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276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传统的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中,受话器安装在移动终端内部,受话器顶部设置有开孔。受话器通过该开孔向外发射声波,以使得移动终端能够将声音信号传递给用户。

然而,这种设计方案中,屏幕上的开孔比较大。屏幕开孔需要占用移动终端上较宽的屏幕宽度,造成屏幕上显示区域的屏占比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可以提高移动终端屏幕上显示区域的屏占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显示屏以及受话器和麦克风,该受话器和麦克风安装在该壳体内部,该显示屏安装在该壳体上;该显示屏的一端与该壳体之间形成有缝隙;该受话器通过该缝隙向外发射声波,该麦克风通过该缝隙接收外界声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由于在显示屏的一端与壳体之间形成有缝隙,受话器通过该缝隙向外发射声波,并且麦克风通过该缝隙接收外界声波,从而移动终端屏幕上无需针对受话器设置独立的开孔,因此可以提高移动终端屏幕上显示区域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移动终端沿P1-P1方向的第一种剖视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第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移动终端沿P1-P1方向的第二种剖视图。

图7是图1中A部分的第二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A部分的第三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A部分的第四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移动终端沿P2-P2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移动终端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100沿P1-P1方向的剖视图。

移动终端100包括壳体10、显示屏20、受话器30(也称为听筒)、麦克风40以及电路板60。

其中,壳体10用于形成移动终端100的外部轮廓。壳体1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金属。壳体10可以一体成型。

显示屏20安装在壳体10上,以形成移动终端100的显示面。显示屏20包括显示区域201和非显示区域202。显示区域201用于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非显示区域202不显示信息。非显示区域202的底部可以设置指纹模组、触控电路等功能组件。

受话器30安装在壳体10内部。受话器30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上端。上端即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移动终端朝上的一端。其中,受话器30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并向外界输出声音信号。从移动终端100的外部观察时,受话器30是隐藏而不可见的。

麦克风40安装在壳体10内部。麦克风40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上端。麦克风40与受话器30间隔设置。其中,麦克风40用于采集外界声音信号,并将采集到的声音信号传输到移动终端100中,由移动终端100进行处理。从移动终端100的外部观察时,麦克风40也是隐藏而不可见的。

电路板60也安装在壳体10内部。电路板60可以为主板。电路板60用于对移动终端100进行整体控制。其中,受话器30和麦克风40可以安装在电路板60上。

参考图1和图3,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屏20的上端与壳体10之间形成有缝隙50。缝隙50的轮廓形状可以为狭长的矩形或圆角矩形等形状。

其中,缝隙50的宽度介于0.4毫米至0.5毫米之间。0.4毫米至0.5毫米的宽度,使得用户不易察觉缝隙50的存在。另一方面,0.4毫米至0.5毫米的宽度几乎不占用屏幕宽度,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屏幕显示区域的屏占比。

缝隙50与受话器30的位置相对。其中,缝隙50与受话器30中的振膜(振膜为受话器中产生声音的部件)相通,以使得受话器30可以通过缝隙50向外界发射声波信号。

同时,缝隙50与麦克风40的位置相对。其中,缝隙50与麦克风40中的拾音器(拾音器为麦克风中采集声音信号的部件)相通,以使得麦克风40可以通过缝隙50采集外界声波信号。

参考图4,缝隙50可以是形成在显示屏20上的一个缺口。缺口50形成在显示屏20的上端,在移动终端100装配完成后,显示屏20与壳体10之间即可形成缝隙。

参考图5,缝隙50也可以为形成在壳体10的内侧上的一个缺口。缺口50形成在壳体10的内侧,在移动终端100装配完成后,壳体10与显示屏20之间也可以自然形成缝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受话器30发出的声音信号可以是超声波。超声波对于用户是不可闻的。同时,麦克风40采集的声音信号也可以是超声波。

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100可以在自身处于通话状态时,控制受话器30向外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通过缝隙50发射到外界。当超声波遇到阻挡物时,会产生反射信号。例如,超声波遇上用户脸部时,经过用户脸部的反射而产生反射信号。该反射信号通过缝隙50进入到麦克风40。麦克风40将采集到的反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到移动终端100的处理器进行处理。移动终端100通过该反射信号的强度可以判断移动终端与用户脸部之间的距离状态。从而,可以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熄屏或亮屏。其中,该距离状态包括接近状态和远离状态。

其中,移动终端100距离阻挡物越远,采集到的反射信号强度越小。移动终端100距离阻挡物越近,采集到的反射信号强度越大。

实际应用中,可以针对反射信号的强度设置一个熄屏阈值和一个亮屏阈值。例如,熄屏阈值为400,亮屏阈值为300。当采集到反射信号的强度大于400时,可判断为移动终端与阻挡物(例如,用户脸部)之间处于接近状态,从而控制显示屏熄屏,以避免用户在通话过程中对移动终端产生误操作。当采集到反射信号的强度小于300时,可判断为移动终端与阻挡物(例如,用户脸部)之间处于远离状态,从而控制显示屏亮屏。

由于受话器30发射的超声波在移动终端100内部会产生绕射,从而使得一部分超声波信号未发射到外界,而是直接进入到麦克风40中。这种情况下,麦克风40采集到的信号强度容易达到饱和,造成移动终端100检测自身与外部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受话器30和麦克风40之间设置有阻挡件70。阻挡件70用于阻隔受话器30和麦克风40之间的声音信号传输,以减少或避免受话器30发射的超声波未经外部物体反射而直接进入麦克风40。从而,能够提高移动终端100检测自身与外部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件70可以由多孔材料形成,例如海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缝隙50包括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狭长孔501和502。

狭长孔501与受话器30的位置相对。狭长孔501可以作为出音孔。其中,出音孔501与受话器30中的振膜相通,以使得受话器30可以通过出音孔501向外界发射声波信号。

狭长孔502与麦克风40的位置相对。狭长孔502可以作为入音孔。其中,入音孔502与麦克风40中的拾音器相通,以使得麦克风40可以通过入音孔502采集外界声波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受话器30和麦克风40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底端。底端即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移动终端朝下的一端。其中,缝隙50可以形成在显示屏20的底端与壳体1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缝隙50可以由多个离散的小孔503形成。其中,小孔503可以为圆孔、方孔等形状。小孔503为圆孔时,其直径介于0.4毫米至0.5毫米之间。小孔503为方孔时,其边长介于0.4毫米至0.5毫米之间。

对于用户而言,小孔503的尺寸很小。缝隙50由多个离散的小孔503形成,能够增强缝隙50的隐藏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缝隙50可以由多个并排的子缝隙组成。例如,缝隙50可以包括三个并排的子缝隙504、505、506。其中,子缝隙504、505、506均为圆角矩形的狭长孔。子缝隙504、505、506互相平行,并且彼此间隔设置。子缝隙504的宽度、505的宽度、506的宽度之和介于0.4毫米至0.5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2为图11中的移动终端100沿P2-P2方向的剖视图。移动终端100包括的麦克风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麦克风401和402分别设置在受话器30的异侧。

其中,缝隙50与麦克风401和402的位置都相对,以使得麦克风401和402都可以通过缝隙50采集外部声音信号。

其中,麦克风401与受话器30之间设置有阻挡件701。阻挡件701用于阻隔受话器30和麦克风401之间的声音信号传输,以减少或避免受话器30发射的超声波未经外部物体反射而直接进入麦克风401。

麦克风402与受话器30之间设置有阻挡件702。阻挡件702用于阻隔受话器30和麦克风402之间的声音信号传输,以减少或避免受话器30发射的超声波未经外部物体反射而直接进入麦克风402。

移动终端100包括两个麦克风401和402时,检测移动终端100与外部物体(例如,用户脸部)之间的距离状态的方法如下:

受话器30向外界发射超声波信号,麦克风401和402分别接收外部物体反射所形成的反射信号。

其中,可以针对反射信号的强度设置一个熄屏阈值和一个亮屏阈值。例如,熄屏阈值为400,亮屏阈值为300。

在移动终端的屏幕处于亮屏状态下,当麦克风401和麦克风402接收到反射信号的强度至少有一个大于熄屏阈值400时,即可判断为移动终端100与外部物体之间处于接近状态,从而控制显示屏熄屏。

在移动终端的屏幕处于熄屏状态下,当麦克风401和麦克风402接收到反射信号的强度都小于亮屏阈值300时,才判断为移动终端100与外部物体之间处于远离状态,从而控制显示屏亮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