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783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肢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四肢骨折或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包扎及换药时都需要将肢体抬高,尤其是术前肢体皮肤消毒、铺设无菌手术巾时,病人在麻醉状态下肢体又无法自主活动,因此需要巡回护士帮助扶持,或要一位术者协助承托肢体,才能完成皮肤消毒及铺设无菌手术巾,这种人工承托肢体方法劳动强度大,浪费人力,影响到手术的配合,如遇到高大肥胖病人或者双侧肢体皮肤同时消毒铺巾时操作更为困难,不但增加巡回护士、医生的工作量,而且易造成消毒不彻底和延长消毒铺巾时间。

另外四肢骨折手术术前或术中往往需要骨折的复位及骨折复位后状态的维持,传统的手托肢体或文献报道的肢体消毒支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肢体消毒支架仅有抬高肢体而无牵引的作用,在抬高骨折肢体时,易使骨折处成角。而传统的手托牵拉法虽有一定的牵引力,但常因托肢者力量不足,达不到稳定持续的牵引效果,且常需2~3名医护人员操作,浪费人力,消耗体力,工作效率低下,给术者造成极大的困扰,同时增加了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肢体固定装置,用以实现支撑和牵引病患肢体,减少人工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置腔;

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至少两个液压驱动结构;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与所述液压驱动结构的数量对应,且每一所述支撑杆竖直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内部形成为中空结构,每一所述液压驱动结构的其中一部分对应插设于其中一支撑杆的内部;

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数量与所述支撑杆的数量对应,且每一所述升降杆呈竖直且滑动地插设于其中一支撑杆的内部,与对应插设于所述支撑杆内部的所述液压驱动结构相连接;

用于放置待固定肢体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每一所述支撑杆连接;

第二支架,分别与每一所述升降杆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支架活动连接的悬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牵引轮,所述牵引轮与所述第一支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部的脚轮。

进一步的,所述脚轮为可自锁定脚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朝向所述底座方向凸起、呈半圆弧状的至少两个支撑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呈长方形的支架本体和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的悬挂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电动液压泵,所述电动液压泵与所述液压驱动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电动液压泵电连接的启动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肢体固定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具有肢体的支撑承托功能和牵引功能,并可调节支撑承托高度、角度,能够解决围手术期人工抬举承托四肢及人工牵引骨折复位等困难,减少四肢手术时医务人员承托抬高及牵引患肢消耗的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手术安全性,且更加便捷,固定牵引的效果更好。同时采用机械式避免了人工操作时骨折端的假关节对神经、血管的损害或肢体不稳定的情况,对骨折肢体的牵引作用,降低了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包括:

底座1,所述底座1的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置腔;

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至少两个液压驱动结构2;

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数量与所述液压驱动结构2的数量对应,且每一所述支撑杆3竖直固定于所述底座1上,内部形成为中空结构,每一所述液压驱动结构2的其中一部分对应插设于其中一支撑杆3的内部;

升降杆4,所述升降杆4的数量与所述支撑杆3的数量对应,且每一所述升降杆4呈竖直且滑动地插设于其中一支撑杆3的内部,与对应插设于所述支撑杆3内部的所述液压驱动结构2相连接;

用于放置待固定肢体的第一支架5,所述第一支架5分别与每一所述支撑杆3连接;

第二支架6,分别与每一所述升降杆4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架6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支架6活动连接的悬挂钩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设置液压驱动结构2,通过液压驱动升降杆4进行升降,当医护人员(本文以较为广泛的使用者,医护人员为例)在对病患进行肢体牵引时,可以通过液压驱动结构2改变升降杆4的高度,进而达到最佳位置,克服了人工升降支撑承托及人为牵引四肢的不便。且,升降杆4的顶端连接有第二支架6,第二支架6上设置有悬挂钩7,通过悬挂绳带可实现多角度对肢体悬挂牵引。并且,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内部中空的支撑杆3,液压驱动结构2的驱动部分和升降杆4的底部均置于支撑杆3中,支撑杆3可以有效保护其内部的零部件,且减少了误触碰等危险。同时,本实施例中两支撑杆3间设置有第一支架5,患者的肢体需要抬起时,可以将肢体置于第一支架5上,无需医护人员的人力支撑,且保证了支撑的稳定性,对于骨折患者等确保其不会因人为失误造成二次伤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具有肢体的支撑功能及牵引功能,为四肢手术围手术期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减少四肢手术时医务人员人工承托及牵引患肢消耗的体力,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浪费人力,保证了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医护人员使用该医疗设备,以减少医护人员的人力操作为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患者家属亦可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或利用其功能用于其他用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其中,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牵引轮8,所述牵引轮8与所述第一支架5可拆卸连接。

其中,牵引轮8根据患者手术需要可以拆卸或安装使用(例如使用箍环等将其与第一支架5可拆卸连接),术肢连接牵引轮8,并悬挂相应重量的砝码来控制牵引的力量,达到稳定持续的牵引效果(医护人员人力操作风险较大,且牵引力有限),提高手术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底部的脚轮9。

其中,在本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的底部设置脚轮9可以便于肢体固定装置的移动,当某患者需要使用本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脚轮9推动本装置至患者附近,增强了肢体固定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脚轮9为可自锁定脚轮。

其中,脚轮9为可自锁定脚轮,便于医护人员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移动到位后的固定,可以有效防止本装置滑动等,避免了滑动等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架5包括朝向所述底座1方向凸起、呈半圆弧状的至少两个支撑部51。

其中,第一支架5上设置有呈半圆弧状的支撑部51,且支撑部51的数量优选为2个,便于患者下肢的支撑,且符合人体工程学,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架6包括:呈长方形的支架本体和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的悬挂支架61。

其中,第二支架6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悬挂支架61,便于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角度,确保牵引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升降杆4上设置有刻度。

其中,升降杆4上设置有刻度,医护人员使用本实施例的装置时可以通过刻度精确的得知升降的高度,确保了操作的精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电动液压泵10,所述电动液压泵10与所述液压驱动结构2连接。

其中,采用电动液压泵10可以节省人力及避免噪音的产生,且,电动设备更易控制,控制的精确较高,满足了医护人员操作,尤其是手术等对精度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中,所述肢体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电动液压泵10电连接的启动开关。

其中,设置有启动开关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使用。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优选通过设置电源线供电,亦可设置单独的电池用于供电,便于插接口较少时,本实施例的装置亦可正常使用。

下面通过医疗使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进行进一步的举例解释。使用前先将本实施例的装置调于手术肢体的下方并锁定脚轮,根据手术要求不同有以下操作,例如,1、手术肢体远端(手部或足部)需要进行皮肤消毒时,可将肢体近端(前臂或小腿中部)固定于第一支架的半弧形支撑部上,悬空肢体远端进行消毒,再用无菌的悬挂绳带绕踝部或腕部套一环形活结套圈,另一端选取适当的角度的悬挂钩,将肢体悬挂于第二支架的悬挂钩上,电动调整连接升降杆的第二支架的高度,使整个肢体悬空处于消毒所需的外展或内收位置。消毒完成进行铺设无菌手术巾,电动降低第二支架的高度,当肢体平稳放置手术床后将悬挂绳带及本装置一并移走。二、手术肢体远端不需要进行皮肤消毒时,清洁悬挂绳带绕术肢踝部或腕部套一环形活结套圈,另一端选取适当角度的悬挂钩,将肢体悬挂于悬挂钩上,电动调整第二支架的高度,使整个肢体悬空,进行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后移走悬挂绳带及本装置,手术医生将术肢的远端使用无菌手术巾包扎后置于手术床上。三、根据患者手术要求决定是否需要牵引或者选择合适悬挂绳带,如果需要牵引,可将悬吊带绕踝部或腕部套一环形活结套圈,以防肢体因牵引而滑出悬挂绳带,固定完成后根据患肢的重量情况决定牵引的力量,可用悬挂不同重量的砝码牵引滑轮进行调节。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术肢进行固定后,不需要再次对术肢进行人工的搬动,所有操作均可在电动按键(控制液压装置的控制按键)下完成,确保操作过程的流畅性,降低了患者变换体位过程的再次移位的可能性,从而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固定装置具有肢体的支撑承托功能和牵引功能,并可调节支撑承托高度、角度及牵引的力度,能够解决围手术期人工抬举承托四肢及人工牵引骨折复位等困难,减少四肢手术时医务人员承托抬高及牵引患肢消耗的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手术安全性,且更加便捷,效果好。同时采用机械式避免了人工操作时骨折端的假关节对神经、血管的损害或肢体不稳定的情况,对骨折肢体的牵引作用,降低了手术风险。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