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784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开闭乘口出入口或电梯厢出入口的门本体的电梯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的门装置中,有一种结构是在门本体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上安装遮烟板,分别将门本体的上端部与出入口框架的上框架之间以及门本体的下端部与门槛之间的间隙遮蔽,(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许第2878934号公报)。
然而,在传统的中央开闭式的门装置中,当门闭状态时因相互邻接的遮烟板之间存在着间隙,故火灾时发生的烟通过遮烟板之间漏出,遮烟性差。又,若存在着这种间隙,则升降路内的噪音也会向乘口侧漏出,遮音性也差。对此,要想提高门本体及遮蔽板的制作精度和安装精度、消除遮烟板间的间隙,在构造上是困难的。
本发明就是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的电梯的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闭出入口的门本体;设置于门本体的下端部且插入门槛槽内、将门本体的下端部与地面部之间的间隙遮蔽的下部遮蔽构件;以及设置于门槛槽内、门闭状态时将下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部与门槛槽的壁面之间的间隙遮蔽的门槛槽内遮蔽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由于在门槛槽中设置了门闭状态时将与下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部邻接的间隙遮蔽的门槛槽内遮蔽部,因此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梯的乘口门装置的下端部附近的正面图。
图2为表示图1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2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4为沿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图5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7为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图8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10为沿图9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正面图。
图12为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面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剖面图。
图14为表示图13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图14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16为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面图。
图17为沿图15的XVII-XVII线的剖面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19为表示图18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20为沿图19的XX-XX线的剖面图。
图21为沿图19的XXI-XXI线的剖面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23为表示图22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24为沿图23的XXIV-XXIV线的剖面图。
图25为沿图23的XXV-XXV线的剖面图。
图26为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正面图。
图27为沿图26的XXVII-XXVII线的剖面图。
图28为沿图26的XXVIII-XXVIII线的剖面图。
图29为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
图30为表示图29的门槛的平面图。
图31为沿图30的XXXI-XXXI线的剖面图。
图32为沿图30的XXXII-XXXII线的剖面图。
图33为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电梯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34为表示图33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
图35为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36为表示图35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
图37为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38为表示图37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
图39为表示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40为表示图39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
图41为表示本发明第14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42为表示图41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
图43为表示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44为表示图43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梯的乘口门装置的下端部附近的正面图,图2为表示图1的门槛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图2的门槛的平面图,图4为沿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
乘口出入口由中央开闭式的1对门本体1进行开闭。在门本体1下方的地面部设置有门槛2。在门槛2上设置有沿门本体1开闭方向延伸的门槛槽2a。在各门本体1的下端部分别固定着插入门槛槽2a内的多个门的脚3。
在各门本体1的下端部固定有插入门槛槽2a内的、将门本体1的下端部与门槛2之间的间隙遮蔽的下部遮蔽构件即下部遮蔽板4。下部遮蔽板4延伸为横跨门本体1的整个宽度方向。
在门槛槽2a内粘接固定着作为门槛槽内遮蔽部的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也可由螺钉等固定于门槛槽2a内。又,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是一种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的平板状构件。并且,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分别与门槛槽2a相互对向的1对壁面及底面连接,并配置成在乘口出入口的开间方向的中央部将门槛槽2a隔开。门闭状态时,通过所定的接触压力使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部与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抵接。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部与门槛槽2a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即、相互邻接的下部遮蔽板4和门闭侧端部间的间隙被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下部遮蔽板4间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又可防止从间隙中漏光,提高遮光性。另外,下部遮蔽板4与门槛槽2a的底面之间的间隙则由其它的遮蔽装置(未图示)遮蔽。
实施例2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图5的门槛的平面图,图7为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图。图中,在门槛6上设置有插入门的脚3(图1)的门槛槽6a。在门槛槽6a内形成有门槛槽内遮蔽部6b。即,门槛槽内遮蔽部6b作为未加工的部分将门槛槽6a与门槛6一体形成。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这样,即使在将门槛槽内遮蔽部6b作为门槛6的地部分一体形成的场合,也可防止从下部遮蔽板4间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实施例3图8为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图8的门槛的平面图,图10为沿图9的X-X线的剖面图。图中,在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上形成有相对于门槛槽2a的底面倾斜的、与下部遮蔽板4抵接的1对槽内倾斜面5a。又,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面设置有与槽内倾斜面5a平行的遮蔽构件侧倾斜面4a。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这样,通过在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上设置槽内倾斜面5a,可容易地将积存于门槛槽2a内的灰尘扫出,可提高门槛槽2a清扫作业的作业性。又,因在下部遮蔽板4上设置有遮蔽构件侧倾斜面4a,故可防止因设置了槽内倾斜面5a所造成的遮烟性和遮光性的下降。
另外,也可在与实施例2所示的门槛槽内遮蔽部6b的下部遮蔽板4抵接的面上设置相对于门槛槽2a底面倾斜的槽内倾斜面5a,在此场合,也可提高门槛槽2a清扫作业的作业性。
实施例4图11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正面图,图12为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面图。图中,在门槛槽2a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贯通孔2b。贯通孔2b与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邻接,配置于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的两侧。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将这种贯通孔2b设置于门槛槽2a的底部,可使门槛槽2a内的灰尘从贯通孔2b中落下,可提高门槛槽2a清扫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贯通孔2b的剖面形状不限定于图11所示的长圆形,例如也可是圆形、椭圆形、方形等。
又,也可在实施例2、3所示的门槛上设置贯通孔。
实施例5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剖面图,图14为表示图13的门槛的立体图,图15为表示图14的门槛的平面图,图16为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面图,图17为沿图15的XVII-XVII线的剖面图。实施例1~4表示了中央开闭式的乘口的门,实施例5表示的是单侧开放式的乘口的门。
图中,在乘口出入口11处设置有出入口框架(三方框架)12。出入口框架12具有配置于乘口出入口11两侧的1对纵向框架13和配置于纵向框架13的上端部间的上框架(未图示)。乘口出入口11由相互平行地沿相同方向移动的第1和第2门本体14、15进行开闭。开闭动作时,作为高速的门的第1门本体14以高于作为低速的第2门本体15的速度进行移动。
在门本体14、15下方的地面部设置有门槛16。在门槛16上设置有沿门本体14、15的开闭方向延伸的第1和第2门槛槽16a、16b。在各门本体14、15的下端部分别固定着插入门槛槽16a、16b内的多个门的脚3(参照图1)。
在各门本体14、15的下端部固定有下部遮蔽构件即下部遮蔽板4(参照图1),该下部遮蔽板4被插入门槛槽16a、16b内,将门本体14、15的下端部与门槛16之间的间隙遮蔽。
第1和第2门槛槽16a、16b内分别粘接固定着门槛槽内遮蔽部即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18。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18也可由螺钉等固定于门槛槽16a、16b内。又,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18分别与门槛槽16a、16b相互对向的1对壁面及底面连接。门闭状态时,通过所定的接触压力使固定于第1和第2门本体14、15的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面与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18抵接。
反推拉门侧的纵向框架13配置在门槛16上。这样,第1和第2门槛槽16a、16b的反推拉门侧端部进入纵向框架13的下部延伸。在第2门槛槽16b内粘接固定着将朝向该纵向框架13下部的入口遮蔽的纵向框架下遮蔽部即纵向框架下密封构件19。纵向框架下密封构件19也可由螺钉等固定于门槛槽16b内。又,纵向框架下密封构件19分别与门槛槽16b相互对向的1对壁面及底面连接。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兼用于第1门槛槽16a侧的纵向框架下遮蔽部。
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18及纵向框架下密封构件19是一种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的平板状或块状的构件。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部与门槛槽16a、16b的壁面之间的间隙被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所遮蔽。这样,可防止绕入下部遮蔽板4的端部的烟和噪音漏出,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又,由于朝向第1、第2门槛槽16a、16b的反推拉门侧的纵向框架13下部的入口被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7和纵向框架下密封构件19所遮蔽,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又,门槛槽内遮蔽部和纵向框架下遮蔽部也可分别作为门槛的一部分(不形成门槛槽的部分)而形成。
实施例6图18为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图19为表示图18的门槛的平面图,图20为沿图19的XX-XX线的剖面图,图21为沿图19的XXI-XXI线的剖面图。
图中,在门槛20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状延伸的第1、第2门槛槽20a、20b。在第1、第2门槛槽20a、20b上分别形成有兼用于纵向框架下遮蔽部的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作为未加工门槛槽20a、20b的部分与门槛20一体形成。其它结构与实施例5相同。
这样,在将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作为门槛20的一部分一体形成的场合,也可防止绕入下部遮蔽板4的端部的烟和噪音漏出,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又,由于朝向第1、第2门槛槽20a、20b的反推拉门侧的纵向框架13下部的入口被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所遮蔽,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实施例7图22为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图23为表示图22的门槛的平面图,图24为沿图23的XXIV-XXIV线的剖面图,图25为沿图23的XXV-XXV线的剖面图。图中,在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上,形成有相对于门槛槽20a、20b的底面倾斜的、与下部遮蔽板4抵接的1对槽内倾斜面20f、20e。又,如图24和图25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面设置有与槽内倾斜面20f、20e平行的遮蔽构件侧倾斜面4a。其它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
这样,通过在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上设置槽内倾斜面20f、20e,可容易地将积存于门槛槽20a、20b内的灰尘扫出,可提高门槛槽20a、20b清扫作业的作业性。又,因在下部遮蔽板4上设置有遮蔽构件侧倾斜面4a,故可防止因设置了槽内倾斜面20f、20e所造成的遮烟性和遮光性的下降。
实施例8图26为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正面图,图27为沿图26的XXVII-XXVII线的剖面图,图28为沿图26的XXVIII-XXVIII线的剖面图。图中,在门槛槽20a、20b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20g、20h。贯通孔20g、20h与门槛槽内遮蔽部20c、20d邻接。其它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
通过将这种贯通孔20g、20h设置于门槛槽20a、20b的底部,可使门槛槽20a、20b内的灰尘从贯通孔2b0g、20h中落下,可提高门槛槽20g、20h清扫作业的作业性。
实施例9图29为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门槛的立体图,图30为表示图29的门槛的平面图,图31为沿图30的XXXI-XXXI线的剖面图,图32为沿图30的XXXII-XXII线的剖面图。
图中,在第2门槛槽16b内粘接固定着门槛槽内遮蔽部和作为纵向框架下遮蔽部的门槛槽内密封构件41。门槛槽内密封构件41也可由螺钉等固定于门槛槽16b内。门槛槽内密封构件41是一种将实施例5的门槛槽内密封构件18与纵向框架下密封构件19一体化的构件。其它结构与实施例5相同。
这样,在使用门槛槽内遮蔽部和兼用于纵向框架下遮蔽部的门槛槽内密封构件41的场合,也可防止绕入下部遮蔽板4的端部的烟和噪音漏出,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另外,实施例1~9是门闭状态时使下部遮蔽构件与门槛槽内遮蔽部抵接,但若是比应遮蔽的间隙小得多的细微间隙,则也可存在于下部遮蔽构件与门槛槽内遮蔽部之间。
实施例10图33为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电梯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34为表示图33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图中,在乘口出入口21处设置有出入口框架(三方框架)22。出入口框架22具有配置于乘口出入口21两侧的1对纵向框架23和配置于纵向框架23的上端部间的上框架24。
乘口出入口21由中央开闭式的1对门本体1进行开闭。在各门本体1的上端部固定着将门本体1的上端部与上框架24之间的间隙遮蔽的上部遮蔽构件即上部遮蔽板25。上部遮蔽板25从门本体1的上端部水平状向上框架24凸出。
上框架24与向门本体1侧凸出的平板状的门闭端遮蔽部(凸部)24a一体形成。门闭端遮蔽部24a配置在乘口出入口21的开闭方向的中央部。又,门闭状态时,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部面与门闭端遮蔽部24a抵接。这样,与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部邻接的间隙即、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间的间隙被门闭端遮蔽部24a所遮蔽。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间的间隙被门闭端遮蔽部24a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上部遮蔽板25间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又可提高遮光性。
实施例11图35为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36为表示图35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图中,上框架24与向门本体1侧凸出的平板状的凸部24b一体形成。在凸部24b的两面粘接固定着门闭端遮蔽部即上框架密封构件26。上框架密封构件26也可由螺钉等固定于凸部24b。又,上框架密封构件26是一种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的平板状构件。
凸部24b和上框架密封构件26配置于乘口出入口21开间方向的中央部。又,门闭状态时,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与上框架密封构件26抵接。这样,与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部邻接的间隙即、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间的间隙被上框架密封构件26所遮蔽。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0相同。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间的间隙被上框架密封构件26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上部遮蔽板25间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实施例12图37为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38为表示图37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实施例11是将上框架密封构件26贴附在形成于上框架24的凸部24b上,但实施例12则是在上框架24上不设置凸部,而是将作为门闭端遮蔽部的平板状或块状的上框架密封构件27从上框架24向门本体1侧凸出状地固定于上框架24。上框架密封构件27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1相同。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间的间隙被上框架密封构件27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上部遮蔽板25间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实施例13图39为表示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40为表示图39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实施例12是将上框架密封构件27安装在上框架24上,实施例12则是将作为门闭端遮蔽部的平板状或块状的门开端密封构件42固定于一方(图的左侧)的上部遮蔽板25。门开端密封构件42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2相同。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板25的门闭侧端面间的间隙被门开端密封构件42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上部遮蔽板25间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这样,门闭端遮蔽部既可设置于上框架和上部遮蔽构件中的任一方,也可将门闭端遮蔽部分割开并设置于上框架和上部遮蔽构件的双方。
又,在将门闭端遮蔽部设置于上部遮蔽构件的场合,既可设置在相互邻接的上部遮蔽构件的任一方,也可将门闭端遮蔽部分割开并设置于双方的上部遮蔽构件上。
实施例14图41为表示本发明第14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42为表示图41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实施例10~13表示中央开闭式的乘口的门,实施例14则表示单侧开放式的乘口的门。
图中,在乘口出入口11处设置有出入口框架(三方框架)12。出入口框架12具有配置于乘口出入口11两侧的1对纵向框架13和配置于纵向框架13的上端部间的上框架28。乘口出入口11由相互平行地沿相同方向移动的第1和第2门本体14、15进行开闭。开闭动作时,作为高速门的第1门本体14以高于作为低速门的第2门本体15的速度进行移动。
在各门本体1的上端部固定着将门本体14、15的上端部与上框架28之间的间隙遮蔽的上部遮蔽构件即上部遮蔽板29。上部遮蔽板29从门本体14、15的上端部水平状向上框架28凸出。
在上框架28上固定着门闭状态时与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面抵接的门闭端遮蔽部即上框架密封构件30、31。上框架密封构件30、31是一种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的平板状构件。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面与上框架密封构件30、31抵接。这样,与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部邻接的间隙即、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面与上框架28之间的间隙被上框架密封构件30、31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与上部遮蔽板29的端面邻接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实施例15图43为表示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乘口门装置的上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44为表示图43的乘口门装置的平面图。实施例14是将上框架密封构件30、31固定于上框架28上,而实施例14则是将门闭端遮蔽部即门闭端密封构件43、44固定于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面。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4相同。
在这种乘口门装置中,门闭状态时,门闭端密封构件43、44与上框架28抵接。这样,与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部邻接的间隙即、上部遮蔽板29的门闭侧端面与上框架28之间的间隙被门闭端密封构件43、44所遮蔽。这样,可防止从与上部遮蔽板29的端面邻接的间隙中漏出烟和噪音,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
另外,实施例10~15是将上部遮蔽构件与门闭端遮蔽部抵接,但若是比应遮蔽的间隙小得多的细微间隙,则也可存在于上部遮蔽构件与门闭端遮蔽部之间。
又,在实施例1~15中已对门本体与出入口框架及门槛之间部分的间隙遮蔽作出了说明,对于未作说明的部分的间隙,则由其它遮蔽装置来进行遮蔽。
并且,实施例1~15表示的是乘口门装置,但本发明也适用于电梯厢门装置,可提高电梯厢室内与外部之间的遮光性和遮烟性。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闭出入口的门本体;设置于所述门本体的下端部且插入门槛槽内、将所述门本体的下端部与地面部之间的间隙遮蔽的下部遮蔽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门槛槽、门闭状态时将所述下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部与所述门槛槽的壁面之间的间隙遮蔽的门槛槽内遮蔽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槽内遮蔽部是固定于所述门槛槽内、门闭状态时与所述下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面抵接的门槛槽内密封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槛槽内遮蔽部设置有相对于所述门槛槽的底面倾斜并与所述下部遮蔽构件抵接的槽内倾斜面,在所述下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槽内倾斜面平行的遮蔽构件侧倾斜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槛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门槛槽内遮蔽部邻接且贯通所述底部的贯通孔。
5.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出入口、具有纵向框架和上框架的出入口框架;开闭所述出入口的单侧开放式的门本体;以及具有沿所述门本体的开闭方向的门槛槽、设置于所述门本体下方的门槛,反推拉门侧的所述纵向框架被配置在所述门槛上,所述门槛槽的反推拉门侧端部进入所述纵向框架的下部延伸,在所述门槛槽中设置有将所述门槛槽的朝向所述纵向框架下部的入口遮蔽的纵向框架下遮蔽部。
6.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闭出入口的门本体;设置于所述门本体的上端部且向出入口框架的上框架凸出、将所述门本体的上端部与上框架之间的间隙遮蔽的上部遮蔽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上部遮蔽构件中的至少一方、门闭状态时将与所述上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部邻接的间隙遮蔽的门闭侧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闭侧端部是固定于所述上框架、门闭状态时与所述上部遮蔽构件的门闭侧端面抵接的上框架密封构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闭侧端部是固定于所述上部遮蔽构件的门闭端密封构件。
全文摘要
在门槛槽(2a)内固定着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是例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橡胶或氯乙烯等材料组成的平板状构件。又,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在乘口出入口的开间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成将门槛槽(2a)分割开。门闭状态时,下部遮蔽板(4)的门闭侧端面与门槛槽内密封构件(5)抵接。可提供一种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的电梯的门装置。
文档编号B66B13/30GK1572706SQ0312548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2日
发明者饭田真司, 铃木稔也, 西村信宽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