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用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1532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收割机用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实用新型名称:传动装置、履带行驶装置、驾驶室、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国际申请日:2014年2月21日

国际申请号:PCT/JP2014/054151

国家申请号:201490000805.X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割机用传动装置等作业机用传动装置。作业机除了普通 型(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normal type combine or whole culm charging type combine)、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culm head charging type combine)、胡萝卜收 割机以及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以外,还包括运输车以及拖拉机等,但并不限定 于这些。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这些收割机等的作业机和作业机用履带行驶装置以 及驾驶室。



背景技术:

[1]在收割机用传动装置中,传动箱内置有能够进行3级变速的选择齿轮 式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具备:低速传动用的低速驱动齿轮和低速从动齿轮、 中速传动用的中速驱动齿轮和中速从动齿轮、高速传动用的高速驱动齿轮和高 速从动齿轮以及能够进行3级选挡操作的换挡机构。

如上所述的收割机用传动装置,在传动箱的内部,经由副变速装置(变速 器)的输入齿轮等,将来自构成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外部设备)的输出轴 的电机轴的动力减速传递至相对于该电机轴平行配备的副变速装置(变速器) 的输入轴(驱动轴)。此外,副变速装置具备:换挡齿轮(低速驱动齿轮、中速 驱动齿轮以及高速驱动齿轮),以能够通过换挡机构进行选挡操作的状态与副变 速装置的驱动轴一体旋转;变速齿轮(高速从动齿轮),通用作输出齿轮,与副 变速装置的输出轴(从动轴)一体旋转;以及2个变速齿轮(低速从动齿轮和 中速从动齿轮),以分散配置于该变速齿轮的两横向外侧的状态与输出轴一体旋 转,使得副变速装置能够进行3级变速。而且,具备换挡齿轮的副变速装置的 输入轴配备于比副变速装置的输出轴靠近上方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作业机用传动装置具备:左右朝向的左右两侧行驶驱动轴,从传动箱 横跨至左右两侧的对应的行驶装置;一对侧离合器,分别连通/切断向左右两侧 的所述行驶驱动轴的传动;以及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将经由对应的所述侧离 合器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行驶驱动轴。在支承所述一对侧离合器的左右朝向的侧 离合器轴和左右两侧的所述行驶驱动轴之间,具备左右朝向的中继轴。左右两 侧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具备:第一传动部,在所述传动箱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 从所述侧离合器轴横跨至所述中继轴;以及第二传动部,在所述传动箱的左右 两端侧,从所述中继轴横跨至所述行驶驱动轴。

如上所述的收割机用传动装置将左右二分结构的变速箱(传动箱)和左右 一对左右二分结构的传动箱分开配置,并且在变速箱的下部连结有左右两侧的 传动箱,其中,左右二分结构的变速箱内置有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等,左右一 对左右二分结构的传动箱内置有从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向左右两侧的车轴传动 的左右各一对传动齿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3]收割机具备:传动箱,配置于行驶车体的前部中央侧;以及收割装置, 能够变位至覆盖所述传动箱的前方的作业位置和敞开所述传动箱的前方的非作 业位置。

如上所述的收割机在传动箱的横向侧壁装备有滤油器,过滤存留于箱内的 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4]联合收割机等农业作业车、反铲挖土机等建设车辆具备履带行驶装置。

专利文献4以及5示出了在配置于联合收割机的履带行驶装置中,驱动链 轮(相当于行驶用的旋转轮)附近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4以及5的履带行驶装置中,具备:固定有驱动链轮的驱动轴 (相当于支承轴)以及覆盖驱动轴的外侧的支承箱,在驱动轴的外周部和支承 箱的内周部之间具备轴承,在驱动轴的外周部和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且在比轴 承靠近驱动链轮侧具备密封构件。

在专利文献4以及5中,在驱动链轮(与驱动链轮一体旋转的构件),以朝 向支承箱的端部凸出的方式具备环状的凸部,在支承箱的端部,以朝向驱动链 轮(与驱动链轮一体旋转的构件)凸出的方式具备环状的凸部,支承箱的端部 的凸部进入驱动链轮(与驱动链轮一体旋转的构件)的凸部的内侧。

由此,溅到驱动链轮附近的泥水不会直接到达密封构件,从而确保密封构 件的耐久性。

[5]作业机具备覆盖驾驶部的上方的作业机用驾驶室。

以往的作业机用驾驶室配置成具备顶盖部,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 形成于支承于作业机的机体的支柱的上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207448号公报(JP 2011-207448A)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9-078699号公报(JP 2009-078699A)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08-301715号公报(JP 2008-301715A)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2011-179642号公报(JP 2011-179642A)

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开2009-034020号公报(JP 2009-034020A)

专利文献6:日本国特开2011-120512号公报(JP 2011-120512A)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应于背景技术[1]的问题如下。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从外部设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减速传动至变 速器(副变速装置),施加于变速器的扭矩变大。因此,由于施加于变速器的扭 矩变大,有可能发生驱动齿轮(换挡齿轮)和从动齿轮(变速齿轮)在行驶中 解除啮合,导致变速器变成空挡状态即所谓脱挡的隐患。

此外,在传动箱的内部,由于从外部设备的输出轴减速传动至变速器的驱 动轴(输入轴),需要将用于该减速传动的减速构造装备于传动箱的内部,因此 传动箱内的传动构造变复杂,且传动装置会大型化。

而且,由于具备换挡齿轮的变速器的驱动轴配备于比变速器的从动轴(输 出轴)靠近上方的位置,为了将变速器的变速操作维持在顺畅的状态,需要将 润滑用的油以油面到达变速器的驱动轴的方式大量地存留于传动箱。其结果是, 由于传动箱内的油存留量变多,有可能导致传动装置变重或换油所需的作业时 间变长等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布局传动箱内的传动构造,防止内置于传 动箱的变速器脱挡的同时,能够谋求传动箱内的传动构造的简化、传动装置的 小型轻量化以及换油所需的作业时间的缩短化等。

[2]对应于背景技术[2]的问题如下。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左右一对传动齿轮内置于左右两侧的传动箱,而不是 变速箱,因此在对该一对传动齿轮进行维护时,由于无需拆卸内置有一对侧离 合器等的变速箱,因此与一对传动齿轮内置于变速箱的情况相比,易于对一对 传动齿轮进行维护。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易于对一对传动齿轮进行维护,除了左右二分结构的 变速箱之外,还具备左右一对左右二分结构的传动箱,因此会导致由部件件数 增加引起的结构复杂化、成本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由部件件数增加引起的结构复杂化、成本提 高的同时,能够谋求维护性的提高。

[3]对应于背景技术[3]的问题如下。

在如上所述的收割机中,在对滤油器进行滤油器的更换等维护时,一般而 言,在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传动箱的前方的状态下,从传动箱 的前方对传动箱进行滤油器的拆装等。

在这样的对滤油器进行维护的情况中,当滤油器装备于传动箱的横向侧壁 时,难以从传动箱的前方对传动箱进行滤油器的拆装,滤油器的更换等费工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对装备于传动箱的滤油器进行的维护变得容易。

[4]对应于背景技术[4]的问题如下。

近年来,由于行驶于泥水多的作业区域的需求变多、作业时间变长,因此 希望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在履带行驶装置中,通过配置成使泥水更加难以到 达密封构件,谋求密封构件的耐久性的提高。

[5]对应于背景技术[5]的问题如下。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驾驶室的顶盖部是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 形成的,因此在例如由于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造成驾驶室的顶盖部损伤的情况 下,有时顶盖部会裂开并分割成多个碎片,以致难以修复顶盖部。其结果是, 需要将整个顶盖部更换为新的等,在成本上不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成本上有利的作业机用驾驶室以及作业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对应于问题[1]的解决方案如下。

传动箱内置有能够进行3级变速的选择齿轮式的变速器,

所述变速器具备:低速传动用的低速驱动齿轮和低速从动齿轮、中速传动 用的中速驱动齿轮和中速从动齿轮、高速传动用的高速驱动齿轮和高速从动齿 轮以及能够进行3级选挡操作的换挡机构,

在配备于与所述传动箱连接的外部设备的输出轴,具备所述传动箱的输入 轴,所述输入轴以所述输出轴的轴心为中心与所述输出轴一体旋转,

所述低速驱动齿轮、所述中速驱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驱动齿轮分别以与所 述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装备于所述输入轴,

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分别以能够 通过所述换挡机构进行选挡操作的状态装备于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以与所述输 入轴平行的姿势邻接于所述输入轴,

所述从动轴配备于比所述输入轴靠近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以配备于与传动箱连接的外部设备的的输出轴的轴心 为中心且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传动箱的输入轴通用作变速器的驱动轴。由此, 与例如在输出轴之外另外设置与输入轴平行的专用驱动轴的情况相比,能够省 掉从输入轴向驱动轴传动的齿轮等传动构造。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简化传动箱 内的传动构造,谋求制造的容易化和传动装置的小型轻量化等。此外,通过该 传动构造,能够防止由于施加于变速器的扭矩变大而引起脱挡,导致发生从输 入轴减速传动至驱动轴的情况。

此外,以能够通过换挡机构对个从动齿轮进行选挡操作的状态,在比输入 轴靠近下方的位置配备从动轴,由此,与例如将该从动轴配备于比输入轴靠近 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等相比,能够降低存留于传动箱的润滑油的油面高度,能够 减少传动箱的存油量。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换油所需的作业时间的缩短、成本 的削减以及传动装置的轻量化等。

由此,不但能够防止内置于传动箱的变速器的脱挡,还能够谋求传动箱内 的传动构造的简化、传动装置的小型轻量化以及换油所需作业时间的缩短化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中的使用频 率高的从动齿轮配备于所述从动轴的中央侧。

根据该方案,在使用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下,通过 支承从动轴的两端侧的传动箱的一对轴支部,能够均衡地承受施加于从动轴的 扭矩。即,能够延长使施加于一对轴支部的扭矩均匀或大致均匀的时间。

其结果是,由于在将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配备于从动轴的轴端侧的情况 下,会使施加于支承该轴端侧的一方的轴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另一方的轴支部 的扭矩大的时间变长,因此能够抑制该一方的轴支部的耐久性降低且更换频率 变高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中的使用频 率低的从动齿轮配备于所述从动轴的轴端侧。

根据该方案,在使用使用频率低的从动齿轮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下,施加 于支承配备有该使用频率低的从动齿轮的从动轴的一端侧的传动箱的一方的轴 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支承从动轴的另一端侧的传动箱的另一方的轴支部的扭矩 大,但与将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配备于从动轴的轴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缩 短使施加于一方的轴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另一方的轴支部的扭矩大的时间。

其结果是,由于在将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配备于从动轴的轴端侧的情况 下,使施加于支承该轴端侧的一方的轴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另一方的轴支部的 扭矩大的时间变长,因此能够抑制该一方的轴支部的耐久性降低且更换频率变 高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变速器配置成常啮合式,

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中的使用频 率高的从动齿轮按以下状态装备于所述从动轴,所述状态是指,其一端部的齿 轮部位于所述从动轴的中央侧,且其另一端部的选挡用的花键毂部位于所述从 动轴的轴端侧。

根据该方案,能够在选挡用的操作区域内使用从动轴的轴端侧的同时,轻 松地将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的齿轮部配备于从动轴的中央侧。即,不需要超 出所需地延长从动轴的使用频率高的齿轮和支承从动轴的轴端部的轴支部之间 的距离,也能够将使用频率高的齿轮配备于从动轴的中央侧。

因此,能够防止由从动轴不必要地变长引起的变速器的大型化,能够防止 伴随着变速器的大型化的传动装置的大型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中的使用频 率低的从动齿轮按以下状态装备于所述从动轴的比所述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 靠近轴端侧的部位,并且,与所述从动轴一体旋转的花键轴部配置在所述使用 频率低的从动齿轮和所述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之间,所述状态是指,其一端 部的齿轮部位于所述从动轴的轴端侧,且其另一端部的选挡用的花键毂部位于 所述从动轴的中央侧。

根据该方案,由于能够进行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以及使用频率低的从动 齿轮的选挡操作,因此能够共用配置于从动轴的花键轴部以及转换机构。

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削减花键轴部以及转换机构的装备数量简化变速构造, 且能够谋求变速器的小型轻量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传动装置的小型轻量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变速器配置成常啮合式,

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中配置于离 所述输入轴的输入侧端部最远的位置的从动齿轮按以下状态装备于所述从动 轴,所述状态是指,其一端部的齿轮部位于所述从动轴的中央侧,且其另一端 部的选挡用的花键毂部位于所述从动轴的轴端侧。

根据该方案,由于与输入轴的输入侧端部有距离的从动轴的轴端侧构成选 挡用的操作区域,与之相应地,能够缩短输入轴从输入侧端部延伸的长度,能 够缩短变速器在输入轴的延伸方向的宽度尺寸。

其结果是,能够谋求变速器的小型轻量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传动装置的小型 轻量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从动轴具备:第一花键轴部,以所述低速从动齿轮、所述中速从动齿 轮以及所述高速从动齿轮中的2个从动齿轮为连接对象;以及第二花键轴部, 以剩余的1个从动齿轮为连接对象,所述第一花键轴部和所述第二花键轴部与 所述从动轴一体旋转,

所述第二花键轴部由花键毂构成,所述花键毂能够拆装于所述从动轴,且 只在所述花键毂的外周面的一端侧形成有连接用的多个花键。

但是,在从动轴中,对构成该第二花键轴部的花键毂而言,例如,如果形 成于该外周面的各花键形成为横跨花键毂的两端的长度,则在将花键毂花键嵌 合于从动轴时,不必考虑花键毂的朝向,能够简单地进行其花键嵌合。另一方 面,为了实现不管花键毂的朝向如何,都能够通过横跨花键毂和从动齿轮的花 键毂部进行滑动的换挡机构,顺利地进行花键毂和从动齿轮的连接操作,需要 对各花键的两端部实施加工费高的倒角加工,在谋求加工费的削减方面仍有改 善的余地。

因此,在该方案中,由于只在花键毂的外周面的一端侧形成有连接用的多 个花键,因此只需在这些花键的位于花键毂的端部的一端部实施上述的倒角加 工。

由此,与在各花键的两端部实施倒角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加工费的 削减的同时,在将花键毂花键嵌合于从动轴时,从花键毂的外观能够容易地确 认适于该花键嵌合的花键毂的朝向,能够防止在弄错了花键毂的朝向的状态下 将花键毂花键嵌合于从动轴的误装的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在所述从动轴的中央部,配备有所述变速器的输出旋转体,所述变速器的 输出旋转体与所述从动轴一体旋转,

在内置于所述传动箱的左右朝向的侧离合器轴的中央部,配备有传动旋转 体,所述传动旋转体与所述输出旋转体连动,

在所述侧离合器轴的轴上,以夹持所述传动旋转体的状态装备有一对侧离 合器,一对所述侧离合器分别连通/切断从所述传动旋转体向左右两侧的行驶装 置的传动。

根据该方案,能够与配备于侧离合器轴的轴上的一对侧离合器一起,将经 由这些侧离合器分别从侧离合器轴向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传动的双系统的传动 系统以及覆盖这些传动系统的传动箱的箱部平衡良好左右对称配置。此外,能 够以通用部件构成包括一对侧离合器的双系统的传动系统。

由此,在传动装置中,对从侧离合器轴横跨至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的传动 构造而言,能够在通过通用部件谋求结构简化等的同时,配置成左右对称的平 衡良好的稳定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具备开口,所述开口使所述输入轴的与输入侧的端部相反的一 侧的端部露出。

根据该方案,对于例如在外部设备采用无级变速装置或电机,并将来自该无 级变速装置或电机的动力输入至传动箱的输入轴的结构而言,在将无级变速装 置或电机的操作工具操作为空挡位置或停止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直接确认输入 轴是否停止旋转。

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在外部设备采用无级变速装置或电机的情况下进行 无级变速装置的空挡调节或电机的停止调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具备油路,所述油路将从液压设备返回至所述传动箱内部的油供给至各个 所述从动齿轮。

根据该方案,即使在由于疏忽了存留于传动箱的润滑油的补给,导致润滑 油的油面比从动齿轮的高度位置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润滑油不足引起的 从动轴和从动齿轮的老化。

[2]对应于问题[2]的解决方案如下。

具备:左右朝向的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从传动箱横跨至左右两侧的对 应的行驶装置;一对侧离合器,分别连通/切断向左右两侧的所述行驶驱动轴的 传动;以及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将经由对应的所述侧离合器的动力传递至所 述行驶驱动轴,

在支承一对所述侧离合器的左右朝向的侧离合器轴和左右两侧的所述行驶 驱动轴之间,具备左右朝向的中继轴,

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具备:第一传动部,在所述传动箱的左右方 向的中央侧,从所述侧离合器轴横跨至所述中继轴;以及第二传动部,在所述 传动箱的左右两端侧,从所述中继轴横跨至所述行驶驱动轴,

所述传动箱具备:第一空间部,内置有一对所述侧离合器和左右两侧的所 述第一传动部;以及左右两侧的第二空间部,分别内置有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 传动部,

所述第一空间部由所述传动箱的主箱部件形成,

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空间部由凹入部和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形成,所述 凹入部凹入形成于所述主箱部件的左右侧壁,左右两侧的所述辅助箱部件以覆 盖所述凹入部的状态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左右侧壁。

根据该方案,在对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进行维护的情况下,通过从主箱 部件卸下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无需花工夫拆卸内置有一对侧离合器等的主 箱部件,就能够容易地对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进行维护。

而且,由主箱部件形成第一空间部,内置有一对侧离合器等;由主箱部件 的左右两侧的凹入部和覆盖各凹入部的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形成第二空间 部,内置有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由此,与分别配置左右二分结构的变速箱 和左右一对左右二分结构的传动箱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因此,能够抑制由部件件数增加引起的结构复杂化、成本的提高的同时, 提高对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的可维护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配置成所述第一传动部位于比所述第二传动 部靠近上方的状态,

所述传动箱在其底部的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传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侧部位具备凹部,所述凹部使该左右方向的中央侧部位接近左右两侧的所 述第一传动部,所述底部形成为倒U字形。

根据该方案,在泥土深的作业区域中行驶时,能够促进接触传动箱的泥土 等的脱落,能够减轻作用于传动箱的行驶阻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左右侧壁分别具备第一轴支部,所述第一轴支部支承所述中继轴的位 于所述传动箱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

左右两侧的所述辅助箱部件分别具备第二轴支部,所述第二轴支部支承所 述中继轴的位于所述传动箱的左右两端侧的部分。

根据该方案,在主箱部件装配有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的状态下,能够通 过第一轴支部以及第二轴支部稳定地支承中继轴。由此,能够经由中继轴良好 地进行传动。

此外,即使在从主箱部件卸下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的状态下,也能够通 过第一轴支部稳定地将中继轴支承于匹配位置。由此,能够在通过辅助箱部件 侧的第二轴支部进行中继轴的支承等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将各辅助箱部件连结 于主箱部件的左右侧壁的装配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作为所述中继轴,具备:左侧的中继轴,配置于左侧的所述传动机构;以 及右侧的中继轴,配置于右侧的所述传动机构,

根据该方案,能够使中继轴和配置于中继轴的传动机构的旋转体一体旋转。 由此,能够防范在使传动机构的旋转体能够相对旋转地与固定装备于传动箱的 中继轴间隙配合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的中继轴和旋转体的老化于未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传动部分别使配置于所述中继轴的驱动旋转体一体形 成于所述中继轴。

根据该方案,与分别具备中继轴和驱动旋转体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部件 件数的削减,谋求结构简化以及组装的容易化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左右侧壁分别具备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配置于所 述第二传动部的从动旋转体的凸起部进行支承,

左右两侧的所述行驶驱动轴以及左右两侧的所述从动旋转体分别具备花键 嵌合部,所述花键嵌合部能够使所述行驶驱动轴的一端部和所述从动旋转体连 动连结。

根据该方案,通过从主箱部件的左右侧壁卸下各辅助箱部件,能够在 将左右两侧的从动旋转体留在与主箱部件的各凹入部匹配的位置的状态下卸下 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

而且,即使在卸下了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主箱部 件侧的各支承部将各第二传动部的从动旋转体稳定性良好地支承于与主箱部件 的各凹入部匹配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对各从动旋转体进行行驶驱动轴的花键 嵌合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将各辅助箱部件连结于主箱部件的左右侧壁的装配作 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辅助箱部件分别具备:支承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配置 于所述第二传动部的从动旋转体的凸起部进行支承;开口,供与所述从动旋转 体连动连结的所述行驶驱动轴穿过;以及被连结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有 左右朝向的驱动轴箱的一端部,所述驱动轴箱包围所述行驶驱动轴。

根据该方案,在从传动箱卸下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以及左右两侧的行驶驱 动轴的情况下,通过解除驱动轴箱与辅助箱部件的被连结部的连结,使驱动轴 箱从对应的辅助箱部件的被连结部向辅助箱部件的横向外侧分离,能够以从动 旋转体留在第二空间部的匹配位置的状态简单地将行驶驱动轴与驱动轴箱一起 从传动箱卸下。

反之,在传动箱装配有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以及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的 情况下,通过将行驶驱动轴的花键嵌合部侧从辅助箱部件的开口插入第二空间 部,能够将行驶驱动轴的花键嵌合部花键嵌合于位于第二空间部的匹配位置的 从动旋转体,并且,能够使驱动轴箱稳定地位于与辅助箱部件匹配的位置。由 此,能够简单地对辅助箱部件进行驱动轴箱的连结,通过该连结,能够将行驶 驱动轴和从动旋转体维持为花键嵌合状态。

即,能够容易地对传动箱进行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以及左右两侧的驱动 轴箱的拆装。由此,在输送传动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从传动箱卸下左右两侧的 行驶驱动轴以及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能够将传动装置设为不往各行驶驱动轴 以及各驱动轴箱的左右方向突出的紧凑状态,能够在输送方面有利。此外,通 过将各行驶驱动轴以及各驱动轴箱替换为长度不同的驱动轴,能够一边使用相 同的传动装置时,一边容易地根据机种等变更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的踏面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辅助箱部件能够左右通用。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作为通用部件,能够减少部件 的种类。

其结果是,不但能够谋求部件管理的容易化,还能够防止左右两侧的辅助 箱部件的组装错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机构左右对称。

根据该方案,能够以通用部件构成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能够减少左 右两侧的传动机构所需的部件的种类。此外,能够使配置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 时的组装工序统一。

其结果是,不但能够谋求部件管理的容易化,还能够谋求配置左右两侧的 传动机构时的组装性的提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具备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左右两侧的所述驱动轴箱分别包围左右两侧的 所述行驶驱动轴,

左右两侧的所述行驶驱动轴以及左右两侧的所述驱动轴箱能够左右通用。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各个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和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作 为左右通用部件,能够减少部件的种类。

其结果是,不但能够谋求部件管理的容易化,还能够防止左右两侧的行驶 驱动轴和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各自的左右组装错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为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将经由所述侧离 合器的动力减速传递至所述行驶驱动轴。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各侧离合器的传动方向下游侧具备减速机构,能够减 轻施加于各侧离合器的扭矩,能够易于进行各侧离合器的连通/切断操作。

因此,能够通过各侧离合器的连通/切断操作,谋求车体的旋转操作性的提 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齿轮传动式,所述齿轮传动式是指,配 置于所述中继轴的驱动齿轮和配置于所述行驶驱动轴的从动齿轮啮合连动。

根据该方案,与链条连动式或皮带连动式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少的部件 件数紧凑地构成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

因此,不但能够通过部件件数的削减谋求结构简化以及组装的容易化等, 还能够谋求传动装置的小型轻量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在其上部具备:辅助空间部,能够内置作业装置用的辅助传动 机构;以及开口,能够从所述辅助传动机构输出辅助动力,并且,所述传动箱 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有盖构件,所述盖构件堵住辅助动力输出用的所述开口。

根据该方案,能够简单地更换为适用于采用例如将在传动箱内从行驶动力 分支出的动力从传动箱输出并传递至作业装置的结构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 的传动构造。

因此,能够构成也可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的通用性高的传动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在其与具备输入用的开口的侧壁相反的一侧的侧壁,具备辅助 动力输出用的所述开口。

根据该方案,易于避免将从传动箱的第四开口输出的动力传递至作业装置 的作业传动系统与向传动装置输入动力的的输入系统之间的干涉。

因此,能够有助于将其应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

[3]对应于问题[3]的解决方案如下。

具备:传动箱,配置于行驶车体的前部中央侧;以及收割装置,能够变位 至覆盖所述传动箱的前方的作业位置和敞开所述传动箱的前方的非作业位置,

所述传动箱在其前壁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有滤油器,所述滤油器过滤存 留于箱内的油。

根据该方案,易于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的传动 箱的前方,对传动箱进行滤油器的拆装等。

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滤油器进行装备于传动箱的滤油器的更换等维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滤油器配备于所述前壁的上部侧。

根据该方案,能够以不费劲的轻松的姿势进行滤油器的更换或清洗等。

因此,能够提高对滤油器的维护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形成为所述前壁的上部侧比下部侧向后方偏倚的形状。

根据该方案,能够通过传动箱的下部侧抑制泥土等对滤油器的附着。

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滤油器进行清洗等维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在所述前壁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有阀单元,所述阀单元控制来自所述滤 油器的油。

根据该方案,易于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的传动 箱的前方,对传动箱进行阀单元的拆装等。

因此,能够容易地对阀单元进行阀单元的更换或清洗等维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阀单元的阀操作轴从阀箱的前壁向前方凸出。

根据该方案,易于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的传动箱的 前方,对阀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阀操作轴配置于所述阀单元的上部侧。

根据该方案,能够以不费劲的轻松的姿势对阀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 等。

因此,能够提高对阀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等情况下的可操作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滤油器和所述阀单元左右并排配置。

根据该方案,能够容易地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 的传动箱的前方,对滤油器以及阀单元进行液压管的连接等。

因此,易于对传动箱进行利用传动箱内的油的液压系统的组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行驶车体在车体上的左右任一方,具备搭乘驾驶部,

所述阀单元配置于所述传动箱的所述前壁的搭乘驾驶部侧的位置。

根据该方案,阀单元和配置于搭乘驾驶部的阀单元用的操作工具的连接, 能够在缩短其连接长度的状态下,不受滤油器阻碍地容易地进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内置有液压式的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左右两侧的所述侧离合 器分别连通/切断向配置于所述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的传动,

所述阀单元用于导向,控制对左右两侧的所述侧离合器提供/排出油。

根据该方案,能够缩短横跨各侧离合器和阀单元的油路,易于横跨各侧离 合器和阀单元设置管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在比所述阀单元靠近后方的位置具备左右两侧的所述侧离合 器,并且,在覆盖左右两侧的所述侧离合器的左右两侧的箱部分,具备用于对 左右两侧的所述侧离合器设置管道的连接部,

所述阀单元在其上下左右的各侧壁的任一处,具备设置管道用的连接部,

横跨传动箱侧的所述连接部和阀单元侧的所述连接部的液压管以不从所述 阀单元的所述前壁向前方凸出的状态设置管道。

根据该方案,能够容易地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 的传动箱的前方,对传动箱侧的连接部和阀单元侧的连接部进行侧离合器用的 液压管的拆装。

此外,在进行泥土深的作业区域的作业行驶等时,能够使侧离合器用的液 压管不易受到来自作业区域的泥土等的阻力。

由此,易于进行侧离合器用的液压管的组装和维护,此外,能够抑制产生 侧离合器用的液压管被泥土等推压变形等不良状况的隐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滤油器和所述阀单元左右并排配置,

传动箱侧的所述连接部配备于所述传动箱的比所述滤油器靠近下方的位 置,

所述液压管经过所述滤油器的下方设置管道,所述液压管连接在位于滤油 器侧的传动箱侧的所述连接部。

根据该方案,能够在不对滤油器的拆装造成障碍的状态下对滤油器侧的侧 离合器用的液压管进行管道设置。

即,能够不损害对滤油器的维护性,良好地对侧离合器用的液压管进行管 道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内置有选择齿轮式的变速器,

所述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轴从所述传动箱的所述前壁向前方凸出。

根据该方案,能够容易地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于非作业位置而敞开 的传动箱的前方,对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变速操作轴配备于所述传动箱的比所述滤油器靠近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方案,与例如将变速操作轴配备于传动箱的比滤油器靠近下方的位 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不费劲的轻松的姿势对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 的连接等,能够容易地对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等。

由此,能够提高对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等的情况下的 可操作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行驶车体在车体上的左右任一方,具备搭乘驾驶部,

与所述变速操作轴一体动作的连接臂从所述变速操作轴的凸出部向搭乘驾 驶部侧延伸。

根据该方案,能够缩短变速器侧的连接臂与配置于搭乘驾驶部的变速用的 操作工具的连接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所述行驶车体在车体上的左右任一 方,具备搭乘驾驶部,

所述传动箱在其内部的搭乘驾驶部侧的位置,装备有驻车制动器,

所述驻车制动器的制动操作轴从所述传动箱的搭乘驾驶部侧的侧壁向搭乘 驾驶部侧凸出。

根据该方案,能够缩短驻车制动器的制动操作轴与配置于搭乘驾驶部的驻 车制动器用的操作工具的连接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具备左右两侧的侧制动器,左右两侧的所述侧制动器分别制动左右两侧的 行驶装置,

所述驻车制动器由配置于搭乘驾驶部侧的所述侧制动器构成。

根据该方案,由于侧制动器兼备驻车制动器,因此能够通过部件件数的削 减谋求结构简化以及组装性的提高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行驶车体在车体上的左右任一方,具备搭乘驾驶部,

所述传动箱在搭乘驾驶部侧的侧壁,装备有无级变速装置。

根据该方案,能够缩短无级变速装置与配置于搭乘驾驶部的无级变速用的 操作工具的连接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轴从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箱的前壁向前 方凸出。

根据该方案,能够容易地从能够通过使收割装置变位至非作业位置而敞开 的传动箱的前方,对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轴进行连接机构的连接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在其所述前壁的下部侧的内表面形成有油吸入口,并且,在其 所述前壁形成有内部油路,所述内部油路从所述油吸入口横跨至所述滤油器的 油流入口。

根据该方案,例如,传动箱形成有油取出口,能够进行存留于传动箱的油 的取出,与将从该油取出口横跨至滤油器的油流入口的液压管设置于传动箱的 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部件件数的削减谋求管道结构的简化以及设置管道 所需的工夫的削减等。

此外,通过在装备有滤油器的传动箱的前壁形成有油吸入口以及内部油路, 能够缩短内部油路的长度,能够容易地形成内部油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所述传动箱能够分割成左箱构件和 右箱构件,

所述油吸入口以及所述内部油路形成于所述左箱构件和所述右箱构件的贴 合面。

根据该方案,通过例如在左箱构件和右箱构件的贴合面凹入形成有油吸入 口以及内部油路形成用的槽,与在传动箱贯穿设置有油吸入口以及内部油路形 成用的孔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在传动箱上形成油吸入口以及内部油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油吸入口以及所述内部油路形成于所述左箱构件或所述右箱构件。

根据该方案,通过将凹入形成于左箱构件或右箱构件的贴合面的油吸入口 以及内部油路形成用的槽用另一侧的贴合面堵住,能够在传动箱上形成油吸入 口以及内部油路。

由此,无需考虑形成于左箱构件和右箱构件的贴合面的油吸入口以及内部 油路的形状,也能够将夹装于左箱构件和右箱构件的贴合面的垫圈形成为与左 箱构件和右箱构件的贴合面的整个面接合的简单的形状。

即,例如,在以跨过左箱构件和右箱构件的贴合面的状态形成油吸入口以 及内部油路时,能够不需要必须在垫圈上形成的连通孔。

由此,不但能够容易地形成传动箱的油吸入口以及内部油路,而且能够不 必将垫圈的形状复杂化地容易地确保垫圈对左箱构件和右箱构件的贴合面的密 封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所述传动箱在其箱内的下部侧具备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左右两侧的所述 传动机构分别传动给配置于所述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

所述油吸入口形成于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机构之间。

根据该方案,能够抑制伴随各传动机构的驱动而产生的气泡与油一起被油 吸入口吸入的不良状况的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

在所述传动箱的所述前壁的所述滤油器的下方部位形成有导油部,所述导 油部承接油并引导至规定部位。

根据该方案,能够在卸下滤油器的情况下,将从滤油器等漏出的油引导至 传动箱的规定部位。

由此,与从滤油器等漏出的油遍及传动箱的前壁、左右侧壁等大面积流下 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滤油器等之后的清洗作业。

[4]对应于问题[4]的解决方案如下。

(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行驶装置的特征如下。

具备:行驶用的旋转轮、支承所述旋转轮的支承轴以及覆盖所述支承轴的 外侧的支承箱,

在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具备轴承,在所述支承 轴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且在比所述轴承靠近所述旋转轮侧具备 密封构件,

在所述支承箱的所述旋转轮侧的端部以及与所述旋转轮一体旋转的旋转部 分中的一方具备凸部,所述凸部向所述支承轴的轴心方向凸出;在所述支承箱 的端部以及所述旋转部分中的另一方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形成为以所述支承轴 的轴心为中心的环状,且向所述支承轴的轴心方向敞开,

以使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凹部的方式,设定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的朝向和 位置。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配置成密封构件的外侧具备迷宫式密封部,使得泥水难以到达密封构件 的结构的情况下,相对于专利文献1以及2中通过由凸部和凸部构成的嵌入结 构构成嵌入形状的部分(以下,称为”迷宫式密封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由凸部和凹部构成迷宫式密封部,能够得到比专利文献1以及2中的迷宫式密 封部更复杂的迷宫式密封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泥水难以通过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迷宫式 密封部,泥水难以到达密封构件,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行驶装置的特征如下。

具备行驶用的旋转轮、支承所述旋转轮的支承轴以及覆盖所述支承轴的外 侧的支承箱,

在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具备轴承,在所述支承 轴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且在比所述轴承靠近所述旋转轮侧具备 密封构件,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和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之间且在比所述密封 构件靠近所述旋转轮侧,具备环状的壁构件。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泥水也会受 到壁构件的阻碍而难以到达密封构件,由此,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行驶装置的特征如下。

具备:行驶用的旋转轮、支承所述旋转轮的支承轴以及覆盖所述支承轴的 外侧的支承箱,

在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具备轴承,在所述支承 轴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内周部之间且在比所述轴承靠近所述旋转轮侧具备 密封构件,

在所述支承箱的所述旋转轮侧的端部以及与所述旋转轮一体旋转的旋转部 分中的一方具备凸部,所述凸部向所述支承轴的轴心方向凸出;在所述支承箱 的端部以及所述旋转部分中的另一方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形成为以所述支承轴 的轴心为中心的环状且向所述支承轴的轴心方向敞开,

以使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凹部的方式,设定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的朝向和 位置,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和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之间,且在所述凸部 以及所述凹部、与所述密封构件之间,具备环状的壁构件。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采用密封构件的外侧具备迷宫式密封部,使得泥水难以到达密封构件的 结构的情况下,相对于专利文献1以及2中通过由凸部和凸部构成的嵌入结构 构成迷宫式密封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由凸部和凹部构成迷宫式密封部, 能够得到比专利文献1以及2中的迷宫式密封部更复杂的迷宫式密封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泥水难以通过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迷宫式 密封部,泥水难以到达密封构件,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如上所述,即使在密封构件的外侧具备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迷宫式密封部, 预计泥水也会通过迷宫式密封部并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即使泥水通过迷宫式密封部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 内部,泥水也会受到壁构件的阻碍而难以到达密封构件,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 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凸部形成为以所述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的环状。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当除了凹部环状连续之外,还如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所述使凸部也环状连续 时,由于无论泥水从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迷宫式密封部的外周部的哪个部分侵 入,泥水都必须通过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迷宫式密封部,因此泥水难以到达密 封构件,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以朝向所述旋转部分的方式具备所述凸部;在所述 旋转部分,以朝向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方式具备所述凹部。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例如如专利文献1以及2所示,通常,与在支承箱的端部与旋转部分对置 的部分的面积相比,在旋转部分与支承箱的端部对置的部分的面积更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通过在旋转部分具备必须比凸部大的设置面积(半 径方向的宽度大)的凹部,能够在旋转部分轻松地配置凹部,在生产成本上有 利。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构件的外周部与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接触。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的情况下,泥水 通过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和壁构件的外周部之间到达密封构件的情况很少发 生,只要泥水不变成移动至壁构件的内周部侧(支承轴侧)并越过壁构件的内 周部的状态,泥水就不能到达密封构件。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 内部,泥水也会受到壁构件的阻碍而难以到达密封构件,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 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构件的外周部沿着所述支承轴的轴心方向具备规定的宽度,与所述 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接触。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如果配置成壁构件的外周部沿着支承轴的轴心方向 具备规定的宽度从而与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接触,则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 和壁构件的外周部的接触部分的长度(范围)变大,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和 壁构件的外周部的接触部分的密封性变高(使得泥水难以通过)。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也会更少发生泥水通过支承箱 的端部的内周部和壁构件的外周部之间到达密封构件的情况,能够提高密封构 件的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构件由可挠性构件构成。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只需要例如将壁构件的外周部设定为比支承箱的 端部的内周部的尺寸稍大,使壁构件在弹性变形的同时装配于支承箱的端部的 内周部,那么壁构件的外周部就会被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推压,支承箱的端 部的内周部和壁构件的外周部的接触部分的密封性就会更高(使得泥水更难以 通过)。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泥水通过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 部和壁构件的外周部之间到达密封构件的情况也更少发生,能够提高密封构件 的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具备供所述壁构件的外周部进入的槽部。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由于壁构件的外周部进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 的槽部,因此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与壁构件的外周部的接触部分的密封性更 高(使得泥水更难以通过)。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泥水通过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 部和壁构件的外周部之间到达密封构件的情况也更少发生,能够提高密封构件 的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由于通过使壁构件的外周部进入支承箱的端部的 内周部的槽部,以决定支承箱的端部的壁构件的位置,使得壁构件难以在支承 箱的端部的内部移动,因此不易发生壁构件从规定位置(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 部的槽部)移动从而难以发挥所希望的性能的状况。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构件具备:可挠性的密封部分,与所述支承箱的端部接触;以及非 可挠性的环部分,位于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和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之间。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壁构件主要由非可挠性的环部分构成,壁构件配 置成整体较硬。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与壁构件接触,壁构 件也难以变形,能够比较长期地维持壁构件的性能。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密封构件配置成具备:内侧环状构件、外侧环状构件以及所述内侧环 状构件和所述外侧环状构件之间的密封唇构件,

位于所述内侧环状构件和所述外侧环状构件之间的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 侧的间隙在所述密封构件的半径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侧。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由于密封构件一般配置成具备内侧环状构件、外侧环状构件以及内侧环状 构件和外侧环状构件之间的密封唇构件,因此如果泥水从内侧环状构件和外侧 环状构件之间的间隙侵入密封构件的内部,密封构件就会加快磨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配置成位于内侧环状构件和所述外侧环状构件之 间的壁构件侧的间隙在密封构件的半径方向上位于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侧。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移动至壁构件的内周部侧并越 过壁构件的内周部至密封构件侧,由于密封构件的间隙处于距离壁构件的内周 部远的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侧的位置,因此泥水也难以到达密封构件的间隙。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泥水也会受到壁构件的阻碍而 难以到达密封构件的间隙,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在与所述旋转轮一体旋转的旋转部分的位于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与所 述支承轴的外周部之间的部分,具备朝向所述密封构件敞开的内侧凹部。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由于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泥水也 会暂时保持于内侧凹部,因此不易发生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的泥水直接到 达密封构件的状况。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也能够延迟泥水到达密封构件, 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方案)

优选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内侧凹部呈以所述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的环状。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由于内侧凹部连续地形成于支承轴的周围,内侧 凹部的容积大,因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多数泥水也会暂时保 持于内侧凹部。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也能够延迟泥水到达密封构件, 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耐久性。

(方案)

更优选的具备如下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在所述密封构件的内周部和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部之间具备垫圈构件,所述 垫圈构件通过接触与所述旋转轮一体旋转的旋转部分,决定所述旋转部分的位 置,防止所述密封构件被所述旋转部分推压,

在所述旋转部分和所述垫圈构件的接触部分中,在所述旋转部分的内周部 的所述垫圈构件侧的端部或所述垫圈构件的内周部的所述旋转部分侧的端部, 具备用于收纳O型环的收纳槽部,

所述收纳槽部具备:环状的第一面部,以所述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且与半 径方向平行;以及环状的第二面部,沿着所述支承轴的轴心方向。

(作用以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具备密封构件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密封构件被旋转部分推压而破损,有 时会在密封构件的内周部和支承轴的外周部之间配置垫圈构件,该垫圈构件通 过接触与旋转轮一体旋转的旋转部分决定旋转部分的位置以防止密封构件被旋 转部分推压。

在该情况下,有时会在旋转部分和垫圈构件的接触部分配置O型环,以使 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内部的泥水通过旋转部分和垫圈构件的接触部分,而不到 达支承轴的外周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旋转部分的内周部的垫圈构件侧的端部或垫圈 构件的内周部的旋转部分侧的端部,具备用于收纳O型环的收纳槽部,这种情 况下,收纳槽部具备:环状的第一面部,以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且与半径方向 平行;以及环状的第二面部,沿着支承轴的轴心方向。

由此,例如在旋转部分的内周部的垫圈构件侧的端部具备收纳槽部的情况 下,收纳槽部的第一面部和垫圈构件的旋转部分侧的面部呈平行的状态,由于O 型环呈由收纳槽部的第一面部和垫圈构件的旋转部分侧的面部夹持的状态,因 此不易产生将O型环推压至支承轴的外周部的力。

由此,例如在支承轴的外周部形成有花键部的情况下,难以发生O型环被 支承轴的花键部推压而产生磨损的状况,能够提高O型环的耐久性。

[5]对应于问题[5]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作业机用驾驶室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框架体,支承于作 业机的机体;以及柔性板体,张设于该框架体形成顶盖部,且具有可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顶盖部由张设于框架体的具有可挠性的柔性板体构 成,因此在例如顶盖部由于与其他物体接触等而损伤的情况下,顶盖部不会裂 开并分割成多个碎片,而只会受到局部破碎并形成裂纹等的损伤。因此,通过 对其破损的部位实施粘合或缝合等修复处理,就能够照旧继续使用。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作业机用驾驶室,即使在顶盖部损伤的情况下,也无 需将整个顶盖部更换成新的,在成本上有利。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柔性板体具备:上表面部,在装配于所述框架 体时形成所述顶盖部的顶棚面;以及纵向的侧面部,连接于该上表面部的外周 部。

根据本方案,对于作业机的驾驶部,在日晒从正上方照射或雨水从上方侧 落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柔性板体的上表面部遮挡日晒或阻止雨水落到驾驶部。 而且,对于作业机的驾驶部,即使有时日晒从斜上方照射或雨水从斜上方吹入, 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纵向的侧面部遮挡日晒等。

由此,对于驾驶部,不仅是来自正上方的日晒、雨水,对于来自斜上方的 日晒、雨水,也能够通过顶盖部良好地遮挡对驾驶员的日晒、雨水。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柔性板体以遍及所述上表面部的全周的方式具 备所述侧面部。

根据本方案,由于遍及上表面部的全周即周围全部区域具备侧面部,因此 无论是从哪个方位,都能够良好地遮挡日晒、雨水等从斜上方进入。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柔性板体形成有袋状部,所述袋状部供所述框 架体插入安装。

根据本方案,通过将框架体插入形成于柔性板体的袋状部,能够将柔性板 体安装于框架体。

也可以考虑采用每当将柔性板体安装于框架体时,都遍及柔性板体的外周 部的全周配置多个连结工具,并只用该多个连结工具将柔性板体装配于框架体 的结构。但在该方案中,通过多个连结工具进行的装配作业繁琐。

相对于此,根据本方案,没有这样的不利,能够通过如上所述的连结工具 减少装配部位或者不设置装配部位,便于轻易地将柔性板体安装于框架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备防脱落装置,防止所述框架体从所述袋状部脱 落。

根据本方案,由于能够防止框架体从袋状部脱落,因此能够比较长期地维 持柔性板体和框架体的插入安装状态。即,如上所述,与只使用遍及柔性板体 的外周部的全周配置的多个连结工具将柔性板体装配于框架体的结构等相比, 能够在容易地进行柔性板体的安装作业的同时,比较长期地维持良好的安装状 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柔性板体具备上表面部,所述上表面部形成所 述顶盖部的顶棚面,在所述上表面部,具备所述袋状部。

根据本方案,形成顶棚面的上表面部具有形成顶盖部的大部分的宽广面积, 通过在该上表面部配置袋状部,能够使袋状部大型化从而易于嵌插入框架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柔性板体的外周部形成有狭缝,所述狭缝供 所述框架体的端部贯通。

根据本方案,在柔性板体的外周部形成有狭缝,并能够以通过该狭缝的状 态使框架体的端部贯通。即使由于例如尺寸误差或老化等原因,导致柔性板体 发生稍微变小而难以安装于框架体的状况,通过在柔性板体上形成狭缝并使框 架体的端部向外方凸出,也能够防止过大的力施加于柔性板体。

由此,能够以不会有过大的力施加于柔性板体导致破损等不利的状态,将 柔性板体张设于框架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柔性板体具备关闭构件,所述关闭构件在所述 框架体的端部贯通所述狭缝的状态下关闭所述狭缝。

根据本方案,由于能够通过关闭构件关闭狭缝,因此在狭缝形成部分,柔 性板体的狭缝的两侧端部能够阻止由机体的振动、风的影响引起的摇动,避免 造成驾驶操作的阻碍,而且,能够防止在狭缝形成部分形成间隙,能够遮挡对 驾驶员的日晒、雨水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袋状部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使被插入安装 的所述框架体的一部分露出外侧。

根据本方案,当使框架体插入安装于袋状部时,能够将插入袋状部的框架 体的一部分一边通过缺口用手抓住一边拉入袋状部的内部,能够准确地将框架 体安装于袋状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柔性板体具备关闭构件,所述关闭构件关闭所 述袋状部的开口。

根据本方案,由于能够通过关闭构件关闭袋状部的开口,因此能够阻止袋 状部的开口的端缘部摇动而成为作业的阻碍。此外,在框架体插入袋状部后, 能够通过由关闭构件关闭开口,从而由该关闭构件阻止框架体从袋状部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柔性板体或所述框架体具备连结构件,所述 连结构件连结所述柔性板体和所述框架体。

根据本方案,通过连结构件连结柔性板体和框架体,由此,能够对框架体 准确地固定柔性板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框架体具备:支柱,支承于作业机的机体;以 及顶盖支承部,呈悬臂状从该支柱延伸设置,

所述柔性板体在与所述顶盖支承部的延伸设置方向顶端部对应的位置,具 备所述袋状部。

根据本方案,顶盖支承部从支承于作业机的机体的支柱呈悬臂状延伸设置。 此外,柔性板体在与顶盖支承部的延伸设置方向顶端部对应的位置,具备袋状 部。而且,呈悬臂状延伸设置的顶盖支承部的延伸设置方向顶端部插入安装于 袋状部,柔性板体张设于顶盖支承部。

即,在将顶盖支承部插入安装于柔性板体的袋状部时,能够对应地插入悬 臂状的顶盖支承部的延伸设置方向顶端部。因此,在进行插入作业时,支柱不 会成为阻碍,易于对袋状部进行顶盖支承部的插入安装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柔性板体或所述顶盖支承部,具备连结所述 柔性板体和所述顶盖支承部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位于比所述袋状部靠近 所述顶盖支承部的基端部侧。

根据本方案,在顶盖支承部的顶端部侧部位,通过使顶盖支承部嵌入插入 装接安装于袋状体,从而连结柔性板体和顶盖支承部;在顶盖支承部的基端部 侧部位,通过连结构件,连结柔性板体和顶盖支承部。

由此,能够遍及宽广的范围准确地连结柔性板体和顶盖支承部,柔性板体 能够以不太可能从顶盖支承部脱落的状态覆盖驾驶部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袋状部朝向所述顶盖支承部的基端部侧开口。

根据本方案,能够在将顶盖支承部安装于柔性板体的袋状部时,使悬臂状 的顶盖支承部的延伸设置方向顶端部一边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相对移动的,一边 插入安装于朝向基端部侧开口的袋状部。其结果是,易于对袋状部进行顶盖支 承部的插入安装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顶盖支承部形成为中央部侧比外周部侧鼓起的 形状。

根据本方案,由于柔性板体由朝上的鼓起体支承,因此顶盖部的中央部呈 向上方鼓起的状态。像这样,由于顶盖部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因此即使雨水 落于顶盖部的上侧,也会分左右两侧流下,能够避免雨水滞留于顶盖部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顶盖支承部具备:平行排列的一对支承杆;以 及横跨该一对支承杆架设的朝上的鼓起体。

根据本方案,由于以横跨一对支承杆架设的状态具备朝上的鼓起体,因此 朝上的鼓起体通过其两侧部被稳定地支承,柔性板体能够长期地维持中央部向 上方鼓起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柔性板体为纺织品制。

根据本方案,即使纺织品制的柔性板体由于与其他物体接触而破损,也能 够通过缝合破损部位进行简单补修,能够照旧继续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作业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上述作业机用驾驶室。

本方案的作业机能够通过作业机用驾驶室覆盖该作业机的驾驶部的上方, 能够防止日晒照射、雨水下降到搭乘于驾驶部的驾驶员。

对于其他特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有益效果,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的说明即 可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16相同。),即、是普通型联合 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液压结构的局部的液压回路图。

图3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及传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及传动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及传动装置的右视图。

图6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局剖主视图以及传动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7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局部以及传动装置的上部侧的纵剖主视图。

图8是传动装置的下部侧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传动装置的纵剖左视图。

图10是传动装置的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11是传动装置的一对侧离合器制动器单元等的纵剖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卸下了辅助罩构件以及固定侧旋转体的状态的传动装置的主要 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卸下了罩构件以及滑动单元等的状态的传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纵剖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卸下了行驶驱动轴以及驱动轴箱的状态的传动装置的主要部分 的纵剖主视图。

图15是表示传动装置的各轴的配置等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6是表示传动箱的油吸入口以及内部油路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主视 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27相同。),即、是履带行驶 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驱动轮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0是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1是实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2是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3是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4是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5是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6是实用新型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27是实用新型的第六其他实施方式的滚轮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38相同。),即、是联合收割 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9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0是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31是驾驶室的纵剖侧视图。

图32是驾驶室的纵剖主视图。

图33是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34是驾驶室的仰视图。

图35是表示连结构件的纵剖主视图。

图36是连结构件的分离状态的仰视图。

图37是柔性板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38是在后端延设部通过狭缝向后方外部凸出的状态下的柔性板体的后部 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图1~1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收割机用传动装置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收割机用传动装置13在传动箱43内置 有能够进行3级变速的选择齿轮式的变速器47。

变速器47具备:低速传动用的低速驱动齿轮60和低速从动齿轮61、中速 传动用的中速驱动齿轮62和中速从动齿轮63、高速传动用的高速驱动齿轮64 和高速从动齿轮65以及能够进行3级选挡操作的换挡机构66。

传动箱43具备输入轴44,以配备于与传动箱43连接的外部设备A的输出 轴34的轴心为中心,与输出轴34一体旋转。此外,在比该输入轴44靠近下方 的位置具备以平行姿势邻接于输入轴44的从动轴45。而且,变速器47的低速 驱动齿轮60、中速驱动齿轮62以及高速驱动齿轮64分别以与输入轴44一体旋 转的状态装备于输入轴44。此外,变速器47的低速从动齿轮61、中速从动齿 轮63以及高速从动齿轮65分别以能够通过换挡机构66进行选挡操作的状态装 备于从动轴45。

在变速器47中,低速从动齿轮61、中速从动齿轮63以及高速从动齿轮65 中的使用频率高的中速从动齿轮63和高速从动齿轮65配备于从动轴45的中央 侧。此外,使用频率低的低速从动齿轮61配备于从动轴45的轴端侧。

变速器47配置成常啮合式。而且,使用频率高的中速从动齿轮63和高速 从动齿轮65以配置于它们的一端部的齿轮部63A、65A位于从动轴45的中央 侧且配置于它们的另一端部的选挡用的花键毂部63B、65B位于从动轴45的轴 端侧的状态装备于从动轴45。此外,使用频率低的低速从动齿轮61以配置于其 一端部的齿轮部61A位于从动轴45的轴端侧且配置于其另一端部的选挡用的花 键毂部61B位于从动轴45的中央侧的状态,以使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的第一 花键轴部45A介于这些从动齿轮61、65之间的配置方式,装备于比使用频率高 的高速从动齿轮65靠近从动轴45的轴端侧。而且,将配置于离输入轴44的输 入侧端部最远的位置的中速从动齿轮63以配置于其一端部的齿轮部63A位于从 动轴45的中央侧且配置于其另一端部的选挡用的花键毂部63B位于从动轴45 的轴端侧的状态装备于从动轴45。

从动轴45具备:第一花键轴部45A,以低速从动齿轮61和高速从动齿轮 65为连接对象;以及第二花键轴部45B,以中速从动齿轮63为连接对象,这些 花键轴部45A、45B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而且,第二花键轴部45B由花键毂 74构成,所述花键毂74能够拆装于从动轴45,且只在所述花键毂的外周面的 一端侧形成有连接用的多个花键74a。

变速器47在从动轴45的中央部配备有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的输出旋转体 81(以下,也称为“输出齿轮81”。)。传动箱43内置有左右朝向的侧离合器轴46。 而且,侧离合器轴46在其中央部配备有与输出旋转体81连动的传动旋转体82 (以下,也称“传动齿轮82”。)。此外,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上,以夹持传动旋 转体82的状态装备有一对侧离合器83,分别连通/切断从该传动旋转体82向左 右两侧的行驶装置7(参照图1。以下,也称“履带7”。)的传动。

传动箱43具备开口43A,使传动轴43的与输入轴44的输入侧的端部相反 侧的端部露出。

传动装置13具备油路137,将从配置于传动箱43的液压设备107(以下, 作为其一例,也称“阀单元107”。)返回至传动箱43的内部的油供给至变速器47 的各从动齿轮61、62、63。

如图6~图9以及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作业机用传动装置13具备:左 右朝向的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50,从传动箱43横跨至左右两侧的的对应的行 驶装置7(参照图1);一对侧离合器83,分别连通/切断向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 轴50的传动;以及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将经由对应的侧离合器83的动力 传递至行驶驱动轴50。而且,在支承一对侧离合器83的左右朝向的侧离合器轴 46和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50之间,具备左右朝向的中继轴119。

各传动机构49具备:第一传动部122,在传动箱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从 侧离合器轴46横跨至中继轴119;以及第二传动部123,在传动箱43的左右两 端侧从中继轴119横跨至行驶驱动轴50。

传动箱43具备:第一空间部56,内置有一对侧离合器83和左右两侧的第 一传动部122;以及左右两侧的第二空间部58,分别内置有左右两侧的第二传 动部123。第一空间部56由传动箱43的主箱部件52形成。左右两侧的第二空 间部58由主箱部件52的凹入形成于左右侧壁的凹入部52A以及以覆盖凹入部 52A的状态能够拆装地连结于左右侧壁的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形成。

各传动机构49配置成第一传动部122位于比第二传动部123靠近上方的状 态。传动箱43在其底部的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123之间的左右方向的中 央侧部位具备凹部43C,使其左右方向的中央侧部位接近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部 122,底部形成为倒U字形。

主箱部件52在左右侧壁具备第一轴支部120,支承中继轴119的位于传动 箱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分别具备第二轴 支部121,支承中继轴119的位于传动箱43的左右两端侧的部分。

传动装置13在中继轴119装备有:配置于左侧传动机构49的左侧中继轴 119以及配置于右侧传动机构49的右侧中继轴119。而且,各中继轴119能够旋 转地装备于传动箱43。

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123分别将配置于中继轴119的驱动齿轮(驱动旋 转体的一例)125一体形成于中继轴119。

主箱部件52在左右侧壁具备支承部127,能够旋转地支承配置于第二传动 部123的从动旋转体126的凸起部126A。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50以及左右 两侧的从动旋转体126分别具备花键嵌合部50A、126C,能够进行行驶驱动轴 50的一端部和从动旋转体126的连动连结。

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分别具备:支承部128,能够旋转地支承配置于 第二传动部123的从动旋转体126的凸起部126B;开口53A,供与从动旋转体 126连动连结的行驶驱动轴50穿过;以及被连结部53B,能够拆装地连结有包 围行驶驱动轴50的左右朝向的驱动轴箱51的一端部。

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50以及左右两侧的驱动 轴箱51分别配置成能够左右通用。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配置成左右对称。

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分别配置成将经由侧离合器83的动力减速传递至 行驶驱动轴50的减速机构。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部123分别配置成齿轮传动式, 配置于中继轴119的驱动齿轮125和配置于行驶驱动轴50的从动齿轮126啮合 连动。

传动箱43在其上部具备:辅助空间部57,能够内置作业装置用的辅助传动 机构;以及开口43H,能够从辅助传动机构输出辅助动力,并且在其上部能够 拆装地装备有盖构件139,堵住辅助动力输出用的开口43H。而且,在与具备输 入用的开口43G的侧壁相反侧的侧壁,具备辅助动力输出用的开口43H。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收割机具备:传动箱43,配置于行驶车 体1的前部中央侧;以及作为收割装置的收割输送装置2,能够变位至覆盖传动 箱43的前方的作业位置和敞开传动箱43的前方的非作业位置。此外,在行驶 车体1的车体上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具备搭乘驾驶部8。

传动箱43形成为其前壁的上部侧比下部侧向后方偏倚的形状。而且,在其 前壁的上部侧能够拆装地装备有:滤油器130,过滤存留于箱内的油;以及阀单 元107,控制来自滤油器130的油,且滤油器130和阀单元107左右并排配置。

阀单元107配置于传动箱43前壁的搭乘驾驶部侧的位置。而且,配置成其 阀操作轴131从阀箱132的前壁的上部侧向前方凸出。

传动箱43内置有液压式的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83,分别连通/切断向配置 于行驶车体1的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7的传动。而且,阀单元107用于导向, 控制对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83提供/排出油。

传动箱43在比阀单元107靠近后方的位置具备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83,并 且,在构成覆盖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83的左右两侧的箱部分的左右两侧的罩构 件102具备用于对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83设置管道的连接部102B。阀单元107 在其上下左右的各侧壁中的规定的侧壁具备设置管道用的连接部107A、107B。 而且,横跨传动箱侧的连接部102B和阀单元侧的连接部107A、107B的液压管 134、135以不从阀单元107的前壁向前方凸出的状态设置管道。

传动箱侧的连接部102B配备于传动箱43的比滤油器130靠近下方的位置。 然后,连接于位于滤油器侧的传动箱侧的连接部102B的液压管134经过滤油器130的下方设置管道。

传动箱43内置有选择齿轮式的变速器47。变速器47使其变速操作轴73从 传动箱43的前壁向前方凸出。变速操作轴73配备于传动箱43的比滤油器130 靠近上方的位置。而且,与变速操作轴73一体动作的连接臂77从变速操作轴 73的凸出部向搭乘驾驶部侧延伸。

传动箱43在其内部具备左右两侧的侧制动器84,分别对左右两侧的行驶装 置7进行制动。而且,由配置于搭乘驾驶部侧的侧制动器84构成驻车制动器112。 驻车制动器112使其制动操作轴116从传动箱43的搭乘驾驶部侧的侧壁向搭乘 驾驶部侧凸出。

传动箱43在搭乘驾驶部侧的侧壁,装备有无级变速装置12。无级变速装置 12使其变速操作轴40从无级变速装置12的变速箱30的前壁向前方凸出。

传动箱43在其箱内的下部侧具备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分别向配置于行 驶车体1的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7传动。而且,在其前壁的下部侧的内表面, 以位于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之间的方式形成有油吸入口43D,并且,

在其前壁形成有内部油路43E,从油吸入口43D横跨至滤油器130的油流 入口130A。此外,能够分割成左箱构件54和右箱构件55,油吸入口43D以及 内部油路43E形成于左箱构件54和右箱构件55的贴合面54A、55A。

传动箱43在其前壁的滤油器130的下方部位形成有导油部43F,该导油部 45F在对传动箱43拆装滤油器130时,承接可能从滤油器130等漏出的油并引 导至规定部位。

以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基于附图,对于将本实用新型 的收割机用传动装置应用在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型 联合收割机)中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行驶车体1 的前端部的左侧部位,以向行驶车体1的前方伸出的状态能够升降地连结有收 割输送装置2,作为对在作业行驶时位于车体前方的收割对象即未割谷秆进行收 割并向后方输送的收割装置。此外,在行驶车体1的左半部搭载有脱粒装置3, 该脱粒装置3对收割输送装置2输送来的收割谷秆实施捋取处理,并对通过该 捋取处理获得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进而,在行驶车体1的右半部的后侧区 域搭载有袋装置4,该袋装置4能够将从脱粒装置3的底部介由扬送输送机 (conveyer)(未图示)扬送的谷粒暂时储存在料斗4A,并将该谷粒装入稻谷 袋5。而且,由此配置成能够对稻谷、麦子或者大豆等谷物进行收割,并将收割 的谷物进行装袋的装袋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可以代替装袋方式, 配置成例如取代袋装置4而装备了将由扬送输送机扬送来的谷粒进行储存的谷 粒槽以及能够将在谷粒槽储存的谷粒向机外进行排出的螺旋输送式或者斗式输 送等谷粒排出装置的谷粒槽方式。

如图1、图3、图4以及图6所示,行驶车体1具备将方形管材等类型的多 个钢材连结而构成的车体框架6,在该车体框架6的下部作为左右两侧的行驶装 置7而配备左右两侧的履带7而构成全履带式行驶车体。此外,在车体框架6 的右半部的前侧区域形成搭乘驾驶部8,在搭乘驾驶部8的后部侧配置的驾驶座 椅9的下方配备有水冷式柴油发动机(以下,称为发动机)10等。而且,在车 体框架6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部位配备有:能够从发动机10的输出轴(未 图示)向左右两侧的履带7传动的带式传动机构11、作为外部设备A的静液压 式无级变速装置(以下,称为HST)12以及传动装置13。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是行驶车体1也可以代替全履带式,配 置成例如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7装备有左右两侧的前轮和左右两侧的后轮的轮 式行驶车体,或者配置成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7装备有左右两侧的前轮和左右 两侧的后部履带的半履带式行驶车体等。此外,还可以代替水冷式柴油发动机 10,装备例如气冷式柴油发动机、或者水冷式或气冷式汽油发动机等。进而, 也可配置成具备发动机10和电动式行驶马达的混合动力型、或者代替发动机10 而具备电动式行驶马达的电动型行驶车体。此外,也可将搭乘驾驶部8形成在 车体框架6的左半部的前侧部位等。进而,也可装备覆盖搭乘驾驶部8的驾驶 室。

如图1所示,车体框架6在其搭乘驾驶部形成区域具备台座部6A,通过在 该台座部6A形成搭乘驾驶部8,使整个搭乘驾驶部8配备在比HST12以及传动 装置13还靠上方的位置。

搭乘驾驶部8通过在台座部6A的前端部位竖立设置的前面板14以及在台 座部6A的左端部位以与前面板14的左端部连接的状态竖立设置的侧面板15 等,形成能够从车体右侧乘降的搭乘空间。而且,在前面板14的上部配备有十 字摆动式的中立复位型操纵杆16等。此外,在侧面板15的上部配备有前后摆 动式的位置保持型主变速杆17以及副变速杆18等。进而,在其脚下部位配备 有,能够在对抗朝向踏入解除位置的弹簧施力的踏入位置进行位置保持的自复 位型制动踏板19。

收割输送装置2装备有:将收割对象谷秆收割并回收到规定位置的收割回 收单元20以及由将回收到规定位置的收割谷秆输送向脱粒装置3的谷秆投入口 (未图示)的板式输送机构成的送料机21。

收割回收单元20在其前端部的左右两端部位分配装备有,随着车体的行驶, 将未割谷秆梳分为收割对象谷秆和收割对象外谷秆的左右两侧的分禾器22。此 外,在该前部的上方部位配备有,将通过左右两侧的分禾器22梳分的收割对象 谷秆的穗前侧朝向后方耙入的旋转卷筒23。进而,在其底部装备有将收割对象 谷秆的株根侧切断的推子形的切断机构24,该切断机构24的后方部位配备有, 将通过切断机构24切断后的收割谷秆聚集到左右方向的规定位置,并从该规定 位置向后方的送料机21送出的螺旋滚筒(Auger drum)25。

送料机21配置成从收割回收单元20的形成在规定位置的正后方的谷秆送 出口(未图示)跨连至脱粒装置3的谷秆投入口(未图示)。而且,在其后端 部装备有兼作收割输送装置2的输入轴的左右朝向的送料机驱动轴26,将该送 料机驱动轴26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脱粒装置3的前壁。

如图2所示,收割输送装置2配置成通过升降用的液压控制单元27的工作 而以送料机驱动轴26为支点进行升降。将储存在油箱28的油通过第一液压泵 29的工作而供给到液压控制单元27。液压控制单元27具备:跨连车体框架6 和送料机21而架设的液压式升降缸(未图示)以及变更对该升降缸的操作压的 升降用的阀单元(未图示)等。升降用的阀单元与操纵杆16介由升降用的机械 式连接机构(未图示)连接。而且,基于操纵杆16的沿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 控制油箱28、第一液压泵29、升降缸之间的油的流动,由此变更对升降缸的操 作压。

由该结构,通过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操纵杆16,能够使收割输送装置2升 降到对收割对象即未割谷秆进行收割的下侧作业区域和不进行收割的上侧非作 业位置。而且,在作业区域,能够进行收割高度调节,变更切断机构24相对于 收割对象谷秆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将收割输送装置2的作业位置设定变更 为任意的高度位置。

即,收割输送装置2配置成通过操纵杆16的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遍及 下侧作业区域中的任意的作业位置和上侧非作业位置地进行升降位移。

如图1所示,收割输送装置2配置成,在位于任意的作业位置的情况下, 处于至少覆盖传动装置13的上部的前方的状态(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 在位于非作业位置的情况下,处于将传动装置13的上下方向全域的前方开放的 状态(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收割输送装置2也可以配置成例如基于前后摆动式的中立 复位型的升降操作专用的操作杆或者升降操作专用的开关等的操作来进行升 降。此外,也可以配置成遍及作业位置和开放传动装置13的前方的非作业位置 地进行横向滑动位移或者摆动位移。

如图3~7所示,HST12配置成在变速箱30内置液压泵31和液压马达32。 此外,配置成液压泵31的泵轴构成HST12的输入轴33,且液压马达32的马达 轴构成HST12的输出轴34。而且,HST12以在其输入轴33以及输出轴34呈左 右朝向的状态下液压马达32位于液压泵31的正下方的纵长的左右朝向姿势装 备在行驶车体1。

变速箱30具备:具备收纳液压泵31和液压马达32的凹部35A的箱主体 35以及堵住凹部35A的端口块(port block)36等。液压泵31采用轴向柱塞式 可变容量泵。液压马达32采用轴向柱塞式固定容量马达。HST12的输入轴33 以及输出轴34贯穿端口块36突出到箱外。在HST12的输入轴33,介由中继轴 38等,以输出带轮37和输入轴33以输入轴33的轴心为中心而一体旋转的状态, 连动连结有带式传动机构11的输出带轮37。端口块36在其上部侧具备输入轴 33所贯穿的输入部,且在其下部侧具备输出轴34所贯穿的输出部。而且,在其 输入部螺栓连结有包围输入轴33以及中继轴38等的筒状的输入箱39的一端部。 此外,其输出部以与传动装置13的输入部连接的状态螺栓连结在传动装置13 的右侧面的上部。

HST12以从变速箱30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具备对液压泵31的泵斜板 (未图示)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轴40。变速操作轴40以与主变速杆17的在前 后方向上的摆动操作连动而使泵斜板的操作角变更为与主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 对应的角度的方式,将配置于其前端部的连接臂41介由主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 机构42连接到主变速杆17。

即,HST12以配置成作为主变速装置发挥功能的状态装备在行驶车体1。

如图2所示,HST12配置成通过配置在其内部的供给泵(未图示)等的工 作,补充储存于油箱28的油。

需要说明的是是,虽然省略图示,但HST12可以以例如在其输入轴33以及 输出轴34呈前后朝向的状态下液压马达32位于液压泵31的正下方的纵长的前 后朝向姿势、或者在其输入轴33以及输出轴34呈左右朝向的状态下液压泵31 和液压马达32前后并列的前后长的左右朝向姿势等姿势装备于行驶车体1。此 外,作为液压马达32也可以装备轴向柱塞式可变容量马达。

接着,对传动装置13的整体结构以及传动箱43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9所示,传动装置13配置成在铸造性的传动箱43内置有:左右朝 向的输入轴44、从动轴45、侧离合器轴46;常啮合式的选择齿轮式的变速器 47;一对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以及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等。而且,还具备: 从传动箱43的下部跨连至左右两侧的的对应的履带7的左右朝向的左右两侧的 行驶驱动轴50;以及以分别包围的状态能够旋转地支承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 50的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51等。

传动箱43具备主箱部件52和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主箱部件52配置 成能够分离成左箱构件54和右箱构件55的左右二分结构。而且配置成通过将 左右两侧的箱构件54、55螺栓连结,具备作为其内部空间的第一空间部56和 辅助空间部57。此外,在其左右侧壁的下部侧,具备向主箱部件52的内部凹入 的凹入部52A。而且,通过在主箱部件52的左右侧壁以覆盖这些凹入部52A的 状态螺栓连结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从而在左右侧壁和左右两侧的辅助箱 部件53之间具备左右两侧的第二空间部58。

即,传动箱43的内部空间具备第一空间部56、辅助空间部57以及左右两 侧的第二空间部58。

如图3~7、图9以及图10所示,传动箱43在构成其搭乘驾驶部侧的右侧 壁的上部配置有与配置在HST12的端口块36的输出部连接的输入部。而且,以 在其输入部连接了端口块36的输出部的状态下,在其右侧壁的上部通过螺栓连 结装备有HST12。

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配置成将构成其输入侧端部的右端部介由筒轴59 花键嵌合在作为与传动箱43连接的外部设备A进行配置的HST12的输出轴34, 由此以输出轴34的轴心为中心与输出轴34一体旋转。传动箱43在其左侧壁的 上部侧配置有露出输入轴44的构成与输入侧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左端部的第一 开口43A。

由此,在进行HST12的中立调节时,能够通过观察从第一开口43A露出的 输入轴44的左端部,轻易地确认在将主变速杆17操作到中立位置的状态下 HST12的输出轴34是否停止。即,能够轻易且可靠地进行HST12的中立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与传动箱43连接的外部设备A,也可以具备例如带式 无级变速装置、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装置(HMT)、带式传动机构、或者电动 马达等。

接着,对传动装置13的变速器47相关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变速器47配置成在传动箱43的第一 空间部56的上部配备有:在进行跨越田埂的行驶时等使用的使用频率最低的低 速传动用的低速驱动齿轮60和低速从动齿轮61;作业行驶时等使用的使用频率 比较高的中速传动用的中速驱动齿轮62和中速从动齿轮63;作业行驶时或移动 行驶时等使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高速传动用的高速驱动齿轮64和高速从动齿轮 65;以能够进行这些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选挡操作的换挡机构66等,从而能 够通过换挡机构66的选挡操作进行3级变速。

各驱动齿轮60,62,64通过将低速驱动齿轮60一体形成于花键嵌合在传 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的筒轴59、将中速驱动齿轮62以及高速驱动齿轮64花 键嵌合在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从而以将其轴心作为中心与传动装置13的 输入轴44一体旋转的状态装备在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此外,以低速驱动 齿轮60位于输入轴44的右端侧、中速驱动齿轮62位于输入轴44的左端侧、 高速驱动齿轮64位于输入轴44的中央侧的状态进行配置设定。即,传动装置 13的输入轴44兼作变速器47的驱动轴,该变速器47的驱动轴以一体旋转的状 态支承各驱动齿轮60、62、64。

各从动齿轮61、63、6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装备于相邻配置在输入 轴44的下方的从动轴45。此外,在它们的一端侧具备与对应的驱动齿轮60、 62、64处于始终啮合状态的齿轮部61A、63A、65A,且在它们的另一端侧作为 选挡用的连接部Ba具备花键毂部61B、63B、65B,构成与换挡机构66连接的 连接齿轮B。而且,将低速从动齿轮61以其齿轮部61A位于从动轴45的右端 侧、且其花键毂部61B位于从动轴45的中央侧的状态配备在从动轴45的右端 侧。此外,将中速从动齿轮63以其齿轮部63A位于从动轴45的中央侧、且其 花键毂部63B位于从动轴45的左端侧的状态配置在从动轴45的中央侧。进而, 将高速从动齿轮65以其齿轮部65A位于从动轴45的中央侧、且其花键毂部65B 位于从动轴45的右端侧的状态配备在从动轴45的中央侧。

换挡机构66配置成具备:以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的状态配置在从动轴45 的第一花键轴部45A和第二花键轴部45B;花键嵌合在第一花键轴部45A的第 一换挡件67;花键嵌合在第二花键轴部45B的第二换挡件68;具备第一换挡件 操作用的第一叉部69A和第二换挡件操作用的第二叉部69B的拨叉69;能够相 对滑动地支承拨叉69的左右朝向的变速支轴70;夹装在拨叉69和变速支轴70 之间的位置保持用的棘爪机构71;将拨叉69沿左右方向滑动操作的操作臂72; 以及支承操作臂72的前后朝向的变速操作轴73等。

第一花键轴部45A一体形成在从动轴45的位于低速从动齿轮61和高速从 动齿轮65之间的右侧部位。而且,配置成通过在其左右两侧邻接有低速从动齿 轮61的花键毂部61B和高速从动齿轮65的花键毂部65B,从而以低速用和高 速用的两个从动齿轮61、65为连接对象的状态。

第二花键轴部45B配置成能够拆装地花键嵌合在从动轴45的左端部的花键 毂74。而且,配置成通过在其右侧邻接有中速从动齿轮63的花键毂部63B,从 而仅以中速从动齿轮63为连接对象的状态。

第一换挡件67以及第二换挡件68配置成随着拨叉69在变速支轴70的轴 上沿变速支轴70滑动,将变速器47的变速状态在低速传动状态、中速传动状 态和高速传动状态之间3级切换,其中,低速传动状态是用第一换挡件67将低 速从动齿轮61的花键毂部61B与从动轴45的第一花键轴部45A花键连接的传 动状态;中速传动状态是用第二换挡件68将中速从动齿轮63的花键毂部63B 与从动轴45的第二花键轴部45B花键连接的传动状态;高速传动状态是用第一 换挡件67将高速从动齿轮65的花键毂部65B与从动轴45的第一花键轴部45A 花键连接的传动状态。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棘爪机构71配置成通过配置在拨叉69的凹部69C 的球75和压缩弹簧76以及在变速支轴70的外周面形成为环状的3个卡合槽 70A、70B、70C等,将拨叉69卡合保持在与变速器47的低速传动状态对应的 低速位置、与变速器47的中速传动状态对应的中速位置以及与变速器47的高 速传动状态对应的高速位置。

如图3~5、图9以及图10所示,变速器47的操作臂72以变速操作轴73 的轴心为中心在左右方向摆动,并将其自由端部以允许拨叉69的相对位移的状 态卡合于拨叉69。

变速操作轴73贯穿传动箱43的前壁,在位于传动箱43的内部的内端部具 备操作臂72,且在从传动箱43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外端部具备连接臂77,将 操作臂72和连接臂77连动连结。

连接臂77的自由端部介由副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78与副变速杆18连 接,使得拨叉69的操作位置与副变速杆1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操作连动地 将变更为与副变速杆18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即,变速器47以配置成作为副变速装置发挥功能的状态内置于传动箱43。

由上述结构,变速器47以从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向从动轴45传动的 状态,跨连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和从动轴45进行装备。而且,变速器47 配置成通过与副变速杆18的操作连动的换挡机构66的选挡操作,选择与从动 轴45连动连结的从动齿轮61、63、65,从而将其传动状态择一的切换到将来自 HST12的输出轴34的动力介由低速驱动齿轮60以及低速从动齿轮61传递到从 动轴45的低速传动状态、介由中速驱动齿轮62以及中速从动齿轮63传递到从 动轴45的中速传动状态、介由高速驱动齿轮64以及高速从动齿轮65传递到从 动轴45的高速传动状态。

而且,在该变速器47中,将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兼用为变速器47的 驱动轴,因此与例如将另外配置的专用驱动轴与输入轴44平行地设置的情况相 比,能够省去从输入轴44向驱动轴传动的齿轮等传动结构。其结果,通过简化 传动箱内的传动结构,能够实现制造的容易化、传动装置13的小型轻量化等。

此外,将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各从动齿轮61、63、65,且能够相对滑动地 支承第一换挡件67以及第二换挡件68的从动轴45配备在比输入轴44还靠下 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储存在传动箱43的润滑油的液面高度,能够减少传动 箱43的油储存量。其结果,能够实现用于换油的作业时间的缩短、成本的削减 以及传动装置13的轻量化等。

进而,配置成将低速从动齿轮61和高速从动齿轮65这两者作为配置在从 动轴45的第一花键轴部45A的连接对象,由此,与例如在从动轴45配置将低 速从动齿轮61作为连接对象的低速专用花键轴部以及将高速从动齿轮65作为 连接对象的高速专用花键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变速器47的花键轴部以及 换挡件的装备数量,此外,能够缩短从动轴45的长度。其结果,能够实现变速 器47的结构的简化以及变速器47的小型轻量化、相对于传动箱43的组装性的 提高等。

除此之外,在各从动齿轮61、63、65中,将配置在离输入轴44的输入侧 端部即右端部最远的位置的中速从动齿轮63以其齿轮部63A位于从动轴45的 中央侧且其花键毂部63B位于从动轴45的左端侧的状态装备在从动轴45,由此, 与将该中速从动齿轮63以其齿轮部63A位于从动轴45的左端侧且其花键毂部 63B位于从动轴45的中央侧的反向状态装备在从动轴45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与 该中速从动齿轮63啮合连动的中速驱动齿轮62靠右配置。由此,能够使输入 轴44向左方伸出的长度短于从动轴45。此外,能够使为了支承输入轴44的左 端部而配备于传动箱43的左侧壁的轴承等轴支部79的位置偏移到在其下方为 了支承从动轴45的左端部而配备于传动箱43的左侧壁的轴承等轴支部80的右 侧。其结果,通过使传动装置13的上部的左右宽度变窄,能够实现传动装置13 的小型化。

而且,在输入轴44,将各驱动齿轮60、62、64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高速驱 动齿轮64配置在输入轴44的中央侧,将比该高速驱动齿轮64使用频率低的低 速驱动齿轮60和中速驱动齿轮62配置在输入轴44的轴端侧,由此,能够通过 为了支承输入轴44的两端部而配备在传动箱43的左右侧壁的左右两侧的轴承 等轴支部79,平衡性良好地承受将在使用使用频率最高的高速驱动齿轮64的高 速传动状态下施加于输入轴44的扭矩。即,能够使施加于左右两侧的轴支部79 的扭矩均等或大致均等的时间变长,其结果,能够抑制将使用频率最高的高速 驱动齿轮64配备在输入轴44的轴端侧的情况下,产生由于施加于支承其轴端 侧的一方的轴支部79的扭矩大于施加于另一方的轴支部79的扭矩的时间变长 而引起的其一方的轴支部79的耐久性降低而更换频率变高的问题。

此外,在从动轴45,将各从动齿轮61、63、65中的使用频率最低的低速从 动齿轮61配备在从动轴45的右端侧,将比该低速从动齿轮61使用频率高的中 速从动齿轮63和高速从动齿轮65配置在从动轴45的中央侧,因此能够将在使 用使用频率高的中速从动齿轮63或高速从动齿轮65的中速传动状态以及高速 传动状态下施加于从动轴45的扭矩,通过为了支承从动轴45的两端部而配备 在传动箱43的左右侧壁的左右两侧的轴承等的轴支部80来平衡性良好地承接。 即,能够使施加于左右两侧的轴支部80的扭矩均等或大致均等的时间变长,其 结果,能够抑制将使用频率高的中速从动齿轮63和高速从动齿轮65中的任意 一方或双方配置在从动轴45的轴端侧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施加于支承其轴端 侧的一方的轴支部80的扭矩大于施加于另一方的轴支部80的扭矩的时间变长 而引起的其一方的轴支部80的耐久性降低而使得更换频率变高的可能性。

顺便一提,在该变速器47中,对于构成第二花键轴部45B的花键毂74, 例如,如果将形成于其外周面的用于与中速从动齿轮63连接的各花键74a形成 为跨连花键毂74的两端的长度,则在将花键毂74花键嵌合在从动轴45时,能 够无需考虑花键毂74的朝向地简单地进行其花键嵌合。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无 论花键毂74的朝向如何,都能够通过第二换挡件68的滑动顺利进行与中速从 动齿轮63的连接操作的目的,需要在各花键74a的两端部实施加工费高的倒角 加工,在实现加工费的削减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在花键毂74中,仅在其外周面的一端侧形成连接用的多个花键74a, 仅在这些花键74a的位于花键毂74的端部的一端部实施上述的倒角加工(参照 图7以及图10)。

由此,与在各花键74a的两端部实施倒角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加工费 的削减,并且在将花键毂74花键嵌合在从动轴45时,能够从花键毂74的外观 轻易地识别出适于该花键嵌合的花键毂74的朝向,能够防止在将花键毂74的 朝向弄错的状态下将花键毂74花键嵌合在从动轴45的误组装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以下的〔1〕~〔7〕对变速器47相关 结构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例示。

〔1〕变速器47也可以代替常啮合式而配置成滑动啮合(Sliding mesh)式, 例如,在以能够相对滑动的状态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地外嵌在从动轴45的筒 轴,具备各从动齿轮61、63、65以及与选挡操作用的换挡机构66连接的选挡 用的连接部,并将各从动齿轮61、63、65配置成以它们通过换挡机构66的操 作而一体滑动的状态连接在换挡机构66的连接齿轮B,利用通过换挡机构66 进行的选挡操作,其变速状态择一地切换为低速驱动齿轮60和低速从动齿轮61 啮合连动的低速传动状态、中速驱动齿轮62和中速从动齿轮63啮合连动的中 速传动状态、高速驱动齿轮64和高速从动齿轮65啮合连动的高速传动状态。

〔2〕变速器47也可以代替常啮合式而配置成滑动啮合式,例如,将各从 动齿轮61、63、65以各自能够相对滑动的状态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地装备在 从动轴45,且,在各从动齿轮61、63、65具备与选挡操作用的换挡机构66连 接的选挡用的连接部,将各从动齿轮61、63、65配置成连接在换挡机构66的 连接齿轮B,并且将各从动齿轮61、63、65以它们通过换挡机构66的操作而一 体滑动的状态连接在换挡机构66,利用通过换挡机构66进行的选挡操作,其变 速状态择一地切换为,低速驱动齿轮60和低速从动齿轮61啮合连动的低速传 动状态、中速驱动齿轮62和中速从动齿轮63啮合连动的中速传动状态、高速 驱动齿轮64和高速从动齿轮65啮合连动的高速传动状态。

〔3〕变速器47也可以代替常啮合式而配置成例如同步啮合式 (Synchromesh),该同步啮合式在各从动齿轮61,63,65的花键毂部61B、63B、 65B和与它们相邻的第一花键轴部45A或第二花键轴部45B之间具备使它们的 周速度同步的同步部。

〔4〕变速器47也可以代替3级变速式而配置成例如能够切换为作业行驶 用的低速传动状态和移动行驶用的高速传动状态的2级变速式。此外,也可以 配置成具备比低速传动状态低速的微速传动状态等而能够进行4级以上的切换 的多级变速式。

〔5〕对于变速器47,也可以代替将各从动齿轮61、63、65作为能够通过 换挡机构66进行选挡操作的连接齿轮B装备在从动轴45的结构,配置成将各 驱动齿轮60、62、64作为能够通过换挡机构66进行选挡操作的连接齿轮B装 备在输入轴44的结构。而且,在该结构中,也可以配置成将输入轴44相邻配 备在从动轴45的下方。

〔6〕变速器47的第一花键轴部45A也可以由能够拆装地花键嵌合在从动 轴45的花键毂构成。此外,也可以将变速器47的第二花键轴部45B一体形成 在从动轴45。

〔7〕对于输入轴44或从动轴45的各驱动齿轮60、62、64以及各从动齿 轮61、63、65的配置,可以根据各齿轮60~65的使用频率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低速驱动齿轮60以及低速从动齿轮61的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也可 以将低速驱动齿轮60以及低速从动齿轮61配置在输入轴44或从动轴45的中 央侧。此外,在高速驱动齿轮64以及高速从动齿轮65的使用频率低的情况下, 也可以将高速驱动齿轮64以及高速从动齿轮65配置在输入轴44或从动轴45 的轴端侧。

接着,对从传动装置13的变速器47的从动轴45向侧离合器轴46进行传 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11所示,从动轴45在其中央部的中速从动齿轮63和高速从动齿 轮65之间的部位以从动轴45和输出齿轮81一体旋转的方式花键嵌合有作为变 速器47的输出旋转体81发挥功能的小径的输出齿轮81。侧离合器轴46配备在 传动箱43的第一空间部56的上下中间部。而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 以侧离合器轴46和传动齿轮82不能相对滑动的状态一体旋转地花键嵌合有与 输出齿轮81啮合连动的作为传动旋转体82的大径的传动齿轮82。即,将从从 动轴45跨连至侧离合器轴46的传动结构配置成利用输出齿轮81以及传动齿轮 82进行传动的齿轮传动式,从而使由变速器47变速后的动力从从动轴45减速 传递到侧离合器轴46。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从从动轴45跨连至侧离合器轴46的 传动结构也可以代替齿轮传动式而由以下构件配置成例如链传动式,包括:作 为输出旋转体81配置在从动轴45的小径的链轮;作为传动旋转体82配置在侧 离合器轴46的大径的链轮;以及跨连并卷绕在这些链轮的传动链。此外,也可 以由以下构件配置成带传动式,包括:作为输出旋转体81配置在从动轴45的 小径的带轮;作为传动旋转体82配置在侧离合器轴46的大径的带轮;以及跨 连并卷绕在这些带轮的传动带。进而,例如,也可以将输出旋转体81一体形成 在从动轴45或者以与从动轴45一体旋转的方式介由键销连结在从动轴45。另 一方面,例如,也可以将传动旋转体82一体形成在侧离合器轴46或者以与侧 离合器轴46一体旋转的方式介由键销连结在侧离合器轴46或者甚而以能够相 对旋转的方式外嵌在侧离合器轴46。

接着,对传动装置13的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相关结构进行说 明。

如图6~9以及图11~13所示,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分别具备:将从传 动齿轮82向对应的履带7的传动连通/切断的啮合式侧离合器83、将对应的履 带7进行制动的多片式侧制动器84。而且,在以将传动齿轮82为中心而呈左右 对称的方式将传动齿轮82夹在中间的状态下左右分散配备在侧离合器轴46的 轴上,从而使左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介由左侧的传动机构49以及左侧的 行驶驱动轴50而作用于左侧的履带7,并且右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介由右 侧的传动机构49以及右侧的行驶驱动轴50而作用于右侧的履带7。

各侧离合器83具备:以能够通过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相对于侧 离合器轴46进行的滑动来进行拆装的状态,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侧离合器轴 46的筒轴85;在一侧端具备啮合部86A的移动侧旋转体86;具备被啮合部87A 的固定侧旋转体87;朝向啮合部86A和被啮合部87A相啮合的连通位置对移动 侧旋转体86施力的压缩弹簧88;在连通位置对移动侧旋转体86进行止挡的由 C字形的挡圈构成的止动件89;以及承接压缩弹簧88的一端部的弹簧座90等。 而且,对应的移动侧旋转体86通过压缩弹簧88的作用而滑动到连通位置,由 此切换为移动侧旋转体86的啮合部86A和固定侧旋转体87的被啮合部87A相 啮合的传动状态,且,通过对抗压缩弹簧88的作用而滑动到切断位置,由此切 换为解除移动侧旋转体86的啮合部86A和固定侧旋转体87的被啮合部87A的 啮合的切断状态。

各筒轴85在接近传动齿轮82的内端侧具备大径的第一花键轴部85A。此 外,在远离传动齿轮82的外端侧具备小径的第二花键轴部85B。而且,位于第 一花键轴部85A的内端的台阶部85C作为弹簧座90发挥功能。此外,在第二花 键轴部85B的外端部形成有供止动件89能够拆装地外嵌的环状的卡合槽85D。

各移动侧旋转体86配置成它们的内周部作为能够相对滑动地花键嵌合在筒 轴85的第二花键轴部85B的花键毂部86B而发挥功能。此外,在形成它们的外 周部的轮辋部86C(推压部的一例。以下也称为“推压部86C”。)的外端侧的 内周部分沿周向以一定齿距形成多个内齿,由此轮辋部86C的内周部分作为啮 合部86A发挥功能。

各固定侧旋转体87由具备多个外齿的正齿轮构成,其外周部作为被啮合部 87A而发挥功能。而且,各固定侧旋转体87以与筒轴85相邻的状态花键嵌合 在侧离合器轴46的比对应的筒轴85还靠轴端侧的两端部位,使得各固定侧旋 转体87以能够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通过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的滑动 进行拆装的状态与侧离合器轴46一体旋转。由此,各固定侧旋转体87配置成 作为在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83介由侧离合器轴46与传动齿轮82一体旋转的驱 动侧旋转体而发挥功能的状态。

如图11~13所示,在各侧离合器83,将移动侧旋转体86、压缩弹簧88、 止动件89以及弹簧座90,以移动侧旋转体86和压缩弹簧88左右并列位于止动 件89和弹簧座90之间的配置、且以移动侧旋转体86能够在侧离合器轴46的 轴心方向上相对于筒轴85进行滑动的状态与筒轴85一体旋转地装备在筒轴85 的外周部,使筒轴85、移动侧旋转体86、压缩弹簧88、止动件89以及弹簧座 构成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与侧离合器轴46能够拆装地一体滑动的滑 动单元91。

各滑动单元91作为构成部件之一,以与筒轴85一体旋转的状态具备作为 与对应的履带7连动连结的连动旋转体的驱动齿轮92(连动旋转体的一例。以 下也称为“连动旋转体92”。)。由此,各滑动单元91所具备的移动侧旋转体 86配置成作为在各侧离合器83介由筒轴85与驱动齿轮92一体旋转的从动侧旋 转体而发挥功能的状态。

侧离合器轴46的轴上的传动齿轮82和左右两侧的滑动单元91之间,夹装 有在它们之间承接沿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的作用力的止推套环93。

各侧制动器84配置成具备:与滑动单元91一体旋转的制动轮毂94;外嵌 在制动轮毂94的多个隔板95;与多个隔板95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交 替配置的多个制动盘96和单个压板97;以及支承多个制动盘96和单个压板97 的制动器外壳98等。

各制动轮毂94外嵌装备在对应的滑动单元91,作为其构成部件之一。而且, 以能够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进行滑动的状态与滑动单元91一体旋转 地支承多个隔板95。

各制动器外壳98以包围隔板95以及制动盘96等的大致筒状,一体形成在 传动箱43的左右侧壁的上下中间部位。而且,将多个制动盘96和单个压板97 以能够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进行滑动的状态不能旋转地进行支承。此 外,在它们的内端部位具备承接部98A,承接沿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向传动箱 43的内部侧滑动的隔板95以及制动盘96。

各滑动单元91具备与筒轴85一体旋转的花键毂99。各花键毂99构成共用 零件,其中,位于传动箱内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内端侧作为驱动齿轮92发挥 功能且位于传动箱内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外端侧作为制动轮毂94发挥功能。 而且,在驱动齿轮侧的内周面,具备花键孔部99A,外嵌在配置于对应的筒轴 85的内端侧的第一花键轴部85A,且,在制动轮毂侧的内周面,具备扩径部99B, 与筒轴85之间形成压缩弹簧用的收纳空间100。

各筒轴85的第一花键轴部85A形成为从筒轴85的台阶部85C跨连至大径 侧的轴端的长度。而且,在大径侧的轴端部的第一花键轴部85A的外周侧具备 凹入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卡合部85E,且在该卡合部85E能够拆装地外嵌装备有C 字形的挡圈101。

对于各花键毂99,其花键孔部99A形成为从挡圈101跨连至台阶部85C的 长度,且扩径部99B形成为从台阶部85C跨连至制动轮毂侧的毂端(远离挡圈 101一侧的毂端)的长度。

各移动侧旋转体86在它们的花键毂部86B和轮辋部86C之间形成有允许花 键毂99的制动轮毂侧的端部卡入的环状的凹部86D。由此,在使各移动侧旋转 体86移动到花键毂侧的情况下,它们的花键毂部86B的内端侧卡入对应的花键 毂99的扩径部99B,且轮辋部86C的内端侧外嵌在花键毂99,从而轮辋部86C 的内端将外嵌配备在花键毂99的制动轮毂侧的多个隔板95以及制动盘96介由 压板97按压向制动器外壳98的承接部98A。

即,各移动侧旋转体86的轮辋部86C配置成作为作用于对应的侧制动器 84的隔板95以及制动盘96的推压部86C而发挥功能的状态。由此,各侧制动 器84配置成:随着对应的移动侧旋转体86对抗压缩弹簧88的作用而从所述切 断位置滑动向位于连通位置的相反方向的制动位置,从多个隔板95以及制动盘 96解除通过推压部86C的作用进行的压接的制动解除状态切换为多个隔板95 以及制动盘96通过推压部86C的作用进行压接的制动状态,且,随着通过压缩 弹簧88的作用从制动位置滑动向切断位置,从制动状态切换为制动解除状态。

如图2~8以及图11~13所示,传动箱43在其左右侧壁的在侧离合器轴46 的轴心方向上与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对置的部位,具备允许滑动单元91、隔 板95、制动盘96以及压板97等通过的第二开口43B,且通过螺栓连结,以能 够拆装的方式具备堵住这些第二开口43B的罩构件102。

各罩构件102具备允许固定侧旋转体87通过的辅助开口102A,且通过螺 栓连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具备堵住该辅助开口102A的辅助罩构件103。各辅 助开口102A形成为以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形。各辅助罩构件103 以小径部103B位于传动箱43的内部侧的状态具备:内嵌于辅助开口102A的大 径部103A以及与辅助开口102A之间形成环状的空间104(以下也称为“油腔 104”。)的小径部103B。而且,在其小径部103B具备支承侧离合器轴46的 端部的轴承等轴支部105。

各滑动单元91以移动侧旋转体86的轮辋部86C与配置罩构件102的环状 空间104对置的状态装备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上。各罩构件102在它们的环状 空间104以能够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上进行滑动的状态嵌入装备有对移 动侧旋转体86进行滑动操作的环状的活塞106。而且配置成环状的空间104作 为活塞操作用的油腔104发挥功能的状态。

各活塞106配置成通过转向用的阀单元107的工作而沿侧离合器轴46的轴 心方向滑动,并通过该滑动,沿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方向滑动操作对应的移动 侧旋转体86。具体而言,随着油腔104由于阀单元107的工作而升压,沿侧离 合器轴46的轴心滑动到侧离合器轴46的中央侧,并通过该滑动,对抗压缩弹 簧88的作用,将对应的移动侧旋转体86从连通位置滑动操作到切断位置,之 后,从切断位置滑动操作到制动位置。此外,随着油腔104由于阀单元107的 工作而减压,沿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滑动到侧离合器轴46的轴端侧,并通过 该滑动,通过压缩弹簧88的作用,将对应的移动侧旋转体86从制动位置滑动 操作到切断位置,之后,从切断位置滑动操作连通位置。

转向用的阀单元107以基于操纵杆16的左右方向上的摆动操作来切换工作 状态的方式介由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连接在操纵杆16。具体而言,在 操纵杆16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维持将对于各活塞106的操作压进行减压的 减压状态。操纵杆16从中立位置向左方摆动操作,则从减压状态切换为将对于 左侧的活塞106的操作压进行升压的左升压状态。操纵杆16从中立位置向右方 摆动操作,则从减压状态切换为将对于右侧的活塞106的操作压进行升压的右 升压状态。操纵杆16摆动操作到中立位置,则从左升压状态或右升压状态切换 为减压状态。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操纵杆16保持在中立位置,能够将转向用的阀单元107 维持在减压状态,由此,能够将各移动侧旋转体86维持在连通位置,结果,能 够将行驶状态维持在对左右两侧的履带7进行等速驱动的直行状态。此外,通 过将操纵杆16从中立位置向左方摆动操作,能够将转向用的阀单元107从减压 状态切换为左升压状态,由此,能够将右侧的移动侧旋转体86维持在连通位置, 并且使左侧的移动侧旋转体86从连通位置滑动到切断位置或制动位置,结果, 能够将行驶状态从直行状态切换为使左侧的履带7从动或制动,使车体向左方 向回转的左回转状态。相反,通过将操纵杆16从中立位置向右方摆动操作,能 够将转向用的阀单元107从减压状态切换为右升压状态,由此,能够将左侧的 移动侧旋转体86维持在连通位置,并且使右侧的移动侧旋转体86从连通位置 滑动到切断位置或制动位置,结果,能够将行驶状态从直行状态切换为使右侧 的履带7从动或者制动,使车体向右方向回转的右回转状态。而且,在左回转 状态或者右回转状态下,通过将操纵杆16摆动操作到中立位置,能够将转向用 的阀单元107从左升压状态或者右升压状态切换为减压状态,由此,能够使位 于切断位置或者制动位置的左右任意一方的移动侧旋转体86滑动到连通位置, 结果,能够将行驶状态从左回转状态或者右回转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

即,在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中,采用将各移动侧旋转体86兼用为侧离 合器83和侧制动器84这两者的操作工具的兼用构造,能够通过部件件数减少 实现结构简化等,并且能够使侧离合器83和侧制动器84适当地连动,由此, 能够将基于左右两侧的履带7的行驶状态从直行状态平稳地过渡到左回转状态 或右回转状态,或者从左回转状态或右回转状态平稳地过渡到直行状态。

而且,由上述的结构,在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中,能够从传动箱43的 各开口43A,将移动侧旋转体86、固定侧旋转体87、隔板95以及制动盘96等 相对于内置在传动箱43的侧离合器轴46以及配置在传动箱43的各制动器外壳 98进行拆装。此外,用于对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进行操作的活塞106以及侧 离合器轴用的轴支部105等能够与闭塞各开口43A的罩构件102一起相对于传 动箱43进行拆装。由此,在进行更换移动侧旋转体86、固定侧旋转体87、隔 板95、制动盘96、活塞106以及轴支部105等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通过从传 动箱43拆卸各罩构件102,能够毫不费力地轻易地分解传动箱43。此外,在对 于固定侧旋转体87、活塞106以及轴支部105的维护作业中,通过从罩构件102 拆卸辅助罩构件103,能够以通过罩构件102将移动侧旋转体86、隔板95以及 制动盘96等保持在传动箱内的状态进行对于固定侧旋转体87、活塞106以及轴 支部105的维护作业。

此外,将侧离合器83的筒轴85、移动侧旋转体86、压缩弹簧88、止动件 89、弹簧座90;驱动齿轮92;以及侧制动器84的制动轮毂94等作为能够相对 于侧离合器轴46一体拆装的滑动单元91来进行单元化,由此,与将移动侧旋 转体86、压缩弹簧88等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各自进行拆装的情况相比,能够 实现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的拆装性的提高。

特别是,将移动侧旋转体86、压缩弹簧88等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各自进 行拆装的情况下,需要从狭窄的传动箱43的各开口43A,以对抗压缩弹簧88 的作用的较大的力,进行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的移动侧旋转体86、止动件89 等的拆装,因此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的移动侧旋转体86、止动件89等的拆装 变得困难。相对于此,对于该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而言,将移动侧旋转体86、 压缩弹簧88等以进行了单元化的状态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进行拆装,因此只 要在作业区域不受限制的传动箱43的外侧相对于筒轴59进行对抗压缩弹簧88 的作用而进行的移动侧旋转体86、止动件89等的拆装即可,其结果,能够大幅 提高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的移动侧旋转体86、止动件89等的拆装性。

进而,在各滑动单元91中,与筒轴85一体旋转的花键毂99是兼作驱动齿 轮92和制动轮毂94的通用部件,因此能够通过删减部件件数实现结构简化以 及组装性的提高等。此外,在其花键毂99的制动轮毂侧的内周面具备扩径部 99B,所述扩径部99B与筒轴85之间形成压缩弹簧用的收纳空间100,由此能 够将筒轴85、压缩弹簧88以及花键毂99以在筒轴85的径向上重叠的状态进行 装备。由此,能够防止各滑动单元91在轴心方向上变长,结果,能够实现侧离 合器轴46的短小化,以及能够通过使传动装置13的在上下中间部的左右宽度 变窄而实现传动装置13的小型化。

如图11~13所示,各移动侧旋转体86在其花键毂部86B的止动件侧的内 周面,形成有在移动侧旋转体86滑动到连通位置时允许止动件89进入的扩径 部86E。各扩径部86E形成为阻止止动件89从卡合槽85D脱离的大小。

由此,例如,在止动件89相对于各筒轴85的卡合槽85D的卡合不完全, 导致止动件89从卡合槽85D浮起的情况下,移动侧旋转体86通过压缩弹簧88 的作用而滑动到连通位置时,该向连通位置的滑动通过与止动件89的接触而被 阻止。即,止动件89相对于各筒轴85的卡合槽85D的组装状态能够通过移动 侧旋转体86在该组装后通过压缩弹簧88的作用进行的滑动来容易进行判断。 由此,在止动件89相对于各筒轴85的卡合槽85D的卡合不完全的情况下,能 够立即改善其卡合。

此外,与不形成扩径部86E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缩短各滑动单元91的 在轴心方向上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侧离合器轴46的短小化,以及能够通过 使传动装置13的在上下中间部的左右宽度变窄而实现传动装置13的小型化。

如图7以及图11~13所示,各固定侧旋转体87配置成:形成这些固定侧 旋转体87的被啮合部87A的各外齿具有与移动侧旋转体86的啮合部86A的啮 合长度的2倍以上的齿宽。

由此,在由于固定侧旋转体87的被啮合部87A的磨损而在其与移动侧旋转 体86的啮合部86A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通过拆卸辅助罩构件103以开放辅 助开口102A,并将利用该辅助开口102A从侧离合器轴46拆卸的固定侧旋转体 87左右翻转,之后从辅助开口102A重新组装到侧离合器轴46,从而能够不用 更换固定侧旋转体87地消除固定侧旋转体87与移动侧旋转体86的啮合部86A 之间的间隙。

即,能够将固定侧旋转体87的寿命变为2倍,能够削减侧离合器制动单元 48所需的运行成本。

如图2所示,在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油腔104,将传动箱43中储存的 润滑用油作为工作用油,并通过第二液压泵109的工作介由转向用的阀单元107 进行供给。转向用的阀单元107具备:基于操纵杆1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操作来 切换对于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油腔104的油的流动的切换阀110,以及基 于操纵杆16的操作来变更对于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油腔104的 安全压力的可变安全阀111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以下的〔1〕~〔17〕对涉及一对侧离 合器制动单元48等的转向的结构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例示。

〔1〕一对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也可以配置成基于左右摆动式的中立复位 型转向专用操作杆或转向盘等的操作来切换工作状态。

〔2〕一对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也可以配置成例如,通过电动缸的工作来 切换侧离合器83以及侧制动器84的工作状态的电动式侧离合器制动单元等。

〔3〕也可以配置成代替一对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而仅具备一对侧离合器 83。

〔4〕也可以配置成将一对侧离合器83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上不夹持传动 旋转体82地左右并列配备,对来自侧离合器轴46的动力进行连通/切断,并将 传动旋转体82配备在侧离合器轴46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

〔5〕一对侧离合器83也可以配置成移动侧旋转体86作为驱动侧旋转体发 挥功能,固定侧旋转体87作为从动侧旋转体发挥功能。

〔6〕也可以配置成将侧离合器轴46固定装备,使一对侧离合器83在侧离 合器轴46的轴上对从传动旋转体82向对应的连动旋转体92的传动进行连通/ 切断。

〔7〕各滑动单元91可以配置成移动侧旋转体86以与传动旋转体82相邻 的方式配备在侧离合器轴46的轴上,并且,传动旋转体82兼用为具备被啮合 部87A的固定侧旋转体87,而且,具备啮合部86A的移动侧旋转体86兼用为 连动旋转体92,从而通过删减部件件数的来实现结构简化等。此外,也可以代 替传动旋转体82兼用为固定侧旋转体87的结构,配置成将能够拆装地外嵌在 侧离合器轴46的固定侧旋转体87以与传动旋转体82一体旋转的状态卡合连结 在传动旋转体82。

〔8〕各滑动单元91可以配置成分别具备驱动齿轮92和制动轮毂94。此外, 作为其构成部件,也可以不包含驱动齿轮92和制动轮毂94中的任意一方或者 双方。

〔9〕对于各滑动单元91而言,也可以配置成将兼作驱动齿轮92和制动轮 毂94的花键毂99一体形成在筒轴85。此外,也可以配置成在筒轴85一体形成 有驱动齿轮92和制动轮毂94中的任意一方。

〔10〕也可以配置成在各滑动单元91不具备收纳空间100,而在筒轴85的 轴心方向上并列配置压缩弹簧88和花键毂99。

〔11〕也可以在各筒轴85形成作为在连通位置止挡移动侧旋转体86的止 动件89而发挥功能的台阶部。此外,各移动侧旋转体86也可以不具备允许止 动件89的进入的扩径部86E。

〔12〕也可以通过外嵌固定在各筒轴85的C字形的挡圈来构成对压缩弹簧 88的一端部进行承接的弹簧座90。此外,也可以配置成花键毂99的内周面的 位于花键孔部99A和扩径部99B的交界处的台阶部作为弹簧座90而发挥功能。

〔13〕作为各固定侧旋转体87,也可以采用具有相同于与移动侧旋转体86 的啮合部86A的啮合长度的齿宽的正齿轮等。

〔14〕也可以配置成在罩构件102不具备辅助开口102A和辅助罩构件103。

〔15〕也可以配置成在传动箱43和各罩构件102之间具备轴支部105。

〔16〕也可以配置成在传动箱43具备滑动操作各移动侧旋转体86的环状 的活塞106合活塞操作用的油腔104。

〔17〕作为连动旋转体92,也可以代替驱动齿轮92而具备驱动链轮或驱动 带轮。

接着,对与传动装置13的驻车制动器112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图5~7以及图11所示,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以位于搭乘驾驶 部侧的右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所具备的侧制动器84作为驻车制动器112 而发挥功能的方式将右侧的侧制动器84介由驻车制动器用的操作机构113以及 驻车制动器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14连接到制动踏板19。

驻车制动器用的操作机构113具备:以作用于压板97的方式内嵌在右侧的 罩构件102的环状的操作构件115;将操作构件115以侧离合器轴46的轴心为 中心进行转动操作的制动操作轴116;连结在制动操作轴116的右端部的连接臂 117;以及以将操作构件115的转动变换为操作构件115的左右方向上的滑动的 方式形成在右侧的罩构件102和操作构件115之间的滑动式凸轮机构118等。

驻车制动器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14将驻车制动器用的操作机构113的连 接臂117的自由端部连接在制动踏板19。而且,通过该连接,如果进行制动踏 板19的从踏入解除位置向踏入位置的踏入操作,则制动操作轴116与该操作连 动地正转,操作构件115与该正转连动地正转并且向左方向滑动,按压右侧的 压板97,由此,右侧的侧制动器84从制动解除状态切换为制动状态。此外,如 果进行从制动踏板19的踏入位置向踏入解除位置的踏入解除操作,则制动操作 轴116与该操作连动地逆转,操作构件115与该逆转连动地逆转并且向右方向 滑动,解除对右侧的压板97的按压,由此,右侧的侧制动器84从制动状态切 换为制动解除状态。

对于制动踏板19,如果进行朝向踏入位置的踏入操作,则通过与该操作连 动的保持机构(未图示)的作用,能够对抗朝向踏入解除位置的弹簧施力而将 位置保持在踏入位置。此外,如果在该位置保持状态下进行制动踏板19的踏入 操作,则通过与该操作连动的保持机构的作用,能够解除制动踏板19在踏入位 置的位置保持,能够进行利用弹簧施力的从制动踏板19的踏入位置到踏入解除 位置的踏入解除操作。

即,在将操纵杆16保持在中立位置的直行状态下,通过将制动踏板19踏 入操作到踏入位置,能够将制动踏板19保持在踏入位置,并且能够将右侧的侧 制动器84从制动解除状态切换为制动状态并保持,能够使基于右侧的侧制动器 84的制动力介由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作用到左右两侧的履带7。其 结果,能够使右侧的侧制动器84作为驻车制动器112发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以下的〔1〕~〔4〕对驻车制动器112 相关结构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例示。

〔1〕可以配置成左侧的侧制动器84作为驻车制动器112发挥功能。此外, 也可以配置成左右两侧的侧制动器84作为驻车制动器112发挥功能。

〔2〕可以配置成装备有介由左右两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对左右两侧 的履带7进行制动的专用的驻车制动器112。

〔3〕驻车制动器用的操作机构113也可以配置成通过截断通电来将右侧的 侧制动器84从制动解除状态切换为制动状态的电气式操作机构或通过减压将右 侧的侧制动器84从制动解除状态切换为制动状态的液压式操作机构。

〔4〕也可以代替制动踏板19,装备能够在驻车位置和驻车解除位置进行位 置切换保持的制动器杆或驻车制动器操作用的开关等。

接着,对传动装置13中的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以及左右两侧的行驶驱 动轴50相关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9以及图14所示,传动箱43在侧离合器轴46和左右两侧的行驶 驱动轴50之间的位置,以跨连第一空间部56和对应的第二空间部58的左右朝 向的姿势配备有左右两侧的中继轴119。而且,在其主箱部件52的左右侧壁具 备轴承等第一轴支部120,所述轴承支承对应的中继轴119的位于传动箱43的 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内端部。此外,在各辅助箱部件53具备轴承等第二轴支部 121,所述轴承支承对应的中继轴119的位于传动箱43的左右两端侧的外端部。 由此,能够以支承各中继轴119的两端部的双支承状态稳定性良好且能够旋转 地支承各中继轴119。

各传动机构49具备:在位于传动箱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第一空间部 56跨连侧离合器轴46和对应的中继轴119的第一传动部122;在位于传动箱43 的左右两端侧的左右两侧的第二空间部58跨连对应的中继轴119和行驶驱动轴 50的第二传动部123。而且,配置成在第一传动部122位于第二传动部123的 上方的状态下,以传动齿轮82为中心呈左右对称。

各第一传动部122具备:配置在对应的滑动单元91的驱动齿轮92;以及比 该驱动齿轮92直径大且与对应的中继轴119一体旋转的从动齿轮124(从动旋 转体的一例),并且是这些齿轮92、124啮合连动的齿轮连动式传动机构,作 为将途经对应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动力进行减速的第一减速部而发挥功 能。各从动齿轮124花键嵌合在位于第一空间部56的中继轴119的内端部。

各第二传动部123具备:一体形成在对应的中继轴119的作为驱动旋转体 的小径的驱动齿轮(驱动旋转体的一例)125;与对应的行驶驱动轴50一体旋 转的作为从动旋转体的大径的从动齿轮(从动旋转体的一例)126,并且是这些 齿轮125、126啮合连动的齿轮连动式传动机构,作为从对应的第一传动部122 向行驶驱动轴50进行减速传动的第二减速部而发挥功能。

即,各传动机构49作为将途经对应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动力分两步 减速并传递到对应的行驶驱动轴50的减速机构而发挥功能。

传动箱43在其主箱部件52的左右侧壁具备轴承等支承部127,所述轴承以 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对应的从动齿轮126的主箱部件侧的毂部126A。此外,在 各辅助箱部件53具备轴承等支承部128,所述轴承等支承部128以能够旋转的 方式支承对应的从动齿轮126的辅助箱部件侧的毂部126B。由此,能够以支承 各从动齿轮126的两端部的双支承状态稳定性良好且能够旋转地支承各从动齿 轮126。

各从动齿轮126在它们的中心部具备能够使各从动齿轮126与对应的行驶 驱动轴50连动连结的作为花键嵌合部的花键孔部126C。各行驶驱动轴50在它 们的传动箱侧的端部具备能够使各行驶驱动轴50与对应的从动齿轮126连动连 结的作为花键嵌合部50A的花键轴部。由此,能够将对应的从动齿轮126和行 驶驱动轴50以能够通过在行驶驱动轴50的轴心方向上的滑动进行拆装的状态 连动连结。

各行驶驱动轴50在它们的外端部以花键嵌合的状态防脱固定有对应的履带 7的驱动链轮129。各驱动轴箱51以能够旋转且不能在行驶驱动轴50的轴心方 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承对应的行驶驱动轴50。

各辅助箱部件53具备:供与从动齿轮126连动连结的行驶驱动轴50穿过 的开口53A;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供对应的驱动轴箱51的配置在传动箱侧的 端部的法兰部51A螺栓连结的被连结部53B。

由上述结构,在对配置在各第二空间部58的各传动机构49的第二传动部 123等进行维护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各辅助箱部件53相对于主箱部件52的的螺 栓连结,使各辅助箱部件53从主箱部件52的左右侧壁分离到主箱部件52的横 向外方,从而能够在将各第二传动部123的驱动齿轮125以及从动齿轮126留 在主箱部件52的各凹入部52A的状态下,将行驶驱动轴50以及驱动轴箱51与 各辅助箱部件53一起从主箱部件52拆卸。由此,与将主箱部件52左右分离的 情况相比能够省去麻烦,能够比较简单地使各第二传动部123露出。其结果, 能够容易地进行对各第二传动部123等的维护,特别是从动齿轮126或者辅助 箱部件侧的第二轴支部(轴承)121或支承部(轴承)128的更换等维护。

而且,在使各第二传动部123露出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各中继轴119以及 各第二传动部123的驱动齿轮125或从动齿轮126通过主箱部件侧的各第一轴 支部120或各支承部127稳定地支承在主箱部件52的各凹入部52A中的适当位 置。由此,在进行行驶驱动轴50相对于从动齿轮126的花键嵌合以及通过辅助 箱部件侧的第二轴支部121或支承部128进行的中继轴119和从动齿轮126的 支承等的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各辅助箱部件53螺栓连结在主箱部件52的 左右侧壁的组装作业。

此外,在从传动箱43拆卸各驱动轴箱51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各驱动轴箱 51相对于各辅助箱部件53的螺栓连结,使各驱动轴箱51从对应的辅助箱部件 53的被连结部53B分离到辅助箱部件53的横向外方,从而能够从传动箱43简 单地将行驶驱动轴50与各驱动轴箱51一起进行拆卸。相反,在将各驱动轴箱 51装配到传动箱43的情况下,通过将各行驶驱动轴50花键嵌合在对应的从动 齿轮126,能够使驱动轴箱51稳定地位于相对于各辅助箱部件53的适当位置。 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各驱动轴箱51相对于各辅助箱部件53的螺栓连结,通 过该连结,能够将对应的行驶驱动轴50和从动齿轮126维持在花键嵌合状态。

即,容易地进行各行驶驱动轴50以及各驱动轴箱51相对于传动箱43的拆 装。其结果,在输送传动装置13的情况下,通过从传动箱43拆卸各行驶驱动 轴50以及各驱动轴箱51,能够使传动装置13处于消除了各行驶驱动轴50以及 各驱动轴箱5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伸出的紧凑状态,能够在输送方面变得有利。 此外,通过将各行驶驱动轴50以及各驱动轴箱51替换成长度不同的构件,能 够在使用相同的传动装置13的同时,根据机种等容易地变更左右两侧的履带7 的胎面宽度。

进而,通过左右对称地配置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能够使在左右两侧的 各传动机构49上使用的各驱动齿轮92、125、各从动齿轮124、126以及中继轴 119等成为通用部件。由此,能够实现部件管理的容易化,以及由于使各传动机 构49的组装工序等变得相同而带来的组装性的提高等。

除此之外,通过在相对于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传动方向下游侧配置作 为减速机构发挥功能的传动机构49,能够减轻施加在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 扭矩,能够容易地进行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操作。此外,该结构是在输入 轴44和变速器47之间不具备减速机构的结构,并且能够在左右两侧的行驶驱 动轴50产生较大的扭矩。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各传动机构49可以配置成将与对应的中 继轴119一体旋转的第二传动部123的驱动齿轮12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外嵌装 备在中继轴119。此外,也可以配置成在传动箱43以左右朝向的方式固定装备 有单个中继轴119,并在该中继轴119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装备有筒轴, 在筒轴一体形成有第一传动部122的从动齿轮124和第二传动部123的驱动齿 轮125。

如图3~6、图8以及图14所示,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左右两侧的 行驶驱动轴50以及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51分别配置成能够左右通用的左右相 同形状的通用部件。由此,与将左右两侧的辅助箱部件53、左右两侧的行驶驱 动轴50以及左右两侧的驱动轴箱51分别单独配置成具有左右特有的形状的情 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管理的容易化等,并且能够防止左右两侧的组装错误。

接着,对传动装置13的传动箱43相关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图6、图8以及图9所示,传动箱43在其底部的位于左右两侧的 第二传动部123之间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部位,具备使该左右方向的中央侧部 位向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部122靠近的上朝向的凹部43C,该底部形成为逆U 字形。此外,该凹部43C的凹入端侧形成为位于传动箱43的底部的左右两侧的 行驶驱动轴50之间,并跨连至主箱部件52的左右侧壁。由此,在泥深的作业 地上行驶时,能够顺利地进行与传动箱43接触的泥等的去泥,能够减轻作用于 传动箱43的行驶阻力。此外,能够以考虑了行驶驱动轴50的支承位置的适当 状态有效地进行对于支承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50的传动箱43的底部的加强。

接着,对传动装置13的传动相关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图9以及图15所示,传动装置13将各中继轴119配置在相对于行 驶驱动轴50的前上方的位置。此外,将侧离合器轴46配备在相对于各中继轴 119的后上方的位置。由此,如图15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在使用频率高的前 进行驶时,施加在各中继轴119的来自侧离合器轴46的驱动力F1和来自各行 驶驱动轴50的驱动反力F2通过相互抵消垂直成分F1a、F2a而降低,并且介由 各中继轴119的从动齿轮124和侧离合器轴46的各驱动齿轮92、以及各中继轴 119的驱动齿轮125和各行驶驱动轴50的从动齿轮126而分散到侧离合器轴46 和各行驶驱动轴50。相反,如在图15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在使用频率低的后 退行驶时,施加在各中继轴119的驱动力F1和驱动反力F2通过相互抵消垂直 成分F1a、F2a而降低,并且仅施加在各中继轴119。其结果,与配置成在使用 频率高的前进行驶时驱动力F1和驱动反力F2仅施加在各中继轴119的情况相 比,能够减轻施加在支承各中继轴119的各轴支部(轴承)120、121上的负荷, 能够提高各轴支部120、121的耐久性。

如图7、图9以及图15所示,传动装置13将变速器47的从动轴45配备在 相对于侧离合器轴46的前上方的位置。此外,将兼作变速器47的驱动轴的输 入轴44配备在相对于从动轴45的后上方的位置。由此,在图15中用实线表示 的那样,在使用频率高的前进行驶时,施加在从动轴45的来自输入轴44的驱 动力F3和来自侧离合器轴46的驱动反力F4通过相互抵消垂直成分F3a、F4a 而降低,并且经由从动轴45的各从动齿轮61、63、65和输入轴44的各驱动齿 轮60、62、64;以及从动轴45的输出齿轮81和侧离合器轴46的传动齿轮82 分散到输入轴44和侧离合器轴46。相反,如在图15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在 使用频率低的后退行驶时,施加在从动轴45的驱动力F3和驱动反力F4通过相 互抵消垂直成分F3a、F4a而降低,并且仅施加在从动轴45。其结果,与配置成 在使用频率高的前进行驶时,驱动力F3和驱动反力F4仅施加在从动轴45的情 况相比,能够减轻施加在支承从动轴45的各轴支部(轴承)80的负荷,能够提 高各轴支部的耐久性。

如图9以及图15所示,传动装置13将侧离合器轴46配置在比输入轴44 以及各行驶驱动轴50还靠后方的位置。此外,将各中继轴119配置在比从动轴 45还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传动装置13的上下长度变长的情况,并且 能够增大侧离合器轴46和各中继轴119之间的间距、以及各中继轴119和各行 驶驱动轴50之间的间距。其结果,能够增大侧离合器轴46和各中继轴119之 间的各驱动齿轮92和各从动齿轮124的减速比、以及各中继轴119和各行驶驱 动轴50之间的各驱动齿轮125和各从动齿轮126的减速比,能够在左右两侧的 行驶驱动轴50产生较大的扭矩。

接着,对与传动装置13有关的传动箱43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以及图9所示,收割输送装置2如上所述,通过操纵杆16的向 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在覆盖传动装置13的前方的作业位置和开放传动装置13 的前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位移。

传动箱43将具备大径的从动齿轮124的各中继轴119配备在比输入轴44、 从动轴45、侧离合器轴46以及各行驶驱动轴50还靠前方的位置,由此使其前 壁的构成各中继轴119的配置对应部位的下部侧向前方鼓出。由此,形成为其 前壁的上部侧比下部侧向后方偏移的形状。而且,在其前壁的上部侧以左右并 列的状态能够拆装地配备有过滤传动箱内所储存的油的滤油器130以及控制来 自该滤油器130的油的上述转向用的阀单元107,其中,阀单元107位于构成搭 乘驾驶部侧的右侧。

转向用的阀单元107装备有在阀单元107的上部侧从阀箱132的前壁向前 方突出的阀操作轴131。而且,在构成该阀操作轴131的突出端部的前端部,以 向构成搭乘驾驶部侧的右侧伸出的状态装备有与阀操作轴131一体运动的连接 臂133,其伸出端侧介由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连接在操纵杆16。

如上所述,HST12配备在构成搭乘驾驶部侧的传动箱43的右侧壁的上部, 并且以从变速箱30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状态装备有变速操作轴40。而且,在变 速操作轴40的作为突出端部的前端部配置的连接臂41介由主变速用的机械式 连接机构42连接在主变速杆17。

变速器47的变速操作轴73贯穿传动箱43的前壁上的滤油器130的上方部 位,变速操作轴73的构成突出端部的前端部位于转向用的阀单元107的前方。 而且,在该变速操作轴73的前端部,以向构成搭乘驾驶部侧的右侧伸出的状态 装备有与变速操作轴73一体运动的连接臂77,其伸出端侧介由副变速用的机械 式连接机构78连接在副变速杆18。

驻车制动器112利用位于搭乘驾驶部侧的右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所具 备的侧制动器84来构成。而且,使驻车制动器用的操作机构113所具备的制动 操作轴116从位于搭乘驾驶部侧的传动箱43的右侧壁向构成搭乘驾驶部侧的右 外方突出,将配备在构成其突出端部的右端部的连接臂117介由驻车制动器用 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14连接在制动踏板19。

由上述结构,在进行滤油器130或转向用的阀单元107的更换、或者转向 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主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42以及副变速用的机械 式连接机构78的调整等维护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收割输送装置2上升到非作 业位置,能够开放滤油器130、转向用的阀单元107、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 108、主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42以及副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78的前方, 能够从它们的前方容易地进行上述维护作业。

此外,主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42、副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78、转 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以及驻车制动器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14各自能够 在搭乘驾驶部8和传动箱43之间以极力缩短它们的连接长度的状态配置。而且, 各变速操作轴40、73以及阀操作轴131向前方突出,由此能够从它们的前方容 易地进行相对于这些操作轴40、73、131的主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42、副 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78、或者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的连接。

而且,变速器47的变速操作轴73位于滤油器130的上方,由此能够不受 滤油器130阻碍地简单地进行副变速杆18和变速器47的变速操作轴73之间的 介由副变速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78的连接。

进而,能够通过向前方鼓出的传动箱43的下部侧,抑制泥土等附着在滤油 器130以及转向用的阀单元107。此外,与将滤油器130以及转向用的阀单元 107配备在传动箱43的下部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进行滤油器130、转向用的 阀单元107的更换等时的作业姿势为不太费劲的舒适的姿势。其结果,能够提 高对滤油器130以及转向用的阀单元107的维护性。

如图1~5所示,传动箱43在比转向用的阀单元107还靠后方的位置具备 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而且,在覆盖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构成左右两侧 的箱部分的左右两侧的罩构件102具备连通于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的油腔104的设置管道用的连接部102B。各连接部102B配备在比左右两侧的罩构件 102的滤油器130还靠下方的位置。转向用的阀单元107在其左侧的侧壁具备用 于对左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设置管道的连接部107A,在其上侧的侧壁具 备用于对右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设置管道的连接部107B。而且,跨连传动 箱侧的连接部102B和阀单元侧的连接部107A的左侧液压管134以不从阀单元 107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状态,途经滤油器130的下方设置到左侧的侧离合器制 动单元48。此外,将跨连传动箱侧的连接部102B和阀单元侧的连接部107B的 右侧的液压管135以不从阀单元107的前壁突出的前方的状态,途经阀单元107 的右侧方设置到右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单元48。

由此,在泥深的作业地上的作业行驶等中,能够使侧离合器制动单元用的 各液压管134、135不容易受到来自作业地的泥等的阻力。其结果,能够抑制这 些液压管134、135被泥等按压而变形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可能性。此外,左侧的 液压管134能够以不会给滤油器130的拆装带来妨碍的状态设置管道,右侧的 液压管135能够以不会给通过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进行的操纵杆16和 阀操作轴131的连接带来妨碍的状态设置在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的后 方。即,能够以不损害对滤油器130、转向用的机械式连接机构108的维护性的 方式良好地设置侧离合器制动单元用的各液压管134、135。

如图2、图9以及图16所示,传动箱43在其主箱部件52的前壁的下部侧 的内表面形成有油吸入口43D,所述油吸入口43D能够通过第二液压泵109的 工作,吸入储存在传动箱43的油。此外,在其主箱部件52的前壁形成有从油 吸入口43D跨连至滤油器130的油流入口130A的内部油路43E。由此,例如, 在传动箱43形成能够取出储存在传动箱43的油的油取出口,与将从该油取出 口跨连至滤油器130的油流入口130A的液压管设置在传动箱43的外部的情况 相比,能够通过删减部件件数实现管道设置结构的简化以及管道设置所需工夫 的削减等。

油吸入口43D以及内部油路43E通过左箱构件54的与右箱构件55贴合的 贴合面54A,堵住在传动箱43的右箱构件55的与左箱构件54贴合的贴合面55A 形成的槽55B,由此形成左箱构件54和右箱构件55的贴合面55A、55B。由此, 能够使夹装在左箱构件54和右箱构件55的贴合面55A、55B的垫片136形成为 与左箱构件54的贴合面54A的整个面接合的简单形状,而无需考虑形成在右箱 构件55的贴合面55A的槽55B的形状。即,不需要具有在以下情况下必须配置 在垫片136的用于连通左箱构件侧的槽和右箱构件侧的槽的长孔,所述情况为: 例如通过在左箱构件54的贴合面54A和右箱构件55的贴合面55A这两处凹入 形成的槽,以跨越左箱构件54和右箱构件55的的贴合面55A、55B的状态,形 成油吸入口43D以及内部油路43E。其结果,能够容易地确保对于左箱构件54 和右箱构件55的贴合面54A、55A的垫片136的密封性和垫片136的强度。

油吸入口43D在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49之间的第一空间部56,形成于转 速最低的左右两侧的从动齿轮126之间。即,左右两侧的从动齿轮12在第一空 间部56中转速最低,因此随着驱动它们时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泡也减少,而且, 在离这些从动齿轮12最远的位置的左右两侧的从动齿轮126之间形成油吸入口 43D,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随着各从动齿轮126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泡与油一起从 油吸入口43D被吸入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如图3以及图9所示,传动箱43利用使其下部侧向前方鼓出的结构,在其 前壁的滤油器130的下方部位形成有承接油并引导向传动箱43的左侧壁的导油 件43F。由此,在拆卸滤油器130时,能够使从滤油器130的油流入口130A、 传动箱43的内部油路43E等漏出的油沿着传动箱43的左侧壁流下。由此,与 该漏出的油遍及传动箱43的前壁、左右侧壁等大范围流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 进行滤油器130的更换等之后的清洁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2、图3、图5~7以及图10所示,传动箱43具备将从作为液压设备 的转向用的阀单元107返回到传动箱43的内部的油供给到从动轴45以及与从 动轴45相对旋转的各从动齿轮61、63、65的润滑用的油路137。润滑用的油路 137包括:从转向用的阀单元107跨连至传动箱43的液压管138,以及形成在 从动轴45的内部油路45C等。由此,即使在例如由于疏忽了对传动箱43的油 的补给,导致储存在传动箱43的油的液面高度变得比各从动齿轮61、63、65 的下端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来自转向用的阀单元107的油供给到各从动齿轮 61、63、65,能够防止各从动齿轮61、63、65与从动轴45的热粘。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配置成将来自升降用的阀单元或者HST等液压设备 的油介由润滑用的油路45C等供给到从动轴45以及各从动齿轮61、63、65。

如图4、图6、图7以及图9所示,传动箱43将配置在其后上部的辅助空 间部57形成为能够内置作业装置用的辅助传动机构(未图示)的形状。而且, 在与具备其输入用的第三开口43G的右侧壁相反侧的左侧壁的规定位置,形成 有能够输出来自辅助传动机构的辅助动力的第四开口43H,并且以能够拆装的 方式装备有堵住该第四开口43H的盖构件139。由此,在例如将该传动装置13 应用于采用自传动装置13的输入轴44分支的动力从传动箱43的第四开口43H 输出而传递到作为作业装置的一例的收割输送装置的结构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 机的情况下,通过在辅助空间部57内置用于对收割输送装置进行分配的辅助传 动机构,能够简单地将传动方式变更为适合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的传动结构。 即,能够得到也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的通用性高的传动装置13。而且, 在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的情况下,能够容易避免将从传动箱43的第四 开口43H输出的动力传递到作业装置的作业传动系统与构成对传动装置13输入 动力系统的HST12等之间的干渉。除此之外,如上所述,变速器47的输入轴 44的向左方伸出的长度比从动轴45短,在传动装置13的上部的左右宽度向右 变窄,由此,能够在传动装置13的左上部侧容易地确保作业传动系统的配置空 间,其中,通过将从形成在传动箱43的左侧壁的上部侧的第四开口43H输出的 动力传递到作业装置,所述作业传动系统的配置空间通常配置在空间传动装置 13的左上部侧。其结果,能够促进传动装置13对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应用 等。

如图1以及图3~5所示,HST12在其箱主体35的上部以能够拆装地方式 装备有滤油器140。而且,在将收割输送装置2上升到非作业位置的情况下,能 够开放滤油器140的前方,由此,能够从其前方容易进行滤油器140的更换等 对滤油器140的维护作业。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7~图2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

图17示出了作为农作业车的一例的配置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右以及左履 带行驶装置。首先,对履带行驶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履带行驶装置配置成具备:卡车框架202,支承于机体框架 201;多个滚轮203,支承于卡车框架202;引导轮204以及履带导向器205;上 部滚轮206,支承于机体框架201;驱动轮207(相当于旋转轮),支承于机体框 架201;以及履带208等。

[2]

接着,对驱动轮207进行说明。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机体框架201支承有变速箱209,右以及左驱动轴 211(相当于支承轴)从变速箱209向宽度方向延伸,驱动轴211的外侧被固定 于变速箱209的圆筒状的右以及左车轴箱210(相当于支承箱)覆盖。比车轴箱 210的中央侧直径大的圆筒状的端部210a(相当于支承箱的旋转轮侧的端部) 固定于车轴箱210,在驱动轴211的外周部和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 之间配置有轴承212,轴承212的位置由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配 置的止动环213决定。

如图18所示,驱动轮207具备外侧部207a以及内侧部207b(相当于与旋 转轮一体旋转的旋转部分),外侧部207a以及内侧部207b由螺栓207c以及销 207d连结配置。在外侧部207a具备内装于履带208的相当于金属芯(未做图示) 的爪部207e,在内侧部207b的内周部具备花键部207f。

如图18所示,在驱动轴211的端部配置有花键部211a,驱动轮207的花键 部207f装配于驱动轴211的花键部211a。在驱动轴211的外周部,在驱动轴211 的内侧部207b和轴承212之间装配有环状的垫圈构件214,垫圈构件214与轴 承212接触,且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与垫圈构件214接触。

如图18所示,驱动轴211的端部配置有螺丝轴部211b,在驱动轴211的螺 丝轴部211b的外周部装配有环构件215,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与环构件 215接触。在驱动轴211的螺丝轴部211b装配有螺母216,通过拧入螺母216 使其接触于环构件215,由此决定驱动轮207相对于驱动轴211的位置,驱动轮 207固定于驱动轴211的端部。

[3]

接着,对密封构件217进行说明。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垫圈构件214的外周部装配有密封构件217,在 驱动轴211的外周部和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之间且在比轴承212靠 近驱动轮207侧配置有密封构件217。

如图19所示,密封构件217配置成具备:金属制的内侧环状构件217a,内 周面装配有橡胶;金属制的外侧环状构件217b,外周面装配有橡胶;以及密封 唇构件217c,处于内侧环状构件217a和外侧环状构件217b之间。内侧环状构 件217a和外侧环状构件217b之间的驱动轮207侧(后述的凸部218以及凹部219侧)的间隙217d在密封构件217的半径方向上位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 的内周部侧。

如图19所示,在垫圈构件214的外周部配置有呈环状的凸状的定位部214a, 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具备阶梯部210b。通过使密封构件217的内 侧环状构件217a与垫圈构件214的定位部214a接触,并使密封构件217的外侧 环状构件217b与车轴箱210的阶梯部210b接触,从而决定密封构件217的位 置。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垫圈构件214的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向(图19 的纸面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于密封构件217的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向(图19 的纸面左右方向)的长度。由此,即使拧紧螺母216,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 接触到密封构件217的情况也很少发生,密封构件217不会被驱动轮207的内 侧部207b推压。

[4]

接着,对配置于驱动轮207和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之间的迷宫式密封部 进行说明。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与驱动轮207的内侧部 207b相互对置的部分,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以朝向驱动轮207的内侧部 207b的方式具备凸部218,该凸部218呈以驱动轴211的轴心P1为中心的环状 并向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向凸出。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与驱动轮207的内侧部 207b相互对置的部分,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以朝向车轴箱210的端部 210a的方式具备凹部219,该凸部219呈以驱动轴211的轴心P1为中心的环状 并向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向敞开。

如图19所示,凹部219构成为具备:外侧的环状的第一凸部219a;内侧的 环状的第二凸部219b;以及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19a、219b之间的底部219c,第 二凸部219b比第一凸部219a更往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侧凸出。迷宫式密封 部以凸部218进入凹部219(第一凸部219a以及第二凸部219b之间)的方式, 设定凸部218以及凹部219的朝向和位置,使凹部219呈相对于凸部218旋转 的状态,并且迷宫式密封部通过凸部218和凹部219,防止泥水从外侧侵入车轴 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侧。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在凸部218以及凹 部219与驱动轴211的外周部之间的部分配置有环状的凹状的内侧凹部220,朝 向密封构件217敞开。

由此,即使泥水从外侧通过凸部218以及凹部219之间侵入车轴箱210的 端部210a的内侧,泥水也会存留于内侧凹部220,难以到达密封构件217(间 隙217d)。

[5]

接着,对防止泥水进入驱动轮207以及驱动轴211的花键部207f、211a的 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垫圈构件214的内周部的轴承212侧的端部被切 口,形成有相对于驱动轴211的轴心P1倾斜的倾斜面214b,在驱动轴211的外 周面、轴承212以及垫圈构件214的倾斜面214b之间的剖面三角形的空间内装 配有O型环221。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与垫圈构件214的接 触部分,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的内周部的垫圈构件214侧的端部具备剖 面L字形的收纳槽部222。收纳槽部222构成为具备:环状的第一面部222a, 以驱动轴211的轴心P1为中心且与半径方向平行;以及环状的第二面部222b, 沿着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向。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O型环223装配于收纳槽部222,通过O型环223 防止侵入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侧的泥水从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与 垫圈构件214的接触部分到达驱动轮207以及驱动轴211的花键部207f、211a。

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垫圈构件214的内周部的驱动轮207侧的端部,而不 是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配置收纳槽部222,也可以在驱动轮207的内侧 部207b以及垫圈构件214的内周部双方都配置收纳槽部222。

如图18所示,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驱动轴211以及环构件215之 间的空间配置有垫片(packing element)224。由此,通过垫片224防止泥水从 驱动轴211的螺丝轴部211b与环构件215之间到达驱动轮207以及驱动轴211 的花键部207f、211a,通过垫片224防止泥水从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与环 构件215之间到达驱动轮207以及驱动轴211的花键部207f、211a。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在车轴箱210的端 部210a侧的部分集中配置有:凹部219(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19a、219b;底部 219c)、内侧凹部220以及收纳槽部222这些经过加工的部分。像这样,通过在 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侧的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多 个经过加工的部分,来谋求加工成本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追加如下所示的壁构件225。

如图20所示,壁构件225由呈环状的圆板状的橡胶制等可挠性构件一体地 构成,壁构件225(内周部225a以及外周部225b)在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 向(图20的纸面左右方向)具备规定的宽度(厚度)。

如图20所示,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配置有槽部210c,供壁 构件225的外周部225b进入,通过使壁构件225的外周部225b进入车轴箱210 的槽部210c,从而使壁构件225被装配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

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壁构件225配置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 部与驱动轴211的外周部之间且配置于凸部218以及凹部219与密封构件217 之间。在壁构件225的外周部225b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周部(槽部 210c)接触的状态下,壁构件225配置成与内侧凹部220对置的状态(如堵住 的状态),壁构件225的内周部225a配置成与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以及垫 圈构件214存在些许距离的状态。

由此,如图20所示,即使泥水从外侧通过凸部218以及凹部219之间侵入 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的内侧,泥水也会被壁构件225遮挡而无法到达密封构 件217的间隙地被引导至内侧凹部220。

即使内侧凹部220的泥水从内侧凹部220出来并去往密封构件217侧,由 于壁构件225的内周部225a与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以及垫圈构件214之 间的间隙小,因此内侧凹部220的泥水也会呈难以从内侧凹部220出去且难以 去往密封构件217侧的状态。

即使泥水越过壁构件225的内周部225a至密封构件217侧,由于密封构件 217的间隙217d位于距离壁构件225的内周部225a远的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 的内周部侧的位置,因此泥水也难以到达密封构件217的间隙217d。

[实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配置如下所示的壁构件226以取代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 施方式]的壁构件225。

如图21所示,壁构件226配置成具备:内侧的第一环部分226a(相当于环 部分),以驱动轴211的轴心P1为中心且与半径方向平行;第二环部分226b(相 当于环部分),沿着驱动轴211的轴心P1方向;外侧的第三环部分226c,以驱 动轴211的轴心P1为中心且与半径方向平行;以及密封部分226d。

第一、第二、第三环部分226a、226b、226c由金属制、硬质塑料制等坚硬 且一体地构成,具有非可挠性,密封部分226d由橡胶制等可挠性地构成,密封 部分226d装配于第二环部分226b的外周部。

如图21所示,壁构件226以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与车轴箱210的 端部210a(凸部218)的内周部接触且壁构件226的第三环部分226c与车轴箱 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顶端部接触的方式,装配于车轴箱210的端部 210a。在该状态下,凸部218、壁构件226的第二以及第三环部分226b、226c、 密封部分226d进入凹部219。

在图21中,与图20相同地,也可以在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在凸部 218以及凹部219与驱动轴211的外周部之间的部分配置朝向密封构件217敞开 的环状的凹状的内侧凹部220。

[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如下所示地配置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的壁构件 226。

如图22所示,壁构件226配置成具备:与图21相同的第一环部分226a、 第二环部分226b、第三环部分226c以及密封部分226d,密封部分226d装配于 第三环部分226c。

由此,壁构件226以壁构件226的第二环部分226b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 (凸部218)的内周部接触且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三环部分226c) 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顶端部接触的方式,装配于车轴箱210 的端部210a。

如图23所示,壁构件226配置成具备:与图21相同的第一环部分226a、 第二环部分226b、第三环部分226c以及密封部分226d,遍及第二以及第三环 部分226b、226c地装配有一连串的密封部分226d。

由此,壁构件226以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二环部分226b)与车 轴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内周部接触且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 (第三环部分226c)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顶端部接触的方 式,装配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

如图24所示,壁构件226配置成具备:与图21相同的第一环部分226a、 第二环部分226b、第三环部分226c以及密封部分226d,在第二以及第三环部 分226b、226c分别装配有密封部分226d。

由此,壁构件226以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二环部分226b)与车 轴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内周部接触且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 (第三环部分226c)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顶端部接触的方 式,装配于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

如图25所示,壁构件226配置成具备:与图21相同的第一环部分226a、 第二环部分226b以及密封部分226d,而不具备第三环部分226c,密封部分226d 装配于第二环部分226b。

由此,壁构件226以壁构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二环部分226b)与车 轴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内周部接触的方式,装配于车轴箱210的 端部210a。

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实 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以及该[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也 可以壁构件225以及壁构件226两者都配置。

[实用新型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配置成如下所示。

如图26所示,也可以配置成在驱动轮207和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之间, 在将与驱动轮207分开设置的环状的罩构件227(相当于与旋转轮一体旋转的旋 转部分)以与驱动轮207以及驱动轴211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驱动轴211的 外周部的情况下,在罩构件227具备凹部(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19a、219b;底 部219c)以及内侧凹部220。在该情况下,凹部219的第一凸部219a比第二凸 部219b更往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侧凸出。

在图26中,可以配置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实用新型 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以及[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的壁构件225或 壁构件226,也可以配置壁构件225以及壁构件226两者。

在图26中,在具备壁构件225、226的情况下,可以配置成废除凸部218 以及凹部219,并使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隔着较小的间隙与罩构件227对置; 或者也可以如专利文献4以及5,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和罩构件227之间, 配置由凸部和凸部构成的嵌入结构的迷宫式密封部。在图26中,在具备壁构件225、226的情况下,也可以废除内侧凹部220。

[实用新型的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实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 式]以及[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图20~图25)中,可以配置成废 除凸部218以及凹部219,并使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隔着较小的间隙与驱动 轮207的内侧部207b对置;或者也可以如专利文献4以及5,在车轴箱210的 端部210a和驱动轮207的内侧部207b之间,配置由凸部和凸部构成的嵌入结 构的迷宫式密封部;或者也可以只具备壁构件225或壁构件226。在该情况下, 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壁构件225以及壁构件226两者都配置。

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实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 式]以及[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图20~图25)中,也可以废除内 侧凹部220。

[实用新型的第六其他实施方式]

在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滚轮203(相当于旋转轮)的情况下,可以配置成如 图27所示。

如图27所示,支架228a通过焊接固定于圆筒状的支承箱228,支承箱228 的支架228a通过螺栓229固定于卡车框架202。通过在支承箱228的两侧端部 的内部配置的一对轴承212,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轴230,一对滚轮203通过 螺母331固定于支承轴230的两侧端部。在支承箱228的两侧端部的内部且在 比轴承212靠近滚轮203侧,配置有一对密封构件217。

如图27所示,在支承箱228的两侧端部配置有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凸部 218,在两侧滚轮203配置有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凹部219。

在该情况下,在图27中,可以在两侧滚轮203配置图19所示内侧凹部220, 也可以在支承箱228的两侧端部配置如图20~图25所示的壁构件225、226。

在图27中,在支承箱228的两侧端部具备图20~图25所示的壁构件225、 226的情况下,可以配置成废除凸部218以及凹部219,支承箱228的两侧端部 隔着较小的间隙与滚轮203对置;或者也可以如专利文献4以及5,在支承箱 228的两侧端部和滚轮203之间,配置由凸部和凸部构成的嵌入结构的迷宫式密 封部。在图27中,在具备壁构件225、226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成不具备内 侧凹部220。

[实用新型的第七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实 用新型的第六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配置成如下。

(1)在驱动轮207(外侧部207a或内侧部207b)、滚轮203以及罩构件227具 备凸部218,在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以及支承箱228的端部具备凹部219。

(2)驱动轮207不采用将外侧部207a以及内侧部207b分开的构造,外侧部207a 以及内侧部207b一体地形成,构成驱动轮207。

(3)车轴箱210的端部210a不采用分割构造,端部210a一体地配置于车轴箱 210。

(4)图18~图27所示的构造不仅适用于驱动轮207以及滚轮203,也适用于 引导轮204、上部滚轮206。在该情况下,引导轮204、上部滚轮206构成旋转 轮,旋转自如地支承引导轮204、上部滚轮206的轴构成支承轴。

(5)凸部218并未形成为一连串的连续的环状,而是形成为局部切口的环状, 或者也可以将多个圆弧状的凸部以规定间隔放置并排列成圆状,形成一个凸部 218。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图28~图38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参照作为作业 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以下,仅称为“联合收割机”。)进行说明。

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联合收割机在配置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301 的行驶机体302,左右并列地配备有轴流式脱粒装置303和谷粒回收用的谷粒槽 304,并且在谷粒槽304的前方配备有驾驶部305。在脱粒装置303的前部绕着 横向轴心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收割谷秆输送用的送料器306,在该送料器306 的前端连结有具有与机体横向宽度大致相当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307。此外,具 备谷粒排出装置308,将存留于谷粒槽304的谷粒运出机体外部。

收割部307配置成具备:旋转卷筒309,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推子型的 收割装置310;以及横向进给推运器311等,将收割装置送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 中间侧,并且配置成通过横向进给推运器311将由收割装置310收割的谷秆横 向进给并供给至送料器306。

驾驶部305具备驾驶室312,覆盖驾驶部305的上方。该驾驶室312配置成 具备:框架体313,支承于机体;以及柔性板体315,张设于该框架体313并形 成顶盖部314,且由作为具有可挠性的材质的一例的纺织品构成。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框架体313配置成具备:支柱316,支承于联合收 割机的行驶机体302;以及顶盖支承部317,从该支柱316的上端部呈悬臂状向 机体前方延伸设置,以柔性板体315张设于顶盖支承部317的状态配置。支柱 316形成为方筒状,从上方侧插入并支承于以固定状态装配于谷粒槽304的前壁 部304A的方筒状的支承构件318。

如图28以及图30所示,支承构件318下端部经由剖面大致L字形的支架 319连结于谷粒槽304的前壁部304A,上下方向的中途部经由剖面大致U字形 的支架3320连结于谷粒槽304的前壁部304A。

支柱316配置成:相对于支承构件318从上方侧插入,并通过防脱销321 固定上下位置以阻止脱落。此外,支柱316侧的供防脱销321插通的插通孔322 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通过拔掉防脱销321,变更支柱316侧的插通 孔322,能够多挡位地改变支柱316即整个驾驶室312的上下位置。

如图29以及图34所示,顶盖支承部317配置成具备将圆管材料以俯视时 后方侧敞开的姿势折弯形成大致U字形的顶盖框架323,该顶盖框架323的后 部侧彼此通过由圆管材料构成的横向的支承框架324连结,形成俯视时大致矩 形的周边框。此外,在支承框架324,遍及横向宽度方向全长,以位于前部侧的 状态一体地连设有水平板状的加强板325。

此外,在该周边框的顶盖框架323和支承框架324的连结部位,横跨加强 板325和顶盖框架323且沿着倾斜方向连结有加强构件326以加强强度。

如图30~图34所示,遍及往顶盖框架323的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 后延设部323A(相当于一对支承杆),以沿着车体横向宽度方向的宽度的中央 部侧向上方鼓起的状态架设连结有前后一对朝上的鼓起体327,支承柔性板体 315。前后一对朝上的鼓起体327分别以使圆管材料向上弯曲的方式弯曲形成, 并以在前后方向隔开适当间隔地排列的状态设置。

顶盖支承部317相对于支柱316绕着横向轴心P2摆动自如,且姿势变更调 节自如地支承成多个(4阶段)摆动姿势中的任一个。

即,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支柱316上部侧朝向机体前方侧弯曲,其顶 端部以往横向延伸的状态连结有由方管材料构成的横框架328。在该横框架328 的左右两侧部连结有以纵向姿势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板329。此外,横跨左 右两侧的支承板329架设有支承轴330,在该支承轴330,遍及大致全长的范围 外嵌有转动自如的筒构件331,该筒构件331和支承框架324经由左右一对支架 332连结。由此,在支柱316的上部,绕着支承轴330的轴心P2转动自如地支 承有顶盖支承部317。

如图31所示,在形成于左右两侧的支承板329的插通孔333,绕着横向轴 心按照规定的角度形成有4个卡合槽334,由此,配置成能够将顶盖部314的倾 斜角度按照规定的角度变更调节为4个挡位。此外,在插通孔333的与卡合槽 334相反侧的部位形成有引导槽335,位于以横向轴心P2为中心的圆周上。

横跨左右一对支架332彼此的前部上部侧部位,转动自如地架设支承有支 轴336,在该支轴336的比左右两侧的支架332靠近横向宽度方向内侧,支承有 左右一对臂构件337R、337L。横跨一对臂构件337R、337L彼此的自由端侧部 位,架设有由圆管材料构成的卡定杆338,该卡定杆338以分别插通形成于左右 两侧的支承板329的插通孔333的状态设置。

左右一对臂构件337R、337L中的一方(左侧)的臂构件337L比另一方(右 侧)的臂构件337R下方长且侧视呈大致L字状延伸,在该一方的臂构件337L 的延伸端部外嵌安装有树脂制的握持部339。

此外,虽然未做图示,但配置有弹簧,该弹簧绕着支轴336的轴心P2对一 对臂构件337R、337L转动施加作用力,通过该弹簧所施加的力,卡定杆338以 进入多个卡合槽334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保持位置。其结果是,顶盖支承部317 被保持位置。

变更顶盖支承部317的姿势时,抵抗弹簧的作用力对握持部339进行操作, 在解除卡定杆338对卡合槽334的卡定从而变更顶盖支承部317的姿势后,如 果停止操作握持部339并将卡定杆338卡定于其他卡合槽334,就会在该位置保 持。因此,顶盖支承部317能够通过选择性地使卡定杆338卡定于4个卡合槽 334中的任一个,变更姿势为4挡位的摆动姿势中的任一个。

接着,对形成顶盖部314的柔性板体315进行说明。

如图37所示,柔性板体315由对纵丝和横丝进行编织而成的纺织品构成, 配置成具备:上表面部340,形成顶盖部314的顶棚面;以及纵向的侧面部341, 连接于该上表面部340的外周部。并且,配置成上表面部340俯视呈矩形,并 且遍及上表面部340的全周地具备侧面部341。

此外,柔性板体315以位于上表面部340的机体前端部的状态配置有袋状 部342,供框架体313的顶盖框架323的机体前部侧端部(折弯成U字状的部 分)插入安装。该袋状部342以朝向机体后方侧开口的状态设置。

附加说明,如图31以及图34所示,在上表面部340的机体前部侧部位, 以重叠在上表面部340的下侧状态配置有袋形成部343,该袋形成部343以前端 侧部分以及左右两侧部分缝合于上表面部340的状态安装。袋形成部343的后 端侧部分为自由状态,并且呈在袋形成部343的后端侧部分和上表面部340之 间向后方开口的状态。因此,袋状部342由该袋形成部343和位于其上方的上 表面部340构成。

如上所述,由于袋形成部343的前端侧部分以及左右两侧部分以缝合的状 态装配于上表面部340,因此袋状部342呈闭塞机体前部侧部位的状态,以朝向 机体后方侧开口的状态设置。

通过这样配置,当机体行驶时,风不会进入袋状部342的内部,虽然是由 柔性板体315形成的,但在没有风煽动等不利的良好状态下,能够防止搭乘于 驾驶部驾驶员被日晒或雨淋。

在袋状部342形成有缺口344,使插入安装着的顶盖框架323的一部分露出 外侧。即,如图34所示,配置成在构成袋状部342的袋形成部343的机体前部 侧的左右两侧部位形成有缺口344,使顶盖框架323的一部分朝向外方(上表面 部340的下方侧外方)露出。

在袋状部342的开口形成部分配置有面状接合件345(例如魔术贴(Magic Tape)(注册商标)),作为关闭该开口的关闭构件。该面状接合件345配置成: 面状连接部能够粘合连接且能够分离地分别设于袋形成部343和位于其上方的 上表面部340,通过粘合两侧的面状连接部,能够关闭开口。如图34所示,以 横向多个(5个)排列的状态配置有面状接合件345。

通过袋状部342的开口将顶盖框架323的前端部插入袋状部342的最深部, 连接面状接合件345以关闭开口。像这样,通过关闭面状接合件345,能够防止 顶盖框架323从袋状部342脱落。

因此,面状接合件345除了作为关闭开口的关闭构件发挥功能之外,还作 为防止框架体313从袋状部342脱落防脱落装置N发挥功能。

此外,当将顶盖框架323插入袋状部342时,能够通过缺口344用手拿着 顶盖框架323的顶端侧充分深地插入,能够避免顶盖框架323在向袋状部342 插入的中途等不利。

如图34所示,在柔性板体315,以位于比袋状部342靠近顶盖支承部的基 端部侧的状态配置有连结构件347,连结柔性板体315和顶盖支承部317。具体 而言,在分别位于上表面部340的左右两侧的两个边以及后部侧的边的状态下, 以隔开适当间隔地排列的状态配置有多个连结构件347。具体而言,在上表面部 340的左右两侧的两个边分别配置有4个连结构件347,在后部侧的边配置有4 个连结构件。

附加说明,如图35以及图36所示,连结构件347配置成具备:上下2条 布制的带348、349,一端缝合于柔性板体315的上表面部340的外周部;以及 2个环状金属部件350,以缠绕有一方的带348的状态保持。并且,配置成使另 一方的带349在以夹持顶盖框架323的状态插通2个环状金属部件350的内部 后,穿过2个环状金属部件350之间,通过拉拽系紧连结于顶盖框架323。

如上所述,柔性板体315的前部侧部位通过插入安装有顶盖框架323而连 结于袋状部342,后部侧部位通过隔开适当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连结构件347连结 于顶盖框架323。像这样,柔性板体315连结于顶盖支承部317。

由此,由于连结构件347具备连结柔性板体315和顶盖支承部317的功能, 因此作为防止框架体313从袋状部342脱落的防脱落装置N发挥功能。

在柔性板体315的外周部形成有狭缝351,用于供框架体313的端部贯通。 具体而言,如图33、图34、图37、图38所示,将遍及柔性板体315的上表面 部340的全周而配置的侧面部341,在后端侧的左右两侧部遍及上下方向全幅度 地剖开形成狭缝351。

并且,如图29、图31、图38所示,在折弯成大致U字形而形成的顶盖框 架323的左右两侧的呈悬臂状延伸的后端延设部323B(框架体的端部的一例) 以通过狭缝351朝向后方外方凸出的状态设置,。

柔性板体315具备面状接合件353(例如魔术贴(Magic Tape)(注册商标)), 在顶盖框架323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352贯通了狭缝351的状态下,作为关闭 狭缝351的关闭构件。即,如图33所示,配置成在柔性板体315的侧面部341 的狭缝351形成部位的两侧部,分别能够粘合连接且能够分离地设置有面状连 接部,通过粘合两侧的面状连接部,能够关闭狭缝351。此外,面状接合件353 除了作为关闭狭缝351的关闭构件发挥功能以外,还能够作为防止框架体313 从袋状部342脱落的防脱落装置N发挥功能。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脱落装置N配置成分别具备:面状接合件345、面 状接合件353以及连结构件347,但也可以配置成具备它们中的任一个,或者也 可以取代这种结构,按照例如框架体313以插入部分较为紧绷的状态插入袋状 部342,并通过其摩擦阻力防止脱落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实施。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成以多个(5个)并排的状态具备作为开口的关 闭构件的面状接合件345,但该面状接合件345也可以配置成少于4个的个数, 只配置1个。此外,还可以配置6个以上。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成连结构件347在上表面部340的左右两侧的两 个边分别配置有4个连结构件347,在后部侧的边配置有4个,但不限于这样的 结构,也可以在各个边配置少于3个的个数,只配置1个。此外,还可以配置5 个以上。还可以不限于在上述三个边配置,而在任一边或两边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成关闭袋状部342的开口的关闭构件以及关闭狭 缝351的关闭构件具备面状接合件345、353),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使用例如钩 挂式挂钩、弹性地嵌合接合以及分离自如的按扣式接合构件、普通的衣服的纽 扣等各种形态的构件。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成柔性板体315具备遍及上表面部340和上表面 部340的全周的侧面部341,但也可以配置成只在上表面部的一部分具备侧面部, 也可以配置成只具备上表面部,而不具备侧面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成柔性板体315具备袋状部342,但也可以不具 备袋状部342,而是由平板状的板形成柔性板体315。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成顶盖支承部317形成为中央部侧比外周部侧鼓 起的形状,但顶盖支承部317也可以取代这种结构,形成为平坦面。此外,顶 盖支承部317不限于配置成俯视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如圆形、椭圆形、菱形等 形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柔性板体315为纺织品制,但不限于这样的结 构,柔性板体315可以使用例如塑料板、树脂涂层处理过的纺织品、使硬质材 料形成为网格状而拥有柔性的板等各种结构。

(9)上述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驾驶室能够适用于具备供作业者搭乘的驾驶部的 作业机。作业机不限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半喂入型联 合收割机、拖拉机、乘用插秧机等各种作业机。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收割机用传动装置等作业机用传动装置能够适用于例如普通 型联合收割机、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胡萝卜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以 及搬运车、拖拉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 行驶车体

2 收割输送装置(收割装置)

7 履带(行驶装置)

8 搭乘驾驶部

12 无级变速装置

30 变速箱

34 输出轴

40变速操作轴(无级变速装置)

43 传动箱

43A 开口

43C 凹部

43D 油吸入口

43E 内部油路

43F 导油部

43G 开口(输入用)

43H 开口(辅助动力输出用)

44 输入轴

45 从动轴

45A 第一花键轴部(花键轴部)

45B 第二花键轴部

46 侧离合器轴

47 变速器

49 传动机构(减速机构)

50 行驶驱动轴

50A 花键嵌合部

51 驱动轴箱

52 主箱部件

52A 凹入部

53 辅助箱部件

53A 开口

53B 被连结部

54 左箱构件

54A 贴合面

55 右箱构件

55A 贴合面

56 第一空间部

57 辅助空间部

58 第二空间部

60 低速驱动齿轮

61 低速从动齿轮(使用频率低的从动齿轮)

61A 齿轮部

61B 花键毂部

62 中速驱动齿轮

63 中速从动齿轮(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

63A 齿轮部

63B 花键毂部

64 高速驱动齿轮

65 高速从动齿轮(使用频率高的从动齿轮)

65A 齿轮部

65B 花键毂部

66 换挡机构

73 变速操作轴

74 花键毂

74a 花键

77 连接臂

81 输出旋转体

82 传动旋转体

83 侧离合器

84 侧制动器

102 箱部分

102B 连接部

107 液压设备(阀单元)

107A 连接部

107B 连接部

112 驻车制动器

116 制动操作轴

119 中继轴

120 第一轴支部

121 第二轴支部

122 第一传动部

123 第二传动部

125 驱动旋转体(驱动齿轮)

126 从动旋转体(从动齿轮)

126A 凸起部

126B 凸起部

126C 花键嵌合部

127 支承部

128 支承部

130 滤油器

130A 油流入口

131 阀操作轴

132 阀箱

134 液压管

135 液压管

137 油路

139 盖构件

A 外部设备

[第二实施方式]

203、207 旋转轮

207b、227 旋转部分

210、228 支承箱

210a 支承箱的端部

210c 支承箱的端部的内周部的槽部

211、230 支承轴

212 轴承

214 垫圈构件

217 密封构件

217a 密封构件的内侧环状构件

217b 密封构件的外侧环状构件

217c 密封构件的密封唇构件

217d 密封构件的间隙

218 凸部

219 凹部

220 内侧凹部

222 收纳槽部

222a 收纳槽部的第一面部

222b 收纳槽部的第二面部

225、226 壁构件

225b 壁构件的外周部

226a、226b 壁构件的环部分

226d 壁构件的密封部分

P1 支承轴的轴心

[第三实施方式]

302 机体

313 框架体

314 顶盖部

315 柔性板体

317 顶盖支承部

323A 支承杆

323B 框架体的端部

327 朝上的鼓起体

340 上表面部

341 侧面部

342 袋状部

344 缺口

345 关闭构件

347 连结构件

351 狭缝

353 关闭构件

N 防脱落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