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4780发布日期:2019-01-05 08:58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种植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背景技术:

食用菌俗称“菇”,是可供食用的“蕈菌”,即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研究指出,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和销量居世界首位,并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菌林矛盾”,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食用菌的常规栽培基质价格不断的上涨。为了改善现状,缓解压力,许多新型的基质被研究出来并加以利用,以草代料便是其中之一。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有效缓解了严重的“菌林矛盾”,而且充分利用了中国丰富的草业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目前国内对于以草代料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菌草搜集及品种选育、适宜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搜集及品种选育、菌草种植技术、菌草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及工艺、菌草菌渣的综合利用技术这些方面,而关于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的物质转化及生产栽培模式却不多见.

申请号为cn201810364071.8公开了一种食用菌栽培用的甘薯渣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培养基质原料为组成为所述食用菌栽培用的甘薯渣基质包括甘薯渣30-45份、秸秆25-33份、玉米碴14-27份、马铃薯渣9-16份和草木灰3-9份,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的甘薯渣基质的制备方法,通过混合发酵等步骤,将原料发酵制备成食用菌栽培基质,方便大量制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该发明在对于食用菌感染病虫害方面并没有涉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原料组成包括以下重量份计:苜蓿草10-20份,玉米秸秆20-40份,干菌草80-88份,过磷酸钙0.1-0.2份,石灰3-6份石膏3-6份,抗真菌物质5-10份。

进一步的,所述苜蓿草与玉米秸秆添加比例为2:(1-1.5)。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基质中抗真菌物质制备方法为:将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加入有机酸,通入电流,筛选,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壳寡糖,升温,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首先混合面团在发酵之后,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其中含有纳米铜和纳米锌,加入有机酸,通入电流,在面团中电离出铜离子环绕锌离子,然后使对发酵面团中的菌种进行筛选,包括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经过分离纯化后与有机酸、多肽协同发挥抗真菌活性,其中青霉菌为主要的抗击真菌,青霉素为青霉菌代谢产物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壳寡糖一方面能促进青霉菌的代谢产物的生长,高浓度即超过5g/l时,壳寡糖能够降抑制青霉菌单位菌体产青霉素,青霉素含量变化呈下降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青菌单位菌体产毒量均呈现先下降的变化趋势,只有在0.1-5g/l之间,壳寡糖对青霉菌的抑制作用最小,并且青霉素生产产物含量最高,苜蓿草与玉米秸秆添加量比例为2:(1-1.5),由于苜蓿草与玉米秸秆对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均有拮抗作用,在比例为2:(1-1.5)时,以及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的铜离子和锌离子的协同作用下,对苜蓿草与玉米秸秆的有效物质进行疏运,降低拮抗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基质中碳氮比为(30-33):1。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酸为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中的2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羟基磷灰石浆为载铜锌双离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浆料,其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

进一步的,所述抗真菌物质中还包括乳酸、乙酸。

进一步的,所述添加的壳寡糖浓度为0.1-5g/l。

进一步的,所述恒温振荡培养时间为2-15d,温度为24-25℃。

进一步的,所述加入壳寡糖之后升温为温度为30-4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该栽培基质能够有效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将食用菌的产量提高30以上,采用方法无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无农药残留,安全、可靠;第二、壳寡糖除了能够有效促进抗菌物质的生长,还能够调节铜离子和锌离子的浓度,进一步促进食用菌对栽培基质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充分吸收,促进食用菌的生长;第三、该栽培基质抗菌能力强能够有效减少青梅菌的生长,减少食用菌病菌的感染,增加农户的栽培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抗真菌物质4份;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通入电流,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0.5g/l的壳寡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实施例2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抗真菌物质4份;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通入电流,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0.05g/l的壳寡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实施例3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抗真菌物质4份;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通入电流,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0.5g/l的壳寡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实施例4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通入电流,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7g/l的壳寡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对照组1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抗真菌物质4份;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加入电解液,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0.5g/l葡萄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对照组2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抗真菌物质4份;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加入电解液,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6g/l的壳寡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原料:苜蓿草9份,玉米秸秆10份,干菌草68份,过磷酸钙0.01份,石灰2份,石膏2,抗真菌物质4份;

制作方法:(1)首先取感染得有青霉菌的食用菌于培养皿中加入该抗菌物质;抗真菌物质由小麦粉、大麦粉混合发酵加入土壤、混合、挤压,得到混合面团,发酵,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浆,磷灰石浆中铜的含量与锌的含量之比为2:1,加入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通入电流,筛选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罗氏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获得纯种产青霉菌后挑取单个菌落于液体培养基进行恒温振荡培养,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悬液,观察有无拮抗现象,有无抑菌圈以此来筛选出拮抗菌,加入浓度为0.05g/l的壳寡糖,升温到35℃,最后制成抗真菌物质;

试验1

观察培养皿中的青霉菌的单位菌体产菌量和青霉素的分泌量,并记录在表1;

表1

结果表明:在壳寡糖浓度为0.1-5g/l时,并且培养基质中的铜离子和锌离子在电流作用下,青霉素的单位产菌量达到最小同时青霉素的分泌量达到最佳。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和试验例仅限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和理解,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作出的非突出实质性特征和显著进步的发明创造,仍然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