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07551阅读:来源:国知局
接部分被钎焊的状态。
[0046]如图3(a)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首先,钎焊芯轴10的顶端和顶端侧螺旋30的顶端,形成顶端接合部50。然后,如图3(b)中所示,从芯轴10的底端侧插入底端侧螺旋40,使顶端侧螺旋30的底端部与底端侧螺旋40的顶端部咬入,由此连接两者。
[0047]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对于连接前的顶端侧螺旋30的底端部的间距,连接前的底端侧螺旋40的顶端部的间距被设定的较大。因此,若连接2个螺旋,则底端侧螺旋40的第I编丝40a,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编丝30a,30b)从两侧夹持,与第I编丝40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0b,被位于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参照图3(b))。因此,即使在钎焊前的状态,也易于保持使2个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其结果为,例如不再需要为使2个螺旋的中心轴不偏离而进行的临时固定等操作,螺旋的连接操作(进而导丝I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0048]另外,若如图3(b)这样设置,连接顶端侧螺旋30与底端侧螺旋40的话,则使焊料渗透在连接部分。
[0049]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对于连接前的顶端侧螺旋30的底端部间距,连接前的底端侧螺旋40的顶端部的间距设定得较大。因此,在连接2个螺旋的状态下,在底端侧螺旋40的第2编丝40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形成间隙G。另外,在底端侧螺旋40的第3编丝40c,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之间也形成间隙G。因此,如图3(c)所示,通过从间隙G渗透焊料,形成第I中间接合部52。其结果为,可充分地确保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的接合强度,以及这些螺旋和芯轴10的接合强度。
[0050]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导丝1,可兼顾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51]B.第2实施方式:
[0052]图4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相比在以下点有所不同。即,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底端侧螺旋42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32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0053]对于上述以外的点,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和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是同样的结构。即,底端侧螺旋42的第I编丝42a,被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编丝32a、32b)从两侧夹持,与第I编丝42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2b,被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32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进一步的,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在底端侧螺旋42的第2编丝42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32b之间设有间隙G,同时,在底端侧螺旋42的第3编丝42c,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32c之间也设有间隙G。
[0054]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导丝2中,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相同,能够兼顾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2和底端侧螺旋42)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55]另外,由于底端侧螺旋42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底端侧螺旋42因顶端侧螺旋32的恢复力(拉长的螺旋恢复至初始形状的力)而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能够容易地确保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和底端侧螺旋42的编丝之间的间隙。
[0056]C.第3实施方式:
[0057]图5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导丝相比,以下点有所不同。S卩,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底端侧螺旋43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33的材料形成。
[005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侧螺旋33由铂形成,底端侧螺旋43由弹性模量大于铂的不锈钢形成。
[0059]对于上述以外的点,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和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 (或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是同样的结构。即,底端侧螺旋43的第I编丝43a,被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编丝33a、33b)从两侧夹持,与第I编丝43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3b,被位于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33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进一步地,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底端侧螺旋43的第2编丝43b,和位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33b之间设有间隙G,同时,底端侧螺旋43的第3编丝43c,和位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33c之间也设有间隙G。
[0060]如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导丝3,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相同,能够兼顾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3和底端侧螺旋43)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体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61]另外,底端侧螺旋43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33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底端侧螺旋43因顶端侧螺旋33的恢复力而变形。特别地,即使由于设计上的原因,难以在顶端侧螺旋33和底端侧螺旋43的编丝直径上设置差值时(例如,设计外径非常小的导丝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顶端侧螺旋33的恢复力所导致的底端侧螺旋43的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能够容易且切实地确保顶端侧螺旋33和底端侧螺旋43的编丝之间的间隙。
[0062]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导丝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0063]例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说明了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33的材料形成底端侧螺旋43(参照图5)。这里,在图5中,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的直径和底端侧螺旋43的编丝的直径,图示为同样大小。但是,也可将底端侧螺旋体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体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图示省略)。
[0064]这样一来,结合底端侧螺旋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这一手段,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底端侧螺旋的变形。其结果为,能够更确实地确保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编丝间的间隙,进而能够充分地确保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接合强度,以及这些螺旋与芯轴的接合强度。
【主权项】
1.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轴;以及 覆盖所述芯轴,由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构成的螺旋体; 所述顶端侧螺旋与所述底端侧螺旋,以各自编丝交替配置的状态连接; 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第I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所述第I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 并且,在所述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侧螺旋,由弹性模量大于所述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
【专利摘要】在具有连接2个螺旋的螺旋体的导丝上,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a)及编丝(30b)从两侧夹持,与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邻接的第2编丝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而且,在第2编丝(40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设有间隙G。这样一来,即使在钎焊前的状态下,也能够易于保持使2个线圈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而且,相对连接部分,焊料等能够易于渗透。
【IPC分类】A61M25/09
【公开号】CN104922781
【申请号】CN201510090102
【发明人】松尾贤一
【申请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7日
【公告号】EP2921196A1, US2015026580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