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及其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1656836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及其加工方法,该纱特别适用于生产毛涤织物。
传统的毛涤混纺织物一般是条染复精梳色纤维纺纱,(即分别对毛条和涤纶条染色,并经复精梳加工),工艺流程长,纤维损耗量大,损伤严重;或是白坯匹染,染涤纶时的高温高压染色条件对羊纤维损伤较大,如用羊毛保护剂减少羊毛纤维的损伤,则使成本提高,而且一般羊毛保护剂对人体会有一定危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及其加工方法,从而解决上述毛涤混纺纱的染色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由着色涤纶纤维和成型的毛纤维相互包绕复合而成。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本发明可以有不同的包绕形式,一种形式是,成型的毛纤维与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另一种形式是,涤纶长丝与成型的毛纤维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不相同。
本发明的加工方法是采用纺前着色法对涤纶纤维进行着色,使其成为着色的涤纶短纤维或涤纶长丝,再与成型的毛纤维进行复合,形成毛涤复合异色纱。其成纱的方法是从不同筒子分别引出涤纶纤维和成型的毛纤维,用并捻机、捻线机或并线-倍捻机加捻而成。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色牢度较好,同时涤纶纤维染色均匀度不受纤维结构差异的影响,色差较小;2、用该纱线生产的混纺织物,只需对羊毛进行染色,避免了染涤纶时的高温高压对羊毛纤维产生的损伤;3、简化了染色工艺,使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成本降低。
4、与传统的毛涤短纤混纺纱相比,本发明条干均匀,毛羽少,强力高,耐磨性好,可提高纺纱支数。
5、本发明能经受生产优质性能毛型织物所需的织造、染整工艺的加工。
6、用本发明生产的毛型织物具有光泽柔和,身骨优良,手感活络,布面整洁匀净,抗起毛起球性和抗静电性好,吸湿快干,穿着舒适,机可洗,洗可穿等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示意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三示意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五示意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六示意5、是毛涤并捻纱电镜照片图6、是毛纱包涤丝电镜照片图7、是涤丝包毛纱电镜照片图8、是毛纱包涤丝工艺示意9、是涤丝包毛纱工艺示意10、是环锭纺纱机加开纤装置成纱工艺示意图本发明的毛涤复合纱由着色的涤纶纤维和成型的毛纤维相互包绕复合而成。其加工方法是采用纺前着色法对涤纶纤维进行着色,可采用缩聚过程着色法,(即色切片法);切片表面包覆颜料粉末法,(即包覆法);纺丝过程混入色母粒的着色法,(即色母粒着色法);注入颜(染)料法,(即注射着色法)。本发明可以有不同的包绕形式,参见图1及图5,实施例一的形式是,所述的着色涤纶长丝是复丝1,所述成型的毛纤维是毛纱2,该毛纱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所述着色涤纶复丝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该产品称为毛涤并捻纱。其成纱的方法是从不同筒子分别引出着色涤纶长丝和毛纱线,用并捻机、捻线机或并线-倍捻机加捻而成。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可以有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成型的毛纤维是毛须条,该毛须条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
参见图2及图7,实施例之三的形式是,即着色涤纶长丝1是复丝,成型的毛纤维是毛纱2,该毛纱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着色涤纶长丝螺旋线的直径大于毛纱螺旋线的直径。该着色涤纶复丝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参见图9,其成纱方法是在空心锭纺机上将着色涤纶复丝卷绕在空心锭子筒管4上,毛纱从筒子架经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喂入空心锭子,通过空心锭子的旋转,着色涤纶复丝包缠毛纱成纱(该产品称为涤丝包毛纱),控制前罗拉和输出罗拉的速度V3、V1可实现芯纱的超喂,当V3大于V1时,芯纱为超喂,当V3小于V1时,芯纱为欠喂。包缠捻度靠空心锭子和卷绕装置的速度差来实现,捻向由空心锭子的旋转方向决定。在本实施例中,成型的毛纤维也可以是毛须条。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还可以有纱包丝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参见图6,着色涤纶长丝是复丝,成型的毛纤维是毛纱,该毛纱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该毛纱螺旋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螺旋线的直径。参见图8,其成纱方法是在空心锭纺机上将毛纱卷绕在空心锭子筒管4上,着色涤纶复丝从筒子架经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喂入空心锭子,通过空心锭子的旋转,毛纱包缠着色涤纶复丝成纱(该产品称为毛纱包涤丝)。在本实施例中,成型的毛纤维也可以是毛须条。
参见图3,在实施例一和二的基础上还可以派生出实施例之五的形式,即在单层毛涤复合纱的外面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包绕一根着色涤纶复丝3,形成二重包覆型复合纱。该实施例的形式不仅适用于由着色涤纶复丝和毛纱形成的单层毛涤复合纱,也适用于由着色涤纶复丝和毛须条形成的单层毛涤复合纱。
在实施例三和四的基础上也可以按实施例之五的方式形成二重包覆型复合纱,即在单层毛涤复合纱的外面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包绕一根着色涤纶复丝,形成二重包覆型复合纱。该实施例的形式不仅适用于由着色涤纶复丝和毛纱形成的单层毛涤复合纱,也适用于由着色涤纶复丝和毛须条形成的单层毛涤复合纱。
参见图4,实施例之五的形式是,所述的毛短纤维分散在所述的着色涤纶长丝之间,形成均匀混合的复合纱。其成纱方法是,在环锭纺纱机上添加开纤装置5,见图10,着色涤纶长丝在与成型的毛纤维(毛粗纱或毛须条)复合前,使组成该着色涤纶长丝的各单纤维间呈分离状态,在进入加捻区时将毛纤维分散于着色涤纶长丝的单纤维之间,并被着色涤纶长丝所握持,形成均匀混合的复合纱。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毛纱或毛须条的细度为10-50分特,所使用的着色涤纶长丝的细度为5-50分特,毛纱(或毛须条)和着色涤纶长丝的自身捻度变化范围是0-1000捻/米(Z向或S向),毛短纤维和着色涤纶长丝相互包绕的捻度变化范围是100-1000捻/米(Z向或S向)。
以下选择几个实施例与传统的毛涤混纺纱进行比较
说明W—毛 P—涤纶PET/DTY—涤纶牵伸变形丝of—超喂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由着色涤纶纤维和成型的毛纤维相互包绕复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着色涤纶纤维是涤纶长丝且是复丝(1),所述成型的毛纤维是毛纱(2),该毛纱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着色涤纶纤维是涤纶长丝且是复丝,所述成型的毛纤维是毛须条,该毛须条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着色涤纶纤维是涤纶长丝且是复丝,所述成型的毛纤维是毛纱,该毛纱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所述着色涤纶长丝螺旋线的直径大于毛纱螺旋线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着色涤纶纤维是涤纶长丝且是复丝,所述成型的毛纤维是毛纱,该毛纱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该毛纱螺旋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着色涤纶长丝螺旋线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单层毛涤复合纱的外面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包绕一根着色涤纶复丝,形成二重包覆型复合纱。
7.根据权利要求4和5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单层毛涤复合纱的外面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包绕一根着色涤纶复丝,形成二重包覆型复合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着色涤纶纤维是涤纶长丝且是单丝,所述的毛纤维分散在该着色涤纶单丝之间,形成均匀混合的复合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着色涤纶纤维,是着色涤纶短纤维。
10.一种毛涤复合异色纱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纺前着色法对涤纶纤维进行着色,对涤纶纤维进行着色,使其成为着色的涤纶短纤维或涤纶长丝,再与成型的毛纤维进行复合,形成毛涤复合异色纱。
11.根据权利要求10和2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成纱的方法是从不同筒子分别引出着色涤纶长丝和毛纱线,用并捻机、捻线机或并线-倍捻机加捻而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和4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成纱的方法是在空心锭纺机上将着色涤纶复丝卷绕在空心锭子筒管4上,毛纱从筒子架经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喂入空心锭子,通过空心锭子的旋转,着色涤纶复丝包缠毛纱成纱,控制前罗拉和输出罗拉的速度V3、V1可实现芯纱的超喂,当V3大于V1时,芯纱为超喂,当V3小于V1时,芯纱为欠喂。包缠捻度靠空心锭子和卷绕装置的速度差来实现,捻向由空心锭子的旋转方向决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和8所述的毛涤复合异色纱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成纱的方法是在环锭纺纱机上添加开纤装置5,着色涤纶长丝在与成型的毛纤维(毛粗纱或毛须条)复合前,使组成该着色涤纶长丝的各单纤维间呈分离状态,在进入加捻区时将毛纤维分散于着色涤纶长丝的单纤维之间,并被着色涤纶长丝所握持,形成均匀混合的复合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毛涤复合纱,由着色涤纶纤维和成型的毛纤维相互包绕复合而成。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包绕形式,一种形式是,成型的毛纤维与着色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另一种形式是,着色涤纶长丝与成型的毛纤维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绕成单层毛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不相同。本发明有条干均匀,毛羽少,强力高,耐磨性好的优点。
文档编号D02G3/02GK1250826SQ9812009
公开日2000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8日
发明者张建春, 杨廷欣, 施楣梧, 姚穆, 郝新敏, 蒋蕾, 赵鹏程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科技开发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