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条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9472发布日期:2018-11-07 08:15阅读:34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面条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面条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面条是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和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条状的食品。因其烹饪方式简单、营养丰富、添加各种配料后味道极佳,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面食的加工都集中在对成形的生面条的再加工,其中,制成生面条的制造步骤大都包括磨粉、和面、切形等步骤。然而传统的生面条存在储存不便、不耐煮及韧性不够等问题,还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条加工方法,以解决面条储存不便、韧性不够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一种面条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磨粉,将小麦磨至120-200目的面粉;

s2:和面,将面粉倒入和面机中进行和面,所述和面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桶体、转动架、电机和储水箱,所述转动架位于桶体的上方,转动架包括中轴和转动环,所述中轴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转动环与中轴同心固接,所述转动环上竖直设有可伸缩的搅拌轴,所述电机位于转动架的上方,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能够与搅拌轴可拆卸同轴连接,所述搅拌轴中空,搅拌轴上周向连通有若干中空的搅拌杆,所述搅拌杆水平设置,且搅拌杆的纵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搅拌杆的周向设有若干出水孔,出水孔上设有大于200目的筛网,搅拌轴的周向上设有通槽,且搅拌轴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套,转动套上设有柔性的出水管,出水管通过通槽与搅拌轴的内部连通;

s3:揉面,将搅拌轴从电机的输出端上拆下,转动转动环,使揉面机构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揉面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转动环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能够与电机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同轴设有蜗轮,所述转动环上水平转动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啮合,所述蜗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轮,所述蜗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的小径端朝向与第二凸轮的小径端朝向相反,所述第一凸轮的小径端铰接有揉面锤,所述桶体的底壁上设有弹性壁,所述弹性壁的底部中心与桶体的底壁固接,弹性壁呈桶形,弹性壁的上端设有拉绳,拉绳能够绑缚在第二凸轮的小径端;

s4:蒸煮,将面团蒸煮至五成至七成熟;

s5:干燥,将面团干燥至含水量15%以下,再将面团揉搓成条状,揉搓过程中不断在面团上洒干燥的面粉;

s6:压制,将条状的面团压制成型并切断制成面条;

s7:包装。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s1,120-200目的面粉细度较高,且加工也十分方便;

s2,将面粉倒入桶体,将电机的输出端与搅拌轴同轴连接在一起,且将搅拌轴的下端向下伸出,使搅拌杆插入到面粉中;启动电机,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由于转动套与出水管连接,所以转动套能够被出水管限制,此时搅拌轴转动而转动套不会随之转动,搅拌轴带动搅拌杆搅拌面粉,同时储水箱中的和面水从出水管和通槽流入到搅拌轴中,再从搅拌轴流入到搅拌杆,再从搅拌杆上的出水孔流出,此时搅拌杆一边向面粉中加水,一边搅拌混合面粉;本步骤中,搅拌和加水同时进行,使得面粉能够更好地吸收水份,且使其均匀地吸水,同时也能够将面粉搅拌地更加均匀;

s3,搅拌完成后,关闭电机,将搅拌轴从电机的输出端上拆下,并转动转动环,使第一转轴与电机的输出端对齐,并将第一转轴与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再将揉面锤放置到桶体中,将拉绳绑缚在第二凸轮的小径端上,最后再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转动,由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的小径端朝向相反,所以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的小径端移动方向相反,当拉绳向上移动时,弹性壁向上收起,面团被集中到一起,而此时揉面锤向下移动揉锤面团,当拉绳向下移动时,弹性壁逐渐复位,揉面锤向上移动;本步骤中,电机能够带动揉面锤不断地揉锤面团,且面团被弹性壁集中到一起时,揉面锤才揉锤面团,使得面团能够被充分揉锤,使其更具韧性;

s4,将面团蒸煮至五成至七成熟后,能够使面团中的面粉相互粘接,提高面团的粘度;

s5,将面团干燥,便于后续的压制,经过蒸煮后的面团粘度更高,所以在干燥后其不易折断,储存时间更长;

s6,压制,将条状的面团压制成型并切断制成面条;

s7:包装。

进一步,s1中,面粉中混有红薯粉、大豆粉和蛋白粉,所述大豆粉和红薯粉为200-250目。红薯粉、大豆粉和蛋白粉能够增加面条的营养,同时,红薯粉加水揉成的面团更加劲道。

进一步,所述面粉、红薯粉、大豆粉和蛋白粉的重量份数为:面粉50-70份、红薯粉25-35份、大豆粉20-35份、蛋白粉3-10份。采用本方案,蛋白粉和大豆粉的比重较小,不会影响面条的劲道,同时也能够保证面条的营养。

进一步,所述储水箱内盛装有和面水,所述和面水内添加有磷脂酰胆碱、食盐、白醋、粘蛋白和半乳糖。采用本方案,粘蛋白和乳糖能够进一步增加面团的粘度,同时增加营养元素。食盐、白醋也能够将面团变得更加劲道,同时中和面团的酸碱度,使面条更加可口。磷脂酰胆碱亲水亲脂,能够使面团中的营养元素聚集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和面水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水90-100份,磷脂酰胆碱3-8份,盐12-25份,白醋1-5份,粘蛋白2-10份,半乳糖2-10份。

进一步,s4中,将面团蒸煮至六成熟。采用本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面团的粘度,同时又不会降低面条的耐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种面条加工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搅拌轴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转动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桶体2、弹性壁3、电机4、花键轴5、中轴6、转动环7、搅拌轴8、第一花键套9、转动套10、内轴11、搅拌杆12、储水箱13、出水管14、第一转轴15、蜗轮16、蜗杆17、第一凸轮18、揉面锤19、第二凸轮20、支杆21、拉绳22、第二花键套2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面条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磨粉,将小麦60kg、红薯30kg、大豆25kg磨成粉状,且小麦磨至170目的面粉,红薯磨至220目的红薯粉,大豆磨至220目的大豆粉,再向其中混入8kg的蛋白粉形成混合粉;

s2:和面,将混合粉倒入和面机中进行和面,和面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桶体2、转动架、电机4和储水箱13,电机4和储水箱13位于桶体2的上方,电机4的输出端上同轴固定设有花键轴5。转动架包括中轴6和转动环7,中轴6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转动环7与中轴6同心固接,转动环7的左侧上竖直转动连接有搅拌轴8,搅拌轴8的上端同心竖直滑动连接有第一花键套9,第一花键套9能够与第一花键轴5配合,第一花键套9和第一花键轴5均由磁铁制成。搅拌轴8中空设置,搅拌轴8的周向上设有通槽,且搅拌轴8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套10,转动套10上设有柔性的出水管14,出水管14通过通槽与搅拌轴8的内部连通,出水管14的上端与储水箱13连通,出水管14上还设有阀门。储水箱13内盛装有和面水,和面水由水90kg、磷脂酰胆碱5kg,盐20kg,白醋3kg,粘蛋白5kg,半乳糖5kg组成。结合图2,搅拌轴8内套设有内轴11,内轴11竖直滑动连接在搅拌轴8的内壁上,内轴11和搅拌轴8上均设有若干销孔,销孔内可插入销子。内轴11上周向连通有若干中空的搅拌杆12,搅拌杆12水平设置,且搅拌杆12的纵截面呈三角形,且搅拌杆12尖锐的一侧水平,搅拌杆12的周向设有若干出水孔,出水孔上设有大于200目的筛网;使用时,转动转动环7,使第一花键套9与第一花键轴5对齐,且手动将第一花键套9向上滑动,并使第一花键套9套设在花键轴5上,取出销孔中的销子,使内轴11向下滑动,并将内轴11和搅拌杆12插入到混合粉中,再将销子插进销孔中。启动电机4,打开阀门,电机4带动搅拌杆12搅拌混合粉,储水箱13内的和面水通过出水管14进入到搅拌杆12中,再从搅拌杆12中流出,此时搅拌杆12能够一边和面一边加水。

s3:揉面,关闭电机4和阀门,将第一花键套9从花键轴5上拆下,转动转动环7,使揉面机构与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揉面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转动环7上的第一转轴15,第一转轴15的上端同心滑动连接有第二花键套23,第二花键套23能够与花键轴5配合,第二花键套23采用磁铁制成。结合图3,第一转轴15上同轴设有蜗轮16,转动环7上竖直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中固定连接有蜗杆17,蜗杆17水平设置,蜗杆17与蜗轮16啮合,蜗杆17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轮18,蜗杆1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轮20,第一凸轮18的小径端朝向与第二凸轮20的小径端朝向相反,第一凸轮18的小径端铰接有揉面锤19,桶体2的底壁上设有弹性壁3,弹性壁3的底部中心与桶体2的底壁固接,弹性壁3呈桶形,弹性壁3的上端设有拉绳22,第二凸轮20上设有支杆21,支杆21能够供拉绳22绑缚。使用时,转动转动环7,使第二花键套23对准花键轴5,并向上移动第二花键套23使其与花键轴5配合,将拉绳22绑缚在支杆21上。再启动电机4,电机4带动第一转轴15转动,第一转轴15带动蜗轮16和蜗杆17转动,蜗杆17带动第一凸轮18和第二凸轮20转动,第一凸轮18带动揉面锤19上下移动并揉锤面团,第二带动拉绳22上下移动并使弹性壁3不断收缩和松开,且拉绳22和揉面锤19的移动方向相反。

s4:蒸煮,将面团蒸煮至六成熟;

s5:干燥,将面团干燥至含水量15%以下,再将面团揉搓成条状,揉搓过程中不断在面团上洒干燥的面粉;

s6:压制,将条状的面团压制成型并切断制成面条;

s7:包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