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33903发布日期:2018-06-08 19:28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害虫控制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蟑螂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其有“打不死的小强”的称号;蟑螂多见于食堂、杂物间等地域中,其传播疾病,啃噬物件,人们对其深恶痛绝,现有技术中的诱灭蟑螂器大都采用毒饵诱杀或饵料加电击的方法进行诱杀。毒饵诱杀会在空气中产生有害气体,长期吸入会对人们身体造成慢性伤害;饵料加电击的方法诱杀时会产生火花,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所述的制剂为S-烯虫乙酯,所述的S-烯虫乙酯为液体状态。

所述的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将其与蟑螂控制设备相结合进行使用;所述的蟑螂控制设备,包括上盖体,所述的上盖体上开设有矩形第一通孔,所述的上盖体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容纳腔体,上盖体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柱,

下盖体,所述的下盖体上开设有矩形第二通孔,所述的下盖体安装在上盖体的底部,下盖体的四周边框与上盖体的四周边框相贴合,所述的下盖体上还开设有与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通孔,

蟑螂控制装置主体,所述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呈纸片状,蟑螂控制装置主体夹紧固定在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正对着蟑螂控制装置主体,所述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上相对于定位柱的位置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所述的上盖体和下盖体都是由透明塑料所组成。

又进一步:所述的上盖体的中间部位与下盖体的中间部位之间留有间隙,通过挤压上盖体与下盖体使定位柱穿过定位通孔,从而使蟑螂控制装置主体完全贴合在上盖体与下盖体上。

又进一步:其蟑螂控制装置主体是由用于释放蟑螂控制制剂的纸片状结构,其具体又是由上平面部、弧形部、折弯部和下平面部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的弧形部位于容纳腔体内,所述的容纳腔体内还设置有顶紧块,弧形部通过顶紧块与容纳腔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顶紧块的形状与容纳腔体相匹配。

又进一步:所述的下盖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与顶紧块相匹配的连接座。

再进一步:所述的下盖体的背部还设置有塑料贴,通过塑料贴把上盖体、下盖体以及蟑螂控制装置主体所组成的整体安装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场所。

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其使用方法为:将蟑螂控制制剂放置容纳腔体中,使用时,将容纳腔体挤压破;每6-7平方米放置一份蟑螂控制装置,若遇恶劣条件,用量加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S-烯虫乙酯是一种保幼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蟑螂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当蟑螂若虫接触到微量的S-烯虫乙酯分子时,将发育成畸形的成虫,同时无法繁殖下代,起到从源头控制蟑螂虫口数量的效果。

有报道S-烯虫乙酯被制成烟雾剂、喷雾剂、固体剂型、毒饵等配方,以防治蟑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安全,存储、运输和使用方便的特点,且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将S-烯虫乙酯制备成挥散芯的形式,S-烯虫乙酯以药囊形式完整地存在于产品中,当需要使用时,只需要破坏药囊,使得S-烯虫乙酯流出到芯上,并通过芯向周围环境中挥散。当周围环境中存在蟑螂出没,S-烯虫乙酯分子将渗透到或被蟑螂吸入,并产生作用。与市场上其它杀蟑/灭蟑产品相比,本发明不需要蟑螂与产品产生直接接触,或取食,只要产品使用的周围环境有蟑螂出没,即能产生和达到防治效果。

本发明在上盖体与下盖体上开设通孔,通过分子渗透技术使S-烯虫乙酯的有效成分被缓慢释放,从而使蟑螂致畸、不育,阻断蟑螂的生命周期,从根源控制蟑螂种群数量,达到彻底消灭蟑螂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盖体与下盖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上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蟑螂控制装置主体的侧视图。

图7为蟑螂控制装置主体的俯视图。

图8为蟑螂控制装置主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所述的制剂为S-烯虫乙酯,所述的S-烯虫乙酯为(什么状态)

所述的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将其与蟑螂控制设备相结合进行使用;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的所述的蟑螂控制设备,包括上盖体1、下盖体2和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所述的上盖体1上开设有矩形第一通孔7,所述的上盖体1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容纳腔体4,上盖体1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柱5,所述的下盖体2上开设有矩形第二通孔8,所述的下盖体2安装在上盖体1的底部,下盖体2的四周边框与上盖体1的四周边框相贴合,所述的下盖体2上还开设有与定位柱5相匹配的定位通孔6,所述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呈纸片状,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夹紧固定在上盖体1与下盖体2之间,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正对着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所述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上相对于定位柱5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的上盖体1和下盖体2都是由透明塑料所组成。本发明在上盖体与下盖体上开设通孔,通过分子渗透技术使S-烯虫乙酯的有效成分被缓慢释放,从而使蟑螂致畸、不育,阻断蟑螂的生命周期,从根源控制蟑螂种群数量,达到彻底消灭蟑螂的效果。

上述的上盖体1的中间部位与下盖体2的中间部位之间留有间隙,通过挤压上盖体1与下盖体2使定位柱5穿过定位通孔6,从而使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完全贴合在上盖体1与下盖体2上。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是由S-烯虫乙酯制成的纸片状结构,其具体又是由上平面部3-1、弧形部3-2、折弯部3-3和下平面部3-4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的弧形部3-2位于容纳腔体4内,所述的容纳腔体4内还设置有顶紧块,弧形部3-2通过顶紧块与容纳腔体4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顶紧块的形状与容纳腔体4相匹配,所述的下盖体2的上表面设置有与顶紧块相匹配的连接座9。

上述的下盖体2的背部还设置有塑料贴,通过塑料贴把上盖体1、下盖体2以及蟑螂控制装置主体3所组成的整体安装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场所,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实用高效的优点。

一种绿色生物蟑螂控制制剂,其使用方法为:将蟑螂控制制剂放置容纳腔体中,使用时,将容纳腔体挤压破;每6-7平方米放置一份蟑螂控制装置,若遇恶劣条件,用量加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