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2145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是茶产品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技术。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中国茶随着栽培和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涵盖六大茶类,拥有数百个优良品种,上千只名优茶品的成熟体系。中国茶区分布辽阔,由于地域上纬度的不同,光、温、水、热等气候因子的差异使茶类分布与品质风格出现一定的差异。江南茶区的灌木型品种,适宜生产绿茶、黄茶。其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含量较低,氨基酸含量高。其中绿茶香气清高,滋味鲜醇,但欠缺花果香且滋味偏淡,黄茶香气和滋味带甜。华南茶区的小乔木形品种试制乌龙茶、白茶等,其中闽南乌龙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甘润,广东乌龙香气浓郁带花香,但滋味较浓,白茶香气高甜、滋味甘醇。西南茶区的云南大叶类品种适宜生产红茶,边茶等。其中红茶有花果香,但滋味较浓、涩。

目前,我国茶叶产品种类繁多,个性鲜明,各有优劣。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有的香气浓郁但滋味较浓,较涩,又或者滋味醇和但香气较为欠缺。对于茶认知度较低的年轻消费者,更偏爱造型新颖、色彩鲜艳、香气丰富带花果香、滋味醇厚的茶叶产品,而目前市场并不存在此类产品。商品茶品质的单一性与不稳定性,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不利于茶叶市场的拓展和资源的利用,更有碍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采用该方法能获得质量上乘、内涵丰富、具有多种香气与滋味复合、口感优良的五彩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利用安徽黄山地区的茶树鲜叶制备而得的清鲜甘爽型绿茶,利用广西金秀地区的茶树鲜叶制备而得的果香浓烈型红茶,利用台湾阿里山地区的茶树鲜叶制备而得的花香醇厚型乌龙茶,还包括以下步骤:

一、获得不同香气和滋味的原料茶:

毫香甘和型白茶的制备:

取福建宁德地区的茶树鲜叶(适制白茶的鲜叶),先于室温下进行室内自然萎凋48~60小时,然后于90~100℃初烘10分钟,室温下摊凉0.5~1小时后进行3~4次烘焙,每次烘焙温度为50~70℃、时间为20±2分钟,相邻两次烘焙之间间隔0.5~1小时;最后于室温下摊凉,得毫香甘和型白茶;

甜醇甘厚型黄茶的制备:

取浙江湖州地区的茶树鲜叶(适制黄茶的鲜叶),先于室温下进行室内自然萎凋14~16小时,然后于220±10℃杀青1~5分钟,接着于室温下摊凉40~60分钟、室温下揉捻30~40分钟,再于65~70℃温度、70%±2%的相对湿度下闷黄6~9小时,最后于90±5℃温度下烘干55~65分钟,得甜醇甘厚型黄茶;

二、将清鲜甘爽型绿茶、果香浓烈型红茶、花香醇厚型乌龙茶、毫香甘和型白茶、甜醇甘厚型黄茶进行拼配组合成半成品茶;

所述半成品茶中,清鲜甘爽型绿茶、果香浓烈型红茶、花香醇厚型乌龙茶、毫香甘和型白茶、甜醇甘厚型黄茶的质量含量均为19~21%;

三、将半成品茶用烘干机或提香机于85~90℃烘焙30±2分钟,得独特风味五彩茶。

作为本发明的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的改进:

所述半成品茶中,清鲜甘爽型绿茶、果香浓烈型红茶、花香醇厚型乌龙茶、毫香甘和型白茶、甜醇甘厚型黄茶的质量含量均为20%。

作为本发明的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清鲜甘爽型绿茶的制备:

取安徽黄山地区的茶树鲜叶(为适制绿茶的鲜叶),于室温下摊放3~5小时后,先于220~260℃杀青1.5~2分钟,然后于110~135℃初烘14~16分钟,最后于80~100℃复烘8~10分钟,得清鲜甘爽型绿茶。

果香浓烈型红茶的制备:

取广西金秀地区的茶树鲜叶(为适制红茶的鲜叶),先于室温下室内萎凋12~16小时、揉捻60~70分钟,接着于30~35℃下发酵120~150分钟,再于110~120℃烘干8~10分钟,然后于20~35℃摊凉50~70分钟;之后进行第二次烘干,烘干温度70~80℃,时间为100~120分钟,得果香浓烈型红茶。

花香醇厚型乌龙茶的制备:

取台湾阿里山地区的茶树鲜叶(为适制乌龙茶的鲜叶),先于25~30℃室外晒青30~50分钟,然后于室温下交替进行摇青与凉青3~5次,每次摇青1~15分钟,凉青1~10小时;之后进行杀青,温度为250~300℃,时间为2~4分钟;再立刻于室温下进行包揉,包揉的次数为共12~18次,每次包揉时间为8~10分钟,除了最后一次包揉外,其余每次包揉后需进行加温解散,解散温度为70~80℃,解散时间为40~60秒,最后一次包揉后,打包固定1±0.1小时;最后于80~100℃条件下进行烘培,直至含水率≤7%,得花香醇厚型乌龙茶。

在本发明中,室温指18~25℃。

本发明首先对白茶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良,通过3~4次烘焙使得白茶滋味更加甘和,从而适用于五彩茶的拼配;本发明还对黄茶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良,通过特定的闷黄工艺条件,所得黄茶滋味更加甜醇,从而适用于五彩茶的拼配。

发明人在发明过程中,首先对不同种类的原料茶进行反复拼配,最后选定了本发明所述的5种原料茶;然后对该5种原料茶按照各种比例进行反复拼配,参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09)将拼配所得的样品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品质审评,重点审评香气与滋味类型的层次,按产品具有“嫩香、清香、花香、果香、甜香”等多种香型、“醇、甘、厚、鲜、润”等多种滋味进行反复调整;最后再进行特定的后续处理,从而得到独特风味五彩茶。

本发明的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本发明突破了同一茶类拼配的局限,将五大茶类的原料进行合理拼配,保留每种茶类的优点,掩盖各茶类的缺点,从而得到了单一茶类无法实现的品质特点。

2)、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地域与品种资源,发挥了加工工艺的作用,可以得到香气滋味各异,品质特征明显的五大茶类原料。

3)、本发明根据原料茶不同颜色、香气和滋味的特点,充分利用了香味的叠加作用、消除作用、互补作用等原理。将完全不同风格的茶拼配在一起,并经过香味糅合提香处理,形成了一种新的由同一茶类、同一工艺或同一区域无法实现的多层次产品。本发明的五彩茶,色彩丰富,造型新颖,兼具各大茶类的品质特点又不同于任何一类茶。

4)、本发明的茶叶加工方法,不添加外源物质,保持了天然、无污染、健康的品质特征。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获得质量上乘、内涵丰富、品质稳定、具有多种香气与滋味复合,口感优良,且不同于任何一款传统茶类,造型独特的五彩茶。本发明的独特风味五彩茶产品,通过独特的原料选取、风味增补拼配的体香方法,从而加工成色彩鲜艳、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并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茶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一种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一、获得不同香气和滋味的原料茶:

1)、清鲜甘爽型绿茶的制备:

取安徽黄山地区适制绿茶的鲜叶,于室温下摊放5小时后,先于220~260℃杀青1.5~2分钟,然后于120~135℃温度下初烘15分钟,最后于80~90℃复烘10分钟,得清鲜甘爽型绿茶(茶叶含水率约为5%)。

2)、果香浓烈型红茶的制备:

取广西金秀地区地区适制红茶的鲜叶,先于室温下室内萎凋萎凋16小时,揉捻60~70分钟,在30~35℃条件下发酵150分钟,再于110~120℃烘干8~10分钟,然后于20~35℃摊凉70分钟;之后进行第二次烘干,烘干温度70~80℃,时间为100~120分钟;得果香浓烈型红茶。

3)、花香醇厚型乌龙茶的制备:

将台湾阿里山地区适制乌龙茶的鲜叶,于25~30℃室外晒青40~50分钟,然后于室温下交替进行摇青与凉青4次;第一次摇青2分钟,凉青1.5小时,第二次摇青4分钟,凉青2.5小时,第三次摇青8分钟,凉青3.5小时,第四次摇青10分钟,凉青8小时;接着于280~300℃温度条件下杀青2~4分钟,然后在于室温下进行包揉,包揉的次数为共18次,每次包揉时间为8~10分钟,除了最后一次包揉外,其余每次包揉后需进行加温解散,解散温度为70~75℃,解散时间为50~60秒,最后一次包揉后,打包固定1小时;最后于80~90℃条件下进行烘培,直至含水率≤7%,得花香醇厚型乌龙茶。

4)、毫香甘和型白茶的制备:

将福建宁德地区适制白茶的鲜叶,先于室温下进行室内自然萎凋55~60小时,然后于90~100℃初烘10分钟,室温下摊凉1小时后进行3次烘焙,每次烘焙温度为55~60℃,每次时间20±2分钟,相邻两次烘焙之间间隔0.5小时,最后于室温下摊凉;毫香甘和型白茶。

5)、甜醇甘厚型黄茶的制备:

取浙江湖州地区适制黄茶的鲜叶,在于室温下进行室内萎凋15~16小时,然后于220℃杀青3~5分钟,于室温下摊凉50~60分钟,室温下揉捻30~40分钟,再于65~70℃温度、70%±2%的相对湿度下闷黄7~8小时,最后于90℃温度下烘干55~65分钟,得甜醇甘厚型黄茶。

请7位专业茶叶审评员参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09),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五项因子进行品质审评,确保五种香味特点的纯正性;结果(为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五种原料茶的品质特征

二、配料

将步骤1所得到的5种茶拼配,得拼配后的半成品茶;

上述5种茶在拼配后的半成品茶中的质量含量均占20%。

三、将所述拼配后的半成品茶用烘干机或提香机于85~90℃烘焙30分钟,得独特风味五彩茶

请7位专业茶叶审评员参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09),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五项因子进行品质审评,结果(为平均值)如表2所示。

表2.独特风味五彩茶(实施例1)的品质特征

仅将实施例1的步骤二改成以下内容,其余完全同实施例1,从而分别得到相应的对比例1-1~对比例1-5。

对比例1-1、清鲜甘爽型绿茶占20%,果香浓烈型红茶占20%,花香醇厚型乌龙茶占10%,毫香甘和型白茶占10%,甜醇甘厚型黄茶占40%。

对比例1-2、清鲜甘爽型绿茶占20%,果香浓烈型红茶占40%,花香醇厚型乌龙茶占10%,毫香甘和型白茶占20%,甜醇甘厚型黄茶占10%。

对比例1-3、清鲜甘爽型绿茶占10%,果香浓烈型红茶占20%,花香醇厚型乌龙茶占10%,毫香甘和型白茶占50%,甜醇甘厚型黄茶占10%。

对比例1-4、清鲜甘爽型绿茶占50%,果香浓烈型红茶占10%,花香醇厚型乌龙茶占10%,毫香甘和型白茶占20%,甜醇甘厚型黄茶占10%。

对比例1-5、清鲜甘爽型绿茶占10%,果香浓烈型红茶占20%,花香醇厚型乌龙茶占50%,毫香甘和型白茶占10%,甜醇甘厚型黄茶占10%。

对比例1-6、取消实施例1的步骤3,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对比例1-7、将实施例1的步骤三改成在55~60℃烘焙30分钟,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对比例1-8、将实施例1的步骤三改成在115~120℃烘焙30分钟,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对比例1-9、将实施例1步骤一的甜醇甘厚型黄茶制备方法中的闷黄时间由7~8小时改成常规的4~5小时;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对比例10、将实施例1步骤一的毫香甘和型白茶制备方法中的烘焙改成为:于55~60℃下直接烘焙60分钟。

上述对比例所得的品质审评结果如表3所示(审评方法同前):

表3.各种对比例拼配茶产品的品质特征

从表2和表3的对比可以看出,其他拼配方案明显具有传统茶类风格或风味不协调,本发明的茶产品的品质特征明显优于其他拼配方案产品以及其他后续处理工艺条件的品质特征。

实施例2、一种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一、获得不同香气和滋味的原料茶:

清鲜甘爽型绿茶、果香浓烈型红茶、花香醇厚型乌龙茶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毫香甘和型白茶的制备:

将福建宁德地区适制白茶的鲜叶,先于室温下进行室内自然萎凋50~55小时,然后于90~100℃初烘10分钟,室温下摊凉1小时后进行3次烘焙,每次烘焙温度为60~65℃,每次时间20分钟,相邻两次烘焙之间间隔1小时,于室温下摊凉;得毫香甘和型白茶。

甜醇甘厚型黄茶的制备:

取浙江湖州地区适制黄茶的鲜叶,在于室温下进行室内萎凋14~15小时,然后于220℃杀青1~3分钟,于室温下摊凉40~60分钟,室温下揉捻30~40分钟,再于65~70℃温度、70%±2%的相对湿度下闷黄6~7小时,最后于90℃温度下烘干55~65分钟,得甜醇甘厚型黄茶。

请7位专业茶叶审评员参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09),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五项因子进行品质审评,确保五种香味特点的纯正性;结果(为平均值)如表4所示。

表4.五种原料茶的品质特征

二、配料

将步骤一所得到的5种茶拼配,得拼配后的半成品茶;上述5种茶在拼配后的半成品茶中的质量含量均占20%。

三、将所述拼配后的半成品茶用烘干机或提香机于85~90℃烘焙30分钟,得独特风味五彩茶。

请7位专业茶叶审评员参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09),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五项因子进行品质审评,结果(为平均值)如表5所示。

表5独特风味五彩茶(实施例2)的品质特征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