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79594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面料,按织造方法分,有纬编针织面料和经编针织面料两类。纬编针织面料常以低弹涤纶丝或异型涤纶丝、锦纶丝、棉纱、毛纱等为原料,采用平针组织,变化平针组织,罗纹平针组织,双罗纹平针组织、提花组织,毛圈组织等,在各种纬编机上编织而成。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

高,这使得功能性面料成为新的热点,各种功能性面料的开发随之产生。

银纳米粒子除了具备一般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催化效率强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许多优于常规固体物质的特殊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性质外,还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质、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好的传感性等,其中最为优异的性能是纳米银的抗菌性。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纳米银纺织面料受到人们青睐,纳米银材料在低温超导、防静电、抗菌等方面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通过简单、环保的方法将纳米银材料施加到纺织面料表面成为纺织面料功能整理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纺纱,将天丝和氨纶布混合纺织为第一纱线,将丙纶短纤维和竹炭纤维混合纺织为第二纱线,再放入有机溶剂超声处理30~90min去除杂质,然后水洗去除杂质,干燥备用;

步骤2:织造,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浸渍到浆液中,50-60分钟后取出,放入50-60℃旋转干燥箱中干燥20-30分钟,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采用穿纱方式织造出双层结构的坯布,坯布用粘合剂连接;

步骤3:制备纳米银织物,将硝酸银加入到蒸馏水中,均匀搅拌得到硝酸银溶液,再将步骤2处理得到的坯布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微波加热50~100min,加热温度为60~120℃,每隔5~10min取出至少翻动一次;

步骤4:纺织面料后处理,将双层结构的坯布进行退浆、丝光、拉幅定型、预缩工序,所述退浆工序采用3~5g/l的淀粉酶,并使用80~90℃的水洗;所述丝光工序采用15~20%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所述拉幅定型工序预烘温度为80~100℃,焙烘温度为100~160℃;所述预缩工序制成幅宽100~160mm,克重120~180g/m2的纺织面料。

优选地,所述纺织面料的缩布率为5~10%。

优选地,所述第一纺纱的穿纱张力为3.0~3.5n,所述第二纺纱的穿纱张力为5.5~8.5n。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选自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中的任一一种。

优选地,所述粘合剂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或丙烯酸树脂。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为丙酮和乙醇,其体积比为1~3:1。

优选地,所述纺织面料为为竹纤维、棉、毛、麻、丝、涤纶、粘胶、聚酯或腈纶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为20~4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再通过微波加热方法原位还原纳米银颗粒在纺织面料上,形成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银面料,它将同时具有抗紫外、导电性、抗菌性、拒水性和纳米效应。竹炭纤维是取毛竹为原料,采用了纯氧高温及氮气阻隔延时的煅烧新工艺,使得竹炭天生具有的微孔更细化和蜂窝化,然后再与具有蜂窝状微孔结构趋势的聚酯改性切片熔融纺丝而制成的。这种独特的纤维结构设计,具有吸湿透气、抑菌抗菌、冬暖夏凉、绿色环保等特点。

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能够在纺织面料表面形成均匀、牢度高的抗菌、拒水性功能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纺纱,将天丝和氨纶布混合纺织为第一纱线,将丙纶短纤维和竹炭纤维混合纺织为第二纱线,再放入有机溶剂超声处理30min去除杂质,然后水洗去除杂质,干燥备用;

步骤2:织造,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浸渍到浆液中,50分钟后取出,放入50℃旋转干燥箱中干燥20分钟,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采用穿纱方式织造出双层结构的坯布,坯布用粘合剂连接;

步骤3:制备纳米银织物,将硝酸银加入到蒸馏水中,均匀搅拌得到硝酸银溶液,再将步骤2处理得到的坯布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微波加热50~100min,加热温度为60℃,每隔5min取出至少翻动一次;

步骤4:纺织面料后处理,将双层结构的坯布进行退浆、丝光、拉幅定型、预缩工序,所述退浆工序采用3g/l的淀粉酶,并使用80℃的水洗;所述丝光工序采用15%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所述拉幅定型工序预烘温度为80℃,焙烘温度为100℃;所述预缩工序制成幅宽100mm,克重120g/m2的纺织面料。

所述纺织面料的缩布率为5%。

所述第一纺纱的穿纱张力为3.0n,所述第二纺纱的穿纱张力为5.5n。

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选自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中的任一一种。

所述粘合剂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或丙烯酸树脂。

所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为丙酮和乙醇,其体积比为1:1。

所述纺织面料为为竹纤维、棉、毛、麻、丝、涤纶、粘胶、聚酯或腈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3中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为20%。

实施例2

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纺纱,将天丝和氨纶布混合纺织为第一纱线,将丙纶短纤维和竹炭纤维混合纺织为第二纱线,再放入有机溶剂超声处理60min去除杂质,然后水洗去除杂质,干燥备用;

步骤2:织造,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浸渍到浆液中,55分钟后取出,放入55℃旋转干燥箱中干燥25分钟,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采用穿纱方式织造出双层结构的坯布,坯布用粘合剂连接;

步骤3:制备纳米银织物,将硝酸银加入到蒸馏水中,均匀搅拌得到硝酸银溶液,再将步骤2处理得到的坯布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微波加热80min,加热温度为80℃,每隔7min取出至少翻动一次;

步骤4:纺织面料后处理,将双层结构的坯布进行退浆、丝光、拉幅定型、预缩工序,所述退浆工序采用4g/l的淀粉酶,并使用85℃的水洗;所述丝光工序采用18%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所述拉幅定型工序预烘温度为90℃,焙烘温度为120℃;所述预缩工序制成幅宽140mm,克重160g/m2的纺织面料。

所述纺织面料的缩布率为7%。

所述第一纺纱的穿纱张力为3.2n,所述第二纺纱的穿纱张力为6.5n。

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选自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中的任一一种。

所述粘合剂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或丙烯酸树脂。

所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为丙酮和乙醇,其体积比为2:1。

所述纺织面料为为竹纤维、棉、毛、麻、丝、涤纶、粘胶、聚酯或腈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3中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为30%。

实施例3

一种纳米银纺织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纺纱,将天丝和氨纶布混合纺织为第一纱线,将丙纶短纤维和竹炭纤维混合纺织为第二纱线,再放入有机溶剂超声处理90min去除杂质,然后水洗去除杂质,干燥备用;

步骤2:织造,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浸渍到浆液中,60分钟后取出,放入60℃旋转干燥箱中干燥30分钟,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采用穿纱方式织造出双层结构的坯布,坯布用粘合剂连接;

步骤3:制备纳米银织物,将硝酸银加入到蒸馏水中,均匀搅拌得到硝酸银溶液,再将步骤2处理得到的坯布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微波加热100min,加热温度为120℃,每隔10min取出至少翻动一次;

步骤4:纺织面料后处理,将双层结构的坯布进行退浆、丝光、拉幅定型、预缩工序,所述退浆工序采用5g/l的淀粉酶,并使用90℃的水洗;所述丝光工序采用20%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所述拉幅定型工序预烘温度为100℃,焙烘温度为160℃;所述预缩工序制成幅宽160mm,克重180g/m2的纺织面料。

所述纺织面料的缩布率为10%。

所述第一纺纱的穿纱张力为3.5n,所述第二纺纱的穿纱张力为8.5n。

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选自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中的任一一种。

所述粘合剂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或丙烯酸树脂。

所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为丙酮和乙醇,其体积比为3:1。

所述纺织面料为为竹纤维、棉、毛、麻、丝、涤纶、粘胶、聚酯或腈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3中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为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