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898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具有被主绳索等悬吊的轿厢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通过在悬吊轿厢的主绳索的端部连接杆状的绳索钩套 (shackle,卸扣,U型钩),来进行主绳索的末端处理。绳索钩套沿上下方向穿过轿厢的上框架。在绳索钩套的比上框架向下方凸出的部分设置有弹簧座板。在弹簧座板与上框架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绳索钩套通过该螺旋弹簧的内侧。主绳索经由螺旋弹簧、弹簧座板以及绳索钩套来承受轿厢的载荷。这样,轿厢被主绳索悬吊(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355475号公报但是,由于由一个螺旋弹簧来承受1根主绳索所受到的全部载荷,因此会使螺旋弹簧大型化。此外,由于需要在上框架的下方确保用于配置螺旋弹簧的空间,因此轿厢整体的高度方向尺寸变大。因此,无法实现井道整体的缩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实现井道的缩小化的电梯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装置包括轿厢;安装座,该安装座具有一对承受部,这一对承受部在水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该安装座固定于轿厢的上部;钩套组合装置,该钩套组合装置具有吊挂部件、钩套以及成对的施力体,吊挂部件包括分别插入在各承受部的下方的一对对置部,并且吊挂部件能够相对于安装座在上下方向移位,成对的施力体分别配置在对置部与承受部之间,并且成对的施力体对对置部和承受部施力、且施力方向是抵抗对置部和承受部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位的方向,钩套配置在各承受部之间,并且钩套与吊挂部件连接;以及悬吊单元,该悬吊单元与钩套连接,用于悬吊轿厢。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轿厢的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上框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安装座、钩套组合装置以及称量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安装座、钩套组合装置以及称量装置的侧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7中的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的纵剖视图。图9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立体图。此外,图2 是表示图1中的轿厢的纵剖视图。在图中,轿厢1和对重(未图示)由作为悬吊单元的多根(在本示例中为三根)绳索2悬吊于井道内。各绳索2绕挂于设置在井道上部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未图示)。轿厢1和对重通过驱动绳轮的旋转而在井道内升降,当轿厢1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时,轿厢1被一对轿厢导轨(未图示)引导,对重被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引导。在轿厢1的上部固定有安装座3。在安装座3保持有分别与各绳索2的一端部连接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三个)钩套组合装置4。在对重的上部固定有安装座(未图示)。 在对重的安装座保持有分别与各绳索2的另一端部连接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三个)钩套组合装置(未图示)。即,绳索2对轿厢1和对重的悬吊方式采用1 1绕绳方式。轿厢1具有轿厢室5和用于支承轿厢室5的轿厢框架6。轿厢室5具有轿厢室底部7 ;轿厢室主体部8,其设置在轿厢室底部7上;以及轿厢室顶部9,其设置在轿厢室主体部8的上端部。在轿厢室主体部8设置有轿厢出入口 10。在轿厢出入口 10的下部,配置有固定于轿厢室底部7的轿厢地坎11。轿厢地坎11沿轿厢出入口 10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在轿厢地坎1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开闭轿厢出入口 10的一对轿厢门12。另外,在轿厢室主体部8的轿厢出入口 10附近的部分,设置有能够在轿厢室5内进行操作的轿厢操作盘13。此外,在轿厢地坎11设置有护脚板14,该护脚板14是从轿厢地坎11向下方延伸的保护板。在沿上下方向观察轿厢室5时,轿厢室顶部9比轿厢室主体部8要小,且配置在轿厢室主体部8的内侧。即,轿厢室顶部9的水平截面面积比轿厢室主体部8的水平截面面积要小,并且,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轿厢室顶部9的所有区域都配置在轿厢室主体部8 的区域内。因此,在轿厢室主体部8与轿厢室顶部9之间的边界,形成有包围轿厢室顶部9 的阶梯部15。轿厢框架6具有下框架16,其用于载置轿厢室5 ;上框架17,其包围轿厢室顶部 9的外周;以及一对纵框架18,它们用于连接下框架16和上框架17。在轿厢框架6的上下端部设置有导靴19,该导靴19被沿轿厢导轨引导。此外,在下框架16安装有紧急停止装置 20,该紧急停止装置20用于把持轿厢导轨从而阻止轿厢1下落。此处,图3是表示图1中的上框架17的立体图。上框架17具有矩形的外框架 21,其在水平方向包围轿厢室顶部9 ;以及内框架22,其固定于外框架21的内侧,且配置于轿厢室顶部9的上方。外框架21和内框架22由中空的方管构成。外框架21的上表面的位置位于比轿厢室顶部9的上表面的位置要高的位置,外框架21的下表面的位置位于比轿厢室顶部9的上表面的位置要低的位置(图2)。此外,在沿上下方向观察上框架17时,外框架21的内周面位于比轿厢室主体部8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外框架21具有在轿厢1的进深方向对置的外框架前梁部23和外框架后梁部M ; 以及将外框架前梁部23和外框架后梁部M的两端部间连接起来的一对外框架侧梁部25。 外框架侧梁部25分别固定于各纵框架18的上端部。如图1所示,外框架前梁部23配置在轿厢出入口 10的上方。此外,在外框架前梁部23固定有沿着轿厢出入口 10的正面宽度方向的门轨道(未图示)。各轿厢门12挂于门轨道。此外,各轿厢门12借助安装于轿厢1的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沿门轨道移动。轿厢出入口 10通过各轿厢门12的沿着门轨道的移动而开闭。即,作为上框架17的一部分的外框架前梁部23兼用作支承各轿厢门12的门框(door case)。内框架22固定于外框架前梁部23和外框架后梁部M。此外,内框架22具有一对内框架纵梁部26,它们与各外框架侧梁部25平行地配置;以及一对内框架横梁部27,它们固定于各内框架纵梁部26之间,并且在轿厢1的进深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沿上下方向观察轿厢1时,由各内框架纵梁部26和各内框架横梁部27包围的范围位于轿厢室顶部 9的大致中央。如图1所示,安装座3固定于内框架22。此外,安装座3配置在由各内框架纵梁部沈和各内框架横梁部27包围的范围内。在内框架22安装有用于检测轿厢1的载荷的称量装置28。图4是表示图1中的安装座3、钩套组合装置4以及称量装置28的立体图。此外, 图5是表示图4中的安装座3、钩套组合装置4以及称量装置观的侧剖视图。另外,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在图中,安装座3具有支承板四,其水平地固定于内框架22 ;以及一对承受配件(承受部)30,它们固定于支承板四的上表面,并且在水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5所示,支承板四在使边缘部抵接于各内框架横梁部27的下表面的状态下, 通过螺栓31固定于各内框架横梁部27。各承受配件30在沿着内框架横梁部27的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承受配件30具有一对脚部30a,它们在轿厢1的进深方向对置;以及水平部30b,其固定于各脚部30a之间,且配置在支承板四的上方。在各水平部30b分别设置有数量与绳索2的根数相同(在本示例中为三个)的贯通孔32。承受配件30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弯曲来进行制造。各钩套组合装置4具有天平配件(吊挂部件)33,其包括分别插入在各水平部 30b的下方的一对对置部33a,并且该天平配件33能够相对于安装座3在上下方向移位;成对的钩套弹簧(施力体)34,它们配置在对置部33a与水平部30b之间;钩套35,其配置在各承受配件30之间,并与天平配件33连接;以及引导螺栓(引导轴)36,其固定于各对置部33a,并且贯穿钩套弹簧34和贯通孔32。在天平配件33的各对置部33a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与钩套35连接的凸起部 33b。钩套35的下端部通过销37与凸起部3 连接。天平配件3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钩套 35以销37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钩套35的上端部通过进行敛缝而与绳索2的端部连接。成对的钩套弹簧34借助从水平部30b受到的轿厢1的载荷而在对置部33a与水平部30b之间被压缩。由此,各钩套弹簧34产生弹性排斥力。S卩,钩套弹簧34对对置部33a 和水平部30b施力,且施力方向是抵抗水平部30b和对置部33a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位的方向。绳索2经由各钩套弹簧34、天平配件33以及钩套35来承受轿厢1的载荷。S卩,绳索2承受成对的钩套弹簧34各自所承受的载荷的合计载荷。通过天平配件33相对于钩套35的转动、或者天平配件33相对于安装座3的移位, 对置部33a相对于水平部30b在上下方向移位。通过使引导螺栓36在贯通孔32内滑动, 来对对置部33a相对于水平部30b在上下方向的移位进行引导。对置部33a相对于水平部 30b的移位量是与钩套弹簧34所承受的载荷相对应的量。称量装置28经由称量装置安装配件38固定于内框架横梁部27。此外,称量装置 28具有连杆机构体39,其与各天平配件33相对于安装座3的移位相对应地进行动作;以及移位检测装置40,其产生与连杆机构体39的动作对应的信号。连杆机构体39相对于各天平配件33仅与一对对置部33a中的一方的移位对应地进行动作。即,天平配件33中的与连杆机构体39联动的部分仅为一对对置部33a中的一方。此外,连杆机构体39具有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它们与各天平配件33相对于水平部30b的移位以及各天平配件33之间的相对移位中的每一方对应地进行移位;以及传递用连杆部件43,其与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的移位对应地相对于安装座 3转动。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以及传递用连杆部件43分别为板状部件。第一调整用连杆部件41从上方与分别设置于各天平配件33的一侧对置部33a的三根引导螺栓36中的、分别配置于一端侧和中央的两根引导螺栓36的上端部抵接。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2从上方与三根引导螺栓36中的、配置于另一端侧的余下的一根引导螺栓36的上端部抵接,并且,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2通过销4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调整用连杆部件41连接。如图5所示,销44配置在这样的位置距第一调整用连杆部件41与两根引导螺栓36之间的两个抵接点距离相等。因此,销44相对于安装座3 的移位量是一端侧和中央的两根引导螺栓36相对于安装座3的移位量的平均值。传递用连杆部件43通过销4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配件45,该支承配件 45固定于称量装置安装配件38。销46设置于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中间部。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一端部通过销4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2连接。在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另一端部,固定有对移位检测装置40进行按压的抵接板48。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转动量是与各天平配件33的一侧对置部33a的各移位量的平均值对应的量。为此,销47配置在这样的位置距销44的距离比距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 42与引导螺栓36抵接的点的距离短。即,由于销44的移位量已经是两根引导螺栓36的移位量的平均量,因此,为了增大销44的移位量对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转动量的影响,将销 47配置在这样的位置与距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2与引导螺栓36抵接的点的距离相比, 离销44更近。由此,三个对置部33a相对于水平部30b的移位量的平均值被高精度地反映在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转动量上。移位检测装置40配置在抵接板48的下方。此外,移位检测装置40具有工作变压器49,其安装于称量装置安装配件38 ;检测杆50,其能够相对于工作变压器49在上下方向移位,并且被抵接板48向下方按压;以及复位弹簧51,其朝抵抗检测杆50朝下方移位的
7方向对检测杆50施力。检测杆50的上端部借助复位弹簧51的作用力而与上方的抵接板48抵接。因此, 检测杆50与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转动对应地相对于工作变压器49在上下方向移位。在检测杆50固定有弹簧座板52。复位弹簧51是在内侧贯穿有检测杆50的螺旋弹簧。此外,复位弹簧51在工作变压器49与弹簧座板52之间被压缩。由此,复位弹簧51产生将检测杆50顶靠于抵接板48 的作用力。工作变压器49通过安装带53和螺栓M保持于称量装置安装配件38。此外,工作变压器49产生与检测杆50的移位对应的信号。来自工作变压器49的信号被发送至用于控制电梯运转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装置接收来自工作变压器49的信号作为与各绳索2所承受的载荷的平均值对应的信号, 并根据从工作变压器49接收到的信号来对电梯的运转进行控制。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受到轿厢1的载荷的天平配件33的各对置部33a分别插入在各承受配件30的下方,并且成对的钩套弹簧34配置在对置部33a与承受配件30之间, 因此能够通过各钩套弹簧34分担承受共同的绳索2所承受的载荷。因此,能够减小各钩套弹簧;34所分别承受的载荷,能够实现各钩套弹簧34的小型化。此外,能够通过天平配件 33将钩套35和各钩套弹簧34沿水平方向进行排列,因此能够实现钩套组合装置4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缩小化,能够实现轿厢1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缩小化。因此,能够实现井道的缩小化。此外,由于上框架17包围轿厢室顶部9的外周,因此能够使上框架17的下表面的位置比轿厢室顶部9的上表面的位置低。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轿厢1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缩小化。此外,在沿上下方向观察轿厢室5时,轿厢室顶部9比轿厢室主体部8要小,并且轿厢室顶部9配置于轿厢室主体部8的内侧,因此能够减小上框架17的水平方向尺寸。由此,能够实现轿厢1的水平方向尺寸的缩小化。此外,在轿厢室主体部8设置有通过轿厢门12而开闭的轿厢出入口 10,上框架17 的一部分形成为支承轿厢门12的门框,因此能够兼做上框架17和门框用,能够减少部件个数。由此,能够实现轿厢1整体的轻量化。此外,称量装置28具有连杆机构体39,其与天平配件33相对于安装座3的移位相对应地进行动作;以及移位检测装置40,其产生与连杆机构体39的动作对应的信号,因此,通过连杆机构体39的移位的传递,能够将移位检测装置40配置在离开天平配件33的位置。因此,能够与钩套组合装置4沿水平方向分离地配置移位检测装置40,能够在不扩大轿厢1的高度方向尺寸的范围内容易地确保移位检测装置40的设置空间。此外,连杆机构体39具有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它们与各天平配件 33相对于承受配件30的移位以及各天平配件33之间的相对移位中的每一方对应地进行移位;以及传递用连杆部件43,其与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的移位对应地相对于安装座3转动,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传递用连杆部件43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的连接位置,能够使传递用连杆部件43的转动量成为与各天平配件33的移位量的平均值对应的量。由此,能够容易地检测各天平配件33相对于安装座3的移位量的平均值。此外,第一和第二调整用连杆部件41、42以及传递用连杆部件43为板状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各连杆部件41、42、43之间的由销实现的连接。实施方式2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在图中,在井道内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61和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轿厢1配置在各轿厢导轨61之间, 对重62配置在各对重导轨之间。轿厢1和对重62借助设置在井道内上部的曳引机63的驱动力而在井道内升降。在轿厢1和对重62升降时,轿厢1被各轿厢导轨61引导,对重62 被各对重导轨引导。轿厢1和对重62由多根(在本示例中为三根)绳索(悬吊单元)2悬吊。在井道内的上部固定有多个支承梁64。在支承梁64支承有分别与各绳索2的一端部连接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三个)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5 ;以及分别与各绳索2的另一端部连接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三个)对重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6。在轿厢1的下部设置有一对轿厢吊轮67。在对重62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68。绳索2从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5起依次绕挂于各轿厢吊轮67、曳引机63的驱动绳轮以及对重吊轮68,并到达对重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6。S卩,绳索2对轿厢1和对重62 的悬吊方式为2 1绕绳方式。轿厢1和对重62通过曳引机63的驱动绳轮的旋转而在井道内升降。图8是表示图7中的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5的纵剖视图。此外,图9是表示图 8中的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5的侧视图。另外,图10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侧的钩套组合装置65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在支承梁64的侧面固定有铅直配置的板状的安装基座 69。一个轿厢导轨61的上端部通过多个导轨夹板70安装于安装基座69。在支承梁64的上表面,水平地固定有安装座71。安装座71载置在固定于安装基座69的多个加强部件72上。此外,安装座71形成为在中央设置有开口部73的板状部件。 由此,在安装座71形成有在水平方向夹着开口部73的一对承受部74。S卩,安装座71具有在水平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承受部74。在各承受部74上分别重叠有板状的垫片75。在各垫片75上配置有罩部件76。 安装座71、一个垫片75以及一个罩部件76通过多个螺栓77集中固定于支承梁64的上表面。另一个垫片75和另一个罩部件76通过多个螺栓78集中固定于安装座71。在支承梁64、承受部74和垫片75分别设有数量与绳索2的根数相同(在本示例中为三个)的贯通孔32。分别设置于支承梁64、承受部74以及垫片75的贯通孔32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分别为同一位置。各钩套组合装置65保持于安装座71。此外,钩套组合装置65具有天平配件(吊挂部件)33,其包括分别插入在各承受部74的上方的一对对置部33a,并且该天平配件33 能够相对于安装座71在上下方向移位;一对钩套弹簧(施力体)34,它们分别配置在对置部33a与承受部74之间;钩套35,其配置在各承受部74之间,并与天平配件33连接;以及引导螺栓(引导轴)36,其固定于各对置部33a,并且贯穿钩套弹簧34和贯通孔32。S卩,各钩套组合装置65的结构是将实施方式1的钩套组合装置4上下颠倒地配置而构成的结构。在天平配件33的各对置部33a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与钩套35连接的凸起部33b。钩套35的上端部通过销37与凸起部3 连接。天平配件3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钩套 35以销37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钩套35的下端部通过进行敛缝而与绳索2的端部连接。钩套弹簧34与对置部33a及垫片75抵接。成对的钩套弹簧34通过从绳索2受到的载荷而在对置部33a与承受部74之间被压缩。由此,各钩套弹簧34产生弹性排斥力。 即,钩套弹簧;34对承受部74和对置部33a施力,且施力方向是抵抗承受部74和对置部33a 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位的方向。安装座71经由钩套35、天平配件33、各钩套弹簧34以及各垫片75而承受来自绳索2的载荷。即,成对的钩套弹簧34分担承受来自共同的绳索2的载荷。通过天平配件33相对于钩套35的转动、或者天平配件33相对于安装座71的移位,对置部33a相对于承受部74在上下方向移位。通过使引导螺栓36在贯通孔32内滑动, 来对对置部33a相对于承受部74在上下方向的移位进行引导。对置部33a相对于承受部 74的移位量是与钩套弹簧34所承受的载荷相对应的量。来自各绳索2的载荷的平均值通过安装于未图示的称量装置安装配件的称量装置观来检测。称量装置观以及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受到来自绳索2的载荷的天平配件33的各对置部33a分别插入在各承受部74的上方,并且成对的钩套弹簧34分别配置在对置部33a与承受部74之间,因此能够通过成对的钩套弹簧34分担承受来自共同的绳索2的载荷。因此,能够减小各钩套弹簧34所分别承受的载荷,能够实现各钩套弹簧34的小型化。此外,能够通过天平配件33将钩套35和各钩套弹簧34沿水平方向进行排列,因此能够实现钩套组合装置65 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缩小化。因此,能够实现井道的缩小化。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悬吊轿厢1和对重的悬吊单元,使用了绳索2,但悬吊单元也可以是带。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绳索2的根数为三根,但并不限定于此,绳索2的根数也可以是一根、两根或者不小于四根。该情况下,连杆机构体39的调整用连杆部件的数量是与绳索2的根数相对应的数量。在绳索2的根数为一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调整用连杆部件。
10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包括 轿厢;安装座,该安装座具有一对承受部,这一对承受部在水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该安装座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部;钩套组合装置,该钩套组合装置具有吊挂部件、钩套以及成对的施力体,所述吊挂部件包括分别插入在各所述承受部的下方的一对对置部,并且该吊挂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座在上下方向移位,所述成对的施力体分别配置在所述对置部与所述承受部之间,并且所述成对的施力体对所述对置部和所述承受部施力、且施力方向是抵抗所述对置部和所述承受部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位的方向,所述钩套配置在各所述承受部之间,并且所述钩套与所述吊挂部件连接;以及悬吊单元,该悬吊单元与所述钩套连接,用于悬吊所述轿厢。
2.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包括 轿厢;安装座,该安装座具有一对承受部,这一对承受部在水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该安装座固定于井道内;钩套组合装置,该钩套组合装置具有吊挂部件、钩套以及成对的施力体,所述吊挂部件包括分别插入在各所述承受部的上方的一对对置部,并且该吊挂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座在上下方向移位,所述成对的施力体分别配置在所述对置部与所述承受部之间,并且所述成对的施力体对所述对置部和所述承受部施力、且施力方向是抵抗所述对置部和所述承受部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位的方向,所述钩套配置在各所述承受部之间,并且所述钩套与所述吊挂部件连接;以及悬吊单元,该悬吊单元与所述钩套连接,用于悬吊所述轿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具有轿厢室,该轿厢室包括轿厢室底部、轿厢室主体部和轿厢室顶部,所述轿厢室主体部设置在所述轿厢室底部上,所述轿厢室顶部设置在所述轿厢室主体部的上端部;以及轿厢框架,该轿厢框架包括下框架、上框架以及纵框架,所述下框架用于载置所述轿厢室,所述上框架包围所述轿厢室顶部的外周,所述纵框架将所述下框架和所述上框架之间连接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轿厢室顶部比所述轿厢室主体部要小,并且所述轿厢室顶部配置在所述轿厢室主体部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室主体部设置有轿厢出入口,该轿厢出入口通过轿厢门而开闭, 所述上框架的一部分被用作支承所述轿厢门的门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还包括称量装置,该称量装置具有连杆机构体,该连杆机构体与所述吊挂部件相对于所述安装座的移位对应地进行动作;以及移位检测装置,该移位检测装置产生与所述连杆机构体的动作对应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座设置有多个所述钩套组合装置,所述连杆机构体具有调整用连杆部件,该调整用连杆部件与各所述吊挂部件相对于所述承受部的移位以及各所述吊挂部件之间的相对移位中的每一方对应地进行移位;以及传递用连杆部件,该传递用连杆部件与所述调整用连杆部件的移位对应地相对于所述安装座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用连杆部件以及所述传递用连杆部件为板状部件。
全文摘要
在轿厢的上部固定有安装座。安装座具有在水平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承受部。此外,在安装座保持有钩套组合装置。钩套组合装置具有吊挂部件,该吊挂部件包括分别插入在各承受部的下方的一对对置部,并且该吊挂部件能够相对于安装座在上下方向移位;成对的施力体,该成对施力体分别配置在对置部与承受部之间,并且该成对的施力体对对置部和承受部施力、且施力方向是抵抗对置部和承受部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位的方向;以及钩套,该钩套配置在各承受部之间,并且该钩套与吊挂部件连接。轿厢由与钩套连接的悬吊单元悬吊。
文档编号B66B7/08GK102171125SQ200880131370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日
发明者安藤英司, 宫原英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