663a及5663b与弹性体5663也可通过不同材料构成。

进而,为简化的目的,图88至图90所示的实施例58至实施例60中,表示有移动电话框体的振动通过外部的弹性体而得以覆盖抑制的结构,在图91的实施例61中表示有移动电话框体的振动通过移动电话的内部结构的重量的按压固定而得以抑制的构成。然而,这些结构并不限于如实施例那样分别采用的情况,也可构成为将两者并用而自移动电话框体内部及外部抑制其振动。

[实施例62]

图9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2相关的立体图及侧视图,其是作为固定电话5800而构成。如图92(a)的立体图所示,固定电话5800包含电话机本体5801及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电话机本体5801上设置有显示单元5805、视频电话用相机5817、视频电话用的话筒5823、视频电话用的扬声器5851等。

图92(b)是表示固定电话5800的分机5881竖立在充电器5848上的状态。分机5881与图92(a)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相同,故而以相同标号进行图示。如图92(b)所示,无线呼入通话器或分机5881(以下以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为代表)包含形成平缓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5824,该软骨传导单元5824于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抵接于耳时,自然地纳入以外耳道口为底的耳的凹处,以较宽的面积接触耳软骨。无线呼入通话器(或分机)5881还包含与移动电话的实施例中所示的同样的呼出通话单元1423。

图92(c)是图示无线呼入通话器(或分机)5881的侧面,且表示如下的情况:于无线呼入通话器(或分机)5881抵接于耳30时,形成平缓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5824纳入以外耳道口为底的耳的凹处,以较宽的面积接触耳软骨。如图92(c)的侧视图所明示的那样,实施例62中,软骨传导单元5824形成为构成球面的一部分的形状。通常的接听器的触耳部为在耳前形成密闭空间而形成为凹面,但本发明的利用软骨传导的接听器反而形成为凸面,可实现与以外耳道口为底的耳的凹处良好融合的自然形状。

图93是实施例62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92相同的标号。此外,框图的结构与图29的实施例17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这些各部分相同的标号。而且,对于这些相同或共同的部分,若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进而,对于未附加相同标号的部分,例如视频电话用相机5817是对应于图29的移动电话1601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17,其功能基本上相同。此外,实施例62为固定电话,其系统与移动电话不同,但作为电话功能的基本方面相同,故图93中作为电话功能单元5845也表示相同的图示。电源单元也同样,电源虽不同但基本功能相同,故附加与图29相同的标号。再者,图93中图示有在电话机本体5801或充电器5848上放置无线呼入通话器(或分机)5881以进行充电的充电用接点1448a及1548a。

图94是实施例62及其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的侧剖视图,其表示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与形成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之间的关系。图94(a)是表示实施例62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的侧剖视图,在软骨传导单元5824的内侧固设有振动传导体5827,在该振动传导体5827上支承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d的中央单元。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d的两端可自由振动,其反作用经由振动传导体5827而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5824。

图94(b)是实施例62的第1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a的侧剖视图。实施例62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a的软骨传导单元5824为球面的一部分,而在第1变形例的软骨传导单元5824a中,其形状为钝角的圆锥(锥形)状。与实施例62的共同之处在于构成为,在软骨传导单元5824a的内侧固设振动传导体5827a,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e的中央单元。

图94(c)是实施例62的第2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b的侧剖视图。第2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b的软骨传导单元5824b的形状是与第1变形例同样地形成为钝角的圆锥(锥形)状。在图94(c)的第2变形例中,在软骨传导单元5824b的内侧固设振动传导体5827b,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f的一端。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f的另一端可自由振动,其反作用经由振动传导体5827b而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5824b。

图94(d)是实施例62的第3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c的侧剖视图。第3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c的软骨传导单元5824c的形状是与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同样地形成为钝角的圆锥(锥形)状。图94(d)的第3变形例中,将低音侧担当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g及高音侧担当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h以其振动面侧相接的方式分别直接贴附在软骨传导单元5824c的内侧。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g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h的振动直接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5824c。这样,通过互补地使用频率特性不同的多个软骨传导振动源,可改善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

在图94(b)至图94(d)的各变形例中是将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设为圆锥(锥形)状,通过以此方式构成,无论外耳道口的大小的个人差异,而可使得圆锥(锥形)的侧面吻合外耳道口,可实现自外耳道口全周的软骨传导。

[实施例63]

图9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3相关的剖视图,其是构成为立体耳机5981。图95(a)是立体耳机5981全体的剖视图,该立体耳机5981包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分别形成为圆锥(锥形)状的凸形状。而且,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的内侧,接触其振动面侧而分别贴附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i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j。该构造与图94(d)的实施例62的第3变形例基本共同。同样地,在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的内侧,接触其振动面侧而分别贴附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k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m。

图95(b)及图95(c)说明通过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设为圆锥(锥形)状的凸面,而可无论外耳道口30a的大小的个人差异地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吻合外耳道口30a,分别将实施例63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的部分放大而代表性地表示。图95(b)表示外耳道口30a比较小的个人使用立体耳机5981的情况,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的圆锥的相对前端部分接触外耳道口30a的四周。相对于此,图95(c)表示外耳道口30a比较大的个人使用立体耳机5981的情况,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的圆锥更深地进入外耳道,使得圆锥的相对根部的部分接触外耳道口30a的四周。然而,若考察图95(b)及图95(c)则明确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的圆锥进入外耳道口30a的深度对于软骨传导无较大影响,通过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设为圆锥状,可无论外耳道口30a的大小的个人差异而使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始终合适地接触外耳道口30a的四周。再者,关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也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同样地,无论外耳道口30a的个人差异而合适地接触外耳道口30a的四周。

再者,若如实施例63那样,利用一对的包含形成为圆锥形状的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及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输出装置作为立体声音频输出装置,则可左右夹住软骨传导单元而分别挤压于两耳的外耳道口,故可实现形成为圆锥形状的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与外耳道口的四周的适当接触。

再者,在实施例63中,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的圆锥与图94(d)的实施例62的第3变形例同样地以钝角构成,但根据需要构成为锐角也没有妨碍。该情况时,使前端为圆状,以无危险。此外,在实施例63中,是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上分别贴附两个频率特性相同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但也可如图94(d)的实施例62的第3变形例那样设为频率特性不同。此外,也可构成为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5926上分别设置一个压电双晶片元件。该情况时,除了直接贴附以外,也可构成为如图94(a)至图94(c)的实施例62及其变形例那样经由振动传导体进行支承。

上述各种本发明的特征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也可通过其它实施例进行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例62及实施例63中,作为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也可如上述其它实施例所示那样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等其它振动源代替压电双晶片元件。此外,上述实施例62是作为固定电话的接听器而构成,上述实施例63是作为耳机而构成,但上述特征的实施并不限定于此。即,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设为凸面的相关的各种特征也可作为例如耳机、或如上述其它实施例所示那样作为耳机而构成。再者,本发明的对于固定电话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62所示的特征,其它实施例中将移动电话等作为实施例而表示的各种特征也可适当地将这些特征作为固定电话的接听器而实施。

[实施例64]

图9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4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俯视图,其是作为移动电话6001而构成。再者,实施例64中除了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以下表述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保持构造以外,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是共同的,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需要则省略说明。

图96的实施例64是与图83的实施例55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为与gui显示单元3405正交的朝向,特征在于其保持构造。图96(a)是从正面观察实施例64的移动电话6001的立体图,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构造利用硬质材料使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及将它们连接的连接单元6027一体成形而成。而且,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的内侧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可将其振动直接传递至接触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的右耳软骨。进而,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支承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通过作为振动传导体的连接单元6027而也传递至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故通过使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接触左耳软骨也可获得软骨传导。

进而,上述硬质的一体成形构造是夹置乙烯系树脂、胺基甲酸酯类树脂等弹性体6065而安装在移动电话6001的壳体,硬质的一体成形构造不与移动电话6001的壳体直接接触。因此,弹性体6065作为振动隔离材及缓冲材发挥作用,缓和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向移动电话6001的壳体的传递。由此,可防止因移动电话6001的壳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使得附近的人听到接听音而可能产生困扰或者泄漏隐私。再者,弹性体6065传递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即便弹性体6065的角部的正面侧触及耳软骨,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

图96(b)是图96(a)的b1-b1剖面(从中央切开移动电话6001的状态的剖面)的移动电话6001的上部剖视图。图96(b)表示上部中央剖面的情况,可知为于一体成形构造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的内侧将设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子2525b一侧作为保持端而予以悬臂支承的情况。再者,详细构造的图示虽省略,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的内侧确保端子2525b及其连接空间及连接线取出槽,从而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

另一方面,根据图96(b)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另一端2525c为自由振动端,并且安装有惯性平衡块(惯性锤)6025。惯性平衡块6025通过增加另一端2525c的重量,利用惯性抑制另一端2525c的移动,其反作用用于增加因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而从保持端侧取出的振动能量。换言之,以惯性平衡块6025侧为支点,增加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保持端侧与硬质的一体成形构造一并振动的成分。

此外,根据图96(b)可知,连接单元6027的厚度薄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在移动电话6001的内部零件内迂回而呈天秤棒状地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连接。由此,可对适合配置在移动电话6001上部的内侧相机6017等进行布局。这样,连接单元6027的厚度只要能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的位置关系刚性地固定即可,也可为图96所示的构造以外的连接构造。此外,自作为振动传导体的功能面观察的连接单元6027的剖面积也较小即可,故就该点而言连接单元6027与移动电话6001内部的零件配置的关系的自由度较大。

图96(c)是俯视移动电话6001的外观图,露出有包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及将它们连接的连接单元6027的一体成形构造。此外,其两侧以被弹性体6065相夹的形态露出。图96(c)中以虚线表示有内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惯性平衡块6025及内侧相机6017、以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连接单元6027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6的交界线的相互关系。

图96(d)是图96(a)~(c)的b2-b2剖面的移动电话6001的上部侧剖视图。在侧剖视图中,也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024不与移动电话6001的壳体直接接触,夹置作为振动隔离材及缓冲材的弹性体6065而安装在移动电话6001的壳体中。

[实施例65]

图9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5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俯视图,其是移动电话6101。实施例65中除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及连接单元6127的形状及伴随而来的弹性体6165的形状不同以外,与图96的实施例64是共同的,故主要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根据图97(a)的立体图可知,实施例65中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及连接它们的连接单元6127以覆盖移动电话6101的上部的形状而由硬质材料一体成形。伴随于此,弹性体6165夹置在被该一体成形构造与移动电话6101的壳体上下相夹的位置上,使得两者不直接接触。

图97(b)是图97(a)的b1-b1剖面的移动电话6101的上部剖视图。b1-b1剖面是从中央切开移动电话6101的状态的剖面,故与图96(b)的实施例64的间基本上无差别,但在将b1-b1剖面平行移动而接近移动电话6101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情况时的剖面,根据图97(a)也可知是与图96的实施例64不同。再者,根据图97(b)可知,实施例65中将未设有端子一侧的端部2525c作为保持端而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悬臂支承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的内侧。另一方面,设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端子2525b的端部变成自由振动端,且安装有惯性平衡块6125。再者,详细构造的图示虽省略,但惯性平衡块6125的内侧确保端子2525b及其连接空间及连接线取出槽而被安装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这样,保持端与惯性平衡块安装端的选择并非实施例65所特有,实施例64中也可采用实施例65的安装方法,且也可为相反方法。

根据图97(b)可知,实施例65中,连接单元6127的厚度也薄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在移动电话6101的内部零件内迂回而呈天秤棒状地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连接。实施例65中,连接单元6127的宽度较宽而覆盖整个上表面,就强度方面而言,可使连接单元6127的厚度更薄。进而,可通过设计而使得连接单元6127构成为不仅覆盖上表面且覆盖正面侧及背面侧,可使强度更强,且可使连接单元6127的厚度更薄。

图97(c)是俯视观察移动电话6101的外观图,仅可见包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及将它们连接的连接单元6127的一体成形构造。再者,图97(c)中,也以虚线表示内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惯性平衡块6125及内侧相机6117、以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连接单元6127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的交界线的相互关系。

图97(d)是图97(a)~(c)的b2-b2剖面的移动电话6101的上部侧剖视图。实施例65的侧剖视图中,也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不与移动电话6101的壳体直接接触,夹置作为振动隔离材及缓冲材的弹性体6165而安装在移动电话6101的壳体中。

[实施例66]

图9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6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俯视图,其是移动电话6201。实施例66中也除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及连接单元6227的形状及伴随而来的弹性体6265的形状不同以外,与图96的实施例64或图97的实施例65是共同的,故主要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根据图98(a)的立体图可知,实施例66中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露出在外部,但在壳体内侧将这些零件连接的连接单元6227自外部不可见。伴随于此,弹性体6265从外部仅可看见由移动电话6201的壳体隔离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的部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与壳体不直接接触。因此,就外观而言,实施例66在外观上可认为与图83的实施例55是共同的。然而,如以下所说明的其内部构造不同。

图98(b)是图98(a)的b1-b1剖面的移动电话6201的上部剖视图。根据图98(b)可知,实施例66中,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之间是通过连接单元6227而在壳体内侧被连接。再者,连接单元6227不接触壳体内部。如实施例66那样,将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的振动传递至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的功能、及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刚性地一体化的功能,也可通过壳体内侧的连接单元6227而实现。

图98(c)是俯视观察移动电话6201的外观图,在移动电话6201上部的两角,分别可见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226及阻断它们的振动传递至壳体的弹性体6265。再者,图98(c)中也以虚线表示有内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惯性平衡块6225及内侧相机6217及连接单元6227的相互关系。

图98(d)是图98(a)~(c)的b2-b2剖面的移动电话6201的上部侧剖视图。实施例98的侧剖视图与图97(b)的实施例65之间基本无差别,但在将b2-b2剖面从移动电话6201的侧面向中央侧平行移动的情况时的剖面,根据图98(a)也可知,与图97的实施例65不同。

以上的图96至图98的实施例64至实施例66中,说明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设为与gui显示单元3405正交的朝向。然而,这些实施例中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朝向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设为与gui显示单元3405平行的方向(移动电话的上下方向)。关于它们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主振动方向的设定,就与图83的实施例55的关系而言,在图86的实施例56中已详细叙述。

[实施例67]

图9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6301。实施例67是将通过连接单元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刚性地连接的图98的实施例66的构造应用在图83的实施例55而成,由于其它方面是共同的,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与图83的实施例55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根据图99(b)可知,实施例67是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之间利用连接单元6327而在壳体内侧刚性地一体连接。此外,连接单元6327不与壳体内部接触。就该点而言,可认为实施例67与图98的实施例66是共同的。然而,就功能方面而言,图99的实施例67中,双层压电2525的振动分别直接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单就此点意味着由连接单元6327所致的振动传递路径变得冗长。

然而,如实施例67那样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之间无须传递振动的情况时,也利用连接单元6327将两者一体化的做法,对于向壳体的安装稳定化而言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一般为抑制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向壳体的振动传递,而使两者间的弹性体6365柔软或较厚,相对地,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的向壳体的保持变得不稳定。相对于此,如实施例67那样利用连接单元6327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刚性连接,可保持两者的相互位置,即便弹性体6365柔软或较厚也可使两者更稳定地安装在壳体中。

[实施例68]

图10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8相关的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6401。实施例68是将利用连接单元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刚性地连接的图97的实施例65的构造应用在图77的实施例52而成,由于其它方面是共同的,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与图77的实施例52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在图100的实施例68中,与图97的实施例65同样地,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6及将它们连接的连接单元6427是以覆盖移动电话6401的上部的形状而由硬质材料一体成形。此外,弹性体6465夹置在被该一体成形构造与移动电话6401的壳体上下相夹的位置上,使得两者不直接接触。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上以悬臂构造支承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的单侧而安装该组件,在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6上以悬臂构造支承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的单侧而安装该组件。与实施例77同样地,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可相互独立地控制。

图100的实施例68中,与图99的实施例67同样地,连接单元6427的第一意义在于:通过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326刚性地连接而保持两者的相互位置,即便弹性体6465柔软或较厚也可将两者更稳定地安装在壳体中。

在图100的实施例68中,进而经由连接单元6427将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的振动向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的方向传递,并且将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的振动向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6的方向传递。这样,在实施例68中,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6及连接它们的连接单元6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之中,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的振动与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的振动被混合。其结果,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与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产出彼此波形反转的振动时,一体成形构造之中相互的振动抵消,可抑制自一体成形构造整体传递至移动电话6401的壳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传导音。再者,即便在这种状态下,使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6的一方接触耳软骨时,直接保持的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或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的振动大于经由连接单元6427的振动,故其差分良好地传导至耳软骨。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不限定于各实施例的实施,也可在其它各种实施例中实施。例如,若将图100的实施例68变形而省略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q,则可进行基于图97的实施例65的实施。换言之,被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6支承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的振动也通过连接单元6427而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故即便将未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424接触右耳软骨,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根据该变形例可知,通过连接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保持并不限于如图97的实施例65那样在横长方向上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也可如上述图100的实施例68的变形那样在纵长方向上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p。它们为一例,也可依照移动电话内部的各种零件布局,以其它的各种形态及朝向配置并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

[实施例69]

图10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9的系统构成图及使用说明图。如图101(a)所示,实施例69是构成为包含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及具有软骨传导单元6524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移动电话系统,两者之间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通信系统的电波6585而近程通信。实施例69的移动电话系统与图27及图28的实施例16及图29的框图所示的实施例17共同之处较多。因此,实施例69的说明中对于外观是基于图27进行,对于内部结构是基于图29的框图进行,对于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101的实施例69与实施例16、实施例17不同之处在于,如上述那样可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近程通信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分是构成为可独立地发挥作用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可通过操作单元6509及显示单元6505而进行通常的移动电话的通话操作,其特征在于呼出通话单元及呼入通话单元。首先,关于呼入通话单元,是在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上部的角设置软骨传导单元6524,在其内部纵方向上悬臂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该点意味着实施例69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结构与图66的实施例43是共同的。另一方面,关于呼出通话单元,是在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下部的角附近设置接触型的骨传导话筒6523。而且,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是将软骨传导单元6524接触耳屏等的耳软骨,并且将骨传导话筒6523抵在頬骨或下颚骨上进行使用。

图101(b)是表示基于如图2(a)所示的要领,以显示单元6505朝向面颊的朝向将软骨传导单元6524接触耳屏等的耳软骨,并且将骨传导话筒6523抵在颊骨上的状态。再者,图101(b)中为表示上下的位置关系而图示有软骨传导单元6524及骨传导话筒6523,但如同图那样进行使用的情况时,它们位于背后,故实际上从正面无法看到。

另一方面,图101(c)是表示基于如图21(a)所示的要领,以显示单元6505朝向正面的朝向自侧面侧将软骨传导单元6524接触耳屏等的耳软骨,并且将骨传导话筒6523抵在颊骨的状态。实施例69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较小,故无论为如上所述的图101(b)或图101(c)的哪一形式,均可使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变成易握持方向而进行使用。再者,当基于图101(c)的要领进行使用时,若注意不让手指按在显示面6505上,则可防止面颊接触显示面6505而弄脏显示面6505的状况。再者,关于骨传导话筒6523,若改变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抵在脸上的角度,则也可一面将软骨传导单元6524接触耳屏等的耳软骨一面抵在下颚骨的上部。

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与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分别具有不同的电话号码故可相互独立地使用,接着说明近程通信的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与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协作。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因其大小而在待机状态下大多收纳在皮包之中,但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可轻松放入衬衫口袋等而始终不离身地携带。

两者的第一协作是,在如上所述的携带状态下,将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作为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来电振动器使用。即,在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有来电时,通过近程无线系统的电波6585将来电传递至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使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来电振动器作动,由此即便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在皮包等内也可以可靠地察觉到来电。再者,如下所述,实施例69中作为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来电振动器采用利用了偏心马达等的专用来电振动器,但也可如实施例13所示那样兼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作为来电振动器进行振动。

两者的第二协作是,在如上所述的携带状态下,将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作为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接听器而使用。即,当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有来电时,通过近程无线系统的电波6585将来电传递至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在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进行接听操作后,利用其软骨传导单元6524及骨传导话筒6523而进行通话。由此,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中可实现具有软骨传导的优势的通话。当然此时将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维持放在皮包等内的状态便可。

两者的第三协作是,在利用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进行视频电话时可将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作为接听器使用。视频电话时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远离脸部进行通话,故话筒远离口部且对象的声音也远离耳朵而自扬声器输出,就声频方面而言噪音的影响、隐私漏泄等不良状况较多。相对于此,若使用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作为接听器,则在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视频电话时,可实现具有软骨传导的优势的通话。以上的协作的细节将在下文叙述。

图102是实施例69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101相同的标号。如上述那样图102的框图中与图29的框图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这些各部分相同的标号。尤其是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在图29与图102中为相同结构。然而,图102中省略了部分结构。再者,为便于说明,在图29中在上方配置并图示的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在图102中被配置在下方进行图示。

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中有来电时,通过来自近程通信单元1446的电波6585而将来电传递至近程通信单元6546,控制单元6539以预先设定的通常移动电话来电通知用形态使来电振动器6525振动。此外,控制单元6539在显示单元6505上显示对在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来电。

当通过操作单元6509进行接听操作时,通过来自近程通信单元6546的电波6585将其意旨传递至近程通信单元1446,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控制单元239开始利用电话功能单元45的通话。由此,自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经由近程通信单元1446而向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近程通信单元6546传递接听音信号。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呼入通话处理单元6512对应于此而使软骨传导单元6524振动。另一方面,骨传导话筒6523收集的呼出通话音自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呼出通话处理单元6522经由近程通信单元6546而传递至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的近程通信单元1446。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对应于此,经由电话通信单元47而发送呼出通话音信号。

另一方面,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有来电时,控制单元6539也以预先设定的超小型移动电话来电通知用形态使来电振动器6525振动。此外,控制单元6539在显示单元6505上显示对于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来电。

通过操作单元6509进行接听操作后,控制单元6539开始利用电话功能单元6545的通话。由此,呼入通话处理单元6512根据电话通信单元6547所接收到的接听信号而使软骨传导单元6524振动。另一方面,基于骨传导话筒6523收集的呼出通话音,呼出通话处理单元6522经由电话通信单元6547而发送呼出通话音信号。

如上所述,无论何种来电均可通过改变来电振动器6525的振动形态进行设定而予以识别。此外,如上述那样显示单元6505上也显示有是何种来电。无论为何种来电,均可如上述那样通过操作单元6509的相同操作而开始接听。再者,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控制单元6539依照存储单元6537中存储的程序而动作。存储单元6537也可将控制单元6539的控制所必要的数据临时存储,并且也可存储各种测量数据及图像。电源单元6548向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的各单元供给必要的电源。

[实施例70]

图10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0的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601。实施例70的移动电话6601与图101及图102的实施例69的移动电话系统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103的实施例70与实施例69不同之处在于,可近程通信的软骨传导输出单元分并非构成为可独立发挥功用的移动电话,而是构成为形成移动电话6601的一部分且可分离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该点意味着实施例70的结构与图24的实施例13是共同的。以下具体地基于图103进行说明。

移动电话6601包含如图103(a)所示的移动电话下部6601a及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两者可分离。再者,移动电话下部6601a与移动电话上部6601b的结合分离有效利用面扣件、嵌合构造等适当的周知手段。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在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中,在移动电话6601上部的角设置有软骨传导单元6626而在其内部横长方向上悬臂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该构造的左右的朝向相反,与图65的实施例42共同。另一方面,关于呼出通话单元,是在移动电话6601上部的另一方的角附近设置接触型的骨传导话筒6523。上部用操作单元6609是用于分离移动电话上部6601b时进行接听操作等的构件,故如图103(a)那样结合在移动电话下部6601a时为防止误动作而使操作无效。

移动电话6601通常如图103(a)那样是以移动电话下部6601a及移动电话上部6601b结合的状态进行使用。此时,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及通常的话筒223变得有效,而骨传导话筒6523及通常的耳机213无效。该状态下的使用与其它移动电话的实施例是共同的。

实施例70的移动电话6601进而如图103(b)那样可将移动电话上部6601b自移动电话下部6601a分离而进行使用。此时,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中,骨传导话筒6523及上部用操作单元6609的操作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一并有效。此外,移动电话下部6601a中通常的耳机213也与通常的话筒223一并有效。再者,上述骨传导话筒6523、通常的耳机213及上部用操作单元6609的有效与无效的切换是如下述那样通过判断移动电话下部6601a与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为结合还是分离而自动地进行。这样,在图103(b)的状态下,移动电话下部6601a作为独立的通常的移动电话发挥作用,并且移动电话上部6601b是作为移动电话下部6601a的无线呼入呼出通话单元而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的图103(b)的状态下的使用可基于图101的实施例69而进行理解。即,经分离的移动电话上部6601b是与实施例69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同样地,第一,可作为移动电话下部6601a的来电振动器发挥作用,第二,可实现移动电话下部6601a维持放在例如皮包等内的状态下的软骨传导通话,第三,可实现移动电话下部6601a远离脸部的视频电话的软骨传导通话。软骨传导通话时,是与实施例69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同样地,将软骨传导单元6626接触耳屏等的耳软骨,并且将骨传导话筒6523抵在颊骨或下颚骨而进行使用。

如图103(b)所示,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上设有用在夹在衣服的口袋的口等的夹具6601c。该夹具6601c在与移动电话下部6601a的结合状态下,收纳在收纳凹部6601d内,如图103(a)所示那样自外部看不到。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上进而设有一对的充电接点6648a,在结合状态下与移动电话下部6601a的副充电接点1448b接触。在图103(a)的结合状态下,移动电话下部6601a进行充电时经由副充电接点1448b与充电接点6648a的接触而对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一并进行充电。此外,副充电接点1448b与充电接点6648a的接触及非接触系利用在上述移动电话下部6601a与移动电话上部6601b的结合及分离的判断,自动切换骨传导话筒6523、通常的耳机213及上部用操作单元6609的有效与无效。

图104是实施例70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102相同的标号。图104中与图102的实施例69的框图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这些各部分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图104的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与图102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不同的第一点,在于自充电接点6648a对电源单元6648进行充电。第二点在于,设有上部用操作单元6609,且如上述那样将分离时的接听操作传递至控制单元6639。再者,控制单元6639基于充电接点6648a的状态而判断是接触状态还是非接触状态,在判断为接触状态的状态下即便操作上部用操作单元6609,控制单元6639也将此设为无效而不予以接受。第三点在于,移动电话上部6601b上并无独立发挥作用的电话功能单元,而是置换为用在移动电话上部6601b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6645。第四点在于,如上述那样判断充电接点6648a为接触状态的状态下,控制单元6639使呼入呼出通话单元6645的骨传导话筒6523无效。

图104的移动电话下部6601a与图102的通常的移动电话1601不同的第一点在于,电源单元1448经由主充电接点1448a而自外部的充电器被充电时,其一部分可经由副充电接点1448b而供给至移动电话上部6601b的充电接点6648a。第二点在于,在判断副充电接点1448b为接触状态的状态下,控制单元239将电话功能单元45的通常的耳机213设为无效。

[实施例71]

图10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1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701。实施例71的移动电话6701与图103及图104的实施例70的移动电话6601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105的实施例71与实施例70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移动电话有效利用上部以及下部的分离,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设在上部的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难以传递至下部。以下具体地基于图105进行说明。

如图105(a)所示,实施例71的移动电话6701是与实施例70同样地包含移动电话下部6701a及移动电话上部6701b,两者可分离。移动电话上部6701b中在移动电话6701上部的左角设有硬质的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在其内部横长方向上悬臂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进而,移动电话上部6701b中在移动电话6701上部的右角设有硬质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的间是通过同一材料的硬质连接单元而一体连接,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受到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也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该点意味着,实施例71与图96至图99的实施例64至实施例67是共同的。图105中为避免繁杂而并未图示,但作为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连接的连接单元,可适当地采用图96至图99的连接单元6027、6127、6227及6327的构造或类似的构造。再者,实施例71的移动电话上部6701b上并未设置骨传导话筒。

实施例71中,如图105(a)所示移动电话下部6701a的上端固定有弹性体6765,由此移动电话上部6701b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振动难以传递至移动电话下部6701a。弹性体6765的意义与图96至图99的实施例64至实施例67的弹性体6065、6165、6265及6365是相同的。再者,在实施例71的情况时,着眼于结合部分的单侧为弹性体6765,可利用其弹性而构成面扣件。例如,如图105(b)的部分剖视图所示,在移动电话上部6701b侧的结合面设有复数的茸状突起6701c,在对置的弹性体6765侧的面的分别对应的场所设有多个较小的孔6765a。再者,孔6765a的口径系设定为小于茸状突起6701c的头的部分且大于根部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构成,茸状突起6701c抵抗弹性体6765的弹性而分别嵌入孔6765a,则移动电话上部6701b与弹性体6765可结合。再者,图105(b)所示的面扣件构造原理上也可利用于弹性体6765与移动电话下部6701a之间的固定。然而,该情况时,应设在移动电话下部6701a上表面的茸状突起的头并非如图105(b)的平滑的球状,而是设为例如锐利三角锥、一旦陷入弹性体6765的孔则不会脱出的所谓“嵌固”的构造。

图105(c)表示移动电话上部6701b自移动电话下部6701a分离后的状态。根据图可知,副充电接点1448b是设于弹性体6765的表面。再者,图105(c)中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105(b)所示的茸状突起6701c及孔6765a的图示。实施例71中,移动电话上部6701b处于分离的状态时,接听系使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的任一个接触耳软骨,而呼出通话时则与图105(a)的结合状态同样地,使用移动电话下部6701a的通常的话筒223。视频电话时是将通常的话筒223设为视频电话模式而进行使用。再者,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并非固定为右耳用或左耳用故可任意地接触耳软骨。此外,也可并非任一方的软骨传导单元而是有效利用两者,接触耳软骨的两处而进行使用。

图106是实施例71的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105相同的标号。图106的框图中与图104的实施例70的框图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与这些各部分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06与图104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呼出通话处理单元及骨传导话筒。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定为各实施例特有,各个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则可适当地变形而有效利用、或者组合而有效利用。例如,实施例69至实施例71所示的骨传导话筒也可通过收集空气传导音的通常的话筒构成。此外,实施例70中,也可与实施例71同样地省略骨传导话筒。相反,实施例71中也可采用骨传导话筒。此时,优选为在右用软骨传导单元6724与左用软骨传导单元6726所夹的移动电话上部6701b的中央配置骨传导话筒。该情况时,软骨传导单元与骨传导话筒接近,故也可采用将骨传导话筒抵在耳后的骨,将软骨传导单元如图33的实施例20、图37的实施例24那样抵在耳软骨内侧的使用方法。

此外,实施例69至实施例71的软骨传导单元是构成为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如其它实施例所示的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此外,实施例70中是在移动电话上部的角部的一方支承软骨传导振动源,并且在另一方配置骨传导话筒,但在移动电话上部的两角部分别设有右耳用及左耳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时,骨传导话筒优选为配置在这些一对的软骨传导振动源所夹的移动电话上部中央。

进而,作为实施例70或实施例71的移动电话下部向移动电话上部的充电机构,并不限定于如实施例所示的电动接点,例如也可构成为电磁感应型的无接点充电。

再者,实施例71中,弹性体6765系固定在移动电话下部6701a侧,移动电话上部6701b可安装于该弹性体6765上或自该弹性体6765脱离,但并不限于这种实施。例如,也可与实施例71相反地,构成为将弹性体6765固定在移动电话上部6701b侧,使移动电话下部6701a的一方可安装于弹性体6765或自该弹性体6765脱离。

[实施例72]

图10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2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801。实施例72是与图87的实施例57同样地,将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的驱动电路构成为与向移动电话6801的各单元供给电源的电力管理电路一并作为单芯片的集中电力管理ic5303。图107的框图与图87的框图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再者,实施例72的移动电话6801并非如实施例70、实施例71那样将软骨传导单元设为可分离,而是如例如图97的实施例65那样将软骨传导单元6124、6126固定在移动电话本体上,在其上保持双层压电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525。因此,在视频电话时软骨传导单元离开耳,取而代之的是自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351产生空气传导音。

图107的实施例72与图87的实施例57不同之处在于,向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控制及伴随于此的控制的结构。具体而言,电荷泵电路5354系经由开关电路5354a而连接到电力管理单元5353,并通过控制单元5321而对开关电路5354a进行接通断开,由此进行供电控制。即,向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是通过对应来电信号或呼叫信号接通开关电路5354a而开始,并且通过回应通话的挂断操作断开开关电路5354a而停止。此外,与开关电路5354a的断开连动地,自控制单元5321向电荷泵5354供给的一对的相位反转时钟(3)也停止。

再者,在电荷泵电路5354的接通断开时过度的电压不稳定,因此导致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产生爆音。为防止该爆音,在放大器5340与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之间插入弱音器电路5340a。而且,通过控制单元5321的控制,在电荷泵电路5354的接通断开前将弱音器电路5340a接通规定时间,使得放大器5340的电压变动不会传递至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弱音器电路5340a持续较电荷泵电路5354的稳定所必须的时间更长若干的时间接通,在充分估计电压稳定的定时断开而释放弱音器。通过这种弱音器电路5340a的接通断开,可防止电荷泵电路5354的接通断开时产生爆音,并且电荷泵电路5354无爆音地变成供电状态而可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

图108是表示向实施例72的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控制的定时图。图108(a)是接通来电电话时的定时图,自待机状态至有来电的定时t1,首先将弱音器电路5340a接通。于是压电双晶片5325在变成不会受到放大器5340的电压变动的影响的状态的定时t2将开关电路5354a接通,开始自电力管理电路5353向电荷泵电路5354供电,并且也开始来自控制单元5321的相位反转时钟(3)的供给。如图108(a)的斜线部概念性所示那样,电荷泵电路5354自上升至到达规定的电压为止的过渡期内输出电压并不稳定。弱音器电路5340a以充分覆盖该过渡期的时段接通而持续弱音器状态,且在电压的稳定充分估计的定时t3断开,由此释放弱音器。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无论何时进行接听操作均可为能够软骨传导通话的准备状态。有来电信号的时刻进行这种动作,是由于也假设极其迅速地进行接听操作的情况,通话开始时使双层压电元件5325可靠地处于驱动状态。

继而,若在任意的定时t4进行接听操作则开始通话。而且,若在定时t5进行通话挂断操作,则响应于此首先将弱音器电路5340a接通。然后,压电双晶片5325于不会受到放大器5340的电压变动的影响的状态的定时t6将开关电路5354a断开,断开自电力管理电路5353向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并且也停止自控制单元5321的相位反转时钟(3)的供给。如图108(a)中以斜线部概念性所示那样,电荷泵电路5354即便在功能停止时的过渡期内输出电压也不稳定。弱音器电路5340a以充分覆盖该过渡期的时段持续接通,在可估计稳定停止的定时t7断开。由此,即便在电荷泵电路5354的断开时也可防止自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产生爆音等。

图108(b)是拨打电话时的定时图,在定时t1开始选择电话簿数据或通过手动输入开始拨号输入操作。在该时刻,实际上由于并不知晓是否拨打电话故保留对电荷泵5354的供电。拨号输入操作结束后在任意的时刻t2进行呼叫操作时,响应于此首先将弱音器电路5340a接通。而且,与图108(a)同样地,压电双晶片5325在变成不受放大器5340的电压变动的影响的状态的定时t3将开关电路5354a接通,开始自电力管理电路5353向电荷泵电路5354供电,并且也开始自控制单元5321的相位反转时钟(3)的供给。弱音器电路5340a是与图108(a)同样地在充分估计电压稳定的定时t4断开。而且,对应于呼叫,对象侧通过接听操作而在定时t5开始通话。自呼叫直至对象接听操作为止的时间足够长,故若响应呼叫操作而进入电荷泵电路5354的上升处理,则如图108(b)所示,可以可靠地期待通话开始时可靠地使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处于驱动状态。再者,存在即便因呼叫操作使得压电双晶片5325为驱动状态但只要对象未进行接听操作则通话不会开始,而若自对象进行接听操作后使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上升则来不及的情况,故不等待通话的成立而将压电双晶片5325设为驱动状态。

继而,若在定时t6进行通话挂断操作,则响应该操作而与图108(a)同样地,首先将弱音器电路5340a接通。然后,压电双晶片5325在变成不受放大器5340的电压变动的影响的状态的定时t7将开关电路5354a断开,断开自电力管理电路5353向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并且也停止自控制单元5321的相位反转时钟(3)的供给。弱音器电路5340a与图108(a)同样地以充分覆盖电荷泵电路5354的功能停止时的过渡期的时段持续接通,在可估计稳定停止的定时t8断开。由此,与图108(a)的情况同样地,在电荷泵电路5354的断开时也可防止自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产生爆音等。再者,存在即便如上述那样进行呼叫操作而对象不进行接听操作的情况,此时通话未成立地进行挂断操作。该情况时将图108(b)理解为自呼叫操作t2至挂断操作t6之间所图示的t5至t6的通话状态不存在。

图109是图107及图108所示的实施例72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109的流程为主要说明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控制的功能,抽出以关联功能为中心动作来图示。因此,在实施例72中,也存在一般的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09的流程中并未表述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动作。图109的流程通过接通移动电话6801的主电源而开始,在步骤s302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并且开始显示单元530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304中,将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306。这样,实施例72的移动电话6801先将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断开后启动。

在步骤s306中,检测来电的有无,若有来电则转移到步骤s308,检测是否为视频电话的来电。而且,若并非视频电话则转移到步骤s310,指示利用弱音器电路5340a开始规定时间弱音。继而转移到步骤s312,指示电荷泵电路5354的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314。再者,步骤s310及步骤s312是为便于理解而作为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功能进行说明,但实际上构成为该规定时间的弱音及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接通的时序控制是由集中电力管理ic5303的控制单元5321承担。该情况时,步骤s310中仅自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向控制单元5321指示接通电荷泵电路5354,而转移到步骤s314。

在步骤s314中,检测是否进行了接听操作,若未探测到操作则返回至步骤s306,若持续来电则重复执行步骤s306至步骤s312。再者,该情况时若已指示规定时间的弱音及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接通,则省略步骤s310及步骤s312。另一方面,当步骤s314中探测到接听操作时转移到步骤s328的通话处理。

另一方面,步骤s306中未探测到来电时转移到步骤s316。此外,步骤s308中探测到视频电话的来电时转移到步骤s318而进行视频电话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316。步骤s318的视频电话处理相当于自视频电话开始直至通话及其挂断为止的处理。因此,从步骤s318转移到步骤s316即是视频电话挂断之时。再者,视频电话处理也包含自空气传导扬声器产生通话中的对象的声音的处理。这样,在探测到视频电话的情况时,由于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与耳软骨隔开而使用,故从一开始便不进行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

在步骤s316中,检测是否进行了拨号输入操作,若有输入操作则进入步骤s320检测是否进行了呼叫操作。若有呼叫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322而检测是否为视频电话的呼叫。然后,若并非视频电话则转移到步骤s324,指示利用弱音器电路5340a开始规定时间弱音。继而转移到步骤s326,指示接通电荷泵电路5354而转移到步骤s328。再者,与步骤s310及步骤s312同样地,构成为与步骤s324及步骤s326相关的时序控制是由集中电力管理ic5303的控制单元5321承担。

另一方面,步骤s316中未探测到拨号输入时、或步骤s320中未探测到呼叫操作时转移到步骤s336。此外,步骤s322中探测到视频电话的来电时转移到步骤s338,进行视频电话处理且转移到步骤s336。在步骤s338的视频电话处理的情况,相当于对象的接听操作等待处理及基于接听操作的视频电话开始直至通话及其挂断为止的处理。因此,自步骤s338转移到步骤s336是视频电话的通话挂断之时、或对象无接听操作而挂断呼叫之时。再者,在步骤s338的视频电话处理中,与步骤s318同样地,通话中的对象的声音自空气传导扬声器产生,自最初不进行对电荷泵电路5354的供电。

在步骤s328中,进行基于步骤s314的接听操作或步骤s320的呼叫操作的通话处理。具体而言,步骤s328的通话处理包含在经由步骤s314的情况时意味着通话中的功能,每隔规定时间转移到步骤s330而探测有无挂断操作的管理。这样,只要无步骤s330的挂断操作则重复执行步骤s328及步骤s330。另一方面,在经由步骤s320的呼叫操作的情况时,意味着对象的接听操作等待功能及接听操作后的通话中的功能。而且,该情况时也每隔规定时间转移到步骤s330而检测有无挂断操作。再者,此时对象不进行呼入通话处理而在步骤s330中探测到挂断操作时,在步骤s328中最终仅进行对象的接听操作等待功能。

步骤s330中探测到挂断操作时转移到步骤s332,指示利用弱音器电路5340a开始规定时间弱音。继而转移到步骤s334,指示电荷泵电路5354的断开且转移到步骤s336。再者,与步骤s310及步骤s312等同样地,构成为与步骤s332及步骤s334相关的时序控制是由集中电力管理ic5303的控制单元5321承担。

步骤s336中检测主电源是否已断开,若未探测到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306,之后重复执行上述一系列流程,直至探测到主电源断开为止。而且,若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结束流程。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定为各个实施例特有,各个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便可适当地变形而有效利用、或者组合而有效利用。例如,实施例72采用电荷泵电路作为用于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升压电路,此为较佳的选择,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适当地采用其它升压电路。

[实施例73]

图1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3相关的立体图,其是移动电话6901。实施例73就外观而言与图83所示的实施例55共同之处较多,内部结构及功能是与图8及图10所示的实施例4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与这些实施例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

图110的实施例73与实施例55或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如从正面观察的立体图的图110(a)所示,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被配置在移动电话6901的下方右角附近。实施例73中,由于配置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及向该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传递振动的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移动电话6901的上部就空间而言并无余量。因此,实施例73中,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被配置在以显示画面6905为中间而与软骨传导单元5124及5126为相反侧的移动电话6901的下方右角附近。

进而,在实施例73中,设有包含用于以光通知电话、邮件的来信的led等的显示灯6965,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被配置在该显示灯6965附近。而且,视频电话中通过使显示灯6965不规则闪烁,使得视线朝向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由此,对象的视频电话的显示单元所显示的脸部的视线系朝向正面。该点将进一步叙述。再者,图110(b)系移动电话6901的背面立体图,其表示背面主相机6955的配置。

实施例73的移动电话6901如图110(c)所示是以显示画面6905的长边为水平的方式横握使用。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在图110(a)中被配置在移动电话6901的下方右角附近,故若如图110(c)那样横握,则变成了位于右上部的角。由此,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为自右上方以自然角度拍摄视频电话中的用户的脸部。此外,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如图110(c)那样配置为与显示画面6905的长边垂直的方向变成拍摄图像的上下方向。而且,显示画面6905上显示对象侧也为横握视频电话的情况时的对象的脸部。关于自己的脸部,在横握状态的对象的移动电话的显示画面上是与图110(c)同样地显示。纵握时与横握时的图像是构成为通过通常加速度传感器49的重力加速度探测而探测保持姿势,自动地使图像的朝向旋转90度,实施例73是以此方式构成,故在视频电话模式下如上所述的加速度传感器49的图像旋转功能停止。再者,当对象的移动电话并非横握时,自己的脸部变成将画面左右切割后的纵长图像而显示在对象的移动电话的显示单元上。此外,当对象的移动电话并非横握时,显示画面的长边方向变成图像的上下方向,故对象的脸部直接为横向显示。因此,如下所述并非横握时的移动电话的图像以自动旋转90度后的状态显示在显示画面6905上。此时对象的脸部作为纵长图像而显示在中央,故显示画面6905左右变成什么也不显示的空白空间。该空白空间可用于显示数据。视频电话的自身的声音是由话筒6923收集,对象的声音系自扬声器6951输出。

此时,如上述那样显示灯6965不规则地闪烁(例如每次在0.5秒左右内闪烁数次为一组,一分钟内不规则地点亮数组)。通常视频电话为看着显示画面6905的对象的脸部而进行,该点意味着视线并不朝向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因此,对象的画面也为视线并不看对象的状态。相对于此,通过上述不规则闪烁使得视线移动至显示灯6965,则视线会朝向附近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可获得对象的画面中视线朝向对象的效果。

图110(d)表示将显示画面6905分割,在右侧画面6905a显示对象的脸部,并且在左侧画面6905b监控显示背面主相机6955拍摄的图像的状态。而且,构成为将监控显示的图像与通过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而拍摄的自己的脸部一并发送至对象。由此,可将自己看到的风景等与自己的脸部一并发送至对象而进行视频电话的对话。

图111是表示如上所述的实施例73的各种视频电话模式的立体图,图111(a)是与图110(d)相同,故该模式为在右侧画面6905a显示对象的脸部,并且将左侧画面6905b监控显示的背面主相机6955的拍摄图像发送至对象。

相对于此,图111(b)的模式为在右侧画面6905a显示对象的脸部,并且在左侧画面6905b显示自对象发送给来的图像。图111(a)、与图111(b)的模式是根据与通话中的对象的协商而相互操作移动电话进行切换。再者,收发的图像不仅可为动画也可为静止图像。此外,当收发的图像数据量较多时,在收发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期间,暂停相互的脸部的图像数据而以时分方式发送图像。

再者,如下述那样发送自己的脸部及自身看到的风景等时画质会下降,也可将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与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的图像合成而发送。该情况时,对于并不对应于双画面的图像收发的移动电话也可发送自己的脸部及自身看到的风景等。

图111(c)表示在右侧画面6905a显示对象发送来的风景等的图像,并且在左侧画面6905b监控显示应发送至对象的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的状态。该情况时,可一面交换相互看到的风景等一面进行视频电话。

图112是表示实施例73的视频电话处理的流程图,可理解为图10所示的实施例4的步骤s36的视频电话处理的细节。视频电话处理开始后,在步骤s342中在显示画面6905上显示将移动电话6901横握使用的内容的建议。该显示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流程立即进入步骤s346,将扬声器6901接通。而且,步骤s348中通知将移动电话6901横握使用的建议。通知开始的同时流程立即进入步骤s349,停止依据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9探测的移动电话6901的姿势进行的图像的自动旋转功能。继而进入步骤s350,检测对象的移动电话是否应对横握位置。然后,若不应对横握则进入步骤s352,将接收图像的显示旋转90度使得横握时对象的脸部正立可见,并转移到步骤s354。若为对应横握的机种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354。

在步骤s354中,将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接通,在步骤s356中将话筒6923接通。然后,在步骤s358中检测是否为使用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及背面主相机6955的两者的“2相机模式”。模式可预先手动设定,也可在视频电话途中变更。若并非“2相机模式”,则在步骤s360中将背面主相机6955断开。若原本断开则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继而,将显示画面6905设定为全画面显示,并且在步骤s364中进行图像的收发处理。该处理是与通常的视频电话相同,以处理的单位时间大小执行处理。

若步骤s364的处理结束则进入步骤s368,基于简单的随机数处理等检测是否到了使显示灯6965随机点亮的时间。而且,若到了点亮时间则在步骤s370中,指示用于吸引用户关注使其视线感应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的1组led点亮,并转移到步骤s372。若未到点亮时间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372。另一方面,在步骤s358中若探测为“2相机模式”则进入步骤s374,将背面主相机6955接通而进入步骤s376的“2相机模式”处理,该处理结束后转移到步骤s372。步骤s376的“2相机模式”处理的细节在下文叙述。步骤s372中检测视频电话是否执行了挂断操作,若无操作则返回至步骤s358。之后重复执行步骤s358至步骤s376,直至有挂断操作为止。该重复过程中也可对应模式变更。另一方面,步骤s372中探测到挂断操作时结束流程,进行至图10的步骤s38。

图113是表示图112的步骤s376的“2相机模式”处理的细节。流程开始后,步骤s382检测是否为合成动画模式,若为合成动画模式则进入步骤s384将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与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合成,在步骤s386中指示发送合成图像。进而在步骤s388中指示全画面显示,步骤s390中指示显示收到的合成图像并转移到步骤s404。另一方面,步骤s382中未探测到合成动画模式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392。

在步骤s392中,指示双画面显示,并且在步骤s394中指示发送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的图像。进而,在步骤s396中指示于右侧显示画面6905a显示收到的对象的脸部的图像并转移到步骤s398。在步骤s398中,检测是否为发送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的模式,若为该模式则在步骤s400中指示在左侧显示画面6905b上监控显示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并且发送至对象的移动电话。然后,转移到步骤s404。

另一方面,在步骤s398中确认并非发送背面主相机6955的图像的模式的情况时,意味着是接收对象图像的模式,故进入步骤s402,指示在左侧显示画面6905b上显示收到的对象的背面主相机的图像,并进入步骤s404。步骤s404中检测是否到了使显示灯6965随机点亮的时间,若到了点亮时间,则在步骤s406中指示显示灯6965的醒目闪烁并转移到步骤s408。若未到点亮时间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408。其主旨是与图112的步骤s368及步骤s370相同。

步骤s408中检测是否进行了“2相机模式”的视频电话的结束变更,若无操作则返回至步骤s382。之后重复步骤s382至步骤s408,直至进行了结束操作为止。该重复过程也可对应模式变更。另一方面,在步骤s408中探测到结束操作时结束流程,进行至图112的步骤s372。

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本发明的各种优点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享受。进而这些特征可在各种实施例中替换或组合而进行有效利用。例如,图112及图113所示的流程图也可采用在图109所示的实施例72的步骤s318及步骤s338的视频电话处理。

再者,先前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是以与矩形的显示画面6905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为拍摄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相对于此,上述实施例73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是如图110(c)那样以与显示画面6905的长边垂直的方向为拍摄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为避免基于该状况的显示图像旋转的混乱,在实施例73中,若设定为视频电话,则通过图112的步骤s349停止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显示图像的自动旋转功能。而且,通过步骤s350及步骤s352由通常的移动电话进行对象的视频电话时,系使显示图像旋转90度。然而,防止因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以与显示画面6905的长边垂直的方向为拍摄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所带来的混乱的防止对策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构成为有效利用加速度传感器49的显示图像的自动旋转功能,基于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的上下方向自通常偏移90度的信息的有无,将自动旋转功能的显示图像的朝向校正90度。进而,也可构成为将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6917与先前同样地以与矩形的显示画面6905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为拍摄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视频电话时通过显示图像的自动旋转功能而始终旋转90度。

此外,实施例73利用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软骨传导单元5124的振动源的情况时,也可如实施例4所说明的作为冲击传感器发挥作用,故可构成为,视频电话中的主相机图像发送模式与接收模式的切换是通过探测横握移动电话6901的人用食指等对软骨传导单元5124的轻触冲击而进行。进而,实施例13、实施例17中软骨传导单元是作为来电振动器发挥作用,同样地实施例73的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也可作为通知用的振动单元兼用。例如没过一分钟使软骨传导单元5124或5126进行规定的振动,由此可构成为向横握移动电话6901的手传递视频电话的时间经过。

[实施例74]

图1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4相关的框图,其是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实施例74是以基于图79及图80研讨的移动电话的实测数据及耳的构造的考察、及基于此所构成的图82的实施例54的频率特性修正单元(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及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的研讨等为基础。此外,构成上而言,是与对应于图87的实施例57或图107的实施例72的集中电力管理ic5303的模拟前端部5336、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电荷泵电路5354及放大器5340的功能相关。因此,其构成的含义的细节可参照它们的记载而理解,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14的实施例74提供一种通过通常的移动电话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及电力管理电路7053而可控制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具体而言是构成为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与作为等效电路的电容器一并图示)及其驱动电路7003。驱动电路7003基本上系用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驱动放大器,其中内置有作为频率特性修正单元的模拟声频处理电路7038,仅通过连接通常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声音输出便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而以较佳频率特性进行驱动。

具体而言,将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扬声器用模拟输出单元7039a差动输出的模拟声音信号输入至模拟输入放大器7036,经过模拟声频处理电路7038而自模拟输出放大器7040a及7040b输出,差动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再者,驱动电路7003由于内置有用于模拟输出放大器7040a及7040b的升压电路7054(具体而言包含电荷泵单元电路),故可通过将通常的电力管理电路7053的输出电压(2.7~5.5v)自电源输入单元7054a作为电源电压输入而进行驱动。

模拟声频处理电路7038具有与图82的实施例54的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相同的功能,并且作为自动减少咔哒音、爆音的启动序列电路发挥作用。此外,除了软骨传导均衡器5038、软骨传导低通滤波器5040的频率特性的修正一样地设定的情况时以外,也可根据耳朵年龄等进行自定义设定或调整。

[实施例75]

图1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5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5是与实施例74同样地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由于共同部分较多,故对于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不同之处在于,图114的实施例74是由全模拟电路构成,相对于此图115的实施例75中,驱动电路7103采用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

然而,驱动电路7103的输入与输出是与实施例74同样地设为模拟,输入模拟信号通过da转换电路7138a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输入至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并且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的数字输出通过da转换电路7138b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传递至模拟输出放大器7040a及7040b。再者,向驱动电路7103的输入并非差动,而是输入来自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模拟输出7039b的模拟声音信号。是否以差动进行输入并非实施例74及75分别特有的事项,故根据与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连接的状况适当地构成即可。

[实施例76]

图1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6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6是与实施例74、75同样地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由于共同部分较多,故对于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16的实施例76与实施例74或75的不同之处在于,来自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数字输出单元(i2s)7039c的数字声音信号输入至驱动电路7203。而且,向与实施例75相同的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中通过输入单元7236而直接输入来自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数字声音信号。

再者,来自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的数字输出是通过da转换电路7138c转换为模拟信号后传递至模拟输出放大器7240a,并且通过模拟输出放大器7240b反转后,差动地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再者,如实施例76那样通过模拟输出放大器7240b对da转换电路7138c的模拟输出进行反转、或者如实施例75那样输出通过da转换电路7138b自身反转后的两个模拟信号并非实施例75及76分别特有的事项,可选择适当的结构。

[实施例77]

图1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7相关的框图。实施例77是与实施例74至76同样地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由于共同部分较多,故对于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17的实施例77与实施例74至76的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电路7303是由全数字构成。因此,来自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数字输出单元(i2s)7039c的数字声音信号是通过输入单元7236而直接输入至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并且来自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的数字输出系传递至d级输出放大器7340a及7340b。

振动源模块7313是通过与如实施例77的输出数字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7303组合而进行提供,故构成为内置有用于自d级输出放大器7340a及7340b输出的差动的pwm信号的低通滤波器(具体而言为使pwm信号平滑的线圈)7313a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模块。由此,即便在采用全数字的驱动电路7303的情况时也可通过与振动源模块7313组合而进行提供,由此不会增加外加的特性相合的平滑线圈等的负担,而可提供一种通过通常的移动电话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及电力管理电路7053可控制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

再者,在图67的实施例44中,表示的构造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与电路树脂封装,作为振动单元一体化后进行保持,但图117的实施例77的线圈7313a可被认为是在实施例44中与压电双晶片元件树脂封装而一体化的电路的最简单的一例。因此,关于实施例77的振动源模块7313,可采用图67的实施例44中研讨的形状及保持构造。

如上所述,实施例74至77提供一种即便不具备软骨传导的知识、信息,也可没有进行用于实现良好的软骨传导的调整、研讨的负担地,通过通常的移动电话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及电力管理电路7053而可控制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再者,因为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例74至77,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适当地变更电路零件的组合。此外,本发明的特征不仅是如实施例74至77那样构成为单体的驱动电路,也可作为如图87的实施例57或图107的实施例72的集中电力管理ic5303的大规模电路的一部分组入而构成。

[实施例78]

图1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8相关的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7401。图118(a)是移动电话7401的正面剖视图,图118(b)是图118(a)的b2-b2剖面的移动电话7401的侧剖视图。如图118(a)所示,实施例78的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结构、以及通过软骨传导单元7424悬臂保持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而向软骨传导单元7424传递振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构造与图97(b)所示的实施例65等的构造是共同的。因此,为避免重复而省略这些构造的意义的说明。与图91的实施例61同样地,图118的实施例78的特征是为抑制软骨振动传导源2525的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所引起的若干漏音而利用移动电话7401内部的重量。移动电话7401的其它内部结构的细节与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图82的实施例54、图107的实施例72等)是共同的,故为避免繁杂而在图118中省略图示。

以下,说明图118的实施例78的漏音抑制构造。与图97的实施例65同样地,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是通过硬质材料而一体成形。该硬质材料是与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及声频阻抗不同的材质。此外,在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与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之间插入有作为振动隔离材的弹性体7465,使得两者不直接接触地连接。通过这些构造,可实现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与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之间的声频遮蔽。以上的构造在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实施例中也是共同的,作为实施例78的漏音抑制构造的基础而重新汇总其意义。

电池7448的上下是由硬质的电池固持器(上部固持器7406以及下部固持器7416)而保持。再者,电池7448的中央单元允许伴随经过使用时间的膨胀,故避免硬质的固持器带来的抑制。上部固持器7406设有以小剖面积将其连接在移动电话7401的正面及背面的多个销7408。另一方面,远离多个销7408的位置处的下部固持器7416上,设有用于以振动隔离状态将其保持在移动电话7401的正面及背面的多个弹性体7467。

由此,如图118(b)所示,将电池7448安装在电池固持器(上部固持器7406以及下部固持器7416)而收纳于表侧壳体7401a(gui显示单元7405侧),当关闭背侧壳体7401b时,多个销7408分别被表侧壳体7401a及背侧壳体7401b相夹而与它们压接,经由上部固持器7406而使得电池7448的重量连接在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的软骨传导单元7424附近。销7408的小剖面积连接的意义在于将重量连接位置特定并集中在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的软骨传导单元7424附近。通过该重量连接,可抑制相当于振动传递的入口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7424附近的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的振动。此是与例如安装于相当于弦的振动的入口部分的弦乐器的挡块的弱音器相同的效果,可抑制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整体共鸣。

再者,软骨传导单元7424是通过声频阻抗与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不同的材质构成,并且通过弹性体7465而实现与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振动隔离,故可确保振动的自由度,利用电池7448的重量连接的振动抑制的影响较小,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

另一方面,关于设于下部固持器7416的多个弹性体7467,处于被表侧壳体7401a与背侧壳体7401b相夹而与它们压接的状态,但由于其弹性,下部固持器7416的对在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的自由度较大,重量连接较弱。因此,在远离多个销7408的部分即便利用多个弹性体7467保持下部固持器7416,也无损多个销7408的重量连接位置的特定集中。

[实施例79]

图1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9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501。实施例79与图118的实施例78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79与实施例78不同之处在于,下部固持器7416上也代替多个弹性体7467而设有多个销7408。由此,下部固持器7416被表侧壳体7401a与背侧壳体7401b相夹时也产生销7408的小剖面积连接。在实施例79的情况时,电池的重量连接位置分散,但振动抑制效果依赖于重量连接位置与软骨传导单元7424的距离,故上部固持器7406的多个销7408的重量连接依然有效。因此,在即便牺牲若干的振动抑制效果也优先使上部固持器7406与下部固持器7416的构造共同而减少零件件数的情况时,可采用实施例79的结构。

[实施例80]

图1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0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601。实施例80与图118的实施例78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80与实施例78不同之处在于,省略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以及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之间的弹性体7465。在仅通过上述一体成形构造与壳体的声频阻抗之差便可获得充分的振动隔离效果的情况时,电池7448的重量连接的壳体的振动抑制对于一体构造影响较少,可确保良好的软骨传导。因此,在即便牺牲若干的软骨传导效率也优先减少零件件数,简化一体成形构造与壳体的连接构造的情况时,可采用实施例80的结构。

[实施例81]

图12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1及其变形例相关的侧剖视图,均构成为移动电话。实施例81及其变形例与图118的实施例78共同的部分较多。

实施例81及其变形例与实施例78不同之处在于,将用于漏音抑制的重量设为移动电话的内部框构造。内部框构造7748a占据移动电话的大部分重量故适宜用于漏音抑制。

图121(a)是与实施例81相关的侧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701a。如上述那样,实施例81与图118的实施例78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关于正面剖视图则省略图示。

实施例81(a)是如上述那样将用于漏音抑制的重量设为移动电话7701a的内部框构造7748a。内部框构造7748a为保持电池7448且保持电路等其它内部构造,占据移动电话的大部分重量。此外,内部框构造7748a系夹置弹性体7465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形成移动电话7701b的主要骨架构造。因此,与图118的实施例78同样地,内部框构造7748a利用其重量而将形成移动电话7701a的表面的框体的振动抑制在软骨传导单元7424附近。

图121(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1的第1变形例相关的侧剖视图,构成为移动电话7701b。图121(b)的第1变形例与图121(a)的实施例81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即便为图121(b)的第1变形例,也与图121(a)的实施例81同样地,内部框构造7748b夹置作为振动隔离材的弹性体7465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然而,第1变形例的移动电话7701b的壳体仅作为覆盖移动电话7701b周围的外装零件发挥作用,与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不直接连接,夹置作为振动隔离材的弹性体7765而保持于内部框构造7748b。因此,内部框构造7748b的软骨传导单元7424附近部作为与内部框构造7748b一体化的外装,而夹置在一体成形构造与壳体之间。这样,在图121(b)的第1变形例中,将占据大部分重量的内部框构造7748b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通过对于壳体夹置振动隔离材7765而保持在内部框构造7748b中,由此可抑制形成移动电话7701b的外表面的壳体振动。

图121(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1的第2变形例相关的侧剖视图,构成为移动电话7701c。图121(c)的第2变形例与图121(b)的第1变形例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图121(c)的第2变形例与图121(b)的第1变形例不同之处在于,省略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与内部框构造7748c之间的弹性体的插入。通过上述一体成形构造与内部框构造7748c的声频阻抗之差,振动抑制较少波及一体构造,可确保良好的软骨传导的情况时,可采用这种直接连接的经简化的构成。即,在即便牺牲若干软骨传导效率也优先减少零件件数,使一体成形构造与内部框构造7748c的连接构造简化的情况时,可采用第2变形例的构成。

如上所述,图121(b)的第1变形例或图121(c)的第2变形例是在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上首先连接占据大部分重量的内部框构造7748b或7748c,并在这里抑制振动的传递。而且,在此基础上,将重量比率较少的壳体夹置振动隔离材而连接到内部框构造7748b或7748c,移动电话7701b或7701c的外表面的壳体振动。

上述各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图118的实施例78中,在弹性体7465的振动隔离效果较高的情况时,也可利用声频阻抗与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同等的材质(例如两者共同的材质)构成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在弹性体7465的振动隔离效果较高的情况时,通过弹性体7465的存在,可实现与软骨传导单元7424、7426及连接单元7427的一体成形构造和移动电话7401的壳体之间的声频阻抗不同所致的状态同等的状态,即便有电池7448的重量连接的壳体的振动抑制,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

此外,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例如,图120所示的实施例80及图121(c)所示的实施例81的第2变形例的构造并不限于软骨传导单元为硬质材料的情况,在如例如图69的实施例46及图71的变形例那样软骨传导单元为弹性体的情况时也较佳。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的声频阻抗与壳体差异较大,即便将移动电话的内部构造的重量于软骨传导单元附近连接到壳体,也无损软骨传导单元的软骨传导。再者,在如实施例46、其变形例那样通过左右的软骨传导单元(弹性体部4263a、4263b)两边支承软骨传导振动源(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构造中应用图120的实施例80的情况时,使上部固持器7406也向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弹性体部4263a)侧延长,且使销7408不仅配置在弹性体部4263b附近且也配置在弹性体部4263a附近。

[实施例82]

图1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2相关的框图,其是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实施例82与图116的实施例76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82是与图116的实施例76同样地,提供一种通过通常的移动电话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及电力管理电路7053而可控制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具体而言构成为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及其驱动电路7503。图122的实施例82与图116的实施例76不同之处在于,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538的结构及模拟输出放大器7540的增益控制。

首先,说明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538的结构。软骨传导可定义为广义的软骨传导与狭义的软骨传导。广义的软骨传导系定义为自软骨传导单元输出的声音,包含软骨空气传导(自软骨传导单元传递至耳软骨的振动于外耳道内变成空气传导,且经由鼓膜而传递至内耳的路径)、软骨骨传导(自软骨传导单元传递至耳软骨的振动经由骨而直接传递至内耳的路径)及直接空气传导(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不经由软骨而直接到达鼓膜并传递至内耳的路径)。相对于此,狭义的软骨传导系定义为经由软骨而传递至内耳的声音,包含上述软骨空气传导及软骨骨传导。

狭义的软骨传导的软骨空气传导与软骨骨传导的比例在正常人中,后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以下,软骨空气传导的贡献极其重要。从软骨向骨的阻抗匹配极差。相对于此,外耳道、中耳有异常的传导性耳背者中,与正常人相比软骨骨传导的比率较高。原因在于软骨空气传导(当然也包含直接空气传导)被阻碍。

接着,关于广义的软骨空气传导的贡献率,如上述那样正常人中软骨骨传导的贡献较小,故实质上软骨空气传导与直接空气传导的比例只要醒目便可。而且,总体而言低音域内软骨空气传导有优势,高音域内直接空气传导有优势,500hz时大致为软骨空气传导,4000hz时基本上变成直接空气传导。再者,“shi”等部分辅音的辨别所必要的频率成分存在于直接空气传导有优势的4000hz附近的高频带。然而,移动电话中,根据对话中的语言识别无问题以及信息量的关系,3000hz左右以上的频率成分被阻断,故仍然为软骨空气传导的重要性较大。

关于软骨骨传导,如上述那样正常人中广义的软骨传导的贡献较小,但认为其频率特性自低频区域至高频区域内大致接近平滑。而且,自外耳道闭塞条件变成开放条件时,低频带(500hz等)时外耳道内音压下降,但音量(声音的大小的感觉)并不会如音压下降那样下降。此外,若自外耳道开放条件变成闭塞条件,则高频带时外耳道内音压下降,但音量并不会如外耳道内音压下降那样下降。该点表示无论是低频带还是高频带时,虽然非常小但存在软骨骨传导。

图122的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538中,添加如上所述的广义的软骨传导的软骨空气传导、软骨骨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的频率特性及其贡献度,将自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输出的数字声音信号分别输入至软骨骨传导均衡器7538a、软骨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b、及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在仅软骨骨传导的情况时、仅软骨空气传导的情况时、及仅直接空气传导的情况时分别进行最佳的均衡。再者,此处所谓的均衡,并非为获得接近自然声音的声音的均衡,而是添加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频率特性与软骨骨传导、软骨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的各者的传递路径的频率特性,就语言识别力的观点而言用于最有效地传递声音的声频处理。因此,也包含语言识别力优先,在无损本人确认的范围内使音质从自然状态若干变更的情况。

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538的合成单元7538d依照来自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指示,决定软骨骨传导均衡器7538a、软骨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b、及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的输出的混合比率,并且根据状况的变化变更该混合比率。混合比率系首先以正常人为对象,基于外耳道入口未闭塞的状态下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软骨的情况时的通话而决定,若自该状态有变化则予以变更。具体而言,关于不经由语音备忘的播放等通信的声音,由于3000hz以上未被阻断,故增强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的贡献度。此外,在传导性耳背者用的设定的情况时,依赖于骨传导的要素较大,故增强软骨骨传导均衡器7538a的贡献度。进而,探测到耳塞骨传导效应的产生时,外耳道入口闭塞而直接空气传导消除,故停止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的贡献。它们的处理的细节在下文叙述。

接着,对模拟输出放大器7540的自动增益调节进行说明。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规定可振动的最大输入定额,若自模拟输出放大器7540输出高于该最大输入定额的信号,则声音发生畸变而无法实现所需的频率特性的软骨传导。另一方面,在从模拟输出放大器7540的最大输出低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最大输入定额的情况时,无法实现充分展现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能力的软骨传导。增益控制单元7540a逐次监控da转换器7138c的规定时间幅度的平均输出,以模拟输出放大器7540的输出电平变成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最大输入定额电平的方式,控制模拟输出放大器7540的增益调节单元7540b。由此,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能力,实现所需的频率特性的软骨传导。

图123是表示图122的实施例82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123的流程为说明驱动电路7503的功能,以相关功能为中心抽出动作进行图示,但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23的流程中未表述的应用程序处理器7039的动作。图123的流程是自移动电话的主电源的接通开始,在步骤s41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并且开始移动电话的显示单元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414中将软骨传导单元及移动电话的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416。关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断开,是断开自图122的电力管理电路7053向驱动电路7503的供电。

在步骤s416中,检测是否进行了预先录音的语音备忘的播放操作。而且,若为探测到语音备忘播放操作则进入步骤s418,检测是否为进行了对通话呼叫的基于对象响应或对象来电的移动电话造成的通话的状态。而且,若为通话状态则进入步骤s420,将软骨传导单元及呼出通话单元接通而进入步骤s422。

在步骤s422中,检测是否进行了传导性耳背者用的设定,若未进行该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424。在步骤s424中,检测是否为产生外耳道入口闭塞所致的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若并非该状态则进入步骤s426,不附加反转自身的声音的波形后信号而转移到步骤s428。关于该自声波形反转信号的有无,在图10的流程的步骤s52至步骤s56中已经说明,故省略详细说明。步骤s428中,将各均衡器7538a、7538b及7538c的输出的贡献比例设定为正常人的通话状态的最佳值,并转移到步骤s430。

另一方面,步骤s424中探测到外耳道入口闭塞所致的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430,附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并且在步骤s432中停止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的贡献而转移到步骤s430。原因已如上所述那样,因外耳道入口闭塞使得直接空气传导消除。此外,步骤s422中探测到进行了传导性耳背者用的设定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434,增强软骨骨传导均衡器7538a的贡献度并转移到步骤s430。

步骤s430中检测通话是否挂断,若未挂断则返回至步骤s422,之后只要通话未挂断则重复步骤s422至步骤s434。由此,通话中也可对应设定、状况的变化而变更各均衡器7538a、7538b及7538c的输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步骤s430中探测到通话挂断时,进入步骤s436,将软骨传导单元及移动电话的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断开并转移到步骤s438。

相对于此,步骤s416中探测到语音备忘播放操作时转移到步骤s440,增强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的贡献度。原因在于如上述那样关于不经由语音备忘的播放等通信的声音,3000hz以上被阻断,故增加直接空气传导的贡献于音质上较佳。继而在步骤s442中将软骨传导单元接通而转移到步骤s444,进行语音备忘的播放处理。而且,若语音备忘播放处理结束,则转移到步骤s446,断开软骨传导单元并转移到步骤s438。此外,步骤s418中未探测到通话状态时立即转移到步骤s438。

步骤s438中检测移动电话的主电源是否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416,之后只要步骤s438中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根据状况重复步骤s416至步骤s446。相对于此,若步骤s438中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实施例83]

图1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3相关的立体图,其是构成为具备移动电话功能的笔记型的大画面携带设备7601。图124(a)系携带设备7601的正面图,携带设备7601具备兼有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7605。携带设备7601进而在其右边具备利用万向转接7603连接的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的上端变成软骨传导单元7624,并且在中间部分设有话筒7623。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如下述那样变成可将软骨传导单元7624向上方抽出的构造,图124(a)基本上表示不使用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的收纳状态。

图124(b)是表示利用携带设备7601的移动电话功能的情况时的状态,可知如箭头7681a所示可将软骨传导单元7624向上方抽出,并且如箭头7681b所示可将软骨传导单元7624向前方倾倒。再者,如上述那样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是通过万向转接7603而连接到携带设备7601,故倾倒方向并不限于前方,可向任意方向倾倒。

通过上述结构,例如可将携带设备7601置于桌上,保持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7605上显示的内容(报纸、书籍、图形等)的姿势,用手将抽出的软骨传导单元7624触及耳软骨,进行移动电话的通话。此时自身的声音在这种通话状态下可通过靠近口部的话筒7623而收集。此外,并不限于这种姿势,可一面手持携带设备7601,一面适当调整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的抽出长度、及方向而将软骨传导单元7624触及耳软骨。将携带设备7601置于膝盖上时也同样,软骨传导单元7624设计为以基于天线的构造具有充分的抽出长度,以便于这种情况时也可应对。

此外,图124(a)的状态下使用携带设备7601时即便移动电话有来电时,也可通过抽出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而瞬时应对。进而,若使抽出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的操作与对来电的响应操作连动则操作变成一次完成,进而使用性提高。同样地,在图124(a)的状态下使用携带设备7601时想打电话时,在触控面板兼用大画面显示单元7605上进行对象的指定操作后抽出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抵在耳朵上便可。此时若也将抽出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的操作与呼叫操作连动则可通过一次动作而拨打电话。

再者,图124(b)的状态是观看横长画面的姿势下的使用,也可任意地在纵长状态下使用。例如,将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侧朝上而在纵长状态下使用时,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以自纵长画面的右上角到达耳软骨的伸长状态下使用。以上系无论横长画面、还是纵长画面的情况时将软骨传导单元7624触及右耳软骨的使用,但若旋转携带设备7601则可容易地实现左耳接听的姿势。例如,将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侧朝下而以纵长状态使用时,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以自纵长画面的左下角到达左的耳软骨的伸长状态下使用。进而,图124(b)中若设为上下颠倒的横长状态,则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变成以自横长画面的左上角到达左的耳软骨的伸长状态下的使用。无论哪种情况,软骨传导单元7624不与携带设备7601分离而通过万向转接7603与伸缩自由的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681结合在携带设备7601上,故变成搬运时或使用使用时均可容易使用的结构。

图125是表示图124的实施例83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其是与实施例83同样地构成为具备移动电话功能的笔记本型的大画面携带设备7701。图125的变形例与图124的实施例83不同之处在于,将兼有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7705以纵长使用的状态的右边的右上角处,具备通过万向转接7703连接的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781。结果为,软骨传导单元7624变成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781的下端。再者,变形例中话筒7723是设于携带设备7701本体侧。

由于具备上述构造,故软骨传导单元7724可如箭头7781a所示向下方抽出并且可如箭头7781b所示向前方拉升。与图124的实施例83同样地,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781是通过万向转接7703而连接到携带设备7701,故拉升方向并不限于前方,可向任意方向拉升。在图125的变形例的情况时,以图示的纵长状态使用时,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781变成以自纵长画面的右上角到达右耳软骨的伸长状态使用。相对于此,例如将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781侧朝下而以横长画面使用时,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单元7781变成以自横长画面的右下角到达右的耳软骨的伸长状态使用。图125的变形例也与图124的实施例83同样地可通过适当旋转画面,无论是纵长画面还是横长画面均可容易地触及左耳软骨进行使用。

图124的实施例83及图125的上述变形例的任一个中,软骨传导单元既可由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也可由电磁型振动元件构成。此外,图124的实施例83及图125的上述变形例的构造并不限于软骨传导方式,也可构成为于软骨传导单元的位置安装包含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耳机。

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本发明的各种优点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享受。进而这些特征可在各种实施例中替换或组合而有效利用。例如,在图122及图123所示的实施例82中,软骨骨传导均衡器7538a、软骨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b、及直接空气传导均衡器7538c分别以硬件的块表示,但相同功能也可通过数字声频处理电路的软件实现。进而,实施例82中,对应条件的均衡变更是通过变更3个均衡器的输出的混合比率而构成,但只要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538的最终输出为相同即可,故也可一并地进行均衡的变更。

[实施例84]

图1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构成为通常移动电话7801及其软骨传导软壳7863。图126(a)是从正面观察实施例84的通常移动电话7801及覆盖于该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软骨传导软壳7863的立体图。软骨传导软壳7863通过其弹性而在通常移动电话7801误掉落时等保护通常移动电话7801,并且如下述那样其上部右侧角变成软骨传导单元7824。通常移动电话7801系通常的智能电话类型的移动电话,包含话筒23及具有空气传导扬声器的耳机213。此外,在移动电话7801的左上部设有外部耳机用的外部耳机插孔。另一方面,软骨传导软壳7863上设有外部耳机插头7885,用以使软骨传导单元7824振动的声音信号自插入外部耳机插孔的外部耳机插头7885而导出。

通常移动电话7801上覆盖有软骨传导软壳7863,首先使软骨传导软壳7863有点表背相反地将外部耳机插头7885插入至外部耳机插孔,其后,在通常移动电话7801全体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若自外部将外部耳机插头7885插入至外部耳机插孔,则自耳机213的声音输出断开,自外部耳机插孔输出用以使软骨传导单元7824振动的声音信号。再者,软骨传导软壳7863其一部分变成软骨传导单元7824,故采用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硅酮类橡胶、硅酮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它们中密封有气泡而成的构造)。

图126(b)是在图126(a)的b1-b1截面将软骨传导软壳7863的上部以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从图126(b)可知,软骨传导软壳7863的上部右侧角变成软骨传导单元7824,其内侧嵌埋有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7825。软骨传导软壳7863的上部设有驱动电磁型振动元件7825的传导部驱动7840及向该传导部驱动7840供给电源的可更换的电源电池7848,电磁型振动元件7825基于自外部耳机插头7885输入的声音信号向传导部驱动7840驱动并振动。再者,振动方向是如箭头7825a所示与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7805(参照图126(a))垂直的方向。

图126(c)是在图126(a)或图126(b)所示的b2-b2截面将通常移动电话7801及软骨传导软壳7863以与正面及上表面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剖视图。从图126(c)可知,通常移动电话7801上覆盖有软骨传导软壳7863,由此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7825与通常移动电话7801一体化,通过自外部耳机插头7885供给的声音信号而振动。由此,无须向通常移动电话7801添加任何变更,仅通过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便可变成与例如图90的实施例60相同的软骨传导式的移动电话。

再者,在图126的实施例84中,如上述那样通常移动电话7801上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时,图中可见仅右侧的角形成有软骨传导单元7824。该状态适于用右手握持通常移动电话7801而用右耳接听的通话。在左手握持而用左耳接听时,如图22的实施例12、图56的实施例36所说明的,通过将通常移动电话7801反过来握持,便可使软骨传导用振动单元7824面朝左耳。

图127是图126的实施例84的框图。框图中关于通常移动电话7801是与图102的实施例69的通常移动电话1601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27与图102不同之处在于,图127中省略近程通信单元1446的图示,并且图示外部耳机插孔7846。然而,该点并不意味着图102的通常移动电话1601与图127的通常移动电话7801不同,而是为便于说明进行适当的图示省略。

从图127的框图可知,软骨传导软壳7863覆盖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状态下,上述外部耳机插头7885插入至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外部耳机插孔7846,基于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输出的声音信号,传导部驱动7840驱动电磁型振动元件7825。

图128是表示图126的实施例84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对与图126共同的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并且仅说明不同部分。图128(a)系纵向分割而从正面观察软骨传导软壳7963覆盖通常移动电话7801后的状态的上部的状态的剖视图。从图128(a)及图128(b)可知,变形例的软骨传导软壳7963上设有空洞7963a,外部耳机插头7985配置为可在空洞7963a内自由活动。因此,软骨传导软壳7963覆盖通常移动电话7801前,易在将外部耳机插头7985插入至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外部耳机插孔7846。而且,可在确认外部耳机插头7985可靠地插入至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外部耳机插孔7846后,将软骨传导软壳7963覆盖于通常移动电话7801。

图128的变形例与图126的实施例84不同的第二点在于,在软骨传导软壳7963上设有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由此,无论通常移动电话7801本来的外部耳机插孔7846是否被闭塞,在听音乐的情况时等,可将通常的外部耳机等插入至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而维持不变地进行使用。再者,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上设有开关7946a,通常将来自外部耳机插头7985的声音信号传递至传导部驱动7840,并且在向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内插入通常的外部耳机等的情况时,切换为来自外部耳机插头7985的声音信号自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输出。

图129是图128的实施例84的变形例的框图。对与图127的实施例84共同的部分附加共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对与图128相同的部分也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从图129可知,来自外部耳机插头7985的声音信号通过开关7946a而分岐,通常将来自外部耳机插头7985的声音信号传递至传导部驱动7840,并且机械地探测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内是否已插入了通常的外部耳机等,由此利用机械开关切换为自转接外部耳机插孔7946输出来自外部耳机插头7985的声音信号。

[实施例85]

图1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5及其变形例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8001或8001x。图130的实施例85与图83的实施例55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30的实施例85与图83的实施例55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单元5124仅设在图式右侧,以及伴随此的话筒8023或8123的结构。

从图130(a)及表示其b1-b1截面的图130(b)可知,实施例85中软骨传导单元5124仅设于单侧。因此,如图22的实施例12、图56的实施例36、图126的实施例84等那样,在图示的状态下将软骨传导单元5124触及右耳使用,且通过将移动电话8001反过来握持而将软骨传导单元5124触及左耳使用。伴随于此,用户的嘴部也可到达移动电话8001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

对应于这种软骨传导单元5124的表面背面两面侧的使用,从图130(a)可知,话筒8023是设在移动电话8001的右侧面下部。而且,话筒8023构成为收集自表侧的声音的指向性8023a与收集自背面侧的声音的指向性8023b对称,均等地收集表面背面的声音。由此,移动电话8001的表面侧抵抗脸部而将右耳触及软骨传导单元5124进行通话的情况时,以及移动电话8001的背面侧抵抗脸部而将左耳触及软骨传导单元5124进行通话的情况时,均可均等地收集用户的声音。

图130(c)是实施例85的变形例,表示自下表面侧观察移动电话8001x的状态。实施例85的变形例除了话筒8123的配置不同之外,其它方面与实施例85相同,故图130(c)中仅表示下表面侧,其它则省略图示。从图130(c)可知,在实施例85的变形例中,话筒8123是设在移动电话8001x的下表面侧右侧。而且,话筒8123是与实施例85同样地,构成为收集自表侧的声音的指向性8123a与收集自背面侧的声音的指向性8123b对表面背面而对称。由此,变形例中,自移动电话8001x的表面侧进行通话的情况时、以及自背面侧通话的情况时,均可均等地收集用户的声音。而且,当然任一情况时均可共同地使用软骨传导单元5124。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例如,图126的实施例84中,为配置外部耳机插头7885而在图式左侧未设置软骨传导单元,但在通常移动电话7801上表面并无外部耳机插孔7846等的声音信号的连接端子的情况时也可利用上表面的空间,将左右两角部设为软骨传导单元。此外,为使传导部驱动7840动作而设置个别的电源电池7848,但在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外部输出电平足够直接驱动软骨传导单元7824的情况时也可省略电源。再者,即便在必须向传导部驱动7840的动作进行电源供给的情况时,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输出端子构成为可同时供给声音信号及电源的情况时,无须单独地具有电源电池7848。进而,实施例84中软骨传导振动源采用电磁型振子7825,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可基于个别的电源或自通常移动电话7801的供电而使传导部驱动7840动作,则也可采用如其它实施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

再者,在图126的实施例84中,是通过软壳而构成基于通常移动电话的外部声音输出而使软骨传导单元振动的移动电话辅助装置,但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根据移动电话的形状及外部声音输出端子的配置,构成为嵌埋在移动电话上部的形式的硬质的箱型软骨传导辅助装置。该情况时,若外部耳机插孔位于移动电话上部,则也可将插入至外部耳机插头部分的外部耳机插头部分利用于软骨传导辅助装置的定位及嵌埋状态支承。

此外,在图130的实施例85中,通过话筒8023或8123的指向性的设定,使得收集外部噪音的可能性变大,但在设有如图1的实施例1或75的实施例15的环境噪音话筒的情况时,也可利用该设定消除外部噪音。

[实施例86]

图1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6相关的框图,其是移动电话8101。实施例86相关的图131的框图与实施例54相关的图82的框图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31的实施例86与图82的实施例54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均衡器8138的结构,其细节在下文叙述。此外,图131中图示有用于连接接听呼入通话处理单元212的声音的耳机的外部耳机插孔8146、及用以与佩戴在头上的耳机等移动电话辅助装置进行近程无线通信的近程通信单元8147。

接着,使用图132说明图131的实施例86的软骨传导均衡器8138的功能。图132(a)是表示作为实施例86中使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频率特性的图,且是测量各频率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的结果的示意图。从图132(a)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于频率800hz以上的频带强烈振动,至10khz左右为止虽然略有起伏,但大致上表现出平稳的频率特性。

图132(b)是以各频率测量使如上所述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接触耳软骨时的耳软骨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的结果的示意图。从图132(b)可知,耳软骨即便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为比较弱的1khz以下的频带时也呈现出相当于1~2khz的频带的较大振动加速度电平。该点意味着耳软骨的频率特性于1khz以下的频带的振动的传递良好。进而,从图132(b)可知,耳软骨无论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是否大致上平稳,自3khz前后至高频段内均呈现出振动加速度电平的下降。该点意味着耳软骨的频率特性系自3khz前后至高频段内振动的传递效率下降。

根据以上的结果,考察表示图79所示的实施例46的移动电话的实测数据的一例的曲线时,可知例如自实线表示的非接触状态向点划线表示的接触状态迁移所致的300hz~2500hz的频带下的音压的增强除了非接触状态的空气传导音以外,还累积有经由图132(b)所示的频率特性的耳软骨的软骨传导的空气传导音。此外,较2500hz高频率侧的频带下实线表示的非接触状态与点划线表示的接触状态之差变小,符合图132(b)所示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中自3khz前后至高频段内振动加速度电平下降的状况。

进而,在图79中,自1khz前后至超过2khz附近的频段内,实线所示的非接触状态下的音压与点划线所示的外耳道开放状态下的音压相对于频率变化而呈现出大致相同方向的增减趋势。相对于此,图79中实线所示的非接触状态下的音压与二点链线所示的外耳道闭塞状态下的音压相对于频率变化而整体呈现出逆方向的增减趋势。该点意味着自1khz前后至超过2khz附近,影响力较大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因外耳道入口的闭塞而消除,高频段内振动传递效率下降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的影响依然呈现。如上所述那样,从图132(b)所示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外耳道开放状态的音压的频率特性与外耳道闭塞状态下的音压的频率特性不同,故外耳道闭塞时听到的声音的音质发生变化。

图132(c)是进而表示对用以校正图132(b)所示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提供的驱动输出的均衡的示意图,实线表示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均衡,虚线表示外耳道闭塞状态的均衡。该均衡及实线所示的增益与虚线所示的增益之间的变更是通过受到控制单元8139控制的软骨传导均衡器8138而进行。

如图132(c)所示,在外耳道开放状态下,2500hz前后至高频频带内增大驱动输出的增益。这是对频率变化添加与图132(b)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相反趋势的增益变更,且是对图79中实线所示的非接触状态与点划线所示的接触状态之差变小的状况进行校正。

再者,自2500hz前后至高频频带内进入外耳道入口的直接空气传导的影响较大,相对于此的软骨传导所致的音压相对较小。因此,在可忽视的情况时,也可在图132(c)中将实线所示的增益设为平稳,进行与用于通常的直接空气传导的均衡相同的均衡而变更实施例86。

相对于此,图132(c)中虚线所示的外耳道闭塞状态下,如箭头所示自2500hz前后至高频频带内将驱动输出的增益相较实线的外耳道开放状态较大提升。由此,对耳软骨的频率特性的影响持续的外耳道闭塞状态的音压的频率特性进行校正,防止外耳道闭塞时的音质变化。

如图132(b)所示,耳软骨自3khz前后至高频段内呈现振动加速度电平的下降,但依然可振动,故该频段内可通过提升驱动输出的增益而改善音压下降。再者,还考虑该频段内耳软骨的振动加速度电平较低,即便提升驱动输出,音压的增加效率也较差而决定增益提升至何种程度。此外,电话的声音信号的采样周期为8khz,原本在4khz以上则不存在声音信息,故如图132(c)所示,耳软骨具有难以传递高频频带侧的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的问题不在存在,可有效地传递声音信号的频段的主要部分。而且,如上述那样通过提升4khz以下的频段的高频率侧的增益,而可改善声音信号的音质。

图132(c)的实线与虚线的增益变更是如例如实施例54那样通过按压传感器242的探测而自动进行。或者,也可设置如实施例50的环境噪音话筒4638,通过噪音是否为规定以上而自动切换。该情况时,若噪音大于规定以上则估计用户为听的清楚自然地增大耳软骨的按压力,引起耳屏等对外耳道入口的闭塞,进行自动切换的噪音电平是根据实验平均值而设定。

此外,图132(c)的实线与虚线的增益变更系使用按压传感器输出或环境噪音话筒输出的规定时间内的移动平均值进行,优选避免繁杂地进行两者间的变更。然而,若外耳道闭塞则通过耳塞骨传导效应(本说明书中这种现象是与众所周知的“外耳道闭塞效应”为相同)使得声音变大,音质的变化易明显,故图132(c)的实线向虚线的方向增益变更响应按压力或环境噪音的增加探测而迅速地进行,自声音变小的虚线向实线的方向的增益变更系于减少方向的变化探测出规定次数后才执行等较缓慢变更等,且增益变更中也可添加迟滞。

图133是表示图131的实施例86的控制单元81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133的流程为说明软骨传导均衡器8138的控制,以相关功能为中心抽出动作而进行图示,但也存在一般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33的流程中未表述的控制单元8139的动作。此外,控制单元8139可组合其它各种实施例所示的各功能而达成,但关于这些功能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133的图示及说明。

图133的流程是通过移动电话8101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开始,步骤s45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并且开始移动电话8101的显示单元20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454中将软骨传导单元(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及移动电话8101的呼出通话单元(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的功能断开,转移到步骤s456。

在步骤s456中,检测外部耳机插孔8146内是否插入了耳机等。然而,若未探测到外部耳机插孔8146内的插入则进入步骤s458,检测是否通过近程通信单元8147而在耳机等的移动电话辅助装置之间建立了近程通信。若也未建立则进入步骤s460,检测是否为利用对通话呼叫的基于对象的响应或对象的来电的携带电波而进行通话的状态。然而,若为通话状态下则进入步骤s462,将软骨传导单元(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及呼出通话单元(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22)接通,并进入步骤s464。

在步骤s464中,检测是否为通过外耳道入口的闭塞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若并非该状态则进入步骤s466,不附加自身的声音的波形经反转后的信号,并转移到步骤s468。关于该自声波形反转信号的有无,在图10的流程的步骤s52至步骤s56中已经说明,故省略细节。步骤s468中,设定图132(c)中实线所示的均衡并转移到步骤s470。步骤s468的均衡系于2500hz前后至高频频带内增大驱动输出的增益,以自外耳道入口进入的直接空气传导有较大贡献为前提的均衡。如上述那样,作为变形实施例,也可构成为步骤s468的均衡变得与用于通常的直接空气传导的均衡相同。

另一方面,步骤s464中探测到外耳道入口闭塞所致的耳塞骨传导效应产生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470,附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并且在步骤s472中设定自2500hz前后至高频频带内增大驱动输出的增益的均衡,且转移到步骤s470。

在步骤s470中检测通话是否挂断,若并未挂断则返回至步骤s464,之后只要通话未挂断,则重复执行步骤s464至步骤s472。由此,通话中也可对应设定、状况的变化而在图132(c)的实线与虚线之间变更均衡。另一方面,在步骤s470中若探测到通话已挂断,则进入步骤s474,将软骨传导单元(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及移动电话8101的呼出通话单元(呼出通话处理单元212)的功能断开,并转移到步骤s476。再者,在步骤s460中未探测到通话状态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476。

相对于此,步骤s456中探测到向外部耳机插孔8146内的插入时,或者步骤s458中探测到移动电话辅助装置之间的近程通信建立时,转移到步骤s478。在步骤s478中,与步骤s460同样地检测是否为利用携带电波进行通话的状态。然而,若为通话状态下则进入步骤s480,设定通常空气传导用的均衡并转移到步骤s482。

在步骤s482中检测通话是否挂断,若并未挂断则返回至步骤s480,之后只要通话未挂断,则重复执行步骤s480及步骤s482。另一方面,在步骤s482中若探测到通话已挂断则转移到步骤s476。再者,在步骤s478中未探测到通话状态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476。

在步骤s476中,检测移动电话8101的主电源是否断开,未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456,之后只要步骤s476中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根据状况而重复执行步骤s456至步骤s482。相对于此,在步骤s476中若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图134是表示图131所示的实施例86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关于图134的说明,沿用外观上类似的实施例73的图110(a)及图110(b),对于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34(a)系移动电话8101的正面立体图,图134(b)系移动电话8101的背面立体图。再者,图134中与实施例73不同之处在于,内侧相机8117被配置在移动电话8101的上部。

在图134的实施例86的变形例中,为探测外耳道闭塞的状态,如图134(b)所示,在移动电话8101的背面设有按压感测单元8142。该按压感测单元8142被配置在用户手持移动电话8101触及耳时,其手的食指自然放置的位置。而且,当用户以外耳道闭塞的程度用力将移动电话8101触及耳时,作为其支撑物的食指接触按压感测单元8142的强度变大。由此,基于按压感测单元8142的输出而探测外耳道的闭塞状态。

再者,为避免误动作,如图134(a)所示,在移动电话8101的上部设置有构成用于探测移动电话8101为进行通话而触及耳的状况的邻近传感器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8119、8120及接收自耳的红外反射光的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8121。由此,按压感测单元8142仅在移动电话8101抵接于耳的状态下发挥作用,例如在用户观看显示画面6905的状态等下即便按压感测单元8142受力,移动电话8101也不会有反应。

再者,按压感测单元8142不仅可作为自然地探测食指接触的强度达到规定以上的机构,且也可为有意识地进行按压操作而在中央单元附近设置触感突起8142a。这样,按压感测单元8142也可作为用于均衡切换的手动开关发挥作用。

[实施例87]

图1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7相关的框图,其是构成为一般的移动电话1601及可与该移动电话1601近程通信的耳机8281。图135与图29的实施例17共同的结构较多,故对于相同部分附加与图29相同的标号,且若无特别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135的实施例87与图29的实施例17不同之处在于,耳机8281具有受到控制单元8239控制的软骨传导均衡器8238。软骨传导均衡器8238具有基于图131的实施例86的软骨传导均衡器8138的功能,采用具有与图132(a)所示共同的频率特性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的振动源。而且,为应对图132(b)所示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构成为进行图132(c)所示的均衡。图132(c)的实线与虚线的切换是基于弯曲探测单元1588的探测而进行。

在图135的实施例87中,移动电话1601将进行了以通常的空气传导为前提的均衡的声音信号自近程通信单元1446发送至耳机8281。耳机8281构成为具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故基于收到的声音信号通过软骨传导均衡器8238而进行图132(c)所示的均衡。

这里,若返回至实施例86进行补充说明,则在图133的流程图的步骤s456中探测到向外部耳机插孔8146内的插入时,或者步骤s458中探测到移动电话辅助装置之间的近程通信建立时,在步骤s480中进行通常空气传导用均衡。原因在于,即便为通常的空气传导类型的耳机、对应耳机且为软骨传导类型的耳机等,也假定如图135的实施例87那样耳机自身具备软骨传导均衡器8238的组合。

[实施例88]

图1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8201。实施例88的特征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构造,故以此为中心进行说明,其它部分可适当采用其它实施例的结构,故省略图示及说明。图136(a)是实施例88的正面立体图,移动电话8201的壳体是构成为通过包含塑料等的正面板8201a及包含塑料的背面板8021b夹住金属框。金属框分为上部框8227、右部框8201c、下部框8201d及左部框8201e(图136(a)中不可见),它们之间分别插入弹性体8201f。再者,正面板8201a上设有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用的窗、话筒8223用的窗及内侧相机8017用的窗。

上部框8227的内侧中央单元以在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上振动的方式固定有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再者,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不与上部框8227以外实质地接触,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的振动仅传递至上部框8227。传递至上部框8227的中央单元的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的振动系传递至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上部框8227的右侧角部8224及左侧角部8226。这样,实施例88中金属的上部框8227兼用于软骨传导,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移动电话8201的壳体的左右的上部角部(右侧角部8224及左侧角部8226)作为软骨传导单元而发挥作用。然而,实施例88中,与图7的实施例4同样地,上部框8227并非仅其右端的右侧角部8224及左端的左侧角部8226振动,而是整体振动,故无论将移动电话8201的内侧上端边的何处接触耳软骨均可传递声音信息。关于其详细说明在下文叙述。

再者,对在实施例88的结构而言,准确来说将移动电话8201的内侧上端边触及耳软骨时,实际上耳软骨接触者在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附近。即,上部框8227(包含右侧角部8224及左侧角部8226)的振动系传递至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附近,且传递至耳软骨。此外,上部框8227的振动是以较宽面积使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部振动,故自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部也产生所需的空气传导音。就该点而言,实施例88可认为与图19的实施例10是共同的。即,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并且兼做产生通过通常的空气传导传递至鼓膜的音波的呼入通话单元的驱动源。因此,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通过将移动电话8201的上部角部触及耳屏等的耳软骨的方式,而可实现具有软骨传导的优点的通话,并且即便在将移动电话8201的上边中央单元附近触及耳的通常方式下也可进行通话。进而,如上述那样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部是以较宽面积振动,故即便不设置如扬声器的利用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通常移动电话也可产生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关于该点也在下文详细叙述。

此外,上部框8227是通过弹性体8201f而分隔成右部框8201c及左部框8201e,故可抑制其振动向壳体下部的传递,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可在上部框8227有效地留住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的振动能量。再者,上部框8227的振动如上述那样接触正面板8201a,故其上端边附近是以较宽面积振动。然而,正面板8201a的下部的振动因弹性体8201f的插入,通过振动的传递变小的右部框8201c、下部框8201d及左部框8201e而得到抑制,故正面板8201a越向无须产生音的下方(包含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部分)则振动变得越小。

上部框8227还兼有图87的实施例57所示的电话功能单元的天线5345的功能。具体而言,天线5345包含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但图136的实施例88中,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上部框8227兼做收发用天线。

上部框8227进而固定有如图127的实施例84所示的外部耳机插孔8246。由此,可通过最简单的构造而在上部框8227上设置外部耳机插孔8246。构成为在上述构造中上部框8227振动时,外部耳机插孔8246也一并振动,但向外部耳机插孔8246内插入外部耳机插头时,通过探测上述插入而停止上部框8227的振动。因此,在软骨传导传递至耳软骨的状态下,即便外部耳机插孔8246振动,而外部耳机插头并未插入故不存在问题,且插入外部耳机插头时上部框8227的振动停止,故该情况时也无问题。再者,内侧相机8017也构成为在上部框8227振动时也经由正面板8201a等以及内部构造而传递有振动,但在使用内侧相机8017的视频电话状态下停止上部框8227的振动,故该情况时也无问题。

上部框8227上进而配置有电源开关8209。电源开关8209设为可相对在上部框8227而上下滑动,故配置为设在上部框8227的窗内具有若干间隙而不会与上部框8227接触。由此,上部框8227振动时,不会产生其振动传递至电源开关8209、或振动的上部框8227的窗的内侧缘触碰电源开关8209而酥麻的情况。

图136(b)是图136(a)的b1-b1剖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从图136(b)可知,上部框8227的内侧中央单元固定有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且通过可挠性的连接线8225a而连接到驱动电路端子。此外,从图136(b)可知,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不与上部框8227以外实质地接触。进而,上部框8227与右部框8201c及左部框8201e之间分别插入弹性体8201f,故可抑制上部框8227的振动传递至壳体下部的状况。这样,上部框8227可合适地兼做软骨传导单元。

从图136(b)可知,上部框8227是通过可挠性的连接线8227a而连接到电话功能单元的天线端子,由此兼做接收天线。此外,上部框8227上固定有外部耳机插孔8246,且通过可挠性的连接线8246a而连接到外部输出电路端子。进而,上部框8227上设有用以配置电源开关8209的窗,且设于防水型电源开关单元8209a的电源开关8209在窗的内缘之间具有若干间隙,可不接触上部框8227地上下移动。防水型电源开关单元8209a被支承在内部构造8209b并且通过配线8209c而连接到控制单元端子。再者,防水型电源开关单元8209a与上部框8227的窗的内侧缘之间夹有防水衬垫,上部框8227可与防水型电源开关单元8209a独立地振动,并且实现两者间的防水。

图136(c)是图136(a)的俯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从图136(c)可知,正面板8201a的上端及背面板8201b的上端是以夹着上部框8227的方式而构成。此外,上部框8227上露出有外部耳机插孔8246及电源开关8209。

图136(d)是图136(a)至图136(c)所示的b2-b2剖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从图136(d)也可知,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是以夹着上部框8227的方式构成。此外,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中央单元固定有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从图136(d)也可知,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不与上部框8227以外实质性地接触。

图136(e)是图136(b)所示的b3-b3剖视图,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从图136(e)也可知,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是以夹着上部框8227端部的右侧角部8224的方式构成。此外,从图136(e)也可知,上部框8227端部的右侧角部8224与右部框8201c之间插入弹性体8201f,可抑制上部框8227(包含右侧角部8224)的振动向壳体下部(包含右部框8201c)传递。

图137是用于说明图136的实施例88的通话状况的移动电话8201的侧视图。图137(a)实质上是与实施例1所示的图2(a)相同的图,表示右手握持移动电话8201而触及右耳28的状态。与图2同样地,图137(a)是自脸部右侧面观察的图,可见移动电话8201的背面侧(图136(a)的背侧)。再者,与图2同样地,为图示移动电话8201与右耳28的关系,移动电话8201用点划线表示。

在实施例88的移动电话8201中,上部框8227系整体振动,但在图137(a)的通话状态下,与图2(a)同样地,右侧角部8224接触右耳28的耳屏附近,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实现具有软骨传导的优点的通话。

相对于此,图137(b)是表示以将移动电话8201的上边中央单元附近触及耳的通常方式进行通话的状态。此时,上部框8227的中央单元的较长的区域8227b与外耳道入口周边的软骨接触,故可利用软骨传导进行通话。进而,如已经说明那样,移动电话8201的上端边部是以较宽面积振动,故通常移动电话中也插设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因此,在如图137(b)的通话状态下,可利用来自上部框8227的中央单元分的软骨传导与自外耳道入口进入的空气传导音而进行通话。再者,图137(a)的状态下的通话也存在自外耳道入口进入的空气传导音成分,但其比例大于图137(b)。

在实施例88的移动电话8201中,图137(a)的通话方式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软骨传导的优点,该点与其它实施例共同。然而,实施例88的移动电话8201即便因用户的偏好或使用方法的误解而进行如图137(b)的使用,也可无问题地作为通常的移动电话使用,且即便不设置如扬声器的利用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也可产生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从而能够作为满足通常移动电话的标准的结构向市场提供。

再者,图137是对右耳使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左耳使用移动电话8201的情况也完全相同,当然可以将左侧角部8226触及左耳的耳屏附近的方式使用、及以将移动电话8201的上边中央单元附近触及耳的通常方式实现通话。

图138是表示图136的实施例88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各变形例是关于如下构成:用在将移动电话8201的内侧上端边触及耳软骨时,使振动能量集中在实际接触耳软骨的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附近。图138(a)与图136(e)完全相同,故为参照而再次图示。因此,图138(a)是图136(b)的b3-b3剖视图,上部框8227可见其右侧角部8224的剖面。各变形例是以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的上端附近部分薄于其它部分的方式构成,伴随于此,右侧角部8224的宽度、形状发生变更,但各变形例中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的上端附近的剖面及上部框8227的上表面的宽度在左侧角部8226及中央单元也与右侧角部8224相同。

图138(b)是构成为使正面板8201a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g薄于其它部分,并且背面板8201b也是其上端附近部分8201h薄于其它部分。而且,相应地上部框8227的右侧角部8224a的宽度大于右部框8201i。伴随于此,弹性体8201j的剖面也为梯形状以便将它们连接。如此接触振动的上部框8227的正面板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g及背面板8201b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h薄于各自的其它部分,通过该结构,这些上部附近部分良好振动,至少上部框8227的振动可良好地传递。而且,由于正面板8201a与背面板8201b的厚度存在差,故它们的下部更难以振动。

图138(c)是构成为使正面板8201a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k的内侧呈锥状越向上则变得越薄,并且背面板8201b也使其上端附近部分8201m的内侧呈锥状越向上变得越薄。而且,相应地上部框8227的右侧角部8224b形成为梯形状。这种结构中,接触振动的上部框8227的正面板8201a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k及背面板8201b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m良好地振动,至少上部框8227的振动可良好地传递。而且,由于正面板8201a与背面板8201b越向下变得越厚,故它们的下部更难以振动。

图138(d)是构成为使正面板8201a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n的外侧呈锥状越向上变得越薄,并且背面板8201b也使其上端附近部分8201p的外侧呈锥状越向上变得越薄。这种结构中,接触振动的上部框的正面板8201a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n及背面板8201b的上端附近部分8201p良好地振动,至少上部框8227的振动可良好地传递。而且,由于正面板8201a与背面板8201b越向下变得越厚,故它们的下部更难以振动。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例中实施。例如,实施例88中,被设为利用软骨传导振动源作为电磁型振动元件的结构。电磁型振动元件适于对构件混合的移动电话上部的布局。然而,实施例88中采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并不限于电磁型,也可为如例如其它实施例所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

[实施例89]

图1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89是构成为作为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一并形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89与图37的实施例24同样地,软骨传导单元被配置在触碰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位置上,并且包含软骨传导单元的耳机8381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8387而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通信。因此,对于与图37共同的部分附加共同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移动电话1401的部分也省略标号的赋予。

图139(a)是表示实施例89的耳机8381与耳28的关系的侧视图。从图139(a)可知,实施例89的耳机8381包含具有软骨传导单元的挂耳单元8382及耳机本体8384,两者之间通过可装拆的缆线8381a连接。耳机本体8384具有话筒8323等,夹在胸口袋等处。图139(a)中,为避免繁杂地明确概略的相互关系,耳28以实线表示,并且挂于其根部的外侧1828的挂耳单元8382以虚拟线图示,内部结构则省略。

相对于此,图139(b)是省略除外耳道入口(耳孔)232的耳的图示,并且将实施例89的耳机8381的细节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表示的系统构成图。对于与图139(a)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图139(b)中以剖面表示的挂耳单元8382是由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构成。从图139(b)可知,挂耳单元8382的内缘沿着耳28的根部的外侧1828,变成以卷于该外侧1828的方式线接触的接触单元。此外,在最接近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外耳道入口(耳孔)232的部分附近,设有包含硬质材料的保持部8325a,在该保持部8325a上悬臂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一端。

从图139(b)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在支承部8325a以外的部分不接触挂耳单元8382的内部,故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另一端侧(连接端子侧)自由振动,其反作用作为振动而传递至支承部8325a。而且,支承部8325a的振动自挂耳单元8382的内缘而传递至与该挂耳单元8382的内缘线接触的耳28的根部的外侧1828,该振动经由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而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传递至鼓膜。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靠近其内侧的外耳道入口232,对于产生自外耳道口周围软骨向外耳道内部的空气传导而言较好。

另一方面,耳机本体8384具有可与移动电话1401通信的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8387。而且,利用近程通信单元8387收到的来自移动电话1401的电波1285的声音信号自声音单元8386经由声频处理电路8338而发送至放大器8340。放大器8340自连接器8346经由缆线8381a而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此外,话筒8323收集的声音信号经由声音单元8336而自近程通信单元8387通过电波1285发送至移动电话1401。控制单元8339控制近程通信单元8387、声频处理单元8338及声音单元8336,并且将来自操作单元8309的操作信号从近程通信单元8387发送至移动电话1401。包含可充电的电池的电源单元8348向耳机8381整体进行供电。

以上的实施例89中,用于软骨传导的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被配置在挂耳单元8382,并且话筒8323被配置在耳机本体8384,两者相互分离,并且两者之间仅通过可挠性的缆线8381a连接,故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振动对话筒8323的影响较小。此外,实施例89中,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从耳28的背侧传递,故外耳道入口(耳孔)232完全不受制约,不会妨碍汽车喇叭等非常态的声音进入耳28,且也无耳机插入外耳道入口(耳孔)232等的不协调感。再者,为提高软骨传导的效果,可通过手捂住耳28而容易地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且可实现音量增加及外部噪音阻断。

再者,在图139中为简化图示而将挂耳单元8382仅图示右耳用的情况,将耳机本体8384设为共同,连接相同构成的左耳用的挂耳单元,且在两耳上挂上各挂耳单元,由此也可形成立体的呼入通话单元。由此,可增加通常的通话时的易接听性,并且可设为适于音乐欣赏等的结构。

[实施例90]

图14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0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90也构成为作为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一并形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90是与图139的实施例89同样地,软骨传导单元配置在触碰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的位置上,并且包含软骨传导单元的耳机8481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8487而可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通信。因此,对与图139共同的部分附加共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图140(a)是表示实施例90的耳机8481与耳28的关系的侧视图。实施例90与图139的实施例89不同之处在于,从图140(a)可知,耳机8481是作为一体型而构成。即,在实施例90中,话筒等其它构成也被配置在耳机8481内。图140(a)中,与实施例89同样地,以实线表示耳28,并且以虚拟线图示挂于上述根部的外侧1828的挂耳单元8482,内部结构则省略。

相对于此,图140(b)是与图139(b)同样地,省略除外耳道入口(耳孔)232之外的耳28的图示,并且将实施例90的耳机8481的细节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表示的系统构成图。对与图140(a)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图140(b)中以剖面表示的耳机8481包含由硬质材料构成的挂耳单元8482,其内缘沿耳28的根部的外侧1828而以卷于该外侧1828的方式线接触的接触单元。此外,与实施例89同样地,在最靠近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外耳道入口(耳孔)232的保持部8482a上悬臂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的一端。

从图140(b)可知,在实施例90中,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除支承部8482a以外的部分也不接触挂耳单元8482的内部,故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的另一端侧(连接端子侧)自由振动,其反作用作为振动而传递至支承部8482a。而且,支承部8482a的振动是与实施例89同样地,自挂耳单元8482的内缘起传递至与该内缘线接触的耳28的根部的外侧1828,该振动经由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而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且传递至鼓膜。

挂耳单元8482的上部隔开间隙8481b而连续有包含同一硬质材料的后方部8484。而且,后方部8484上设置有可与移动电话1401通信的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8487。近程通信单元8487接收的来自移动电话1401的电波1285的声音信号自声音单元8436经由声频处理电路8438而发送至放大器8440,该点与实施例89相同。放大器8440是通过自后方部8484至挂耳单元8482的连接单元后通过缆线8481a而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再者,图140(b)中虽省略图示,但实施例90也具有与实施例89相同的控制单元及操作单元。

话筒8423在后方部8484是设于延长部8481c的前端,且连接到声音单元8436,该延长部8481c是设于距离连接到挂耳单元8482的部分较远的下方。由此,话筒8423收集的声音信号经由声音单元8436而从近程通信单元8487通过电波1285被发送至移动电话1401。

对耳机8481全体进行供电的电源单元的电池8485可充电,并且在后方部8484是以夹置在挂耳单元8482与延长部8481c之间的方式配置。实施例90中,耳机8481为一体构成,故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的振动系自挂耳单元8482传递至后方部8484。然而,通过将电池8485如上述那样配置,则可通过电池8485的重量而在中途抑制后方部8484的振动,传递至延长部8481c的振动成分变小。因此,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的振动对话筒8423产生的影响变小。

[实施例91]

图14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1相关的剖视图及框图,其是构成为立体耳机系统8581。实施例91是以图95的实施例63为基础,故对于共同事项尽可能省略说明,而以追加事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41(a)中表示与实施例63相同的立体耳机系统8581全体的剖视图。立体耳机系统8581包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且分别形成为圆锥(锥形)状的凸形状。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8525a及8525b分别以其振动面侧接触的方式安装。图141(a)中为更理解系统整体,而一并图示有耳机系统8581的音源单元8584的框图。

实施例91中追加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的中央,分别设置贯通孔8524a及8526a,即便戴着耳机系统8581也可使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自外耳道入口到达鼓膜。进而,设置有通过快门驱动单元8557a及8557b而驱动的快门8558及8559,根据需要分别闭塞贯通孔8524a及8526a,由此可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图141(a)中图示有贯通孔8524a及8526a开放的状态。

音源单元8584的声频处理电路8538输出的声音信号经由立体声放大器8540而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8525a及8525b,其振动经由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而传递至外耳道入口内壁,可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音源单元8584上进而设有快门控制单元8539,通过噪音探测单元8538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外部噪音时,或者手动操作单元8509根据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时,向快门(shutter)驱动单元8557a及8557b发送闭塞信号,由此快门8558及8559滑动而将贯通孔8524a及8526a分别闭塞。另一方面,未通过噪音探测单元8538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外部噪音时,或手动操作单元8509再次手动操作时,向快门驱动单元8557a及8557b发送开放信号,由此快门8558及8559滑动而将贯通孔8524a及8526a分别开放。

图141(b)及图141(c)是图141(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其表示上述快门的开闭。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为简化图式而仅图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但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也相同。图141(b)与图141(a)相同,是表示贯通孔8524a开放的状态。相对于此,图141(c)中快门8558向上方滑动,贯通孔8524a闭塞。由此,图141(b)的状态下,可一面获得软骨传导一面使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自外耳道口30a到达鼓膜。另一方面,在图141(c)的状态下,可获得软骨传导的外耳道闭塞效应。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例91的结构,无须按压软骨传导单元或者用手闭塞耳,便可自动或者手动操作而获得适当的外耳道闭塞效应。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例中实施。例如,通过实施例91所示的快门将外耳道入口开放或者闭塞,从而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的结构的优点并不限于软骨传导的情况。即,即便在产生通常的骨传导的情况时,无须用手闭塞耳,便可自动或者手动操作而获得适当的外耳道闭塞效应。

此外,实施例89及实施例90中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但也可使用电磁型的振动元件。该情况时,电磁型振动元件较佳配置在最接近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外耳道入口(耳孔)232的部分附近(相当于图139的保持部8325a的位置)。

[实施例92]

图1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2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92是构成为作为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一并形成移动电话系统。实施例92是与图140的实施例90同样地,将软骨传导单元配置在触碰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的位置上,并且包含软骨传导单元的耳机8681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近程通信单元8487而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通信。这样,图142与图140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实施例92与图140的实施例90不同之处在于,为拾取声音,并非使用空气传导话筒,而是使用直接接触用户的头部等以感知其振动的接触话筒8623。如图142(a)的侧视图所示,接触话筒8623是以接触位于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保持部8482a的后方附近的乳状突起的方式配置。由此,利用软骨传导的声音信号的输出单元及利用接触话筒8623的音输入单元可在耳廓后方的空间内一体地紧凑地容纳。由此,例如即便自上而下覆盖有头盔等也不会妨碍到耳机8681。

图142(b)是与图140(b)同样地,将耳机8681的细节与移动电话1401一并表示的系统构成图。从图142(b)可知,实施例92中也与实施例90同样地,电池8485是以夹置在挂耳单元8482与接触话筒8623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通过电池8485的重量而在中途抑制后方部8484的振动,使得传递至接触话筒8624的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的振动成分变小。

然而,接触话筒8624为直接感知振动,故即便采用上述对策,也存在拾取到自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传递的后方部8484的振动的可能性。为应对该状况,如图142(b)所示,将来自声频处理电路8438的信号通过反转电路8640进行波形反转后提供给消除器8636。接触话筒8623拾取的声音信号经由消除器8636也传递至声音单元8436,但如上述那样来自反转电路8640的信号提供给消除器8636后进行合成,故可消除接触话筒8623拾取的压电双晶片元件8425引起的振动成分,仅将声带产生的声音信号成分传递至声音单元8436。

图143是用于表示上述实施例92的变形例的耳28的侧视图。变形例中,对接触话筒的位置进行了变更。因此,在图143中,为说明该点而详细图示耳28附近的头部构成,且为避免繁杂而省略接触话筒以外的耳机8681的图示。图143(a)是通过上述图示法以参考的方式表示图142(a)的实施例92,接触话筒8623是以接触乳状突起8623a附近的方式配置。

相对于此,图143(b)是实施例92的第1变形例,将接触话筒8723以接触下颚骨8623b附近的方式配置。下颚骨8623b接近声带,故发声过程中良好地振动,适于配置接触话筒8723。然而,根据发出的语言的变化会有若干移动,故接触话筒8723为追随该移动而灵活地支承于耳机8681。

此外,图143(c)是实施例92的第2变形例,将接触话筒8823配置为接触胸锁乳状肌的乳状突起侧8623c附近。胸锁乳状肌中可良好地传递声带的振动,其乳状突起侧8623c也在发声过程中良好地振动。因此,该部位也适于配置接触话筒8823。然而,胸锁乳状肌的乳状突起侧8623c也根据发出的语音的变化而有若干移动,故接触话筒8823为追随该移动而灵活地支承于耳机8681。

[实施例93]

图14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3的背面图及框图。实施例93是构成为作为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8981,且为可立体接听的耳机类型。实施例93与图142的实施例92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93中也与实施例92同样地将软骨传导单元配置在触碰耳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的后部的位置上,并且为拾取声音而使用接触话筒。

图144(a)是从背后观察头部戴着实施例93的耳机8981的状态的图,为避免繁杂,头部仅以虚拟线图示右耳28及左耳30。耳机8981是将包含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等的右耳单元8924及包含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等的左耳单元8926支承在磁头臂部8981a而成。实施例93也为可能例如自上而下戴头盔,故构成为将构成要素分为右耳单元8924与左耳单元8926而使全体精简。

具体而言,从图144(a)可知,左耳单元8926处配置有近程通信单元8487等的控制电路系统,并且支承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以此方式支承的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自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传递软骨传导。进而,夹置左侧电池8985a而使接触话筒8923通过灵活构造被支承地接触下颚骨。另一方面,右耳单元8924处配置有电源单元8985等的电源电路系统,并且支承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是与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同样地自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传递软骨传导。由此,可实现立体接听。在右耳单元8924右侧电池8985b被进一步支承。这样,占空间的电池分开配置在右耳单元8924及左耳单元8926。

图144(b)是表示实施例93的结构的详细的框图,对与图142(b)的实施例92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从图144(b)可知,在实施例93中,左耳单元8926内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与接触话筒8923近接,故与实施例92同样地,设有反转电路8640及消除器8636,消除接触话筒8923拾取的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引起的振动成分。另一方面,右耳单元8924内,电源单元8985自右侧电池8985b接受供电,并且经由磁头臂部8981a内的连接线而也自左侧电池8985a接受供电。而且,基于右侧电池8985b及左侧电池8985a的电压及充电容量,进行必要的升压等而向右耳单元8924的放大器8940b供电,并且经由磁头臂部8981a内的连接线而也向左耳单元8926的各构成要素供电。进而,左耳单元8926的声频处理电路8438向左耳单元8926的放大器8940a传递左耳声音信号,并且经由磁头臂部8981a内的连接线而向右耳单元8924的放大器8940b传递右耳声音信号。再者,实施例93中,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的振动传递至磁头臂部8981a而由接触话筒8923拾取的成分足够小。

[实施例94]

图14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4的背面剖视图及框图。实施例94也构成为作为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9081,且为可立体接听的耳机类型。实施例94与图143的实施例92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94中,也与实施例92及实施例93同样地,将软骨传导单元配置在触碰耳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的后部的位置上,并且为拾取声音而使用接触话筒。

实施例94与实施例93不同之处在于耳机9081为围颈带类型的立体耳机,伴随于此,接触话筒9023a及9023b是设于围颈带单元9081a上,通过一对的接触话筒9023a及9023b而自两侧拾取头部的背侧面的胸锁乳状肌的振动。该部位接近声带而良好地振动,故适于设置接触话筒9023a及9023b。进而,如下述那样即便戴上头盔等时也不会妨碍。

以下,基于图145(a)进行具体说明。图145(a)是从背后观察头部戴着实施例94的耳机9081的状态的图,与图144(a)同样地,为避免繁杂,头部仅以虚拟线图示有右耳28及左耳30。图145(a)的实施例94中,通过围颈带单元9081a而自下方支承包含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等的右耳单元9024及包含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等的左耳单元9026。围颈带单元9081a形成为与头部背后相合的形状,其内侧以夹着头部背侧面的方式设有一对的接触话筒9023a及9023b。由此,可合适地拾取头部背侧面的胸锁乳状肌的振动。一对的接触话筒9023a及9023b使对头部背侧面的接触稳定,并且从两侧相辅地拾取声带的发声引起的胸锁乳状肌的振动。

此外,实施例94是与实施例92及实施例93同样地适于戴着头盔而用户。图145(a)中为说明这种使用效果,而图示有头盔9081b的剖面。从图145(a)可知,头盔9081b的内面形成为平缓地覆盖右耳28及左耳30的形状,故基于来自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及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的软骨传导,防止两耳28及30的外耳道内部产生的空气传导音的能量从外耳道入口向外部扩散,从而能以更大的声音量接听软骨传导的声音。此外,由于不会使头盔9081b振动等而导致外耳道入口之外产生声音,故各者头盔9081b而能听到的外界的声音不会在头盔9081b内被遮蔽。

图145(b)是表示实施例94的结构的详细的框图,对与图144(b)的实施例93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从图145(b)可知,在实施例94中,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及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的振动传递至围颈带单元9081a而由左侧接触话筒9023a及右侧接触话筒9023b拾取的成分足够小。因此,为消除这些振动成分而在实施例93中设置的反转电路8640及消除器8636的结构可省略。

[实施例95]

图14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5的框图。实施例95也构成为作为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9181,且为可立体接听的围颈带类型的耳机。实施例95与图145的实施例94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95中,也与实施例92至实施例94同样地,将软骨传导单元配置在触碰耳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的后部的位置上,并且为拾取声音而使用接触话筒。

实施例95与实施例94不同之处在于,为消除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及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的振动传递至围颈带单元9181a而由接触话筒9123拾取的成分,基于图144的实施例93而设有反转电路8640及消除器8636。进而,在实施例95中,与实施例94不同地,接触话筒9123系左右非对称地设于围颈带单元9181a。具体而言,接触话筒9123是设于比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更接近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的位置上。

从图146可知,相对于自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拾取的振动而言,与实施例93同样地设置反转电路8640及消除器8636,消除接触话筒9123拾取的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引起的振动成分。进而,在图146的实施例95中,对自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拾取的振动也设置反转电路9140,并将该振动提供给消除器8636,由此消除接触话筒9123拾取的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所引起的振动成分。这种结构对于输入至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及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的声音信号不同的立体接听是有用的。

进而,在实施例95中,考虑到右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4a较左侧压电双晶片元件8926a更远离接触话筒9123,而通过衰减电路9140a使来自反转电路9140的反转输出衰减并提供给消除器8636。这样,拾取的振动较小时不会过度消除。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在其它实施例中实施可能。例如,可有效利用与实施例92至95所示的头盔并用的相关特征,而并不限于与移动电话组合而使用的情况。例如,与来自声音部的外部设备的声音信号的交换并不限于近程无线,在有线交换的情况时也可同样地享受其优点。

[实施例96]

图14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且与图126的实施例84同样地,构成为移动电话9201及其软骨传导软壳7863。实施例96与实施例84为大致共同的结构,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移动电话9201中设有构成用于探测移动电话9201为进行通话而抵接于耳的邻近传感器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9219、9220、及接收来自耳的红外反射光的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9221。而且,若邻近传感器探测到移动电话9201对耳的抵接,则为了省电而将兼做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用背光熄灭,且为防止误动作而使触控面板功能无效。其原因在于,在移动电话9201触及耳的状态下,兼用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会接触脸颊等,触控面板有可能会有反应而进行以外的动作。

相对于此,在设在移动电话9201的左上部的外部耳机插孔内插入有耳机插头的状态下,通常不会将移动电话9201触及耳进行使用,故兼用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接触脸颊等而产生误动作的可能性较小。进而,与其邻近传感器探测到手指等而将触控面板功能断开不如将其变成不需要的动作。根据这些理由,在插入有耳机插头的状态下,构成为不利用邻近传感器而使触控面板功能无效。

然而,如实施例96那样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将其外部耳机插头7885插入至外部耳机插孔进行使用的情况时,产生如下可能性,即,为传递软骨传导单元7824的振动将其与耳软骨接触,故兼用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接触脸颊等,触控面板有反应而进行以外的动作。但是,若构成为即便插入有耳机插头的状态下也利用邻近传感器使触控面板功能无效,则如上述那样将通常的耳机插入至外部耳机插孔而使用移动电话9201的情况时,产生邻近传感器探测到手指等而使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实施例96构成为保留基于邻近传感器与外部耳机插孔使用的有无进行的本来的触控面板功能的无效控制,且即便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而使软骨传导单元7824接触耳软骨也防止兼用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接触脸颊等引起的误动作。

具体而言,当为通话而输入对方的电话号码及利用触控面板操作或呼叫按钮9209a进行呼叫操作等而开始呼叫时,或来电时为响应该来电而利用触控面板操作或呼叫按钮9209a进行响应操作后经过规定时间(例如1秒)时,使触控面板功能无效。这些状况下,认为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的移动电话9201是触及耳,而可无需触控面板功能。再者,为了让用户获知触控面板功能无效且为了省电,使触控面板功能无效时取消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且使显示用背光熄灭。

另一方面,通话结束时通过按下通话终止按钮9209b等机械开关而使触控面板功能有效,且为了让用户获知触控面板功能有效,再次开始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且使显示用背光点亮。

再者,即便在覆盖软骨传导软壳7863而将其外部耳机插头7885插入至外部耳机插孔进行使用的情况时,进行视频电话时也不会设想使软骨传导单元7824接触耳软骨的状况。因此,在视频电话模式的情况时不进行如上所述的触控面板的无效及有效的控制,而是与通常的情况同样地,在插入有耳机插头的状态下,不进行邻近传感器造成的触控面板功能的无效。再者,在通常的为欣赏音乐而插入有耳机插头的状态下,不进行通话相关的操作且也不产生通话相关的功能,故与通常的情况同样地,不进行邻近传感器造成的触控面板功能的无效。

图148是图147的实施例96的移动电话9201的部分的框图。实施例96的移动电话9201除了其自身没有软骨传导关联功能以外与图131的实施例86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如图148所示,实施例96具有构成邻近传感器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9219、9220及接受来自耳的红外反射光的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9221。此外,在兼用触控面板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上设有显示用背光43及触控面板9268,通过被控制单元9239控制的触控面板驱动器9270而实现触控面板功能。此外,触控面板功能被无效时的操作是通过包含呼叫按钮9209a及通话终止按钮9209b等的操作单元9209来进行。

图149是表示图148的实施例96的控制单元92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为便于理解,图149的流程图主要是将触控面板的无效及有效的功能抽出而进行图示,省略了移动电话9201的通常的功能。因此,在实施例96中,存在与图149所图示的功能同时及前后进行动作的其它各种关联功能。

图149的流程是通过设于操作单元9209的主电源开关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492中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并开始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494中,使触控面板9268的功能有效而转移到步骤s496。在步骤s496中,检测是否已进行移动电话9201的通信开始前的各种面板操作的任一个。该面板操作不仅包含选单选择等基本操作、音乐欣赏或相机功能等与通信无关的操作,也包含用于通信的电话号码或邮件地址的输入及通话或通信的开始操作。若探测到有这些操作的任一个则进入步骤s498,进行与操作对应的通信开始前处理后转移到步骤s500。在步骤s496中未探测到对应的面板操作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500。

在步骤s500中开始通信并检测是否为视频电话中,若并非视频电话中则转移到步骤s502。在步骤s502中,检测外部耳机插孔7846是否为使用中。该检测相当于外部耳机插孔7846内是否插入有某一耳机插头。若外部耳机插孔7846为使用中则进入步骤s504,检测是否有来电且是否已进行响应该来电的操作。若不相符则转移到步骤s506,无来电时不用说,在虽为来电中但仍未进行响应操作的情况时则转移到步骤s506。在步骤s506中基于呼叫操作而检测呼叫功能是否已开始,若未开始则转移到步骤s508。如此于外部耳机插孔7846已使用的情况时,只要未通过来电或呼叫操作进入通信的执行阶段,则触控面板9268以维持有效的状态直至步骤s508。

相对于此,若在步骤s504中探测到已进行响应来电的操作则进入步骤s510,在步骤s510中经过一秒等待之后,在步骤s512中使触控面板9268无效而转移到步骤s508。此外,在步骤s506中基于呼叫操作而探测到呼叫功能已开始的情况时,立即进入步骤s512,使触控面板9268无效而转移到步骤s508。

如上所述,已进行来电响应操作时或呼叫功能已开始时,后面可不需要触控面板功能,故在步骤s512中使触控面板9268无效。此外,在图149中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但如上述那样,当触控面板功能无效时,同时在步骤s512中消除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且使显示用背光43熄灭。

再者,在步骤s510中等待一秒是由于来电是基于来自对方的操作的被动的来电,故应该无法提前准备响应来电。因此,刚进行响应操作后若使触控面板9268无效而消除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则会给予操作者不安感,故继续显示片刻。此外,在误响应的情况时,可之后立即通过触控面板9268进行通话终止操作。另一方面,若等待时间过长,将移动电话9201触及耳时会产生误将触控面板9268触及脸颊的误动作的可能性,故综合它们的均衡,等待时间设为短时间。另一方面,在呼叫操作的情况时,变成继对方的指定操作等必要操作后的能动性最终操作,故基于此,构成为开始呼叫后即便立即消除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且使触控面板9268的操作无效,也不会给予操作者不安或不妥,故不设置等待时间。这样,在实施例96中来电响应的情况时及呼叫的情况时对于达到触控面板无效的过程设置差异。

在步骤s508中,检测是否有为了利用通话终止按钮9209b等而终止通话的机械操作,若探测到通话终止的机械操作则进入骤s514,使触控面板9268有效,且在步骤s516中执行通话终止并返回至步骤s518。再者,虽省略图示,但当触控面板功能为有效时,同时在步骤s514中恢复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且点亮显示用背光43。另一方面,在步骤s508中未探测到通话终止的机械操作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518。

再者,在步骤s502中未探测到外部耳机插孔7846的使用时,转移到步骤s520,检测是否为通话中。而且,若为通话中则转移到步骤s522,通过邻近传感器检测移动电话9201是否触及耳。若探测到对耳的抵接则进入步骤s524,使触控面板9268无效并转移到步骤s526。再者,到达步骤s524时若触控面板9268已为无效状态则在步骤s524中不进行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526。

另一方面,在步骤s520中探测到并非通话中、或步骤s522中并无邻近传感器的探测时进入步骤s528,使触控面板9268有效而转移到步骤s526。再者,到达步骤s528时若触控面板9268已为有效状态,则步骤s528中不进行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526。

此外,步骤s500中为视频电话中时,不进行如上所述的利用邻近传感器的触控面板9268的有效及无效的控制,而是维持触控面板9268有效的状态立即进入步骤s526。再者,步骤s500也发挥如下作用:于外部耳机插孔7846被使用时,不进行利用来电响应操作、呼叫开始、通话终止机械操作的触控面板9268的有效及无效的控制,而是维持触控面板9268有效。

在步骤s526中,检测是否通过触控面板9268而进行通话终止的操作。然后,若有通话终止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516,执行通话终止。另一方面,步骤s526中未探测到触控面板9268的通话终止的操作时转移到步骤s508。再者,在触控面板9268为无效的状态下,当然只能自步骤s526转移到步骤s508。步骤s508中检测上述通话终止机械操作的有无。

在步骤s518中,检测是否已进行主电源断开操作,若有操作则结束流程。另一方面,若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操作,则返回至步骤s496,之后重复进行步骤s496至步骤s526,进行视状况的触控面板9268的有效及无效、及伴随于此的大画面显示单元9205的显示的有无、以及显示用背光43的点亮及熄灭的控制。另一方面,步骤s518中若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操作则结束流程。

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实施例96中在来电响应的情况时与呼叫的情况时是对到达触控面板无效的过程设置差异。然而,触控面板无效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构成为在来电响应的情况时及呼叫的情况时经过相同的过程而使触控面板9268无效。

此外,在实施例96中,也可构成为省略步骤s502、步骤s520至步骤s524及步骤s528,若为视频电话中,则无论有无外部耳机插孔7846的使用都进行步骤s504至步骤s516的控制。

进而,在实施例96中,也可构成为,以将步骤s502置换成“通话关联功能动作中?”的检测,若相符则转移到步骤s520且若不相符则立即转移到步骤s518的方式进行变形,并且省略步骤s504至步骤s516及步骤s526,在视频电话以外的通话关联功能为动作中时,无论有无外部耳机插孔7846的使用都进行步骤s520至步骤s524及步骤s528的邻近传感器的控制。

[实施例97]

图15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7的正面立体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9301。实施例97的移动电话9301是与图136的实施例88的移动电话8201在外观上大致共同,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此外,关于内部结构系引用图42的实施例26的框图。

实施例97与实施例88不同之处在于,追加了说明软骨传导功能的使用方法的功能。实施例97与实施例88同样地,是如通常的移动电话那样即便将上边中央单元触及耳也可进行通话。然而,为了更良好地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功能,与通常不同地,必需将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右侧角部8224及左侧角部8226触及耳。因此,实施例97是对于不习惯使用软骨传导移动电话的用户也具有说明其使用法的功能。

图150(a)是与图136(a)同样的结构,但图示有图136(a)中省略的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1、及构成邻近传感器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这些功能与实施例1等中所述的功能是共同的,故省略各者的说明。

图150(b)是表示实施例97中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进行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显示9305a。实施例97的移动电话9301在电源接通时以规定时间(例如5秒)进行“该移动电话为角接听的软骨传导智能型手机”等的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显示9305a。同样的显示在进行呼叫操作而对方接听之前的期间、或有来电但进行接听操作之前的期间、移动电话9301未倾斜的情况时进行。

图150(c)是表示在实施例97中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进行右角导引显示9305b。实施例97的移动电话9301在进行呼叫操作而对方接听之前的期间、或有来电但进行接听操作之前的期间、且移动电话9301向右倾斜时,进行“请将右角触及耳孔”等的右角导引显示9305b。所谓向右倾斜,系假设移动电话9301由右手握持,且为进行通话而将其触及右耳的状况,故为了提醒用户将右侧角部8224触及右耳而进行这样的显示。此外,如图150(c)可知那样,右角导引显示9305b是以手形表示应抵接的右侧角部8224的图形显示。

同样地,图150(d)是表示在实施例97的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进行左角导引显示9305c的图。在进行呼叫操作而对方接听之前的期间、或有来电但进行接听操作之前的期间、且移动电话9301向左倾斜时,进行“请将左角触及耳孔”等的左角导引显示9305c,该点与图150(c)相同。该情况时,假设移动电话9301由左手握持而抵接于左耳,故为了提醒用户将左侧角部8226触及左耳而进行这样的显示。左角导引显示9305c是以手形表示应抵接的左侧角部8226的图形显示,该点与图150(c)相同。

图151是表示图150的实施例97中引用的图42的实施例26的框图的控制单元24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151的流程图为了便于理解而主要将使用方法导引的功能抽出而进行图示,省略移动电话9301的通常的功能。因此,实施例97中存在与图151所图示的功能同时及前后进行动作的其它各种关联功能。

图151的流程是通过主电源开关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53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且开始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画面显示。接着,在步骤s534中进行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显示9305a(参照图150(b))且持续该显示而进入步骤s536,检测是否经过了5秒。然后,若未经过则返回至步骤s534,之后重复进行步骤s534及步骤s536而继续进行显示。另一方面,若步骤s536中探测到已经过5秒,则进入步骤s538而停止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显示9305a。

接着在步骤s540中检测自移动电话9301的使用开始起是否已经过规定天数(例如2个星期),若未经过则在步骤s542中检测是否存储有与导引停止相符的功能履历,若不相符则进入步骤s544。关于导引停止相符履历的细节在下文叙述。步骤s544中检测是否已进行呼叫操作,若无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546而检测是否有来电。而且,若有来电则转移到步骤s548。此外,当步骤s544中探测到呼叫操作时也转移到步骤s548。该时刻仍未开始通话,移动电话9301也未抵接于耳,用户看着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

接着在步骤s548中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参照图42)探测的重力加速度而检测移动电话9301是否左倾。若未左倾则进入步骤s550,同样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检测移动电话9301是否右倾。而且,若无右倾则进入步骤s552,进行与步骤s534相同的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显示9305a并转移到步骤s554。

另一方面,步骤s548中若探测到移动电话9301的左倾则进入步骤s556,进行左角导引显示9305c(参照图150(d))而转移到步骤s554。同样地,步骤s550中探测到移动电话9301的右倾时进入步骤s558,进行右角导引显示9305b(参照图150(c))而转移到步骤s554。

步骤s554中检测是否满足将步骤s552或步骤s556或步骤s558中开始的导引显示停止的条件,若不满足条件时则返回步骤s548,之后在满足条件之前重复进行步骤s548至步骤s558。若该重复中探测到倾斜,则自图150(b)的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显示9305a进行至图150(d)的左角导引显示9305c或图150(c)的右角导引显示9305b。用户看着该显示而可适当地判断应触及耳的角。

再者,图151中未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但步骤s552或步骤s556或步骤s558中进行导引显示时,与此连动地自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1以声音进行相同内容的导引播报。再者,也可设定为不发出这种声音的静音模式。来自这种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1的声音引导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对应显示停止时同时停止。

相对于此,步骤s554中若探测到满足导引显示停止条件则进入步骤s560,执行导引播报处理及控制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562。步骤s560的处理是进行导引显示的停止且对自上部框8227的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导引播报进行控制,进而是进行导引停止相符履历的处理等的导引控制处理。其细节在下文叙述。

再者,步骤s540中探测到自移动电话9301的使用开始起已经过特定天数时、或步骤s542中探测到导引停止相符履历的存储时、或步骤s546中未探测到来电时,均立即转移到步骤s562。也就是说,这些情况时均不进行导引显示。因为无益地长时间显示对于不关心的用户来说造成困扰,且存在导引停止相符履历时不进行导引反而合适,进而在未预定通话的时刻进行导引并非适当时机。

步骤s562中检测是否已进行主电源断开操作,若有操作则结束流程。另一方面,若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操作,则返回至步骤s540中,之后重复进行步骤s540至步骤s562,进行与状况相应的导引控制。另一方面,步骤s562中若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结束流程。

图152是表示图151中以粗字表示的步骤s554及步骤s560的详细的流程图。图151中到达步骤s554时开始图152的流程,步骤s572中检测是否有通过设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触控面板2468(参照图42)等手动停止导引显示的操作。该操作是为了让已理解导引或不关心导引的用户消除无用显示。若无该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574,通过邻近传感器(19、20、21)检测移动电话9301是否已触及耳。并未贴到耳时,返回至图151的步骤s548。这样,图152的步骤s572及步骤s574相当于图151的步骤s554的引导显示停止条件的检测的详细内容。

步骤s574中已进行近接探测的情况时,流程转移到步骤s576。该步骤s576以下相当于图151的步骤s560的详细内容。步骤s576中,检测软骨传导功能是否正常使用。具体而言,通过邻近传感器(19、20、21)的输出的判定,检测移动电话9301的右侧角部8224或左侧角部8226或它们的中央单元的哪一个触及耳,在右侧角部8224或左侧角部8226抵接的情况时,探测是否与加速度传感器49所探测的倾斜所示的准确角部(若右倾时则为右侧角部8224、或若左倾时则为左侧角部8226)一致。而且,在未探测到正常使用状态的情况时,流程转移到步骤s578。

步骤s578中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所探测的重力加速度而检测移动电话9301是否左倾。若无左倾则进入步骤s580,同样地,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检测移动电话9301是否右倾。而且,若无右倾则进入步骤s582,通过自上部框8227的软骨传导而进行与图151的步骤s552相同的内容的软骨传导基本导引播报并转移到步骤s584。再者,到达步骤s578的状态是移动电话9301触及耳的情况,故通常不会转移到步骤s582,因特殊的移动电话9301的触及耳的方式不同,无法判断左倾还是右倾时不会播报错误信息,故设有进行一般的信息播报的步骤s582。

另一方面,步骤s578中若探测到移动电话9301的左倾则进入步骤s586,通过自上部框8227的软骨传导而进行左角导引播报(例如与图150(d)的显示相同文字)并转移到步骤s584。同样地,步骤s580中探测到移动电话9301的右倾时进入步骤s588,通过自上部框8227的软骨传导而进行右角导引播报(与图150(例如c)的显示相同文字)并转移到步骤s584。

步骤s584中,检测是否通过对方对呼叫的响应或来电响应操作而已开始通话,若未开始通话则返回至步骤s576,之后只要步骤s584中探测通话开始或步骤s576中未探测到正常使用则重复步骤s576至步骤s584。该重复中若触及耳的方式变更而探测到正常使用状态,则如后述那样停止导引播报,且若探测到倾斜则开始应抵接的角的具体播报。进而,若产生左右的换手则播报所指示的角变更。由此,抵接方式错误的用户可获知耳的正确的抵接方式。

另一方面,步骤s584若探测到通话开始则为正确抵接时也停止导引播报。这是为了使导引播报不影响通话。进而,进入步骤s592,停止图151的步骤s552或步骤s556或步骤s558中开始的导引显示,并进行至图151的步骤s562。此时,若自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1发出导引播报则也停止。

然而,图152的流程中,在到达步骤s592之前持续进行导引显示,但也可以移动电话9301触及耳的状态在通话开始前持续进行显示。此外,若自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1发出导引播报则也同样地可持续至通话开始之前,但播报内容是与利用自上部框8227的软骨传导者同步的相同内容的播报故并无妨碍。再者,如上述那样导引显示及自视频电话用扬声器51的导引播报在移动电话9301触及耳的状态下并非特别需要,故步骤s574与步骤s576之间也可进一步插入与步骤s592相同的引导显示停止的步骤。

另一方面,步骤s576中软骨传导功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时,在步骤s594中停止导引播报并转移到步骤s596。此时,不经由步骤s582或步骤s586或步骤s588而自步骤s576到达步骤s594时,由于原本并未进行导引播报故步骤s594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596。此外,步骤s572中探测到已进行手动停止导引显示的操作时也转移到步骤s596。

步骤s596中,将步骤s572的操作或步骤s576的探测作为与导引停止相符的履历进行记录,并转移到步骤s592。步骤s596中记录的履历是在图151的步骤s542中被检测,若探测到这些履历,则如上所说明的图151中自步骤s542立即到达步骤s562,均不进行导引显示及导引播报。

[实施例98]

图15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8相关的剖视图及框图,其是构成为立体声耳机系统9481。实施例98是基于图141的实施例91,故对共同的事项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以追加的事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53(a)的框图中,分别在中央设有贯通孔8524a及8526a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可通过插塞9485而与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的外部输出插孔9446连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至插塞9485之间未设有放大器或电源等,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通过外部输出插孔9446的输出功率而以产生必要的软骨传导被驱动。

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是与图141的音源单元8584同样地,向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输出立体声音源。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具备包含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数据用近程通信单元9487,且与外部的通常移动电话协作。而且,若自外部的通常移动电话接收来电信号,则将输入至立体声放大器8540的输入信号自声频处理电路8538的音乐信号切换成来电音源9466的来电声音信号,并通知来电。数据用近程通信单元9487自通常移动电话接收对来电的响应或呼叫操作信号,通过开关8540a而停止自立体声放大器8540向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的输出。由此,通过自贯通孔8526a的空气传导,可将通常移动电话触及左耳而进行通话。再者,图153中为了简化说明而仅表示停止向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的输出的构成,但也可通过设置停止向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的输出之同样的结构、预先设定停止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的哪一个的输出,由此停止通常移动电话使用时触及单耳侧的软骨传导单元的输出,可不受妨碍地利用空气传导进行通话。

图153的实施例98可以根据需要而设为更简单的结构。首先,若省略图141的实施例91中说明的快门8558及快门驱动单元8557,则具有贯通孔8524a及8526a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的结构变得更简单。该情况时,相应地,也省略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的快门控制单元9439(对应于图141的实施例91的快门控制单元8539、噪音探测单元8538及手动操作单元8509)。进而,也可省略数据用近程通信单元9487、来电音源9466及开关8540a。图153的实施例98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分别具有贯通孔8524a及8526a,故可一面利用软骨传导听音乐,一面通过自贯通孔8524a及8526a的空气传导听周围的声音,故通过用户对于期望听到的声音的集中力,可感觉到外部的移动电话的来电音且将通常移动电话触及耳进行通话并非不可能。相对于此,例如通常的立体声耳机或立体声耳机系覆盖或闭塞耳,故无法感觉到外部的移动电话的来电音,且进行通常移动电话的通话时,必需摘下至少单耳的头戴式耳机或耳机。

图153(c)是实施例98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53(a)及作为其主要部分放大图的图153(b)是构成为通过磁头臂部使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8526接触外耳道入口30a,但图153(c)是构成为将软骨传导单元9424夹入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空间。为了简化说明而仅图示右耳28,但图153(c)也为立体声类型。如从图153(c)所明确的那样,变形例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9424具有与外耳道入口30a大致一致的贯通孔9424a。

图154是表示实施例98的实测值的表。实测是在图153(a)的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上连接图153(c)的变形例的立体声软骨传导单元而进行。图154所示的“输出电压(mvrms)”是一面变更立体声放大器8540的音量一面通过电压计测量无负荷状态的外部输出插孔9446的输出时的有效值(将通过示波器观察时的半波波峰高度除以平方根)。再者,测量系自立体声放大器产生1khz的纯音而进行。从图154可知,实施例98的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的最大输出有效值为1伏特。

图154的“振动加速度(db)”是在具有如上所述的输出能力的携带式音乐播放器9484上连接软骨传导单元9424,自耳屏内侧传递振动时的耳屏的外侧的振动加速度。再者,图154的分贝基准值是10的负6次方m/sec的平方。该测量也是自立体声放大器8540产生1khz的纯音,一面变更音量一面测量振动加速度。再者,用于测量的软骨传导单元9424的振动源为端子间静电电容为0.8μf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可视为将与无负荷状态下测量的外部输出插孔9446的电压大致相等的电压输入至连接状态的压电双晶片元件。

图154的“心理反应”是将如上所述的测量值实际上对于人而言能听到多少作为一例而对健康被测试者进行调查而得(该结果必需考虑个人差异所致的偏差而进行判断)。如图154的“心理反应”所示,自立体声放大器8540产生1khz的纯音时可听到的阈值为14.6db,相当在将立体声放大器8540的音量电平设为25时(此时压电双晶片元件中可认为输入有与来自立体声放大器8540的输出电压大致相等的3.3mv左右的实效电压)。因此,如此若增大输入电压,则可以更大的声音听到软骨传导的1khz的纯音。

接着,调查自立体声放大器8540输出音乐(流行系列)而可通过软骨传导舒适地(感觉不大不小的状态)接听的电平。如图154的“心理反应”所示,将立体声放大器8540的音量电平设为4时(此时可认为压电双晶片元件中输入有与来自立体声放大器8540的输出电压大致相等的400mv左右的实效电压),被测试者回答可舒适地听音乐。

以上,若为向外部的最大输出为500mvrms以上的音源装置、以及通过连接该音源装置的外部输出而在200mvrms的输入时在耳屏里侧获得50db(基准值为10的负6次方m/sec的平方)以上的振动加速度的软骨传导单元的组合,则认为可进行舒适的音乐接听。

图155是表示图114及图115所示的实施例74及实施例75中可采用的升压电路单元及模拟输出放大器单元的组合电路的详细的电路图。图115所示的电路也可作为实施例74的驱动器电路7003或实施例75的驱动器电路7103的ic的一部分而采用,但也可作为单独的ic而构成。再者,在图155中对与图114或图115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再者,在实施例74及实施例75中,作为升压电路7054为例示电荷泵电路,但图155的电路中也可采用交换调整器作为升压电路单元。具体而言,图155的升压电路包含由开关控制单元7054b、电感器7054c、二极管7054d及电容器7054e等构成的交换调整器。而且,基于自电力管理电路7053供给的电压而向输出单元7054f生成15伏特的输出电压。此外,基准电压输出单元7054g将输出单元7054f的电压分别以100kω的电阻进行分压而生成用于放大器输出的基准电压7054g。

在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电源(vcc)上被施加输出单元7054f的15伏特。此外,对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1的同相输入上被施加基准电压7054g。此外,对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2及ch4的各者的反相输入,输入来自声频处理电路7038(实施例75的情况时相当于ad转换电路7138a、数字声频处理电路7138及da转换电路7138b)的声音信号。而且,从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2及ch4的各自的输出端输出声音信号,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对开关控制单元7054b及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各者的赋能端子(enb),自控制端子7003a输入有赋能信号,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时将开关控制单元7054b及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设为有源状态,且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停止振动时(视频电话模式等)停止开关控制单元7054b及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功能。

[实施例99]

图15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99与图139的实施例89同样地,是构成为作为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耳机9581,且与通常的移动电话1401一并形成移动电话系统。图156的实施例99与图139的实施例89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

图156的实施例99与图139的实施例89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挂耳单元9582设有用于与耳屏32的前侧(外耳道入口232侧的相反侧)接触的延长部9582b。由此,如图156(a)所示,挂耳单元9582的后方内缘9582a与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且延长部9582b接触耳屏32的前侧,通过两者而变成夹着外耳道入口232周围的软骨的状态。

该状态有两种含义。首先,第一点,如上述那样构成为在外耳道入口232的前后自耳28的外侧夹着耳软骨,故佩戴稳定,挂耳单元9582以适度的压力稳定地接触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及耳屏32的前侧。即,延长部9582b变成用于使挂耳单元9582的后方内缘9582a接触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支承物,且反过来说,挂耳单元9582的后方内缘9582a变成用于使延长部9582b接触耳屏32的前侧的支承物。而且,由于自外侧的前后夹着耳28,故并无覆盖外耳道入口232。因此,一目了然地,不会变成妨碍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进入耳的状态,例如,若如图153的实施例98那样乍看上去覆盖耳但有贯通孔,则可避免不清楚可充分听到外部的空气传导音的事实的人员的困扰、或与没有被假定该事实的法律和法规等的矛盾。

第二,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及耳屏32的前侧均是可获得良好软骨传导的部位,为确保保持压而将自前后夹着耳28的接触单元均作为软骨传导单元发挥作用。即,传递至图156(b)所示的保持部8325a的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振动也在挂耳单元9582自身传导后传递至其后方内缘9582a及延长部9582b。振动自保持部8325a传递至延长部9582b也可理解为,例如在图97的实施例65中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的振动经由连接单元6127而传递至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即,挂耳单元9582的后方内缘9582a与延长部9582b之间的部分构成用于使振动在两者间传递的连接单元。

再者,如图156(b)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振动方向是如箭头8325b所示为与外耳道入口232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对应于脸部的大致前后方向)。在移动电话的实施例中,无论在如图2的状态下将移动电话触及耳的情况时,还是在如图21的状态下触及耳的情况时,良好的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振动方向设为沿着外耳道入口232的中心轴的方向(对应于脸部的左右方向且声音自自外部进入的方向),但如上述那样,从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或耳屏32的前侧等传递振动的情况时,将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振动方向设为与外耳道入口232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对应于脸部的大致前后方向)较好。

图157是图156所示的实施例99的各种变形例的挂耳单元的侧视图。如图156(a)所示,实施例99构成为,挂耳单元9582的后方内缘9582a接触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且延长部9582b接触耳屏32的前侧,并通过两者夹着外耳道入口232周围的软骨。该情况时,因年龄、性别等个人差异,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与耳屏32的前侧的距离不同。因此,实施例99构成为准备多种大小,顾客从其中选择与自身吻合。相对于此,图157的变形例是构成为可变更上述距离而任何人均可使用。

若具体进行说明,则图157(a)是实施例99的第1变形例,通过弹性体9582c而构成挂耳单元9582全体。由此,延长部9582b如箭头9582d所示可弹性地打开,可涵盖个人差异而无论是谁的耳朵均可以以挂耳单元9582的后方内缘9582a接触耳28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且延长部9582b接触耳屏32的前侧的方式吻合于挂耳单元9582。再者,如图11的实施例5至图19的实施例10等所说明的,若声频阻抗器采用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则可通过弹性体而向延长部9582b传递振动。

图157(b)是实施例99的第2变形例,通过通常硬度的材质构成挂耳单元9582全体,且设为使后方部9582e与延长部9582b之间变细等的灵活的构造9582f,由此延长部9582b可如箭头9582d所示那样弹性地打开。此外,弹性构造9582f变成用于传递振动的连接单元。再者,为获得弹性构造部9582f的强化及流畅外观,弹性构造部9582f是通过弹性体9582g填充。

图157(c)是实施例99的第3变形例,通过通常硬度的材质构成挂耳单元9582全体,且通过旋转轴9582h将后方部9582e与延长部9582b之间可旋转地连接,通过在旋转轴9582h的部分放入弹簧而使延长部9582b在图上具备顺时针方向的弹性。由此,延长部9582b可如箭头9582d所示那样弹性地打开。此外,利用旋转轴9582h形成的结合部变成用于传递振动的连接单元。

图157(d)是实施例99的第4变形例,基本上为与图157(c)的第3变形例同样的结构,故将要部放大而进行图示。图157(d)的第4变形例构成为可通过负驱动器而对旋转轴9582i进行旋转调整,通过其旋转,而可调整利用弹簧的延长部9582b的在图上顺时针方向的弹性的强度。由此,可无论个人差异而调整获得适当的接触压。再者,在旋转轴9582i设有指标9582j,使该指标9582j对应刻度9582k,能够可视地确认接触压。在对右耳及左耳佩戴相同挂耳单元而立体声地利用软骨传导接听声音信息的情况时,首先调整任一耳的接触压,使指标9582j对应于与此相同的刻度9582k,由此使左右的接触压调整为相同。当然,也可根据喜好而将左右的接触压调整为不同。该情况时刻度9582k与指标9582j也可作为调整的参考。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定于各实施例,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置换或组合。例如,在自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或耳屏的前侧等传递振动的情况时,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方向设为与外耳道入口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对应于脸部的大致前后方向)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如实施例99那样软骨传导振动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8325的情况,也可适用在将电磁型振动元件等设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

[实施例100]

图15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0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9601。再者,实施例100除了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构造及其配置外,与图69所示的实施例46是共同的,故省略说明所需的部分以外的图示,且对图示部分在共同部分上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如图158(a)所示,实施例100的移动电话9601中,与图69的实施例46同样地,设有作为保护体的弹性体部4263a、4263b、4263c及4263d。此外,位于上侧的2个角的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内侧是兼做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保持部,且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外侧兼做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

实施例100的移动电话9601与图69的实施例46的不同之处在于,位于上侧的2个角的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内侧所保持的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构造。如图158(b)所示,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金属板9697的两端自封装部9625a向外突出而延长。而且,这些延长的金属板9697的两端部分别变成弯曲部9697a、9697b及支承部9697c、9697d。再者,封装部9625a内封入有振动单元9625b及电路单元9636。此外,封装部9625a有为了保护振动单元9625b及电路单元9636而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厚度,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振动单元9625b为极薄型的形状。这样,实施例100的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为封装内封入有电路单元分的模块零件。再者,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如上述那样是在移动电话9601的前后方向上薄型的零件,但如图158(c)的支承部9697d的剖面所示,金属板9697及振动单元9625b在上下方向均具有相当的宽度,来确保金属板9697的强度及振动功率。

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是构成为由如上述那样弯曲的金属板9697支承,故如图158(b)所示,若将支承部9697c、9697d保持在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内侧的大致中央,则可将包含振动单元9625b的薄型的封装部9625a配置在靠近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表面侧(gui显示单元3405侧)附近,从而可确保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用于配置其它零件的布局空间9601a。金属板9697采用这种弯曲构造,也可自作为其端部的支承部9697c、9697d向弹性体部4263a、4263b分别传递振动单元9625b的振动,可将弹性体部4263a、4263b作为较好的软骨传导单元而发挥作用。用于软骨传导的声频特性是基于由这种弹性体部4263a、4263b支承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两端的构造整体的振动的举止而设计。而且,根据需要,如后述那样通过电路单元9636的均衡器功能而调节声频特性。

此外,如此将封装部9625a配置在靠近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表面侧附近时,振动单元9625b更靠近耳,故自振动单元9625b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从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表面侧更良好地被听到,万一采取图137(b)的先前的接听方式也可通过空气传导而听到对方的声音。此外,在基于这种意图而设计的情况时,也可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表面侧设置用于使空气传导音通过的孔。

再者,根据移动电话9601的设计而将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表背翻转地配置,由此也可将封装部9625a配置在靠近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背面侧附近,该情况时也可确保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用于配置其它零件的布局空间。该配置可进行封装部9625a不妨碍内侧相机等配置在移动电话9601的表面侧的零件的布局。

图159是表示图158所示的实施例100的压电双晶片的构造的细节的模式剖视图及电路图。对与图158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59(a)是用于表示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模式剖视图,占据长度的大部分的振动单元9625b的中间部分为与两端部分相同的构造,故根据放大图示的空间的情况而予以省略。图158所示的振动单元9625b在图159中是对应于分别贴合在金属板9697的两侧的压电陶瓷板9698、9699。压电陶瓷板9698、9699在移动电话9601的前后方向上极薄,但在上下方向具有与图158(c)所示的金属板9697的支承部9697d相当的宽度。

此外,电路单元9636绝缘地安装在金属板9697上,连接有作为压电陶瓷板9698、9699的共同电极的金属板9697,且压电陶瓷板9698、9699的对置电极9698a、9699a汇集而连接。再者,为将对置电极9698a连接到对置电极9698b,在金属板9697上设置经绝缘的通孔9697e。封装部9625a是以保护这些构造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厚度进行覆盖,将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设为极薄型的形状。再者,从电路单元9636伸出4个端子9636a(电源用及声音信号输入用)而从封装部9625a露出。安装上而言优选为4个端子9636a是如图159(a)所示汇集配置在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内侧(弯曲部9697a、9697b的伸出侧)。

图159(b)是电路单元9636的电路图,图159(a)的4个端子9636a在图159(b)中分别对应于电源用的端子vcc、g及声音信号输入用的端子in1、in2。电源端子vcc及接地端子g向声频处理电路9638及升压电路9654供给电源电压,升压电路9654向放大器9640供给经升压的电源。声频处理电路9638具备eeprom9638a,该eeprom9638a中存储有用于获得作为较好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的均衡的常数或处理表。这些常数或处理表基本上在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出厂时写入至eeprom9638a,但也可组入移动电话9601后再进行写入。从输入端子in1、in2输入至声频处理电路9638的声音信号在声频处理之后被输入至放大器9640,自放大器9640的输出端子out1、out2分别输出至作为共同电极的金属板9697及对置电极9698a、9699a。

图160是说明用于量产实施例100的压电双晶片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对与图158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此外,为避免繁杂,对在图158中已说明的部分也省略部分图示及标号附加。图160(a)及图160(b)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158(a)相同的构造,但实际寸法上而言,图160(a)所示的移动电话9601的宽度比图160(b)所示的移动电话9601更广。(再者,在图160(b)中,是表示将封装部9625a靠近配置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背面侧附近的例子,但作为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单体的构造并未改变,故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直接关系。关于配置,在下文另外叙述。)

如上述那样图160(a)与图160(b)的移动电话9061的宽度不同,但如点划线9625c、9625d所示,封装部9625a的长度及其内部结构是彼此共同的。于是通过将封装部9625a标准化,仅通过变更自封装部9625a突出的金属板9697的长度及弯曲部9697a、9697b与支承部9697c、9697d的弯曲状态便可应对各种移动电话。再者,在图160(a)及图160(b)中是例示移动电话9601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但也存在外观的宽度虽相同但弹性体4263a、4263b的大小因移动电话不同而相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时,通过如上所述的封装部9625a的标准化,仅通过变更金属板9697的长度及弯曲部9697a、9697b及支承部9697c、9697d的弯曲状态,便可应对各种大小的弹性体4263a、4263b。

再者,上述说明中,进行图137(b)的先前的接听方式时为听到自振动单元9625b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也可在移动电话9601的上部的表面侧设置用于使空气传导音通过的孔。图160(a)中,作为这种情况的一例而图示将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601b设在振动单元9625b附近的设计来用于参考。该孔9601b也可以与设为用于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孔同样。

这里,对图160(b)的配置进行补充说明。如上所述,根据移动电话9601的设计,将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表背翻转而配置,由此可将封装部9625a靠近配置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背面侧附近。图160(b)系用在将该点具体表示者,该情况时,如图所示,可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表面侧(gui显示单元3405侧)确保空闲空间。该配置如上述那样为封装部9625a不会妨碍内侧相机等配置在移动电话9601的表面侧的零件的布局。

图160(c)是表示在与上述相同的封装部9625a的长度共同的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中,不使自封装部9625a突出的金属板9697弯曲,而将包含振动单元9625b的薄型的封装部9625a靠近配置在移动电话9601上部的表面侧(gui显示单元3405侧)附近。若封装部9625a的位置允许及弹性体4263a、4263b的支承构造,则也可允许为这种设计。这样,将封装部9625a标准化的结构无论是否使金属板9697弯曲而都可应对各种移动电话。再者,在如图160(c)的支承的情况时,若移动电话9601的宽度狭而金属板9697过长则也将其两端适当切割即可。

图160(d)及图160(e)表示如上述的封装部9625a经标准化后的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标准品,不仅封装部9625a,自封装部9625a突出的金属板9697也以相同长度而进行量产。此时,自封装部9625a突出的金属板9697的长度系也考虑弯曲的情况而预先设为可应对各种移动电话的充分长。而且,根据顾客的需求而不使金属板9697弯曲的情况时,如图160(d)所示,在后步骤中将金属板9697的不要部分9697e、9697f切割而进行定制提供。另一方面,在使金属板9697弯曲的情况时,如图160(e)所示,根据顾客的需求,在后工序中将金属板9697的不要部分切割,且将弯曲部9697a、9697b及支承部9697c、9697d弯曲加工而进行定制提供。再者,也可根据顾客的需求而提供维持图160(d)或图160(e)的状态的未加工的标准品。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不限定于各实施例,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置换或组合。例如,实施例100是表示以移动电话上部的两角的弹性体两端固定地支承压电双晶片模块的情况,但将实施例100所示的压电双晶片模块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表面或背面附近而空出空间的特征并不限于以弹性体进行两端固定支承的情况,在以硬质支承部进行支承的情况时或悬臂支承的情况时也有用。此外,实施例100所示的薄型的电路一体型模块及其标准化的特征也不限于实施例100,而可应用于各种实施例。

[实施例101]

图16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1相关的框图,其是构成为基于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详细构成与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实施例是共同的,但图161中为避免繁杂,与说明无直接关系的部分是以大致的方块表示,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61的实施例101具有通常的移动电话9701的应用程序处理器9739及电力管理电路9753。应用程序处理器9739控制以移动电话主要部9745为首的移动电话9701整体。电力管理电路9753是与应用程序处理器9739协同而向移动电话9701整体进行供电。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基于自应用程序处理器9739输出且经声频处理电路9738处理后的声音输出,驱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而且,电力管理电路9753经由升压电路9754而向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供给驱动电源。这种构成的细节基本上与图107所示的实施例72、图114至图116所示的实施例74至实施例76等是共同的。

图161的实施例101进而在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与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之间设有低通滤波器9740a,该低通滤波器9740a使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声音频域的信号通过,但将因移动电话9701的落下等所致的冲击导致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起电的高频范围的冲击脉冲截止。

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是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设在作为适于触及耳屏等耳软骨的部位的角部9701d。然而,如上所述,角部9701d在落下等时也变成容易受到直接冲击的部位。但是,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会根据施加的电压而变形,故通过利用该性质施加声音信号9725a,可作为产生软骨传导振动的输出组件予以利用,但相反,若从外部施加变形则也作为产生电压的电动势组件发挥作用。而且,因落下等冲击导致自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产生高频范围的冲击脉冲9725b,若该冲击脉冲9725b逆流至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的输出,则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有可能被破坏。

低通滤波器9740a为防止这种事态而设在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与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之间,防止如下情况,即,自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产生高频范围的冲击脉冲9725b时,假设若无低通滤波器9740a则如虚线9725c所示该冲击脉冲9725b会传递至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此外,如上述那样,低通滤波器9740a使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声音频域的信号信号9725a通过。

一般而言,移动电话的ad转换器的采样频率为8khz,可量化的最多为4khz,故将要处理的声音信号控制为最多3.4khz左右。此外,如图132等所示,在耳软骨的频率特性中,自3khz前后起至高频带而振动的传递效率下降。因此,低通滤波器9740a具体而言采用使4khz左右以下通过的滤波器,由此可不影响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驱动,同时可将因落下等冲击而从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产生的高频范围的冲击脉冲9725b截止。

此外,phs或ip电话的采样频率为16khz,最多可量化至8khz,故要处理的声音信号为7khz左右。此外,如上所述,在广义的软骨传导中,定义为不仅软骨空气传导而且直接空气传导都对鼓膜的振动有贡献,实际上,在不产生外耳道效应的状态下,也可扩大通过自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直接空气传导而可听到的声音的频域。该情况时,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构成为在phs或ip电话中处理的最多7khz左右的区域振动。此外,将来随着数据通信率的提升,移动电话也期待添加有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广义的软骨传导,该情况时也考虑使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在最多7khz左右的区域振动。因此,为应对该情况,低通滤波器9740a具体而言采用使8khz左右以下通过的滤波器。由此,成为不影响采样频率为16khz的声音信号对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驱动的构成。再者,因落下等冲击而从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产生的高频范围的冲击脉冲9725b是以高于它的频率范围为主要成分,故实质上可予以截止。

图162是图161所示的实施例101的第1变形例的框图,对与图161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162的第1变形例系设置将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作为探测对移动电话9701的敲击(tap)的冲击输入组件予以利用的敲击探测单元9742。对于这种构成,在引用图41至图43的实施例27中已经说明。即,在这种结构中,通过手指敲击(触摸)移动电话9701的显示画面或框体的任意部分,而可如个人计算机的鼠标等的“点击”那样进行gui操作的决定输入。

敲击探测单元9742经由低通滤波器9740a而探测手指的敲击的冲击9725d,并将其传递至应用程序处理器9739,由此进行gui操作的决定输入。因此,低通滤波器9740a以使手指敲击所致的冲击9725d的主要频带及声音信号9725a的频带通过,且将高于它们的主要频带内的落下等的冲击脉冲9725b截止的方式进行选择。

图163是图161所示的实施例101的第2变形例的框图,对与图161或图162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在图163的第2变形例中,设置敲击探测单元9742a的位置与图162的第1变形不同,不经过低通滤波器9740a而是直接探测手指敲击的冲击9725d。通过将经探测的敲击的冲击9725d传递至应用程序处理器9739,进行gui操作的决定输入,该点是相同的。该情况时的低通滤波器9740a是与图161的实施例同样地,以可使声音信号9725a的频带通过,且将高于它们的主要频带内的落下等的冲击脉冲9725b截止的方式进行选择。

再者,图163的第2变形例的敲击探测单元9742a设有对来自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冲击的强度进行识别,将规定以上的强度的冲击作为落下所致强度排除的强度识别单元9742b,以及识别与地面或墙壁等的冲突及手指敲击的冲击的频谱之差,将规定以上的高频成分的比例较多的前者排除的频谱识别单元9742c,不会将冲突所致的冲击误识别为手指的敲击。

上述图161至图163的实施例101及其变形例所采用的低通滤波器9740a的较佳的实例是包含电阻成分及电容成分的rc滤波器或包含电感成分及电容成分的lc滤波器。再者,在这些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中,相对于因落下等的冲击而从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产生的高频范围的冲击脉冲9725b采用低通滤波器9740a,但是,只要为防止因对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冲击所致的电动势逆流至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的逆流防止装置,则并不限于上述构成。

此外,在上述图161至图163的实施例101及其变形例中,为了简化说明而仅对图的右侧的角说明软骨传导单元的设定及对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冲突原因,但实际上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软骨传导单元的设定及对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冲突原因对于左右的两角均适合。此时,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的配置有如图69的实施例46等那样为两角的中央单元的情况、及如图96的实施例64等那样为单侧的角的情况。在任一情况时左右的两角均可变成冲突原因。进而,实施例101及其变形例也可适用在如图100的实施例68那样在左右的两角分别配置有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情况,该情况时,左右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可相互独立地进行控制,故而在各压电双晶片元件与模拟输出放大器的各者的输出单元之间分别设置低通滤波器。

图164是将图161的实施例101的特征应用在图155所示的升压电路单元及模拟输出放大器单元的组合电路的情况时的部分省略详细电路图。即,图164与图155大部分共同,故省略升压电路单元的整体及模拟输出放大器单元的一部分图示,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164(a)是表示如下情况,即,将图161的低通滤波器9740a设于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相当于图161的模拟输出放大器9740)与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相当于图161的压电双晶片元件9725)之间,且低通滤波器9740a为包含电阻成分及电容成分的rc滤波器。如图164(a)所明确的那样,rc滤波器系分别设在作为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2的输出的out2至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第1端子之间,以及作为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4的输出的out3至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第2端子之间。

图164(b)同样地是表示低通滤波器9740a包含电感成分及电容成分的lc滤波器的情况。如图164(a)所明确的那样,即便在lc滤波器的情况时,也分别设在作为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2的输出的out2至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第1端子之间,以及作为模拟放大器单元7040的ch4的输出的out3至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第2端子之间。

[实施例102]

图16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2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实施例102与图122的实施例82共同的部分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65的实施例102与图122的实施例82不同之处在于,驱动器电路9803的数字声频处理电路9838的结构。

若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在图165的数字声频处理电路9838中,自应用程序处理器9839输出的数字声音信号分别输入至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及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而且,基于来自应用程序处理器9839的指示,切换电路9538d将任一个的输出输入至da转换器7138c。此外,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输出是基于应用程序处理器9839的指示而经由开关9851a传递至扬声器9851。开关9851a通常为打开,但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不振动时关闭,进行来电音或各种导引同时输出视频电话时的对方的声音。

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在外耳道开放状态下是以移动电话接触耳软骨的状态进行选择。如上所述,广义的软骨传导严格来说包含软骨空气传导、软骨骨导及直接空气传导,但实质上软骨空气传导与直接空气传导为支配传导。而且,大体而言,低音域时以软骨空气传导为优,高音域时以直接空气传导为优,在500hz时大致为软骨空气传导,在4000hz时基本上为直接空气传导。

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进行声音信号的均衡,使得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产生作为如上所述的广义的软骨传导的结果的外耳道内的音压的频率特性平稳的振动。而且,若仅测量以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的均衡振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直接空气传导音,则为强调高音域的均衡。

接着,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进行声音信号的均衡,使得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产生仅利用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音压的频率特性变得平稳的振动。具体而言,是直接测量自软骨传导单元9824产生的空气传导音的音压时、或软骨传导单元9824不接触耳软骨的状态下测量外耳道内的音压时的频率特性变得平稳的均衡。该点意味着用于评估软骨传导单元9824作为先前的空气传导扬声器而正常发挥作用的均衡。而且,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以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均衡进行振动的状态下,以外耳道开放状态使软骨传导单元9824接触耳软骨,而测量外耳道内的音压时(即以广义的软骨传导的状态进行测量时),变成高音域不足的均衡。

进而,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进行声音信号的均衡,使得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产生外耳道效应(与“耳栓骨导效应”相同)所产生的状态的外耳道内的音压的频率特性变得平稳的振动。该情况时,基本上为专门考虑软骨空气传导的特性的均衡。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在利用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的均衡进行振动的状态下保持软骨传导单元9824对耳软骨的接触状态而减弱挤压力,使外耳道入口开放,测量外耳道内的音压时(即设为广义的软骨传导状态而进行测量时),变成高音域不足的均衡。

再者,使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或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发挥作用时,作为用于自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产生充分的直接空气传导音的构造,优选为如图136至图138所示的实施例88或其变形例那样,将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的振动自上部框8227传递至正面板8201a,使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部以较广的面积进行振动的结构。此外,如图160(a)所示的实施例100的变形例那样,将振动单元9625b靠近移动电话上部的表面侧而配置于耳附近,进而将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601b设于振动单元9625b附近的结构也适于产生充分的直接空气传导音。

此外,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及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均衡不仅为压电双晶片7013单独的特性,且可以与软骨传导单元9824(设定在移动电话的角)结合而组入移动电话的状态的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的产生变成目标值的方式进行设定。

图166是表示图165的实施例102的应用程序处理器98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123的流程是对驱动器电路9803的功能进行说明,故以关联功能为中心抽出动作而予以图示,但也存在一般的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66的流程中未表记的应用程序处理器9839的动作。图166的流程是通过移动电话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60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且开始移动电话的显示单元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604中将软骨传导单元及移动电话的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606。

在步骤s606中,检测是否已设定空气传导测试模式。然后,若未探测到空气传导测试模式设定则进入步骤s608,检测移动电话是否处于正进行基于对方对通话呼叫的响应或来自对方的来电的通话的状态。然后,若为通话状态则进入步骤s610,将软骨传导单元及呼出通话单元接通而进入步骤s612。

在步骤s612中,检测是否正进行空气传导模式的设定,若未进行该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614。在步骤s614中,检测是否为产生外耳道效应的状态,若不相符则进入步骤s616,不附加将自声的波形反转后的信号而转移到步骤s618。关于该自声波形反转信号的有无,在图10的流程的步骤s52至步骤s56中已经说明,故省略详细说明。步骤s618中,选择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并转移到步骤s620。

另一方面,在步骤s614中探测到外耳道效应产生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622,附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且在步骤s624中选择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并转移到步骤s620。此外,在步骤s612中探测到正进行空气传导模式的设定时转移到步骤s626,选择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并转移到步骤s620。

在步骤s620中检测通话是否已断开,若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612,之后只要通话未断开则重复进行步骤s612至步骤s626。由此,通话中也可对应设定或状况的变化而变更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及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选择。另一方面,若步骤s620中探测到通话已断开则进入步骤s628,将软骨传导单元及移动电话的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断开并转移到步骤s630。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6中探测到空气传导测试模式的设定时转移到步骤s632,选择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继而,步骤s634中将软骨传导单元接通并转移到步骤s636,进行空气传导测试处理。空气传导测试处理是基于特定的音源数据自动地依序产生各频率的声音信号,并基于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均衡而使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振动的处理,其为通过话筒等测量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而用于测试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均衡是否适当。而且,若空气传导测试处理结束则转移到步骤s638并将软骨传导单元关闭,且转移到步骤s630。此外,步骤s608中未探测到通话状态时立即转移到步骤s630。

在步骤s630中,检测移动电话的主电源是否已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606,之后只要步骤s630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视状况重复进行步骤s606至步骤s638。相对于此,若步骤s630中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接着,使用图167对图165及图166的实施例102的数字声频处理电路9838的均衡器的功能进行说明。图167(a)至图167(c)分别与实施例86的图132同样地,为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频率特性的影像(image)图、使压电双晶片元件接触耳软骨时的耳软骨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的频率特性的影像图、及向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驱动输出的均衡的影像图。

图167(a)是与图132(a)相同的图,表示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频率特性在最多10khz左右时大致平稳。此外,图167(b)也是与图132(b)相同的图,使压电双晶片元件接触耳软骨时的耳软骨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的频率特性为,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于较弱的1khz以下的频带中呈现与1~2khz的频带匹敌的较大的振动加速度电平,但在3khz前后至高频带则呈现振动加速度电平的下降。

相对于此,在图167(c)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驱动输出的均衡的影像图中,分别以虚线表示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的频率的增益变化的影像,以实线表示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的频率的增益变化的影像,以点划线表示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频率的增益变化的影像。

图167(d)是表示进行图167(c)中以虚线表示的外耳道效应均衡器9838a的均衡时的测量音压的影像。如图167(d)的虚线所示,在外耳道入口闭塞状态下测量的外耳道内音压是如目标那样大致平稳。相对于此,该均衡中,将外耳道入口开放的状态下所测量的外耳道内音压如图167(d)的实线所示在高频为过剩。此外,该均衡中,耳外测量的仅直接空气传导的音压如图167(d)的点划线所示,在高频进一步过剩。

图167(e)是表示进行图167(c)中以实线表示的广义软骨传导均衡器9838b的均衡时的测量音压的影像。如图167(e)的实线所示,在将外耳道入口开放的状态下所测量的外耳道内音压如目标那样大致平稳。相对于此,该均衡中,在外耳道入口闭塞状态下测量的外耳道内音压是如图167(e)的虚线所示在高频不足。相对于此,该均衡中,耳外测量的仅直接空气传导的音压如图167(e)的点划线所示,在高频过剩。

图167(f)是表示进行图167(c)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的均衡时的测量音压的影像。如图167(f)的点划线所示,耳外测量的仅直接空气传导的音压如目标那样大致平稳。相对于此,该均衡中,将外耳道入口开放的状态下所测量的外耳道内音压是如图167(f)的实线所示,在高频不足。此外,该均衡中,在将外耳道入口闭塞的状态下所测量的外耳道内音压是如图167(f)的虚线所示,在高频中进一步不足。

图167所示的曲线图为避免繁杂且为便于理解,而示意性地表示大致的倾向,实际上在移动电话的通话频带的中频及低频部分也产生对于基本均衡而言细微的音压不足区域及过剩区域。然而,即便以所有状态为基准进行均衡也会产生这种细微的音压不足区域及过剩区域,故严格规定作为基准的均衡的频率特性并无意义,现实而言是依照如图167所示的大致倾向而进行均衡。

再者,上述虽有说明,但图167(d)至(f)的测量值并非压电双晶片7013单独的振动的特性,而是对将压电双晶片7013与软骨传导单元9824结合并组入移动电话的状态下的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的产生状态进行测量所得的。因此,图167(c)的增益设定是以在将压电双晶片7013与软骨传导单元9824结合并组入移动电话的状态下以获得图167(d)至(f)的测量值为目标而进行设定。

在采样频率为8khz的情况时,图167(d)至(f)中可获得目标平稳音压的区域至少为300hz至3.4khz。此外,在采样频率为16khz的情况时,至少为300hz至7khz。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图165的实施例102中,选择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时的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及扬声器9851均为作为空气传导扬声器的频率特性,故兼用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然而,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与扬声器9851构造不同,故也可分别求出作为最佳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频率特性的情况时不兼用空气传导均衡器9838c,而是采用扬声器9851的专用均衡器。

[实施例103]

图16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3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9901。实施例103与图136的实施例88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此外,移动电话9901内部的结构可引用例如图84的实施例55等其它实施例而理解,故省略说明。图168的实施例103与图136的实施例88不同之处在于,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而兼用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而且,在图136的实施例88中,也构成为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8225使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部以较宽面积振动,可使通常移动电话产生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且构成为可实现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两者。相对于此,在图168的实施例103中,首先构成为通过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而使通常移动电话产生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且通过将上述振动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而可实现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软骨传导的两者。

以下,若基于图168对实施例103进行具体说明,则如图168(a)所示,在正面板8201a上设置来自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901b,而构成通常的呼入通话单元。如作为图168(a)的b1-b1剖视图的图168(b)所明确的那样,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中央单元设有垂下部8227a,该垂下部8227a作为用于设置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的底座。由此,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为产生空气传导音而进行振动的反作用传递至上部框8227,使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振动。

在作为图168(a)的俯视图的图168(c)中,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垂下部8227a及以该垂下部8227a为底座而设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仅连接垂下部8227a,故其振动的反作用经由垂下部8227a而仅传递至上部框8227。图168(c)中,以虚线一并图示有设在正面板8201a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前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901b。

作为图168(a)至图168(c)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168(d)是表示使垂下部8227a与上部框8227成为一体、及以垂下部8227a为底座而设置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的情况。此外,在正面板8201a上,在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之前设有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901b。进而,图168(d)中也可知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仅接触垂下部8227a。

图168(e)是图168(b)所示的b3-b3剖视图,分别以虚线图示位于内部的垂下部8227a、以该垂下部8227a为底座而设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及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之前的设在正面板8201a上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901b。

图169是实施例103的图168(d)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其表示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的内部构造及保持构造。图169与图73的实施例48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69的实施例103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与图73的实施例48的电磁型振动元件4324a不同之处在于,如上述那样,首先构造为作为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发挥作用的结构,且将其振动的反作用利用于软骨传导。

以下,基于图169而对实施例103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的内部构造及保持构造进行具体说明。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大致分为2个部分,首先,第1部分是将保持磁铁4324f及中央磁极4324g的磁轭4324h固定支承于垂下部8227a。该构造中固定有具有间隙的顶板4324j。

另一方面,第2部分是固定在振动板9924k的音圈骨架上卷绕音圈4324m并进入顶板4324j的间隙。振动板9924k周围设有用于增加振动板9924k全体的惯性的平衡块环9324n。包含该振动板9924k及固定在该振动板9924k的音圈骨架、音圈4324m及平衡块环9924n的第2部分的一体构造是通过阻尼器9924i而以悬空状态连接到第1部分的磁轭4324h。在该结构中,若对音圈4324m输入声音信号则包含磁轭4324h等的第1部分与包含振动板9924k等的第2部分之间产生相对移动,由此振动板9924k振动,故通过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901b而产生空气传导音。另一方面,通过包含振动板9924k等的第2部分的振动的反作用,包含磁轭4324h的第1部分也振动,该振动经由垂下部8227a而自上部框8227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通过以上的方式,将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的振动的反作用利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源,由此构成为可实现空气传导音的产生与软骨传导的两者。

[实施例104]

图17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是移动电话10001。实施例104与图97的实施例65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此外,移动电话10001内部的结构可利用例如图84的实施例55等其它实施例而理解,故省略说明。图170的实施例104与图97的实施例65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构成为空气传导扬声器,且也兼做软骨传导振动源。即,将图169的实施例103的想法适用于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情况。

以下,基于图170对实施例104进行具体说明,如图170(a)所示,在移动电话10001的表面上部设有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10001b。该点与图169的实施例103是相同的。如作为图170(a)的b1-b1剖视图的图170(b)所明确的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端2525c是由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保持。结果,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另一端2525b变成自由振动端,但为有效地产生空气传导音而安装有振动板10024k。再者,在图170(b)中,为理解位置关系,以虚线图示图170(a)所示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10001b作为参考。这样,振动板10024k在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10001b的内侧附近振动。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一端2525c是由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保持,故通过自由端的振动的反作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良好地振动。进而,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4的振动经由连接单元6127而也传递至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6126。这些方面是与图97所示的实施例65共同。通过以上的构造,在图170的实施例104中,与图168的实施例103同样地,通过以软骨传导构造支承空气传导扬声器,将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振动的反作用有效利用为软骨传导振动源。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是如上述那样仅由软骨传导单元支承,不与移动电话10001的其它构成要素连接,故其振动仅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

在作为图170(a)的俯视图的图170(c)中,以虚线图示安装在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上的自由振动端2525b的振动板10024k及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10001b。此外,在作为图170(a)至图170(c)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170(d)中,为表示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的位置关系,以虚线图示位于内部中央的振动板10024k作为参考。再者,如图170(c)及图170(d)所明确的那样,为使振动板10024k可在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10001b的内侧附近振动,与图97的实施例65的情况相比,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被配置在靠近移动电话10001的表面侧。再者,在图170(d)中,为避免图的繁杂,省略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10001b的参考图示。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例如,在作为对用于量产实施例100的压电双晶片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而表示的图160(a)中,是图示在振动单元9625b附近设置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601b的设计。此外,在图160(a)的构造中,由弹性体部4263a、4263b的内侧支承压电双晶片模块9625的两端即金属板9697的支承部9697c及9697d,不与移动电话9601的其它构成要素连接,故其振动仅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因此,如图160(a)的构造也可认为是图168所示的实施例103或图170所示的实施例104的变形例。而且,在图160(a)的构造中,若配置空间允许,则为了更有效地产生通过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601b的空气传导音,也可增大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601b背后的金属板9697的宽度,增加作为空气传导音产生用的振动板发挥作用的面积。

[实施例105]

图17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5相关的框图,构成为包含移动电话11001及可与该移动电话11001进行近程通信的立体声耳机11081a、11081b的系统。再者,作为立体声耳机的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分别可一直佩戴在左耳及右耳。即,实施例105的立体声耳机11081a、11081b是如图139至图142、图153、图156的实施例89至实施例92、实施例98、实施例99那样,分别采用可于耳孔232的开放状态下使用的结构,即便将立体声耳机一直佩戴于两耳,与非佩戴状态相比也不会难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因此,例如不会增加听不到车辆的喇叭等的危险,且也可维持佩戴着立体声耳机的状态而与周围人享受交谈。

再者,图171的实施例105的框图与图135的实施例87共同的结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与图135相同的标号,若无特别必要,则省略说明。此外,为了简化说明,图171的图示中省略例如电话功能单元45的内部结构。此外,右耳机11081b为了简化说明而省略内部构造,但除了没有通话用话筒11023外是与右耳机11081a同样的结构。

图171的实施例105与图135的实施例87不同之处在于,考虑到了将立体声耳机11081a、11081b一直佩戴于耳进行的期望的音乐欣赏,且通过在耳孔232的开放状态下使用而应对各种状况。首先,在移动电话11001侧设置数字的音乐播放器单元11084,经由声音输入输出单元11040而可从外部耳机插孔11046输出。声音输入输出单元11040进而可将来自电话功能单元45的通话声音信号及来自音乐播放器单元11084的乐曲信号自无线的近程通信单元1446输出至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

声音输入输出单元11040的均衡器11036将来自电话功能单元45的通话声音信号从近程通信单元1446输出时,通过控制单元11039的控制,进行适于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的软骨传导单元1626等的驱动的软骨传导均衡。另一方面,在将来自音乐播放器单元11084的乐曲信号从近程通信单元1446输出至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时,声音输入输出单元11040的均衡器11036通过控制单元11039的控制,进行与软骨传导均衡的情况相比增加空气传导成分的贡献的均衡,通过来自软骨传导单元1626等的直接空气传导音而补偿音乐欣赏所必要的高音域。

声音输入输出单元11040的均衡器11036进而对来自音乐播放器单元11084的输出的乐曲进行中的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例如最强音及最弱音之间的声音的强度变化)进行监视,若声音信号低于规定电平以下(乐曲中声音强度转向弱音侧),在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下以前者相对变大的方式对应于乐曲的进行而临时变更均衡。

上述控制有两种含义。第一含义是无论乐曲的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而对固定强度的噪声的对策。该噪声于乐曲的强音(强奏)区域并不明显,但在弱音(弱奏)区域明显。因此,在强音区域增大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而实现音质良的音乐,且在弱音区域生成擅长低音域的软骨传导成分,而相对增加软骨传导成分。

第二含义是对听觉的相对于声音大小的频率特性变化的对策。例如如“弗莱彻-曼森之等响性曲线”所示,已知听觉的频率特性变化是声音越小则低音域的灵敏度越差,但如上述那样,在强音区域相对增加空气传导成分,在弱音区域则增加软骨传导成分,由此在弱音区域增强擅长低音域的软骨传导成分而补偿灵敏度下降。

此外,声音输入输出单元11040通过控制单元11039的控制而将来自电话功能单元45的来电音自近程通信单元1446输出时,将来电旋律等的来电音例如每隔1秒交替输出至左耳机11081a与右耳机11081b。由此,即便在欣赏中的乐曲中重叠有来电音的情况时,由于来电音是每隔1秒而左右交替地被听到故容易引起注意。再者,来电音既可在欣赏中的乐曲信号中重叠来电音,但也可将输出来电音一侧的耳机的乐曲信号消音。该情况时,来电音与乐曲信号可自左右的耳机每隔1秒交替地被听到。

进而,在将来自电话功能单元45的通话声音信号自近程通信单元1446输出的情况时,进行三方通话时通过控制单元11039的控制,例如将第1对方的声音发送给左耳机11081a,且将第2对方的声音发送给右耳机11081b。由此,可将两名对方的声音分别自左耳及右耳听到。以上的移动电话11001侧的各种功能的细节在后文叙述。

另一方面,左耳机11081a具有无源模式与独立模式,在无源模式中,将近程通信单元1487a所接收的均衡状态的音发送至混合单元1636,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该情况时,均衡器8238实质上无任何动作。此外,在独立模式下,均衡器8238通过控制单元11039a的控制,通常进行软骨传导均衡。而且,在控制单元11039a探测到近程通信单元1487a所接收的声音信号为音乐时,均衡器8238进行与软骨传导均衡的情况相比增加空气传导成分的贡献的均衡,并将此信号发送至混合单元1636,由此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再者,通话用话筒11023具有以左耳机11081a的佩戴者的嘴角方向为中心的指向性,拾取佩戴者的声音而自近程通信单元1487a发送给移动电话11001,并传递至电话功能单元45。

左耳机11081a的环境音话筒11038具有以朝向佩戴者的耳而来的方向为中心的广角的指向性。由这种环境音话筒11038拾取的周围的噪音经波形反转单元1640反转且被输入至混合单元1636。由此,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除了产生欣赏中的乐曲信号外还产生周围的噪音经波形反转后的振动成分。该振动成分通过软骨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而到达鼓膜,依然与到达鼓膜的直接空气传导所致的周围的噪音相互抵消。由此,可防止因在耳孔的开放状态下使用,使得有可能到达鼓膜的周围的噪音引起欣赏中的音乐等难以被听到的情况。

然而,若一直进行这种周围的环境音的相互抵消,特意使耳孔为开放状态而也可听到外界的声音的结构的意义减半。因此,在实施例105中,通过控制单元11039a的控制,产生以下的条件的任一个时停止上述环境音的相互抵消。第一条件为环境音话筒11038所拾取的环境音急剧增加的情况,此时停止环境音的相互抵消。目的在于为了消除听不到例如车辆的喇叭等周围的紧急音的危险。第二条件是在环境音话筒11038探测到规定以上的音量电平的人的声音的情况,此时停止环境音的相互抵消。目的在于例如一面佩戴立体声耳机欣赏音乐等一面享受与周围人的交谈,实现顺利的交流。但是,关于第二条件,在接收来电音的情况时,或移动电话11001的通话中的情况时例外,这种情况时继续进行环境音的相互抵消。原因在于这种状况下即便未妥善地响应周围人的谈话也会得到理解,优先避免未注意到移动电话11001的来电的事态或通话妨碍。

图171的实施例105中,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构成为分别接收来自移动电话11001的声音信号,且在各自的控制单元11039a(右耳机11081b中省略图示)下独立地进行上述所说明的处理。因此,关于右耳机11081b,可基于左耳机11081a来理解,故省略说明。以上的左耳机11081a侧的各种功能的细节在后文叙述。

图172是图171的实施例105的扩展系统框图。移动电话及左右的立体声耳机基本上是与图171共同,故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移动电话11001的内部结构的图示。此外,为与后述其它立体声耳机予以区别,图172中,关于耳机是将方块的名称设为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

在图172所示的扩展系统中,添加了具有近程通信单元1446b的专用的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是与图171同样地可与移动电话11001进行通信,且可接收来自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的乐曲信号,若在欣赏中加入来自移动电话11001的来电信号或开始通话,则包括来自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的乐曲信号在内进行图171所说明的动作。当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为通常的结构时,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为独立模式时,主要由均衡器8238进行动作。此外,在如图172的系统中,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处于独立模式时,移动电话11001即便为无软骨传导均衡功能的通常的移动电话也可实现系统构成。再者,在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具有与移动电话11001相同的用于软骨传导的均衡器11036及其控制单元11039的情况时,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是以无源模式发挥作用。

图172所示的扩展系统进而添加有具有近程通信单元1446c的通话/音源服务器11084c。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可与移动电话11001及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进行通信,且也可与通话/音源服务器11084c进行通信。在与这样的通话/音源服务器11084c进行通信时,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也处于独立模式,主要由均衡器8238进行动作。再者,通话/音源服务器11084c具有与移动电话11001相同的电话通话功能及音乐播放功能,且具备用于软骨传导的均衡器11036及其控制单元11039的情况时,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是以无源模式发挥作用。

再者,通话/音源服务器11084c可进行与近程通信圈内的多个耳机的通话及音乐等的音源配送,图172中作为其一例而图示有可与近程通信单元1446c通信的左第2耳机11081c及右第2耳机11081d。左第2耳机11081c及右第2耳机11081d的结构的细节与左第1耳机11081a及右第1耳机11081b是相同的,故省略说明。

图173是图171的实施例105的移动电话11001的控制单元11039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73的流程是通过操作单元9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64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继而,在步骤s644中检测是否已设定耳机模式(将移动电话11001的声音信号输出至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的模式),若为耳机模式则转移到步骤s646。在步骤s646中,检测音乐播放器是否接通而输出乐曲的声音信号。

然后,若步骤s646中探测到音乐播放器接通则进入步骤s648,指示设定较软骨传导均衡而增加空气传导成分的均衡并转移到步骤s650。由此,补偿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的高音域的不足而实现接近原声的音乐播放。步骤s650中检测乐曲的声音信号是否降低为规定电平以下(乐曲中声音的强度转向弱音侧)。而且,若相符则转移到步骤s652,指示以相对地以特定比例增加软骨传导成分的方式临时修正均衡,并转移到步骤s654。该点是如上述那样意味着对于声音较小的区域内的噪声对策及听觉灵敏度的低音域下降对策。

另一方面,步骤s650中探测到乐曲的声音信号并未降低为规定电平以下(乐曲中声音的强度转向强音侧)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654,维持步骤s648的增加空气传导成分的均衡的设定。由此,在声音较大的区域中,利用空气传导成分补偿高音域,实现接近原声的音乐播放。此外,步骤s646中未探测到音乐播放器的接通的情况时进入步骤s656,指示软骨传导均衡设定而转移到步骤s654。再者,如后述那样,步骤s646至步骤s656系快速地重复进行,故当然可应对音乐播放器的接通断开,且可应对乐曲途中的强音侧与弱音侧之间的声音大小的变化。

再者,为了简化说明,上述步骤s650及步骤s652中,设规定电平的判断基准为一个,且均衡的变化也设为是否以规定比例增加软骨传导成分的二个等级,但实际上,构成为判定电平及软骨传导成分的增加比例有多个等级、或无等级而连续地变化。该情况时,根据决定判定电平及软骨传导成分的增加比例的表而进行均衡的变化,该表的数据首先准备有包含上述固定强度的噪声对策的意义及依照“弗莱彻-曼森之等响性曲线”这两种的表,通过该两种表的合成而决定最终的均衡变化。

步骤s654中检测移动电话是否有来电。而且,若有来电则转移到步骤s658,生成来电音。再者,若此时为音乐播放中,则来电音与乐曲的声音信号重叠。再者,如上述那样,也可代替这种重叠而在来电音生成期间使乐曲信号消音。继而,在步骤s660中进行仅将来电音每隔规定时间(例如1秒)交替输出至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的处理。由此,如上述那样与欣赏中的乐曲重叠(或单独)而自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交替地听到来电音。

接着,在步骤s662中,检测是否已进行根据来电而开始通话的操作(若为音乐播放中则通过该操作而也中断播放)。若未探测到通话开始的操作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658,之后只要未开始通话则重复进行步骤s658至步骤s662,继续进行自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的来电音的交替输出。另一方面,在步骤s662中探测到通话开始操作则流程转移到步骤s664,指示进行软骨传导均衡化。

继而,在步骤s666中检测是否有三方通话,若有则进入步骤s668,将其他二人的接收声音分离。然后,转移到步骤s670进行分配经分离的声音而输出至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的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672。由此,如上述那样其他二人的声音可自左耳及右耳分离而被听到。另一方面,步骤s666中确认无三方通话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672。在步骤s672中,检测是否已进行结束通话的操作(若为音乐播放中断中则通过该操作而也再次开始播放)。而且,若通话未结束则返回至步骤s666,之后在探测到通话结束操作之前重复进行步骤s666至步骤s672,在此期间,若有三方通话与通常的二人通话的切换则对应于上述说明。另一方面,若步骤s672中探测到通话结束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674。

另一方面,在步骤s644中未探测到耳机模式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676,进行通常移动电话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674。步骤s676的具体内容在其它实施例中已进行各种说明故省略说明。此外,在步骤s654中未探测到电话的来电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674。该情况时,如后述那样继续进行音乐的播放。

在步骤s674中,检测主电源是否已断开,若未断开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644。之后,只要主电源未断开则重复进行步骤s644至步骤s676。该重复过程中,探测是否有步骤s654中的电话来电或步骤s672中的通话结束后,实质上,步骤s644至步骤s652快速地重复进行,可应对耳机模式的解除或音乐播放器的接通断开,且若无两者则继续进行音乐播放,可应对乐曲途中的强音侧与弱音侧之间的声音大小的变化。另一方面,若步骤s674中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结束流程。

图174是图171的实施例105的耳机的控制单元11039a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74的流程是通过操作单元1409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68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继而,在步骤s684中,指示与移动电话11001之间的近程通信连接并转移到步骤s686。再者,若基于步骤s684的指示而建立近程通信,之后只要主电源未断开,则左耳机11081a与移动电话11001之间一直为连接状态。步骤s686中,检测与移动电话11001之间是否已建立近程通信,若确认建立则转移到步骤s688。

在步骤s688中,进行如下指示,即,将环境音话筒11038接通,进入步骤s690而使环境音话筒11038所拾取的环境音波形反转并使其重合于来自移动电话11001的声音信号。再者,到达步骤s688时环境音话筒11038已经接通的情况时,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690。此外,到达步骤s690时已经指示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的情况时,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692。通过以上而进入耳的原始的环境噪音通过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输出的经波形反转的环境噪音而相互抵消。

继而,在步骤s692中检测是否为独立模式,若为独立模式则在步骤s694中检测是否正接收乐曲的声音信号。而且,在未探测到乐曲的声音信号的接收的情况时进入步骤s696,设定软骨传导均衡,而到达步骤s698。另一方面,在步骤s694中探测到乐曲的声音信号的接收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700,设定相对增加空气传导成分的均衡,而到达步骤s698。此外,在步骤s692中探测到并非独立模式的情况时意味着为无源模式,自移动电话11001接收经均衡后的声音信号,故不变更左耳机11081a侧的均衡而直接转移到步骤s698。

在步骤s698中,通过环境音话筒11038检测是否探测到环境音的急剧增加。而且,若无环境音的急剧增加则进入步骤s702,检测是否为移动电话11001的来电音接收中。若并非来电音的接收中则进入步骤s704,检测是否为通话中,若并非通话中则到达步骤s706。到达步骤s706意味着乐曲欣赏中或未从移动电话11001接收任何声音信号的状态。

在步骤s706中,以处于上述状态为前提,检测是否自环境音话筒11038探测到规定电平以上的人声。通过例如人声特有的频率成分及音高与音量的变化形态的对比而进行是否有人声的探测。在步骤s706中探测到规定电平以上的人声的情况时,进入步骤s708,指示停止步骤s690中所指示的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并返回至步骤s692。再者,到达步骤s708时若已经指示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停止则在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而返回至步骤s692。

另一方面,在步骤s702中探测到移动电话11001的来电音接收时,或步骤s704中探测为通话中时,或步骤s706中未探测到规定电平以上的人声时均转移到步骤s710,与步骤s690同样地,指示使环境音波形反转而重合于声音信号,并转移到步骤s712。再者,到达步骤s710时已经指示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的情况时,在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12。此外,在步骤s686未确认近程通信的建立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712。

在步骤s712中,检测主电源是否已断开,在主电源未断开的情况时,返回至步骤s686。以下,只要步骤s712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重复步骤s686至步骤s712。由此,根据状况变化而进行独立模式与无源模式的变更、软骨传导均衡设定的变更、及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或其停止的变更。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712中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结束流程。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需为各实施例所特有,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各实施例的特征可适当地变形进行有效利用,或组合进行有效利用。例如,在图174的流程图中,也可代替步骤s708的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停止,不对环境音话筒11038所拾取的环境音(该情况时为急剧增加的环境音或人的声音)进行波形反转而输入至混合单元1636,添加到原始声音中而也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1626输出人的声音。由此,可更容易地注意到车辆的喇叭或周围的人的谈话等。

进而,在图171至图174所示的实施例105中,构成为左耳机11081a及右耳机11081b分别接收来自移动电话11001的声音信号,且在各控制单元中独立地进行上述说明的处理。然而,也可代替这种实施例105的结构,构成为左耳机11081a集中地进行收发、及均衡或环境音相互抵消等的控制。该情况时,构成为右耳机11081b并不直接与移动电话11001通信,而是仅接收来自左耳机11081a的驱动信号,使软骨传导单元振动。再者,该情况时,与上述相反地,当然也可构成为,右耳机11081b集中地进行收发及各控制,左耳机11081a接收驱动信号而使软骨传导单元振动。

此外,在图171至图174所示的实施例105中,为准确地拾取朝向耳而来的环境音,环境音话筒11038是设在左耳机11081a侧,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或其停止的变更的控制也是在左耳机11081a侧进行。然而,这种控制的具体构成并不限于实施例。例如,为简化耳机侧的结构,也可构成为,将环境音话筒11038设在移动电话11001侧,且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或其停止的变更的控制也在移动电话11001侧进行,仅将最终的声音信号发送至耳机侧。这种构成是以即便将环境音话筒11038设在移动电话11001侧也可大致把握进入耳的环境音为前提。此外,为准确地拾取朝向耳而来的环境音,也可构成为,仅将环境音话筒11038设在耳机11081a侧,将所拾取的声音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11001侧,在移动电话11001侧进行环境音波形反转信号的重叠或其停止的变更的控制。

再者,在图171至图174所示的实施例105中,作为耳机具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结构来说明,但例如实施例105中说明的基于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而临时变更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的特征,也可在如其它实施例那样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设在移动电话(例如上部角部)的情况时实施。

此外,在图171至图174所示的实施例105中,是表示基于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而变更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时,根据乐曲的进行而进行变更的例子。但是,该特征并不限于这种实施。例如,也可构成为也根据平均音量而变更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进而,也可构成为,并用两者,根据平均音量而变更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且基于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而变更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

在图171至图174所示的实施例105中,构成为移动电话11001、携带式音乐播放器11084b、通话/音源服务器11084c与耳机11081a~11081d之间的通信是通过无线的近程通信单元而进行者,但两者间的通信也可为利用缆线等的有线通信。

[实施例106]

图17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6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12001。图175的实施例106的框图与图131的实施例86等共同的结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与图131相同的标号,若无特别必要则省略说明。此外,为了简化说明,例如对电话功能单元45及显示单元205的内部结构省略图175的图示。此外,软骨传导振动单元228的驱动功能是作为驱动单元12039而汇总。进而,为了简化说明,对与实施例106的说明无直接关系的结构省略图示。然而,实施例106也具备图175中未图示而省略说明的其它构成,进而也可与其它实施例的各种特征组合而实施。

图175的实施例106与图131的实施例86不同之处在于,具备可切换指向性的话筒12023(对后述第1话筒12023a、第2话筒12023b及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等的统称),构成为与以软骨传导功能为首的移动电话12001的各功能配合而切换话筒12023的指向性。为进行说明,将图131中在电话功能单元45的块内图示的话筒223,在图175中图示在电话功能单元45之外。以下,以话筒12023的指向性切换为中心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06的可切换指向性的话筒12023是将无指向性的第1话筒12023a及第2话筒12023b隔开规定距离而近接配置,通过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利用第1话筒12023a及第2话筒12023b的相位差等而减少目标方向以外的声音,由此可具有尖锐的指向性。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通过变更该相位差处理而可调整指向性的方向及指向性的锐度。这种可切换指向性的话筒12023的例子例如也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平6-30494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1-139462号公报等。再者,本发明的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于通过减小或完全消除相位差处理而扩展指向性时,可基于第1话筒12023a及第2话筒12023b的各者的输出信息而进行通常的立体声音处理。

在实施例106中,利用如上所述的可切换指向性的话筒12023,与移动电话12001的各功能联动而自动调整话筒12023的指向性的方向及指向性的锐度。该自动调整的主要信息源是加速度传感器49及移动电话12001的各种模式切换。

图176是用于说明图175的实施例106的话筒12023的指向性的方向及指向性的锐度的自动调整的影像的示意图。图176(a)、(b)是表示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重力加速度的探测,根据移动电话12001的斜度而左右自动切换指向性的方向的状况。图176(a)是以右手保持移动电话12001的情况,故从正面观察是表示将右侧的软骨传导单元12024触及右耳28的状态。再者,图176(a)是从侧面观察脸部的状态,为表示自背面看不见的第1话筒12023a及第2话筒12023b的位置关系,而以虚线图示移动电话12001的外形。该状态下,移动电话12001从正面观察时是向右下(自背面观察的图176(a)中图示为向左下)倾斜,根据探测该倾斜的加速度传感器49的输出,控制单元12039指示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d自动调整为向右(自背面观察的图176(a)中图示为向左)的窄角。由此,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d朝向用户的嘴侧,不拾取其它方向的环境音而专门拾取移动电话12001的用户的声音。

相对于此,图176(b)是以左手保持移动电话12001的情况,故从正面观察时是表示将左侧的软骨传导单元12026触及左耳30的状态。该状态下,移动电话12001从正面观察时系向左下倾斜,根据探测该倾斜的加速度传感器49的输出,控制单元12039指示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e自动调整为向左(图176(b)中图示为向右)的窄角。由此,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e朝向用户的嘴侧,不拾取其它方向的环境音而专门拾取移动电话12001的用户的声音。

图176(c)是表示以视频电话模式使用移动电话12001的状态。再者,在视频电话模式中,不向左右的软骨传导单元12024、12026进行振动输出,声音从空气传导扬声器51输出。该状态下,移动电话12001从正面观察时并不倾斜。控制单元12039响应视频电话模式的设定而指示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f自动调整为中央窄角。由此,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f朝向正面,不拾取其它方向的环境音而专门拾取正对移动电话12001的用户的声音。再者,通过控制单元12039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f自动调整为中央窄角的信息源也可构成为,以探测移动电话12001未左右倾斜的加速度传感器49的输出,来代替视频电话模式设定。进而,也可替代地例如设为依据图1的实施例1所示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及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构成,通过探测移动电话12001上部未贴到耳,而探测处于视频电话状态。

图176(d)是表示以扬声器模式使用移动电话12001且水平载置于桌上等的状态。再者,扬声器模式中,不对左右的软骨传导单元12024、12026进行振动输出,声音系自空气传导扬声器51输出。这种使用适于多人围着一台移动电话12001而进行电话会议时等。控制单元12039根据扬声器模式的设定及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输出的水平载置状态的探测,指示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12023g自动调整为中央广角。由此,话筒12023变成大致无指向性,可拾取围着载置移动电话12001的桌子的多人全体的声音。再者,此时指向性切换单元12023c减小或完全不进行用在将指向性范围外的声音消除的相位差处理,基于第1话筒12023a及第2话筒12023b的各者的输出信息而进行通常的立体声音处理。由此,可分别辨别围着移动电话12001的多人的声音的方向。再者,扬声器模式的判别除了基于模式设定信息进行以外,与上述视频电话状态的探测同样地,也可通过依据图1的实施例1所示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结构,通过探测移动电话12001上部未贴到耳来进行判别。

图177是图175及图176的实施例106的移动电话12001的控制单元12039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77的流程是通过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72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继而,在步骤s724中,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中央窄角并转移到步骤s726。步骤s726中检测是否已进行移动电话12001的呼叫操作,若无操作则进入步骤s728并检测移动电话12001是否有来电。而且,若有来电则转移到步骤s730。此外,在步骤s726中探测到呼叫操作时也转型步骤s730。

在步骤s730中检测是否通过对方对呼叫操作的响应或来电的接收操作而已开始通话,若开始通话则转移到步骤s732。此外,若未探测到通话开始则返回至步骤s726,之后只要继续呼叫操作或来电则重复进行步骤s726至步骤s730而等待通话开始。

若步骤s730中探测到通话开始则进入步骤s732,检测是否已设定视频电话模式。若并非视频电话则转移到步骤s734而检测是否为扬声器通话模式。而且,若并非扬声器模式则转移到步骤s736,检测移动电话12001是否以规定角度以上向左倾。若未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左倾则转移到步骤s738,检测移动电话12001是否以规定角度以上向右倾。若未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右倾则转移到步骤s740,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中央窄角并转移到步骤s742。再者,此时若指向性已设定为中央窄角,则在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42。在利用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12001中,是将移动电话上部角触及耳而非移动电话上边中央单元,故与通常的移动电话相比使用时的斜度更大,话筒12023距嘴更远,故如上述那样可根据右手使用或左手使用而左右切换指向性的结构尤其有用。

另一方面,若步骤s736中探测到移动电话12001以规定角度以上向左倾则转移到步骤s744,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左方窄角并转移到步骤s742。再者,此时,若指向性已设定为左方窄角则该步骤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42。相对于此,在步骤s738中探测到移动电话12001以规定角度以上向右倾时转移到步骤s746,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右方窄角并转移到步骤s742。此时,若指向性已设定为右方窄角则在该步骤中也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42。

再者,若步骤s732中探测到已设定视频电话模式则转移到步骤s748,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中央窄角并转移到步骤s742。此时,若指向性已设定为中央窄角则在该步骤中也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42。进而,若在步骤s734中探测到对扬声器通话模式的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750,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9的输出而检测是否为水平载置状态。而且,若为水平载置状态则转移到步骤s752,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中央广角且进入步骤s754而指示立体声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742。此时,若指向性已设定为中央广角则在步骤s752中无任何动作而继续步骤s754中的立体声处理指示并转移到步骤s742。另一方面,在步骤s750中未探测到水平载置状态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748,将话筒12023的指向性设定为中央窄角并转移到步骤s742。此时,若指向性已设定为中央窄角则在步骤s748中也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42。

在步骤s742中,检测是否已进行通话结束操作。而且,若无通话结束操作则返回至步骤s732。之后,只要步骤s742中未探测到通话结束操作则重复进行步骤s732至步骤s754,且对应于通话中的各状况的变化而将指向性相对应地进行自动切换。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742中探测到通话结束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756。此外,在步骤s728中未探测到来电时相当于既无呼叫操作也无来电的状态,故转移到步骤s758。在步骤s758中,进行与话筒12023的声音输入操作对应的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756。再者,到达步骤s758的声音输入对应处理时在步骤s724中话筒12023的指向性已设定为中央窄角,故不拾取其它方向的环境音而专门拾取正对移动电话12001的用户的声音输入指示的声音。

在步骤s756中,检测移动电话12001的主电源是否已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724。之后,只要步骤s756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重复进行步骤s724至步骤s756,应对移动电话12001的各种状况变化。另一方面,在步骤s756中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的情况时结束流程。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而实施。例如,根据实施例106的移动电话的右倾或左倾的探测进行的指向性的左右自动切换的结构、及应对各种状况的指向性的方向及指向性的锐度的自动调整的结构并不限于采用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也可在通过通常的扬声器进行接听的移动电话中采用。

此外,在实施例106中,左手使用或右手使用的判别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的斜度探测而进行,但左手使用或右手使用的判别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通过依据图1的实施例1所示的一对红外光发光单元19、20及共同的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结构,探测移动电话上部的左角部或右角部的哪一个触及耳。进而,也可在移动电话背面等设置接触传感器,根据左手握持时与右手握持时的手的接触状况不同而判别是左手使用还是右手使用。

[实施例107]

图17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13001。实施例107与图168的实施例103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此外,移动电话13001内部的结构是与实施例57共同故沿用图87。图178的实施例107与图168的实施例103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振动源,在实施例103中采用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07中可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支承也如后述那样采用与其它实施例不同的特征性构造。再者,在实施例107中,与实施例103不同地,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毕竟是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的振动源,空气传导音随附地通过正面板8201a的上端边部的振动而产生。关于该点,图178的实施例107反而与图136的实施例88接近。

以下,基于图178对实施例107进行具体说明。图178(a)是表示实施例107的移动电话13001的外观的立体图,但并未设置如图168的实施例103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9901b。

接着,通过作为图178(a)的b1-b1剖视图的图178(b),说明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配置及支承构造。如上述那样,实施例107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设为振动源。而且,其支承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纵向配置在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的中间点,将上侧的一端插入上部框8227的垂下部8227c而进行悬臂支承。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下侧的另一端进行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自垂下部8227c分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再者,其振动方向是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与图178纸面垂直的方向)。

在作为图178(a)的俯视图的图178(c)中,以虚线表示有位于内部的垂下部8227c及插入至该垂下部8227c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如图178(c)所明确的那样,垂下部8227c靠近配置在背面板8201b附近,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仅连接垂下部8227c地在背面板8201b附近振动。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在配置有较多构件的移动电话13001上部不占据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而振动。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振动的反作用经由垂下部8227c而仅传递至上部框8227。

作为图178(a)至图178(c)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178(d)是表示垂下部8227c与上部框8227为一体、及垂下部8227c设于背面板8201b附近且插入至该垂下部8227c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自由端是如箭头13025a所示向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振动。此外,在图168(d)中,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自由端仅连接垂下部8227c而振动,其振动的反作用经由作为支承部的垂下部8227c而仅传递至上部框8227。

图178(e)是图178(b)所示的b3-b3剖视图,分别以虚线图示有位于内部的垂下部8227c及插入至该垂下部8227c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再者,如图178(a)至(d)所示,实施例107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在配置有较多构件的移动电话13001上部不占据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而振动,故振动方向是薄型地构成。而且,将这种薄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在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的中间点纵向地悬臂支承在背面板8201b附近,由此可不较大占据移动电话13001上部的空间而向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均等地传递振动。

图178所示的实施例107还着眼于有效利用4khz以上的频域的软骨传导而构成。以下,说明基础事项。

如上所说明的,表示图79中的移动电话的实测数据的一例的曲线中表示,将移动电话以接触压250克重(通常使用的压力)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音压于声音的主要频带(500hz~2300hz)中至少增加10db(比较参照图79中以实线表示的非接触状态与以点划线表示的250克重下的接触状态)。相对于此,在更高频带(例如2300hz~7khz)中,非接触状态与250克重下的接触状态的音压的差相对变小。然而,根据图79,确认即便在更高频带中,与非接触状态相比,250克重下的接触状态的音压的增加明显。该状况在将外耳道闭塞的接触压500克重下的音压(双点点划线)与非接触状态(实线)的比较中也相同,越靠近声音的主要频带(500hz~2300hz)越不明显,但于更高频带(例如2300hz~7khz)中与非接触状态相比,500克重下的接触状态的音压明显增加。特别地,接触压500克重下外耳道被闭塞故不存在直接空气传导音,自非接触状态的音压增加仅依赖软骨传导。

如上所述,已知听觉的频率特性变化系声音变得越小则低音域的灵敏度变得越差。图179表示该状况,被称为“弗莱彻-曼森之等响性曲线”。从图179可知,例如若以100hz与1khz进行比较,则在100方的等响性曲线中均获得音压电平在100分贝左右同等的响度(loudness)。然而,若根据40方的等响性曲线,则1khz时为40db,相对于此100hz时为60db,可知100hz下为获得与1khz同等的响度则音压必需多增加20db。即,等响性曲线与横轴交叉的点越靠上则听觉的灵敏度越差,越靠下则听觉的灵敏度越良好。可知图79的较低频率范围的音压增加适于补偿如图179中的声音较小的区域中的人的听觉灵敏度下降。

另一方面,如图179所示,在较高频率范围(例如4khz~10khz)中,(虽认为年龄增大会导致高频侧的灵敏度下降)人的听觉即便在声音较小时也维持比较良好的灵敏度。加入这种人的听觉的特性时,图79的实验结果的更高频带(例如2300hz~7khz)中的软骨传导的音压增加,不仅在声音的主要频带(500hz~2300hz),且在更高频率范围(例如4khz~10khz)中,也可通过软骨传导而进行有用的声音传递。实际上,将耳栓闭塞而切断直接空气传导音的影响的状态下,以纯音驱动软骨传导单元而接触耳软骨时,至少在7khz中可良好地听到软骨传导的声音。进而,根据年轻人层次的实验,确认即便在10khz中,从非接触状态变化成接触状态也有明显的音压增加,这种频率中也产生软骨传导。

图178所示的实施例107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构成为遍及4khz以上的频域也有效利用软骨传导者,具体而言,在300hz至7khz为止的区域中加入软骨传导的特性而进行均衡。此外,使用外部耳机插孔8246时,考虑音乐资源的播放而进行广域均衡(例如20hz~20khz的区域的均衡)。

再者,图178所示的实施例107是如上述那样将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频带扩大至7khz为止。如上述那样在7khz以上的频带中也可有效利用软骨传导,但设为至7khz为止的理由是以作为软骨传导的优点的隐私保护及周围困扰减轻为优先。如图179所示,人的听觉的灵敏度在7khz以上的高频带中依然维持对较小声音的高灵敏度。另一方面,7khz以上的高频带系所谓的刺耳音进入耳的区域,即便声音较小也使周围产生不愉快。因此,该区域的频带中不使压电双晶片元件振动,由此即便略有漏音也可防止对周围产生不愉快的空气传导音。

当前,一般移动电话的通话中并不使用3.4khz以上的频带,但如上所述,phs或ip电话的采样频率为16khz,且最多可量化至8khz,故要处理的声音信号为7khz左右。此外,将来,随着数据通信率的提升,移动电话中期待还加入有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广义的软骨传导,该情况时考虑使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在最多7khz左右的区域振动。这种状况下,实施例107所示的结构极其有用。

以下进行具体说明,但实施例107的框图与实施例57是共同的,故沿用图87。但是,与实施例57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功能、通过其指示而控制模拟前端部5336及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的控制单元5321的功能。具体而言,图87中,供给至耳机插孔5313(图178中相当于耳机插孔8246)的声音信号、及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5325(图178中相当于压电双晶片13025)的供给至放大器5340的声音信号的均衡如上述那样是与实施例57不同。

图180是表示沿用实施例107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沿用图87)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180的流程是以与图87的模拟前端部5336及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5338的控制关联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功能为中心而抽出动作进行图示,但也存在一般的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180的流程中未表记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的动作。此外,应用程序处理器5339可配合其它各种实施例所示的各功能而达成,但这些功能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180的图示及说明。

图180的流程是通过移动电话13001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76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且开始移动电话13001的显示单元820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764中,将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及其驱动的放大器5340等的软骨传导单元及移动电话13001的呼出通话单元8223的功能断开,并转移到步骤s766。

在步骤s766中,检测外部耳机插孔8246内是否插入有耳机等。而且,若未探测到对外部耳机插孔8246的插入则进入步骤s768,检测是否为通话状态。若为通话状态则进入步骤s770,将软骨传导单元及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接通并进入步骤s772。在步骤772中,进行加入软骨传导的特性的均衡,且在步骤s774中进行300hz至7khz的频带下的均衡,并转移到步骤s776。将步骤s772与步骤s774区分开,是由于如后述那样存在将外部耳机插孔8246插入至耳机而进行电话通话的情况,以及不加入软骨传导的特性而进行300hz至7khz的频带下的均衡的情况,将其功能性地分离而进行说明。实际上,在软骨传导单元接通的情况时,步骤s772与步骤s774是作为综合的均衡而执行。

在步骤s776中,检测是否已进行外耳道入口的闭塞,若未闭塞则进入步骤s778,不附加自身的声音的波形经反转后的信号而转移到步骤s780。是否已进行外耳道入口的闭塞的检测可通过例如图9的实施例4所示的挤压传感器242的输出,或者探测到外部耳机插孔8246连接有耳机插头而视作利用耳机产生外耳道闭塞等的处理进行。关于有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的附加,在图10的流程的步骤s52至步骤s56中已经说明,故省略细节。另一方面,在步骤s776中探测到已进行外耳道入口的闭塞时转移到步骤s782,附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并转移到步骤s780。

在步骤s780中检测是否通话已断开,若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776,之后只要通话未断开则重复进行步骤s776至步骤s780。由此,即便在通话中也可对应设定或状况的变化而变更有无自声波形反转信号的附加。另一方面,若步骤s780中探测到通话已断开则进入步骤s784,将软骨传导单元及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断开并转移到步骤s786。再者,在步骤s768中未探测到通话状态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784。再者,若到达步骤s784时软骨传导单元及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已为断开状态,则在步骤s784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86。

相对于此,在步骤s766中探测到对外部耳机插孔8246的插入时,转移到步骤s788,将软骨传导单元断开并转移到步骤s790。此时,若软骨传导单元已为断开状态则在步骤s788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90。在步骤s790中进行是否为通话状态的检测。若为通话状态则进入步骤s792,将呼出通话单元的功能接通并进入步骤s774。由此,可自耳机听到自外部耳机插孔8246输出的来自通话对方的声音,且可自呼出通话单元发送自身的声音进行通话。此外,通过转移到步骤s774而进行300hz至7khz的频带下的均衡,之后进入与软骨传导的情况相同的流程。再者,该情况时,不通过步骤s772故不加入软骨传导的特性,而进行300hz至7khz的频带下的均衡。此外,在步骤s776中采用可视作使用外部耳机将外耳道闭塞的状态的判定手法的情况时,若经由步骤s792到达步骤s776,则流程为专门自步骤s776经由步骤s782而到达步骤s780的路径。由此,减轻耳机使用时的自声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在步骤s790中未探测到通话状态的情况时,自外部耳机插孔8246输出音乐数据,故在步骤s794中进行广域均衡(例如20hz~20khz的区域的均衡)并转移到步骤s796。步骤s796中进行音乐数据的播放等的音乐欣赏处理,若处理结束则转移到步骤s786。

在步骤s786中,检测移动电话13001的主电源是否已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766,之后,只要步骤s786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视状况重复进行步骤s766至步骤s796。相对于此,若步骤s786中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实施例108]

图18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8及其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14001或移动电话15001。实施例108及其变形例与图178的实施例107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此外,外观上,与实施例107并无不同之处,故沿用图178(a),而省略图181的立体图的图示。图181的实施例108与图178的实施例107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07中压电双晶片元件为纵向配置,相对于此,实施例108及其变形例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4025或15025为横向配置。

图181(a)在实施例108中相当于图178(a)(沿用实施例107)的b1-b1剖视图。如图181(a)所明确的那样,实施例108中也在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的中间点设置来自上部框8227的垂下部8227d。然而,压电双晶片元件14025为横向配置,且在图中通过将右侧的一端插入至垂下部8227d而进行悬臂支承。由此,在压电双晶片元件14025的图中,左侧的另一端进行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自垂下部8227d分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振动方向是与实施例107同样地,为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与图181纸面垂直的方向)。

在相当于图178(a)(沿用实施例107)的俯视图的图181(b)中,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垂下部8227d及插入至该垂下部8227d的双层压电元件14025。如图181(b)所明确的那样,与实施例107同样地,垂下部8227d靠近配置在背面板8201b附近,且压电双晶片元件14025仅连接垂下部8227d而在背面板8201b附近振动。由此,与实施例107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14025在配置有较多构件的移动电话14001上部,不占据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而进行振动。在实施例108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4025的振动的反作用也经由垂下部8227d而仅传递至上部框8227。

与实施例107同样地,作为图181(a)及(b)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181(c)是表示垂下部8227d与上部框8227为一体、及垂下部8227d设于背面板8201b附近。

图181(d)至图181(f)表示实施例108的变形例。图181(d)相当于图178(a)(沿用实施例107)的b1-b1剖视图,表示隔着软骨传导单元8224及8226的中间点而以等距离设置自上部框8227垂下的两个垂下部8227e及8227f。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是与实施例108同样地横向配置,但并非如实施例108那样悬臂支承,而是自内侧分别插入至两个垂下部8227e及8227f进行两端固定支承。再者,为了进行这种支承,可设为如下构造,即,例如可将垂下部8227e及8227f的至少一个自上部框8227卸除,在垂下部8227e及8227f之间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的两端后将垂下部8227e及8227f一体安装在上部框8227而进行组装。在这种两端固定支承的情况时,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的中央单元分进行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自垂下部8227e及8227f分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8226及8224。与实施例108同样地,振动方向是为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与图181纸面垂直的方向)。

在相当于图178(a)(沿用实施例107)的俯视图的图181(e)中,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两个垂下部8227e、8227f及插入至它们之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如图181(e)所明确的那样,与实施例108同样地,两个垂下部8227e、8227f系靠近背面板8201b附近而配置,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仅连接垂下部8227e及8227f而在背面板8201b附近振动。由此,与实施例108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在配置有较多构件的移动电话15001上部不占据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而进行振动。在实施例108的变形例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5025的振动的反作用也经由垂下部8227e及8227f而仅传递至上部框8227。

作为图181(d)及(e)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181(f)是与实施例107同样地,表示垂下部8227e、8227f与上部框8227为一体、及垂下部8227e、8227f设于背面板8201b附近。再者,在变形例中有两个垂下部8227e、8227f,故在图181(f)中表示相当于垂下部8227f的部分的b2-b2剖面作为代表。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需为各实施例所特有,各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可利用其优点则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进行组合、或者替换。此外,各实施例的各具体构成也可与其它同等的手段进行置换。例如,在图178的实施例107、图181的实施例108及其变形例中,是表示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端部插入至垂下部的孔的结构,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支承并不限于这种构成,例如也可构成为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端部接着于垂下部。

此外,在图178的实施例107中,将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靠近配置在背面板8201b附近,在配置有较多构件的移动电话13001上部不占据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而振动的结构并不限于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例如,即便在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时,若将其配置在背面板附近也可享受同样的优点。

进而,在本发明中对耳机插孔进行遍及最多20khz的广域的空气传导音均衡,且对软骨传导振动源进行最多7khz的软骨传导均衡的结构并不限于如图178的实施例107那样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在采用其它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时也有用。例如,在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情况时,该特征也有用。

[实施例109]

图18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9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2(a)是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对应于脸部侧面)。为了简化说明,省略右耳28以外的脸部的图示。此外,本实施例以下的立体声耳机为简化而进行对右耳用进行说明,但实施例具备同样构成的左耳用耳机,右耳用耳机与左耳耳机通过立体声迷你插塞而可连接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外部输出用立体声迷你插孔。图182(a)中为表示与耳的构造的关系而以虚线图示有右耳用耳机的结构。

如图182(a)所明确的那样,右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16024被夹入在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空间。此外,软骨传导单元16024中设有与外耳道入口30a大致一致的贯通孔16024a。软骨传导单元16024是由排斥力较强的弹性体构成,通过佩戴所致的变形而应对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佩戴空间的宽度的个人差异,且通过伴随变形的排斥力而使软骨传导单元16024不自佩戴空间脱落。再者,耳软骨自身也因佩戴略有变形,通过其排斥力而保持软骨传导单元16024,故软骨传导单元16024是通过耳软骨自身而牢固的弹性体构造。

在软骨传导单元16024固定有鞘部16024b,其内部收容有压电双晶片元件(图182(a)中未图示)。压电双晶片元件是如后述那样以不接触鞘部16024b的内壁的方式可振动,且其上端部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6024。鞘部16024b可自耳甲腔28e直至耳屏间切迹28f而向耳28的下方垂下。图182(a)中,鞘部16024b在图中图示为向右下方倾斜而垂下,但因耳的形状的个人差异,也可大致垂直地垂下。再者,耳的构造的细节已在图80中说明,故通过参照图80,可更好地理解耳28内容纳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16024及鞘部16024b的状况。

图182(b)是耳机的侧视图,图中左侧相当于外耳道入口30a。为简化说明而省略耳的图示。如图182(b)所明确的那样,软骨传导单元16024为了收纳在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空间,而具有比鞘部16024b向外耳道入口30a的方向突出的厚度。此外,软骨传导单元16024于、贯通口16024a周围的图中在右侧(与外耳道入口30a为相反侧)具有轮状缘16024c。

图182(c)是耳机的正面放大图,表示在贯通口16024a周围设有轮状缘16024c的状况。此外,如图182(c)所明确的那样,鞘部16024b被埋入并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6024下部。进而,压电双晶片元件16025的上端不接触鞘部16024b的内壁而直接埋入并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6024的下部。另一方面,压电双晶片元件16025的下端可在鞘部16024b内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16024,对耳软骨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此外,自压电双晶片元件16025的下端导出有连接缆线16024d,该连接缆线16024d贯通鞘部16024b的下端而连接到立体声迷你插塞。

图182(d)是图182(c)的b1-b1剖视图,表示设在贯通口16024a周围的轮状缘16024c向外侧(图中为上侧)突出的状况。实施例109构成为通过较广打开的贯通口16024a而基本上不阻断外界的声音地通过软骨传导欣赏音乐等。由此,在室外欣赏音乐时可容易地注意到车辆的喇叭等危险音,且与周围人谈话时可立即响应而实现顺利的交流。而且,在临时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而专注进行音乐欣赏时,如图182(d)所示,维持佩戴耳机的状态而自外侧用手指16067的指肚将软骨传导单元16024轻压向耳。由此,软骨传导单元16024与耳软骨的接触压变高而音量增加,且如图182(d)所示轮状缘16024c轻微陷入手指16067的指肚从而有效地将贯通口16024a闭塞。由于是立体声耳机,当然为了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用左右的指如上述那样按压两耳的耳机。

图182(e)、(f)及(g)将图182(c)简化而图示,且表示软骨传导单元16024变形后的状况。图182(f)为标准状态,图182(e)是表示佩戴在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佩戴空间左右窄的人时,软骨传导单元16024因左右强力挤压而变形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82(g)是表示佩戴在佩戴空间上下窄的人时,软骨传导单元16024因上下强力挤压而变形的状态。图182(e)、(f)及(g)是将典型例单纯化而表示,但软骨传导单元16024可根据佩戴空间的形状的个人差异而自由地进行变形。

[实施例110]

图18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0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3的实施例110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110与实施例109不同之处在于构成为,鞘部17024b可相对于软骨传导单元17024而上下滑动,由此可将贯通口17024a开闭。此外,为便于开闭,如图183(a)所示,贯通口17024a构成得比较小。再者,由于外界的声音对于较小缝隙也可从外耳道到达鼓膜,故即便贯通口17024a较小也无问题。为稳定地导引鞘部17024b而避免其变形,与实施例110不同地,软骨传导单元17024是由硬质材料构成。再者,在实施例110的情况时,关于缓和佩戴空间的形状或大小的个人差异,以软骨自身的变形为前提。

图183(b)及(c)是耳机的侧视图,可与图182(b)同样地进行理解。再者,在图183(b)及(c)中,为说明与鞘部17024b的动作的关系而以虚线附记有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此外,贯通口17024a的外侧(图中朝向右侧)变成供鞘部17024b出入的窗17024e,如图183(b)那样鞘部17024b下降时窗17024e开放,实质上变成与图182的实施例109相同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83(c)那样鞘部17024b上拉时窗17024e闭塞,由此贯通口17024a也堵塞,故变成外耳道闭塞状态。这样,在实施例110中,通过上拉或下降鞘部17024b,则可在外耳道开放状态及外耳道闭塞状态下进行使用。图183(b)及(c)的状态的切换也可在将耳机佩戴在耳之前进行,但也可在佩戴中使鞘部17024b上拉或下降而切换状态。

图183(d)是耳机的正面放大图,相当于图183(b)的外耳道开放状态。鞘部17024b构成为可沿着设于窗17024e周围的导引槽17024f而在软骨传导单元17024内上拉或下降。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的上端不接触鞘部17024b的内壁而直接埋入并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7024下部。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的下端可在鞘部17024b内自由振动,该点与实施例109相同。根据这种结构,即便鞘部17024b上拉或下降,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也稳定地与软骨传导单元17024结合,并传递其振动。

图183(e)是与图183(d)相同的耳机的正面放大图,相当于图183(c)的外耳道闭塞状态。鞘部17024b沿着导引槽17024f在上方滑动,变成覆盖窗17024e的状态。由此,如虚线所示,贯通口17024a也堵塞。在该状态下,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也不接触鞘部17024b的内壁而与软骨传导单元17024稳定地结合并进行振动,向软骨传导单元17024传递其振动。再者,连接缆线17024d在图183(e)的状态下呈螺旋状地折叠。

[实施例111]

图18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1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4的实施例111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共同之处较多,故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111与实施例109不同之处在于,未设有贯通口17024a,且佩戴并非在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空间内进行,而是通过向外耳道入口30a内插入来进行佩戴。因此,如图184(a)所示,软骨传导单元18024构成得比较小。此外,实施例111是构成为基本上以外耳道闭塞状态进行使用,临时设为外耳道开放状态是如后述那样使软骨传导单元18024变形而与外耳道入口30a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如上所述,外界的声音即便是较小的缝隙也可从外耳道到达鼓膜。

图184(b)是耳机的正面放大图。与实施例109同样地,鞘部18024b被埋入并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8024的下部。进而,压电双晶片元件18025的上端不接触鞘部18024b的内壁而直接埋入并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8024下部。与实施例109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18025的下端可在鞘部18024b内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18024,对耳软骨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如上述那样在实施例111中,为临时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使软骨传导单元18024变形而与外耳道入口30a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为便于进行该变形,软骨传导单元18024具有空心部18024g。再者,与实施例109同样地,自压电双晶片元件18025的下端导出有连接缆线,该连接缆线贯通鞘部18024b的下端而连接到立体声迷你插塞,但为简化说明而省略图示。

图184(c)及(d)是图184(b)的b2-b2剖视图。图184(c)是在通常使用状态下将软骨传导单元18024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而形成外耳道闭塞状态。此外,图184(c)中,表示空心部18024g的剖面构造。此外,在图184(c)中,图示有压电双晶片元件18025在沿着外耳道的方向(振动方向)上也不接触鞘部18024b的内壁而振动。这种构造并未图示,但在图182的实施例109及图183的实施例110中也是共同的。

图184(d)表示临时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的情况,且表示通过将鞘部18024b拉向下方、或将软骨传导单元18024的上部向下方按压,而使软骨传导单元18024变形的状态。由此,外耳道入口30a的上部内壁与软骨传导单元18024的上部之间出现缝隙,箭头28g所示的外界的声音可通过该缝隙而自外耳道到达鼓膜。空心部18024g使如图184(d)的软骨传导单元18024的变形容易。再者,通过将软骨传导单元18024向下方按压,外耳道入口30a的下部内壁变形,有助于在外耳道入口30a的上部内壁与软骨传导单元18024的上部之间出现缝隙。

[实施例112]

图18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2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5的实施例112与图184的实施例111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112与实施例111不同之处在于,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时,并非使软骨传导单元19024变形,而是收纳于耳甲腔28e。再者,作为收纳部位是如图185(b)及(d)所示尤佳为耳甲腔28e的下部(耳屏间切迹28f之上)。即便在软骨传导单元19024收纳在耳甲腔28e的状态下也可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同样地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下的软骨传导。

图185(a)是表示在如上述的实施例112中将软骨传导单元19024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而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相对于此,图185(b)是表示将软骨传导单元19024自外耳道入口30a拔出后收纳于耳甲腔28e而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为便于进行图185(a)的状态与图185(b)的状态之间的软骨传导单元19024的滑动,且不产生痛感,软骨传导单元19024构成为球形。此外,由于软骨传导单元19024并不会变形故由硬质材料构成。然而,也可取而代之为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同样地通过弹性材料而构成。

图185(c)及(d)是分别相当于图185(a)及(b)的状态的剖视图,且是与图184(c)及(d)同样的自截面观察的图。图185(c)中,可知将软骨传导单元19024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相对于此,图185(d)可知自外耳道入口30a拔出的软骨传导单元19024收纳于耳甲腔28e,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此外,如图185(c)及(d)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19025不接触鞘部19024b的内壁而振动,其构造在图182的实施例109至图184的实施例111中共同。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并非必需为各实施例所特有,各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可有效利用其优点则可适当地与其它实施例的特征组合或替换。此外,各实施例的各具体构成也可与其它同等的装置进行置换。例如,在图183的实施例110中,构成为将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17024,且使鞘部17024b上下滑动。鞘部17024b是作为软骨传导单元17024装拆时的把手的分支单元而发挥作用,但也可构成为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17025自身作为这种分支单元,使该压电双晶片17025自身上下滑动,由此将贯通口开闭。

此外,图185的实施例112的软骨传导单元19024构成为球形,但也可为经倒角的圆筒形等其它形状。进而,图183的实施例110的软骨传导单元17024是由硬质材料构成,但也可使鞘部17024的导引槽17024f由刚体构成,且软骨传导单元17024由弹性体构成。

[实施例113]

图18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3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6的实施例113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省略说明。实施例113与实施例109不同之处在于,将软骨传导单元20024的贯通口20024a设于耳的佩戴状态的后方,与软骨传导单元20024的耳屏32的内侧接触的部分设为厚壁部20024h,在该厚壁部20024h保持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及鞘部20024b。此外,图186的实施例113是如后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振动方向与图182的实施例109不同。

图186(a)是安装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其表示上述构成的概略。再者,为便于理解两者的关系,以虚线图示右耳用耳机。根据图所明确的那样,右耳用的立体声耳机全体是如字母小写的“q”的形状,鞘部20024b吻合右耳28的形状而自耳甲腔28e直至耳屏间切迹28f向右耳28的下方垂下。

依照图186(a)更具体地说明软骨传导单元20024的形状,厚壁部20024h是对应在耳屏32的内侧较平坦而将外形设为直线性,实现与耳屏32的内侧的良好密接性。相对于此,对应于对耳轮28a的内侧弯曲,软骨传导单元20024后方的薄壁部20024i的外形设为圆弧状,实现与对耳轮28a的内侧的良好密接性。再者,与实施例109同样地,软骨传导单元20024是由排斥力强的弹性体构成,通过佩戴所致的变形而应对耳屏32的内侧与对耳轮28a之间的佩戴空间的宽度的个人差异,且通过伴随变形的排斥力使软骨传导单元20024不自佩戴空间脱落。此时,软骨传导单元20024后方变成薄壁部20024i,故用于缓和个人差异的变形变得容易。再者,为了简化说明,图186(a)中,省略了配置在鞘部20024b内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图示,但其振动方向是如箭头20025b表示设定为将耳道入口30a横切的方向(与外耳道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而且,在图182的实施例109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6025的振动方向系设定为与外耳道的中心轴大致平行的方向。

图186(b)是与图186(a)同样的配置在右耳28的状态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为便于理解右耳用耳机的结构,以实线表示且省略右耳28的图示。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86(b)中,配置在鞘部20024b内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是以虚线图示。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于以下详细说明那样,其上端部保持在厚壁部20024h,且其下端部在鞘部20024b内不接触鞘部20024b而自由地振动。其振动方向是如箭头20025g所示那样与纸面平行。因此,该振动的反作用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20024,如图186(a)中箭头20025b所示,将外耳道入口30a横切的方向的振动传递至以耳屏32为首的外耳道入口30a周边的耳软骨。

图186(c)是耳机的侧视图,可与图182(b)同样地进行理解。如图186(b)所示,通过利用厚壁部20024h而可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较深地插入至软骨传导单元20024予以支承。而且,其深度如图186(c)所示可设为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保持端20025c自贯通口20024a(以虚线表示其内缘)的下端向上突出。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支承变得可靠。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为振动方向上较薄的构造,故如图186(a)的箭头20025b所示,通过将横切外耳道入口30a的方向设为其振动方向,可在右耳28的佩戴方向上使鞘部20024b的厚度变薄(与图186(b)及图186(c)相比),即便是耳屏间切迹28f窄的人也可以鞘部20024b自耳甲腔28e直至耳屏间切迹28f而向右耳28的下方垂下的方式佩戴。如此若使作为分支单元发挥作用的鞘部20024b的厚度在右耳28的佩戴方向上变薄,则可无论个人差异而进行吻合右耳28的形状的佩戴。

图186(d)是耳机的正面放大图。如图示所明确的那样,鞘部20024b被埋入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20024下部,但通过厚壁部20024h的有效利用,可较深地埋入至软骨传导单元20024下部,其深度设为可使鞘部20024b的上端自贯通口20024a的下端向上突出。此外,如上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也可通过厚壁部20024h的有效利用,以保持端20025c自贯通口20024a的下端向上突出的方式较深地埋入而予以支承。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上端不接触鞘部20024b的内壁而直接埋入并固定于厚壁部20024h。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下端不接触鞘部20024b的内壁而可在鞘部20024b内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20024,对耳软骨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此外,自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下端导出连接缆线20024d,该连接缆线20024d贯通鞘部20024b的下端而连接到立体声迷你插塞。

图186(e)是耳机的侧面放大图,其是将图186(c)放大的图。对与图186(d)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也如图186(d)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上端不接触鞘部20024b的内壁而直接埋入并固定于厚壁部20024h。此外,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下端不接触鞘部20024b的内壁而可在鞘部20024b内自由振动。若比较图186(d)与图186(e),可更明了地理解,通过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的振动方向设为横切外耳道入口30a的方向,可使鞘部20024b在右耳28的佩戴方向上较薄。

[实施例114]

图18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4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7的实施例114与图186的实施例113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省略说明。再者,为避免繁杂,在图187中,省略压电双晶片元件20025及鞘部20024b的内部构造等的图示,但它们与图186是相同的。图187的实施例114与图186的实施例113不同之处仅在于外形,其特征为在鞘部20024b上附加有导引钩20024j。

图187(a)、(b)是与图186(a)、(b)同样地为佩戴在右耳28的状态下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如图所示,在鞘部20024b的内侧(耳侧)在与耳屏间切迹28f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导引钩20024j。该导引钩20024j于佩戴时将鞘部20024b稳定地定位于耳屏间切迹28f,使鞘部20024b密接地嵌入耳屏间切迹28f,从而使右耳用耳机更难以自耳甲腔28e脱落。

图187(c)是与图186(c)同样地表示耳机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导引钩20024j是设于佩戴的耳侧且设在佩戴状态下从外侧看不见的位置上。图187(d)是耳机的正面放大图,其为自图187(b)旋转180度而可见内侧的导引钩20024j地进行图示。图187(e)是耳机的侧面放大图,是将图187(c)放大的图。

[实施例115]

图18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5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8的实施例115与图185的实施例112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后两位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115与实施例112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单元21024是以一直收纳于耳甲腔28e的下部的状态使用,外耳道闭塞状态与开放状态的切换是通过利用软骨传导单元21024与杆21024m连接的可动耳栓部21024k的移动而进行。与实施例112同样地,即便在软骨传导单元21024收纳于耳甲腔28e的状态下也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可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及闭塞状态下的软骨传导。

与图185(a)同样地,图188(a)是为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为便于理解两者的关系而以虚线图示右耳用耳机。图188(a)为使可动耳栓部21024k以接触对耳轮28a的内壁的形态自外耳道入口30a退避而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此时,可动耳栓部21024k接触对耳轮28a内壁及耳甲腔28e的底壁,作为将自软骨传导单元21024经由杆21024m传递的振动传导至耳软骨的辅助软骨传导单元发挥作用。进而,可动耳栓部21024k接触对耳轮28a内壁及耳甲腔28e的底壁,由此使佩戴稳定,右耳用耳机难以脱落。

相对于此,图188(b)是表示使可动耳栓部21024k通过杆21024m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后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的状态。由此,产生外耳道效应,且阻断外部噪音。图188(c)及图188(d)分别对应于图188(a)及图188(b),且是为便于理解右耳用耳机的结构而以实线表示且省略右耳28的图示的前视图。

图188(e)及图188(f)分别是对应于图188(c)及图188(d)的耳机的侧视图。在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图188(e)中,可动耳栓部21024k退避,故箭头28g所示的外界的声音自外耳道入口30a进入而可到达鼓膜。相对于此,在外耳道闭塞状态的图188(f)中,可动耳栓部21024k系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故产生外耳道效应,且阻断外部噪音。再者,图188的实施例115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1025的振动的朝向与图186的实施例113相同。此外,鞘部21024b的内部构造也与图186的实施例113相同,但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

[实施例116]

图18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6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89的实施例116与图188的实施例115共同之处较多,故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后两位以下相同的标号且省略说明。实施例116与实施例115不同之处在于,进行外耳道闭塞状态与开放状态的切换的可动耳栓部22024k并非利用杆的转动式,而是利用弹性支承部22024m的弹性的弯折式。

图189(a)与图188(a)同样地为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为便于理解两者的关系而以虚线图示右耳用耳机。图189(a)为可动耳栓部22024k在外耳道入口30a前隔开微小缝隙而定位的状态,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该状态下外界的空气传导音从上述微小的缝隙进入外耳道入口30a。进而,通过可动耳栓部22024k的振动产生的空气传导音自外耳道入口30a到达鼓膜,作为主要补偿高音域的辅助声音输出单元发挥作用。

相对于此,图189(b)表示可动耳栓部22024k通过弹性支承部22024m的弹性略微弯折后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的状态。由此,产生外耳道效应,且阻断外部噪音。图189(c)及图189(d)分别对应于图189(a)及图189(b)者,且是为便于理解右耳用耳机的结构而以实线表示且省略右耳28的图示的前视图。

图189(e)及图189(f)分别是对应于图189(c)及图189(d)的耳机的侧视图,与前视图相比可良好地理解上述外耳道开放状态与外耳道闭塞状态的切换。若具体进行说明,则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图189(e)中,可动耳栓部22024k被打开微小的缝隙而自外耳道入口30a退避,故箭头28g所示的外界的声音可从外耳道入口30a进入而到达鼓膜。进而,如上述那样来自可动耳栓部22024k的空气传导音也从外耳道入口30a到达鼓膜,补偿软骨传导单元22024的软骨传导。相对于此,在外耳道闭塞状态的图189(f)中,可动耳栓部22024k被插入至外耳道入口30a,故产生外耳道效应,且阻断外部噪音。再者,图189的实施例116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2025的振动的朝向也与图186的实施例113相同。此外,鞘部22024b的内部构造也与图186的实施例113相同,但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而实施。例如,在图189的实施例116的结构中,可动耳栓部22024k与软骨传导单元22024采用通过弹性支承部22024m而连接的结构,但也可代替地将可动耳栓部22024k、软骨传导单元22024及弹性支承部22024m整体利用弹性材料而一体成形。此外,在图187的实施例115的结构中,导引钩20024j是位在软骨传导单元20024的下方,但也可代替地构成为将软骨传导单元20024的下部局部剖开,并在该剖开部分内放入导引钩20024j。但是,该情况时导引钩20024j也是由鞘部20024b支承或与鞘部20024b一体成形。

[实施例117]

图19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7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90的实施例117与图186的实施例113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省略说明。再者,为避免繁杂,图190中部分省略图186的图示。图190的实施例117与图186的实施例113不同之处在于,代替贯通口而设置狭缝23024a,由此构成为不阻断外界的声音而通过软骨传导欣赏音乐等。此外,狭缝23024a如后述那样也对于用来将鞘部23024b支承在软骨传导单元23024的构造有意义。进而,在图190的实施例117中,具有为防止脱落而将软骨传导单元23024贴附于耳甲腔28e的粘贴片23024i、及用于根据需要而将外耳道入口30a闭塞的耳栓部23024k。

图190(a)是与图186同样地为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其表示上述构成的概略。图190(a)中为便于理解两者的关系也以虚线图示右耳用耳机。

图190(b)与图190(a)同样地为佩戴在右耳28的状态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为便于理解右耳用耳机的结构而以实线表示且省略右耳28的图示。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90(b)中,以虚线图示布设于耳侧(纸面上为里侧)的粘贴片23024i及耳栓部23024k。参照图190(a)的右耳28,如从图190(b)所明确的那样,粘贴片23024i是设在与外耳道入口30a后方的耳甲腔28e密接的位置上。此外,耳栓部23024k上未设置粘贴片23024i,故可容易地进行自外耳道入口30a的耳栓部23024k的装拆。耳栓部23024k的装拆可利用耳软骨的弹性而进行,通过将耳栓部23024k压入外耳道入口30a而可将其闭塞,且若将耳栓部23024k自外耳道入口30a拔出而产生微小的缝隙,则可将外界的声音导入外耳道内。在后者的情况时,即便耳栓部23024k从外耳道入口30a浮起时,也通过粘贴片23024i使软骨传导单元23024贴靠在耳甲腔28e,故可无脱落地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耳栓部23024k的装拆操作可通过握住鞘部23024b而进行。

图190(c)是图190(b)的放大图。如根据图示所明确的那样,狭缝23024a的图示右侧为连接单元23024h,其中插入有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的保持端23025c。而且,通过设置狭缝23024a,鞘部23024b是以覆盖连接单元23024h的方式从外侧插入。这样,通过向连接单元23024h的内侧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而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保持在软骨传导单元23024,且以覆盖相同连接单元23024h的方式在其外侧插入鞘部23024b,由此可使鞘部23024b可靠地结合在软骨传导单元23024,且在鞘部23024b的内侧不接触鞘部23024b地对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进行保护。

图190(d)是右耳用耳机的放大侧视图,图中左侧相当于外耳道入口30a侧,纸面近前侧为佩戴状态的后头部侧,纸面里侧为佩戴状态的脸部侧。如从图190(d)所明确的那样,在贴靠在外耳道入口30a后方的耳甲腔28e的位置上设有粘贴片23024i。该粘贴片23024i可反复重新贴于耳甲腔28e,且当粘贴力下降或被污损时,可从软骨传导单元23024上剥离而更换为新的粘贴片。作为粘贴片23024i可采用例如使用有硅酮粘贴剂的卷片(rollfilm)即“opsitegentleroll”(注册商标)等。

图191是图190所示的实施例117的概念立体图,图示为自图190(c)的状态旋转180度而可见内侧的耳栓部23024k及粘贴片23024i。再者,图191中,为便于说明构造关系,将各部单纯化为长方体或圆柱进行图示,但实施例117的软骨传导单元23024及耳栓部23024k的实际外观及粘贴片23024i的轮廓是如图190所示那样,为与耳软骨或外耳道入口30a协调地接触而经倒角的圆滑的倒角。

图191(a)中尤其为表示连接单元23024h与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及鞘部23024b的关系,而将鞘部23024b分解成插入至连接单元23024h前的状态进行图示。如从图191(a)所明确的那样,在连接单元23024h上首先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保持在软骨传导单元23024。而且,通过以覆盖相同连接单元23024h的方式在其外侧覆盖并插入鞘部23024b,使鞘部23024b结合在软骨传导单元23024。此时,连接缆线23024d自孔23024n导出至鞘部23024b的下部。由此,可以可靠地将鞘部23024b结合在软骨传导单元23024,且可不接触鞘部23024b地对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进行保护。作为参考,图191(b)中将通过在连接单元23024h的外侧覆盖并插入鞘部23024b而合体的完成形的立体图缩小进行图示。

[实施例118]

图19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8的剖面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92的实施例118与图184的实施例111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省略说明。再者,为避免繁杂,在图192中部分省略图184的图示。图192的实施例118与图184的实施例111不同之处在于,在由弹性体构成的软骨传导单元24024的表面形成突起部24024p,并非如实施例111的图184(d)那样通过人手按压或抽拉而临时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而是可将立体声耳机以外耳道开放状态稳定地进行佩戴。

图192(a)是表示以无负荷的自然状态下突起部24024p的前端轻轻接触外耳道入口30a的方式插入软骨传导单元24024的状态。该状态下,通过外耳道入口30a的前端的接触所致的摩擦及其微小的弹性变形所致的排斥回复力,将软骨传导单元24024稳定地固定于外耳道入口30a而进行佩戴。此外,突起部24024p是以若被施加向软骨传导单元24024拔出的方向的力则通过其前端与外耳道入口30a的摩擦力而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向外侧倾斜地抬升的形式突起,故实现更难以脱落的构造。图192(b)是图192(a)的b2-b2剖视图,表示外耳道入口30a与突起部24024p的前端接触且箭头28g所示的外界的声音从其它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24024与外耳道入口30a的缝隙进入而可到达鼓膜。

图192(c)是表示将软骨传导单元24024更强力地压入外耳道入口30a的状态,且表示将突起部24024p压扁而埋入软骨传导单元24024表面,软骨传导单元24024的四周接触外耳道入口30a的状态。图192(d)是图192(c)的b2-b2剖视图,其表示通过软骨传导单元24024的四周接触外耳道入口30a,而将外耳道入口30a闭塞的状态。当然,该状态下软骨传导单元24024也稳定地固定于外耳道入口30a而进行佩戴。

以上,在图192的实施例118中,并非如实施例111的图184(d)那样通过人手按压或抽拉而临时实现外耳道开放状态,而是在图192(a)及(c)的状态、与图192(b)及(d)的状态之间变更插入状态,由此可将立体声耳机以外耳道开放状态及外耳道闭塞状态分别稳定地进行佩戴。

[实施例119]

图19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9的示意图及框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及与其连接的耳机本体。图193的实施例119的立体声耳机与图186的实施例113共同之处较多,且耳机本体与图139的实施例89的耳机本体共同之处较多,故分别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说明且省略说明。图193中,对于关联较少的部分等省略部分图示。图193的实施例119与实施实施例113及实施例89不同之处在于,将低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a及中高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b的一端分别支承于共同的软骨传导单元25024,且各者的另一端可自由振动,并且低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a及中高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b分别自个别地经均衡的不同通道(channel)而予以驱动。

如上所述,在图79所示的实测数据的一例中,若对实线所示的非接触状态的音压、与点划线所示的接触压250克重的音压进行比较,则在声音的主要频带(500hz~2300hz)中,因接触而使得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音压增加至少10db。

在立体声耳机等的音频领域,期望覆盖更高频率范围的音质,但在图79所示的实测数据的一例中自非接触状态的音压与接触压250克重的音压的变化而言,在3khz~7khz左右也可见至少5db左右的音压增加。图79仅为实测数据的一例,故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定量评估,根据图79,至少在软骨传导中,具有不仅在声音的主要频带且覆盖更高频率范围的灵敏度特性。

图193的实施例119为着眼于如上所述的软骨传导的特性而构成,如图119(a)所示,除了设置第一鞘部25024b外,也在软骨传导单元25024上设置第二鞘部25024q,如图119(b)所示,除了不接触第一鞘部25024b外也不接触第二鞘部25024q的内面地,使低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a及中高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b的各者的一端被分别保持在软骨传导单元25024。再者,低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a的长度比中高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b长。

如图193(a)所示,第一鞘部25024b被收纳于耳屏间切迹28f,但第二鞘部25024q是位于收纳在耳前切迹28h(参照图80(a)的耳的结构图)中的位置,以跨过耳屏32的形式增加软骨传导单元25024佩戴时的定位性及稳定感。再者,耳前切迹28h的前方的耳根下方为耳的构造上空闲空间,故适于设置第二鞘部25024q。

如图193(c)的框图所示,来自声频电路8338的音频输出被分离成低频信号与中高频信号,分别以不同的通道通过低频用均衡器/放大器25040a及中高频用均衡器/放大器25040b予以均衡及放大。来自低频用均衡器/放大器25040a及中高频用均衡器/放大器25040b的信号通过第1通道连接单元25046a及第2通道连接单元25046b而分别连接到低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a及中高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b,将它们驱动。由于低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a及中高频用压电双晶片元件25025b的一端被保持于共同的软骨传导单元25024,故软骨传导单元25024将两振动经物理混合而成通过软骨传导而传导至耳软骨。由此,可通过软骨传导而听到软骨传导中可覆盖的至少200hz~7khz左右的频带(参照图79所示的实测数据的一例)的音频信号。图193的实施例119于实现这种较广域的软骨传导时,使长度不同的两个压电双晶片元件分担担当频带,由此增加压电双晶片元件及对应于其的均衡器的自由度,可容易达成更良好的音质。

再者,如上述那样,使用多个软骨传导振动源而构成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例子也示在图94(d)。具体而言,图94(d)的实施例62的第3变形例的无线呼入通话器5881c中,表示有如下例子,即,将低音侧担当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g及高音侧担当的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h以其振动面侧接触的方式分别直接贴附在软骨传导单元5824c的内侧,将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g及压电双晶片元件2525h的振动直接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5824c,由此,使频率特性不同的多个软骨传导振动源互补地发挥作用而改善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而实施,使用有粘贴片的实施例也不限于如图189及190所示的实施例117的结构。例如,在图185所示的实施例112中也可在软骨传导单元19024的至少耳软骨接触侧半球的表面设置粘贴片,在图185(a)及(c)的状态下也可将软骨传导单元19024粘贴于外耳道入口30a,且在图185(b)及(d)的状态下也可将软骨传导单元19024粘贴于耳甲腔28e。

此外,不阻断外界的声音而通过软骨传导欣赏音乐等的结构的例子并不限于设置如图189及图190所示的实施例117的狭缝23024a。即,只要为可向连接单元23024h的内侧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且以从外侧覆盖相同连接单元23024h的方式设置鞘部23024b的形状,则代替用于导入外界的声音的如实施例117的平行槽形状的狭缝,也可设置更大的孔。此外,关于从外侧覆盖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的连接单元23024h的鞘部23024b的结构,并不限于如实施例117那样从下插入,也可构成为从两侧后或左右夹入连接单元23024h。

进而,在图193的实施例119中,实现较广域的软骨传导时,使长度不同的两个压电双晶片元件及各者的均衡器分担频带,但也可通过单一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与均衡器的研究,而实现包含较3khz~7khz左右的声音的主要频带更高的频带的音频用的软骨传导。

以上说明的各种实施例的各特征并不限于单独地在各实施例中采用,也可组合各特征而作为一个实施例。例如,图190所示的粘贴片与耳栓部的特征也可在图193的实施例119中采用。该情况时,在实施例119中,代替图193所图示的贯通孔,而采用图190所图示的狭缝等。此外,图190的实施例117所示的在连接单元23024h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23025后在其上覆盖鞘部23024b的结构,也可添加图193的实施例119的各第一鞘部25024b而实现第二鞘部25024q的结构。

[实施例120]

图19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0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94(a)是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对应于脸部的侧面)。为便于说明,省略右耳28以外的脸部的图示,且仅对右耳用进行说明,省略相同构成的左耳用耳机的说明。再者,与图182的实施例109等同样地,在图194的实施例120中,右耳用耳机与左耳用耳机也可通过立体声迷你插塞而连接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外部输出用立体声迷你插孔。图194的实施例120与图190的实施例117同样地,使软骨传导单元通过粘贴片贴靠在耳软骨,但不同点在于,实施例117是使软骨传导单元贴靠在耳软骨的内侧,相对于此,实施例120中使软骨传导单元贴靠在耳软骨的外侧。

若具体进行说明,则如图190(a)所示,实施例117中使软骨传导单元23024贴靠在作为耳内侧的耳甲腔28e(图190(a)中,为便于说明,以虚线表示软骨传导单元23024,但佩戴状态的软骨传导单元23024自脸部的侧面可见)。相对于此,实施例120中,如图194(a)所明确的那样,使右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26024在作为耳28的根部的耳廓附着部的外侧1828的后部通过粘贴片而贴靠在耳软骨。结果,如图194(a)所示,变成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大半系隐藏在右耳28的耳廓的里侧(以虚线图示),下端部略微地从耳廓可见的佩戴状态。

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这种佩戴样式中,无覆盖耳廓的部分,耳孔为开放。此外,即便在耳软骨的外侧配置软骨传导单元26024,也可在软骨传导单元26024向下方退避的状态下有效地传递软骨传导,戴眼镜时可防止眼镜的镜架与软骨传导单元26024干扰,具有无论有无眼镜佩戴均可使用的优点。

图194(b)是从头后方观察右耳28的图,可知为右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26024以夹入于作为右耳28的根部的耳廓附着部的外侧1828的后部与侧头骨乳状突起8623a之间的形式贴靠在耳软骨的样子。在软骨传导单元26024设有粘贴片,通过附着在耳廓附着部的外侧1828的后部而防止脱落。

图194(c)是耳机的正面剖视图,其为自对应于图194(a)的朝向而观察的图。从图194(c)的剖视图可知,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构造为,其上部包含弹性体材料,且其上覆盖有包含硬质材料的鞘部26024b。进而,压电双晶片元件26025的上端26025c不接触鞘部26024b的内壁而直接埋入并固定在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上部弹性体。另一方面,压电双晶片元件26025的下端可在鞘部26024b内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被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上部弹性体,对所接着的耳软骨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此外,自压电双晶片元件26025的下端导出连接缆线26024d,该连接缆线26024d贯通鞘部26024b的下端而连接到立体声迷你插塞。该内部构造与图182的实施例182等是共同的。

图194(d)是从图194(c)的剖视图旋转90度后的朝向的剖视图,是从对应于图194(b)的朝向观察的图。箭头26025g是表示压电双晶片元件26025的振动方向,是与纸面平行、即沿着外耳道的方向。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上部弹性体的耳廓侧设有粘贴片26024i,由此,软骨传导单元26024接着在右耳28的根部的耳廓侧。再者,粘贴片26024i可更换,若对右耳28的装拆超过规定次数而粘贴力减弱,可从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上部弹性体上剥离后贴上新的粘贴片。

图194(e)是表示实施例120的变形例,其为从与图194(d)相同的方向观察的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剖视图。在变形例中,设置粘贴片26024r的范围不仅为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上部弹性体部分,且可扩展至其下方的鞘部26024b为止。

[实施例121]

图19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1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95的实施例121的与耳的关系与图194的实施例120是共同的,故省略图示。此外,关于其构造因与实施例120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95的实施例121与图194的实施例120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单元27024的上部弹性体部分的外形及粘贴片27024i的形状,以鞘部27024b为首的其它构成及内部构造与实施例120是共同的。

图195(a)是与实施例120的图194(c)对应的朝向的剖视图,软骨传导单元27024的上部弹性体部分系表面形状为曲面27024s,以便吻合在右耳28的根部周围。此外,图195(b)是与实施例120的图194(d)对应的朝向的剖视图,软骨传导单元27024的上部弹性体部分的曲面27024s为吻合于附着部近边的耳廓外侧的形状。相应地,粘贴片27024i也呈曲面形状地吻合。与实施例120同样地,可更换粘贴片27024i。

图195(c)及(d)分别是图195(a)及(b)的朝向的b1-b1剖视图。从图195(c)及(d)可知,曲面27024s为吻合并嵌入至形成在作为右耳28的根部的耳廓附着部的外侧1828的后部与侧头骨乳状突起8623a之间的缝隙的形状。此外,粘贴片27024i不仅设于耳廓侧且也设于嵌入方向的前端部分。再者,粘贴片27024i并未设于与耳廓对置的侧头骨乳状突起8623a侧,不阻碍对耳廓侧的振动传递的自由,且防止耳廓根部与侧头骨乳状突起8623a接着所致的不愉快感。

[实施例122]

图19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2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96的实施例122与图194的实施例120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或后两位及后缀字母共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96的实施例122与图194的实施例120不同之处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上部弹性体部分相对于鞘部弯曲。

图196(a)是对应在实施例120的图194(a)的右耳用耳机的前视图(对应于脸部的侧面)。从图196(a)可知,右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28024中,上部弹性体部分相对于鞘部28024b弯曲,通过该弯曲,软骨传导单元28024整体更良好地吻合在右耳28的根部周围。图196(b)是对应在实施例120的图194(c)的剖视图,压电双晶片元件28025的上端28025c被倾斜地埋入软骨传导单元28024的上部弹性体而进行固定。对应于此,包含硬质材料的鞘部28024b是以压电双晶片元件28025不接触其内壁的方式,倾斜地覆盖在软骨传导单元28024的上部弹性体。

图196(c)是将左耳用耳机与左耳30一并表示的前视图,其依据图196(a)的右耳用耳机而呈左右对称地图示。从图196(c)可知,在左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29024中,上部弹性体部分也相对于鞘部29024b而弯曲,且通过该弯曲,软骨传导单元28024全体更良好地吻合于左耳30的根部周围。图196(d)是图196(c)的左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29024的剖视图,其依据图196(b)的右耳用耳机的剖视图而呈左右对称地图示。其内部构造除了弯曲方向相反外与右耳用耳机的软骨传导单元28024是相同的,故省略说明。

在实施例122中,在图196(b)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8024及图196(d)的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9024中,均在上部弹性体部分的图的纸面前方侧设有粘贴片(未图示)。由此,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9024分别接着在右耳28及左耳30的耳廓里侧的根部部分。这样,实施例122中,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9024中其弯曲方向及粘贴片设置方向均呈左右对称,故可将右耳用耳机与左耳用耳机不会相互混淆地分别接着在右耳28及左耳30。

再者,与实施例122同样地,在图195所示的实施例121中,曲面27024s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2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未图示)中呈左右对称,且相应地,粘贴片27024i的形状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中也呈左右对称。因此,在图195所示的实施例121中,也可将右耳用耳机及左耳用耳机不会相互混淆地分别接着在右耳28及左耳(未图示)。此外,在实施例121中,曲面27024s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中呈左右对称,故更换粘贴片27024i时,可不混淆右耳用与左耳用地更换贴附。

[实施例123]

图19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3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声耳机。图197的实施例123与图194的实施例120共同之处较多,故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或后两位及后缀字母共同的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197的实施例123与图194的实施例120不同之处在于,压电双晶片元件30025的振动方向。

实施例123的图197(a)-(c)是分别对应在实施例120的图194(a)-(c)。但是,如图197(c)的箭头30025g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30025的振动方向是与纸面平行、即横切外耳道的方向。再者,如图197(d)所示,在软骨传导单元30024的上部弹性体的耳廓侧设有粘贴片30024i,与实施例120同样地,软骨传导单元30024被接着在右耳28的根部的耳廓侧。再者,在实施例123中,粘贴片30024i也可更换,若对右耳28的装拆超过规定次数而粘贴力减弱,可自软骨传导单元26024的上部弹性体上剥离而贴附新的粘贴片。

以上说明的各种实施例的各特征并不限定在各实施例中单独地采用,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可实施各种变形,且也可组合各特征而作为一个实施例。例如,在图194至图197所示的实施例120至实施例123中,软骨传导单元的上部弹性体部分也可由硬质材料构成。此外,也可组合图195所示的实施例121与图196所示的实施例122,在软骨传导单元的上部弹性体部分设置曲面,且使软骨传导单元的上部弹性体部分相对于鞘部而弯曲。

[实施例124]

图19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4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立体声头戴接听器31081。立体声头戴接听器31081具有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分别具有包含弹性体的耳套垫31024a及31026a,其内部分别埋设有电磁型振动元件31025a及31025b。进而,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中,被耳套垫31024a及31026a围住的部分分别设有空气传导产生用的电磁型扬声器31024b及31026b。通过以上的结构,耳套垫31024a及电磁型振动元件31025a构成接触右耳的耳廓内侧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同样地,耳套垫31026a及电磁型振动元件31025b构成接触左耳的耳廓内侧的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这样,实施例124是将软骨传导单元与空气传导扬声器并用而构成,将空气传导扬声器的频率特性通过擅长低音域的软骨传导单元予以强化。

图199是图198的实施例124的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立体声头戴接听器31081通过设于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的近程通信单元31087,而从携带式型音乐播放器或移动电话等接收音频信号。此外,立体声头戴接听器31081可根据操作单元31009的操作的设定,以“通常模式”、“噪声消除模式”及“周围音导入模式”的任一个进行动作。

在“通常模式”中,将从近程通信单元31087输入的音频信号由控制单元31039发送至软骨传导均衡器31083a,基于此输出通过软骨传导驱动单元31040a而驱动电磁型振动元件31025a。同时,将从近程通信单元31087输入的音频信号由控制单元31039发送至空气传导均衡器31038b,基于此输出通过空气传导驱动单元31040b而驱动电磁型扬声器31024b。由此,将空气传导扬声器的频率特性通过擅长低音域的软骨传导单元进行强化。尤其,通过耳套垫31024a与耳廓的密接产生外耳道效应,而进一步充实低音域。

在“噪声消除模式”中,将从环境音话筒31038拾取的环境音通过控制单元31039进行相位反转而混合后,自空气传导均衡器31038b发送至空气传导驱动单元31040b,并从电磁型扬声器31024b输出声音。该相位反转环境声音信号将从外部直接进入外耳道的环境音消除。利用软骨传导的音频信号中不包含环境音,故从环境音话筒31038拾取的环境音不发送至软骨传导均衡器31038a。

“环境音导入模式”如下那样,即,防止例如于在室外道路使用头戴接听器的情况时,因未注意到自背后接近的车辆的声音而引发的事故等,或防止使用头戴接听器时未注意到谈话而基于对方失礼响应等,在头戴接听器使用中也可听到环境音。本发明中采用软骨传导,故即便环境音导入,也可同时良好地听到外耳道中产生的音频音。具体而言,在“环境音导入模式”中,自环境音话筒31038拾取的环境音不进行相位反转而通过控制单元31039混合,自空气传导均衡器31038b发送至空气传导驱动单元31040b。再者,自环境音话筒31038拾取的环境音不发送至软骨传导均衡器31038a,而仅可听到音频信号。由此,即便不设置构造上的贯通孔等也可一面电性地导入环境音,一面通过软骨传导接听音频信号。

电磁型振动元件31025a的结构的细节与图73所示的实施例48的电磁型振动元件4324a是同样的结构,故省略说明。此外,电磁型扬声器31024b的结构的细节与图169所示的实施例103的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9925是同样的结构,故省略说明。

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是在图199所示的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的结构中,除去电源单元31048、操作单元31009、控制单元31039、近程通信单元31087及环境音话筒31038后为同样的结构,故省略图示。而且,经由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与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之间的信号线,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的软骨传导均衡器及空气传导均衡器连接到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的控制单元31039。此外,电源单元31048向立体声头戴接听器31081全体进行供电,故不仅向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供电,且经由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与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4的间的信号线而也向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1026供电。

图200是表示图199的实施例124的控制单元31039的动作的流程图。若通过操作单元31009接通电源则流程开始,在步骤s79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继而,在步骤s794中将软骨传导驱动单元31040a接通,且在步骤s796中将空气传导驱动单元31040b接通,并转移到步骤s798。

在步骤s798中,检测是否已设定为“通常模式”,若不相符则意味着设定为“噪声消除模式”或“周围音导入模式”,故进入步骤s800,将环境音话筒31038接通并进入步骤s802。再者,到达步骤s800时若环境音话筒31038原本就接通则在步骤s800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802。而且,在步骤s802中,检测是否已设定为“噪声消除模式”,若相符则进入步骤s804,进行使由环境音话筒31038拾取的输入信号反转的处理,且在步骤s806中进行噪声消除用的音量调节处理。再者,该音量调节是与假设自外部到达外耳道入口的环境音的大小平衡的音量。继而,在步骤s808中将已处理的来自环境音话筒31038的输入信号混合至空气传导用音频信号并转移到步骤s812。再者,如上述那样,已处理的来自环境音话筒31038的输入信号并不混合至软骨传导用的音频信号。

另一方面,在步骤s802中确认未设定“噪声消除模式”时意味着设定为“周围音导入模式”,故进入步骤s810,对由环境音话筒31038所拾取的输入信号进行周围音导入用的音量调节处理。再者,该音量调节被设定为不遮蔽软骨传导的音频信号的大小。继而,进入步骤s808,将已处理的来自环境音话筒31038的输入信号混合至空气传导用音频信号并转移到步骤s812。再者,如上述那样,该情况时,已处理的来自环境音话筒31038的输入信号并不混合至软骨传导用的音频信号。

以上,在步骤s798中确认设定为“通常模式”时进入步骤s814,将环境音话筒31038断开而直接转移到步骤s812。再者,到达步骤s814时若环境音话筒31038原本就断开则在步骤s814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812。在步骤s812中检测是否已通过操作单元31009将电源断开,若电源并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794,之后只要电源未断开,则重复进行步骤s794至步骤s814。再者,在该重复过程中,若软骨传导驱动单元31040a及空气传导驱动单元31040b已经接通,则在步骤s794及步骤s796中无任何动作而转移到步骤s798。另一方面,在步骤s812中确认电源断开时结束流程。

[实施例125]

图20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5相关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实施例125也构成为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整体构成可依据图198进行理解,故省略图示,将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2024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示于图201。此外,实施例125与图199所示的实施例124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201的实施例125与图199的实施例124不同之处在于,利用电磁型扬声器32024b的振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具体而言,电磁型扬声器32024b由振动传导体32027支承,该振动传导体32027被埋入耳套垫31024a而被支承。

通过这样的构成,与图169的实施例103同样地,若输入来自驱动单元32040的声音信号,则包含磁轭4324h等的第1部分与包含振动板9924k等的第2部分之间产生相对移动,由此,振动板9924k振动,故自电磁型扬声器32024b产生空气传导音。另一方面,通过包含振动板9924k等的第2部分的振动的反作用,包含磁轭4324h的第1部分也振动,该振动自振动传导体32027传递至耳套垫31024a。以上,将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电磁型扬声器32024b的振动的反作用用作软骨传导的振动源,由此可实现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软骨传导的两者。伴随于此,从控制单元32039经由均衡器32038而直至驱动单元32040的驱动控制路径也变成一个。

[实施例126]

图20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6相关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实施例126也构成为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整体构成可依据图198进行理解故省略图示,且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3024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示在图202。此外,实施例126与图201所示的实施例125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202的实施例126与图201的实施例125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空气传导及软骨传导中共同的振动源并非使用电磁型扬声器而是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的构造与例如图64的实施例41相同而省略说明。图202的实施例126中,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的两端被埋入耳套垫31024a的对置的内缘而被支承。进而,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的中央单元设有振动板33027。

通过这样的构成,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的中央单元通过耳套垫31024a对两端的支承而被支撑并振动,由此振动板33027振动,从而产生空气传导音。另一方面,通过中央单元的振动的反作用,自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的两端向耳套垫31024a传递振动。以上,将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3024a的振动的反作用用作软骨传导的振动源,由此可实现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软骨传导的两者。

[实施例127]

图20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7相关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实施例127也构成为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整体构成可依据图198进行理解故省略图示,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34024的放大剖视图及内部结构的框图示于图203。此外,实施例127与图202所示的实施例126共同之处较多,故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203的实施例127与图202的实施例126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空气传导及软骨传导中共同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4024a的一端被埋入至耳套垫31024a的内缘而被支承,且另一端可自由地振动。而且,该自由振动端设有振动板34027。

通过这样的构成,压电双晶片元件34024a的自由振动端通过耳套垫31024a对另一端的支承而被支撑并振动,由此振动板34027振动,从而产生空气传导音。另一方面,通过自由振动端的振动的反作用,自压电双晶片元件34024a的另一端向耳套垫31024a传递振动。以上,将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4024a的振动的反作用用作软骨传导的振动源,由此与图202的实施例126同样地,可实现空气传导音的产生与软骨传导的两者。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而实施。此外,可适当组合不同实施例的各种特征。例如,在图199所示的实施例124中,电气地切换是否导入环境音,但也可如例如图141所示的实施例91那样,采用设置贯通孔而机械地开闭的结构。

[实施例128]

图20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8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28构成为包含移动电话35601、具有软骨传导单元35024的触控面板输入兼用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移动电话系统,两者之间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通信系统的电波6585而近程通信。实施例128的移动电话系统与图101的实施例69共同之处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101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

图204所示的实施例128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是通过使接触笔单元35001a接触设在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触控面板而可进行触控笔输入。进而,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是如上述那样在其上端具有软骨传导单元35024且在下部具有话筒35023,可作为无线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使用。作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使用时,是将软骨传导单元35024触及耳屏等而接听对方的声音,且对靠近嘴的话筒35023说话。由此,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可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优点。

实施例128中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中设有用于与移动电话35601进行通信的近程通信单元6546,且控制单元6539控制整体。此外,来电振动器6525使插于胸部等的状态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振动而告知来电。再者,若利用软骨传导单元35024的振动作为来电振动器,则无须另外设置来电振动器6525作为振动源。

作为操作单元6509,设有用于呼叫或来电响应而操作的通话开始按钮6509a、用于挂断电话的通话结束按钮6509b、及用于选择通话目标的选择按钮6509c。作为显示单元6505设有多个显示灯6505a、6505b及6505c。

呼叫时每按一次选择按钮6509c,显示灯6505a、6505b及6505c便依序点亮一个,根据哪一灯点亮而可选择预先设置的通话目标。通过该选择而读出存储在存储单元6537(参照图205)中的对应的电话号码等数据,用于呼叫操作。在呼叫预先设置的通话目标以外的目标的情况时,在本体的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显示通信簿清单,使接触笔单元35001a接触其中一个而可选择通话目标。以此方式选择通话目标之后,若按下通话开始按钮6509a便可开始通话。再者,在想增加预先设置的通话目标的情况时,不仅利用使显示灯6505a、6505b及6505c中的一个点亮的形态,也利用使6505a与6505b的两个、或6505b及6505c的两个、或6505a及6505c的两个点亮的形态。

另一方面,若从预先设置的通话目标有来电则上述任一形态中灯点亮。因此,可根据是哪个灯的点亮形态而知道是谁来电。再者,在从预先设置的通话目标以外来电的情况时,显示灯6505a、6505b及6505c均点亮来显示有来电。当想确定是谁来电时,观看本体的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显示即可。

在预先设置通话目标的情况时,在本体的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显示通信簿清单,通过选择按钮6509c选择想对应的显示形态。然后,使接触笔单元35001a接触通信簿显示中欲设置的电话号码(例如显示在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石田”35205)且同时按下通话开始按钮6509a及通话结束按钮6509b而确定设置,将自近程通信单元6546接收的电话号码等数据与作为显示单元6505发挥功能的显示灯6505a、6505b、6505c的显示形态关联并存储在存储单元6537中。

图205是图204所示的实施例128的系统框图。图205与实施例69的图102共同之处也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102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此外,对与图204所示者相同的部分也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05中为说明实施例128而在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图示触控面板35068,且将控制单元的标号设为35239。此外,在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中,声音处理单元35040处理从话筒35023拾取的声音信号并将其从近程通信单元6546发送至移动电话35601,且基于从移动电话35601发送而由近程通信单元6546接收的对方的声音信号,利用驱动单元35039使软骨传导单元35024振动。

这里,补充说明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中的触控面板35068与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关系。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若规定时间内无触控输入便进入省电状态,熄灭背光源(未图示)且进入触控面板35068无感应的省电状态。该省电状态是在将移动电话35601放入皮包或口袋的所谓待机状态下产生。该省电状态下若有来电,则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来电振动器6525振动,且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发挥功能,即便不取出移动电话35601也可利用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进行通话。

另一方面,当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未进入省电状态而背光源点亮且触控面板35068为动作状态时,可通过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触控进行触控输入。若该状态下有来电,则基本上使用移动电话35601本体进行通话。在该情况时,当由于外界噪音等而难以利用本体通话时,可基于手动操作切换成选择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

图206是表示实施例128的移动电话35601的控制单元352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206的流程是以来电时的与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协同功能、及用于设置通话目标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通信簿输入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进行图示,移动电话35601中存在图206的流程中未表述的控制单元35239的动作。此外,控制单元35239可一并达成其它各种实施例中表示的各功能,这些功能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及说明。

图206的流程是以移动电话35601的主电源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822中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并开始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的画面显示。继而,在步骤s824中检测有无来电。若有来电,则在步骤s826中检测触控面板35068是否处于省电状态。若并非省电状态则转移到步骤s827,检测是否为视频电话来电。若并非视频电话则转移到步骤s828,通过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来电音或来电振动器而进行来电通知。然后,在步骤s830中等待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操作单元209的响应操作,若有响应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832。

在步骤s832中,基于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操作单元209的操作、或表示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操作单元6509的操作的信号的接收,检测是否有手动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选择操作。若未探测到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选择操作则在步骤s834中将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话筒223及耳机213接通,开始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通话。继而,在步骤s836中探测有无通话结束的操作,若探测到结束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838。另一方面,在步骤s836中未探测到通话结束操作的情况时返回至步骤s832,之后只要未探测到通话结束操作便重复步骤s832至步骤s836。再者,在该重复过程中,当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话筒223及耳机213已经接通时,在步骤s834中无任何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s826中探测到触控面板35068为省电状态、或者在步骤s827中探测到视频电话来电则转移到步骤s840,通过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来电振动器6525进行来电通知。然后,在步骤s842中等待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操作单元6509(通话开始按钮6509a)的操作的响应操作,若有响应操作便转移到步骤s844。

在步骤s844中将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话筒223及耳机213接通,且在步骤s846中将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话筒35023接通。进而,在步骤s848中将软骨传导单元35024接通。然后,在步骤s850中等待操作单元6509(通话结束按钮6509b)的操作,若有通话结束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838。

然而,在上述步骤s832至步骤s836的重复过程中,在步骤s832探测到手动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选择操作时,转移到步骤s844,之后自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通话切换至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通话。这样,当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通话困难时可在通话途中任意地切换成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

在步骤s838中,为预先设置通话目标而在本体的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显示通信簿清单,通过选择按钮6509c选择欲对应的显示形态的状态下检测是否以进行利用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对通信簿清单的触控。然后,若探测到这种触控便进入步骤s852的“向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通信簿输入处理”。在该处理中,包含触控位置的探测、所选择的联络人的确定、所确定出的通信簿数据的向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的发送、及探测通话开始按钮6509a及通话结束按钮6509b被同时按下的设置确定等。在想设置多个联络人的情况时,触控下一联络人而重复相同处理。若步骤s852的处理结束便转移到步骤s854。此外,在步骤s838中若未探测到通信簿输入触控便直接转移到步骤s854。

在步骤s854中,检测移动电话35601的主电源是否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824,之后只要步骤s854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便重复步骤s824至步骤s854。相对于从,若在步骤s854中探测到主电源断开便结束流程。

再者,为避免繁杂而在图206中省略了图示,但当步骤s830及步骤s842中规定时间以上无响应操作、或拒绝响应而有通话结束操作时,跳至步骤s838。

此外,图206的流程是抽取来电时的功能而进行图示,但关于呼叫时的功能也基本上相同。具体而言,将步骤s824替换成“呼叫?”,将步骤s830及步骤s842分别替换成“对方侧响应?”,便可理解呼叫时的功能。然而,在呼叫的情况时,省略步骤s828及步骤s840的来电通知。

[实施例129]

图20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9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29是构成为包含移动电话35601、及具有软骨传导单元35024的触控面板输入兼用的体温计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6001的移动电话系统,且两者之间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通信系统的电波6585而进行近程通信。实施例129的移动电话系统与图204的实施例128共同之处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204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此外,系统的详细构造是与实施例128的图205的框图相同。

图207所示的实施例129与图204的实施例128不同之处为,触控面板输入兼用的呼入呼出通话器为扁平的体温计形状的体温计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6001。而且,在扁平的面上设有作为显示单元的小型显示画面66505。通过该小型显示画面66505,明了地显示对方的电话号码等。电话号码等的显示可有效利用于呼叫时的通话目标选择、来电显示、或设置通话目标时的通信簿输入的确认等。小型显示画面66505进而可有效利用于软骨传导呼入呼出通话器的使用方法等各种使用方法的说明、电源单元6548的消耗状态等的显示。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便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此外,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例的各种特征。例如,图207所示的实施例129的体温计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6001是在不兼用触控笔功能的情况时也有用的结构。此外,图204的实施例128或图207的实施例129的触控面板输入兼用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及体温计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6001也可构成为能收纳在移动电话35601本体或覆盖该移动电话35601本体的护罩。

进而,图204的实施例128或图207的实施例129的触控面板输入兼用的触控笔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5001及体温计型呼入呼出通话器36001也可不仅具有呼入呼出通话功能,且如图101的实施例69的超小型移动电话6501那样具有独立的电话功能。相反,也可构成为在图204的实施例128或图207的实施例129中省略话筒35023而进行简化,利用移动电话35601的话筒223拾取声音。再者,虽然未体现软骨传导的优点,但将软骨传导单元作为通常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情况时,也可享受兼用呼入呼出通话器及触控笔的优点。

[实施例130]

图20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0的示意图,构成为立体耳机。立体耳机的结构为左右对称且相同,故而以下称为“耳机”而仅对单侧进行说明。图208(a)是从内侧(耳的佩戴侧)观察耳机的外观前视图,以虚线表示自外部看不见的主要部分。实施例130的耳机例如与图182的实施例109同样地,具有如下构造,即,具有由反弹力较强的弹性体构成的软骨传导单元36024,且在其下部结合有鞘部36024b。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上端部分与鞘部36024b的内侧不接触其内壁地被直接嵌入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下部并被固定。此外,从鞘部36024b的下部的孔导出连接缆线36024d。

图208的实施例130的耳机中的软骨传导单元36024与实施例109的图182(a)所示的相同,被夹于耳屏的内侧与对耳轮之间的空间。此外,此时鞘部36024b与图182(a)所示同样地,从耳甲腔直至耳屏间切痕而向耳下方垂下。

图208的实施例130与图182的实施例109等不同之处为,在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内侧配置有非接触地振动的空气传导音产生用的环状的振动板36027,且被直接支承在贯通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下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上端。再者,在图208(a)中,图示可见内侧贯通口36024a及较该内侧贯通口36024a小径的外侧贯通口36024c。如上述那样,振动板36027从外观不可见。

图208(b)是图208(a)中的存在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部分的剖视图(使图208(b)旋转90度后的剖视图即下述图208(c)的b1-b1剖视图),对与图208(a)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如图208(b)所明确的那样,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下方延长而成为连接单元36024h,鞘部36024b以覆盖连接单元36024h的方式从外侧插入,由此鞘部36024b可以可靠地与软骨传导单元36024结合。另一方面,在连接单元36024h的内侧贯通插入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上端部,保护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且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下端部可与鞘部36024b的内侧不接触地振动。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下部的振动的反作用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36024,可进行良好的软骨传导。

进而,如图208(b)的点划线所示,在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内侧配置有非接触地振动的振动板36027,且被支承在贯通连接单元36024h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上端的内侧(向耳的佩戴侧)。振动板36027为环状是为了将外界音导入耳孔。由此,振动板36027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振动而产生空气传导音。这样,来自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软骨传导主要覆盖中低音域,来自振动板36027的空气传导音主要覆盖高音域。

图208(c)是如上述那样使图208(b)旋转90度后的剖视图,对与图208(a)及(b)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再者,图208(c)中纸面左侧为向耳的佩戴侧(内侧)。如图208(c)所明确的那样,在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内侧空腔部,配置有不接触其内壁而振动的振动板36027,且被直接支承在贯通连接单元36024h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上端。此外,如图208(c)所明确的那样,相比朝向耳孔的内侧贯通口36024a的口径,朝向外侧的外侧贯通口36024c的口径变小。由此,与比振动板36027位于耳孔侧的内侧的贯通口36024a相比,比振动板36027位于外侧的外侧贯通口36024c较大地开口,从而使来自振动板36027的空气传导音有效地朝向耳孔。为了该目的,只要强度或振动板的保护没有问题,较理想为尽可能增大内侧贯通口36024a,另一方面,只要不影响导入外界音,较理想为尽可能减小外侧贯通口36024c的口径。再者,为避免繁杂,在图208(c)中,省略连接缆线36024d的图示。

再者,如上述那样,振动板36027为环状,以便不妨碍从外侧贯通口36024c进入的外界音经由内侧贯通口36024a而进入耳孔。然而,在软骨传导单元36024的空腔部内,若确保从外侧贯通口36024c进入的外界音漏过内侧贯通口36024a的缝隙(例如振动板36027的周围与空腔部内壁之间),也可不将振动板36027设为环状而设为无孔的圆盘状。此外,即便在为使外界音通过而设置孔的情况时,其位置并不限于振动板的中心,其形状也不限于圆形。进而,孔的数也可并非一个而设有多个或呈蜂巢状设有多个。

[实施例131]

图20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1的示意图,构成为立体耳机。与实施例131相关的图209(a)~(c)分别是与实施例130相关的图208(a)~(c)大部分共同,故而对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

图209的实施例131与图208的实施例130不同之处为,如图209(c)所明确的那样,振动板37027夹置软质材37024t而被密接地保持在软骨传导单元37024的后方贯通口37024c的周围内侧。再者,振动板37027接触贯通软骨传导单元37024的连接单元36024h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的上端,其振动被直接传递,该点与图208的实施例130是相同的。

图209的实施例131的结构对振动板37027的振动的自由度加入了若干限制,但由于振动板37027也由软骨传导单元37024支承,故而构成上的强度增加,在耳机误掉落的情况时等振动板37027自压电双晶片元件36025剥离等的破损的可能性小。

图209的实施例131的结构中,若自对振动板37027的振动的自由度的限制的观点而言没有问题,也可不夹置软质材37024t而使振动板37027直接密接地保持在软骨传导单元37024的后方贯通口37024c的周围内侧。该情况时,软骨传导单元37024的弹性程度是以用于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的佩戴时的软骨传导单元37024的形状维持、及对振动板37027的振动的自由度的限制两者的均衡性而决定。此外,也可通过减薄后方贯通口37024c的厚度,而缓和对振动板37027的振动的自由度的限制程度。

[实施例132]

图2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2的示意图,构成为立体耳机。关于实施例132相关的图210(a)~(c),也分别与实施例130相关的图208(a)~(c)大部分是共同的,故而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省略说明。

图210的实施例132与图208的实施例130不同的第1点为,如图210(b)所明确的那样,软骨传导单元38024是通过硬质材料而与鞘部38024b一体地构成。实施例132与实施例130不同的第2点为,压电双晶片元件38025的下端部被支承在鞘部38024b的下端部内侧,且压电双晶片元件38025的上端部侧于鞘部38024b的内侧可不接触鞘部38024b及软骨传导单元38024的内壁地自由振动。而且,振动板38027被支承在以此方式自由振动的压电双晶片元件38025的上端部,且在软骨传导单元38024的空腔部内振动而产生空气传导音。再者,在实施例132中,由在软骨传导单元38024是由硬质材料构成,故而软骨传导单元38024自身(例如前方贯通口36024a表面)也产生空气传导音,高音部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因鞘部38024b及软骨传导单元38024产生的空气传导音的影响而向周围漏音的可能性变大。

实施例132与实施例130不同的第3点为,如图210(c)所明确的那样,在前方贯通口36024a及后方贯通口36024c各者的入口部分,分别设有保护网材38024u及38024v。由此,可不妨碍外界音导入地防止异物侵入软骨传导单元38024的空腔部内而导致振动板38027等故障等的不良状况。如图210(a)所明确的那样,保护网材38024u从外观不可见。再者,在后方贯通口36024c充分小的情况时,可省略保护网材38024v。若构成为在内侧贯通口368024a侧设置保护网材38024u以保持软骨传导单元38024的空腔部,则可使内侧贯通口36024a的口径大于振动板38027的口径,也可以例如喇叭筒的形状有效地使来自振动板38027的空气传导音朝向耳孔。

再者,以此方式于贯通口的入口部分设置保护网材的结构并不限于实施例132,也可在上述实施例130或实施例131、进而后述实施例设置保护网材。该情况时,当软骨传导单元为弹性体时,保护网材也为弹性构造。

[实施例133]

图2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3的示意图,构成为立体耳机。关于实施例133相关的图211(a)~(c),也分别与实施例130相关的图208(a)~(c)大部分是共同的,故而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省略说明。

图211的实施例133与图208的实施例130不同的第1点为,如图211(b)及(c)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39025的上端部被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39024的连接单元39024h支承(不贯通),且压电双晶片元件39025的下端部也被支承在鞘部39024b的下端部内侧。通过约束压电双晶片元件39025的下端部而振动特性变得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上端部的振动的牢固支点,故而软骨传导单元39024的振幅变大。

图211的实施例133与图208的实施例130不同的第2点为,如图211(b)及(c)所示,鞘部39024b的一部分成为于上方贯通软骨传导单元39024的延长部39024w,在该延长部39024w支承振动板39027。其目的在于,利用因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39025的下端部而传递的鞘部39024b的振动,使振动板39027在软骨传导单元39024的空腔部内振动,并通过产生的空气传导音增强高音域。

实施例130~133构成为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单元及振动板的振动源。然而,该振动源并不限于压电双晶片元件,也可采用如例如图73的实施例48的电磁型振动元件4324a的电磁型振动元件并将其配置在软骨传导单元的空腔部。该情况时,如图201的实施例125所示通过相对振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构件的一方(例如图73的音圈骨架4324k的部分)使振动板振动,且将受其反作用的另一构件(例如图73的磁轭4324h的部分)保持于软骨传导单元的空腔部内而获得软骨传导。再者,即便在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振动源的情况时,也可以不妨碍从外侧贯通口进入的外界音经由内侧贯通口进入耳孔的方式,在电磁型的振动元件与软骨传导单元的空腔部内壁之间确保缝隙。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便可以其它实施例进行实施,且也可综合各种实施例所示的特征而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例如,图210的实施例132所示的保护网材也可用于例如图198~203所示的实施例124~127。此外,如图210的实施例132那样将软骨传导单元设为硬质材料的结构也可用于例如图208的实施例130。然而,实施例130构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不传递至鞘部,故而在软骨传导单元与鞘部之间夹置依据图83的实施例55所采用的弹性体5165a的振动隔离材的层。

[实施例134]

图2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4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34构成为包含移动电话35601及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移动电话系统,且两者之间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通信系统的电波6585而进行近程通信。实施例134的移动电话系统与图204的实施例128共同之处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204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

图212所示的实施例134中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具有手表本体40001a及表带部40001b。在手表本体40001a设有使用有反射型液晶的手表显示单元40005,进行通常的时刻显示,且进行后述各种显示。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设有后述的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及扬声器40013,通过与移动电话35601的近程通信,即便在将移动电话35601放入例如口袋的状态下也可一面观看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一面进行通话。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进而设有相机单元40017,可拍摄观看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自己的脸部,且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显示对方的脸部,而进行视频电话。再者,在视频电话状态下,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设定指向性以便拾取来自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正面的声音。

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中还设有显示单元软骨传导单元40024a,向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表面传递软骨传导用的振动。因此,通过以如后述的姿势将手表显示单元40005触及耳而可通过软骨传导接听对方的声音。此时,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切换指向性以便拾取来自佩戴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手(通常左手)的肘方向的声音,故而可通过如后述的姿势进行通话。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是通过如图176的实施例106的结构而进行指向性的切换。

另一方面,在表带部40001b设有表带部软骨传导单元40024b,且向表带部40001b整体传递软骨传导用的振动。因此,通过以如后述的其它姿势将表带部40001b触及耳而可利用软骨传导接听对方的声音,且可与上述同样地进行通话。此外,自表带部40001b向手腕传递振动,故而即便不直接将表带部40001b触及耳,也可通过将被传递振动的手(手掌、食指等)触及耳软骨而利用软骨传导进行接听。再者,沿着表带部40001b设有卷绕于手腕的近程通信单元的天线6546a。

图213是在图212所示的实施例134的手表显示单元40005上显示的通话姿势的说明画面。该画面每次在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电源开关接通时显示,但在觉得繁琐时也可设定成不显示。图213(a)系视频电话时的通话姿势,说明将移动电话35601放入例如口袋的状态下一面观看手表显示单元40005一面进行视频电话的通话的姿势。

图213(b)是对软骨传导通话的姿势进行说明,表示使佩戴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手在脸前交叉而将手表显示单元40005触及相反侧的耳的通话姿势。图213(b)中,系于左手佩戴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故而将手表显示单元40005触及右耳。通过该通话姿势,来自显示单元软骨传导单元40024a的振动被传递至耳软骨,可通过良好的软骨传导接听对方的声音,且对方可听到通过以拾取来自肘方向的声音的方式切换指向性的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所拾取的自身的声音。再者,在该姿势时,相机单元40017、扬声器40013及手表显示单元40005分别断开。这种自动断开是通过利用设在手表本体40001a的加速度传感器40049(参照图215)探测图213(a)及(b)的姿势变更而自动地进行。

图214是与图213同样地为显示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其它通话姿势的说明画面。图214(a)系相对在图213(b)使手腕旋转90度后手表显示单元40005来到上侧而将表带部40001b触及耳的姿势。在该情况时,由于手表显示单元40005不接触耳,故而其表面不会被皮脂等弄脏。在该姿势的情况时,来自表带部软骨传导单元40024b的振动被传递至耳软骨。通过以拾取来自肘方向的声音的方式切换指向性的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拾取自身的声音与之前相同。

在图214(b)中表示采取如肘枕的姿势,将表带部40001b的手掌侧触及与佩戴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手相同侧的耳(图的情况时,佩戴在左手而触及左耳)的通话姿势。在该姿势的情况时,来自表带部软骨传导单元40024b的振动经由表带部40001b而传递至耳软骨。通过以拾取来自肘方向的声音的方式切换指向性的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拾取自身的声音与之前相同。

图214(c)是表示于与佩戴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手相同侧的耳将手(图的情况时为食指)触及耳软骨(图的情况时,将食指触及耳屏而闭塞耳孔,形成外耳道闭塞状态)的通话姿势。在该姿势的情况时,自表带部软骨传导单元40024b经由表带部40001b而传递至手腕的振动向耳软骨传导。通过以拾取来自肘方向的声音的方式切换指向性的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拾取自身的声音与之前相同。

图213及图214所示的通话姿势的说明图除了如上述那样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显示以外,也可通过提供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作为商品时添附的使用说明书、或用于宣传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广告媒体,而与作为商品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一体地提供给用户。因此,与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一并提供的这种特有的使用方法也为本发明的一部分。

图215是图212至图214所示的实施例134的系统框图。图215与实施例128的图205共同之处也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205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此外,关于实施例134也对与图212所示的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

如图215所示,实施例134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具有用于通常的时钟功能的时钟功能单元35039。此外,加速度传感器40049探测从图213的(a)向(b)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上升、及从图213的(b)向(a)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下降,进行相机单元40017、扬声器40013及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自动切换。

此外,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电源单元6548及移动电话35601的电源单元1448分别可通过无接点充电部6548a及1448a而进行无接点充电,通过近程通信而共有彼此的充电状态的信息,确保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与移动电话35601的协同。进而,gps单元40038探测佩戴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用户的移动,且每次检测移动电话35601是否为未携带状态而放置于原来的场所,由此确保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与移动电话35601的协同。具体而言,用户移动后,检测是否并未处于近程通信圈外。

驱动单元35036通过同时驱动显示单元软骨传导单元40024a及表带软骨传导单元40024b而可应对任一接听姿势。再者,也可构成为极细微地区别姿势或者通过手动操作切换成仅显示单元软骨传导单元40024a及表带软骨传导单元40024b的一方振动。声音处理单元40040根据控制单元40039的指示而切换利用驱动单元35036产生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与利用扬声器40013产生空气传导音。指向性话筒40023根据经由声音处理单元40040的来自控制单元40039的指示而切换指向性。

来电振动器6525是设在表带部40001b,但也可构成为兼用表带软骨传导单元40024b的振动而省略另外设置振动源。

图216是表示实施例134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控制单元400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216的流程是以软骨传导相关的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进行图示,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中存在以通常的手表功能为代表的图216的流程,未表述的控制单元40039的动作。此外,控制单元40039可达成其它各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所示的各功能,但关于这些功能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及说明。

图216的流程是以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86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且开始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通常的时钟显示。继而,在步骤s864中以幻灯片显示图213及图214所示的使用方法。若使用方法说明结束则转移到步骤s866,检测gps单元40038是否探测到用户的移动。

若未探测到移动探测则进入步骤s868,检测是否达到用于确保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与移动电话35601的协同的预定定时(例如5秒1次)。而且,若未达到预定定时则转移到步骤s870。另一方面,在步骤s866中gps单元40038探测到用户移动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870。在步骤s870中,检测移动电话35601是否为近程通信圈外,若为通信圈内则进入至步骤s872。在步骤s872中与移动电话35601进行近程通信,检测始终显示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电源状态,并将结果发送至移动电话35601。所发送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35601的大画面显示单元205。进而,在步骤s874中利用近程通信接收表示移动电话35601的电源状态的信息,并将结果显示在手表显示单元40005,转移到步骤s876。另一方面,在步骤s868中并非预定定时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876。

在步骤s876中,通过近程通信探测移动电话35601是否有来电、或是否有基于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操作单元6509的呼叫操作的来自对方的响应。若有任一个,则意味着开始利用移动电话35601与对方进行通话,故而进入步骤s878,将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对方的脸的显示、相机单元40017对自己的脸的拍摄、扬声器40013产生空气传导音均设为接通,且将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的指向性设定为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正面,转移到步骤s880。再者,此时显示单元软骨传导单元40024a及表带部软骨传导单元40024b为断开。如此当开始通话时首先设定视频电话状态。再者,在通话并非视频电话而仅声音的情况时,省略上述的对方的脸的显示及相机单元40017的接通。

在步骤s880中,检测加速度传感器40049是否探测到图213的(a)向(b)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上升。若探测到上升则转移到步骤s882,将手表显示单元40005的对方的脸的显示、相机单元40017对自己的脸的拍摄、扬声器40013产生空气传导音均断开,取而代之地将显示单元软骨传导单元40024a及表带部软骨传导单元40024b接通。进而,将可变指向性话筒40023的指向性设定成肘侧而转移到步骤s884。

在步骤s884中,利用加速度传感器40049检测有无从图213的(b)向(a)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下降,若探测到下降则转移到步骤s878,将设定返回至视频电话状态。另一方面,在步骤s884中未探测到下降(只要软骨传导通话继续则通常为该状态)则转移到步骤s886,检测通话是否挂断。若通话未挂断,则返回至步骤s880。以下,在步骤s886中探测到通话挂断之前,重复步骤s878至步骤s886,进行与姿势变化对应的软骨传导通话及视频电话的切换。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886中探测到通话挂断则转移到步骤s888。此外,若步骤s876中未探测到通话开始则直接转移到步骤s888。

在步骤s888中,检测操作单元6509是否进行了移动电话搜索操作。该操作在例如出门时找不到移动电话35601之时进行。若进行此操作则进入步骤s890,通过近程通信而与移动电话35601进行通信,发送用于使动电话35601发出来电音(或振动器的振动)的指示信号并转移到步骤s892。

另一方面,在步骤s870中若探测到移动电话35601处于近程通信圈外则进入步骤s894,显示移动电话35601为未携带状态的警告并转移到步骤s892。通过如以上的各种机构而确保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与移动电话35601的协同。

在步骤s892中,检测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的主电源是否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866,以下在步骤s892中只要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重复步骤s866至步骤s892。相对于此,在步骤s892中若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以其它实施例进行实施,且也可综合各种实施例所示的特征而用于一个实施例。例如,图212至图216所示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与移动电话35601的协同的各种机构,也可有效利用于未采用软骨传导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器40001。

[实施例135]

图2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5的系统构成图。实施例135构成为包含移动电话35601、及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移动电话系统,且两者之间可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通信系统的电波6585而进行近程通信。实施例135的移动电话系统与图212的实施例134共同之处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212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

图217所示的实施例135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是作为非接触型ic卡而作为进入建筑物的开门卡使用,且为表面的反射型液晶的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显示有本人的照片41001a及姓名41001b的名片。而且,通常是通过颈带41001c而自颈部悬吊进行使用。显示的朝向是如图217所示对方可见的竖立的状态。如后述那样,该显示在自身观看时,上下反转。

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进而具备扬声器41013、话筒41023及相机单元41017,通过电波6585而与移动电话35601进行近程通信,由此作为用在移动电话35601的视频电话用呼入呼出通话装置而发挥功能。该情况时的对方的脸的显示变成与图217的情况上下反转的朝向,关于作为视频电话使用的详细说明将在后文叙述。

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还在角部具有软骨传导单元41024,通过使该软骨传导单元41024接触耳屏,而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作为可利用软骨传导进行通话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发挥功能。且呼出通话时兼用视频电话时也使用的话筒41023。在实施例135中,软骨传导单元41024是如图217那样配置于自颈部悬吊的状态下的下侧,故而容易举起来以将软骨传导单元41024触及耳屏,且触及耳屏时不与颈带41001c干扰。

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进而具备来电振动器6525,通过电波6585而与移动电话35601进行近程通信,由此接收来电信号并振动。颈带41001c是由振动传递性良好的材质构成,且连接到该来电振动器6525。通过该结构,来电振动器6525的振动经由颈带41001c而传递至颈部后侧的皮肤,可知地感测来电。再者,颈带41001c是通过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自重而为绷紧的状态,故而可将来电振动器6525的振动良好地传递至颈部。

图218是图217所示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放大图,对与图217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18(a)是与图217同样地表示将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悬吊于颈部的状态,自对面的对方观察,各显示系竖立地显示。若对图217中省略图示的部分进行说明,则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可通过操作单元6509而进行电源开关的接通或各种切换、设定、输入等操作。

此外,在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除了显示有图217所说明者以外,还显示有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电池的充电状态显示41001d。进而,在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显示有移动电话35601的电池的充电状态显示41001e、及表示移动电话35601被设定为来电音鸣动模式与振动模式的哪一种的来电模式显示41001f。再者,在图218中是表示鸣动模式设定状态,若将移动电话35601设定成振动模式,则如后述那样来电模式显示41001f变成心形的显示。移动电话35601相关的上述的显示内容的数据是通过近程通信而自移动电话35601发送。通过使对方也看到这种各种显示,可从留意到这样的显示的对方得到电池切断、或忘记设定振动模式的提醒。

图218(b)是表示将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一面朝自身旋转一面举起来让自身看见的状态。此时颈带41001c处于下侧。再者,在图218(b)的图示中以软骨传导单元41024为代表的各构成要素系自图218(a)的状态与纸面平行地旋转180度而被看到,图218(a)为对方看到的状态,图218(b)为自身看到的状态。因此,自图218(a)的状态变成图218(b)的状态时,并不是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自身与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平行地旋转180度。

根据上述理由,假设在显示状态为图218(a)的状态下将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一面朝自身旋转一面举起来,则以本人的照片41001a及姓名41001b为代表的各显示变成倒立状态。为矫正该倒立,在图218(b)的状态下,通过图像处理使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内的各显示内容旋转180度且整理配置。由此,即便在将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一面朝自身旋转一面举起来而让自身看到的状态下,也可使以本人的照片41001a及姓名41001b为代表的各显示在竖立状态下被看到,从而可一面观看显示一面对操作单元6509进行操作而进行设定变更或输入。

图219与图218(b)同样地表示自身看到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状态的显示。对与图218(b)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19(a)表示显示邮件41001g的状态。再者,在图219(a)中,图示有将移动电话35601设定成振动模式后,来电模式显示41001f变成心形的显示的状态。图219(b)是表示在视频电话状态下显示对方的脸41001h的状况。

图220是图212至图214所示的实施例134的系统框图。图220也与实施例134的系统框图即图215共同之处较多。因此,对共同的部分附加与图215相同的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此外,关于实施例135也对与图217至图219所示者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

图220所示的非接触型ic卡单元41001i是通过经由卡式天线41001j的通信而使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作为非接触型ic卡发挥功能。由此,通过将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接触入馆检测单元而可进行用于进入建筑物的开门等。此外,非接触型ic卡单元41001i通过近程通信单元6546而与移动电话35601的支付结帐功能协同,使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作为支付结帐卡发挥功能。由此,通过使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接触支付结帐单元,而可通过移动电话35601进行支付结帐等。

此外,图220所示的颈带连接单元41001k用在将向颈部传递来电振动的颈带41001c连接,被传递来电振动器6525的振动。由此,传递至颈带连接单元41001k的来电振动器6525的振动被传递至颈带41001c,从而可在颈部后侧感测来电。

进而,图220所示的加速度传感器40049探测重力加速度,识别非接触型ic卡单元41001i为图218(a)的姿势还是图218(b)的姿势,使显示上下反转且进行显示布局的调整。加速度传感器40049进而探测非接触型ic卡单元41001i为图218(a)的姿势而作为视频电话使用还是进而被举起来而使软骨传导单元41024接触耳屏。声音处理单元40040基于这种加速度传感器40049的输出,切换是根据声音信号而自扬声器41013产生空气传导音还是通过驱动单元35036而使软骨传导单元41024振动。控制单元41039依照存储单元6537所储存的程序,控制包含以上说明的功能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全体。

图221是表示实施例135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控制单元41039的功能的流程图。再者,图221的流程是以软骨传导相关的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进行图示,在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存在以通常的id名片功能为首的图221的流程中未表述的控制单元41039的动作。此外,控制单元41039也可达成其它各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所示的各功能,但关于这些功能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及说明。

图221的流程是以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902中进行初始运转及各单元功能检测,且开始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的id数据(照片41001a及姓名41001b)的显示。继而,在步骤s904中进行将id数据等的各显示的上下方向设为图218(a)的悬吊状态的设定。进而,在步骤s906中显示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电池的充电状态显示41001d、移动电话35601的电池的充电状态显示41001e及来电模式显示41001f让对方看到,并转移到步骤s908。

在步骤s908中,通过近程通信检测是否自移动电话35601传递有来电信号,若有来电信号则进入步骤s910并将来电振动器6525接通。由此,振动经由颈带连接单元41001k而传递至颈带41001c,颈部后侧可感测来电。继而,在步骤s912中探测操作单元6509已进行来电响应操作、或者通过中止呼叫通话对方而不传递来自移动电话35601的来电信号。若不符合这些,则返回至步骤s910,以下,只要在步骤s912中未探测到相符状态,则重复步骤s910及步骤s912。相对于此,若在步骤s912中探测到相符操作则进入步骤s914,将来电振动器6525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916。此外,在步骤s908中未探测到来电信号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916。

在步骤s916中,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0049而检测是否有自图218(a)的状态向图218(b)的举起姿势的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状态变化。若探测到举起来姿势则进入步骤s918,将显示的上下方向自图218(a)变更为图218(b)的举起状态,且将通话设定为话筒41023与扬声器41013的通常通话状态,并转移到步骤s920。再者,在通常通话状态下软骨传导单元41024为断开。相对于此,在步骤s916中未探测到举起姿势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920。

在步骤s920中,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基于加速度传感器40049的输出,检测是否采用自图218(b)的状态进而举起而将软骨传导单元41024接触耳屏的软骨传导姿势。若探测到软骨传导姿势则进入步骤s922,将软骨传导单元41024接通且将扬声器41013断开而转移到步骤s924。此外,在步骤s922中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具备的反射型液晶的背光源(未图示)点亮的情况时,将其断开。相对于此,在步骤s920中未探测到软骨传导姿势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924。

在步骤s924中,通过加速度传感器40049检测是否探测到恢复成图218(a)的悬吊姿势。若探测到悬吊姿势则进入步骤s926,将显示的上下方向自图218(b)变更成图218(a)的悬吊状态,且将通话设定成话筒41023与扬声器41013的通常通话状态并转移到步骤s928。相对于此,在步骤s924中未探测到悬吊姿势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928。

在步骤s928中,检测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是否接触建筑物的入馆检测单元、或接触支付结帐单元。然后,若有接触则进入步骤s930,利用上述说明的非接触型ic卡单元41001i的功能执行相符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932。相对于此,在步骤s928中未探测到入馆检测单元或支付结帐单元的接触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932。

在步骤s932中,检测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的主电源是否已断开,若主电源未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908,以下只要步骤s932中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重复步骤s908至步骤s932。由此,id名片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41001虽应对呼入呼出通话及非接触型ic卡的功能,但通常是作为自颈部悬吊的id名片发挥功能,并以反射型液晶的id数据显示单元41005持续显示照片41001a及姓名41001b。

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也可以其它实施例进行实施,且也可综合各种实施例所示的特征而用于一个实施例。例如,图217至图221所示的实施例是构成为与移动电话协同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但也可将该特征应用于不具有呼入呼出通话功能的名片、或非接触型ic卡。

[实施例136]

图2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2001。实施例136与图178的实施例107(沿用图136的实施例88所说明者)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与实施例107同样地,图222(a)是实施例136的正面立体图,移动电话42001的壳体构成为以由塑料等形成的正面板8201a及由塑料形成的背面板8021b夹着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分为上部框8227、右部框架8201c、下部框架8201d及左部框架8201e(图222(a)中不可见),在它们之间分别夹置有绝缘体42001f。根据以上的结构,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及上部框8227构成移动电话42001的壳体上边部。

上部框8227的两角部外侧是通过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而被粘结覆盖,且上部框8227的上边是通过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2027而被粘结覆盖。上述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及连接单元42027系利用声阻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体而一体地成形。而且,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及上部框8227具有与上述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及连接单元42027不同的声阻,且构成为难以传递它们的振动。

图222(b)是图222(a)的b1-b1剖视图,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如图222(b)所明确的那样,在连接单元42027的下部设有贯通设在上部框8227的开口部且在移动电话42001内部延伸的延长部42027c,在该延长部42027c插入有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上侧的一端而予以悬臂支承。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下侧的另一端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被传递至延长部42027c。延长部42027c是由与连接单元42027相同的弹性体而一体地成形,故而其振动经由连接单元42027而分别有效地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再者,其振动方向为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与图222纸面垂直的方向)。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使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接触耳软骨而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如上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仅由声阻与耳软骨近似的延长部42027c支承,并经由与其一体成形的连接单元42027而自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向耳软骨传递,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另一方面,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不与上部框8227、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接触,故而不向它们直接传递振动。此外,上部框8227、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的声阻与构成连接单元42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的弹性体不同,故而阻断弹性体的振动。通过它们,抑制因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的振动而产生空气传导音。进而,连接单元42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接着在上部框8227,由此抑制与其等表面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故而也抑制自连接单元42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自身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此外,上部框8227的两角部外侧分别被成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的弹性体覆盖,故而两角部可保护移动电话42001免受落下时的冲击。进而,如上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仅由弹性体支承,故而其为缓冲材,防止因移动电话42001落下等的冲击破坏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

图222(b)是图222(a)的b1-b1剖视图,故而连接单元42027被外部耳机插孔8246及电源开关8209中断,根据作为图222(a)的俯视图的图222(c),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2026及连接单元42027是通过弹性体而连续地一体成形。在图222(c)中,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延长部42027c及插入其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

图222(a)至图222(c)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222(d)表示延长部42027c与连接单元42027为一体、及插入其的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自由端如箭头13025a所示那样朝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振动。此外,在图222(d)中,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的自由端仅接触延长部42027c地振动,且其振动的反作用经由作为支承部的延长部42027c而仅传递至连接单元42027。

[实施例137]

图2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7及其变形例相关的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3001或移动电话44001。实施例137及其变形例与图222的实施例13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此外,在外观上,与实施例136并无不同,故而沿用图222(a),省略图223中的立体图的图示。图223的实施例137与图222的实施例136不同之处为,实施例136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系纵向地配置,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37及其变形例中,将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或44025横向地配置。

图223(a)在实施例137中相当于图222(a)的b1-b1剖视图。如图223(a)所明确的那样,实施例137中,在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3027的下部,也设有贯通设在上部框8227的开口部且在移动电话43001内部延伸的延长部43027c。然而,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被横向地配置,且通过将图中右侧的一端插入延长部43027c而进行悬臂支承。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的图中左侧的另一端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自延长部43027c经由连接单元43027而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6。振动方向是与实施例136同样地,为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图223(a)中是与纸面垂直的方向)。

根据相当于图222(a)(沿用实施例136)的俯视图的图223(b),在实施例137中,也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6及连接单元43027是通过弹性体而连续地一体成形。此外,与图222(c)同样地,在图223(b)中,也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延长部43027c及横向插入其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根据图223(a)及图223(b)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3(c),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在实施例137中,也可知延长部43027c是与连接单元43027成为一体。

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在实施例137中,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也仅由延长部43027c支承,且经由与其一体成形的连接单元43027而自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6向耳软骨传递,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此外,在上部框8227、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不传递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的直接振动,且因声阻不同,对上部框8227、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的弹性体的振动被阻断,从而抑制因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的振动产生空气传导音。

进而,通过向上部框8227接着而也抑制自连接单元43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6自身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通过利用成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3026的弹性体进行覆盖,两角部可保护移动电话43001免受落下时的冲击,且通过弹性体的缓冲作用,防止移动电话43001落下时等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3025的损坏。

图223(d)至图223(f)表示实施例137的变形例。图223(d)相当于图222(a)(沿用的实施例136)的b1-b1剖视图。如图223(d)所示,在变形例中,隔着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6的中间点,等距离地设有自连接单元44027于下方贯通设在上部框8227的两个开口部且分别在移动电话44001内部延伸的两个延长部44027e及44027f。压电双晶片元件44025为横向配置,并非如实施例137那样悬臂支承,而是自内侧分别插入两个延长部44027e及44027f而进行两端固定支承。再者,为了进行这种支承,例如利用延长部44027e及44027f的弹性扩大两者间隔,而嵌入压电双晶片元件44025的两端。在这种两端固定支承的情况时,压电双晶片元件44025的中央单元分自由振动,其反作用自延长部44027e及44027f经由连接单元44027而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6。振动方向是与实施例137同样地,为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图223(d)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

根据相当于图222(a)(沿用实施例136)的俯视图的图223(e),在实施例137的变形例中,也与图223(a)的实施例137同样地,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6及连接单元44027是通过弹性体而连续地一体成形。此外,与图223(b)同样地,在图223(e)中,也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两个延长部44027e及44027f及被两者相夹而横向支承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4025。根据图223(d)及图223(e)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3(f),与实施例137同样地,在变形例中,也可知延长部44027f是与连接单元44027为一体。

在实施例137的变形例中,压电双晶片元件44025也仅由两个延长部44027e及44027f支承,经由与其一体成形的连接单元44027而自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6向耳软骨传递,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该点相同。此外,同样也可同时抑制因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的振动导致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从连接单元44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4026自身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进而,同样也利用弹性体进行移动电话44001落下时等的两角部的保护及压电双晶片元件44025自身的缓冲保护。

[实施例138]

图2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5001。实施例138与图222的实施例13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24的实施例138与图222的实施例136不同的第1点为,在实施例136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被纵向地悬臂支承,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38中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被横向地整体粘结。此外,不同的第2点为,软骨传导单元是以覆盖移动电话45001的上边两角部的方式配置。以下具体地说明。

图224(a)是与实施例136的图222(a)同样地表示实施例138的正面立体图。若仅对与实施例136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则移动电话45001的两角部的上表面、前后面及侧面(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及上部框8227的角相当部分)分别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全体地覆盖。这种形状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分别在移动电话45001的两角部粘结覆盖。此外,上部框8227的上边是通过如上述的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5027而被粘结覆盖。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实施例138中的上述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及连接单元45027是由声阻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体而一体地成形。

图224(b)相当于图224(a)的b1-b1剖视图。如图224(b)所明确的那样,在实施例138中,也在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5027的下部,设有贯通设在上部框8227的开口部且在移动电话45001内部延伸的延长部45027c。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系横向地在延长部45027c的前表面整体地粘结支承。由此,延长部45027c对应于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整体的振动而振动,且该振动经由连接单元45027而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振动方向是与实施例136同样地为与正面板8201a垂直的方向(图224(b)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

图224(c)是图224(a)的俯视图,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及连接单元45027利用弹性体而连续地一体成形。此外,与图222(c)同样地,在图224(c)中,也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延长部45027c及横向地整体贴附在其上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根据图224(a)~图224(c)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4(d),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在实施例138中,也可知延长部45027c与连接单元45027为一体。此外,在实施例136及实施例137中,压电双晶片元件系靠近背面板8201b附近而配置,构成为在配置有多个构件的移动电话45001上部空出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但尤其在实施例138中,系使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横向地整体贴附在延长部45027c,故而如图224(d)所明确的那样,可更有效地空出移动电话45001上部的正面板8201a附近的空间。

在实施例138中,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也仅由延长部45027c支承,同样地经由与其一体成形的连接单元45027而自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向耳软骨传递,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此外,同样也可同时抑制因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的振动所致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自连接单元45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自身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进而,同样可进行利用弹性体的移动电话45001落下时等的两角部的保护及压电双晶片元件45025自身的缓冲保护。

进而,在实施例138中,如图224(a)所明了那样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是以覆盖移动电话45001的上边两角部的方式配置,故而向耳软骨的接触面积增加,可实现效率更良好的软骨传导。进而,从角部的保护的观点也为合适构造之一。

[实施例139]

图2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9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6001。实施例139也与图222的实施例13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25的实施例139与图222的实施例136不同之处为,在实施例136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系纵向地被悬臂支承,相对于此,实施例139中与实施例138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横向地整体粘结。然而,在实施例139中,与实施例138不同地,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的振动方向为与上部框8227垂直的方向(移动电话46001的上下方向)。

图225(a)是与实施例136的图222(a)同样地表示实施例138的正面立体图。外观上并无不同之处,故而省略说明。图225(b)相当于图225(a)的b1-b1剖视图。如图225(b)所明确的那样,在实施例139中,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6027的下部的一部分,成为从设在上部框8227的开口部露出的露出部46027c。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系横向地于露出部46027c的下表面整体地粘结支承。其振动方向是如箭头46025a所示为与上部框8227垂直的方向(移动电话46001的上下方向)。由此,与实施例138同样地,在实施例139中,露出部46027c对应于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整体的振动而振动,该振动经由连接单元46027而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6。

图225(c)是图225(a)的俯视图,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可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6及连接单元46027是通过弹性体而连续地一体成形。此外,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露出部46027c及横向地自内侧整体地贴附在其上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根据图225(a)~图225(c)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5(d),可知从设在上部框8227的开口部露出的露出部46027c及朝上贴附在其上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的样子。此外,如图225(b)及图225(d)所明确的那样,实施例139的结构为,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的振动方向为如箭头46025a那样与上部框8227垂直的方向(相对于耳软骨而自移动电话46001上突的方向),对在移动电话46001内部而言为最不占空间的配置之一,适于在配置有多个构件的移动电话46001上部导入软骨传导构造。

在实施例139中,也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贴附在露出部46027c而仅由连接单元46027支承,并从与其一体成形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6向耳软骨传递振动,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此外,在实施例139中,也与至此所说明的实施例同样地,可同时抑制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的振动所致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自连接单元46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6自身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进而,关于利用弹性体进行移动电话46001落下时等的两角部的保护及压电双晶片元件46025自身的缓冲保护的优点也是同样的。

[实施例140]

图2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0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7001。实施例140也与图222的实施例13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26的实施例140与图222的实施例136不同的第1点为,在实施例136中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为纵向地悬臂支承,相对于此,实施例140中,以与实施例139相同的振动方向,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横向地整体粘结于连接单元47027的背侧。第2点为,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连接且供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全面接着的连接单元47027位在上部框8227的下侧,该点在移动电话47001的外观上并不显现。此外,第3点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内侧中央单元分通过分别设在上部框8227的两角部的开口部,且连接在移动电话47001内部的连接单元47027而一体化。以下,详细叙述这种构造。

图226(a)表示实施例140的正面立体图。若与实施例136的图222(a)进行比较,如上述那样,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7027系位在上部框8227的下侧,故而在移动电话47001的外观上并不显现。

图226(b)相当于图226(a)的b1-b1剖视图。如图226(b)所明确的那样,在实施例140中,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通过以上部框8227的一部分分割两角部的中央单元分的方式分别设置的开口部并在移动电话47001的内部与连接单元47027一体化。连接单元47027系接着在上部框8227的背侧。而且,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系横向地于连接单元47027的下表面整体地接着且支承。其振动方向是与实施例139同样地为与上部框8227垂直的方向(移动电话47001的上下方向)。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全体的振动向连接单元47027传递,该振动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6026。

图226(c)是图226(a)的俯视图,如上述那样,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一体地连接的连接单元47027在外观上并不显现。此外,以虚线表示整体贴附在位于内部的连接单元47027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此外,关于为了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导入移动电话47001内部而以分割中央单元分的方式设置的开口部以外的上部框8227的角部8227a及8227b、以及为将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导入移动电话47001内部而以分割中央单元分的方式设置的开口部以外的上部框8227的角部8227c及8227d,也以虚线表示。关于该部分的构造将进一步叙述。

根据图226(a)~图226(c)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6(d),可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下侧的连接单元47027及朝上地贴附在其上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样子。此外,如图226(b)及图226(d)所明确的那样,实施例140的结构为,与实施例139同样地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振动方向为与上部框8227垂直的方向,相对在移动电话47001内部而言为最不占空间的配置之一,适于在配置有多个构件的移动电话47001上部导入软骨传导构造。

图226(e)是对与图226(b)平行的另一剖面而表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附近的部分剖视图。该图226(e)的部分剖视图避开图226(b)的剖视图出现的用于供电源开关8209通过的开口部及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连接于连接单元47027的开口部,而表示上部框8227前方的端面与正面板8201a接触的附近的剖面。如图226(e)所明确的那样,在为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导入移动电话47001内部而以分割中央单元分的方式设置的开口部以外的部分,上部框8227的上边部分与侧面部分系于角部8227b连续,且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是以覆盖这种上部框8227的角部8227b的方式设置。上部框8227后方的端面与背面板8201b接触的附近的剖视图也与图226(e)相同。此外,图226(e)是说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周边的构造,但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周边的构造也相同。

在如以上的实施例140中,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是通过贴附于连接单元47027而仅由连接单元47027支承,从与其一体成形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向耳软骨传递振动,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此外,在实施例140中,与至此所说明的实施例同样地,可抑制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进而上部框8227的振动所致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再者,由于连接单元47027位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有助于空气传导音产生的状况较少。再者,关于利用弹性体进行移动电话47001落下时等的两角部的保护及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自身的缓冲保护的优点,也与至此所说明的实施例是同样的。

[实施例141]

图2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1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8001。实施例141也与图222的实施例13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27的实施例140与图222的实施例136不同的第1点为,在实施例136中系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13025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相对于此,实施例141中是与图136的实施例88等同样地,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48025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第2点为,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覆盖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两角部,且与其连续地连接单元48027也覆盖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部的方式配置。以下具体地说明。

图227(a)表示实施例141的正面立体图。若与实施例136的图222(a)比较,如上述那样,在实施例141中构成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及将它们连接的连接单元48027整体地覆盖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部。

图227(b)相当于图227(a)的b1-b1剖视图。如图227(b)所明确的那样,与实施例136同样地,在实施例141中,在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连接的连接单元48027的下部,设有贯通设在上部框8227的开口部且在移动电话48001内部延伸的延长部48027c。而且,在该延长部48027c中嵌入支承电磁型振动元件48025。由此,电磁型振动元件48025的振动传递至延长部48027c,该振动经由连接单元48027而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在实施例141的情况时,连接单元48027以覆盖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部的方式宽幅地形成,故而振动的传递路径变广。此外,即便在如通常的移动电话那样将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部中央触及耳软骨的情况时,连接单元48027的振动也向耳软骨传递,故而可获得软骨传导。这样,在实施例141中,可使连接单元48027也作为软骨传导单元发挥作用。

图227(c)是图227(a)的俯视图,如上述那样,可知一体形成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及连接单元48027整体地覆盖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部。此外,分别以虚线表示位于内部的延长部48027c及嵌入其上的电磁型振动元件48025。根据图227(a)~图227(c)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7(d),可知连接单元48027与延长部48027c成为一体。

在实施例141中,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48025也通过嵌入延长部48027c而仅由连接单元48027支承,从与其一体成形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向耳软骨传递振动,故而自软骨传导的观点而言效率良好。此外,在实施例141中,与至此所说明的实施例同样地,也同时抑制正面板8201a或背面板8201b的振动所致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自连接单元48027及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自身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进而,关于利用弹性体进行移动电话48001落下时等的两角部的保护及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48025自身的缓冲保护的优点也为同样的优点。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以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实施例136至实施例141所示的各特征并非必定为各实施例所固有,也可将各特征相互组合而实施。例如,也可将实施例141中以一体形成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8026及连接单元48027覆盖移动电话48001的上边部全体的构成应用在实施例136。相反,也可将如实施例138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4、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5026及连接单元45027的结构应用在实施例141。

此外,在如图227的实施例141那样将软骨传导振动源嵌入该连接单元48027进行支承的情况时,当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厚度较连接单元48027的厚度足够薄时,也可不在上部框8227设置开口而在上部框8227的外侧(上侧)支承软骨传导振动源。这种构造也为将软骨传导振动源嵌入连接单元48027,其结果,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以不接触移动电话48001的壳体上边部(上侧框架8227)的方式支承。再者,在将软骨传导振动源嵌入连接单元的情况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并不限于采用如实施例141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情况,也可如其它实施例那样采用压电双晶片元件。相反,实施例136至实施例140中也可采用如实施例141的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

[实施例142]

图2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2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49001。实施例142与图226的实施例140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28的实施例142与图226的实施例140不同之处为,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经由振动传递性良好的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而支承于连接单元47027。以下,对其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228(a)的正面立体图所示,实施例142的外观是与图226(a)所示的实施例140的外观相同,省略说明。图228(b)相当于图228(a)的b1-b1剖视图。如图228(b)所明确的那样,在实施例142中,将振动传递性较连接单元47027更良好的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贴附于弹性体的连接单元47027的背侧,且在该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背侧贴附并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如图228(b)可知,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两端系沿着连接单元47027的背侧而延长,且分别插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再者,在图228(b)中,自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部分朝向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中途可见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中断,此是由于为了不接触外部耳机插孔8246而将设于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孔的部分设为剖面,在孔以外的部分,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从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部分朝向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而连续。同样地,从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部分朝向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的中途,电源开关8209的部位也不应中断,在为避开电源开关8209而设于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孔的部分以外,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从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部分朝向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而连续。

通过以上的结构,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振动不仅通过连接单元47027且通过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而分别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再者,如以下详细叙述那样,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仅接触弹性体的延长部47027、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并不直接向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及上部框8227传递振动。此外,例如即便移动电话49001落下而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上部框8227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由于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及其所支承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之间夹置有弹性体的延长部47027、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故而可缓和冲击,防止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破损。

图228(c)是图228(a)的俯视图。如虚线所示,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不接触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地分别插入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此外,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因孔49027a而也不接触外部耳机插孔8246。此外,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因四角的孔而也不接触电源开关8209。由此,自虚线所示的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传递至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振动被直接传递的状况,仅为连接单元47027、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

根据图228(a)~图228(c)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8(d),可知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不接触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此外,图228(e)为与图228(b)平行的另一剖面,且表示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附近、且上部框8227前方的端面接触正面板8201a的附近的剖面。根据图228(e),也可知在与正面板8201a接触的附近不会出现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剖面,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不接触正面板8201a。

然而,根据软骨传导中的外耳道内声压的频率特性的精密测量,当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软骨时,视条件而确认有于1.5khz左右声压较小的谷间区域的现象。该谷间区域尤其在软骨传导单元发出的从外耳道入口进入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较大时产生。

图228的实施例142是如上述那样通过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而将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的振动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且该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不接触正面板8201a,由此抑制自正面板8201a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因此,将移动电话49001的角部即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触及外耳道入口附近时,自形成角部的上表面及侧面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或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向耳软骨产生软骨传导而软骨空气传导音成分变大,且从形成角部的前表面且面向外耳道入口的正面板8201a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变小。这样,在移动电话49001角部自上表面及侧面向耳软骨传递振动,且抑制自角部的前表面的直接空气传导音的构成有利于防止如上所述的1.5khz左右的声压的谷间区域产生。

[实施例143]

图2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3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0001。实施例143与图228的实施例142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29的实施例143与图228的实施例142不同之处为,无连接单元47027,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50025的振动传递性良好的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仅由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支承。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229(a)的外观图与表示实施例142的外观的图228(a)相同。而且,如图229(a)的b1-b1剖视图即图229(b)所明确的那样,在实施例143中,无连接单元47027,且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分别分离地设于角部。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50025的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系自上部框8227悬空,仅由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支承。与实施例142同样地,实施例143的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是由较弹性体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振动传递性更良好的材质构成。在实施例143的结构中,不从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直接向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及上部框8227传递振动,该点与实施例142相同。此外,当对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上部框8227施加外部冲击时,通过弹性体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而缓和冲击,防止双层压电元件50025的破损,这点也与实施例142相同。

如图229(a)的俯视图即图229(c)可知,实施例143中,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也不接触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外部耳机插孔8246、及电源开关8209地自两侧被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支承。再者,如图229(c)可知,在实施例143中,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系自上部框8227悬空,故而为获得振动的平衡,而将压电双晶片元件50025配置在上表面中央单元附近。

根据图229(a)~图229(c)所示的b2-b2剖视图即图229(d),可知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不接触正面板8201a、背面板8201b、且从上部框8227悬空。根据与实施例142的图228(e)相同的剖视图即图229(e),也可知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不接触正面板8201a。

[实施例144]

图2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4的示意图,其构成为立体耳机。实施例144相关的图230(a)~(c)分别与实施例131相关的图209(a)~(c)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共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省略说明。然而,实施例144不具有如实施例131的振动板,基本构成反而如图182的实施例109那样,为在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51024设置贯通孔51024a的简单构成。

图230的实施例144的特征是如图230(c)的剖视图所明确的那样,为于耳机佩戴时面朝外耳道入口的面(图230(a)的正面侧)及贯通孔51024a的内表面贴附有硬质材料层51027。再者,在图230中为了强调而将硬质材料层51027设为极度厚地进行图示,但实际上为相对较薄地设置的层。该硬质材料层51027使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51024的正面及贯通孔51024a的内表面的声阻与软骨传导单元51024的圆筒状的侧周面不同,且抑制这些面的振动。其结果,将耳机佩戴于耳时,通过软骨传导单元51024的圆筒状的侧周面与外耳道入口周围的软骨的接触而可获得充分的软骨空气传导音成分,且抑制自软骨传导单元51024的正面及贯通孔51024a的内表面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该构成有利于防止如上所述的1.5khz左右的声压的谷间区域产生。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以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图228所示的实施例142中,也可与图229所示的实施例143同样地,将压电双晶片元件47025配置在上表面中央单元附近。

此外,图230所示的实施例144在耳机佩戴时面朝外耳道入口的面及贯通孔的内表面贴附有硬质材料层,但硬质材料层也可仅贴附于任一个。此外,抑制来自软骨传导单元的正面或贯通孔的内表面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的手段并不限于贴附硬质材料层,也可为其它抑制手段。例如,可在正面使其构造与接触耳软骨的圆筒状的侧周面不同(例如将接触耳软骨的部分设为平滑面、将不接触的部分设为粗糙面、或者将正面部分设为隔着缝隙的双重构造、即便内部振动,表面也不振动)等手段。此外,可为使贯通孔内表面具有朝向外耳道的外侧的指向性等手段。

[实施例145]

图2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5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2001。实施例145与图178的实施例107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31的实施例145与图178的实施例107不同之处为上部框8227的安装构造。具体而言,上部框8227不仅在与右部框架8201c及左部框架8201e之间、且在与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之间也夹置有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52065,上部框8227的振动难以传递至其它壳体部分。此外,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与例如图229的实施例143同样是小型,且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

图231(a)的立体图表示上述构造,弹性体52065设在上部框8227的周围,且夹置在与右部框架8201c、左部框架8201e、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之间,由此上部框8227的振动难以向它们传递。

如图231(a)的b1-b1剖视图即图231(b)所明确的那样,小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被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在作为俯视图的图231(c)中,可知在上部框8227与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之间夹置有弹性体52065。此外,在图231(a)~图231(c)的b2-b2剖视图即图231(d)中,也可知在上部框8227与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之间夹置有弹性体52065,它们未直接接触。进而,在作为图231(a)的左侧视图的图231(e)中,可知在上部框8227的左侧角部8226与左部框架8201e、正面板8201a及背面板8201b之间夹置弹性体52065,它们未直接接触。

[实施例146]

图2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6相关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3001。实施例146与图228的实施例142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此外,剖视图也大致共同,故而省略图示及说明。图232的实施例146与图228的实施例142不同之处为,具有如图74的实施例49所示的用于切换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机构。然而,其具体构成如以下所说明的存在大幅差异。

如图232(a)的立体图所示,在上部框8227设有狭缝53027a,空气传导产生切换操作单元53027b沿着该狭缝53027a而可滑动。而且,图232(a)的状态为空气传导音非产生状态,在该状态下,实施例146是与图228的实施例142同样地发挥功能。相对于此,若空气传导音产生切换操作单元53027b沿着狭缝53027a向左侧滑动则变成空气传导音产生状态,自正面板8201a上部产生满足移动电话的规定的基准的空气传导音。再者,空气传导音产生切换操作单元53027b是通过未图示的定位(click)机构而稳定地被保持在各位置。

图232(b)系空气传导音非产生状态下的移动电话53001的俯视图。如图232(b)所明确的那样,在硬质振动传导板49027的正面板8201a侧设有缺口部49027a,且在与该缺口部49027a对应的位置设有可动楔53027。可动楔53027可与图232(a)所示的空气传导音产生切换操作单元53027b一体地滑动,且在图232(b)的状态下,可动楔53027离开缺口部49027a。由此,上部框8227的振动不会传递至正面板8201a。

图232(c)是空气传导音产生状态下的移动电话53001的俯视图。如图232(c)所明确的那样,可动楔53027是与图232(a)所示的空气传导音产生切换操作单元53027b一体地向左侧移动,变成咬入缺口部49027a与上部框8227之间的形式。由此,上部框8227的振动传递至正面板8201a,正面板8201a全体(尤其是触及耳的上部)振动而产生特定的空气传导音。

再者,在图232(c)的状态下,若角触及耳软骨也可利用软骨传导进行通话。此时,由于正面板8201a的角的部分的振动而直接空气传导音以进入耳孔,故而变成软骨空气传导音中附加有直接空气传导音的高频成分的状态的声音。因此,实施例146的切换构成也可应用于后述利用语言的频率特性切换。

如以上那样,图232的实施例146是与图228的实施例142同样地可利用软骨传导进行通话,且视需要也可利用如先前的空气传导音进行通话,成为可满足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标准的结构。此外,根据用户的喜好,日常可在图232(c)的状态下作为通常的移动电话使用,当外界噪音较大而在通常状态下无法听到声音时、或环境安静而有空气传导的漏音为防止对周围带来困扰或泄漏隐私时,可设为图232(b)的状态。再者,如图232(b)及(c)所示,压电双晶片元件53025提高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效率,故而偏向正面板8201a配置。

[实施例147]

图2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7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实施例147的框图与图122所示的实施例82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的框图共同的部分较多,故而引用其部分构成,对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且省略说明。图233的实施例的特征为,对用在移动电话的通话的软骨传导设有利用语言不同而进行切换的机构。

例如,在日语及英语中,语言中的元音与辅音的作用比例不同,元音作用较大的日语中在相对低频段信息较多,相对于此,辅音作用较大的英语中在相对高频段信息较多。汉语也同样地在相对高频段信息较多。

为对应于此,在实施例147中,在用在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的驱动器电路54003设有数字声频处理电路54038,也对应语言差异的频段使压电双晶片元件7013振动而用于软骨传导。具体而言,在数字声频处理电路54038中设置日语均衡器54038a、标准均衡器54038b及英语均衡器54038c,将它们通过由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控制的切换单元54038d适当地切换而输入至da转换电路7138c。然而,日语均衡器54038a及英语均衡器54038c中的“日语”及“英语”最多是作为代表而命名均衡器,例如英语均衡器54038c也可适用于在相对高频段信息较多的汉语等。标准均衡器54038b是它们的中间的均衡器。再者,软骨传导为相对低频率较丰富,故而在日语均衡器54038a中,使音量略低于标准且将高频范围若干截止,在英语均衡器54038c中,通过使音量高于标准而增强高频段,且使低频域衰减。

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除了进行通常的移动电话功能的控制以外,还基于各种条件而进行切换单元54038d的控制。具体而言,基于手动操作单元54009的均衡器切换操作,向切换单元54038d输出切换控制信号。手动操作单元54009的操作优先于其它所有条件的切换,因此,若由用户判断为后述的自动切换不当而,则手动对其进行变更。

手动操作单元54009进而可人工切换显示单元54005的显示语言。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基于这样的显示语言切换操作,控制显示语言切换显示驱动器54041而切换显示单元54005的语言显示。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与该显示单元54005的显示语言切换连动地向切换单元54038d输出切换控制信号。与此相反地,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在均衡器切换操作为手动进行时可与该操作连动地进行显示语言切换。可预先设定是否进行该连动。

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还基于gps单元54049探测的语言区域的变化,向切换单元54038d输出切换控制信号。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还基于对电话功能单元54045的来电声音进行分析的来电语言估计声音分析器50039a的估计结果,而向切换单元54038d输出切换控制信号。来电语言估计声音分析器50039a根据与例如将来电声音所含的特定辅音或特定元音的有无、特定单词的有无等预先储存的基准声音要素形态的匹配而进行判断,除此以外,进行来电声音的抑扬或韵律的分析,根据它们的一种或各种组合估计来电声音的语言并判定其几率,在可能的情况时确定语言的估计。再者,来电语言估计声音分析器50039a并非只估计一种语言,终究仅用于决定采用日语均衡器54038a、标准均衡器54038b及英语均衡器54038c的哪一种。在估计的几率较低而无法确定来电声音的语言的情况时,不进行当前设定的均衡器的变更。或者,这种情况时也可采用标准均衡器54038b。

图234是图233的实施例147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234的流程主要是对语言切换的控制进行说明,故而也关联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进行图示,还存在一般的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234的流程未表述的应用程序处理器54039的动作。图234的流程是以移动电话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开始,在步骤s942中将语言均衡器及显示语言设为初始设定。该初始设定可由用户预先选择,例如在日本,日本人的用户使用的情况时选择日语均衡器54038a且显示单元54005的显示成为日语显示。

继而,在步骤s944检测是否进行了均衡器切换的手动操作。若无操作则进入步骤s946,检测是否预先设定了自动变更语言均衡器的模式。若设定了自动变更的模式则进入步骤s948,检测是否进行了切换显示语言的手动操作。若无显示语言切换手动操作则进入步骤s950,基于利用gps单元54049的探测信号探测移动电话的移动的结果,检测是否有自当前设定的语言区域向另一语言区域的地理上的变化。当无地理上的语言区域的变化时转移到步骤s952。

在步骤s952中,利用来电语言估计声音分析器50039a进行来电语言估计处理。其内容是如图233的框图的说明所示。若来电语言估计处理结束则在步骤s954中检测是否已确定语言的估计。然后,若确定估计则进入步骤s956,检测是否从当前设定的语言向估计语言产生变化。接着,在确认估计语言的变化的情况时转移到步骤s958。另一方面,在步骤s950中探测到gps语言区域的变化时也转移到步骤s958。进而,在步骤s948中探测到显示语言切换手动操作的情况时首先在步骤s960中依照手动操作执行显示语言的切换,之后转移到步骤s958。

在步骤s958中,检测自手动操作单元54009的均衡器切换手动操作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30分钟)。若经过了规定时间则转移到步骤s962,执行语言均衡器切换并转移到步骤s964。再者,步骤s962的功能包含于语言变化但应用的语言均衡器相同时不进行切换的情况。

在步骤s964进行显示语言的切换。与均衡器的情况不同地,关于显示语言而言若语言变化则要切换显示语言。这里,自动语言均衡器变更模式下与语言均衡器的切换连动地必须切换显示语言的理由为,用于向用户通知语言均衡器已自动变更,且若用户认为不妥则提醒其手动改正。如上述那样,当产生语言变更时,显示语言被切换成此语言,但即便在频段相似的语言间有变更,也不切换均衡器。例如,自英语切换成汉语时,虽进行显示语言的切换,但不进行均衡器的切换,而是共同地使用英语均衡器。若进行了步骤s964的显示语言的切换则转移到步骤s966。

另一方面,在步骤s954中未确定语言估计时、或步骤s956中估计的语言与当前设定中的语言相同时、或步骤s958中自手动操作单元54009的均衡器切换手动操作未经过规定时间时均转移到步骤s966。这里,对步骤s958的含义进行补充说明。假设无步骤s958,即便特意手动改正了用户期望的均衡器,在后述流程的重复过程中若流程经由步骤s960或步骤s950或步骤s956,则因其自动变更功能,均衡器的设定会自动返回至改正前的状态。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设置步骤s958,即便因经由步骤s960或步骤s950或步骤s956而进行均衡器的自动变更,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前也不进行语言均衡器的切换而是直接转移到步骤s966。这样,在步骤s944中进行一次均衡器的人工切换,则在其后规定时间的期间维持人工切换。

此外,在步骤s944中当有均衡器切换手动操作(实际上考虑到不知根据语言应使用哪种均衡器的用户的便利,操作为语言切换的操作。因此,有用户即便进行切换操作也继续使用共同的语言均衡器的情况)时,进入步骤s968,执行语言均衡器切换并转移到步骤s970。步骤s968的动作是如上述那样包含即便有语言切换操作实际上也继续使用相同语言均衡器的情况。

在步骤s970中,检测是否设定有用于使显示切换与用于均衡器切换的语言切换连动的连动模式。然后,当探测到连动模式设定时进入步骤s972,切换显示语言并转移到步骤s966。另一方面,在步骤s970中未探测到连动模式设定的情况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966。其原因在于,例如当日本人收到英语来电时,均衡器切换要适切但没有必要连显示也变成英语。此外,与自动切换的情况不同地,在人工切换的情况时用户自身知道切换,故而也无须切换显示语言并通知均衡器变更。

再者,若步骤s946中未探测到预先设定有自动变更语言均衡器的模式,则流程直接转移到步骤s966。

在步骤s966中,检测移动电话的主电源是否断开。而且,在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的情况时,流程返回至步骤s944,以下只要主电源未断开则重复步骤s944至步骤s972,应对语言切换相关的各种状况变化。另一方面,步骤s966中若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实施例148]

图2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8相关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4001。实施例148与图232的实施例14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35的实施例148与图232的实施例146不同之处为具有不同的切换结构。此外,该切换结构适在如图233及图234的实施例147所示的根据软骨传导的语言不同而进行的切换。然而,此切换并非如实施例147那样利用均衡器而电路地进行,而是机械地进行。

如图235(a)的立体图所示,实施例148的切换是通过内部机构而进行,故而其外观是与图229的实施例143实质上相同。图232(b)及图232(c)是移动电话54001的俯视图,可挠性的振动传导板54027与弹性体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结合状态互不相同。

若具体进行说明,则图235(b)表示振动传导板54027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结合部分相对较少的状态。即,在可挠性的振动传导板54027的两端,可利用其弹力而出入的可动结合部54027a及54027b分别以朝向内侧而退避的状态,分别陷入设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孔47024a及47026a。因此,可动结合部54027a及54027b的陷入深度相对较浅。换言之,在距接触耳软骨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表面相对较远之处传递有振动传导板54027的振动,由此被传递振动的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的厚度变大。再者,若欲可相对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自由地插拔动作,将振动传导板54027的可动结合部54027a及54027b的部分不粘结图228所示的连接单元47027,而是可相对其滑动。

相对于此,图235(c)表示振动传导板54027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结合部分相对较多的状态。即,在图235(c)的情况时,可动结合部54027a及54027b分别以朝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分别陷入设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孔47024a及47026a。因此,可动结合部54027a及54027b的陷入深度相对较深。换言之,在距接触耳软骨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47026的表面相对较近之处传递有振动传导板54027的振动,由此被传递振动的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的厚度变小。

如以上那样,在实施例148中,通过机械地改变将振动传导板54027的振动传递至耳软骨的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的长度,而在图235(b)与图235(c)之间改变到达软骨传导单元的表面的振动的频率特性,对于根据语言而机械地改变软骨传度的频率特性而言是有用的。

再者,如上述那样,图232所示的实施例146的切换机构也可根据是否使正面板振动而改变进入耳孔的空气传导音成分的大小,故而对于根据语言机械地改变软骨传度的频率特性而言是有用的。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以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图232所示的实施例146是以图228的实施例142为基础而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图229的实施例143为基础而构成。

此外,图233至图235所示的实施例147及148是构成为可根据语言而改变频率特性的一种移动电话,但也可构成为通过分别提供对应不同语言的频率特性的多种移动电话而不在各移动电话中改变频率特性。

[实施例149]

图2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49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5001。实施例149与图231的实施例145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36的实施例149与图231的实施例145不同之处为,上部框8227的安装构造与内侧相机以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的配置。

若具体地进行说明,是在上部框8227与右部框架8201c、左部框架8201e及背面板8201b之间夹置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52065,使得上部框8227的振动不易传递。相对于此,上部框8227与正面板8201a直接接触,上部框8227的振动向正面板8201a的上部传递。该点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如后述那样将正面板8201a与上部框8227所成的棱线部分的振动有效率地传递至耳软骨。第二种含义为即便未设置如扬声器的利用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也可通过正面板8201a的上部的相对较宽的面积的振动而使通常移动电话产生所需电平的空气传导音。

此外,在实施例149中成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是与图231的实施例145同样地为小型并为薄型,且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此外,其振动方向与上表面垂直。根据该结构,在实施例149中,将内侧相机55017以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红外光发光单元55020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55021)配置在移动电话55001的上部中央。

图236(a)的立体图表示上述构造,可知上部框8227系直接接触正面板8201a。由此,上部框8227的振动向正面板8201a的上部传递。此外,在正面板8201a的上部中央配置有内侧相机55017,该内侧相机55017可映出进行视频电话时观看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操作者的脸,且也利用于自拍。这样,通过将内侧相机55017配置在正面板8201a的上部中央,而可从正面拍摄自己的脸。该内侧相机55017的配置可通过如下而实现:不配置如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扬声器,且成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为小型且薄型,并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通过该构造而在移动电话55001的上部内侧确保空间。

此外,在正面板8201a的上部中央进而设有包含红外光发光单元55020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55021的邻近传感器单元。这是为了用于探测移动电话55001触及耳,但通过将邻近传感器单元配置在正面板8201a的上部中央,无论将右侧角部8224触及右耳软骨的情况时还是将左侧角部8226触及左耳的情况时,均可以可靠地探测抵接,并通过该探测使例如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背光源熄灭且断开触控面板的功能。该邻近传感器单元的配置也可通过如下而实现:不设置如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扬声器,且成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为小型且薄型,并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通过该构造而在移动电话55001的上部内侧确保空间。

如图236(a)的b1-b1剖视图即图236(b)所明确的那样,小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系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此外,如虚线所示,内侧相机55017被配置在通过不设置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扬声器且将小型且薄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直接贴附在上部框8227的内侧面而确保的空间内。邻近传感器单元也如上述那样配置在确保的中央空间中,但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振动方向如箭头52025a所示相对在移动电话55001的上表面垂直。

在作为俯视图的图236(c)中,可知上部框8227与正面板8201a不夹置弹性体52065而直接接触。此外,在图236(a)或图236(b)的b2-b2剖视图即图236(d)也可知上部框8227与正面板8201a直接接触、及在移动电话55001内的上部所确保的中央的空间配置有内侧相机55017。进而,在作为图236(a)的左侧视图的图236(e)中,可知上部框8227的左侧角部8226与正面板8201a直接接触。

实施例149是如上述那样构成,故而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相对在移动电话55001的上表面垂直的振动向上部框8227整体传递,如至此的实施例所说明的,通过将右侧角部8224触及右耳软骨的耳屏附近或将左侧角部8226触及左耳的耳屏附近,可获得贴附耳的形状的舒适且有效率的软骨传导。此外,由于正面板8201a与上部框8227所成的移动电话55001上部前方的棱线部分也良好地振动,故而即便如先前的移动电话那样使移动电话55001上部的中央单元处于外耳道之前而抵接,自棱线部分向耳廓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进而,通过正面板8201a上部的振动所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也进入外耳道。该空气传导音具有满足通常的移动电话扬声器规格的空气传导音量。此外,即便在将移动电话55001上部前方的棱线部分触及耳廓的情况时,通过使用如下所述的使用方法,也可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

再者,实施例149可利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触控面板功能而进行gui的音量调节。具体而言,通过触控面板操作而设定音量调节模式,触控所显示的音量操作的增减(minus-plus)操作单元而可进行音量调节。通过这种触控面板操作的音量调节,可增大音量直至能从正面板8201a产生满足通常扬声器的测量基准的空气传导音的音量为止。另一方面,通过软骨传导而使用实施例149的移动电话55001时,减小音量直至仅产生通常扬声器的测量基准以下的空气传导音的状态而进行使用。实施例149的移动电话55001可跨越这样的两区域而进行音量调节。

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移动电话55001可通过如上所述的音量调节操作而至少在第一大小(更强的振动)与第二大小(更弱的振动)之间调节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的大小。此外,通过自贴附有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上部框8227向正面板8201a传递的振动,自正面板8201a上部产生音量伴随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振动的大小而变化的空气传导音。上述第一振动的大小是足够自正面板8201a上部产生在依照通常移动电话的标准的测量方法(将移动电话触及耳的部分起隔开规定距离测量利用特定话筒拾取的空气传导音的大小的测量方法,通常是测量自扬声器隔开规定距离的空气传导音)中必要的空气传导音。此外,上述第二振动的大小是自正面板8201a上部仅产生不满足依照通常移动电话的标准的测量方法中必要的音量的空气传导音,且在将移动电话55001的上部接触耳软骨的状态下自外耳道入口部朝里1cm处测量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大于以第一振动的大小使移动电话55001的上部非接触地接近外耳道入口的状态下同样地自外耳道入口部朝里1cm处测量的外耳道内的声压。这是软骨传导的效果。

图237是表示图236的实施例149的软骨传导的使用方法的图,为右耳的侧面及头部上表面的示意图。图237(a)是将与其它实施例相同的右侧角部8224触及右耳28的耳屏32附近的耳软骨,使移动电话55001角部贴合右耳28的形状的接听形态。根据该使用方法,通过噪音下为听清声音而增大向右耳28的按压力的自然动作,用耳屏32闭塞外耳道,通过外耳道闭塞效应而增大声音并阻断外界音。

另一方面,图237(b)表示脸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将移动电话55001触及右耳28的情况时,使移动电话55001与横长大致水平地将移动电话55001上部前方的棱线部分中央单元比右耳28的前方触及耳屏32的根部附近(外耳道入口的前方缘部)的使用方法。再者,图237(b)的使用状态如下,在通常的通话场面常见的略微低头地将移动电话55001触及右耳28时用右手握持的状态下,移动电话55001为自然的倾斜状态,可合适地使用。若采用如图237(b)的使用方法将移动电话55001的中央单元触及右耳28,不会以移动电话55001覆盖右耳28故而也不会压扁耳廓,可将棱线部分中央单元触及外耳道入口的前方缘部的软骨(耳屏32的根部)。此外,也不会因接触耳廓或脸颊而弄脏显示画面。图237(b)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移动电话55001a的位置为该状态。这种使用状态下,当外部噪音较大时,若将移动电话55001略向后方按压则耳屏32被压弯,闭塞外耳道,故而可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图237(b)中以虚线表示的移动电话55001b的位置表示该状态,不用压扁耳廓便可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

另一方面,图237(c)是从上方观察头部的示意图,表示与图237(b)的移动电话55001a的位置对应的状态。可知移动电话55001a触及耳屏32的根部。此外,图237(d)表示与图237(b)的移动电话55001b的位置对应的状态。可知移动电话55001a向后方按压而耳屏32朝后方弯曲,成为闭塞外耳道的状态。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例149,利用比先前近的移动电话的抵接方法(不覆盖耳廓且不压扁耳廓的方面比先前舒适的抵接方法)可获得伴随软骨传导接听及外耳道闭塞效应的软骨传导接听。

图238是表示图237所示的实施例149的移动电话使用方法的说明的一例的移动电话的立体图。图238(a)是对图237(a)所示的角部的右耳接听进行说明,其与实施例97相关的图150(c)是同样的。具体而言,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中通过图形显示而指向右侧角部8224且进行“将该角触及右耳孔进行接听”的导引显示。也可在显示的同时利用视频电话用扬声器进行同样的声音引导。同样地,图238(b)说明对角部的左耳接听,其为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中通过图形显示而指向左侧角部8226且进行“将该角触及右耳孔进行接听”的导引显示。也可伴随与右耳的导引的情况相同的声音引导。图237(a)、(b)的切换与实施例97相关的图150(c)、(d)的切换同样,探测移动电话的倾斜而自动地进行。

相对于此,图238(c)是说明图237(b)所示的上部棱线中央单元的接听。具体而言,在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通过图形显示而指向移动电话上部中央且进行“将上端自前方触及耳孔近前而进行接听”的显示导引。此时附加“不覆盖耳也可听清”的本发明特有的特征。与图238(a)、(b)同样地,也可在显示的同时利用视频电话用扬声器进行同样的声音引导。

此外,图238(d)是在噪音较大时自动启动而以3秒左右的间隔交替地显示图238(c)。其内容为通过图形显示指出按压方向且进行“噪音下进而向后方按压而闭塞耳孔,声音变大。也无外部声音。”的导引显示。

再者,如图238那样通过大画面显示单元8205的图形显示而进行使用方法的说明的情况时,不仅利用文字的说明,还通过显示如图237所示的使用方法的示意图而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实施例150]

图2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0相关的立体图、剖视图、俯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6001。实施例150与图236的实施例149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应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便省略说明。图239的实施例150与图236的实施例149不同之处主要为其壳体构造。

若具体地进行说明,则移动电话56001的壳体包含朝前方开放的箱型的壳部56227及嵌入该壳部56227且覆盖前方的正面板56201。成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是与实施例149同样地贴附于壳部56227的上表面内侧,而壳部56227直接接触正面板56201,壳部56227的上表面的振动向正面板56201的上部传递。由此,与实施例149同样地,正面板56201与壳部56227的上部所成的棱线部分的振动效率良好地传递至耳软骨。此外,即便不设置如扬声器的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也可通过正面板56201的上部的相对较宽的面积的振动而产生通常移动电话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

在实施例150中,也与实施例149同样地,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为小型且薄型,且如上述那样直接贴附在壳部56227的上表面内侧。此外,其振动方向也与实施例149同样地为与上表面垂直。根据该结构,实施例150中也可将内侧相机56017以及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配置在移动电话56001的上部中央。

图239(a)的立体图表示上述构造,可知壳部56227系直接接触正面板56201。由此,壳部56227上部的振动向正面板56201的上部传递。在正面板56201的上部中央进而设有将红外光发光单元56020及红外光邻近传感器56021组件化而成的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这样通过将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配置在正面板56201的上部中央,与实施例149同样地,无论是将右侧角部8224触及右耳软骨的情况时,还是将左侧角部8226触及左耳的情况时,均可以可靠地探测抵接。该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的配置可通过如下而实现:不设置如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扬声器,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为小型且薄型,并直接贴附在壳部56227的上表面内侧,通过该构造而在移动电话56001的上部内侧确保空间。

此外,在正面板56201的上部中央附近配置有内侧相机56017。由此,与实施例149大致同样地,可从正面拍摄自己的脸。这种内侧相机56017的配置也可通过如下而实现:不配置如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扬声器,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为小型且薄型,并直接贴附在壳部56227的上表面内侧,通过该构造而在移动电话56001的上部内侧确保空间。

如图239(a)的b1-b1剖视图即图239(b)所明确的那样,与实施例149同样地,小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直接贴附在壳部56227的上表面内侧。此外,如虚线所示,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被配置在无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扬声器且将小型且薄型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直接贴附在壳部56227的上表面内侧而确保的中央的空间。关于配置在中央附近的内侧相机56017,为避免繁杂而省略图示。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振动方向如箭头52025a所示那样与实施例149同样地相对在移动电话56001的上表面而垂直。

在作为俯视图的图239(c)中,可知正面板56201直接接触并嵌入在壳部56227的前方。此外,在图239(a)~图239(c)的b2-b2剖视图即图239(d)中也可知正面板56201直接接触壳部56227的前方、及在移动电话56001内的上部所确保的中央空间配置有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

实施例150为如上述那样构成,故而与实施例149同样地,相对于压电双晶片元件52025的移动电话56001的上表面垂直的振动向壳部56227上部整体传递,如至此的实施例所说明的,通过将右侧角部8224触及右耳软骨的耳屏附近或将左侧角部8226触及左耳的耳屏附近,而可获得贴合耳的形状的舒适且有效率的软骨传导。此外,由在正面板56201与壳部56227的上表面所成的移动电话56001上部前方的棱线部分也良好地振动,故而即便如先前的移动电话那样使移动电话56001上部的中央单元来到外耳道之前而抵接,从棱线部分朝耳廓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进而,通过正面板56201上部的振动所产生的空气传导音也进入外耳道。与实施例149同样地,该空气传导音具有满足通常的移动电话扬声器规格的空气传导音量。此外,即便将移动电话56001上部前方的棱线部分触及耳廓的情况时,通过如实施例149所说明的图237的使用方法,也可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此外,在实施例150中,可进行如图238所示的使用方法的引导显示。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便可以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此外,也可将各实施例的特征相互置换而进行实施。例如,实施例149与实施例150中的内侧相机及邻近传感器单元的配置并非各实施例特有,也可在任意实施例中采用任意配置。此外,在对通过不在移动电话正面侧配置通常的扬声器或其它振动源所确保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时,可通过将内侧相机、邻近传感器单元配置于其它中央而采用具有优点的零件的各种布局。

进而,关于图238(c)、(d)所示的使用方法的说明或图237所示的图的说明,除了如实施例那样在制品本身的显示面进行显示的情况以外,也可利用附属于制品的操作说明书、商品目录、或包含可通过因特网等获得的电子媒体的各种宣传媒体等进行提示。

此外,图237(b)至(d)及图238(c)、(d)所示的使用方法并不限于如实施例149或实施例150那样也产生相对较大的空气传导音的结构,例如在如图231的实施例154那样构成为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移动电话中也有用。

[实施例151]

图24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1相关的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7001。图240的实施例151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4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于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若对以下说明所必需的部分进行叙述,与实施例4同样地,实施例151是通过红外光发光单元19及20与包含红外光邻近传感器21的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而探测移动电话57001触及耳。此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实施例151是通过按压传感器242探测移动电话57001的按压力变高至产生外耳道闭塞效应的程度。此外,在实施例151中,为了进行音量调节或模式切换而可对操作单元9进行操作。

图240的实施例151还与图236所示的实施例149或图239所示的实施例150同样地,构成为具有用于软骨传导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等振动源,将其振动传递至包含用于软骨传导的两角部的上部框,且将其振动也传递至正面板,即便未设置如扬声器的利用空气传导的呼入通话单元,也可通过正面板的上部的相对较宽的面积的振动而使通常的移动电话产生所需电平的空气传导音。因此,以下的实施例151的说明是以实施例149相关的图236或实施例150相关的图239的结构为前提而进行。

实施例151的基本构成为如上所述,实施例151的特征为,在软骨传导的有效利用中,关于先前已知的空气传导、骨传导的关系,尤其对其振动功率进行考察。如上所述,实施例151构成为使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源兼用于空气传导音产生。并且,可通过利用操作单元9的音量调整或模式变更而进行通常的移动电话的空气传导音产生测试。通常的移动电话的空气传导音产生测试是在移动电话上部(通常为扬声器所处的部分)附近,以非接触状态设置测试用话筒,通过测试用话筒测试能否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大小的空气传导音。在实施例151中,构成为如上述那样通过利用操作单元9的音量调整而可将特定的大小的空气传导音提升至测试用话筒能获得的音量。或者,通过操作单元9自使用模式切换至测试模式,为使测试用话筒获得特定的声压而将音量提升至高于使用模式。

在搭载有扬声器的通常的移动电话中,通过来自扬声器的空气传导音到达鼓膜而听到声音,故而在测试与使用之间不会产生不良状况。但是,在实施例151的使用状态听到的声音主要是利用软骨传导的声音。换言之,在实施例151的使用状态下,若使移动电话57001上部接触耳便产生软骨传导,人体的鼓膜附近的声压相较测试状态下测试用话筒以非接触状态探测的声压显著增加。该声压相较假定舒适的软骨传导而设定的音量过大,有用户受到惊吓或欣赏到痛苦的可能性。进而,若使移动电话57001接触耳的压力增加而成为外耳道闭塞状态,则声压进一步增加,故而有测试状态下设定的振动功率进而变得过大的可能性。

实施例151鉴于以上情况而构成,其构成为使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源兼用于空气传导音产生,且可进行音量调节,抑制产生软骨传导的状态下外耳道内声压不会变得过大。抑制的直接目的为产生软骨传导的状态下将外耳道内声压的最大值抑制为规定以下,实际上,以利用软骨传导的接听为前提时系仅将非接触状态下的空气传导音产生的外耳道内声压抑制为规定以下。即,将接触状态时的平均声压增加量估计在内而抑制非接触状态下的声压。此外,关于外耳道开放状态下的软骨传导、及自该状态进一步增加声压的外耳道闭塞状态下的软骨传导,分别以不同的基准进行抑制。抑制的需要与否及抑制的选择,根据测试设定的有无、设定音量、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的探测、及按压传感器242的探测而进行。

若基于图240对实施例151进行具体地说明,则也兼用作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振动源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7228是通过来自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的驱动信号而驱动。并且,在相位调整混合单元236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7228之间设有振动限制单元57040。并且,振动限制单元57040在产生软骨传导时声压仍然为过大的音量设定时对驱动信号施加限制,抑制振动。

振动限制单元57040具有上限判定单元57036,自动地判定产生软骨传导时是否为声压过大的音量设定。并且,当为声压过大的音量设定时,使可变衰减器57037发挥作用而自动地抑制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7228的振动。实施例151的移动电话57001是以使用软骨传导为前提,故而上限判定单元57036及可变衰减器57037是如上述那样以自动作用状态为标准状态。再者,上限判定单元57036的判定电平设定得低于通过按压传感器242探测到移动电话57001的按压力变高至产生外耳道闭塞效应的程度。

实施例151,进而可设定为空气传导音测试模式,当设定为测试模式时,可通过操作单元9的操作而设为空气传导音的最大音量(若产生软骨传导则外耳道内的声压有可能过大的音量)的音量设定。该音量设定可如上述那样构成为作为音量调整操作的一环而进行,也可构成为通过切换至测试模式而自动地切换为最大音量。并且,当设定为测试模式时,断开上限判定单元57036及可变衰减器57037的自动作用。另一方面,当解除测试模式时,恢复上述上限判定单元57036及可变衰减器57037的自动作用。

在实施例151中,即便未解除如以上的测试模式的状态下,若通过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探测到移动电话57001已触及耳,则在移动电话57001触及耳之期间,恢复上述上限判定单元57036及可变衰减器57037的自动作用。因此,即便在测试模式设定时,通过操作单元9而设为将软骨传导的声压增加量估计在内而外耳道内的声压变得过大的音量设定,当移动电话57001触及耳时,也通过上述上限判定单元57036及可变衰减器57037自动地抑制过大输出。

振动限制单元57040进而具有可变均衡器57038。利用软骨传导的外耳道内声压的增加量是如图79所示那样具有波长依存性。其倾向为相比高频范围而低频域的软骨传导的声压增加量更大。可变均衡器57038

以适于软骨传导的均衡为标准状态,通过手动设定空气传导音测试模式,而可切换至适于空气传导音产生的均衡。并且,在未解除测试模式而维持进行适于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测试用的均衡的状态下,若通过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探测到移动电话57001已触及耳,则自动变化为相比高频范围的声压的抑制而更抑制低频域的声压的标准使用状态的均衡。进而,可变均衡器57038在外耳道开放状态下通过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探测到移动电话57001已触及耳时,通过按压传感器242探测到移动电话57001的按压力变高至产生外耳道闭塞效应的程度时,自动切换为以不同频率特性进行高频范围的声压的抑制与低频域的声压的抑制。

以上,对实施例151说明了空气传导与软骨传导的关系,接下来说明骨传导与软骨传导的关系。如众所周知的,为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自人体外部使头盖骨振动所需的振动功率极大。相对于此,实施例151的软骨传导振动源所要求的振动功率小得多。作为一例,在实施例151中,系设定假定外耳道开放状态下的软骨传导的最大振动功率,将软骨传导单元(实施例151沿用的实施例149的图236中的右侧角部8224或左侧角部8226)假设作为骨传导的接触单元位而按在一般的乳状突起。但是,执行该操作时应注意不要接触耳软骨。此时,即便以通常的骨传导要求的较强接触压按压软骨传导单元,也无法获得能接听对话内容的音量。据此,可知实施例151的软骨传导单元并非作为骨传导单元发挥功能。

此外,设定假定外耳道闭塞状态下的软骨传导的最大振动功率时,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功率很小即可,故而这种振动功率下即便将软骨传导单元按压于乳状突起以获得骨传导,也很难接听声音。

如以上那样,基于软骨传导构成的本发明的移动电话57001中的软骨传导单元是与骨传导的骨传导接触单元不同的结构,且振动功率也明显不同。

图241是图240的实施例151的控制单元57039的动作的流程图。再者,图241的流程主要是对抑制产生过大外耳道内声压而进行说明,故而以关联功能为中心抽取动作进行图示。因此,也存在一般的移动电话的功能等图241的流程中未表述的控制单元57039的动作。图241的流程是通过移动电话57001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在步骤s972中将可变衰减器57037接通为标准状态。继而,同样地,作为标准状态,在步骤s974中将上限判定单元57036以通常判定电平(外耳道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中变得过剩的电平)接通,且在步骤s976中将可变均衡器57038设定为适在外耳道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并进入步骤s978。

在步骤s978中,检测按压传感器242是否探测到外耳道闭塞状态,若探测到外耳道闭塞状态,则进入步骤s980,并使上限判定电平向下移位,设定成外耳道闭塞状态的软骨传导中变得过剩的电平。进而,在步骤s982中将可变均衡器57038设定成适在外耳道闭塞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并进入步骤s984。另一方面,在步骤s978中按压传感器242未探测到外耳道闭塞状态的情况时,进入步骤s986,将上限判定电平设定为通常电平,且在步骤s988中将可变均衡器57038设定成适在外耳道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的状态,并进入步骤s984。再者,步骤s980、s982、s986及s988在一开始便以所述状态进行至各步骤时不进行任何动作。

在步骤s984中,由上限判定单元57036检测输出是否超出上限。并且,若超出上限则进入步骤s990,通过可变衰减器57037使输出衰减至上限,并转移到步骤s992。另一方面,在步骤s984中探测到输出未超出上限的情况时,进入步骤s994,不进行可变衰减器57037的衰减,以原来的输出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57228,并转移到步骤s992。

在步骤s992中,探测是否通过操作单元9设定了测试模式。再者,通过操作单元9设定规定以上的大音量时也视作设定了测试模式。若步骤s992中探测到测试模式设定则进入步骤s996,通过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检测移动电话57001是否接触耳。若未探测到耳的接触则视作测试状态,进入步骤s998并将上限判定单元57036断开。继而,在步骤s1000中将可变衰减器57037断开,且在步骤s1002中将可变均衡器57038设定为适于空气传导音产生的状态,并返回至步骤s992。以下,只要步骤s992中未探测到测试模式设定解除或步骤s996中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未探测到耳的接触,则自步骤s992返回至步骤s1002,并继续测试状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992中探测到测试模式设定解除时、或步骤s996中探测到耳的接触时,进入步骤s1004,检测主电源是否断开。并且,若步骤s1004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972,以下只要步骤s1004中未探测到主电源的断开则反复进行步骤s972至步骤s1004,而应对各种状态变化。

再者,自执行测试模式的步骤s992至步骤s1002的循环跳出而经过步骤s1004返回至步骤s972时,通过步骤s972至步骤s976而恢复振动限制单元57040的功能。此时,通过步骤s992的测试模式的解除探测而转移到步骤s1004时,流程恢复至通常模式。另一方面,在未解除测试模式而通过步骤s996的耳接触转移到步骤s1004时,流程转移到步骤s992,而进入测试模式的流程。然而,此时若通过步骤s996探测到耳的接触继续,则再次返回至步骤s972,故而维持振动限制单元57040的功能。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996探测到无耳的接触时,进入步骤s998,故而恢复测试模式。

[实施例152]

图2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2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8001。实施例152是构成为正面的大半部分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58205,以这种构成为前提,将移动电话58001的上边及上部两角部作为软骨传导单元,且抑制自液晶显示器58205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剩余的结构可采用其它实施例所说明者,故而为简化而省略图示及说明。

图242(a)是实施例152的移动电话58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移动电话58001的正面的大半部分为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58205。尤其为其上部具有接近上表面及侧面的框部的面积。图242(b)是在图242(a)的b1-b1截面,以与正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移动电话58001所得的剖视图。如后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58025系贴附在上部框中央的背侧,故而并不位于剖面的位置,但以虚线58025表示自上部观察移动电话58001时的透视位置关系。

在液晶显示器58205与移动电话58001的壳体侧面框部分之间夹置有包含作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58065,贴附有压电双晶片元件58025的上部框的振动难以传递至液晶显示器58205。进而,在液晶显示器58205的背侧上部,一体地设有振动抑制用延长部58205a,在该振动抑制用延长部58205a,以不接触移动电话58001内部的其它构成的方式,固定有平衡块58048。由此,进一步抑制自上部框传递至液晶显示器58205的微弱的振动。再者,平衡块58048不刚性接触移动电话58001内部的其它构成即可,例如可用挠性基板等不易传递振动的柔软原材料连接其它构造。

在作为图242(a)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242(c)中,可知压电双晶片元件58025贴附在移动电话58001的壳体的上部框的背侧。进而,也在液晶显示器58205与移动电话58001的壳体框部及壳体正面下部之间夹置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58065,贴附有压电双晶片元件58025的上部框的振动难以传递至液晶显示器58205。这样,在液晶显示器58205的周围均夹置有弹性体58065,来自移动电话58001的壳体的框部分的振动难以传递至液晶显示器58205。

[实施例153]

图24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3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59001。实施例153与图242的实施例152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153与实施例152不同的第1点为,在移动电话59001的上部框的背侧中央设有压电双晶片元件固持器59001a,压电双晶片元件59025以其振动方向垂直在液晶显示器58205的方式被压电双晶片元件固持器59001a保持。

实施例153与实施例152不同的第2点为,作为液晶显示器58205的振动抑制构造,一体地设置在液晶显示器58205的背侧上部的振动抑制用延长部58025b被连接在移动电话59001内部的电池等重量部分59048。由此,进一步抑制自上部框传递至液晶显示器58205的微弱的振动。

[实施例154]

图24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0001。实施例154与图242的实施例152或图243的实施例153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154与实施例152或实施例153不同的第1点为,在移动电话60001的上部框的背侧中央设有倾斜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固持器60001a,压电双晶片元件60025以其振动方向朝液晶显示器58205及移动电话60001的上部框均倾斜(例如均为45度)的方式被压电双晶片元件固持器60001a保持。

实施例154与实施例152或实施例153不同的第2点为,作为液晶显示器58205的振动抑制构造,在一体设在液晶显示器58205的背侧上部的振动抑制用延长部58205c与移动电话60001背面壁内侧之间夹入有振动吸收用弹性体60048。由此,进一步抑制自上部框传递至液晶显示器58205的微弱的振动。

实施例152至实施例154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8025、59025、60025)的向上部框背侧的安装构造、及液晶显示器58205的振动抑制构造的组合并非各实施例特有,可相互穿插地自由组合。例如,可将实施例152的压电双晶片元件58025的安装构造、与实施例153的液晶显示器58205的振动抑制构造组合而采用。

进而,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非限定为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实施。此外,也可将各实施例的特征相互穿插交换而实施。例如,关于实施例151的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也可采用如图239的邻近传感器单元56019的配置。此外,实施例151所使用的按压传感器242可如实施例4的图9所说明的兼用作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的软骨传导振动源225,但也可设置专用的按压传感器,将其作为按压力探测用。进而,关于实施例151的音量调节,也可与图236的实施例149同样地构成为通过利用液晶显示器58205的触控面板功能的gui等而进行。

再者,实施例151是构成为可利用软骨传导进行接听且可使通常的移动电话也产生所需电平的空气传导音的移动电话。但是,在其它实施例那样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构造的移动电话中,也可应用考虑因接触而产生软骨传导所致的过大的声压增加或因产生外耳道闭塞效应所致的过大的声压增加的实施例151的特征。尤其为,在理想为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构造的移动电话中,与直接空气传导音相比,产生软骨传导时对软骨空气传导音的贡献较大(虽有个人差异,但因非接触向接触的状态变化,确认3000hz以下的对话域的平均增加最大30d、500hz下增加最大50db的外耳道内声压),故而在构成为可进行空气传导音测试的移动电话中,可用于抑制产生软骨传导的状态下外耳道内声压不会过剩。

此外,在实施例152至154中,构成为与实施例149至实施例151同样地不抑制液晶显示器58205的振动而产生空气传导音的情况时,在移动电话58001的壳体部分与液晶显示器58205之间不设置弹性体58065,且也省略经由振动抑制用延长部58205a、58205b、58205c形成的振动抑制构造。

[实施例155]

图24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5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1001。实施例155与图242的实施例152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245的实施例155与图242的实施例152不同之处为,用于抑制空气传导音的构造。图245(a)是实施例155的移动电话61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与图242的实施例152同样地为移动电话61001的正面的大半部分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58205。如图245(a)所明示的那样,实施例155的移动电话61001的壳体构成为由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图245(a)中不可见)夹住包含上部框61227、右部框61201c等的一体型框。此时,在正面板61201a与一体型框之间夹置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垫圈61065a,在一体型框与背面板61201b之间同样地夹置有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垫圈61065b。由此,减轻贴附在上部框61227的压电双晶片元件61025的振动向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传递,且通过上部框61227的振动而移动电话61001的两角部成为良好的软骨传导单元。

图245(b)是在图245(a)的b1-b1截面以垂直于正面及侧面的面切断移动电话61001的剖视图。如上述那样,压电双晶片元件61025系贴附在上部框61227的中央的背侧而并不位于剖面的位置,以虚线61025表示自上部观察移动电话61001时的透视位置关系。再者,压电双晶片元件61025的振动方向是与上部框61227的面垂直(即移动电话61001的上下方向)。

如图245(b)所明示的那样,在正面板61201a与一体型框的右部框61201c及左部框61201e之间夹置有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垫圈61065a。此外,在背面板61201b与一体型框的右部框61201c及左部框61201e之间夹置有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垫圈61065b。进而,为将一体型框夹入正面板61201a与背面板61201b之间,而在两者之间设置结合构造61406。

在作为图245(a)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245(c)中,可知在正面板61201a与一体型框的上部框61227以及下部框61201d之间夹置有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垫圈61065a。此外,可知在背面板61201b与一体型框的上部框61227以及下部框61201d之间夹置有成为振动吸收材的弹性体垫圈61065b。进而,也图示有用在将一体型框夹入正面板61201a与背面板61201b之间的结合构造61406。这种结合构造61406在正面板61201a与背面板61201b之间的任意处设置多个,在图245中为了避免繁杂而仅表示它们的一部分。

此外,根据图245(c)可知,液晶显示器58205系安装在正面板61201a的构造,在正面板61201a的构造也安装有移动电话61001的内部构造61048a。此外,在背面板61201b的构造安装有移动电话61001的内部构造61048b。安装在正面板61201a的内部构造61048a及安装在背面板61201b的内部构造61048b的重量利用其等的惯性,而分别抑制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的振动。

图246是实施例155相关的图245(c)的主要部分放大详细剖视图。对与图245(c)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如图246所明示的那样,正面板61201a与弹性体垫圈61065a之间、及弹性体垫圈61065a与上部框61227之间分别成为嵌合构造。另一方面,上部框61227与弹性体垫圈61065b之间、及弹性体垫圈61065b与构成背面板61201b的一部分的背面构造61202之间也分别成为嵌合构造。组装时向安装有液晶显示器58205的正面板61201a嵌入弹性体垫圈61065a,然后依序嵌入一体框及弹性体垫圈61065b。并且,进而利用将背面构造61202嵌入一体框及弹性体垫圈61065b而成为结合构造的结合构造(螺钉)61406,将背面构造61202固定在正面板61201a。由此,将正面板61201a、包含上部框61227的一体型框及背面构造61202结合。

背面板61201b为上述背面构造61202及后盖部61203、以及背面构造61204的三层构造。背面构造61202的大半部分成为开口部61202a,安装背面构造61202后也可进行内部构造61048a的安装作业。再者,内部构造61048b是在将背面构造61202结合在正面板61201a前预先安装于背面构造61202。若内部构造61048a的安装完成,并利用螺钉61203a将后盖部61203安装于背面构造61202,结束制造工序。背面构造61204是通过爪部61204a而嵌入后盖部61203,故而以便购买后的用户拆装进行卡更换等。

[实施例156]

图24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2001。实施例156与图245的实施例155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247的实施例156与图245的实施例155不同之处为,用于抑制空气传导音的构造,故而仅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47(a)所明示的那样,实施例156的一体型框系被弹性体覆盖部62065c覆盖。并且,如表示图247(a)的b1-b1截面图的图247(b)所明示的那样,覆盖右部框62201c及左部框62201e的弹性体覆盖部62065c的两端为分别与弹性体垫圈部62065a及弹性体垫圈部62065b连续的一体构造。并且,在这种实施例156中,也与实施例155同样地,通过夹置弹性体垫圈部62065a及弹性体垫圈部62065b,而缓和一体型框的上部框62227的振动向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传递。在作为图247(a)所示的b2-b2剖视图的图247(c)中,也可知弹性体覆盖部62065c的两端为分别与弹性体垫圈部62065a及弹性体垫圈部62065b连续的一体构造,通过夹置弹性体垫圈部62065a及弹性体垫圈部62065b,而缓和贴附有压电双晶片元件61025的上部框62227的振动向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传递。

[实施例157]

图24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3001。实施例157与图247的实施例156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248的实施例157与图247的实施例156不同之处为,将一对压电双晶片元件(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及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相互独立且可控制地分别设在移动电话63001的两角。

如表示图248(a)的上部框63227附近的剖面的b1-b1截面图的图248(b)所明示的那样,在右部框63201c及左部框63201e的上端(相当在移动电话63001的两角部)分别设有开口部,将贯通这些开口部而自弹性体覆盖部63065c连续的弹性体支承部63065d及63065e分别嵌入至移动电话63001内部。并且,通过弹性体支承部63065d及63065e,在移动电话63001内部朝下方分别支承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上端。由此,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振动自弹性体覆盖部63065c良好地传递至声阻相近的耳软骨,且难以传递至声阻不同的右部框63201c及左部框63201e,由此进一步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此外,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可独立地控制。再者,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振动方向与正面板61201a的面垂直(即移动电话63001的前后方向)。

这样,将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独立且可控制地设在移动电话63001的两角部的构成与图77的实施例52是共同的,但与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一方配置于横向、另一方配置于纵向的实施例52不同,图248的实施例157中的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为小型,两者均为这纵向支承,且彼此左右对称的配置。再者,向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输入相位彼此反转的信号,消除空气传导音的方面与图77的实施例52是共同的。但是,在图248的实施例157中,通过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及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的左右对称配置,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机械构造也左右对称,适于利用相位反转消除空气传导音。

图248(c)是表示图248(a)的b2-b2截面图的一部分,除了在上部框63227中央未配置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点以外,与实施例156的图247(c)共同。相对于此,图248(d)表示图248(a)的右部框63201c附近的b3-b3截面图的一部分。如图248(d)所明示的那样,在上部框63227的右端(相当在移动电话63001的右角部)设有开口部,将贯通该开口部而自弹性体覆盖部63065c连续的弹性体支承部63065d嵌入至移动电话63001内部。并且,在该弹性体支承部63065d朝下方支承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的上端。再者,图248(b)的右部框63201c上端的开口部与图248(b)的上部框63227右端的开口部是设于角部的一个连续的开口部,弹性体支承部63065d经由该一个开口部而在角部嵌入至移动电话63001内部。再者,在图248(d)中,仅图示右侧角部,但配置有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左侧角部也为同样的结构,故而省略说明。

[实施例158]

图24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8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4001。实施例158与图248的实施例157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249的实施例158与图248的实施例157不同之处为,自一体型框的角部的开口部嵌入而被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弹性体支承部与弹性体垫圈部为独立个体。

如图249(a)所明示的那样,在实施例158中,与图245的实施例155同样地,在正面板61201a与一体型框之间夹置有弹性体垫圈64065a,在一体型框与背面板61201b之间夹置有弹性体垫圈64065b。并且,在移动电话64001的上部两角部,贯通一体型框的开口部而露出有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支承部64065d及64065e。再者,在移动电话64001的下部两角部也设有成为角部的保护部的弹性体部64065f等。下部两角部的保护部为与图69的实施例46同样的结构。

如表示图249(a)的上部框附近的剖面的b1-b1截面图的图249(b)所明示的那样,贯通右部框64201c及左部框64201e的上端的开口部的弹性体支承部64065d及64065e分别与弹性体垫圈64065a、64065b为独立个体。

图249(c)是表示图249(a)的b2-b2截面图的一部分,除了在上部框64227中央未配置压电双晶片元件之点以外,与实施例155的图245(c)共同。相对于此,图249(d)表示图249(a)的右部框64201c附近的b3-b3截面图的一部分。如图249(d)所明示的那样,贯通上部框64227右端的开口部的弹性体支承部64065d与弹性体垫圈64065a、64065b为独立个体。该构造于配置有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左侧角部也相同。

[实施例159]

图25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59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65001。实施例159与图249的实施例158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图250的实施例159与图249的实施例158不同之处为,省略了弹性体垫圈。

如图250(a)所明示的那样,在实施例159中,与图249的实施例158同样地,在移动电话65001的上部两角部,贯通一体型框的开口部而露出有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支承部65065d及65065e。此外,在移动电话65001的下部两角部也设有成为角部的保护部的弹性体部65065f等。但是,并未设置如图249的实施例的弹性体垫圈,包含上部框65227及右部框65201c等的一体型框与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直接接触。

如表示图250(a)的上部框附近的剖面的b1-b1截面图的图250(b)所明示的那样,在右部框65201c及左部框65201e的上端的开口部,设有贯通其的弹性体支承部65065d及65065e,分别支承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并且,与图248的实施例157及图249的实施例158同样地,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振动自弹性体支承部65065d及65065e良好地传递至声阻相近的耳软骨,且难以传递至声阻不同的右部框65201c及左部框65201e,由此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再者,在图250的实施例159中,向右部框65201c及左部框65201e传递振动的振动成分也传递至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

图250(c)是表示图250(a)的b2-b2截面图的一部分,可知上部框65227与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直接接触。另一方面,图250(d)表示图250(a)的右部框65201c附近的b3-b3截面图的一部分。在图250(d)中,也可知上部框65227虽与正面板61201a及背面板61201b直接接触,但由于通过贯通上部框65227右端的开口部的弹性体支承部65065d支承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故而振动难以传递至声阻不同的上部框65227。该构造于配置有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左侧角部也相同。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非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施。此外,也可将上述各种特征相互组合或替换而实施。例如在图250的实施例159中,由于一体型框是与正面板及背面板直接接触,故而也可代替如该实施例那样将一体型框与正面板及背面板设为独立零件的实施,而设为使一体型框进而与正面板或背面板的任一个为一体的结构。此外,在图242的实施例152至图250的实施例159中,为采用一体型框,但也可将它们分割而设为独立零件。

此外,关于图245的实施例155至图250的实施例159中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支承方法,并非限定于实施例,例如在图248的实施例157至图250的实施例159中,也可将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b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63025a的振动方向保持为均与图245的实施例155等同样地垂直在上部框63227等的面(即移动电话61001的上下方向)。相反,也可将图245的实施例155等的压电双晶片元件61025的振动方向如图248的实施例157等那样设为垂直在正面板61201a的面(即移动电话61001的前后方向)。此外,在各实施例中,也可如图244的实施例154那样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方向保持为相对在正面板或上部框倾斜。

进而,在图245的实施例155及图247的实施例156中,也可代替将一个压电双晶片元件配置在上部框中央,而将图248的实施例157至图250的实施例159中的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上部的两角部。该情况时,结合图245的实施例155及图247的实施例156的构造,将右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及左耳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不夹置弹性体而分别直接贴附在上部框两端或右部框及左部框上端。

[实施例160]

图25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0的前视图,其构成为接听装置、具体而言为用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立体头戴式耳机66001。图251表示立体头戴式耳机66001中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前视图(对应于脸部的侧面),为简化说明,而省略右耳28以外的脸部的图示。此外,为避免图示的复杂,以实线图示耳28,以虚线图示佩戴的右耳用头戴式耳机的结构。实施例160的左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外观与图251所示的右耳用头戴式耳机大致共同,故而以下为简化说明而仅说明右耳用头戴式耳机。关于右耳用头戴式耳机与左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内部结构等的差异在下文叙述。

右耳用头戴式耳机具有嵌入右耳28的耳甲腔28e的形状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表面的振动是以较宽的接触面积传递至以耳屏32为首的耳甲腔28e及外耳道口30a周边的耳软骨,产生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因此,在实施例160中,构成为嵌入耳甲腔28e的形状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整体振动,并不对其一部分抑制振动。具体而言,在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埋入有两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a、66025b作为振动源,它们的振动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全体。此外,在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中央设有贯通孔66024a,即便将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嵌入耳甲腔28e也可使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进入外耳道口30a而到达鼓膜。如图示那样,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a、66025b隔着贯通孔66024a而配置在其两侧。

再者,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嵌入耳甲腔28e,通过整体振动而以较宽的接触面积将振动有效地传递至外耳道口30a周边的耳软骨,但其自身并非大型者,故而自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表面产生的空气传导音较小。此外,如后述那样,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全体的振动能量集中为专向耳软骨传递,抑制振动传递至右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另一部分而自其表面产生空气传导音。

埋入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两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a、66025b的频率特性基本上同等,且小型,故而高频范围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相比低频域的振动加速度电平而相对变大。另一方面,软骨传导中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是如例如图132(b)所示那样,高频范围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相比低频域的振动加速度电平而相对变小。因此,在实施例160中,通过采用高频范围的振动加速度电平相对较大的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且进而使用多个,而高频范围的振动加速度的绝对电平也增强。另一方面,由于为小型,故而关于相对变小的低频域的振动加速度电平,通过使用两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a、66025b而增强其绝对电平。即便使用多个相同频率特性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低频域的振动加速度电平依然相对较小,但如上述那样,由于软骨传导的耳软骨的频率特性与其为互补关系,故而到达鼓膜的最终音的频率特性相比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加速度的频率特性而平滑地接近。通过以上,可构成即便因空气传导音的原因而表面积较小但实现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的小型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

右耳用头戴式耳机是如图251所示那样具有右挂耳单元66089a。并且,右挂耳单元66089a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间通过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声阻不同的右弹性连接单元66073a而连接。由此,如上述那样抑制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振动向右挂耳单元66089a传递,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全体的振动能量集中为专向耳软骨传递。

右挂耳单元66089a通过近程无线通信而与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通信,通过右弹性连接单元66073a内的信号线而向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传递驱动信号。此外,将话筒66023拾取的声音传递至移动电话等。用于这些功能的电源由设于右挂耳单元66089a的具有右侧电池66048a等的电源单元66048(参照图252)供给。安装在电池固持器66048b(参照图252)的右侧电池66048a的重量利用其惯性而抑制右挂耳单元66089a的振动,减少从其表面产生的空气传导音。

右挂耳单元66089a与左耳用头戴式耳机是通过具有柔性的缆线66081而连接。在缆线66081,如后述那样,连接有向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传递驱动信号的信号线及与左侧电池66048d(参照图252)的连接线。

图252是图251的实施例160的立体头戴式耳机66001的整体框图。对与图251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右挂耳单元66089a具有控制立体头戴式耳机66001全体的控制单元66039,基于操作单元66009的操作,通过近程通信单元66046而与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通信。并且,基于接收的声音信号或音频信号而驱动驱动单元66036,通过右弹性连接单元66073a内的信号线而驱动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a、66025b。此外,将话筒66023拾取的声音信号通过近程通信单元66046而传递至移动电话等。

另一方面,左挂耳单元66089b是如上述那样外观为与右挂耳单元66089a相同的形状。此外,在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0026的内部,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0024同样地,埋入有两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c、66025d作为振动源,它们的振动传递至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全体。通过设在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的中央的贯通孔66026b,即便将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嵌入左耳的耳甲腔也可使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自左耳的外耳道口到达鼓膜,这点也与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0024的情况相同。

左挂耳单元66089b使立体头戴式耳机66001的控制功能所需的内部结构集中在右挂耳单元66089a,其结果专门作为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的挂耳而发挥功能。并且,与右耳用头戴式耳机同样地,左挂耳单元66089b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之间通过左弹性连接单元66073b而连接。此外,与右耳用头戴式耳机同样地,左弹性连接单元66073b的声阻与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的声阻不同。由此,与右耳用头戴式耳机同样地,抑制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的振动向左挂耳单元66089b传递,使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6全体的振动能量集中为专向耳软骨传递。

接着,说明电源单元66048的结构。电源单元66048基本上为右挂耳单元66089a的内部构造,其电池安装部一分为二,其中一方为了安装右侧电池66048a而作为电池固持器66048b配置在右挂耳单元66089a侧,相对于此,另一方的电池固持器66048c为了安装左侧电池66048d而配置在左挂耳单元66089b。由此,左侧电池66048d的重量利用其惯性而抑制左挂耳单元66089b的振动,减少从其表面产生的空气传导音。这样,以抑制左挂耳单元66089b的空气传导音为目的,电池的重量也在左挂耳单元66089b分割配置。再者,如图示那样,右侧电池66048a与左侧电池66048d为串联连接,以确保配置在右挂耳单元66089a的电源单元66048所需的电源电压。

在将右挂耳单元66089a与左挂耳单元66089b连接的缆线66081,连接有如上所述的用于连接右侧电池66048a与左侧电池66048d的连接线、及将来自驱动单元66036的左耳用驱动信号传递至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c、66025d的信号线。

[实施例161]

图25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1的前视图,其构成为接听装置、具体而言用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立体头戴式耳机67001。图253所示的实施例161与图251的实施例160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为简化说明,省略右耳28及左耳30以外的脸部的图示。此外,与图251同样地,以实线图示右耳28、左耳30,且以虚线图示头戴式耳机的结构。图253(a)是实施例161的右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前视图,其构成是与实施例160的图251大致共同。但是,如后述那样电源单元并不分割,电池67048e的重量均集中在右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右挂耳单元67089a。此外,具有柔性的缆线67081是如后述那样直接连接到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故而仅连接向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传递驱动信号的信号线。

图253(b)是实施例161的左耳用头戴式耳机的前视图。在实施例161的左耳用头戴式耳机无挂耳单元,基本上由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构成。但是,为了将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以稳定状态佩戴在左耳30的耳甲腔,具有能使缆线67081临时挂在耳上而连接到右挂耳单元67089a的长度。且为了防止自绷紧的缆线67081以听筒电话状态使振动传递至右挂耳单元67089a,缆线67081被设为佩戴状态下在后颈具有自由松弛余量的长度。两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7025c、67025d的振动向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整体传递,该点是与实施例160共同。此外,通过设在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的中央的贯通孔67026a,即便将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嵌入左耳30的耳甲腔,也可使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自左耳30的外耳道口到达鼓膜,这点也与实施例160共同。

图254是图253的实施例161的立体头戴式耳机67001的整体框图。对与图253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此外,图254与实施例160的图252所图示的框图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实施例161相关的图254与实施例160相关的图252不同的第一点为,如上述那样电源单元67048并不分割,而是集中设于右挂耳单元67089a,在电源单元67048的电池固持器67048b安装有用于确保所需电压的电池67048e全体。第二点为,无左挂耳单元,具有柔性的缆线67081被直接连接到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仅连接有将来自驱动单元66036的左耳用驱动信号传递至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7025c、67025d的信号线。如上所述,由于缆线67081具有柔性,且确保不会变成听筒电话状态的松弛佩戴的长度,故而防止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的振动经缆线67081而传递至右挂耳单元67089a。

[实施例162]

图25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2的系统框图,其构成为接听装置、具体而言用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立体耳机68001及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图255所示的实施例162与图253及图254所示的实施例161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构成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为简化说明,省略右耳28及左耳30以外的脸部的图示。此外,与图251等同样地,以实线图示右耳28、左耳30,且以虚线图示立体耳机68001的结构。

在图255的实施例162中,佩戴在左耳30的左耳用耳机为与图253(b)所示的实施例161的左耳用头戴式耳机完全同样的结构。具有柔性的缆线67081被直接连接到后述的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

此外,在图255的实施例162中,佩戴在右耳28的右耳用耳机在同图中也为与佩戴在左耳30的左耳用耳机完全同样的结构,与左耳用耳机同样地,通过具有柔性的缆线68081而直接连接到后述的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右耳用耳机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8024、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8025a、68025b、贯通孔68024a分别对应于左耳用耳机的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7025c、67025d、贯通孔67026a,故而省略说明。

图255的实施例162的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将通过近程通信单元69046而下载的音乐数据存储于存储单元69037。控制单元69039通过参照显示单元69005的显示的操作单元69009的操作,将基于存储单元69037的音乐数据的立体驱动信号自驱动单元69036传递至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8026。

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具备话筒69023,通过近程通信单元69046与移动电话通信,由此也与立体耳机68001一并作为移动电话的立体头戴式耳机发挥功能。具备供电池69048b安装的电池固持器69048e的电源单元69048向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全体供电,该点是与图254的实施例161的电源单元67048向右挂耳单元67089a全体供电相同。

在图255的实施例162中,缆线67081、68081也具有柔性,且确保不会变成听筒电话状态的松弛佩戴的长度,由此防止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的振动经由缆线67081、68081而传递至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由此,防止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振动而其表面产生空气传导音。

图256是表示图251至图255所示的实施例160至实施例162所使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变形例的前视图。为便于说明,图示实施例160的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的变形例,其它实施例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也均可采用。图256(a)所示的与实施例160至实施例162所示的相同,附加相同标号而图示。

相对于此,图256(b)是将在贯通孔66024a的周围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相同频率特性的三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e、66025e、66025e作为振动源。此外,图256(c)是将在贯通孔66024a的周围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相同频率特性的四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h、66025i、66025j、66025k作为振动源。进而,图256(d)是作为振动能量充分时的最简化的结构而在贯通孔66024a旁配置一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1作为振动源。

相对于此,图256(e)是将在贯通孔66024a的周围设置弯曲的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m。该构成即便是设置贯通孔66024a且成为空气传导音的原因的表面积减小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也可通过使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m沿着贯通孔66024a的周围弯曲而延长其形状,适用于缓和频率特性中低频率成分过度减少。图256(f)是将与图256(e)同样地弯曲的压电双晶片元件66025n、66025o设置在贯通孔66024a的两侧,以相同频率特性整体增强振动能量。

图256(g)是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0025的中央配置一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70025作为振动源,且以隔着该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70025的方式于其两侧设有一对贯通孔70024a、70024b。该构成即便是设置一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70025的情况时,也可将其配置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0024内不偏置的位置。图256(h)是通过有效利用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71025可配置在中央的优点而在直径方向进行延长,由此缓和在频率特性中低频率成分过度减少。

与图256(g)同样地,图256(i)是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1024的中央配置一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70025作为振动源,但在该周围以等角度间隔设有多个(例如六个)贯通孔71024a、71024b、71024c、71024d、71024e、71024f。该构成在设置一个小型压电双晶片元件70025的情况时,也适用在将其配置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1024的不偏置的位置。

以上,如图256的各种图示,在构成为为了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而以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整体振动,且增大与耳软骨的接触面积的方式嵌入耳甲腔28,另一方面,为了抑制成为空气传导音产生的原因的表面积而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构成为小型的情况时,可通过变更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数或形状及贯通孔的数或形状,来调节振动能量的大小及频率特性。

上述各实施例所示的各种特征的实施并非上述实施例,只要可享受其优点,也可在其它实施例中实施,且也可将各种实施例所示的特征集中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例如,图252的实施例160的右弹性连接单元66073a、左弹性连接单元66073b也可构成为图255的实施例162中使用的具有柔性的缆线,主动地使其不具备支承功能。

此外,在图255的实施例162中,也可将携带式音乐终端69001构成为移动电话,使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通过缆线67081及68081而直接连接在移动电话。该情况时,右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8024及左耳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7026是作为移动电话用的立体耳机而发挥功能。此时,当然缆线67081及68081的端部系汇总于立体插塞而插入至移动电话的立体插孔。

[实施例163]

图25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3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2001。图257(a)是实施例163的移动电话72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与图69的实施例46同样地在移动电话72001误落下时等容易被撞击的4个角,设有成为保护部的弹性体部72063a、72063b、72063c及72063d。且位于上侧的2个角的弹性体部72063a、72063b兼用作后述的构造的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软骨。因此,至少弹性体部72063a、72063b采用声阻接近耳软骨的弹性材料(硅酮类橡胶、硅酮类橡胶与丁二烯类橡胶的混合物、天然橡胶、或在它们中密封有气泡的构造、或者在透明捆包片材等中用合成树脂的薄膜分离并密封可见的一层的气泡群的构造等)。

图257(b)是在图257(a)的b1-b1截面以垂直于正面及侧面的面切断移动电话7200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预想接触右耳软骨的弹性体部72063b的内部构造。再者,关于图257(a)所示的左耳软骨接触用的弹性体部72063a,是与弹性体部72063b的内部构造左右对称且相同的内部构造,故而省略图257(b)中的图示及说明。此外,图257(a)为简化的示意图,故而图上未表示,但移动电话72001如图257(b)的放大图那样实际上为角部经倒角的曲面,考虑到向耳软骨的舒适接触。

如图257(b)所示,实施例163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若具体地说明其构造,在移动电话72001的壳体构造72001a,固定有电磁型振动元件的音圈骨架72024k,在其上卷绕有音圈72024m。

在移动电话72001的角部,在壳体构造72001a的外侧覆盖有弹性体部72063b,但其一部分系自壳体构造72001a的开口部72001b露出至移动电话72001的内部。并且,在该弹性体部72063b的露出部分固定有电磁型振动元件的磁轭72024h,保持磁铁72024f及中央磁极72024g。进而,在磁铁72024f及中央磁极72024g固定有具有间隙的顶板72024j。音圈72024m以不接触顶板72024j的方式进入顶板72024j的间隙。

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磁轭72024h及顶板72024j的组、与音圈骨架72024k及音圈72024m的组之间,夹置有弹性体部72063b,故而磁轭72024h等可相对在音圈骨架72024k等而移动。并且,在这种结构中,若向音圈72024m输入有声音信号,则磁轭72024h等相对在音圈骨架72024k等振动,该振动经由弹性体部72063b而传导至接触它的耳软骨。

这样,在实施例163中,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磁轭72024h及顶板72024j的部分、与包含音圈骨架72024k及音圈72024m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72063b,且彼此可相对移动,且从弹性体部72063b取出振动。再者,如图257(b)所明示的那样,实施例163中的振动方向是与正面垂直的方向。

再者,这些一对部分也可彼此相反地配置(即,将磁轭72024h等部分配置于壳体构造72001a侧,将音圈骨架72024k等部分配置在弹性体部72063b侧)。该配置系考虑音圈骨架72024k等部分的重量大在磁轭72024h等部分的重量,且综合考虑振动部分的惯性、弹性体部72063b的弹性率、弹性体部72063b的厚度、自弹性体部72063b最终可取出的能量效率、考虑声音频域的振动构造的响应频率特性及软骨传导频率特性等而决定。

[实施例164]

图25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4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3001。与图257的实施例163同样地,实施例164是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实施例164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内部构造与实施例163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且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258(a)是实施例164的移动电话73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其构成为正面的大半部分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73205。并且,伴随于此,作为右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发挥功能的弹性体部73063b系设置在移动电话73001的右侧面上端部附近。再者,在图258(a)中有隐藏位置,同样地作为左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发挥功能的弹性体部也设置在移动电话73001的左侧面上端部。此外,如以下详细叙述那样,作为右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发挥功能的弹性体部73063b是构成为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一部分。

图258(b)是在图258(a)的b2-b2截面以垂直于上表面及侧面的面切断移动电话7300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详细构造。如上所述,相同构造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也设在移动电话73001的左侧面上端部。

如图258(b)所明示的那样,在实施例164中,音圈骨架73024k延长而形成机壳73024a,支承成为软骨传导单元的弹性体部73063b。此外,机壳73024a被壳体构造73001a支承。再者,在音圈骨架73024k卷绕音圈72024m的方面、及在弹性体部73063b的内侧固定电磁型振动元件的磁轭72024h的方面,与实施例163是相同的。

在这种结构中,若向音圈72024m输入声音信号,与实施例163同样地,磁轭72024h等相对在音圈骨架73024k等振动,该振动经由弹性体部73063b而传导至接触它的耳软骨。

在实施例164中,也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磁轭72024h及顶板72024j的部分、与包含音圈骨架73024k、机壳73024a及音圈72024m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73063b,且可彼此相对移动,且从弹性体部73063b取出振动。再者,关于实施例164,如图258(b)所明示的那样,振动方向是与侧面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165]

图25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5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4001。与图258的实施例164同样地,实施例165是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实施例165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内部构造与实施例164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165也与实施例164同样地构成为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但不同点在于配置在移动电话74001的角部。

图259(a)是实施例165的移动电话74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与实施例164同样地构成为正面的大半部分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73205。并且,伴随于此,作为左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发挥功能的弹性体部74063a及作为右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发挥功能的弹性体部74063b分别是设在移动电话74001的上部两角部。

图259(b)是在图259(a)的b2-b2截面以与上表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移动电话7400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其表示角部设置用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详细构造。包含左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74063a的同一构造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也设在移动电话73001的左侧面上端部。

如图259(b)所明示的那样,实施例165中,也为音圈骨架74024k延长而形成机壳74024a,支承弹性体部74063b。此外,机壳74024a是在移动电话74001的角部被壳体构造74001a支承。再者,在音圈骨架74024k卷绕音圈72024m的方面、及在弹性体部74063b的内侧固定电磁型振动元件的磁轭72024h的方面,与实施例163、164是相同的。

在这种结构中,若向音圈72024m输入声音信号,与实施例163、164同样地,磁轭72024h等相对在音圈骨架74024k等振动,该振动经由弹性体部74063b而传导至接触它的耳软骨。

在实施例165中,也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磁轭72024h及顶板72024j的部分、与包含音圈骨架74024k、机壳74024a及音圈72024m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74063b,且可彼此相对移动,且从弹性体部74063b取出振动。再者,在实施例图165中,如259(b)所明示的那样,振动方向是角部的顶点方向。

[实施例166]

图26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6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5001。实施例166也与实施例163至实施例165同样地,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实施例166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内部构造与实施例164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166也与实施例164同样地构成为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但不同点在于软骨传导单元为刚体。

图260(a)是实施例166的移动电话75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与实施例164、165同样地构成为正面的大半部分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73205。并且,伴随于此,左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75026h及右耳用的软骨传导单元75024h分别是设在移动电话75001的上边。此外,如上述那样这些软骨传导单元为刚体。

图260(b)是在图260(a)的b2-b2截面以与上表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移动电话7500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其表示上边设置用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详细构造。如图260(b)所明示的那样,在实施例166中,也为音圈骨架75024k延长而形成机壳75024a。但是,在实施例166的情况时,电磁型振动元件的磁轭75064h系露出在移动电话75001的表面,兼用作刚体的软骨传导单元(使用相同标号75024h)。并且,包含成为软骨传导单元的磁轭75024h及与其一体的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及顶板72024j的部分系经由弹性体部75065而被机壳75024a支承。

在这种结构中,若向音圈72024m输入声音信号,则经由弹性体部75065而被机壳75024a支承的磁轭75024h等相对在音圈骨架75024k等振动,该振动传导至与成为软骨传导单元的磁轭75024h接触的耳软骨。

在实施例166中,也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磁轭75024h及顶板72024j的部分、包含音圈骨架75024k、机壳75024a及音圈72024m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75065,且可彼此相对移动。并且,从上述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的一方(在实施例166的情况时,为磁轭75024h等部分)取出振动。再者,在实施例166中,如图260(b)所明示的那样,振动方向是与上边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167]

图26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7相关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构成为移动电话76001。实施例167也与实施例163至实施例166同样地,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实施例167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内部构造与实施例164共同之处较多,故而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实施例167也与实施例164同样地构成为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但不同点在于,构成为配置在移动电话76001的壳体内部。

图261(a)是实施例167的移动电话76001的正面观察的立体图,与实施例164至166同样地构成为正面的大半部分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73205。并且,伴随于此,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分别设在移动电话76001的上边的左右端。但是,如图261(a)所图示那样,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在外观上并不显现。

图261(b)是在图261(a)的b2-b2截面以与上表面及侧面垂直的面切断移动电话7600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其表示上边设置用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的详细构造。如图261(b)所明示的那样,在实施例166中,通过弹性体部76065连接音圈骨架76024k与磁轭76024h之间,而构成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

并且,将音圈骨架76024k侧接着在移动电话76001的上边壳体76001a的内侧。并且,在磁轭76024h侧无支承部,而可自由振动。这里,将音圈骨架76024k侧粘结在上边壳体76001a的内侧,是由于在磁轭76024h侧未设置支承部,而是将重量大的磁轭76024h侧设为自由振动侧,通过惯性而使磁轭76024h侧的振动的反作用传递至上边壳体76001a。并且,将以此方式传递振动的移动电话76001的角部接触耳软骨而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并且,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向音圈72024m输入声音信号,而使经由弹性体部76065被音圈骨架76024k支承的磁轭76024h侧自由振动。

在实施例167中,也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铁72024f、中央磁极72024g、磁轭76024h及顶板72024j的部分、包含音圈骨架76024k及音圈72024m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76065,且可彼此相对移动。并且,从上述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的一方(在实施例167的情况时,为受到磁轭76024h等的自由振动的反作用的音圈骨架76024k的部分)取出振动。再者,在实施例167中,如图261(b)所明示的那样,振动方向是与上边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168]

图26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8的正面剖视图,其表示作为接听装置、具体而言用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立体耳机而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内部构造。关于图262的实施例168的整体构成与图251的实施例160是共同的,故而仅说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构造。图262的实施例168与图257的实施例163同样地采用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振动源。

图262(a)是表示实施例168的第1具体配置的正面剖视图。图262(a)的具体配置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是由弹性体构成。并且,与图251的实施例160所示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66024同样地,具有嵌入至耳的耳甲腔的形状。并且,成为耳塞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表面的振动是以较宽面积传递至以耳屏为首的耳甲腔及外耳道口周边的耳软骨,从而产生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此外,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的中央设有贯通孔77024a,即便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嵌入耳甲腔,外部的空气传导音也可自贯通孔77024a进入外耳道口而到达鼓膜。

图262(a)的实施例168的第1具体配置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进而设有振动源配置用空间77024b,在内部配置电磁型振动元件。再者,振动源配置用空间77024b在外观的表面并不开口,组装出厂后保持为不漏水状态。图262(a)的实施例168的第1具体配置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内部构造与图257所示的实施例163共同,故而关于图示的对应构成,若无必要则省略标号赋予,且省略说明。

在图262(a)的实施例168的第1具体配置中,在振动源配置用空间77024b的内侧的一面粘结磁轭77024h,且在对置的一面粘结音圈骨架77024k。并且,在这种结构中,若向音圈72024m输入声音信号,则利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的弹性而磁轭77024h等与音圈骨架77024k等相对振动,该振动经由弹性体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而传导至接触它的耳软骨。

这样,在实施例168中,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轭77024h等的部分、包含音圈骨架77024k等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通过弹性体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而被支承一对部分),且可彼此相对移动,且从作为弹性体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取出振动。再者,如图262(a)所明示的那样,实施例168的振动方向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7024的半径方向。

图262(b)是表示实施例168的第2具体配置,在弹性体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8024设有半圆形状的贯通孔78024a,进而设有振动源配置用空间78024b,在内部配置电磁型振动元件。第2具体配置使电磁型振动元件的朝向相对在图262(a)的第1具体配置旋转90度,故而其它构成及功能基本上与第1具体配置是同样的。

[实施例169]

图26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69的正面剖视图,与图262的实施例168同样地,其表示作为接听装置、具体而言用在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的立体耳机而构成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内部构造。

图263的实施例169的结构基本上与图262的实施例168是共同的,除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构成为刚体的点以外。

图263(a)表示实施例169的第1具体配置的正面剖视图。图263(a)的具体配置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9024是由刚体构成。并且,在其振动源配置用空间79024b的内部配置电磁型振动元件,但由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9024为刚体,故而其构成有若干不同。若具体进行说明,磁轭79024h等部分被支承在弹性体的机壳79065内部,且在机壳79065的开口部粘结有音圈骨架79024k。并且,以此方式构成的电磁型振动元件收纳于振动源配置用空间79024b。在这种结构中,若向音圈72024m输入声音信号,则通过机壳79065的弹性而磁轭79024h等相对在音圈骨架79024k等振动,该振动经由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9024而传导至接触它的耳软骨。

这样,在实施例169中,也在彼此相对移动的电磁型振动元件的一对部分(包含磁轭79024h等的部分、包含音圈骨架79024k等的部分)之间夹置弹性体部(机壳79065),且可彼此相对移动,且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9024取出振动。再者,如图263(a)所明示的那样,在实施例169中,振动方向也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79024的半径方向。

图263(b)表示实施例169的第2具体配置,在刚体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80024设有半圆形状的贯通孔80024a,且进而设有振动源配置用空间80024b,在内部配置电磁型振动元件。第2具体配置使电磁型振动元件的朝向相对在图263(a)的第1具体配置旋转90度,故而其它构成及功能基本上与第1具体配置是同样的。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利用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图260的实施例166中,也可代替将磁轭75024h作为刚体的软骨传导单元露出在移动电话75001表面,而是也外观上无法分辨软骨传导单元与另一部分的边界的方式用涂装膜等覆盖整个上边。此外,也可仅对磁轭75024h的部分用外观上合适的膜或构件覆盖。

此外,图258的实施例164的结构是作为侧面设置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进行说明,且图260、261的实施例166、167的结构是作为上边设置用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而进行说明。但是,与图259的实施例165的情况不同,实施例164、166及167分别在设置位置并无特有构成,故而也可与说明相反地,将实施例166及167作为侧面设置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且将实施例164作为上边设置用的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予以利用。

进而,在如图261的实施例167那样将电磁型振动单元零件设在移动电话的上边内侧的情况时,也可代替如实施例167那样在左右端分别设置,而构成为于上边的中央配置一个,通过在上部框传递的振动而传递至左右角的软骨传导单元。

[实施例170]

图26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70相关的剖视图及向耳的佩戴说明图,其构成为立体头戴式耳机81081。图264(a)是表示立体头戴式耳机81081全体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示那样,立体头戴式耳机81081具有被磁头臂部81081a支承的右耳单元81082及左耳单元81084。进而,在磁头臂部81081a的头顶部,设有具备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及区域通信用的天线81045等的中央单元81086。

在右耳单元81082主要设有外部噪音探测用的右话筒81038等,其驱动包含弹性体的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同样地在左耳单元81084主要设有外部噪音探测用的左话筒81039等,其驱动包含弹性体的左软骨传导单元81026。此外,左耳单元81084是通过话筒臂而被支承声音话筒81023。

实施例170的立体头戴式耳机81081是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例如由店员)将其佩戴于头部而可与其它立体头戴式耳机(其它店员佩戴)之间进行区域内(例如饮食店内)的无线通话。再者,如以下详细叙述那样,在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及左软骨传导单元81026分别设有贯通孔81024a、81026a,即便佩戴立体头戴式耳机81081,也可自任意方向识别并接听外部的声音(例如饮食店等使用的情况时的客人的呼叫)。

图264(b)是自脸部的正面观察右耳28的图,用于说明佩戴立体头戴式耳机81081时的右耳28与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的关系。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也自脸部的前方全部进入耳28的耳甲腔28e内的方式佩戴。耳甲腔28e除了柔软的耳屏32突出以外,均向前方开放,故而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可自然地嵌入。此时,耳屏32向脸部的后方侧折曲,向闭塞外耳道入口的方向移动。为了防止该状况,为了确保外耳道入口的开放,在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在接触耳屏32的位置设有凹部81024c。由此,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进入耳甲腔28e内时,耳屏32因其弹力而在凹部81024c内恢复原来的形状,保证外耳道入口的开放。再者,在耳屏32在凹部81024c内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状态下,与凹部81024c的内面服帖,由此维持良好的接触关系。耳屏32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存在个人差异,但若将凹部81024c制成较平均的耳屏32略小,便可实现向该凹部81024c的内面的接触及外耳道入口的开放。再者,进入耳甲腔28e内的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的另一部分也以较宽的面积接触外耳道入口的软骨,故而可实现良好的软骨传导。

图264(c)是自脸部的侧面观察右耳28的图,其为进而补充图264(b)的说明的图。如图264(c)所明示的那样,软骨传导单元81024系偏靠脸部的前方的部分嵌入耳甲腔28e。并且,此时耳屏32在凹部81024c内恢复原来的形状,保证外耳道入口的开放。此外,如图264(c)所明示的那样,为了确保凹部81024c与耳屏32的合适的接触,实施例170的贯通孔81024a是如图示那样设为月牙型。

此外,如图264(c)所明示的那样,在软骨传导单元81024设有鞘部状的空间81024b,且在其耳屏32侧端,也一端突刺的形状保持有成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81025。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81025的另一端在鞘部状的空间81024b自由振动,其反作用的振动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81024。此外,软骨传导单元81024是由弹性体构成,声阻与臂部81081a不同,故而抑制向臂部81081a的振动。该原理与例如图182的实施例109是共同的。由此,抑制因臂部81081a的振动产生的空气传导音、向右话筒81038等的振动传递等。

图265是图264的实施例170的框图,其为对多个立体头戴式耳机间的区域内无线通话进行说明。图265中,对与图264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图265中将2台立体头戴式耳机分别图示为a头戴式耳机81081a及b头戴式耳机81081b,对于对应部分在与图264相同标号的末尾分别附加a、b进行区别。

图265的a头戴式耳机81081a的结构基本上是对应于图264。但是,在图265中,a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a为进行功能上的说明而被图示在a右耳单元81082a的区块内部(图264中,为形状上将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图示在右耳单元81082的外部)。关于a左软骨传导单元81026a也相同。此外,a头戴式耳机81081a表示作为后述的主机发挥功能的情况,可与b头戴式耳机81081b以外的其它立体头戴式耳机同时进行通话。再者,a头戴式耳机81081a与b头戴式耳机81081b为相同结构,根据设定,b头戴式耳机81081b也可作为主机发挥功能。

接着,在图265中基于b头戴式耳机81081b而详细说明立体头戴式耳机的框图细节。b头戴式耳机81081b是通过设在b中央单元81086b的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而控制。存储单元81037存储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的功能所需的程序及功能所需的临时数据。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根据需要通过操作单元81009的操作而变更功能,且控制显示单元81205。电源单元81048向b头戴式耳机81081b全体供给电力。

声音处理单元81040基本上处理b声音话筒81023b拾取的佩戴者的声音,自区域通信单元81046经由b天线81045b而向a头戴式耳机81081a发送。此外,声音处理单元81040基本上基于经由b天线81045b而由区域通信单元81046接收的来自a头戴式耳机81081a的立体声音信号,经由右驱动单元81035及左驱动单元81036而分别使b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b及b左软骨传导单元81026b振动。

此时,声音处理单元81040使b右话筒81038b及b左话筒81039b拾取的周围的噪音信号分别相位反转,将此信号与右驱动单元81035及左驱动单元81036的声音信号混合,并使其重合于b右软骨传导单元81024b及b左软骨传导单元81026b的驱动。由此自外部通过贯通孔81024a、81026a(参照图264)而进入外耳道的周围的噪音的直接空气传导音,在外耳道内因软骨传导在外耳道中产生的相位反转的周围的噪音的软骨空气传导音而被消除。

但是,从外部通过贯通孔81024a、81026a进入外耳道的空气传导音之中也存在例如店内的客人的订单声音等必要声音成分。这里,周围的噪音会在环境内漫反射,故而认为b右话筒81038b与b左话筒81039b拾取的大小无较大差异。相对于此,客人的声音自一方向发出,故而认为b右话筒81038b与b左话筒81039b拾取的大小存在差异。利用该点,取b右话筒81038b与b左话筒81039b拾取的大小的差分,基于该差分的正负,对b右话筒81038b与b左话筒81039b中差为正的一方,自话筒拾取的声音信号减去其差分信号而自反转信号除去。由此,较大拾取客人声音的耳的外耳道产生的相位反转的软骨空气传导音中被除去差分的声音成分,而不会消除必要的客人声音。另一方面,对差分为负的一方,由于并非客人发出的声音,故而作成话筒拾取的声音信号的反转信号。

此外,对b声音话筒81023b拾取的声音,包含佩戴者的声音和周围的噪音。相对于此,b右话筒81038b与b左话筒81039b距佩戴者的嘴较远而认为主要拾取噪音。因此,自b声音话筒81023b拾取的声音信号减去b右话筒81038b与b左话筒81039b拾取的声音信号,由此消除噪音成分,并发送剩余的佩戴者的声音信号。

在b中央单元81086b设有基于gps81038及通话区域内内设置的位置探测系统的区域内位置传感器81042。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基于这些传感器而将佩戴者的位置自区域通信单元81046经由b天线81045b发送至a头戴式耳机81081a。在b中央单元81086b进而设有方位传感器81049。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基于方位传感器81049将佩戴者的头的旋转位置自区域通信单元81046经由b天线81045b发送至a头戴式耳机81081a。

a头戴式耳机81081a自配对的多个立体头戴式耳机分别接收相同佩戴者的位置及佩戴者的头的旋转位置。并且,首先基于各佩戴者的位置信号将配对的多个立体头戴式耳机映射到区域的地图。然后,基于此映射,假设其它佩戴者向各佩戴者发出声音时,分别运算听到声音的方向。进而,听到声音的方向系若佩戴者的头旋转则以佩戴者为中心而相对旋转,故而进行修正。

a头戴式耳机81081a作为主机而向各子机中继同时通话的监控声音,向特定的子机中继其它子机的声音时,基于上述声音方向运算而对其他子机的隔着调节立体声音的左右音量平衡,并进行混合。由此特定的子机监控来自其它子机的声音信号时,在立体音场之中,实际上可以自其它子机的佩戴者所处的场所发出声音的方式分离而接听。a头戴式耳机81081a作为主机对各子机分别进行相同处理而中继监控声音。

再者,上述处理的第一意义为同时监控多个子机的声音时,利用立体音场改变接听方向而可相互分离。并且,第二意义为将接听方向设为实际上各子机存在的方向。因此,不要求第二意义的严密性的情况时也可仅对其他子机的每一个改变左右的音量平衡,关于方向,对每个子机预先分配方向,无论实际位置而使左右的音量平衡差别化。

图266是表示图265的声音处理单元81040的详细的框图。对与图265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再者,图265的结构是作为图265的b头戴式耳机81081b而图示的声音处理单元81040的细节,a头戴式耳机81081a也为共同的结构,故而为了避免繁杂,省略标号末尾的“b”。

声音处理单元81040于减法单元81040a自声音话筒81023拾取的佩戴者的声音信号减去右话筒81038与左话筒81039拾取的声音信号,并自区域通信单元81046发送至其它立体头戴式耳机。此是如上述那样,为了自声音话筒81023拾取的声音所含的周围的噪音减去同样拾取周围的噪音的右话筒81038与左话筒81039的声音信号,而获得外部的噪音较少的佩戴者的声音信号。

此外,声音处理单元81040基于区域通信单元81046接收的来自其它立体头戴式耳机的右声音信号,驱动右驱动单元81035时,将右话筒81038拾取的周围的噪音信号利用相位反转单元81040b进行相位反转,并通过右混合器81040c进行混合。此时,通过差分抽取单元81040d自右话筒81038的声音信号减去左话筒81039的声音信号而抽取两者的差分,并通过正负识别单元81040e识别差分的正负。

若此时差分为正,则表示右话筒81038的声音信号包含音量较大的声音成分(并非在环境内漫反射的噪音成分,而是自客人声音等右侧的特定的音源发出的空气传导音成分)。因此,在此情况时,通过正负识别单元81040e的控制而将开关81040f接通,并通过减法单元81040g自右话筒81038拾取的声音信号减去差分。其结果,自反转信号除去差分,在外耳道之中左右均等的噪音成分被消除,但自右侧发出的声音成分未被消除。另一方面,当正负识别单元81040e识别的差分为负或未识别到差分时,表示无特别自右侧发出的声音,故而通过正负识别单元81040e的控制而将开关81040f断开。因此,不进行减法单元81040g的差分的减法运算,而是将右话筒81038拾取的声音信号直接反转。

关于图266所示的左驱动单元81036的驱动相关的块81040h至81040k的功能,可与上述说明的右驱动单元81035的驱动同样地进行理解,故而省略说明。再者,如上述那样在差分抽取单元81040d自右话筒81038的声音信号减去左话筒81039的声音信号,故而当左话筒81039包含音量特别大的成分时,正负识别单元81040e识别的差分为负,此时将开关81040j接通。另一方面,当正负识别单元81040e识别的差分为正或未识别到差分时,将开关81040j断开。

以上的功能以在右或左的一方临时产生特别大的音量的空气传导音为前提,此空气传导音假定为信息所需的人声。但是,根据环境状况不同,也有自右或左的一方持续地发出既知的较大音量的噪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时,通过操作单元81009经由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指示停止正负识别单元81040e的功能。由此,即便右话筒81038与左话筒81039拾取的声音量存在差异也将噪音全部消除。

图267是图265的a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a或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的动作相关的基本流程图。再者,图267的流程为了简化说明而主要以多个立体头戴式耳机的多机同时通话的监控器相关的功能为中心而抽取动作进行图示,但也存在一般的头戴式耳机的通话而在图267的流程中未表述的a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a或b头戴式耳机控制单元81039b的动作。

图267的流程以立体头戴式耳机的操作单元81009的操作的主电源的接通而启动。首先,在步骤s1102中,预设将立体头戴式耳机设定为子机并转移到步骤s1104。在步骤s1104中,检测是否存在其它立体头戴式耳机之间的新建配对操作,若有新建配对则进入步骤s1106,进行与相应机的配对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1108。另一方面,若步骤s1104中无新建配对便直接转移到步骤s1108。

在步骤s1108中,检测是否设定3个以上的立体头戴式耳机的多机同时通话模式。并且,若为多机同时通话模式则在步骤s1110检测自身的立体头戴式耳机是否设定为主机。若为主机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1112,进行主机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1116。另一方面,若并非主机设定则转移到步骤s1114,进行子机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1116。此外,在步骤s1108若并非多机同时通话模式则转移到步骤s1118,设定一对一通话模式并转移到步骤s1116。

在步骤s1116中,若为开始接听或已开始接听,则发出继续接听的指示并转移到步骤s1120。在步骤s1120中检测是否进行呼出通话操作,若有操作则在步骤s1122中指定应呼出通话对象机并进入步骤s1124,设定呼出通话可能状态并转移到步骤s1126。在步骤s1126中检测是否解除呼出通话操作,若未解除则返回至步骤s1124。在步骤s1126中探测到呼出通话操作解除之前,反复进行步骤s1124与步骤s1126。并且,在步骤s1126中若确认呼出通话操作的解除则转移到步骤s1128。此外,在步骤s1120中若未探测到呼出通话操作则直接转移到步骤s1128。在步骤s1128中检测主电源是否断开,若未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返回至步骤s1104。以下,在步骤s1128中探测到主电源断开之前,反复进行步骤s1104至步骤s1128,继续接听状态,并对应各种状况变化。并且,在步骤s1128中若探测到主电源断开,则结束流程。

图268是表示图267的步骤s1112的主机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若流程开始则在步骤s1132中确认处于配对状态的所有子机。并且,在步骤s1134中检测是否重新接收子机的信息或子机的信息是否有变更。并且,若有相符子机则进入步骤s1136,更新此子机的各子机区域内位置传感器信息的存储并转移到步骤s1138。此处所谓“更新”也是指新建存储。

在步骤s1138中更新相符子机的gps信息,进而在步骤s1140中更新相符子机的方位传感器信息。继而,在步骤s1142中,基于更新信息进行各子机的位置的映像运算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1144。这里,步骤s1142中的“映射运算”包含新建映射运算及基于各子机的位置信息变化对既存的映射运算结果进行修正的运算。在步骤s1144中,基于来自各子机的方位传感器信息及映像运算,进行自各子机观察的另一机的方向的运算处理,并转移到步骤s1146。这里,步骤s1144的“另一机方向运算”包含基于各子机的方位传感器信息的另一机的方向的新建运算及基于各子机的佩戴者的头的朝向的变更的修正运算。再者,在步骤s1134中无子机信息的新建接收或变更的情况时也进入步骤s1146。

在步骤s1146中,检测与主机配对的子机是否为单一。若子机并非单一,则设为同时监控对于各子机而言来自包含主机的多个其它立体头戴式耳机的声音的状态,故而利用立体音场的监控声音的分离变得有用。因此,进入步骤s1148,检测步骤s1142的映像的位置运算及步骤s1144的另一机方向运算是否成功。并且,若运算成功则进入步骤s1150,进行设定自另一机发送至特定的子机的监控声音的立体音场的左右平衡的处理。按各子机而对来自所有另一机的监控声音进行该处理。

继而,在步骤s1152中,进行对特定的子机而将来自另一机的监控声音进行混合的处理,进入步骤s1154后,若按子机开始发送监控声音发送、或已开始,则发出继续该发送的指示,并结束流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46中若确认与主机配对的子机为单一,则发送的监控声音仅为来自主机的声音,故而进入步骤s1156,使发送声音的左右平衡均等并转移到步骤s1154。此外,在步骤s1148中若无法确认位置/方向运算的成功则转移到步骤s1158。改变来自多个另一机的声音左右平衡而改变接听方向的目的在于,如上述那样,第一意义是利用立体音场使多个声音彼此分离。因此,若即便方向的运算不成功以能够利用立体音场分离多个声音,则满足上述第一意义。因此,在步骤s1148中无法确认位置/方向运算的成功的情况时,将混合的多个声音的左右平衡设为预先对各子机分配的特定的不同的平衡而差别化,并转移到步骤s1154。

图269是表示图267的步骤s1114的子机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若流程开始,则在步骤s1162中确认与主机的配对状态,若为未配对则执行新建配对并转移到步骤s1164。在步骤s1164中检测是否有新建配对,若无新建配对则转移到步骤s1166,通过区域内位置传感器81042及gps传感器81038确认移动的有无。并且,若有移动,则转移到步骤s1168。此外,在步骤s1164中确认为新建配对的情况时,立即转移到步骤s1168。在步骤s1168中发送区域内位置传感器81042的探测信息,进而进入步骤s1170,发送gps传感器81038的探测信息,并转移到步骤s1172。另一方面,在步骤s1166中未探测到移动的情况时,立即转移到步骤s1172。

在步骤s1172中,通过方位传感器81049探测头的旋转的有无。并且,若有旋转则进入步骤s1174,发送方位传感器81049的探测信息,并结束流程。另一方面,在步骤s1172中未探测到头的旋转的情况时,立即结束流程。

如以上那样,在立体头戴式耳机为子机设定的情况时,逐一向主机发送佩戴者的移动及头的旋转,并向主机报告与主机配对的其它子机的关系及佩戴者的头的方向,维持由主机混合并发送的各子机的监控声音以如自实际的其它子机发出那样在立体音场分离而接听的状态。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则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如上述那样,利用立体音场改变自各子机接听的监控声音的方向的第一意义是各子机的监控声音的分离。因此,也可简化实施例170,构成为省略关于子机的位置或头的旋转的与主机的通信,且省略图268的步骤s1134至步骤s1144、步骤s1150及步骤s1152,在子机并非单一的情况时均在步骤s1158中进行处理。

[实施例171]

图27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71相关的侧视图,其构成为具有立体耳机功能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头盔部82081a具有提供立体音源的立体音源单元82084、作为动作相机发挥功能的相机单元82055、移动电话通信单元82047及其天线82045。此外,头盔部82081a具有控制自行车用头盔82081全体的控制单元82039及向自行车用头盔82081全体供电的电源单元82048。电源单元82048包含利用连接到充电用接点82014的外部电源而充电的充电电池。再者,如后述那样,在头盔部82081a中也设有其它关联构成。

在头盔部82081a安装有颚带单元82081b,且设有通过来自立体音源单元82084的声音信号而振动的耳屏用的振动源82025a及耳根用的振动源82025b。如图270所明示的那样,颚带单元82081b为y字形状,戴上头盔部82081a而固定颚带单元82081b时位于耳(本图的例中为左耳30)的前后。由此,振动源82025a接触耳屏32、振动源82025b接触耳根的软骨的外侧而分别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

接触耳屏的软骨传导的细节与图264的实施例170等是共同的,且从耳根的软骨的外侧的软骨传导的细节与图139的实施例89等是共同的。再者,图270的实施例171在并用接触耳屏的软骨传导及自耳根的软骨的外侧的软骨传导方面与图156的实施例99是共同的。但是,以利用y字形状的颚带单元82081b自耳的前后夹入的形式实现耳软骨接触的方面,及振动源分为耳屏用的振动源82025a及耳根用的振动源82025b而根据需要输入均衡不同的音源信号方面等不同。

此外,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实施中重要之处为,如图270所明示的那样,外耳道口30a开放,能够无阻碍地接听车辆的警笛等外界音。此外,根据图270可知,外耳道口30a开放的状况在外观上也明确,且能够避免受到佩戴耳机行驶等违反道路交通法的误解带来的额外麻烦。再者,图270仅图示左耳的状况,但右耳相关的结构也相同。即,右耳也为产生良好的软骨传导的状态。在软骨传导中是通过鼓膜而接听声音,故而能够实现左右耳的立体音场的音源欣赏。此外,在立体音源欣赏状态下右耳与左耳的外耳道为左右对称地开放,因此也能够准确地判断车辆的警笛等外界音的方向。该点与仅单耳插入耳机而另一耳开放地接听外界音的先前自行车行驶相比,意味着无论音源欣赏方面还是交通安全方面,本发明的效果均明显较高。

在实施例171中,如图270所明示的那样,颚带单元82081b下部的颚部82082于触及喉的位置设有骨导话筒82023。此外,在颚部82082的最下部配置有颚开关82010,根据自行车行驶中的颚的活动而操作自行车用头盔82081。例如,若张开口而颚下降则颚带单元82081b的张力增加,故而通过探测该状态持续规定时间,进行移动电话来电的响应操作。来电音能够通过软骨传导而接听,且同样地可通过软骨传导而确认颚开关82010的输入响应音。颚开关82010构成为也能够根据张开嘴的时间长短、反复次数、嘴的开闭式样等而进行音源信号的欣赏开始或停止、滚动选曲、音量调节、相机单元82055的动作动画的保存指示等。

图271是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整体框图。对与图270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设在头盔部82081a的控制单元82039,连接有操作单元82009及显示单元82205,对应于卸除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状态下的基本设定等。相机单元82055在自行车行驶中作为动作相机而连续地对前方进行拍摄,将经图像处理单元82053处理后的动态图像记录于存储单元82037。该记录除了有作为动作相机图像的保存操作的部分外,在设定容量的范围内按最新顺序覆写最早的图像。并且,最新的记录图像作为万一出事故时的行车记录证据而利用。存储单元82037进行这种图像记录,且也存储用于控制单元82039的功能的程序及功能所需的临时数据等。

声音处理单元82040基于控制单元82039的控制而输出立体音源单元82084的立体音源数据,用于欣赏。声音处理单元82040将移动电话通信单元82047接收的通话对象的声音输出以进行软骨传导,且输入骨导话筒82023拾取的自身的声音。输入的声音将自移动电话通信单元82047经由天线82045而发送至通话对象。这样,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也为自行车用头盔形状的移动电话。

在图271中,将图270图示的接触耳屏的振动源82025a及接触耳根的软骨的外侧的振动源82025b图示为左耳软骨传导单元82026。并且,右耳软骨传导单元82024图示为具有相同构成的接触耳屏的振动源82025c及接触耳根的软骨的外侧的振动源82025d。如上述那样,左耳软骨传导单元82026与右耳软骨传导单元82024为左右对称地设置,立体音源的左右平衡均等,且右耳与左耳的外耳道为左右对称地开放,故而也能够准确地判断车辆的警笛等外界音的方向。如图示那样,对于振动源82025a、82025b、82025c及82025d,自声音处理单元82040而分别通过不同通道(channel)输出有音源信号。

图272是将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与电动助力自行车82002一并表示的系统概念图。对与图270或图271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电动助力自行车82002具有向辅助马达供给能量的拆卸式的辅助充电电池82008。此外,具备通过车轮旋转而发电的车轮发电机82006,通过缆线82041而向夜间灯82004供给能量。

通常,车轮发电机82006被直接连接夜间灯82004,但在实施例171中,系经由控制箱82010而利用缆线82041连接。控制箱8201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使自车轮发电机82006供给的电流间断,夜间灯82004通过被认识为软骨传导的特定形态而周期性地改变亮度(例如闪烁)。由此,可避免夜间交通管理等受到耳机佩戴行驶等违法道路交通法的误解带来的额外麻烦。另一方面,白天时将被认识为软骨传导的符号标记82005贴于夜间灯82004的表面等醒目处进行行驶,由此可防止受到耳机佩戴行驶等违反道路交通法的误解而带来的额外麻烦。再者,上述夜间灯82004的特定亮度变化形态或符号标记成为用于避免误解的面向周围的报告机构,这种报告机构的含义的认识是与交通信号的颜色含义或一般的符号标记的含义同样地,通过报告机构自身具有的含义暗示力的强度、或基于广告、官方认证的众所周知等而实现。

控制箱82010还经由连接到充电接点82010a的缆线82041而向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充电接点82014供给电力。作为其电力源系有效利用车轮发电机82006或辅助充电电池82008。

再者,在图272中,各缆线82041为了便于说明连接关系的明确而图示为从自行车构造不稳定地游离,但实际上控制箱82010、与车轮发电机82006、辅助充电电池82008及夜间灯82004的间的缆线82041分别布设在自行车构造内、或沿着自行车构造固定而布设。

图273是对应于图272所示的实施例171的系统框图。对与图271及图272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如上述那样,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充电接点82014自控制箱82010供给有电力,对电源单元82048的充电电池82048a进行充电。此外,如上述那样,其电力源之一为车轮发电机82006,通过手动关闭开关82010b,而经由充电接点82010a向充电接点82014供给电力。此外,对充电电池82048a进行充电的其它电力源为辅助充电电池82008,通过手动关闭开关82010c,而依然经由充电接点82010a向充电接点82014供给电力。

此外,白天通过手动打开开关82010d,即便车轮发电机82006发电也不会供给至夜间灯82004,发电得到的电力专门有效利用于充电电池82048a的充电。另一方面,夜间通过手动关闭开关82010d,电力经由发光形态变换部82010e而供给至夜间灯82004。发光形态变换部82010e具有以特定形态使自车轮发电机82006供给的电流周期性地自动间断的开关功能,通过上述特定闪烁形态使夜间灯82004闪烁。该发光形态变换部82010e也可通过特定形态使供给至夜间灯82004的电流的大小周期性地自动变化。

图274是图270至图273所示的实施例171的变形例的侧视图,表示用于避免交通管理等时受到耳机佩戴行驶等违反道路交通法的误解而带来的额外麻烦的其它形态。对与图270至图273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

图274(a)是在与自行车用头盔82081一并使用的有通音性的防寒耳罩82013上设置被认识为软骨传导的符号标记82007的图。如图270那样,自外观上,不使用防寒耳罩时,也明确外耳道口30a开放的状况,如图274那样安装防寒耳罩82013的状态下,耳被隐藏,即便具有通音性,也无法自外观上获知外耳道是否为开放状态。图274(a)中作为该对策而在有通音性的防寒耳罩82013自身上设置被认识为软骨传导的符号标记82007。这样,通过在从交通管理的观点而言最醒目的部分配置符号标记82007,可有效地防止误解带来的额外麻烦。再者,符号标记82007将“软骨传导”的英译“cartilageconduction”的头文字“cc”设计成耳形,其为用于向周围报告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含义暗示的一例。

图274(b)是将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头盔部82081a设有被认识为软骨传导的符号标记82011的图。在图274(b)中,自外观上,以明确外耳道口30a开放的状况,为了自远处也能视认外耳道采用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而在头盔部82081a的大面积部分设有被认识为软骨传导的符号标记82011。这样,通过在从交通管理的观点而言显眼的部分配置视认力较大的符号标记82011,可有效地防止误解带来的额外麻烦。再者,符号标记82011是将自软骨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使其到达鼓膜的“软骨传导”的原理设计而成,其为用于向周围报告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含义暗示的其它例子。再者,该设计也作为图272的自行车82002用的符号标记82005采用。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只要可享受其优点也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图270至图274所示的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被构成作为移动电话,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若将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移动电话通信单元82047构成为图220的实施例135的近程通信单元,可形成将自行车用头盔82081通过近程无线通信与通常的移动电话连接的头戴式耳机。

此外,图270至图274所示的实施例171的自行车用头盔82081具有夹住耳的y字形状的颚带单元82081b,且分别设有接触耳屏32的振动源82025a及接触耳根的软骨的外侧的振动源82025b,但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这种构成。例如,在构成为颚带单元不分支而自头盔部通过耳前方到达颚部的情况时,也可构成为仅设置接触耳屏32的振动源82025a。另一方面,在构成为颚带单元不分支而自头盔部通过耳后方到达颚部的情况时,也可构成为仅设置接触耳根的软骨的外侧的振动源82025b。在这些情况时,均可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且外观上也明确外耳道口30a开放的状况,从而可避免受到耳机佩戴行驶等违反道路交通法的误解带来的额外麻烦。

此外,在图272所示的电动助力自行车82002中,自车轮发电机82006或辅助充电电池82008对自行车用头盔82081进行充电时,共享控制箱82010的充电接点82010a。但是,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充电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构成为在车轮发电机82006或辅助充电电池82008直接设置专用的充电接点,通过在该充电接点连接头盔部82081a的充电接点82014,而对自行车用头盔82081进行充电。这些控制箱82010的充电接点82010a、或直接设置在车轮发电机82006或辅助充电电池82008的专用的充电接点以用在通常的移动电话的充电。

进而,图272及图273所示的实施例171的与自行车的连接并不限于自行车用头盔82081的实施,也可在有效利用其它实施例所示的外耳道开放状态下的软骨传导的各种头戴式耳机中采用。

本说明书的记载所使用的“软骨传导”及“cartilageconduction”均为注册商标。

<总结>

以下,对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进行总结说明。

[第1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技术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在移动电话上部设有抵接于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移动电话。由此,提供一种有效利用耳软骨的良好声音信息传递能力,无按压及耳插入的不适感地以接近通常的通话状态的使用感进行使用的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构成不从移动电话外壁突出。由此,并无因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配置所致的不协调感的突出部,可实现移动电话的功能及无损美观的形状。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耳侧上部角。由此,可达成向耳软骨的自然抵接,从而实现不从移动电话外壁突出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配置。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耳侧上部角中的使用姿势的倾斜下侧的角上。由此,通过与手持移动电话触及耳的通常的通话状态的姿势,无论对通话者本人还是旁人均无不协调感状态地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抵接于耳软骨。该姿势适于向耳屏的接触,且耳屏的软骨传导效应尤其高,故对于双方而言都合适。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移动电话上部设有2个。该构成在提高与耳软骨的接触效果方面较好。例如,2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可根据右耳使用或左耳使用而使其中一个振动,从而应对左右的换手。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移动电话上部设有探测2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哪一个接触耳的传感器,2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根据该传感器的输出而使其中一个振动。代替于此,设置重力加速度探测单元,2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系根据重力加速度探测单元所探测的重力加速度的方向而使其中一个振动。进而,移动电话换手的探测中也可将上述两者并用。

根据另一特征,在具有视频电话功能的移动电话中,使视频电话功能动作时禁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功能。由此,可防止移动电话未贴到耳的状态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无意义地发挥作用。

根据又一其它特征,在具有折叠构造且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折叠状态下被配置于无法抵接于耳软骨的位置上的情况时,在折叠状态下禁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功能。由此,可防止无法将移动电话触及耳的状态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无意义地发挥作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声音输出单元;骨传导振动单元;控制单元,其向声音输出单元与骨传导振动单元同时输出声音信息;及相位调整单元,其对输出至声音输出单元与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音信号的相位进行相对调整。由此,可防止因外耳道的空气振动与骨传导的2系统而传递系统声音信息所致的不良状况。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骨传导振动单元;环境噪音话筒;及相位调整单元,其使环境噪音话筒收集的声音信息经相位反转后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将外耳道的空气振动所传导的有用声音信息及环境噪音中的环境噪音消除。

[第2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含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包含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将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导至抵接于耳软骨的移动电话上部的振动传导体。由此,可提供一种有效利用耳软骨的良好声音信息传递能力,无按压或耳插入的不适感地以接近通常的通话状态的使用感使用的移动电话。进而,根据如上所述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结构,通过振动传导体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导至所需位置,并且软骨传导振动源自身的布局自由度也提高,对于在空间无余量的移动电话内安装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言是有用的。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及振动传导体是构成为不从移动电话外壁突出。由此,可无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配置所致的不协调感的突出部,而实现移动电话的功能及无损美观的形状。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传导体端部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耳侧上部角。由此,可达成向耳软骨的自然抵接,实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不从移动电话外壁突出的配置。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传导体端部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耳侧上部角中的使用姿势的倾斜下侧的角。由此,可通过手持移动电话触及耳的通常的通话状态的姿势,无论对通话者本人还是旁人均无不协调感状态下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抵接于耳软骨。该姿势适于向耳屏的接触,且耳屏的软骨传导效应尤其高,故对于两者而言均合适。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振动传导体端部的两端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耳侧上部的两角。该构成对在提高与耳软骨的接触效果而言较好。例如,振动传导体端部的两端可分别对于右耳使用或左耳使用而使其中一个适当地抵接于耳软骨,从而可容易地应对移动电话的左右的换手。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其抵接于耳软骨;重力加速度探测单元;及控制单元,其于重力加速度探测单元探测到移动电话的静止状态时禁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由此,例如将移动电话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朝下侧而置于桌上等时,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突然振动而发出令人不适的声音。

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探测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近接物的有无的传感器,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对近接物的探测而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振动,并且当重力加速度探测单元探测到移动电话的静止状态时无论传感器对近接物的探测而禁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探测近接物有无的传感器是用以探测移动电话触及耳而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振动的有用结构,但例如将移动电话置于桌上等时存在误认为将移动电话抵接于耳而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振动的可能性。这里,上述具体特征可防止因这种误识别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而产生令人不适的声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抵接于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声音输入单元、使自声音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息相位反转的相位反转单元、以及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由相位反转单元经相位反转后的声音信息的控制单元。由此,可适当地控制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抵接于耳软骨的状态下的移动电话因对话本人的声音所致的不协调感。

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音质调整单元,控制单元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音质调整单元而经音质调整并且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后的声音信息。由此,可更适当地控制移动电话的对话本人的声音所致的不协调感。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探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向耳软骨的抵接状态的抵接状态探测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抵接状态探测单元的探测状态,决定是否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后的声音信息。由此,可根据移动电话的向耳软骨的抵接状态而更适当地控制本人的声音所致的不协调感。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抵接状态探测单元探测到因移动电话向耳软骨的抵接使得耳孔被闭塞而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抵接于耳软骨,控制单元根据上述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抵接于耳软骨的探测,而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后的声音信息。通过将耳孔闭塞所产生的耳塞骨传导效应,可实现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音信息以更大的声音传递,同时阻断环境噪音的一举两得的接听状况。然而,另一方面会耳塞骨传导效应伴随声带的骨传导所致的本人的声音的不协调感。上述特征对于缓和这种本人的声音的不协调感有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压电组件控制装置,其包括:传导振动单元,其包含压电组件且通过与被传导体抵接而传递压电组件的振动;信号输出单元,其向压电组件输出传导振动信息;以及压力探测单元,其通过压电组件而探测被传导体向传导振动单元的接触压变化。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将压电组件作为接触振动的输出组件及接触压力传感器兼用,从而可进行与各种状况对应的传导振动输出。这种压电组件控制装置是构成为将被传导体设为耳软骨的移动电话,适于根据压电组件感测的压力变化而探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对耳软骨的抵接状态。

[第3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及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导至耳软骨的传导体,且传导体为弹性体。由此,可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并且可实现向耳的温和接触。

根据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包含以多个部位接触耳软骨的大小。由此,可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具有接触耳软骨而闭塞外耳道的大小。由此,可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并且可有效减少外部噪音。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具有至少近似耳朵的面积。由此,可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并且可根据需要而以自然形式闭塞外耳道。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具有与耳软骨的声频阻抗近似的声频阻抗。由此,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有效地传导至耳软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构成为移动电话的护罩。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移动电话收纳于护罩内,而可以自然形式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呼出通话单元(话筒),且移动电话的护罩在传导振动源与呼出通话单元之间具有防止啸声机构。由此,可防止啸声并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呼出通话单元,且移动电话的护罩于呼出通话单元附近具有空气传导部。由此,即便在将移动电话收纳于护罩的状态下,也可一面接听由骨传导振动源产生的对象的声,一面从呼出通话单元发送本人的声音,从而可以自然形式进行呼入呼出通话。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是移动电话的抓握部。由此,可以与移动电话的其它功能调和的形式,向移动电话内导入有效传递传导体的声音信息的弹性体。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作为呼入通话单元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作为呼入通话单元的空气传导振动源、以及共同的呼出通话单元。由此,可提供一种能根据通话环境进行呼入呼出通话的移动电话。具体而言,为实现上述目的,有用的是将共同的呼出通话单元设在移动电话端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导至耳软骨的传导体,且该传导体具有以多个部位接触耳软骨的大小或者接触耳软骨而闭塞外耳道的大小,或者具有至少近似耳朵的面积,或者具有与耳软骨的声频阻抗近似的声频阻抗。通过这些特征的任一个或其组合,而可有效地接听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息。

[第4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移动电话本体、设在移动电话本体与软骨传导振动源之间的撞击缓冲部、以及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导至耳软骨的传导体。由此,可将不耐撞击的振动源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而用在移动电话。根据具体的特征,传导体为弹性体。由此,可缓冲施加在移动电话本体的撞击,此外还可缓冲自传导体外部施加的撞击,并且可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不耐撞击且较佳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源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撞击缓冲部与传导体是以包住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方式构成。由此,不仅无损软骨传导效应,反倒使软骨传导效应更良好且可实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有效缓冲。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与撞击缓冲部包含相同材质。而且,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传导体与撞击缓冲部系嵌入软骨传导振动源而一体成形。由此,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缓冲效果及良好软骨传导效应的实用构成。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与撞击缓冲部夹着软骨传导振动源而接合。由此,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缓冲效果及良好软骨传导效应的另一实用结构。

根据又一其它特征,传导体具有以多个部位接触耳软骨的大小。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具有接触耳软骨而闭塞外耳道的大小。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具有至少近似耳朵的面积。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传导体具有与耳软骨的声频阻抗近似的声频阻抗。通过这些特征,可实现有效的软骨传导及对应于需要的外部噪音减少,同时可实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缓冲。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导至耳软骨的传导体、以及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转换成空气传导的谐振体。由此,可兼用软骨传导振动源而同时获得传导体的良好软骨传导、以及谐振体的空气传导的两者,从而可有效接听声音信息。

根据具体的特征,传导体为刚性体。软骨传导根据向软骨的按压力的大小而传导不同,通过增大按压力而可获得有效的传导状态,其意味着若难以听到接听音则可将增大移动电话触及耳的力这一自然行为利用于音量调节。而且,这种功能可通过以刚性体构成传导体,通过按压力的调节而更有效地进行音量调节。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谐振体为弹性体。由此,谐振体通过向耳屏等的耳软骨的接触而产生软骨传导,同时将通过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而共振的谐振体的外表面的声音作为声波自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由此,可有效地接听声音。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谐振体具有以多个部位接触耳软骨的大小。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谐振体具有接触耳软骨而闭塞外耳道的大小。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谐振体具有与耳软骨的声频阻抗近似的声频阻抗。通过这些特征,可实现有效的软骨传导及对应于需要的外部噪音减少。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谐振体构成空气传导的移动电话的呼入通话单元。由此,可兼做软骨传导振动源而构成通常的呼入通话单元,无需另外设置呼入通话单元,基于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而以自然姿势接听声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将软骨传导用的振动传递至耳软骨的软骨传导体;谐振体,其产生通过空气传导而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的声波;及共同的振动源,其兼用软骨传导体及谐振体的振动源。由此,可兼用共同的振动源而构成软骨传导输出单元及通常的呼入通话单元,从而无需另外设置呼入通话单元,基于共同的振动源的振动而以自然姿势接听声音。

根据具体的特征,振动源的较佳例为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由此,可提供适于良好的软骨传导的生成及生成自通常外耳道传递至鼓膜的声音的呼入通话单元的振动源。

[第5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显示面、与显示面相对的侧面、及设于该侧面且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触耳软骨时显示面接触耳或面颊等而产生污渍。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分别设于显示面的两侧面。由此,无需换持移动电话便可自观看显示面的状态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触右耳或左耳。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使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任一个的情况时,也设有共同使用的呼入通话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靠近设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侧面设有呼入通话单元。该情况时,仅通过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设于单侧的侧面,便可通过将移动电话翻过来而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触右耳或左耳。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呼入通话单元形成呼入呼出通话单元而可自移动电话装拆。通过这种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装拆而可进行更灵活的使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可与移动电话进行近程无线通信或者有线通信。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与设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侧面为相反侧的侧面设置有保持辅助单元。由此,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触耳软骨时的移动电话的保持变得容易,可防止因通话中的保持而使显示面被指纹等弄脏。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不需要时为无损移动电话的精简性而使保持辅助单元构成为可从侧面伸缩。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显示面、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探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抵接于耳软骨的探测单元、以及基于探测单元的探测而将显示单元的显示变更为隐私保护显示的显示控制单元。

根据上述特征,通话中可防止通话对象等的隐私相关的显示被他人看到。该构成适于显示面不会因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接触耳软骨时的移动电话的姿势而隐藏的状态。隐私保护显示的例子为不含隐私信息的特定显示或无显示状态。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隐私保护显示过程中将显示单元接通,并且当探测单元的探测持续规定时间以上时为省电而断开显示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系统,其包括:移动电话本体;以及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其具有可装拆在移动电话本体且包含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呼入通话单元。

根据上述特征,可实现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与移动电话本体合体的状态下将软骨传导及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分离后的状态下的软骨传导,可提供能根据状况灵活使用的系统。根据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构成为可与移动电话本体进行近程无线通信或者可与移动电话本体进行有线通信。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其包括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呼入通话单元及与移动电话的通信单元。这种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不仅可良好结构与特定的移动电话组合而成的移动电话系统,且也适合构成为具有通信单元的一般的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饰品。根据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两端附近呈笔状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呼入通话单元。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通信单元是构成为近程无线通信单元。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通信单元构成为包含用以与移动电话进行有线通信的缆线。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通信单元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与耳软骨的接触状态相关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由此,可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使用上特特有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从而可进行与移动电话的良好协同。

[第6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6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其包括向耳的安装单元、在安装单元已安装的状态下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呼出通话单元、以及与移动电话的近程无线通信单元。由此,实现用于移动电话的合适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上述中较好的耳软骨的例子为耳屏,由此通常无需闭塞耳孔便可传递声音信息。

根据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包含相对于安装单元而可动的可动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系保持于该可动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动部是以改变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向软骨的接触状态为目的而变得可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近程无线通信单元将可动部的位置相关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由此,移动电话可将适当的声音信息发送至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近程无线通信单元将可动部对于安装单元的位置相关的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经由弹性体而保持。由此,可缓冲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撞击,同时可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赋予可动性。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系被弹性体包住而予以保持。由此,可进而充实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缓冲。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包住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上述弹性体具有与耳软骨的声频阻抗近似的声频阻抗。由此,可实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缓冲同时实现经由弹性体的较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由此,可提供较好的软骨传导振动。此外,上述利用弹性体的保持对于这样的压电双晶片的缓冲而言有益。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中配置有:相位反转单元,其对自呼出通话单元输入的声音信息进行相位反转;及控制单元,其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的声音信息。由此,可提供产生软骨传导特有的优点的通用性高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中设有音质调整单元,上述控制单元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音质调整单元而经音质调整并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的声音信息。由此,可进行更适当的控制。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中设有探测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向耳软骨的抵接状态的抵接状态探测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抵接状态探测单元的探测状态,决定是否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的声音信息。由此,可进行适当的控制。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安装单元为挂耳单元,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耳机。上述各种特征对于构成这样的耳机而言较好。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安装单元为眼镜镜架,呼入呼出通话单元是构成为眼镜。上述各种特征对于构成这样的眼镜而言较好。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相对于眼镜镜架而可动。由此,不进行呼入呼出通话时可使呼入呼出通话单元退避。

[第7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7技术特征提供一种接听单元,其包括向耳的安装单元、以及在安装单元已安装的状态下自耳软骨外侧传导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在自然状态且通常状态下可不闭塞外耳道而接听声音信息。作为不闭塞外耳道而接听声音信息者自先前已知有一种眼镜式等的骨传导接听装置,但于骨传导的情况时,需要在眼镜镜架内侧等部分有力地夹住耳的前或后的骨,伴随苦痛且不耐于长时间使用。具有上述特征的接听单元并无这种问题,可以与通常眼镜相同的使用感而舒适地接听声音信息。根据具体的特征,传递软骨传导的耳软骨为耳的耳根。耳的耳根的软骨外侧接近内侧的外耳道口,适于自外耳道口周围软骨向外耳道内部的空气传导产生所致的向鼓膜的声音的传递以及通过软骨而直接向内耳的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安装单元为眼镜镜架。该情况时,通过戴眼镜的自然动作便可自耳软骨外侧传递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因此,无需如骨传导的情况那样将眼镜镜架固定于脸部的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相对于眼镜镜架而可装拆。由此,即便并非为具备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特殊设计的眼镜,也可在通常的眼镜镜架上佩戴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自耳软骨外侧传递软骨传导。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接听单元包含可分别佩戴于一对眼镜镜架上的一对佩戴部,通过该佩戴部的佩戴而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佩戴至眼镜镜架上。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一对佩戴部是通过玻璃丝绳连接,不仅可调和样式且可防止遗失。此外,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佩戴部设为弹性体,实现佩戴的自由度。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一对佩戴部的一方为虚设。若考虑仅佩戴用于单侧耳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则仅将佩戴部佩戴于单侧镜架便可,如此则代替镜架粗细的问题,而存在眼镜倾斜的可能,故将虚设的佩戴部佩戴于另一方的镜架上,由此可保持佩戴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时的眼镜平衡。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在一对佩戴部的一方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另一方配置电源。由此,可实现左右镜架的平衡,同时可于有限空间内配置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关联的构成要素。进而,通过将一对佩戴部利用两者间的电性连接兼用的玻璃丝绳予以连接,可调和样式且保持彼此的电性连接,同时将多个结构要素分开配置至左右镜架。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在一对佩戴部的双方分别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实现左右镜架的平衡,且可进行立体的声音信息的接听。根据另一特征,也可在一对眼镜镜架的双方分别直接配置软骨传导振动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接听单元中设有:探测单元,其探测耳覆盖盖所致的耳软骨的变形;呼出通话单元;相位反转单元,其使自呼出通话单元输入的声音信息相位反转;以及控制单元,其根据探测单元的探测,而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输出通过相位反转单元而经相位反转后的声音信息。由此,可阻断外部噪音,且可缓和为接听更大的声音信息而将耳覆盖以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时的自声的不协调感。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安装单元为挂耳单元。该情况时即便为不需要眼镜的人,也可在自然状态且通常状态下无需闭塞外耳道而接听声音信息。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3d观看用的接听单元,其包括3d观看调整单元、包含重叠配置于视力调整用眼镜而佩戴时的与视力调整用眼镜镜架的接触调整单元的镜架、以及设于该镜架的声音信息输出单元。由此,无论以裸眼直接佩戴3d观看用的接听单元的情况时,还是重合于视力调整用眼镜而佩戴的情况时均可适当地接听声音信息。

根据具体的特征,声音信息输出单元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自耳软骨外侧传递软骨传导。上述接触调整单元尤其在将3d观看用的接听单元重合于视力调整用眼镜而佩戴时,可有效地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自耳软骨外侧传递。

[第8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8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向软骨传导振动源导入比上述声音信号低频的低频振动信号的低频源。由此,可将振动源兼用于软骨传导及低频振动,从而实现振动源的成本降低。

根据具体的特征,在移动电话上设有探测手指的触控的触控探测单元,低频源回应该触控探测单元的触控探测,将低频振动信号导入至软骨传送振动源,向触控指传递软骨传送振动源的低频振动。这样的触控探测单元的合适的例子是设于显示画面的触控面板。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自身兼用作为触控探测单元。由此,软骨传导振动源兼用于向耳软骨传递声音信号的目的、输出低频的目的及触控探测的目的,可进而降低振动源的成本。该特征适合在设有探测显示画面附近的动作的非接触的运动传感器的情况。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自触控探测单元的探测起经过规定时间的延迟而向软骨传导振动源导入低频振动信号。由此,可对触控指无混乱地反馈触控的结果。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将通过低频的低频振动信号导入而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部的外壁部与软骨传导振动源之间,插入由防止声音信号传递的振动隔离材。由此,可防止声音信号漏至外壁部等而产生多余空气传导等的不良状况。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隔离材防止规定频率以上的频率的振动的传递并且允许上述规定频率以下的频率的振动的传递。由此,可阻断声音信号而将低频的振动自软骨传导振动源传递至外壁部。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低频源的低频信号构成为包含振动隔离材的谐振频率。由此,阻断声音信号且对于低频的振动而言,通过使振动隔离材共振而将低频的振动自软骨传导振动源传递至外壁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设有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对向软骨传导振动源导入声音信号或导入低频源的低频信号进行切换。由此,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适当地有效利用于多个目的。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提供一种用在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眼镜镜片;眼镜镜架;配置在眼镜镜架且从耳软骨外侧传递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传递输出的音源单元、及与移动电话的通信单元。由此,可实现与移动电话的多种协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眼镜镜架上设有呼出通话单元,作为更具体特征的一例,该呼出通话单元构成为骨传导话筒。这些结构可适当地利用佩戴眼镜时自然地靠在脸部的眼镜镜架而进行呼入呼出通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包括眼镜镜片、眼镜镜架、配置在眼镜镜架且从耳软骨外侧传递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以及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传递输出的音源单元。由此,眼镜佩戴者可于自然状态下欣赏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根据此具体特征,眼镜镜架为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分别配置于一对眼镜镜架的双方,并且从音源单元的输出分别传递至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有效利用眼镜原本具备的一对镜架,无需闭塞耳朵便可欣赏立体的声音信号。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用在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眼镜镜片、眼镜镜架、配置在眼镜镜架且从耳软骨外侧传递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配置在眼镜镜架的骨传导话筒、以及与移动电话的通信单元。由此,可向用在眼镜佩戴者的移动电话提供合适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

[第9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9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具有主振动方向且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保持构造,其避开主振动方向而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向软骨传导振动源输入声音信号。由此,可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并且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无用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中设有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主振动方向的振动传导至移动电话外表面的振动输出构造。由此,可自软骨传导振动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更具体而言,振动输出构造是设在移动电话的开口部。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包含连接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主振动方向的面且从开口部露出的振动传导部。由此,可不损失移动电话外表面的设计而自软骨传导振动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振动传导部与开口部之间设有弹性体。由此,可不损失移动电话外表面的设计,而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无用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输出构造是设在移动电话的上角部。由此,可通过自然的移动电话的保持而利用软骨传导振动有效地将声音信号传导至耳屏等的耳软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输出构造是设在移动电话的侧面部。由此,可防止与面颊等的接触所致的移动电话显示面等的污渍,且可向耳屏等的耳软骨利用软骨传导振动而有效地传导声音信号。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通过与压电双晶片的构造及振动特性相合的保持,而可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并且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无用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避开主振动方向而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由此,可更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并且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无用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包含主振动面及与主振动面大致正交的外表面,且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保持构造,其以主振动面与外表面的脊线而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向软骨传导振动源输入声音信号。由此,可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并且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无用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保持构造,其包含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凹凸面;以及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向软骨传导振动源输入声音信号。由此,可有效地向耳软骨传导声音信号,并且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无用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

[第10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0技术特征提供一种振动元件,其特征在于:长度方向中央单元设有电极。由此,可使振动元件的电性连接到长度方向中央单元进行,从而可将振动元件的两端自电连接的负载开路。根据具体的特征,振动元件包括金属板、分别设于该金属板两侧的压电陶瓷板、以及覆盖该压电陶瓷板周围的树脂,电极包括自金属板的长度方向中央单元向树脂表面抽出的第1电极、以及自各压电陶瓷板向第1电极附近的树脂表面抽出的第2电极。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电极在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面上被抽出。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电极在与金属板及压电陶瓷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自树脂表面被抽出。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振动元件的树脂包含与金属板及压电陶瓷板大致平行的主振动方向表面及与该主振动方向表面大致正交的非振动方向表面,电极在这样的树脂的主振动方向表面被抽出。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电极在树脂内部弯曲大致90度后自树脂表面被抽出。这些特征适于自非振动方向支承振动元件。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提供一种在长度方向中央单元支承如上所述的振动元件的移动电话。由此,可实现一种能将振动元件的两端的振动通过例如软骨传导而传递至耳软骨等的移动电话。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元件在长度方向中央单元系自压电双晶片的与金属板及压电陶瓷板大致平行的方向被夹而被支承。由此,可在向移动电话的振动传导较少的状态下保持振动元件。

根据上述移动电话的更具体的特征,在振动元件的两端分别设有振动传导体。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传导体是设在移动电话的角附近。由此,可将振动容易地传递至耳软骨。

根据上述移动电话的其它具体特征,振动传导体是设在移动电话的侧面。由此,可防止设有显示面等的移动电话正面因与脸部的接触而产生污渍。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传导体被形成为沿移动电话的侧面的较长形状。由此,无需严格地选择触及耳的位置,并且可实现多点接触。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含由本体外壁的角保护且设于角附近的振动单元的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外壁的角适于通过触及耳软骨而获得软骨传导,而其反面避免不了与外部的撞击。根据上述结构,可保护免受外部撞击且使例如向耳屏等的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变得容易。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含一对振动传导体,该一对振动传导体分别以与振动元件的长度方向两端大致正交的方式设置,且具有沿移动电话的侧面的较长形状。由此,可有效利用振动元件两端的振动,将移动电话的两侧面的较长区域设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源。

根据又一其它特征,提供一种包含沿移动电话的两侧面分别设置且具有较长形状的一对振动元件的移动电话。由此,可一面分别独立地控制两侧的振动,一面将移动电话的两侧面的较长区域设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源。

根据又一其它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振动元件,其沿移动电话的一方的侧面设置且具有较长形状;以及保持部,其设于与设有振动元件的侧面为相反侧的侧面上。由此,可清晰地把握哪一侧为软骨传导振动源。

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设在移动电话的上边附近的振动元件、以及覆盖振动元件而形成移动电话的上边的弹性振动传导体。由此,无论移动电话上边附近的正面、背面及侧面的任一个,均可通过与耳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

[第11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1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含保持在框体构造内部且向该框体构造表面传递软骨传导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无论将移动电话表面的哪一部位触及耳软骨,均可通过软骨传导接听声音。进而,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保持自由度变大且保持构造也变得简单。

根据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表面包含振动对象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其主振动方向与振动对象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保持在框体构造内部。由此,可向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对象面有效地传递振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有包含金属板的压电双晶片,金属板保持在与振动对象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由此,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主振动方向可设为与振动对象面大致正交的方向。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显示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保持在其主振动方向与显示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由此,可使移动电话的显示面或其背面有效地振动,从而可宽范围地将移动电话触及耳软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显示面包含触控面板操作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可兼做用于反馈触控面板操作感的振动源。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保持在其主振动方向与移动电话的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由此,可使移动电话的侧面有效地振动,可防止显示面接触脸部而产生污渍且可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特征,包含撞击探测对象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其主振动方向与撞击探测对象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保持在框体构造内部。由此,可进行兼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有效的撞击探测。

根据另一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兼做用于通知来电的振动源。该情况时,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传递至移动电话表面的所有部位故可实现有效的来电通知。

根据另一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刚性地保持在框体构造内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直接保持在框体构造内。这些特征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保持构造简单,且适于有效的振动传递。

根据另一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水平静止状态探测单元,当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时停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由此,可防止通话中将移动电话置于桌上等时产生令人不适的振动噪声。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触控面板操作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兼做用以反馈触控面板操作感的振动源,并且即便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也不停止用以反馈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触控面板操作感的振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兼用于撞击探测功能,并且即便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也不停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撞击探测功能。这些特征适于进行顺畅的gui操作。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兼做用于来电通知的振动源,并且即便探测到水平静止状态,也不停止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来电通知的振动。该特征适于准确的来电通知。

[第12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2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包含显示面的框体构造、以及以主振动面相对于显示面倾斜的方式由框体构造支承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自相对于显示面倾斜的方向向框体构造传递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包含与主振动面平行的倾斜表面。由此,可防止显示面接触脸部而产生污渍且使倾斜表面接触耳软骨而赋予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并且从移动电话的显示面或背面也可获得振动成分。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包含与显示面正交的侧面,且倾斜平面是设在与显示面平行的面与侧面之间。由此,倾斜面可以按倒角的设计来设置箱型的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包含包住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圆柱状的表面。由此,通过将耳软骨触及圆柱状的表面及显示面或背面的任意位置而可获得软骨传导,并且以显示面不接触脸部的状态使圆柱状的表面接触耳软骨,而可赋予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具有与显示面正交的侧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主振动面的振动系向与显示面平行的面及侧面传递。由此,即便在与显示面平行的面及侧面的任一个接触耳软骨的情况时也可获得软骨传导。

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具有与显示面正交的上表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主振动面的振动系传递至与显示面平行的面及上表面。由此,即便在与显示面平行的面及上表面的任一个接触耳软骨的情况时也可获得软骨传导。该情况时,上表面的振动对于避免显示面向脸部的接触且通过将移动电话轻微向耳软骨上顶的状态下的接触、及更有力地上顶而以耳屏闭塞外耳道而获得耳塞骨传导效应而言较好。再者,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主振动面的倾斜的例子是相对于显示面而为30度至60度之间左右。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对置的一对主振动面的两侧的振动传递至框体构造。由此,可有效地有效利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一对主振动面的振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框体构造具有与显示面正交的侧面或上表面,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主振动面的两侧的振动分别传递至与显示面平行的面及侧面或上表面。由此,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一对主振动面的振动可作为不同方向的振动源有效利用。再者,一对主振动面的传递振动的位置既可为主振动面的相互对置的部分,也可构成为自相互交错的位置向与显示面平行的面及侧面或上表面分别传递振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框体构造、以及允许主振动面的一部分自由振动且使主振动面的其它一部分支承在框体构造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避免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的自由度的阻碍且可有效地将其振动传递至框体构造。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中央单元的主振动面被支承在框体构造,并且允许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两端部的主振动面自由振动。进行支承的中央单元既可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中央单元,但也可构成为当安装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时的行为并非左右对称时,为进行补偿而在偏离中心的中央单元中将主振动面支承在框体构造中。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主振动面的多个部分被支承在框体构造内。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构成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两端部的主振动面分别支承在框体构造内,且允许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中央单元的主振动面自由振动。

根据又一其它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框体构造、以及于与主振动面之间插入振动传导弹性体而支承在框体构造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避免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的自由度的阻碍且可将其振动传递至框体构造。

[第13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3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构成为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一部分支承在框体角部附近的框体内侧,且使其它一部分自由振动,由此向框体角部传递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由此,可避免变成角部不耐撞击的构造,且可使角部有效地振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支承在框体角部附近的框体的上表面内侧。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支承在框体角部附近的框体的侧面内侧。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被支承在框体角部附近的框体的正面内侧。再者,关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支承而言也可将上述方法适当地进行组合。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包含电动端子并且以电动端子附近可自由振动地被支承。由此,可不妨碍电动端子的存在而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支承在框体的更接近角部内侧的位置上,从而使角部的表面有效地振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是以其主振动方向与框体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式被支承。此外,根据另一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是以其主振动方向与框体的侧面垂直的方式被支承。通过这些特征,可构成为使框体角部的上表面附近或侧面附近更有效地振动。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是以其主振动方向与框体的正面垂直的方式被支承。由此,可构成为使框体角部的正面附近更有效地振动。此外,根据另一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是以其主振动方向相对于框体正面倾斜的方式被支承。由此,可将振动成分分配至正面及与正面正交的面。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电路是作为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一体化的振动单元而支承在框体内侧。由此,可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与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关联的电路整体作为振动单元而构成。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包含电动端子并且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电路被配置在电动端子附近。由此,可有效地有效利用电动端子附近的空间而构成振动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单元中,上述电动端子附近部分被支承。由此,可使未设有电动端子的部分自由振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未设有电动端子的一部分支承在框体内侧,且使设有电动端子的其它一部分自由振动,由此向框体外部传递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由此,可不妨碍电动端子的存在而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支承在框体的更接近角部内侧的位置上,从而可使角部的表面有效地振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振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将包含电动端子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以及配置在电动端子附近的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电路一体化。由此,可有效地有效利用电动端子附近的空间而构成振动单元。

根据具体的特征,电路具有用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放大器。由此,可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周围不占空间地有效地支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可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有效地振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电路包含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偏差进行电性补偿的调整单元。由此,可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周围不占空间地有效地支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可对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偏差维持性能。

[第14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4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一部分支承在弹性体内侧,且将弹性体的外侧配置在框体角部。由此,可确保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自由度,并且将其振动有效地传导至框体角部,以实现接触耳所致的软骨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移动电话中,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其它一部分在第2弹性体的内侧被支承,并且第2弹性体的外侧被配置在框体的另一角部。由此,可确保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自由度且可更可靠地支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可从2个支承部分别将其振动有效地传导至框体角部,以实现接触耳所致的软骨传导。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移动电话中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具有两端部的形状,且弹性体及第2弹性体是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两端部分别支承在它们的内侧,并且弹性体及第2弹性体各自的外侧分别配置在框体的对置的角部。由此,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两端部可靠地被支承,并且通过弹性体的支承而某种程度上确保两端部的振动自由度,且两端的振动也可自框体的对置的两角部的任一侧传递,以实现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包含电动端子,且弹性体及第2弹性体的一方包含电动端子而支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包含电动端子及其连接配线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可于某种程度上确保其振动自由度且可靠地被保持,并且从电动端子的某部分也可传递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系于角部与其它角部之间偏芯。由此,可补偿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不平衡,且可提高移动电话内的各种零件布局的设计自由度。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弹性体以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材料形成。由此,可一面确保振动的自由度一面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构成为,在未配置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其它2个框体角部也配置弹性体,与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框体角部的弹性体一并可缓和自外部向移动电话的四角的撞击。由此,也可将弹性体兼做缓和向角部的撞击的保护体。对在将移动电话的角部有效利用于软骨传导的向耳的接触的目的以及避免受到撞击的移动电话的角部的目的而言可有效利用角部的弹性体。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关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若以其主振动方向与框体的正面正交的方式支承,则可以与通常通话无不协调感的形式使移动电话接触耳以实现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为在移动电话表面设有略微的台阶的凹部,且在凹部的底面配置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相对于来自移动电话外部的撞击而保护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并且对于耳软骨而言也可利用其弹性变形而容易地实现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接触。根据具体的特征,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面位于凹部的底面的方式进行配置,而实现有效的软骨传导。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振动面设置保护层,尽可能使耳软骨直接接触振动面并且防止振动面的损伤。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通过将凹部设在移动电话的侧面而可合适地享有上述凹部的优点。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设有主振动面并非彼此平行的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移动电话。由此,可实现多个方向上的有效的软骨传导。根据具体的特征,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中的一个主振动面与移动电话的侧面大致平行,并且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中的另一个主振动面与移动电话的正面大致平行。由此,可实现优点较大的侧面的软骨传导及与通常的移动电话的使用无不协调感的正面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采用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中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配置。此外,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采用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中的长度方向彼此不平行的配置。

[第15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5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分别配置在框体的多个角部的多个弹性体、以及分别设在这些多个弹性体中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提供一种将移动电话的角部触及耳软骨以实现软骨传导,并且可保护配置于角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免受外部撞击的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以分别不自移动电话外表面露出的方式设有弹性体。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分别嵌埋于弹性体。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分别设在弹性体的内侧。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在弹性体中分别使振动方向不同地设置多个。由此,即便自不同方向将弹性体触及耳软骨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相互独立地控制软骨传导振动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设在弹性体中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为电磁型的振荡器。电磁型的振荡器是与压电双晶片元件同样地为适于提供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源的组件的一例。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配置在框体中的弹性体、以及设置在弹性体上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弹性体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构成为可更换的组件零件。由此,弹性体与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更换变得容易,并且也可进行其它部分基本共同且具有不同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商品的提供等。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使振动方向不同地在框体上设置多个;以及控制单元,其分别独立地控制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即便自不同方向将弹性体触及耳软骨也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设有多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可根据移动电话的姿势而得以控制,从而可实现与弹性体触及耳的方向对应的控制。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弹性体,配置在框体中且具有不对框体限制振动的自由振动单元;以及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其设在弹性体的自由振动单元中。由此,可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更良好地传递至弹性体。

根据具体的特征,自由振动单元系向框体内侧延长的延长部。由此,可实现振动的良好传递且可在移动电话内部适当地保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

根据具体的特征,自由振动单元系面向设于框体的窗口部。由此,可经由窗口部而良好地传递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自由振动单元包含覆盖窗口部且面向窗口部的背面,且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设在背面上。由此,设在移动电话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经由窗口部而良好地传递至弹性体。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配置在框体中的弹性体、设在弹性体中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以及设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中的平衡器。由此,可调节传递至弹性体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频特性。

[第16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6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以及选择自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振动的状态及不产生振动的状态的选择机构。由此,可进行多种多样的使用,并且可通过选择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不产生振动的状态,而进行适于考虑周围或隐私保护的使用。再者,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于期望积极地产生空气传导的情况时,也可根据需要而构成为包含空心的箱构造。

根据具体的特征,空气传导产生单元构成为通过传递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而使空气传导产生单元振动,通过选择机构而选择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不产生振动的状态时自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向空气传导产生单元的振动传递断开。由此,可选择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作为振动源而自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振动的状态及不产生振动的状态。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向空气传导产生单元转接的振动传导体,且通过选择机构而选择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不产生振动的状态时向空气传导产生单元的振动的转接断开。在采用这种振动传导体的情况时,即便将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与空气传导产生单元固定,也可选择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振动的状态及不产生振动的状态。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选择机构包含可在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振动的位置与不产生振动的位置之间滑动的滑动机构。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选择机构包含可在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振动的位置及不产生振动的位置之间旋转的旋转机构。再者,在采用可动机构的情况时,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空气传导产生单元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也可构成为可通过选择机构而移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空气传导产生单元包含振动源,选择机构在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不产生振动的状态下,停止自空气传导产生单元的振动源的振动产生。由此,即便在无可动部的结构中也可选择是否产生空气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包含环境噪音探测单元,选择机构在环境噪音探测单元所探测的环境噪音为规定以下时自动选择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不产生振动的状态。由此,在周围静寂的状态下可自动选择适于考虑周围或隐私保护的状态。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声音产生单元、探测向声音产生单元的按压的按压传感器、以及自动调整单元,其基于按压传感器探测的按压,而使声音产生单元的声音产生状态自动变化。由此,基于将声音产生单元触及耳的自然动作,而可自动地改变声音产生单元的声音产生状态。根据具体的特征,声音产生单元为空气传导扬声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自动调整单元对自声音产生单元产生的声音的音量或音质进行自动调整。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自动调整单元根据按压传感器的按压增加而使声音产生状态自初始状态向一方向变化且维持该变化状态,并且根据按压传感器的规定以上的按压减少而将声音产生状态返回至初始状态。由此,可实现基于自然动作的声音产生状态的变化,并且可避免意外的声音产生状态的变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自动调整单元在按压传感器的按压变化持续规定时间以上时使声音产生单元的声音产生状态自动变化,并且对于不满规定时间的按压变化不做响应。由此,可避免意外的声音产生状态的变化。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右耳用声音产生单元、以及配置在与该右耳用声音产生单元不同位置上的左耳用声音产生单元。由此,可实现将移动电话触及耳的自然姿势。根据具体的特征,右耳用声音产生单元及左耳用声音产生单元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上部的两个角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与配置有右耳用声音产生单元及左耳用声音产生单元的面相同的面上配置有大画面显示单元。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右耳用声音产生单元及左耳用声音产生单元分别为空气传导扬声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设有大画面显示单元、以及在与设有上述大画面显示单元的面为相同面的上部的角部设置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由此,可避免大画面显示单元与脸部的干扰,同时可实现将空气传导扬声器有效地触及耳的自然姿势。

[第17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7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音源信号部、以及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以互为反转波形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单元。由此,可通过向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各自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且可实质上消除基于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振动所致的空气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分别设在适于接触耳软骨的移动电话上部的一对角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一对角部设有弹性体部,且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分别由弹性体部支承。由此,可保护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免受外部撞击。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弹性体部的外表面经倒角而变成光滑的凸面状,从而实现较好的耳软骨接触。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包含压电双晶片元件或电磁型振荡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驱动单元可切换: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以互为反转波形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模式;以及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以互为同波形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模式。由此,可切换空气传导的消除及增强。

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包含环境噪音探测单元,驱动单元在环境噪音探测单元所探测的环境噪音为规定以下时,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以互为反转波形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当环境静寂时可实现空气传导的自动消除。

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可对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以互为反转波形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平衡进行调整。由此,可实现有效的空气传导消除且可调节空气传导消除状态。

根据又一其它特征,驱动单元可仅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一方。由此,可避免空气传导消除多余时的无用驱动。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环境噪音探测单元,驱动单元在环境噪音探测单元所探测的环境噪音为规定以下时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以互为反转波形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并且当环境噪音探测单元所探测的环境噪音为规定以上时仅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一方。由此,在仅耳软骨接触的一方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振动的状态下环境变得静寂时,使另一方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以反转波形振动,从而可实现空气传导的自动消除。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在移动电话上部的一对角部设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并且角部的外表面经倒角而变成光滑的凸面状。由此,可实现不伴随实质上疼痛的向耳软骨的接触,并且使角部合适地吻合外耳道周边软骨而实现舒适的软骨传导的接听。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音源信号部、基于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而可分别驱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单元、选择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选择单元、以及控制音源信号部的音源信号的波形反转的控制单元。由此,可使用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实现多种软骨传导。

[第18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8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外壁表面、及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增加至少10db。由此,可提供一种能通过软骨传导而接听声音的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外壁表面、及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且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通过接触压的变化,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变化至少5db。由此,可提供一种能根据软骨传导的接触压的变化而改变音量的移动电话。

此外,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外壁表面、及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且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而将外耳道入口部闭塞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增加至少20db。由此,可提供一种能通过软骨传导的耳塞骨传导效应而接听声音的移动电话。

根据以上具体特征,增加或变化的声压在1000hz中。

此外,根据另一特征,声压的增加或者变化是在振动源的输出不变化的状态中。由此,无须变更音量而使声压增加或者变化。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是使外壁表面接触耳屏外侧的状态。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与非接触状态相比距外耳道入口部深入1cm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增加至少10db的状态,是将外壁表面向耳屏外侧的接触压设为250g。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振动源是以使其振动传递至外壁角部的表面的方式配置,并且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是使外壁角部的表面接触耳屏外侧的状态。由此,移动电话可实现用以获得软骨传导的合适的接触。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外壁角部是以与外壁的其它部分不同的材料构成。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振动源保持在外壁角部的外壁的内侧或保持在外壁角部的内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外壁表面、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及音量调整机构,且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接听声音,在噪音电平(a特性声压电平)为45db以下的安静房间内接近外耳道入口部而非接触地设置外壁表面,使音量最小而自振动源产生1000hz的纯音,并且从距外耳道入口部1m的位置上的扬声器喇叭产生掩盖1000hz的纯音而使其无法被听到的极限电平的1000hz窄频带噪声(1/3倍频带噪音),继而将1000hz窄频带噪声自极限电平提高10db时,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无须调整变更音量调整机构便可听到1000hz的纯音。由此,可提供一种能根据软骨传导的接触压的变化而改变音量的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外壁表面、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以及音量调整机构,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接听声音,在噪音电平(a特性声压电平)为45db以下的安静房间内,接近外耳道入口部而非接触地设置外壁表面,使音量最小而自振动源产生1000hz的纯音,并且从距外耳道入口部为1m的位置的扬声器喇叭产生掩盖1000hz的纯音而使其无法被听到的极限电平的1000hz窄频带噪声(1/3倍频带噪音),继而使1000hz窄频带噪声自极限电平提高20db时,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将外耳道入口部闭塞,由此无须调整变更音量调整机构便可听到1000hz的纯音。

[第19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19技术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将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接听声音,该振动源自外壁表面产生与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为逆倾向的频率特性的空气传导。由此,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与振动源的频率特性相互辅助,其结果为可使到达鼓膜的声音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

根据具体的特征,振动源所致的外壁表面的500hz至1khz的平均的空气传导产生比振动源所致的外壁表面的1khz至2.5khz的平均的空气传导产生小5db。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设有均衡器,在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而驱动振动源时进行考虑了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后的频率特性的修正。由此,可考虑软骨传导的频率而使到达鼓膜的声音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均衡器在外耳道被闭塞的状态下驱动振动源时,进行与外耳道为开放状态时不同的频率特性的修正。由此,可考虑产生耳塞骨传导效应的状态的软骨传导的频率而使到达鼓膜的声音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包含低通滤波器,其在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而驱动振动源时进行考虑了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后的频率特性的修正。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将声音输出装置用在移动电话时,低通滤波器是将2.5khz以上的频率截止。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将声音输出装置用于音频装置时低通滤波器是将10khz以上的频率截止。由此,可实现例如静寂时的对周围的关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输出音源信号的音源信号输出单元、外壁表面、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且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而被驱动的振动源、以及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而被驱动的空气传导产生单元,并且通过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所产生的空气传导与自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的空气传导的频率特性不同,通过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的经由软骨传导的空气传导或自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而可接听声音。由此,可缓和因声音接听方法所致的音质变化的不协调感。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输出音源信号的音源信号输出单元、外壁表面、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且通过上述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被驱动的振动源、以及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而被驱动的空气传导产生单元,并且通过音源信号驱动振动源时的驱动信号的频率特性与通过音源信号驱动空气传导产生单元时的驱动信号的频率特性不同,且通过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时的经由软骨传导的空气传导或自空气传导产生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而可接听声音。由此,可缓和声音接听方法所致的音质变化的不协调感。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输出音源信号的音源信号输出单元、以及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驱动振动源时进行考虑了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后的频率特性的修正的均衡器,通过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而可接听声音。由此,可考虑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而使最终到达鼓膜的声音的频率特性平滑地接近。根据具体的特征,均衡器在外耳道被闭塞的状态下驱动振动源时,进行与外耳道为开放状态时不同的频率特性的修正。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设有探测外耳道是否处于被闭塞的状态的探测单元,均衡器基于探测单元的探测而自动切换频率特性的修正状态。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设有低通滤波器,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驱动振动源时进行考虑了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后的频率特性的修正,并且均衡器在外耳道被闭塞的状态下进行频率特性的修正时视为非静寂状态,而不使该低通滤波器发挥作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输出音源信号的音源信号输出单元、以及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驱动振动源时进行考虑了软骨传导特有的频率特性后的频率特性的修正的低通滤波器,且通过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而可接听声音。由此,可实现例如静寂时的对周围的关注。根据具体的特征,可切换是否使低通滤波器发挥作用。由此,可使静寂时的对应及音质的重视分开使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设有探测环境音的环境音探测单元,根据环境音探测单元的探测结果而自动切换是否使低通滤波器发挥作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配置在比外壁表面内侧的振动源、以及输出音源信号的音源信号输出单元,通过将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外壁表面,并且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而可接听声音,通过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音源信号驱动振动源时,外耳道被闭塞的状态及外耳道为开放状态时的频率特性不同。由此,可减轻耳塞骨传导效应的有无所致的不协调感。

[第20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0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无局部突出的外表面;外表面上的软骨接触单元,以振动的加速度或振幅最大的方式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上述外表面上的软骨非接触单元,呈现软骨接触单元的更小的振动的加速度或振幅。由此,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软骨接触单元,而使向软骨非接触单元的分散变少。此外,由于软骨接触单元设定在无局部突出的外表面,故不妨碍移动电话的使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外表面、设定在自外表面的上下中心轴及左右中心轴均偏离的位置上且以振动的加速度或振幅最大的方式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的外表面上的软骨接触单元、以及呈现软骨接触单元的更小的振动的加速度或振幅的外表面上的软骨非接触单元。此外,软骨接触单元设定在自外表面的上下中心轴及左右中心轴均偏离的位置上,故可获得对在与外耳道入口部的耳软骨的接触而言较好的配置。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接触单元系设定在移动电话上部的角部。由此,可获得不接触耳轮而使外壁表面接触外耳道入口部周边的耳软骨的至少一部分的较好结构。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接触单元分别设定在移动电话上部的一对角部。由此,无论将移动电话触及右耳还是触及左耳时,均可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耳软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非接触单元的振动的加速度或振幅为软骨接触单元的振动的加速度的1/4以下。由此,可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软骨接触单元,而使向软骨非接触单元的分散减少。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非接触单元的振动的加速度或振幅系随着自软骨接触单元的距离增加而单调减少。由此,可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软骨接触单元,而使向软骨非接触单元的分散减少。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框体、不接触框体而保持软骨传导振动源的软骨接触单元、以及插入在软骨接触单元与移动电话框体之间的防振材。由此,可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软骨接触单元。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接触单元由硬质材料构成,并且上述防振材由弹性体构成。由此,可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软骨接触单元。

再者,作为用以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能量集中于软骨接触单元的其它要素优选为:避开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主振动方向而将其支承在移动电话框体;减少软骨接触单元与支承该软骨接触单元的移动电话框体的接触面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保持位置限定在软骨接触单元附近;以及将软骨接触单元的材质设为与移动电话框体不同的材质等。再者,除了可将这些要素单独有效利用的情况以外,也可将多个要素适当地组合进行使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振动源、t线圈、以及使用t线圈时使软骨传导振动源不振动的控制单元。由此,与t线圈所致的声音接听相比可防止产生不协调感,并且t线圈动作时防止多余的软骨传导所致的耗电。再者,上述中为防止误操作而接通t线圈时的软骨传导的连动断开与故障混淆,优选构成为若并非有意的特殊操作则不将t线圈接通。

[第21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1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电话功能单元、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控制电话功能单元的应用程序处理器、向电话功能单元供给多个不同电压的电力管理单元、基于电力管理的电力供给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电路、以及基于应用程序处理器的指示而控制电力管理单元及驱动电路的控制单元。由此,可直接进行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并且可将移动电话内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电源电压集中而进行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电源电压供给,且其控制也可集中地进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电力管理单元、驱动电路及控制单元是作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而构成。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驱动电路包含升压电路,集成电路包含用以外设用于升压电路的电容器的连接端子。由此,无须追加用于升压电路的其它芯片,而可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元件(压电双晶片)。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通过控制单元而被控制且用于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音信号的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由此,可将用于声频处理的控制与电力管理的控制集中地进行。因此,仅通过向集成ic输入通常的声音信号,且在集成ic上连接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便可向移动电话赋予合适的软骨传导功能。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电力管理单元、驱动电路、控制单元及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是作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而构成。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扬声器、话筒、及连接有扬声器与话筒的模拟前端部,模拟前端部是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由此,声音信号输出的切换调整也可集中地进行。具体而言,可集中地进行包含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功能的移动电话全体的功能相关的集成ic与应用程序处理器之间的数字控制信号的收发、及集成ic与应用程序处理器之间的模拟声音信号的收发。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基于控制单元的控制,模拟前端部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及扬声器的驱动进行切换。此外,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电力管理单元、驱动电路、控制单元、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及模拟前端部作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而构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电话功能单元、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控制电话功能单元的应用程序处理器、向电话功能单元供给多个不同电压的电力管理单元、用以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音信号的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以及基于应用程序处理器的指示而控制电力管理单元及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的控制单元。由此,关于软骨传导,用于声频处理的控制及电力管理的控制也可集中地进行。根据具体的特征,电力管理单元、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及控制单元是作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而构成。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扬声器、话筒、及连接有扬声器与话筒的模拟前端部,模拟前端部是通过控制单元而控制。由此,声音信号输出的切换调整也可集中地进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基于控制单元的控制,模拟前端部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及扬声器的驱动进行切换。此外,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电力管理单元、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及模拟前端部作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而构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单芯片的集成电路,其包括:电力管理单元,其为实现电话功能而供给多个不同电压;连接单元,其连接有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结构要素之一的软骨传导振动元件;驱动电路,其用以基于电力管理的电力供给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来自外部的数字信号而控制电力管理单元及驱动电路。由此,可直接进行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并且可将移动电话内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电源电压供给集中而进行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电源电压供给,且其控制也可集中地进行。

根据具体的特征,驱动电路包含升压电路,且集成电路包含用以外设用于升压电路的电容器的连接端子。由此,仅通过单芯片的集成电路便可实现软骨传导振动元件(压电双晶片)的驱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单芯片的集成电路是由控制单元控制,且包含用于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音信号的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由此,用于声频处理的控制与电力管理的控制可集中地进行。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单芯片的集成电路包含扬声器的连接单元、话筒的连接单元、以及连接各者的连接单元的模拟前端部,且模拟前端部是由控制单元控制。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基于控制单元的控制,模拟前端部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及扬声器的驱动进行切换。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单芯片的集成电路,其包括:电力管理单元,其为实现电话功能而供给多个不同电压;连接单元,其连接有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结构要素之一的软骨传导振动元件;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用以产生驱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声音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来自外部的数字信号而控制电力管理单元及软骨传导声频处理单元。根据具体的特征,单芯片的集成电路包含扬声器的连接单元、话筒的连接单元、以及分别连接到各连接单元的模拟前端部,且模拟前端部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基于控制单元的控制,模拟前端部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驱动及扬声器的驱动进行切换。

[第22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2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设于框体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于框体外部一体地固定覆盖的弹性体。由此,可抑制移动电话框体的振动,缓和空气传导音产生所致的漏音。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并且用于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且可缓和空气传导音产生所致的向周围的漏音而接听软骨传导的声音。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为弹性体。弹性体的声频阻抗是与耳软骨近似,故可缓和空气传导音产生所致的向周围的漏音而接听软骨传导的声音。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可设为于框体外部一体地固定覆盖的弹性体。更具体而言,也可将软骨传导单元与于框体外部一体地固定覆盖的弹性体连接。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为刚性体,并且弹性体将软骨传导单元一并覆盖。由此,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同时可缓和空气传导音产生所致的向周围的漏音。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系夹置振动隔离材而支承在框体上,从而可缓和向框体的振动传递自身。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隔离材是与在框体外部上一体地固定覆盖的弹性体为相同材料的弹性体。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在框体上是以非接触状态被软骨传导单元支承,避免自软骨传导振动源向框体的直接振动传递。另一方面,在简单构造优先的情况时,也可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支承在框体上。此时,框体的振动变得更大,但此振动可通过在框体外部上一体地固定覆盖的弹性体而得以缓和。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在框体外部上一体地固定覆盖的弹性体、以及通过弹性体而以非接触状态支承在框体上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可避免自软骨传导振动源向框体的直接振动传递,且可缓和空气传导音产生所致的向周围的漏音,而可接听软骨传导的声音。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被支承在弹性体的内侧,并且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支承部的弹性体的外侧变成用以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系经由刚性体支承部而支承在弹性体的内侧。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将移动电话的内部结构以其重量一体振动的方式自内侧支承在框体上的支承构造。由此,可自移动电话框体内部及外部抑制其振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设于框体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将移动电话的内部结构以其重量一体振动的方式自内侧支承在框体上的支承构造。由此,可抑制移动电话框体的振动,缓和空气传导音产生所致的漏音。有助于上述功能的内部结构包含电池。

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将框体内部的剩余空间细分化的细分化构造。由此,可抑制移动电话框体的振动,并且防止框体内的空气的共振,从而可缓和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设于框体内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将框体内部的剩余空间细分化的细分化构造。由此,可防止框体内的空气的共振,且可防止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细分化构造的一例为间隔壁。细分化构造的其它例为填充于框体内的无纺布。

[第23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23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包括壳体、在壳体表面形成凸面形状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触及耳的软骨传导单元自然地收纳于耳内,以较宽的面积接触耳软骨。

通常的电话机的接听器的触耳部为于耳前形成密闭空间而形成凹面,但本发明的利用软骨传导的接听器则相反地形成凸面,如上述那样可提供良好地吻合耳朵的自然形状。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收纳于以外耳道口为底的耳的凹处的凸面形状。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其顶点伸入外耳道口的凸面形状。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圆锥形状。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球面形状。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被配置在壳体内侧且从软骨传导单元的内侧传递振动。由此,可向壳体表面形成为凸面形状的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所需的振动。此外,根据需要,可将形成凸面形状的软骨传导单元的内侧的空间有效利用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配置。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设有支承软骨传导振动源且将其振动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的内侧的支承部。由此,可实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支承及向软骨传导单元内侧的振动传递。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支承部支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支承部系支承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端部。由此,可实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有效振动及其传递。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音输出装置是构成为固定电话的接听器。本发明中在壳体表面形成凸面形状的软骨传导单元的结构适于对固定电话的接听器的实施。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音输出装置为使用一对而构成立体声音频输出装置。这样,在壳体表面形成凸面形状的软骨传导单元的结构也适于用于立体声音频输出装置的声音输出。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括形成圆锥形状的凸面的软骨传导单元、及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输出装置。该圆锥形状系假定其前端通过伸入软骨传导单元外耳口,使得圆锥侧面适当接触外耳道口全周而构成,圆锥伸入外耳道口的深度对于软骨传导并无较大影响,可无论外耳道口的大小的个人差异而实现软骨传导单元始终合适地接触外耳道口全周的状态。将这种声音输出装置使用一对,通过左右相夹而分别于两耳的外耳道口按压,则作为立体声音频输出装置可实现较好的结构。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包含频率特性不同的多个振动源且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输出装置。这样,通过互补地使用频率特性不同的多个软骨传导振动源,而可改善软骨传导的频率特性。互补地使用的多个振动源的例子为低音侧担当组件与高音侧担当组件的组合。

[第24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4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上述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连接的连接单元、以及向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一方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该连接单元具有各种有用性。

根据具体的特征,连接单元是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间刚性地结合。由此,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稳定,从而可稳定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而安装在移动电话。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以及连接单元是通过硬质材料而一体化,可作为实用零件提供。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以及连接单元与移动电话的壳体之间设有振动隔离部。该振动隔离部可用于减轻振动传递至壳体而产生的空气传导引起的向周围漏音的状况。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振动隔离部是通过弹性体材料形成。一般而言,这种振动隔离部柔软或较厚会提高振动隔离效果,但反过来说,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保持变得不稳定。这里,依照上述特征,只要可通过连接单元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间刚性地结合,则可保持两者的相对位置,将两者更稳定地安装在壳体中。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连接单元传递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之间的振动。由此也可获得各种有用性。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系结合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任一个,并且连接单元自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中结合有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一方向未结合的一方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由此,自结合有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一方的软骨传导单元也可获得有用的软骨传导。

根据利用连接单元传递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之间的振动相关的其它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包含分别与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结合的第1振动源及第2振动源,并且连接单元混合第1振动源与第2振动源的振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第1振动源与第2振动源中提供有波形相互反转后的驱动信号,而使彼等振动混合,由此可减轻振动振动至壳体而产生空气传导音的状况。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以及连接单元系露出在移动电话表面。由此,可还是软骨传导单元构造集中在移动电话表面,容易地进行移动电话内部的零件的布局,并且可利用外部接触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系露出在移动电话表面,并且连接单元不露出在移动电话表面。由此,可利用外部对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的接触而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并且可实现自由度较高的两者的连接。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连接单元是在移动电话内部的结构内迂回而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连接。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移动电话内部的零件的布局。移动电话内部的结构的例子为内侧相机。该情况时,可互不干扰地进行布局均适合配置在移动电话上部的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及内侧相机。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上部的两个角部。由此,无论右手还是左手握持移动电话时均可实现对耳软骨的自然接触,并且通过将右耳用软骨传导单元与上述左耳用软骨传导单元连接的连接单元而可实现上述合适的配置。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具有长形且一端结合于软骨传导单元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安装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另一端的平衡块的移动电话。该平衡块(weight)并不由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另一端以外的部分支承,对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另一端赋予其自重产生的惯性。

[第25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5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包括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来电振动器、及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的用在移动电话的接听单元。由此,即便移动电话置入例如皮包等内的状态下也可进行来电辨别及接听,并且在视频电话等时可防止对象的声音向周围泄漏造成困扰或者隐私泄漏。再者,根据具体的特征,包括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且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也兼做来电振动器的振动源。

根据具体的特征,还在接听单元中设有呼出通话单元。由此,可作为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使用。再者,在将这种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小型地构成的情况时,优选为将呼出通话单元设为骨传导话筒。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这种骨传导话筒被配置在使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软骨时接触頬骨的位置上。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将包括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呼出通话单元、电话功能单元及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且通过软骨传导单元、呼出通话单元及电话功能单元而可独立通话,并且通过近程通信单元的通信而具备软骨传导单元及呼出通话单元的移动电话,即便作为其它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单元也可使用的移动电话。由此,通常的其它移动电话的通话中可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各种优点。再者,该情况时,为实现与其它移动电话的合理协作,优选为将具备上述特征的移动电话构成为超小型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具备上述特征的移动电话包括来电振动器,通过近程通信单元的通信而使来电振动器动作,由此可将移动电话作为其它移动电话的来电振动器单元而使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来电振动器设定为电话功能单元的来电时、与通过近程通信单元而传递的其它移动电话的来电时以不同来电振动进行振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备上述特征的移动电话包括显示单元,显示单元在电话功能单元的来电时、与通过近程通信单元传递的其它移动电话的来电时以不同显示进行显示。此外,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备上述特征的移动电话包含操作单元,通过操作单元的相同操作,而开始电话功能单元的来电时或通过近程通信单元传递的其它移动电话的来电时的接听。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包含可分离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有呼出通话单元、电话功能单元及与第二部分的近程通信单元,并且第二部分设有可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及与第一部分的近程通信单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结合时作为一体的移动电话发挥作用,并且第二部分自第一部分分离时,第二部分作为与第一部分进行近程无线通信的远程接听单元而发挥作用。由此,即便第一部分置入例如皮包等的状态下也可利用分离出来的第二部分进行接听,并且在视频电话等时也可防止对象的声音向周围泄漏造成困扰或者隐私泄漏。

根据具体的特征,第二部分设有来电振动器,第二部分自第一部分分离时,第二部分作为第一部分的远程来电振动器发挥作用。由此,若将分离出的第二部分置于口袋等贴身衣物进行保持则可辨别来电及接听。再者,根据具体的特征,包含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且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兼做来电振动器的振动源。

根据具体的特征,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别设有进行接听操作的操作单元,第二部分的操作单元在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结合时无效。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第一部分设有呼入通话单元,呼入通话单元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结合时无效。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第二部分上设有呼出通话单元,呼出通话单元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结合时无效。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第二部分的呼出通话单元为骨传导话筒。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上分别设有用以自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充电的充电机构。由此,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结合的状态下若向第一部分进行充电则同时也可向第二部分充电。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构成为通过充电机构而探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为结合状态还是分离状态,自动切换上述各单元的功能的有效及无效。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任一方上固定有弹性体,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另一方夹置弹性体而装拆。由此,有效利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可分离的结构,使两者结合时第二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难以传递至第一部分。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系利用弹性体的弹性而装拆。

[第26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6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电话功能单元、软骨传导单元、使软骨传导单元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向软骨传导振动源供给电力的电源单元、以及于软骨传导单元可接触耳软骨的状态下向电源单元供电并且在软骨传导单元不接触耳软骨的状态下停止向电源单元供电的供电控制单元。由此,可实现向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有效供电。

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电源开关,所谓软骨传导单元不接触耳软骨的状态,是指电源开关刚接通后的状态。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在视频电话时输出声音的扬声器,所谓软骨传导单元不接触耳软骨的状态是指视频电话状态。

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所谓软骨传导单元不接触耳软骨的状态是指非通话状态。更具体而言,供电控制单元响应通话开始信号而开始向电源单元供电,并且响应通话结束信号而停止向电源单元供电。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所谓通话开始信号是指来电信号。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所谓通话开始信号是指呼叫信号。进而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所谓通话结束信号是指通话挂断信号。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电源单元为升压电路。此外,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这些特征被组合时,更合适。

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向软骨传导振动源提供通话信号的放大器,电源单元向该放大器供给电力。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软骨传导振动源与放大器之间插入有弱音器电路,在电源单元的供电开始及结束的前后的规定时间利用弱音器电路施以弱音。更具体而言,供电控制单元响应通话开始信号及通话结束信号而开始利用弱音器电路进行弱音。再者,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以上的各结构中,电源单元及供电控制单元适合构成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电话功能单元、软骨传导单元、使软骨传导单元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向软骨传导振动源供给电力的电源单元、向软骨传导振动源提供通话信号的放大器、插入在软骨传导振动源与放大器之间而用于施以规定时间弱音的弱音器电路、以及响应通话开始信号及通话结束信号开始利用弱音器电路进行弱音的弱音器控制单元。由此,可实现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通话的开始及结束时不产生爆音的电源供给控制。

根据具体的特征,所谓通话开始信号是指来电信号。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所谓通话开始信号是指呼叫信号。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所谓通话结束信号是指通话挂断信号。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供电控制单元,在利用弱音器电路施以弱音期间进行对电源单元的供电的开始与停止。再者,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以上的各结构中,电源单元、供电控制单元及弱音器电路适合构成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

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说明中电源单元为升压电路。此外,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这些特征被组合时,更合适。

[第27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7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在移动电话上部设有抵接于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并且在移动电话下部设有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由此,可以不困难敌配置骨传导单元与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显示画面,且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是以显示画面为中间而设于与软骨传导单元的相反侧。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显示画面为矩形,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是以与显示画面的长边垂直的方向变成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显示画面的长边为水平的姿势下横握保持移动电话的状态下可进行较佳的拍摄。根据其它更根据具体的特征,显示画面为矩形,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偏向以显示画面的长边为水平的姿势保持移动电话时靠上侧的位置而设在移动电话下部。由此,在将移动电话横握保持的状态下可自上方拍摄用户的脸部。

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姿势探测机构,其探测移动电话的姿势;以及误动作防止机构,其包含基于姿势探测机构而使显示画面的图像旋转90度的图像自动旋转机构,并且基于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以与显示画面的长边垂直的方向变成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而防止图像自动旋转机构的误动作。由此,可将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以与显示画面的长边垂直的方向变成图像的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且可避免图像的朝向的混乱。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作为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探测于显示画面的长边变成水平的姿势下保持移动电话的状态下施加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手指的冲击,而兼用于视频电话的操作输入。由此,横握保持姿势下可有效地有效利用作为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

进而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作为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将双层压电的振动兼用于利用对以显示画面的长边为水平的姿势下保持移动电话的手的振动的视频电话中的通知。由此,横握保持姿势下可有效地有效利用作为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附近设有发光单元,通过发光单元的发光而使视线感应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由此,可实现自然视线的顺畅的视频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以及拍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的相反侧的主相机,且在视频电话时发送主相机的图像及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的图像。由此,可发送信息量更丰富的图像。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拍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的相反侧的主相机、以及显示画面,且在视频电话时于显示画面上显示主相机的图像及收到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的图像。由此,可发送更准确的图像。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以及显示画面,且在视频电话时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收到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的图像及收到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相反侧的图像。由此,可显示信息量更丰富的图像。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拍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的相反侧的主相机、及显示画面,且在视频电话时在显示画面显示主相机的图像及收到的视频电话用内侧相机相反侧的图像。由此,可实现能共享相互看到的内容的视频电话。

[第28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8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软骨振动源装置,其包括: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声音信号;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自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电源输入单元;升压电路单元,其使对上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输入电压升压;以及放大器单元,其由上述升压电路单元供电,且将声频处理单元经处理后的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在输入通常的声音信号的同时,利用通常的电源进行驱动,可容易地向软骨传导进行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马区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模拟信号,并且声频处理单元及放大器单元是由模拟电路构成,将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对于基于通常的扬声器用的声音输出的软骨传导可容易地进行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模拟信号,声频处理单元是由ad转换电路、数字声频处理电路及da转换电路构成,并且放大器电路是由模拟电路构成,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对于基于通常的扬声器用的声音输出的软骨传导而言可低成本地进行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数字信号,声频处理单元是由数字声频处理电路及da转换电路构成,并且放大器电路是由模拟电路构成,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对于基于通常的数字声音输出的软骨传导而言,可低成本且通过简单构成而进行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数字信号,声频处理单元是由数字声频处理电路构成,并且放大器电路是由数字电路构成,将数字声频处理电路的输出作为数字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对于基于通常的数字声音输出的软骨传导而言,仅通过数字电路便可进行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含振动源模块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该振动源模块系输入有数字驱动信号,且将用于数字驱动信号的低通滤波器与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一体化而成。通过数字驱动信号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情况时,低通滤波器为必要者,但通过仅使用上述振动源模块,没有预备调整低通滤波器的负担,对于软骨传导而言,可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声音信号输出单元,其输出模拟声音信号;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模拟声音信号;模拟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自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模拟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模拟声频处理单元经处理后的模拟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模拟驱动信号而振动。由此,可通过模拟电路而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声音信号输出单元,其输出模拟声音信号;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模拟声音信号;ad转换电路,其将自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ad转换电路的输出进行声频处理;da转换电路,其将通过数字声频处理电路而经处理的处理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模拟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模拟驱动信号而驱动。由此,可基于模拟声音输出而实现成本得到抑制的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包括:声音信号输出单元,其输出数字声音信号;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数字声音信号;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自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da转换电路,其将通过数字声频处理电路而经理的处理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模拟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模拟驱动信号而驱动。由此,可基于数字声音输出而实现成本得到抑制的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声音信号输出单元,其输出数字声音信号;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数字声音信号;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自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数字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通过数字声频处理电路经处理后的处理信号作为数字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用于数字驱动信号的低通滤波器;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经低通滤波器后的驱动信号而驱动。由此,通过数字电路而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该情况时,也可将低通滤波器与软骨传导振动源一体化而作为振动源模块提供。

[第29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29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壳体、声频阻抗与壳体不同且连接到壳体的软骨传导单元、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在壳体的软骨传导单元附近连接壳体中内部构造的重量连接的重量连接单元。由此,可抑制相当于振动传递的入口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附近的壳体的振动,并且通过使软骨传导单元与壳体不以近似的声频阻抗连接而确保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的自由度,从而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重量连接单元是将内部构造的重量以小剖面积部分在壳体中连接内部构造的重量。由此,可将重量连接位置特定集中在相当于振动传递的入口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附近,从而可有效地抑制壳体振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与壳体系夹置振动隔离材而连接。由此,可提高软骨传导单元与壳体不以近似的声频阻抗连接的效果。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自重量连接单元离开的部分上,也设有将内部构造的重量连接到上述壳体的其它重量连接单元。由此,可通过简单构成而可靠地保持内部构造。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与壳体被直接连接。由此,零件件数削减并且软骨传导单元与壳体的保持构造变得简单。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是通过声频阻抗与壳体差异较大的弹性体构成。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内部构造为自重量连接单元离开的部分夹置下部振动隔离材而保持于壳体。由此,可不损失将重量连接位置特定集中在相当于振动传递的入口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附近的效果,而可靠地保持内部构造。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重量连接的内部构造为电池。电池占据移动电话的重量的较大比例,且为连贯性的部分,故适于重量连接。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将电池避开其中央单元分而保持的保持体上设有重力连接单元。由此,可将电池的重量合适地特定集中于软骨传导单元附近而进行连接。进而,电池的中央单元随着使用时间而膨胀,故为避免该状况,优选也为避开中央单元分而保持电池的保持体的结构。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也可将内部构造设为包含电池保持单元的框构造。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壳体、连接到壳体的振动隔离材、夹置振动隔离材而连接到壳体的软骨传导单元、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在壳体的上述软骨传导单元附近将壳体中内部构造的重量连接的重量连接单元。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可不损失良好的软骨传导而抑制壳体的振动。如上述那样夹置振动隔离材而将软骨传导单元连接到壳体的情况时,可将壳体与软骨传导单元设为声频阻抗同等的材质。由此,可更容易地调配移动电话的材料,也可降低其成本。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内部构造、连接到内部构造的软骨传导单元、向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夹置振动隔离材而连接到内部构造的壳体。由此,软骨传导单元中首先连接占据移动电话的重量的大部分的内部构造而抑制振动的传递,然后夹置振动隔离材,将重量比率较少的壳体连接到内部构造,从而可抑制形成移动电话外表面的壳体的振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夹置振动隔离材而连接到内部构造。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为弹性体。通过这些特征,可抑制壳体的振动且可确保良好的软骨传导。

[第30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0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声音信号;声频处理单元,其为了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自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可变处理;控制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用于声频处理单元的可变处理的控制信号;及放大器单元,其将通过声频处理单元经处理的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可根据状况变化而实现用于合适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声频处理单元是以经由通信单元的声音及不经由通信单元的声音中频率特性不同的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方式变更声频处理。由此,对于不经由通信单元的声音而言,可进行比经由通信单元的声音增强了软骨传导的直接空气传导的贡献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频处理单元是以正常人与传导性耳背者中频率特性不同的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方式变更声频处理。由此,对在传导性耳背者而言,可进行比正常人增强了软骨传导中的软骨骨传导的贡献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频处理单元是以外耳道入口开放时与闭塞时频率特性不同的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方式变更声频处理。由此,在外耳道入口闭塞的情况时,可进行停止软骨传导的直接空气传导的贡献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声频处理单元包含多个声频处理单元,通过控制信号而变更多个声频处理单元的对于上述驱动信号的贡献。由此,可对软骨传导的每个传导要素分别准备最佳的声频处理,将可变声频处理作为那些贡献的变更而进行控制。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声音信号;多个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对而对自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及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通过多个声频处理单元经处理且合成后的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声频处理可对软骨传导的每个传导要素而进行最佳的声频处理的合成。

根据具体的特征,多个声频处理单元包含:第1声频处理单元,其基于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的软骨空气传导的频率特性而进行声频处理;及第2声频处理单元,其基于来自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直接空气传导的频率特性而进行声频处理。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其输入声音信号;声频处理单元,其为进行软骨传导振动而对自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及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通过声频处理单元经处理的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且放大器单元包含增益调节单元,该增益调节单元根据输入信号电平,以输出电平变成用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规定的驱动信号电平的方式调节增益。由此,可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能力的适当的软骨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提供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的移动电话。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是构成为具有触控面板兼用大画面显示单元的携带设备。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通过万向转接而结合于携带设备本体的伸缩自由的支承体的前端具备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构成为携带设备的移动电话,其包括本体具备的触控面板兼用大画面显示单元、以及通过万向转接结合于本体的伸缩自由的支承体的前端具备的声音输出单元。由此,可一面观看大画面一面通过简单操作进行通话。根据具体的特征,声音输出单元为软骨传导单元。

[第31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1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辅助装置,其包括自移动电话输出的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入单元、基于自输入单元输入的外部声音信号而振动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将软骨传导单元支承在移动电话上的支承部。由此,可将通常的移动电话变身为软骨传导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支承部为覆盖移动电话的软壳,软骨传导单元被配置在软壳的上部角部。由此,通过在通常的移动电话上覆盖软壳,而可变身为软骨传导移动电话。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壳的上部构成为厚壁,在厚壁部分的一方的角部配置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软壳覆盖移动电话时配置有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厚壁部分的一方的角部作为软骨传导单元而被支承在移动电话。由此,可将软壳合适地构成为软骨传导辅助装置。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壳的厚壁部分的另一方的角部内配置有插入至移动电话的外部输出插孔的外部耳机插头作为输入单元。由此,可构成适合利用通常的移动电话的外部输出的软骨传导辅助装置。

再者,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外部耳机在被插塞在软壳覆盖移动电话的前可插入移动电话的外部输出插孔地配置在厚壁部分的另一方的角部内。由此,可一面容易地进行与自移动电话输出的外部输出的连接,一面在移动电话上覆盖软壳。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软壳包含基于自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而驱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单元。由此,可基于自移动电话输出的外部输出而合适地驱动软骨传导振动源。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壳包含向驱动单元供电的电源单元。由此,可基于自移动电话输出的外部输出而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系电磁型振动元件。由此,可获得容易组入软壳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包括: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其配置在被表面及背面相夹的上部角部之一,可自表面侧以及背面侧传递振动;以及话筒,其在表面侧及背面侧具有对称的指向性。由此,可将单一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合适地触及右耳或左耳而进行通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话筒被配置在表面及背面间的侧面。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话筒被配置在表面及背面间的底面。它们分别使得在表面侧及背面侧具备对称的指向性的话筒的配置变得容易。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话筒是设于下部角部之中设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上部角部的正下侧附近。由此,无论将单一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触及右耳时还是触及左耳时,话筒均可在嘴附近拾取音。

[第32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2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音源单元,其输出声音信号;均衡器,其对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施加基于耳软骨的振动传递频率特性的校正;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经均衡器校正的声音信号而振动。由此,可提供一种立足于耳软骨的振动传递相关的医学见解的软骨传导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均衡器进行提升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的校正。这是立足于耳软骨的振动传递的频率特性中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振动加速度变小的医学见解的结构。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均衡器在外耳道闭塞状态下进行比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增益提升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的校正。这是基于外耳道开放状态的软骨传导中,直接空气传导成分在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较大的医学见解,且在外耳道闭塞状态下该直接空气传导成分消除的结构。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探测将移动电话触及耳软骨的按压的探测单元,均衡器在探测单元的输出为规定以上时,进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比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增益提升的校正。由此,可适当地进行均衡的切换。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探测环境噪音的探测单元,均衡器在探测单元的输出为规定以上时,进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比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增益提升的校正。这是假定环境噪音大于规定时用户以外耳道入口闭塞的程度将移动电话触及耳软骨而进行均衡切换的结构。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均衡器基于探测单元的移动平均输出,进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比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增益提升的校正。由此,可一面防止误动作一面平稳地进行均衡切换。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均衡器基于探测单元的输出,在判断外耳道闭塞时迅速进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比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增益提升的校正,并且判断外耳道开放时在探测单元的输出变化确认多次时停止增益的提升校正。该结构为外耳道闭塞时为外耳道闭塞效应可听到的声音变大的方向,且音质变化易于醒目,故迅速地进行均衡,并且外耳道开放时防止因误动作产生繁杂的均衡切换。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包含外部声音输出单元或近程无线通信单元,均衡器进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比这些外部输出机构的声音输出的增益提升的校正。这是以通常的空气传导的均衡为基准,加入耳软骨的振动传递的频率特性相关的医学见解而成的结构。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辅助装置,其包括:输入单元,其输入自移动电话输出的声音信号;均衡器,其对来自输入单元的声音信号施加基于耳软骨的振动传递频率特性的校正;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均衡器经校正后的声音信号而振动。由此,可提供一种自移动电话输入以通常的空气传导的均衡为基准的声音输出,并且基于此实现立足于耳软骨的振动传递相关的医学见解的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的辅助装置。

根据具体的特征,均衡器进行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的频段内的高频侧的增益提升的校正。再者,移动电话向辅助装置的声音信号的输入可通过有线、或近程无线、红外线通信等的无线的近程通信机构而进行。

[第33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3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在包含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的上边部与移动电话的其它部分之间插入弹性体,并且在上边部内侧设计成软骨传导振动源不与移动电话的其它部分实质地接触。由此,可使包含移动电话上部两角的移动电话上边有效地振动。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是设于上边部的内侧中央。由此,可向移动电话上部两角有效地传递振动,并且可使上边中央单元也有效地振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边部为移动电话的上部框。由此,可一面与移动电话的结构调和一面使包含移动电话上部两角的移动电话上边有效地振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的正面板接触移动电话的上部框。由此,可一面与移动电话的结构调和一面自移动电话正面上部获得较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上部框之间夹置弹性体而设有移动电话的两侧部框,且接触到正面板。由此,可有效抑制正面板的下方的振动。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正面板的接触上部框的部分与接触两侧部框的部分相比至少一部分较薄。由此,可有效抑制正面板的下方的振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边部在上部两角部的一方接触耳软骨时在耳软骨产生软骨传导。由此,可实现具有软骨传导的优点的移动电话的使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边部在其中央单元接触耳软骨时在耳软骨产生软骨传导。由此,在通常移动电话的使用状态下也可获得软骨传导。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边部构成为产生特定的空气传导音。由此,即便不设置通常的扬声器,也可获得通常的移动电话要求的特定的空气传导音。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上边部设有外部耳机插孔,与上边部一并振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若探测到外部耳机插孔内插入有外部耳机插头,则禁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上边部附近配置有内侧相机,若探测到使用内侧相机的模式则禁止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上边部以不接触上边部的方式设有可使电源开关上下移动的窗口。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括天线、为将天线兼做软骨传导单元而设于天线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移动电话。由此,可一面与移动电话的结构调和一面自移动电话正面上部获得较好的软骨传导。

[第34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4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是接触到耳的根部的外侧;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向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传递振动。由此,外耳道入口部完全不受制约,不会妨碍例如汽车喇叭等非常态的声音进入耳,且也无外耳道入口部内插入有耳机插入等的不协调感。再者,为提高软骨传导的效果,例如若用手捂住耳朵则可容易地获得外耳道闭塞效应,且可实现音量的增加及外部噪音的阻断。

根据具体的特征,具备上述特征的接听装置包含以沿耳的根部的外侧而卷绕的方式线接触的挂耳单元,挂耳单元的内缘作为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发挥作用。由此,可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单元的保持及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挂耳单元由声频阻抗与耳软骨近似的弹性材料构成。由此,可实现对耳的根部的外侧的舒适吻合及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被配置在最接近耳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的外耳道入口的部分附近。由此,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合适地经由外耳道口周围的软骨而自外耳道内壁产生空气传导音并传递至鼓膜。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采用如下结构,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一端在最接近耳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的外耳道入口的部分附近被软骨传导单元支承,且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另一端侧不接触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使用电磁型振动元件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电磁型振动元件被配置在最接近耳的根部的软骨的外侧的外耳道入口的部分附近。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包含话筒,且在接触耳的根部的外侧的软骨传导单元与话筒之间设有防止振动传递机构。由此,将本发明的接听装置应用于以通话为目的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情况时,可减轻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对话筒的影响。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话筒、电源单元、及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与软骨传导单元作为单独的部件而构成,软骨传导单元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与上述别体之间通过可挠性的缆线连接,由此形成防止振动传递机构。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将话筒、包含电池的电源单元、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及软骨传导单元作为一体而构成,且通过在话筒与软骨传导单元之间配置电池而利用电池的重量抑制振动,从而实现防止振动传递机构。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在中央具有贯通孔且插入至外耳道入口;开闭贯通孔的快门;及快门驱动单元,其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而对快门进行开闭驱动。由此,无须挤压软骨传导单元或者用手捂住耳朵,便可自动或者手动操作而获得适当的外耳道闭塞效应。

根据具体的特征,接听装置包含条件探测单元,快门驱动单元根据来自条件探测单元的信号对快门进行开闭驱动。条件探测单元例如探测外部的噪音,在外部噪音为规定以上时产生闭塞上述快门的信号,并且在外部噪音为规定以下时产生开放快门的信号。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接听装置包含手动操作单元,快门驱动单元根据由手动操作单元的操作产生的操作信号而对快门进行开闭驱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包括:外耳道插入部,其在中央具有贯通孔且插入至外耳道入口;快门,其开闭上述贯通孔;及快门驱动单元,其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而对快门进行开闭驱动。由此,无须挤压外耳道插入部或者用手捂住耳朵,便可自动或者手动操作而获得适当的外耳道闭塞效应。

[第35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5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包括接触到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接触话筒。由此,可将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精简地戴在头部,例如可从其上方戴上头盔等。

根据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包含电池,接触话筒通过电池而与软骨传导单元分隔开。由此,可通过电池抑制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传递至接触话筒,从而实现接触话筒的合适的使用。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中设有消除接触话筒拾取的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的消除机构。由此,可实现接触话筒的合适的使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是设于软骨传导单元附近。由此,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可于耳后的空间内精简地收纳,例如可从其上方戴上头盔等。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是以接触乳状突起附近的方式配置。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是以接触下颚骨附近的方式配置。此外,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是以接触胸锁乳状肌的乳状突起侧附近的方式配置。通过它们的任一个,可将接触话筒精简地设置于软骨传导单元附近且可实现合适的声音拾取。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包含可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由此,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可紧凑地构成,例如可从其上方戴上头盔等。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两耳处分别以接触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方式设有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实现立体接听,并且可将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结构要素分散配置在两耳,从而可提高装置的紧凑性。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将设于两耳的软骨传导单元连接并支承的支承部是设于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中。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是设于该支承部。再者根据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是以拾取胸锁乳状肌的振动的方式配置。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接触话筒系相对于设于两耳的软骨传导单元而呈非对称地设置,并且相对于接触话筒拾取的各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而进行互不相同的消除。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在设于两耳的软骨传导单元附近分别配置有电池。由此,可实现将占据体积的电池紧凑配置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例如可从其上方戴上头盔等。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包含接触到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覆盖外耳道入口附近的覆盖部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由此,可以用更大的声音量接听利用软骨传导所获得的声音。根据具体的特征,覆盖部为头盔。

[第36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6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外部耳机插孔;及控制单元,其将使用外部耳机插孔的状态下除视频电话外的通话关联功能动作中时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即便在使用外部耳机插孔的情况时也可防止触控面板的误动作。

根据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基于来电响应操作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可实现触控面板的必要操作及防止误动作两者。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在自来电响应操作起经过规定时间后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可使适于来电响应的从动操作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基于呼叫开始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可实现触控面板的必要操作及防止误动作两者。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基于来电响应操作及呼叫开始的任一个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且基于任一个而实现无效的过程不同。由此,可进行与来电及呼叫的各者的特性相应的控制。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基于触控面板以外的通话终止操作而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有效。由此,可实现触控面板的操作及防止误动作两者。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于外部耳机插孔未使用的状态下使除视频电话外的通话关联功能动作中时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无论外部耳机插孔有无使用,均实现触控面板的必要操作及防止误动作两者。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于使用外部耳机插孔时与未使用外部耳机插孔时的状态下通过不同手段,使除视频电话外的通话关联功能动作中时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可进行分别适于耳机插孔有无使用的控制。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于使用外部耳机插孔时及未使用外部耳机插孔的状态下通过共同的手段,使除视频电话外的通话关联功能动作中时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由此,通过简单构成而实现触控面板的必要操作及防止误动作两者。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共同的手段基于来电响应操作或呼叫开始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且基于触控面板以外的通话终止操作而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有效。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上述共同的手段为邻近传感器,其通过邻近传感器对耳的近接探测,使兼用触控面板大画面显示单元的触控面板功能无效。

[第37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7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电源开关、及自电源开关接通起规定时间内说明软骨传导功能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单元。由此,不清楚软骨传导的功能的用户也可顺利地进行使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呼叫操作单元、及上述呼叫操作单元被操作时开始说明软骨传导功能的使用方法的说明部。由此,不清楚软骨传导的功能的用户也可顺利地进行使用。根据具体的特征,若对方响应呼叫则说明单元停止说明。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及有来电时开始说明软骨传导功能的使用方法的说明部。由此,不清楚软骨传导的功能的用户也可顺利地进行使用。根据具体的特征,具有来电响应操作单元,说明部于来电响应操作单元被操作时停止说明。

根据以上的具体特征,移动电话具有可任意地停止说明单元的说明的停止操作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若停止操作单元被操作则不进行以后说明。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具有探测软骨传导功能被正确使用的正常使用探测单元,若正常使用探测单元探测到正常使用则说明单元停止说明。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若正常使用探测单元探测到正常使用则不进行以后说明。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显示单元,说明单元将说明显示在显示单元。

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具有近接探测单元,说明单元从软骨传导单元输出近接探测单元探测到移动电话向耳的接近的说明公告。

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具有斜度探测单元,说明单元在第1斜度下进行右手使用的说明,且在第2斜度下进行左手使用的说明。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包括:向外部的最大输出为500mvrms以上的音源装置;以及通过连接该音源装置的外部输出而被输入200mvrms时在耳屏里侧获得50db(基准值为10的负6次方m/sec的平方)以上的振动加速度的两耳用的一对软骨传导单元;且软骨传导单元中分别在中央设有用于自外部向外耳道入口的空气传导导入的贯通口。

根据具体的特征,音源装置具有响应外部对移动电话的来电而停止向一对软骨传导单元的输出的控制单元。

[第38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8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输入声音信号的声音信号输入单元;声频处理单元,其对从上述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以便用于软骨传导振动;电源输入单元;升压电路单元,其使向上述电源输入单元输入的输入电压升压;以及放大器单元,其用在将从上述升压电路单元供电并被上述声频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通过输入通常的声音信号且利用通常电源的驱动而可容易地进行适于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根据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模拟信号,且声频处理单元及放大器单元由模拟电路构成,将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可容易地进行基于通常的扬声器用的声音输出的适于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模拟信号,声频处理单元是由ad转换电路、数字声频处理电路及da转换电路构成,且放大器电路是由模拟电路构成,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可以低成本进行基于通常的扬声器用的声音输出的适于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数字信号,声频处理单元是由数字声频处理电路及da转换电路构成,且放大器电路是由模拟电路构成,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可以低成本且以简单构成而进行基于通常的数字声音输出的适于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来自声音信号输出单元的数字信号,声频处理单元是由数字声频处理电路构成,且放大器电路是由数字电路构成,将数字声频处理电路的输出作为数字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仅通过数字电路便可进行基于通常的数字声音输出的适于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作为升压电路单元系使用与放大器单元一并经ic化的开关发生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具有振动源模块,该振动源模块是将输入有数字驱动信号且用于数字驱动信号的低通滤波器及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一体化而成。在以数字驱动信号驱动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情况时,低通滤波器为必需,仅通过上述振动源模块,无需预备调整低通滤波器的负担,便可实现适于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驱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输出模拟声音信号的声音信号输出单元;输入模拟声音信号的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模拟声频处理单元,其对自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以便用于软骨传导振动;模拟放大器单元,其将由模拟声频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模拟处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模拟驱动信号而被驱动。由此,通过模拟电路而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输出模拟声音信号的声音信号输出单元;输入模拟声音信号的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ad转换电路,其将自模拟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其对ad转换电路的输出进行声频处理,以便用于软骨传导振动;da转换电路,其将由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处理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模拟放大器单元,其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模拟驱动信号而被驱动。由此,可基于模拟声音输出而实现成本得到控制的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包括:输出数字声音信号的声音信号输出单元;输入数字声音信号的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其对自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以便用于软骨传导振动;da转换电路,其将由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处理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模拟放大器单元,其将da转换电路的输出作为模拟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模拟驱动信号而被驱动。由此,基于数字声音输出而实现成本得到控制的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括:输出数字声音信号的声音信号输出单元;输入数字声音信号的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其对自数字声音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声频处理,以便用于软骨传导振动;数字放大器单元,其将由数字声频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处理信号作为数字驱动信号输出至软骨传导振动源;用于数字驱动信号的低通滤波器;以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为通过经过低通滤波器后的驱动信号而被驱动。由此,通过数字电路而实现合适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该情况时,也可将低通滤波器与软骨传导振动源一体化而作为振动源模块提供。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包括在与外耳道入口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上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以及将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产生于外耳道内的效率良好的软骨轨道。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构成在构成为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情况时有用。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上述构造在构成为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屏的前侧的情况时有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包括:通过接触耳廓附着部的乳状突起侧的第1软骨传导单元及接触耳屏的前侧的第2软骨传导单元而夹着耳的耳的佩戴构造;以及向第1软骨传导单元及第2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通过软骨传导良好的第1软骨传导单元及第2软骨传导单元的接触而实现接听装置的向耳的稳定佩戴。根据具体的特征,佩戴构造具有在第1软骨传导单元与第2软骨传导单元的间传递振动的连接单元。由此,通过一个软骨传导振动源也可向第1软骨传导单元及第2软骨传导单元进行振动传递。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向第1软骨传导单元及第2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在与外耳道入口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上振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佩戴构造是构成为第1软骨传导单元与第2软骨传导单元的距离可变。由此,无论个人差异而可实现合适的与耳软骨的接触。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佩戴构造具有使第2软骨传导单元接近第1软骨传导单元的弹性。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如上所述的接听装置系为用于左右耳而具有一对立体声的接听装置,该一对接听装置的佩戴构造分别具有用于调整弹性的强度的调整单元以及用于实现一对接听装置的弹性的平衡的视频显示单元。由此,可实现顺应个人差异的立体声的接听装置的简单的平衡调整。

[第39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39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分别设定在移动电话的上部的两角的软骨传导单元及软骨传导振动源,软骨传导振动源是以其中央单元在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之间不接触任一个且接近任一个而配置,如此两端被软骨传导单元支承。由此,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有效地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且软骨传导源的中央单元占据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之间的空间的程度减少,容易向移动电话上部配置其它零件。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是以接近上述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的一方的方式自两端弯曲。由此,可合理地支承软骨传导单元的两端并使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接近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的一方。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方向是与移动电话的表面及背面交叉的方向。由此,可达成软骨传导单元的良好的软骨传导,且容易减少软骨传导源的中央单元占据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之间的空间的程度。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包含与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大致平行地两端被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支承的金属板、以及配置在金属板两侧的压电陶瓷。由此,可实现与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交叉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方向。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金属板的两端部未设置压电陶瓷,两端部弯曲。由此,可合理地支承金属板的两端并使设有压电陶瓷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接近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的一方。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金属板上设有驱动压电陶瓷的电路。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金属板上的弯曲的内侧设有驱动上述压电陶瓷的电路。由此,可容易地实现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的安装。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电路包含升压电路、放大器、一对电源端子、及一对驱动信号输入端子。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系接近上述移动电话的表面而配置,在移动电话的表面设有使自软骨传导振动源产生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的空气传导音通过单元。由此,即便将移动电话的上部的中央触及耳,也可听到以空气传导音为中心的声音而进行移动电话的通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金属板、及保留上述金属板的两端而配置在金属板的两侧的压电陶瓷;且上述金属板的两端弯曲。若将这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安装在移动电话,则可合理地支承金属板的两端并使设有压电陶瓷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的中央单元接近移动电话的表面与背面的一方。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金属板上的弯曲的内侧设有驱动压电陶瓷的电路。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电路包含升压电路、放大器、一对电源端子、及一对驱动信号输入端子。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含软骨传导振动源、驱动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路、一对电源端子、及一对驱动信号输入端子;且它们一体地模块化而成。由此,不用附加其它电路便可实现良好的软骨传导。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电路包含声频处理电路、升压电路、及放大器。由此,不用附加其它电路便可实现考虑了软骨传导的特性的软骨传导振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含金属板、及保留金属板的两端而配置在金属板的两侧的压电陶瓷,且具有金属板的两端余量长度。由此,可将共同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安装于各种移动电话。根据具体的特征,余量长度用于供金属板的两端弯曲。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余量长度用于将上述金属板的两端切割。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其包含金属板、及保留金属板的两端而配置在金属板的两侧的具有与其它软骨传导振动源共同构造的压电陶瓷,且金属板的两端与其它软骨传导振动源不同。根据这种结构,压电陶瓷部分可共同地进行量产,且可容易地定制金属板的两端部分以便安装于各种移动电话。根据具体的特征,金属板的两端与其它软骨传导振动源不同而弯曲。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金属板的两端为不同的长度的其它软骨传导振动源。

[第40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0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分别设定在移动电话的上部的角;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向压电双晶片元件输出声音信号的模拟输出放大器;及逆流防止手段,其设于模拟输出放大器与压电双晶片元件之间,且防止因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所致的电动势逆流至上述模拟输出放大器。由此,适于触及耳屏等耳软骨,另一方面,将落下时容易直接受到冲击的部位的移动电话的角设为软骨传导单元,在使用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其振动源的情况时,可防止因落下冲击等而从压电双晶片元件产生的冲击脉冲破坏模拟输出放大器。

根据具体的特征,逆流防止手段具有使声音信号的频带通过且将因对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所致的频带截止的滤波器。作为这种滤波器,优选为rc滤波器或lc滤波器等。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滤波器为将声音信号的频带以上的频带截止的低通滤波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低通滤波器将8khz以上的频带截止。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低通滤波器将4khz以上的频带截止。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探测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的敲击探测单元,逆流防止手段使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通过。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逆流防止手段具有使声音信号的频带及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通过,且将因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碰撞冲击所致的频带截止的滤波器。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滤波器为将声音信号的频带及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的频带以上的频带截止的低通滤波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探测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的敲击探测单元,敲击探测单元不经由逆流防止手段而探测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敲击探测单元具有对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与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碰撞冲击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分别设定在移动电话的上部的角;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模拟输出放大器,其向压电双晶片元件输出声音信号;敲击探测单元,其探测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以及滤波器,其设于模拟输出放大器及敲击探测单元与压电双晶片元件之间,使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通过,且将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碰撞冲击所致的频带截止。由此,可防止将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兼用于手指敲击探测时的误探测。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分别设定在移动电话的上部的角;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模拟输出放大器,其向压电双晶片元件输出声音信号;以及敲击探测单元,其识别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碰撞冲击,从而探测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由此,可防止将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兼用于手指敲击探测时的误探测。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压电双晶片元件、及探测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的敲击探测单元,且敲击探测单元包含对利用手指敲击所致的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冲击及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碰撞冲击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由此,可防止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用于手指敲击探测时的误探测。

[第41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1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其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均衡器,其以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而形成的外耳道内音压在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方式对声音信号进行均衡。由此,可实现利用广义的软骨传导的良好的声音的接听。

根据具体的特征,规定频域的高频侧端为3.4khz以上。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规定频域的高频侧端为7khz以上。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规定频域的低频侧端为300hz以下。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利用均衡器进行的均衡使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音于规定频域内的高频部分过剩。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利用均衡器进行的均衡使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音高于大致3khz的高频部分过剩。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其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均衡器,其以使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音于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方式对声音信号进行均衡。由此,可提供能进行软骨传导且可产生所需的空气传导音的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利用均衡器进行的均衡使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而形成的外耳道内音压于上述规定频域内的高频部分下降。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利用均衡器进行的均衡使利用软骨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形成的外耳道内音压在高于大致3khz的高频部分下降。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其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均衡器,其以使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而形成的外耳道入口闭塞时的外耳道内音压在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方式对声音信号进行均衡。由此,可实现外耳道效应产生时的良好的声音的接听。

根据具体的特征,利用均衡器进行的均衡使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及直接空气传导而形成的外耳道内音压于上述规定频域内的高频部分下降。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其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均衡器,其可切换:相对于声音信号使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及空气传导所形成的外耳道内音压在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均衡,及使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直接空气传导音于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均衡。由此,提供一种可实现利用广义的软骨传导的良好的声音的接听,且可产生所需的空气传导音的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其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均衡器,其可切换:相对于声音信号使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音及直接空气传导音所形成的外耳道内音压在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均衡,及使因自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空气传导音所形成的外耳道入口闭塞时的外耳道内音压在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均衡。由此,在外耳道开放时及闭塞时可实现良好的声音的接听。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其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以及控制单元,其使软骨传导单元产生外耳道内音压于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软骨空气传导音及直接空气传导音,且使软骨传导单元产生在规定频域中大致平稳的耳外部的直接空气传导音。由此,提供一种可通过单一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而实现利用广义的软骨传导的良好的声音的接听且可产生所需的空气传导音的移动电话。

[第42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2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输出声音信号的音源单元;空气传导扬声器,其通过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振动;软骨传导单元;及支承构造,其支承空气传导扬声器且将其振动传递至上述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首先通过空气传导扬声器产生通常移动电话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且利用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振动将其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实现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软骨传导两者。

根据具体的特征,支承构造将空气传导扬声器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振动的反作用传递至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将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振动能量有效地利用于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空气传导扬声器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通过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的相对移动而自第1部分产生空气传导音,且通过利用支承构造支承第2部分而将第2部分的振动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将空气传导扬声器用于产生空气传导音的振动的反作用传递至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第1部分与第2部分是以产生空气传导音及产生作为其反作用的软骨传导的方式进行重量分配。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空气传导扬声器为电磁型扬声器,且第1部分为振动板,第2部分为可将振动地保持振动板的保持部分。由此,可使用电磁型空气传导扬声器来构成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空气传导扬声器为压电双晶片型扬声器,且第1部分为压电双晶片的自由振动单元分,第2部分为压电双晶片的支承部分。由此,可使用压电双晶片型空气传导扬声器来构成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支承构造是以空气传导扬声器不接触移动电话的其它构成的方式而被支承空气传导扬声器。由此,可防止多余部分的振动能量的发散,且可更有效地实现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利用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振动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被配置在移动电话上部角。由此,可构成利用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振动并产生软骨传导的特性的实用性移动电话。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空气传导扬声器被配置在移动电话上部中央。由此,可与先前同样地利用空气传导音进行移动电话的通话。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空气传导扬声器附近设有空气传导音通过用的孔。由此,可有效地产生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且可实现利用空气传导扬声器的振动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具有上部框,且上部框的两端为软骨传导单元,且上部框的中央单元为空气传导扬声器支承构造。由此,可利用移动电话的上部框的构造,而有效地实现所需的电平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及软骨传导。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上部框的中央单元设有作为空气传导扬声器支承构造的空气传导扬声器的底座部。

[第43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3技术的特征具有一种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包括: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音源单元;及频率特性变更单元,其根据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使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发生变化。由此,可使用与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相对应的接听。

根据具体的特征,频率特性变更单元在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变小时相对增加软骨传导成分的相对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由此,可减少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变小时的噪声,且可应对来自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变小时的低音域的听觉灵敏度的下降。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频率特性变更单元根据声音信号的时间上的大小变化而使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发生变化。由此,例如可实现与乐曲进行中的声音信号的大小变化相对应的接听。此外,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频率特性变更单元根据声音信号的平均大小而使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发生变化。由此,可实现与平均音量相对应的接听。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具有信号发送单元,将频率特性变更单元的输出自信号发送单元发送至外部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出装置是移动电话,且外部的软骨传导单元构成为用于移动电话的接听装置。此外,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声音信号输出装置构成为携带式音乐播放器,且外部的软骨传导单元构成为用于携带式音乐播放器的接听装置。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包括: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声音通话音源单元;用于软骨传导单元的乐曲音源单元;以及频率特性变更单元,其根据来自声音通话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及来自乐曲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使软骨传导单元产生的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发生变化。由此,可获得分别适于声音通话音源单元与乐曲音源单元的软骨传导成分与直接空气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根据具体的特征,频率特性变更单元相比于来自声音通话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而在来自乐曲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中相对增加直接空气传导成分对于软骨传导成分的混合比率。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构成为移动电话,且包括来电音的音源单元、乐曲的音源单元、及信号发送单元,该信号发送单元将来自乐曲的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发送至外部的立体声接听装置,且将来自来电音的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交替发送至外部的立体声接听装置的左右。由此,可利用立体声接听装置而实现注意唤起效果高的来电音控制。根据具体的特征,立体声接听装置并非闭塞耳孔而是分别佩戴于两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其构成为移动电话,且包括通话音的音源单元、乐曲的音源单元、及信号发送单元,该信号发送单元将来自乐曲的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发送至外部的立体声接听装置,且对于来自通话音的音源单元的声音信号,将来自不同对方的声音信号分开发送至上述外部的立体声接听装置的左右。由此,可利用立体声接听装置进行不混乱的通话。根据具体的特征,立体声接听装置并非闭塞耳孔而是分别佩戴于两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接听装置,其为不闭塞耳孔而分别佩戴在两耳,且其包括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环境音的探测单元、对探测单元探测的环境音进行波形反转并使其与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声音信号重叠的环境音消除单元、以及在规定条件下停止环境音消除单元的功能的控制单元。由此,无论是否为佩戴于两耳的立体声接听装置,必要时可从未闭塞的耳孔接听环境音,且可实现不受无用环境音妨碍的立体声接听。根据具体的特征,立体声接听装置具有通过环境音经波形反转后重叠的音源信号输出单元的声音信号而驱动的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规定条件系探测单元探测的上述环境音的急剧增加。由此,可防止未注意到例如车辆的喇叭等的危险。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规定条件是探测单元探测的规定电平以上的人声。由此,可防止未注意到周围人的谈话而失礼。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立体声接听装置具有接收来自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的接收单元,接收单元接收来电音或通话音时,即便上述探测单元探测到规定电平以上的人声,控制单元也不停止环境音消除单元的功能。由此,可使未注意到来电、或通话中专注于通话分别优先。

[第44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4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根据左手保持还是右手保持而左右地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由此,无论是左手保持移动电话时还是右手保持移动电话时,均可使话筒的指向性朝向用户的嘴的方向,从而可不受周围噪音的影响而拾取用户的声音。

根据具体的特征,具有分别设在移动电话上部两角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哪个软骨传导单元触及耳而左右地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在利用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中,并非移动电话上边中央单元而是移动电话上部角触及耳,故与通常的移动电话相比使用时的斜度更大,话筒距嘴更远,故根据哪个软骨传导单元触及耳而左右地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的构成有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具有探测移动电话的斜度的斜度探测单元,根据斜度探测单元的斜度探测而左右地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此外,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具有空气传导扬声器,使用空气传导扬声器时,将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的朝向自动切换为中央。根据更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为水平状态时将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自动切换为广角。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及分别设在移动电话上部两角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哪个软骨传导单元触及耳而左右地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由此,无论哪个软骨传导单元触及耳时均可使话筒的指向性朝向用户的嘴的方向,从而可不受周围噪音的影响而拾取用户的声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及探测移动电话的斜度的斜度探测单元,且根据斜度探测单元的探测而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的朝向。由此,可获得朝向与移动电话的斜度相应的话筒的指向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及探测移动电话的斜度的斜度探测单元,且根据斜度探测单元的斜度探测而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的锐度。由此,可获得锐度与移动电话的斜度相应的话筒的指向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及探测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的邻近传感器,且根据邻近传感器的探测,依据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而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的朝向。由此,可获得朝向与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相应的话筒的指向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及探测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的邻近传感器,且根据邻近传感器的探测,依据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而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的锐度。由此,可获得锐度与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相应的话筒的指向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分别设在移动电话上部两角的软骨传导单元及空气传导扬声器,且根据使用软骨传导单元还是使用空气传导扬声器来自动切换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由此,根据使用软骨传导单元还是使用空气传导扬声器,可获得与移动电话是否触及耳相应的话筒的指向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指向性可变话筒,且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为广角时基于指向性可变话筒的输出而进行立体声音输入处理。由此,将指向性可变话筒的指向性设为广角时,可将指向性可变话筒的输出利用于立体声音输入。

[第45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5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括:包含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的上边部;及长形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其以至少一端由上边部内侧中央的支承部支承,且与移动电话的其它部分实质上不接触的方式振动;且将支承部的振动自上边部传递至两角。由此,可一面使压电双晶片元件有效振动,一面将其振动均等地传递至两角的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具体的特征,压电双晶片元件系于与上边部交叉的方向上由支承部支承一端。由此,即便采用长形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也可实现不占据与上边部平行的方向的空间的配置。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压电双晶片元件是与上边部垂直地由上述支承部支承一端。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压电双晶片元件由支承部支承与上边部平行的至少一端。该构成在压电双晶片元件不占据上边部的下方的空间的情况时有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压电双晶片元件是构成为由上述支承部支承一端,且另一端自由振动。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压电双晶片元件是构成为由设于上边部内侧中央的一对支承部支承两端,且中央单元分自由振动。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正面板,压电双晶片元件在与正面板垂直的方向振动。由此,可于两角传递与正面板垂直的方向的振动,从而可实现对耳软骨的良好的软骨传导。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背面板,压电双晶片元件被配置在背面板附近。由此,压电双晶片元件可实现不占据移动电话上部的正面板近边的空间的配置。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构成为具有夹置在上边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弹性体,使得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能量不向移动电话的其它部分扩散。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上边部设有耳机插孔。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设有对向耳机插孔的输出及向压电双晶片元件的输出进行不同的均衡的控制单元。由此,可对向耳机插孔的输出及用于软骨传导的输出分别进行适当的均衡。根据更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相对于耳机插孔进行遍及直至20khz的整个广域的空气传导音均衡,且对压电双晶片元件进行直至7khz的软骨传导均衡。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通过耳机插孔进行通话时,控制单元对耳机插孔进行直至7khz的均衡。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具有判定外耳道闭塞状态的判定手段,判定手段判定为外耳道闭塞状态时对输出声音重叠将自声消除的信号。由此,可减轻外耳道闭塞时的自声的不适感。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通过耳机插孔进行通话时,判定手段视为外耳道闭塞状态而对耳机插孔的输出声音重叠将自声消除的信号。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包括:包含作为软骨传导单元的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的上边部;背面板;及配置在上边部内侧中央的背面板附近的软骨传导振动源;将支承部的振动自上边部传递至两角。由此,软骨传导振动源可实现不占据移动电话上部的正面板近边的空间的配置。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包含软骨传导单元、耳机插孔、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对向耳机插孔的声音信号的输出及向软骨传导单元的声音信号的输出进行不同的均衡。由此,可对通向耳机插孔的输出及用于软骨传导的输出分别进行适当的均衡。

根据具体的特征,控制单元对耳机插孔的声音信号的输出进行最多20khz的遍及广域的空气传导音均衡,且对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的声音信号的输出进行最多7khz的软骨传导均衡。由此,使用耳机插孔时,可考虑音乐资源的播放而进行广域均衡,且对于向软骨传导单元的声音信号的输出,以软骨传导的优点即保护隐私及减轻周围困扰为优先,即便有所谓的刺耳音等微小的漏音,也可防止向周围产生不愉快的空气传导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具有耳机插孔,通过耳机插孔进行通话时,可对耳机插孔的输出声音中重叠将自声消除的信号。由此,在外耳道闭塞状态下可减轻使用耳机等进行通话时的自声的不适感。

[第46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6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设有贯通口且包含弹性体;及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由此,可实现对应于耳的形状等的个人差异,且外耳道开放状态下可利用良好的软骨传导进行音乐欣赏等的立体声耳机。

根据具体的特征,在贯通口的外侧周围具有轮状缘。由此,可通过手指的指肚按压耳机而容易地将贯通口闭塞,从而可实现外耳道闭塞状态。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在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分支单元作为耳机装拆时的把手发挥作用,且装拆时不会对压电双晶片施加力。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鞘部构成为可相对于软骨传导单元滑动,而将贯通口开闭。而且,压电双晶片即便滑动也稳定地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括包含可变形的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及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由此,通过软骨传导单元的变形而可容易地自外耳道闭塞状态切换成外耳道开放状态。

根据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在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变形时不对压电双晶片施加力。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弹性体具有使弹性变形容易的空心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构成为包括设有贯通口的软骨传导单元、及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且通过分支单元的滑动而将上述贯通口开闭。由此,提供一种可切换外耳道闭塞状态与外耳道开放状态进行使用的立体声耳机。

根据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于上述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且通过鞘部的滑动而将上述贯通口开闭。由此,在贯通口开闭时压电双晶片自身不滑动而稳定地与软骨传导单元结合。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括:软骨传导单元,其具有可插入至外耳道入口且可收容于耳甲腔的形状;及振动源,其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容易地进行外耳道闭塞状态与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切换。根据具体的特征,振动源系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分支单元。由此,通过将分支单元设为把手而可容易地进行外耳道闭塞状态与外耳道开放状态的切换。

根据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在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即便将分支单元作为把手也不会对压电双晶片施加力。

根据另一特征,提出一种软骨传导耳机的使用方法,其为根据将软骨传导单元插入至外耳道入口或收容于耳甲腔,而切换外耳道闭塞状态及外耳道开放状态。由此,利用耳的构造,无论在外耳道闭塞状态及外耳道开放状态的任一情况时均可使用立体声耳机。

[第47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7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软骨传导单元;以及分支单元,其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且耳孔的方向的厚度小于与其正交的方向的厚度。由此,即便为耳屏间切迹窄的人也可将分支单元自耳甲腔下部直至耳屏间切迹向下方垂下而进行佩戴,从而可无论个人差异而实现吻合耳朵的形状的佩戴。

根据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在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压电双晶片的振动方向为将外耳道入口横切的方向。压电双晶片系于厚度较薄的方向上振动,故上述振动方向的设定适于构成耳孔的方向的厚度小于与其正交的方向的厚度的分支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在耳孔的方向上穿过的贯通口、及在较贯通口的下端更上方保持压电双晶片的上端的支承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在贯通口周围具有厚壁部,厚壁部为支承部。由此,可以可靠地支承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厚壁部是设于耳屏侧。由此,可实现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可收容于耳甲腔的软骨传导单元、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以及支承在软骨传导单元的上方的可动耳栓部。由此,在软骨传导单元收纳于耳甲腔的状态下,可动耳栓部于插入至外耳道入口的位置与自外耳道入口拔出的位置之间可动,可容易地切换不妨碍接听外界的声音的软骨传导接听与外耳道闭塞状态下的软骨传导。再者,软骨传导单元优选收纳于耳甲腔的下部。

根据具体的特征,可动耳栓部在自外耳道入口拔出的位置上接触对耳轮的内壁。由此,在不妨碍接听外界的声音的软骨传导接听中,也可将软骨传导单元稳定地收容于耳甲腔。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动耳栓部是通过可动杆而支承在上述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可动耳栓部在自外耳道入口拔出的位置是位于外耳道入口附近。由此,在不妨碍接听外界的声音的软骨传导接听中,也可将可动耳栓部有效利用为空气传导产生用的辅助振动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动耳栓部是通过弹性体而支承于软骨传导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可动耳栓部是通过弹性材料而一体成形。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于耳孔的方向穿过的贯通口及在贯通口周围具有厚壁部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在较贯通口的下端更上方通过厚壁部而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由此,可实现可靠的分支单元的支承。根据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厚壁部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在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以压电双晶片的上端较贯通口的下端更靠上方的方式支承在厚壁部。由此,可以可靠地支承压电双晶片上端。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厚壁部设在耳屏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在耳孔的方向上穿过的贯通口及在贯通口周围的耳屏侧具有厚壁部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由厚壁部支承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由此,可通过贯通口实现不妨碍接听外界的声音且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接听,并且可以可靠地支承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软骨传导单元、及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且作为横切外耳道入口的方向的振动源的分支单元。由此,例如可向耳屏的内侧等的耳软骨传递与外耳道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振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软骨传导单元、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以及设于分支单元且将分支单元导引至耳屏间切迹的导引部。由此,在耳机佩戴时,可将分支单元稳定地定位于耳屏间切迹,且使分支单元密接地嵌入耳屏间切迹,从而使耳机难以自耳甲腔脱落。

[第48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8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软骨传导单元、以及设于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与耳软骨的接触单元的粘贴片。由此,可防止软骨传导单元自耳软骨的脱落,且可实现良好的软骨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粘贴片是设于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甲腔的部分。由此,可使用粘贴片而有效地将软骨传导单元粘贴于耳软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软骨传导单元在未设置粘贴片的位置上设有耳栓部。由此,通过耳栓部而可任意选择将外耳道入口闭塞的状态与外界的声音自耳栓部与外耳道入口的缝隙进入的状态,且无论该选择如何都可利用粘贴片维持软骨传导单元的粘贴。

根据其它不同具体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耳栓部,粘贴片是设于耳栓部。由此,可任意地选择将耳栓部粘贴于外耳道入口的状态与自外耳道入口取下耳栓部而粘贴于耳甲腔等的状态。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可佩戴于外耳道入口的软骨传导单元、以及可与外耳道入口接触地设在软骨传导单元的多个弹性突起部。由此,可防止软骨传导单元自耳软骨的脱落。

根据具体的特征,弹性突起部在向外耳道入口的第1佩戴状态下与外耳道入口接触,由此于软骨传导单元与外耳道入口之间产生缝隙,在向外耳道入口的第2佩戴状态下埋设于软骨传导单元而产生软骨传导单元的外耳道闭塞状态。由此,可任意地选择通过软骨传导单元将外耳道入口闭塞的状态、与外界的声音自软骨传导单元与外耳道入口的缝隙进入的状态,且无论为哪个选择均可防止软骨传导单元自外耳道入口脱落。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软骨传导单元、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振动源的分支单元、及一端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而作为追加振动源的追加分支单元。由此,可实现两个振动源的振动通过共同的软骨传导单元而物理混合的状态的软骨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是以分支单元收纳于耳屏间切迹且追加分支单元收纳于耳前切迹的方式配置。由此,分支单元与追加分支单元变成横跨耳屏的形式,软骨传导单元佩戴时的定位性及稳定感增加。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作为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在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追加分支单元具有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的追加鞘部,且作为追加振动源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在追加鞘部内部不接触其内壁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有效地进行两个振动源的支承与保护。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将对振动源及追加振动源进行不同均衡后的音频信号自不同通道而分别输入。由此,可使振动源与均衡分别分担,从而可以有效的频率特性实现音频信号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具有连接单元的软骨传导单元、由连接单元支承的压电双晶片元件、及鞘部,该鞘部通过自外侧覆盖连接单元而连接到软骨传导单元,且压电双晶片元件以不接触其内壁的方式被保护。该构成对于进行压电双晶片向软骨传导单元的连接及鞘部对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保护而言是有用的。

[第49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49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贴靠在耳廓根部的外侧后方的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提供一种无覆盖耳廓的部分、且可实现耳孔开放的接听样式的耳机。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避开耳廓根部的外侧上方而贴靠在耳廓。由此,即便在耳软骨的外侧配置软骨传导单元也可有效地传递软骨传导,且在戴眼镜时可防止眼镜的镜架与软骨传导单元干扰,从而具有无论有无眼镜佩戴均可使用的优点。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贴靠在与侧头骨乳状突起对置的耳廓根部。由此,可实现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及稳定的佩戴。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为吻合嵌入至形成于侧头骨乳状突起与耳廓根部之间的缝隙的形状。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吻合于耳廓根部周围的形状。根据又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为吻合于耳廓根部近边的耳廓外侧的形状。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是以吻合耳廓根部周围的方式弯曲。由此,即便耳机为长形也可适当地佩戴至耳廓外侧。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具有以贴靠在耳廓根部的外侧后方的方式设置的粘贴片。根据又一其它特征,构成具备一对耳机的立体声耳机。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一对耳机具有分别吻合于左耳及右耳廓里侧的左右对称的形状。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含软骨传导单元、及以贴靠在耳廓的外侧的方式设于软骨传导单元的粘贴片。由此,可实现耳廓外侧的效率良好的软骨传导及稳定的佩戴。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避开耳廓根部的外侧上方而贴靠在耳廓。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构成具备一对耳机的立体声耳机。由此,提供两耳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声耳机。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一对耳机具有分别吻合于左耳及右耳廓里侧的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可实现左右不混淆的较好的佩戴。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一对耳机的粘贴片具有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更换粘贴片时可防止左右混淆。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贴靠在耳廓的外侧的软骨传导单元的一对耳机,且上述一对耳机具有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提供左耳及右耳开放且可左右不混淆地佩戴的立体声耳机。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分别避开左耳及右耳廓根部的外侧上方而贴靠在耳廓。

[第50技术的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0技术的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包括:产生空气传导音的扬声器;用于接触耳廓的耳套垫;及为使耳套垫作为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传递振动的软骨传导振动源。由此,可实现高音域至低音域的充实的声音接听。

根据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振动源可与扬声器独立地进行控制。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与扬声器是通过不同的经均衡后的音频信号而驱动。由此,可实现分别有效利用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特征的控制。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头戴接听器具有环境音话筒,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并从上述扬声器输出,且不从软骨传导振动源输出。由此,可实现分别有效利用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特征的环境音噪声消除。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头戴接听器具有环境音话筒,不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扬声器输出,且不从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输出。由此,可实现分别有效利用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特征的环境音导入。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选择是否不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扬声器输出。

根据另一具体的特征,在头戴接听器中设置将扬声器的振动作为软骨传导振动源而传递至耳套垫的传递手段。由此,可基于有效利用头戴接听器的结构的共同的振动源,而利用空气传导与软骨传导实现充实的声音接听。根据更具体的特征,通过耳套垫支承扬声器而形成传递手段。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头戴接听器具有压电双晶片元件,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中央单元作为扬声器利用,且由上述耳套垫分别支承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两端。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通过压电双晶片元件,将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一端作为上述扬声器利用,且由上述耳套垫支承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另一端。根据这些特征,可有效利用头戴接听器的结构及压电双晶片的结构,利用空气传导与软骨传导实现充实的声音接听。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包括产生空气传导音的扬声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环境音话筒,且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扬声器输出,且不从上述软骨传导单元输出。由此,可实现分别有效利用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特征的环境音噪声消除。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及环境音话筒,不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声音输出单元输出,且可选择是否不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声音输出单元输出。由此,头戴接听器使用中也可任意地实现接听环境音的状况。根据具体的特征,头戴接听器更包括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不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自声音输出单元输出时,不从软骨传导单元输出。由此,可实现分别有效利用软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特征的环境音导入。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及环境音话筒,可选择是对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声音输出单元输出,还是不进行相位反转而从上述声音输出单元输出。由此,可更有效地有效利用环境音话筒。根据具体的特征,头戴接听器包括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将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自声音输出单元输出时,不自软骨传导单元输出。由此,可实现符合软骨传导与环境音的性质的控制。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立体声头戴接听器,其包括产生空气传导音的扬声器、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及环境音话筒,将自环境音话筒拾取的环境音自扬声器输出,且不自软骨传导单元输出。由此,可实现符合软骨传导与环境音的性质的控制。

[第51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1技术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用接触笔单元,其对移动电话的触控面板进行输入;通信单元,其与移动电话进行近程无线通信;声音输出单元,其输出上述通信单元接收的声音信号;及声音输入单元,其输入从上述通信单元发送的声音信号。由此,将对触控面板进行输入有用的输入用接触笔单元也有效利用为呼入呼出通话器,从而可提高作为饰品的价值。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可于兼做呼入呼出通话器的输入用接触笔单元设置来电通知单元,例如在将移动电话本体收容于包等的状态下也可通过插于胸前等的呼入呼出通话器的振动等而感测来电,从而可利用呼入呼出通话器直接进行通话。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声音输出单元是由软骨传导单元构成。由此,可实现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特性的呼入呼出通话器。而且,根据此特征,即便为细身的输入用接触笔单元也可通过软骨传导而可靠地接听声音。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软骨传导单元兼做来电通知单元。由此,可将软骨传导的振动功能也用于来电通知。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呼入呼出通话器设有通信簿的显示单元。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单元具有扁平形状,上述显示单元可显示通话目标的文字显示,且设于上述扁平形状的扁平面。由此,可提供能以更多信息量的易使用形态兼用输入用接触笔单元与呼入呼出通话单元的移动电话的饰品。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器具有通话目标存储单元,通过上述输入用接触笔单元的接触的选择,通过上述近程无线通信单元而自移动电话接收通话目标数据并将其存储于上述存储单元。由此,可提供例如将移动电话本体收容于包等的状态下通过呼入呼出通话器进行通话时更容易使用的呼入呼出通话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构成为当移动电话的触控面板为省电状态时上述声音输出单元及上述声音输入单元处于主动状态。由此,可使呼入呼出通话器的功能与移动电话本体的功能不混乱地调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当移动电话的触控面板为可输入的状态时可不使用上述声音输出单元及上述声音输入单元。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构成为当移动电话为视频电话状态时上述声音输出单元及上述声音输入单元成为主动状态。由此,可使呼入呼出通话器的功能与移动电话本体的功能不混乱地调和。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用接触笔单元,其对移动电话的触控面板进行输入;通信单元,其与移动电话进行近程无线通信;以及软骨传导单元,其输出上述通信单元接收的声音信号。由此,可构成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特性的接听器,即便为细身的输入用接触笔也可通过软骨传导而在噪音下等也可靠地接听声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用接触笔单元,其对移动电话的触控面板进行输入;通信单元,其与移动电话进行近程无线通信;及声音输出单元,其输出上述通信单元接收的声音信号;且将扁平形状且可进行通话目标的文字显示的显示单元设于上述扁平形状的扁平面。由此,可提供一种能以信息量更多且容易使用的形态兼用输入用接触笔单元及呼入通话单元的移动电话的饰品。

[第52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2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立体耳机,其具备一对耳机,该耳机包含:软骨传导单元,其被夹于耳屏的内侧与对耳轮之间的空间内;空气传导音产生用的振动板,其配置在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内的空腔部;及振动源,其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振动板传递振动。

根据上述结构,可提供在夹在耳屏的内侧与对耳轮之间的空间的结构中并用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的音质更良好的宽带的立体耳机。

根据具体的特征,在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内的空腔部设有支承上述振动板的软质材。由此,可提供不阻碍振动板的振动且不易发生故障的立体耳机。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单元设有将外界音导入耳孔的贯通口,且上述振动板是以不闭塞上述贯通口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内的空腔部。由此,可提供一面并用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一面可将外界音导入耳孔的立体耳机。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贯通口系于佩戴于耳的状态下较上述振动板更内侧的部分相比较上述振动板更外侧的部分而更大地开口。由此,可使空气传导音有效地朝向耳孔。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贯通口于佩戴于耳的状态下较上述振动板更内侧的开口部分,设有允许声音通过但防止异物侵入的保护部。由此,可避免因异物侵入导致内部构造发生故障。该方法在为使空气传导音有效地朝向耳孔而增大较振动板更内侧的开口部分时尤其有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在上述贯通口中佩戴于耳的状态下较上述振动板更外侧的开口部分也设有允许声音通过但防止异物侵入的保护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有连接到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的鞘部,上述振动源是在上述鞘部内部以至少中央单元不接触其内壁的方式配置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且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振动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振动板传递。由此,可提供将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振动源而有效地产生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音的立体耳机。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是由弹性体构成且上述鞘部是由连接到上述弹性体的硬质材料而构成,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是以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不接触上述硬质材料的内壁的方式支承。由此,可提供于漏音较少的状态下有效地产生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音的立体耳机。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单元是以不直接接触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的方式被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支承。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是由弹性体构成且上述鞘部是由连接到上述弹性体的硬质材料而构成,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构成为其一端被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支承且另一端被上述鞘部支承,其中央单元不接触上述硬质材料的内壁。由此,可将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的振动的支点作为鞘部使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单元系被从上述鞘部朝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内的空腔部延长的延长部支承。由此,可将鞘部的振动有效利用于空气传导音产生。

根据另一更具体的特征,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一端被上述鞘部支承,且在上述压电双晶片元件的另一端支承上述振动板。由此,由于产生软骨传导的同时有效地产生空气传导音。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单元是由硬质材料构成。

[第53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3技术特征提供一种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实现有效利用软骨传导的易使用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

此外,在上述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中,提出一种呼入呼出通话方法,通过使戴入手表的手在脸前交叉而使手表接触相反侧的耳以获得软骨传导。由此,可以自然的姿势进行呼入呼出通话。根据具体的方法,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显示单元,使上述显示单元接触耳。根据其它具体的方法,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卷绕于手腕的表带部,使上述表带部接触耳。

作为其它方法,在上述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中,提出通过使手表的手掌侧接触与戴入手表的手相同侧的耳而获得软骨传导的呼入呼出通话方法。

作为其它方法,在上述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中,提出通过使戴入手表的手接触耳而获得软骨传导的呼入呼出通话方法。

进而,提出与如上所述的呼入呼出通话方法的信息一并提供的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由此,用户可准确地理解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呼入呼出通话方法。具体而言,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显示呼入呼出通话方法的信息的机构。根据其它具体例,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是与具有呼入呼出通话方法的信息的操作说明媒体一并提供。根据进而其它具体例,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是与具有呼入呼出通话方法的信息的广告媒体一并提供。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单元及显示利用软骨传导单元的呼入呼出通话方法的信息的显示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单元及具有自手腕朝肘侧的指向性的话筒。由此,可实现提出的呼入呼出通话姿势下的有效的呼入呼出通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具有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及为与移动电话协同而交换彼此的电源状态的信息的机构。由此,可确保移动电话与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协同,且可避免一方的功能欠缺的状态。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及确认机构,该确认机构确认为与移动电话协同而利用上述近程通信单元与移动电话进行通信的可能性。由此,可确保移动电话与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协同,且可避免一方的功能欠缺的状态。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具有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及为与移动电话协同而向移动电话发送确认移动电话所在地的信号的机构。由此,可确保移动电话与手表型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协同,且可避免一方的功能欠缺的状态。

[第54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4技术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单元、及名片显示单元。由此,可实现利用始终带在身边的名片的软骨传导的呼入呼出通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显示单元根据上述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的姿势而使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反转。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与移动电话的近程通信单元。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颈带,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在上述呼入呼出通话装置通过上述颈带而被悬吊时被配置在上述名片显示单元的下方。根据更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来电振动源,上述颈带将上述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悬吊于颈部地连接到上述呼入呼出通话装置,且将上述来电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颈部。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来电振动源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且上述名片显示单元进行上述移动电话是否设定成来电非鸣动状态的显示。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名片显示单元显示上述移动电话的充电状况。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非接触型ic卡功能。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的来电振动源、及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进行上述移动电话是否设定成来电非鸣动状态的显示。由此,可对相对的其他人显示来电非鸣动状态的设定。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显示单元进行向其他人显示信息的名片显示。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具有颈带。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的来电振动源、及显示上述移动电话的充电状况的显示单元。由此,可对相对的其他人显示移动电话的充电状态。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的来电振动源、及非接触型ic卡功能。由此,可实现兼具非接触型ic卡功能及来电振动功能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的软骨传导单元、及非接触型ic卡功能。由此,可实现利用非接触型ic卡功能的软骨传导的呼入呼出通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的来电振动源、及连接到上述来电振动源的颈带部,且将上述来电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颈部。由此,可以可靠地感测来电。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名片,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的来电振动源、及连接到上述来电振动源的颈带部,且将上述来电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颈部。由此,可利用由颈带悬吊的名片而可靠地感测来电。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名片,其特征在于具有名片显示单元,且根据姿势而使上述名片显示单元的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反转。由此,可利用向其他人显示的名片而有准备地显示自身信息。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非接触型ic卡,其特征在于具有非接触型ic卡功能单元、根据来自移动电话的来电信号而动作的来电振动源、及连接到上述来电振动源的颈带部,且将上述来电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颈部。由此,可利用非接触型ic卡而可靠地感测来电。

[第55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5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其分别配置在上部两角,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且通过与耳软骨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连接单元,其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且将上述一对上述软骨传导单元连接;壳体上边部,其支承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连接单元且使其等的声阻不同;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不接触上述壳体上边部地被上述连接单元支承。由此,通过一对软骨传导单元的任一个接触耳软骨而可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且通过声阻之差而抑制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壳体。此外,上述特征对于在零件混合存在的壳体上边部的内部不占空间地配置用于软骨传导的结构而言是有用的。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连接单元系接着于上述壳体上边部。由此,连接单元的支承变得确实,且与表面垂直的方向的振动被抑制于壳体上边部。因此,即便在壳体上边部的外侧支承连接单元而使其露出于外部的情况时,也可抑制来自其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连接单元被支承在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外侧。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壳体上边部具有开口部,且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中上述开口部相比上述壳体上边部的表面被支承在内侧。由此,即便连接单元位于壳体上边部的外侧,也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不接触壳体上边部地相比壳体上边部的表面被支承在内侧。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系嵌入上述连接单元内。由此,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不接触壳体上边部地被连接单元支承。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壳体上边部具有开口部,且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于上述开口部附近被支承在上述连接单元的内侧。通过以此方式在壳体上边部设置开口部,即便将软骨传导振动源支承在上述连接单元的内侧,也可将软骨传导振动源不接触壳体上边部地予以支承。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系整体接着于上述连接单元。该构成对于在零件混合存在的壳体上边部的内部不占空间地配置用于软骨传导的结构而言尤其有用。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为长条形,至少其一端被上述连接单元支承且至少其中央单元自由振动。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连接单元被支承在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内侧,通过分别设于上述两角部的开口部而分别连接到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在该结构中,由于上述连接单元位于壳体上边部的内侧,故不太有助于连接单元的振动对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分别覆盖至少上述上部角部的上表面、前表面、及侧面。在该结构中,软骨传导单元对耳软骨的接触面积增加,可实现更有效的软骨传导。进而,这种结构的软骨传导单元自移动电话落下等时保护角部的观点而言也为较好的构造之一。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连接单元覆盖至少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前表面。由此,连接单元中的振动的传递路径变宽,且即便如通常的移动电话那样将上边部中央触及耳软骨的情况时连接单元的振动也传递至耳软骨,故而可获得软骨传导,且连接单元也可作为软骨传导单元发挥作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单元,其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且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壳体上边部,其支承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且具有与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不同的声阻;软骨传导振动源,其配置在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内侧且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传递软骨传导振动;及声阻与耳软骨近似的连接单元,其被上述壳体上边部支承,在其内侧不接触上述壳体上边部地支承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且通过设于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开口而连接到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通过使软骨传导单元接触耳软骨而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且通过声阻之差而抑制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向壳体传递。此外,上述特征对于在零件混合存在的壳体上边部的内部不占空间地配置用于软骨传导的结构而言是有用的。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连接单元被支承在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外侧,且通过上述开口而使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内侧的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不接触上述壳体上边部地被支承。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连接单元被支承在上述壳体上边部的内侧且使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不接触上述壳体上边部地被支承,并通过上述开口而连接到上述软骨传导。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连接单元为弹性体。弹性体作为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的材质而较好,通过该结构,从移动电话落下时的冲击中保护角部。进而,软骨传导振动源仅被弹性体支承,故而该弹性体成为缓冲材,也可防止软骨传导振动源因移动电话落下等的冲击而被破坏。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此外,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为电磁型振子。

[第56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5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其等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且通过与耳软骨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振动传导体,其包含振动传递性较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更良好的硬质材料,且两端被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支承;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被上述振动传导体支承。由此,可实现能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且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包含弹性体的软骨传导单元,其等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通过与耳软骨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振动传导体,其包含振动传递性较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更良好的硬质材料,且两端被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支承;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被上述振动传导体支承。由此,可实现能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且获得良好的软骨传导、且能自外界的冲击保护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传导体构成为不接触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由此,可有效地防止空气传导音的产生。更具体而言,设置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或包含弹性体且连接上述一对上述软骨传导单元的连接单元,而上述振动传导体也被上述连接单元支承。进而具体而言,上述连接单元被支承在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的内侧。或者,设为使上述振动传导体自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悬空的构造。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传导体构成为不接触移动电话的壳体的正面及背面。由此,可抑制自壳体的正面及背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移动电话的壳体的正面及背面是由硬质材料构成。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传导体构成为不与设在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的耳机插孔接触。由此,可不自从移动电话内部向外壁露出的耳机插孔等产生空气传导音地配置振动传导体。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传导体构成为不与设在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的电源开关接触。由此,可不自从移动电话内部向外壁露出的电源开关等产生空气传导音地配置振动传导体。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中央单元。由此,可平衡性良好地使软骨传导振动源振动,并将其振动传递至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其等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且通过与耳软骨的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向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且使上述两角的自移动电话正面侧的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相较两角的移动电话上表面侧及侧面侧的面更被抑制。由此,可减少来自软骨传导单元的进入外耳道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单元,其通过与耳软骨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且在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中佩戴时面朝外耳道入口的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相较与耳软骨接触的软骨传导单元侧周面更被抑制。由此,可减少来自软骨传导单元的进入外耳道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具有用于使自外界向外耳道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的贯通孔,且来从上述贯通孔内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相较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侧周面更被抑制。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单元,其通过与耳软骨接触而获得软骨传导,且具有用于使自外界朝外耳道的空气传导音通过的贯通孔;及软骨传导振动源,其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且来从上述贯通孔内表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相较软骨传导单元侧周面而更被抑制。由此,可减少来自软骨传导单元的进入外耳道的直接空气传导音成分。

[第57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7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正面壁、背面壁、与部分侧面连续的上表面壁、及侧面壁,在上述上表面壁与上述正面壁、上述背面壁及上述侧面壁之间设有振动吸收材,且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设有软骨传导振动源,将上述上表面壁的与部分侧面连续的两角部设为软骨传导单元。由此,可通过精简机构而实现抑制空气传导音产生的软骨传导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结构,上述正面壁、上述背面壁、上述上表面壁及上述侧面壁是由硬质材料形成。根据其它具体的结构,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为压电双晶片元件。此外,根据其它具体的结构,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贴附在上述上表面的内侧。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正面壁;一对软骨传导单元,其等分别配置在移动电话的上部两角;振动传导体,其向上述一对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软骨传导振动源,其被上述振动传导体支承;振动吸收材,其支承上述振动传导体使其不接触上述正面壁;及切换单元,其切换是否将上述振动传导体的振动传递至上述正面壁。由此,可通过精简的结构而提供空气传导音的产生较少的软骨传导移动电话,且可根据需要产生通常的移动电话所要求的空气传导音。

根据具体的结构,上述软骨传导单元具有与耳软骨近似的声阻。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切换单元可从移动电话外部进行操作。

根据具体的结构,具有将上述一对上述软骨传导单元连接的由弹性体形成的连接单元,且上述振动传导体也被上述连接单元支承。此外,根据其它具体的结构,上述振动传导体系自移动电话的壳体上边部悬空。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单元,且基于声音信号的语言而决定驱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由此,可提供与语言对应的移动电话。根据具体的特征,可通过电动电路变更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可机械地变更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可通过手动操作及自动机构而进行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变更,且手动操作的变更较自动机构的变更更优先。由此,可提供防止出现违背用户的意图的动作的移动电话。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进行手动操作的变更起规定时间内自动机构的变更无效。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有显示单元,基于语言而切换显示单元的显示语言,且频率特性近似的语言时即便切换了显示语言,驱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也不变化。由此,可合理地进行显示语言的变更及频率特性的变更。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有显示单元,且基于显示单元的显示语言的切换而自动地改变驱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由此,同时可基于语言相关联的显示语言的变化而自动变更频率。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有位置探测单元,基于所探测的位置而自动地变更驱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声音信号的频率特性。由此,可基于移动电话存在的语言区域而自动地变更频率。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具有来电声音分析部,基于由来电声音分析部所估计的语言而自动变更频率。

[第58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8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可于至少第一大小与第二大小之间调节通过接触耳软骨而产生的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的大小,且产生音量伴随上述振动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空气传导音,上述第一振动的大小足够产生依照通常移动电话的标准的测量方法中必要的空气传导音,且上述第二振动的大小为仅产生不满足依照上述通常移动电话的标准的测量方法中必要的音量的空气传导音者,且以此振动的大小使移动电话接触耳软骨的状态下测量的外耳道内的声压,大于以上述第一振动的大小使移动电话非接触地接近外耳道入口的状态下测量的外耳道内的声压。由此,可提供满足通常移动电话的标准且实现有效的软骨传导的移动电话。

根据具体的特征,移动电话具有正面壁、背面壁、上表面壁、及侧面壁,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配置上述振动的振动源,且从上述上表面壁向上述正面壁传递振动,由此产生上述空气传导音。由此,可实现有效的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源为薄型形状且其振动方向为与上述薄型形状垂直的方向,且在与薄型形状平行的方向上贴附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由此,可确保移动电话上部的各种零件配置的空间。

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振动源被配置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左右方向中央,且在上述上表面壁内侧的左右方向中央配置有内侧相机。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在上述上表面壁内侧的左右方向中央配置有邻近传感器单元。此外,在上述配置中,优选为将上述振动源设为压电双晶片元件。

根据其它具体的特征,上述背面壁、上述上表面壁及上述侧面壁形成一体的箱型壳体,且通过在其上组合正面壁,而从上述上表面壁向上述正面壁传递振动。由此,可在实用的壳体构造中产生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正面壁、背面壁、上表面壁、及侧面壁,将薄型形状且其振动方向为与上述薄型形状垂直的方向的软骨传导的振动源在与薄型形状平行的方向上贴附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的左右方向中央,且在上述上表面壁内侧的左右方向中央配置有内侧相机。由此,在进行视频电话或自拍时,可从正面拍摄自己的脸。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正面壁、背面壁、上表面壁、及侧面壁,将薄型形状且其振动方向为与上述薄型形状垂直的方向的软骨传导的振动源在与薄型形状平行的方向上贴附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的左右方向中央,且在上述上表面壁内侧的左右方向中央配置有邻近传感器单元。由此,在将角部作为软骨传导单元使用的情况时,无论是将右侧角部触及右耳软骨的情况还是将左侧角部触及左耳软骨的情况均可以可靠地探测移动电话的抵接。再者,以上,上述振动源优选为压电双晶片元件。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正面壁、背面壁、上表面壁、及侧面壁,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配置有软骨传导的振动源,且具有使用方法的说明部,该使用方法是将上述上表面壁作为在脸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将移动电话与横长大致水平地触及外耳道入口的前方缘部时的软骨传导单元而使用。根据更具体的特征,上述说明部对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即,将上述上表面壁在脸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使移动电话向后方偏移时为闭塞外耳道入口而作为使耳屏弯折的按压部使用。由此,可实现有效利用上表面壁的移动电话的使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正面壁、背面壁、上表面壁、及侧面壁,且在上述上表面壁的内侧配置有软骨传导的振动源的移动电话中,将上述上表面壁设为在脸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将移动电话与横长大致水平地触及外耳道入口的前方缘部时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具体的特征,在上述使用方法中,将上述上表面壁在脸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使移动电话向后方偏移时为闭塞外耳道入口而作为使耳屏弯折的按压部使用。由此,可有效地有效利用上表面壁而使用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对如上所述的移动电话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媒体。说明媒体的例子为移动电话的显示单元、移动电话的扬声器、移动电话的操作说明书、移动电话的手册、移动电话的宣传机构的任一个或它们的组合。由此,可实现有效利用上表面壁的适当的移动电话的使用。

[第59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59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面,其设在壳体正面且具有触控面板功能;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以不接触上述显示面的方式设在壳体上边部的内侧中央;以及防振材,其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壳体的另一部分之间。由此,可抑制自面积较广的显示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显示面的上端到达上述壳体上边部。这种特征用于抑制自面积更广的显示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上述显示面设置振动抑制构造。由此,可进一步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更具体而言,上述振动抑制构造是以不接触上述显示面以外的方式设于上述显示面的重量部。或者,上述振动抑制构造将上述显示面与移动电话内部的重量构造连接。或者,上述振动抑制构造系夹入上述显示面与移动电话内部的其它构造之间的弹性体。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方向被设为与上述壳体上边部垂直。或者,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系其振动方向与上述显示面垂直地设于上边部中央。或者,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设为其振动方向与上述显示面及上述壳体上边部均倾斜。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设有对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施加限制的振动限制单元。由此,可抑制产生软骨传导时的过剩振动。

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限制单元是以移动电话上边部接触耳为条件而施加上述限制。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接触耳的移动电话上边部为移动电话的上部角部。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限制单元是以通过移动电话上边部接触耳的压力而外耳道闭塞为条件施加上述限制。

根据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其它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面,其设在壳体正面且具有触控面板功能;软骨传导振动源,其以不接触上述显示面的方式设在壳体上边部的内侧中央;及振动限制单元,其对上述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施加限制。由此,可抑制产生软骨传导的情况时的过剩振动。

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限制单元是以移动电话上边部接触耳为条件而施加上述限制。由此,可抑制例如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测试后不变更音量设定地将移动电话触及耳时的过剩振动。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接触耳的移动电话上边部为移动电话的上部角部。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限制单元是以通过移动电话上边部接触耳的压力而外耳道闭塞为条件施加上述限制。由此,可抑制例如空气传导音产生的测试后不变更音量设定地将移动电话用力触及耳时的过剩振动。

[第60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60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面,其设在壳体正面且具有触控面板功能;背面;上表面,其夹于上述显示面与上述背面之间;振动吸收材,其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以及振动源,其向上述上表面传递振动。由此,可抑制自显示面及背面的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显示面系其上端到达上述上表面附近。本构成适用于构成这样的显示面的上端到达上述上表面附近的结构的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移动电话具有被夹于上述显示面与上述背面之间的两侧面及下表面,上述振动吸收材系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两侧面及下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两侧面及下表面之间。由此,显示面与上述背面的周围通过振动吸收材而与上表面、两侧面及下表面隔离,从而可有效地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移动电话具有用于夹置上述振动吸收材而将上述上表面夹于上述显示面与上述背面之间的上述显示面与上述背面的结合构造。由此,可将振动吸收材有效地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吸收材与上述上表面及上述显示面及上述背面之间分别为嵌合构造。由此,可将振动吸收材有效地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背面具有开口部且具有用于将上述上表面夹入上述显示面之间的背面构造及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后盖部。由此,可将振动吸收材有效地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源被配置在上述上表面中央。此外,根据其它具体构成,上述振动源分别配置在上述移动电话的两角部。进而根据具体的特征,在将上述振动源分别配置在上述移动电话的两角部的情况时,上述振动源系分别夹置振动吸收材而配置在上述两角部。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吸收材为接触耳软骨而分别在上述两角部露出。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具有覆盖上述上表面的覆盖部,且上述覆盖部由振动吸收材构成,且与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的上述振动吸收材连续。由此,可实现自然的外观及振动吸收材的采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表面;显示面,其上端到达上述上表面附近且设在壳体正面,具有触控面板功能;背面;一对振动源;以及振动吸收性的支承部,其在移动电话的两角部分别露出,且在移动电话内部分别支承上述一对振动源。由此,可实现良好的软骨传导及空气传导音的抑制。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移动电话具有夹置在上述显示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及上述背面与上述上表面之间的振动吸收材。由此,可进而进行空气传导音的抑制。进而根据具体的特征,在上述移动电话的两角部分别露出的上述支承部是与上述振动吸收材连续。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移动电话于上述显示面及上述背面的至少一方支承移动电话的内部构造,通过上述内部构造的重量而抑制上述显示面及上述背面的上述至少一方的振动。由此,可抑制空气传导音。根据又一具体特征,多个移动电话的内部构造分别支承在上述显示面及上述背面中。

[第61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61技术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其为不超过嵌入耳甲腔的大小;振动源,其配置成使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整体振动;以及连接单元,其将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连接到用于上述振动源的驱动信号源,且声阻与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不同。由此,可实现有效的软骨传导且可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根据具体的特征,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设有贯通孔供外部的空气传导音进入外耳道。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连接单元为弹性体。根据另一具体特征,接听装置具有挂耳单元,上述驱动信号源是设于上述挂耳单元,且上述连接单元将上述挂耳单元与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连接。由此,可抑制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传导的振动向挂耳单元传递。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右耳用及左耳用分别具有一对上述挂耳单元及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上述驱动信号源设于上述一对挂耳单元的一方。由此,可提供抑制空气传导音的产生的立体的接听装置。

根据又一具体特征,接听装置具有分别设于上述一对挂耳单元且利用重量而抑制上述挂耳单元的振动的电池,分别设于上述一对挂耳单元的上述电池均向设于上述一对挂耳单元的一方的驱动信号源供电。由此,可有效地抑制两耳用的挂耳单元的振动。根据又一具体特征,分别设于上述一对挂耳单元的电池为串联连接。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连接单元为柔软缆线。由此,可抑制经由缆线的振动传递。根据更具体特征,上述柔软缆线为了防止振动的传递而具有产生松弛的长度。由此,可抑制缆线成为听筒电话状态而传递振动。

根据又一具体特征,接听装置于右耳用及左耳用分别具有一对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具有用于一个耳且具有上述驱动信号源的挂耳单元,上述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均与设为用于上述一个耳的挂耳单元连接,未设置挂耳单元的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与上述挂耳单元之间是通过上述柔软缆线而连接。由此,可抑制振动向挂耳单元传递。

根据其它又一具体特征,接听装置于右耳用与左耳用分别具有一对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上述一对软骨传导振动单元均通过上述柔软缆线而连接到上述驱动信号源。由此,可抑制振动向驱动信号源传递。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有频率特性同等的多个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振动源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由此,可通过小型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周围弯曲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具有沿着上述周围弯曲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振动源。由此,可通过小型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接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振动单元,且具有在上述软骨传导振动单元的中央延长的压电双晶片元件作为振动源。由此,可通过小型的软骨传导振动单元而获得有效的软骨传导。

[第62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62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移动电话,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在电磁型振动元件中夹置弹性体而支承彼此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且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由此,可通过电磁型振动元件而提供用于移动电话的有效的振动源。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弹性体成为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弹性体被配置在壳体的上部角部或角部附近。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将上述两个部分的一方支承在壳体构造中,且通过上述壳体构造支承上述弹性体,并通过上述弹性体支承上述两个部分的另一个。根据又一具体特征,通过上述弹性体而支承上述两个部分中的重量较重的。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将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一方或连接到它的部分作为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且在上述两个部分之间夹置上述弹性体。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将上述两个部分及上述弹性体配置在壳体内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在电磁型振动元件中夹置弹性体而支承彼此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且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由此,可通过电磁型振动元件而提供用于耳机的有效的振动源。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弹性体成为接触耳软骨的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耳机构成为从上述两个部分取出向弹性体传导的振动。根据又一具体特征,在上述弹性体内的空间上对置的面分别支承上述两个部分。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软骨传导单元内的空间上对置的面的一方夹置上述弹性体而支承上述两个部分的一方,且在另一面支承上述两个部分的另一个。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电磁型振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在电磁型振动元件中夹置弹性体而支承彼此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且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取出用于软骨传导的振动。由此,可提供用于软骨传导的有效的电磁型振动单元。

根据具体的特征,在电磁型振动单元中,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被支承在机壳内,且另一部分夹置上述弹性体而被支承。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弹性体成为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电磁型振动单元中,将上述另一部分或连接到它的部分作为软骨传导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电磁型振动单元中,上述机壳是由弹性体构成。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在电磁型振动单元中,具有成为移动电话的角部分的软骨传导单元,且从上述两个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向上述软骨传导单元传递振动。

[第63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63技术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区域通信单元,其在区域内进行无线通信;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其等输出由上述区域通信单元接收的声音;以及声音话筒,其拾取上述区域通信单元用于发送的声音;且上述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于分别佩戴在右耳及左耳时,以能够与非佩戴时同样地识别两耳听到外部音的方向的方式,不妨碍外部音进入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由此,能够消除例如于单耳佩戴声音输出单元且另一耳开放而使用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等中,两耳无法与非佩戴时同样地识别外部音方向的缺点等。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的特征在于,分别具有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软骨传导单元,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以不妨碍外部音进入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的方式分别接触右耳软骨及左耳软骨。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自脸部的前方分别进入右耳甲腔及左耳甲腔的形状。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佩戴时分别接触耳屏。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佩戴时分别接触耳屏。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佩戴时分别具有防止耳屏折曲而闭塞外耳道入口且与上述耳屏接触的凹部。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避开上述凹部而设有用于不妨碍外部音进入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的贯通孔。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不妨碍外部音进入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的贯通孔。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及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的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不妨碍外部音进入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的贯通孔。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的特征在于分别由弹性体构成。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分别具有软骨传导振动源。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其特征在于,具有臂部,其以不接触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方式支承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且声阻与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上述左耳软骨传导单元不同。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声音话筒的特征在于被上述臂部支承。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其特征在于,具有被上述臂部支承的右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及左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右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及左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拾取的声音分别输入至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软骨传导单元,分别在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之中消除外部噪音。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软骨传导单元,其具有佩戴时防止耳屏折曲而闭塞外耳道入口且与上述耳屏接触的凹部。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右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左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软骨传导单元,通过将上述右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及左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拾取的声音分别输入至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及左耳软骨传导单元,分别在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之中消除外部噪音,且上述右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及上述左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拾取的声音中两者间有差异的声音成分不输入至上述右耳软骨传导单元或左耳软骨传导单元,分别不在右外耳道及左外耳道之中进行消除。

[第64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第64技术特征,提供一种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立体音源单元;左右的振动源,其等将上述立体音源单元的立体音源不闭塞左右的外耳道分别传递至左耳及右耳;以及报告机构,其向外部报告左右的外耳道未被闭塞。由此,能够顺利地听到车辆的警笛等外界音,且也能够准确地判断外界音的方向。进而,可避免受到闭塞外耳道行驶等违反道路交通法的误解而带来的额外麻烦。

根据具体的特征,上述左右的振动源分别为软骨传导振动源。有效利用通过向耳软骨传递软骨传导振动源的振动而外耳道内产生空气传导音,该空气传导音到达鼓膜而听到声音的软骨传导机制,由此可将立体音源单元的立体音源不闭塞左右的外耳道分别传递至左耳及右耳。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具有头盔部及安装于上述头盔部的颚带单元,上述振动源是设于上述颚带单元,且上述报告机构系上述振动源不闭塞外耳道向耳软骨传递振动的外观构造。

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源是以不闭塞外耳道向耳屏传递振动的方式设于上述颚带单元。根据其它又一具体特征,上述振动源是以不闭塞外耳道向耳根的软骨的外侧传递振动的方式设于上述颚带单元。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具有头盔部,上述报告机构是为了向外部报告左右的外耳道未被闭塞而配置在上述头盔部的显示机构。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具有具通音性的防寒耳罩,上述报告机构是为了向外部报告左右的外耳道未被闭塞而配置在上述具通音性的防寒耳罩的显示机构。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自行车系统具有与上述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一并使用的自行车,上述报告机构为了向外部报告左右的外耳道未被闭塞而配置于自行车。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自行车具有夜间灯,上述报告机构通过特定形态而使上述夜间灯的亮度变化。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报告机构被配置在上述自行车的显示机构中。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自行车具有用于向上述夜间灯供给电力的车轮发电机。根据又一具体特征,上述自行车具有对上述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端子,上述车轮发电机通过连接到上述充电端子而从上述充电端子对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进行充电。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是移动电话。

根据其它又一具体特征,上述自行车具有向辅助马达供给能量的拆卸式的辅助充电电池及对上述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端子,且上述辅助充电电池是通过连接到上述充电端子而从上述充电端子对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进行充电。根据另一具体特征,上述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是移动电话。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自行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移动电话及自行车,该自行车具有夜间灯、用于向上述夜间灯供给电力的车轮发电机及充电端子,上述车轮发电机系从上述充电端子而对上述移动电话进行充电。由此,可实现对自行车行驶有用的自行车系统。

根据另一特征,提供一种自行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移动电话及自行车,该自行车具有向及辅助马达供给能量的拆卸式的辅助充电电池及充电端子,且上述辅助充电电池系统从上述充电端子对上述移动电话进行充电。由此,可实现对自行车行驶有用的自行车系统。

工业实用性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各种发明,可适用于例如移动电话、电话的接听器等声音输出装置、用在移动电话的呼入呼出通话器或接听器、用在移动电话的软骨传导振动源装置或软骨传导源振动装置、移动电话用软壳、耳机或软壳等移动电话辅助装置、如用在移动电话的耳机的接听装置等、或用在移动电话的耳机等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或移动电话或携带式音乐终端等声音信号输出装置及接收这些音信号输出装置的声音信号的耳机等接听装置或呼入呼出通话装置、立体耳机或耳机、手表型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名片及非接触型ic卡、移动电话、耳机及用于它们的成为软骨传导振动源的电磁型振动单元、用于区域通信等的呼入呼出通话装置、或自行车行驶用接听装置及自行车系统。

标号说明

58205表示面

58025、59025、60025软骨电动振动源

58065防振材

58025a、58048、58025b、59048、58025c、60048振动抑制构造

58048重量部

59048重量构造

60048弹性体

57040振动限制单元

58205、61201a显示面

61201b背面

61227、62227、63227、64227、65227上面

61065a、61025b、62065a、62025b、63065a、63025b、64065a、64025b振动吸收材

61025、63025a、63025b振动源

61201c、61201e、62201c、62201e、63201c、63201e、64201c、64201e、65201c、65201e两侧面

61201d、62201d下面

61406结合构造

61202背面构造

61202a开口部

61203后盖部

62065c、63065c覆盖部

63065d、63065e、64065d、64065e、64065d、64065e振动吸收支承部

61048a、61048b内部构造

66024、66026、67026、6802470024、71024软骨电动振动单元

66025a、66025b、66025c、66025d、67025c、67025d、68025a、68025b、66025e、66025f、66025g、66025h、66025i、6025j、66025k、66025l、66025m、66025n、66025o、70025、71025振动源

66073a、66073b、67081、68081连接单元

66024a、66026a、67026a、68024a、70024a、70024b、71024a、71024b、71024c、71024d、71024e、71024f贯通孔

66073a、66073b弹性体

67081、68081柔软缆线

66089a、66089b挂耳单元

66048a、66048d电池

66025a、66025b、66025c、66025d、67025c、67025d、68025a、68025b、66025e、66025f、66025g、66025h、66025i、6025j、66025k、66025l、66025m、66025n、66025o、70025、71025压电双晶片元件

72024h、75024h、76024h、77024h、78024h、79024h、80024h相对移动的第一部分

72024k、75024k、76024k、77024k、78024k、79024k、80024k相对移动的第二部分

72063b、72063b、74063b、75065、76065、77024、78024、79065、80065弹性体

81046区域通信单元

81024右耳用声音输出单元

81626左耳用声音输出单元

81023声音话筒

81024右耳软骨传导单元

81626左耳软骨传导单元

81024a、81626a贯通孔

81024c、81626c凹部

81038右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

81039左外部噪音探测用话筒

82084立体音源单元

82025a、82025a、82025a、82025a、振动源

82081b、82025a、82025b、82005、82010e、82007、82011报告机构

82025a、82025a、82025a、82025a、软骨传导振动源

82081a头盔部

82081b颚带单元

82005、82007、82011显示机构

82003车轮发电机

82008辅助充电电池

82081移动电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