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527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以及散热系统,并且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帮助发热源平均散热的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如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或家用游戏机等大型数据处理装置除了中央处理器、主板与硬盘等不可或缺的组件之外,还需要各种硬件来搭配以提升数据处理装置的功能。这些硬件在正常运作时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必须被有效地排出数据处理装置之外,否则其机壳内部过度升高的温度将会影响数据处理装置的运作,更甚者,可能对数据处理装置本身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传统用来对大型数据处理装置进行散热的方法,通常是借助风扇以及机壳上的散热孔使机壳内部产生空气对流,进一步把所产生的热量透过气流带出数据处理装置外。但对于产生大量热量的硬件配件而言,例如,中央处理器等,光靠热对流的方式并不足以将其散热至允许的温度范围中,因此,这些大量产生热量的硬件可能会额外设置风扇于其上,或是配置散热鳍片等辅助散热件帮助散热。硬件上所设置的散热鳍片可提高硬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致使更多热量传导至气流。然而,虽然硬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被提高使更多热量传导至气流中,但气体所能携带的热容量并非无限制。举例而言,若气流先通过前方的散热鳍片组而带走了热量,当此气流再通过后方的散热鳍片组时,其带走后方散热鳍片组的热量将远少于带走前方散热鳍片组的热量。换言之,硬件上不同的位置的散热效率相差甚大。即使硬件上某部份的散热效率高,若其他部份无法确实散热,硬件仍有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永久性的损伤。于先前技术中,利用散热鳍片的高度设计可改善上述问题。请参阅图1,图I为先前技术中设置于发热源10上的散热鳍片12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发热源10上的散热鳍片12依其设置位置可分为第一散热鳍片120以及第二散热鳍片122,风扇14所产生的气流方向则是自第一散热鳍片120通往第二散热鳍片122。由于第二散热鳍片122的高度高于第一散热鳍片120,故上方气流不会经过第一散热鳍片120而是直接进入第二散热鳍片122较高的部分,并带走其能量,第二散热鳍片122的散热效率因而得以提升。然而,为达到此先前技术之效果,必须提高第二散热鳍片122的高度,这对于现今电子装置追求小型化的趋势而言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式的散热装置,可帮助发热源平均散热并维持较小的占用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用于解决先前技术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散热装置设置于发热源之上并位于一流道中,并且此散热装置包含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及挡板。第一散热鳍片组位于流道的入口处并包含有若干个第一散热鳍片,第二散热鳍片位于流道的出口处并包含有若干个第二散热鳍片,其中,部分第二散热鳍片的位置对应部分第一散热鳍片的位置。挡板设置于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并将流道划分于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入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且第二流道入口的截面积小于其出口的截面积。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的散热系统可用来帮助发热源散热,且其包含位于发热源上的流道以及散热装置。散热装置设置于流道中,其包含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及挡板。第一散热鳍片组位于流道的入口处并包含有若干个第一散热鳍片,第二散热鳍片位于流道的出口处并包含有若干个第二散热鳍片,其中,部分第二散热鳍片的位置对应部分第一散热鳍片的位置。挡板设置于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并将流道划分为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入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且第二流道入口的截面积小于其出口的截面积。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I为先前技术中设置于发热源上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之一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散热系统的上视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发热源12:散热鳍片120:第一散热鳍片122:第二散热鳍片14 :风扇2、4 :散热系统20、40 :流道22、42 :散热装置220,420 :第一散热鳍片组222,422 :第二散热鳍片组224、424 :挡板2200,4200 :第一散热鳍片2220,4220 :第二散热鳍片200,400 :第一流道202、402 :第二流道3 :发热源F:风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能更清楚的被说明,请参照以下本发明详细说明及其中所包括的实例可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本说明书仅对本发明的必要组件作出陈述,说明书的概要说明及详细说明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一可能之实例,然而该说明书的记述应不限制本发明所主张的技术本质的权利范围。除非于说明书明确地排除其可能,否则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结构、材料、功能或手段。亦应了解,目前所述仅实例本发明时可能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实践或测试中可使用与所述方法及材料相类似或等效的任何方法、材料、组件、装置或手段。再者,图式仅为表达本发明的精神,其绘述结构的比例仅供参考,使用者得据所属于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以自由的将各结构组件的比例放大或减小以达本说明书所述之功效。此外,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说明书所用的所有技术及科学术语皆具有与熟习本发明所属于技术者通常所了解意义相同的意义。尽管在本发明的实践或测试中可使用与彼等所述方法及材料相类似或等效的任何方法及材料,但目前所述系实例方法及材料,该方法及例子仅供参考。请参阅图2A以及图2B,图2A为本发明之一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2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散热系统2的上视图。本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2是用来帮助发热源3进行散热,并且于实务中,此散热系统2可应用在数据处理装置或其他具高发热部件的电子设备上,举例而言,可装设在桌面计算机或投影机的机壳内,以帮助中央处理器或是发光源等硬件构件进行散热。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散热系统2系配合风扇F来帮助发热源3散热,且散热系统2可包含一流道20与设置在发热源3上的散热装置22。于本具体实施例中,流道20的范围是以气流范围进行界定,但于实务中也可以实体隔板阻隔出气流通道,本发明对此并不加以限制。风扇F所产生的气流流过流道20后,便由机壳上的通风口或排热口排出。散热装置22设置于发热源3之上,其包含第一散热鳍片组2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并且两者分别设置于流道20入口处与出口处,换言之,气流进入流道20后会先经过第一散热鳍片组220的位置再经过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的位置。第一散热鳍片组220进一步包含平行于流道20而排列的若干个第一散热鳍片2200,同样地,第二散热鳍片组222进一步包含平行于流道20而排列的若干个第二散热鳍片2220。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一散热鳍片组2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系交错排列的,并且部分第二散热鳍片2220的位置对应第一散热鳍片2200的位置。除了第一散热鳍片组2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之外,散热装置22还包含有挡板224,其设置于第一散热鳍片组220及第二散热鳍片组222之间。如图2A及图2B所示,挡板224相对于流道20方向为斜向的,并且进一步将流道20划分为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流道200的入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第二流道202的入口的截面积则小于出口的截面积。请注意,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的出入口以气流方向来决定,亦即,气流进入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的入口,并从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的出口离开。当气流进入流道20时,部分气流经过第一散热鳍片组220的各第一散热鳍片2200,并带走各第一散热鳍片2200上的热量。接着,气流被挡板224引导而分别进入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并于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的出口流入第二散热鳍片组222。气流经过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的各第二散热鳍片2220,并带走各第二散热鳍片2220上热量。 如图2A及图2B所示,由于第一散热鳍片组2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系交错排列,并且挡板224将流道20分为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因此,气流经过第一散热鳍片组220后,整体气流不会一并提升温度。接着,由第一流道200与第二流道202分配进入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的空气,使通过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的空气仍保有较高的携热容量。藉由本具体实施例的设计,第一散热鳍片组2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均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可使发热源3被平均地散热。请注意,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组220的各第一散热鳍片2200的高度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的各第二散热鳍片2220大体上相同。基于上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222的交错排列以及以挡板224划分流道20来分配气流的设计,气流进入第二散热鳍片组222时并不会大幅降低携热的容量,故第二散热鳍片2220的高度不须额外提高,因而符合电子装置小型化的趋势。请参阅图3,图3为本发明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4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4同样是用于数据处理装置或其他具高发热部件的电子设备,以帮助其中的发热源3进行散热。本具体实施例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本具体实施例的散热装置42的挡板424相对于流道40倾斜的角度不同。详言之,挡板424所划分出 的第一流道400及第二流道402与上一具体实施例的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位置相反。请注意,本具体实施例的散热系统4的其他单元,例如第一散热鳍片组420或第二散热鳍片组422等,与上一具体实施例中相对应单元大体上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流道400 A 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且第二流道402入口的截面积小于其出口的截面积。第一流道400与第二流道402的出入口同样是以气流方向决定,此部分已于先前段落所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第一流道400的入口连接到第一散热鳍片组420,第二流道402的出口则连接到第二散热鳍片组422。藉由档板424划分流道40,第一散热鳍片组4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422可获得具有同等程度携热容量的气流,使得两者具有大致相同的散热效率。如图3所示,气流进入流道40后一部分经过第一散热鳍片组420的各第一散热鳍片4200并带走其上的热量,接着,携带第一散热鳍片组420所传递的热量的气流被挡板424弓I导进入第一流道400,并于离开第一流道400后通过第二散热鳍片组422的侧面而由机壳上的通风口或排热口排出。另一方面,进入流道40的气流中的另一部分从第一散热鳍片组420的侧面经过,接着,气流被挡板424引导进入第二流道402,并从第二流道402的出口进入第二散热鳍片组422,再将第二散热鳍片组422的各第二散热鳍片4220上的热量带走而从通风口或排热口排出。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经过第二散热鳍片组422的气流由第一散热鳍片组420的侧面通过,因此可维持于进入流道40时的携热容量。藉由挡板划分流道40为第一流道400与第二流道402,可令进入第一散热鳍片组420及第二散热鳍片组422的气流具有同等的携热容量,换言之,第一散热鳍片组42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422具有相同的散热效率,使得发热源3可平均地被散热,同时不须提高第二散热鳍片组422中各第二散热鳍片4220的高度。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散热系统系于发热源上设置流道与散热装置,其中散热装置包含有分别设置在流道出入口处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帮助发热源散热,此外,散热装置另具有挡板设置在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藉以将流道划分为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进而分配进入流道中的气流,使得流经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气流具有同等的携热容量,换言之,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同等的散热效率。此外,由于流经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气流具有同等的携热容量,故第二散热鳍片组中的各第二散热鳍片不须额外提升其高度,符合现今电子装置追求小型化的趋势。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详述,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之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之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之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设置于一流道中并于一发热源上,该散热装置包含 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流道的入口处,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包含若干个第一散热轄片; 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流道的出口处,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包含若干个第二散热鳍片,部分第二散热鳍片的位置对应部分第一散热鳍片的位置;以及 一挡板,设置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该挡板用以将该流道划分为互相平行的一第一流道以及一第二流道;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的入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并且该第二流道的入口的截面积小于其出口的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的高度与第二散热鳍片的高度大体上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的入口连接该第一散热鳍片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流道的出口连接该第二散热鳍片组。
5.一种散热系统,用以帮助一发热源散热,该散热系统包含 一流道,设置于该发热源上;以及 一散热装置,设置于该流道中并于该发热源上,该散热装置包含 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流道的入口处,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包含若干个第一散热轄片; 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流道的出口处,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包含若干个第二散热鳍片,部分第二散热鳍片的位置对应部分第一散热鳍片的位置;以及 一挡板,设置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该挡板用以将该流道划分为互相平行的一第一流道以及一第二流道;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的入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并且该第二流道的入口的截面积小于其出口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散热鳍片的高度与该等第二散热鳍片的高度大体上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的入口连接该第一散热鳍片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流道的出口连接该第二散热鳍片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设置于发热源之上,并且位于一流道之中。此散热装置包含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挡板,其中,第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流道入口处,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流道出口处,挡板则设置于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并将流道划分为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入口的截面积大于其出口的截面积,且第二流道入口的截面积小于其出口的截面积。
文档编号H05K7/20GK102724851SQ20121017940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日
发明者黄仁杰 申请人: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