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92086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战场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失血过多,约占总数的50%左右,而在和平时期,因外伤死亡的人中39%死于失血过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出血已经是创伤死亡的第二大主导因素。即使出血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得到控制,过多的失血也通常会造成伤者创面感染、体温过低、凝血功能障碍或多重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

可溶性止血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良好的一种新型止血材料,可溶性止血材料能迅速止血且无毒无副作用,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出血。可溶性止血材料使用时在创口、切口等破损处形成一层保护性凝胶从而得到观察、保护伤口并防止感染的目的。可溶性止血材料由于具有亲水性,所以溶解后可产生较多的负电荷,而某些凝血因子带有正电荷,因而一般凝血因子可被带负电荷的止血产品所激活,促进血小板聚集达到止血目的。现有可溶性止血材料虽然具有止血和生物相容性的特点,但不具备抗菌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提供一种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得的止血材料在具有双重止血功能的同时兼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不需添加任何药物即可迅速止血、消炎,还可以防止手术粘连,最终产品在体内分解成单糖而被人体吸收,无任何毒副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无水乙醇对医用脱脂棉纤维预处理30~60min;

(2)预处理结束后,在25~30℃的温度下,将医用脱脂棉纤维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进行碱化反应30~60min;

(3)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在30℃下反应30min后升温至50℃~70℃,反应2~3h;

(4)反应结束后,用乙酸乙醇溶液将反应体系PH值调节至中性,然后用乙醇溶液洗涤2~3次,最后经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

(5)将壳聚糖纤维加入浓度为30wt%~50wt%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碱化反应2~3h;

(6)碱化反应结束后,在50~70℃的温度下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异丙酮溶液,进行醚化反应6~8h;

(7)醚化反应结束后,用盐酸将反应体系PH值调节至中性并用乙醇反复冲洗,最后经冷冻干燥后获得羧甲基壳聚糖纤维;

(8)将制备好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经过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然后将纤维网通过针刺加固成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乙醇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1:1,所述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5wt%~35wt%。

进一步的,步骤(3)所述的氯乙酸与碱化反应所用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2~4):1。

进一步的,步骤(5)、(6)所述的壳聚糖纤维与氯乙酸的质量比为1:(4~6)。

更进一步的,步骤(8)所述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与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的长度为1~3cm,质量比为7: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羧甲基壳聚糖纤维因其表面的正电荷易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受体相互作用使得红细胞形成血凝块促进止血,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通过调节血小板、凝血因子浓度等内源性凝血机制来促进止血,两种不同的止血机制使得止血材料具有双重止血效果;

(2)羧甲基纤维素钠溶解后形成的凝胶表面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与羧甲基壳聚糖表面的正电荷相互作用交联成网状,网络红细胞和血小板,使得止血材料具有优秀的快速止血效果;

(3)止血材料因其中含有羧甲基壳聚糖成分,从而具有优良的抗菌功能;

(4)止血材料的成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

(5)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通过针刺技术混纺形成止血材料,制备过程中能够对两种组成的含量进行精确配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由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通过针刺工艺制备而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7:3。

所述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无水乙醇对医用脱脂棉纤维预处理30min;

(2)预处理结束后,将医用脱脂棉纤维浸泡在乙醇与碱(25wt%)的混合溶液(v/v=1:1)中于30℃下进行碱化反应30min;

(3)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酸碱比为3:1),在30℃反应30min后,升温至70℃,反应2.5h;

(4)反应结束后用乙酸乙醇的混合溶液(V/V=1:4)将pH调节至7,然后用80%的乙醇水溶液洗涤3次,最后通过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

(5)将壳聚糖纤维加入40wt% NaOH溶液中,碱化反应2h;

(6)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异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与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5:1,于60℃下醚化反应7h;

(7)醚化反应结束后,用10%盐酸将反应体系pH值调节至中性并用乙醇反复冲洗,最后经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壳聚糖纤维;

(8)将制备好长度为2cm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质量比为7:3)经过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然后将纤维网通过针刺加固成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

实施例2

一种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由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通过针刺工艺制备而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7:3。

(1)用无水乙醇对医用脱脂棉纤维预处理30min;

(2)预处理结束后,将医用脱脂棉纤维浸泡在乙醇与碱(25wt%)的混合溶液(v/v=1:1)中于30℃下进行碱化反应30min;

(3)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酸碱比为4:1),在30℃反应30min后,升温至70℃,反应2.5h;

(4)反应结束后用乙酸乙醇的混合溶液(V/V=1:4)将pH调节至7,然后用80%的乙醇水溶液洗涤3次,最后通过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

(5)将壳聚糖纤维加入40wt% NaOH溶液中,碱化反应2h;

(6)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异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与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4:1,于60℃下醚化反应7h;

(7)醚化反应结束后,用10%盐酸将反应体系pH值调节至中性并用乙醇反复冲洗,最后经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壳聚糖纤维;

(8)将制备好长度为2cm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质量比为7:3)经过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然后将纤维网通过针刺加固成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

实施例3

一种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由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通过针刺工艺制备而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7:3。

(1)用无水乙醇对医用脱脂棉纤维预处理30min;

(2)预处理结束后,将医用脱脂棉纤维浸泡在乙醇与碱(30wt%)的混合溶液(v/v=1:1)中于30℃下进行碱化反应30min;

(3)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酸碱比为3:1),在30℃反应30min后,升温至70℃,反应2.5h;

(4)反应结束后用乙酸乙醇的混合溶液(V/V=1:4)将pH调节至7,然后用80%的乙醇水溶液洗涤3次,最后通过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

(5)将壳聚糖纤维加入50wt% NaOH溶液中,碱化反应2h;

(6)碱化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异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与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5:1,于60℃下醚化反应7h;

(7)醚化反应结束后,用10%盐酸将反应体系pH值调节至中性并用乙醇反复冲洗,最后经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壳聚糖纤维;

(8)将制备好长度为2cm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和羧甲基壳聚糖纤维(质量比为7:3)经过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然后将纤维网通过针刺加固成抗菌可溶性止血材料。

实施例4

用无水乙醇对医用脱脂棉纤维预处理30min,预处理结束后,将医用脱脂棉纤维浸泡在乙醇与碱(30wt%)的混合溶液(v/v=1:1)中于30℃下进行碱化反应,反应30min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酸碱比为3:1),在30℃反应30min后,升温至70℃,反应2.5h,然后用乙酸乙醇的混合溶液(V/V=1:4)将pH调节至7,然后用80%的乙醇水溶液洗涤3次,最后通过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将制备好长度为2cm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经过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然后将纤维网通过针刺加固成可溶性止血材料。

实施例5

将壳聚糖纤维加入50wt% NaOH溶液中,碱化反应2h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异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与壳聚糖纤维的质量比为5:1,于60℃下醚化反应7h,醚化反应结束后,用10%盐酸将反应体系pH值调节至中性并用乙醇反复冲洗,最后经冷冻干燥获得羧甲基壳聚糖纤维;将制备好长度为2cm的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经过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然后将纤维网通过针刺加固成抗菌性可溶性止血材料。

实施例6

对实施例3~实施例5得到的可溶性止血材料进行体外凝血试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表中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形成的可溶性止血材料,其对伤口的止血效果具有显著的提升。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的原理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