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及灌肠液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96907阅读:来源:国知局
朴小承气汤,既能够荡涂肠腑,促进肠腔内的粪便排泄,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又可减 轻患者的腹胀,促进有毒物质排出体外,达到清除内毒素的目的;②灌肠的药液能充分与肠 道接触,无肝脏首过效应,可W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避免了肝衰竭患者因腹水腹胀中药难 W 口服的缺憾,W免加重患者消化道的症状;③直肠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循环旺 盛,吸收能力很强,经直肠给药,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经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发挥整 体调理之功,局部又有改善微循环、消炎、改善肠道菌群素乱,预防继发感染的作用,中药经 过直肠灌入,具有结肠透析作用,可清除肠内及体内有毒物质,减轻内毒素对肝细胞的破 坏。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W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由W下原料组成: 大黄25g、厚朴15g、积实16g、赤巧30g、乌梅14g、公英30g、黄连13邑。
[0022] 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灌肠液,进行W下步骤: 将W上所述原料混合均匀,加水200毫升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头煎药物煎至100毫 升,二煎再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合并每次煎煮药液,即得。
[0023]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由W下原料组成: 大黄20g、厚朴20 g、积实10 g份、赤巧40 g、乌梅10 g、公英40g、黄连lOg。
[0024] 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灌肠液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25]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由W下原料组成: 大黄30g、厚朴lOg、积实20g、赤巧20g、乌梅20g、公英20g、黄连15邑。
[0026] 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灌肠液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27] 实施例4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由W下原料组成: 大黄24g、厚朴16g、积实15g、赤巧32g、乌梅13g、公英32g、黄连12邑。
[0028] 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灌肠液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29] 实施例5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由W下原料组成: 大黄27g、厚朴12g、积实18g、赤巧28g、乌梅15g、公英28g、黄连15邑。
[0030] 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灌肠液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31] 本发明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灌肠液,可治疗肠源性内毒 素血症,保护肠粘膜,改善肠道菌群,利于病情恢复,且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并 为临床资料所证明,本发明的有关临床资料如下: 临床试验一: 临床96例,均为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间的住院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应用 随机系统将纳入研究的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男37例,女11例; 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62岁,平均年龄41.4岁;符合慢性重型肝炎早期24例,中期15例,晚 期9例。对照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62岁,平均年龄42.6岁;符合 慢性重型肝炎早期25例,中期14例,晚期9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基线TBIL、ALB水 平及凝血功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〇.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 上(营养支持、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药物;符合抗病毒治疗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低蛋白血 症者,定期补充白蛋白)采用实施例1中药灌肠液灌肠,每次150毫升,每日2次;对照组在基 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乳果糖30毫升加生理盐水120毫升保留灌肠。两组均四周一个疗程。 [00 32]检测方法: 血浆内毒素测定采用改良偶氮基质显色整试剂盒。(由上海市医学化验所提供),严格 按说明操作检测。试验患者于试验前晚禁食,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高于参考值 为内毒素血症。
[0033]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诊断与分期依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 衰竭诊疗指南》的标准。
[0034] 排除标准为: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原发性肝癌;④合并 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和精神病;⑤抗HIV阳性者;⑥近3个月内曾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⑦不 愿合作者。
[0035]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标准 (1)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 (TBIL)正常或轻微异常(ALT 含 60 U/L或TBIL<25 pmoL/L); (2) 临床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明显好转(ALT及TBIL较原水平下降50% W上), 且无明显波动者;(3)无效:临床症状、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003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分析。
[0037] 临床试验结果见表1~5: 表1临床疗效对比表
表1表明:使用本发明中药灌肠液治疗48例患者1个疗程,结果痊愈6例,好转29例,无效 13例,总有效率为72.9%。
[0038] 表2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表2表明:本发明中药灌肠液在临床症状:黄痘、乏力、腹胀、纳差、大便不杨等方面有显 著的疗效,尤其是在改善乏力、腹胀方面优于对照组。
[0039] 表3肝功能改善对比
表3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患者TBil水平,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提高凝 血酶原活动度,治疗组在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在改善降酶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〇. 05);低白蛋血症改善不明显。
[0040] 表4内毒素化U/ml)改善对比
表4表明,两组在早期、中期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血清内毒素含量明显降低;治疗组晚 期治疗前后ET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晚期疗效不明显。治疗组早、中、晚Ξ期治疗后与 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0041 ] 表5生存率对比
表5表明,两组随着时间的进展,生存率在降低,在24周、48周两组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 0.05〇
[0042] 临床试验二; 临床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 27~62岁,平均41.4岁;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17例,中期14例,晚期3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 性28例,女性6例;年龄5~62岁,平均42.6岁;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18例,中期14例,晚期2 例。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〇.05),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治疗组在基础治疗(营养支持、保肝降酶,符 合抗病毒治疗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低蛋白血症者,定期补充白蛋白)上,采用实施例1中药灌 肠液灌肠,每次150毫升,每日2次,持续4周一个疗程,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药物。对照组 基础治疗上联合血浆置换等。4周为1个疗程。
[0043] 诊断、疗效判定标准及内毒素测定同临床试验一。
[0044] 临床试验结果见表6~8: 表6临床结果对比
表6表明:两组总疗效经X2P<0.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早期疗效 优于对照组;24周总存活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期24周存活率高于对照 组,p<〇. 05;两组早期与晚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於0.05。
[0045] 表7肝功能改善对比
由表中可知,两组治疗前后TBIUPTA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 比较在TBIUALT、PTA有显著性差异(P<0.05)。
[0046] 表8内毒素化U/ml)改善对比
由表中可知,两组治疗前后内毒素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〇.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P<〇. 05)。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 重量份的原料:大黄20~30份、厚朴10~20份、枳实10~20份、赤芍20~40份、乌梅10~20 份、公英20~40份、黄连10~15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 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黄24~27份、厚朴12~16份、枳实15~18 份、赤芍28~32份、乌梅13~15份、公英28~32份、黄连12~15份。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 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大黄25份、厚朴15份、枳实16份、赤芍30 份、乌梅14份、公英30份、黄连13份。4. 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灌肠液,由以下步骤制成: 将权利要求1所述各原料混合均匀,加水没过药面,浸泡20~40分钟,煎煮2~5次,合并 每次煎煮药液,即得。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黄20~30份、厚朴10~20份、枳实10~20份﹑赤芍20~40份、乌梅10~20份、公英20~40份、黄连10~15份;该中药组合物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成灌肠液:将所述各原料混合均匀,加水没过药面,浸泡20~40分钟,煎煮2~5次,合并每次煎煮药液,即得。所得中药灌肠液可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保护肠粘膜,改善肠道菌群,利于病情恢复,且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IPC分类】A61P31/04, A61P1/00, A61P1/16, A61K36/752
【公开号】CN105456448
【申请号】CN201610002598
【发明人】张照兰, 马素平, 王晓, 王伟, 吕莹, 刘杨春
【申请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6年1月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