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育种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454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育种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育种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育种是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它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有技术中,植物育种的技术多数比较单一,通常采用搭棚育种,人为操作的成分比较多,室内温度难以控制,透气性差,由于植物育种的要求程度高,一旦某个环节操作不当,室内温度不能准确掌控,将无法保证植物育种环境的可靠性和植物的质量,另外在育种的过程中所要消耗的精力和资源较多,尤其是室内电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导致成本高,降低多量化植物育种的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方便,透气性好,可靠性高,能有效提高植物育种的效率和质量,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多量化进行植物育种的检测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育种检测系统,包括培育室、存储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培育室的一侧设有室门,所述室门的上方设有显示装置,所述培育室的两侧均设有通气孔,所述培育室的顶部设有太阳能发电板,所述太阳能发电板内设有充电装置和蓄电池,所述培育室顶端的内壁上安装有照明装置,所述培育室的内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加热装置,所述显示装置、照明装置、温度传感器和加热装置均与蓄电池连接,所述培育室内壁的底部设有种植区,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装置、照明装置、蓄电池、加热装置和存储模块连接。

进一步,所述照明装置通过支撑杆安装在培育室顶端的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种植区的长度与室门的长度相同。

进一步,所述培育室为中空结构,且培育室的内壁上设有保温板。

进一步,所述室门上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由无色塑料或玻璃制成。

进一步,所述显示装置为触摸式LED显示装置。

本发明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透气性好;利用太阳能发电板,一方面提高对绿色能源的利用率,节能环保,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有利于多量化进行植物的育种;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的温度,以及利用加热装置调整培育室的温度,可靠性高,能有效提高植物育种的效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中:1-培育室,2-显示装置,3-室门,4-观察窗,5-支撑杆,6-照明装置,7-充电装置,8-蓄电池,9-太阳能发电板,10-通气孔,11-温度传感器,12-加热装置,13-种植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包括培育室1、存储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培育室1的一侧铰接有室门3,所述室门3的上方设有显示装置2,所述培育室1的两侧均设有通气孔10,所述培育室1的顶部设有太阳能发电板9,所述太阳能发电板9内设有充电装置7和蓄电池8,所述培育室1顶端的内壁上安装有照明装置6,所述培育室1的内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1和加热装置12,所述显示装置2、照明装置6、温度传感器11和加热装置12均与蓄电池8连接,所述培育室1内壁的底部设有种植区13,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11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装置2、照明装置6、蓄电池8、加热装置12和存储模块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照明装置6通过支撑杆5安装在培育室1顶端的内壁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种植区13的长度与室门3的长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培育室1为中空结构,且培育室1的内壁上设有保温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室门3上设有观察窗4;所述观察窗4由无色塑料(或玻璃)制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2为触摸式LED显示装置。

工作原理:植物培育时,温度传感器11实时监测室内的温度,当检测到温度低于一定的设置值时,将信号传递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12对培育室1进行加热,当温度达到恒温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12停止工作;通过显示装置2实时观察培育室1内的温度状况;通过观察窗4方便观察种植区13的植物培育情况;打开室门3对种植区13的植物进行浇水施肥和修护;通过照明装置6对种植区13的植物进行光热度的补给;利用太阳能发电板9一方面提高对绿色能源的利用率,节能环保,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有利于多量化进行植物的育种。

本发明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透气性好;利用太阳能发电板9,一方面提高对绿色能源的利用率,节能环保,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有利于多量化进行植物的育种;温度传感器11实时监测室内的温度,以及利用加热装置12调整培育室1的温度,可靠性高,能有效提高植物育种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