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理化的热塑性无纺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58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纹理化的热塑性无纺元件的制作方法
纹理化的热塑性无纺元件背景多种产品至少部分地由织物形成。作为例子,服装物品(例如,衬衫、裤子、袜子、夹克、内衣、鞋类)、容器(例如,背包、袋子),及用于家具(例如,椅子、长沙发、汽车座椅)的装饰材料通常由通过缝合或粘合剂结合而接合的各种织物元件形成。织物还可用于床罩(例如,床单、毛毯)、桌罩、毛巾、旗子、帐篷、帆和降落伞。用于工业目的的织物通常被称为产业用织物,并可包括用于汽车应用和航天应用的结构、过滤器材料、医用织物(例如,绷带、纱布、植入物)、用于加固筑堤的土工织物、用于作物保护的农用织物(agrotextile),及防护或隔离热和辐射的工业服装。因此,织物可以被结合到用于个人目的和工业目的的多种产品中。织物可以被限定为来自具有大体上二维结构(即,长度和宽度显著大于 厚度)的纤维、丝或纱线的任何制造品。通常,织物可被分类为机械操作的织物(mechanically-manipulated textile)或无纺织物。机械操作的织物通常通过对纱线或多根纱线进行编织或相互打环(例如,针织)而形成,通常是通过涉及编织机器或针织机器的机械工艺来进行。无纺织物是结合、熔融、互锁或以其它方式接合的丝的网或垫子。作为例子,无纺织物可通过将多根聚合物丝无规沉积到诸如移动式输送机的表面上来形成。还可以利用各种压花工艺或压延成型工艺来确保无纺织物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厚度,使无纺织物的一个或两个表面都具纹理化,或进一步使无纺织物内的丝互相结合或熔融。纺粘型无纺织物由具有10-100微米的横截面厚度的丝形成,而熔喷型无纺织物由具有小于10微米的横截面厚度的丝形成。尽管一些产品由单种类型的织物形成,但很多产品还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织物形成,以便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性。作为例子,衬衫的肩部和肘部区域可以由赋予耐用性(例如,抗磨)及抗拉伸的织物形成,而其它区域可由赋予透气性、舒适性、拉伸性及吸湿性的织物形成。作为另一个例子,鞋类物品的鞋面可具有包括由多种类型的织物及其它材料(例如,聚合物泡沫、皮革、合成皮革)形成的多层的结构,且其中一些层还可以具有由不同类型的织物形成以赋予不同特性的区域。再作为另一个例子,背包的带子可由无拉伸性的织物元件形成,背包的下部区域可由耐用且防水的织物元件形成,而背包的其余部分可由舒适并且柔顺的织物元件形成。因此,很多产品都可结合多种类型的织物,以便使产品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特性。为了使产品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性,由材料形成的织物元件必须被切割成期望的形状,然后通常通过缝合或粘合剂结合而接合在一起。随着被结合到产品中的织物元件的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与运输、储存、切割及接合织物元件有关的时间和花费也可能增加。随着被结合到产品中的织物元件的数量和类型的增加,由切割工艺和缝合工艺产生的废料也积聚到很大的程度。此外,与由很少元件和材料形成的产品相比,具有大量织物元件及其它材料的产品可能更难回收。因此,通过减少产品中所利用的元件和材料的数量,可以在增大制造效率及可回收性的同时减少废料。概述
以下公开了无纺织物及结合有该无纺织物的产品。无纺织物可由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形成。在无纺织物的一些构型中,丝或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是弹性体的,或者可以在拉伸断裂之前拉伸至少百分之一百。无纺织物可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的丝被熔融的程度大于第二区域的丝被熔融的程度。根据第一区域中的熔融程度,丝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保持丝状的、变成非丝状的,或呈现部分丝状和部分非丝状的中间形式。第一区域中的熔融可改变诸如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的特性。多种产品,包括服装(例如,衬衫、裤子、鞋类),可结合无纺织物。在部分这些产品中,无纺织物可与另一织物元件或部件相接合以形成接缝。更具体地,无纺织物的边缘区域可与其它织物元件或部件的边缘区域在接缝处热结合。在其它产品中,无纺织物的表面可与另一织物元件或部件(例如,聚合物片、聚合物泡沫层或各种绳(strand))相接合,以形成复合元件。 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具体给出了表征本发明的各方面的新颖性优势和特征。然而,为了获得对新颖性优势和特征的进一步的理解,可以参照描述和示出与本发明有关的各种构型和概念的以下描述性内容及附图。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前述概述及以下的详细描述将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图I是无纺织物的透视图。图2是无纺织物的由图I中的横截面线2-2限定的横截面图。图3是具有多个熔融区域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图。图4A-图4C是由图3中的横截面线4-4限定的横截面图,描绘了无纺织物中的熔融区域的不同构型。图5A-图5H是无纺织物中的熔融区域的进一步的构型的透视图。图6A-图6F是对应于图4A-图4C的横截面图,并描绘了无纺织物中的熔融区域的进一步的构型。图7A-图7C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中的熔融区域的第一过程的透视图。图8A-图SC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中的熔融区域的第二过程的透视图。图9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中的熔融区域的第三过程的透视图。图10是包括无纺织物的第一复合元件的透视图。图11是第一复合元件的由图10中的横截面线11-11限定的横截面图。图12A-图12C是用于形成第一复合元件的过程的透视图。图13是用于形成第一复合元件的另一过程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4是包括无纺织物的第二复合元件的透视图。图15是第二复合元件的由图14中的横截面线15-15限定的横截面图。图16是包括无纺织物的第三复合元件的透视图。图17是第三复合元件的由图16中的横截面线17-17限定的横截面图。图18A-图18C是第三复合元件的进一步的构型的透视图。图19是包括无纺织物的第四复合元件的透视图。
图20是第四复合元件的由图19中的横截面线20-20限定的横截面图。图21是包括无纺织物的第五复合元件的透视图。图22是第五复合元件的由图21中的横截面线22-22限定的横截面图。图23A-图23F是第五复合元件的进一步的构型的透视图。图24是由第一接缝构型接合的两个无纺织物的元件的透视图。图25是第一接缝构型的由图24中的横截面线25_25限定的横截面图。图26A-图26D是用于形成第一接缝构型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27是用于形成第一接缝构型的另一过程的透视图。图28A和图28B是与其它元件接合形成第一接缝构型的无纺织物的元件的透视图。图29A-图29C是对应于图25的横截面图,并描绘了第一接缝构型的进一步的实施例。图30是由第二接缝构型接合的两个无纺织物的元件的透视图。图31是第二接缝构型的由图30中的横截面线31-31限定的横截面图。图32A-图32C是用于形成第二接缝构型的过程的侧视图。图33是用于形成第二接缝构型的另一过程的透视图。图34A-图34C是对应于图31的横截面图,并描绘了第二接缝构型的进一步的构型。图35A-图35H是包括无纺织物的衬衫的各种构型的前视图。图36A-图36H是衬衫构型的分别由图35A-图35H中的横截面线36A-36A至36H-36H限定的横截面图。图37A-图37C是包括无纺织物的一条裤子的各种构型的前视图。图38是该条裤子的由图33A中的横截面线38_38限定的横截面图。图39A-图39H是包括无纺织物的鞋类物品的各种构型的侧视图。图40A-图40D是鞋类物品的构型的分别由图39A-图39D中的横截面线40A-40A至40D-40D限定的横截面图。图41是鞋类物品的包括无纺织物的鞋带环的透视图。图42A-图42C是无纺织物的三维构型的透视图。图43A-图43C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的三维构型的过程的透视图。图44A-图44G是无纺织物的纹理化构型的透视图。图45A-图45C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的纹理化构型的第一示例性过程的透视图。图45D-图45F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的纹理化构型的第二示例性过程的透视图。图45G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的纹理化构型的第三示例性过程的透视图。图46A-图46F是无纺织物的缝合的构型的透视图。图47是包括无纺织物的带的元件的透视图。图48是带的由图47中的横截面线48-48限定的横截面图。图49A-图49C是带的元件的另外构型的透视图。图50是回收过程的示意图。详细描述
以下讨论及附图公开了一种无纺织物100以及结合了无纺织物100的各种产品。尽管为了举例的目的,以下将无纺织物100公开为被结合到各种服装物品(例如,衬衫、裤子、鞋类)中,但是还可以将无纺织物100结合到各种其它产品中。例如,无纺织物100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服装、容器及用于家具的装饰材料。无纺织物100还可以用于床罩、桌罩、毛巾、旗子、帐篷、帆及降落伞。无纺织物100的各种构型还可以用于工业目的,如用于汽车和航天应用、过滤器材料、医用织物、土工织物、农用织物及工业服装。因此,无纺织物100可以用于个人目的及工业目的的各种产品。
I无纺织物构型在图I和图2中无纺织物100被描绘为具有第一表面101和相对的第二表面102。无纺织物100主要由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多根丝103形成。丝103在整个无纺织物100中任意分布,并且结合、熔融、互锁或以其它方式接合以形成具有相对恒定的厚度(即,表面101和表面102之间的距离)的结构。单根丝103可以位于第一表面101上、第二表面102上、表面101和表面102之间,或者位于表面101和表面102这二者上。根据无纺织物100的形成方式,单根丝103的多个部分可以位于第一表面101上,单根丝103的不同部分可以位于第二表面102上,并且单根丝103的其它部分可以位于表面101和表面102之间。为了赋予互锁结构,多根丝103可以相互缠绕,相互重叠地延伸,并穿过无纺织物100的各个区域。在两根或多根丝103相互接触的区域中,形成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结合或熔融以使丝103互相接合。相应地,丝103以多种方式有效地互相接合,以形成无纺织物100内的有结合性的结构。在织物的术语中,纤维通常被限定为具有从一毫米到几厘米或更长的范围的相对短的长度,而丝通常被限定为具有比纤维长的长度或甚至是不确定的长度。如在本文件中所使用的,术语“丝”或其变形被限定为包括来自织物术语定义的纤维长度和丝长度。相应地,丝103或本文所指的其它丝通常可具有任何长度。作为例子,因此,丝103可具有从一毫米到几百米或更长的范围的长度。丝103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通常,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在加热时熔化,并在冷却时恢复到固体状态。更具体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在经受足够的热量时从固体状态转变成软化状态或液体状态,并且接下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在被充分冷却时从软化状态或液体状态转变成固体状态。这样,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在多次循环中被熔化、模制、冷却、再熔化、再模制及再次冷却。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还可以被焊接或热结合到其它织物元件、板、片、聚合物泡沫元件、热塑性聚合物元件、热固性聚合物元件或由各种材料形成的多种其它元件。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相反,很多热固性聚合物材料在加热时不熔化,而只是燃烧。尽管很多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用于丝103,但一些合适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例子包括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聚酰胺、聚脂、聚丙烯和聚烯烃。尽管以上提到的任何热塑性聚合物材料都可用于无纺织物100,但利用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的优势涉及热结合以及可着色性。与各种其它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例如,聚烯烃)相比,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相对容易与其它元件结合,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而且着色剂可以通过各种常规工艺添加到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中。尽管每根丝103都可以完全由单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但单根丝103也可以至少部分地由多种聚合物材料形成。作为例子,单根丝103可具有护套芯子构型(sheath-core configuration),其中单根丝103的外部护套由第一类型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而单根丝103的内部芯子由第二类型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作为类似的例子,单根丝103可具有双部件构型,其中单根丝103的一半由第一类型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而单根丝103的相对的一半由第二类型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在一些构型中,单根丝103可由护套芯子布置或双部件布置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热固性聚合物材料这二者形成。尽管所有丝103都可完全由单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但丝103也可由多种聚合物材料形成。作为例子,一些丝103可由第一类型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而其它丝103可由第二类型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作为类似的例子,一些丝103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而其它丝103可由热固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相应地,每根丝103、丝103的部分或至少一些丝103可由一种或多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用于无纺织物100(即,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或其它材料可选择为具有各种拉伸特性,并且可以认为这些材料是弹性体的。根据将要结合无纺织物100的特定产品, 无纺织物100或丝103在拉伸断裂之前可拉伸百分之十至超过百分之八百。对于拉伸是一种有优势的特性的很多服装物品来说,无纺织物100或丝103在拉伸断裂之前可拉伸至少百分之百。作为相关的内容,用于无纺织物100(即,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或其它材料可被选择为具有各种恢复特性。也就是说,无纺织物100可形成为在拉伸之后恢复到原始形状,或者,无纺织物100可形成为在拉伸之后保持被伸长或拉伸的形状。结合了无纺织物100的很多产品,例如服装物品,可受益于允许无纺织物100在拉伸百分之一百或更多之后恢复或以其它方式返回到原始形状的特性。可利用多种常规工艺来制造无纺织物100。通常,无纺织物100的制造工艺包括(a)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挤压或以其它方式形成多根丝103,(b)将丝103收集、铺放或以其它方式沉积到诸如移动式输送机的表面上,(c)接合丝103,以及(d)通过压制或其它工艺赋予期望的厚度。因为丝103在被沉积到表面上时可以是相对软的或部分熔化的,所以来自相互接触的丝103的聚合物材料在冷却后可变得结合或熔融在一起。在上述一般的制造工艺之后,可对无纺织物100进行各种后处理操作。例如,可利用压花工艺或压延成型工艺来确保无纺织物100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厚度,使表面101和102中的一个或两个都具纹理化,或进一步使丝103相互结合或熔融。还可将涂层施加到无纺织物100。此外,还可以利用喷液、水力缠结(hydroentangelment)、针刺或缝编(stitchbonding)工艺来改动无纺织物100的特性。无纺织物100可被形成为纺粘型或熔喷型材料。纺粘型无纺织物由具有10-100微米的横截面厚度的丝形成,而熔喷型无纺织物由具有小于10微米的横截面厚度的丝形成。无纺织物100可以是纺粘型的、熔喷型的,或是纺粘型和熔喷型的组合。此外,无纺织物100可被形成为具有纺粘型和熔喷型的层,或还可以形成为使得丝103是纺粘型和熔喷型的组

口 o除了单根丝103的厚度的差别以外,无纺织物100的总厚度可以显著变化。参照各图,无纺织物100及其它元件的厚度可以被放大或以其它方式增加,以显示与无纺织物100有关的细节或其它特征,从而使各图清楚。然而,对于很多应用,无纺织物100的厚度可在0.5毫米到10. 0毫米的范围中,但可显著变化以超出该范围。对于很多服装物品,例如,I. 0-3. 0毫米的厚度可能是合适的,但可以使用其它厚度。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无纺织物100的区域可形成为使得形成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熔融的程度大于在其它区域中被熔融的程度,并且在熔融区域中无纺织物100的厚度可显著减少。相应地,无纺织物100的厚度可显著变化。II熔融区域在图3中,无纺织物100被描绘为包括各种熔融区域104。熔融区域104是无纺织物100的经历过加热以便选择性地改变那些熔融区域104的特性的部分。以上将无纺织物100或形成无纺织物100的至少各种丝103讨论为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当被暴露于足够的热量时,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从固体状态转变为软化状态或液体状态。当被充分冷却时,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然后从软化状态或液体状态转变回到固体状态。因此,无纺织物100或无纺织物100的各区域可被暴露于热以便软化或熔化各种丝103。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可以利用将无纺织物100的各种区域(即,熔融区域104)暴露于热来选择性地改变那些区域的特性。尽管仅就热来讨论,但还可以单独利用压力或利用压力与热的组合来形成熔融区域104,并且在无纺织物100的一些构型中,可能需要压力来形成熔融区域104。
熔融区域104可呈现各种形状,包括多种几何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或多种非限定的、不规则的或其它的非几何形状。熔融区域104的位置可向内与无纺织物100的边缘间隔开,位于无纺织物100的一个或多个边缘上,或位于无纺织物100的角落。熔融区域104的形状和位置也可选择为延伸跨过无纺织物100的部分,或在无纺织物100的两个边缘之间。一些熔融区域104的面积可以是相对小的,而其它熔融区域104的面积可以是相对大的。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两个单独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以接合在一起,一些熔融区域104可延伸跨过接合各元件的接缝,或一些熔融区域可延伸到其它部件被结合到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相应地,熔融区域104的形状、位置、尺寸和其它方面可显著变化。当暴露于足够的热及可能的压力时,无纺织物100的各种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从固体状态转变为软化状态或液体状态。根据丝103改变状态的程度,熔融区域104内的各种丝103可(a)保持丝状构型,(b)完全熔化成冷却为非丝状构型的液体,或(c)呈现中间构型,其中一些丝103或单根丝103的部分保持丝状的,而其它丝103或单根丝103的部分变成非丝状的。因此,尽管熔融区域104中的丝103通常被熔融到的程度大于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被熔融到的程度,但熔融区域104中的熔融程度可显著变化。图4A-图4C中描绘了熔融区域104中的丝103可被熔融的程度之间的差别。具体参照图4A,熔融区域104中的各种丝103保持处于丝状构型。也就是说,形成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保持处于丝状构型,且单根丝103保持为可识别的。具体参照图4B,熔融区域104中的各种丝103完全熔化为冷却成非丝状构型的液体。也就是说,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熔化为有效地形成熔融区域104中的固体聚合物片的非丝状状态,且单根丝103是不可识别的。具体参照图4C,各种丝103保持处于部分丝状的构型。也就是说,形成丝103的一些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保持处于丝状构型,且丝103的一些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熔化为在熔融区域104中有效地形成固体聚合物片的非丝状状态。因此,熔融区域104中的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构型可以是丝状的、非丝状的,或丝状和非丝状的任何组合或比例。相应地,每个熔融区域104中的熔融程度可沿着从一端上的丝状延伸到相对端上的非丝状的范围(spectrum)而变化。与无纺织物100的构型及形成熔融区域104的工艺有关的多种因素决定了熔融区域104中丝103的熔融程度。作为例子,决定熔融程度的因素包括(a)形成丝103的特定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b)熔融区域104所暴露的温度,(c)熔融区域104所暴露的压力,及(d)熔融区域104暴露于升高的温度和/或压力的时间。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在熔融区域104中产生的熔融程度也可沿着从一端上的丝状延伸到相对端上的非丝状的范围而变化。图3中的熔融区域104的构型旨在提供熔融区域104的形状、位置、尺寸和其它方面可以改变的方式的例子。然而,熔融区域104的构型可以显著地改变。参照图5A,无纺织物100包括具有大致线性且平行的构型的多个熔融区域104。类似地,图5B描绘了包括具有大致弯曲且平行的构型的多个熔融区域104的无纺织物100。如图5C所描绘的,熔融区域104可具有成段的构型。无纺织物100还可具有呈现如图的三角形形状的重复样式的构型,如图5E的圆形形状的重复样式的构型,或者任何其它形状或多种形状的重复样式的构型的多个熔融区域104。如图5F所描绘,在无纺织物100的一些构型中,一个熔融区域104可形成限定了无纺织物100的其余部分的不连续区域的连续区域。熔融区域104还可具有边缘或角落互相接触的构型,如图5G的棋盘状的样式。另外,如图5H,各种熔融区域104的形状可具有非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相应地,熔融区域104的形状、位置、大小和其它方面可显著地变化。在熔融区域104中无纺织物100的厚度可减少。参照图4A-图4C,例如,无纺织物100在熔融区域104中呈现比在其它区域中小的厚度。如以上所讨论,熔融区域104是丝103通常被熔融到的程度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被熔融到的程度大的区域。另外,形成熔融区域104的无纺织物100或无纺织物100的部分在形成熔融区域104的同时可被挤压。因此,与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相比,熔融区域104的厚度可减小。再次参照图4A-图4C,表面102和表面103在无纺织物100的熔融区域104和其它区域之间均呈现了平直或突兀的过渡。然而,根据熔融区域104的形成方式,表面102和表面103可呈现其它构型。作为例子,在图6A中,仅第一表面101具有到熔融区域104的直接过渡。尽管可通过平直或突兀的过渡使熔融区域104的厚度减少,但也可利用弯曲的或更渐进的过渡,如图6B和图6C中所描绘。如图6D,在其它构型中,可在无纺织物100的熔融区域104和其它区域之间形成成角度的过渡。尽管通常在熔融区域104中出现厚度的减少,但厚度不减少或厚度最低限度地减少也是可能的,如图6E中所描绘。如图6F所描绘,根据无纺织物100中所利用的材料及熔融区域104的形成方式,实际上熔融区域104的厚度可膨胀或以其它方式增大。在图6A-图6F中的每一个中,熔融区域104被描绘为具有非丝状构型,但也可具有以上所讨论的丝状构型或中间构型。基于以上讨论,无纺织物100由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多根丝103形成。尽管丝103在整个无纺织物100中被结合、熔融、互锁或以其它方式接合,但熔融区域104是丝103通常被熔融到的程度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被熔融到的程度大的区域。熔融区域104的形状、位置、尺寸和其它方面可显著地变化。另外,丝103的熔融程度也可显著地改变成是丝状的、非丝状的,或丝状和非丝状的任何组合或比例。III熔融区域的特性
熔融区域104的特性可不同于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的特性。另外,其中一个熔融区域104的特性可不同于另一个熔融区域104的特性。在制造无纺织物100以及形成熔融区域104时,可以将特定的特性应用于无纺织物100的各个区域。更具体地,熔融区域104的形状、熔融区域104的位置、熔融区域104的尺寸、在熔融区域104内丝103熔融的程度,及无纺织物100的其它方面可变化,以赋予无纺织物100的特定区域特定的特性。相应地,无纺织物100可被建造、设计或以其它方式构造为在不同区域中具有特定的特性。可通过添加或 配置熔融区域104而变化的特性的例子包括渗透性、耐用性以及抗拉伸性。通过在无纺织物100的特定区域中形成其中一个熔融区域104,该特定区域的渗透性通常减少,而耐用性和抗拉伸性通常增大。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丝103相互熔融的程度对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可影响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的其它因素包括熔融区域104的形状、位置和尺寸,以及形成丝103的特定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渗透性通常涉及空气、水和其它流体(不论是气体的还是液体的)穿过或以其它方式透过无纺织物100的能力。根据丝103相互熔融的程度,渗透性可显著改变。一般来说,在丝103熔融程度最低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渗透性是最高的,而在丝103熔融程度最高的无纺织物100区域中渗透性是最低的。这样,根据丝103相互熔融的程度,渗透性可沿着一范围变化。与熔融区域104分开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即,无纺织物100的非熔融区域)通常呈现相对高的渗透性。大部分丝103都保持处于丝状构型的熔融区域104也呈现相对高的渗透性,但是渗透性通常比与熔融区域104分开的区域小。丝103既处于丝状构型又处于非丝状构型的熔融区域104具有较小的渗透性。最后,丝103的大部分或所有热塑性聚合物材料都呈现非丝状构型的区域可具有相对小的渗透性或甚至没有渗透性。耐用性通常涉及无纺织物100保持完整、有结合性或以其它方式未被损坏的能力,并可包括对磨损、磨蚀及由化学物质和光而产生的降解的抵抗力。根据丝103相互熔融的程度,耐用性可显著地变化。一般来说,在丝103熔融程度最低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耐用性是最低的,而在丝103熔融程度最高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耐用性是最高的。这样,根据丝103相互熔融的程度,耐用性可沿着一范围变化。与熔融区域104分开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通常呈现相对低的耐用性。大部分丝103都保持处于丝状构型的熔融区域104也呈现相对低的耐用性,但是耐用性通常比与熔融区域104分开的区域大。丝103既处于丝状构型又处于非丝状构型的熔融区域104具有较大的耐用性。最后,丝103的大部分或所有热塑性聚合物材料都呈现非丝状构型的区域可具有相对高的耐用性。可影响无纺织物100的熔融区域104及其它区域的总的耐用性的其它因素包括无纺织物100的初始厚度及密度、形成丝103的聚合物材料的类型,以及形成丝103的聚合物材料的硬度。抗拉伸性通常涉及无纺织物100在受到织物力时抵抗拉伸的能力。与渗透性和耐用性一样,根据丝103相互熔融的程度,无纺织物100的抗拉伸性可显著地变化。与耐用性一样,在丝103熔融程度最低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抗拉伸性是最低的,而在丝103熔融程度最高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抗拉伸性是最高的。如上所述,用于无纺织物100(8卩,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或其它材料可被认为是弹性体的,或在拉伸断裂之前可以拉伸至少百分之一百。尽管在丝103熔融程度最高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中无纺织物100的抗拉伸性可以较大,但熔融区域104仍然可以是弹性体的,或可以在拉伸断裂之前拉伸至少百分之一百。可影响无纺织物100的熔融区域104及其它区域的总的拉伸特性的其它因素包括无纺织物100的初始厚度以及密度、形成丝103的聚合物材料的类型,以及形成丝103的聚合物材料的硬度。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无纺织物100可被结合到多种产品中,包括各种服装物品(例如,衬衫、裤子、鞋类)。以衬衫作为例子,无纺织物100可形成衬衫的大部分,包括躯干区域和两个臂区域。考虑到可能由于流汗而在衬衫内积聚湿气,衬衫的大部分可由不包括熔融区域104的无纺织物100的部分形成,以便提供相对高的渗透性。考虑到在穿着衬衫时,衬衫的肘部区域可能会经受相对高的磨损,一些熔融区域104可位于肘部区域中以赋予较大的耐用性。另外,考虑到将衬衫穿在人身上和从人身上脱下时,颈部开口可能被拉伸,一个熔融区域104可位于颈部开口周围以赋予较大的抗拉伸性。相应地,可以在整个衬衫中使用一种材料(即,无纺织物100),但通过将不同区域熔融到不同程度,在衬衫的不同区域中,特性可以有利地变化。以上讨论主要集中在渗透性、耐用性以及抗拉伸性的特性上。还可以通过添加或 配置熔融区域104来改变多种其它特性。例如,无纺织物100的总密度可以随着丝103的熔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无纺织物100的透明度也可以随着丝103的熔融程度的增加而增力口。根据各种因素,无纺织物100的颜色的暗度也可以随着丝103的熔融程度的增加而增力口。尽管多少如以上所讨论的,无纺织物100的总厚度可以随着丝103的熔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纺织物100在被拉伸后恢复的程度、无纺织物100的总的柔性及对各种破坏模式的抵抗力也可根据丝103的熔融程度而改变。相应地,多种特性可通过形成熔融区域104来改变。IV形成熔融区域可利用多种工艺来形成熔融区域104。参照图7A-图7C,方法的一个例子被描述为涉及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该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可以是压机(press)的压盘。如图7A所描绘,最初,将无纺织物100和隔离元件113放置在板111和板112之间。隔离元件113具有与熔融区域104相对应的孔114或其它空缺区域(absent area)。也就是说,隔离元件113暴露了无纺织物100的对应于熔融区域104的区域,而覆盖了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如图7B所描绘的,然后板111和112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挤压无纺织物100与隔离元件113或使无纺织物100与隔离元件113之间接触。为了形成熔融区域104,将热施加到无纺织物100的对应于熔融区域104的区域,但是由于隔离元件113的存在,较少的热或没有热被施加到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也就是说,升高了无纺织物100的对应于熔融区域104的各种区域的温度,而不显著地升高其它区域的温度。在这个示例性的方法中,第一板111被加热,以便通过传导而升高无纺织物100的温度。然而,无纺织物100的一些区域由于隔离元件113的存在而被隔离。因此,只有无纺织物100的通过孔114暴露的区域被暴露于热,以便软化或熔化丝103内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用于隔离元件113的材料可变化以包括将限制热从第一板111传递到无纺织物100的金属板、纸片、聚合物层、泡沫层或多种其它材料(例如,具有低热传导性)。在一些工艺中,隔离元件113可以是第一板111的整体部分,或以其它方式结合到第一板111中。如图7C所描绘,在将板111和112分离后,无纺织物100和隔离元件113相互分离。无纺织物100的被隔离元件113中的孔114暴露的区域形成了熔融区域104,而被隔离元件113覆盖或以其它方式受到隔离元件113保护的区域保持基本不受影响。在一些方法中,隔离元件113可被构造为允许一些熔融区域104经受比其它熔融区域104高的温度,从而在一些熔融区域104中比在其它熔融区域104中更多地熔融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也就是说,隔离元件113的构型可被构造为将熔融区域104加热到不同的温度,以便赋予各个熔融区域104不同的特性。可使用各种方法将热应用于无纺织物100的特定区域并形成熔融区域104。如上所述,第一板111可被加热,以便通过传导而升高无纺织物100的温度。在一些工艺中,板111和板112都被加热,且可将两个隔离元件113放置在无纺织物100的相对侧上。尽管可通过传导来应用热,但还可使用射频加热,在射频加热的情况中,隔离元件113可防止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通过。在利用化学加热的工艺中,隔离元件113可防止化学物质接触无纺织物100的区域。在利用辐射加热的其它工艺中,隔离元件113可以是防止辐射热升高无 纺织物100的各个区域的温度的反射材料(即,金属箔)。还可利用涉及传导元件的类似工艺。更具体地,可利用传导元件来将热直接传导到熔融区域104。在对应于熔融区域104的区域中不存在隔离元件113,而在熔融区域104中存在传导元件,以将热传导到无纺织物100的那些区域。在图8A-图8C中描绘了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100中的熔融区域104的另一工艺的例子。如图8A所描绘,最初,将无纺织物100放置为邻近第二板112或另一表面,或将无纺织物100放置在第二板112或另一表面之上。如图SB所描绘的,然后使具有其中一个熔融区域104的形状的加热模115接触并挤压无纺织物100,以加热无纺织物100的被限定的区域。在移除模115之后,暴露其中一个熔融区域104。可以利用具有其它熔融区域104的大致形状的另外的模以类似方式来形成剩余的熔融区域104。这种工艺的一个优势是模115和每个其它模可以被加热到不同的温度,保持与无纺织物100接触不同的时间段,并且用不同的力来挤压无纺织物100,从而改变各个熔融区域104所得到的特性。在图9中描绘了可用于形成无纺织物100中的熔融区域104的又一工艺的例子。在该工艺中,无纺织物100被放置在第二板112或另一表面上,并利用激光装置116来加热无纺织物100的特定区域,从而熔融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并形成熔融区域104。通过调节激光装置116的功率、焦点或速度中的任何一项或所有项,可以调节或以其它方式改变熔融区域104被加热的程度。此外,不同的熔融区域104可以加热到不同的温度,以改变丝103的熔融程度,从而改变各个熔融区域104所得到的特性。适合的激光装置116的例子是多种常规的CO2或NchYAG激光装置中的任一个。V复合元件无纺织物100可与各种织物、材料或其它部件接合,以形成复合元件。通过接合无纺织物100和其它部件,无纺织物100和其它部件这二者的特性都被组合到复合元件中。图10和图11描绘了复合元件的一个例子,其中部件120在第二表面102处接合到无纺织物100。尽管将部件120描绘为具有与无纺织物100的尺寸类似的尺寸,但部件120可具有更小或更大的长度、更小或更大的宽度,或者更小或更大的厚度。例如,如果部件120是吸水或芯吸水的织物,则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组合可能适合于在穿着服装的人可能出汗的体育运动期间应用的服装物品。作为另一个例子,如果部件120是可压缩的材料,诸如聚合物泡沫,则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组合可能适合于缓冲(即,衰减冲击力)是有利的服装物品,诸如用于可能涉及与其它运动员或装置接触或冲击的体育活动的垫料。作为又一个例子,如果部件120是板或片,则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组合可能适合于赋予保护以免受到剧烈冲击的服装物品。相应地,多种织物、材料或其它部件都可与无纺织物100的表面接合,以形成具有附加特性的复合元件。丝103中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用于将无纺织物100固定到部件120或其它部件。如以上所讨论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在加热时熔化,并在充分冷却时恢复到固体状态。基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这个特性,可以利用热结合工艺来形成接合复合元件的各部分诸如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热结合部(heatbond)。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热结合”或其变体被定义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固定技术,该技术涉及在至少一个元件内软化或熔化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使得该元件的材料在被冷却时固定到彼此。类似地,术语“热结合部”或其变体被定义为结合部、联接部或通过工艺来接合两个元件的结构,该工艺涉及在至少一个元件内软化或熔化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使得该元件的材料在被冷却时固定到彼此。作为例子,热结合可涉及(a)熔化或软化结合了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两个元件,使得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相互混合(例如,跨过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之间的边界层扩散)并在被冷却时固定到一起;(b)熔化或软化结合了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第一织物元件,使得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延伸到 或渗入到第二织物元件的结构中(例如,围绕第二织物元件中的丝或纤维延伸,或与第二织物元件中的丝或纤维相结合),以在被冷却时将织物元件固定到一起;及(C)熔化或软化结合了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织物元件,使得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延伸到或渗入在另一元件(例如,聚合物泡沫或片、板、结构性装置)中形成的裂缝或腔中,以在被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到一起。在仅有一个元件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时或在两个元件都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时可发生热结合。另外,热结合通常不涉及使用缝合或粘合剂,但涉及用热将元件彼此直接结合。然而,在一些情况中,可利用缝合或粘合剂来补充热结合部或通过热结合来接合元件。还可利用针刺工艺来接合元件或补充热结合部。尽管可利用热结合工艺来形成接合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热结合部,但热结合部的构型至少部分地取决于部件120的材料和结构。作为第一个例子,如果部件120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则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相互混合,以在被冷却时将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固定在一起。然而,如果部件12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熔点明显高于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熔点,则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到部件120的结构、裂缝或腔中,以在被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第二个例子,部件120可由不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织物形成,并且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围绕部件120中的丝延伸,或与部件120中的丝相结合,以在被冷却时将织物元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第三个例子,部件120可以是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泡沫材料、聚合物片或板,并且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相互混合,以在被冷却时将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固定在一起。作为第四个例子,部件120可以是不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泡沫材料、聚合物片或板,并且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或渗入部件120内的裂缝或腔中,以在被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参照图11,多个热结合元件105(例如,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中的一个或这二者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描绘为在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之间延伸,以将元件接合在一起。相应地,即使在部件120由多种材料形成或具有多种结构中的一种结构的情况下,仍可利用热结合来接合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现在将参照图12A-图12C来讨论形成复合元件的一般制造工艺。如图12A所描绘,最初,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放置在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之间。如图12B所描绘,然后使板111和112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挤压或引起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之间接触。为了形成热结合部并接合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将热应用于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也就是说,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温度升高,以引起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之间的分界处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软化或熔化。根据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这二者的材料,以及部件120的整个构型,可仅加热第一板111,可仅加热第二板112,或可以既加热板111又加热板112, 以便通过传导来升高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温度。如图12C所描绘,在分离板111和112之后,可移除由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这二者形成的复合元件,并可进行冷却。有关图12A-图12C讨论的制造工艺一般涉及(a)分别形成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及(b)随后接合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以形成复合元件。参照图13,描绘了在制造无纺织物100期间将丝103直接沉积到部件120上的工艺。最初,将部件120放置在板112上,板112也可以是移动式输送机。然后挤压喷嘴121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挤出多根丝103或以其它方式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多根丝103。随着丝103落在部件120上,丝103收集、铺放或以其它方式沉积到部件120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无纺织物100。一旦被冷却,无纺织物100被有效地接合到部件120,从而形成复合元件。相应地,在制造无纺织物100期间,可将丝103直接沉积到部件120上。作为类似的制造工艺,可将材料(例如,泡沫、熔融聚合物、涂层)喷涂、沉积或以其它方式应用到无纺织物100的表面,以形成复合元件。此夕卜,可通过重复沉积丝103的层来形成包括两层或更多层无纺织物100的复合元件。当每层丝I03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或由不同的聚合物材料形成时,所得到的复合元件可具有各个层的组合的特性。尽管可利用以上所讨论的一般工艺来由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形成复合元件,但还可利用其它方法。代替通过传导来加热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还可利用包括射频加热或化学加热的其它方法。在一些工艺中,可在板111和板112之间挤压之前通过辐射加热来加热第二表面102和部件120的表面。利用辐射加热来仅升高形成热结合部的表面的温度的优势在于,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的其它部分内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不会被明显地加热。在一些工艺中,还可在无纺织物100和部件120之间利用缝合或粘合剂,以补充热
彡口口卻。在图10-图12C中无纺织物100被描绘为具有不包括熔融区域104的构型。为了赋予复合元件不同的特性,可以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熔融区域104。在一些工艺中,熔融区域104可在无纺织物100与另一部件(例如,部件120)接合之前形成。然而,在其它工艺中,熔融区域104可在热结合工艺期间或在热结合工艺之后形成。相应地,熔融区域104可在复合元件的各种制造工艺的任何阶段形成。VI复合元件构型以上给出了有关复合元件的一般结构及用于形成该复合元件的工艺的概念。作为更具体的例子,下面的讨论公开了各种复合元件构型,其中无纺织物100与机械操作的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及多个绳160中的每个相接合。
在图14和图15中描绘了包括无纺织物100和机械操作的织物130的复合元件的例子。无纺织物100由任意分布的丝103形成,而织物130通过机械操作一根或多根纱线131以形成编织或相互打环的结构而形成。当以相互打环的结构制造时,织物130可通过多种编织工艺形成,例如,包括横编、宽管圆编(wide tube circular knitting)、窄管圆编提花(narrow tubecircular knit jacquard)、单面针织圆编提花(singleknit circularknitjacquard)、双面针织圆编提花、经编提花以及双针床拉舍尔编织(doubleneedle barraschel knitting)。相应地,织物130可具有多种构型,并且可利用各种纬编技术和经编技术来制造织物130。尽管织物130的纱线131可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但多种机械操作的织物是由天然丝(例如,棉、蚕丝(silk))或热固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为了在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之间形成热结合部,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围绕纱线131延伸或与纱线131相结合,或延伸到纱线131的结构中,以在被冷却时将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固定在一起。更具体地,在图15中各种热结合元件105被描绘为围绕纱线131延伸,或延伸到纱线131中,以形成热结合部。可利用与以上关于图12A-图12C所讨论的工艺类似的工艺来在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之间形成热结合部。也 就是说,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之间的热结合部可例如通过在板111和板112之间挤压和加热元件来形成。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的组合可赋予优于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中的任何一个单独的一些优势。例如,织物130可呈现单向拉伸,其中纱线131的构型允许织物130在一个方向拉伸,但是限制在垂直方向上的拉伸。当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相接合时,复合元件也可呈现相应的单向拉伸。作为另一个例子,复合元件也可结合到各种服装物品中,其中将织物130定位成接触穿着服装的人的皮肤,并且为织物130选择的材料及织物130的结构可比单独的无纺织物100赋予更多的舒适性。除了这些优势,可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以赋予复合元件的特定区域不同程度的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相应地,复合元件可具有这样一种构型,这种构型可赋予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赋予的组合特性。在图16和图17中描绘了包括无纺织物100和片140的复合元件的另一个例子。例如,片140可由聚合物、绒面革、合成绒面革、金属或木质材料的片或板形成,并且可以是柔性的或非柔性的。为了在无纺织物100和片140之间形成热结合部,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到或渗入片140内的裂缝或腔中,以在被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在片140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情况中,于是,无纺织物100和片14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相互混合(例如,跨过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之间的边界层扩散),以在被冷却时将无纺织物100和片140固定在一起。可利用与以上关于图12A-图12C所讨论的工艺类似的工艺来在无纺织物100和片140之间形成热结合部。作为可选择的方案,可利用缝合或粘合剂以及针刺工艺来将丝103推进片140中,或使丝103穿过片140,以接合无纺织物100和片140,或补充热结合部。例如,无纺织物100和片140的组合可适合于赋予保护以免受到剧烈冲击的服装物品。不用缝合、铆钉或其它元件来接合无纺织物100和片140形成了相对平滑的界面。当被结合到服装物品中时,在接合无纺织物100和片140的区域中不存在不连续性可赋予穿着服装的人舒适性。作为另一个例子,片140的边缘被描绘为从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向内隔开。当将复合元件结合到诸如服装的产品中时,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可用来将复合元件接合到服装的其它织物元件或部分。除了这些优势,可以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以赋予复合元件的各区域不同程度的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尽管片140被描绘为具有固体或其它的连续构型,但在复合元件的各种区域中也可以不存在片140。参照图18A,片140具有延伸跨过无纺织物100的各种材料条的构型。在图18B中描绘了类似的构型,其中片140具有网格的构型。除了赋予复合元件强度和抗扯性,片140的条构型和网格构型暴露了无纺织物100的部分,从而允许在暴露的区域有渗透性。在图16-图18B中的每个中,片140被描绘为具有与无纺织物100的厚度差不多的厚度。然而,在图18C中,片140被描绘为具有实质上比无纺织物100的厚度小的厚度。即使厚度减小,片140可赋予强度和抗扯性,同时还允许有渗透性。在图19和20中描绘了包括泡沫层150和两层无纺织物100的复合元件的另外的例子。泡沫层150可由热固性或热塑性的起泡的聚合物材料形成。在泡沫层150由热固性 聚合物材料形成的构型中,两层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到或渗入泡沫层150的相对侧的裂缝或腔中,以形成热结合部,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在泡沫层150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构型中,两层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泡沫层150可相互混合,以形成热结合,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可利用与以上关于图12A-图12C所讨论的工艺类似的工艺来在两层无纺织物100和泡沫层150之间形成热结合部。更具体地,可将泡沫层150放置在两层无纺织物100之间,而这三个元件可被放置在板111和板112之间。在挤压和加热后,可在两层无纺织物100和泡沫层150的相对侧之间形成热结合部。另外,两层无纺织物100可围绕泡沫层150的周边相互热结合。也就是说,也可利用热结合将两层无纺织物100彼此接合。除了泡沫层150,可在两层无纺织物100之间结合其它中间元件(例如,织物130或片140)。还可利用针刺工艺来将丝103推进泡沫层150中,或使丝103穿过泡沫层150,以接合无纺织物100和泡沫层150或补充热结合部,同样可利用缝合或粘合剂。两层无纺织物100和泡沫层150的组合可适合于缓冲(即,衰减冲击力)是有利的服装物品中,诸如用于可能涉及与其它运动员或装置接触或冲击的体育活动的垫料。在接合无纺织物100的层和泡沫层150的区域中不存在不连续性可赋予穿着服装的人舒适性。两层无纺织物100的边缘也可用于将复合元件接合到服装的其它织物元件或部分。除了这些优势,可以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以赋予复合元件不同程度的渗透性、耐用性以及抗拉伸性。图21和图22中描绘了包括无纺织物100和多条绳160的复合元件的例子。绳160被固定到无纺织物100,并在基本上平行于表面101和表面102中任何一个的方向上延伸。参照图22的横截面,绳160相对于表面101和表面102的位置可显著地改变。更具体地,绳160可位于第一表面101上,绳160可部分地嵌入第一表面101内,绳160可被隐藏到第一表面101之下并邻近第一表面101,绳160可从第一表面101向内隔开并位于表面101和表面102之间,或者绳160可邻近第二表面102。可利用热结合工艺将绳160固定到无纺织物100。也就是说,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被软化或熔化,以形成将绳160接合到无纺织物100的热结合部。根据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软化或熔化的程度,绳160可被定位在第一表面101之上,或位于第一表面101以内。
绳160可由呈现长度显著大于宽度和厚度的任何大致一维的材料形成。根据所利用的材料和所期望的特性,绳160可以是单根的丝、包括多根丝的纱线,或包括多根纱线的绳。如以下更详细地讨论,用于绳160的适合的材料包括例如人造纤维、尼龙、聚酯、聚丙烯酸物、蚕丝、绵、碳、玻璃、芳族聚酰胺(例如,对芳族聚酰胺纤维(para-aramid fiber)和间芳族聚酰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液晶聚合物。在一些构型中,绳160还可以是金属丝或线缆。与形成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相比,以上所提到的用于绳160的多种材料都呈现较大的拉伸强度和抗拉伸性。也就是说,绳160可比无纺织物100结实,并在受到张力时可呈现比无纺织物100小的拉伸。无纺织物100和绳160的组合赋予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复合元件可在一个方向上拉伸,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基本上是抗拉伸的并具有较大的强度。参照图21,两个垂直方向由箭头161和箭头162表示。当复合元件在箭头161的方向上经受张力(即,被拉伸)时,无纺织物100可明显拉伸。然而,当复合元件在箭头
162的方向上经受张力(B卩,被拉伸)时,绳160抵抗该力,并且比无纺织物100更抗拉。相应地,绳160可被定向为在特定方向是赋予复合元件强度和抗拉伸性。尽管绳160在此被讨论为赋予抗拉伸性,但绳160也可由明显拉伸的材料形成。绳160也可被用于赋予复合元件其它特性。例如,绳160可以是导电的,以允许传输电力或数据,或者绳160可以位于无纺织物100内,以赋予特别的美感。在图21中,绳160被描绘为基本上相互平行,且绳160的末端被描绘为从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向内隔开。在其它复合元件构型中,绳160可以被布置在其它方向上,并可完全或仅部分地延伸跨过无纺织物100。参照图23A,绳160被描绘为相互交叉。考虑到绳160相对于彼此定向的角度,绳160可以仅部分地限制箭头161方向上的拉伸,但是复合元件在箭头162的方向上可以是基本上是抗拉伸的。在图23B中描绘了类似的构型,其中绳160相互成直角交叉。在这种构型中,绳160可以在箭头161和箭头162的方向上均赋予抗拉伸性。也就是说,由于绳160的定向,复合元件可以在所有方向上抗拉伸。另一方面,在图23A中绳160的末端从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向内隔开,而在图23B中绳160的末端延伸到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在图23C中绳160被描绘为具有波浪状或非线性的构型。在这种构型中,绳160可在箭头162的方向上允许一些拉伸。然而,一旦绳160由于拉伸而变直,则绳160可基本上抗拉伸,并且在箭头162的方向上提供强度。在图23D中描绘了另一构型,其中绳160被布置为非平行的构型以向外辐射。在复合元件的一些构型中,可以增加熔融区域104以进一步影响复合元件的特性。参照图23E,单个熔融区域104在箭头161的方向上延伸跨过无纺织物100。考虑到熔融区域104可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呈现更多的抗拉伸性,图23E中的熔融区域可在箭头161的方向上赋予一些抗拉伸性,并且绳160可在箭头162的方向上赋予抗拉伸性。如图23F所描绘,在一些构型中,熔融区域可沿着绳160及箭头162的方向上延伸。相应地,熔融区域104可与绳160 —起使用,以赋予复合元件特定的特性。绳160的材料特性涉及绳160内所使用的特定材料。可以与选择用于绳160的特定材料有关的材料特性的例子包括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密度、柔性、韧性以及耐用性。以上所提到的适用于绳160的每种材料都呈现各材料特性的不同组合。相应地,这些材料中的每种材料的材料特性可在选择用于绳160的特定材料时进行比较。拉伸强度是在受到张(即,拉伸)力时抵抗断裂的度量。也就是说,与具有低的拉伸强度的材料相比,具有高的拉伸强度的材料在受到张力时不太可能断裂。拉伸模量是当受到张力时抵抗拉伸的度量。也就是说,与具有低的拉伸模量的材料相比,具有高的拉伸模量的材料在受到张力时不太可能拉伸。密度是每单位体积的质量的度量。也就是说,特定体积的高密度材料比相同体积的低密度材料更重。当与其它材料中的每种材料相比时,尼龙具有相对低的拉伸强度、相对低的拉伸模量及平均的密度。当与其它材料相比时,钢具有平均的拉伸强度、适度高的拉伸模量及相对高的密度。虽然尼龙的密度比钢的密度小(即,比钢轻),但与钢相比,尼龙具有较小的强度且对拉伸具有更大的倾向性。相反地,虽然钢较强韧且呈现较少的拉伸,但钢的密度明显更大(即,比尼龙重)。每种工程纤维(例如,碳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液晶聚合物)均呈现与钢相当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另外,工程纤维呈现与尼龙相当的密度。也就是说,工程纤维具有相对高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但还具有相对低的密度。一般来说,每种工程纤维均具有大于O. 60吉帕斯卡的拉伸强度、大于50吉帕斯卡的拉伸模 量和小于2. O克每立方厘米的密度。除了材料特性,在选择复合元件的特定构型时可以考虑绳160的各种构型的结构特性。绳160的结构特性涉及用于形成绳160的特定结构。可以与选择用于绳160的特定构型有关的结构特性的例子包括例如旦尼尔、层数、断裂力、扭曲以及单根丝的数量。基于以上讨论,无纺织物100可以被热结合或以其它方式接合(例如,通过缝合或粘合剂结合)到多种其它部件,以形成复合元件。将无纺织物100接合到其它部件的优势在于复合元件通常包括来自无纺织物100和其它部件这二者的组合的特性。作为例子,复合元件可通过将无纺织物100接合到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及绳160中的任何一个来形成。VII接缝形成为了将无纺织物100结合到产品中,无纺织物100通常与产品的其它元件相接合以形成接缝。例如,无纺织物100可与其它无纺织物元件、各种机械操作的织物元件或聚合物片相接合。尽管可利用缝合和粘合剂结合来将无纺织物100接合到产品的其它元件,但接缝还可通过热结合工艺来形成。作为无纺织物100可接合到另一元件的方式的例子,图24和图25描绘了被接合以形成接缝106的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也就是说,一个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区域在接缝106处与其它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区域相接合。更具体地,接缝106通过热结合一个无纺织物100的第一表面101与其它无纺织物100的第一表面101来形成。与一些常规的缝合接缝一样,每个无纺织物100的第一表面101都在接缝106处向内翻以面对彼此,并且第一表面101彼此接合。与一些常规的缝合接缝相比,利用热结合来将每个无纺织物100的第一表面101彼此接合。然而,在一些构型中,也可以利用缝合或粘合剂结合来加强接缝106。现将参照图26A-图26D来讨论用于形成接缝106的一般制造工艺。如图26A中所描绘,最初,将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放置在第一接缝形成模117和第二接缝形成模118之间。如图26B所描绘,然后使接缝形成模117和118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挤压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或引起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之间接触。为了形成热结合并接合无纺织物100的元件的边缘区域,接缝形成模117和118将热施加到边缘区域。也就是说,接缝形成模117和118使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的温度升高,以引起边缘区域之间分界处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软化或熔化。如图26C所描绘,在将接缝形成模117和118分离之后,在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之间形成了接缝106。如图26D所描绘,在允许冷却之后,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可被展开。在形成之后,还可对接缝106进行修整,以限制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在接缝106处向下延伸的程度。尽管可利用以上所讨论的一般工艺来形成接缝106,但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除了通过传导来加热无纺织物100的元件的边缘区域,还可以利用包括射频加热、化学加热或辐射加热的其它方法。在一些工艺中,还可以在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之间利用缝合或粘合剂以补充热结合。如图27中所描绘,作为可替代的方法,可将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放置在表面上,诸如放置在第二板112上,并且加热辊119可形成接缝106。
与形成熔融区域104 —样,接缝106的形成涉及软化或熔化位于接缝106的区域中的各种丝103中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根据丝103改变状态的程度,接缝106的区域中的各种丝103可以(a)保持丝状构型,(b)完全熔化成冷却为非丝状构型的液体,或(c)呈现中间构型,其中一些丝103或各个丝103的部分保持丝状的,而其它丝103或各个丝103的部分变成非丝状的。参照图25,丝103被描绘成在接缝106的区域中保持丝状构型,但可以熔化成非丝状构型,或可以呈中间构型。相应地,尽管接缝106的区域中的丝103通常熔融到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大的程度,但熔融的程度可显著改变。在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之间形成接缝106时,各种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相互混合,并在被冷却时固定在一起。无纺织物100也可与其它类型的元件相接合以形成类似的接缝106。作为第一个例子,在图28A中,无纺织物100被描绘为在接缝106处与机械操作的织物130相接合。尽管织物130的纱线131可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但很多机械操作的织物是由天然丝(例如,棉、蚕丝)或热固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为了使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之间在接缝106处形成热结合部,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围绕纱线131延伸或与纱线131相结合,或延伸到纱线131的结构中,以在被冷却时在接缝106处将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固定在一起。作为第二个例子,在图28B中,无纺织物100被描绘为在接缝106处与片140相结合。在一些构型中,片140可以是柔性的聚合物片。为了使无纺织物100和片140之间在接缝106处形成热结合部,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到或渗入片140的裂缝或腔中,以在被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在片140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情况中,则无纺织物100和片14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相互混合,以在被冷却时在接缝106处将无纺织物100和片140固定在一起。无纺织物100的元件的厚度被描绘为是大体上均匀的,甚至在接缝106的区域中。根据用于形成接缝106的温度和压力,可以改变接缝106的构型,以包括多种其它构型。参照图29A,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在接缝106的区域中呈现减少的厚度,且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描绘为处于非丝状构型。如图29B所描绘,接缝106还可以呈现尖状构型(pointed configuration)。如图29C所描绘,用于形成接缝106的温度和压力还可赋予阶梯状的结构。因此,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在接缝106处的构型可显著地改变。此外,当无纺织物100与诸如织物130或片140的其它元件相接合时,可以得到接缝106的类似构型。作为可将无纺织物100接合到另一元件的方式的另一例子,图30和图31描绘了被接合以形成接缝107的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在这种构型中,一个无纺织物100的边缘区域与其它无纺织物100的边缘重叠,并在接缝107处与该其它无纺织物100的边缘相接合。尽管可利用热结合部来使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相互接合,但还可利用缝合或粘合剂结合来加强接缝107。此外,单个无纺织物100也可与包括织物130和片140的其它类型的元件相接合,以形成类似的接缝107。现将参照图32A-图32C来讨论用于形成接缝107的一般制造工艺。如图32A所描绘,最初,在第一接缝形成模117和第二接缝形成模118之间将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定位成重叠构型。如图32B中所描绘,然后使接缝形成模117和118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挤压一对无纺织物元件100的边缘区域或使一对无纺织物元件100的边缘区域之间接触。为了形成热结合部并接合无纺织物100的元件的边缘区域,接缝形成模117和118将热施加到边缘区域。也就是说,接缝形成模117和118使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的温度升高,以引起边缘区域之间的分界处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软化或熔化。如图32C所描绘,在将接缝形成模117和118分离之后,在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边缘区域之间形成了接缝107。尽管可利用以上所讨论的一般工艺来形成接缝107,但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除了通过传导来加热无纺织物100的元件的边缘区域,还可以利用包括射频加热、化学加热或辐射加热的其它方法。在一些工艺中,还可以在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之间利用缝合或粘合剂以补充热结合部。如图33中所描绘,作为可替代的方法,可将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放置在一表面上,例如放置在第二板112上,并且加热辊119可形成接缝107。参照图31,丝103被描绘为在接缝107的区域中保持丝状构型,但可以熔化成非丝状构型,或可以呈现中间构型。相应地,尽管接缝107的区域中的丝103通常熔融到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大的程度,但熔融的程度可显著改变。在图30和图31中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第一表面101被描绘为相互共面或齐平。类似地,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的第二表面102也被描绘为相互共面或齐平。根据用于形成接缝107的温度和压力,可以改变接缝107的构型,以包括多种其它构型。参照图34A,表面101和102在接缝107处向内弯,且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描绘为具有非丝状构型。在图34B中,表面101和102更陡峭地向内成角度,这可能是由接缝形成模117和118所施加的压力造成的。作为另一构型,图34C将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描绘为在107处接合为非共面的构型。因此,无纺织物100的一对元件在接缝107处的构型可显著改变。此夕卜,当无纺织物100与诸如织物130或片140的其它元件相接合时,可以得到接缝107的类似构型。VIII—般产品构型无纺织物100、无纺织物100的多个元件,或各种复合元件构型可用在服装物品 (例如,衬衫、夹克和其它外衣、裤子、鞋类)、容器以及用于家具的装饰材料。无纺织物100的各种构型还可用于床罩、桌罩、毛巾、旗子、帐篷、帆和降落伞,以及包括汽车和航天应用、过滤器材料、医用织物、土工织物、农用织物和工业服装的工业目的。因此,无纺织物100可被用于个人目的和工业目的的多种产品中。
尽管无纺织物100可用于多种产品中,但下面的讨论提供了结合有无纺织物100的服装物品的例子。也就是说,下面的讨论说明了无纺织物100可被结合到衬衫200、裤子300和鞋类物品400中的各种方式。此外,提供了衬衫200、裤子300和鞋类400的各种构型的例子,以便说明与在产品中使用无纺织物100有关的各种概念。相应地,虽然以下所概述的概念被具体应用到各种服装物品,但这些概念还可被应用到多种其它产品。IX衬衫构型
在图35A-图35H中,衬衫200的各种构型被描绘为包括躯干区域201和从躯干区域201向外延伸的一对手臂区域202。躯干区域201对应于穿着者的躯干,并在被穿着时覆盖躯干的至少一部分。躯干区域201的上部区域限定颈部开口 203,当衬衫200被穿着时,穿着者的颈部和头部通过颈部开口 203伸出。类似地,躯干区域201的下部区域限定腰部开口 204,当衬衫200被穿着时,穿着者的腰部或骨盆区域通过腰部开口 204伸出。手臂区域202分别对应于穿着者的右手臂和左手臂,并且当衬衫200被穿着时覆盖右手臂和左手臂的至少一部分。每个手臂区域202都限定手臂开口 205,当衬衫200被穿着时,穿着者的手、腕或手臂通过手臂开口 205伸出。衬衫200具有衬衫型衣服的构型,特别是长袖衬衫。一般来说,衬衫型衣服覆盖穿着者的躯干的一部分,并可在穿着者的手臂上延伸。在另外的例子中,具有衬衫200的一般结构的服装可具有其它衬衫型衣服的构型,包括短袖衬衫、背心、汗衫、夹克或外衣。在图35A和图36A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一构型。衬衫200的大部分由无纺织物100形成。更具体地,躯干区域201和每个手臂区域202主要由无纺织物100形成。尽管衬衫200可由无纺织物100的单个元件形成,但是衬衫200 —般由无纺织物100的多个相接合的元件形成。如所描绘的,例如,躯干区域201的至少前部区域由无纺织物100的一种元件形成,而每个手臂区域202由无纺织物100的不同的元件形成。一对接缝206在躯干区域201和手臂区域202之间延伸,以便将无纺织物100的各个元件接合在一起。一般来说,接缝206限定无纺织物100的元件的边缘区域相互热接合的区域。参照图36A,其中一个接缝206被描绘为具有接缝106的一般构型,但还可以具有接缝107或另一种类型的接缝的构型。还可以利用缝合和粘合剂结合来形成或补充接缝206。在图35B和图36B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二构型。与图35A的构型一样,衬衫200的大部分由无纺织物100形成。为了赋予衬衫200的特定区域不同的特性,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了各种熔融区域104。更具体地,围绕颈部开口 203、腰部开口 204和每个手臂开口205形成熔融区域104。考虑到衬衫200被穿着在人身上及从人身上脱下时开口 203-205中的每个可能受到拉伸,熔融区域104可围绕开口 203-205定位,以便赋予这些区域更大的抗拉伸性。如图36B所描绘,衬衫200的熔融区域104中的丝103通常熔融到比衬衫2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大的程度,并可呈现非丝状构型。衬衫200的熔融区域104中的丝103还可呈现丝状构型或中间构型。除了提供较大的抗拉伸性,熔融区域104赋予围绕开口203-205的区域增强的耐用性。在图35C和图36C中将衬衫200的第三构型描绘为包括另外的熔融区域104。考虑到衬衫200被穿着时衬衫200的肘部区域可能经受相对高的磨损,可将一些熔融区域104定位在肘部区域中以赋予更大的耐用性。而且,在衬衫200的肩部区域上延伸的背带(backpack strap)可能会磨损和拉伸肩部区域。因此,将额外的熔融区域200定位在衬衫200的肩部区域中,以赋予耐用性和抗拉伸性。如图36C所描绘,位于肩部区域中及围绕接缝206的无纺织物100的区域有效地形成接缝206和肩部区域中的熔融区域104。可利用两个分离的工艺来形成这些区域。也就是说,第一热结合工艺可形成接缝206,而第二加热工艺可形成肩部区域中的熔融区域104。然而,作为可替换的方案,接缝206和肩部区域中的熔融区域104可通过单一热结合/加热工艺来形成。
尽管衬衫200中的熔融区域104的尺寸可显著改变,但一些熔融区域104通常具有至少一平方厘米的连续区域。如上所述,在无纺织物100的制造工艺中可利用各种压花工艺或压延成型工艺。一些压花工艺或压延成型工艺可形成多个相对小的区域(即,1-10平方毫米),其中丝103多少会彼此熔融。与通过压花或压延成型形成的区域相比,一些熔融区域104具有至少一平方厘米的连续区域。如本文所使用的,“连续区域”或其变形被定义为相对完整的或不间断的区域。用为例子,并参照图35C,围绕颈部开口 203的熔融区域104单独形成连续区域,衬衫200的肘部区域中的每个熔融区域104单独形成连续区域,且衬衫200的肩部区域中的每个熔融区域104单独形成连续区域。所有熔融区域104 (即,围绕开口 203至205及在肩部区域和肘部区域中)不是共同的一个连续区域,因为没有明显熔融的无纺织物100的部分在这些熔融区域104之间延伸。在图3 和图36D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四构型。参照图35B和图36B,利用熔融区域104来为围绕开口 203-205的区域提供抗拉伸性。如图36D中所大致描绘的,可用来提供抗拉伸性以及不同的美感的另一结构涉及折叠无纺织物100并在各个结合区域207将无纺织物100热结合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其自身。尽管该结构可用于任何开口 203-205,但织物100被热结合到其自身的结合区域207被描绘为围绕腰部开口 204和手臂开口 205延伸。在图35E和图36E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五构型。在图35A-图3 中描绘的衬衫200的构型主要由无纺织物100形成,而衬衫200的这个构型中的手臂区域202由织物130形成,该织物130是机械操作的织物。如以上所讨论的,具有接缝106和接缝107的构型的接缝可使无纺织物100与多种其它材料接合,包括织物130。因此,接缝206接合躯干区域201的无纺织物和手臂区域202的织物130的元件。在衬衫200内利用各种类型的织物材料例如可增强衬衫200的舒适性、耐用性或美学质量。尽管手臂区域202被描绘为由织物130形成,但是其它区域可另外地或可选择地由织物130或其它材料形成。例如,躯干区域201的下部部分可由织物130形成,只有围绕颈部开口 203的区域可由织物130形成,或图35E的构型可反转,使得躯干区域201由织物130形成,而每个手臂区域202由无纺织物100形成。尽管将织物130作为例子,但也可将由片140或泡沫层150的材料形成的元件结合到衬衫200中并与无纺织物100接合。因此,服装物品诸如衬衫200可结合无纺织物100和各种其它织物或材料。也可以在躯干区域201的无纺织物100中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以便赋予结合有无纺织物100的衬衫200的特定区域不同的特性。在图35F和图36F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六构型,其中衬衫200的大部分都由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的复合元件形成。更具体地,形成衬衫200的材料具有包括无纺织物100的外层和织物130的内层的层状结构。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的组合可赋予优于无纺织物100和织物130中任何一种单独的一些优势。例如,织物130可呈现赋予复合元件单向拉伸的单向拉伸。织物130还可被定位成接触穿着衬衫200的人的皮肤,并且为织物130选择的材料及织物130的结构可比单独的无纺织物100赋予更多的舒适性。作为其它方面,无纺织物100的存在允许元件通过热结合来接合。参照图36F,包括无纺织物100的复合材料的表面彼此热结合,以接合躯干区域201的元件和一个手臂区域202的元件。在区域201和区域202中还形成有各种熔融区域104,以便赋予衬衫200的特定区域不同的特性。在图 35G和图36G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七构型。为了给穿着者提供保护,各种片140和泡沫层150被热结合到无纺织物100的内表面。更具体地,在衬衫200的肩部区域中定位有两个片140,在手臂区域202中定位有两个片140,并在躯干区域201的侧面定位有两个泡沫层150。还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有各种熔融区域104。更具体地,一对熔融区域104围绕在躯干区域201中定位泡沫层150的区域延伸,且一对熔融区域104在手臂区域202中定位片140的区域上延伸。例如,可利用这些熔融区域104来加强或增加围绕泡沫层150的区域的抗拉伸性,或对片140上的区域提供更大的耐用性。在图35H和图36H中描绘了衬衫200的第八构型。除了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的各种熔融区域104,还在无纺织物100内嵌入了多个绳160,以例如赋予衬衫200的特定区域抗拉伸性或附加的强度。更具体地,七个绳160从躯干区域201的上部部分中的位置向外且向下发散,两个绳160沿着每个手臂区域202平行延伸,并且至少一个绳160延伸跨过衬衫200的肩部区域中的接缝206。一些绳160延伸通过各种熔融区域104,这可以赋予例如围绕绳160的区域附加的抗拉伸性或耐用性。在躯干区域201中,每个绳160穿过其中一个熔融区域104,而其中两个绳160沿着一对熔融区域104延伸。在衬衫200的肩部区域中,一对绳160完全位于熔融区域104中。因此,可单独利用绳160,或可与熔融区域104结合使用。基于以上的讨论,无纺织物100可被用于诸如衬衫200的服装物品中。在一些构型中,具有接缝106或接缝107中任何一种构型的接缝206可被用于接合织物元件,包括无纺织物100的元件。为了赋予衬衫200的各区域不同的特性,可形成多种熔融区域104,可将不同类型的织物结合到衬衫200中,并且可通过将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绳160或多种其它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接合到无纺织物100来形成复合元件。通过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熔融区域104并使无纺织物100与其它部件相组合来形成复合元件,可赋予衬衫200的不同区域各种特性及特性的组合。也就是说,可单独或组合地利用本文所公开的各种概念来设计衬衫200的特性并使衬衫200适合特定目的。考虑到无纺织物100结合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接缝206和复合元件可通过热结合来形成。X裤子构型在图37A-图37C中裤子300的各种构型被描绘为包括骨盆区域301和从骨盆区域301向下延伸的一对腿部区域302。骨盆区域301对应于穿着者的下部躯干及骨盆骨骼,并且在被穿着时覆盖下部躯干的至少一部分。骨盆区域301的上部区域限定腰部开口 303,当裤子300被穿着时,躯干穿过腰部开口 303延伸。腿部区域302分别对应于穿着者的右腿和左腿,并且当裤子300被穿着时,覆盖右腿和左腿的至少一部分。每个腿部区域302都限定脚踝开口 304,当裤子300被穿着时,穿着者的脚踝和足部穿过脚踝开口 304伸出。裤子300具有裤子型服装的构型,特别是一条运动裤的构型。总的来说,裤子型服装覆盖穿着者的下部躯干并且可在穿着者的腿上延伸。在另外的例子中,具有裤子300的一般结构的服装可具有其它裤子型服装的构型,包括短裤、牛仔裤、短内裤、游泳衣及内衣。在图37A中描绘了裤子300的第一构型。裤子300的大部分由无纺织物100形成。更具体地,骨盆区域301和每个腿部区域302主要由无纺织物100形成。尽管裤子300可由无纺织物100的单个元件形成,但裤子300通常由无纺织物100的多个相接合的元件形成。尽管没有描绘,但可利用类似于接缝106、接缝107或接缝206的接缝来将无纺织物100的各种元件接合在一起。还可利用缝合和粘合剂结合来形成或补充接缝。在裤子300中形成有口袋305,并且该口袋305可用于保持或以其它方式容纳相对小的物体(例如,钥匙、钱包、身份证、手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如图38中所描绘,利用无纺织物100的两个重叠的层来形成口袋305。更具体地,利用结合区域306来使无纺织物100的层相互热结合。然而,无纺织物100的其中一个层的中心区域保持未结合,以形成口 袋305内用于容纳物体的区域。还可在其它产品和包括衬衫200的服装物品中形成类似于口袋305的口袋。在图37B中描绘了裤子300的第二构型。与图37A的构型一样,裤子300的大部分由无纺织物100形成。为了赋予裤子300的特定区域不同的特性,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了各种熔融区域104。更具体地,围绕腰部开口 303和每个腿部开口 304形成熔融区域104。在口袋305的开口处形成另一熔融区域104。考虑到开口 303和开口 304中的每一个,以及口袋305的开口可被拉伸,可利用熔融区域104来赋予这些区域更大的抗拉伸性。也就是说,裤子300的熔融区域104中的丝103通常熔融到比裤子300的其它区域中的丝103大的程度,并且可具有以上所讨论的丝状构型、非丝状构型或中间构型中的任何一种。除了提供较大的抗拉伸性,熔融区域104赋予增强的耐用性。考虑到当裤子300被穿着时裤子300的膝部区域可经受相对高的磨损,附加的熔融区域104可位于膝部区域中,以赋予较大的耐用性。在图37C中描绘了裤子300的第三构型。与衬衫200 —样,可利用熔融区域104、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和绳160来为裤子300的不同区域赋予特性。在腿部区域302中,例如,织物130被热结合到无纺织物100的内表面。在骨盆区域301的侧面区域中,一对片140被热结合到裤子300,并且围绕腰部开口 303的熔融区域104的部分在片140之下延伸。在裤子300的膝部区域中还定位有一对泡沫层150,并且沿着腿部区域302延伸的绳160在泡沫层150之下(例如,在无纺织物100和泡沫层150之间)延伸。绳160的端部区域还延伸到腿部区域302的下部区域中的熔融区域104中。因此,熔融区域104、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和绳160可按多种方式利用或组合,以便为裤子300的不同的各种区域赋予特性。在图35G中片140和泡沫层150的各种元件与衬衫200的内表面热结合,而在图37C中片140和泡沫层150的各种元件与裤子300的外表面热结合。根据各种结构和美观方面的因素,复合元件及包括复合元件的服装可由位于无纺织物100的外部或内部上的部件(例如,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绳160)来形成。基于以上的讨论,无纺织物100可被用于诸如裤子300的服装物品中。各种类型的接缝可用于接合织物元件,包括无纺织物100的元件。为了赋予裤子300的各区域不同的特性,可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可将不同类型的织物结合到衬衫200中,并且可通过将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绳160或各种其它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接合到无纺织物100来形成复合元件。通过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熔融区域104以及使无纺织物100与其它部件相组合来形成复合元件,可将各种特性及特性的组合赋予到裤子300的不同区域。也就是说,可单独或组合地使用此处所公开的各种概念来设计裤子300的特性,并使裤子300适合特定目的。考虑到无纺织物100 结合有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接缝和复合元件可通过热结合来形成。XI鞋类构型在图39A-图39G中鞋类400的各种构型被描绘为包括鞋底结构410和鞋面420。鞋底结构410固定到鞋面420,并且在鞋类400被穿着在足部上时,在穿着者的足部和地面之间延伸。除了提供附着摩擦力,鞋底结构410可在行走、跑步或其它步行活动期间当足部和地面之间受到挤压时衰减地面反作用力。如所描绘的,鞋底结构410包括流体填充室411、结合到室411并围绕室411的外部延伸的加强结构412,以及固定到室411的下表面的鞋外底413,该鞋底结构410类似于公开于Dojan等人的美国专利第7,086,179号中的鞋底结构,该美国专利通过引用方式并入本文。鞋底结构410的构型可显著改变以包括多种其他常规的或非常规的结构。作为例子,鞋底结构410可取代室411和加强结构412而结合聚合物泡沫元件,并且聚合物泡沫元件可至少部分地封装流体填充室,如Swigart等人的美国专利第7,000, 335号以及Goodwin的7,386,946号中所公开的,这些专利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作为另一例子,鞋底结构410可结合具有内部泡沫拉伸构件的流体填充室,如Schindler的美国专利第7,131,218号中所公开的,该美国专利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因此,鞋底结构410可具有多种构型。鞋面420限定鞋类400内的用于容纳足部并相对于鞋底结构410固定足部的空腔。更具体地,鞋面420被构造为沿着足部的外侧面延伸,沿着足部的内侧面延伸,在足部之上延伸,并在足部之下延伸,使得鞋面400内的空腔被成形为容纳足部。借助于位于鞋类400的至少鞋跟部区域中的脚踝开口 421来实现进入空腔。鞋带422延伸穿过鞋面420中的各个鞋带孔423,并允许穿着者改变鞋面420的尺寸以适应足部的比例。鞋带422还允许穿着者放松鞋面420以便于足部进入空腔和从空腔离开。尽管没有描绘,但鞋面420可包括在鞋带422下方延伸的鞋舌以增强鞋类400的舒适性或可调节性。在图39A和图40A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一构型。沿着足部的侧面、在足部之上以及在足部之下延伸的鞋面420的部分可由无纺织物100的各种元件形成。尽管没有描绘,但可以使用类似于接缝106和接缝107的接缝来接合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在很多鞋类物品中,利用缝合或粘合剂来接合鞋面和鞋底结构。然而,鞋底结构410可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更具体地,室411和加强结构412可至少部地由利用热结合部接合到鞋面42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也就是说,可利用热结合工艺来接合鞋底结构410和鞋面420。在一些构型中,可利用缝合或粘合剂来接合鞋底结构410和鞋面420,或可利用缝合或粘合剂来补充热结合。相对大百分比的鞋类400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如以上所讨论的,无纺织物100、室411和加强结构412可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尽管鞋带422 —般不通过结合或缝合来接合到鞋面420,鞋带422还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类似地,鞋外底413也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根据结合有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或完全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鞋类400的元件的数量,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鞋类400按质量计的百分比可以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一百的范围。在一些构型中,鞋面420和鞋底结构410的组合质量的至少百分之六十可来自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及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a)鞋面420的其它元件(即,鞋带422),及(b)鞋底结构410的元件(即,室411、加强结构412、鞋外底413)。在另外的构型中,鞋面420和鞋底结构410的组合质量的至少百分之八十或者甚至至少百分之九十可来自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及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a)鞋面420的其它元件,及(b)鞋底结构410的元件。因此,鞋类400的大部分或者甚至全部可由一种或多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在图39B和图40B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二构型,其中三个大致线性的熔融区域104从鞋类400的鞋跟部区域延伸到鞋前部区域。如以上所详细讨论的,在熔融区域104中形成无纺织物100的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熔融到比在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中大的程度。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也可以被熔融为形成无纺织物100的非丝状部分。因此,三个熔融区域104形成这样一种区域,在这种区域中丝103熔融到比在鞋面420的其它区域中大的程度。熔融区域104通常具有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区域更大的抗拉伸性。考虑到熔融区域104在鞋类400的鞋跟部区域和鞋前部区域之间纵向地延伸,熔融区域104可减少鞋类400中纵向拉伸的量。也就是说,熔融区域104可在鞋跟部区域和鞋前部区域之间的方向上赋予鞋类400更大的抗拉伸性。熔融区域104还可以增加鞋面420的耐用性,并减少鞋面420的渗透性。在图39C和图40C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三构型。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了各种熔融区域104。其中一个熔融区域104围绕脚踝开口 421延伸并靠近该脚踝开口 421,这可为围绕脚踝开口 421的区域增加较大的抗拉伸性,并有助于将足部稳固地保持在鞋面420内。另一熔融区域104位于鞋跟部区域中,并围绕鞋类的后部区域延伸,以形成抵抗足跟在鞋面420内运动的鞋跟稳定器(heel counter)。另外的熔融区域104位于鞋前部区域中并邻近鞋底结构,这为鞋前部区域增加了较大的耐用性。更具体地,鞋面420的鞋前部区域可能经受比鞋面420的其它部分大的磨损,并且在鞋前部区域中增加熔融区域104可增强鞋前部区域中鞋类400的抗磨损性。附加的熔融区域104围绕一部分鞋带孔423延伸,这可增强接纳鞋带422的区域的耐用性和抗拉伸性。熔融区域104还从靠近鞋带孔423的区域向下延伸到靠近鞋底结构410的区域,以便沿着鞋类400的侧面增强抗拉伸性。更具体地,鞋带422的拉紧可将张力施加到鞋面420的侧面中。通过形成沿着鞋面420的侧面向下延伸的熔融区域104,可减少鞋面420中的拉伸。鞋类400中的熔融区域104的尺寸可显著改变,但熔融区域104通常具有至少一平方厘米的连续区域。如以上所提到的,可在无纺织物100的制造工艺中利用各种压花工艺或压延成型工艺。一些压花工艺或压延成型工艺可形成多个相对小的区域(即,一到十平方毫米),其中丝103多少会彼此熔融。与通过压花或压延成型形成的区域相比,熔融区域104具有如以上所限定的至少一平方厘米的连续区域。尽管鞋面420的大部分可由单层无纺织物100形成,但还可利用多层。参照图40C,鞋面420包括在两层无纺织物100之间的中间泡沫层150。这种构型的优点是,泡沫层赋予鞋面420的侧面附加的缓冲作用,从而保护足部并赋予足部更大的舒适性。一般来说,鞋面420的结合有泡沫层150的部分可以形成为具有以上相对于图19和图20所讨论的复合元件的大致构型。此外,可以利用与以上相对于图12A-图12C所讨论的工艺相类似的热结合工艺来形成鞋面420的结合有泡沫层150的部分。作为泡沫层150的可替代的方案,织物130或片140还可以热结合到鞋类400的无纺织物100。因此,将各种复合元件结合到鞋类400中可赋予层状构型不同的特性。在图39D和图40D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四构型,其中各种绳160被嵌入无纺织物100内。与形成无纺织物1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相比,以上所提到的用于绳160的多种材料呈现较大的拉伸强度和抗拉伸性。也就是说,绳160可比无纺织物100强韧,并且当受到张力时可比无纺织物100呈现少的拉伸。因此,当在鞋类400中使用时,绳160可被用于赋予比无纺织物100大的强度和抗拉伸性。绳160被嵌入无纺织物100内,或以其它方式结合到无纺织物100。多个绳160在基本上平行于无纺织物100的表面的方向上延伸至少五厘米的距离。将至少一些绳160形成为延伸穿过至少五厘米的距离的优点在于,鞋类400的一个区域上的张力可以沿着绳160传递到鞋类400的另一区域。一组绳160从鞋类400的鞋跟部区域延伸到鞋前部区域, 以增加强度并减少鞋类400中纵向拉伸的量。也就是说,这些绳160可在鞋跟部区域和鞋前部区域之间的方向上赋予鞋类400较大的强度和抗拉伸性。另一组绳160从靠近鞋带孔423的区域向下延伸到靠近鞋底结构410的区域,以便沿着鞋类400的侧面增加强度和抗拉伸性。更具体地,鞋带422的拉紧可将张力施加到鞋面420的侧面中。通过将绳160定位成沿着鞋面420的侧面向下延伸,可减少鞋面420中的拉伸,同时增加强度。另一组绳160也位于鞋跟部区域中,以有效地形成增加鞋类400的稳定性的鞋跟稳定器。有关具有包括类似于绳160的绳的构型的鞋类的附加细节公开于Meschter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布US2007/0271821中,该美国专利申请公布的内容通过弓I用方式并入本文。在图39E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五构型。与图39D和图40D的构型相比,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了各种熔融区域104。更具体地,熔融区域104位于以下绳160组的区域中(a)从靠近鞋带孔423的区域向下延伸到靠近鞋底结构410的区域,及(b)位于鞋跟部区域中。绳16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通过熔融区域104,这赋予了结合有绳160的鞋面420的区域附加的抗拉伸性和较大的耐用性,从而为绳160提供了较大的保护。熔融区域104可具有至少一平方厘米的连续区域,并且熔融区域104内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是丝状的、非丝状的,或丝状和非丝状的组合。在图39F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六构型。鞋类400的侧面中的三个熔融区域104具有字母和“C”的形状。如以上所讨论的,熔融区域104可用于改变无纺织物100的各种特性,包括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的特性。一般来说,也可通过形成熔融区域104来改变各种美观特性,包括无纺织物100的透明度及颜色的暗度。也就是说,熔融区域104的颜色可比无纺织物100的其它部分的颜色深。利用美观特性的这种改变,可利用熔融区域104来在鞋类400的区域中形成标记。也就是说,可利用熔融区域104来形成团队或公司的名字或标识、个人的名字或名字的首字母,或无纺织物100中的美学图案、图画或元件。类似地,熔融区域104可被用于在衬衫200、裤子300或结合有无纺织物100的任何其它产品中形成标记。如图39F中所描绘的,熔融区域104可被用于在鞋类400的侧面中以及在衬衫200、裤子300或结合有无纺织物100的多种其它产品中形成标记。作为相关的方面,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被热结合或以其它方式接合到各种产品以形成标记。例如,具有字母“A”、“B”和“C”的形状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被热结合到鞋面主要由合成皮革形成的鞋类物品的侧面。考虑到无纺织物100可被热结合到多种其它材料,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被热结合到产品,以便形成标记。可利用类似于接缝106和接缝107的接缝来接合任何构型的鞋类400中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参照图39F,一对接缝424在大致斜线方向上延伸通过鞋面420以接合无纺织物100的不同元件。尽管可利用热结合来形成接缝424,但还可以利用缝合或粘合剂。如以上所提到的,除了包括室411和加强结构412的结构外,鞋底结构410还可具有多种结构。再次参照图39F,利用热塑性聚合物泡沫材料425来代替室411和加强结构412,并且鞋面420可被热结合到泡沫材料425以将鞋底结构410接合到鞋面420。当在鞋底结构410中使用热固性聚合物泡沫材料时,也可以使用热结合。在图39G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七构型,其中利用无纺织物100来形成替换或补充鞋带422的一对带子426。一般来说,带子426允许穿着者改变鞋面420的尺寸以适应 足部的比例。带子426还允许穿着者放松鞋面420以便于足部进入空腔和从空腔离开。例如,带子426的一端可永久地固定到鞋面420,而带子426的其余部分可与钩环紧固件相接合。这种构型允许由穿着者来调节带子。如以上所讨论的,无纺织物100可拉伸,并且可在被拉伸之后返回到原始构型。利用这种特性,穿着者可拉伸带子426以赋予张力,从而围绕足部紧固鞋面420。通过拉起带子,张力可被释放,以允许足部进入和离开。在图39H中描绘了鞋类400的第八构型,其中无纺织物100具有合成皮革纹理。更具体地,将形成鞋面420的外部的无纺织物100的表面形成纹理以具有皮革的外观。以下将更详细地讨论有关合成皮革纹理以及制造具有合成皮革纹理的无纺织物100的方法的另外的细节。除了形成沿着足部并围绕足部延伸以形成容纳足部的空腔的鞋面420的部分,无纺织物100还可以形成鞋类400的结构元件。作为例子,在图41中描绘了鞋带环427。鞋带环427可作为多个鞋带孔423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替换或备选方案而被结合到鞋面420中。鞋带孔423是穿过鞋面420以接纳鞋带422的开口,而鞋带环427是无纺织物100的折叠区域或重叠区域,该区域限定鞋带422穿过其延伸的通道。在形成鞋带环427时,无纺织物100在结合区域428处热结合到其自身以形成通道。基于以上的讨论,无纺织物100可被用在具有诸如鞋类400的鞋类物品的构型的服装中。为了赋予鞋类400的各区域不同的特性,可以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织物结合到鞋类400中,并且可以通过将织物130、片140、泡沫层150、绳160或各种其他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接合到无纺织物100来形成复合元件。考虑到无纺织物100结合有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利用热结合工艺来将鞋面420接合到鞋底结构410。XII形成无纺织物、使无纺织物具纹理化,以及对无纺织物进行着色图I中描绘的无纺织物100的构型具有大致平坦的构型。无纺织物100还可呈现多种三维构型。作为例子,在图42A中,无纺织物100被描绘为具有波状或起伏状构型。在图42B中描绘了具有方波的类似构型。作为另一个例子,如图42C所描绘的,无纺织物可具有在两个方向上延伸的波纹,以赋予装蛋箱的构型(egg crate configuration)。因此,无纺织物100可形成为具有多种非平坦的构型或三维的构型。可利用多种工艺来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三维构型。参照图43A-图43C,方法的例子被描绘为涉及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这些板各自都具有对应于无纺织物100的所得到的三维外观的表面。如图43A所描绘的,最初,将无纺织物100定位在板111和板112之间。如图43B所描绘的,然后使板111和板112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接触和挤压无纺织物100。为了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三维构型,将热从板111和112中的一个或两个应用到无纺织物100,以便使丝103中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软化或熔化。如图43C所描绘的,在分离板111和板112之后,无纺织物100由于板111和板112的表面而呈现三维构型。尽管可通过传导来施加热,但还可以使用射频或辐射加热。作为可用于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三维构型的工艺的另一例子,在制造无纺织物100的工艺中可以将丝103直接沉积在三维表面上。除了形成具有三维外观的无纺织物100,可以为表面101和表面102中的一个或两个赋予纹理。参照图44A,无纺织物100具有这样一种构型,其中将第一表面101形成纹理以包括多个波纹状的特征。在图44B中描绘了另一构型,其中将第一表面101形成纹理以包括多个X形的特征。纹理还可以用于传递信息,如图44C中在第一表面101中形成的一 系列的字母数字符号。纹理可被用于赋予其它材料的外观,诸如在图44D-44G中所描绘的各种合成皮革纹理。参照图44D和44E,合成皮革纹理涉及表面101和表面102的一个或两个中的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凹痕。为了在无纺织物100中赋予生物材料(即,天然皮革)的外观或赋予皮革式粒面,表面101和表面102的一个或两个中的凹痕可以(a)彼此交叉或彼此分离,(b)呈现变化的或恒定的宽度和深度,或(c)呈现任意放置。尽管合成皮革纹理可包括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凹痕,但合成皮革纹理可具有多种其它构型。参照图44F和图44G,合成皮革纹理涉及表面101和表面102的一个或两个中的多个任意放置的凹痕,该合成皮革纹理也在无纺织物100中赋予生物材料(即,天然皮革)的外观或赋予皮革式粒面。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赋予无纺织物100纹理。参照图45A-图45C,工艺的第一个例子被描绘为涉及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这些板各自具有纹理化的表面。如图45A所描绘的,最初,将无纺织物100定位在板111和板112之间。如图45B所描绘的,然后使板111和板112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接触和挤压无纺织物100。为了在无纺织物100中赋予纹理化的构型,将热从板111和板112中的一个或两个应用到无纺织物100,以便使丝103中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软化或熔化。如图45C所描绘的,在分离板111和板112之后,无纺织物100呈现出来自板111和板112的表面的纹理。尽管可通过由板111和板112的任一个或这两个的传导来应用热,但还可以使用射频或辐射加热。图45D-图45F中描绘了可用于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纹理化表面的工艺的第二个例子。在该工艺中,例如,可将具有纹理化的离型纸构型的纹理元件501邻近无纺织物100放置。纹理元件501可以是具有多种纹理中的一种的纹理纸的常规元件。如所描绘的,纹理元件501具有合成皮革纹理的反面印记,其在纹理元件501的表面上包括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突出部。在以上讨论的第一示例性工艺中的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呈现纹理化的表面,而在该例子中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各自具有未纹理化的表面。不是板111和板112,而是纹理元件501赋予无纺织物100纹理。因此,在挤压和加热之后,纹理元件501的纹理可被转移到无纺织物100。如图4 所描绘的,在该第二个例子中,最初,无纺织物100和纹理元件501被定位在板ill和板112之间。为了赋予第一表面101纹理,邻近第一表面101定位纹理元件501,使得纹理元件501的表面上的突出部面向第一表面101。如图45E所描绘的,然后板111和板112彼此相向平移或以其它方式移动,以便接触和挤压纹理元件501和无纺织物100。为了赋予无纺织物100纹理化的构型,将热从板111和板112中的一个或两个应用到无纺织物100,以便使丝103中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软化或熔化。然后纹理元件501的表面上的突出部伸出到无纺织物100中以在第一表面101中形成相应的凹痕或印记。如图45F所描绘的,在分离板 111和板112之后,无纺织物100呈现来自纹理元件501的纹理。在一些工艺中,可将蜡纸或其他离型纸邻近板111和板112放置,以确保无纺织物100和纹理元件501不粘附到板111和板112的任何一个。在其它工艺中,可将另一个纹理元件501邻近第二表面102放置,以赋予无纺织物两侧纹理。如图45F的放大区域所描绘的,应用到无纺织物100的热将一部分丝103从丝状状态转变为至少部分非丝状状态,从而在第一表面101处形成表层502。大部分无纺织物100保持丝状状态(从而形成无纺层),而邻近第一表面101的部分无纺织物100可以是至少部分非丝状的,以有效地形成表层502 (从而形成表面层)。也就是说,无纺织物100可具有(a)在第一表面101处与表层502相关的至少部分非丝状的表面层,和(b)在第二表面102处的丝状无纺层。尽管表层502可以是完全非丝状的(即,形成丝103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片),但部分表层502可保持部分丝状的。将表层502形成为部分丝状的优点在于无纺织物100可保持可渗透的,以允许空气,水及其它流体(不论是气态的还是液态的)穿过或以其它方式渗透无纺织物。表面层502和无纺织物100的其余部分之间的相对厚度可以显著变化。在一些纹理化的构型中,表面层可形成小于无纺织物100的总体厚度的百分之五,但还可形成多达无纺织物100的厚度的百分之五十或更多。尽管表面层502也可覆盖第一表面101的全部,但表面层502也可形成裂缝或在第一表面101的区域中并不存在表面层502。例如,合成皮革纹理在第一表面101中形成各种凹痕,而在这些凹痕内的部分第一表面可保持丝状状态。根据所利用的特定的合成皮革纹理和与形成纹理化工艺和无纺织物100的构型相关的其它因素,表面层502的非丝状构型可覆盖第一表面101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一百。使第一表面101的一些部分保持丝状的优点在于无纺织物100保持可渗透的。如以上所讨论的,将无纺织物100形成纹理有效地形成了第一表面101处的表层502的表面层及从表层502延伸至第二表面102的无纺层。一些丝103即位于表面层又位于无纺层。在表面层中的那些丝103的部分可以是非丝状状态,而在无纺层中的那些丝103的其它部分可保持丝状的。考虑到这种构型,各种丝103延伸到表面层中并熔融到表面层中。参照图45F的放大区域,各种丝被描绘为从无纺层延伸到由表层502形成的表面层中。与无纺织物100有关的各种因素对可用于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纹理化表面的工艺具有影响。更具体地,无纺织物100的密度和丝103中所使用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特定类型,以及其它因素可能对制造工艺中的变量产生影响,所述变量诸如(a)板111(和/或板112)或纹理元件501的温度,(b)由板111和板112施加的压力,及(c)无纺织物100在板111和板112之间被挤压的时间。一般来说,具有多种密度且由各种热塑性聚合物形成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通过以下工艺来形成纹理以呈现合成皮革的构型,在该工艺中,第一板111或纹理元件501被加热到大于140摄氏度,并对板111和板112施加345和1034千帕斯卡之间的压力,持续超过3秒。作为更具体的例子,由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形成并具有500克每平方米的密度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通过以下工艺来形成纹理以呈现合成皮革的构型,在该工艺中,第一板111或纹理元件501被加热到148-163摄氏度之间,并对板111和板112施加550-690千帕斯卡之间的压力,持续5_30秒范围的时间。图45G中描绘了可用于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纹理化表面的工艺的第三个例子。在该工艺中,纹理化的且加热的辊503旋转并挤压无纺织物100,从而赋予无纺织物100来自辊503的纹理。板111和板112可被用于对无纺织物100的不连续的元件形成纹理,而利用辊503的工艺可对具有不确定长度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形成纹理。与以上讨论的第二个示例性工艺一样,例如,辊503可被加热到148-163摄氏度之间,并可施加550-690千帕斯卡之间的压力,持续5-30秒范围的时间。可以改变与无纺织物100的制造工艺以及可用于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纹理化表面的工艺相关的各种因素以影响所得到的无纺织物100的特性。例如,可通过丝103的密度或所使用的材料、丝103的直径,及织物100的总厚度来改变关于无纺织物100的各种因素。作为另一个例子,可将压花的百分比变化为导致不同的手感和透气率。作为又一个例子,可通过后制造工艺诸如砂磨或滚磨来影响外观或其它特性。当通过以上讨论的任何工艺将合成皮革纹理应用到无纺织物100时,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结合到利用合成皮革材料的多种产品中。也就是说,在多种产品中无纺织物100可代替常规合成皮革材料。参照图39H,例如鞋类400的鞋面420结合了具有合成皮革纹理的无纺织物100的一个或多个元件,从而赋予鞋类400天然皮革的外观。与常规的合成皮革材料一样,无纺织物100赋予耐用性、强度和触感(即,手感、柔度、柔性)。然而,与很多常规的合成皮革材料不同,具有合成皮革纹理的无纺织物100的元件可以是可渗透的。也就是说,空气或水蒸气可穿过无纺织物100的元件。此外,当与一些常规的合成皮革材料相比时,可增强拉伸和恢复特性。作为另一个优点,与常规的合成皮革材料相比,溶剂的使用减少。根据用于无纺织物100的聚合物材料的类型,可以利用多种着色工艺来赋予无纺织物100颜色。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印刷来将染料或着色剂沉积到表面101和表面102的任何一个上,以形成标记、图形、标识或其它美学特征。还可以将说明、尺寸标识或其它信息印刷在无纺织物100上。此外,可以在将无纺织物100结合到产品中之前或之后利用着色工艺。可以利用其它着色工艺,包括丝网印刷以及激光印刷,以赋予颜色或改变部分无纺织物100的整个颜色。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形成无纺织物100的三维的、纹理化的以及着色的构型。当被结合到产品(例如,衬衫200、裤子300、鞋类400)中时,这些特征可为产品提供结构以及美观方面的提升。例如,三维构型可通过增加表面积来提供增强的冲击力衰减及较大的渗透性。纹理可增加耐滑性,还能提供一定范围的美学可能性。此外,着色无纺织物100可用于传递信息并增加产品的可见性。XIII缝合构型可以利用缝合来将无纺织物100的元件接合到无纺织物100的其它元件、其它织物或多种其它材料。如以上所讨论的,可以单独使用缝合,或与热结合或粘合剂组合使用,以接合无纺织物100。另外,可以利用缝合、刺绣或缝编来形成复合元件,并为无纺织物100提供结构或美学元件。参照图46A,将线163缝到无纺织物100中,以形成延伸遍及无纺织物100的多条平行线。绳160在基本上平行于表面101和表面102的任何一个的方向上延伸,而线163在表面101和表面102之间(即,穿过无纺织物100)重复地延伸,以形成缝合构型。然而,与绳160类似,线163可赋予抗拉伸性并增强无纺织物100的整个强度。线163还可以增强无纺织物100的整体美观。当被结合到具有无纺织物100的产品(例如,衬衫200、裤子300、鞋类400)中时,线163可为产品提供结构及美观方面的提升。线163可被缝合以提供多种缝线构型。作为例子,在图46B中线163具有锯齿形缝线的构型,而在图46C中线163具有链缝线的构型。在图46A和图46B中,线163形成大致平行的缝线,而在图46C中由线163形成的缝线是非平行的,并相互交叉。如图46D中所描绘的,线163还可以被刺绣以形成各种构型。如图46E所描绘的,还可以用线163利用缝合来形成更复杂的构型。如图46F中所描绘的,无纺织物100还可以包括各种熔融区域104,由线163形成的缝线延伸通过无纺织物100的熔融区域及非熔融区域。因此,可利用线163 来形成可赋予抗拉伸性,可增加强度,或可增强无纺织物100的整体美观的多种缝线类型。此外,还可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熔融区域104以改变其它特性。XIV 胶带在图47和图48中带170的元件被描绘为具有包括无纺织物100和粘合剂层171的复合元件的构型。带170可用于多种目的,包括用作包装带、用作涂色带(paintingtape)或用作医用或治疗用带。例如,利用带170作为医用或治疗用带的优点是,还可以控制渗透性及抗拉伸性以及其它特性。关于渗透性,当带170被粘着到人的皮肤时(即,用粘合剂层171),空气和水可以穿过带170以赋予渗透性,并允许下面的皮肤被清洗或以其它方式进行清洁。带170还可以在粘着到人的皮肤时抵抗拉伸,以为周围的软组织提供支撑。用于粘合剂层171的适合的材料的例子包括用于带型产品中的任何常规的粘合剂,包括医用级丙烯酸粘合剂。利用多种结构来赋予带170特定程度的抗拉伸性。作为例子,可通过无纺织物100的厚度或形成无纺织物100中的丝103的材料来控制带170的抗拉伸性。参照图49A,还可以在带170中形成熔融区域104,以控制抗拉伸性。如图49B中所描绘的,还可以将绳160结合到带170中,以赋予较高水平的抗拉伸性。另外,如图49C中所描绘的,带170的一些构型可既包括熔融区域104又包括绳160。XV回收无纺织物无纺织物100的丝103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在无纺织物100的一些构型中,丝103的大部分或基本上全部都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考虑到很多构型的衬衫200和裤子300主要由无纺织物100形成,则衬衫200和裤子300的大部分或基本上全部都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类似地,鞋类400的相当大比例也可以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与很多服装物品不同,衬衫200、裤子300及鞋类400的材料可在它们的使用寿命之后被回收。利用衬衫200作为例子,衬衫2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被提取、回收,并作为无纺织物、聚合物泡沫或聚合物片而被结合到另一产品(例如,服装、容器、装饰材料)中。图50大致示出了这个工艺,其中在回收中心180中回收衬衫200,并且将衬衫2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结合到另外的衬衫200、裤子300或鞋类400中的一种或多种中。此外,考虑到衬衫200的大部分或基本上全部都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则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大部分或基本上全部可以在回收后用于另一产品中。例如,尽管衬衫2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最初被用于无纺织物100中,但衬衫200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随后可被用于无纺织物100的另一元件、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另一织物、聚合物泡沫或聚合物片中。可通过类似的工艺来回收结合有无纺织物100的裤子300、鞋类400及其它产品。因此,形成具有以上所讨论的各种构型的衬衫200、裤子300、鞋类400或其它产品的优点涉及可回收性。XVI 结论无纺织物100包括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103。可在无纺织物100中形成各种熔融区域104,以改变包括渗透性、耐用性及抗拉伸性的特性。还可将各种部件(织物、聚合物片、泡沫层、绳)固定到无纺织物100或与无纺织物100组合(例如,通过热结合),以赋予无纺织物100附加的特性或优点。此外,熔融区域104和部件可相组合以赋予无纺织物100各种构型。
参照多种构型,在以上及附图中公开了本发明。然而,本公开内容的目的是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各种特征及概念的例子,而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对以上所描述的构型作出多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纹理化的材料元件,包括 无纺织物层,其包括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和表面层,所述表面层邻近所述无纺织物层定位,所述表面层由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片形成,且所述表面层的朝外的表面包括纹理。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纹理化的材料,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是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纹理化的材料元件,其中所述纹理包括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凹痕。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纹理化的材料元件,其中所述无纺织物层的所述丝的至少一部 分形成所述表面层,并被熔融到所述表面层中。
5.一种合成皮革材料,其包括 无纺织物层,其包括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和表面层,所述表面层邻近所述无纺织物层定位,所述表面层由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片形成,且所述表面层的朝外的表面被纹理化以包括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凹痕, 其中所述无纺织物层的所述丝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所述表面层中,并被熔融到所述表面层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成皮革材料,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是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
7.一种包括纹理化的材料元件的服装物品,包括 无纺织物层,其包括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和表面层,所述表面层邻近所述无纺织物层定位,所述表面层由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片形成,且所述表面层的朝外的表面被纹理化以包括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凹痕, 其中所述表面层的所述朝外的表面形成所述服装物品的外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是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无纺织物层的所述丝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所述表面层中,并被熔融到所述表面层中。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具有鞋面和被固定到所述鞋面的鞋底结构的鞋类物品,所述纹理化的材料元件被结合到所述鞋面中。
11.一种形成纹理的方法,包括 将无纺织物元件定位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所述无纺织物元件包括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且至少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多个突出部; 加热并挤压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所述无纺织物元件以将所述突出部延伸到所述无纺织物元件中,并使所述无纺织物元件的表面形成纹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定位的步骤包括利用具有所述突出部的纹理元件作为所述第一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定位的步骤包括选择细长的且非线性的突出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加热并挤压的步骤包括熔化一部分所述丝以在所述无纺织物元件的所述表面处形成至少部分地非丝状的构型。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加热并挤压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无纺织物元件的所述表面处形成具有纹理的表面层。
16.—种形成合成皮革材料的方法,包括 将无纺织物元件定位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所述无纺织物元件包括至少部分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多根丝,且至少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突出部; 将所述第一表面加热到大于140摄氏度;且 挤压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所述无纺织物元件以(a)将345和1034千帕斯卡之间的压力施加到所述无纺织物元件,持续超过三秒,并(b)将所述突出部延伸到 所述无纺织物元件的表面中以在所述无纺织物的所述表面中形成多个细长的且非线性的凹痕。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定位的步骤包括利用具有所述突出部的纹理元件作为所述第一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挤压的步骤包括熔化一部分所述丝以在所述无纺织物元件的所述表面处形成至少部分地非丝状的构型。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挤压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无纺织物元件的所述表面处形成具有纹理的表面层。
全文摘要
一种无纺织物,其可由多根热塑性聚合物丝形成。无纺织物可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的丝被熔融到比第二区域的丝大的程度。多种产品,包括服装(例如,衬衫、裤子、鞋类),可结合无纺织物。在部分这些产品中,无纺织物可与另一个织物元件接合以形成接缝。更具体地,无纺织物的边缘区域可以在接缝处与其它织物元件的边缘区域热结合。在其它产品中,无纺织物可以与另一个部件接合,不论是织物还是非织物。
文档编号D04H3/08GK102656305SQ201080046286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5日
发明者卡伦·A·霍金森, 布佩什·杜瓦 申请人: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