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752发布日期:2019-08-16 22:1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支架种类很多,大部分均为卡夹式,需要一手持移动设备,一手打开夹持支架,双手配合协作将移动设备放在夹持支架的夹臂之间,再放开夹持支架以夹紧移动设备,若在开车时或其他需要单手操作的场合使用则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支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夹持支架在夹持移动设备时无法单手操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夹持支架,用于夹持移动设备,包括:

底壳;

夹持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底壳的一侧并凸出于所述底壳的第一夹持耳片以及位于所述底壳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夹持耳片相对设置的第二夹持耳片;

驱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耳片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一滑接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底壳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能够通过自身运动带动所述第一滑接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耳片朝向所述第二夹持耳片运动从而夹持所述移动设备,或背离所述第二夹持耳片运动从而放开所述移动设备;

限位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传动件的第一限位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分离的解锁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配合插接的锁扣状态,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多个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插接的插合点,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在所述锁扣状态时插接于其不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在由所述锁扣状态切换为所述解锁状态时进行移动,以离开当前的所述插合点,并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耳片运动,所述第一限位件还能够在由所述解锁状态切换为所述锁扣状态时停止移动,以限制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耳片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耳片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二滑接件,所述传动件能够通过自身运动带动所述第二滑接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夹持耳片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夹持耳片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传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壳的大齿轮,所述第一滑接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大齿轮啮合的第一夹持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第二滑接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大齿轮啮合的第二夹持齿条,所述第一夹持齿条及所述第二夹持齿条相对设置,所述大齿轮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齿条与所述第二夹持齿条之间并能够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齿条与所述第二夹持齿条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以及连接于所述传动件的连接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在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所述锁扣状态切换为所述解锁状态,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释放时由所述解锁状态切换为所述锁扣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至少包括连接于所述弹性件的第一限位块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第一限位齿条,所述第二限位件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齿条相对设置并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齿条啮合的第二限位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滑接于所述底壳并能够朝向或背离所述弹性件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有用于防滑的防滑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底壳包括上底板、与所述上底板相对设置的下底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的侧面板,所述上底板、所述下底板及所述侧面板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所述传动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侧面板开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插接孔以及与所述插接孔间隔设置的滑接孔,所述第一滑接件与所述第二滑接件分别穿设于两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一限位件穿设于所述滑接孔并能够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沿所述滑接孔的延伸方向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第一限位齿条具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齿条相接合的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限位齿条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齿条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面,所述第二限位齿条连接于所述侧面板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接合面朝向内,所述第一限位齿条凸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接合面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夹持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接件的第一扭簧,所述第一夹持耳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接件,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接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耳片。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夹持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接件的第二扭簧,所述第二夹持耳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接件,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接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耳片。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夹持支架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耳片朝向所述第二夹持耳片的一侧的第一滚轮以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耳片朝向所述第一夹持耳片的一侧的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滑接件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滚轮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滑接件的运动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第一滚轮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耳片的第一滚轴以及套接于所述第一滚轴的第一防滑件,所述第二滚轮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耳片的第二滚轴以及套接于所述第二滚轴的第二防滑件。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夹持支架中,所述夹持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壳并用于与外界设备连接的固定机构。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机构实现了对驱动机构的控制,使用者在使用时单手捏住移动设备,空余手指拨动第一限位件,以使第一限位件与其当前所插接的第二限位件的插合点分离,这样第一限位件便处于解锁状态,由于第一限位件连接于传动件,第一限位件便能够通过自身移动驱动传动件运动,传动件通过驱动第一滑接件的运动带动第一夹持耳片朝向第二夹持耳片运动,以实现对移动设备的夹持操作,使用者可通过移动第一限位件的位置使得传动件带动第一夹持耳片移动至所需位置,使用者可再通过手指拨动第一限位件与此时对应的第二限位件的插合点插接,以使得第一限位件处于锁扣状态,此时第一限位件位置固定,也就限制了传动件带动第一夹持耳片的移动,以使得第一夹持耳片与第二夹持耳片之间的距离固定,这样便完成了对第一夹持耳片与第二夹持耳片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移动设备宽度的要求。整个过程单手即可操作完成,无需双手协作,也无需电器结构辅助,夹持宽度可调,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11、上底板;12、下底板;13、侧面板;131、插接孔;132、滑接孔;21、第一夹持耳片;22、第二夹持耳片;31、第一滑接件;311、第一夹持齿条;32、第二滑接件;321、第二夹持齿条;33、传动件;40、限位机构;41、第一限位件;411、第一限位块;412、第一限位齿条;42、第二限位件;421、第二限位块;422、第二限位齿条;43、连接件;44、弹性件;51、第一扭簧;52、第二扭簧;61、第一滚轮;611、第一滚轴;612、第一防滑件;62、第二滚轮;621、第二滚轴;622、第二防滑件;70、固定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支架,用于夹持移动设备。移动设备指能够被移动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或其他需要夹持的机械设备。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支架包括底壳10、夹持机构、驱动机构及限位机构40。

请参照图1和图2,其中,夹持机构包括位于底壳10的一侧并凸出于底壳10的第一夹持耳片21以及位于底壳10的另一侧并与第一夹持耳片21相对设置的第二夹持耳片22。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能够分别位于移动设备相对的两边以夹持移动设备。

请参照图2,驱动机构包括连接于第一夹持耳片21并滑动连接于底壳10的第一滑接件31以及连接于底壳10的传动件33,传动件33能够通过自身运动带动第一滑接件31运动,以使第一夹持耳片21朝向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从而夹持移动设备,或背离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从而放开移动设备。第二夹持耳片22可固定连接于底壳10,以简化结构,便于加工,也可以滑动连接于底壳10以与第一夹持耳片21同步靠近或远离,已实现快速调节。其中,第一夹持耳片21可以贯穿其与第二夹持耳片22的直线为运动路径朝向或背离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也可沿其他非直线路径朝向或背离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

请参照图1和图2,限位机构40包括连接于传动件33的第一限位件41以及连接于底壳10的第二限位件42,第一限位件41具有与第二限位件42分离的解锁状态以及与第二限位件42配合插接的锁扣状态,第二限位件42具有多个能够与第一限位件41配合插接的插合点,以使得第一限位件41能够在锁扣状态时插接于其不同位置,第一限位件41能够在由锁扣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时进行移动,以离开当前的插合点,并驱动传动件33带动第一夹持耳片21运动,还能够在由解锁状态切换为锁扣状态时停止移动,以限制传动件33带动第一夹持耳片21运动。第一限位件41在与第二限位件42插接后,限制了其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平面上的移动。第一限位件41可插接于第二限位件42的侧面、远离传动件33的一侧或朝向传动件33的一侧,插接位置以插接效果能够限制传动件33运动为佳。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机构40实现了对驱动机构的控制,使用者在使用时单手捏住移动设备,空余手指拨动第一限位件41,以使第一限位件41与其当前所插接的第二限位件42的插合点分离,这样第一限位件41便处于解锁状态,由于第一限位件41连接于传动件33,第一限位件41便能够通过自身移动驱动传动件33运动,传动件33通过驱动第一滑接件31的运动带动第一夹持耳片21朝向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以实现对移动设备的夹持操作,使用者可通过移动第一限位件41的位置使得传动件33带动第一夹持耳片21移动至所需位置,使用者可再通过手指拨动第一限位件41与此时对应的第二限位件42的插合点插接,以使得第一限位件41处于锁扣状态,此时第一限位件41位置固定,也就限制了传动件33带动第一夹持耳片21的移动,以使得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之间的距离固定,这样便完成了对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移动设备宽度的要求。整个过程单手即可操作完成,无需双手协作,也无需电器结构辅助,夹持宽度可调,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快捷。

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夹持耳片22并滑动连接于底壳10的第二滑接件32,传动件33能够通过自身运动带动第二滑接件32运动,以使第二夹持耳片22朝向或背离第一夹持耳片21运动。这样传动件33便能够同时带动或分别带动第一滑接件31和第二滑接件32运动,也就使得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能够同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提高了工作效率。

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传动件33包括转动连接于底壳10的大齿轮,其中,第一滑接件31的一侧设有与大齿轮啮合的第一夹持齿条311,第一夹持齿条311呈条状,大齿轮通过转动带动第一滑接件31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耳片22,也就使得第一夹持耳片21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耳片22。第二滑接件32的一侧设有与大齿轮啮合的第二夹持齿条321,第二夹持齿条321呈条状,大齿轮通过转动带动第二滑接件32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耳片21,也就使得第二夹持耳片22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耳片21。优选地,第一夹持齿条311及第二夹持齿条321相对设置,大齿轮位于第一夹持齿条311与第二夹持齿条321之间并能够同时带动第一夹持齿条311与第二夹持齿条321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滑接件31位于大齿轮上方,第二滑接件32位于大齿轮下方,当大齿轮顺时针旋转时,大齿轮带动第一夹持齿条311朝向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同时带动第二夹持齿条321朝向第一夹持耳片21运功,即使得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相互靠近;当大齿轮逆时针旋转时,大齿轮带动第一夹持齿条311背向第二夹持耳片22运动,同时带动第二夹持齿条321背向第一夹持耳片21运功,即使得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相互远离。

请参照图2,优选地,限位机构40还包括弹性件44以及连接于大齿轮的连接件43,弹性件44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件43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件41,第一限位件41能够在弹性件44发生弹性变形时由锁扣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并在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释放时由解锁状态切换为锁扣状态。弹性件44优选为弹簧,连接件43与第一限位件41分别连接于弹簧的两端。可选地,锁扣状态时,第一限位件41可插接于第二限位件42远离大齿轮的一侧,外拉第一限位件41,以使得弹性件44拉伸变形,同时第一限位件41脱离与第二限位件42的插接,第一限位件41得以由锁扣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放开第一限位件41,第一限位件41在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内收,即朝向第二限位件42运动,直至插接于第二限位件42,第一限位件41得以由解锁状态切换至锁扣状态。优选地,锁扣状态时,第一限位件41可插接于第二限位件42靠近大齿轮的一侧,内按第一限位件41,以使得弹性件44压缩变形,同时第一限位件41脱离与第二限位件42的插接,第一限位件41得以由锁扣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放开第一限位件41,第一限位件41在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外弹,即朝向第二限位件42运动,直至插接于第二限位件42,第一限位件41得以由解锁状态切换至锁扣状态。

请参照图2,具体地,第一限位件41至少包括连接于弹性件44的第一限位块411以及连接于第一限位块411的第一限位齿条412,第二限位件42至少包括连接诶有底壳10的第二限位块421及连接于第二限位块421且与第一限位齿条412相对设置并能够与第一限位齿条412啮合的第二限位齿条422。第一限位件41与第二限位件42通过齿条啮合的方式实现了插接限位,使用者通过拨动第一限位块411控制第一限位齿条412与第二限位齿条422的插接与分离,避免了直接控制齿条的不便。优选地,第二限位齿条422的长度大于第一限位齿条412的长度,第一限位齿条412上得以形成多个插合点,以使得第一限位件41在其运动范围内的任何位置均能够与第二限位件42实现插接,起到对传动件33的调节及限位的作用。优选地,第一限位块411滑接于底壳10并能够朝向或背离弹性件44运动。第一限位块411的在其滑动路径上滑动以调整大齿轮的转动幅度,第一限位块411能够朝向或背离弹性件44运动也就能够压缩或释放弹性件44,或,拉伸或释放弹性件44,以使得第一限位件41在解锁状态及锁扣状态之间切换。

优选地,第一限位块411朝向弹性件44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弹性件44位于安装槽内,连接件43能够插设于安装槽,即第一限位块411套接于连接件43,连接件43对第一限位块411的朝向或背离弹性件44的运动起到了导向作用,防止第一限位块411的运动轨迹歪斜。优选地,第一限位块411上设有用于防滑的防滑部。防滑部具有粗糙表面,优选为锯齿状表面。

请参照图2,具体地,底壳10包括上底板11、与上底板11相对设置的下底板12以及用于连接上底板11和下底板12的侧面板13,上底板11、下底板12及侧面板13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传动件33位于容置腔内,侧面板13开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插接孔131以及与插接孔131间隔设置的滑接孔132,第一滑接件31与第二滑接件32分别穿设于两插接孔131,第一限位件41穿设于滑接孔132并能够在解锁状态下沿滑接孔132的延伸方向滑动。上底板11用于移动设备抵靠,以限制移动设备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底板11及下底板12均为圆形,一方先第一限位件41在侧向的圆周滑动。滑接孔132的延伸路径即为第一限位件41的运动路径,第一限位件41在运动路径上朝向或背离大齿轮运动以切换为解锁状态或锁扣状态,插接孔131对第一滑接件31及第二滑接件32起到了支撑及导向作用。

请参照图2,具体地,第一限位齿条412具有与第二限位齿条422相接合的第一接合面,第二限位齿条422具有与第一限位齿条412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面,第二限位齿条422连接于侧面板13朝向容置腔的一侧且第二接合面朝向内,第一限位齿条412凸设于第一限位块411的一侧且第一接合面朝向第二限位齿条422。这样第一限位件41便能够在弹性件44压缩时由锁扣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并在弹性件44释放弹性恢复力时由解锁状态切换为锁扣状态。

请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地,夹持支架还包括连接于第一滑接件31的第一扭簧51、连接于第二滑接件32的第二扭簧52、转动连接于第一夹持耳片21朝向第二夹持耳片22的一侧的第一滚轮61以及转动连接于第二夹持耳片22朝向第一夹持耳片21的一侧的第二滚轮62。

其中,第一夹持耳片21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接件31,第一扭簧5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滑接件3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夹持耳片21,第二夹持耳片22转动连接于第二滑接件32,第二扭簧5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滑接件32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夹持耳片22。第一扭簧51对第一夹持耳片21起到了限位作用,在自由状态下由于第一扭簧51的支撑作用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一滑接件31之间保持一定的夹角,当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夹持移动设备时可将二者的距离调节为略小于移动设备的宽度,这样在夹持过程中,第一夹持耳片21张开,第一扭簧51发生扭转并具有恢复原状的扭转恢复力,以将移动设备卡接在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之间,第二扭簧52与第一扭簧51的工作过程及原理类似,此处不赘述。这样使用者在使用时便可以先调整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之间的距离,再将移动设备推入二者之间的空隙,通过第一扭簧51与第二扭簧52的扭转力夹持住移动设备。

请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第一滚轮61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滑接件31的运动方向,第二滚轮6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滑接件32的运动方向。这样便能够将移动设备沿垂直于上底板11方向朝向上底板11运动以夹持至第一夹持耳片21与第二夹持耳片22之间,第一滚轮61与第二滚轮62能够随着移动设备的移动而发生转动,以避免移动设备与第一夹持耳片21或第二夹持耳片22之间的磨损,减小了移动设备插接的摩擦力。

请参照图2,优选地,第一滚轮61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夹持耳片21的第一滚轴611以及套接于第一滚轴611的第一防滑件612,第二滚轮62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夹持耳片22的第二滚轴621以及套接于第二滚轴621的第二防滑件622。第一防滑件612能够起到防滑作用,以使得第一滚轮61能够跟随移动设备的运动二运动,减少磨损。

请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地,夹持支架还包括连接于底壳10并用于与外界设备连接的固定机构70。固定机构70用以夹持在外接设备上,外接设备可以为汽车内饰或其他需要固定移动设备的结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