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至少一个双锁式针迹旋梭的刺绣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29001阅读:来源:国知局
起延伸到沿着针迹次序的相应下一个穿刺位置。
[0035]在图2的情况中,针2和材料压紧器3几乎达到它们垂直于针脚板1的竖直运动的上部顶点,这在图3的曲线图中由时刻Β中的图形“针尖在针脚板上方”和“材料压紧器在针脚板上方”示出。在图2中作为局部示出的刺绣底布23 — 一该刺绣底布绷紧在图2未示出的绣花绷上,该绣花绷自己能够由自身的驱动装置沿着两根轴线平行于针脚板4的表面移动一一在针8和压紧器12沿着竖直方向离开它之后实际上依然没有运动。根据图2的喂线量(Betrag der Fadengabe)在所述时刻B处为零。因此面线25在刺绣底布23下方只形成比较小的面线套26。这是以前显著较大的套的剩余,该套被围绕在局部视图中示出的旋梭2的不旋转的梭壳支架6引导。这个大的面线套的伸展长度相当于根据图3的线需求(Fadenbedarf)的最大值。通过即将到达时刻B之前喂线的持续下降,通过挑线杆14的向上指向的枢转运动将面线25的先前大的套26 (未示出)缩小到所述的剩余。图2示出的面线25的小的套26将大致竖直地从梭壳支架中伸出并且在此穿过针脚板4的针脚板孔29的底线24缠绕并且将该底线24紧靠着针8在刺绣底布23中的最后的穿刺点20而固定在刺绣底布23的下侧面上。在此,面线25由于图1所示面线制动器16的作用以及底线24由于整合在梭壳支架6中的未示出的底线制动器而分别处于一个限定的张力下。
[0036]图4示出根据图3的机器曲线图中的时刻C处的情况。与曲线图时刻B的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刺绣底布23通过其驱动装置而发生运动。该刺绣底部在针脚板4的表面上反向于锯齿形线缝的下一个针穿刺点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此已经经过针迹长度的一个可观的距离。喂线(面线)在其间依然为零。所以在此被刺绣底布23的部分遮盖的小的套26(图2)保持不变并且进一步将底线24固定在刺绣底布23的下侧面上。
[0037]套26随着刺绣底布23的运动持续地继续远离针脚板孔29。在小的套26与针脚板孔29的上部边缘之间在此在底线24中产生附加的线需求,底线24以该线需求在针脚板孔29的上部边缘上方滑动,该线需求克服来自片梭心7的储备中的底线制动器的阻力得到平衡。
[0038]图5对图3的曲线图中的时刻D进行图解说明。在此现在在刺绣底布23与针脚板孔29之间的相对运动已经结束。已经到达针8在刺绣底布23上方的新的穿刺位置。现在位于针脚板孔29的上部边缘与针脚板4之上的小的套26之间的底线24的部分的长度实际上相当于刺绣底布23随着其运动经过的距离、即针迹长度或者针迹的底线使用量。在刺绣底布23运动的最后阶段期间,针8和材料压紧器12在刺绣底布4上方越来越多地竖直下降。因此面线25在它在刺绣底布23的上侧面上的锚定点与材料压紧器12中的透孔18之间越来越多地进入倾斜位置,这造成对面线5的缓慢的、但始终增加的线需求。利用在时刻D前已经缓慢开始的喂线来对这个需求进行考虑,如这从图3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此,小的套26保持不变,同样它对在刺绣底布23的整个运动阶段期间底线24的延长的意义(Bedeutung)保持不变。
[0039]上述底线使用量的基础在于刺绣底布运动与在该刺绣底布运动的时间期间的喂线的运动学方面的相互配合,如这在DE 10 2010 013 016 A1中说明的那样,其公开内容就此通过援引得到完全采纳。
[0040]喂线是挑线杆14围绕其枢转轴15的枢转位置的一个函数,在该函数中引起面线25在其从线制动器16(图1)到刺绣底布23的、与挑线杆14的枢转位置相关地到不同长度的弯路的行程上的行程变化。这个弯路在其最上部的枢转位置中最大并且喂线等于零。在挑线杆14的最下部的枢转位置中,在面线25中的最小弯路时出现喂线的最大值。喂线在面线25方面类似于缓冲存储器运行,从该缓冲存储器中通过挑线杆14的驱动运动为针迹形成元件、即针8和特别是片梭2的需求利益(Bedarfsbelange)暂时过量地提供附加的面线25。在根据图3的机器曲线图中的经过A在B之后的D时刻喂线能够实现针迹形成,然而并不对它产生影响。在时刻B,由喂线借出的面线25重新完全返回缓冲器中。喂线重新为零。然而在此之前短时间中,来自最后的刺绣底布运动的面线使用量通过挑线杆14的向上指向的枢转运动克服面线25的储备梭心(Vorratsspule)的面线制动器16的阻力得到平衡。产生图2示出的状态。在时刻B与D之间,负责喂线的挑线杆14的驱动运动的任务在于使面线的小的套26在这个时间内保持不变,参见图4和图5。
[0041]至此介绍的是:根据现有技术在旋梭2每个穿刺循环执行两转以上旋转的片梭刺绣机的刺绣产品中,在制作平针针迹的情况中,为什么每个针迹的底线长度强制性地与该针迹的长度相符。例如当在刺绣底布透明的情况中应该通过面线遮盖底线的可见度时,这一点会是很有益的。然而这并不是一般情况,因此在大多数应用情况中将高的底线使用量视为不利的。
[0042]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以迄今为止的认识为出发点,即在片梭刺绣机中只有其运动学确定在平针针迹或锯齿形针迹时的底线量而不是例如在面线张力与底线张力之间的比例,如下文将对其说明的那样。
[0043]图6借助根据本发明实现的工作成果示出图3的机器曲线图中时刻B、即喂线实现数值零的时刻处的情况。这个图示与图2极其相似,所以对其的说明原则上也适用于图6而不再重复。
[0044]图7示出的图3的机器曲线图中时刻C、即在喂线达到数值零之后的时刻处的情况。图7示出与图4的图示原则上相同的方法步骤。如结合图4说明的那样,在时刻B与C之间通过刺绣底布4的运动将底线从双锁式针迹旋梭2的梭心储备中取出。
[0045]与前述迄今为止的方法步骤不同,在此处探讨的根据本发明方法的和根据本发明设备的实施例中导致面线25的线制动器16从图3的时刻C起开启。这由机器控制系统触发,通过未进一步示出的电执行机构得以实现,该执行机构相应地作用到线制动器上并且释放这个线制动器。作为执行机构原则上所有前述执行机构都是适合的,利用该执行机构,刺绣机能够根据刺绣机中通常的机器轴转数来开启并且接着重新关闭线制动器16。这样的执行机构不胜枚举,例如可以是磁力线圈、压电元件或气动元件。
[0046]由于从针迹形成周期的这个时刻起通过除去迄今由线制动器16施加到面线25上的线张力而缺少后者,所以也缺少进一步将底线24从片梭心中拉出所需的反作用力,这是因为现在解除了底线24通过小的面线套26在刺绣底布4的下侧面上的固定。取而代之,现在同样作为面线中较小的或缺少的线张力的结果重新扩大迄今为止小的面线套26。借此,与底线24中存在的线张力和线强力(Fadenkraft) —起也将面线25拉向刺绣底布23的下侧面。
[0047]图8如图5那样示出的是图3的机器曲线图中的时刻D处的情况。在这个时刻D处刺绣底布23的运动结束。在该刺绣底布的在时刻C与D之间的行程上,先前小的面线套26通过如下方式扩大为现在又较大的面线套26a,即,面线25由被进一步制动的底线24拉到刺绣底布23的下侧面上。底线24的线段或线区段24a明显小于针迹长度S并形成在两个最后的针迹之间的底线使用量。然而,与图2示出的情况不同,刺绣布上的面线24与底线24的由刺绣底布23分开的走向现在不再一致。
[0048]通过机器控制系统可以有针对性地影响底线长度。首先可以通过在图3中示例性地在一个确定的时刻所记录的时刻C的变化来进行这个影响。根据在图3中的点B与D之间的哪个时刻C处面线制动器被开启,可以使被拉向下侧面的面线的长度和因此每个针迹所需的底线长度发生变化。如果较早地实施开启,那么底线部分就较小,和相反的情况。由于喂线不只可以在一个唯一的时刻处、而是在针迹形成周期的一个时间间隔期间采用数值零或接近零,所以时刻B作为可能的时刻也可以由这个间隔中选出。
[0049]需制作的刺绣品的种类现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