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96849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工业化模式的迅速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是将传统池塘分为循环流水养殖区和水质生态修复区。在循环流水养殖区修建循环流水池,并通过气提设备推动水体流动。然而,对于循环流水的养殖区,随着养殖鱼大小的不同,其对水流速度的要求也不同。养殖区内水流速度的调节可通过调整拦鱼网的规格(网孔大小等)来实现。但由于循环流水养殖区中的水一直在循环流动,更换拦鱼网时养殖鱼会随水游出养殖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循环水养殖装置,可根据情况更换拦鱼网,同时可避免养殖鱼游出养殖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循环水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池、前端拦鱼网和后端拦鱼网,所述养殖池的上游设有与前端拦鱼网适配的前拦鱼网卡槽组,所述前拦鱼网卡槽组包括两个前侧槽,这两个前侧槽分别位于养殖池的两侧壁上;所述前拦鱼网卡槽组前后设有两个,至少一个前拦鱼网卡槽组中插装有前端拦鱼网;

所述养殖池的下游设有与后端拦鱼网适配的后拦鱼网卡槽组,所述后拦鱼网卡槽组包括两个后侧槽,这两个后侧槽分别位于养殖池的两侧壁上;所述后拦鱼网卡槽组前后设有两个,至少一个后拦鱼网卡槽组中插装有后端拦鱼网,所述前端拦鱼网与后端拦鱼网之间形成养殖区。

进一步的,所述前拦鱼网卡槽组还包括设于养殖池池底的前底槽,所述前底槽的两端分别连通一个前侧槽;所述后拦鱼网卡槽组还包括设于养殖池池底的后底槽,所述后底槽的两端分别连通一个后侧槽。

其中,所述前侧槽和后侧槽均竖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坑,所述凹坑位于后拦鱼网卡槽组下游,所述凹坑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有排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排污控制装置为插拔管,所述排污控制装置的长度大于养殖池的深度,排污控制装置至少有一端的外径与排污口的内径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凹坑为漏斗型。

进一步的,所述凹坑至少设有一排,每排有3-5个凹坑,所述凹坑的排列方向与后端拦鱼网平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凹坑设有两排。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中设有气提装置,所述气提装置位于前拦鱼网卡槽组上游。

其中,气提装置包括曝气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在养殖池的上游和下游只各安装一张拦鱼网,这样上游和下游都各空留一个拦鱼网卡槽组。当需要更换拦鱼网时,将选择好的拦鱼网放到空留的拦鱼网卡槽组中,再将原来使用的拦鱼网提出,不用担心在更换拦鱼网时,水产品随流水游出养殖区;如果养殖池的上游和下游均安装有两张拦鱼网时,可以将其中一张拦鱼网取出后空留出一个拦鱼网卡槽组,参照上述方法更换即可;

2.在使用过程中,可参照鱼的大小更换合适规格的拦鱼网,从而调整水的流速来适应鱼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养殖单产,保证水产品质量,为促进渔业增产增效提供保障,又能有效的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减少养殖对水资源环境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主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1的侧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2的主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养殖池、2-前端拦鱼网、3-后端拦鱼网、4-养殖区、5-前拦鱼网卡槽组、6-前侧槽、7-后拦鱼网卡槽组、8-后侧槽、9-前底槽、10-后前底槽、11-凹坑、12-排污口、13-气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循环水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池1、前端拦鱼网2和后端拦鱼网3,前端拦鱼网2和后端拦鱼网3均至少有一个。养殖池1的上游设有与前端拦鱼网2适配的前拦鱼网卡槽组5,如图3、5、7所示,前拦鱼网卡槽组5包括两个前侧槽6,这两个前侧槽6分别位于养殖池1的两侧壁上;前拦鱼网卡槽组5前后设有两个,至少一个前拦鱼网卡槽组5中插装有前端拦鱼网2,前端拦鱼网2的两侧分别被限制在前侧槽6中,实现前端拦鱼网2的安装。

养殖池1的下游设有与后端拦鱼网3适配的后拦鱼网卡槽组7,如图4、6所示,后拦鱼网卡槽组7包括两个后侧槽8,这两个后侧槽8分别位于养殖池1的两侧壁上;后拦鱼网卡槽组7前后设有两个,至少一个后拦鱼网卡槽组7中插装有后端拦鱼网3,后端拦鱼网3的两侧分别被限制在后侧槽8中,实现后端拦鱼网3的安装。前端拦鱼网2与后端拦鱼网3之间形成养殖区4,水产品位于养殖区4中。其中,前侧槽6和后侧槽8均竖直设置,使得前端拦鱼网2和后端拦鱼网3也竖直设置。养殖池2前端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位于前拦鱼网卡槽组5上游,养殖池2后端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后拦鱼网卡槽组7的下游。

前侧槽6和后侧槽8可在地基建设时一并完成。挡鱼网根据网孔大小不同分为多种规格,可参照鱼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网孔大小的拦鱼网,从而可调整水的流速来适应鱼的生长;使用时,可在养殖池1的上游和下游只各安装一张拦鱼网,这样上游和下游的都各空留一个拦鱼网卡槽组。当需要更换拦鱼网时,将选择的拦鱼网放到空留的拦鱼网卡槽组中,再将原来使用的拦鱼网提出,即完成拦鱼网的更换,不用担心在更换拦鱼网的时候,水产品随流水游出养殖区4。如果养殖池的上游和下游均安装有两张拦鱼网时,可以将其中一张拦鱼网取出后空留出一个拦鱼网卡槽组,参照上述方法更换即可。

例如,当养殖鱼较小时,前端拦鱼网2和后端拦鱼网3的网孔较小,可减缓水流,同时可避免养殖鱼游出养殖区。当养殖鱼体积长大后,可将前端拦鱼网2和后端拦鱼网3换成网孔更大规格的,加快水流;也可只将前端拦鱼网2换成网孔更大规格的,这样水流也能适当加快,同时网孔更小的后端拦鱼网3可避免鱼饲料随水流流出养殖区。总之,前端拦鱼网2和后端拦鱼网3不同规格的组合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换,此处不再一一例举。

养殖池1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坑11,凹坑11位于后拦鱼网卡槽组7下游,排水口位于凹坑11的下游,凹坑11底部设有排污口12,排污口12上设有排污控制装置。凹坑11有利于残饵粪便的收集。其中,排污控制装置为插拔管,排污控制装置的长度大于养殖池1的深度,排污控制装置至少有一端的外径与排污口12的内径适配,利用插拔管来堵住排污口12,当需要打开排污口12进行排污时,拔出插拔管即可。凹坑11为漏斗型,排污口12设置在凹坑11的最低点,便于污物的排放。养殖池1中设有气提装置13,气提装置13位于进水口与前拦鱼网卡槽组5之间。气提装置13可以选择曝气盘。

水体从进水口流入养殖池中,气提装置13使得该区域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升高并进一步推动水体经前端拦鱼网2流入养殖区4,由于循环水流的作用,养殖区4中的水流过后端拦鱼网3,经排水口流出养殖池,而水中的垃圾与沉淀物大部分被沉降堆积在凹坑11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8、9所示,前拦鱼网卡槽组5还包括设于养殖池1池底的前底槽9,后拦鱼网卡槽组7还包括设于养殖池1池底的后底槽10。如图10、12所示,前底槽9的两端分别连通一个前侧槽6。如图11、13所示,后底槽10的两端分别连通一个后侧槽8。前端拦鱼网2的两侧分别被限制在前侧槽6中,前端拦鱼网2的底部被限制在前底槽9中,实现前端拦鱼网2的安装。后端拦鱼网3的两侧分别被限制在后侧槽8中,前端拦鱼网2的底部被限制在后底槽10中,实现后端拦鱼网3的安装。前侧槽6、后侧槽8、前底槽9和后底槽10可在地基建设时一并完成。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的区别在于:凹坑11至少设有一排,每排有3-5个凹坑11,凹坑11的排列方向与后端拦鱼网3平行。凹坑11设有两排。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养殖池的上游和下游都各空留一个拦鱼网卡槽组,方便根据水产品的大小更换合适规格的拦鱼网,从而调整水的流速来适应鱼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养殖单产,保证水产品质量,为促进渔业增产增效提供保障,又能有效的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减少养殖对水资源环境的压力。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