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染纱机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450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染纱机上的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染纱机的温度控制精度,对纱线的染色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由于染纱机结构的特殊性,需要将热交换器放在染缸的里面,处于纱线的下方。染纱机在保温时,由于热交换器里面残余的热量,经常会导致超温现象,(超过设定温度4℃),且当染纱机缸内压力超过3.8KG/cm3,染纱机的安全阀就会动作,部分染液就会喷出,不仅影响纱线品质,而且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高纱线机温度控制精度,提高产品品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染纱机温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染纱机温控装置,包括染缸内部底端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一端与蒸汽管和冷却水管相连,另一端与冷却水回水管和蒸汽冷凝水回水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上设有升温阀门,所述冷却水管与热交换器之间设有不同内经的降温阀门,分别是第一降温阀门和第二降温阀门,所述热交换器还与排压阀门相连。

作为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器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第二降温阀门和排压阀门通过PLC控制器进行控制。

作为优选的,所述升温阀门采用DN65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一降温阀门采用DN65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降温阀门采用DN25的内径尺寸,所述冷却水回水管阀11采用DN65的内径尺寸,所述蒸汽冷凝水回水管阀12采用DN25的内径尺寸。

作为优选的,所述冷却水回水管上设有冷却水回水管阀,所述蒸汽冷凝水回水管上设有蒸汽冷凝水回水管阀。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染纱机温度控制精度,保证了产品品质及作业安全。具体为:1)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水管与热交换器之间安装不同内径等级的降温阀门,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染纱机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PLC控制器发出信号,根据需要,打开相应的降温阀门,对于保温状态下的染纱机,温度调节幅度小,对应第二降温阀门,输入少量的冷却水,对染缸进行降温;2)热交换器与排压阀门相连,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染纱机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PLC控制器发出信号,排压阀门动作,把热交换器里面的残余的蒸汽通过排压阀门排出,减少染缸热交换器里面多余的热源,染缸不会出现超温现象;3)在冷却水回水管上安装冷却水回水管阀,在蒸汽冷凝水回水管上设有蒸汽冷凝水回水管阀,进一步保证了控制的精度,提升了温控装置的可调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蒸汽管;2、冷却水管;3、冷却水回水管;4、蒸汽冷凝水回水管;5、排压阀门;6、染缸;7、热交换器;8、升温阀门;9、第一降温阀门;10、第二降温阀门;11、冷却水回水管阀;12、蒸汽冷凝水回水管阀;13、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

一种染纱机温控装置,包括染缸6内部底端的热交换器7,所述热交换器7一端与蒸汽管1和冷却水管2相连,另一端与冷却水回水管3和蒸汽冷凝水回水管4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1上设有升温阀门8,所述冷却水管2与热交换器7之间设有不同内经的降温阀门,分别是第一降温阀门9和第二降温阀门10,所述热交换器7还与排压阀门5相连。

所述热交换器7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3,所述温度传感器13、第二降温阀门10和排压阀门5通过PLC控制器进行控制。

所述升温阀门8采用DN65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一降温阀门9采用DN65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降温阀门10采用DN25的内径尺寸,所述冷却水回水管阀11采用DN65的内径尺寸,所述蒸汽冷凝水回水管阀12采用DN25的内径尺寸。

所述冷却水回水管3上设有冷却水回水管阀11,所述蒸汽冷凝水回水管4上设有蒸汽冷凝水回水管阀12。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在冷却水管2与热交换器7之间安装不同内径等级的降温阀门,第一降温阀门9采用DN65,第二降温阀门10采用DN25,当温度传感器13感应到染纱机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PLC控制器发出信号,根据需要,打开相应的降温阀门,对于保温状态下的染纱机,由于染纱缸内温度变化,升温阀门不断的进行保温工作,当染纱机的实际温度比实际温度低3℃时,升温阀门升温动作结束后,排压阀就会动作,排出残余的蒸汽,染缸升温会很平稳,不会出现超温的现象。当染纱机的实际温度比实际温度高1℃时,第二降温阀门与排压阀门同时动作,给热交换器中入少量的冷却水,进行降温,对染缸进行降温,热交换器与排压阀门相连,当温度传感器13感应到染纱机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PLC控制器发出信号,排压阀门5动作,把热交换器7里面的残余的蒸汽通过排压阀门5排出,减少染缸热交换器7里面多余的热源,染缸6不会出现超温现象,本实用新型温度控制精度较高,温度控制在±1℃内,满足了生产需求,提高了产品质量及操作的安全性。

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或改用其他花型做此技术上的改变,都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