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2509发布日期:2018-09-25 21:57阅读:11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隔热降温的贴膜。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玻璃幕墙、落地窗等,虽然采光更好,但同时也增加了室内的光线辐射,增加空调使用率,因此增加了能耗。玻璃节能隔热膜可以方便快捷地粘贴在玻璃表面,达到隔热降温的效果。

现有的隔热贴膜主要是利用红外线吸收剂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使其不能照射进室内,从而达到隔热的效果。但存在一定缺陷:(1)红外线吸收剂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当达到一定次数后,隔热效果明显下降;(2)随着太阳光的照射,隔热贴膜因吸收红外线致使贴膜本体的温度升高,影响隔热效果;以及(3)夜间使用时,隔热贴膜失去隔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膜,以至少实现在达到制冷隔热效果的同时,贴膜本体温度不会升高且在夜间也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并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使用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膜,其包括辐射制冷层,其中,辐射制冷层包括辐射制冷膜和粘结至辐射制冷膜的反射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反射层为粘结至辐射制冷膜的入光侧的复合材料反射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反射层为电镀至辐射制冷膜的背光侧的金属反射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辐射制冷层包括相对的入光侧和背光侧,防刮层通过第一胶粘层粘结至辐射制冷层的入光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离型膜通过第二胶粘层粘结至辐射制冷层的背光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辐射制冷膜的厚度在30-100μm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复合材料反射层为TiO2复合材料膜、ZnO复合材料膜中的任一种且厚度在20-150μm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金属反射层为铝膜、钛膜、银膜中的任一种且厚度在20-150μm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防刮层的厚度小于1mm,并且离型膜的厚度在25-100μm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胶粘层和第二胶粘层的厚度在5-25μm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贴膜采用反射层和辐射制冷膜为主要功能层来达到制冷隔热效果,其中功能填料均为无机填料,并且辐射制冷膜属于被动制冷,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因此在发挥制冷隔热作用的过程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使用效果;此外,在使用时,贴膜本体温度不会升高,同时在晚上也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贴膜可以有效地降低空调的使用率,从而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制冷层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制冷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各个实施例可以任意可能的方式相互组合或部分替换。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贴膜10,其中贴膜10包括辐射制冷层3,辐射制冷层3是用于降温的功能层,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辐射制冷层3的厚度在30-100μm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辐射制冷层3包括辐射制冷膜6和粘结至辐射制冷膜6的反射层。其中,辐射制冷膜6是用于将热量转化为特定波段的电磁波的复合材料薄膜,能以辐射方式将热能通过地球大气窗口传递到宇宙空间,一般由辐射体SiO2、SiC、BN中的一种或多种和多聚物TPX、PMMA、PE中的一种组成,辐射体分散于多聚物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大气窗口”指的是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为8-13μm,因为在常温下,地表物体的热辐射集中在这一波段。辐射制冷膜6能够将室内的热量转化为8-13μm的电磁波辐射到外太空,并且反射层能够反射大部分的太阳光线中的红外线,从而使得辐射制冷层3具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贴膜10采用反射层和辐射制冷膜6为主要功能层来达到制冷隔热效果,其中功能填料均为无机填料,并且辐射制冷膜6属于被动制冷,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因此在发挥制冷隔热作用的过程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使用效果;此外,在使用时,贴膜10的本体的温度不会升高,同时在晚上也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因此实施例中的贴膜10可以有效地降低空调的使用率,从而节约能源。

接下来,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辐射制冷层3包括辐射制冷膜6粘结至辐射制冷膜6的入光侧的复合材料反射层4。复合材料反射层4用于反射太阳光线中的大部分红外线,在一些实施例中为TiO2复合材料膜、ZnO复合材料膜中的任一种,并且复合材料反射层4的厚度在20-150μm的范围内。

参照图3,其例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制冷层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辐射制冷层3包括辐射制冷膜6和粘结至辐射制冷膜6的背光侧的金属反射层7。示例性地,金属反射层7镀在辐射制冷膜6表面的方式为电镀、化学镀、磁控溅射、蒸镀中的一种,并且金属反射层7用于反射太阳光线中的大部分红外线,一般为铝膜、钛膜、银膜中的任一种,其厚度在20-150μm的范围内。

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辐射制冷层3具有彼此相对的入光侧和背光侧,此外,辐射制冷层3还包括防刮层1,防刮层1通过第一胶粘层21粘结至辐射制冷层3的入光侧,以保护辐射制冷层3免受外界物体刮擦等损害。防刮层1具有2H以上的硬度,透光率在90%以上,一般采用PP、PE、PET等材料,且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刮层1的厚度小于1mm。此外,第一胶粘层21可以选择丙烯酸压敏胶、环氧胶、聚氨酯胶中的一种,并且厚度在5-25μm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辐射制冷层还包括离型膜5,离型膜5通过第二胶粘层22粘结至辐射制冷层3的背光侧,其中离型膜5贴附在第二胶粘层22的表面以便于使用时剥离,其一般采用PP、PE材料,厚度在25-100μm的范围内。另外,与第一胶粘层21类似,第二胶粘层22也可选择丙烯酸压敏胶、环氧胶、聚氨酯胶中的一种,并且厚度同样在5-25μm的范围内。

接下来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其例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温贴膜10,其自入光侧由外而内依次包括:100μm厚的防刮层1、10μm厚的辐射制冷层3、以及30μm厚的离型膜5,其中,防刮层1与辐射制冷层3用丙烯酸压敏胶21连接,辐射制冷层3与离型膜5用10μm丙烯酸压敏胶22连接。具体地,如图3所示,辐射制冷3包含辐射制冷膜6和银膜7,其中,20μm厚的银膜反射层7蒸镀在70μm厚的辐射制冷膜6的下表面,银膜反射层7与离型层5之间用10μm丙烯酸压敏胶22粘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降温贴膜10自入光侧由外而内依次包括:150μm厚的防刮层1、辐射制冷层3、以及50μm厚的离型层5,其中,防刮层1与辐射制冷层3用15μm厚的聚氨酯胶21连接,辐射制冷层3与离型膜5用15μm厚的聚氨酯胶22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辐射制冷层3包含60μm厚的TiO2复合反射层4和60μm厚的辐射制冷膜6,二者通过15μm厚的聚氨酯胶粘层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降温贴膜10自入光侧由外而内依次包括:120μm厚的防刮层1、辐射制冷层3、以及60μm厚的离型膜5,其中,防刮层1与辐射制冷层3用15μm厚的聚氨酯胶21连接,辐射制冷层3与离型膜5用15μm厚的聚氨酯胶22连接。具体地,如图3所示,辐射制冷层3包含50μm厚的辐射制冷膜6和30μm厚铝膜反射层7,其中铝膜反射层7电镀在辐射制冷膜6的下表面,铝膜反射层7与离型膜5之间用15μm厚的聚氨酯胶22粘结。

接下来,对市售隔热贴膜与本实用新型的贴膜进行隔热测试:首先将样品膜粘贴在直径为15cm的圆形玻璃片上,将其放置于30cm*30cm*30cm大小的立方体泡沫箱上表面,该泡沫箱上表面开有直径为13cm深度为2cm的圆形孔,将样品置于该圆孔上,并在玻璃上方盖上透明玻璃板(防止空气对流),测量环境温度(地表温度),泡沫箱内温度和贴膜表面温度。测试结果如下:

由以上测试结果显而易见的是:相比于市售隔热贴膜,本实用新型的贴膜降温效果明显更好,并且膜本身温度不会升高且在夜晚仍然具有隔热降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