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307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来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尤其涉及用于冷却感应加热装置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不使用火、不排出燃烧气体、使用安全清洁的热源的烹调器,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一般家庭中普及(例如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12^83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 并且,感应加热烹调器与将燃烧气体作为热源的加热烹调相比,具有高的加热效率。但是, 由于加热效率因构成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的材质的相对导磁率和电阻率而不同,所以在加热效率相对低的条件下热损失增大,相应地在感应加热线圈等部件中发热量增大。因此,为了进行稳定的加热烹调,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结构变得重要。以往,作为冷却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 2005-30240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进行了公开。图16是示出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侧面剖视图。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50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感应加热的线圈单元100。该线圈单元100由感应加热线圈200、载置感应加热线圈200的铁氧体300、与铁氧体300接触的散热板400、以及保持铁氧体300和散热板400的线圈基座500构成。在图16所示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多个铁氧体300呈放射状地配置保持在线圈基座500上,在铁氧体300上以接触的方式配置感应加热线圈200。在散热板400上形成有多个使冷却空气X通过的孔400a、400b,冷却空气X与散热板400接触来冷却散热板400,并且与感应加热线圈200直接接触来冷却感应加热线圈200。在这样构成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感应加热线圈200被冷却空气X直接接触而冷却,并且在感应加热线圈 200中产生的热的一部分经由铁氧体300传导至散热板400,从散热板400进行散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12四83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302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由于是使感应加热线圈的热的一部分经由铁氧体传导至散热板的结构,所以需要将感应加热线圈、铁氧体和散热板相互可靠地进行热耦合。铁氧体是烧制而成的,所以具有士 10%左右的尺寸偏差,另外,形状上也会因产生翘曲等而产生偏差。例如,在厚度为5mm的铁氧体的情况下,具有士0. 7 0. 8mm 左右的厚度方向的偏差尺寸。在使用多个像这样具有偏差的铁氧体作为从感应加热线圈向散热板进行热传导的中间部件的情况下,有时会在一部分铁氧体中具有感应加热线圈与散热板无法热耦合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产生冷却能力的大幅下降,所以在各个烹调器中烹调能力产生差异。这样,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冷却构造中,有时冷却能力不同,有可能会产生每个制品的性能都不同的大问题。并且,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在线圈单元的内部装入有感应加热线圈、铁氧体和散热板,并且在线圈单元的内部配置有用于使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空间,所以线圈单元的尺寸变大,尤其是作为铅直方向尺寸的厚度方向尺寸变大,在谋求制品整体的薄型化方面是大问题。另外,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是在铁氧体上直接载置感应加热线圈的构造,所以具有如下的问题。铁氧体是导电部件,感应加热线圈在各线圈间(各匝间)产生电位,在感应加热线圈的最内侧的匝与最外侧的匝之间产生大的电位差。由于像这样具有大的电位差的感应加热线圈直接载置在铁氧体上,所以具有如下的问题在感应加热线圈的绕线中通常只有被绝缘覆盖的釉层产生绝缘劣化。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地冷却在感应加热线圈中产生的热并且实现小型、尤其是薄型化和省空间化的感应加热装置。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具备线圈单元和散热板,所述线圈单元具有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圈、配设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的下方的多个铁氧体以及具有多个分别收纳所述多个铁氧体的收纳孔的线圈基座,所述散热板直接载置所述线圈单元,其中,所述线圈单元具有载置面,该载置面是收纳在所述线圈基座的收纳孔中的所述多个铁氧体的铅直方向下表面与所述线圈基座的铅直方向下表面构成为同一面而成的,所述线圈单元构成为载置在所述散热板具有的平坦面上而使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平坦面进行面接触,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铁氧体之间配设有具有电绝缘功能和热传导功能的部件。在这样构成的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线圈基座和铁氧体的下表面构成为同一面,所以线圈单元全体与散热板可靠地热耦合,进而通过热传导部件能够吸收铁氧体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并且,成为通过热传导部件对加热线圈与铁氧体进行热耦合,使加热线圈的热经由热传导率比线圈基座高的铁氧体从加热线圈向散热板传导的结构,能够高效地降低加热线圈的表面温度。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不是将散热板内含保持在线圈基座中的结构,而是在散热板上载置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与铁氧体的下表面为同一面的线圈单元的结构,所以成为线圈单元总体能够达成小型、薄型以及省空间的结构。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加热线圈与铁氧体之间设置有电绝缘部件,所以消除了加热线圈的绝缘劣化的问题。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的结构中,所述散热板的平坦面形成为比所述线圈单元的载置面大,在比所述线圈单元更外侧的外周部分露出。在这样构成的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在散热板的外周部分产生环绕电流, 降低了从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的结构中,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的下方具备对所述线圈基座和所述散热板进行机械固定的固定部件。在这样构成的第3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在加热线圈的下方位置,在固定部件附近没有空隙地对铁氧体与散热板、以及线圈基座与散热板进行了固定,所以降低了各自间的热阻,能够高效地将加热线圈的热传导至散热板,使加热线圈冷却。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的结构中,在所述线圈基座的铅直方向下表面突出设置的多个挂钩贯通形成在所述散热板上的多个孔而与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卡合。在这样构成的第4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是在线圈基座上形成挂钩的结构,所以容易成为使挂钩具有弹性的形状,能够将散热板可靠地固定在线圈基座的预定位置。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的结构中,在所述收纳孔的边缘部分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接触收纳在所述线圈基座的收纳孔中的所述多个铁氧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在这样构成的第5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多个铁氧体的下表面与线圈基座的下表面可靠地成为同一面,高效地进行从线圈单元的载置面向散热板的平坦面的热传导,提高了加热线圈的冷却能力。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 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铁氧体之间隔着具有电绝缘功能的电绝缘部件配设有具有热传导功能的热传导部件,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电绝缘部件之间的区域、和所述电绝缘部件与所述铁氧体之间的区域中相对的区域填充有热传导部件。在这样构成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吸收了因加热线圈的单线的拧法所产生的凹凸, 隔着绝缘部件更可靠地对加热线圈和铁氧体进行了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 具有所述电绝缘功能的部件是具有绝缘性的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兼用作具有热传导功能的部件。在这样构成的第7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能够缩短加热线圈与铁氧体之间的距离,能够实现线圈单元总体的进一步的薄型化和省空间化,并且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向散热板的传热性。并且,在该结构中,由于直接粘结加热线圈和铁氧体,所以能够可靠地一体化, 结构简单且容易组装。另外,通过使用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作为绝缘部件,具有即使加热线圈万一异常发热也能保持绝缘的效果。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 来自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仅接触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的下表面而冷却所述散热板。在这样构成的第8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是通过送风装置冷却散热板的结构,所以能够更高效地降低加热线圈的表面温度。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 在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的下方的区域配设有对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接触所述控制电路的发热部件和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的下表面,冷却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散热板。
在这样构成的第9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通过构成为使来自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一并冷却控制电路的发热部件和散热板,能够通过1个送风装置进行高效的冷却,能够削减冷却风量,减少噪声。并且,根据该方式,能够实现送风装置的省空间化,能够实现感应加热烹调器总体的小型化、薄型化。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所述散热板的平坦面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比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大,在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外侧的区域配置有所述散热板的平坦面。在这样构成的第10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通过使散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加热线圈的投影面积,能够在增大散热板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的同时,减少向散热板的下方泄漏的磁场。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在所述散热板的不与所述线圈单元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凹凸。在这样构成的第11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散热板的表面积增大,所以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性能,并且增大了散热板的刚性,成为难以变形的构造,能够以最小限度的支撑部件将线圈单元支撑在设计位置,能够减小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的距离偏差,使加热性會旨稳定。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3方式的结构中,加热线圈由大致同心圆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构成,在各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半径方向的宽度的大致中间的下方位置具备对配设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下方的所述线圈基座与所述散热板进行机械固定的所述固定部件。在这样构成的第1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防止了在加热线圈与相对的散热板的位置间产生空隙,降低了线圈基座与散热板之间的热阻,提高了冷却性能。本发明的第13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3方式的结构中,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部件,各所述固定部件间的距离被配设成在所述加热线圈的圆周方向上具有大致均勻的距离。在这样构成的第13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线圈基座在圆周方向上均勻地与散热板一体化,能够减小圆周方向的散热板的温度分布梯度,使冷却效率提高。本发明的第14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3方式的结构中,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配设在多个同心圆上,关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数量,配设在所述线圈基座的外周侧同心圆上的数量比配设在内周侧同心圆上的数量多。在这样构成的第14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线圈基座全体均勻地与散热板一体化,能够减小散热板的温度分布梯度,使冷却效率提高。本发明的第15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4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多个挂钩和与所述多个挂钩卡合的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的下方。在这样构成的第15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挂钩间的距离比在线圈基座的外周与散热板固定时更短,提高了散热板的刚性。因此,抑制了为了将线圈单元配设在设计位置而支撑散热板时的散热板的变形,减小了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的距离偏差,能够使加热性
會旨稳定。
本发明的第16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4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多个挂钩在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配设在同心圆上,在圆周方向上具有大致均勻的距离。在这样构成的第16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线圈单元在圆周方向上均勻地与散热板一体化,提高了散热板的刚性,所以抑制了为了将线圈单元配设在设计位置而支撑散热板时的散热板的变形,减小了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的距离偏差,能够使加热性能稳定。本发明的第17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4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多个挂钩在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配设在多个同心圆上,关于所述挂钩的数量,配设在所述线圈基座的外周侧同心圆上的数量比配设在内周侧同心圆上的数量多。在这样构成的第17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越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越增加挂钩的数量,从而使得线圈单元的下表面的每单位面积的挂钩数大致相等,线圈单元全体与散热板均勻地一体化,并且提高了散热板的刚性,所以抑制了为了将线圈单元配设在设计位置而支撑散热板时的散热板的变形,减小了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的距离偏差,能够使加热性能稳定。本发明的第18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4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多个挂钩具有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突出设置的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在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平行的面上向相同的方向突出,所述突出部分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与所述散热板的厚度相等或稍小于所述散热板的厚度,通过使所述挂钩贯通形成在所述散热板上的孔并使所述散热板向与所述挂钩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被压入到所述挂钩的突出部分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中而被固定。在这样构成的第18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只需滑动散热板就能将散热板固定在线圈单元的预定位置,具有良好的组装性和作业性。并且,由于线圈单元没有间隙地与散热基板一体化,所以提高了散热板的刚性,抑制了为了将线圈单元配设在设计位置而支撑散热板时的散热板的变形,减小了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的距离偏差,能够使加热性能稳定。另外,由于即使具有因为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等,也能通过挂钩的固定使线圈单元与散热板可靠地无间隙地一体化,所以降低了线圈单元与散热板之间的热阻,提高了冷却性能。另外,在挂钩的突出部分中,在与线圈基座的下表面相对的面上设置线肋等,能够调整挂钩与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尺寸,也能够调整压入时的摩擦力。本发明的第19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8方式的结构中,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被压入到所述挂钩的突出部分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中而被固定后,通过固定部件对所述线圈基座和所述散热板进行固定。在这样构成的第19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不会产生因运输时的震动等而导致散热板与线圈单元之间的卡合脱落。另外,作为固定部件,使用固定螺钉、销、粘结剂等一般使用的固定手段。本发明的第20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结构中,通过载置所述线圈单元的所述散热板,只将铅直方向下方的区域构成为来自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空间,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在直接冷却配置在所述冷却空间中的控制装置的发热部件的同时,仅直接冷却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的下表面,经由所述散热板冷却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热。在这样构成的第20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不必在线圈单元的内部形成用于直接冷却加热线圈的冷却空间,所以能够达成线圈单元的薄型化和省空间化,进而能够提供达成了薄型化和节能的感应加热装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具有使感应加热线圈的热可靠地扩散到铁氧体和线圈基座而在散热板中高效地进行冷却的构造,并且具有提高对于加热线圈的电绝缘性的构造,进而能够实现达成了薄型化和省空间化的感应加热装置。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面图。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利用粘结剂隔着云母板固定加热线圈和线圈基座的状态的剖面图。图6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载置在散热板上的线圈单元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散热板上配置多个线圈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在线圈单元上安装了散热板的状态的背面图。图1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挂钩的末端部分与散热板的贯通孔的边缘的一部分嵌合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图12A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12B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另一例的放大剖面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在线圈单元上安装了散热板的状态的背面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散热板的背面图。图16是示出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侧面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作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 还包含基于与以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构思同等的技术构思和本技术领域的技术常识而构成的感应加热装置。(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 3是图2所示的线圈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面图,是在VI-VI线所示的位置处切断图3中的线圈单元的剖面。另外,图1是在I-I线所示的位置处切断图3中的线圈单元的剖面图。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进行了示意性的记载,并不表示实际的尺寸、形状。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形成轮廓的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载置作为被加热物2的烹调容器等的顶板3。顶板3由耐热性的玻璃、例如结晶化玻璃形成,在顶板3的正下方隔着隔热部11配设有线圈单元1A。该线圈单元IA具备加热线圈4,该加热线圈4是用于对被加热物2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实施方式1中的加热线圈4具有串联地连接着内侧线圈如和外侧线圈4b的构造。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IA的结构的分解图。图1 和图2中的上下方向表示铅直方向。另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位置表示铅直方向的上下位置。如图2所示,在加热线圈4的下方,隔着将作为电绝缘材料的云母材料形成为薄板状而得的云母板9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线圈基座5A。在线圈基座5A上形成有多个呈放射状配置的长方形的贯通收纳孔如。在各个收纳孔fe中收纳着具有集磁性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铁氧体6。通过在线圈基座5A的放射状的收纳孔fe中收纳铁氧体6,能够抑制从线圈基座5A朝向下方的磁通。形成在线圈基座5A上的收纳孔fe与所收纳的铁氧体6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对应,形成为在收纳孔fe的内部能够大致没有间隙地可靠地收纳铁氧体6 的形状。并且,在各收纳孔fe的下侧的边缘形成有用于对所收纳的铁氧体6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恥(参照后述的图6)。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面,并且按照该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与收纳在收纳孔fe中的铁氧体6的下表面为同一面的方式形成有所述定位突起恥。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以在收纳孔如的下侧缘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 2处设置定位突起恥为例进行说明,但作为本发明的定位突起,只要形成为铁氧体6不从收纳孔如脱落、铁氧体6的下表面可靠地与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即可。像这样配设成使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通过粘结剂8A固定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和铁氧体6的下表面可靠地保持在同一面上。如上所述,在加热线圈4与线圈基座5A之间配置有薄板状的云母板9作为电绝缘部件。因此,云母板9被配置成夹在收纳于线圈基座5A的收纳孔fe中的铁氧体6与加热线圈4之间。在云母板9中的与加热线圈4相对的区域的两面涂布有兼作热传导部件的粘结剂8A,分别粘结加热线圈4与云母板9、云母板9与铁氧体6、以及云母板9与线圈基座5A, 成为互相热耦合的状态。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粘结剂8A是硅类的自然硬化型粘结剂,是具有热传导性和耐热性的粘结剂。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线圈4与云母板9之间填充了粘结剂8A,成为分别接合的结构。因此,利用粘结剂8A吸收了构成加热线圈4的单线所导致的凹凸和铁氧体6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这样,通过粘结剂8A固定加热线圈4、云母板9、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A,线圈单元IA被一体化。在被一体化的线圈单元IA中,线圈基座5A与铁氧体6各自的下表面被保持在同一面上。在线圈基座5A与铁氧体6的接合中使用的粘结剂8A优选使用与具有热传导功能的粘结剂8A相同的粘结剂,该粘结剂8A接合成在加热线圈4与云母板9、云母板9与铁氧体6以及云母板9与线圈基座5A各自中进行热传导。在粘结云母板9和铁氧体6时,通过调节粘结剂8A相对于云母板9的涂布量和涂布位置,能够同时粘结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 5A。通过采用这种线圈单元IA的组装方法,使组装变得容易,减少了作业工时,能够实现组装性(作业性)的大幅提高。如图2和图3所示,在云母板9上与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A双方相对的区域、 换言之不与铁氧体6相对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填充粘结剂8A的多个接合孔9a(贯通孔)。在所组装的线圈单元IA中,由于在接合孔9a中填充粘结剂8A,所以成为加热线圈4 和线圈基座5A通过接合孔9a直接粘结固定的状态。图5是示出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A通过填充在云母板9的接合孔9a中的粘结剂8A固定而热耦合成进行热传导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图5所示的加热线圈4是示意性地记载,并不表示实际的加热线圈4的形状。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线圈单元IA中,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A隔着容易剥离的机械强度比较差的云母板9而一体化。然而,由于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A直接固定、 并且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也直接固定,所以由加热线圈4、云母板9、铁氧体9和线圈基座5A构成的线圈单元IA的整体通过粘结剂8A固定而一体化。因此,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单元IA无空隙地进行热耦合,使得对加热线圈4的热进行高效的热传导,并且提高了机械强度,使针对运输中的震动和掉落等的耐震动性能和耐掉落性能大幅提高。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使用薄板状的云母板9作为电绝缘部件, 能够确保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的电绝缘状态,并且能够缩短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 之间的距离。并且,由于在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插入有电绝缘性高的云母板9,所以没必要选择电绝缘性能高的树脂材料作为线圈基座5A的材料,具有使形成线圈基座5A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广的效果。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使用云母板9作为电绝缘材料,所以能够实现线圈单元IA总体的薄型化,在万一加热线圈4异常发热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绝缘状态。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线圈单元IA的加热线圈4与载置有被加热物2的顶板3之间,为了减轻从被加热的被加热物2向加热线圈4传导的热的影响, 设置了由陶瓷纤维等构成的隔热部11 (参照图1)。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像上述那样一体化构成的线圈单元IA直接载置在由热传导性高的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散热板12A上(参照图1)。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线圈单元IA中,通过线圈基座5A与铁氧体6双方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而构成了线圈单元IA的下表面。并且,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双方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的线圈单元IA被载置在散热板12A上。因此,载置线圈单元IA的散热板12A具有比线圈单元 IA所保持的加热线圈4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大的平坦面,并且当然具有比线圈单元IA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大的平坦面。图6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载置在散热板12A上的线圈单元IA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图6中标号Z所示的面) 和铁氧体6的下表面双方与散热板12A的作为平坦面的上表面可靠地接触,并且具有散热板12A的平坦面从线圈基座5A的外周部分向外侧突出的构造。在图6中,标号P所示的距离是散热板12A的平坦面沿水平方向从线圈基座5A的外周部分突出的距离。如上所述,在形成于线圈基座5A上的收纳孔fe中,在其下缘部分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2处形成有定位突起5b (参照图6)。通过这样设置定位突起恥,构成为收纳在收纳孔 5a内部的铁氧体6的下表面与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可靠地成为同一面。在散热板12A中, 在与线圈基座5A的定位突起恥相对的部分贯穿有孔12b,定位突起恥构成为不与散热板 12A接触。如上所述,为了利用粘结剂8A分别可靠地接合收纳在线圈基座5A的收纳孔fe中的铁氧体6、线圈基座5A和云母板9,在线圈基座5A的收纳孔5a的上缘部分形成有作为填充粘结剂8A的粘结部7的凹部(阶差)。通过这样在收纳孔fe的上缘部分形成用于填充粘结剂8A的粘结部7,能够可靠地粘结铁氧体6、线圈基座5A和云母板9,成为进行热传导的热耦合状态。如上所述,散热板12A的作为上表面的平坦面形成为比加热线圈4的外径尺寸大、 并且比线圈单元IA的外径尺寸大。这样,在将保持加热线圈4的线圈单元IA载置在散热板 12A上的状态下,散热板12A的平坦面比加热线圈4的最外周线圈更向外侧部分露出。艮口, 散热板12A的平坦面形成为比加热线圈4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大。因此,通过被激励的加热线圈4所产生的磁场的作用,在散热板12A的比加热线圈4更靠外侧的外周部分产生环绕的电流(环绕电流)。由该加热线圈4的外侧的环绕电流激励的磁场与加热线圈4所产生的磁场的朝向相反地进行作用,所以具有减少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的效果。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载置了线圈单元IA的散热板12A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作为弹性材料的弹簧13,弹簧13向上方对散热板12A施力。其结果,向顶板3的下表面按压线圈单元IA的加热线圈4,加热线圈4隔着隔热部11 被推向顶板3。这样,散热板12A被弹簧13的作用力推向上方,但是,由于在线圈基座5A上设有垫片(未图示),所以加热线圈4与顶板3之间的距离维持为预定尺寸。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14。红外线传感器 14配置在与载置在顶板3的预定位置的被加热物2的底面相对的顶板3的下方位置。红外线传感器14隔着顶板3检测从被加热物2的底面放射的红外线,输出与所检测的温度对应的信号。另外,由红外线传感器14检测温度的被加热物2的底面区域是偏离中央部分的偏心位置,构成为在作为被加热物2的烹调容器等的底面中检测温度最高的区域。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热敏电阻15。热敏电阻15配置在与载置在顶板3的预定位置的作为被加热物2的烹调容器等的底面中央相对的位置,构成为被压向顶板3的背面。热敏电阻15向控制电路16输出对应于与被加热物2的底面相对的顶板3的温度的信号。如图1所示,控制电路16设置在控制基板上,该控制基板配置在线圈单元IA的下方空间,并且配置在离红外线传感器14和热敏电阻15近的位置。在控制电路16中,根据从红外线传感器14和热敏电阻15输出的信号,控制加热线圈4的输出。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形成冷却空气X的送风装置19和用于将冷却空气X从送风装置19导入到发热部件17的送风道20,所述冷却空气X用于冷却控制电路16中的发热部件17 (与散热器21接合的开关元件22 (IGBT)和谐振电容器23等)。 另外,红外线传感器14配置在散热板12A的下侧,并且配置在引导来自送风装置19的冷却空气X的引导部20的出口附近(参照图4)。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红外线传感器14和控制电路16配置在线圈单元IA的铁氧体6的更下侧,所以通过铁氧体6的防磁效果,能够减轻加热线圈4的磁通对红外线传感器14和控制电路16的影响。另外,为了消除磁通泄漏的影响,在收纳保持铁氧体6的线圈基座5A的下侧配置了具有比加热线圈4的投影面积更大的平坦面的散热板12A。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如图1所示,具有比线圈单元IA的铅直方向投影面积更大的面积的散热板12A被配置成分隔出加热空间和冷却空间,所述加热空间配置有线圈单元IA所保持的加热线圈4,所述冷却空间配置有送风道20、红外线传感器14和控制电路16等,使冷却空气通过。因此构成为通过散热板12A可靠地减小了来自加热空间中的加热线圈4的磁通对冷却空间中的各部件的影响,并且来自加热空间的热被传导至散热板12A而在冷却空间中得以冷却。并且,与配置在送风道20内部的散热器21接合的开关元件22 (IGBT)和谐振电容器23等控制电路16中的发热部件17和红外线传感器14在冷却空间中被送风装置19的冷却空气X冷却到期望的温度。另外构成为,对发热部件17进行冷却后的冷却空气X接触散热板12A的背面而对散热板12A进行冷却之后,向装置外部排放。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构成一体化的线圈单元IA的底面的、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各自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线圈单元IA的底面的大致整个面与散热板12A热耦合。另外,是如下的结构在散热板12A上,在与用于进行铁氧体6定位的定位突起恥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孔12b,在孔12b内配置定位突起恥。因此,构成为散热板12A的平坦面与线圈单元IA的底面可靠地全面接触,高效地进行热传导。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在与铁氧体6相对的区域以及与加热线圈4相对的区域填充粘结剂8A,吸收了铁氧体6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以及加热线圈 4中的单线所导致的凹凸。因此,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以及加热线圈4与线圈基座5A在隔着云母板9的状态下热耦合而进行高效的热传导。这样,在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设置有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粘结剂8A和作为电绝缘部件的云母板9,可靠地排除了热传导性差的空隙(空气层),所以能够确保从加热线圈4向铁氧体6的热传导。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线圈4中产生的热经由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A可靠地向散热板12A传导,能够可靠地降低加热线圈4的表面温度。
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构成为利用对控制电路16的发热部件17 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也一并对散热板12A进行冷却,所以能够高效地降低加热线圈4的表面温度。即,是如下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不需要在线圈基座5A的内部形成使直接冷却加热线圈4用的冷却空气通过的送风路,通过用于冷却控制电路16的送风装置19间接且有效地进行加热线圈4的冷却。因此,成为能够削减装置总体的冷却空气的风量并具有高效率的冷却构造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冷却空气的送风路(冷却空间)位于离开顶板3的位置,是载置线圈单元IA的散热板12A的下侧的装置下部,所以成为在送风路中产生的噪声不容易到达使用者的构造,成为低噪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能够由风量小的小型送风装置19 构成,并且不需要构成为冷却空气与加热线圈4直接接触,所以在散热板12A的上下隔开加热空间和冷却空间,能够有效地利用装置内部的空间,实现省空间化。其结果是,实施方式 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成为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红外线传感器14配置在散热板12A的下侧, 并且配置在引导冷却空气的引导部20的出口附近。一般,由于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受热的影响大,所以对红外线传感器进行热保护比较重要。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是在加热线圈4中产生的热被高效地传导至散热板12A进行冷却的结构,所以提高了对加热线圈4的冷却性能。这样,加热线圈4的温度因散热板12A的散热效果而降低,并且由于红外线传感器14配置在散热板12A的下侧的冷却空间中,所以大幅减少了红外线传感器14受到来自加热线圈4的热的影响的情况。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红外线传感器14 的检测性能大幅提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不是将散热单元保持在线圈单元的内部的结构,而是在作为散热单元的散热板12A上载置使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和铁氧体6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的线圈单元IA的结构。并且,是将来自线圈单元IA的热可靠地传导至具有大散热面的散热板12A进行冷却的结构。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在线圈单元1中不需要设置用于保持散热单元的特殊机构,能够实现线圈单元IA的薄型化,作为装置整体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线圈单元1A,其由对被加热物2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圈4、配设在加热线圈4的下方的多个铁氧体6、配设在加热线圈4的下方的线圈基座5A构成;以及直接载置线圈单元IA的散热板12A。在该结构中,成为整个线圈单元IA与散热板12A热耦合的状态。另外,通过具有作为热传导部件的功能的粘结剂8A, 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加热线圈4与线圈基座5A、以及线圈基座5A与铁氧体6被可靠地热耦合,经由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A从加热线圈4向散热板12A传热。结果,在实施方式1 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高效地降低加热线圈4的表面温度,作为线圈单元IA的整体能够实现薄型化和省空间化。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以使用粘结剂8A作为线圈基座5A与铁氧体6的固定手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作为铁氧体6的固定手段,例如可以使用如下的结构等为了收纳铁氧体6,在形成于线圈基座5A的收纳孔的内侧形成具有弹力的细肋,将铁氧体6压入收纳孔内;通过具有弹性的爪按压铁氧体6来进行机械固定;以及用粘结带将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A固定为一体。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以使用粘结剂8A作为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加热线圈4与线圈基座5A之间以及线圈基座5A与铁氧体6之间的热传导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热传导部件也可以使用具有热传导性的导热膏或硅弹性体等。 即,作为热传导部件,只要是能够吸收加热线圈4中的单线所导致的凹凸和铁氧体6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的柔软的热传导材料即可,如果是具有高热传导性的材料则当然更好。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将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并使具有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的线圈单元IA直接接触散热板12A而一体化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中不限于该结构。例如,通过进一步在线圈单元IA与散热板12A之间配设热传导性膏体或热传导性好的硅片等,成为加热线圈4中产生的热更高效地传导至散热板12A、能进一步降低加热线圈4的温度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通过来自送风装置19的冷却空气冷却了发热部件17后冷却散热板12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结构。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来自送风装置19的冷却空气先冷却散热板12A,然后冷却发热部件17 ;或者利用通风道将供冷却空气流动的送风路分割成多个,通过来自分别针对并列配置的发热部件17和散热板12A分割的各通风道的冷却空气进行直接冷却。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加热线圈4由内侧小线圈Ga)和外侧大线圈Gb)的两个线圈串联连接而成的结构(参照图2)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加热线圈也可以由一个线圈构成,还可以按能够分别控制的方式并联地连接两个线圈而构成。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以使用薄板状的云母板9作为加热线圈 4与铁氧体6之间的电绝缘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例如具有耐热性的树脂 (氟树脂)的薄板来使用。(实施方式2)以下,参照附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不同的点在于没有作为电绝缘部件的云母板,粘结剂兼用作热传导部件和电绝缘部件。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赋予相同标号,关于与这些要素相关的说明,援引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载置被加热物2的顶板3 的正下方隔着隔热部11配置有线圈单元1B。该线圈单元IB具备用于对被加热物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4。如图7所示,加热线圈4通过粘结剂8B粘结在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上。因此, 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在形成于线圈基座5A的收纳孔fe的内部收纳铁氧体6,加热线圈4通过粘结材料8B固定在该线圈基座5A上。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 构成为在线圈基座5A的收纳孔fe的下侧缘形成有定位突起5b,收纳在收纳孔fe中的铁氧体6可靠地配置在预定位置。由于在收纳孔fe中形成有定位突起恥,所以线圈基座5A的下表面与收纳在收纳孔fe中的铁氧体6的下表面可靠地成为同一面,在该状态下,线圈基座5A和铁氧体6被固定。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线圈单元IB中,设置有具有电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8B作为电绝缘部件,该粘结剂8B也兼有热传导部件的功能。因此, 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将保持有铁氧体6的线圈基座5A连接至加热线圈4 的情况下,至少在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填充粘结剂8B,形成为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 不直接接触。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粘结剂8B作为电绝缘部件,该粘结剂8B也具有热传导部件的功能。因此,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成为部件数量少的简单结构,能够在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确保了电绝缘的状态下,将加热线圈 4与铁氧体6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短。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线圈单元IB整体的薄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即使加热线圈4万一异常发热,也能可靠地保证绝缘。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1个部件(粘结剂8B)具有电绝缘功能、热传导功能和粘结功能,经由该部件(粘结剂8B)粘结加热线圈4和铁氧体6。 因此,实施方式2的线圈单元IB是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一体化的结构,能够实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组装性的提高。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将具有耐热性的粘结剂8B用作兼具电绝缘功能和热传导功能的部件,即使在加热线圈4中万一产生异常发热,也能可靠地保证电绝缘,能够提供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烹调器。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将兼用作电绝缘部件和热传导部件的部件、例如粘结剂8B填充在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能够将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短。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结构,作为线圈单元IB的整体能够实现薄型化和省空间化,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向散热板12A传热的性能。并且,由于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不隔着其他部件(例如云母板等电绝缘部件)而粘接加热线圈4和铁氧体6,所以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使线圈单元IB —体化, 部件数量减少,结构也简单,因此具有组装容易的效果。另外,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使用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作为粘结加热线圈4和铁氧体6的部件(粘结剂8B),即使在加热线圈4中万一异常发热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保持绝缘,成为安全性高的烹调器。(实施方式3)以下,参照附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散热板上配置多个线圈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 在实施方式3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赋予相同标号,关于与这些要素相关的说明,援引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不同结构在于,在1个散热板上载置多个线圈单元,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相同。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1个散热板12B上载置固定有 2个线圈单元1A、1B。S卩,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具有2个进行感应加热烹调的加热部分的烹调器。如上所述,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共同的散热板12B的平坦面上配设有对应于2个加热部分而设置的2个线圈单元1A、1B。因此,散热板12B的平坦面形成为比2 个线圈单元1A、1B的投影面积大。因此,在各线圈单元1A、1B的外侧的外周部分露出散热板12B的平坦面的一部分。因此,散热板12B的作为上表面的平坦面的面积比各线圈单元 IAUB的底面积的合计面积大。其结果,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散热板12B具有高冷却性,并且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在各线圈单元1A、1B的外周部分产生的环绕电流,减小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并且,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弹簧13 (参照图1)将1个散热板 12B向顶板3的方向按压,由此成为2个线圈单元1A、1B被隔着隔热部11向顶板3按压的结构。因此,能够削减实质上对线圈单元等进行弹性支撑的弹簧等支撑部件,能够实现组装性(作业性)的提高和省空间化。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如图8所示,在散热板12B的作为上表面的平坦面的不与线圈单元1A、1B接触的部分,形成有截面弯曲的多个槽(凹凸部)24。通过这样形成槽对,散热板12B的表面积实质上变大,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并且能够提高散热板12B的刚性。因此,根据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能够利用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支撑部件可靠地将多个线圈单元1A、1B支撑在所设定的预定位置。并且,根据实施方式3的结构,能够减小加热线圈4与被加热物2之间的距离偏差,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具有稳定性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作为形成在散热板12B上的槽M的延伸方向,不只是一个方向,如图8所示,通过构成为组合散热板12B的纵方向、横方向等各种方向,能够实现散热板12B的刚性的进一步提尚。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以在1个散热板12B上配设2个线圈单元1A、1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在1个散热板上配设3 个以上的线圈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能够将感应加热线圈的热高效地扩散而可靠地传导至散热板,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感应加热线圈,并且能够实现薄型、省空间的线圈单元。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削减冷却空气的送风量,并且能够实现低噪声化,能够提供更舒适且节能的感应加热装置。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即使在小型的桌面设置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嵌入在灶台中的嵌入式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是有效的结构。(实施方式4)以下,参照附图9、10、12A和12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在线圈单元上安装了散热板的状态的散热板背面图。图IlA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附近的剖面图。图12A和图12B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的要部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图12A是通过图10中的XII-XII线切断的剖面图。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赋予相同标号,关于与这些要素相关的说明,援引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不同的是线圈单元与散热板的固定方法。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IC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具备加热线圈4、云母板9、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B,通过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粘结剂8A进行一体化。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形成外廓的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载置被加热物2的顶板3,在顶板3的下部设置有对被加热物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4。加热线圈4被配设成大致同心圆状,由串联连接的内侧线圈如和外侧线圈4b构成。在加热线圈4的下方设置有由耐热性树脂形成的线圈基座5B。在线圈基座5B上形成有多个形成为放射状的长方形的收纳孔如。在各收纳孔fe中收纳着具有集磁性的铁氧体6,抑制从加热线圈4朝向下方的磁通。在实施方式4中也是,由于在线圈基座5B的收纳孔fe中设置有定位突起恥,所以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被配设为成为同一面。像这样配设在收纳孔fe内的铁氧体6与线圈基座5B通过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粘结剂8A固定,成为相互热耦合的状态。在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以及加热线圈4与线圈基座5B的各自之间配置有云母板9作为电绝缘部件。在云母板9中的与加热线圈4相对的区域的两面涂布有兼作热传导部件的粘结剂8A,分别结构性地粘结加热线圈4与云母板9、云母板9与铁氧体6、以及云母板9与线圈基座5A,也成为热耦合的状态。如上所述,通过粘结剂8A吸收热线圈4的单线所导致的凹凸和铁氧体6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线圈单元IC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保持为同一面的状态下被一体化。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线圈基座5B与铁氧体6的接合中使用的作为粘结部件的粘结剂8A用于分别热耦合加热线圈4与云母板9、云母板9与铁氧体6、以及云母板9与线圈基座5B。这样,由于粘结剂8A是兼用作粘结部件和热传导部件的结构,所以在粘结云母板9与铁氧体6时,通过调节形成在收纳孔fe中的粘结部7 (参照图9和图11)的形状、容积以及涂布在粘结部7上的粘结剂8A的量,能够同时粘结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B。通过采用这种组装方法,减少了作业工时、组装变得容易,能够大幅提高组装性。在云母板9上,在与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A两者相对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多个接合孔9a (参照图5),由于在接合孔9a中填充粘结剂8A,所以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B 直接粘结而可靠地固定。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加热线圈4和线圈基座5B、以及加热线圈4和铁氧体6隔着容易剥离的机械强度比较差的云母板9被固定。但是,加热线圈 4与线圈基座5B直接粘结固定,并且线圈基座5B与铁氧体6也直接粘结固定。因此,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作为具备加热线圈4、线圈基座5B、铁氧体6和云母板9的线圈单元IC的整体,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成为能够较好地耐受运输中的震动和掉落等的结构。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使用薄板状的云母板9作为电绝缘部件, 所以能够在确保电绝缘的状态下,缩短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作为线圈单元IC的整体,能够实现薄型化,而且即使在加热线圈4中万一异常发热也能保证绝缘状态。并且,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线圈4与顶板3之间,为了遮断来自被加热的被加热物2的热而减轻被加热物2对加热线圈4的热影响,设置了由陶瓷纤维等隔热材料形成的隔热部11。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IC直接载置在由具有热传导性好的特性的金属、例如铝构成的散热板12C上。在一体化的线圈单元IC中,由于线圈基座5B与铁氧体6双方的下表面是同一面,所以线圈基座5B与铁氧体6分别可靠地与作为散热板 12C的上表面的平坦面接触而一体化。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突出的多个挂钩40。挂钩40与线圈基座5B形成为一体。挂钩40形成在收纳铁氧体2的收纳孔如的下侧缘部分,挂钩40的末端部分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平行地向收纳孔fe的下侧位置延伸。图10是示出通过形成在线圈基座5B上的挂钩40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基座 5B上的状态的散热板12C的背面图。如图10所示,各个挂钩40构成为在与铁氧体6的收纳位置对应的区域夹持散热板12C的一部分。并且,挂钩40的末端部分突出的方向是同一方向,在图10中形成为向左方向突出。在图10中,标号41是形成在散热板12C上的大致矩形状的贯通孔。该贯通孔41是在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单元IC上时使挂钩40通过的孔。通过贯通孔41的挂钩40的末端部分夹持贯通孔41的边缘的一部分,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基座5B上。图11是示出通过贯通孔41的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将散热板12C 的贯通孔41的边缘的一部分夹持在与铁氧体6之间,使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单元IC上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如上所述,在线圈基座5B中的铁氧体6的收纳位置,通过挂钩40夹持散热板12C 的一部分,从而在预定位置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基座5B上。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和铁氧体6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线圈基座5B载置在散热板12C的平坦面上,像上述那样通过挂钩40固定。因此,与加热线圈4热耦合的热传导性比较高的铁氧体6的下表面与散热板12C的上表面可靠地接触,线圈基座5B与散热板12C机械性地一体化。如图10所示,形成在线圈基座5B上的多个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形成在加热线圈4的内侧线圈如和外侧线圈4b的正下位置。并且,多个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配置在与收纳铁氧体6的收纳孔如相对的位置。这样,挂钩40向收纳孔如的下侧缘突出设置, 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形成为收纳孔fe的下方位置。在实施方式4中,构成为各收纳孔 5a形成有至少1个挂钩40。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多个挂钩40配置在具有大致圆形的下表面 (背面)的线圈基座5B的大致同心圆上,在位于内周侧的内侧线圈如和位于外周侧的外侧线圈4b的正下方,在2个同心圆上形成有多个挂钩40。并且,在设置于同心圆上的多个挂钩40中,配置在外周侧的挂钩40的数量比配置在内周侧的挂钩的数量多,在线圈基座5B 的下表面,多个挂钩40大致均勻地配置。并且,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设置有1个固定螺丝30,作为线圈单元IC与散热板12C的固定手段。固定螺丝30针对被挂钩40固定的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隔着散热板12V拧入线圈基座5B,由此可靠地固定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固定螺丝30设置在加热线圈4的正下方的位置,在实施方式4中形成在外侧线圈4b的正下方。并且, 固定螺丝30的形成位置是在具有形成为放射状的多个收纳孔fe的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的相邻的收纳孔如之间的区域(中间位置)。因此,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在拧入固定螺丝30而固定散热板12C的区域不形成挂钩40。如上所述,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与放射状的收纳孔fe —起形成有多个挂钩40 和固定螺丝30用的1个螺孔。另外,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多个挂钩40和固定螺丝30 用的螺孔的形成位置被设定成不集中而大致等间隔,使得收纳在收纳孔fe中的铁氧体6可靠地与散热板12C的平坦面接触而一体化。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单元IC 上时,使挂钩40通过贯通孔41,并使散热板12C沿着与线圈单元IC的下表面平行的一个方向滑动,由此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夹住贯通孔41的边缘和线圈基座5B (或铁氧体6)。 因此,所有的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的突出方向是同一方向。图12A是放大示出线圈单元IC的一部分的剖面图,示出了形成在收纳有铁氧体6 的收纳孔如附近的挂钩40。图12A所示的线圈单元IC是安装散热板12C之前的状态。如图12A所示,在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铁氧体6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L。该间隙L被设定成与散热板12C的厚度相等或者稍微小于该厚度。因此,在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铁氧体6的下表面)之间插入散热板12C的一部分来固定散热板12C时,在使挂钩40向铅直方向挠曲的同时压入散热板12C。这样,通过夹住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与散热板12C的一部分,使散热板12C 固定在线圈单元IC上。如上所述,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被挂钩40固定后,固定螺丝30隔着散热板 12C拧到线圈基座5B上,从而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可靠地一体化并固定。另外,作为挂钩40的形状,并不特定为图12A所示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一体地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单元IC上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如图12B所示的形状的挂钩42。图12B所示的挂钩42在其末端部分42a的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相对的面上形成有肋42b。这样,通过形成肋42b并改变肋42b的高度和宽度,能够调整挂钩42的末端部分 42a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或者铁氧体6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L,能够进行压入时的摩擦力的调整。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散热板12C的作为上表面的平坦面形成为比加热线圈4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大。因此,通过被激励的加热线圈4所产生的磁场的作用,在散热板12C的加热线圈4外侧的外周部分产生环绕的电流(在图10中用箭头Y所示的电流)。该在加热线圈4的外侧环绕的电流所激励的磁场与加热线圈4所产生的磁场的朝向相反地进行作用,所以减小了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并且,在散热板12C与主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弹簧13,散热板12C被该弹簧13推向上方。因此,加热线圈4被隔着隔热部11向顶板3的下表面按压。此时,通过设置在线圈基座5B上的间隔体(未图示),加热线圈4与顶板3之间的距离被维持成预定尺寸。并且,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14。红外线传感器 14配置在与载置在顶板3的预定位置的被加热物2的底面相对的顶板3的下方位置。红外线传感器14隔着顶板3检测从烹调容器等的底面放射的红外线,并将与所检测的温度对应的信号输出给控制电路16。并且,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热敏电阻15。热敏电阻15配置在与被加热物2的底面中央相对的位置,构成为被按在顶板3的背面。热敏电阻15向控制电路16输出对应于与烹调容器等的底面相对的顶板3的温度的信号。输入来自红外线传感器14和热敏电阻15的信号的控制电路16设置在控制基板上,该控制基板配置在线圈单元IA的下方,并且配置在离红外线传感器14和热敏电阻15 近的位置。在控制电路16中,根据从红外线传感器14和热敏电阻15输出的信号,控制加热线圈4的输出。并且,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设置有形成冷却空气的送风装置19和从送风装置19向发热部件17引导冷却空气的送风道20,所述冷却空气冷却控制电路16的发热部件。红外线传感器14配置在散热板12C的下侧,并且配置在引导来自送风装置19的冷却空气的引导部20的出口附近(参照图9)。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红外线传感器14和控制电路16配置在线圈单元IC的铁氧体6的下侧,所以通过铁氧体6的防磁效果,能够减轻加热线圈4的磁通对红外线传感器14和控制电路16的影响。另外,为了消除磁通泄漏的影响,在收纳保持铁氧体6的线圈基座5B的下侧配置了具有比加热线圈4的投影面积大的平坦面的散热板 12C。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有比加热线圈4的投影面积大的面积的散热板12C被配置成间隔出加热空间和冷却空间,所述加热空间配置有具有加热线圈4的线圈单元1C,所述冷却空间配置有送风道20、红外线传感器14和控制电路16。因此,通过散热板12C能够可靠地减轻来自加热空间中的加热线圈4的磁通对冷却空间中的各部件的影响。并且,与配置在送风道20内部的散热器21接合的开关元件22 (IGBT)和谐振电容器23等控制电路16中的发热部件17和红外线传感器14被设置在主体内的送风装置19 的冷却空气X(参照图9)冷却到期望的温度。另外,对发热部件17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空气X接触散热板12C的下表面而对散热板12C进行冷却,从而向装置外部排放。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构成一体化的线圈单元IC的底面的线圈基座5B和铁氧体6各自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而固定在散热板12C的平坦面上,成为该线圈单元IC的底面的大致整个面与散热板12C高效地进行热传导的连接状态。并且, 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形成从收纳铁氧体6的线圈基座5B的收纳孔fe的下侧缘部突出的挂钩40,构成为能够可靠地对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进行机械固定。由于这样对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进行机械固定,使铁氧体6与散热板12C没有空隙(空气层)地紧密地机械连接,所以能够不隔着空气层地从铁氧体6向散热板12C进行热传导。并且,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各加热线圈4a、4b的正下方位置处固定挂钩40和散热板12C。散热板12C被挂钩40固定的位置是各加热线圈4a、4b的半径方向的宽度的中间部的下方位置,是铁氧体6与散热板12C的接触位置。因此,在与作为发热部的加热线圈4a、4b相对的正下方的位置,线圈单元IC和散热板12C可靠地接触并连接, 构成为铁氧体6与散热板12C之间可靠地紧密接触使得热阻降低。因此,在加热线圈M4a、4b)中产生的热传递到热传导率比较高的铁氧体6并在铁氧体6的内部扩散之后,传递到散热板12C,所以冷却效果提高,能够使加热线圈M4a、4b)的表面温度有效地降低。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线圈基座5B上形成有将铁氧体6收纳在预定位置的收纳孔fe,通过粘结剂8A对加热线圈4Ga、4b)、云母板9和收纳保持了铁氧体6 的线圈基座5B进行组装而形成线圈单元1C。然后,将该线圈单元IC载置在散热板12C上而通过挂钩40进行固定,由于是这样的结构,组装性大幅提高。并且,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线圈基座5B 上形成挂钩40,能够容易地成为使挂钩40具有弹性的形状。另外,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 的突出方向全部是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平行的方向,并且朝向相同的方向。因此,只要在将线圈基座5B载置在散热板12上之后,使散热板12C向与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就能卡合挂钩40与贯通孔41的边缘部分,从而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基座5B上。这样,通过简单的组装作业就能将散热板12C可靠地固定在线圈基座5B 的预定位置,结果,具有加热线圈^、4b的线圈单元IC以热传导性高的状态被固定在散热板12C上。本发明不对形成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的挂钩40的数量进行限定,即使增加挂钩40的数量,组装作业的组装工时也相同,所以通过增加挂钩40的数量,能够容易地增大线圈基座5B与散热板12C的安装强度。另外,在组装时,在滑动散热板12C而固定在线圈基座5B上后,通过固定螺丝30 对散热板12C和线圈基座5B进行固定,由此不会因运输时的震动等使散热板12C和线圈基座5B的夹持状态松脱。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为了将散热板12C安装在线圈基座5B上,构成为使形成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的挂钩40与散热板12C卡合。由于这样构成,所以如上所述,在散热板12C中,在加热线圈^、4b的外侧产生环绕电流,该环绕电流所激励的磁场与加热线圈4a、4b所产生的磁场的朝向相反地进行作用,因此减少了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在没有形成上述挂钩的情况下,有如下的问题。例如,为了固定载置在散热板上的线圈单元,通过冲压加工在线圈单元周围的散热板上突出多个爪,构成为通过这些爪来保持线圈单元。在该情况下,为了在散热板的线圈基座的外周部分设置爪而形成有贯通孔,所以不能在加热线圈的外侧产生环绕的电流,具有无法减少从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的问题。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对于通过加热线圈4a、4b所产生的磁场的作用而在线圈单元IC的周围产生的环绕电流,在散热板上没有妨碍的东西。作为结果,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环绕电流在散热板中顺畅地流动,通过该电流而激励的磁场与加热线圈4a、4b所产生的磁场的朝向相反地充分作用。因此,大幅减小了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向外部泄漏的磁场。并且,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在加热线圈4a、4b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挂钩40。并且,多个挂钩40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在圆周方向和半径方向的各个方向上,配设成具有预定的距离而实质上大致均勻。另外,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关于配设在大致同心圆上的挂钩40的数量,外周侧比内周侧多。因此,在线圈基座5B的整个下表面,大致均勻地固定散热板12C。其结果是,抑制了散热板12C的变形,提高了散热板12C的刚性,进而缩小了散热板12C的温度分布梯度,提高了冷却效率。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由线圈单元IC保持的加热线圈4a、4b构成为通过弹性单元向主体上面的顶板3施力。因此,设计成将加热线圈4a、4b与被加热物2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由于如上所述提高了散热板12C的刚性,所以能够抑制将加热线圈如、4b推向顶板3时产生的散热板12C的变形。结果,减小了加热线圈4a、 4b与被加热物2之间的距离偏差,进一步稳定了作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性能。在实施方式4中,是如下的结构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在用于拧入固定螺丝 30的螺纹底孔附近没有设置挂钩40。因此,能够在确保线圈单元IC与散热板12C的紧密接合性的同时,使线圈基座5B的形状简化。并且,由于能够减少挂钩40的数量,在组装时减小滑动散热板12C时的线圈基座5B与散热板12C的摩擦,成为进一步提高作业性并使组装简单的结构。在实施方式4中,在线圈单元IC与散热板12C的组装时,散热板12C在使挂钩40 的末端部分40a向铅直方向挠曲的同时被压入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铁氧体6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隙L。这样,由于散热板12C被压入空隙L而使线圈单元IC与散热板12C固定为一体,所以即使线圈基座5B和散热板12C因热等产生膨胀收缩, 也不会在挂钩40附近的散热板12C与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在散热板12C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之间产生空隙。结果,在加热线圈^、4b中产生的热经由线圈基座5B和铁氧体6高效地传导至散热板12C。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由于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在收纳铁氧体6的收纳孔如的边缘附近形成有挂钩40,所以热传导率比树脂材料高的铁氧体6和散热板12C被挂钩 40按压而没有空隙地固定为一体。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铁氧体6与散热板12C之间的热阻。在实施方式4中,由于构成为在收纳铁氧体6的收纳孔fe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挂钩 40,所以能够将挂钩40成型所需的开口部分兼用作收纳孔fe。其结果,不用在线圈基座5B 上形成多余的开口部分,能够在不降低线圈基座5B的强度的情况下形成期望的挂钩40。假设只为了形成挂钩40而在线圈基座5B上形成开口部分的情况下,线圈基座5B 的体积(容量)变小,作为热传导通路的容量变小。因此,在加热线圈^、4b中产生的热经由线圈基座5B传导至散热板12C的热变少,结果,对加热线圈4a、4b的冷却性能降低。因此,通过兼用用于形成挂钩40的开口部分和用于收纳铁氧体6的收纳孔5a,能够使线圈基座5B的容量减小成为最小限度,能够抑制对加热线圈4a、4b的冷却性能的降低。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只在收纳铁氧体6的收纳孔如的下方配置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的任何地方形成作为固定手段的挂钩40。但是,需要通过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卡合(按压)散热板12C,使散热板12C与铁氧体6之间以及散热板12C与线圈基座5B之间不隔着空隙(空气层)而紧密接合。例如,通过使形成在线圈基座5B的下表面的每单位面积上的挂钩40的数量大致均勻,并且在收纳铁氧体6的相邻收纳孔fe之间的位置设置一部分挂钩40,能够使散热板 12C与线圈基座5B成为一体,并提高散热板12C的刚性,也降低散热板12C中的温度梯度,使冷却效果提高。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固定螺丝30作为将散热板12C固定在线圈单元IC上的固定部件,但作为固定部件,也可以使用销、粘结剂等,还可以构成为在散热板12C上形成爪等突起,使其嵌入在线圈单元IC中,作为防止挂钩40与散热板12C 的卡合状态松脱的结构。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有来自送风装置19的冷却空气被送风道20引导而同时冷却散热板12A和发热部件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 可以构成为不仅使送风装置19吸入壳体外部的空气,还吸入一些壳体内部的空气,由此在散热板的附近形成空气流,通过该空气流来冷却散热板。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另外设置用于冷却散热板的风扇,直接对散热板进行空气冷却。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以针对1个线圈单元IC分别配设1个红外线传感器14和热敏电阻1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构成为针对1个线圈单元分别配设2个以上的红外线传感器和热敏电阻,从而进行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并且,在实施方式4中,将散热板12C的材质作为铝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散热板12C 的材质,不限于铝,只要是耐热性、刚性、热传导性和散热性高的非磁性材质即可,也可以是黄铜和铜等非磁性金属材料。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以在1个散热板12C上配设1个线圈单元IC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在1个散热板上配设2个以上的线圈单元的结构。(实施方式5)以下,参照附图13和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 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单元上安装了散热板的状态的散热板背面图。另外, 图13的剖面图是在图14中的XII-XII线处切断的剖面图。在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不同的是线圈单元与散热板的固定方法。并且,在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线圈单元ID 具有加热线圈4、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C,加热线圈4与线圈基座5C、以及线圈基座5C与铁氧体6之间通过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粘结剂8A固定。另外,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基本结构相同,所以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在图13和图14中,配设在加热线圈4的正下方的线圈基座5C的下表面开口,呈大致放射状地形成有向上表面凹陷的形状的收纳部如。在这些收纳孔fe中收纳着铁氧体 6,抑制从线圈基座5C朝向下方的磁通。该线圈基座5C由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在实施方式5中,线圈基座5C的下表面与收纳部fe内的铁氧体2的下表面被配设为同一面,铁氧体6通过粘结剂8A被固定在线圈基座5C上。如图14所示,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之间通过作为固定手段的多个固定螺丝30固定。多个固定螺丝30在线圈基座5C上,设置在放射状的多个收纳部fe之间的区域, 并且拧入位于加热线圈M4a、4b)的下方位置的固定螺丝用螺纹底孔中。
在实施方式5中,固定螺丝30如图14所示,在内侧线圈如与外侧线圈4b的下方, 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在同心圆上。另外,关于配设在同心圆上的固定螺丝30的数量,外周侧比内周侧多。另外,在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的粘结面上,内周侧的固定螺丝30与外周侧的固定螺丝30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致相同的距离。如上所述,通过配置固定螺丝30, 构成为在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的粘结面处,被每单位面积大致相同数量的固定螺丝30 固定。其结果,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之间的粘结面成为紧密接合的面而不会形成空隙 (空气层)。如上所述,由于在散热板12D上安装有多个固定螺丝30,所以在散热板12D上在与线圈基座5C的固定螺丝用螺纹底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螺丝用孔31。使固定螺丝30 贯通该固定螺丝用孔31而把散热板12D固定在线圈基座5C上。如图13所示,形成在散热板12D上的固定螺丝用孔31的周围与线圈基座5C的固定螺丝用螺纹底孔的周围同样,形成为凹部形状。这样,散热板12D与线圈基座5C的连接固定螺丝的部分都形成为下方向开口的凹部。由于这样形成有凹部,成为固定螺丝30的螺丝头不会从散热板12D的下表面突出的结构。如上所述,在磁力线集中的铁氧体6之间的磁通影响比较小的区域,使用固定螺丝30固定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这样,在实施方式5中,将固定螺丝30的发热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被机械性地可靠地一体化,减小了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之间的热阻,提高了散热板12D的冷却性能。并且,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由于安装在内周侧的固定螺丝30配置在铁氧体6 的附近,所以在热传导率比较高的铁氧体6与散热板12D之间不会产生空隙,提高了从铁氧体6向散热板12D的热传导率,进一步实现了冷却性能的提高。另外,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由于构成为固定螺丝30的螺丝头不会从散热板12D 的下表面突出,所以容易将加热线圈4和热敏电阻类用的布线配设在散热板12D下侧的空间中。这样,即使在散热板12D的下侧空间设置布线,也不会在散热板12D上引出布线,容易组装,并且能够实现线圈单元整体的薄型化,结果,能够提供更薄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构成为将铁氧体6收纳到线圈基座5C的收纳孔fe中,通过线圈基座5C使加热线圈4与铁氧体6之间电绝缘。因此,不需要用于电绝缘的云母板等特殊的绝缘部件,成为更简便的组装性更好的线圈单元1D。并且,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固定螺丝30设置在加热线圈4的下方,在圆周方向和半径方向的各个方向上,隔着预定的距离大致均勻地配置。另外,固定螺丝30分别配设在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同心圆上,关于固定螺丝30的数量,外周侧比内周侧配设得多。通过这样设置固定螺丝30,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之间的粘结面被均勻且一体地固定。结果,抑制了散热板12D的变形,提高了散热板12D的刚性,进而缩小了散热板12D的温度分布梯度,提高了冷却效率。如上所述,通过提高散热板12D的刚性,在预定位置支撑线圈单元ID的散热板12D 不会变形,能够减小加热线圈4与被加热物2 (例如,烹调容器)之间的距离偏差,能够使加热性能稳定。
另外,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是在呈大致同心圆状串联配设的内侧线圈如和外侧线圈4b的两个加热线圈4的各自的下方侧通过固定螺丝30进行固定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内侧线圈如与外侧线圈4b之间的区域通过固定螺丝进行固定的结构。内侧线圈如与外侧线圈4b之间的区域由于磁通的影响比较小,所以能够抑制固定螺丝的发热。另外,在内侧线圈如与外侧线圈4b之间的区域由线圈单元的树脂材料设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加热线圈4的厚度那样长的固定螺丝来固定线圈单元与散热板。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将固定螺丝的拧入部分确保在内侧线圈如与外侧线圈4b之间的区域,所以能够使用薄的铁氧体,能够构成进一步薄型化的线圈单元。另外,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对线圈基座5C的下表面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而配设在散热板12D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散热板12D上只直接载置线圈基座5C或铁氧体6的任意一方的结构。如果是线圈基座 5C直接载置在散热板12D上的结构,则只管理线圈基座5C的下表面的平面度就能使线圈基座5C与散热板12D没有空隙地一体化。另一方面,如果是铁氧体6直接载置在散热板12D 上的结构,则由于热传导率比较高的铁氧体6与散热板12D没有空隙地一体化,所以与直接载置线圈基座5C的情况相比,提高了冷却效果。其中,当然不用说使线圈基座5C的下表面与铁氧体6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而直接载置在散热板12D的作为上表面的平坦面上是最优选的。(实施方式6)以下,参照附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散热板的背面图。在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在1个散热板12E上设置有大小2个具有加热线圈的线圈单元10A、10B。另外,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基本结构相同,所以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如15所示的散热板12E分别载置有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10B。第1 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分别具备加热线圈4、铁氧体6和线圈基座5B,仅加热输出不同,结构是相同的。例如,第1线圈单元IOA被设定为3. OKff的大输出,第2线圈单元 IOB被设定为1.5KW的小输出。并且,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是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线圈单元1C(参照图9)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结构的线圈基座5B。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中的各线圈基座5B形成有多个挂钩40。 如图15所示,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被配设成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的突出方向是在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的下表面上与连接第1线圈单元IOA 和第2线圈单元IOB的各中心的方向(图15中的箭头V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图15中的箭头H方向)中的一个朝向。即,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按照所有的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的突出方向都为相同朝向的方式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内。并且,固定在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上的散热板12E在所有的与挂钩4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41。因此,在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双方的下表面固定散热板12E时,只将散热板12E向图15所示的箭头H的右方向滑动,就能将散热板12E可靠地固定在预定位置。如上所述,在将散热板12E固定在第1线圈单元IOA和第2线圈单元IOB上时,只要在各线圈基座5B的箭头H方向的左右侧具有空余空间,就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组装。因此,无需在连接2个线圈单元IOA和IOB的中心间的方向(图15中的箭头V方向)设置固定散热板12E所需的空间,能够最小限度地设定2个线圈单元IOA和IOB间的间隔、即加热线圈的间隔。结果,能够将载置2个线圈单元IOA和IOB的散热板12E的大小削减至必要最小限度。并且,在实施方式6的结构中,由于是在1个散热板12E上载置两个加热线圈的结构,所以削减了部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成为具有优秀的组装性(作业性)的感应加热
念、调器。在实施方式6的结构中,相对于1个散热板12E,进一步通过形成在多个线圈基座 5B的各个上的多个挂钩40进行一体化,从而大幅提高了作为散热板12E的刚性。因此,能够防止将多个线圈单元10AU0B支撑在预定位置的散热板12E变形,减小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之间的距离偏差,使加热性能稳定。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对在1个散热板12E上配设2个线圈单元10AU0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配设三个以上的线圈单元的结构,还可以是将大口径的线圈单元配设在1个散热板上使其能够对应大加热线圈的结构。另外,在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通过向与连接2个线圈单元10AU0B的中心间的方向(图15中的箭头V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图15中的箭头 H方向)进行滑动来固定线圈基座5B和散热板12E而进行一体化。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如果在线圈单元10AU0B的下表面的前后左右方向上没有富余的空间,则不确定挂钩40的末端部分40a的突出方向和组装时的滑动方向。但是,当然不用说所有的挂钩40 的末端部分的突出方向都被限定为1个方向。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由于能够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省空间化,所以是能够在各种感应加热烹调器等中使用的通用性高的发明。标号说明
1A、1B、1C、1D、10A、10B 线圈单元
2被加热物
3顶板
4加热线圈
5A、5B、5C线圈基座
5a收纳孔
5b定位突起
6铁氧体
7粘结部
8A、8B热传导部件
9绝缘部件
9a接合孔11隔热部12A、12B、12C、12D、12E 散热板13 弹簧14红外线传感器15热敏电阻16控制电路17发热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具备线圈单元和散热板,所述线圈单元具有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圈、配设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下方的多个铁氧体以及具有多个分别收纳所述多个铁氧体的收纳孔的线圈基座,所述散热板直接载置所述线圈单元,其中,所述线圈单元具有载置面,该载置面是收纳在所述线圈基座的收纳孔中的所述多个铁氧体的铅直方向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基座的铅直方向的下表面构成为同一面而成的,所述线圈单元构成为载置在所述散热板具有的平坦面上而使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平坦面进行面接触,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铁氧体之间配设有具有电绝缘功能和热传导功能的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板的平坦面形成为比所述线圈单元的载置面大,且构成为在比所述线圈单元更外侧的外周部分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下方具备对所述线圈基座和所述散热板进行机械固定的固定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线圈基座的铅直方向下表面上突出设置的多个挂钩贯通形成在所述散热板上的多个孔而与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收纳孔的边缘部分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接触收纳在所述线圈基座的收纳孔中的所述多个铁氧体的下表面,且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铁氧体之间隔着具有电绝缘功能的电绝缘部件配设有具有热传导功能的热传导部件,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电绝缘部件之间的区域、和所述电绝缘部件与所述铁氧体之间的区域中的相对的区域中填充有热传导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具有所述电绝缘功能的部件是具有绝缘性的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兼用作具有热传导功能的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该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使来自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仅接触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下表面而冷却所述散热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该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下方的区域配设有对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使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接触所述控制电路的发热部件和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下表面,冷却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散热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板的平坦面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构成为比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大,所述散热板的平坦面配置在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外侧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散热板的不与所述线圈单元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凹凸。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加热线圈由大致同心圆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构成,在各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半径方向的宽度的大致中间的下方位置,具备对配设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下方的所述线圈基座与所述散热板进行机械固定的所述固定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该感应加热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部件,并且各所述固定部件间的距离被配设成在所述加热线圈的圆周方向上具有大致均勻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该感应加热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配设在多个同心圆上,配设在所述线圈基座的外周侧同心圆上的所述固定部件的数量比配设在内周侧同心圆上的所述固定部件的数量多。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挂钩和与所述多个挂钩卡合的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的铅直方向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挂钩在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配设在同心圆上,在圆周方向上具有大致均等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挂钩在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配设在多个同心圆上,配设在所述线圈基座的外周侧同心圆上的所述挂钩的数量比配设在内周侧同心圆上的所述挂钩的数量多。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该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所述多个挂钩具有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突出设置的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在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平行的面上向相同的方向突出,所述突出部分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与所述散热板的厚度相等或略小于所述散热板的厚度,通过使所述挂钩贯通形成在所述散热板上的孔并使所述散热板向与所述挂钩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被压入到所述挂钩的突出部分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中而被固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板的一部分被压入到所述挂钩的突出部分与所述线圈基座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中而被固定后,由固定部件对所述线圈基座和所述散热板进行固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该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借助载置所述线圈单元的所述散热板,只将铅直方向下方的区域构成为来自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空间,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冷却空气在直接冷却配置在所述冷却空间中的控制装置的发热部件的同时,仅直接冷却所述散热板的铅直方向下表面,经由所述散热板冷却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热。
全文摘要
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使配设在加热线圈(4)的铅直方向下方的铁氧体(6)的下表面与线圈基座(5)的下表面构成为同一面而直接载置在散热板(12A)上,通过对铁氧体(6)与夹在加热线圈(4)和铁氧体(6)之间的绝缘部件(9)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填充热传导部件(8),吸收铁氧体(6)的厚度偏差,具有从加热线圈(4)热耦合至散热板(12A)的状态。
文档编号H05B6/12GK102577598SQ2010800460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松井英史, 片冈章, 重冈武彦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