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系统及其防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816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系统及其防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系统及其防逆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的效能日益增强,然而电子产品运作时将大都会产生热能,而这些热能如果不加以适当地散逸,会导致电子产品效能降低,更甚者可能会造成电子产品烧毁,因此散热系统已成为现今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配备之一。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为传统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分解图以及立体外观图。传统的散热系统1包含一壳体11、复数个防逆流板(Flapper)12、复数个风扇13以及两个固定框架14。其中该壳体11具有一上盖111与一下盖112,并且该上盖111设有复数个入风口1111,该等风扇13分别对应该等入风口1111设置。传统的散热系统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该些防逆流板12并列枢设于该固定框架14上,再将该固定框架14藉由该上盖111与该下盖112结合而卡合固定于该上盖111与该下盖112所形成的开口内。
但是上述组装方式,由于该固定框架14的机构强度不够,因此在组装过程中,该固定框架14容易产生变形,导致整个散热系统组装不易,造成组装过程较繁琐,不符合现今生产要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可减少变形情况产生,并且可简化组装流程以增加组装速度,乃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及其防逆流装置,可直接将复数个防逆流板枢设于壳体上。
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实用新型的防逆流装置,包含一壳体以及复数个防逆流板。该壳体具有至少一开口以及复数个结合部,该等结合部设置于该开口相对应的两侧边且该等结合部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该等防逆流板次序排列设置于该开口,且该等防逆流板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以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
再者,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包含一壳体、复数个防逆流板以及至少一风扇。该壳体具有至少一开口以及复数个结合部,该等结合部设置于该开口相对应的两侧边且该等结合部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该等防逆流板次序排列设置于该开口,且该等防逆流板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以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以及该风扇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
承上所述,因依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及其防逆流装置,其藉由直接将该等防逆流板直接枢设于该壳体的开口,而具有良好的机构强度以防止变形情况产生,并且更可降低整体的组装复杂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功效。


图1为传统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传统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逆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逆流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散热系统 11-壳体111-上盖1111-入风口112-下盖12-防逆流板13-风扇 14-固定框架3-防逆流装置31-壳体311-第一框体3111-入风口312-第二框体313-开口3131-连接孔 3132-滑接孔3133-挡止部 32-防逆流板
321-第一连接部 322-第二连接部3211-连接轴3212-滑接柱33-分隔柱 4-散热系统41-壳体411-第一框体4111-入风口412-第二框体413-开口 4131-连接孔4132-滑接孔4133-挡止部42-防逆流板421-第一连接部422-第二连接部 4211-连接轴4212-滑接柱43-分隔柱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散热系统以及防逆流装置。
请参阅图3以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逆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以及立体外观图。本实施例的防逆流装置3,其包含一壳体31、复数个防逆流板32以及一分隔柱33。
本实施例的该壳体31包括一第一框体311与一第二框体312。该第一框体311设有复数个入风口3111。在此,该第一框体311与该第二框体312可藉由熔接、铆接、螺接、黏合、嵌合、夹固、或是卡固等方式加以结合,且使得该壳体31形成一开313以及一容置空间,此外,本实施例中,该分隔柱33设置于该壳体31用以形成另一开口313,该分隔柱33的两侧边具有复数个结合部(在此,结合部为一连接孔3131)。当然,该壳体31亦可一体成型制成。
此外,该等开313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复数个结合部,并且该壳体31与该等结合部为一体成型制作(在此,结合部为一连接孔3131),并且各连接孔3131附近设置一相对应的滑接孔3132,本实施例的滑接孔3132呈一曲线形状。
本实施例的该防逆流板32的两端处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321与一第二连接部322。该第一连接部321与该第二连接部322分别具有一连接轴3211与一滑接柱3212,两者对应设置。
该等防逆流板32次序设置于该等开口313上,且该等防逆流板的该连接轴3211与该滑接柱3212分别枢设于该连接孔3131与该滑接孔3132。此外,本实施例中,任两相邻该等防逆流板32的距离实质上相等于该防逆流板32的宽度,以使该等防逆流板32恰好紧密排列于该开口313。当然,另一实施例中,任两相邻该等防逆流板叶片32的距离可实质上小于该防逆流板32的宽度,以使两防逆流板32相互迭合。
在此,该防逆流板32可藉由该滑接柱3212枢设于该滑接孔3132内,因此当一风力自该壳体31内部朝向外部吹时,该防逆流板32可藉该滑接柱3212而顺沿该滑接孔3132轨迹而滑动,并且当该滑接柱3212滑动至该滑接孔3132的两端面即停止,因此可藉由该滑接孔3132的两端面作为挡止部3133,用以阻挡以及限制该防逆流板32的开启角度与方向。其中,该曲线形状可依据使用者所需要开启的方向与角度,加以设计。
当然,亦可该开口313的两侧边设置复数个突出件(图未示)以作为挡止部,利用该等突出件分别用以阻挡该等防逆流板的开启方向与角度。例如,在该开口313的两侧边,靠近该壳体31内部处设置复数个突出件,即可阻挡该防逆流板32朝壳体31内部开启,用以防止外部风力进入该壳体31内部。
本实施例的该防逆流壳体3,组装过程如下先组装该第一框体311与该第二框体312,再将该等防逆流板32分别枢设于该等开口313处即可,由于该第一框体311与该第二框体312具有良好的机构强度,因此不会在组装过程产生变形的情况,并且由于构件简单因此易于组装。
此外,再另一实施例中,该防逆流板32的第一连接部321具有连接轴3211与滑接柱3212,而第二连接部322仅具有连接轴3211,亦可达到上述的功效。
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4,包含一壳体41、复数个防逆流板42以及复数个风扇43。在此,该壳体41、该等防逆流板42如同上述的该壳体31、该等防逆流板32,具有相同结构与功能,在此不加以赘述。该等风扇43设置该壳体41的容置空间内,并且分别相对应该等入风口4111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即可形成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散热系统4。
承上所述,依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及其防逆流装置,其藉由直接将该等防逆流板直接枢设于该壳体的开口,以其具有良好的机构强度以防止变形情况产生,并且更可减少构件。与传统的散热系统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具有不易变形,降低构件的优点,即可达到降低组装复杂度与降低成本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壳体,其具有至少一开口以及复数个结合部,该等结合部设置于该开口相对应的两侧边且该等结合部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以及复数个防逆流板,排列设置于该开口,且该等防逆流板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以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开口中更设有一分隔柱以形成二开口,且该分隔柱的两侧边具有复数个结合部,该等防逆流板的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一第一框体与一第二框体,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二框体相结合以形成该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二框体的结合方式为熔接、铆接、螺接、黏合、嵌合、夹固、卡固其中之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二连接部分别具有一连接轴,该结合部为一连接孔,该连接轴枢设于该连接孔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二连接部分别更具有一滑接柱,该开口的两侧边分别更具有一滑接孔,该滑接柱设于该滑接孔,以使该防逆流板沿该滑接孔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接孔呈一曲线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两侧边设有复数个挡止部,以阻挡该等防逆流板朝向该壳体内部方向开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两相邻该等防逆流板的距离实质上相等于该防逆流板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两相邻该等防逆流板的距离实质上小于该防逆流板的宽度,以使两防逆流板相互迭合。
11.一种散热系统,包括一壳体,其具有至少一开口、复数个结合部以及一容置空间,该等结合部设置于该开口相对应的两侧边且该等结合部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复数个防逆流板,排列设置于该开口,且该等防逆流板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以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以及至少一风扇,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
12.如申请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开口更设有一分隔柱以形成二开口,且该分隔柱的两侧边具有复数个结合部,该等防逆流板的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一第一框体与一第二框体,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二框体相结合以形成该开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二框体的结合方式为熔接、铆接、螺接、黏合、嵌合、夹固、卡固其中之一。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二连接部分别具有一连接轴,该结合部为一连接孔,该连接轴枢设于该连接孔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二连接部分别更具有一滑接柱,该开口的两侧边分别更具有一滑接孔,该滑接柱设于该滑接孔,以使该防逆流板沿该滑接孔滑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滑接孔呈一曲线形状。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两侧边设有复数个挡止部,以阻挡该等防逆流板朝向该壳体内部方向开启。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两相邻该等防逆流板的距离实质上相等于该防逆流板的宽度。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两相邻该等防逆流板的距离实质上小于该防逆流板的宽度,以使两防逆流板相互迭合。
专利摘要一种防逆流装置,包括一壳体以及复数个防逆流板。该壳体具有至少一开口以及复数个结合部,该等结合部设置于该开口相对应的两侧边且该等结合部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该等防逆流板次序排列设置于该开口,且该等防逆流板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以枢设于该等结合部之一。
文档编号H05K7/00GK2810115SQ20052011430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9日
发明者萧坤平, 陶鹏举, 庄德财, 黄文喜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