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724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基板(substrate)固定在树脂壳体之间的基板固定结构,并且涉及适用于致动系统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致动系统用于致动汽车空调系统的门。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将基板容纳和固定在壳体的保持空间部分中的方法,专利文献1已经披露了一种方法,其中,基板压紧与壳体整体地形成的挤压肋,并且挤压肋变形,基板通过其反作用力固定。另外,在基板、致动器等容纳在通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保持空间部分中的构造中,当将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的基板由从第二壳体伸出的挤压肋压紧,并且挤压肋变形,从而固定基板。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Kokai公开号No. 2005-516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然而,在基板由挤压肋压紧的如上所述的方法中,在由第一壳体支撑的基板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较长的情况下,挤压肋的长度较长。为此,存在下列风险,S卩,当第一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时,挤压肋的较长的长度将在接触基板之前接触除了基板之外的其他部件,并且其它部件将在最坏情况下受到损坏。另外,为了避免该风险,必须小心翼翼地工作。使得可使用性变差。根据上面提到的传统问题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板支撑结构,其能够避免挤压肋损坏除了基板以外的部件并且具有优异的可使用性。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基板支撑结构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和内部容纳形成在壳体中的基板的保持空间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的挤压肋, 挤压肋通过在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压紧基板并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基板挤压并固定到第一壳体上;和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的导引装置,导引装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将挤压肋引导至安装于第一壳体中的基板。在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挤压肋具有薄板主体部分和沿与该主体部分大体上垂直的方向从主体部分延伸的垂直部分,并且导引装置具有主体部分导引部和垂直部分导引部,所述主体部分导引部引导所述主体部分,同时限制主体部分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所述垂直部分导引部与所述主体部分导引部大体上垂直,其引导垂直部分, 同时限制垂直部分沿该垂直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在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挤压肋具有一对垂直部分,其与主体部分形成大体上H 形横截面,并且导引装置设置有夹心部分(sandwiched part),其被夹紧并支撑在所述一对垂直部分之间。
在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中部,远离包围所述保持空间部分的周壁。在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第一壳体具有其中安装基板的保持空间部分,挤压肋在第二壳体中朝向第一壳体伸出,导引装置在第一壳体中形成在插入挤压肋的位置,并且当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挤压肋插入导引装置中并且在进入第一壳体的保持空间部分之前被引导至基板。在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设置至少一对挤压肋和至少一对导引装置,每一对的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定位在基板的对角角部,围绕基板中心对称。在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马达、使马达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和将减速的马达旋转传递到壳体外面的输出轴安装在保持空间部分中,并且至少一对挤压肋和至少一对导引装置相对于输出轴分别设置在对角位置。技术效果在本发明的上述基板支撑结构中,在将基板和其它部件安装在第一壳体中之后, 将第二壳体连接到第一壳体上。这时,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的挤压肋到达基板,同时由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的导引装置引导,挤压肋通过压紧基板而产生变形,基板随后通过其反作用力固定到壳体上。这样,由于挤压肋通过导引装置的引导到达基板,不存在挤压肋在到达基板之前接触除了基板之外的部件以及其它部件受到损坏的风险。另外,这使得操作顺畅,并且提高了可使用性。此外,在本发明中,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到一起时,挤压肋的主体部分由导引装置的主体部分导引部引导,并且沿主体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同样,挤压肋的垂直部分由导引装置的垂直部分导引部引导,并且沿垂直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因此,在壳体连接状态下,沿与挤压肋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挤压肋和导引装置的限制。因此,两个壳体相对运动和引导时的位置限制性能得以提高。 此外,在装配之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与挤压肋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壳体的刚性得以提高。另外,在本发明中,挤压肋具有由一对垂直部分形成大体上H形横截面的部分,并且导引装置的夹心部分由该部分夹紧。因此,在与挤压肋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沿各个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当两个壳体进行相对移动和被引导时的位置限制性能。同样,在装配之后,进一步提高了壳体的刚性。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挤压肋和导引装置位于远离每个壳体的周壁的中部,远离壳体周壁的部分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壳体刚性。此外,在本发明中,当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挤压肋插入导引装置中并且在进入第一壳体的保持空间部分之前被引导至基板。因此,挤压肋可靠地被引导至基板,不会在到达基板之前与容纳在保持空间部分中的其它部件干涉,从而可以固定基板。同样,能够避免由干涉对其它部件造成的损坏,可使用性得以提高。另外,在本发明中,设置至少一对挤压肋和至少一对导引装置,每一对的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定位在基板的对角角部,其相对于基板的中心对称。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基板。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挤压肋和导引装置相对于输出轴设置在对角位置,可以有效避免负载施加在输出轴上时壳体变形,提高壳体的抗扭刚度。


图1是使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的致动系统A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分开。图2是显示了在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中使用的第一壳体21的平面图。图3是显示了在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中使用的第二壳体22的底视图。图4是显示了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第一挤压肋41的放大底视图。图5是显示了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第二挤压肋42的放大底视图。图6是显示了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第一壳体21的剖视图。图7A是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柱部的透视图。图7B是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柱部的透视图。图7C是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柱部的透视图。图8A是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挤压肋的透视图。图8B是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挤压肋的透视图。图9A是从侧面观察的剖视图,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挤压肋941和导引槽951。图9B是沿图9A的直线Sb-Sb截取的剖视图,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挤压肋941和导引槽951。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根据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板支撑结构包括壳体0),其具有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内部容纳形成在壳体O)中的基板 (3)的保持空间部分03);设置在第二壳体02)中的挤压肋Gl ;42),挤压肋Gl ;42)通过在两个壳体(21,2 连接在一起时压紧基板C3)而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基板C3)挤压并固定到第一壳体上;和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的导引装置(51 ;52),导引装置(51 ; 52)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0 连接在一起时将挤压肋Gl ;42)引导至安装于第一壳体中的基板(3)。实施例1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根据图1-6解释本发明优选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实施例1的基板支撑结构是应用于致动系统A的装置,所述致动系统使用于汽车的空调系统的空气混合门等旋转。如图1所示,基板支撑结构具有马达1和内部容纳该马达1的盒形树脂壳体2。壳体2分成附图所示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壳体2容纳马达1、减速机构 (未显示)和位于保持空间部分23中的基板3(参见图6),所述保持空间部分在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形成在两个壳体之间。也就是说,致动系统A配置为通过减速机构(未显示) 减缓马达1的旋转,并且将减速旋转通过输出轴(未显示)输出到壳体2的外面。
5
如图1和2所示,第一壳体21形成大体上空心形状,其中,下部盖板21a的外周由周壁21b包围。第一壳体21具有位于周壁21b内侧上的第一空间部分21c。图2是从上方观察的图1所示第一壳体21的平面图。第一空间部分21c具有内部容纳马达1的第一马达保持部分21d、内部容纳具有多个齿轮(未显示)的减速机构的第一减速机构保持部分21e和内部容纳基板3的第一基板保持部分21f。如图1和3所示,第二壳体22形成大体上中空形状,其中,上部盖板22a的外周由周壁22b包围。第二壳体22具有位于周壁22b的内侧上的第二空间部分22c。图3是从底侧观察的图1所示第二壳体22的底视图。第二壳体22具有内部容纳马达1的第二马达保持部分22d、内部容纳具有多个齿轮(未显示)的减速机构的第二减速机构保持部分2 和内部容纳基板3的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这里,在位于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处的上部盖板2 上,开设有使输出轴(未显示)从壳体2穿过并伸出的输出轴开口 2汝。通过将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所述第一空间部分21c和第二空间部分22c在此处连接在一起的保持空间部分23。接下来,将简要解释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的连接结构。多个连接部2 从第二壳体22沿图1所示向下方向垂下。在每个连接部2 上, 大体上矩形狭窄接合孔22j沿着连接部22h的延伸方向敞开。另一方面,在第一壳体21的周壁21b的外表面上,形成向外伸出以能够与相应的接合孔22j接合的多个接合突出部21j。因此,当第二壳体22沿着图1所示向下方向移动时,连接部2 越过接合突出部 21j,同时沿着周壁21b的向外方向产生弹性变形。随后,在接合孔22j到达接合突出部21j 的位置时,连接部2 返回初始悬挂状态,接合孔22 j和接合突出部21 j达到接合状态,两个壳体21、22由此连接在一起。接下来,对将基板3固定到壳体2上的结构进行解释。本实施例的结构是利用由第一挤压肋41和第二挤压肋42的两个挤压肋41、42压紧基板3的两个点来固定基板3的结构。两个挤压肋41、42固定地形成在第二壳体22中。如图1所示,挤压肋41、42相对于周壁22b的下端向下延伸。同样,如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22中,挤压肋41、42位于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的对角的两个位置,所述第二基板保持部分的平面形状为以输出轴(未显示)为中心(CT)的大体上矩形形状。第一挤压肋41设置在角部CNl处,其是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的角部,也是第二壳体22的角部。如图4所示,第一挤压肋41具有圆柱形主体柱部41a、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 41b、大体上矩形薄板第一垂直部分41c和第二垂直部分41d,其中,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1b与圆柱形主体柱部41a整体地形成并且与周壁22b大体上垂直地穿过周壁22b,大体上矩形薄板第一垂直部分41c与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1b整体地形成并且在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1b的中间位置与其大体上垂直地沿着周壁22b的内表面定位,第二垂直部分41d与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1b的边缘部整体地形成,从而与第一垂直部分41c 大体上平行并与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1b垂直地沿着周壁22b的外侧定位。此外,夹心空隙部分41e设置在第一垂直部分41c和第二垂直部分41d之间。受压并产生变形挤压销41p沿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圆柱形主体柱部41a的顶部。 如图1所示,挤压销41p从圆柱形主体柱部41a向下伸出。第二挤压肋42设置在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第二马达保持部分22d和第二减速机构保持部分2 之间的交界部,其是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的角部CN2和第二壳体22的中部。如图5所示,第二挤压肋42具有圆柱形主体柱部42a、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 42b和垂直部分42c,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2b沿着第二基板保持部分22f和第二马达保持部分22d之间的边界从圆柱形主体柱部4 朝向角部CN2延伸,垂直部分42c在大体上矩形薄板主体部分42b的顶端部与其大体上垂直,从而在角部CN2处沿着该角部CN2定位。受压并产生变形的挤压销42p沿轴向方向设置在圆柱形主体柱部42a的顶部。第一壳体21设置有第一导引装置51和第二导引装置52,其分别使第一挤压肋41 和第二挤压肋42沿图1所示箭头Y方向滑动并被引导。第一导引装置51设置在角部CNlb处,该角部CNlb与位于周壁21b处的第二壳体 22的角部cm相配合。第一导引装置51具有主体部分导引槽(主体部分导引部)51a和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垂直部分导引部)51b。如图1所示,主体部分导引槽51a是沿竖直方向沿着周壁21b形成的凹槽。凹槽宽度尺寸设定成能够使第一挤压肋41的主体部分41b沿上下方向滑动,同样,该凹槽深度形成为即使当两个壳体21、22连接时,主体部分41b也不会撞击主体部分导引槽51a。如图2所示,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51b形成矩形形状,从而延伸至主体部分导引槽 51a并且通过切割从周壁21b向外延伸的螺纹止动件接合凸缘21m的一部分而在周壁21b 的外侧位置形成大体上T形形状。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51b的尺寸形成为使第一挤压肋41 的第二垂直部分41d能够沿上下方向插入。这里,由一对垂直部分41c和41d夹紧并支撑的夹心部分51c由在周壁21b处沿着主体部分导引槽51a形成的边缘部形成。第二导引装置52设置在第一基板保持部分21f的角部CN2b处,该角部CN2b与位于第一壳体21的中部的第二壳体22的角部CN2相配合。此外,如图6所示,第二导引装置 52的高度与周壁21b大体上相等。另外,第二导引装置52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的图2所示导引槽521。如图所示,该导引槽521的横截面形成大体上L形形状。导引槽521具有主体部分导引部521a和垂直部分导引部521b,主体部分导引部521a是凹槽进入部并且形成为略宽于第二挤压肋42的主体部分42b,从而能够引导所述主体部分42b,所述垂直部分导引部在凹槽背面部分处与主体部分导引部521a大体上垂直并且形成为略宽于所述垂直部分42a,从而能够引导该垂直部分42c。这里,第一导引装置51的底座端部和第二导引装置52的底座端部分别设置有支撑突出部211、212,其分别位于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51b和垂直部分导引部521b的内侧。 这些支撑突出部211、212定位成能够与其它支撑突出部213、214、215 —起支撑基板3的背面的外周边缘部分。形成为分别延伸至第一导引装置51和第二导引装置52的所述支撑突出部211、212定位在这样的位置,其中,当壳体21、22连接在一起时,支撑突出部211、212沿轴向方向与挤压肋41、42的挤压销41p、42p配合。接下来,将解释实施例1的操作。在将马达1、基板3、减速机构(未显示)等安装在第一壳体21中之后,将第二壳体22结合到第一壳体21上。这时,设置在第二壳体22中的第一挤压肋41和第二挤压肋 42的顶部分别插入设置在第一壳体21中的第一导引装置51和第二导引装置52中。也就是说,第一挤压肋41的主体部分41b插入主体部分导引槽51a中。此外,第一垂直部分41c沿着周壁21b的内侧设置,第二垂直部分41d插入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51b 中,同样,位于周壁21b处的主体部分导引槽51a的外周边缘部分与位于两个垂直部分41c、 41d之间的夹心空隙部分41e配合。这时,第一挤压肋41相对于第二壳体22的周壁22b的下端向下延伸,另外,主体部分导引槽51a的敞开端和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51b设置在第一壳体21的周壁21b的顶部。因此,在第一挤压肋41进入位于第一壳体21的周壁21b下面的第一空间部分21c之前,第一挤压肋41插入主体部分导引槽51a和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51b中。因此,这样则可在不与容纳在第一空间部分21c中的减速机构的部件等干涉的情况下,使第一挤压肋41 在保持空间部分23中移动。同样,第二挤压肋42也相对于第二壳体22的周壁22b的下端向下延伸,主体部分导引部521a的敞开端和垂直部分导引部521b的敞开端设置在第一壳体21的周壁21b的顶部。因此,在第二挤压肋42进入位于第一壳体21的周壁21b下面的第一空间部分21c之前,第二挤压肋42也插入两个导引槽521a、521b中。因此,这样则可在不与容纳在第一空间部分21c中的减速机构的部件等干涉的情况下,使第二挤压肋42在保持空间部分23中移动。随后,当使挤压肋41、42分别沿着导引装置51、52移动时,挤压肋41、42的主体柱部41a、4h的顶部的挤压销41p、42p到达基板3。此外,当两个壳体21、22相对移动到接合孔22j和接合突出部21 j达到接合状态的位置时,每个挤压销41p、42p压紧并变形,随后, 基板3通过其反作用力牢固地固定到壳体2上,其中,基板3夹紧并支撑在挤压肋41、42和支撑突出部211、212、213、214、215之间。如上所述,因为每个挤压肋41、42通过由相应的导引装置51、52引导而到达基板 3,挤压肋41、42在到达基板3之前不会与其它部件接触,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接触而使部件受损的风险。另外,这使得操作顺畅,并且提高了可使用性。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的连接状态下,第一挤压肋41的主体部分41b沿厚度方向和两个垂直部分41c、41d沿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沿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水平面上彼此垂直的两个方向受到第一导引装置51的主体部分导引槽51a和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 51b以及周壁21b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限制,所述上下方向是第一挤压肋41的延伸方向并且与形成周壁21b、22b的大体上矩形形状形成大约45°的角度。因此,与在壳体2的周壁21b、22b上设置加强凸缘的情况相同,壳体2的刚性得以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周壁21b、22b的刚性。此外,就第一挤压肋41而言,第一和第二垂直部分41c、41d形成为夹紧和支撑周壁21b的主体部分导引槽51a的外周边缘部分。因此,在与第一挤压肋4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水平面上沿所有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两个壳体21、22连接时的导引性能,且在装配之后进一步提高了壳体2的刚性。此外,同样地,就第二挤压肋42和第二导引装置52而言,沿主体部分42b的厚度方向和沿垂直部分42c的厚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的运动受到主体部分导引部521a和垂直部分导引部521b的限制。因此,提高了壳体2的刚性。特别地,因为第二挤压肋42和第二导引装置52在壳体2的中部连接在一起,提高了远离周壁21b、22b的壳体2的中部的刚性。此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挤压肋41和第二挤压肋42、第一导引装置51和第二导引装置52位于输出轴(未显示)的中心CT的对角位置。因此,有效防止了负载作用于输出轴上时壳体2的变形,提高了壳体2克服作用于输出轴上的负载的抗扭刚度。另外,在实施例1中,就第一导引装置51而言,主体部分导引槽51a通过切割周壁 21b的一部分形成。这不利于所述保持空间部分23的密封性能。然而,因为使用这样的结构(其中,第一垂直部分41c和第二垂直部分41d形成在第一挤压肋41上,并且第一挤压肋41通过两个垂直部分41c、41d与主体部分导引槽51a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周壁21b的内侧和外侧配合或邻接),可以保证密封性能。因此,这样则可在无须任何特定密封构件的情况下保证密封性能。尽管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和实施例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1。本领域技术人员按照上述教导可以对实施例进行改进和变形。例如,实施例显示了本发明用于固定安装在致动系统中的基板3的情形,其中,所述致动系统使用于汽车的空调系统的空气混合门旋转。然而,本发明可以在用于汽车的设备例如计量装置、除了汽车的工业设备、电气设备等中使用,不限于致动系统,只要是基板固定到树脂壳体中的设备即可。此外,实施例1显示了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分别设置在两个位置的情况。然而,挤压肋的数目和导引装置的数目不限于两个。每个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可以设置在至少一个位置,或者可以设置在多个位置(三个位置或以上)。此外,在实施例1中,就挤压肋和导引装置而言,显示了沿着周壁设置的第一挤压肋41和第一导引装置51以及设置在壳体2的中部的第二挤压肋42和第二导引装置52。 然而,就挤压肋和导引装置的设定位置而言,它们可以在周壁附近或者在远离周壁的壳体中部。或者,即使在设置多个挤压肋和导引装置的情况下,设定位置可以只是周壁附近或所述中部之一。另外,在实施例1中,就挤压肋而言,显示了具有H形部分的第一挤压肋41和具有大体上L形形状的第二挤压肋42。然而,所述形状不限于这些形状。例如,如图7A所示,它可以是只与实施例1的柱部41a、4h对应的圆柱形柱。或者,图7B和7C所示的其它多边形柱也是可以的。另外,只有薄板主体部分41b、42b也是可能的。或者,在主体部分41b、42b设置一个垂直部分,随后如图8A所示,可以形成由柱部801、主体部分802和垂直部分803形成的具有T形横截面的挤压肋。此外,如图8B所示,具有这种形状的挤压肋也是可能的,S卩,主体部分804和垂直部分805形成十字,柱部806与主体部分804整体地形成。在实施例1中,作为主体部分导引部,显示了槽形主体部分导引部。然而,它不限于槽形主体部分导引部,只要主体部分导引部可以引导主体部分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将孔和多个突出部组合形成的主体部分导引部。同样,作为垂直部分导引部,尽管显示了垂直部分导引孔和垂直部分导引槽,但不限于这些垂直部分导引部。可以使用通过组合多个突出部形成的垂直部分导引部。此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挤压肋,显示了具有垂直部分的挤压肋。然而,如图9A 和9B所示,有可能使用挤压肋941具有圆柱形主体柱部941a和主体部分941b并且不具有垂直部分的挤压肋结构。另外,还可以形成一导引装置,使得该导引装置不穿过周壁921b, 但是具有凹陷的内表面,与图9A和9B所示导引槽951类似。在这种情况下,这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这里,在附图中,参考符号941p表示挤压销。参考说明2 壳体3 基板21 第一壳体21b 周壁22 第二壳体22b 周壁23保持空间部分41第一挤压肋41a主体柱部41b主体部分41c第一垂直部分41d第二垂直部分41e夹心空隙部分4Ip挤压销42第二挤压肋42a主体柱部42b主体部分42c垂直部分42p挤压销51 第一导引装置51a主体部分导引槽(主体部分导引部)51b第二垂直部分导引孔(垂直部分导引部)51c 夹心部分52 第二导引装置521 导引槽521a主体部分导引部521b垂直部分导引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基板支撑结构,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内部容纳形成在壳体中的基板的保持空间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的挤压肋,挤压肋通过在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压紧基板并变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基板挤压并固定到第一壳体上;和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的导引装置,所述导引装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将挤压肋引导至安装于第一壳体中的基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支撑结构,其中挤压肋具有薄板主体部分和从主体部分沿与该主体部分大体上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部分,并且导引装置具有主体部分导引部和垂直部分导引部,所述主体部分导引部引导所述主体部分,同时限制该主体部分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所述垂直部分导引部与所述主体部分导引部大体上垂直,其引导垂直部分,同时限制该垂直部分沿所述垂直部分的厚度方向的相对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支撑结构,其中挤压肋具有一对垂直部分,其与主体部分形成大体上H形横截面,并且导引装置设置有夹心部分,其被夹紧并支撑在一对垂直部分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支撑结构,其中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二壳体的中部和第一壳体的中部,远离包围所述保持空间部分的周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支撑结构,其中第一壳体具有其中安装基板的保持空间部分,挤压肋在第二壳体中朝向第一壳体伸出,导引装置在第一壳体中形成于插入挤压肋的位置,并且当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挤压肋插入导引装置中并且在进入第一壳体的保持空间部分之前被引导至基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支撑结构,其中设置至少一对挤压肋和至少一对导引装置,每一对的挤压肋和导引装置定位在基板的对角角部,并关于基板中心对称。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支撑结构,其中马达、使马达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和将减速的马达旋转传递到壳体外面的输出轴安装在所述保持空间部分中,并且至少一对挤压肋和至少一对导引装置相对于所述输出轴分别设置在对角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板支撑结构,其可以避免挤压肋损坏除了基板以外的部件并且具有优异的工作性能。基板支撑结构的特征在于设置有保持空间部分(23)的盒形树脂壳体(2)分成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基板容纳在保持空间部分(23)中。第一挤压肋(41)和第二挤压肋(42)设置在第二壳体(22)中,并且通过在两个壳体(21,22)连接在一起时压紧基板(3)并变形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基板(3)挤压并固定到第一壳体(21)上。第一导引装置(51)设置在第一壳体(21)中,并且在两个壳体(21,22)连接在一起时将第一挤压肋(41)引导至安装于第一壳体(21)中的基板(3)。第二导引装置(52)设置在第一壳体中,并且在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将第二挤压肋(42)引导至基板。
文档编号H05K7/14GK102246613SQ20098014947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2日
发明者川端知宏, 早川由纪, 森和明, 田中馨, 高桥英之 申请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