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2796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领域。 技术背景
[0002]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 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 诊的15%。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 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 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 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
[0003] 中医认为,常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有关。素体阳盛,情志不 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致肝阳上亢而眩晕;恣食肥厚,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亦发 眩晕;劳伤过度,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脑可发眩晕;病后体虚,气血虚弱,脑失所养亦能发 生眩晕。主要有以下分型: 1、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0004] 2、痰湿中阻 治则:运脾和中,除湿涤痰。
[0005] 3、肾精亏损 治则: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0006] 4、气血虚弱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并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将其 制成方便易用的成品制剂。
[0008]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发明人的技术方案是,利用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对 眩晕的辨证认知和现代制药技术的特点,打破传统方剂的搭配比例规律,经过临床验证和 调整,最终发明了一个中药组方和一套将该组方制成成品制剂的工艺方法,该中药成品制 剂对眩晕的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该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计): 熟地18-32份、党参8-22份、白芍12-26份、桂枝8-20份、当归11-25份、白术11-29 份、牡蛎19-33份、夜交藤9-23份、酸枣仁10-24份、龙胆草8-20份、僵蚕8-16份、钩藤8-18 份、山茱萸10-24份、远志7-17份、肉苁蓉6-12份、黄芩7-15份、天麻8-18份、龙骨18-30 份、枸杞子8-18份、肉桂10-20份、甘草9-15份。
[0009] 有3个疗效最佳的组方比例被优选出来,分别如下: 优选1 :熟地25份、党参15份、白芍19份、桂枝14份、当归18份、白术20份、牡蛎26 份、夜交藤16份、酸枣仁17份、龙胆草14份、僵蚕12份、钩藤13份、山茱萸17份、远志12 份、肉苁蓉9份、黄芩11份、天麻13份、龙骨24份、枸杞子13份、肉桂15份、甘草12份。
[0010] 优选2 :熟地26份、党参16份、白芍21份、桂枝15份、当归17份、白术22份、牡 蛎25份、夜交藤14份、酸枣仁16份、龙胆草15份、僵蚕11份、钩藤14份、山茱萸16份、远 志14份、肉灰蓉8份、黄苳12份、天麻15份、龙骨26份、枸杞子14份、肉桂16份、甘草13 份。
[0011] 优选3 :熟地27份、党参16份、白芍18份、桂枝13份、当归16份、白术21份、牡 蛎28份、夜交藤15份、酸枣仁18份、龙胆草16份、僵蚕13份、钩藤12份、山茱萸15份、远 志13份、肉苁蓉10份、黄芩10份、天麻14份、龙骨23份、枸杞子12份、肉桂14份、甘草13 份。
[0012] 将上述中药组方制成成品制剂的工艺为以下步骤: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熟地、党参、白芍、桂枝、当归、白术、牡蛎、夜交藤、酸枣仁、龙 胆草、僵蚕、钩藤、山茱萸、远志、肉苁蓉、黄芩、天麻、龙骨、枸杞子、肉桂、甘草等各味药材, 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6-12倍重量的纯化水,浸泡12-24小时,回流煎煮2-5小 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5-9倍重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1-3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 滤液,浓缩至65°C相对密度为1. 22-1. 25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6-9倍重量的浓度6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5小 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5°C相对密度为1. 22-1. 25的浓缩液备 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5°C相对密度为1. 32-1. 35的中 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需要的成 品剂型,如口服液、糖浆剂、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酊剂等剂型。
[0013] 本发明中药组方所用原料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及功效: 熟地: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0014] 党参: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味甘,性平; 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0015] 白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0016] 桂枝: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 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0017] 当归: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 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0018] 白术: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 湿利水,止汗,安胎。
[0019] 牡蛎: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味咸,性微寒; 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0020] 夜交藤:为寥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藤莖。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肝经;养 心,安神,通络,祛风。
[0021] 酸枣仁: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0022] 龙胆草: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0023] 僵蚕: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 幼虫干燥体。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0024] 钩藤: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 钩茎枝。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0025] 山茱萸: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 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0026] 远志: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味苦、辛、性温;归心、肾、肺 经;安神益智,祛痰,消肿。
[0027] 肉苁蓉:本品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味甘、咸,性温;归肾、 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0028] 黄芩: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0029] 天麻: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味甘,性平;归肝经;平肝息风止痉。 [0030]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味甘涩,性平;归 心,肝,肾,大肠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湿,收敛。
[0031] 枸杞子: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滋补 肝肾,益精明目。
[0032] 肉桂: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 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0033]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 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34] 本发明中药组方的组方分析: 该中药组方是以熟地、白术、牡蛎、龙骨、白芍、当归为君药,滋阴补血、健脾益气、潜阳 补阴、镇惊安神、养血调经、补血活血;以夜交藤、酸枣仁、山茱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