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织造工艺、织造设备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978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织物织造工艺、织造设备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力织物织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弹力织物织造工艺、织造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竞技体育、体能恢复、美容美体和日常保健领域,人们对于穿用织物的舒适度和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增进氧气供给、激发运动肌群活力、避免组织损伤或辅助术后恢复与肌肤保养、塑体修身等目的,往往将织物纺织并制作成富有不同拉伸力和回复力的服装或在服装上设置富有不同拉伸力和回复力的织片,来对肌体不同部位施加不同拉伸度和压力。现有的针对上述富有不同拉伸力和回复力需求的织造方法是调整纬编织物的线圈大小,改变组织结构或调整针板高度来改变织物的松紧程度,或是直接通过缝合或粘合的方式设置不同拉伸紧度的织片。然而,上述织造方法至少存在如下缺陷包括纬编织物由于多向拉伸度产生的结构滑移影响了织物的紧缩度和使用寿命,而缝合或粘合织片的方法对服装穿着及织片的触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织物织造工艺、织造设备和系统,以增强弹力织物和服装的紧缩弹力和压力效果、延长织物的使用寿命,并提升织物和服装舒适性的技术目的。—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 —种织物织造工艺,用于无缝圆形针织机,所述设置有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喂纱装置的纱嘴连接,所述工艺包括接收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和编织横行数;执行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织物。可选地,所述弹力纱包括氨纶弹力纱,或符合线密度和张力要求的其他弹力纱。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织物织造设备,包括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喂纱装置的纱嘴连接,所述工艺包括控制机构,用于发送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及编织横行数;织造机构,用于接收织造指令,用于按照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针织物。可选地,所述弹力纱包括氨纶弹力纱,及符合线密度及张力要求的其他弹力纱;可选地,分别在无缝圆形针织机的喂纱装置预设路径上设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织物织造系统,包括所述织物织造设备。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在无缝圆形针织机基础上,在喂纱系统中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和纱嘴之间设置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在织造过程中喂送弹力纱,同时通过调节弹力纱喂送装置的齿轮转速和编织横行数,在服装或织片上产生富有梯度变化的紧缩度和拉伸度,并且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增加了纱线喂送量及纱线张力调节的灵活性,扩大了弹力纱使用规格的调整范围,织物的紧缩度、弹性,所产生服装压力大小和分布可根据用途和穿着部位可控可调,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无缝编织技术的采用也提高了服装穿着和织片使用的舒适感。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织造工艺流程图;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结构示意图;图1c-图1d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结构示意图;图1e-图1g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结构示意图;图1h-图1i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织造设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织造设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织物织造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织物织造工艺,以增强弹力织物和服装的紧缩力和压力效果、延长织物的使用寿命,提升舒适性的技术目的。图1a示出了一种织物织造工艺,包括用于无缝圆形针织机,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设置有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喂纱装置的纱嘴连接,所述工艺包括Sll :接收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及编织横行数;
在实际的服装或织片织造过程中,可根据所制造服装或织片的尺寸选择具有不同针筒筒径的无缝圆形针织机,如15寸,17寸或19寸等,并不局限。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手段在服装或织片上产生了富有梯度变化效果的拉伸度和紧度,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增加了纱线喂送量及纱线张力调节的灵活性,扩大了弹力纱使用规格的调整范围,织物的紧缩度和弹性可调,所产生服装压力大小和分布可根据用途和穿着部位可控可调,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无缝编织技术的采用也提高了服装穿着和织片使用的舒适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造指令中的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解释为针对某一组编织横行所设置的齿轮转速,在实际的服装或织片编织过程中,所述齿轮转速将在由多组编织横行数构成的不同编织区域内或区域间进行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力纱包括氨纶弹力纱。氨纶弹力纤维是实现紧缩度、弹性和织物压力效果最为重要的合成材料。其中氨纶(即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粗细、牵伸倍数、弹性回复力、断裂强度等物理性能直接影响到所生成紧缩织物的厚度、弹性、耐用性及压缩效果等。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利用氨纶的这些物理力学性能将有助于产生具有实际功用的服装或织片,以服务于人们的不同使用需求。调整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可针对不同的服装或织片,编织出所需要的紧缩度和拉伸度。其基本关系是当氨纶线密度一定,齿轮转速降低时,更少的氨纶弹力纱参与织物编织,产生织物的紧缩度增强;而当齿轮转速增加时,更多的氨纶弹力纱参与织物编织,产生织物的拉伸度增大,但保型性、紧缩度减弱。弹力纱线密度增加时(即弹力纱丹尼尔数增高,如100丹尼尔直至280丹尼尔),服装或织片的厚度增加、且相应的拉伸力及回复力增加;同时,配合调整编织横行数,可在服装或织片的不同区域和范围内编织出所需要的紧缩度和拉伸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梯度变化。因此,根据当前所接收的齿轮转速及编织横行数的指示进行编织,产生富于变化的织物紧缩度和拉伸度。所述织造指令可在编写完成后,在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控制计算机中使用,所述控制计算机将所述织造指令发送至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对应执行器中,所述执行器控制织造机构的动作完成织造。具有紧缩度和拉伸性梯度的织物可覆盖或包裹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紧缩织物和具有压力功能的服装可应用在医用纺织服装领域,如术后恢复、肢体物理损伤恢复及皮肤护理等;也可用在运动纺织领域,如加速体力恢复的运动裤、紧体运动衣以及日常美体塑体服等。S12 :执行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针织织物。所述无缝编织技术减少了传统裁缝工艺步骤,避免了过多附加拼合材料对肌肤造成的刺痒和不良触感,并提升了服装及织物的穿着功效及舒适性。参见图lb,示出了一种织物,该织物采用上述本实施例中的织造方法,该织物为无缝塑形背心,所形成的筒型织物即是所述女体无缝背心产生的基本衣片形态,包括约4320个编织横行,其紧缩度梯度以及织物形态变化均可通过调整所述氨纶弹力纱喂纱装置的齿轮转速而实现。如图第一区段38(除罗口 EE’外,从第I个编织横行到第688个编织横行),喂纱齿轮转速设定为1600-1600 ;第二区段39(从第689个编织横行到第1328个编织横行),齿轮转速设定为1600-800 ;第三区段40 (从第1329个编织横行到第2000个编织横行),喂纱转速定为800-800 ;从第四区段41 (从第2001个编织横行到第2616个编织横行),齿轮转速设定为800-1200。并由70D聚酰胺纤维、20D聚酰胺弹力包覆纱及100D氨纶弹力纤维材料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无缝筒型织物。此筒型织物包括三部分肩带位,即第一后肩带31、第二后肩带33,第一前肩带32、第二前肩带35,此部位将进行简单缝合以穿挂于人体肩部;其次是左胸部35,右胸部36以及胸部之间由无缝特殊吊针结构形成的褶皱,以满足女体胸部隆起的立体形态,以及,具有紧缩度梯度设计的腹部。腹部由上述EE’ -AA’,AA’ -BB’,BB’ -CC’,以及CC’ -DD’四个围合的圆形区段组成。布筒的实际编织过程是从底部的罗口位向上至肩带位依次进行。腹部的紧缩度递减区段从EE’到DD’共设2616个编织横行,其中第一区段38 (EE’ -AA’)以及第三区段40 (BB’到CC’)为两个稳定区,而第二区段39 (AA’-BB’)以及第四区段41(CC’ -DD’)为两个紧缩度和拉伸度渐变区。总体紧缩度形态从EE’到BB’逐渐增大,然后从BB’到DD’逐渐减小,所产生的圆筒也呈X形以符合女体腰腹部的曲线变化。图1c-图1d示出了一种织物,该织物采用上述本实施例中的织造方法,该织物为男运动紧身长裤,布筒的起始位51为裤腰头松紧位,布筒的截止位52为裤管下端收口位,共约5833个编织横行。起始位51到截止位52之间主要所包含两个部分,即腰腹臀部53,以及腿部54。腿部分为4个区段从截止位52的上一横行开始,即AA’围度处到BB’处为踝部区段55,从BB’到CC’为小腿区段56,从CC’围度处到DD’围度处为膝盖区段57,从DD’到FF’为大腿区段58。其中,紧缩梯度设定在踝部区段55,小腿区段56,大腿区段58,而膝盖区段57为紧缩度和拉伸度稳定区。为了形成两个裤管,需要在腿的内侧位及底裆位将圆筒织物根据穿着者的腿部围度尺寸剪开,然后再将前后两层织物沿腿内侧的各相应点进行缝合,形成第一内侧缝线63和第二内侧缝线64。例如,后裆片的G2与前裆片的Gl缝合、后裤腿右侧的H2’与前裤腿右侧的H2对位缝合,后裤腿左侧的Hl与右裤腿左侧的Hl对位缝合,以此类推,完成第一内侧缝线63和第二内侧缝线64的缝合。由于裤管内侧缝的裁剪位置直接影响到裤子的宽窄及相应的紧缩度大小,根据血液流体动力学原理,从距离心脏较远的踝部到大腿部应施加从大到小的递减式梯度紧缩。因此,在氨纶弹力纱喂纱装置的齿轮转速上,也相应的从低速逐渐向高速递变。例如,在踝部区段55的起始位52到此区段的末端位59,设定的转速为800-800 ;从小腿区段56的起始位59到此区段结尾的60位,设定转速为800-1050 ;膝盖区段57的紧缩度和拉伸度恒定,即从60位到61位的送纱量一致,转速设为1050-1050 ;从大腿区段58的起始位61到臀沟处62的转速设定为1050-1600。图1e-图1g示出了一种织物,采用上述本实施例中的织造方法,该织物为高腰塑形无缝短裤,以加强收腹提臀的效果和穿着舒适性。如图1e所示为高腰无缝短裤的单罗口筒形衣片形态。参与编织的材料为70D聚酰胺纤维、20D聚酰胺弹力包覆纱及100D裸氨弹力纱。圆筒布片分为主要两个部分,即,腰背部70及腹臀部71。从布筒罗口下第一横行的起始端72到布筒下端73,布筒分为四个主要紧缩梯度区段,分别为位于腰背部70的第五区段74 (从围度AA’到围度BB’)、第六区段75 (从围度BB’到围度CC’),位于腹臀部的第七区段76 (从围度CC’到围度DD’ )以及第八区段77 (从围度DD’到EE’),共3096个编织横行。氨纶弹力纱喂纱装置的齿轮转速从AAIlj CC’位逐渐减低,即1200到800,从而产生由小到大的紧缩梯度;从第一部位78到第二部位79,转速逐渐提高(800-1400),即紧缩梯度从大逐渐减小,最后从DD’到EE’位保持转速紧缩度和拉伸度不变(1600-1600)。布筒臀位根据人体体型特点,对大腿跟部及底裆部沿虚线进行裁缝,并将前片底裆F1-F2,以及,第后片底裆G1-G2缝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短裤部分。在短裤后片的臀位则采用较疏密度的平纹组织,形成一定容位,以适合臀部的隆起,而隆起部位周围则采用低拉伸的竖行罗纹结构对肢体软组织进行稳固和支持。第五区段74,第六区段75,第七区段76 (见图1f)对腰、背、腹、臀部产生了梯度的紧缩力与提升,而第一区块81和第二区块80 (见图1g)的隆起部位则突出了臀部的自然形态。另外,在前腹部82和后腰部83也可通过变换组织结构,在紧缩梯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局部的纵向拉伸度效果。图1h-图1i示出了一种织物,结合图该织物图1h-图1i进行说明,采用上述本实施例中的织造方法,该织物为术后恢复紧缩连体服的应用实施例。采用15寸,28针无缝圆筒机编织,编织材料为70D聚氨酯纤维,20D聚氨酯包覆纱,以及210D裸氨弹力纱。从乳沟以下DD’围度处至裤口 AA’围度之间采用紧缩梯度的渐变。但此紧缩梯度由多种不同的编织组织结构实现,即在氨纶弹力喂纱装置的齿轮转速由DD’位到AA’位进行变化的同时,通过不同区域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同时形成紧缩梯度在身体同一围度不同方向上的拉伸度和紧度变化,以满足医用穿着的要求。如图1i所示,从DD’围度处到AA’围度处共2408个编织横行,分为三个纵向连续的紧缩和拉伸区段。氨纶弹力纱喂纱装置的齿轮转速在区段101,即从DD’到CC (约608个编织横行)设定为1200-800 ;区段102,即从CC’到BB,(约为800个编织横行)设定为800-800,区段103,即从BB,到AA,(约1000个编织横行),转速为800-1000。即从DD’到BB’,织物紧缩度以及相应的压力由小变大,在CC’ -BB’处保持稳定,再由BB’-AA’区段由大转小。同时,这一紧缩和拉伸趋势的实现,由三种不同的编织组织完成,三种不同组织围绕身体分布在位于5个不同方向上的区块,包括前身由吊针结构完成的第三区块90,前身两侧由浮线添纱组织完成的第四区块91,左右侧身由束状罗纹完成的第五区块92(如图lh),以及后身两侧由浮线添组织完成的第六区块93,以及后身中部由吊针组织完成的第七区块94 (如图lh)。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织物的织造形态仅作为示例帮助理解和便于说明方便,并不作为限定技术方案范围的条件。图2示出了一种织物织造设备结构,包括,为了说明的方便,以其中一路喂纱系统为例说明弹力纱喂送装置1,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I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11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11的喂纱装置13的纱嘴连接,包括控制机构2,用于发送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和编织横行数;所述控制机构可以解释无缝圆形针织机的控制计算机控制下的执行器,所述执行器可控制带动织造机构按照指令动作。织造指令是在控制计算机中编写并调试,通过可移动存储设备存储到织造机构的控制机构中,在实施例中,就是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11机身上接近编织区域的位置,如图所示。织造机构,用于接收织造指令,用于按照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针织织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造机构即为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11。所述织造机构3包括上述弹力纱喂送装置1、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12、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11的喂纱装置13等。
图3示出了又一种织物织造设备结构,在图2图示及其对应说明的基础上,图3示出了一种织物织造设备结构的实现方式,在原有无缝圆机8路喂纱装置基础上,将四个新的弹力纱喂纱装置设置在第2,4,6,8路上。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I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机11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机11的喂纱装置13的纱嘴连接,形成一个新的连续的喂纱系统。例如,在第2路上装设了弹力纱喂纱装置1,则弹力纱从纱筒出来后,先经过原有喂纱系统中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12,再进入弹力纱喂纱装置1,然后再进入无缝圆机11的喂纱装置13的纱嘴,且其他第4,6,8路的情况与之一致。如果没有装设新的弹力纱喂送装置(如第3路所示),纱线从纱筒进入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后,则直接进入纱嘴。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增加了纱线喂送量及纱线张力调节的灵活性,扩大了弹力纱使用规格的调整范围,织物的紧缩度、弹性以及所产生服装压力大小和分布可根据用途和穿着部位可控可调,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而其他编织纱及弹力包覆纱设置在第1、3、5、7路。图4示出了一种织物织造系统,包括图2-图3任一图示及其对应说明的中织物织造设备,所述织造设备还包括织物织造设备的控制计算机41。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所述织物织造系统中可包含有几台具有不同筒径的无缝圆机织造设备,操作者只需根据服装或织物的尺寸要求选择适当的织造设备,而无需次次在同一机器上更换不同尺寸的针筒进行织造。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在无缝圆形针织机的基础上,在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和喂纱装置纱嘴之间设置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在织造过程中喂送弹力纱,同时通过调节弹力纱喂送装置的齿轮转速,在服装或织片上产生富有梯度变化的拉伸度和紧缩度,并且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增加了纱线喂送量及纱线张力调节的灵活性,扩大了弹力纱使用规格的调整范围,织物的紧缩度、弹性以及所产生服装压力大小和分布可根据用途和穿着部位可控可调,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无缝编织技术的采用也提高了服装穿着和织片使用的舒适感。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织物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用于无缝圆形针织机,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设置有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喂纱装置的纱嘴连接,所述工艺包括 接收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和编织横行数; 执行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针织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纱包括氨纶弹力纱。
3.一种织物织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喂纱装置的纱嘴连接,所述工艺包括 控制机构,用于发送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及编织横行数; 织造机构,用于接收织造指令,用于按照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针织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织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纱包括氨纶弹力纱。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织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无缝圆形针织机的喂纱装置预设路径上设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
6.一种织物织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织物织造设备。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织物织造工艺、织造设备和系统,所述工艺用于无缝圆形针织机,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设置有弹力纱喂送装置,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的电子张力控制送纱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无缝圆形针织机喂纱装置的纱嘴连接。所述工艺包括接收织造指令,所述织造指令包括所述弹力纱喂送装置的齿轮转速及编织横行数;执行所述织造指令编织无缝针织物。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调节弹力纱喂送装置齿轮转速,可使服装或织片产生具有一定梯度变化的紧缩度和拉伸度。所述弹力纱喂纱装置增加了纱线喂送量及纱线张力调节的灵活性,扩大了弹力纱使用规格的调整范围,织物的紧缩度、弹性以及所产生服装压力大小与分布可根据用途和穿着部位可控可调,并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无缝编织技术的采用也提高了服装穿着和织片使用的舒适感。
文档编号D04B1/18GK103015021SQ20121059240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刘蓉, 朱罗润芬 申请人:加宝利服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