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8022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熊蜂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灵活调整饲养空间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熊蜂在多数情况下普遍被证明远比蜜蜂更能有效进行授粉。因此目前,熊蜂已被广泛应用于露天栽培作物以及温室作物的授粉。

在使用熊蜂进行授粉时,需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饲养相应数量的熊蜂,否则会影响作物的授粉效果。以温室为例,在温室条件下,过少的熊蜂往往不能满足授粉需要,而过量的熊蜂数量会造成过度授粉,造成落花落果,所以要想合理的给作物授粉,必须选择合适群势的熊蜂。但是,现有技术中蜂箱的尺寸设计较为单一,且一旦饲养开始就无法再灵活改变,因此在熊蜂培养的过程中蜂箱无法满足不同大小的蜂群需要。由于我国熊蜂授粉市场还不完善,农民不能提前预定产品,这也导致熊蜂生产公司不能把握生产量的大小,导致生产出过量的产品,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熊蜂饲养装置尺寸较为单一,无法灵活改变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可灵活调整饲养空间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包括蜂盒和营养液盒;其中,所述蜂盒包括:蜂盒盒体,所述蜂盒盒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蜂盒盒体的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底面设置有安装口,顶面上设置有可闭合的操作口;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通风孔和巢口装置;一个蜂盒底板,所述蜂盒底板与多个蜂盒盒体中的每一个均配套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蜂盒底板适宜于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安装在所述多个蜂盒盒体中的任意一个的底面上且封闭所述蜂盒盒体的安装口;在所述蜂盒底板上设置有花粉饲喂器和营养液饲喂器,所述营养液饲喂器设置有吸食管道,在所述吸食管道内设置有吸附芯;所述营养液盒位于所述蜂盒的下方,所述营养液盒与所述多个蜂盒盒体中的任意一个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营养液饲喂器的吸附芯延伸至所述营养液盒内。

所述营养液盒与多个所述蜂盒盒体均设置为矩形盒体,所述营养液盒的顶面的尺寸与多个所述蜂盒盒体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相同。

所述多个蜂盒盒体的底面的安装口的尺寸相同;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与所述安装口的尺寸相同,适宜于插装入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安装口中;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顶面的操作口的尺寸均大于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

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安装口两侧的卡槽,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蜂盒底板两侧的卡扣。

所述多个蜂盒盒体中的每一个均是由顶面和四个侧壁形成的矩形合围,整个底面则完全敞口设置,形成所述安装口;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多个所述蜂盒盒体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侧壁底端的凸条以及设置在所述蜂盒底板上的多组卡槽结构,所述多组卡槽结构分别与所述多个蜂盒盒体的侧壁底端的凸条相对应。

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侧壁底端设置有四个凸条,所述四个凸条分别设置在所述蜂盒盒体的四个侧壁上;每组所述卡槽结构也相应设置有四个卡槽;所述多组卡槽结构沿所述蜂盒底板中心向外的方向依次围绕设置;所述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的蜂盒盒体中,除了最小号的蜂盒盒体外,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操作口的尺寸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的横截面尺寸相等,适宜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通过。

所述蜂盒盒体设置有三个。

所述三个蜂盒盒体的尺寸依次为:第一蜂盒盒体,长13cm、宽15cm、高15cm;第二蜂盒盒体,长18cm、宽25cm、高18cm;第三蜂盒盒体,长21cm、宽30cm、高21cm。

所述熊蜂饲养装置还设置有外盒,所述外盒的顶端设置有顶盖,所述蜂盒和营养液盒适宜于放置在所述外盒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包括蜂盒和营养液盒;其中,所述蜂盒包括多个所述蜂盒盒体的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的蜂盒盒体和一个蜂盒底板,所述蜂盒底板与多个蜂盒盒体中的每一个均配套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蜂盒底板适宜于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安装在所述多个蜂盒盒体中的任意一个的底面上且封闭所述安装口;所述营养液盒位于所述蜂盒的下方,所述营养液饲喂器的吸附芯延伸至所述营养液盒内。本实用新型中的蜂盒底板与多个蜂盒盒体中的每一个均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得当需要改变蜂群饲养空间时,只需要将当前使用的蜂盒盒体拆下,换上另一尺寸的蜂盒盒体即可,实现了空间的灵活调整;同一蜂盒底板和营养液盒体可与多个蜂盒盒体进行组装,简化了设备,节约了饲养成本。在饲养过程中,一般需要调整饲养空间的情况下,都是需要扩大蜂盒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尺寸不同的盒体可满足这一需求。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进一步限定所述多个蜂盒盒体的底面的安装口的尺寸相同,且所述安装口的尺寸小于所述多个蜂盒盒体中最小的一个的底面尺寸;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与所述安装口的尺寸相同,适宜于插装入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安装口;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顶面的操作口的尺寸均大于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适宜于所述蜂盒底板从所述操作口通过。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在拆卸所述蜂盒盒体与所述蜂盒底板时,所述蜂盒底板可直接从所述操作口取出,便于进行拆卸操作。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还设置所述蜂盒盒体的整个底面完全敞口设置,形成安装口;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多个所述蜂盒盒体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并设置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侧壁底端的凸条以及设置在所述蜂盒底板上的多组卡槽结构,所述多组卡槽结构分别与所述多个蜂盒盒体的侧壁底端的凸条相应对,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直接下压所述蜂盒盒体即可完成蜂盒盒体与蜂盒底板的安装,简化了操作。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优选所述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的蜂盒盒体中,除了最小号的蜂盒盒体外,每个所述蜂盒盒体的操作口的尺寸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的横截面尺寸相等,适宜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通过。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在不拆除当下使用的蜂盒盒体的情况下,可将大一号的蜂盒盒体先插装在所述蜂盒底板上,然后再将当下使用的蜂盒盒体上提拉拆除掉,并经由所述大一号的蜂盒盒体的操作口拉出,在这一过程中,操作者可通过当下使用的蜂盒盒体的操作口进行操作,将蜂盒盒体内的熊蜂驱赶至新的蜂盒盒体中,从而实现熊蜂的转移。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所述蜂盒盒体设置有三个,尺寸依次为:长13cm、宽15cm、高15cm;长18cm、宽25cm、高18cm;长21cm、宽30cm、高21cm。这三种尺寸的蜂盒盒体中,尺寸最小的盒体中的蜂群长到30-50头,可以作为授粉群,授粉面积0.4-1亩;尺寸中等的盒体中的蜂群长到50-70头,可以作为授粉群,授粉面积1-2亩;尺寸最大的盒体中的蜂群长到70-110头,可以作为授粉群,授粉面积2-3亩。尺寸最小和尺寸中等的盒体适合温室蔬菜授粉使用,而尺寸最大的盒体适合温室及露天的花量大,花期短的果树授粉。这三种尺寸的蜂盒基本已经能够满足各种场合授粉的需要。而尺寸最小和尺寸中等的盒体在培育过程中如需求发生改变,需要对蜂群数量进行调整,则可以相应地将其拆卸,并换上大一号的蜂盒,通过适宜的培养时间,即可实现蜂群数量的提升。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包括蜂盒和营养液盒的饲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装有蜂盒底板的蜂盒盒体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卡扣的蜂盒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未安装蜂盒底板的蜂盒盒体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壁底端设置有凸条的蜂盒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第一、第二、第三卡槽结构的蜂盒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凸缘的第一蜂盒盒体/第二蜂盒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蜂盒盒体;2-操作口;3-单向入口;4-双向开口;5-通风孔;6-设置有巢口装置的侧壁;7-安装口;8-花粉取食台;9-营养液取食台;10-吸食管道;11-第一过渡坡;12-第二过渡坡;13-卡扣;14-蜂盒底板;15-卡槽;16-凸条;17-第一卡槽结构;18-第二卡槽结构;19-第三卡槽结构;20-凸缘;21-第一蜂盒盒体/第二蜂盒盒体的顶面;22-营养液盒。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蜂盒和营养液盒22;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蜂盒和营养液盒22均整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其中,所述蜂盒包括:蜂盒盒体1,所述蜂盒盒体1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分别为第一蜂盒盒体,长13cm、宽15cm、高15cm;第二蜂盒盒体,长18cm、宽25cm、高18cm;第三蜂盒盒体,长21cm、宽30cm、高21cm。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底面设置有安装口7,顶面上设置有可闭合的操作口2,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口2配套设置有盖子,从而实现操作口2的开启和闭合;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通风孔5和巢口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巢口装置包括设置在蜂盒盒体侧壁6上的双向开口4和单向入口3。其中,所述双向开口4为直径不变的圆形开口;所述单向入口3为沿所述侧壁6向内延伸设置的圆锥形入口,所述圆锥形入口沿由外向内的方向逐渐收缩。所述双向开口4的孔径为3.5cm;所述单向入口3的外侧开口的孔径为3.5cm,所述单向入口3的内侧开口的孔径为1cm;所述单向入口3的长度为3cm。本实施例中的巢口装置,在使用中如选择开启双向开口4,熊峰则可通过该双向开口4进出;如选择关闭双向开口4同时开启单向入口3,则熊蜂只能进入蜂盒,而无法飞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蜂盒还包括一个蜂盒底板14,如图2所示,所述蜂盒底板14与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每一个均配套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蜂盒底板14适宜于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安装在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任意一个的底面上且封闭所述蜂盒盒体1的安装口7;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安装口7两侧的卡槽15,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蜂盒底板14两侧的卡扣13,如图3和图4所示。

如图2所示,在所述蜂盒底板14上设置有花粉饲喂器和营养液饲喂器,所述花粉饲喂器为花粉取食台8,所述花粉取食台8高出所述蜂盒底板14所在的平面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花粉取食台8比所述蜂盒底板14所在的平面高出2cm,在所述花粉取食台8上放置有浅槽,所述浅槽的深度为2-3mm,用于放置花粉;在所述花粉取食台8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过渡坡11,所述第一过渡坡11由所述花粉取食台8的边缘延伸至所述蜂盒底板14上,所述第一过渡坡11的坡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所述营养液饲喂器为营养液取食台9,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也高出所述蜂盒底板14所在的平面2cm设置,在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过渡坡12,所述第二过渡坡12由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的边缘延伸至所述蜂盒底板14上,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上设置有吸食管道10,在所述吸食管道10内设置有吸附芯,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芯为棉芯。所述营养液盒22位于所述蜂盒的下方,所述营养液盒22与所述蜂盒盒体1可拆卸地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饲喂器的吸附芯延伸至所述营养液盒22内并插入所述营养液盒22内的营养液中,营养液被吸附至棉芯的顶端,从而供蜂盒盒体1内的熊蜂吸食,所述营养液可以为糖浆液。当所述蜂盒底板14安装在任意一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底面上时,所述花粉饲喂器和营养液饲喂器均位于所述蜂盒盒体1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盒22与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均设置为矩形盒体,所述营养液盒22适宜于与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任意一个可拆卸地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盒22与所述蜂盒盒体1中的任意一个均可通过螺钉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螺钉在图中未示出);所述营养液盒22的顶面的尺寸与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相同(如图1中所示为营养液盒与第三蜂盒盒体装配在一起的示意图),为长21cm、宽30cm。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的底面的安装口7的尺寸相同,且所述安装口7的尺寸小于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最小的一个的底面尺寸,为长10cm、宽12cm;所述蜂盒底板14的横截面尺寸与所述安装口7的尺寸相同,适宜于插装入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安装口7,所述蜂盒底板14的厚度为0.5cm;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顶面的操作口2的尺寸均大于所述蜂盒底板14的尺寸,从而便于蜂盒底板14通过;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述的“操作口2的尺寸均大于所述蜂盒底板14的尺寸”,既可以是指操作口2的尺寸大于所述蜂盒底板14的横截面尺寸,即大于10cm×12cm,适宜于所述蜂盒底板14横向放置状态下通过;也可以是指所述操作口2的尺寸大于所述蜂盒底板14的竖向截面尺寸,即大于10cm×0.5cm或者大于12cm×0.5cm,从而适宜于所述蜂盒底板14在竖立状态下通过。不论是哪种尺寸设置方式,只要能够满足蜂盒底板14通过即可。本实施例设置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操作口2的尺寸均为长12cm、宽14cm,大于所述蜂盒底板14的横截面尺寸。

本实施例中所述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在熊蜂培育初期可采用第一蜂盒盒体和蜂盒底板14组装成的蜂盒装置进行熊蜂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如需求发生改变需要增加饲养空间,可将第一蜂盒盒体与所述蜂盒底板14和所述营养液盒22拆开,换上第二蜂盒盒体或者第三蜂盒盒体,从而实现熊蜂饲养空间的改变。本实施例中所述花粉取食台8和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高于蜂盒底板14设置,使得食物残渣和粪便不易在花粉取食台8和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上积累,可减少对食物的污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蜂盒和营养液盒22,同实施例1一样,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蜂盒和营养液盒22也均整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其中,所述蜂盒包括:蜂盒盒体1,所述蜂盒盒体1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分别为第一蜂盒盒体,长13cm、宽15cm、高15cm;第二蜂盒盒体,长18cm、宽25cm、高18cm;第三蜂盒盒体,长21cm、宽30cm、高21cm。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每一个均是由顶面和四个侧壁形成的矩形合围,整个底面则完全敞口设置,形成安装口7;所述蜂盒底板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蜂盒底板的尺寸等于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为长21cm、宽30cm;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顶面上设置有可闭合的操作口2,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口2配套设置有盖子;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通风孔5和巢口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巢口装置包括设置在蜂盒盒体侧壁6上的双向开口4和单向入口3。其中,所述双向开口4为直径不变的圆形开口;所述单向入口3为沿所述侧壁6向内延伸设置的圆锥形入口,所述圆锥形入口沿由外向内的方向逐渐收缩。所述双向开口4的孔径为3.5cm;所述单向入口3的外侧开口的孔径为3.5cm,所述单向入口3的内侧开口的孔径为1cm;所述单向入口3的长度为3cm。

所述蜂盒还包括一个蜂盒底板,所述蜂盒底板与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每一个均配套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蜂盒底板适宜于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安装在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任意一个的底面上且封闭所述蜂盒盒体1的安装口7;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侧壁底端的凸条16以及设置在所述蜂盒底板上的三组卡槽结构,所述三组卡槽结构分别与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的侧壁底端的凸条16相对应。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在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四个侧壁的底端设置有四个凸条16,即所述四个凸条16分别设置在所述蜂盒盒体1的四个侧壁上,如图5所示;每组所述卡槽结构也相应设置有四个卡槽;所述三组卡槽结构沿所述蜂盒底板中心向外的方向依次围绕设置,如图6中的第一卡槽结构17、第二卡槽结构18、和第三卡槽结构19所示;为了提高安装的牢固程度,所述凸条和卡槽之间可设置为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尺寸由小到大依次设置的蜂盒盒体1中,除了最小号的第一蜂盒盒体外,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操作口2的尺寸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1的横截面尺寸相等,适宜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1通过,即第二蜂盒盒体的操作口2的尺寸为长13cm、宽15cm;所述第三蜂盒盒体的操作口2的尺寸为长18cm、宽25cm。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设置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操作口2的尺寸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1的横截面尺寸相等,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小一号的蜂盒盒体1在提拉通过大一号的蜂盒盒体1的操作口2时,小一号的蜂盒盒体1与操作口2之间不留缝隙,避免了熊蜂飞出蛰伤操作人员的问题。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每个所述蜂盒盒体1的操作口2的尺寸也可大于小一号的蜂盒盒体1的横截面尺寸。

在所述蜂盒底板上设置有花粉饲喂器和营养液饲喂器,所述花粉饲喂器为花粉取食台8,所述花粉取食台8高出所述蜂盒底板所在的平面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花粉取食台8比所述蜂盒底板所在的平面高出2cm,在所述花粉取食台8上放置有浅槽,所述浅槽的深度为2-3mm,用于放置花粉;在所述花粉取食台8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过渡坡11,所述第一过渡坡11由所述花粉取食台8的边缘延伸至所述蜂盒底板上,所述第一过渡坡11的坡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0°;所述营养液饲喂器为营养液取食台9,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取食台9也高出所述蜂盒底板所在的平面2cm设置,所述营养液取食台上设置有吸食管道10,在所述吸食管道10内设置有吸附芯。

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盒22位于所述蜂盒的下方,所述营养液盒22也为矩形盒体,所述营养液盒22的顶面的尺寸与三个所述蜂盒盒体1中最大的一个的底面尺寸相同,为长21cm、宽30cm。本实施例中所述营养液盒22与所述蜂盒底板为一体固定连接,由于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任意一个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蜂盒底板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因此所述三个蜂盒盒体1中的任意一个与所述营养液盒22也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营养液饲喂器的吸附芯延伸至所述营养液盒22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熊蜂饲养装置还设置有外盒,所述外盒的顶端设置有顶盖,所述蜂盒和营养液盒22适宜于放置在所述外盒内,所述外盒可采用瓦楞纸盒,通过将蜂盒和营养液盒22放置在外盒内,可便于饲养装置进行运输和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组配式熊蜂饲养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在熊蜂培育初期可采用第一蜂盒盒体和蜂盒底板组装成的蜂盒装置进行熊蜂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如需求发生改变需要增加饲养空间,可将大一号的第二蜂盒盒体套装在所述第一蜂盒盒体的外围,并下压所述第二蜂盒盒体使其底端的凸条16插入所述第二卡槽结构18中,然后提拉所述第一蜂盒盒体,将其从所述第一卡槽结构17上取下,并通过第二蜂盒盒体顶端的操作口2取出。在所述第一蜂盒盒体位于所述操作口2内且在彻底取出所述第一蜂盒盒体之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蜂盒盒体顶端的操作口2进行驱赶操作,将停留在第一蜂盒盒体内的熊蜂驱赶至第二蜂盒盒体内。后续如果需要进一步增加饲养空间,可继续将第三蜂盒盒体装上,而降第二蜂盒盒体取下即可。

为了防止驱赶熊蜂时,熊蜂发生逃逸或者蛰伤操作者,可沿第一蜂盒盒体和第二蜂盒盒体的顶面21的操作口2的上表面边缘设置一圈凸缘20,如图7所示,此外还与第一蜂盒盒体和第二蜂盒盒体分别配套设置一个两端开口的套管,所述套管可采用布管或者柔软的塑料管,该套管的一端设置有弹性圈,所述弹性圈可套装在所述操作口2的凸缘20上,在远离操作口2的另一端设置有抽绳,通过拉紧抽绳可使远离操作口2的一端的开口收拢,工作人员将操作口2的盖子打开后,快速安装上所述套管,然后通过可收拢的一端伸入带手套的手臂,即可进行驱赶操作,不会被蛰伤。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