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综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821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车载综合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综合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载综合系统,具有信息、娱乐、多媒体等功能,包括(触控)显示屏、多媒体播放器、收音机、通信模块(蓝牙、wifi)、导航模块(GPS)、车身控制模块、语音识别模块、倒车影像模块等功能模块,是一套完整的、一体化的嵌入式信息处理系统。现有的车载综合系统与手机的互联多建立在信息共享(例如蓝牙同步手机通讯录)、单向映射(例如Mirrolink、Carplay)、以及车外控制(例如手机APP控制车身电子部件)等。

传统的车载综合系统,通常是原装或在4S店后装,而且导航升级等服务都有需要通过4S店专业技术人员,成本较高,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目前智能手机的发展和迭代的速度远远超过汽车电子,功能强大而且拥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而车载综合系统上的一些设备和手机的一些功能相同,例如触控显示屏、多媒体播放器、蓝牙/wifi、GPS导航、语音控制等,这也造成一定的功能冗余,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在开车的时候使用手机导航来代替车载导航等。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消费者日益注重驾驶的连接性体验,结果就是,车载电子产品的数量和复杂性日益增长。如今,车载综合系统的功能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因此车载设备以及车载网络之间保持连接所需要的带宽也日益增长。

由于车载电子设备的数量和复杂性显著增加,对低成本、高传输速率和高带宽的网络解决方案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现有的汽车通讯技术,如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MOST)和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技术已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为这些技术没有可扩展性,不能为新增加的服务和应用提供支持。而另一方面,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技术则是一个符合成本效益和可扩展的解决方案,能够支持多个系统和设备,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并且每个端口都拥有自己专属的带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综合系统,其能够与智能手机互联,从而提升用户对车载综合系统的使用体验。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包括:车载以太网;车载摄像头,用于采集车外的影像并形成视频数据,对所述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和打包,并将打包后的数据发送到所述车载以太网;以及车载控制子系统;其中,所述车载控制子系统包括: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到所述车载以太网;USB接口,用于连接具有显示屏的移动终端;以及以太网收发控制器,其通过所述以太网接口接收所述打包后的数据,并通过所述USB接口将所述打包后的数据转发到所述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综合系统还包括车载音响子系统,其中,所述车载控制子系统还包括音频处理模块和功放模块,所述音频处理模块将通过所述USB接口接收到的打包后的音频数据进行解包和处理,以重构音频数据流,并将所述音频数据流发送到所述功放模块;所述功放模块将所述音频数据流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并输出至所述车载音响子系统。其中,所述音频处理模块与所述功放模块通过I2S总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控制子系统还包括:CAN接口,其连接到车身CAN网络,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车身CAN网络的车身状态信息;CAN收发控制器,其将所述车身状态信息进行打包,并通过所述USB接口将打包后的所述车身状态信息转发到所述移动终端。所述车载控制子系统还包括CAN控制模块,其中,所述CAN控制模块将通过所述USB接口接收到的打包后的车身控制信息进行解包和处理,以转换为对应的CAN消息,并将所述CAN消息发送到所述CAN收发控制器;所述CAN收发控制器将所述CAN消息通过所述CAN接口发送到所述车身CAN网络。

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其能够与移动终端互联,并利用车载以太网保证了对车外影像展现的实时性,还能够用智能终端显示车身状态和进行车身控制,从而提升用户对车载综合系统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包括车载以太网120、车载摄像头130、以及车载控制子系统110。

车载摄像头130用于采集车外的影像并形成视频数据,对视频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校正、编码等)和打包,并将打包后的数据发送到车载以太网120。

车载控制子系统110包括以太网接口111、USB接口112、以及以太网收发控制器113。其中,以太网接口111(例如BroadR-Reach接口)用于连接到车载以太网120;USB接口120用于连接具有显示屏的移动终端200(例如,可以是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太网收发控制器113通过以太网接口111接收上述打包后的视频数据,并通过USB接口112将该打包后的视频数据转发到移动终端200,以便在移动终端200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

基于上述图1所示的车载综合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提供车外影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车载摄像头130实时采集车外的影像并形成视频数据,对该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和打包,并将打包后的数据发送到车载以太网120;车载控制子系统110通过以太网接口111接收打包后的数据,并通过USB接口112将打包后的数据转发到与其连接的具有显示屏的移动终端200;移动终端200将通过USB接口112接收到的打包后的数据进行解包和处理,以重构完整的视频数据流,并通过其显示屏将该视频数据流进行显示。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可以利用用户的移动终端上的显示屏进行显示车载摄像头采集的实时画面,使得车载系统本身可以不具备显示屏(或者只具备一块用于显示时钟、车体运行参数的LED 屏),从而降低了汽车电子的成本。同时,车载摄像头通过车载以太网将视频信号传输给车载控制子系统,能够保证影像画面的实时性,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此外,将图像处理功能在移动终端上完成,进一步简化了车载电子系统的功能,即车载综合系统可以不配备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处理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车载系统的成本;同时,由于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升级更新比车载系统的软件升级更新要便捷得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提供车外影像的方法使得用户能够根据需要更新图像处理和显示软件,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移动终端还可以对视频数据流进行图像分析,以识别出行人和障碍物并对行人和障碍物进行预警、或者识别出道路标识以及汽车行走的车道等,并将对行人和障碍物进行预警的图标、识别出的道路标识、以及车道偏离预定车道(例如偏离出GPS导航的车道)的预警信息等,与视频数据流需要显示的画面进行叠加,共同显示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上。

如图2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包括车载音响子系统140和车载控制子系统110。其中车载控制子系统110包括USB接口112、音频处理模块114和功放模块115。

USB接口112用于连接移动终端200(例如用户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200从其媒体库或者网络中获取音频码流,经过编码和协议格式打包后通过USB接口112发送给车载综合系统以进行播放。

音频处理模块114将通过USB接口112接收到的打包后的音频数据进行解包和处理,以重构音频数据流,并将该音频数据流发送到功放模块115;功放模块115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流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并输出至车载音响子系统140进行播放。其中,音频处理模块114与功放模块115之间通过I2S总线相连。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可以将用户的移动终端中的音频文件使用车内的音响系统进行播放,由于车内音响系统的播放效果远好于移动终端的扬声器,因此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如图3所示,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包括车身CAN网络150和车载控制子系统110。其中,车载控制子系统110包括USB接口112、CAN接口116、CAN收发控制器117、CAN控制模块118。

CAN接口116连接到车身CAN网络150能够与车身CAN网络150相通信。在一个应用场景中,CAN接口116接收来自车身CAN网络150的车身状态信息。例如,车内的空调的开关状态、温度、风量等,各个车门的开关状态,各个车灯的开关状态,以及胎压等车身状态信息。CAN收发控制器117通过CAN接口116接收这些车身状态信息,并将其打包,然后通过USB接口112将打包后的车身状态信息转发到移动终端200。移动终端200上可以安装用于解析这些车身状态信息的软件,从而能够在其显示屏上对这些车身状态信息进行显示。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USB接口112接收移动终端200发来的车身控制信息,例如开关空调、车门、车灯等信息,USB接口112接收到的车身控制信息通过CAN收发控制器117转发给CAN控制模块118,CAN控制模块118将这些车身控制信息进行解包和处理,以转换为对应的CAN消息,并这些CAN消息发送到CAN收发控制器117;CAN 收发控制器117将这些CAN消息通过CAN接口116发送到车身CAN网络150,从而完成通过移动终端200对车身进行控制。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综合系统,能够将车载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在用户的移动终端上进行实时显示,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用户的移动终端上的音频文件使用车载音响系统进行播放,还能够使用用户的移动终端对车身的状态进行显示以及对车身的状态进行控制,在降低了车载电子系统的成本的情况下,还提高了汽车用户的体验。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能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