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震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25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吸震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吸震材结构,包含一个吸震材料层及一个织布层。该吸震材料层的材质含有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崁段共聚物,并包括一个基底层,及多个一体成型地形成于该基底层顶面且彼此相间隔的吸震单元,该织布层贴附于该基底层的底面。所述吸震单元能在受压时产生形变以吸收缓解压力冲击,所述吸震单元间的间隙则提供了材质形变后充分的势能转换分散空间,并能增加材料的可弯折性与服帖度,借此,本实用新型能提供吸震缓冲的机能与柔软服帖的材质触感,不只能兼顾防护机能与穿戴时的舒适度,并能突破现有吸震材在低温下的应用限制。
【专利说明】吸震材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震材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兼顾吸震缓冲等防护机能与穿戴时的舒适度的吸震材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的吸震材结构,例如运动护具内的吸震软垫,通常为一个具有厚度与可形变性的连续型弹性软垫,为顾及材料对于压力的耐受性,此软垫需有一定材质厚度与硬度以反映强度刚性,但如此一来便牺牲了材料的可弯折性与穿戴时的服帖度,造成了穿戴时容易有不舒适的感受,且此类型的软垫结构在低温时会有材质硬化、吸震效果大幅减弱的隐忧,因此,现有的吸震材结构在穿着舒适度与低温下的应用性均还有能进步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兼顾吸震缓冲等防护机能与穿戴时的舒适度的吸震材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包含一个吸震材料层及一个织布层。该吸震材料层的材质含有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崁段共聚物,并包括一个基底层,及多个一体成型地形成于该基底层顶面且彼此相间隔的吸震单元,每一个吸震单元具有一个与该基底层相间隔的顶端面,及一个连接该基底层与该顶端面的围绕面,所述吸震单元的围绕面与该基底层配合界定一个间隔槽单元。该织布层贴附于该基底层的底面。
[0005]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每一个吸震单元由该基底层束缩延伸至该顶端面。
[0006]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每一个吸震单元的顶端面为正六边形。
[0007]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每一个吸震单元为一个六角柱形状,该顶端面与该吸震单元的任一个横截面均为正六边形。
[0008]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每一个吸震单元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吸震凸柱,该顶端面是由所述吸震凸柱的顶面所配合界定。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特殊的结构特性,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运动衣物或护具,提供吸震缓冲的防护机能,同时兼具有材质可弯折性与服帖度,以及柔软的布面材质触感,并突破现有吸震材在低温下的应用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的一个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0012]图3是沿图2中剖切线II1-1II的剖面示意图;
[0013]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应用于一件运动衣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且此时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吸震材料层朝外设置;
[0014]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应用于一件护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且此时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织布层朝外设置;
[001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0016]图7是沿图6中剖切线YD - YD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0018]图9是沿图8中剖切线IX -1X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0]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三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0021]在提出详细说明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22]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吸震材料层1,及一个与该吸震材料层I结合的织布层2。
[0023]该吸震材料层I的材质为已知材料,即发泡型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炭段共聚物(Styrene-Ethylene/Butyl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 SEBS),并包括一个片状延伸的基底层11,及多个一体成型地形成于该基底层11顶面,且彼此相间隔的吸震单元12。
[0024]每一个吸震单元12概成一个截头六角锥形状,由该基底层11顶面向上束缩延伸,并包括一个与该基底层11相间隔的正六边形的顶端面121,及一个连接该顶端面121与该基底层11的围绕面122。所述吸震单元12的围绕面122与该基底层11配合界定一个间隔槽单元13。
[0025]该织布层2贴附于该基底层11的底面,在本实施例中,该织布层2为合成材料纤维所编织而成的布料,具有触感柔软的表面及良好的透气与排水性。
[0026]参阅图1、图4与图5,如此,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能被应用于运动衣物或是护具等,例如球衣球裤、车衣车裤、护膝护腕等等,以吸收运动时可能遇到的外力冲击,并避免使用者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且设置方式并不加以限制,而能视需要局部或全部覆盖于所应用的产品表面,或是内嵌于衬底中。该吸震材料层I的设置方向同样不受限,而能视情况朝外或是朝内设置,例如图4所示地朝外地设置,并将该织布层2对应朝内设置,或是如图5所示地将该吸震材料层I朝内地设置,此时该织布层2则对应朝向外。
[0027]借此,能将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的优点归纳如下:
[0028]一、该吸震材料层I的发泡材质的弹力特性提供了遇压力时的可形变性,且所述吸震单元12具有一定的结构厚度,能缓解并吸收外力的冲击,一体成型的设计及底面积较大的截头六角锥形状也具有良好的结构刚性,不论对拉力或是推力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0029]二、围绕于所述吸震单元12间的该间隔槽单元13提供了材料吸震形变时转化势能的空间,能有效地分散冲击力并大幅地减轻材料的重量,且还能提升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安装于产品时的可弯折性与服帖度,因此能良好地应用于各类衣物或是护具,有效提升使用者穿着时的舒适性,并扩大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广度。
[0030]三、该间隔槽单元13还能提升材料于低温下的耐受度,即使于(TC到_30°C间的低温下使用,该间隔槽单元13也能使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柔软度与高形变灵活度,而能避免传统吸震材于低温使用时材料容易发生硬化的问题。
[0031]四、该织布层2具有良好的材质触感、透气与排水性,不只能增加穿着舒适度,还能进一步地提升材料的排热效果与吸汗、排汗的机能。
[0032]值得一提的是,欲达到上述功效,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的吸震单元12的立体构型并不以此为限,截头圆锥形状、截头方锥形状、截头三角锥形状或是任意截头锥形状均能达到与前述实施态样相同的功效,此外,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中,每一个吸震单元12的立体构型为一个正六角柱形状,该顶端面121与该吸震单元12的任一个横截面的形状均为相同的正六边形,如此,该第二实施例同样具有能提供缓冲吸压功效的结构厚度,及能增加结构可弯折性与应用服帖度的该间隔槽单元13,能达到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功效,可想而知地,所述吸震单元12也能分别呈一个方柱形状、一个圆柱形状、一个三角柱形状或是一个任意柱形状。
[0033]参阅图8与图9,本实用新型吸震材结构的一个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大致与该第二实施例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三实施例的每一个吸震单元12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分别呈一个正三角柱形状的吸震凸柱123。
[0034]每一个吸震单元12的顶端面121是由所述吸震凸柱123的顶面所共同配合界定,该围绕面122是连接所述吸震凸柱123的顶面与该基底层11。
[0035]如此,该第三实施例除能达到与该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功效之外,于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吸震单元12分别切割成更小单位的吸震凸柱123,能提升该间隔槽单元13在材料中的比例,以更进一步地提升本实施例的材质可弯折性、柔软性及服贴度。
[0036]可以想象的是,所述吸震凸柱123的立体构型同样不以此为限,而能视需要将所述吸震单元12作不同的切割,以调整材质柔软度或是变化设计样式。
[0037]综上所述,通过特殊的结构特性,所述吸震单元12能在受压时产生形变以吸收缓解压力冲击,该间隔槽单元13则提供了材质形变后充分的势能转换分散空间,并能增加材料的可弯折性与服帖度,借此,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运动衣物或护具,以提供吸震缓冲的机能与柔软服帖的材质触感,不只能兼顾防护机能与穿戴时的舒适度,并能突破现有吸震材在低温下的应用限制,因此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吸震材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吸震材结构,包含: 一个吸震材料层,材质含有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崁段共聚物,并包括一个基底层,及多个一体成型地形成于该基底层顶面且彼此相间隔的吸震单元,每一个吸震单元具有一个与该基底层相间隔的顶端面,及一个连接该基底层与该顶端面的围绕面,所述吸震单元的围绕面与该基底层配合界定一个间隔槽单元;及 一个织布层,贴附于该基底层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吸震单元由该基底层束缩延伸至该顶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震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吸震单元的顶端面为正六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吸震单元为一个六角柱形状,该顶端面与该吸震单元的任一个横截面均为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吸震单元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吸震凸柱,该顶端面是由所述吸震凸柱的顶面所配合界定。
【文档编号】A63B71/08GK204017326SQ201420440579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6日
【发明者】李文生 申请人:镕利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