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522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电梯厢体升降的电梯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以提高乘客的输送能力为目的的电梯装置,例如在特开昭59-133188号公报上公开了一种使两台电梯厢体在同一升降通道中升降的单道·双厢方式的电梯装置。这种以往的电梯装置为使2台电梯厢体得以升降而采用了2台分开的卷扬机。2台卷扬机分别被设置在上部的机械室内。因此,机械室的空间对电梯装置整体的省空间化形成了妨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的课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获得可缩小设置空间的电梯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驱动装置是使由第1主索垂吊的第1厢体、及由第2主索垂吊的第2厢体独立地升降,具有第1卷扬机和第2卷扬机,第1卷扬机具有环状的第1马达部和包括被第1马达部驱动旋转、供第1主索卷绕其上的第1驱动索轮部在内的环状的第1旋转体,第2卷扬机具有设置于第1卷扬机内侧的第2马达部和包括被第2马达部驱动旋转、供第2主索卷绕其上的第2驱动索轮部在内的第2旋转体。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2为表示图1驱动装置的正面图。
图3为图2沿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驱动装置的部分剖断正面图。
图5为图4沿V-V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纸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加以说明。
实施形态1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图中,上厢体3及上厢体用配重4由数根第1主索2垂吊于升降通道1内。下厢体6及下厢体用配重7由数根第2主索5垂吊于升降通道1内。上厢体3被设置于下厢体6的上方,上厢体用配重4被设置于下厢体用配重7的下方。图1中为对第1主索2及第2主索5加以区分,将第1主索2以粗线表示。为简便起见,图1中第1主索2及第2主索5的根数以单根来表示。
在上厢体3的下部设有第1主索2卷绕于其上的一对上厢体吊轮8。在下厢体6的下部设有第2主索5卷绕于其上的一对下厢体吊轮9。上厢体用配重4上部设有第1主索2卷绕于其上的配重吊轮10。
升降通道1内的上端部设有第1主索2卷绕其上的上厢体用第1回轮11、及第2主索5卷绕于其上的下厢体用第1回轮12。在升降通道1内的上端部附近设有第1主索2卷绕于其上的上厢体用第2回轮13、及第2主索5卷绕于其上的下厢体用第2回轮14。在升降通道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使上厢体3及上厢体用配重4升降、并使下厢体6及下厢体用配重7升降的驱动装置15。
图2为表示图1的驱动装置的正面图,图3为图2沿III-III线的截面图。图中,驱动装置15具有环状的第1卷扬机16、作为第1卷扬机16的制动装置的第1刹车装置17、一部分设置于第1卷扬机16内侧的第2卷扬机18、作为第2卷扬机18的制动装置的第2刹车装置19、以及支承第1卷扬机16、第1刹车装置17、第2卷扬机18及第2刹车装置19的支承体20。
支承体20相对升降通道1的底部被固定。另外,支承体20具有支承架21、固定于支承架21上的主轴22。支承架21具有供主轴22固定于其上的支承架主体23、及从支承架主体23延伸出来且与主轴22同轴配置的支承圆筒部24。支承圆筒部24的延伸长度要短于主轴22的长度。支承圆筒部24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环状的第1卷扬机16。主轴22上安装有第2卷扬机18。
第1卷扬机16具有安装于支承圆筒部24的靠近支承架主体23一侧的外周面上的环状第1马达部25、及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支承圆筒部24的环状的第1旋转体26。
第1旋转体26具有通过第1轴承27而被安装于支承圆筒部24的前端部侧的第1旋转主体28、从第1旋转主体28的外周部向支承架主体23侧延伸而配置于第1马达部25周围的第1旋转体圆筒部29、及在第1旋转圆筒部29的一部分外周部及第1旋转体主体28的外周部形成的第1驱动索轮部30。第1驱动索轮部30上卷绕有第1主索2。第1旋转体26的旋转轴线与主轴22的轴线同轴。
第1马达部25具有固定在支承圆筒部24的外周面上的环状的第1定子31、及固定在第1旋转体圆筒部29的内表面上而面对第1定子31的数个永久磁铁、即第1电枢32。第1电枢32以主轴22的轴线为中心成环状配置。第1旋转体26因对第1定子31通电而以主轴22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第1刹车装置17具有从第1驱动索轮部30的外周端部延伸出的第1刹车盘33、可与第1刹车盘33接触·分离的第1制动片、即第1刹车片34、及使第1刹车片34与第1刹车盘33接触·分离的第1驱动机构35。第1刹车盘33向与主轴2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与第1旋转体26一体旋转。
第1刹车片34沿第1刹车盘33的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设置在2个位置上(图2)。此处,第1刹车片34相对主轴22轴线而设置在对称的位置上。第1驱动机构35在第1刹车盘33的圆周方向与第1刹车片34设置在同一位置上(图2)。各第1驱动机构35可从支承体20上拆卸与装配。第1刹车片34设置成不与各第1驱动机构35及第1与第2主索2、5相接触的状态。此处,第1刹车片34设置在通过主轴22轴线的垂直面上(图2)。
各第1驱动机构35具有装贴有第1刹车片34的第1动作装置36、对第1动作装置36向使第1刹车片34与第1刹车盘33相接触的方向施力的施力装置、即第1制动弹簧37、以及使第1刹车片34克服第1制动弹簧37的施力而从第1刹车盘33分离的第1电磁石38。
另外,各第1驱动机构35在第1刹车装置17动作时,使各第1刹车片34以微小的时间差去接触第1刹车盘33。第1刹车盘33的旋转因第1刹车片34接触第1刹车盘33而被制动。
第2卷扬机18具有安装于主轴22上靠近支承架主体23部分的第2马达部40、及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主轴22上的第2旋转体41。第2旋转体41的外径比第1旋转体26的外径要小。
第2旋转体41具有通过第2轴承42而被安装在主轴22的前端部侧的第2旋转体主体43、从第2旋转体主体43外周部向支承架主体23侧延伸而设置于第2马达部40周围的第2旋转体圆筒部44、及在第2旋转体圆筒部44外周部的一部分及第2旋转体主体43的外周部形成的第2驱动索轮部45。
第2旋转体圆筒部44的大部分设置在支承圆筒部24的内侧。第2驱动索轮45形成于第2旋转体41的外周部,比支承圆筒部24的延伸端部更远离支承架主体23。第2驱动索轮部45上卷绕着第2主索5。第2旋转体41的旋转轴线与主轴22的轴线同轴。
第2马达部40具有固定于主轴22上的第2定子46、及与第2定子46面对着固定在第2旋转体圆筒部44的内表面上的多个永久磁铁、即第2电枢47。第2电枢47以主轴22的轴线为中心设置成环状。第2旋转体41因对第2定子46的通电而以主轴22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第2刹车装置19具有从第2驱动索轮部45的外周部分延伸出来的第2刹车盘48、可与第2刹车盘48的两侧面接触·分离的第2制动片、即一对第2刹车片49、及使第2刹车片49与第2刹车盘48接触·分离的第2驱动机构50。第2刹车盘48的外径比第1刹车盘33的外径小。第2刹车盘48向与主轴22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与第2旋转体41一体旋转。
主轴22的前端部上用固定螺母54固定有支承各第2驱动机构50的支承板51。各第2驱动机构50可拆卸地安装于支承板51上。
第2刹车片49沿第2刹车盘48的圆周方向空开一定间隔设置在2个位置上(图2)。此处,第2刹车片49相对于主轴22的轴线设置于对称的位置上。第2驱动机构50在第2刹车盘48的圆周方向与第2刹车片49设置于同一位置上(图2)。第2刹车片49设置成不与各第2驱动机构50及第1与第2主索2、5相接触的状态。此处、第2刹车片49是设置在通过主轴22的轴线的水平面上(图2)。即、各第1刹车片34及第2刹车片49设置成,当沿着主轴22轴线方向看时,第1驱动机构35与第2驱动机构50不相重叠(图2)。
各第2驱动机构50具有装贴有第2刹车片49的第2动作装置51、对第2动作装置51向使第2刹车片49与第2刹车盘48相接触的方向施力的施力装置、即第2制动弹簧52、以及使第2刹车片49克服第2制动弹簧52的施力而从第2刹车盘48分离的第2电磁石53。
另外,各第2驱动机构50在第2刹车装置19动作时,使各第2刹车片49以微小的时间差接触第2刹车盘48。第2刹车盘48的旋转因第2刹车片49接触第2刹车盘48而被制动。
以下对动作加以说明。当上厢体3升降之际,通过向第1电磁石38通电,解除第1刹车装置17的动作。与此同时,第1驱动索轮部30在第1马达部25的驱动下旋转,上厢体3得以升降。
在上厢体3的运行被停止之际,对第1电磁石38的通电被按微小的时间差加以阻断,各位置上的第1刹车片34相互之间按微小的时间差与第1刹车盘33接触。该第1刹车装置17的动作使第1刹车盘33的旋转被制动。上厢体3因第1刹车盘33的制动而被停止。
当下厢体6升降之际,通过向第2电磁石53通电,解除第2刹车装置19的动作。与此同时,第2驱动索轮部45在第2马达部40的驱动下旋转,下厢体6得以升降。
在下厢体6的运行被停止之际,对第2电磁石53的通电被按微小的时间差加以阻断,各位置上的第2刹车片49相互之间按微小的时间差与第1刹车盘33接触。该第2刹车装置19的动作使第2刹车盘48的旋转被制动。下厢体6因第2刹车盘48的制动而被停止。
这样的电梯装置由于在环状的第1卷扬机16的内侧设有第2卷扬机18的第2马达部40,故而可用第1卷扬机16使上厢体3升降,用第2卷扬机18使下厢体升降6,而且可以缩小设置空间。由此,即使是单道·双厢方式的电梯装置,也可以在升降通道1内容易地设置驱动装置15,可实现电梯装置整体的省空间化,可有效地利用建筑物空间。
另外,由于第1刹车盘33是从第1旋转体26的外周部沿径方向朝外侧延伸出来的,第2刹车盘48是从第2旋转体41的外周部沿径方向朝外侧延伸出来的,因此无须使驱动装置15的厚度(主轴22的轴线方向长度)超过必要厚度,即可容易地对第1旋转体26及第2旋转体41的旋转加以制动。
另外,由于第1刹车盘33是从第1驱动索轮部30上延伸出来的,第2刹车盘28是从第2驱动索轮部45延伸出来的,因此无须使驱动装置15的厚度超过必要厚度,即可容易地对第1旋转体26及第2旋转体41的旋转加以制动。
另外,由于第1刹车片34是沿第1刹车盘33的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置在2个位置上,第1驱动机构35在第1刹车盘33的圆周方向与第1刹车片34设于同一位置上,因此各第1驱动机构35受到的负荷被分散,可在确保必要的制动力前提下将各第1驱动机构35制成小型化,可实现第1刹车装置17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第2刹车片49是沿第2刹车盘48的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置在2个位置上,第2驱动机构50在第2刹车盘48的圆周方向与第2刹车片49设于同一位置上,因此各第2驱动机构50受到的负荷被分散,可在确保必要的制动力前提下将各第2驱动机构50制成小型化,可实现第2刹车装置19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各第1驱动机构35在第1刹车装置17动作时,使各第1刹车片34以微小的时间差去接触第1刹车盘33,因此第1刹车片34与第1刹车盘33间发生接触声响的时间错开,故而可以降低第1刹车片34与第1刹车盘33间发生的接触声响。
另外,由于各第2驱动机构50在第2刹车装置19动作时,使各第2刹车片49之间以微小的时间差去接触第2刹车盘48,因此第2刹车片49与第2刹车盘48间发生接触声响的时间错开,故而可以降低第2刹车片49与第2刹车盘48间发生的接触声响。
另外,由于各第1刹车片34及第2刹车片49设置成,当沿着主轴22轴线方向看时,第1驱动机构35与第2驱动机构50不相重叠的状态,故而,可以从单个方向进行维护、检修作业,可缩小维护、检修作业用空间。
不过,在上述例子中,第2驱动索轮部45的外径比第1驱动索轮部30的外径小,但也可以是第1驱动索轮部30的外径与第2驱动索轮部45的外径相同。另外,也可以是第2驱动索轮部45的外径大于第1驱动索轮部30的外径。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1刹车片34及第2刹车片49分别设置在2处,但不受此限,也可以设置在3处以上。此时,第1驱动机构35及第2驱动机构50也可以对应于第1刹车片34及第2刹车片49设置。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是使第2旋转体41是相对于主轴22进行旋转,但也可以使主轴22与第2旋转体41一体旋转。此时,主轴22相对于第2定子46作旋转。
实施形态2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驱动装置的部分剖断正面图,而图5为图4沿V-V线的截面图。图中,驱动装置15(电梯用卷扬机)的框架61上有在一个侧面开口的容纳部62(凹部)。框架61上固定有贯穿容纳部62的主轴63(轴)。
在框架61的外周部,通过轴承装有圆筒状(环状)的第1旋转体64。第1旋转体64与主轴63同轴。在第1旋转体6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供第1主索2(上厢体用主索)卷绕其上的第1驱动索轮部68。
在框架61与第1旋转体64之间装配有环状的第1马达部65(第1电动机)。第1马达部65具有固定在第1旋转体64的内周面上的数个永久磁铁、即第1电枢66、以及固定于框架61的外周面上与第1电枢66互为面对的第1定子。第1旋转体64因向第1定子67通电而以主轴63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另,第1卷扬机69具有第1马达部65及第1旋转体64。
容纳部62内以嵌合状态装配着具有向一个侧面开口的凹陷部70(凹处)的第2旋转体71。第2旋转体71通过轴承被装配在主轴63上。在第2旋转体71的靠近另一侧面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供第2主索5卷绕其上的第2驱动索轮部72。第1驱动索轮部68比第2驱动索轮部72更靠近开口的侧面。
在框架61与第2旋转体71之间装有环状的第2马达部73(第2电动机)。第2马达部73具有固定于第2旋转体71的外周面上的数个永久磁铁、即第2电枢74、以及固定于框架61上与第2电枢74互相面对的第2定子75。第2旋转体71因向第2定子75通电而在容纳部62内以主轴63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另,第2卷扬机76具有第2马达部73及第2旋转体71。
在第1旋转体64的径向外侧装配有与第1旋转体对应的第1制动机、即可对第1旋转体64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第1刹车装置77。第1刹车装置77被装载在框架61上。另外,第1刹车装置77具有可与形成于第1旋转体64的外周面上的第1制动面87相接触·分离的第1制动片、即第1刹车片78、以及使第1刹车片78与第1旋转体64接触·分离的第1驱动机构79。第1旋转体64的旋转因第1刹车片78接触第1旋转体64而被制动。
第1驱动机构79具有装有第1刹车片78的第1动作装置80(第1制动臂)、对第1动作装置80向使第1刹车片78与第1制动面87接触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即第1制动弹簧81、以及使第1刹车片78克服第1制动弹簧81的施力而从第1制动面87离开的第1电磁石88(第1电磁石机构)。第1刹车片78与第1制动面87相对面。第1刹车片78因第1制动弹簧81的作用通过第1动作装置80而接触第1制动面87并被按压,且因向第1电磁石88通电而从第1制动面87上离开。
凹陷部70内装配有与第2旋转体71对应的第2制动机、即可对第2旋转体71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第2刹车装置82。第2刹车装置82装配于主轴63上。另,第2刹车装置82具有可与形成于凹陷部70内周面上的第2制动面89相接触·分离的第2制动片、即第2刹车片83、以及使第2刹车片83与第2旋转体71接触·分离的第2驱动机构84。第2旋转体71的旋转因第2刹车片83与第2旋转体71接触而被制动。
第2驱动机构84具有装有第2刹车片83的第2动作装置85、对第2动作装置85向使第2刹车片83与第2制动面89接触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即第2制动弹簧86(图5)、以及使第2刹车片83克服第2制动弹簧86的施力而从第2制动面89上离开的第2电磁石90(第2电磁石机构)。第2电磁石90被装配于主轴63上。另,第2刹车片83与第2制动面89相对面。第2刹车片83因第2制动弹簧86的作用通过第2动作装置85而接触第2制动面89并被按压,且因向第2电磁石90通电而从第2制动面89上离开。其他构成与实施形态1相同。
如上所述的电梯装置的运行由未被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管理,以对第1卷扬机69及第2卷扬机76进行关联驱动。即,上厢体2与下厢体6因驱动装置15受控制管理而互不相撞、相互关联地升降于升降通道1内。
这样的电梯装置因为是单道·双厢方式的电梯装置,故能以相当于单台电梯装置所用的升降空间而提高输送能力,可有效利用安装电梯装置的建筑物空间。且由于第1卷扬机69及第2卷扬机76设于同一个框架61上而成为一体,所以可减少升降通道1内设置驱动装置15时在水平投影面上所需的设置面积,可提高建筑物空间利用效率,还可节减电梯装置的设置费用。
另外,因第1刹车装置77被装配于第1旋转体64的外侧,第2刹车装置82被装配在设于第2旋转体71的凹陷部70内,故而,无须使驱动装置15的厚度(主轴63的轴线方向长度)超过必要厚度,即可容易地对第1旋转体64及第2旋转体71的旋转加以制动。即,可有效利用驱动装置15内的空间,将驱动装置15制成小型化以节减设置所需面积。从而,可提高设置电梯装置的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并可节减电梯装置的设置费用。
另外,由于容纳部62及凹陷部70向同一侧面开口,可从一侧作业,容易将第2刹车装置82向凹陷部70内安装或拆卸。由此,可缩小维护检修作业所需的空间,还可使第2刹车装置82的维护检修变得容易。而且由于增大了在升降通道1内配置其他电梯设备(未作图示)的自由度,因而可提高设置电梯的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并节减电梯装置的设置费用。
另外,由于在框架61的一侧面开口的凹陷部70的对应位置上装配有第2刹车装置82,在第1旋转体64的外周侧且在与框架61的容纳部62开口部的同一侧装配有第1刹车装置77,即,第1刹车装置77及第2刹车装置82被装配成可从一个侧面进行作业,因此可从同一侧(容纳部62的开口侧)对第1及第2刹车装置77、88进行维护检修,可进一步缩小维护检修作业用空间。可使维护检修作业变得更为容易。由此,可提高在升降通道1内设置其他电梯设备(未图示)的自由度。
另外,以嵌合状态配置在框架61的容纳部62内并安装于主轴63上的第2旋转体71是设置于容纳部62内部,而圆筒状的第1旋转体64是被安装于框架61的外周。由此可实现驱动装置15的小型化并可节减设置所需面积。由此,可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并可节减电梯装置的设置费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驱动装置,使由第1主索垂吊的第1厢体及由第2主索垂吊的第2厢体独立地升降,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卷扬机和第2卷扬机,第1卷扬机具有环状的第1马达部和包括被上述第1马达部驱动旋转、有上述第1主索卷绕其上的第1驱动索轮部在内的环状的第1旋转体,第2卷扬机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卷扬机内侧的第2马达部和包括被上述第2马达部驱动旋转、有上述第2主索卷绕其上的第2驱动索轮部在内的第2旋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梯驱动装置还具有第1刹车装置和第2刹车装置,第1刹车装置具有从上述第1旋转体外周沿与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出来的与上述第1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1刹车盘、与上述第1刹车盘接触·分离的第1制动片、以及使上述第1制动片向与上述第1刹车盘接触·分离的方向发生变位的第1驱动机构,第1刹车装置对上述第1刹车盘的旋转加以制动,第2刹车装置具有从上述2旋转体外周沿与上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线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出来的与上述第2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2刹车盘、与上述第2刹车盘接触·分离的第2制动片、以及使上述第2制动片向与上述第2刹车盘接触·分离的方向发生变位的第2驱动机构,第2刹车装置对上述第2刹车盘的旋转加以制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刹车盘是从上述第1驱动索轮部延伸出来的,上述第2刹车盘是从上述第2驱动索轮部延伸出来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制动片沿第1刹车盘的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置数个,上述第1驱动机构沿第1刹车盘的圆周方向与上述各第1制动片同位置地设置数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1驱动机构在第1刹车装置动作时,使上述各第1刹车片以微小的时间差去接触上述第1刹车盘。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制动片沿第2刹车盘的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置数个,上述第2驱动机构沿第2刹车盘的圆周方向与上述各第2制动片同位置地设置数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2驱动机构在第2刹车装置动作时,使上述各第2刹车片以微小的时间差去接触上述第2刹车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对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加以制动的第1刹车装置、及可对上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加以制动的第2刹车装置,上述第2旋转体上设有凹陷部,上述第1刹车装置被装配在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侧,上述第2刹车装置被装配在上述凹陷部内。
9.一种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有向一个侧面开口的容纳部的框架,贯穿该框架的容纳部的轴,设有向一个侧面开口的凹陷部、嵌合于上述框架的容纳部内并装配于上述轴上的第2旋转体,由第2电枢和第2定子绕线组成的第2电动机,上述第2电枢设于该第2旋转体的外周,上述第2定子绕线在上述框架的容纳部内设于面对上述第2电枢的内侧面,形成于上述第2旋转体的靠近另一侧面的外周上的第2驱动索轮,呈圆筒状、通过内侧面而装配于上述框架外周上的第1旋转体,由设于该第1旋转体内周的第1电枢及设于上述框架的面对上述第1电枢的外侧面上的第1定子绕线所组成的第1电动机,在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形成且靠近一个侧面的第1驱动索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于第2旋转体的凹陷部内的第2刹车装置、及设于第1旋转体外周的第1刹车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设于第1旋转体外周的第1刹车装置配置在与第2刹车装置相同的一侧,该第2刹车装置配置于与在框架上向一个侧面开口的容纳部对应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一种电梯驱动装置,该电梯驱动装置具有,由环状的第1马达部及因第1马达部驱动而旋转的环状的第1旋转体构成的第1卷扬机,及由设置于第1卷扬机内侧的第2马达部及因第2马达部驱动而旋转的第2旋转体构成的第2卷扬机。第1旋转体具有卷绕电梯第1主索的第1驱动索轮部。第2旋转体具有卷绕电梯第2主索的第2驱动索轮部。
文档编号B66B11/04GK1571754SQ0380122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8日
发明者深贝圣史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