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南瓜食品及其膨化方法

文档序号:30988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南瓜食品及其膨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食品及其处理方法,尤其是以南瓜为原料,采用膨化处理加工出的食品。
南瓜是世界上的普通蔬菜,近年国内外的实验及研究发现,它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全世界的南瓜产量极大,但开发利用远远不够,在我国仅幼嫩瓜作为居民的蔬菜消费,大部分的成熟瓜都作为饲料应用。近年出现了含有南瓜的食品,如蜜饯、果酱、饮料、精粉等,但有的含糖量较高,有的保质期较短,有的生产成本较高,有的则无南瓜的风味。目前食品膨化技术已日趣成熟,它主要被用来对淀粉类农作物加工,但对于像南瓜之类蔬菜,则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膨化的南瓜食品,它易被人体吸收,营养损失少,可长期保存,风味较好,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所述的南瓜食品是对原料进行膨化处理,使其成为内部组织呈多孔疏松状的食品。本食品的加工步骤如下将普通食品膨松剂浸渍渗入南瓜原料组织中;干燥处理,使含水量在12%以下;采用急热膨化处理法使南瓜膨化。
在对浸入了食品膨松剂的南瓜进行干燥处理时,应在50℃以下烘干或自然干燥,以免膨松剂过早地释放出气体,不利于以后的膨化;急热膨化时应采用170~220℃的食用油,油炸时间为4~10秒,这样既可达到较好地膨化效果,又可避免营养成份受到过多的损失或产生焦苦之味。为了使效果及口感更加理想,食品膨松剂宜采用酸性和碱性组合型的,即其中既有酸性的膨松剂,又加有碱性的膨松剂(若仅用碱性膨松剂,虽然能达到良好的膨化效果,但口感要差一些);南瓜在浸渍前最好先干燥脱水,在膨化处理前应使南瓜的最佳含水量为7~8%。
下面,列举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对其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清洗南瓜,去皮、籽、瓤,切成条或片,在温度50~60℃下烘干;每1000克南瓜干条、片,用水4000毫升,1000毫升水加入食用膨松剂碳酸氢钠6.5克,明矾3克,酒石酸氢钾0.5克,配制成膨松剂液;浸渍南瓜条、片12小时,沥干水,在50℃以下烘干,或自然干燥,控制南瓜条、片中的含水量在12%以下,最佳是7~8%;油炸,用油量为南瓜重量的4倍,油温190~200℃,时间4~8秒,膨化后撒上调味品即可。
实施例2清洗南瓜,去皮、籽、瓤,切成条或片,每1000克鲜南瓜干条、片,用水1000毫升,加入食用膨松剂碳酸钠9.75克,明矾4.5克,酒石酸氢钾0.75克,配制成膨松剂液;浸渍南瓜条、片16小时,沥干水,在50℃以下烘干,或自然干燥,控制南瓜条、片中的含水量在12%以下,最佳是7~8%;油炸,用油量为南瓜重量的4倍,油温170~190℃,时间4~8秒,膨化后撒上调味品即可。
实施例3清洗南瓜,去皮、籽、瓤,切成条或片,速冻,解冻;每1000克南瓜干条、片,用水1000毫升,加入食用膨松剂碳酸氢钠7.8克,明矾3.6克,酒石酸氢钾0.6克,配制成膨松剂液,真空浸渍南瓜条、片1小时后,卸掉真空,再浸渍4小时;沥干水,在50℃以下烘干,或自然干燥,控制南瓜条、片中的含水量在12%以下,最佳是7~8%;油炸,用油量为南瓜重量的4倍,油温190~220℃,时间4~8秒,膨化后撒上调味品即可。
采用本发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解决南瓜膨化难的问题,使南瓜得到较好的膨化;膨化后的南瓜有利于人体消化酶进入,易被人体吸收;由于膨化时间短,减少了营养损失,同时,细菌被较好地杀灭,其中的水分又较少,可限制霉菌的滋生,容易长期保存;膨化后南瓜上有很多孔,吸水率强,容易复水,可保持南瓜特有的风味,并使口感较好;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容易,可使南瓜食品的成本大大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南瓜食品,其特征是它经过了膨化处理,其内部组织呈多孔疏松状。
2.一种南瓜食品的膨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将普通食品膨松剂浸渍渗入南瓜原料组织中;干燥处理,使含水量在12%以下;采用急热膨化处理法使南瓜膨化。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南瓜食品的膨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浸入了食品膨松剂的南瓜干燥处理时应在50℃以下烘干或自然干燥,急热膨化采用170~220℃的食用油,油炸时间为4~10秒。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南瓜食品的膨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食品膨松剂采用酸性和碱性组合型的,南瓜在浸渍前最好先干燥脱水,在膨化处理前南瓜的最佳含水量为7~8%。
全文摘要
一种南瓜食品及其膨化方法。本发明属于一种食品及其处理方法,尤其是指南瓜食品。本发明以南瓜为原料,将普通食品膨松剂浸渍渗入到南瓜原料组织中,再干燥处理,使其中的含水量在12%以下,最后采用急热膨化处理法使南瓜膨化,制作成膨松多孔的食品。本食品更易被人体吸收,营养损失少,不含糖分,贮存期较长,风味好,生产工艺简单,具有保健功能。
文档编号A23P1/14GK1223086SQ96103858
公开日1999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6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6日
发明者肖同彬, 杨菊琼 申请人:肖同彬, 杨菊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