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385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静电纺丝溶液的配置:

将水溶性聚合物A在室温下溶于溶剂A中,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即得到聚合物A的电纺液,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10%;将聚合物B在室温条件下溶于溶剂B中,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即得到聚合物B的电纺液,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13%;

第二步,水溶性模板纤维膜的制备:

将第一步得到的聚合物A的电纺液装入容量为2mL的注射器中,注射器前端连接内径为0.6~1.2mm的不锈钢针头;注射器针头与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不锈钢针管作为收集极,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所述不锈钢针管与旋转电机A的转轴之间形成字形连接;静电纺丝电压为8~20kV,不锈钢针头与不锈钢针管间的距离为10~25cm,静电纺丝得到聚合物A的基底纤维膜,即水溶性模板纤维膜;所述旋转电机A的转速为500~1000r/min;

第三步,三层结构血管支架中平行于轴向取向的内层纤维膜的制备:

以第二步制备的聚合物A的基底纤维膜为接收基底,将聚合物B的电纺液装入容量为2mL的注射器中,注射器前端连接内径为0.6~1.2mm的不锈钢针头;注射器针头与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不锈钢针管作为收集极,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所述不锈钢针管与旋转电机A的转轴之间形成字形连接;静电纺丝电压为8~20kV,不锈钢针头与不锈钢针管间的距离调为10~25cm,旋转电机A转速500~1000r/min,静电纺丝得到聚合物B的平行于不锈钢针管轴向取向的内层纤维膜;

第四步,三层结构血管支架中垂直于轴向取向的中层纤维膜的制备:

以第三步制备的平行轴向取向的内层纤维膜为接收基底,将聚合物B的电纺液装入容量为2mL的注射器中,注射器前端连接内径为0.6~1.2mm的不锈钢针头;注射器针头与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不锈钢针管作为收集极,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所述不锈钢针管平行于旋转电机B的转轴,形成“一”字形连接;旋转电机B的转速为500~1000r/min;静电纺丝电压为8~20kV,不锈钢针头与不锈钢针管间的距离调为10~25cm,静电纺丝得到聚合物B的垂直于不锈钢针管轴向取向的中层纤维膜;

第五步,三层结构血管支架中无规的外层纤维膜的制备:

以第四步制备的垂直于不锈钢针管轴向取向的中层纤维膜为接收基底,将聚合物B的电纺液装入容量为2mL的注射器中,注射器前端连接内径为0.6~1.2mm的不锈钢针头;注射器针头与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不锈钢针管作为收集极,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所述不锈钢针管平行于旋转电机B的转轴,形成“一”字形连接;旋转电机B转速100r/min;静电纺丝电压为8~20kV,不锈钢针头与接收基底间的距离调为10~25cm,即得到聚合物B的无规的外层纤维膜;

第六步,聚合物A的基底纤维膜的去除:

将第五步中制备结束得到的以聚合物A的水溶性模板纤维膜为基底,聚合物B的三层纤维膜为外层的复合纤维膜放入水中浸泡,水溶性模板纤维膜溶解,实现脱管,脱管后50℃烘干,得到的纤维管即为目标人造血管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A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环氧乙烷、右旋糖酐、淀粉等水溶性高分子中的一种;所述的聚合物B为聚氨酯、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醇酸、聚癸二酸丙三醇酯等高分子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剂A为水或乙醇;所述的溶剂B为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甲醇中的一种或两种;当溶剂B为两种溶剂的混合溶剂时,两种溶剂的质量比为(4~1):(1~6)。

4.一种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血管支架内径为2~6mm,人工血管支架中纤维直径为200nm~2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层复合小口径血管支架包括内层纤维膜,中层纤维膜和外层纤维膜,所述的内层纤维膜中纤维平行于轴向取向;所述的中层纤维膜中纤维垂直于轴向取向;所述的外层纤维膜中纤维无规取向。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