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75427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由无火焰的高温液体(沸水、热油、钢水)、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的组织损伤。传统的针对上述烧烫伤方法,一是用白酒冲洗伤口,只需要普通的白酒就可以(20度~50多度的白酒,不可用酒精),能够快速吸收烧烫伤处的余热;或者用凉开水冲洗降温。二是创面深且严重的低温烫伤,通过局部换药的方法很难治愈,须采用手术方法把坏死组织切除。但是上述的治疗方法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易出现烧烫伤后引发的感染、粘连、败血症等。第二是不能迅速恢复烧烫伤所引发的坏死组织;第三是不能将烧烫伤处的皮肤还原,从而导致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它具有能够消除烧烫伤引发的感染、粘连、败血症,以及迅速恢复烧烫伤引发的坏死组织,且能够恢复烧烫伤处的皮肤颜色等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它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其按质量各组成成分如下:

明矾10-20g、五倍子25-35g、石膏25-35g、寒水石25-35g、凤骨25-35g、冰片8-12g、薄荷脑10-20g、地龙10-20g、地榆10-20g;辅料为凡士林

其制备工艺采用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一:取明矾10-20g、五倍子25-35g、石膏25-35g、寒水石25-35g、凤骨25-35g、冰片8-12g、薄荷脑10-20g、地龙10-20g、地榆10-20g,置于粉碎罐中打粉,搅拌均匀得原药粉;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的原药粉,按照10%—15%的比例加入至凡士林中,置至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形成复方中药油膏。

采用上述配方和方法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它具有能够消除烧烫伤引发的感染、粘连、败血症,以及迅速恢复烧烫伤引发的坏死组织,且能够恢复烧烫伤处的皮肤颜色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明矾10-20g、五倍子25-35g、石膏25-35g、寒水石25-35g、凤骨25-35g、冰片8-12g、薄荷脑10-20g、地龙10-20g、地榆10-20g;辅料为凡士林

其制备工艺采用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一:取明矾10-20g、五倍子25-35g、石膏25-35g、寒水石25-35g、凤骨25-35g、冰片8-12g、薄荷脑10-20g、地龙10-20g、地榆10-20g,置于粉碎罐中打粉,搅拌均匀得原药粉;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的原药粉,按照10%—15%的比例加入至凡士林中,置至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形成复方中药油膏。

本发明中的各中药组成成分的功效如下:

1)明矾:具有抗菌作用、收敛、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的功效;

2)五倍子:具有消肿止痛之效,适用于跌打损伤、扭挫伤、闭合性骨折及骨科大血肿,也可用于乳腺炎、腮腺炎等;

3)石膏: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功效;

4)寒水石: 具有清热降火,利窍,消肿功效;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5)冰片:具有醒脑开窍、清热止痛、防腐生肌的作用。

6)薄荷脑:具有会让人的皮肤产生清凉的作用,有消炎镇痛、止痒解毒和疏散风热功效;

7)地龙:具有清热、平肝、止喘、通络功效;

8)地榆: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功效。

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如下:1)取明矾15g、五倍子30g、石膏30g、寒水石30g、凤骨30g、冰片10g、薄荷脑15g、地龙15g、地榆15g,置于粉碎罐中打粉形成粉末状的中药原料粉末;2)将步骤一中的中药原料粉末10%—15%、凡士林85%—90%进行搅拌混合,置于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形成复方中药油膏。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本发明是一种外用药膏,直接敷于烧烫伤处表面,然后再进行包扎,两天换一次直至痊愈,还原患者烧烫伤处的原有皮肤的健康和美丽。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复方中药油膏及其制备方法,它具有能够消除烧烫伤引发的感染、粘连、败血症,以及迅速恢复烧烫伤引发的坏死组织,且能够恢复烧烫伤处的皮肤颜色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