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236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及打印装置等处理装置,并且,涉及具有介质装载台和端缘引导件的处理装置,其中,为了进行处理而被运送的原稿或纸张等介质在向装置主体进行运送之前装载于该介质装载台,该端缘引导件能够定位介质装载台上的介质的运送位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图像读取装置及打印装置等处理装置中配备有送纸托盘等介质装载台,成为图像读取或打印等处理的对象的原稿或纸张等介质在被运送之前以装载状态被放置于所述介质装载台。介质装载台在使用时从处理装置的主体向斜后方上侧伸出,在其载置面上设有能够在与介质的运送方向交叉(特别是垂直)的例如宽度方向上移动的一对端缘引导件。介质在被一对端缘引导件从两侧夹着的状态下被引导,并在宽度方向上调整相对于主体的运送口的运送位置。并且,当处理装置内的处理机构被驱动时,放置于介质装载台上的多个介质被一张一张运送至主体内,以对该被运送的介质进行图像读取处理或打印处理等规定的处理。

但是,在这种处理装置中,除了A4尺寸或标准尺寸的定型纸(单页纸)等短尺寸的介质外,还存在将长尺寸的介质用作为处理对象的情况。长尺寸的介质在装载于介质装载台上的状态下,会从介质装载台的伸出方向上端(与运送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垂下。该情况下,长尺寸的介质由于会在介质装载台的上端附近弯曲并垂下,因此,由于该弯曲部而容易从介质装载台的载置面悬起。当介质由于该悬起的原因从端缘引导件脱开而无法被引导时,会发生介质相对于运送方向被斜着运送的歪斜(skew)。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这样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具有连续状记录介质引导件,在利用运送构件将装载于供纸台(介质装载台)上的记录介质连续地向装置主体内部的记录部供给时,该连续状记录介质引导件对供纸台上的连续状记录介质的悬起进行按压。关于连续状记录介质引导件,公开有下述结构:被固定于进纸器的结构、被固定于装置主体的外装的结构、以及以从左右两侧的纸张引导件(端缘引导件)的上侧缘以规定宽度覆盖纸张装载面的方式呈板状突出而形成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18897号公报

但是,在装载介质时,存在连续状记录介质引导件成为障碍而难以放置介质这样的问题。例如在将连续状记录介质(长尺寸的介质)装载于供纸台的装载面上时,需要避开连续状记录介质引导件进行装载。例如在从能够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的一对端缘引导件呈板状突出而成的连续状记录介质引导件的情况下,需要将一对端缘引导件移动至间隔比记录介质的宽度稍宽的外侧的位置后再装载记录介质,然后,将端缘引导件移动至与记录介质的侧端碰触的位置。另外,不限于连续状记录介质那样的长尺寸的介质,短尺寸的介质也存在由于卷曲等原因而容易悬起的情况,与介质的长度无关地,在利用端缘引导件引导介质的状态下将介质放置于介质装载台上的结构的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大致都存在相同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宜地将介质装载于介质装载台上的处理装置。

以下,记述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

解决上述课题的处理装置具有:介质装载台,其具有装载介质的装载区域;端缘引导件,其位于所述装载区域的侧方;按压部件,其具有按压部,能够独立于所述端缘引导件而在所述装载区域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从所述装载区域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该按压部;以及处理机构,其进行包括所述装载区域上装载的介质的输送在内的处理。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介质装载台的装载区域的侧方的端缘引导件位于能够引导(能够定位)被装载于装载区域的介质的位置的状态下,当按压部件独立于端缘引导件移动,而按压部位于从装载区域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时,也能够不使按压部成为障碍地将介质装载于装载区域。并且,通过使按压部位于装载区域的上方的按压位置,被装载于装载区域的介质与按压部接触而被抑制了过度的悬起。当处理机构被驱动时,悬起被按压部抑制了的介质一边被端缘引导件引导一边被从装载区域向主体内输送(运送)。其结果是,被运送的介质不易发生歪斜,介质能够利用处理机构以不存在由于歪斜而导致旋转偏差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处理。这样,能够适宜地将介质装载于装载区域。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使所述端缘引导件为第1端缘引导件的情况下,所述按压部件是位于所述装载区域的侧方的第2端缘引导件,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具有所述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利用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的移动而在所述按压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有按压部的第2端缘引导件相对于第1端缘引导件移动而使得按压部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介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被第1端缘引导件和按压部位于按压位置时的第2端缘引导件引导,从而介质的输送位置被定位。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处理机构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的介质装载于所述装载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按压部位于比该最小尺寸的介质的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所述端缘引导件位于该最小尺寸的介质的侧方。

根据该结构,在将最小尺寸的介质沿输送方向装载于装载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按压部位于比该最小尺寸的介质的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端缘引导件位于该最小尺寸的介质的侧方。由此,即使保持着按压部配置在按压位置的状态,在装载最小尺寸的介质时,按压部也不会成为障碍。并且,利用端缘引导件可以调整最小尺寸的介质的装载区域的大小。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按压部被配置在按压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在调整所述装载区域的宽度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按压部被配置在按压位置的状态下,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在调整装载区域的宽度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构成得相对薄型化。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从与所述装载区域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按压位置时的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在利用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对所述装载区域的大小进行调整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从与装载区域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按压部位于按压位置时的第2端缘引导件和第1端缘引导件在利用两个端缘引导件对装载区域的大小进行调整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虽然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却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构成得相对薄型化。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中的一方具有开口,在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移动至将所述按压部配置在所述按压位置上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中的另一方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于所述开口中。

根据该结构,在第2端缘引导件移动至将按压部配置在按压位置上的位置的状态下,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中的另一方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中的一方所具有的开口中。由此,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构成得相对薄型化。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被设置成能够在倒向所述介质装载台的载置面侧的关闭位置和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立起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将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配置在相对于载置面立起的打开位置上,由此,能够将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用作为端缘引导件。在不使用时,将第1和第2端缘引导件放倒在关闭位置,从而能够紧凑地进行收纳。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处理装置还具有使所述第1端缘引导件和所述第2端缘引导件的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的机构。

根据该结构,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的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移动是联动的,因此,无需一个一个地操作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因此,介质的定位作业能够简单地完成。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借助从向所述介质装载台进行装载时的介质受到的力而从所述按压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按压部借助从向介质装载台进行装载时的介质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由此,在装载介质时,按压部不会成为障碍。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处理装置具有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在从所述退避位置朝向所述按压位置的方向上对所述按压部施力。

根据该结构,对于借助从向介质装载台进行装载时的介质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的按压部,当所装载的介质通过而不会再从介质受力时,借助施力部的作用力而从退避位置向按压位置移动。由此,装载于介质装载台上的介质的悬起被位于按压位置的按压部限制。因此,用户在装载介质时,无需进行使从按压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的按压部再从退避位置返回按压位置的操作。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的与所述介质装载台的载置面对置的面形成为限制介质从所述载置面悬起的限制面,与所述限制面相反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越接近所述装载区域的中央则越向接近所述载置面的方向倾斜的斜面。

根据该结构,与按压部的载置面对置的限制面的相反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越接近装载区域的中央则越向接近载置面的方向倾斜的斜面,因此,在沿着端缘引导件装载介质的过程中,介质与按压部的斜面接触,按压部借助斜面从介质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退避开。由此,在将介质装载于介质装载台上时,按压部不会成为障碍。

在上述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的所述限制面形成为与所述介质装载台的载置面平行的面,在沿着所述端缘引导件装载介质时所述按压部的与该介质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斜面。另外,平行并不限于严格地平行的情况,只要按压部的下表面是与装载台的载置面隔开间隔地沿该载置面延伸的面即可。

根据该结构,沿着端缘引导件装载介质时的介质与按压部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斜面,因此,在介质沿着斜面移动的过程中,按压部借助斜面从介质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退避开。由此,在将介质装载于介质装载台上时,按压部不会成为障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描画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端缘引导件和按压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端缘引导件和按压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端缘引导件位于打开位置、按压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对按压部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侧面图。

图7是对按压部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的引导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引导单元中第2端缘引导件向退避位置侧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引导单元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沿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1的沿13-13线剖视的一部分的图。

图14是图11的沿14-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具有第3实施方式中的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和第2端缘引导件的引导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2端缘引导件退避开的状态下的引导单元的后视图。

图1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引导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引导单元中的按压部件的转动施力结构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1:作为处理装置的一例的图像读取装置;12:主体;12A:运送口;12D:排出口;13:罩;13A:第1罩部件;13B:第2罩部件;15:原稿托盘;16:作为介质装载台的一例的原稿装载台;16A:载置面;17:引导机构;18:引导单元;20:端缘引导件;20A:轴部;23:操作杆;24:卡定突起;25A:角部;26A:角部;30:按压部件;30C:轴部;31:按压部;31A:限制面;40:联动机构;50:作为处理机构的一例的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1:输送机构;52:辊对;52A:运送用辊对;53:输送马达;54:光源;55:读取部;58:控制器;60:引导单元;61:第1端缘引导件;61A:开口;61B:轴部;62:第2端缘引导件;62A:卡合部;62C:构成机构的一例的限制部;63:按压部;63A:限制面;63B:斜面;64:操作杆;65:卡定突起;66:构成机构的一例且作为施力部的一例的扭簧;71:作为端缘引导件的一例的第1端缘引导件;71A:卡合部;72: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例的第2端缘引导件;72A:开口;72B:轴部;72C:轴部;72E:构成机构的一例的限制壁;73:按压部;73A:限制面;73B:斜面;75:卡定突起;76:构成机构的一例且作为施力部的一例的扭簧;81:端缘引导件;81A:轴部;82:按压部件;82A:轴部;83:按压部;83A:限制面;83B:斜面;84:卡定突起;85:操作杆;86:作为施力部的一例的扭簧;161:托盘部;D:作为介质的一例的原稿;D1:作为介质的一例的长尺寸的原稿;D2: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短尺寸的原稿;SA:装载区域;X: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Y:运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处理装置的一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1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装置主体12(以下,简单称作“主体12”。)和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主体12转动的罩13。在主体12上设有多个操作部14(操作按钮),在对图像读取装置11施加指示时操作该多个操作部14。操作部14中包含有电源操作部以及在开始原稿的图像读取时进行操作的读取指示用的操作部等。

此外,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1中设有原稿托盘15,能够将作为图像的读取对象的介质的一例的原稿D以装载状态放置于该原稿托盘15。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打开罩13时的内表面部(背面部)成为装载原稿的载置面,罩13兼作为原稿托盘15。主体12中,利用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下关闭着的罩13覆盖部分为深度与罩13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凹部12C,主体12的在长度方向上夹着凹部12C的两端部具有稍稍向外侧鼓出的规定形状。并且,主体12上的成为凹部12C的底面的上表面为配置有操作部14的操作面板面12P。

罩13具有:构成靠其基端的一部分的四边形板状的第1罩部件13A;和以能够经由转动机构13C(铰链机构)转动的方式与第1罩部件13A的末端部连结的稍稍细长的四边形板状的第2罩部件13B。在关闭了罩13后的图1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关闭状态下,第1罩部件13A覆盖主体12的上表面中的操作面板面12P,并且,第2罩部件13B被配置成覆盖主体12的前表面12B的状态。在图1所示的罩13的打开状态下,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第1罩部件13A相对于主体12向打开侧的转动被限制在图1所示的向斜后方上侧延伸的规定角度,并且,第1罩部件13A与第2罩部件13B之间的转动机构13C向与关闭罩13时的折曲侧相反一侧的折曲受到限制。因此,罩13在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下被配置为相对于主体12向斜后方上侧大致笔直地延伸的原稿托盘15。

原稿托盘15具有由第1罩部件13A和第2罩部件13B构成的作为介质装载台的一例的原稿装载台16。原稿装载台16具有:由罩13的外侧的板部件构成的罩部131;和在罩部131的上侧(内侧)隔开规定的间隙组装而成的托盘部161。原稿装载台16的上表面形成为可装载多张原稿D的载置面16A。在原稿装载台16的上侧设有引导机构17,该引导机构17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定位装载(放置)于载置面16A上的原稿D的向主体12的运送口12A内运送的运送位置。引导机构17具有一对引导单元18,该一对引导单元18能够相对于托盘部161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移动,一对引导单元18通过与在该一对引导单元18之间所放置的原稿D的宽度(尺寸)相应地对间隔进行调整来使用。另外,与原稿装载台16上的原稿D朝向运送口12A的运送方向Y(输送方向)交叉(特别是垂直)的方向为宽度方向X。

引导单元18具有:端缘引导件20,其在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上位于原稿D实际所装载的装载区域SA的侧方,能够对装载区域SA的宽度方向X的大小进行调整;以及按压部件30,其设置于比端缘引导件20靠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构成引导单元18的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能够被多个缝隙孔161A~161C引导着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移动,该多个缝隙孔161A~161C以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状态在托盘部161上开口。此外,一对引导单元18具有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对置且相对于原稿装载台16的宽度中心左右对称的结构。

一对端缘引导件20在宽度方向X上对置设置,将原稿D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抵在对置的各个面(引导件面)上进行引导,由此在宽度方向X上对原稿D的运送位置进行定位。一对端缘引导件20被安装成能够以与运送方向Y平行地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在大约90度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一对端缘引导件20能够在倒向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侧的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和相对于载置面16A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图1、图2和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说的“装载区域SA”是指,在载置面16A上装载利用一对端缘引导件20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了定位的原稿D的区域,即、利用一对端缘引导件20与原稿D的宽度对应地调整宽度方向X的大小而实际上载置原稿D的区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原稿D载置于原稿托盘15时,原稿D的底面相对于构成原稿托盘15的托盘部161的面被凸状的多个支承部位支承,本实施方式的载置面16A形成为通过所述多个支承部位的假想平面。

此外,按压部件30虽然能够与端缘引导件20一同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移动,但是被设置成能够独立于端缘引导件20而移动(能够开闭)。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30被设置成能够独立于端缘引导件20而以与运送方向Y平行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在宽度方向X上对置设置的一对按压部件30具有相对于原稿装载台16的宽度中心左右对称的结构。一对按压部件30能够通过转动而在位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另外,只要按压部件30能够独立于端缘引导件20而在位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其移动方式并不限于转动,还可以是进出或滑动移动等直进移动。

一对引导单元18能够以原稿装载台16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联动地滑动。因此,一对引导单元18通过与原稿D的宽度对应地在宽度方向X的间隔内打开或缩窄,从而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定位以使各种尺寸的原稿D的宽度中心位于相同的中心位置。

详细来说,如图1所示,一对引导单元18能够经由联动机构40在宽度方向X上联动地滑动。联动机构40具有:一对齿条部41,它们以从一对引导单元18沿宽度方向X伸出的状态配置于罩部131与托盘部161之间的间隙空间;和共用的小齿轮42,其供一对齿条部41的齿部在不同的部位啮合。当使一方的引导单元18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与该一方的齿条部41啮合的小齿轮42旋转,借助该小齿轮42的旋转而使得与该小齿轮42啮合的另一方的齿条部41向宽度方向X上的相反侧移动,由此使得与该另一方的齿条部41连结的另一方的引导单元18联动地向相反侧移动。因此,一对引导单元18在双方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联动地移动。这样,利用一对端缘引导件20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了位置调整的原稿D能够与其原稿尺寸无关地始终被定位在中心。这样,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能够一体地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并且能够各自独立地单独开闭。端缘引导件20与按压部件30的开闭是由用户手动进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两侧的侧端部被一对端缘引导件20引导着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了定位时的原稿D的装载区域为装载区域SA。因此,装载区域SA与利用一对端缘引导件20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定位的原稿D的尺寸对应地变化。

图像读取装置11以多种(例如纸张类型)和多个尺寸(例如纸张尺寸)的原稿D为读取对象。作为原稿D的种类,存在普通纸、高级纸和厚纸等,作为尺寸,可以举出名片尺寸、B5尺寸、A4尺寸、信函尺寸和标准尺寸等短尺寸纸、以及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长尺寸纸等。作为长尺寸纸等长尺寸的原稿D(D1),例如可以举出收据和标签纸的打印物等。

图2是将长尺寸的原稿D1放置于原稿托盘15上的示例。长尺寸的原稿D1例如具有大约1m的长度。因此,如图2所示,长尺寸的原稿D1被放置成从原稿装载台16的末端部(上端部)垂下的状态。长尺寸的原稿D1由于在原稿装载台16的末端部垂下的部分的自重而向下方被拉伸的情况等也是一个原因,使得长尺寸的原稿D1以在原稿装载台16的末端部附近呈曲面的方式向上方鼓起,因此,由于该鼓起而对长尺寸的原稿D1的载置面16A上的部分施加欲悬起的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按压部件30的按压部31接触而限制了长尺寸的原稿D1的悬起,因此,能够将长尺寸的原稿D1从载置面16A的悬起抑制在规定量以下。被按压部件30所允许的该原稿D1的悬起的规定量与端缘引导件20的高度相比足够小,因此,首先不存在原稿D1悬起超过端缘引导件20的上端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按压部件30的内表面上,在该图中以单点划线所示的从载置面16A离开规定的空隙的量的位置突出设置有防止原稿悬起用的按压部31。在相对于端缘引导件20的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相邻的位置处限制原稿D的悬起。因此,原稿D在端缘引导区域被端缘引导件20可靠地引导,所述端缘引导区域位于比悬起被按压部31限制了的原稿D的悬起防止区域靠运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11的主体12内,设有作为处理机构的一例的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该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进行图像读取处理(扫描处理)作为处理的一例。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具有输送机构51,其用于输送原稿D。输送机构51进行下述输送动作:将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多张原稿D一张一张向主体12内进行运送,并以恒定的输送速度沿着输送路径输送运送来的原稿D,进而,使在输送中途被读取了图像的原稿D从排出口12D排出。输送机构51具有多个辊对52,它们在主体12内沿着输送路径进行配置。多个辊对52借助作为动力源的输送马达53的动力进行旋转。多个辊对52中配置在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位置的1个辊对是包含减速辊的运送用的辊对52A,借助辊对52A的旋转,从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多张原稿D中例如最下位的原稿D开始一张一张依次将原稿D从运送口12A向主体12内运送。

如图2所示,在主体12内的输送路径的中途设有配置在隔着输送路径的两侧的一对光源54和一对读取部55。读取部55由在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图像传感器构成。当读取原稿D的单面时,一方的读取部55进行读取动作,当读取原稿D的两面时,一对读取部55同时进行读取动作。输送马达53、光源54和读取部55由设置于主体12内的控制器58来进行控制。

控制器58具有输送控制部、读取控制部、光源驱动部和A/D转换部(都未图示)。当控制器58利用操作部14(参照图1)的操作或来自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PC)的通信接受到扫描指示时,对驱动控制部和读取控制部指示进行扫描动作。

驱动控制部依照指示来驱动输送马达53,使多个辊对52旋转,由此将放置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多张原稿D一张一张运送至主体12内并沿着输送路径以恒定的输送速度进行输送。读取控制部经由光源驱动部控制光源54的发光,以对原稿D的读取区域照射光。在该输送的过程中,读取控制部例如控制读取部55,使读取部55读取原稿D的图像。读取部55所读取的模拟的图像信号例如在由模拟前端(Analog front end)IC构成的A/D转换部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被输入到读取控制部。读取控制部对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实施底纹校正和灰度校正等公知的校正处理,从而生成原稿D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由控制器58通过通信线缆(未图示)传送给PC。另外,图像数据的传送目的地不限于PC,还可以是便携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或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等。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对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引导单元18具有横长的U字状的框部21,框部21在将端缘引导件20向关闭位置放到在托盘部161上时包围该端缘引导件20,从端缘引导件20的长度方向两端突出的轴部20A轴支承于轴承部22,轴承部22设置于框部2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靠外侧的部位。在图3所示的关闭状态下,在端缘引导件20的上表面端部突出设置有操作杆23。用户通过例如用手指将操作杆23向外侧推压而使得端缘引导件20立起成打开状态。

此外,如图4所示,在端缘引导件20,在打开状态下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下端部突出设置有卡定突起24。在从框部21向托盘部161的下侧延伸的支承部25形成有角部25A,该角部25A可供卡定突起24卡定。并且,当使端缘引导件20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时,通过将卡定突起24卡定于角部25A而将端缘引导件20保持在相对于载置面16A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打开位置。此外,在端缘引导件20的长度方向的靠端部的部位形成有凹部20B,该凹部20B用于对端缘引导件20赋予挠性(弹性)。通过使端缘引导件20向缩窄凹部20B的一侧挠曲变形而使得靠近凹部20B的一侧的一方的轴部20A容易插入到轴承部22的孔中。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按压部件30的末端部形成有弯曲面状的凹部30A,用户通过将手指勾挂于该凹部30A来进行按压部件30的开闭操作。此外,如图3所示,在按压部件30的背面下部设有卡定突起30B。在使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卡定突起30B卡定于未图示的角部而将按压部件30保持在打开位置。

如图6所示,相对于端缘引导件20位于原稿D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附近的按压部件30能够在倒向载置面16A侧的关闭位置和相对于载置面16A立起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一对按压部件30的立起成打开位置的状态下隔着装载区域SA对置的侧面(内表面),突出设置有按压部31。按压部31被固定在按压部件30的侧面上,防止装载于装载区域SA的原稿D的悬起。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按压部件30倒向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按压部件30的背面被配置在与载置面16A相同、或比载置面16A稍低的高度,按压部31退避到低于载置面16A的位置、即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部件30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配置有按压部31的比装载区域SA的面(载置面16A)低的位置成为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并且,如图4和图7所示,在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按压部31位于被端缘引导件20引导的原稿D所配置的装载区域SA的上方。

如图6所示,在按压部件30位于立起的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按压部31的与载置面16A对置的限制面31A(下表面)与载置面16A平行地延伸。此外,在按压部31,比限制面31A靠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下表面形成为斜面31B,该斜面31B与载置面16A之间的间隔越靠上游侧就变得越宽。这使得用户容易将原稿D从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插入到载置面16A与限制面31A之间的间隙。

如图6所示,按压部31与载置面16A之间的空隙G被设定成规定值。在本示例中,空隙G例如被设定成能够供规定张数(N张(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的由普通纸形成的短尺寸的原稿D(D2)装载的值。详细来说,空隙G被设定成规定张数(N张)的普通纸的厚度加上规定的距离而得到的规定值,所述规定的距离是在装载有规定张数的普通纸的状态下能够在与限制面31A之间确保规定间隙的距离。在本示例中,限定空隙G的普通纸的规定张数(N张)作为一例被设定成10~50张这一范围内的值。更详细来说,将空隙G设定为普通纸可进行扫描的最多张数(例如20张)的总厚度Amm(例如1.8mm)加上间隙用距离Bmm(例如0.7mm)而得到的值(A+B)mm(例如2.5mm)。在该空隙G中,例如可装载M张(例如5张)的长尺寸的原稿D1(作为一例,收据)。另外,关于空隙G的规定值,只要能够限定原稿D超过端缘引导件20的高度的悬起,可以变更为适当的值。

并且,限定原稿D的悬起量的按压部31与载置面16A之间的空隙G为从端缘引导件20的载置面16A起算的垂直方向的高度的一半以下。因此,与按压部31的限制面31A接触而悬起量受到限制的原稿D不会超过端缘引导件20的上端地悬起,而是始终处于被端缘引导件20引导着的状态。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按压部件30的靠一方的侧面末端的部位形成有半圆球状的突起30D,当将按压部件30放倒在关闭位置时,突起30D与凹陷设置于框部21的外侧面上的未图示的卡合孔卡合,从而将按压部件30卡定成关闭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中,将在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运送方向Y)上设想的最小尺寸的原稿D(本示例中为名片尺寸的原稿D(例如名片))以其长度方向与运送方向Y一致的方向装载(放置)于装载区域SA,在该状态下,按压部件30位于比该最小尺寸的原稿D的上游侧端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此时,端缘引导件20位于所放置的最小尺寸(例如名片尺寸)的原稿D所装载的装载区域SA的侧方。因此,能够用一对端缘引导件20来引导作为设想的最小尺寸的名片尺寸的原稿D,而且,按压部件30不位于所放置的名片尺寸的原稿D的侧方,因此,即使假设按压部件30处于立起成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按压部31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将名片等原稿D放置在一对端缘引导件20之间。

接下来,对图像读取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用户使图像读取装置11读取原稿D时,将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例如在读取长尺寸的原稿D1的情况下,用户例如用手指将操作杆23向外侧推开而使得端缘引导件20立起成打开位置,并例如将手指勾挂于凹部30A而使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然后,将原稿D装载于载置面16A上,使一对引导单元18向宽度方向内侧滑动而与原稿D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抵接。由此,在宽度方向X上对原稿D的运送位置进行定位。此外,在上次也进行了相同的长尺寸的原稿D1的读取而已经将一对端缘引导件20与长尺寸的原稿D1相一致地进行了位置调整的状态下,使端缘引导件20稍稍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移动之后再装载原稿D1,然后,使一对端缘引导件20移动直至与原稿D1的侧端抵接。或者,在避免长尺寸的原稿D1的宽度方向端部与按压部31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将长尺寸的原稿D1装载于载置面16A上。

这样,在装载有长尺寸的原稿D1的状态下,如图6和图7所示,按压部件30的按压部31被配置在位于原稿装载台16的装载有原稿D1的装载区域SA的上方、即原稿D1的侧缘部的上方的按压位置。

例如在读取收据等长尺寸的原稿D1的图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用户对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长尺寸的原稿D1进行装载。此时,所装载的长尺寸的原稿D1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成为从原稿装载台16的上端垂下的状态。然后,用户操作操作部14使图像读取装置11开始扫描原稿D1。当图像读取装置11内的控制器58接收到扫描开始的指示时,驱动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其结果是,放置于原稿托盘15上的原稿D1被一张一张向主体12内运送,并且,借助各个辊对52的旋转沿着输送路径进行输送,在中途,由读取部55来读取原稿D的图像,读取图像后的原稿D被从排出口12D排出。

在该原稿D1的图像读取过程中,原稿D1在原稿装载台16的上端附近弯曲并垂下,由于该弯曲而导致要向从载置面16A离开的方向悬起的力作用于原稿D1。但是,即使原稿D1要悬起,通过使原稿D1与配置在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的防止悬起用的按压部31的限制面31A接触而限制了过度的悬起。通过该按压部31实现的对原稿D1的悬起的限制是在比端缘引导件20靠运送方向Y上游侧附近的位置进行的,因此,能够避免原稿D1在紧靠下游侧的端缘引导件区域从端缘引导件20脱开的情况。其结果是,原稿D1继续被端缘引导件20引导,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原稿悬起的原因而导致无法被端缘引导件引导从而引起原稿D歪斜。由此,能够利用图像读取装置11正确地读取收据等长尺寸的原稿D1的图像。

此外,例如在读取A4尺寸及标准尺寸等短尺寸的原稿D2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设置成预先放倒限制机构的按压部件30而配置在关闭位置,仅使端缘引导件20立起成打开位置的状态。因此,当放置短尺寸的原稿D2时,倒在关闭位置上的按压部件30不会成为障碍。由此,用户能够将原稿D2放置于原稿装载台16上,而无需担心与按压部31发生干涉。

然后,用户操作操作部14使图像读取装置11开始扫描原稿D。于是,利用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的驱动而将放置于原稿托盘15上的原稿D一张一张向主体12内进行运送。被运送来的原稿D借助各个辊对52的旋转而沿着输送路径进行输送,在该输送的中途,利用读取部55读取图像,并产生图像数据进行输出。另一方面,在该图像读取后,原稿D被从排出口12D排出。

当整理图像读取装置11时,将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一起放倒在关闭位置,使罩13向前方侧转动,如图1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将罩13关闭成覆盖主体12的上表面和前表面的状态。

此外,当将名片等设想的最小尺寸的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按压部件30位于比该原稿D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由此,当读取名片等原稿D时,即使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按压部31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将名片等原稿D放置在端缘引导件20之间。因此,当读取名片的图像时,即使按压部件30位于打开位置,也能够直接将名片放置在端缘引导件20之间,而无需放倒按压部件30。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图像读取装置11具有:原稿托盘15,其用于装载原稿D;和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其进行图像读取处理(处理的一例),所述图像读取处理包括将装载于原稿托盘15的装载区域SA的原稿D一张一张向主体12内输送的输送处理。原稿托盘15具有:原稿装载台16;端缘引导件20,其位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原稿D的装载区域SA的侧方;以及按压部件30,其能够独立于端缘引导件20而移动。通过使按压部件30移动,使得按压部31能够在位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当按压部31移动至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本示例中为比载置面16A靠下方的位置)时,按压部31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将原稿D装载于装载区域SA。此外,在使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并将按压部31配置在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如果将原稿D装载于装载区域SA,则即使原稿D要悬起,通过使原稿D1与按压部31的限制面31A接触,也能够抑制过度的悬起。由此,当利用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从装载区域SA进行运送时,该悬起被抑制在与按压部31接触的位置的原稿D被端缘引导件20可靠地引导并运送,因此难以发生歪斜。因此,能够利用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以不存在由于歪斜导致的旋转偏差的正确的方向来读取原稿D的图像。这样,能够适宜地将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的装载区域SA。

(2)按压部件30是由用户在需要时立起成打开位置来进行使用的结构。由此,在当读取短尺寸的原稿D时等不需要按压部件30的情况下,通过将按压部件30叠在关闭位置上并使按压部31移动至比载置面16A靠下方的退避位置,从而使在将原稿D装载于装载区域SA时按压部31不易成为障碍。此外,在当读取长尺寸的原稿D时等需要按压部件30的情况下,只要使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并将按压部31配置在按压位置即可,因此,虽然仅限在需要时按压部31会成为障碍,但能够抑制所装载的原稿D的无法被端缘引导件20引导的程度的悬起。

(3)在将作为处理机构的一例的图像读取处理机构50进行输送时的运送方向Y上最小尺寸的原稿D装载于装载区域SA的状态下,按压部31位于比该最小尺寸的原稿D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端缘引导件20位于最小尺寸的原稿D的侧方。由此,即使保持着按压部31被配置在按压位置的状态,在装载最小尺寸的原稿D时,按压部31也不会成为障碍。即,即使不使按压部件30移动至按压部31被配置在退避位置的位置,也能够将最小尺寸的原稿D装载成被端缘引导件20引导的状态。

(4)由于将按压部件30相对于端缘引导件20配置在处于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按压部件30的按压部31有效地抑制原稿D在端缘引导件20上的悬起。

(5)将载置面16A与按压部31之间的空隙G设定成不足端缘引导件20的距离载置面16A的高度的一半的值,详细来说是设定成普通纸的设想最大张数的量的厚度加上少许间隙的量而得到的值。由此,能够利用按压部件30的按压部31有效地抑制原稿D在端缘引导件20上的悬起。

(6)如果使一对引导单元18中的一方移动,则另一方也借助联动机构40联动地移动。并且,由于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都设置于引导单元18,因此,无需分别一个一个地移动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因此,即使对待装载的原稿D的尺寸进行变更,用户通过进行通用的移动操作就能够使端缘引导件20和按压部件30一同移动至与原稿尺寸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完成伴随引导单元18的位置变更的定位作业。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图11,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8所示,在兼作为图像读取装置11的罩13的原稿托盘15上具有原稿装载台16和一对引导单元60,该一对引导单元60构成引导机构17,该引导机构17引导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上的原稿D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并在宽度方向X上对原稿D的运送位置进行定位。一对引导单元60被设置成能够借助设置于构成原稿装载台16的托盘部161的背侧的联动机构40(参照图1),经由在托盘部161上开口的多个缝隙孔161A~161C而在宽度方向X(主扫描方向)上滑动(移动)。

引导单元60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端缘引导件62兼作为按压部件。引导机构17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61,其位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装载原稿D的装载区域SA的侧方;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其独立于第1端缘引导件61而在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被设置成能够在倒向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侧的关闭位置和相对于载置面16A立起的打开位置之间开闭。

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联动机构40(参照图1),联动机构40使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的引导单元60彼此联动。联动机构40以能够与一对引导单元60联动地滑动移动的状态连结于一对引导单元60。联动机构4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由下述部分构成:一对齿条部41,它们分别设置在一对引导单元60上;和共用的小齿轮42,其供一对齿条部41的齿部在不同的部位啮合。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1端缘引导件61由框体构成,该框体呈横长的U字形状,并具有由凹部形成的开口61A。第2端缘引导件62具有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开口61A大致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相对于第1端缘引导件61配置在与开口61A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第2端缘引导件62的对置的内表面上分别突出设置有按压部63,第2端缘引导件62兼作为按压部件。

第1端缘引导件61在其长度方向两端部具有向长度方向外侧突出的一对轴部61B。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轴部61B对应的部位,在处于框部2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位置设有一对轴承部22。第1端缘引导件61被设置成通过将一对轴部61B插入于一对轴承部22的贯插孔中而能够相对于原稿装载台16转动。并且,第1端缘引导件61能够在图12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关闭位置与相对于载置面16A立起的图9和图12等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此外,在第1端缘引导件61,在至少一方的轴部61B的附近位置形成有卡定突起65,当将第1端缘引导件61打开至打开位置时,通过将卡定突起65与支承部26的角部26A(参照图12)卡定而将第1端缘引导件61保持在立起的打开位置上。并且,当用户通过手动将第1端缘引导件61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放倒时,在该过程中,卡定突起65与角部26A的卡定脱开,从而将第1端缘引导件61配置在关闭位置上。第1端缘引导件61在关闭位置处通过未图示的卡定突起与角部的卡合而被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另外,在第1端缘引导件61上设有凹部61C和操作杆64,其中,凹部61C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凹部20B相同地具有赋予挠性的功能,操作杆64具有与操作杆23相同的功能。

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2端缘引导件62在长度方向两端部突出设置有一对半圆环状的卡合部62A。如图11所示,一对卡合部62A以能够相对于第2轴部61D转动的状态供第2轴部61D嵌入,所述第2轴部61D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向与轴部61B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的内侧伸出。因此,第2端缘引导件62能够相对于第1端缘引导件61相对转动。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向内侧突出的轴部61D,在比嵌入卡合部62A的部分靠轴向上的内侧的部分挂装有作为施力部的一例的扭簧66。如图14所示,扭簧66卷绕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轴部61D,该扭簧66的一端部66A卡定于第2端缘引导件62的外侧面,其另一端部66B卡定于引导单元70中配置在托盘部161的背侧的支承部25的规定部位。因此,当第2端缘引导件62相对于第1端缘引导件61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移位时,从该移位后的转动位置接近第1端缘引导件61的方向上的作用力起作用。

第2端缘引导件62配置在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开口61A对应的位置。在第2端缘引导件6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一对限制部62C向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因此,由于扭簧66的作用力而被朝接近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开口61A的方向施力的第2端缘引导件62通过一对限制部62C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外表面抵接而保持在至少一部分插入于开口61A内的状态。

如图12所示,第2端缘引导件62在其厚度方向的全部或一部分插入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开口61A(凹部)内的状态下,一对限制部62C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外表面接触。因此,特别是在未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第2端缘引导件62的一对限制部62C与第1端缘引导件61的外表面接触,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全部或一部分重叠的状态。

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被设置成下述这样的双层结构: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原稿装载台16上的原稿D的至少一部分在与被输送的输送方向(运送方向Y)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X)上重叠。因此,关于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从与装载区域SA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在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将端缘引导件设为第1端缘引导件61的情况下,在装载区域SA的侧方还具有第2端缘引导件62,该第2端缘引导件62具有按压部63。利用第2端缘引导件62的移动而使得按压部63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如图9~图12所示,当引导单元60处于打开状态时,按压部63的与载置面16A(或托盘部161的上表面)对置的面与载置面16A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成为用于限制原稿D的悬起的限制面63A。按压部63的处于与限制面63A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斜面63B,该斜面63B越接近装载区域SA的宽度方向X中央部则越向接近载置面16A的方向倾斜。即,按压部63受到将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的、放置原稿D的方向(接近载置面16A的方向)上的力,由此,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例的第2端缘引导件62相对于第1端缘引导件61向宽度方向外侧移位,使得按压部63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当将读取对象的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在原稿D沿着按压部63的斜面63B向载置面16A侧移动的过程中,原稿D的侧缘部经由斜面63B将按压部63向外侧推压。借助该推力,第2端缘引导件62克服扭簧66的作用力而向外侧转动,使得一对按压部63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移动。

这样,引导单元60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61,其在原稿装载台16上位于装载原稿D的装载区域SA的侧方;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其能够在按压部63位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不位于装载区域SA的上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利用扭簧66和限制部62C等构成了使两个端缘引导件61、62的开闭联动的机构,所述扭簧66和限制部62C等对第2端缘引导件62施力直至使得其一部分插入第1端缘引导件61上的开口61A中的位置。因此,通过操作突出设置于第1端缘引导件上的操作杆64而使得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联动地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当用户将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原稿D沿着按压部63的斜面63B移动,随着接近载置面16A而经由斜面63B将按压部63向外侧推压。其结果是,具有按压部63的第2端缘引导件62克服扭簧66的作用力而向外侧转动,并使得按压部63向外侧退避开。其结果是,即使按压部63位于装载区域SA的上方,按压部63也不会成为障碍,用户能够将原稿D装载于载置面16A上。

因此,对于长尺寸的原稿D1和短尺寸的原稿D2都能够简单地进行装载,此外还能够利用按压部63的限制面63A来防止原稿D的悬起。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于长尺寸的原稿D1的悬起所引起的歪斜。由此,能够利用图像读取装置11,以不存在旋转偏差的正确的方向读取原稿D的图像。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按压部件30设置成,在放置名片等最小尺寸的原稿D时,使按压部31位于比该最小尺寸的原稿D(例如名片)的运送方向Y上游端靠上游侧的位置,但是,无需这样去限制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例的第2端缘引导件62的配置位置。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第2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同样地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所述(1)和(6)同样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7)在装载原稿D时,按压部63克服扭簧66的作用力而退避至宽度方向X外侧的退避位置,因此,无论是短尺寸的原稿D还是长尺寸的原稿D都能够简单地进行装载。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当是长尺寸的原稿D1时,使按压部件30立起成打开位置,当是短尺寸的原稿D2时,使按压部件30倒向关闭位置,因此,用户根据原稿D的种类是短尺寸纸还是长尺寸纸来进行的对按压部件30的开闭操作很麻烦。但是,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原稿D的种类是短尺寸纸还是长尺寸纸无关地,只要将原稿D装载于与那时的原稿D的宽度相一致地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了位置调整的一对引导单元60之间即可,因此,用户将原稿D放置于原稿装载台16上的操作能够简单地完成。

(8)还具有装载区域SA的侧方的第1端缘引导件61和装载区域SA的侧方的第2端缘引导件62。第2端缘引导件62具有按压部63,利用第2端缘引导件62的移动而使得按压部63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由此,通过具有按压部63的第2端缘引导件62相对于第1端缘引导件61相对移动(相对转动)而使得按压部63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利用第1端缘引导件61和位于按压位置的第2端缘引导件62,除了能够将原稿D在宽度方向上引导并定位其输送位置外,还能够防止原稿D的悬起。

(9)第1端缘引导件61与按压部63被配置成按压位置的状态下的第2端缘引导件62在装载区域SA的与原稿D的运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构成得相对薄型化。例如在关闭罩13时将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配置在关闭位置上时,能够将两个端缘引导件61、62叠得较薄。由此,能够使覆盖主体12的上表面和前表面的罩13的厚度薄型化,进而能够有助于图像读取装置11的小型化。

(10)构成为,在第2端缘引导件62将按压部63配置在按压位置的位置状态下,在从与装载区域SA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在调整装载区域SA的宽度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虽然具有两个端缘引导件61、62,却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构成得相对薄型化。例如在关闭罩13时将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配置在关闭位置上时能够将两个端缘引导件61、62叠得较薄。由此,能够使覆盖主体12的上表面和前表面的罩13的厚度薄型化,进而能够有助于图像读取装置11的小型化。

(11)在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中的一方的第1端缘引导件61上形成开口61A,在另一方的第2端缘引导件62移动至将按压部63配置在按压位置上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端缘引导件62的一部分插入于开口61A中。由此,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构成得相对薄型化。例如由于能够将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构成为当叠在关闭位置时较薄,因此,能够使覆盖主体12的上表面和前表面的罩13的厚度较薄,进而能够有助于图像读取装置11的小型化。

(12)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被设置成能够在倒向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侧的关闭位置和相对于载置面16A立起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由此,在使用时,通过将第1和第2端缘引导件61、62配置在从载置面16A立起的打开位置上,能够按压原稿D的悬起并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定位,在不使用时,通过将第1和第2端缘引导件61、62放倒在关闭位置,能够紧凑地进行收纳。

(13)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的一对引导单元60借助联动机构40而联动。由此,无需一个一个地操作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因此,原稿D的定位作业能够简单地完成。

(14)只要未施加外力,第2端缘引导件62就会在被扭簧66朝与第1端缘引导件61接触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与第1端缘引导件61抵接。由此,如果操作第1端缘引导件61的操作杆64,则能够使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的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移动(例如转动)借助于包括扭簧66和限制部62C等在内的机构而联动。这样,可以不对第1端缘引导件61和第2端缘引导件62分开进行开闭操作,因此,原稿D的定位作业能够简单地完成。

(15)作为施力部的一例具有扭簧66,其对第2端缘引导件62向使按压部63从退避位置朝向按压位置的方向施力。由此,如果已装载完原稿D,则由于从被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的原稿D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的按压部63会借助扭簧66的作用力而从退避位置移动至限制原稿D的悬起的按压位置。因此,用户在装载原稿D时无需进行使按压部63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操作以及使按压部63从退避位置返回按压位置的操作,因此,装载原稿D的操作变得简单。

(16)按压部63的与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对置的面成为限制原稿D从载置面16A悬起的限制面63A,与限制面63A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斜面63B,该斜面63B越接近装载区域SA的中央则越向接近载置面16A的方向倾斜。由此,当沿着端缘引导件61、62装载原稿D时,原稿D与按压部63的斜面63B接触,按压部63由于斜面63B从原稿D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退避。由此,在将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按压部63不会成为障碍。

(17)按压部63的限制面63A形成为与原稿装载台16的载置面16A平行的面,沿着端缘引导件61、62进行装载时的原稿D与按压部63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斜面63B。由此,按压部63利用从沿着端缘引导件进行装载时的原稿D经由斜面63B受到的力而从按压位置向退避位置退避。由此,在将原稿D装载于原稿装载台16上时,按压部63不会成为障碍。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将第1端缘引导件与具有按压部的第2端缘引导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为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反的结构的示例。另外,除引导机构17以外的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5和图16所示,构成引导机构17的一对引导单元70(在该图中仅图示一方)具有:第1端缘引导件71,其能够在被扭簧76朝一个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转动;和第2端缘引导件72,其呈横长的U字形状,并且具有与第1端缘引导件71大致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的开口72A。第2端缘引导件72被设置成:从长度方向两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的轴部72B贯插于一对轴承部22,从而能够以轴部72B为中心转动。

轴部72C嵌入于一对半圆环状的卡合部71A中,其中,所述一对卡合部71A从第1端缘引导件7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转动基端侧突出,所述轴部72C与轴部72B同轴线地向与第2端缘引导件72的轴部72B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内侧)突出。由此,第1端缘引导件71被设置成,能够在与第2端缘引导件72的开口72A对应的位置处相对于第2端缘引导件72的轴部72C相对转动。在第1端缘引导件71位于从载置面16A(或托盘部161的面)立起的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突出设置于第1端缘引导件71的转动基端侧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卡定突起75与支承部25的角部25A卡定,从而将第1端缘引导件71保持在打开位置。

关于具有按压部73的第2端缘引导件72,在形成于开口72A的内周缘的至少一部分的限制壁72E与第1端缘引导件71的外表面接触的图1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上,第1端缘引导件71的厚度方向的全部或一部分插入于开口72A内。因此,在未施加有外力的打开位置上,第1端缘引导件71和第2端缘引导件72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宽度方向X上重叠。另外,在第1端缘引导件71上突出设置有操作杆74,在第2端缘引导件72上形成有用于赋予挠性(弹性)的凹部72D。

在按压部73,与载置面16A(或托盘部161的面)对置的面形成为限制面73A,与限制面73A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斜面73B,该斜面73B越接近装载区域S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侧则越向接近载置面16A的方向倾斜。这样,相对于第2实施方式,第1和第2端缘引导件的配置关系变得内外相反,即使是将第1端缘引导件71配置于内侧且将具有按压部73的第2端缘引导件72配置于外侧的引导单元70,也能够获得与利用所述第2实施方式所获得的所述(7)~(17)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和图18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构成为按压部相对于端缘引导件进出的示例。另外,除引导机构17以外的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7和图18所示,构成引导机构17的一对引导单元80具有:端缘引导件81,其能够以插入于轴承部22中的一对轴部81A为中心转动;和按压部件82,其能够在被扭簧86朝接近端缘引导件81的一个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以轴部82A为中心转动。按压部83能够从与端缘引导件81的按压部83对应的部位处形成的开口81C中进出。在从端缘引导件81突出的按压部83,与载置面16A(或托盘部161的面)对置的面形成为限制面83A,与限制面83A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斜面83B,该斜面83B越接近装载区域SA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侧则越向接近载置面16A的方向倾斜。

按压部83相对于端缘引导件81进出的位置在运送方向Y上比端缘引导件81的中央位置向上游侧偏倚。因此,能够在端缘引导件81的靠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处防止原稿D的悬起。此外,在端缘引导件81上设有凹部81B和操作杆85。

端缘引导件81在打开时,通过将卡定突起84卡定于支承部25的角部25A而被保持在打开位置上。此外,在端缘引导件81上突出设置有操作杆85。这样,即使是按压部83相对于端缘引导件81进出的结构,在装载原稿时按压部83也能够退避开,并且能够防止原稿的离开端缘引导件81的程度的悬起,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这种悬起所引起的原稿的歪斜。由此,能够以不存在旋转偏差的正确的方向来读取原稿的图像等,能够获得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还能够变更为以下这样的方式。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相对于端缘引导件20在运送方向Y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双方的位置设置防止悬起用的按压部件。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将按压部件设置成当向宽度方向X外侧移位时能够在被扭簧等施力部朝返回打开位置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转动,并且,在与按压部的限制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2~第4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相同的斜面。根据该结构,在装载原稿时按压部不会成为障碍,能够抑制装载后的原稿的超过规定程度的悬起。

·在第2~第4实施方式中,关于施力部,还可以使用拉伸弹簧或压缩弹簧等其它的弹簧来代替扭簧。而且,还可以使用能够对第2端缘引导件施加作用力的橡胶等弹性部件。

·也可以将构成引导机构17的一对引导单元形成为第1~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中不同种类的一对引导单元的组合。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代替通过转动而实现的移动,而将按压部件设置成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移动,按压部31能够借助滑动而在装载区域的上方的按压位置和从所述装载区域的上方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在使按压部件的移动为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转动轴与载置面16A垂直的转动方向。

·一对端缘引导件还可以被固定在原稿装载台的载置面(例如托盘部的上表面)上。即,在仅将预先确定的规定宽度的介质作为处理对象的处理装置中,一对端缘引导件还可以被固定在介质载置台的载置面上。

·还可以构成为,一对端缘引导件的一方被固定,而另一方能够滑动。

·还可以是介质装载台不兼作为罩的结构,来代替介质装载台兼作为罩的结构。该情况下,介质装载台可以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主体倾斜运动,也可以被固定成向相对于主体成规定角度的斜后方上侧延伸的状态。

·原稿托盘也可以是设置于复合机的原稿台罩的上侧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自动送纸器)的一部分。

·在处理装置是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不限于进纸型,还可以是平板型(flatbed)。在是平板型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在主体内具有能够沿副扫描方向(X方向)移动的滑架,滑架以扫描用马达为动力源而移动,利用设置于滑架的光源和读取部来读取放置于原稿台的玻璃板上的原稿的图像。在这种平板型图像读取装置中,有的设有自动运送原稿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自动送纸器)。在该自动原稿运送装置中,在用于放置原稿的原稿装载台上,可以设置具有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悬起防止功能的一对引导单元。

·处理装置作为处理机构不限定于下述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扫描装置):其在主体中具有读取原稿等介质的图像来产生图像数据的图像读取处理机构(扫描处理机构)。例如作为处理机构,也可以是主体中具有对纸张等介质进行打印而生产出打印物的打印处理机构的打印装置、主体中具有对纸张等介质实施加工而生产出加工完介质的加工处理机构的加工装置等输送介质以生产出出产物的装置,也可以是主体中具有输送介质的输送处理机构的输送装置。总之,只要是具有能够将装载于介质装载台上的介质向装置主体进行输送(运送)的输送功能的处理机构的处理装置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