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橡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91682发布日期:2021-01-01 13:3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橡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服装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橡筋机。



背景技术:

现有橡筋机一般是先通过滚轮挤压直接输出一段弹性带,然后切断,得到条形短弹性带,再将短弹性带两端缝合固定,形成了环形弹性带。这种通过滚轮直接输出一段弹性带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弹性带上会有提花、胶印等图案,使得弹性带的每段厚薄不一,例如提花的部位比较厚,较厚的部位被滚轮挤压时产生变形,导致切出来的弹性带长度误差大,最终产品的品质差别太大;(2)切出来的是条形短弹性带,需要对折弹性带将切口对齐移到缝纫装置后缝合,会容易造成接口处错位、叠加,影响后续加工,操作费劲,比较麻烦,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精准控制弹性带长度且生产效率高的全自动橡筋机,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橡筋机,包括:

进带机构,用于定时定长送入弹性带;

出带机构,用于定时压住弹性带的前端并定时定长送出弹性带废料以使得弹性带的切焊点错开;

固定导带机构,设置于进带机构和出带机构之间,用于将弹性带从进带机构引导至出带机构;

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设置于进带机构和固定导带机构之间,用于将弹性带从进带机构引导至固定导带机构,并定时将弹性带的导入端侧推贴近于导出端;

拉带机构,设置于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和固定导带机构之间的后侧,用于定时定长向下抽拉被侧推前的弹性带并使得弹性带对折;

超声波切焊机构,设置于固定导带机构和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的下方,用于定时横向切焊被侧推后的对折弹性带以得到环形弹性带;

至少一个缝纫装置,用于对环形弹性带的切焊处进行缝合加固;

夹带转移机构,设置于超声波切焊机构的前侧,用于夹住切焊前的对折弹性带上端部并将切焊后的环形弹性带转移至缝纫装置;

控制装置,与进带机构、出带机构、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拉带机构、超声波切焊机构和夹带转移机构电性连接,用于控制进带机构、出带机构、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拉带机构、超声波切焊机构和夹带转移机构。

优选地,所述进带机构包括沿弹性带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进带滚轮、进带控制摆杆和进带平台,所述进带滚轮由进带电机驱动,所述进带滚轮的旁边设置有与其紧靠配合以紧压弹性带的第一弹性压带机构,所述进带控制摆杆的下端设置有用于穿设弹性带的第一过带槽孔,所述进带控制摆杆的上端相对固定且能够摆动,所述进带控制摆杆的另一端旁边设置有用于感应其摆动到位的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和进带电机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所述进带平台位于进带控制摆杆的上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压带机构包括第一扭簧、第一摆臂和第一压轮,所述第一压轮转动安装在第一摆臂的一端并与进带滚轮相配合,所述第一摆臂的另一端相对固定且能够摆动,所述第一扭簧安装在第一摆臂的另一端并施加扭力于第一摆臂上,使得穿设于第一压轮和进带滚轮之间的弹性带被紧压。

优选地,所述出带机构包括出带滚轮,所述出带滚轮由出带电机驱动,所述出带滚轮的旁边设置有与其紧靠配合以紧压弹性带前端的第二弹性压带机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压带机构包括第二扭簧、第二摆臂和第二压轮,所述第二压轮转动安装在第二摆臂的一端并与出带滚轮相配合,所述第二摆臂的另一端相对固定且能够摆动,所述第二扭簧安装在第二摆臂的另一端并施加扭力于第二摆臂上,使得穿设于第二压轮和出带滚轮之间的弹性带前端被紧压。

优选地,所述固定导带机构包括固定导带架,所述固定导带架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弹性带的第二过带槽孔。

优选地,所述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包括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和平移导带架,所述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所述平移导带架固定安装在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上,所述平移导带架位于进带机构和固定导带机构之间,所述平移导带架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弹性带的第三过带槽孔。

优选地,所述拉带机构包括往复升降机构、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和拉带杆,所述往复升降机构包括升降驱动机构和升降座,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座在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所述第一高度位置靠近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所述第二高度位置远离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所述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升降座上,所述拉带杆固定安装在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超声波切焊机构包括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切焊刀和超声波装置,所述切焊刀固定安装在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上,所述超声波装置包括超声波模头,所述超声波模头与切焊刀横向相对,所述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和超声波装置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夹带转移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机构、旋转台、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滑座和夹带机构,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旋转台在水平面上转动,所述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旋转台上,所述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滑座固定连接,所述滑座可水平滑动地安装在旋转台上,所述夹带机构包括两个第二旋转驱动机构、两个夹料杆、两个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和两个夹板,两个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的固定端左右对称固定在滑座上,两个所述夹料杆左右对称固定在对应第二旋转驱动机构的旋转端,两个所述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的固定端左右对称固定在对应夹料杆上,两个所述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的活动端相向,两个所述夹板左右对称固定在对应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的活动端,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第二旋转驱动机构和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缝纫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缝纫装置对称设置于夹带转移机构的左右两旁。

优选地,还包括:机架,所述进带机构、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固定导带机构、出带机构、拉带机构、超声波切焊机构、夹带转移机构、缝纫装置和控制装置均安装在机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拉带机构抽拉并对折弹性带,精准控制抽拉长度,长度更准确,不受弹性带厚薄不一的影响;通过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在切焊前横向侧压对折弹性带,使两端相贴合,方便切焊;通过超声波切焊机构将对折弹性带切断并焊接,直接形成环形弹性带,方便后续的缝合加强固定,减少了后续的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出带机构使每次切焊后的焊点错开,有利于每次可靠焊接,避免影响产品的品质;通过夹带转移机构在切焊前夹住对折弹性带上端部,有利于使对折弹性带的两端相贴合,方便切焊,并使拉带机构能够复位,又将切焊后的环形弹性带转移至缝纫装置,无需人工转移,方便通过缝纫装置直接对环形弹性带的切焊处进行缝合加固;整个设备由控制装置控制,实现全自动化运行,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机架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机架后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机架后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机架后的后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机架后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机架后的右视图。

图中标记:1、机架;100、进带机构;110、进带滚轮;111、进带电机;120、进带控制摆杆;121、第一过带槽孔;122、位置传感器;130、进带平台;140、第一弹性压带机构;141、第一摆臂;142、第一压轮;200、出带机构;210、出带滚轮;211、出带电机;220、第二弹性压带机构;221、第二摆臂;222、第二压轮;300、固定导带机构;310、固定导带架;311、第二过带槽孔;400、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10、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420、平移导带架;421、第三过带槽孔;500、拉带机构;510、往复升降机构;511、升降驱动机构;512、升降座;520、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530、拉带杆;600、超声波切焊机构;610、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620、切焊刀;630、超声波装置;700、夹带转移机构;701、支架;710、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1、旋转电机;712、主动带轮;713、从动带轮;714、旋转立轴;720、旋转台;730、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40、滑座;750、夹带机构;751、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2、夹料杆;753、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4、夹板;800、缝纫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橡筋机,包括:

进带机构100,用于定时定长送入弹性带;

出带机构200,用于定时压住弹性带的前端并定时定长送出弹性带废料以使得弹性带的切焊点错开;

固定导带机构300,设置于进带机构100和出带机构200之间,用于将弹性带从进带机构100引导至出带机构200;

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设置于进带机构100和固定导带机构300之间,用于将弹性带从进带机构100引导至固定导带机构300,并定时将弹性带的导入端侧推贴近于导出端;

拉带机构500,设置于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和固定导带机构300之间的后侧,用于定时定长向下抽拉被侧推前的弹性带并使得弹性带对折;

超声波切焊机构600,设置于固定导带机构300和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的下方,用于定时横向切焊被侧推后的对折弹性带以得到环形弹性带;

至少一个缝纫装置800,用于对环形弹性带的切焊处进行缝合加固;

夹带转移机构700,设置于超声波切焊机构600的前侧,用于夹住切焊前的对折弹性带上端部并将切焊后的环形弹性带转移至缝纫装置800;

控制装置(图中省略),与进带机构100、出带机构200、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拉带机构500、超声波切焊机构600和夹带转移机构700电性连接,用于控制进带机构100、出带机构200、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拉带机构500、超声波切焊机构600和夹带转移机构70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整体装配,该超声波切焊机还包括:机架1,所述进带机构100、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固定导带机构300、出带机构200、拉带机构500、超声波切焊机构600、夹带转移机构700、缝纫装置800和控制装置均安装在机架1上。其中,进带机构100、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固定导带机构300和出带机构200沿弹性带输送方向依次分布。其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所述缝纫装置800的数量优选但不局限于为两个,两个所述缝纫装置800对称设置于夹带转移机构700的左右两旁,缝纫装置800可采用现有成熟产品。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优选但不局限于plc,具体型号不限,如西门子s7-300;为了方便操作,所述控制装置可以连接有人机界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带机构10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沿弹性带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进带滚轮110、进带控制摆杆120和进带平台130,所述进带滚轮110由进带电机111(优选但不局限于步进电机)驱动,所述进带滚轮110的旁边设置有与其紧靠配合以紧压弹性带的第一弹性压带机构140,所述进带控制摆杆120的下端设置有用于穿设弹性带的第一过带槽孔121,所述进带控制摆杆120的上端相对固定且能够摆动,所述进带控制摆杆120的另一端旁边设置有用于感应其(具体可以是向下)摆动到位的位置传感器122,所述位置传感器122和进带电机111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所述进带平台130位于进带控制摆杆120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压带机构14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第一扭簧(图中不可见)、第一摆臂141和第一压轮142,所述第一压轮142转动安装在第一摆臂141的一端并与进带滚轮110相配合,所述第一摆臂141的另一端相对固定且能够摆动,所述第一扭簧安装在第一摆臂141的另一端并施加扭力于第一摆臂141上,使得穿设于第一压轮142和进带滚轮110之间的弹性带被紧压,以实现输入弹性带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带机构20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出带滚轮210,所述出带滚轮210由出带电机211(优选但不局限于步进电机)驱动,所述出带滚轮210的旁边设置有与其紧靠配合以紧压弹性带前端的第二弹性压带机构220。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压带机构22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第二扭簧(图中不可见)、第二摆臂221和第二压轮222,所述第二压轮222转动安装在第二摆臂221的一端并与出带滚轮210相配合,所述第二摆臂221的另一端相对固定且能够摆动,所述第二扭簧安装在第二摆臂221的另一端并施加扭力于第二摆臂221上,使得穿设于第二压轮222和出带滚轮210之间的弹性带前端被紧压,以实现输出弹性带废料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导带机构30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固定导带架310,所述固定导带架310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弹性带的第二过带槽孔311。所述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410(如气缸、油缸、电动缸等)和平移导带架420,所述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410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所述平移导带架420固定安装在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410的活动端上,所述平移导带架420位于进带机构100和固定导带机构300之间,所述平移导带架420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弹性带的第三过带槽孔421。当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410驱动平移导带架420远离固定导带架310时,平移导带架420和固定导带架310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方便下述的拉带机构500抽拉位于二者之间的弹性带;当第一横向伸缩驱动机构410驱动平移导带架420靠近固定导带架310时,平移导带架420和固定导带架310之间的对折弹性带导入端、导出端相贴近,以便于下一步的切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带机构50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往复升降机构510、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520(如气缸、油缸、电动缸等)和拉带杆530,所述往复升降机构510包括升降驱动机构511和升降座512,所述升降驱动机构511驱动升降座512在第一高度位置(如最高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如最低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所述第一高度位置靠近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所述第二高度位置远离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所述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520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升降座512上,所述拉带杆530固定安装在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520的活动端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511和第一纵向伸缩驱动机构520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其中,升降驱动机构511优选但不局限于竖向直线滑台,如滚珠丝杠型直线滑台、同步带型直线滑台,当然还可以采用齿轮齿条机构等。拉带机构500的工作原理如下:拉带杆530在升降座512运动至第一高度位置时伸出勾住弹性带,拉带杆530在升降座512运动至第二高度位置时完成对弹性带的抽拉和对折,超声波切焊机构600在升降座512运动至第二高度位置时对弹性带进行切焊工作,拉带杆530在弹性带切焊后缩回离开弹性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波切焊机构60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610(如气缸、油缸、电动缸等)、切焊刀620和超声波装置630,所述切焊刀620固定安装在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610的活动端上,所述超声波装置630包括固定不动的超声波模头,所述超声波模头与切焊刀620横向相对,所述第二横向伸缩驱动机构610和超声波装置630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当横向伸缩导带推带机构400的第三过带槽孔421(如向左)越过固定导带机构300的第二过带槽孔311时,弹性带呈s形从第一过带槽孔121穿出、从第二过带槽孔311穿入,对折弹性带的两端被压近贴合,此时超声波切焊机构600工作,切焊刀620(如向左)伸出将对折弹性带的两端切断并焊接,得到了一条环形弹性带,同时原来弹性带的焊点处至前端形成废料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带转移机构700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0、旋转台720、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30(如气缸、油缸、电动缸等)、滑座740和夹带机构750,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0驱动旋转台720在水平面上转动,所述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30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旋转台720上,所述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30的活动端与滑座740固定连接,所述滑座740可水平滑动地安装在旋转台720上,所述夹带机构750包括两个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1(如旋转气缸、电机等)、两个夹料杆752、两个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如气缸、油缸、电动缸等)和两个夹板754,两个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1的固定端左右对称固定在滑座740上,两个所述夹料杆752左右对称固定在对应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1的旋转端,两个所述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的固定端左右对称固定在对应夹料杆752上,两个所述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的活动端相向,两个所述夹板754左右对称固定在对应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的活动端,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0、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30、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1和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均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其中,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0优选但不局限于包括旋转电机711、主动带轮712、从动带轮713和旋转立轴714,所述主动带轮712固定安装在旋转电机711的输出端,主动带轮712通过传动带(图中省略)带动从动带轮713,从动带轮713固定套设在旋转立轴714的中部,旋转台720固定安装在旋转立轴714的顶端,旋转立轴714的上下部分别通过轴承转动在支架701上,旋转电机711可以竖直固定在支架701上,支架701固定在机架1上。

夹带转移机构700优选但不局限于以下的工作原理:在对折弹性带被切焊前,首先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30伸出以驱动滑座740向后移动,使夹带机构750靠近对折弹性带,然后两个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1分别驱动两个夹料杆752相互靠近,两个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分别伸出以驱动两个夹板754相向运动,使两个夹板754夹住环形弹性带的上端部;在对折弹性带被切焊后,首先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0驱动旋转台720旋转向左或向右旋转(如90度)到达对应的缝纫装置800,使环形弹性带被转移到缝纫装置800的工作台上,无需人工一条一条地转移,然后两个第三横向伸缩驱动机构753收缩以驱动两个夹板754相背运动,使环形弹性带被松开并平放于缝纫装置800的工作台上,接着两个第二旋转驱动机构751分别驱动两个夹料杆752相互远离(即复位),第二纵向伸缩驱动机构730收缩以驱动滑座740复位,最后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10驱动旋转台720复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任何简单的修改、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