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实心面食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106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玉米实心面食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用谷物——玉米生产一种类似面条的食品的制作方法。
众所周知,玉米是一种粗粮,正因为如此,对玉米进行深加工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在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粗粮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与较少的粗粮种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中国专利CN93110138.7公开了一种名称为“玉米挂面及其加工方法”的发明专利技术,该技术方法是用玉米和绿豆淀粉及食盐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脱水热化处理、搅拌混合、加工成条状,然后再烘干处理制成。这种加工方法借用了绿豆,抵消了玉米原有风味,削弱了人们对玉米这一食品的特有的品尝兴趣,特别是经过高温处理过的玉米食品,其中的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份被破坏了。因此,该技术并不十分理想。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持玉米特有风味,特别是能够提高该玉米食品色、香、味,并能使玉米中原有的营养物质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玉米半成品食品——玉米实心面的制作方法。
完成本发明发明目的关于玉米实心面的制作方法技术,包括1)、浸泡发酵;2)、将浸泡透的并略带在发酵酸味的玉米进行磨浆、去除粗皮;3)、搅拌,将去皮玉米浆搅拌均匀;4)、挤压成型,挤压成条状,最后包装后出成品,本制作方法的主要技术特点是第1)步的浸泡温度控制在20~60℃之间,浸泡时间为6~7天。
经过对一系列浸泡温度进行对比实验,能够说明以下事实1.浸泡温度在10~20℃之间,浸泡后的玉米很难磨制,其磨制的颗粒一般都在12μm以上,颗粒较大,使生产出的实心面易于脆裂,特别是影响了实心面的口感;2.浸泡温度在60℃以上时,由于温度较高,容易使玉米中的蛋白质凝固沉淀而不易于被人体吸收,淀粉变得粘度提高,在进行玉米磨制时,粘挂在磨上,影响了磨制颗粒的均匀度,也明显降低了其成品的口感;3.浸泡温度控制在20~60℃时,经实验证明以下事实经过该浸泡处理的玉米进行第2)步磨制,而且磨出的颗粒小,均能达到9μm颗粒大小,并粒度均匀改善了口感,其成品具有金属光泽。从产品营养角度上讲,综合以上各点,当浸泡温度控制在20~60℃时,在浸泡过程中,其蛋白酶的活性较高,能够将蛋白质转化为短肽,而这种物质正是人体所必需并易于吸收的,但在其他两个浸泡温度段,在10~20℃的温度范围内,蛋白酶活性低在60℃以上时蛋白酶失活,其最后实心面成品,其中一些活性营养物质受到破坏。因此,其浸泡温度控制在20~60℃时,经上述制作方法生产的玉米实心面,无论从口感、色泽和营养角度,都是比较理想的。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首先将清除杂物的玉米放入水中浸泡,将其浸泡温度控制在20~60℃,在本实施例中,浸泡温度最好控制在40±2℃,浸泡时间为7天,在此温度下,玉米中的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其中的蛋白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解为短肽或称多肽,然后,将浸泡好的玉米进行磨装,基本能够达9μm左右的微粒,均匀度好,再经过振动分离去皮,搅拌筛出的玉米浆使其均匀,经过挤压去除部分水份,而后进入挤压机,挤成成条形,最后进行成品包装。
权利要求
1.一种玉米实心面的制作方法,其方法过程为1).浸泡发酵,浸泡温度在20~60℃之间,浸泡时间6~7天;2).将浸泡透的玉米进行磨浆、去除粗皮;3).搅拌,将去皮玉米浆搅拌均匀;4).挤压成型,挤压成条状。最后包装后出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实心面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第1)步的浸泡温度为40±2℃。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用玉米制一种半成品食品—玉米实心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在20~60℃浸泡温度下浸泡6~7天,然后将浸泡后的玉米磨制成均匀颗粒,去除粗皮,搅拌后脱去多余水分,放入挤压机中将其挤压成条状,最后包装。该方法生产的玉米实心面,口感好、色泽光亮,能使玉米的营养成分易于被人体吸收。
文档编号A23L1/16GK1189975SQ9710508
公开日1998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1997年2月5日 优先权日1997年2月5日
发明者张力江, 关少枫 申请人:张力江, 关少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