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5048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领域的呼吸内科喷药装置装置,具体为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治疗是将药物溶于水中,雾化成微小颗粒,在患者呼吸过程中进入呼吸道、肺等病患部位,最终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目的,喉咙肿痛、扁桃体发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均为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临床上通常采用口服药物治疗、雾化治疗以及喷药治疗等方法,口服药物治疗的方式较为普遍,但药物通过循环作用于发病位置需要一定时间,治疗周期较长,不能即刻缓解病症;目前是利用管子或者注射器将药物吹到咽喉部位进行消炎,但这种操作方式药物喷洒不均匀,且在口腔内部视角受限,不能很好地控制药物作用位置,导致药物效果不能充分发挥,使用受到限制,导致现有技术中的雾化机,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吸嘴、吸嘴接口、雾化喷头、导气管、气泵、外部氧气接口、分流器、加压导气管、单向阀、药剂瓶、导药管、控制阀和喷药按钮,所述装置主体左侧设有吸嘴,所述吸嘴右侧与吸嘴接口连接,所述吸嘴接口右侧设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下侧与导气管连接,所述导气管右侧设有气泵,所述气泵右侧设有外部氧气接口,所述导气管与气泵通过分流器连接,所述分流器上侧设有加压导气管,所述加压导气管下侧设有单向阀,所述加压导气管上侧与药剂瓶连接,所述药剂瓶左侧设有导药管,所述导药管左侧与雾化喷头连接,所述雾化喷头左侧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上侧设有喷药按钮。

优选的,所述药剂瓶右侧设有容量刻度。

优选的,所述吸嘴与吸嘴接口采用插入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压导气管与药剂瓶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吸嘴接口下侧与保护盖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具有体积小巧,卫生安全的特点,同时雾化效果明显,不会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刺激,同时另外设有外部氧气接口,保证了患者吸入气体安全卫生,不会加重病情或引起患者其他不适,结构简单合理,药液雾化输出的温度适宜,给予了患者舒适的治疗,有效处理了带有病毒的呼气,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主体,2、吸嘴,3、吸嘴接口,4、雾化喷头,5、导气管,6、气泵,7、外部氧气接口,8、分流器,9、加压导气管,10、单向阀,11、药剂瓶,12、导药管,13、控制阀,14、喷药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吸嘴2、吸嘴接口3、雾化喷头4、导气管5、气泵6、外部氧气接口7、分流器8、加压导气管9、单向阀10、药剂瓶11、导药管12、控制阀13和喷药按钮14,装置主体1左侧设有吸嘴2,吸嘴2右侧与吸嘴接口3连接,吸嘴接口3下侧与保护盖连接,这样设置可以在不使用使保护其不被污染,吸嘴2与吸嘴接口3采用插入式连接,这样设置可以方便更换,吸嘴接口3右侧设有雾化喷头4,雾化喷头4下侧与导气管5连接,导气管5右侧设有气泵6,气泵6右侧设有外部氧气接口7,导气管5与气泵6通过分流器8连接,分流器8上侧设有加压导气管9,加压导气管9下侧设有单向阀10,加压导气管9上侧与药剂瓶11连接,加压导气管9与药剂瓶11连接处设有密封圈,这样设置可以增加密封性,药剂瓶11右侧设有容量刻度,这样设置可以方便使用这掌握药剂容量,药剂瓶11左侧设有导药管12,导药管12左侧与雾化喷头4连接,雾化喷头4左侧设有控制阀13,控制阀13上侧设有喷药按钮14。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一种呼吸内科雾化喷药装置时,使用者提前将需要雾化的药液倒至药剂瓶11中,当需要进行喷药治疗时,使用者拿取经过消毒处理的全新吸嘴2,并将其插入吸嘴接口3中,当使用者按下喷药按钮14后,气泵6从外部氧气接口7吸入氧气,并经过分流器8将部分氧气通入药剂瓶11中,由于瓶中气压增大,药剂由导药管12进入雾化喷头4,另一部分氧气由导气管5进入雾化喷头4,当气流与药剂相碰撞后,药液被打散为微小水珠,从而完成对药液的雾化,经过雾化的药液由吸嘴被患者吸入。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