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挤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9377发布日期:2018-09-18 22:1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级挤压装置。



背景技术:

复合面料是将一层或多层纺织材料、无纺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经粘结贴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适合做沙发,服装等纺织品,是人们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面料之一。目前有的成品面料在缝制过程中,面料纱线被针刺断,手感也变得硬,相互磨擦会有沙沙的声音,说明在多层浸胶的材料在挤压除胶的过程中含胶量超高,影响了后序的工艺过程,使得粘合剂固化在面料上,把面料的纱线变得硬起来了,进而影响了复合面料的整体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易于控制复合面料各层材料间含胶量的多级挤压装置。

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级挤压装置,包括机架、收料槽和挤压轮组,所述机架上安装若干个所述挤压轮组,所述收料槽安装于所述机架远离所述挤压轮组的另一侧;所述挤压轮组包括支撑轮、挤压轮和机座,所述支撑轮与所述机座为转动连接,所述挤压轮位于所述机座远离所述支撑轮的一端,所述挤压轮与所述机座为转动连接,所述挤压轮设为上下升降。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若干卡槽,所述机座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卡槽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机座两侧的内壁上纵向设有滑条,所述挤压轮设有升降架,所述升降架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滑条相配合,所述挤压轮与所述升降架为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座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内侧垂直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升降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轮和所述挤压轮的内腔为空,所述支撑轮和所述挤压轮的内腔设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固定在所述支撑轮和所述挤压轮的内壁,呈螺旋状。

优选的,所述支撑轮和所述挤压轮的外壁上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

优选的,所述支撑轮和所述挤压轮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齿,所述齿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机架远离所述挤压轮组的一端设有覆膜轮组,所述覆膜轮组包括第一覆膜轮和第二覆膜轮,所述第一覆膜轮高于所述挤压轮,所述第二覆膜轮低于所述支撑轮,所述第一覆膜轮和第二覆膜轮分别与所述机架设为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第二覆膜轮之间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的圆周顶点高于所述支撑轮的圆周低点,所述张紧轮高于所述第二覆膜轮。

优选的,所述收料槽的底面设为斜面,所述斜面由所述覆膜轮组的一端向所述挤压轮组的另一端逐渐降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级挤压装置可以使任意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贴合更好,复合牢度更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级挤压装置,能够合理控制复合面料各层之间的含胶量,确保了复合面料的整体质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级挤压装置,能实时调整两轮之间的挤压间隙,使加工后的材料柔软、耐水洗、牢度好。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级挤压装置,能够对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进行挤压、加热和覆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级挤压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挤压轮组的左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B-B剖视图(挤压轮和支撑轮的另一种设计示意图);

11-机架;12-收料槽;13-挤压轮组;14-卡槽;15-凸块;16-滑条;17-升降架;18-滑槽;19-顶板;20-气缸;21-加热管;22-齿;23-第一覆膜轮;24-第二覆膜轮;25-张紧轮;

131-支撑轮;132-挤压轮;133-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多级挤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1、收料槽12和挤压轮组13,所述机架11上安装若干个所述挤压轮组13,所述收料槽12安装于所述机架11远离所述挤压轮组13的另一侧;所述挤压轮组13包括支撑轮131、挤压轮132和机座133,所述支撑轮131与所述机座133为转动连接,所述挤压轮132位于所述机座133远离所述支撑轮131的一端,所述挤压轮132与所述机座133为转动连接,所述挤压轮132设为上下升降。经过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首先经过带有驱动的进料轮组,在进料轮组后设定若干个挤压轮组13,此时将挤压轮132升起时,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顺利通过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之间的间隙,然后缠绕经过出料轮组,这样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在进料轮组和出料轮组张紧输送,然后将挤压轮132下降,此时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的间隙变小,从而对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进行挤压,由于进料轮组和出料轮组张紧输送产生的牵引力使得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相对转动,这样产生了对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的挤压摩擦力,实现了有效地挤压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在进料轮组和出料轮组之间可设置多个挤压轮组13,以合理控制复合面料各层之间的含胶量,确保复合面料的整体质量。

所述机架11上设有若干卡槽14,所述机座133上设有凸块15,所述凸块15与所述卡槽14相配合。这样可灵活设置挤压轮组13的数量及位置,以合理控制复合面料各层之间的含胶量,确保复合面料的整体质量;凸块15与所述卡槽14相配合的设计,而且可以保证挤压轮组13的稳定性。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机座133两侧的内壁上纵向设有滑条16,所述挤压轮132设有升降架17,所述升降架17上设有滑槽18,所述滑槽18与所述滑条16相配合,所述挤压轮132与所述升降架17为转动连接。这样保证了挤压轮132上下升降时的导向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挤压轮132正好落在支撑轮131上,控制好挤压轮132和支撑轮131之间的间隙,从而合理控制复合面料各层之间的含胶量。

所述机座133设有顶板19,所述顶板的内侧垂直设有气缸20,所述气缸20的活塞杆与所述升降架17连接。当气缸20的活塞杆端的腔体进工作气体时,活塞杆缩回,升降架17经滑条16的导向带动挤压轮132升起,以便于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通过;当气缸20的活塞杆端的腔体排气时,气缸20的后端腔体不需要进工作气体,此时挤压轮132依靠重力缓慢下降,正好落在支撑轮131上,减小了对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的冲击力,通常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经过前一级挤压后的厚度会逐渐变小,这样挤压轮132和支撑轮131之间的间隙完全由通过的复合面料的厚度决定,实现了对复合面料的有效挤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螺栓手动调节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之间的间隙的不便,而且不能实时调整两轮之间的间隙的缺陷。因此通过电磁阀的得电和失电就可以控制气缸20的活塞杆伸出和缩回,带动挤压轮132的升降,实时地控制了挤压轮132和支撑轮131之间的间隙,使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的含胶量通过挤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样加工后的材料具有柔软、耐水洗、牢度好等特点。

所述支撑轮131和所述挤压轮132的内腔为中空,所述支撑轮131和所述挤压轮132的内腔设有加热管21,所述加热管21固定在所述支撑轮131和所述挤压轮132的内壁,所述加热管21呈螺旋状分布。支撑轮131和所述挤压轮132的内壁可设有凹槽,加热管21可镶嵌固定在凹槽内,这样以便于对两轮的均匀加热,加热管21通电后发热能加热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这样当多层浸胶的复合面料经过时对其进行加热,使得多层材料之间更易粘合,同时对复合面料也起到了烘干的作用;另外还可使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的外表面上不会因温度低使胶水冷凝,从而产生挂胶现象,影响复合面料的质量。

所述支撑轮131和所述挤压轮132的外壁上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这样有利于挤压的过程中复合面料的进料和输送。

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轮131和所述挤压轮132的外壁上还可以设有若干个齿22,所述齿22相互啮合。这样同样有利于挤压的过程中复合面料的进料和输送;齿22的深度可尽量设小一点,防止复合面料挤压过程中会产生变形。

当对复合面料进行挤压完成后,需要对复合面料的两面进行复膜,膜是一种类似于尼龙薄膜的透明材料,因此本申请中申请人还做了如下设计:

所述机架11远离所述挤压轮组13的一端设有覆膜轮组,所述覆膜轮组包括第一覆膜轮23和第二覆膜轮24,所述第一覆膜轮23高于所述挤压轮132,所述第二覆膜轮24低于所述支撑轮131,所述第一覆膜轮23和第二覆膜轮24分别与所述机架11设为转动连接。在挤压轮组13的末端设有覆膜轮组,第一覆膜轮23上的薄膜经过挤压轮132,覆盖在复合面料的上表面,第二覆膜轮24上的薄膜经过支撑轮131,覆盖在复合面料的下表面,经过支撑轮131和挤压轮132的挤压和加热融合在复合面料上。

所述支撑轮131与所述第二覆膜轮24之间设有张紧轮25,所述张紧轮25的圆周顶点高于所述支撑轮131的圆周低点,所述张紧轮25高于所述第二覆膜轮24。通过张紧轮25的设计,这样加大了第二覆膜轮24上的薄膜经过支撑轮131的缠绕面积,有利于薄膜的输送。

所述收料槽12的底面设为斜面,所述斜面由所述覆膜轮组的一端向所述挤压轮组13的另一端逐渐降低。这样有利于挤压出来的废胶经过收料槽12流入收纳池,便于收集。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