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251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可应用于LCD背光源的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A,为习用由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控制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习用双灯管控制方式,于变压器11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16,并于变压器11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13,14一侧,而两灯管13,14的另一侧再与脉波宽度调变IC15相连接,再将脉波宽度调变IC15与电子功率开关16相连接,以形成一双灯管控制电路1;由脉波宽度调变IC15侦测回授电流讯号,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1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1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1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控制灯管13,14亮度目的。唯上述电路架构系以脉波宽度调变IC直接作回授,将无法有效平衡流经两灯管的工作电流,因此会造成灯管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效果上便大打折扣。
请参阅图1B,为习用由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控制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习用双灯管控制方式,可同时采用两变压器21,22,该两变压器21,22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26,并于两变压器21,22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23,24一侧,而两灯管23,24的另一侧同时再与脉波宽度调变IC25相连接,再将脉波宽度调变IC25与电子功率开关26相连接,以形成一双灯管控制电路2;由脉波宽度调变IC25侦测回授电流讯号,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2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2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2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控制灯管23,24亮度目的。唯上述电路架构系以脉波宽度调变IC直接作回授,将无法有效平衡流经两灯管的工作电流,因此会造成灯管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效果上便大打折扣,再者若要增加灯管的控制数量,便须相对的增加变压器的数量,因此将使制造成本增加。
请参阅图2A,习用由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并以比流器平衡亮度的控制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习用双灯管控制方式,于变压器31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36,并于变压器31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33,34一侧,而第一灯管33的另一侧再与比流器37一次侧连接,而第二灯管34的另一侧则与比流器37二次侧连接,而比流器37一、二次侧再与脉波宽度调变IC35相连接,再将脉波宽度调变IC35与电子功率开关36相连接,以形成一双灯管控制电路3;由比流器37来互补灯管33,34的输出电流,达成平衡灯管33,34电流的目的,并再由脉波宽度调变IC35来侦测回授电流讯号,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3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3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3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控制灯管33,34亮度目的。唯上述电路架构虽可解决以脉波宽度调变IC直接作回授的问题,但若两灯管的规格差异太大,那将会因耦合不良而产生误动作,因此在使用上便会产生相当的限制。
请参阅图2B,习用由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并以比流器平衡亮度的控制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可同时采用两变压器41,42,该两变压器41,42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46,并于两变压器41,42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43,44一侧,而第一灯管43的另一侧再与比流器47一次侧连接,而第二灯管44的另一侧则与比流器47二次侧连接,而比流器47一、二次侧再与脉波宽度调变IC45相连接,再将脉波宽度调变IC45与电子功率开关46相连接,以形成一双灯管控制电路4;由比流器47来互补灯管43,44的输出电流,达成平衡灯管43,44电流的目的,并再由脉波宽度调变IC45来侦测回授电流讯号,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4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4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4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控制灯管43,44亮度目的。唯上述电路架构虽可解决以脉波宽度调变IC直接作回授的问题,但若两灯管的规格差异太大,那将会因耦合不良而产生误动作,因此在使用上便会产生相当的限制。
由此可见,上述习用灯管控制电路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有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
本案实用新型申请人鉴于上述习用灯管控制电路所衍生的各项缺点及不足,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可适用于双灯管及多灯管的控制,有效达成灯管亮度均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具有提高产品使用的稳定度、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产品成本、缩小变压器尺寸及节省设置空间等优点。
可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的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由电子功率开关、变压器、比流器及脉波宽度调变IC所组成;于变压器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并于变压器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一侧,而两灯管的另一侧再连接于比流器一次侧两端,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设置于比流器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之间;由于两灯管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两灯管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比流器侦测灯管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回授至脉波宽度调变IC,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维持灯管亮度均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与其它习用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优点一、本实用新型的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可适用于双灯管及多灯管的控制,有效达成灯管亮度均匀的目的。
二、本实用新型的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具有提高产品使用的稳定度、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产品成本、缩小变压器尺寸及节省设置空间等优点。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为图1A为习用由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控制电路架构图;图1B为习用由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控制电路架构图;图2A为习用由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并以比流器平衡亮度的控制电路架构图;图2B为习用由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并以比流器平衡亮度的控制电路架构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实施电路架构图;图3B为该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实施电路架构图;图4A为该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另一实施电路架构图;图4B为该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另一实施电路架构图;以及图5为该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多绕组比流器于多变压器推动多灯管的实施电路架构图。
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为双灯管控制电路,11为变压器,13为灯管,14为灯管,15为脉波宽度调变IC,16为电子功率开关,2为双灯管控制电路,21为变压器,22为变压器,23为灯管,24为灯管,25为脉波宽度调变IC,26为电子功率开关,3为双灯管控制电路,31为变压器,33为灯管,34为灯管,35为脉波宽度调变IC,36为电子功率开关,37为比流器,4为双灯管控制电路,41为变压器,42为变压器,43为灯管,44为灯管,45为脉波宽度调变IC,46为电子功率开关,47为比流器,5为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51为变压器,53为灯管,54为灯管,55为脉波宽度调变IC,56为电子功率开关,57为比流器,6为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61为变压器,62为变压器,63为灯管,64为灯管,65为脉波宽度调变IC,66为电子功率开关,67为比流器,7为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71为变压器,73为灯管,74为灯管,75为脉波宽度调变IC,76为电子功率开关,77为比流器,8为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81为变压器,82为变压器,83为灯管,84为灯管,85为脉波宽度调变IC,86为电子功率开关,87为比流器,9为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91为变压器,92为变压器,93为灯管,94为灯管,95为灯管,96为灯管,97为比流器,98为脉波宽度调变IC,99为电子功率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A,为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实施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5,于变压器51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56,并于变压器51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53,54一侧,而两灯管53,54的另一侧再连接于比流器57一次侧两端,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55系设置于比流器57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56之间;由于两灯管53,54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两灯管53,54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比流器57侦测灯管53,54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回授至脉波宽度调变IC55,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5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5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5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维持灯管53,54亮度均匀的目的。该比流器可改为多绕组比流器,故可搭配数变压器及倍数灯管使用,进而达成维持多灯管管亮度均匀的目的。
请参阅图3B,为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实施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6,可应用于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电路上,该两变压器61,62一次侧与电子功率开关66相连接,而两变压器61,62二次侧则分别连接两灯管63,64一侧,而两灯管63,64的另一侧再连接于比流器67一次侧两端,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65设置于比流器67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66之间;由于两灯管63,64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两灯管63,64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比流器67侦测灯管63,64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回授至脉波宽度调变IC65,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6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6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6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维持灯管63,64亮度均匀的目的。
请参阅图4A,为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单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另一实施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7,该变压器71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76,并于变压器71二次侧两端串联两灯管73,74,并将比流器77串联于变压器71一次侧,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75设置于比流器77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76之间;由于两灯管73,74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两灯管73,74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比流器77回授变压器71一次侧的工作电流,该工作电流会输入至脉波宽度调变IC75,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7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7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7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控制且维持灯管73,74亮度均匀的目的。
请参阅图4B,为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比流器于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另一实施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8,可应用于双变压器推动双灯管的电路上,该两变压器81,82一次侧与电子功率开关86相连接,而两变压器81,82二次侧则分别连接两灯管83,84一侧,而两灯管83,84的另一侧再相互连接,并将比流器87串联于变压器81一次侧,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85系设置于比流器87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86之间;由于两灯管83,84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两灯管83,84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比流器87回授变压器81,82一次侧的工作电流,该工作电流会输入至脉波宽度调变IC85,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85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86,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86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控制且维持灯管83,84亮度均匀的目的。
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应用多绕组比流器于多变压器推动多灯管的实施电路架构图,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9,可将两变压器91,92一次侧连接于一电子功率开关99,并于两变压器91,92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四灯管93,94,95,96一侧,而四灯管93,94,95,96的另一侧再连接于多绕组比流器97一次侧,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98设置于多绕组比流器97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99之间;由于灯管93,94,95,96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灯管93,94,95,96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多绕组比流器97侦测灯管93,94,95,96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回授至脉波宽度调变IC98,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98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99,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99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维持灯管93,94,95,96亮度均匀的目的。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变压器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并于变压器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一侧,而两灯管的另一侧再连接于比流器一次侧两端,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设置于比流器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之间。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比流器为多绕组比流器,搭配数变压器及倍数灯管。
3.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两变压器一次侧与电子功率开关相连接,而两变压器二次侧则分别连接两灯管一侧,而两灯管的另一侧再连接于比流器一次侧两端,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设置于比流器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之间。
4.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变压器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并于变压器二次侧两端串联两灯管,并将比流器串联于变压器一次侧,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系设置于比流器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之间。
5.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两变压器一次侧与电子功率开关相连接,而两变压器二次侧则分别连接两灯管一侧,而两灯管的另一侧再相互连接,并将比流器串联于变压器一次侧,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设置于比流器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灯管电流平衡控制装置,由电子功率开关、变压器、比流器及脉波宽度调变IC所组成;于变压器一次侧连接一电子功率开关,并于变压器二次侧两端分别连接两灯管一侧,而两灯管的另一侧再连接于比流器一次侧两端,而该脉波宽度调变IC设置于比流器二次侧及电子功率开关之间;由于两灯管为串接形式,因此流过两灯管的电流相同,可达成电流平衡的目的,再由比流器侦测灯管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回授至脉波宽度调变IC,并经脉波宽度调变IC判断处理后,可将控制讯号输出至电子功率开关,此控制电子功率开关所输出的脉波宽度,进而达成维持灯管亮度均匀的目的。
文档编号H05B41/282GK2760899SQ20042012090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9日
发明者许正家, 吴云庆, 张邓康 申请人: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