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体连结机构及具备其的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403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支承体连结机构及具备其的电气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该申请基于2015年10月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201042号及2016年9月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173565号请求优先权。通过在此提及,将其全部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支承体连结机构及具备其的电气设备(例如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传真机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等电气设备中通常设置供给电力的变压器等电源或电源基板、通过来自电源基板的电力进行工作的电动机等工作部件、对工作部件进行工作控制的控制基板之类的电气部件。这些电源或电源基板、工作部件、控制基板之类的电气部件利用配线部件(例如电缆束等连接电线或光纤电缆)连接。例如,在电源和电源基板之间、电源基板和工作部件之间、控制基板和工作部件之间连接配线部件。

但是,电气设备中,包括电气设备主体和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可移动的移动部件(例如滑动移动部件或开闭部件)。而且,有时在电气设备主体和移动部件双方设置有电气部件。

这种电气设备中,为了使移动部件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进行移动,在将电气设备主体中的电气部件和移动部件中的电气部件连接的情况下,通常使设置于电气设备主体侧的配线部件和设置于移动部件侧的配线部件通过盲插连接器等连接器的端子彼此的接触进行连接。

但是,为了连接电气设备主体中的电气部件和移动部件中的电气部件,在使用连接器的结构中,成本较高,并且由于伴随移动部件移动而反复进行连接器中的端子彼此的接触和非接触,因此会导致导通性和耐久性恶化的不良情况。

关于这一点,日本特表2000-502557号公报公开有一种支承体连结机构,该支承体连结机构包括:沿着配线部件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以支承配线部件的多个支承体;将多个支承体中的相邻两个支承体间以可绕转动轴线向单侧折弯的方式连结的连结部。

详细而言,日本特表2000-502557号公报所记载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在将电气设备主体中的电气部件和移动部件中的电气部件连接的情况下,不使用连接器,因此,能够较低地抑制成本,而且配线部件总是成为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导通性和耐久性。

但是,在这种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在利用连结部以可向单侧折弯的方式被连结的相邻两个支承体的包含相互邻接的支承体的折弯侧的连结部部分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将配线部件封闭,因此,具有以下不良情况。

图23a、图23b、图24a和图24b是表示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x中的相邻两个支承体210x、220x的开闭所引起的配线部件c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23a表示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打开的状态下不使配线部件c松弛的例子。图23b表示在图23a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闭合的状态。

图24a表示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打开的状态下使配线部件c松弛的例子。图24b表示在图24a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闭合的状态。

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x中,如图23a和图23b所示,由作为连结部发挥作用的转动轴230x连结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的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211x、221x中,在包含两个支承体210x、220x的折弯侧的连结部部分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201x,将配线部件c(该例中,配线部件c与转动轴230x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连通)封闭,因此,在支承体210x、220x打开的状态下不使配线部件c松弛的情况下(参照图23a),将支承体210x、220x闭合时,配线部件c被拉伸(参照图23b)。因此,每当两个支承体210x、220x闭合时,配线部件c被撑张,支承体210x、220x仅能够闭合与配线部件c稍微具有的余量对应的量,成为不能够被进一步闭合的状态。

这是由于配线部件c的长度缺少以下的量而产生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闭合时的支承体210x、220x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参照图23b)比支承体210x、220x打开时的支承体210x、220x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参照图23a)长的量。

该问题在如下情况下特别显著,即,在将两个支承体210x、220x开闭时,配线部件c相对于支承体210x、220x在配线部件c的长度方向l相对地不移动或大致不移动。

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24a和图24b所示,在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210x、220x打开的状态下使配线部件c松弛(参照图24a),由此,能够无障碍地闭合两个支承体210x、220x(参照图24b)。

但是,在这样将两个支承体210x、220x打开的状态下使配线部件c松弛的情况下,在支承体210x、220x打开时,配线部件c剩余的部分c1从包含支承体210x、220x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连结部部分的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x向外方鼓出(参照图24a)。于是,用户在支承体连结机构200x附近操作电气设备时,配线部件c鼓出的部分c1成为障碍,会导致配线部件c断线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无障碍地闭合相邻的两个支承体,并且能够避免打开相邻的两个支承体时的配线部件的断线等不良情况的支承体连结机构及具备该支承体连结机构的电气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承体连结机构,其包括:多个支承体,其沿着配线部件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支承上述配线部件;和连结部,其将上述多个支承体中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间以可绕转动轴线向单侧折弯的方式连结,在包含上述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折弯侧的上述连结部部分的规定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将上述配线部件开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发明的上述支承体连结机构。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上述多个支承体的沿着上述转动轴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与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长度方向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上述支承体连结机构在包含上述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连结部部分的规定的相反侧连结部区域,将上述配线部件封闭。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上述多个支承体分别具有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支承部。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结构的方式,即,上述支承体连结机构设置于包括电气设备主体和相对于上述电气设备主体可移动的移动部件的电气设备中,上述多个支承体中,一端部设置成相对于上述电气设备主体可转动,且另一端部设置成相对于上述移动部件可转动,上述多个支承体根据上述移动部件相对于上述电气设备主体的移动动作进行转动。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上述电气设备还包括相对于上述电气设备主体可装卸的装卸部件,该支承体连结机构位于装卸操作范围以外的区域,该装卸操作范围为对上述装卸部件进行装卸操作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结构的方式,即,在上述相邻的两个支承体开闭时,上述连结部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移动的移动方向和上述转动轴线的轴线方向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直线方向上移动。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还包括限制部件,其限制上述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以上的过度打开。

在本发明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还包括返回部件,其构成为在上述相邻的两个支承体打开至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使该两个支承体返回到比上述规定角度小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无障碍地闭合相邻的两个支承体,并且能够避免打开相邻的两个支承体时的配线部件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的右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部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离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从图像形成装置取下的状态即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的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闭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的连结部部分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在将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下不使配线部件松弛的例子的图。

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将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闭合的状态的图。

图7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的连结部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从正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绕转动轴线反转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下方观察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b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1a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连结部侧的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一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12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二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二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3b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二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4a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二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连结部侧的侧视图。

图14b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的第二支承体和连结部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15a是从背面侧观察相邻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开闭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姿势的剖视图,是表示长度方向的长度相互不同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15b是从背面侧观察相邻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开闭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姿势的剖视图,是表示图15a所示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闭合时沿着倾斜方向的例子的图。

图16a是从背面侧观察相邻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开闭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姿势的剖视图,是表示长度方向的长度相互大致相等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16b是从背面侧观察相邻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开闭时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姿势的剖视图,是表示在图16a所示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闭合时沿着直线方向的例子的图。

图17a是概略性地表示移动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移动所引起的支承体连结机构的状态的示意图,是表示将移动部件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时的支承体连结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17b是概略性地表示移动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移动所引起的支承体连结机构的状态的示意图,是表示移动部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离开时的支承体连结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设置有限制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设置有返回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第一支承体中的正面侧的返回部件和背面侧的返回部件放大表示的图。

图20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设置有返回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第二支承体中的正面侧的返回部件放大表示的图。

图20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设置有返回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背面侧的返回部件放大表示的图。

图21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设置有返回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由连结部连结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规定角度以上时的正面侧的返回部件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图。

图21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设置有返回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背面侧的返回部件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图。

图22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一部分的图,是表示将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下的连结部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22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一部分的图,是表示将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打开的状态下的连结部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22c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的一部分的图,是表示将第一支承体和第二支承体闭合的状态下的连结部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23a是表示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相邻的两个支承体打开的状态下不使配线部件松弛的例子的图。

图23b是表示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在图23a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两个支承体闭合的状态的图。

图24a是表示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相邻的两个支承体打开的状态下使配线部件松弛的例子的图。

图24b是表示现有的支承体连结机构中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在图24a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两个支承体闭合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电气设备的一例)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20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电气设备主体的一例),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12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设备送来的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将黑白图像或彩色图像形成于记录用纸等记录片材。

图像读取装置120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表面。图像读取装置120包括原稿输送装置121和原稿读取装置122,利用原稿读取装置122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121输送的原稿,或利用原稿读取装置122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台122a的原稿,将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设为将多个像载持体(具体而言,感光体)排列设置在规定方向(该例中,左右方向y)上的结构的所谓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该例子中,图像形成装置100为可形成全彩色图像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复合机。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为串联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为其它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将图像形成装置100设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设为黑白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图1中,符号x表示宽度方向(进深方向),符号y表示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左右方向y,符号z表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这对于后述的图2、图3、图15a、图15b、图16a、图16b、图17a和图17b也同样。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移动的移动部件130。该例中,移动部件130设为在闭合的状态下构成片材输送路(具体而言,记录片材的输送路)的滑动移动部件(具体而言,侧面门部,该例中,右门部)。

图2是从背面侧的右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移动部件130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离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移动部件130设置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滑动方向(该例中,左右方向y)上可往返移动。

详细而言,移动部件130被一对滑动部件140、140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此外,图2中,仅表示有一对滑动部件140、140中的另一侧(背面侧)的滑动部件140。

具体而言,从正面观察时,移动部件13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右侧面。一对滑动部件140、140中,一个滑动部件14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正面侧)且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可滑动地支承移动部件13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正面侧),另一个滑动部件14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背面侧)且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可滑动地支承移动部件130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背面侧)。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例如保护罩连结机构)。此外,图2中,对未说明的符号进行后述。

接着,以下参照图3~图22c说明支承体连结机构200。

(支承体连结机构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0取下的状态即将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的连结部230部分的立体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开闭引起的配线部件c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6a表示在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下不使配线部件c松弛的例子。图6b表示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的状态。

图7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的连结部230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从正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连结部230的一部分绕转动轴线α反转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下方观察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连结部2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一支承体210和连结部230的一部分的图。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分别是其俯视图、仰视图、连结部230侧的侧视图和后视图。

图12是从背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二支承体220和连结部2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a、图13b、图14a和图14b是表示没有支承配线部件c的第二支承体220和连结部230的一部分的图。图13a、图13b、图14a和图14b分别是其俯视图、仰视图、连结部230侧的侧视图和后视图。

支承体连结机构200包括多个(该例中,两个)支承体(例如保护罩)(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和连结部230(参照图3~图5、图6a、图6b和图7)。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第一支承体21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也参照图2)侧,第二支承体220设置于移动部件130(也参照图2)侧。

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沿配线部件c(参照图6a、图6b和图8)的长度方向l并列设置。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以支承配线部件c的方式构成。连结部230构成为将多个支承体中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间以可绕转动轴线α(参照图3、图9和图12)向单侧折弯的方式连结。

转动轴线α在与长度方向l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该例中,转动轴线α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延伸。支承体连结机构20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背面侧)且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参照图2)。

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为如下结构,即,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一端部设置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转动,且另一端部设置成相对于移动部件130可转动,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根据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移动动作进行转动。

详细而言,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一端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中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210a(参照图3)设置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绕主体侧转动轴线α1(参照图3和图8)转动,且另一端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中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220a(参照图3)设置成相对于移动部件130可绕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参照图3)转动。在此,主体侧转动轴线α1和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均在轴线方向s沿伸。

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为如下结构,根据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移动动作(该例中,左右方向y的滑动移动动作),绕转动轴线α、主体侧转动轴线α1和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进行转动。

该例中,从维护性的观点来看,为如下结构,以连结部230成为上方的方式折弯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装卸的装卸部件150(该例中,定影装置(参照图2))。该例中,装卸部件15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沿左右方向被插入脱离。

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位于对装卸部件150进行装卸操作的范围即装卸操作范围β1(参照图2)以外的区域β2(参照图2)。该例中,装卸操作范围β1以外的区域β2是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区域中除了装卸操作范围β1以外的区域。此外,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也可以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侧。

而且,在包含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折弯侧的连结部230部分的、规定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201(可以说内侧部分)(参照图5、图6a和图6b),将配线部件c开放。

详细而言,由连结部230连结的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彼此邻接的邻接部分211(参照图3~图5、图6a、图6b、图7~图9、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和邻接部分221(参照图3~图5、图6a、图6b、图7、图12、图13a和图13b、图14a和图14b)中,至少在一个(双方或任一方)邻接部分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201,具有以露出配线部件c的方式开放的开放部201a(参照图5、图6a和图6b)。

即,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在邻接部分211、221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201具有开放部201a,因此,例如在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不使配线部件c松弛(参照图6a),在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即使配线部件被拉伸(参照图6b),也能够在该两个支承体闭合时利用开放部201a释放配线部件c的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的该两个支承体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比在打开该两个支承体时的该两个支承体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变长的量。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该两个支承体的闭合动作。

此外,图6a中,配线部件c在邻接部分211、221稍微向下侧弯曲,虽然看到配线部件c松弛,但这是因配线部件c与支承部244抵接而引起的,并不是故意使之松弛。因此,在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下,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与通过该两个支承体的配线部件c的长度相等或大致相等。

该例中,在使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配线部件c相对于相邻的两个支承体在长度方向l相对地不移动或大致不移动。作为该结构,例如可以举出: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和/或移动部件130侧,配线部件c中长度没有剩余(配线部件c没有剩余)方式;或/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移动部件130侧,该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至少一方(双方或任一方)固定配线部件c的方式。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沿着转动轴线α的宽度方向(转动轴线α的轴线方向s)的尺寸大于与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l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正交方向t)的尺寸。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配线部件c为扁形电缆。扁形电缆是将多个电线沿着轴线方向s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地排列设置的板状的电缆。作为扁形电缆,例如可以举出挠性扁形电缆(ffc:flexibleflatcable)。作为挠性扁形电缆,代表性地例如为将导体以一定间隔排列在轴线方向s上并利用两个挠性树脂膜夹持而得到的电缆。

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在宽度方向(轴线方向s)上支承扁形电缆。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包含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连结部230部分的、规定的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可以说外侧部分)(图3、图4和图7),将配线部件c封闭。

详细而言,在邻接部分211、221中的至少一方(双方或任一方)的邻接部分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具有在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以覆盖配线部件c的方式进行封闭的封闭部202a(图3、图4和图7)。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分别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间隔(该例中,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支承部241~244(图3、图5、图6a、图6b、图7~图9、图10a、图10b、图12、图13a和图13b)。多个支承部241~244不仅可以支承配线部件c,例如还可以保护和/或保持配线部件c。

详细而言,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间隔(该例中,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间隔)且相互错开地设置在与长度方向l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该例中,与轴线方向s和长度方向l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t)(具体而言,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支承部241~244。支承部241~244能够保护配线部件c,且在一侧的支承部241、242的内侧面241a、242a(参照图10a和图10b)与另一侧的支承部243、244的内侧面243a、244a(参照图13a和图13b)之间保持配线部件c。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30具有: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的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的轴线方向s上的两端部(该例中,两侧板)的第一卡合部231、231(参照图4、图5、图7~图9、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和设置于另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的轴线方向s上的两端部(该例中,两侧板)的第二卡合部232、232(参照图4、图5、图7、图12、图13a、图13b、图14a和图14b)。第一卡合部231、231和第二卡合部232、232以可绕转动轴线α旋转的方式相互卡合。

第一卡合部231、231和第二卡合部232、232的任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形成具有在轴线方向s贯通的圆形孔的环状,任意其它的卡合部(该例中,第二卡合部232、232)以插通于任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的方式,形成在轴线方向s上突出的圆柱状。第一卡合部231、231和第二卡合部232、232相互卡合时,形成为环状的卡合部(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的内周面与形成为圆柱状的卡合部的外周面(该例中,第二卡合部232、232)滑动接触。

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第二支承体220、第一卡合部231、231和第二卡合部232、232由树脂等挠性部件构成。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一卡合部231、231形成为一体,第二支承体220和第二卡合部232、232形成为一体。

设置有第一卡合部231、231的第一支承体210和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32、232的第二支承体220在轴线方向s上均具有弹性。

详细而言,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的一方(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设置成相对于另一方(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可装卸。

具有该结构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对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安装另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时,设置于一个支承体的轴线方向s上的两端部的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在轴线方向s上扩张,且设置于另一个支承体的两端部的另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二卡合部232、232)嵌入一个卡合部内。第一实施方式中,另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二卡合部232、232)以如下方式倾斜,即,在轴线方向s上另一卡合部的前端部(参照图14a)嵌入到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内的方向(该例中,正交方向t)上,嵌入侧低且与嵌入侧相反的一侧高。由此,能够使另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二卡合部232、232)容易嵌入到一个卡合部(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内。

此外,连结部230也可以包含以转动轴线α为中心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间连结的转动轴,该转动轴架设于支承体的轴线方向s上的一侧端与另一侧端之间。在该情况下,在以露出配线部件c的方式开放的开放部201a中,配线部件c与该转动轴的折弯侧连通。

(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详情)

详细而言,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设置为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且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面开放的筒状形状。

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在该例中设为箱形形状,长度方向l的尺寸比轴线方向s的尺寸大,轴线方向s的尺寸比正交方向t的尺寸大。

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从正面观察,长度方向l上的相互连结的一侧的端部向内侧稍微(具体而言,闭合时可维持支承体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程度)弯曲。

第一支承体210具有第一侧板210b(参照图10b)、第二侧板210c(参照图10a)、第三侧板210d(参照图10a和图10b)和第四侧板210e(参照图10a、图10b和图11b)。第一侧板210b和第二侧板210c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第一侧板210b和第二侧板210c在长度方向l和轴线方向s双方上延伸。第三侧板210d和第四侧板210e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第三侧板210d和第四侧板210e在长度方向l和正交方向t双方上延伸。

第一支承体210中的第三侧板210d和第四侧板210e的至少设置有第一卡合部231、231的部分在轴线方向s上具有弹性。

在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侧板210b和第二侧板210c上,沿长度方向l交替设置有支承部241~241、242~242和开口251~251、252~252(参照图3、图6a、图6b、图10a和图10b)。

第二支承体220具有第一侧板220b(参照图13b)、第二侧板220c(参照图13a)、第三侧板220d(参照图13a和图13b)和第四侧板220e(参照图13a、图13b和图14b)。第一侧板220b和第二侧板220c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第一侧板220b和第二侧板220c在长度方向l和轴线方向s双方上延伸。第三侧板220d和第四侧板220e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第三侧板220d和第四侧板220e在长度方向l和正交方向t双方上延伸。

第二支承体220中的第三侧板220d和第四侧板220e的至少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32、232的部分在轴线方向s上具有弹性。

在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侧板220b和第二侧板220c,支承部243~243、244~244和开口253~253、254~254在长度方向l上交替设置(参照图3、图6a、图6b、图13a和图13b)。

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侧板210b的支承部241~241与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侧板210c的开口252~252相对。另外,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侧板210b的开口251~251与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侧板210c的支承部242~242相对。

另一方面,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侧板220b的支承部243~243与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二侧板220c的开口254~254相对。另外,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侧板220b的开口253~253与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二侧板220c的支承部244~244相对。

详细而言,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侧板210b中的第二支承体220侧端部的开口251,在第二支承体220侧开放(与外部连通)。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侧板220b中的第一支承体210侧端部的开口253,在第一支承体210侧开放(与外部连通)。即,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侧板210b中的第二支承体220侧端部的开口251和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侧板220b中的第一支承体210侧端部的开口253构成开放部201a。

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侧板210c中的第二支承体220侧端部的支承部242与第二支承体220相对。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二侧板220c中的第一支承体210侧端部的支承部244配置成与第一支承体210相对。即,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侧板210c中的第二支承体220侧端部的支承部242和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二侧板220c中的第一支承体210侧端部的支承部244构成封闭部202a。

此外,为了防止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连结方向等的安装错误,也可以在第一卡合部231、231和第二卡合部232、232上,使环状的卡合部的直径和圆柱状的卡合部的直径在轴线方向s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不同,但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连结部230侧的端部的支承部242(参照图10a)和支承部244(参照图13a)上,以从轴线方向s上的中央向任一方偏移且在轴线方向s上一致的方式(以位于沿着长度方向l的假想直线上的方式)设置指示标mk、mk(该例中,箭头标志)。该例中,指示标mk、mk由树脂等材料形成。指示标mk、mk与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形成为一体。

另外,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侧板210c中的第二支承体220的相反侧端部的开口252,在第二支承体220的相反侧开放(与外部连通)。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二侧板220c中的第一支承体210的相反侧端部的开口254,在第一支承体210的相反侧开放(与外部连通)。因此,不仅具有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211、221中的开放部201a,而且在第一支承体210的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邻接的邻接部分212(参照图3)和第二支承体220的与移动部件130邻接的邻接部分222(参照图3)中的至少一方(双方或任一方)的邻接部分的规定的折弯侧邻接部区域203(参照图3、图10a和图13a),具有以露出配线部件c的方式开放的开放部203a(参照图3、图10a和图13a)。此外,开放部203a具有与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邻接部分211、221中的开放部201a相同的作用。

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侧板210b中的第二支承体220的相反侧端部的支承部241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相对。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侧板220b中的第一支承体210的相反侧端部的支承部243与移动部件130相对。因此,不仅具有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211、221中的封闭部202a,而且在第一支承体210的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邻接的邻接部分212和第二支承体220的与移动部件130邻接的邻接部分222中至少一方(双方或任一方)的邻接部分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规定的相反侧邻接部区域204(参照图10b和图13b),具有在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时以覆盖配线部件c的方式进行封闭的封闭部204a(参照图10b和图13b)。此外,封闭部204a具有与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邻接部分211、221中的封闭部202a相同的作用。

第一支承体210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该例中,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邻接的邻接部分212),直接地或经由销等支承转动轴间接地(该例中,直接地),可绕主体侧转动轴线α1旋转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参照图3和图8)。

具体而言,第一支承体210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该例中,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邻接的邻接部分212)可绕主体侧转动轴线α1旋转且可装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构成部件111(参照图3和图8)。

第一支承体210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构成部件111的连结部260(参照图3和图8)具有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卡合部261(参照图3和图8、图9、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以及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构成部件111的第二卡合部262(参照图3和图8)。

第一卡合部261和第二卡合部262绕主体侧转动轴线α1相互卡合。第一卡合部261设置为在第一支承体210的轴线方向s上的两端部向轴线方向s突出的圆柱。第二卡合部262、262以插通第一卡合部261、261的方式设置为圆筒状。

详细而言,第一卡合部261在第一支承体210的轴线方向s上的两端部中至少一方(双方或任一方)(该例中,背面侧的端部),设置为对向轴线方向s突出的圆柱进行d形切割而得的d状突出部。第二卡合部262、262中,使被设置为d状突出部的第一卡合部261侧的第二卡合部262贯通轴线方向s,形成为具有周向的一部分开放的圆形孔的c状。由此,第一支承体21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能够以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例如与垂直线平行的角度)装卸,另一方面,能够以规定角度以外的角度绕主体侧转动轴线α1旋转。即,规定角度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装卸第一支承体210的角度,该规定角度以外的角度是第一支承体21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摆动的摆动角度。

该例中,第一卡合部231、231、第二卡合部232、232和构成部件111由树脂等材料形成。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一卡合部231形成为一体,构成部件111和第二卡合部232形成为一体。

第二支承体220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该例中,与移动部件130邻接的邻接部分222),直接地或经由销等支承转动轴间接地(该例中,经由支承转动轴p(参照图3)间接地),可绕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旋转地安装于移动部件130(参照图3)。

具体而言,第二支承体220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该例中,与移动部件130邻接的邻接部分222),可绕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旋转且可装卸地安装于移动部件130的构成部件131(参照图3)。

第二支承体220与移动部件130的构成部件131的连结部270(参照图3)具有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卡合部271(参照图3、图12、图13a、图13b、图14a和图14b)以及设置于移动部件130的构成部件131的第二卡合部272(参照图3)。

第一卡合部271和第二卡合部272绕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相互卡合。第一卡合部271具有沿着轴线方向s贯通的第一贯通孔271a(参照图3、图12、图14b)。同样,第二卡合部272具有沿着轴线方向s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72a(参照图3)。第一卡合部271在使第一贯通孔271a与第二卡合部272中的第二贯通孔272a对齐的状态下,支承转动轴p插通第一贯通孔271a和第二贯通孔272a,由此,可绕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旋转地与第二卡合部272连结。

即,第二支承体220相对于移动部件130通过将支承转动轴p插入或脱离第一贯通孔271a和第二贯通孔272a而能够进行装卸,另一方面,在将支承转动轴p插通于第一贯通孔271a和第二贯通孔272a的状态下,可绕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旋转。

该例中,第二卡合部272设置为一对,在轴线方向s上配设于第一卡合部271的两侧。第一卡合部271、第二卡合部272、272和构成部件131由树脂等材料形成。第二支承体220和第一卡合部271形成为一体,构成部件131和第二卡合部272、272形成为一体。

图15a、图15b、图16a和图16b是从背面侧观察相邻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姿势的剖视图。图15a表示长度方向l的长度相互不同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图15b表示图15a所示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时在倾斜方向延伸的例子。图16a表示长度方向l的长度相互大致相等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图16b表示图16a所示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时在直线方向q延伸的例子。

但是,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连结部230沿直线方向q以外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参照图15a和图15b),用于该两个支承体进行开闭的开闭空间变大。在此,直线方向q是与移动部件130移动的移动方向m和轴线方向s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

作为连结部230沿直线方向q以外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多个支承体为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在主体侧转动轴线α1和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位于或大致位于沿着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移动方向m的假想直线上的情况下,该两个支承体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相互不同。于是,闭合的两个支承体相对于移动部件130的移动方向m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参照图15b),或大致平行。因此,用于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进行开闭的开闭空间变大。

对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连结部230沿着直线方向q移动(参照图16a和图16b)。换言之,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的连结部230的移动轨迹沿着直线方向q。

在此,作为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连结部230沿着直线方向q移动的结构,可示例如下结构,即,该多个支承体为两个支承体,将该两个支承体闭合时,该两个支承体与移动部件130的移动方向m和轴线方向s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状态下,一端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邻接的邻接部分212)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上,且另一端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的不与支承体相邻的端部(与移动部件130邻接的邻接部分222)设置于移动部件130。该结构中可示例如下结构,在主体侧转动轴线α1和移动部件侧转动轴线α2位于或大致位于沿着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移动方向m的假想直线β上的情况下,该两个支承体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相互相同或大致相同。

此外,直线方向q,在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沿着滑动方向(该例中,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可往返移动的情况下,成为与滑动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该例中,垂直方向或大致垂直方向)。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绕沿着转动轴线α的摆动轴线往返摆动的情况下,直线方向q可以举出表示以摆动轴线为中心的移动部件130的摆动轨迹的圆弧的法线方向或大致法线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

图17a和图17b是概略地表示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移动引起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7a表示移动部件130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时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状态,图17b表示移动部件130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离开时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状态。

但是,移动部件130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时(参照图17a),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当该两个支承体过度打开至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θ(参照图17b)以上时,不能顺畅地进行该两个支承体的闭合动作。例如,当相邻的两个支承体打开至180度时,在要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不能够闭合,或当该两个支承体超过180度打开时,在要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向相反方向闭合,进而导致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破损的不良情况。

图1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设置有限制部件280的状态的立体图。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际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对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还包括限制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以上的过度打开的限制部件280。在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中的至少一方(双方或任一方)(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设置有限制该两个支承体的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以上的过度打开的限制部件280。

详细而言,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构成为,在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邻接部分211、221中,一方(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的邻接部分211)覆盖另一方(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的邻接部分221)并与该另一方抵接。

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时,限制部件280与另一个支承体的邻接部分(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的邻接部分221)抵接而禁止一个支承体转动。

一个邻接部分211设为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的另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侧的端部的支承部242,另一个邻接部分221设为另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的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侧的端部的支承部244。而且,限制部件280设置于一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的端部的支承部242。该例中,限制部件280由树脂等材料形成。限制部件280和支承部242形成为一体。

具有该结构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以未超过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的角度打开时,限制部件280(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支承体220侧的端部的支承部242)与对方侧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一支承体210侧的端部的支承部244)抵接。由此,能够限制该两个支承体进行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以上的过度打开。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图20a、图20b、图21a和图21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设置有返回部件290、290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将第一支承体210中的正面侧的返回部件290(291)和背面侧的返回部件290(291)放大表示。图20a和图20b将第二支承体220中的正面侧的返回部件290(292)和背面侧的返回部件290(292)放大表示。另外,图21a和图21b放大表示由连结部230连结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至规定角度θ以上时的正面侧的返回部件290(291、292)和背面侧的返回部件290(291、292)的状态。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际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还包括返回部件290(291、292),其即使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至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以上的情况下,也将该两个支承体返回到比规定角度θ小的角度。

返回部件290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一返回部件291(参照图19)和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第二返回部件292(参照图20a和图20b)。第一返回部件291和第二返回部件292在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至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以上的情况下相互抵接,将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返回到比规定角度θ小的角度。

第一返回部件291设为以将转动轴线α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的方式向轴线方向s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二返回部件292设为在第一返回部件291的移动轨迹上向轴线方向s的外侧突出的突起部。

详细而言,第一返回部件291在构成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连结部230的第一卡合部231、231的轴线方向s的内侧设置。第二返回部件292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的两端部(具体而言,第三侧板220d和第四侧板220e)。第二返回部件292、292从第二卡合部232、232隔开规定的间隔d、d(参照图20a和图20b)地设置于第二支承体220中的构成连结部230的第二卡合部232、232的与第一支承体210侧相反的一侧。

该例中,第一返回部件291、291,在与第二返回部件292、292抵接的一侧的端部,具有以从第一卡合部231、231的内侧面2311、2311(参照图19)向顶面2911、2911(参照图19)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291a、291a(参照图19)。第二返回部件292、292,在与第一返回部件291、291抵接的一侧的端部,具有以从第三侧板220d的外表面220dl(参照图20a)和第四侧板220e的外表面220e1(参照图20b)向顶部2921、2921(参照图20a和图20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292a、292a(参照图20a和图20b)。

该例中,返回部件290由树脂等材料形成。第一返回部件291、291和第一卡合部231、231形成为一体。第二返回部件292、292和第二支承体220、220形成为一体。

具有该结构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通过由用户进行移动部件130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离开操作,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到规定角度θ(例如180度)时,设置于第一卡合部231、231的第一返回部件291、291与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第二返回部件292、292抵接(参照图21a和图21b),当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超过规定角度θ地进一步打开时,第一返回部件291、291跨上第二返回部件292、292(该例中,第一返回部件291、291利用倾斜面292a、292a沿着第二返回部件292、292的倾斜面292a、292a顺畅地跨上)。于是,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10的轴线方向s上的两端部的第一卡合部231、231沿轴线方向s扩张,第一支承体210进行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当由用户进行的移动部件130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离开操作解除时,通过来自第一支承体210的弹性变形的返回弹力,第一返回部件291、291从第二返回部件292、292滑落(该例中,第一返回部件291、291利用倾斜面292a、292a而沿着第二返回部件292、292的倾斜面292a、292a顺畅地滑落),向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的方向转动,使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返回到比规定角度θ小的角度。

此外,该例中,作为返回部件290,使用了设为突出部的第一返回部件291和设为突起部的第二返回部件292,但只要是在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到规定角度θ以上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返回到比规定角度θ小的角度那样的结构,就可以是任意结构。例如,作为返回部件290,也可以使用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至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成为规定角度θ为止不施力,而当成为规定角度θ以上时,向使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返回的方向施力。作为该施力部件,例如可使用扭转螺旋弹簧(所谓的反冲弹簧),该扭转螺旋弹簧具有:在闭合的方向上与第一支承体210卡止的第一卡止部;在闭合的方向上与第二支承体220卡止的第二卡止部;与第一卡止部和第二卡止部连接且当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成为规定角度θ以上时向使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返回的方向施加弹力的螺旋弹簧部。

(第四实施方式)

图22a、图22b和图22c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的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一部分的图。图22a是表示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下的连结部230部分的概略立体图,图22b是表示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的状态下的连结部230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22c是表示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的状态下的连结部230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在此,图22a、图22b和图22c所示的结构中,表示了未在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设置封闭部202a,在折弯侧连结部区域201和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双方开放配线部件c的状态。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际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在与轴线方向s和长度方向l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t(具体而言,厚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该例中,中央部),具有沿长度方向l隔开间隔(该例中,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间隔)地设置于同一或大致同一线γ、γ(参照图22c)上的支承部241、242、……、243、244、……(参照图22a、图22b和图22c)。支承部241、242、……、243、244、……,在每相邻的支承部(241、242)、(243、244)将配线部件c交替配置在正交方向t(具体而言,厚度方向)上的一面和另一面之间。

具体而言,第一支承体210具有一对侧板240a、240a。一对侧板240a、240a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在轴线方向s上隔开规定间隔地以沿着长度方向l和正交方向t双方的状态相互相对。在一对侧板240a、240a之间,多个支承部241、242、……(具体而言,支承板)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沿着长度方向l和轴线方向s双方排列设置。另外,第二支承体220也同样地具有一对侧板240b、240b。一对侧板240b、240b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在轴线方向s上隔开规定间隔地以沿着长度方向l和正交方向t双方的状态相互相对。在一对侧板240b、240b之间,多个支承部243、244、……(具体而言,支承板)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沿着长度方向l和轴线方向s双方排列设置。而且,同一或大致同一线γ、γ在着长度方向l上延伸。

(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支承体设为两个支承体,但也可以是3个以上的支承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设置有开口253~253、254~254,但除了构成开放部201a的侧端部的开口251、253以外,也可以设为不设置开口251~251、252~252、开口253~253、254~254而贯穿整体或大致整体地覆盖配线部件c的周围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双方设置有开放部201a,但也可以设为在该相邻的支承体的任一方设置开放部201a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双方设置封闭部202a,但也可以设为在该相邻的支承体的任一方设置封闭部202a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将第一支承体21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且将第二支承体220设置于移动部件130侧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将第一支承体210设置于移动部件130侧,且将第二支承体22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移动部件13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上可沿规定的滑动方向往返移动,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与移动部件130之间设置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使移动部件1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绕沿着转动轴线α的摆动轴线往返摆动,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与移动部件130之间设置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以连结部230成为上方的方式折弯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结构,但折弯的方向也可以是任意方向,例如也可以设为以连结部230成为下方的方式折弯多个支承体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以多个支承体的折弯的方向为一个方向的方式折弯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以多个支承体的折弯的方向交替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多个支承体中构成为在一个方向和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交替地折弯。

(对于本实施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支承体连结机构200,在包含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折弯侧的连结部230部分的规定的折弯侧连结部区域201,将配线部件c开放。通过这样的结构,在该两个支承体闭合时,例如即使拉伸配线部件c,也可以利用将配线部件c开放的部分(具体而言,开放部201a)来释放将该两个支承体闭合时的该两个支承体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比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的该两个支承体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长的量。因此,能够无障碍地闭合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而且,因为能够利用将配线部件c开放的部分(具体而言,开放部201a)来释放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时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比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的中心路径的长度(l1+l2)长的量,所以能够在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的状态下不使配线部件c松弛,由此,能够在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不使配线部件c从该两个支承体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向外方鼓出,因此,能够避免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的配线部件c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这在设为如下结构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即,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配线部件c相对于该两个支承体在长度方向l上相对地不移动或大致不移动的结构。

另外,在配线部件c任意捆扎有多个电线的情况下,当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时,以转动轴线α为中心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电线与外侧的电线相比,由于圆周差,弯曲程度变大,因此,容易产生断线等不良情况。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沿着转动轴线α的宽度方向(转动轴线α的轴线方向s)上的尺寸大于与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l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正交方向t)上的尺寸。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闭合时,能够使配线部件c中的任意电线的弯曲程度均相等或大致相等,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圆周差引起的配线部件c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与折弯侧相反的一侧的连结部230部分的规定的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将配线部件c封闭。通过这样的结构,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时,能够有效地避免配线部件c从相反侧连结部区域202向外方鼓出,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打开该两个支承体时的配线部件c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分别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支承部241~244。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支承配线部件c。

此外,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也可以遍及整体或大致整体地覆盖配线部件c的周围,但在使用模具成形各个支承体的情况下,各个支承体由与长度方向l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例如与轴线方向s和长度方向l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t)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个部件构成,导致支承体的结构复杂化、组装操作性恶化。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在与长度方向l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该例中,正交方向t)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相互错开设置的支承部241~244。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使用模具成形各个支承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模具的脱离孔,从而能够以单一部件构成各个支承体,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支承体结构的复杂化、组装操作性恶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中,一端部(该例中,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邻接的邻接部分212)设置成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该例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转动,且另一端部(该例中,与移动部件130邻接的邻接部分222)设置成相对于移动部件130可转动,该多个支承体根据移动部件130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的移动动作进行转动。通过这样的结构,例如,在将电气设备主体中的控制基板和移动部件130中的工作部件连接的情况下,不用如现有技术中那样使用连接器,因此能够较低地抑制成本,并且,配线部件c总是为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导通性和耐久性。另外,移动部件130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该例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移动时,如上述,能够无障碍地闭合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并且能够避免打开该两个支承体时的配线部件c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位于除对装卸部件150进行装卸操作的范围即装卸操作范围β1以外的区域β2。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该例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进行装卸部件150的装卸时,支承体连结机构200不会成为障碍。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在将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开闭时,连结部230在直线方向q上移动(例如设为如下结构,多个支承体为两个支承体,且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该两个支承体与移动方向m和轴线方向s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该两个支承体的开闭空间。由此,在例如相对于电气设备主体(该例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闭合移动部件130时,能够不增大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体积地将其收纳于电气设备内。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限制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规定角度θ以上的过度打开的限制部件28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顺畅地进行该两个支承体的闭合动作,由此,能够避免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的破损。特别是限制部件280设为限制该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的180度以上的过度打开的结构,由此,能够使该两个支承体仅打开比180度小的角度,在要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能够避免该两个支承体不能闭合,或者避免该两个支承体向相反方向闭合而使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破损之类的不良情况。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为返回部件290,其即使在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到规定角度θ以上的情况下,也使该两个支承体返回到比规定角度θ小的角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该两个支承体打开到规定角度θ以上。而且,例如即使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过度打开到规定角度θ以上,也能够使该两个支承体返回到比规定角度θ小的角度,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该两个支承体的闭合动作。例如,即使相邻的两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打开到180度以上,也能够使该两个支承体返回到比180度小的角度,在要闭合该两个支承体时,能够避免该两个支承体不能闭合,或者避免该两个支承体向相反方向闭合而使支承体连结机构200破损之类的不良情况。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承体(该例中,第一支承体210和第二支承体220)在与轴线方向s和长度方向l双方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t(具体而言,厚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具有沿长度方向l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同一或大致同一线γ、γ上的支承部241、242、……、243、244、……。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每相邻的支承部(241、242)、(243、244),能够将配线部件c交替配置在正交方向t(具体而言,厚度方向)上的一面和另一面之间,从而能够可靠地支承配线部件c。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它各种形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在所有方面上进行简单的示例,不应解释为进行限定。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说明书中不进行任何限定。另外,属于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范围中的变形和变更全部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