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89250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固定躺在检查床上举起上肢的患者的上体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枕部,用于固定患者的头部;以及上肢支撑部,具有与头枕部相连的底座和与底座相连的上肢固定单元,底座用于支撑上肢,上肢固定单元用于固定上肢。本实用新型对CT增强扫描时的上肢部位起到很好的支撑和固定作用,从而有效的提高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T增强扫描时固定患者上体部位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CT增强扫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CT增强扫描过程中需要多次向患者上肢静脉注入造影剂,这就要求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后举起上肢并置于头部上方。现有的CT增强扫描固定装置不能固定患者的上肢,在长时间的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上肢由于缺乏支撑一直处于悬空状态,使其很难一直保持稳定,从而导致上肢静脉注射难以顺利进行,并且在上体不稳的情况下会导致人体发生晃动,使CT增强扫描的精确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用于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固定躺在检查床上举起上肢的患者的上体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枕部,用于固定患者的头部;以及上肢支撑部,具有与头枕部相连的底座和与底座相连的上肢固定单元,底座用于支撑上肢,上肢固定单元用于固定上肢。
[0005]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头枕部与上肢固定单元的间隔为20cm-80cm。
[0006]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肢固定单元为两个把手。
[0007]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头枕部和上肢支撑部分别具有充气袋,充气袋相通。
[0008]进一步,上述固定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充气嘴,通过充气嘴向充气袋充气或放气。
[0009]进一步,上述充气嘴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充气嘴的一端连有与其相匹配的封帽,封帽在充气完成后封闭充气嘴。
[0010]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头枕部具有头托凹槽,用于放置患者的头部。
[0011]进一步,上述头托凹槽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头托凹槽两侧分别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第一固定柱上连有绷带,绷带绕过患者的下颌与第二固定柱可拆卸连接。
[0012]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由于上肢支撑部具有底座和上肢固定单元,使得患者的上肢在伸过头顶后得到很好的支撑和固定,不仅保证了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上肢静脉注射过程的顺畅,也大大增加了 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0014]另外,由于头枕部可以固定患者的头部,使患者的头部在进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保持不动,从而使得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加,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精确有效的扫描结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固定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固定装置在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形态做具体说明。
[0018]〈实施例一〉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固定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固定装置10包括上肢支撑部11和头枕部12。上肢支撑部11具有底座13和位于底座13上的两个把手14。把手14为弧度是60度、直径是3cm的弧形圆柱体,两个把手14的间隔为30cm。头枕部12包括头托体15和位于头托体15上的头托凹槽16。头托体15位于底座13上,头托凹槽16与把手14的间隔为45cm,使头托凹槽16放置好躺在检查床上的患者头部后,把手14能够被患者举过头顶的上肢抓住。头托凹槽16两侧分别有第一固定柱17和第二固定柱18,第一固定柱17上缠绕有绷带19,绷带19的另一端连接绷带扣20。第二固定柱18具有与绷带扣20相匹配的扣槽21,可与绷带扣20扣合连接。
[0021]进行CT增强扫描前,将固定装置10放在检查床上,使躺在检查床上的患者的头部放置在头托凹槽16内,绷带19绕过患者的下颌部使绷带扣20与第二固定柱18上的扣槽21相扣合,从而使患者的头部得到固定。患者的上肢举过头顶,握紧位于头托凹槽16上方的把手14,使其上肢得到支撑和固定。将检查床推入CT扫描仪内,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
[0022]实施例一的作用与效果
[0023]根据本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固定装置,由于上肢支撑部具有底座和两个把手,使得患者的上肢在伸过头顶后与底座相接触且可以抓住把手,从而使患者的上肢得到有效的支撑和固定,不仅保证了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上肢静脉注射过程的顺畅,也大大增加了 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
[0024]另外,头枕部具有头托凹槽,头托凹槽两侧具有固定柱和绷带,可以很好的使患者头部得以固定,从而使得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加,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精确有效的扫描结果。
[0025]<实施例二 >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固定装置在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固定装置30包括上肢支撑部31、头枕部32及充气嘴37。上肢支撑部31和头枕部32分别具有充气袋,充气袋相通。上肢支撑部31具有底座33和位于底座33上的两个把手34。把手34为弧度是60度、直径是3cm的弧形圆柱体,两个把手34的间隔为30cm。头枕部32包括头托体35和位于头托体35上的头托凹槽36,头托体35位于底座33上,头托凹槽36与把手34的间隔为45cm,使头托凹槽36放置好躺在检查床上的患者的头部后,把手34能够被患者举过头顶的上肢抓住。头托体35的一侧连接充气嘴37,充气嘴37的一端连接封帽38。头托凹槽36两侧分别有第一固定柱39和第二固定柱40,第一固定柱39上缠绕有绷带41,绷带41的另一端连接绷带扣42,第二固定柱40具有与绷带扣42相匹配的扣槽43,可与绷带扣42扣合连接。
[0028]进行CT增强扫描前,通过位于头托体35 —侧的充气嘴37对充气袋充气得到如图2所示的固定装置30,充气完成后盖上封帽38。将固定装置30放在检查床上,头托凹槽36用于放置躺在检查床上的患者的头部,绷带41绕过患者的下颌部使绷带扣42与第二固定柱40上的扣槽43相扣合,从而使患者的头部得到固定。患者上肢举过头顶,握紧位于头托凹槽36上方的把手34,患者上肢得到很好的支撑。将检查床推入CT扫描仪内,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完成后,通过充气嘴37将固定装置30内的气体放出进行收纳。
[0029]实施例二的作用与效果
[0030]根据本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固定装置,由于上肢支撑部具有底座和两个把手,使得患者的上肢在伸过头顶后与底座相接触且可以抓住把手,从而使患者的上肢得到有效的支撑和固定,不仅保证了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上肢静脉注射过程的顺畅,也大大增加了 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
[0031]另外,头枕部具有头托凹槽,头托凹槽两侧具有固定柱和绷带,可以很好的使患者头部得以固定,从而使得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加,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精确有效的扫描结果。
[0032]另外,由于头枕部和上肢支撑部具有充气袋且充气袋相通,使用的时候通过充气嘴向充气袋充满气,不用的时候通过充气嘴将气体排出,使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使用方便、占用体积小、便于储存。
[0033]当然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固定装置并不仅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一和二中的结构。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构思下的基本说明,而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任何等效变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4]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上肢固定单元并不局限于上述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把手,还可以是其它固定装置,如手臂卡扣固定和子母粘帖带固定等。
[0035]另外,本实施例二所涉及的充气嘴并不限于固定在头托体的一侧,可以是头枕部和上肢支撑部的任何一个位置。
[0036]另外,本实施例一或二所涉及的头托凹槽与上肢固定单元的间隔并不仅限于45cm,可以设置为20cm-80cm中的任意数值。
【权利要求】
1.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固定躺在检查床上举起上肢的患者的上体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枕部,位于所述头枕部的上方,用于固定所述患者的头部;以及上肢支撑部,具有与所述头枕部相连的底座和与所述底座相连的上肢固定单元,所述底座用于支撑所述上肢,所述上肢固定单元用于固定所述上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头枕部与所述上肢固定单元的间隔为20cm-8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上肢固定单元为两个把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头枕部和所述上肢支撑部分别具有充气袋,所述充气袋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充气嘴,通过所述充气嘴向所述充气袋充气或放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充气嘴的一端连有与其相匹配的封帽,所述封帽在充气完成后封闭所述充气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头枕部具有头托凹槽,用于放置所述患者的头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头托凹槽两侧分别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上连有绷带,所述绷带绕过所述患者的下颌与所述第二固定柱可拆卸连接。
【文档编号】A61B6/03GK203776926SQ201320835207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欧阳蓓蕾, 许红玉, 武杰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