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7625阅读:12458来源:国知局
浇铸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用模具,尤其是一种用于混凝土成型的浇铸模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例如用于做腔体、柱体或其他有特定形状的混凝土制品。其中,有些混凝土制品在成型时需要用到模具。

一般来说,混凝土浇铸模具包括内模与外模,内模与外模之间形成有浇铸腔。制作混凝土制品时,将混凝土浆料灌注在浇铸腔内,待混凝土浆料硬化后即可形成混凝土浇铸成品。

然而,现有的浇注模具脱模时容易影响混凝土制品的质量,有时甚至会损坏混凝土制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浇铸模具,其易于使产品脱模且可避免影响混凝土质量。

一种浇铸模具,包括内模与外模,该浇铸模具还包括保温材料层、固定板及脱出杆,其中该内模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第一侧壁及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且该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开口、容纳腔及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该容纳腔及该第二开口之间相互连通用于允许流体通过;该保温材料层设于该第一侧壁上,该外模位于该第二侧壁外且与该第二侧壁间隔从而与该内模之间形成有一个浇注腔;该外模包括第二壳体以及位于该第二壳体内的加热元件;该固定板位于该内模与该外模的一端;该拉动元件设于该内模上。

该流体为液体或气体。

该液体为油或水。

该流体为温度低于室温的液体。

该加热元件为热电阻。

该加热元件与该第二壳体之间还填充有导热介质。

上述浇铸模具可通过外模与内模的热胀冷缩作用,对外模进行加热而在内模注入过冷流体,使得外模因过热而膨胀、内模因过冷而收缩进而与混凝土成品剥离,不会产生如现有技术中因拆解模具而伤害到混凝土成品的问题从而可提升产品的质量,并且不会影响混凝土成品的精度,混凝土成品脱模速度快又简单,因此还可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浇铸模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浇铸模具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浇铸模具的混凝土成品脱模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浇铸模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浇铸模具10包括外模11、内模12、保温材料层13、固定板14及脱出杆15。内模12为中空腔体结构。内模12内模具有容纳腔122、第一开口124与第二开口126。容纳腔122、第一开口124与第二开口126之间相互连通用于允许流体18从第一开口124进入内模12的容纳腔122而后再从第二开口126排出,如图2所示。内模12还包括第一侧壁127及与第一侧壁127相对的第二侧壁128。保温材料层13设于内模12的第一侧壁127上。外模11位于内模第二侧壁128外且与第二侧壁128间隔从而与内模12之间形成有一个浇注腔16。外模11包括第二壳体112以及位于第二壳体112内的加热元件114。固定板14位于内模12与外模11的一端。脱出杆15设于内模12上。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可为温度低于室温的液体或气体,并且当流体为液体时,其可为水或油。流体在脱模产品时,用于冷却内模12,以使内模12收缩与产品分离。第一开口124与第二开口126均可靠近固定板14,并穿过固定板14与外部相接。

加热元件114可为热电阻,其用于加热外模11。较佳的,第二壳体112内还具有导热介质116,而加热元件114则浸入在导热介质116中。第二壳体112可将导热介质116与加热元件114封闭在其中。导热介质116可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构成。加热元件114在脱模产品时,用于加热外模11,以使外模11膨胀。为使加热元件114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加热元件114可均匀分布在导热介质116内。

请参见图2,使用时,将混凝土浆料注入到浇注腔16,待混凝土浆料硬化形成混凝土成品17后;将温度低于混凝土成品17的流体18从第一开口124注入容纳腔122,让内模12过冷收缩而与混凝土成品17相分离;而在外模11内,加热元件114通电加热,让外模11过热膨胀而与混凝土成品17相分离;然后,通过脱出杆15将内模12取出,再将混凝土成品17取出,如图3所示。

由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浇铸模具10可通过外模11与内模12的热胀冷缩作用,对外模11进行加热而在内模12中注入过冷流体,使得外模11因热而膨胀、内模12因过冷而收缩进而与混凝土成品17相剥离,不会产生如现有技术中因拆解模具而伤害到混凝土成品17的问题从而可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并且不会影响混凝土成品17的精度,混凝土成品17脱模速度快又简单,因此还可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